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2024-09-23

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精选12篇)

1.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一

8月20日-24日,县人大常委会采取分组调研、集中视察和座谈的方式对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和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农业与农村工委综合调研意见和建议,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各项政策,高度重视发展农业,以稳定粮食生产、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加大工作力度,落实各项措施,我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取得明显的成效。表现为我县龙头企业数量增加、龙头企业规模增大、带动农户总量增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截止调研时,我县拥有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1家,县级龙头企业28家。上半年,省市级龙头企业总产值为10.36亿元,企业总净利税为8500万元,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7家,比去年增加8家,产值11.02亿元,增长40.2%。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成为农民致富的“引路人”。

二、存在问题:

在调研中不难发现,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龙头企业规模偏小。我县至今没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绝大多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产值均在3000―5000万元左右,有些养殖业年产值虽超亿元,但通过实地调查,远远达不到亿元企业规模;二是融资困难,企业产业链不长。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困难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因大部分企业没有土地证和房产证,企业土地和房产不能去银行抵押,无法足额贷款;三是农产品品牌混乱,造成无序竞争现象。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我县绿茶品牌就有十几个,又如酱制品,品牌也有4家。而这些企业各自为阵,相互恶性竞争,从而影响了品牌发展。

三、意见建议:

为进一步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工委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如下建议:

(一)积极培育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一是要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重点培育扶持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把财政支农资金和各类涉农资金以及其它有关开发项目,实行捆绑使用,支持重点龙头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增强自身活力,尽快扩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二是围绕我县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特色产业,大胆地引进外资,吸引外资参与我县农业产业化建设,利用他们的资金、技术、管理经念和模式,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三是要培育一批规模大、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化集群,逐步形成茶叶、蚕桑、养殖业、粮食、宣纸书画纸、木竹加工等为主的主导产业集群。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产业化发展环境。一是认真落实好中央、省、市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资金和优惠政策;二是对已制订出台的扶持政策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对照政策,在抓好具体落实的同时,制订和完善扶持政策,并参照工业企业标准,提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扶持奖励资金比例,鼓励并支持龙头企业发展;三是要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1、整顿涉农企业收费,全面清理、取消涉农企业不合理收费项目,规范收费行为;

2、积极为具备条件的涉农企业办理土地证、房产证,切实解决涉农企业贷款难、担保难、抵押难的问题;三是要因地制宜、科学布局,真正从政策扶持、组织机构、规划等方面着力落实农业产业化园区建设。

(三)加强品牌建设,扩大市场份额。一是要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把品牌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着力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积极申报“三品”认证,积极争创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中国名牌农产品等“国字号”品牌。对于成功申报“三品”、获得“国字号”名牌农产品的龙头企业,县政府应加大奖励标准;二是要整合品牌资源。针对我县部分农产品商标多、杂、散的问题,可成立农产品品牌整合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农产品品牌整合工作。本着一个产业、一个品牌,扶持一个,发展一个,成功一个的原则来推动农业名牌,比如整合茶叶品牌,极力打造“泾县兰香”和“涌溪火青”两大系列,举全县之力组织对两大系列品牌进行宣传,包装和促销活动,确保品牌创立上形成有机的统一体系,不断扩大我县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2.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二

一、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情况及成效

自2008年以来,柞水县政府把创办农业产业园,发展现代农业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能人创办、领导真抓、部门实帮、技术服务、资金扶持、政策引导、开拓市场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确立在全县规划建设三大农业产业园区,同时着力培育了一批农业生产加工企业,广泛吸纳具有市场眼光的能人大户向园区聚集落户,建立了以园区为载体,以企业为主体,以能人大户、中介组织和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的园区发展新机制。目前,以汇生源、金台、杏坪等三大农业园区为重点的6个不同层次类型的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已初具规模,催生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个、农村专业合作组织38个,注册“汇生源”、“老作坊”“秦舍”“泽龙”等知名商标品牌8个,全县园区建设总投资近2亿元,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使全县农业产业化水平得到整体提升,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汇生源农业综合示范园成效显著

汇生源农业产业园是以下梁镇的沙坪、新合、金盆等村为核心区,以乾佑河流域为辐射区,并以陕西汇生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为主导的农业综合示范园。该公司创建于2006年7月,先后投资1.5亿元,现已建成农产品科技示范区、高山绿色蔬菜种植区、绿色农产品加工区、饲料加工生产区、物流配送销售区等6大生产经营功能区,园区发展设施蔬菜基地104亩,建成占地80亩的万头生猪繁育基地,猪舍面积达到30 000平方米,已出栏160多头,现存栏2 600余头,有年产4 000吨豆制品和年产3 000吨的山野菜食品加工流水生产线2条,建成年产50 000吨的饲料加工厂和年产30 000吨的有机肥加工厂。目前绿色农产品加工、饲料加工均已批量生产,并上市销售。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格局基本形成。该产业园先后被省农业厅和市委、市政府评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明星企业”,中国投资协会领导、原省长袁纯清、副省长洪峰、姚引良、市委书记魏增军、市长杨冠军等省市领导经常到公司园区检查指导工作并给予充分肯定。

几年来,“汇生源”免费培训园区农民45批2 600多人,并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山东寿光蔬菜基地聘请3名教授和技术员常年驻园传授栽培技术,使园区职工和基地农民技术素质明显提高,保证了园区产品的质量。他们生产的大棚菜9个品种达到了绿色无公害产品的标准,已经国家农业部批准认证。生产的豆腐干、手撕肉、山野菜等系列产品已获国家产品质量安全QS认证,成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承保产品。同时,积极培育市场,抓好市场销售的网络体系建设。分别与西安、上海、北京等地大中型超市建立了经营合作关系;辐射带动全县的下梁、九间房、丰北河等5个乡镇18个村2 436户发展订单种植蔬菜1 400多亩,亩均收入达到2 500元以上,带动200多户百头以上的规模发展生猪养殖。在园区建设中,公司共安置退伍军人、大专院校毕业生等就业69人,安置3 000多农民就业和从事相关产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金台农业科技示范园带动作用增强

金台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园位于马家台乡金台村杨家湾,并以该乡的金台和金狮村为核心区,以柞水北线其他乡镇为辐射区,该园区始建于2008年8月,占地270亩,计划投资1 600万元,在该园区落户的龙头企业2个,分别是柞水卉丰农林公司和明月生态养殖公司,设施蔬菜生产大户1个,水产养殖大户1个,主要经营设施蔬菜、花卉种植、生态养猪、水产养殖等种养产业。目前,已完成前期投资650万元,建成集中连片花卉大棚102个,设施蔬菜大棚6个,引进良种猪200头,饲养量达到600头,水产养殖达4 000平方米。园内花卉种植、生态种猪厂、设施蔬菜、水产养殖四家企业大户已建成试产运营。园区企业大户每年安置闲散劳力110人,创收71.5万元,该产业园于2009年7月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

金台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园建成后,不仅带动了本乡6个村的黄羊养殖、土鸡散养、环保养猪和中药材的发展,而且还带动了相邻乡镇瓦房口农业产业园发展和曹坪镇生态农业产业园建设。瓦房口乡瓦房村农民樊兴国利用多年在外打工的积蓄,投资500万元,在街垣村兴建百亩循环农业产业示范园,目前栽植的黄瓜、辣椒、番茄等蔬菜已上市销售,收入可观。此外,该乡还建成能繁母猪养殖基地一个,饲养能繁母猪570多头;建成养兔场2个,养鸡场2个;发展猪苓205万平方米、天麻1.2万平方米,种植烤烟250亩。据专家预计,这些项目可望年底能给当地群众带来增收人均2.2万元。曹坪镇中坪村由村主任李龙林领头,以农民专业合作社联营入股的形式,通过返祖农民土地建成设施蔬菜基地100亩,同时吸纳本地能人投资100万创办渔业公司,已建成占地30亩水面的淡水鱼养殖基地,并试种莲菜5亩。据了解,九间房、丰北河等周边乡镇的种养产业集群也正在积极筹划中,有望下半年得以实施。

(三)杏坪农业产业园区起步良好

该园区位于柞水县的杏坪镇杏坪村,并以杏坪和凤凰镇为核心区,以社川河流域为辐射区。园区始建于2009年,规划占地350亩,园区内涉及的建设项目包括农业基础设施、肉鸡养殖基地、设施蔬菜基地、皮纸生产作坊等。计划建标准鸡舍40个,蔬菜大棚100个,烤烟育苗大棚10个,皮纸加工作坊300个,实现总投资达1 280万元。为使园区建设有序快速推进,杏坪镇把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突破口来抓,成立了杏坪农业产业示范园管理办公室,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截至目前,入园企业和农户达9户,修建标准鸡舍15个9 000平方米,温室育苗大棚5个2 500平方米,累计投资达360余万元,现已投产运营。

二、农业园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柞水县农业产业园建设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组织管理机构不健全,各乡镇村组和企业大户自行建设,缺乏总体规划、统一要求、合理布局、准确定位园区建设功能和产业类型,达不到高点起步、高标建设、高效运转的园区建设总体要求;二是资金投入不足,一些市场前景看好的项目,因资金问题无法上马,特别是需要配套的水、电、路、桥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因无投资渠道不能及时到位,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园区健康快速发展;三是配套服务滞后,各乡镇涉农部门对园区的服务跟不上,同时支持农业园区发展的优惠政策少,建设环境欠佳,导致园区企业发展步履维艰。四是园区建设规模小,发展水平低,产业链条短,企业没有与农民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同体,不能很好适应市场需求;五是园区企业运行机制不活,经营管理方式有待改进,在产业项目选择上不够准确,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没有与当地主导产业相结合,导致高投低产,经营困难,效益不高;六是部分园区建设科技含量不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参与程度低,园区内部缺乏科技人才,生产经营方式粗放,没有很好地发挥示范带动和引导作用。

(二)主要原因分析

一是扶持农业产业园发展的优惠政策尚未出台。市县尚未出台扶持农业产业园发展的优惠政策,此前,虽然部分相关乡镇和有关部门针对本地园区发展也给予一定的支持,但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在园区建设上没有形成强大的合力来共同推动园区的发展;二是园区建设资金缺口较大。由于就农业产业园总体建设上,省市暂无专项投资,加之本县财力困难,企业自身投资能力又较弱,社会融资渠道不畅、机制尚未建立等原因,从而使园区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三是人才断档,技术人员严重不足。表现为技术力量单薄,无专业人才。由于涉农部门在乡镇服务机构尚不健全,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甚至出现人才断档现象,加之现有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知识老化等问题,企业又对人才引进缺乏认识,因而导致对园区服务跟不上;四是对产品品牌效应认识不足,销售网络尚未建立。表现为企业的对产品品牌效应认识不够、意识不强,不注重品牌销售,同时对市场分析预测研究不够,主导产业、主导产品的营销网络尚未建立;五是园区建设的监督管理还不到位。关于农业产业园建设的监督管理目前尚无专门管理机构,园区企业缺乏正面引导和日常的监督检查。六是园区建设土地供应不足。从客观上讲,全县土地资源较少,土地质量不高,但租地费用很高(每亩高达800-1000元),园区产业发展在规模上没有优势,也只能在做优、做精、做强上狠下功夫。同时,全县农民收入较低,先行富裕起来的农户不多,培育寻找一个既有经济基础又善经营管理的企业业主和生产大户较难,加之招商引资的环境和力度欠缺等都是影响农业园区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今后的发展目标和建议

关于农业产业园建设各地也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但无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因此,应紧密结合全县实际,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能人大户和专业组织为依托,通过2-3年的努力,把全县三大农业园区建成集种、养、加、销一体化,集社会、生态、经济三效并举,能指导和带动全县整体发展的创业园、示范园、观光园,成为农民就业创业的新载体和农民教育培训的新基地,实现企业、农民持续增收,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成立组织机构

为确保园区建设有序推进,建议县上组建专门管理机构,成立如“农业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的常设专职管理机构,统筹农业产业园建设的有关事宜,研究扶持政策、督促规划落实、对年度目标进行考核。承担农业产业园建设任务的乡镇和村组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组建一套班子具体包抓协调示范园区建设,负责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园的规划建设。

(二)加强部门协作,齐抓共管

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是农业科技、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紧密结合的切入点,是新形势下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按照各自工作职能,把农业产业园建设纳入本部门、本单位的重要议事议程,作为新农村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平台和抓手,全力支持,密切协作,形成合力。

一是金融部门要着力解决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尽快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扩大农村有效担保范围,加大信贷资金投放力度。建议借鉴我省平利县关于产业园担保借贷的经验,将企业厂房、设备等纳入抵押担保范围,对下岗职工和农村青年从事产业开发优先扶持一定数量的小额信贷资金;二是县水务局要选派技术人员入驻园区,负责农田排灌和河堤修复加固工程的规划设计建设工作,确保水利灌溉设施及时配套到位,提高抗洪排涝防御能力。并对园区内的土地进行加工改造和修复整理,提高土地质量和生产能力;三是电力部门要解决园区企业的生产用电和电价过高的问题。具体要按照服务三农、特事特办的原则,负责及时接通园区需要配套的动力电和照明电,并做到只收取材料费,免收施工费和其他费用,电价收费要与农户照明用电同等价格;四是县农业部门要在技术力量上给予支持,根据需要按排专业技术人员入驻园区,为企业提供全程技术服务;五是交通和住建部门要负责园区内生产道路和交通桥梁规划、设计、建造和园区绿化、美化和亮化等工作;六是工商、质检部门要进入园区,主动上门服务,在产品商标注册、质量检测等环节上敞开绿灯,全力为农业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七是国土部门要提供用地支持,简化农业园区用地审批手续,充分满足农业产业园的生产建设用地。并对规划为园区的土地实行严格的保护控制措施;八是发改、财政、扶贫等相关部门要把农业产业园列入重点扶持项目区和支农资金整合示范区,并在其他方面简化程序,尽量降低收费标准,切实减轻园区企业负担。

(三)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农业产业园建设涉及的项目类型多,尤其是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一次性投入资金大,财政应无偿予以配套。建议县财政每年安排800-1 0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农业产业园建设,有关乡镇也按照一定比例配套建设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园区高标准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引进配备现代化的生产设施,以及推广标准化生产等,县级各相关部门在科学制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现代化生产设备的具体补贴办法的同时,要积极向省市争取项目资金,用足用好中省市强农惠农政策,整合各类资金,发挥部门优势,在项目、资金等方面都要向园区集中,同时注重发挥社会多方面积极性,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融资机制,为园区建设提供强大的资金保障,共同推进园区建设进程。

(四)实施项目倾斜

今后,凡是国家、省、市的农业投资项目,包括农业综合开发、农田基本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农业机械化示范推广、信息化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科技示范推广等项目,优先安排在农业产业园实施。通过积极引导和重点倾斜,实现重大项目进园、科技成果进园、科技人才进园,促进农业产业园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五)加大招商引资

农业产业园内的基础性和公益性项目以各级政府投资为主,生产性和经营性项目以社会投资为主。各乡镇要树立经营园区的理念,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招商引资。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招商引资,不断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广泛吸纳民间资本、吸引本地能人回乡创业和龙头企业、专业大户进驻农业产业园,创办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加工基地,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企业投入”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建立“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市场化运作模式,使企业、专业大户成为农业产业园的经营主体,增强农业产业园的生命力。并积极做好当地群众思想工作,教育引导群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支持全民创业和企业建设,树立农民群众在园区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做到凝聚民心,发挥民智,聚集民力,为该园区的顺利推进提供有利的建设条件和强有力的环境保障。

(六)强化技术保障

园区建设要引进示范种植、养殖、生态、环保有机结合的循环利用组装配套新技术和其他相关产业高新技术,普及应用林果、蔬菜、花卉、畜禽、山区淡水养鱼、食用菌等绿色无害化先进技术和节本增效节能减排配套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改造农业,增强农产品科技含量,提升园区建设水平。同时,要不断强化技术服务。加强产前、产中技术指导和产后市场销售服务,龙头企业和生产大户在园区建设和生产技术服务上要以专门的科研院所和县乡业务对口技术单位为依托,日常生产管理要根据产业类型高薪聘请技术人员,县乡涉农部门要加强对企业的服务和技术指导工作,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难题。企业农户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做好市场前景预测和产品营销,不断增强抗御市场风险能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七)出台优惠政策

农业园区建设和农业企业发展具有前期投入大,建设周期长,抗风险能力弱的特点,为了进一步优化加快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环境,系统明确支持农业产业园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建议县委、县政府组织各相关部门拟定并出台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优惠扶持政策,在市场准入、用地、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做出明确的扶持规定,以便在实施操作中统一标准,有规可循。另一方面,建议树立规划先行意识,把加强科学规划,作为农业产业园建设的前提和基础。进一步完善规划,引领园区科学发展。

(八)创新发展机制

农业产业园建设要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布局、产业化经营”的要求,着眼科学发展,在落实产业上寻突破,在质量效益上求成效,变过去散、小、少的传统生产为板块开发、集约化生产。具体应采取返租农民土地的形式,积极培育龙头企业、组建专业组织、寻找能人大户来带头领头创办。园区企业要把转变内部经营机制作为企业生存的一项长期措施来抓,运用“市场+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走种植-沼气-养殖”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使园区企业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并创新营销机制,实施品牌战略,以强有力的优势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摘要:近年来,柞水县以产业培育为核心,以规模化经营为基础,以特色产品为支撑,以标准化生产为目标,坚持“板块开发,整体推进”的原则,在全县建立了以金台农业科技示范园、汇生源农业综合示范园和杏坪农业产业示范园为重点的三大农业园区,目前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尤其是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3.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三

一、河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达15.85万个。我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范围,已由早期的单一从事种植、养殖业生产,逐步向种植、养殖、加工一体化生产经营发展,并向统一供应生产资料、统一耕种、统一开展病虫害防治、测土、施肥等田间管理,统一收获、统一烘干、统一储存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延伸,正在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化服务、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合作社+社员、合作社+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合作组织模式,出现土地股份合作、联合社、资金互助合作、加工合作等多种合作形式,涉农服务更为专业,利益链接更为紧密,加速了土地流转,促进了土地集约利用,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尽管我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由于受相关法律政策体系尚不完备、农业市场化机制尚不健全等因素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发展理念亟待提升。一是农民认知程度不够。二是部分乡镇干部观念因循守旧。三是一些基层政府急躁冒进。

(二)融资瓶颈亟待突破。农业生产经营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需要前期资金持续注入。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经济实力有限,由于信贷融资困难,面对巨大的资金投入需要,普遍感到束手无策。信贷资金来源受限和持续巨额资金需求之间的矛盾制约了经营规模的扩大,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资金链断裂,难以为继,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三)农业比较效益亟待提高。一是农业比较效益低下。由于我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普遍存在着农民参与者少、规模小、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低、经营模式单一、收入少、经济实力不强等问题。许多农民合作组织、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仅开展了农业生产的耕、种、植保、收获、养殖、防疫等农产品生产及服务,还很少有能力扩展到收购、仓储、加工、运销等农产品增值环节。规模生产经营主体,除了进行农业生产需要支付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费用,耕、种、浇、管、收费用,雇佣劳动力支付工资外,还要支付土地租金,致使其利益空间狭小,增值收益空间不大,使他们处于保本微利经营状态,严重制约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二是流转土地“非粮”比例日益加重。由于种粮经济效益低,部分土地流入方基于经济利益诱惑,驱使他们在流转到手的耕地上从事“非粮”活动,有的基层改变耕地的用途,从事非农生产活动,完全背离了国家鼓励土地流转的宗旨。

(四)内部管理有待加强。目前,我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管理机制和制度建设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机制不完善。许多农民合作组织、家庭农场没有在主管部门正式注册登记,组织者、经营者对本组织的运行宗旨、机构设置、职责划分等没有清晰的认识和考虑,导致其发展、运行不够规范,制约了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发展和完善;二是管理不规范;三是组织化程度不高;四是辐射带动能力有限。虽然我省的土地流转已取得一定成效,但目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多处于起步阶段,成员数量少,业务范围窄,多数只停留在信息、技术服务及初级产品包装、销售的层面上,进行深加工、精加工等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很少,由于缺乏专业市场分析和经营管理人才,许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市场开拓能力、市场竞争力不强,辐射带动能力有限,达不到规模化、组织化的要求,阻碍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健康发展。

三、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建议

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就是要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建设,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标,以提高农业发展质量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培养一批经营规模大、运作机制新、产业基础牢、带动能力强、产品质量优、经营管理好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一)强化服务引导,推进新型经营主体规范发展。一是加大投入。要充分整合各部门涉及到农业、林业、交通、国土、能源等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资金,改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包土地的基础设施条件;同时按照“谁享受、谁负担”和自愿的原则,引导民间投资主体自主投入;二是积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明晰产权,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管理符合金融机构的信贷准入要求。明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法律地位、认定标准、注册登记等,推动其成为独立的、稳定的承贷主体;三是建立县、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加快农村土地确权颁证步伐,支持流转整合土地、山林、设施等资源。

(二)破解融资瓶颈,加大金融对新型经营主体支持力度。一是创新信贷支持方式。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制定支持新型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配套政策和具体措施,创新金融产品,降低贷款门槛,扩大信贷额度和发放专项信贷,全面推行林权抵押贷款,积极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尽快形成适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点的多种形式的抵押、质押办法。二是综合运用支农再贷款、再贴现、存款准备金等货币政策工具,支持涉农金融机构加大对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投入。探索开发直接融资工具,支持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鼓励地方政府和民间出资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贷款担保服务。鼓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服务“三农”的县域中小型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不断丰富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类型,切实破解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的问题。三是积极鼓励农户联保贷款。采取由个人申请、多户联保、周转使用、责任连带、分期还款的管理办法,简化贷款手续,放宽贷款期限,实行优惠利率进行小额信用贷款。

(三)加大机制创新,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发展体制机制。一是创新保险支持方式。鼓励保险机构结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特点,开发具有针对性的保险产品,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积极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等环节提供各类保险服务。二是创新农业保险险种,加大农业保险理赔力度。在商业保险不愿介入的领域,引入政策性农业保险,形成以政策性保险为导向、多层次的农业保险体系。实行差异化的农业保险扶持政策,适当提高部分险种的保费补贴比例和理赔标准,通过各类保险制度稳定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建立和完善政府支持下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和保险政策。三是探索建立政府支持的农业巨灾风险补偿基金,健全完善相关权益机制,逐步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4.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四

一、基本情况

据统计,2009年底,我市拥有各类产业化组织512个,比2003年增加173个;生产性固定资产总值达34.8亿元,同比增加18.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52亿元,同比增加132亿元;产业化经营吸纳和安置农村劳动力10.7万人。

(一)龙头企业不断壮大。2009年,全市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42家,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166家,范围涉及种养加、购销、运输、市场流通等领域。全市127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值为32.2亿元,销售收入134.9亿元,税后利润5.6亿元,出口创汇7326万美元,带动农户56万户,占全市总农户数56%,通过产业化经营增收47717万元,户平增收852元。今年通过重新认定和申报晋级,目前我市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宜丰猕猴桃酒业有限公司、仁和集团、罗宾公司、高安维尔宝食品有限公司)、省级龙头企业44家、市级龙头企业70家。

(二)区域特色日趋明显。我市形成了一批布局相对集中的区域特色产业:一是以上高金农米业、丰城恒天、高安维尔宝为主的粮食加工和转化产业;二是以樟树仁和集团、天齐堂为主的中药材加工产业;三是以丰城华英、圣迪乐为主的禽业加工产业;四是以罗宾公司、奉新康达、靖安邓氏园林、铜鼓金仁为主的木竹加工产业;五是以青龙高科、万华科技为主的油茶加工产业。此外,万载、铜鼓逐步形成了有机农业产业带;靖安已建成全省唯一的“中国椪柑之乡”;高安成为全省最大的肉牛产业区;上高、袁州区继续保持传统苎麻产业带;全市年出栏生猪460万头,是全省最大的生猪产业基地。

(三)合作组织发展迅速。我市各级积极规范农产品行业协会、商会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截止2008年5月,全市通过兼并、重组和调整,经注册登记和有法人资格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57个。入股成员总数15551人,注册资金总额10883.83万元,被带动的农户普遍比一般农户增收30%以上。全市有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列入了国家级示范点(铜鼓众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高安上湖蔬菜专业合作社),樟树西堡生猪等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列入了省级示范点。

(四)品牌意识不断增强。全市农业产业争创品牌取得实效,农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农业“三品”基地监测面积扩大到111.65万亩。其中: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13.26万亩,产品42个;绿色食品基地面积79.13万亩,产品48个;有机农产品基地面积19.26万亩,产品30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产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2个(樟树仁和、四特酒)、中国名牌产品2个(樟树玉珠大米、春丝面条)、江西省著名商标24个、省名牌产品12个、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上高圣牛大米)、江西名牌农产品19个、获绿色a级认证12个、绿色aa级认证2个。樟树是全市创品牌最多的县市。

(五)科技创新取得突破。丰城的江西恒天实业有限公司是江南以大米为原料规模最大的生物糖浆企业,通过与南昌大学共同研究开发了蛋白肽,去年蛋白粉出口数量5500吨,其产品蛋白含量居国内同行业之首,深受国外客商青睐,产品全部销往韩国、加拿大和欧盟等国家;奉新的江西康达竹制品集团有限公司有五项产品技术获得国家专利,目前该厂的竹地板实现了产品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全覆盖,并远销日本、欧美等国家。

二、存在问题

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部分产业已走在全省前列。但与各地发展势头相比,与农业现代化要求和广大农民群众期望相比,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总体上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还不强,缺少在全国、全省有影响力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二是龙头企业与基地联系不紧密,有的产业有龙头没基地,有的产业有基地没龙头,龙头与基地间的联系比较松散;三是地域分割比较普遍,画地为牢,各自为“龙”,没有整合资源和形成产业发展合力;四是以市场为主导的运作机制和以政府为引导的协调机制还不健全,市场的拉动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五是领导重视程度有差异,有的认为对财政贡献小,不愿花大的精力抓。

三、有关建议

5.区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五

区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农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以来,在中央、自治区及市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有力支持下,区狠抓农业产业发展不放松,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初步形成,呈现出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良好态势,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目前,区粮食、甘蔗、蔬菜、肉鸡四大传统产业规模优势已经形成,火龙果、淮山、桑蚕、香葱、野猪、芝麻鸭、速生桉、中草药、园林苗木等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且产量逐年提高。

一、重点产业发展情况

优质稻区十分重视水稻产业,加大新技术和优良品种的推广力度,产量不断提

高。多年来通过抓高产示范片区来带动面上生产,城区优质水稻平均每年种植面积多万亩,约占粮食种植总面积的以上,截至,全城区获得自治区认定的无公害优质谷产地面积共计公顷。,全城区粮食播种面积4万亩,粮食总产量万吨;其中优质稻种植面积万亩,占水稻总面积以上,主要品种有等品种。城区荣获了自治区农业厅颁发的“稻谷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证书。

糖料蔗区糖料蔗种植历史悠久,是农民和城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城区通过等三家制糖龙头企业带动,实行订单农业,年糖蔗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万亩以上,总产量吨左右,是市的糖蔗主产区,基地主要分布在百济、新江、中和等乡镇。近年来,甘蔗生产在城区政府大力扶持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农业技术部门加大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力度,新品种更新换代加快,优良品种覆盖率已达以上,同时加强了甘蔗良种繁育示范和甘蔗“双高”基地建设,形成了覆盖全

城区5个乡镇的甘蔗生产示范基地,带动全城区甘蔗生产向高产高效方向发展。,糖料蔗播种万亩,糖料蔗产量万吨,平均亩产吨,农民人均种蔗收入1800元,总兑现蔗款亿元,财政收入7000多万元。蔬菜区地处市城郊,是市蔬菜供应的主产区之一。蔬菜生产现已形成几个特色生产基地,有韭菜生产基地,生产基地,包心椰菜生产基地等。近年来,区大力推广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蔬菜质量安全得到了保证,已经成为服务中心城市的重要“菜篮子”基地至今共有1077公顷蔬菜获得自治区农业厅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证书。“韭菜、大白菜等已获无公害产产品认证。

肉鸡区家禽出栏万羽,其中肉鸡1820万羽。主要的养鸡企业有:市广东温氏畜禽有限公司,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养鸡业,在我城区已建成60多个养鸡小区,合作养鸡户1400多户,上市肉鸡1800万羽,户均获利万元。参皇养殖有限公司,9月成立,以“公司+农户”

模式管理,在等乡镇发展养鸡户300多户,年上市肉鸡450万羽;市甘凤禽业联合养殖专业合作社,位于,有社员户96户,年育“童子鸡”300万羽。

二、特色产业发展情况

红龙果区火龙果产业发展始于,初始种植面积约1000亩。8年来,凭借得天独厚的气候、地理优势和良好的群众基础,区火龙果种植面积目前已经发展到万亩的规模,并依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成了1万亩的火龙果科技示范园,园区产值约万元,带动农户多户,户均增收左右。,区政府出台政策,扶持农户发展种植火龙果,对种植农户给予种苗,种植农民人均收入增加元,力争建成乃至全国最大的火龙果标准化生产基地,打造“中国火龙果之乡”。

桑蚕桑蚕产业是区的传统产业,农民群众种桑养蚕已有近百年历史,积累有丰富经验。重点是两个乡镇。近年来,区抓住国家东桑西移和市把桑蚕产业列为农业发展重点项目的大好机遇,大力发

展桑蚕产业,着重抓好等产业化标准示范基地建设,带动全城区桑蚕产业的发展,目前全城区有桑园面积万亩,年养蚕达25万张,亩产鲜茧公斤,蚕茧产量万吨,蚕茧年产值约亿元。形成了以等乡镇的种桑养蚕基地。

淮山淮山是区的传统特色产业,主产区是,已有80多年的栽培历史,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是地方特有的土特产,畅销区内外。已是淮山经销最大的市场,全镇共有收购和加工点20多个,初步形成了产、供、销、收购、加工产业链。淮山生产发展带动了一批农民进行淮山深加工增值,推动了淮山产业化的发展。全城区淮山种植面积万亩,鲜淮山产量5万吨,总产值。野猪近年来,区大力扶持养殖协会和市绿草原野猪养殖场发展,完成了野猪养殖协会商标注册及无公害产地认定工作。市会长,目前,已发展成拥有个会员,年出栏1万多头商品野猪的养殖基地,产品畅销国内、广州、福建等地,还出口到东盟越南、缅甸等国家,年会员销售收元,户均获利元。

芝麻鸭镇利用农村山涧沟渠大力发展芝麻鸭。百济芝麻鸭饲养在野外环境中,以稻谷、玉米、杂草等为食,因而“肉质细密鲜嫩、坚实、味道香醇有地方野味”,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产品供不应求。几年来通过实施芝麻鸭养殖小区建设,促进了百济镇芝麻肉鸭万羽,出栏万羽,创利润多万元,“成为该镇一大农业特色品牌。

三、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培育发展情况 经过多年的引进和扶持,区农业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发挥了越来越明显的带动作用。目前,全城区现有自治区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规模以上农业企业2家。随着农业龙头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发展,企业与农产品基地的利益联结和对农户的带动作用日趋增强、效益明显。全城区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共,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

多个产业,涵盖了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的农业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养殖产品市场竞争力,为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今后农业产业发展的建议 大力发展城郊型农业

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优质高效农业、绿色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和市“菜蓝子”基地。加大对优势产业的扶持力度,重点培育和扶持粮油、水果、蔬菜、食用菌、丝蚕茧、林产品、罗非鱼、畜禽等八大类农产品产业链。

大力扶持发展观光休闲农业

充分利用位于市近郊的区位优势,有计划地扶持、发展观光休闲农业。依托现有的淮山、红龙果、野猪等名特优农产品品牌进行休闲观光农业的开发。重点在级公路沿线及周边推动休闲观光、体验农耕、观光农园、“农家乐”等创意农

业的发展,打造一批融现代农业、乡土风情、休闲娱乐与农事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园区,形成一批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依托城区交通便利优势,结合区农产品发展特点,通过大力招商引资,落实项目用地,科学规划建设一批集市场、物流、检验、信息于一体的特色农产品集散地,突出区位优势特色,强化专业化规模经营,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加强农超对接工作,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培育农村经纪人及其组织,建立农产品运销渠道。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规划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引进和培育一批高起点、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行“公司+农户”经营模式,推动农业产业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使农业产业化上规模上水平。

6.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六

灌南县人民政府

2010年4月28日

各位主任、各位委员:

下面,我受县人民政府委托向会议报告灌南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请予审议。

今年以来,我们紧紧围绕“产业富民”核心,以产业化思路调整现代农业结构、以工业化理念打造现代农业园区、以多元化投入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大力培育食用菌、设施蔬菜、畜禽养殖和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为县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科学规划布局,高标准定位产业发展目标

围绕“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指导思想,我们突出发展“食用菌、畜禽养殖和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重点规划建设新港大道和宁连路沿线食用菌产业带、新百路沿线和新沂河沿线规模养殖带以及涟新路、新张路沿线万亩花卉苗木产业带,力争到2011年,三大产业产值全部超10亿元。一是做大菌菇彩椒。重点建设新港大道、宁连高速两侧示范基地,引进日本等国流水线瓶栽生产金针菇,积极筹办世界食用菌烹饪大赛,提高灌南食用菌知名度;沿326省道、临港产业大道、235省道、窑北路等沿线,选择30村分别启动建设千亩红辣椒基地,成立食用菌、彩椒协会,推动企业联手统一品牌,规范市场秩序,形成抱团式发展。今年1-4月份,全县已生产纯白金针菇等3000万袋,产量约1万吨,产值1个亿;新增丰收、联农等企业12家,扩建李集茶树菇、孟兴庄镇秀珍菇等一批食用菌基地,带动农户6000多户,预计亩均效益在5万元以上。二是做强畜禽养殖。突出“规模、效益、科技、环保”四大主题,全面推进生态健康养殖,切实转变养殖业增长方式。今年,我们计划新建标准化圈舍10万平方米以上,推广天兆优质加系种猪1万头,形成年出栏优质商品猪70万头的生产规模;以绿缘牧业为依托,组建灌南县百禄镇奶牛养殖协会,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促进我县奶业快速发展,力争年底实现奶牛饲养总量达到5000头。一季度,在生猪行情持续走低的情况下,全县仍有在建规模猪舍面积5000平方米。三是做优花卉苗木。大力推进以“三带、两区、一园”为基本格局的花卉苗木建设,即绿化苗木基地建设以新新线苗木产业带、宁连路高效农业产业带和产业大道为主要区域;高档盆花生产、林果苗木生产分别以现代农业示范区、生态农业产业区为主要载体;以乡镇特色产业园建设为基础,发展花卉苗木产业。目前,全县拥有绿化苗木基地2.2万亩,年生产蝴蝶兰、凤梨、红掌、大花蕙兰等高档盆花500万盆。

二、打造发展载体,工业化理念推进园区建设

按照“农业当作工业抓,园区当作城市建”的发展理念,围绕“争创一个省级园区、两个市级园区”的发展目标,着力提升园区发展水平,实行以点带面,滚动发展,引领全县特色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一是提升园区发展水平。现代农业示范区以争创“国家级农业示范区”为目标,进一步扩张核心区规模,加快食用菌物流园、花文化一条街等现代农业物流、加工重点项目建设。生态农业产业区在做大做强华实生态、富强养殖、绿缘牧业等现有项目的同时,重点实施有机肥厂、清洁能源以及肥水滴灌三大净化工程,努力打造全省循环型农业示范区。按照“试验示范、辐射带动”的总体要求,更加注重园区功能配套,突出技术自主研发、项目开发和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园区核心竞争力。二是注重连片规模发展。立足自身优势资源,打破区域界限,实行整体推进、连片发展。积极做好临港产业大道两侧现代农业产业带建设,在田楼、五队之间联手建设服务半岛发展的“后勤流通型”农业园区。在李集、孟兴庄之间联手打造宁连路沿线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目前,长茂镇与县农委协手组建的灌河半岛生态产业示范园专业合作社,已投入资金600万元,建成钢架大棚1000亩,所在地三庄村有望成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村。三是打造示范带动基地。继续深入开展“回乡领创合作社,共同建设新农村”活动,通过部门领创在每乡镇组建1家专业合作社,兴建高效农业示范带动基地,面积不低于2000亩,重点发展食用菌、彩椒、花卉苗木、生猪养殖等产业。一季度,全县已新建长茂三庄、李集和兴、孟兴庄四兴、新集季圩、百禄大南等千亩以上设施蔬菜基地6个。其中,新安郝圩设施蔬菜基地已获批创建农业部蔬菜标准园。

三、加快商贸流通,市场化提升产业发展层次

把提升产业层次作为特色产业的生命所在,重点在科技、培训以及市场等环节下功夫,努力促进特色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一是设立科技研发机构。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区科技中心及县食用菌产业局等技术平台,设立食用菌、高档花卉等高水平研发机构,重点培育一批以新品种繁育与工厂化育苗为重点的种苗企业,加快发展商品化种苗,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二是加大农业科技培训。充分发挥“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引领作用,以县农广校为平台,与重点科研院校合作,建设县农业科技培训中心,免费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三是新建农产品物流市场。大力引进商贸服务业,新引进由上海客商投资兴建的农产品物流中心,着力打造集收购、配送、批发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物流园区。同时,已在县城区东部规划建设综合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开工建设花文化一条。下一步,我们将着力建设食用菌、生猪、彩椒等农副产品专业流通市场,大力发展连锁、配送、专卖等现代流通方式,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在山东、上海等地设立农产品销售网点,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同时,建立农产品供销信息交流平台,及时发布产品供求信息,制作灌南特色农产品网站,大力开展农产品网上促销。

四、整合各类资源,大力度破解产业发展瓶颈

针对特色产业的发展瓶颈,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和创新有效破解发展难题的途径。一是破解土地制约的难题。进一步健全规范土地流转秩序,有序推进土地流转供求。大力发展合作经营型、土地集中型、统一服务型等多形式现代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模式。积极推进农村土

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建设,年内实现全县所有乡镇“土地流转交易服务中心”全覆盖。截止3月底,全县新增农村土地流转面积1.8万亩,其中适度规模经营面积0.9万亩。二是破解资金紧缺的难题。今年,县政将出台了《灌南县2010鼓励扶持高效农业产业发展的十项政策规定》,继续对生猪、食用菌及设施蔬菜、花卉苗木等三大产业给予政策扶持;对新办农产品专业市场或新建农产品仓储、保鲜及物流中心,给予重点扶持;对新建省级农业园区给予特别奖励。通过各种渠道,破解企业发展的资金难题,三是破解利益联结的难题。把农民合作组织作为扶持农民实施高效农业项目的主要载体,坚持发展与规范并重,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路作用,重点培育一批示范组织;引导鼓励同类产品及相关服务的农民合作社,打破地域界限,成立联合社,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发展层次。一季度全县新增各类农民合作组织20家,极大地提高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各位主任、各位委员,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县农业特色产业的带动效应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新的发展载体、规模大户还不太多;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还不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体系还不够完善。今后一阶段,我们将把特色产业培育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进行谋划,继续扩大发展规模,更加注重提升发展层次,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努力构筑具有沿海经济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为完成“决战十一

7.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七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

近年来, 酒泉市肃州区按照“结构调优、产业调活、建大龙头、带大基地、兴大产业”的工作思路, 紧紧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开发, 大力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 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有力地推动了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 有效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高。

㈠龙头企业集群规模不断扩大, 带动产业能力明显增强以南郊工业园为重点打造龙头企业集群集聚发展, 建成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160家, 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家, 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0家, 市级重点龙头企业28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7家, 5000万元以上的10家, 千万元以上的45家。农产品年加工转化能力达到100万吨, 实现销售收入49亿元, 年出口创汇总额达到1500多万美元。先后培育形成21个甘肃省农产品著名品牌和商标。以企业为申报主体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7个, 面积达23.5万亩, 认证无公害产品23个、17.4万吨。

㈡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形成, 规模生产效益逐步显现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 全区形成了以特色制种、优质蔬菜和设施养殖为重点的“一区两带三产业”的区域特色产业基地, 建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30万亩粮经制种、20万亩精细蔬菜以及20万头肉牛、150万只肉羊、10万头肉猪等十大商品生产基地, 已成为全国最大对外经作制种基地、重要的玉米制种基地、西北最大的洋葱生产集散基地, 也是甘肃省的肉羊强县、肉牛大县和奶牛重点县。

㈢社会化服务组织和行业协会日益活跃, 产业化链条进一步紧密目前, 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250多个, 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160家, 1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跻身全省百强。农产品的订单率达到了85%以上, 合作经济组织签订的占到订单总量的95%以上, 架起了千家万户农民与大市场连接的桥梁。使企业与基地农户均达到了“双赢”的目的。

㈣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加强, 产业水平明显提高积极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 与产业技术体系对接融合, 对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 引导企业进行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今年依托优势产业和重点龙头企业建立农产品加工区级示范科研所9个, 引导11家企业建立了专门的内部科研机构, 促进了我区农产品加工业规模化、集群化和特色化发展。

㈤农产品品牌不断增加, 市场竞争力逐步增强先后培育形成“沃迪、为佳、雄鹏、老酒泉”等乳品品牌、“缔味斯、哈利德”等肉类品牌、“敦煌飞天、雪丰”等种子品牌、“大基地、馥郁牌”等脱水菜品牌、“酒泉飞天、祁连星火、神舟双禧”等面粉品牌、“鑫玉牌”洋葱、“酒锦王”梨、“北果蜜”苹果梨、“特尔”蒜薹、“广源”啤酒麦芽、“敦煌百佳”食品等21个省部级农产品著名品牌和商标, 消费者认知度不断扩大, 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

二、酒泉市肃州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差距

综合分析酒泉市肃州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与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的内在要求相比, 与国内同类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相比, 还有很大差距。

还存在龙头企业规模小, 缺乏知名度高、产品市场占有率高、带动能力强的“重量级”龙头企业;加工产品档次低, 市场开拓能力不足;基地与龙头企业之间管理不配套现象突出。四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育不充分, 运行不规范。

三、促进龙头企业集群集聚发展的核心

根据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为了进一步促进龙头企业集群集聚发展, 建设好产业化示范基地, 应从五个方面入手进行建设。

㈠积极推进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 培育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基地要按照专业化布局的要求, 根据市场需求和区域特点, 建立与农业产业化龙头相配套的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蔬菜产业:以一区两带为主, 围绕设施蔬菜、塑料大棚、高原夏秋蔬菜等主导产业, 整乡整村推进, 连片规模发展, 示范面积达到22万亩。牛羊产业:以沿山片为主, 按照“百万只肉羊、10万头肉牛标准化示范养殖”的战略目标, 大力开展畜禽品种改良工程和大场大户、养殖小区进园区工程, 打造优质肉羊、肉牛生产基地。制种产业:以两带复合为主, 面积稳定在28万亩, 其中高效经作制种达到15万亩, 增加5万亩。

㈡引导企业集群发展, 带动产业化示范基地快速健康发展一是重点加强对高科技、高利税、高就业率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进行引导和扶持, 促其做大做强。二是依托培育的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 提高农产品加工基地准入门槛, 促使科技、资本和管理等实力较强的企业或园区率先发展。三是鼓励龙头企业努力培育优质产品, 打造畅销精品, 争创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四是引导龙头企业建立自己的科技研发和科技创新组织, 积极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鼓励企业与知名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协作, 共同研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高科技产品。五是有组织有计划地建设一些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 培育一批运销中介组织, 必要时由政府出面组织企业外出考察推荐产品, 找到产品销售终端市场, 促进产业化健康发展。

㈢密切利益连接机制, 解决龙头与基地不配套的问题要规范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 提倡龙头企业采取建立风险基金、提供全程化服务、实行最低收购保护价、按农户出售农产品的数量返还利润等方式, 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连接关系。加强宣传培训, 规范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 推动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发展。

㈣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 积极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 下决心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管理, 建立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对于标准化生产的农产品, 加大实施品牌战略, 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知名度。

㈤落实工作责任和政策扶持制度, 进一步健全完善加快产业化发展的机制要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 落实目标责任制, 实行“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套政策、一套班子、一个考核奖惩办法”, 确保产业化健康发展。对于重点龙头企业要实行领导包挂、部门帮扶和派驻技术人员入驻企业帮扶等有效形式, 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逐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的扶持力度, 形成省上扶持一批、市上扶持一批、区上扶持一批的长效措施。要加强对龙头企业的监管, 实行动态管理, 监测合格的龙头企业, 享受有关优惠政策;对监测不合格者, 取消重点龙头企业资格, 不再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以此促进龙头企业做强做大, 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摘要:作者通过对酒泉市肃州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情况介绍, 基于存在的差异, 提出了促进龙头企业集群集聚发展的核心思路。

8.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八

关键词:新型农业现代化 农业产业化 调研报告

1 周口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1.1 农业生产条件持续改善。各级党委、政府紧盯国家粮食安全,围绕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切实加大对农田水利、农田改造等农业基础设施和物质装备的投入,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不断夯实农业稳产高产的基础。资料显示,到2013年,全市形成有效灌溉面积922.7万亩,除涝配套面积535.9万亩,旱涝保收田面积670.4万亩,节水灌溉面积45.5万亩,高标准粮田面积237.5万亩;农机总动力1119.67万千瓦,配套农机具72.1万部,粮食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远高于全国52%的水平。

1.2 农业生产能力持续增强。2013年,全部农业增加值达到798.60亿元,粮食生产连续十年丰产增收,2013年总产突破150亿斤大关,达到158.77亿斤,占全省1/7强,稳居全省第一位,再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深入开展“畜牧业发展推进年”活动,有8个县被确定为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县,生猪存、出栏量和猪肉产量占全省的1/10强;家禽出栏加工量达到2亿多只,居全省前列。2013年周口市猪肉、禽肉、禽蛋、奶产量分别达到49.50万吨、11.50万吨、26.0万吨和12.43万吨。大力发展生态林及林下经济,2013年周口市林木覆盖率达到25%,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93%,名优杂果经济林65万亩,林业总产值达到76.4亿元,是全省唯一一个国家级现代林业示范市。

1.3 农业产业化水平稳步提升。近些年,周口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水平得到较快提升,现代农业元素正在持续积累。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有种植大户563户,总承包面积11.54万亩,户均承包耕地205亩。一些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化龙头企业采取灵活的托管、返租等形式,也为“土地集聚”提供了新的动力。在养殖领域,到2013年,全市各类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达到1820个,规模化养殖率达到80%以上,13家规模养殖企业成为全国首批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企业。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发展缺少总体推进规划。“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要建设“两区一体系”,但在具体工作中,没有推进这些工作的具体计划和措施。除了高标准粮田改造由省下达项目任务,每年都有推进任务外,其他像特色高效农业发展、50个标准生产基地建设、50家农业龙头企业产业集群培育、服务体系建设等,都缺乏具体的包含推进措施、时间节点、效果评价、奖罚手段类的具体规划。

2.2 涉农资金使用效率低,作用发挥有限。涉农项目分别由发改、财政、农办、农业、国土、水务、林业等部门实施,各自为战,不能统一规划、通盘考虑、统筹安排,结果是零星摆布,互不配套,监管不力,要么因质量低劣不能发挥作用,要么因不相配套不能发挥作用,要么因过度建设造成浪费,让财政投入不能正常产生效益。

2.3 农业服务体系仍未完善。一是农业社会化服务困难多。由于种田效益低,大多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农业生产老龄化、兼业化现象严重,种田者素质普遍较低,接受社会化服务的意识和能力较差。二是基层农技推广难度大。乡镇机构改革后,基层农技推广站撤销,导致农技推广“网断、人散”。县农业部门在技术指导方面财力保障不足、技术人员知识老化严重, “千名科技人员包千村”的服务体系流于形式,群众获得技术信息主要通过农资销售人员,一些先进适用农业技术进不了村、入不了地,三是农资市场监管缺位、乱象丛生。销售农资的公司鱼龙混杂,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有些公司为了增加销量,请一些所谓的专家推销产品,有些媒体也利用农业栏目、媒体品牌经营农资,以次充好,误导使用。

3 周口具备发展现代农业的巨大潜力

周口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悠久的农耕文明,蕴藏着发展现代农业的巨大潜力。

3.1 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农副产品生产。周口气候条件良好,四季分明,气温适中,雨量充沛,日照充分,严重的风、雹、冻、涝、旱灾害发生率较小,非常适宜种养业发展。耕地资源丰富,近1.2万平方公里范围内,一马平川,土地肥沃,多是适宜耕种的良田沃土。环境条件较好,水源、土壤、空气较少污染,适宜生产高品质的农业产品。优越的自然条件,加上不断改善的生产基础条件和新技术的应用,周口市的农业生产能力将得到不断提升,农产品生产量将持续增长。

3.2 规模化、专业化经营的条件日益成熟。随着国家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周口市近300万农民工转化为城市永久居民的比例将大大提高,这必然带来转让土地经营权的巨大需求,为承接土地流转、推进规模经营提供条件;同时,中央2013年一号文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从事农业经营,这将吸引更多的外出务工的成功人士回乡发展现代农业,也将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发展,催生一大批职业农民。这些都将给现代农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3.3 周口农产品加工业具备巨大发展潜力。前面已经提到,周口市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着小、短、单的问题,具备较大的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的空间。比如,大豆食用油生产,在发达国家,对副产品豆粕,可以形成大豆蛋白—豆粉—豆面—豆片—豆奶产业链,对食用油,可以形成大豆卵磷脂和维生素E—色拉油—烹调油—人工黄油产业链,每个链的附加值都成倍增加。据资料,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率为70%,中国目前的加工率为20%。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值是农业产值的2-3倍,周口市才刚超过1倍。国家工信部规划,到2015年我国的农副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8万亿元,加工增加值与农产品产值的比例达到2.2:1,我们省提出的2015年农产品加工值与农业产值比达到2.5:1,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要达到2万亿,培育一批主营业务收入50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业集群。这些都表明,我们市的农产品加工业既有升级的基础,又面临着良好的政策机遇,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4 几点建议

4.1 明确发展定位。建设中原经济区纲要和国务院《指导意见》,都把周口定位为“粮食生产核心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周口市“十二五”规划也提出了建设“两区一体系”的工作目标。

4.2 做好顶层设计。从市级层面制定周口市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各项具体规划,为周口市农业发展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目标,绘制一个清晰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规划要与“十二五”规划、国家国土功能区规划、中原经济区规划、大别山连片扶贫开发规划紧密结合,充分享受国家政策优惠。

9.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九

一、现状

1、农业结构逐步优化,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一是积极推进了林业产业化。各乡镇抢抓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和岳纸集团原料基地扩建机遇,按照“稳杉稳杂,扩竹扩松”的结构调整思路,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全县马尾松和楠竹面积已分别发展到34万亩和36万亩。面积达1200亩的连山苗木基地每年可向本县和周边县市供应优质林业种苗500万株。二是着力优化了种植业品质结构和发展了订单农业。全县优质稻种植面积达16万亩,其中订单面积达1万亩;优质油茶和油菜种植面积发展到20万亩,全部由贤胜油业公司订单收购;西瓜种植面积稳定在1.5万亩以上,礼品瓜订单达0.5万亩;蚕桑面积发展到XX亩,蚕茧全部由县种子公司订单收购;烤烟生产面积发展到3000亩,全部由县烟草公司订单收购。三是大力扶持了畜牧业生产大户。以外销型“三元杂交”瘦肉型猪、山羊和肉牛生产为主的畜牧业继续向大户方向发展,全县年饲养牲猪100头、山羊50头、肉牛10头以上的大户分别达到300、400和30余户。目前,全县已初步形成了竹木、草食牲畜、蚕桑、柑桔、花卉苗木、药材、优质稻、无公害蔬菜、烤烟、茶叶、辣椒等11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农产品生产基地多达110万亩,其中14.5万亩优质粮油、水果蔬菜基地已完成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我县还成为国家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商品羊生产基地县及全国21个楠竹生产示范县、湖南省12个楠竹产业化生产基地县之一。

2、生产技术逐渐成熟,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广大群众积累了不少生产工艺和生产经验。明末清初,洒溪乡就有群众开始利用楠竹造纸,根雕等工艺水平也令人赞叹不已。上世纪90年代,畜牧技术人员在积累群众养羊经验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林间草地商品羊生产技术研究,形成了本品种选育、吊脚楼式羊舍建筑设计、适度规模生产等一整套饲养配套技术,先后获联合国(tips)中国国家分部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和国家及省级大奖。与此同时,农产品结构呈多样化发展趋势,已形成食用油、茶叶、粮油、果品、竹木精深加工等系列产品,产品综合优质率达40%以上,并拥有了一批市场看好的拳头产品。贤胜油业公司生产的贤胜牌植物油获XX年湖南省第六届国际农博会最畅销产品奖和湖南省第二届西部农博会金奖,并通过了国家有机食品论证,产品畅销韩国、日本等国际市场;县园艺场生产的脐橙获国家农业部检测中心优质证书,并申请“神脐”牌注册商标,产品出口俄罗斯等国。

3、运行机制逐步完善,组织化程度有所提高。通过积极探索与本地实际和市场相适应的产业化组织形式和利益联结机制,推广“公司+农户”、“基地带农户”、“市场连农户”、“科技引农户”等模式,我县相继成立了西瓜、蚕桑、紫株、灵芝、粮油、山羊、脐橙、楠竹、无公害蔬菜等9大专业合作组织,拥有会员4872户1.57万人,大大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每年可助农增收1.12亿元。县山羊协会参与组织了全县90%以上的商品羊产销,交易网点覆盖湘、黔、桂等省20多个县市。县脐橙协会则将交易拓展到中俄边贸市场,每年可向俄罗斯等国出口120吨以上的优质“神脐”,其在广东、上海、香港及东北地区的销售额也日渐扩大。县西瓜协会、蚕桑专业合作社还被纳入国家农业部、财政部的示范组织扶持项目。

4、加工体系逐渐完备,经营效益明显提高。目前,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共有124个,拥有固定资产总额1.87亿元,从业人员5132人。其中,市级规模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有3家,纳入湖南省湘西地区开发产业发展重点扶持规划建设项目的企业有3家,贤胜油业公司还晋升为湖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XX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1.9亿元,占工业产值的16.1%,比上年增长18%。实现年销售收入1.78亿元,增加值0.46亿元,实现利润771万元,上缴税金1032万元。

5、市场体系逐步健全,销售网络不断拓展。通过大力开发农产品批发市场,推行订单农业、会展农业及直供直销、连锁配送、网上交易等新型营销方式,培育农民经纪人、营销大户、专业合作组织等市场主体,全县农产品销售网络向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方向发展。目前,全县已形成各类农副产品市场26个,年产品交易额达10.5亿元。其中,马鞍商品羊交易市场已形成集山羊品改、养殖、加工、流通为一体的产销格局,年交易商品羊10万只,交易额达0.26亿元。同时,全县农作物订单面积达到2.3万亩,其中主要经济作物订单比例在36%以上,养殖业订单比例达到40%。

二、问题

1、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水平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一是多数企业设备简陋,生产手段落后,产品多以“原字号”出售,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低,不仅耗费了大量的有限资源,而且对县财政和农民增收的贡献很小;二是企业与农户联系松散,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有机整体,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三是技术和营销人才严重匮乏,科研人员更是寥寥无几;四是企业布局分散,产业关联度不高,生产链条较短,缺乏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大型名牌企业或企业集团。这种不大不强的局面,既影响了农产品的加工增值和市场竞争能力,也滞缓了我县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进程。

2、原材料需求矛盾突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受到较大制约。我县农产品品种结构单一,创新技术落后,农产品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加工业发展需要的优质专用原料。同时,原材料生产分散、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低,与加工业发展要求有较大差距。加上大多数企业仍停留在作坊式生产的水平上,加工粗放,原材料浪费严重,尤其是林产品加工企业“小而散”,相互之间存在掠夺资源甚至“内耗”现象。

3、投入严重不足,发展后劲乏力。县乡财政相当困难,投入农产品加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资金十分有限。加上农业属于弱质产业,生产和收益周期较长,金融部门和民间资本很少涉足,许多经营大户和企业经常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贤胜油业公司正在进行的年产1万吨植物油生产线扩建工程,因资金缺乏而进展缓慢。据调查,我县现有的124家农产品加工企业中,平均资产仅150万元,总资产在500万元以上的只有3家,年产值过3000万元的只有2家,农产品加工和销售能力十分有限,制约了农产品的转化增值,对农业的辐射和带动能力明显不足。

4、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滞后,农民组织化程度不够高。目前,全县仅组建了9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模小,稳定性差,且参与到组织中的农户只占总数的5.2%,大多数农民仍游离于合作组织之外。由于没有健全的科工贸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以及防疫检疫、技术标准、环境保护在内的服务组织,加上已建立的农民专业组织自身也存在法律不健全、规章制度不规范、工作程序、服务范围和合作程度等不完善的情况,难以适应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的要求。

5、农业产业化缺乏长远规划和合理指导,持续发展能力不强。一些乡镇和部门只看到局部效益、眼前效益和经济效益,而忽视整体效益、长远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重复建设了一些特色、优势雷同的农业产业化项目,推广了一些可能加速水土流失的生产经营方式,造成加工企业的恶性行业竞争和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并引发了一些工农矛盾。如长城纸业、恒达纸业等企业一度因污染问题而被迫停产。一些地方热衷上项目,重生产、轻销售、更轻服务,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产品质量、销售市场没有保证。同时,农产品加工业在宏观管理方面存在着“婆婆过多”的现象,更缺乏部门间的必要协调,导致信息不畅,生产、加工、销售脱节,不仅造成了重复引进与建设,还形成了加工企业优质原料缺乏,而一般性农产品原料却大量积压,外销不畅,内销不旺,影响了农业持续发展。

三、对策

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国家“中部崛起”和湘西地区开发机遇,围绕农业结构调整主线,以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着眼点,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提高农产品综合加工能力,实现初级加工向高附加值加工转变、传统作坊式加工向现代高新技术转变、资源消耗向高效利用转变,农产品加工业原料生产基地化和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优质化、安全化、产加销一体化,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第一,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一是要加快基地建设。继续做大做强烤烟、蚕桑、“神脐”、辣椒、茶叶、优质瓜果蔬菜、优质稻等七大无公害生产基地。同时借我县申报“广木”原产地域产品保护之机,大力发展竹木加工原材料供应基地,逐步形成“一乡一品”、“几乡一品”的各具特色的块状经济,提高农业生产的商品化、集约化水平。二是要发展和壮大龙头企业。坚持“做优、做大、做强”的原则,大力扶持贤胜油业、恒达纸业、金裕竹业等一批前景看好的龙头企业,再努力打造1-2家畜禽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使之既能带动基地发展,又能拉长产业链条,并在开拓市场、加工增值、打响品牌、技术创新等方面形成更大的优势,以辐射和带动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整体发展。三是要努力发展服务体系。根据基地、农户的需要,加强技术、信息、流通设施建设,提供全面、优质、高效的服务,帮助农民增加收益和分担风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工贸一体化。进一步发展和壮大运销服务等专业合作组织,积极沟通生产与市场的联系,降低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风险。

10.自贡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 篇十

一、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把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为城乡统筹“三化联动”、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关键突破口,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为主的带动主体“拓市场、创品牌、搞技改、建基地、带农户、兴产业”,推动农产品加工流通发展和生产基地建设,优质粮食、畜禽、茶叶、笋竹、蔬菜、柑桔、中药材、蚕桑等农产品产加销产业链加速延伸拓展,现代农业开始起步,农业产业化迈上了新台阶。

一是农业产业化带动主体发育成长,发展势头强劲。坚持推行“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全市形成肉制品、调味品及饮料、蔬果笋竹、中药材、蚕丝纺织、粮油六大类农产品加工体系,产业集中度和企业现代化程度显著提高,品牌和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企业规模和经济实力快速扩大。2012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06户,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21.2%;实现增加值72.6亿元,比2007年增长2.7倍,占工业比重18%;实现利税22.4亿元,比2007年增长11.5倍,占工业比重16%。农产品加工企业有66户被确认为农业产业化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占全市总数120户的55%,包括全市唯一的1户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8户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中的

业,推动种养结合的农区畜牧业大发展。全市建成出栏280万头生猪、7万头肉牛、170万只川南(自贡)黑山羊、4200万只肉兔、4900万只家禽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基地。华西希望特驱集团在自流井区荣边镇建设的1000头纯种猪繁育基地为世界同步、全国前茅、四川第一。自贡肉兔养殖全省第一,黑山羊、肉鹅养殖居全省前列,荣县望佳镇品山村成为川南畜牧第一村。特色林果基地迅速发展。荣县越溪河、S305沿线及富顺县建成30万亩果畜产业带,荣县椪柑、富顺甜橙全省有名,富顺县纳入国家长江中上游优质甜橙产业带建设规划,建成15万亩基地。荣县建成7万亩川南早春茶基地、10万亩油茶基地(全省唯一的全国油茶示范林基地建设县)。富顺县18万亩笋竹(麻竹)基地在全省规模最大。自贡10万亩花椒(九叶青)基地全省有名。水产养殖基地成片发展。在保护和增加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为缓解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缺水的瓶颈制约,结合深入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自贡水产养殖每年以5000亩以上的速度增长,全市建成相对集中成片的10万亩水产基地,其中,建成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场21个。2010年11月,全省水产现场会在自贡召开。

三是开创现代农业集约发展新局面,园区建设加速。以农产品营销加工业的现代化和集约化带动农业的现代化,使自贡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更具特色和优势。2011年以来,着力打造农产品加工园区、农产品物流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三类园区”,引领带动规模连片、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和

现代农业集约化发展,促进形成“园区带基地带农户”农业产业化发展新格局。推进3个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产业集聚集群、协作配套发展,打造领先和辐射带动川南的自贡肉副食品、特色调味品、果蔬茶蚕丝加工,中医药兽药制造四大类农产品加工中心。——规划区4平方公里的荣县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加快建设,现已入驻企业18户。四川龙都茶业(集团)有限公司拥有全省三个茶叶研发中心之一的“四川省茶叶精深加工工程技术研发分中心”,以自主知识品牌价值5.16亿元排名全国第九位,公司投资8000万元在园区建成占地75亩的龙都茶业科技产业园,加上在洪雅县控股组建占地126亩的四川康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茶叶提取物精深加工),茶叶生产加工能力达到5000吨,跃居全省第一。近两年,入驻园区的总投资11.95亿元的7个农产品加工项目顺利进展,自贡市新星源食品有限公司投资4.43亿元的100万头优质生猪基地配套20万吨饲料生产线及仓储配送中心、四川绿食佳农业有限公司投资1.56亿元的万吨果蔬气调库及8000吨杏鲍菇设施化加工生产线、自贡市旭旺畜牧养殖有限公司投资8700万元的1000万只肉兔产品深加工生产线、四川弘鑫农业有限公司投资8097万元的万吨油茶油精深加工生产线、四川绿茗春茶业有限公司投资4597万元的生态茶不落地无尘化自动生产线5个项目主体工程竣工,四川旭阳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投资3.17亿元的现代中药产业园、四川荣州福弟食品有限公司投资6500万元的果汁饮料生产线建设。——起步区

得股份,农民持股份组建专业合作社,由专合社参股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四川巴尔农牧集团有限公司、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自贡市旭旺畜牧养殖有限公司,建成万头猪场3个,万只种兔场1个,目前,2户龙头企业支付农户“保息+盈利分红”金35.7万元,户均增收333元。“农民土地入股”或“保底+分红”,采取农民土地入股或“保底+分红”方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荣县在油茶生产基地建设上,已有来牟、保华、长山等3乡镇4888户农户,以45766亩土地入股四川弘鑫农业有限公司抱团发展,三年投产后,公司与农户按茶果市场价7:3分红(亩产茶果价值4000—5000元的,按5:5分红),入股农户至少可获得2196万元分红总额,户均分红4492元。自贡市新隆农牧有限公司在荣县度佳镇灯坡等村建有7000亩巨桉林场,实行林地折资入股分红,基地内180户农户以林地折资入股,占有28%的股权。2012年林场年终收益按股分红返还7.49万元入股农户,户均增收416元,人均增收125元。

二、主要做法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把农业产业化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抓手,强化统筹协调,落实责任分工,形成了工作合力。市、区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经常到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开展调查研究,协调解决实际问题,促推农业产业化发展。建立农业产业化多元投入机制,健全了涉农项目财政资金整合制度和工作机制。近五年,全市“三农”投入年均增长38.6%,今年市级支农资金预算6620万元,比上年增长15.1%。通过土地整理中心和土地储备中心,建立政府投入、储备土地抵押和挂钩周转指标贷款等相结合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专项启动资金,每年筹措资金2亿元以上。

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上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各项政策措施,市里从2005年以来完善了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全方位政策措施,提高了奖补标准,市委办、市政府办出台《关于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大力推进“两个带动”的实施意见》、《自贡市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做大做强农业特色产业工作方案》,各区县制定实施支持龙头企业、专合社进入新农村示范片建基地、带农户的“以奖代补”办法,市、区县每年对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先进乡镇、市级部门、龙头企业、专合社予以表扬鼓励。

三是加大项目扶持。争取各级政府涉农项目支持发展农产品产加销。包括农业基础设施项目(金土地工程,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扶贫开发,水利设施建设,农村交通、电力、能源、通讯、信息化建设,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保护建设,农业农村防灾减灾等),农业及关联产业发展项目(包括农业产业化经营,畜禽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养殖,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现代农业、畜牧业、林业、水产业重点县,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应用及示范推广,农产品流通、加工等)。近五年,有53户龙头企业、142户获得财政项目和资金扶持。

11.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十一

——中国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协会会长 李 繁

特色农业为沧县枣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近年来,河北省沧州市的枣业发展进入了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第四阶段。目前,以金丝小枣出名的沧县,共有枣树60万亩,成为河北省红枣生产第一大县。

多年来,沧县县委、县政府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推动枣业的发展。

产地批发市场是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的关键,从1998年起到2008年,滄县先后投资6000多万元建起了全国最大的红枣专业批发市场,为沧州百万枣农搭建了资源多元化的信息流通大平台。

积极创新市场交易方式、强化信息管理,沧县投资220万元建设了信息网络中心,建立了统领批发市场交易价格和成交量的数据交换、处理、发布中心,实现了农产品流通、交易的电子化、自动化。

在发展传统市场的同时,2010年沧县又开通了两家红枣电子交易市场。这不仅在河北省电子交易市场方面是第一家,而且在全国红枣电子交易市场方面也是第一家。

红枣市场的建立,也带动了餐饮、服务、加工、包装、运输等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日前,以沧州红枣交易市场为主体的崔尔庄红枣工业园区被农业部评为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沧县金丝小枣加工基地)。

市场的发展解决了近百万枣农的卖难问题,也加快了枣农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在红枣集中产区,人均枣收入超过4000元,高的达到8000元以上,实现了“万亩枣树富一乡、千亩枣树富一庄、人均百株奔小康”的目标。

健康农业使山东三美绿源肉鸭闯出新天地

近年来,山东潍坊市养殖业发展迅速,每年肉鸭养殖达20多亿只,专业养鸭户3万多家,加工企业320多家。养殖与加工的紧密结合使农民和企业都得到了实惠。潍坊天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作为集养殖与加工生产于一体的健康鸭养殖加工企业更是得到迅速发展。

以中国农科院强大的技术实力为依托,天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三年经过近二十次的反复实验,创造性地将中草药添加剂和花卉植物提取物作为添加剂添加到鸭饲料中,开发出了“三美绿源”健康鸭系列产品。它的诞生,开辟了我国健康养殖领域的先河,树起了我国健康食品行业新的里程碑。

一是绿源养殖——原生态丘陵沙地,绿树成荫,溪流蜿蜒,鸭舍每隔半年更换沙土深至60厘米,确保了自然养殖的良好环境。

二是绿源鸭食——鸭食研自中国农科院,经农业部鉴定的技术成果,荣获国家专利。选用药食同源的多种中草药、仙人掌、芦荟等植物提取物作为饲料添加剂,从源头上完全替代了普通鸭饲料中添加的抗生素、动物生长素等化学合成药物,大大提高了鸭体免疫力、抗病毒能力和生长性能,把住了源头关,避免了药物残留。

三是绿源肉质——自种鸭始即食用中草药、仙人掌干粉等植物提取物,代代优化,极致珍稀,无任何抗生素、动物生长素、重金属等药物残留,从根上改变了鸭的肉质,提高了其保健养生的功能性。

生态农业推河南唐河观光旅游呈现新局面

近年来,河南唐河县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旅游业和对外开放,摆脱了长期依赖传统农业的落后局面,为当地居民脱贫致富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唐河县经济的发展。今年,唐河县将在调结构上继续推进以“观光休闲”为灵魂,以农业科技示范和带动区域农业发展及农业增收为宗旨的现代农业的发展,其中将重点建设集休闲、文化、娱乐、疗养度假于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综合科技园区——唐河国际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园。

通过实施唐河国际现代农业产业园开发项目,形成集种植、养殖、垂钓、科技培训、生态休闲为一体的城郊型经济模式,为唐河发展高端、高效和高辐射力产业以及创新型城市建设服务。本项目总投资估算31896万元。包括:万亩优质绿色五彩稻示范园、购物中心、接待中心、农家别墅度假区、野外拓展训练园、中医药养生园、水上娱乐垂钓园、名优奇特植物观赏园、观光采摘园、农艺体验园、以栀子为主的无公害中药材示范园。

项目建设期限为2010~2013年。建设期可实现经济效益7020万元,项目建成后年可实现产值33750万元,经济效益8437.5万元,至2018年全部收回投资,同时可带动当地第三产业收入6.3亿元,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2000人,带动农民年增加收入1400万元;吸纳社会闲置资金1000万元投入到农业、旅游业发展中,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增加产值在3000万元以上。可达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

订单农业让辽宁庄河大骨鸡富农作出新贡献

近年来,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扶持力度的加大,各地农业产业化企业飞速发展。全国“两会”的召开,又给各地农业企业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2010年,辽宁庄河企业将投资7000多万元,争取“五·一”前冷冻储藏能力达2000吨的大骨鸡屠宰加工厂投入生产,今年年底前,集庄河大骨鸡科技研发、文化陈列、专家公寓、餐饮美食于一体的科技研发中心,将初具规模,以此推进庄河大骨鸡这一国家级遗传资源保护品种的保种与开发的绿色生态农业再步新台阶。

辽宁省庄河大骨鸡原种场有限公司创立于2003年,它是与辽宁省畜牧科学研究院联手,集庄河大骨鸡保种、开发及鲜蛋出口、肉蛋销售于一体的农业专业化企业。公司2009年实现产值1.5亿元。完成利税1000多万元。实行订单农业,直接带动5000户农民养鸡致富,获纯效益6000多万元,,并荣获了“大连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称号。

12.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十二

一、发展现状和良好势头

近年来, 广灵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关精神, 把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欠发达农业县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首要路径选择, 坚持农业现代化方向, 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 立足农民增收, 发挥比较优势, 深化结构调整, 强化社会服务, 开发特色农牧产品, 使农业产业化经营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一) 开发效益正在显现。

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 在科学论证基础上, 确立了绿色蔬菜、优质小杂粮、食用菌、林畜产品等农业四大产业, 通过政策引导、资金帮扶、龙头带动、科技促动等措施实现了较快发展。2008年, 特色产业产值达2.48亿元, 为农民人均增收1548元,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8.1%。农业产业化经营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优化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 基地规模不断壮大。

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建设特色农业基地, 一个具有鲜明广灵特色的区域性特色产业带初具规模。2008年, 全县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达1.49×104hm2, 其中, 蔬菜种植面积0.2×104hm2, “东方亮”谷子种植面积0.36×104hm2, 优质杂粮种植面积0.92×104hm2;建成食用菌大棚800栋, 栽植露天黑木耳6.67×104hm2, 年产各类食用菌90×104kg;大牲畜年饲养量37000头, 其中奶牛4100头。随着特色基地规模的不断壮大, 全县农业结构开始了由粮油为主导向特色农业为主导的历史性转变, 特色产业种植面积已占到农作物面积的45%。

(三) “龙头”实力稳步提升。

把培植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来抓, 使龙头企业实力逐步增强, 有力地带动了特色产业开发。一是企业规模快速扩张。全县现有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23家, 其中属大同市市级重点龙头企业有5家。全县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固定资产达10366万元, 龙头企业经营范围已扩展到特色产业的产、加、销各个领域。如东方物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广宽农产品有限公司和新科农牧公司等, 均建有自己的产业园区、生产基地和完善的销售渠道。二是企业实力明显增强。2006年, 新科农牧公司肉羊产业化、北野菌业白灵菇产业化栽培、东方物华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精米加工及育种种植基地建设、广宽农产品公司小杂粮及宠物饲料出口基地建设等4个项目列入山西省“两区”开发项目, 新增投资13759万元, 涉及金额2.6亿元。三是农企对接日趋紧密。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 积极推广龙头带基地, 公司、合作社连农户等多种模式, 完善企业和农户利益联结机制, 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向更高层次发展。2008年, 全县订单种养面积0.13×104hm2, 订单产量3500t, 订单总额1209万元, 签订合同农户5105户, 带动农民增收417万元。

(四) 品牌建设成效显著。

着力开发绿色农业, 打响绿色品牌, 提高特色产业核心竞争力。品牌奖励政策已经出台并尽快落实。全县申报绿色认证产品4个, 无公害认证农产品12个, 有机食品1个, 无公害绿色生产基地达到2.33×104hm2, 被列为省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整体推进县”, 并被省政府表彰为省级“食品安全工作先进县”, 2008年4月, 又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确定为“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广灵小米”被国家质检总局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作为特供农产品选送到国家“两会”和北京奥运会。谷子的价格也从以前的1元钱上涨到了2元, 大大提高了农民收入。进入市场的“东方亮”小米每斤价格达到9元至50元。绿色农业品牌建设, 提高了特色产业的知名度, 拓展了市场空间, 成为广灵经济的一大闪光点。

(五) 经营机制日渐激活。

一是民营化盘活了资源存量, 激活了增量。实行多形式、多途径招商引资, 使山西东方物华、雨润集团、荞宝生物开发有限公司等一批外地企业及本地外出经商办企业致富的老板都参与到该县特色产业开发中来。一批外出务工人员也被吸引回乡创业, 一批专业干部领办农产品加工企业。二是标准化促进了龙头企业盘大做强。广宽农产品、北野菌业等公司通过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 壮大了龙头企业规模, 同时带动了农户增收。三是组织化带动了农民进入市场。全县现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74个, 注册资金7280.4万元, 入社农户1726户, 带动12163户。广灵县百姓乳业合作社被山西省农工委、省农业厅表彰为全省先进农民专业合社。

二、主要工作和成功经验

该县县委、县政府把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统筹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战略方针, 作为“三农”工作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 强化措施, 加速推进。

(一) 强化组织领导, 科学制订规划。

把更新思想观念作为统一思想认识的切入点和升华点, 先后多次组织相关部门的领导及龙头企业代表赴山东、厦门、北京等地考察, 以拓宽视野, 深化认识, 增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自觉性、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建立领导责任制作为抓好落实的关键环节, 县里成立了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导组, 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 分管领导具体负责, 初步建立了一个领导联系一个产业、组建一个专门班子、依托一个部门、制定一个规划、实施一个特色产业发展方案的“六个一”产业开发领导组织体制, 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把示范引导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有效举措, 县领导经常深入基层, 抓好典型示范, 研究重大问题, 加强督导检查, 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 推进特色产业开发。把科学规划作为产业开发的前提, 深入调研, 并聘请国家级专家指导, 编制了《山西广灵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 (2006—2010) 》, 并通过了国家级专家评审。

(二) 扩大对外开放, 加强招商引资。

针对全县特色产业开发缺资金、缺龙头、缺技术, 导致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的突出问题, 该县抓住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和晋西北太行山革命老区扶贫开发机遇,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坚持以特招商, 通过兴建特色产业基地, 壮大基地规模, 吸引了一批境外企业来县参与特色产业开发。坚持项目招商, 建立了广灵农业招商引资项目库, 精选各类农业项目11个, 分门别类, 汇集成册, 改变了全县特色产业招商引资缺乏系统项目资料的状况。坚持主动招商, 组织企业先后多次参加全国全省农业博览会和招商会等活动, 宣传和推介产品。全县农业招商引资项目5个, 引进和争取各类项目资金22210万元。

(三) 落实优惠政策, 加大扶持力度。

认真落实中央、省市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优惠政策, 并力求使之具体化、效益最大化;县政府在2006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试行办法》, 在资金、项目、税收、土地等方面向农业产业化经营倾斜。县政府还制订了《广灵县万亩万栋优质食用菌生产基地规划 (2009年—2011年) 》, 制定了发展食用菌的奖励和扶持政策。为鼓励企业开发精品名牌, 县政府拿出专项经费, 通过补贴、贴息、以奖代补等形式, 对全县获绿色、有机食品品牌认证的企业给予奖励, 从而极大地调动了企业打造农业精品名牌的积极性。今年, 为争取农发行等金融部门的信贷资金, 县领导多次召集有关部门召开银企协调会, 研究政府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问题, 缓解企业融资困难。

(四) 优化发展环境, 提供优质服务。

就政府说, 转变职能, 改进工作方法, 提供优质服务, 如结合县域实际, 开通了农产品运输的“绿色通道”;对乡镇干部、专业大户和龙头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 每年培训1500多人 (次) ;为农业调整和企业发展提供信息、技术、项目、资金服务;帮助企业编制项目, 并积极向国家及省市有关部门争取立项。就龙头企业说, 为分散、力弱的千家万户提供销供产、种养加一条龙服务, 建立和完善合作共赢、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和分配机制。如食用菌生产, 采取“公司+基地 (农户大棚集中连片) +农户 (散户) ”的经营方式:建一个温室大棚共需3万元, 由农民自建, 政府提供贴息贷款2万元, 三年还清 (贷款贴息只贴一年) , 农户贷款, 由县里贴息, 政府资助1500—2000元;龙头企业贷款, 由省里贴息。建菌袋生产线, 每条生产线提供贴息贷款3万元至6万元。公司赊给农户菌袋 (出售产品后扣回菌袋钱) , 提供标准化的技术和管理服务, 组织技术培训;对产品, 产前签订合同, 有包底价, 公司包销产品, 市场价高时多出的收益全部给农民, 市场价低时按包底价收购。北野菌业公司去年为所带的300户农民每户增加纯收入1万元至1.5万元。广灵广宽公司生产出口英、法、德和南非等国的“犀鸟”牌鸟饲料, 所用原料粮食大部分来自本县, 公司派技术人员到村宣传、指导种植技术, 免费为农民提供种子、尿素、打籽机, 产品以高于市场价收回, 去年带动种植面积近0.27×104hm2 (4万亩) , 亩均纯收入比种玉米增加200元, 为6000户农民增加了收入。其他公司、专业合作社也类似。

总之, 广灵推广特色农业产业的基本思路和基本经验是:着眼于农民增收致富, 发挥当地区位、土地、气候优势, 大力调整农业结构, 改变大量种植玉米的传统, 开发食用菌等多种特色农产品, 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绿色农业;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通过市场牵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带基地, 基地连农户的形式, 逐步形成种养加、销供产、农工商、内外贸、经科教一体化生产经营体系;通过政府积极倡导和典型示范, 使当地的绿色特色农业逐步实现经济规模化、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管理企业化、服务系列化、科技现代化、产品标准化、销售市场化、利益分配公平化, 把千家万户散而小的家庭经营与无限广阔、瞬息万变、竞争激烈的大市场联结起来, 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说到底, 就是按照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本质要求和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全面改造传统的自给半自给的农业和农村经济, 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全面系统地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 推动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广灵经验证明, 农业产业化是欠发达农业县践行科学发展观, 发展县域经济, 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路径选择。

三、今后发展思路

以市场为导向, 以农产品加工为龙头, 以科技为支撑, 继续积极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到2010年, 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0亿元, 年均增长10%;农业总收入达到3.75亿元, 年均增长10%。特色农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35%, 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民达到50%以上。

(一) 继续抓好绿色食品基地建设。

立足全县土地、气候等优势资源, 大力发展优质杂粮、蔬菜、食用菌和林畜产品四大主导产业, 发挥规模效应, 促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专业化生产, 推进设施农业集中连片发展。食用菌产业要实现“万亩万栋”战略目标, 争取在5年内建成华北地区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

(二) 全力做强品牌产品。

做大做强“东方亮”小米、五香豆腐干、五香瓜子、白灵菇、杏鲍菇、大尾肉羊、画眉驴、仁用杏等品牌产品, 使之成为广灵绿色食品的典型和代表。进一步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为发展绿色食品和绿色农业提供质量保证。

(三) 大力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全力打造新科农牧、好源青牧业、广宽农产品、东方物华、北野菌业、甸顶山林牧、山地菌业、振中农牧、茂盛农牧、青源醋业等10家公司, 努力扩大生产规模, 增强带动能力。发展壮大白老大综合食品加工、森普菌业、荞宝生物、雨润集团生猪养殖等一批产业化企业。每年选择2至3家具有较好基础和发展潜力的加工企业, 给予重点帮扶, 使其不断发展壮大, 逐步构建较为完整的农产品加工体系。

(四)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认真做好这些组织的规范和引导工作, 确保发展一个, 规范一个, 成功一个, 带动一批, 全面推动农民增收、致富。

(五) 加快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采取以农民为主体、政府帮扶的模式, 先期在农产品交易较集中的南村镇和加斗乡分别新建一个集销售、储运于一体, 吞吐能力较强的综合性农产品物流中心, 逐步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大农产品对外宣传推介力度, 在北京、太原以及南方沿海城市设立窗口, 积极组织参加各类农产品交易活动, 宣传、展示名优农产品, 将其推向更大的市场。

四、存在问题、困难及建议

广灵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在近年来起步较快, 前景看好、潜力巨大, 但存在的问题和面临困难也不少。

(一) 农业科技人才队伍老化问题日益凸现。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大量的信息和技术服务人才, 而这种专业技术人才因编制问题补充不上, 技术、信息服务与该县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加剧, 成为当前该县推进农业产业化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 产业化步伐需多方支持, 进一步加快。广灵县缺少矿产资源, 工业企业也很少, 财政收入不足亿元, 社会资金也不多。受资金严重制约, 龙头企业规模小、数量少, 带动能力弱, 主要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低, 竞争力不强。如农户多建大棚, 政府补贴资金、贷款贴息无法满足;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 如种反季节蔬菜效益好, 但没钱建冷库, 影响储存和运往远方;养殖业重大疫病防治, 乡有防疫站, 村有防疫员, 但设施跟不上, 上边给的少量仪器, 还让集中采购搞得价高质量次。要真正形成企业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经营大发展的格局, 还需要大力解决资金问题。

上一篇:大学生绿色农业调研策划书下一篇:期末教学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