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有感(17篇)
1.观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有感 篇一
观《肖申克的救赎》有感
————谨以此献给迷茫的人(优秀文章评选)这是一部励志电影,142分钟的片长催人奋进、荡气回肠。它讲述了一位银行家被误判坐牢,但他又不甘于此、挖地道逃走的故事。主人公叫安迪,一位青年才俊,银行副总裁。娇艳的妻子红杏出墙,他很愤怒,想借着酩酊之际,枪杀这对贱人,但理智最总战胜了心中的魔鬼,扔下酒瓶和手中的枪回家了。然而,一个小偷却帮他完成了任务,用他丢下的手枪,杀死了这对男女。结果,由于事发旁边的酒瓶和手枪上有他的指纹,他入狱了,两个无期徒刑,来到了肖申克监狱。
在开始的一个月,他没有跟任何人说话,彷徨、恐惧犹如一片抹不去的乌云笼罩着他。人生的失意莫过于此吧!短暂的消颓后,他重新崛起,向着自由高歌猛进。
本片是围绕主人公追求自由而展开的。自由,对于囚犯来说无异于沙漠中的一瓶水、黑暗中的一盏灯,总是那么令人神往、企盼。在追求的过程中,有的人倒下了,被僵硬的体制同化了,成为了一个注脚、一缕青烟,影片中的老布就是如此!但有的人却一如既往,为了心中的渴望踽踽独行。最终,天道酬勤的真理再次被验证。安迪用行动感动了上帝!
安迪为了重获自由,用一个小小的石锤凿开了一条通往自由的生命地道。他花了近20年的时间完成了这一壮举,而在别人眼中这是花几百年也无法完成的。其间的原因或许正是源于安迪对自由的渴望与执着吧!
为了让自由之光永不熄灭,他冒着生命危险,用广播来播放一首给人希望、慰藉的音乐;为了体验片刻自由,他要求警官在他帮其逃税后,赠与狱友每人3瓶啤酒,享受自由的闲暇;
为了学习、读书的自由,他决定重建图书馆。为申请经费,他坚持每周给州议会写信,以求拨款。十几年的坚持不懈,最终硕果累累······
其实,影片中所说的自由,就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目标。安迪奋斗20年逃出肖申克重获自由,实现了人生目标。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或平凡或伟大,但是在实现目标的路上一定会充满崎岖与坎坷。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保持希望,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崎岖在所难免,这种崎岖可分为两个层面即内在和外在。内在指自己精神层面上的意志不坚定、决心以动摇、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和战胜自我惰性的能力;而外在指周围朋友、同学的消颓、学风的拙劣等等。而这一切的一切都要靠我们自己来克服。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每个人都不愿平庸,因为渴望伟大是人的天性。不愿平庸就要为此付出努力,就像安迪20年孜孜不倦一样。美国前国务卿赖斯的父亲曾鼓励她说,只要你付出八倍的辛劳,你将成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人才。就是如此,这麽多被关在肖申克的囚犯中,只有安迪逃了出来;茫茫人海中,如果我们想脱颖而出,不为生活所羁绊,我们所要做的或许就应该向安迪那样简单而持久吧!
这是一部励志的赞歌,给迷茫的人以希望、以启迪,催人奋进、奋发向上。保持对生活的希望
为梦想插上翅膀
在蓝天白云下追随着榜样
请相信榜样的力量!
2.观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有感 篇二
影片《肖申克的救赎》的介绍
影片《肖申克的救赎》取材于斯蒂芬.金的小说《丽塔.海华丝与肖申克的救赎》, 由弗兰克.达拉邦特导演, 于1995年上演。影片播出后, 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并获得了第六十七届奥斯卡七项大奖提名, 被评为好莱坞最有气势的十大巨片之一。故事讲述的是银行家安迪, 在一个失意的深夜之后, 被当作杀害妻子与情夫的凶手送上法庭。妻子的不忠, 律师的奸诈, 法官的误判, 将正处而立之年的安迪一下子从人生的巅峰推向了世间地狱。他被判处终身监禁并被关进肖申克监狱服刑。在狱中, 安迪结识了另一个终身囚犯瑞德, 一个因年少时杀人而已经服刑二十年的黑人。从此, 两人开始了二十年的友谊和共同命运。在目睹了狱中腐败之后, 安迪自知难以讨回清白, 只有越狱才是生路。于是他开始暗中实施自己的计划, 并从瑞德那里弄来了一些最不起眼的小东西。同时, 他坚持近十年接连不断的书信上访, 为肖申克监狱建立了全美最好的监狱图书馆。他还无私地辅导帮助众多犯人获得了同等学历, 使得他们可以在狱中继续学习, 为日后重获自由、踏上社会打下了基础。二十年之后, 在一个雷电交加、大雨滂沱的夜晚, 安迪获得了新生……
该片虽然在当年的奥斯卡角逐中败给了电影《阿甘正传》, 但这部作品无论在叙述方式上还是艺术表达上都可以堪称是无冕之王。《肖申克的救赎》不单单只是为了揭示美国监狱的腐败黑暗对人性的摧残, 更主要的是为了展示人对自由的不懈追求和对苦难命运的不屈。《肖申克的救赎》在一定意义上说还是传统的监狱电影, 但是与众不同的叙事手法和视觉表达方式给影片带来了更多震撼的效果。
英语经典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教学设计
1. 全片放映。
著名语言学家克拉申曾指出:“语言学习中头等重要的是听力理解, 听力训练应放在首位。”中国学生由于缺乏英语听说环境, 听说能力成为英语习得中的薄弱环节。我国高校在对学生听力的培养上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问题:听力教材内容有限 (有的教材比较陈旧, 引用的听力材料已经过时) , 听力教学手段单一 (一些教师仍然沿袭传统的“放音——做题——对答案”的三部曲) 。电影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 英文原版电影由于其巨大的覆盖面和鲜活的语言, 生动的场景, 是非常有价值的听力音像材料来源。因此, 电影可有力弥补听力教学中的资源不足。
播放影片时, 第一遍对影片进行全片放映 (无字幕/英文发音) , 让学生对影片从整体上一气呵成地进行欣赏, 把握住影片的主线发展情节, 即理解电影的主要情节及其发展, 高潮, 结局, 而不是不切实际地追求理解一切。在学生整体理解影片之前过多的中断电影放映、或某些细节的过分重复, 不但会打断电影的自然节奏, 还往往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教学效果适得其反。如果第一遍就参照字幕, 学生就会过多地依赖字幕, 就会养成读电影的习惯, 不利于听力训练。在隐去字幕的情况下, 学生为了理解故事情节只好专注于电影配音, 通过听觉的大量信息输入, 势必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观赏完毕, 要求学生概括影片大意, 谈谈观后感。即便学生不能在无字幕的情况下理解其大意, 也不要紧, 全篇观赏了一遍, 学生的听觉已经接受了大量信息, 这对提高学生的听力很有帮助。
2. 分段放映。
对影片进行第二遍分段放映 (英文字幕, 英文发音) 。本人将其编辑分为几个部分, 分几次来播放, 并且设计好每次播放的教学目的, 重难点, 穿插讲解, 使学生彻底搞清影片的内容及内涵, 并把部分电影片断对白及整部电影所有的经典台词印发给学生。本人还让学生就影片里的几个重要人物展开激烈的讨论;也让学生就某些情节进行模仿, 用角色表演的方式展现出来, 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整个电影教学过程中, 本人主张自始至终不使用中文字幕, 避免学生只是一味地阅读中文字幕。第二遍使用英文字幕, 让学生置身于原汁原味的英语对白世界, 感受地道英语的非凡魅力。
3. 课后要求。
背诵是英语学习的主要手段之一, 影片中出现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台词, 建议学生与这些经典台词建立感情, 做到脱口而出, 以进一步培养语感, 陶冶情操。
英语电影内容包罗万象, 表现形式富于审美特性, 人物语言富于口语化、生活化, 电影中的场景还体现了语言交际的真实性。因此, 通过观摩电影, 可以学到生活中用得着的语言, 了解文化差异, 还可以学会在特定的情景中的交际技巧。电影艺术的综合性又能使学生接受多重艺术的熏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英语电影课是英语学习者的一所文化学校。当然, 如同所有形式的教学一样, 英语电影教学必须合理设计和安排, 确保课程各项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Allan, M.Teaching English with Video[M].Harlow:Longman.1985.
[2]蔡东东.英美电影鉴赏[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0.
[3]冯学玲, 聂爱明.运用英文电影开展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实践探索[J].科技资讯, 2007 (23) :162-163.
3.观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有感 篇三
2 、理论背景
2.1 系统功能语法
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强调语言是一个特殊的符号系统,它具有表达其它符合系统的能力,是把各种意义系统综合起来的工具,它把语言的功能归纳为三种元功能:再现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1]
2.2 视觉语法
Kress和Van Leeuwen根 据Halliday的论述,把元功能看成人类任何交际系统所必备的,不只局限于语言,还扩展到其它符号系统,如图像、电子媒体和电影等多模态语篇的研究。在将图像看作社会符号的前提下,将系统功能语法的三个元功能延伸到视觉图像的分析中,创建了以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成意义为核心的视觉语法。[2]
2.3 视听结合理论
Van Leeuwen的《言语·声响·音乐》认为音乐同话语一样,可以通过曲调变化来表现情绪,比如哀伤的曲调是下降的,欢乐的曲调是上扬的,由音调运动、范围、力度等决定。这些因素都可以与图像相结合共同构建语篇的整体意义。[3]
3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多模态解读
电影包括语言,图像,音乐等多种模态,Kress认为不同符号系统的整合是一项最高规范的作业,这类整合规范有两种,应用在所有元素都共同存在于同一空间内容的空间构成规范和随时间展现的时间构成规范。[4]而电影对两者都进行了应用。本文将在系统功能语法与视觉语法的基础上以对图像和视听效果的分段归纳对《肖申克的救赎》进行解读。
3.1 再现意义
Kress&Van Leeuwen根据再现意义将图像分为两种类型,叙事再现与概念再现。叙事再现与概念再现的图像由是否有矢量来界限。(李战子,2003)
电影开始,12分41秒主角Andy第一次来到肖申克监狱,Andy仰望监狱大门,电影采取仰拍的方式来表现Andy的压抑与恐惧。高高城墙将天空切割,形成三条对角线,三条矢量将图像切割为城墙外与城墙内两部分,天空象征自由,而城墙将过去与未来分割,黑暗大门暗示Andy将面临的监狱生活,随着镜头推近,天空越来越小,黑暗越来越大,镜头上没有主角的表情但观众也能想到此刻Andy的惶恐。导演通过矢量构图精妙地为电影设置了一个颇具紧张悬念的开幕。
3.2 互动意义
互动意义在功能语法中对应人际意义,是关于图像制作者、图像所表征事物(包括人)和图像观看者之间的关系,同时提示观看者对此事物所应该持有的态度。互动意义由四个要素组成:接触、社会距离、态度和情态。
3.2.1 接触
Kress和leeuwen将图像参与者目光直接看向观看者的图像称作索取类图像,而图像参与者没有直接看向观看者或图像参与者不是有生命的人和动物的图像被称之为提供类图像。这类图像为观看者提供信息。[5]电影图像多数为提供类图像,为观众提供信息讲述故事,《肖申克的救赎》也不例外,整部电影都是提供类图像。
3.2.2 社会距离
社会距离体现了图像中参与者与观看者之间的亲疏关系。Kress和leeuwen将社会距离分为6种。[2]由近及远分为:亲近距离、个人近距离、个人远距离、社会近距离、社会远距离、公共距离。[6]
38分07秒是Andy在监狱的第一次转折,他帮狱友争取喝啤酒的机会,截图为Andy挚友Red劳作后在夕阳下惬意地喝啤酒。对观看者来说,Red是个人近距离,狱警则是公共距离。Red与观众的近距离试图与观众建立亲密关系,对其角色产生好感与同情感,将观众带入到他的感情中。而狱警们的社会远距离不仅让观众产生了距离感和抗拒感,同时众人的模糊面貌与无精打采的姿态也暗示这个制式化的监狱不仅麻木了囚犯也麻木了狱警,更加突出表现了这种制式化对人的摧残。
3.2.3 态度
态度主要是由视角来表达。视角可以由水平视角和垂直视角来分析。[2]水平视角可以分为正面视角和斜面视角。电影中多数场景都会采用正面视角。从垂直视角看,俯视视角意味着观看者享有权势,平视视角意味着平等的关系,仰视则表示参与者处于强势的地位。
33分42秒Andy激怒狱警的场景,狱警处于有权势的地位,他威胁要推Andy下楼,俯视视角把观众带入到狱警视角,清楚看到Andy受压迫的地位,接着随着Andy一句话,他利用智慧把局面转危为安,视角也换到平视视角,意味着Andy利用自身能力与狱警达到了一种“平等”的关系,视角转换的巧妙运用不仅让画面更为精彩,也表现了Andy坚强的内心,他在不利条件下利用智慧争取胜利。在肖申克监狱中,Andy的镜头没有仰视视角,在这个巨大牢笼中他是弱小的,但最后他战胜所有欺凌过他的人获得自由,他不屈不饶的坚强内心感染着观众们。
3.2.3 情态
图像的情态指制作者制作图像的真实度和可信度。情态可以归纳为高中低三类,色彩越饱和,情态越高,低感官情态图像指黑白图像。[2]
开场肖申克监狱的全景,色彩黯淡饱和度低,草坪看起来像灰色水泥地,所有囚犯穿着同样的灰色上衣和深蓝裤子,暗示监狱里压抑的气氛,唯一红色的建筑也呈现暗沉的低饱和度色彩,低情态画面表现出肖申克监狱的制式化特点并奠定了肖申克监狱的氛围。反观全片最高情态的画面出现在影片结尾138分10秒,Red假释出狱,Andy已越狱10年,两位挚友终于能享受真正自由,更难得的是漫长的牢狱生涯未使他们像老布鲁克那样被制式化,他们的身体心灵都得到真正自由,蔚蓝海水、碧蓝天空和浅金色沙滩构成了一副色彩绚烂的图像,明亮色彩与广阔深度都体现了高情态量值,让观众强烈感受到他们的喜悦与自由酣畅。
3.3 构图意义
多模态语篇的构图意义有三种资源:信息值,取景和显著性。
3.3.1 信息值
信息值通过元素在构图中的位置来实现。根据Kress&Leeuwen,上方与下方具有不同的信息值,如果某些部分被置于图像上方,另一些部分被置于下方,那么置于上方的是理想的,而置于下方的则为真实的。
69分05秒是Andy趁找狱警的机会偷用喇叭播放歌剧,在思想贫瘠的监狱里,这歌声是对自由向往的象征,如沙漠里绿洲清泉让囚犯认识到他们不该就这样失去自我,就像Red说“虽然我现在也搞不懂那两个意大利女人到底唱了什么,但那是我在肖申克监狱最快乐的一天。”所有囚犯都停下脚步,望着传出歌声的喇叭,聆听可能听不懂的歌声,这个位于上方的喇叭就是他们的“理想”,这喇叭代表着挣脱牢笼的勇气与希望,虽然下方的监狱才是 “真实”,但他们也应当有 “理想”,就如同Andy,不管顺境逆境,他内心从来没有屈服。
3.3.2 取景
取景是指通过造成分割线条,或实际分割框架的线条,割断或连接图像中的元素。
100分40秒是Andy命运的又一次大转折,典狱长为私利杀害了能证明Andy清白的小偷Tommy,Andy彻底失去证明清白的机会,肖申克监狱对他而言真正成为黑洞,导演利用光影取景,将光与暗分割,象征自由的天空和喇叭与Andy分割开,虽然光明看起来触手可及,却被对角线无情划开,就像Andy明知自己清白却只能看着典狱长毁灭希望。
3.3.3 显著性
显著性是指图像中的元素吸引观看者注意力的不同程度。可通过被放置的位置,前景或背景,相对尺寸,色调值的对比,鲜明度的不同程度来实现。
120分27秒是影片的高潮,经历20年冤狱后,Andy终于越狱,在20年来他不间歇用手指长的小锥子挖墙后,终于从令人窒息的肖申克逃出。图片中Andy处于图像中间,是整个图像的焦点,色调饱满富有冲击力,他的双手张开面向天空,开放性的动作与手臂的矢量使视线更为聚焦,与Andy平时的低调内敛形成鲜明对比,俯视视角使他的面部表情更为突出。20年卧薪尝胆终于换来这一刻的自由,让观众充分感受到Andy内心的冲击与喜悦。
3.4 视听融合
时间 12分41秒38分07 69分05 120分27 138分10图像 1 3 4 6音乐 单簧管 小提琴 《费加罗的婚礼》多乐器 多乐器大提琴 和弦 和弦
电影语篇中,音乐也十分重要,完美的视听融合才会让影片达到生动感人的效果。
Andy入狱时以平缓的提琴音开始,音乐舒缓但低沉,配合灰暗的建筑给人压抑的感觉,暗示监狱的黑暗。12分41秒Andy进入监狱,单簧管配合着弦乐,音乐到达高点来到一个小高潮,音乐声高而尖细,配合俯视视角的沉重大门,向观众传达危险的信息,让观众感觉到阴郁与紧张。
33分20秒处Andy和狱友们外出劳动,第一次出现轻松的音乐,吉他与提琴交替进行,让观众变得轻松起来,延续20秒后中断,音乐的中断往往伴随影片中人物的叙事话语,导演希望将观众的注意力转移到人物情节上。[7]导演成功让观众集中注意力到Andy与狱警冲突,争取到啤酒,大家坐在屋顶,夕阳洒在身上,38分07秒弦乐开始奏出温暖舒畅的音乐,和囚犯们的快乐笑脸组成和谐画面。
6年后Andy收到州议会回信,他利用这个机会偷偷打开喇叭给囚犯们播放歌剧《费加罗的婚礼》,69分05秒整个广场的人们都在安静倾听,空灵的音乐敲打着每个人的心,这一刻他们似乎都是自由的,舒缓优美的音乐穿越了国界,音乐打动了每一个人。
120分12秒电影大高潮,Andy在一个雨夜穿过下水道逃离肖申克,低缓的提琴声缓缓地开始,到Andy成功越狱,音乐渐渐高起,演奏逐渐振奋壮阔,音乐声由小到大,如Andy一样,在长久压抑后生命的张力得到释放,压抑的情感得以宣泄,自由与力量充满了Andy,他终于得到自由与解放。
138分10秒两个老朋友终于再见,在明媚海滩上微笑拥抱,所有监狱的阴霾都已不再,音乐轻盈温暖由小到大走向圆满,就如同这个温暖的结局。
电影巧妙地将音乐与图像结合在一起,两种不同的模态共同构建电影的整体意义,淋漓尽致地向观众传达了电影的核心主题。
4、结语
本文首先介绍了多模态语篇分析的理论框架:系统功能语法,视觉语法与视听结合理论,在此基础上,系统地对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进行解读,首先从图像入手,解读电影图像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与构图意义,再与电影中的动人音乐结合起来,分析他们如何共同表达电影的主题与情感,为赏析电影这样音画结合的多模态语篇提供了一个新的思维角度。
[1]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London: Edward Arnold, 2004.
[2]Kress, G & Leeuwen, Theo Van.(2edition)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 [M]. London:Routledge, 2006 .
[3]Van Leeuwen, Speech,Music,Sound [M].London: Macimillan, 1999.
[4]周媛,张发祥,完美的视听融合——多模态解读《国王的演讲》电影预告片的构成意义[J].语言学研究,2011(10)
[5]王红阳,多模态广告语篇互动意义的建构[J].《四川外语学院院报》,2007(11)
[6]乔玉巧,多模态话语分析第81届奥斯卡最大赢家《贫民富翁》的电影海报[J].《文学界》,2010(8)
4.观《肖申克的救赎》有感 篇四
众所周知,《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美国大片是经典。于是,我带着好奇心进入影片之中。
一开始,安迪被指控作为杀妻的银行家,而进入了肖申克监狱判了无期徒刑。但是作为一位有才华的银行家,怎么能够屈身于此呢?于是乎,因为他的才华,然后帮助了一位又一位监狱里的监狱官,最后做到了能够帮助监狱长做内账。但在之前,他托瑞德给他带一把鹤嘴锄,当然,如果想用这个小小小的鹤嘴锄挖穿十几米厚的监狱墙,完全是不可靠的。而在平常,他也经常在操场上到处走,仿佛一个自由人。后来,他托瑞德搞到一张大的海报,贴在了墙上。最后,在二十年内,他逃狱了。
许多人感到不可思议,当然我也不例外。
平时夜晚,他就用鹤嘴锄在墙上凿字,偶然间发现有块地方很脆皮,他就夜晚每天挖,并且那张海报就是用来掩饰的。而平时在操场随便走动,就是为了把墙上挖出的碎石,通过裤脚散落在地上。最终,他依靠知识得到了广泛的人际关系与金钱。最终成为了自由人。
5.《肖申克的救赎》电影有感精选 篇五
安迪从来没有禁锢过自己,前期的计划,中间的冒险执行,如一日,在身体的煎熬精神的折磨时,希望随时都会变成绝望,所有的付出都会白费,包括生命。
我看到的他其实早已突破最牢固的监狱,飞向远方去追寻那个没有记忆的地方,他每天的坚持,艰难度过20年大大小小的磨难,就因为这个虽容易破灭但却美好的希望。
安迪给瑞恩一句话,一个希望,后来安迪的希望成了安迪的承诺,刚好瑞恩缺少一个希望,这个希望是带着安迪,他最好的朋友的承诺的。突然对照我们现在想想,因为一句话可以给对方带着希望去活着,如果不是为自己而活,那至少为了朋友的承诺而活着。这种情感就算是亲兄弟也不过如此,这种真挚感情电影最后只能定格当时他们相遇的场景来表达,言语那么的单纯。
6.《肖申克的救赎》有感 篇六
這是一部勵志片,主題鮮明,我依然覺得一部片子最重要的是看過后觀眾能明白它所要闡明的主題,明白它想傳達給觀眾一個什麽樣的觀點。之所以喜歡歐美的電影,也是因為這個原因,而《肖申克的救贖》就是一部很能打動人心的影片,至少能讓我在看過之後意猶未盡,值得再三回味,我并不覺得它比《阿甘正傳》有何遜色之處,甚至在我的心目中,它的地位遠高于《阿甘正傳》,為它當年沒有獲得奧斯卡獎而惋惜。
影片講述的是:主角安迪,因為自己的妻子有婚外戀且被殺,被以謀殺罪起訴并判了終身監禁,他在肖申克監獄里所渡過的20年。看到安迪在監獄里遭受的種種際遇,才醒悟原來世界上的監獄都有那麼黑暗的一面,而不僅僅是中國,想到最近新聞報導的關在看守所中的人種種荒謬的死法,心中都不寒而慄。所幸安迪的勇敢與睿智,傳達給觀眾對未來對挫折對厄運的不屈不撓的精神。
瑞德說,我們都被體制化了!習慣了被監管,習慣了事事請示了再去做,習慣了觸目所及的是監獄里圍著的四面牆,似乎這個圍牆之內就是整個世界,似不似井底之蛙?人,不單單是被禁錮了肉體,連靈魂也失去了自由,所以剛來的。。才會那麼絕望地哭吼,結果被毆打致死在了冰冷的監獄里。我不知道安迪是怎樣地克服了這個心里歷程,但是還是會為他的淡定讚歎。看到出獄了的老布,那麼年老無力且善良忠厚的一個老人家,我甚至覺得他的晚年還不如就這麼在監獄渡過了,也勝過晚景淒涼得在一家便利店里聽著他人的差遣,感受他人的厭惡,被體制化了的他,已經找不到自由的方向,太久太久沒有嘗過自由的滋味,於是寧願被他人管制,連去洗手間也要詢問得到同意。最後,他還是上吊自殺了,這種可悲的結局,令我想到的是中國體制下的教育,不知道我們新生代的小孩子,多少的想像力與創意被扼殺了,而我們的官員,遇到任何大事,不是習慣性的要上報一下嗎?得到了請示再去做,那麼地沒有主見,但是似乎我們也習慣了。原來習慣這種東西是那麼的可怕,它會一點一滴的腐蝕你的心靈,讓你在不知不覺中束手就擒,甘心繳械投降。
然而可幸的是安迪沒有,即使是那麼長那麼長的監禁,也阻止不了渴望自由的靈魂,他的逃生,不僅僅救贖了自己的肉體與靈魂,更是救贖了瑞德的,一個在監獄里幫助他的盟友。我總認為,瑞德能通過面試官們的考驗而出獄,是因為安迪帶給他的一種全新的人生觀和追求,知道了人這一輩子不僅僅是對著監獄的四面牆而虛度,他最終能擺脫了老布那樣自殺的命運,也是安迪強大的精神支持著。我毫不懷疑,如果瑞德沒有遇上安迪,那麼即使他出獄了,也逃不過自殺的下場。安迪這樣一個淡定堅強的男子,身上獨特的魅力讓我深感折服,這樣的男子才真正地頂天立地,所以我總為他在監獄里虛耗的20年光陰惋惜不已,這樣的男子,如果是自由的,那該是多么有作為的一個人!
俗話說的好,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放抗。肖申克這個監獄,就是那個面目可憎的監獄長一個人的天下,在這片天地里稱王稱霸,在這里,他就是強權。所以安迪利用自己擅長稅務的知識,先是“為虎作倀”,用以明哲保身,掌握了監獄長大量的犯罪證據,甚至為自己安排了退路,這也是安迪聰明的地方。他的成功逃生,讓我們這些觀眾為他松了一口氣,也為這樣的劇情發展欣喜,因為人們總願意相信好人是會有好報的,世界上太多令人心灰意冷的事情了,需要很多美好的東西來加固我們的信仰。那把小錘子夾在聖經里,是多么地諷刺和可笑,簡直就是生生地打了監獄長一巴。影片中當監獄長看到那把小錘子時瞬間慘白的臉龐,真真是痛快人心,觀眾們都不會忘記他對聖經的倒背如流和他與安迪的那場對話,如此偽善的人,自殺的下場簡直太便宜他了。
然而要怎樣的毅力,才能用一把小小的錘子去挖開那麼厚那麼厚的墻啊。安迪的精神是值得人們敬佩的,然而這樣的精神也并不是無跡可尋,他為了可以獲得更多的圖書,每週一封信的寫給州長,他那麼執著那麼堅持的精神,終於實現了他想肖申克監獄有圖書館的願望,然而當這些願望都掌握在別人的手中時,是那麼地弱不禁風,監獄長的一聲令下,圖書館關閉了,連他刻意去栽培的湯米也死在監獄長的陰謀下,這一連串的打擊,使得安迪痛苦而無法自持了,或許他知道人性黑暗,但卻沒料到生命是可以這般得被踐踏。他醒悟了,他不再執著了,他開始計劃著要逃了,因為沒有了光明正大走出去的機會,那麼唯有逃生這種方式才能使他獲得自由。如若結果是好的,那麼誰會在乎過程的美好抑或艱辛。
7.观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有感 篇七
“罪恶的欲望”又来自哪里?在《创世纪》中, 蛇是罪恶的象征, 它作为一种外在的力量将罪带给人, 但与此同时人的内心也充满了犯罪的欲望。所以, 罪既不仅仅单纯的是一种外在的力量, 也不单纯是一种内在的冲动, 而是两者兼而有之。“人从小时心里怀着恶念” (创6:5与8:21) , 这是《圣经》中对原罪的描述。从基督教的角度, 罪恶是存在于我们身体里的, 是与生俱来的。文章将会透过电影《肖申克的救赎》, 试图探讨宗教意义上的“罪”与“救赎”。
一、罪的释义
罪在法律和宗教上的意义不是全同的。法律上的罪, 是做出违法的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 它更多的指向一种行为。而在宗教中, 罪的范畴不仅涵盖了行为上的罪, 还有思想的歪斜之念, 它可能并未付诸于实践, 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罪。在基督教教义中, 《旧约》神学包含相互关联的两大主题;人的“罪性”和上帝的“救赎”。在《旧约》中罪也不仅是指某种不良的德行, 而是整个心身肉体的败坏;犯罪不仅是指肉体上的犯罪, 而是整个心身肉体的犯罪。
《肖申克的救赎》讲述的是银行家安迪被误判杀了他的妻子和其情人, 来到肖申克监狱。在监狱中的安迪, 从开始的认为自己是无罪的, 到后来反省自己犯下的“罪”, 并得到救赎。安迪成了替“罪”羔羊, 被误认为犯的罪是法律上的罪, 是crime, 是做出违法的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 是不全同于道德、宗教、习俗的罪恶sin。因此, 我们必须区别“原罪”与“实罪”, 前者是指人与生俱来的固有的天性, 后者则是个人的具体行为。原罪先于实罪, 是一切实罪的先决条件。这样一来, 原罪与实罪的区别便一目了然, 原罪乃是“存在于个体之中却先于个体行为的罪, 其根源在个体存在之外, 在任何条件下, 原罪都是一种彻底的无能为善, 只有借助救赎的力量方能消除之”。这是施莱尔马赫认为的原罪与实罪的区别。
奥古斯丁与“原罪”教义密不可分的。在他之前, 并不存在“原罪” (peccatum originale) 一词, 这个概念是由他所造的。奥古斯丁认为原罪——就是那从一人入了世界, 又传给众人的罪 (罗5:12) 。由此观之, 原罪乃是众罪之源, 它随亚当的罪进入世界, 随着人类的繁衍代代相传。
安迪的误判入狱可能是司法漏洞和一系列的巧合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并不是对司法漏洞的开脱, 从基督教教义层面上来讲这是这是基督对他的惩罚。那他何罪之有呢?他的罪与生俱来, 也与日俱增。他对妻子的忽视以及对妻子偷情的愤怒, 虽然他没有直接杀死妻子, 但妻子的死并不是完全与他没有关系。在经历了一连串的公平与不公平的事件后, 在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后, 安迪向瑞德承认到:他要对妻子的死负责。这成就了上帝对他的救赎, 在那之后不久, 安迪越狱成功, 重获自由。
罪与救赎乃是基督教教理上不可分割的两面。人不仅因沦落和犯罪而被上帝定罪, 而且也因上帝的恩典从罪中得救。救赎的核心在于道成肉身的上帝的恩典, 即基督在自己的受难中对人们的爱, 所赋予人们的救恩。安迪真正需要救赎的是宗教上的罪, 这种罪指的是一种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或者实施了这种行为的状态。通常这种行为准则是由神来裁定的。在基督教中, 罪可以指一种思想状态而不是特指一种行为。
在耶稣时代, 新的救赎观被提出来, 圣爱成为救赎的最终保证。基督教教义中的救赎是“基督怎样完成拯救世人的使命的问题”, 即世人从罪的中得到解救, 而重获自由。那什么是救赎?福音书中的耶稣看到人人都有趋向罪的本性, 因此对于世间为罪所困的人们从不感到震惊、愤怒或疾言厉色, 只说他道成肉身不为审判, 乃为救赎 (《圣经·约翰福音》3:17) 。所谓“救”, 是透露出人类的窘迫:所谓“赎”, 是指出达到目标的途径。安迪的误判入狱以及在狱中遭遇的种种, 这是他的窘迫, 是“救”;凭借他的聪明才智与敢做敢为将桎梏打破, 这是他的达到目标的途径, 是“赎”。赎罪的前提在于认罪, 路德在《小本基督徒要学》中认为:认罪包括两件事:一是我们认自己的罪, 二是我们从听认罪者。在安迪试图通过司法程序出狱的愿望破灭之后, 安迪对瑞德这样说道:是我杀了, 枪不是我开的, 但我害她离我远去。他的认罪成就了他的救赎。
而在现在的法制的社会, 违犯法律的人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他们的解救之道在于受到相应的惩罚。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了解自己所犯的罪行。安迪对自己的爱和恩典救了他自己。安迪成了真正杀人犯的替罪羔羊, 就如耶稣为救世人成了赎罪的羔羊一样。在监狱中的安迪并不是一个真正被禁锢的人, 他的肉身是在高塔之内, 但他的心灵却有着翅膀四处遨游, 抱着希望的活着。
三、结论
法律的存在, 在一定的程度上使得罪犯得到应有的惩罚, 但同时正是它的存在会在一定程度上让人忽略心灵上的罪。法律将世俗的社会秩序与人类的罪性联系起来, 人类的罪性就不只是灵性的犯罪, 不只是在意志上的背离上帝, 而且也包括了实际上的过犯和背离上帝所造成的现实后果。监狱关着的是人的肉身, 并不一定能够使人的心灵得到洗礼。无论你是否相信有神的存在, 罪是无处不在的存在着的, 我们看到的实罪只是一部分, 在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有着罪, 这个罪是sin, 是通过心灵的洗礼才能得到救赎的。
中国是无宗教信仰的国度, 我们更多的会去相信《肖申克的救赎》只是一部文艺作品, 主人公安迪最终获得的自由是靠自己的努力, 是理论作用于实践的成功举证, 而非神的救赎。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这部影片了解到, 罪在宗教意义上的维度以及救赎的意义何在。牢笼关着的是肉身, 怎样从根处解除人的罪恶感才是关键。
摘要:中国社会中的大多数人对罪的理解基于法律, 违犯了法律所规定的事项即为犯罪。但在宗教领域, 罪的判定基于教义。从基督教的角度来看, 《旧约》神学包含两大主题;人的“罪性”和上帝的“救赎”。而人的罪行包含两个内容:个人的罪性和社会共同体的罪性。在耶稣时代, 圣爱、恩典成为救赎的最终保证。从《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来分析宗教中的“罪”与“救赎”。
关键词:救赎,罪性,肖申克的救赎
参考文献
[1]刘宗坤.原罪与正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卓新平.中国基督教基础知识[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8.
[3]白八斤.救赎宗教与现世生活——马克斯.韦伯宗教社会学思想的核心[J].辽宁医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2) .
8.《肖申克的救赎》主题的探析 篇八
关键词:《肖申克的救赎》;主题;勇气;希望;坚持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讲述了一个名叫杜弗雷·安迪本是一名成功的银行家,却因被误判为杀害妻子与其情人的凶手而被关进了肖申克监狱,开始了他长达20年的狱中生活。在狱中,主人公安迪并没有失去对自由追逐的希望和勇气,他通过自己20年的坚持和努力,不仅成功逃出了监狱,踏上了幸福之路,而且也感化和拯救了一批狱友,使他们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并帮他们找回了生命的尊严。这部影片所要告诉给我们的就是遇到人生中重大的挫折和困难时要有面对的勇气,心存希望,努力坚持。
1 勇气
在肖申克的监狱里,监狱长建立和执行的一整套制度不仅囚禁了人的身体,同时也深深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高墙只能限制人的肉体自由,而肖申克的体制化却在无声地啃食人的灵魂”。在肖申克的监狱里,体制发挥着强大的影响力,它使囚犯们失去了对自我的认识和对自由生活的渴望。而这种体制化的魔力对人性的磨灭和扼杀最经典的例子是,对于这种制度的适应性使得囚犯老布鲁克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监狱外的正常生活,竟然选择了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监狱的生活完全是公式化的,囚犯们在那里机械的生活,日复一日,已经扼杀了他们的个性,使他们在时间的流逝中渐渐失去了自我,变得麻木并习惯了这种生活。正如影片中瑞德所说的那样:“起初,你讨厌它,然后你逐渐习惯它,足够的时间后你开始依赖他。”在肖申克这种监狱体制下,囚犯们已经完全被体制化,失去了反抗和抗争的勇气。“开始时别人给你建造监狱,接下来,你跟着一起建造,到最后你发现你已经跟监狱融为一体,不要你继续坐牢就是要你的命”。同样是在肖申克的体制下,安迪却在精神上没有被同化和体制化。正是他身上所具备的一往无前的勇气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使得他的灵魂并没有被体制化,而是使他扮演了肖申克体制的破坏者,一次又一次冒着生命的危险与体制做抗争,同时在不断改变着那些已经被体制化的老囚徒们,让他们体验和感受到体制外的自由和希望。
2 希望
“不要忘了这个世界上还有可以穿透一切高墙的东西,它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它们无法达到,也触摸不到,那就是希望”这句影片中最震撼人心的台词,告诉了我们只有心存希望的人才能在逆境中不被打败,坚持下去。尽管安迪蒙冤入狱,失去了人身自由,精神和肉体上都受到了折磨和虐待,但他却从未放弃追求自由和光明的希望。我们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会记得其中温馨经典的一幕: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囚犯们在干活间隙,在屋顶上闲散地坐着,就仿佛是在自家的屋顶上一样,悠然地喝着安迪用生命换来的冰镇啤酒,享受着温暖悠闲的阳光,享受着来之不易的自由。而这正是主人公安迪想向他的狱友们所传达的那样,永远不要放弃希望。而且安迪无时无刻不在抓住机会,向狱友们传递着对自由生活的希望和唤醒他们内心对自由的渴望。无论是当他发现图书馆有破旧的留声机和老唱片时,便大胆地将门反锁,将话筒对准留声机,从而将音乐放给那些放风的狱友们听,使得那些在监狱各个角落的囚犯们,当悠扬动听的音乐飘过监狱的上空时,每个人都不约而同地朝向音乐飘来的方向凝视,屏息倾听。还是安迪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不但使肖申克监狱的图书馆得到了建造图书馆所需的财政资助和慈善机构捐赠的二手书,成为当时最好的监狱图书馆,让肖申克的囚犯们像自由地在图书馆里呼吸着来自高墙外的自由的空气。而且对自由生活向往的希望,最终使安迪挖通了通往自由的通道。
3 坚持
坚持是通往成功的必备途径,正是对自由的坚持,对希望的坚持,最终使得安迪过上了想要的自由生活。我们看到,在电影中,正是安迪在狱中坚持每天给州政府写信,并坚持了六年之久,从最开始没有任何回复,到最终获得援助金建造监狱图书馆。除此之外,他还靠着自己的坚持,获得了慈善机构捐赠的二手书,为肖申克的狱友们建立起最好的监狱图书馆,给这些失去信仰和精神支柱的人们带去了精神食粮。同时在狱友瑞德的帮助下,安迪得到了一把小锤子,每天坚持用这把锤子挖掘隧洞。瑞德曾经说过:“如果有谁想凭借这把小锤挖洞越狱,至少需要600年”。但是安迪却并不气馁,每天坚持挖洞穴,用了十九年的时间,最终挖开了通往自由的洞穴。正是这种坚持,安迪实现了梦想、并完成了对狱友的救赎、对整个肖申克监狱的救赎。
4 结语
在电影中,安迪对勇气、希望、坚持这一主题做了很好的诠释。当安迪一夜之间从一个优秀的银行家变成了一名杀人犯,蒙冤入狱并遭受凶残虐待时,他并没有失去活下去勇气和对美好自由生活向往的希望。在狱中,他坚持为狱友建图书馆,坚持挖掘隧洞,正是通过安迪的长期不懈的努力与坚持,不但自己最终踏上了自由的幸福之路,也给狱友带来生活的希望,使他们重新获得了对自由的渴望,被禁锢的思想和灵魂也得到了解放。同时也告诉现实生活中的我们,要想实现自己的梦想,赢得自己想要的生活,勇气、希望、坚持是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 杜堂,彭芳.从希望到自由——《肖申克的救赎》评论[J].电影文学,2009(06).
[2] 裴素娟.自信 自强 自制——《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的性格浅析[J].科技信息,2010(32).
[3] 杜堂.意志、救赎、希望——评小说《肖申克的救赎》[J].山花,2010(14).
9.读《肖申克的救赎》有感 篇九
这便是安迪走进监狱的情形,像任何一个有罪的人,被命运欺骗了。他原本是典型的青年企业家,前途大好,却被诬谋妻子和她的情人,从此失去他拥有的一切。
在肖申克漫长的监禁生涯中,真正囚禁的并不是监狱的高墙,而是被肖申克渐渐打磨、锻造得失去了自我的内心,失去了正常人对生命本质的欲求,即那些真正支持人们渡过困境的情感支柱,比如说对生活的热情、梦想以及希望。在无数的时间中,正如瑞德所说的,你没有事情也得找事情干,安迪也是这样,他选择重新收集石头,当然是小规模的收集,石英、云母、沙质花岗岩……瑞德是监狱中那种有特殊手法弄到东西的人,为他提供小锤子和磨石布。在一个下午,当瑞德拿着他的一小块石雕时,也安静下来,也许他想到了什么,你是不会在运动场上寻找石英的,它应该是属于跳跃着的小溪的东西,被流水洗刷得光洁,被阳光染上了异样的光泽,也许这便是在灰墙中久违了的东西,希望和自由,也正是始终装在安迪心中的东西,他的信仰。
瑞德说:监狱是怪地方,起先你恨它,然后习惯它,更久后,你不能没有它,这就叫体制化。当长久地嗅不到阳光的味道,当时光和生命已经不再有价值的时候,便无所谓希望和失望,在大多数人中,他们只是无精打采地在场地上消磨时间,在一日将尽时,垮着肩膀,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到牢房去面对另一个无尽的夜,这便是坐牢的心态。不同的只是安迪,他似乎披有一层隐形外衣,抬头挺胸,脚步轻快,随意地接着石子,走得优雅而惬意,就像在公园里散步,阳光中扬起脚边的阵阵灰尘,就好像,好像一个自由人。
对坐牢的人而言,时间是缓慢的,有时你甚至认为时间停摆了,但时间还是一点一滴地渐渐流逝,瑞德和他的朋友们曾给安迪一张海报作为一周年纪念,而下一次时间的概念已是之后。此间安迪不可能永远只是一个普通的囚犯,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开始用自己丰富的金融知识帮助狱卒“合法”地逃税,代价是请他的同事一人三瓶啤酒,当时的情景怪异极了,我相信瑞德也有同样的感觉,突然之间,就变成安迪占上风了,狱卒哈力腰间插着枪,手上拿着警棍,后面站着老友史特马,还有整个监狱的管理当局在背后撑腰,但是突然之间,在亮丽的金色阳光下,这一切都不算什么,也许在囚车载着瑞德和他的朋友们穿过肖申克的大门,走出囚车踏上运动场以来,他们还不曾有过这种感觉,这种自由人的平等和骄傲。瑞德说:“于是呢,在完工前一天,49年春的公差犯人,在早上十点坐成一堆,喝着冰凉的啤酒。肖申克历来最狠的狱官请客,这王八蛋还装大方呢。阳光洒肩头,仿佛自由人,像在修缮自家屋顶,我们像是造物之主般自在。安迪呢,他窝在阴凉下,脸上挂着奇异微笑,看着我们喝他的酒。你可说,他想拍狱方马屁,或想博取囚犯友谊,但我认为他只想重温自由,即使只一刹那。”这一刻他带来的恣意和温暖,也在许多年后仍被无论是否见证这一刻的人所铭记在心,而真正在多年后能享受这份自由的人,也许只有安迪,也许当他在这一刻,就想到了自己在西部开着跑车的样子,并且从未忘记过。
10.读《肖申克的救赎》有感 篇十
安迪始终向往自由、心存希望,也正是如此他在狱中是独特的,他的独特带着一丝生机,同时也带着一种无名的光亮。在一个春天的早晨,几个人修完房顶之后,吹着风,沐浴着阳光,喝着啤酒,这种事情是绝对不会在肖申克发生的,但是安迪用他的聪敏做到了。安迪这么做不仅仅是为了跟狱友和警卫建立良好的关系,更多的是为了呐喊,一种灵魂的呐喊,虽然孱弱,但是顽强,这是安迪对肖申克、对生命的不屈服,也正是如此,这个故事表现出来的生命的光辉力透纸背。于此相反的正是那邪恶的典狱长山姆·诺顿,他总是说把:“身体交给我,把思想交给上帝。”他是这个黑暗监狱的首领,是这个麻木工厂的制造者,他为了赚钱而雇佣安迪为他洗黑钱,为了得到政府的预算资金而制造监狱大乱并乱杀犯人。他就如同恶魔一般蚕食着每个犯人最后的价值。
这整个肖申克监狱就是一个体制化的工厂,它将一个个曾今阳光,活泼的人训练成麻木的机器,消灭每个犯人对于自由的希冀,对于未来的期望。正如瑞德出狱前的那位狱友一般,长达30年的监狱生涯让他从生理到心理都无法适应外面的生活最后把自己吊死在楼上,而瑞德也无法适应,他每天必须准时上厕所,去的时候还会不由自主的打报告,他们的一切都被固定在了肖申克监狱中,烙印无法消去。但是瑞德是幸运的,他有幸与安迪认识,有幸收到安迪那自由之光的照射,勾引出内心那意思光亮,他循着安迪的指示在哪棵大榕树下找到了安迪的信并前往了那自由美丽的城市与安迪相遇。
如今的社会中处处都有肖申克监狱的影子,之前的杨永信电疗治疗网瘾不就是把孩子们对生活对未来的憧憬打死,把他们对自由的火焰熄灭吗;亦如那有着体弱多病的体育老师,总是请假的音乐老师和全天无休的主课老师的学校,一味的要求学生学习,没有一丝一毫的时间可以去接触那些世间的美的机会怎么能够让学生们充满对未来那美好的向往,怎么能让他们得到那学习的动力与方向。
11.观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有感 篇十一
该小说收录在被《纽约时报》誉为“现代惊悚小说大师”的美国作家Stephen King(1947— )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杰出代表作Different Seasons(《不同的季节》)一书里。2003年,Stephen King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的终身成就奖。
——Lavender
Time continued to pass—the oldest trick in the world, and maybe the only one that really is magic. But Andy Dufresne had changed. He had grown harder. That’s the only way I can think of to put it. He went on doing 1)Warden Norton’s dirty work and he held onto the library, so outwardly things were about the same. He continued to have his birthday drinks and his year end holiday drinks; he continued to share out the rest of each bottle. I got him fresh rock-polishing cloths from time to time, and in 1967 I got him a new rock-hammer—the one I’d gotten him nineteen years ago had 2)plumb worn out. Nineteen years! When you say it sudden like that, those three 3)syllables sound like the 4)thud and double-locking of a tomb door. The rock-hammer, which had been a ten-dollar item back then, went for twenty-two by ’67. He and I had a sad little grin over that.
Andy continued to shape and polish the rocks he found in the exercise yard, but the yard was smaller by then; half of what had been there in 1950 had been 5)asphalted over in 1962. Nonetheless, he found enough to keep him occupied, I guess. When he had finished with each rock he would put it carefully on his 6)window ledge, which faced east. He told me he liked to look at them in the sun, the pieces of the planet he had taken up from the dirt and shaped.
Norton had told Andy that Andy walked around the exercise yard as if he were at a cocktail party. That isn’t the way I would have put it, but I know what he meant. It goes back to what I said about Andy wearing his freedom like an invisible coat, about how he never really developed a prison mentality. His eyes never got that dull look. He never developed the walk that men get when the day is over and they are going back to their 7)cells for another endless night—that 8)flat-footed,9)hump-shouldered walk. Andy walked with his shoulders 10)squared and his step was always light, as if he was heading home to a good home-cooked meal and a good woman instead of to a tasteless mess of 11)soggy vegetables, 12)lumpy mashed potato, and a slice or two of that 13)fatty, 14)gristly stuff most of the 15)cons called mystery meat ... that, and a picture of 16)Raquel Welch on the wall.
…
I remember one bright-gold fall day in very late October. It must have been a Sunday, because the exercise yard was full of men “walking off the week”—tossing a 17)Frisbee or two, passing around a football, bartering what they had to barter. Others would be at the long table in the Visitors’ Hall, under the watchful eyes of the screws, talking with their relatives, smoking cigarettes, telling sincere lies, receiving their picked-over 18)care packages.
Andy was squatting against the wall, 19)chunking two small rocks together in his hands, his face turned up into the sunlight. It was surprisingly warm, that sun, for a day so late in the year.
“Hello, Red,” he called. “Come on and sit a 20)spell.”
I did.
“You want this?” he asked, and handed me one of the two carefully polished “millennium sandwiches.”
“I sure do,” I said. “It’s very pretty. Thank you.”
He shrugged and changed the subject. “Big anniversary coming up for you next year.”
I nodded. Next year would make me a thirty-year man. Sixty per cent of my life spent in Shawshank Prison.
“Think you’ll ever get out?”
“Sure. When I have a long white beard.”
He smiled a little and then turned his face up into the sun again, his eyes closed. “Feels good.”
“I think it always does when you know the damn winter’s almost right on top of you.”
He nodded, and we were silent for a while.
“When I get out of here,” Andy said finally, “I’m going where it’s warm all the time.” He spoke with such calm assurance you would have thought he had only a month or so left to serve. “You know where I’m goin’, Red?”
“21)Nope.”
“22)Zihuatanejo,” he said, rolling the word softly from his tongue like music. “Down in Mexico. It’s a little place maybe twenty miles from 23)Playa Azul and Mexico Highway 37. It’s a hundred miles north-west of 24)Acapulco on the Pacific Ocean. You know what the Mexicans say about the Pacific?”
I told him I didn’t.
“They say it has no memory. And that’s where I want to finish out my life, Red. In a warm place that has no memory.” He had picked up a handful of pebbles as he spoke; now he tossed them, one by one, and watched them bounce and roll across the baseball 25)diamond’s dirt infield, which would be under a foot of snow before long.
“Zihuatanejo. I’m going to have a little hotel down there. Six 26)cabanas along the beach, and six more set further back, for the highway trade. I’ll have a guy who’ll take my guests out 27)charter fishing. There’ll be a 28)trophy for the guy who catches the biggest 29)marlin of the season, and I’ll put his picture up in the lobby. It won’t be a family place. It’ll be a place for people on their honeymoons ... first or second varieties.”
“And where are you going to get the money to buy this fabulous place?” I asked. “Your stock account?”
He looked at me and smiled. “That’s not so far wrong,” he said. “Sometimes you startle me, Red.”
“What are you talking about?”
There are really only two types of men in the world when it comes to bad trouble,” Andy said, cupping a match between his hands and lighting a cigarette. “Suppose there was a house full of rare paintings and sculptures and fine old antiques, Red? And suppose the guy who owned the house heard that there was a monster of a hurricane headed right at it. One of those two kinds of men just hopes for the best. The hurricane will change course, he says to himself. No 30)right-thinking hurricane would ever dare wipe out all these 31)Rembrandts, my two 32)Degas horses, my 33)Grant Woods and my 34)Bentons. Furthermore, God wouldn’t allow it. And if worst comes to worst, they’re insured. That’s one sort of man. The other sort just assumes that hurricane is going to tear right through the middle of his house. If the weather bureau says the hurricane just changed course, this guy assumes it’ll change back in order to put his house on ground zero again. This second type of guy knows there’s no harm in hoping for the best as long as you’re prepared for the worst.”
I lit a cigarette of my own. “Are you saying you prepared for the 35)eventuality?”
“Yes. I prepared for the hurricane. I knew how bad it looked. I didn’t have much time, but in the time I had, I operated.”
时间继续流逝——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把戏,也许也是唯一真具有魔力的把戏。但安迪·弗雷斯内却改变了。他变得更坚韧了。这是我唯一能想到的词。他继续做着诺顿监狱长安排给他的脏活,守着图书馆,所以从表面看来,没什么改变的。他一如既往地在生日当天和年末的假日里喝酒,每次都一如既往地和我分享余下的酒。我不时送他一些磨石布。并且在1967年,我给他弄了一把新的凿岩锤——我十九年前给他弄的那把已经彻底钝拙,用不了了!十九年!突然说出这三个字时,就像坟墓的门砰然关上,双重紧锁发出的声音。凿岩锤以前只是十美元,到了1967年已涨到22美元。对此,他和我只好咧嘴苦笑了一下。
安迪继续雕凿打磨他在操场上捡来的石头,但现在的操场比以前小了,1950年那时候的操场到了1962年有一半已经铺上了沥青。虽然如此,我想,他还是能找到足够的石子给自己忙活的。当他完成了每件石雕作品后,他会小心地把它放到朝向东面的窗台上。他告诉我他喜欢看着阳光下的这些石头——这些他从泥土里捡起来,经他雕凿的“地球的碎片”。
诺顿曾跟安迪说过安迪在操场上游走时,其姿态有如置身于鸡尾酒会一样。我倒不会这样形容他,但我懂他的意思。我之前就说过,自由对安迪来说犹如一件隐形外套,他从来没真正有过囚徒心态。他的眼睛从未变迟钝。他从未步伐沉重,垂头弓背,像那些一天结束后回到囚房熬另一个无尽长夜的囚犯那样。安迪走路的时候会挺胸抬头,步子总是轻快的,就像他正在回家的路上——家里有美餐有贤妻在等他,而不是那一盘索然无味煮得稀烂的蔬菜、夹杂硬块的土豆泥、一两块肥腻又带点软骨的肉(牢里很多人都称之为“神秘肉”)……除此之外,还有拉奎尔·韦尔奇的照片挂在他房里的墙上。
……
我记得十月底,璀璨的金秋里的一天,那天一定是星期天,因为操场上满是“周末出来逛”的人,他们有的在扔一两个飞碟,有的在踢足球,或者以物易物。其他有些人则坐在探访大厅的长桌子前,在看守的监视下,与来访的亲友交谈、抽烟、说着诚挚的谎话、接收经过仔细检查的爱心包裹。
安迪靠着墙蹲着,把玩着手中的两块小石头,啪嗒作响,他仰面迎着阳光。都已经是年末了,然而那天的阳光出乎意料地温暖。
“你好,瑞德,”他喊我,“过来坐一会吧。”
我过去了。
“你想要这个吗?”他问,并且递给了我他那两个精心雕刻的“千年三明治”石雕中的一个。
“当然想要啊,”我说,“太漂亮了。谢谢。”
他耸了耸肩,转换了话题:“明年对你来说是有纪念意义的一年啊。”
我点了点头。到明年,我进这里就满30年了。我60%的生命都耗在肖申克的监狱里了。
“想过你什么时候能出去吗?”
“当然。等我有一大把白胡子的时候吧。”
他微笑了一下,然后又仰着脸迎向太阳,他的眼睛闭上了。“感觉真好。”
“只要想着那该死的寒冬快到了,我想,现在这样的感觉肯定很好。”
他点了点头,然后,我们沉默了一会儿。
“我出去之后,”安迪最后说道,“要去个全年都温暖的地方。”他如此沉稳自信地说着,你会以为他只有一个月就刑满释放。“瑞德,你知道我要去哪里吗?”
“不知道。”
“芝华塔尼欧,”他说,这个词从他的舌尖温柔地转出来,像歌声一般。“在墨西哥南部。离普拉亚阿祖尔湾(音译)和墨西哥37号高速公路大约20英里(约32.2公里),在阿卡普尔科市西北面100英里(约160.9公里)的太平洋沿岸。你知道墨西哥人怎么形容太平洋吗?”
我告诉他我不知道。
“他们说太平洋‘没有回忆’。那里就是我想要度过下半辈子的地方,瑞德。在一个温暖且没有回忆的地方。”他边说边拣起一把鹅卵石,现在,他一个接一个地把它们扔出去,看着它们在棒球场的泥地内野弹滚而过,那里很快就要淹没在一英尺(约30.5厘米)的厚雪之下了。
“芝华塔尼欧。我准备在那里建座小旅馆。沿海滩建六座小屋,后面还有六座,为的是做那条高速公路的过客的生意。我要雇个人带我的顾客包船钓鱼,发奖品给钓到当季最大的青枪鱼的人,我还会把他的照片挂在大厅里。那不是个合家欢度假期的地方。那是个给人来度蜜月的地方……首选或第二备选。”
“你从哪里弄到钱来买这片梦想乐土呢?”我问,“你的股票账户?”
他看着我笑了。“差不多,”他说,“有时你会吓我一跳,瑞德。”
“你在说什么啊?”
“当灾难来临时,世界上其实只有两种人,”安迪边说边把手围成杯状,点燃了一根香烟。“瑞德,假设有一间满是稀世油画、雕塑和古玩的房子,再假设房子的主人听到有一股飓风正向房子袭来。一种人会总往好处想,他会对自己说,飓风会改变方向的,没有哪股正常的飓风胆敢席卷我这所有伦勃朗、格兰 特·伍德、本顿的名贵画作,还有我那两幅德加画的马。再说上帝也不会允许的。就算最坏的情况发生了,反正也已经给这些画买了保险。这是一种人。另一种人假设飓风正好会把自己的房子撕成两半,从中间而过。如果气象局说飓风刚改变了方向,这个人会设想飓风会再次改变方向,为的就是把自己的房子夷为平地。第二种人知道,只要你为最坏的情况做好了准备,就不妨往好处想。”
我点燃了自己的一支香烟,说道:“你是在说你已为可能发生的事做了准备吗?”
12.观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有感 篇十二
一、体制下的监狱和疯人院
《飞》的绝大多数场景都来自于精神病医院, 各种各样的病人生活在其中。无论他们的行为多么异常, 他们都要服从医院护士长瑞秋的指挥, 听她的话, 受她管理。因为听从她就意味着服从医院的各种制度, 才能获得药品减轻自己的痛苦。所有的一切都是千篇一律, 病人们面对着枯燥的生活早已麻木。
在《肖》里, 监狱就是一个生动的体制化例子。像里德说的:“刚入狱的时候, 你对一切都不习惯, 到处都是烦心事, 你痛恨身边的一切;渐渐的, 你对周围的人和事物不再陌生, 反倒觉得亲切起来;多年后, 你发现自己已经与监狱结为一体了, 离开它, 反倒失去了生活的秩序。只能依靠监狱的环境而活下去, 这就是体制化。”
在改变人的过程中, 体制化发挥了令人恐惧的作用。在《肖》里, 布鲁克斯就是一个体制化的受害者, 他在监狱中生活了近50年, 早已经被监狱制度规则了自己, 一切按部就班机械式的活着。这个老人出狱后根本无法适应外面的世界, 他感觉不到自己生存的价值和意义, 彻彻底底失去了自我, 尽管有了身体的自由, 但他的精神早已被肖申克监狱扼杀。
二、主人公领导下的反抗
在《飞》里, 麦克为了避免服劳役, 被从监狱送到精神病院。他在逃跑失败时对其他病人说“至少我试过了”, 表明其不畏困难, 不断尝试, 勇于改变的决心。在渴望自由、充满力量的麦克感召下, 所有病人都发生了变化, 其中变化最大的是酋长。他原本是这个医院中“疯的最厉害的一个”, 但他受到麦克影响最深, 所以他获得的力量最多, 也恢复得最快。
在《肖》里, Andy首次面对狱警海利以及博格斯的压迫和羞辱时;为犯人们播放《费加罗的婚礼》时, 都面临着生死考验, 但他毫不惧怕。享受自由的感觉, 哪怕是一丝来自俗世的气息都使人沉醉, 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音乐唤醒了囚犯心底的东西-对外面世界的渴望。或许这片刻的悠闲, 刹那的释放, 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但他获得了做人的尊严和他人的尊重。
三、权威的压制
在《飞》里, 瑞秋代表着权威, 工作时一身白色护士服, 平时就是黑色外套, 明显的表现出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影片中, 瑞秋在病人面前总是一副不喜言笑、严肃认真的表情。面对病人, 她如一潭死水, 她不在乎管理的对象是什么, 人或者动物在她眼里只要听从领导都一样。瑞秋限定医院患者自由活动时间和空间, 不允许他们随意看电视听、音乐, 只是因为她有这样的权利, 掌握着规矩的维护权。
在《肖》里, 典狱长诺顿总是带着一副金丝眼镜, 手持《圣经》, 其潜台词则是:我是这里的上帝, 服从我生存, 违背我毁灭。他利用威严和暴力的手段来维护监狱的制度。典狱长、狱警和囚犯之间的等级很明确, 任何试图越界的人都将遭到惩罚。影片发展到高潮部分, 在新犯人汤米答应出庭证明安迪是无辜的后, 诺顿害怕自己做假账的罪行暴露, 反而把安迪关进禁闭室并枪杀了汤米, 说明典狱长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可以为所欲为。
四、自由地飞跃
《飞》的高潮部分是圣诞晚会, 麦克和病人们玩得快乐无比。而比利的死激发了麦克与酋长渴望自由的决心与勇气。在影片结尾, 酋长来到麦克的床边, 一边说着:‘我会把你带出去。’一边用枕头闷死了他。酋长杀死麦克, 意味着他彻底战胜了麦克, 这标志着建立在强大自我基础上的酋长已经具有了内心世界与外界世界进行联系的能力, 正是这种心理上的成熟, 使他能够成功地飞越了疯人院, 挣脱了内心枷锁, 开始了新生活。
在《肖》里, 安迪在认识到典狱长的暴虐和卑鄙后, 丢掉了对公平审判的幻想, 走上了自救的道路, 他利用一把藏在圣经里的岩石锤和一张挂在墙上的美女海报, 终于凿开了里德认为六百年都无法凿穿的隧洞, 重新获得了自由。在倾盆大雨中, 他轻笑着拥抱久违的自由, 开始崭新的生活。
五、结语
自由, 本意就是没有束缚。现代人的束缚往往也是他们的依赖所在!所以人们最喜欢叫的口号就是“要自由, 为自由而战”。真正的自由是需要破去很多自身或外界的束缚的, 而这种束缚又往往与自身或外界有着千丝万柳的干系。只有那些敢于直面铁壁般的困难的人才能冲破固有困局, 真正享受到自由。
摘要:1975年第48届奥斯卡的5项大奖同时颁给了反映体制化对人们束缚的电影《飞越疯人院》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肖申克的救赎》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是1994年出版发行的一部崇尚自由的美国经典影片。前者是一个被现实社会认为是精神病患者麦克以其特殊的手段对病友进行治疗, 自己虽然成立体制下的牺牲品, 却帮助病友成功飞跃疯人院。后者是有非凡毅力的智者安迪成功完成对自己, 以及朋友的救赎, 逃脱监狱获得自由, 本文对剧中人物从“囚犯”变成自由人的过程进行分析和探讨, 从中揭示体制化给人带来的可怕力量。
关键词:《肖申克的救赎》,《飞跃疯人院》,体制化
参考文献
[1]徐丛辉, 《飞越疯人院》中的疯癫与权力[J]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0 (08)
13.读肖申克的救赎有感 篇十三
如果排人生必看的100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恐怕得排进去。早些年看的时候从人性角度去看,这次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去看,倒也有新的收获。亚里士多德讲过:“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从这部电影中讲述的肖申克监狱里发生的故事,就是一个浓缩的社会教化个体,个体之间相互影响,个体再社会化的过程。
银行家安迪被控谋杀了妻子及其情人,锒铛入狱最初两年他遭受了同性恋三姐妹的毒打。他凭借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为狱警避税,一方面借狱警之手废掉了那个伤害他的同性恋,另一方面让狱警花钱请监狱里的其他犯人喝啤酒,改善了自己的周围环境。后来,安迪通过自己的努力,还反过来影响了环境,监狱里有了图书馆,听到了“费加罗的婚礼”,培养狱友汤米考大学,音乐和书籍都使人的灵魂得到安宁和净化,肖申克有了自己的监狱文化。
再社会化的困难在电影里也呈现了:老布关了50年,已经不用关在牢房了,通过假释的他却通过劫持人质不想出去,出狱后很难回归社会的他,最后选择上吊自尽。瑞德如果没有遇见安迪这个朋友,那么他几乎重蹈老布的覆辙。但是,安迪告诉他:“在人的内心有他们管不到的东西,那就是――希望! ”关押后,安迪不但获得了自由,还惩治了典狱长。瑞德也因为有朋友、有希望,40年后也获得了新生!
14.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篇十四
《肖申克的救赎》是部1995年的老片子,现在看来仍是那么让人感动,重温了一遍,又一次被深深触动了。
肖申克是电影里那座臭名昭著的监狱名字,在这里,每天都在上演各种阴暗丑恶和暴力,可从影片中看到更多的是自由和希望,它们就像阳光一样,一次又一次地照耀着观影人的心,给人光明、温暖和力量。
电影开头单刀直入,一场牵绊人心的杀人戏迅疾地展开。接下来是法庭宣判,青年才俊银行家安迪·杜弗伦,因杀妻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安迪料想得到,等待他的将是暗无天日的折磨,不可名状的凌辱,更为可怕的是心灵死寂的绝望。
关键词一 自由
摩根·弗里曼扮演的底层人物瑞德,喜欢赌博,还能从监狱里做生意。某种意义上来说,对于老瑞德,监狱里的生活更让他如鱼得水,不需要过多劳动,可以自由抽烟、吃饭、睡觉,这少量的自由已经足以使瑞德满足。不过真正体会到作为普通人的自由,是在和监狱弟兄们一起出外工的那次,安迪用自己的努力与才智,为兄弟们每人赢得了几瓶啤酒喝。阳光洒在大地上,兄弟们开怀畅饮。他们就像自由人一样,在阳光下喝酒。好像不是在给监狱出外工,而是在修缮自家的房顶。几个小时自由的享受,虽然短暂,但却刻在了每一个人心里。
当安迪不顾一切在监狱的喇叭里放《费加罗的婚礼》时,正在广场上放风的犯人们和狱警们不由自主静立当地,抛却所有愤懑,狠毒和怨怒,沐浴着从未觉得如此自由的阳光。莫扎特的乐声铺洒在这些人们身上,来自俗世的`美妙音符似乎将他们都濯洗得纯净无比,唤醒他们已快丧失的自由感。当典狱长大叫着让安迪“Turn it off”时,安迪不但没有听他的话,反而调高了音量,虽然最后他被判了一个月的独禁,他却觉得异常快乐。
然而自由面前,更多的人们纷纷选择禁锢。在监狱图书馆呆了五十年的老布,为了不被假释,竟然想通过伤害狱友来达到留在监狱的目的。很奇怪吗?自由、平等、博爱,本来应该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理想。可是老布们却早已体制化,他们需要规则,需要秩序,如果没有它们,甚至无法生存。出狱后的老布无法克服几十年牢狱生涯遗留的心理异化,所以,尽管他在人身权利上实现了自由,可心灵依然困守于无形的桎梏,那么长久而残忍的囚禁没有将他折磨致死,而自由之身体与自由之心灵的分裂却迫使他以自杀收场。
关键词二 信念
安迪为了创办监狱图书馆而持续了六年的每周一信终于得到回音(200美元)的时候,他的脸上露出了孩子般美丽的笑容:“才写了六年而已,从今天开始,我每周两信。”我又一次被打动了,很难想像,一个身处牢狱的人,仍然保持着对知识和真理的热切渴望并坚持为之奋斗。这种毅力绝不仅仅是瑞德所说的,“牢狱生活苦闷而无聊,没事也得找事做。”
典狱长杀害了唯一获知安迪误判本就可以出狱的吉姆,使安迪得以重审的希望彻底破灭,他决定越狱。因为信念,安迪能够只用一个小锥花二十年挖开瑞德认为六百年都无法凿穿的隧洞。当他终于爬出五百码恶臭的污水管道,站在瓢泼大雨中情不自禁的时候,我们仿佛看到信念刺穿重重黑幕,在暗夜中打了一道夺目霹雳。
关键词三 希望
瑞德说,希望是危险的东西,是精神苦闷的根源。重重挤压之下的牢狱里呆了三十年的他的确有资格这么说。因为从进来的那一天起,狱长就说过,“把灵魂交给上帝,把身体交给我。” 然而安迪告诉他,“记住,希望是好事——甚至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永不消失。”
15.观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有感 篇十五
影片《海上钢琴师》中,主人公1900在被黑人在游轮上捡到,在船上出生船上成长的他对钢琴无师自通,但他仅限于做一个海上钢琴师,无论朋友如何劝说,甚至在爱情的感召下,都没能使他跨越寥寥几级跳板而登上无数人心驰神往的美国陆地。不因其对大海、轮船或对音乐的眷恋,因置身大海的他未曾感觉它的魅力:“I never hear the voice of the sea”,况且上岸后他仍可以演奏,那究竟什么原因促使其宁愿选择与轮船同沉没也拒绝上岸呢?尽管上岸后或许可以拥有“豪华的房子”、”大笔的金钱”和”优秀的妻子”。一是出于对未来无法掌控的无限可能性的恐惧,二是其心理也已经被物质化的轮船体制化而对非常态逆境形成依恋。
比照分析两部影片中看似无关联的人物的相似结局可发现其深层意义上的一致性。
首先,两部影片中的人物都是对逆境产生依赖心理甚至不惜生命代价而依附之。黑暗的监狱、行将炸毁的轮船同样是逆境的物化映射,《肖申克的救赎》中人物对正常社会的拒绝回归,以及《海上钢琴师》中人物主动隔离陆地世界的拒绝上岸,同属于人物对逆境产生依赖心理。按照常态标准,追求光明自由的生活是大众化人群的共同心理向往,而黑暗禁锢的生活也必然受到人群的共同心理排斥,有悖于常理的是《肖申克的救赎》中的 Red和Brooks竟然不约而同地深深爱上这座象征着痛苦堕落的监狱,不约而同地想到以死祭奠终于挣脱出来的牢笼。这种对监狱的依恋正如《海上钢琴师》中主人公1900对伦船的并非出于爱恋的依附。普遍意义上的轮船可以是简朴的豪华的,但不过是运送旅客的往来工具而非长久或永久居所,更何况它空间的局限和令人作呕的颠簸,没有正常人会愿意终生的颠沛漂泊,但1900这个异类主动选择与轮船同归于尽。显然婴儿期就已经习惯轮船的1900早已只适应颠簸,颠簸才是他的稳定,轮船即是他的平地。而如果选择上岸,面对众多的未知和无限可能,他害怕稳定将成为他的颠簸,远离“他的颠簸”维持“他的稳定”成为他最终无悔的选择。以上两部影片中的人物同样害怕离开逆境而不约而同地选择固守,甚至不惜以生命代价来捍卫逆境,这一点成为两部影片可以相互观照的基础。
其次,人物拒绝回归和拒绝上岸背后的心理因素相似。可以用部影片中Red的一个词institutionized(体制化)来囊括这种心理状态。Red说:“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其中;最终你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 这就是体制化。”这里的体制化是指对逆境的感觉由最初的痛恨到随后的习惯直到最后的离不开。《肖申克的救赎》中人物Red和Brooks被监狱体制化,而《海上钢琴师》中的主人公1900同样被轮船体制化。他们有着类似的深层心理因素:Red和Brooks多年的监禁生活固化了他们的生活习惯,已经不习惯没有人批准自行去厕所,除了监狱,对他们来讲,自由世界的一切都是那么陌生而令人窒息;1900眼中的自由就是坐在琴凳上在甲板上自由滑翔,自由地将自己的音乐天赋在大海的伴奏中发挥到淋漓尽致,这一刻他的精神是自由的,尽管常人眼中的轮船空间是局促的。最终的拒绝上岸看似他对局限的固守,实则他对自我精神自由的固守,因为那是他的习惯,他眼中的自由和他的体制,他早已与体制融为一体。
综上所述,被体制化的过程就是被训化的过程,就是习惯奴性的过程,而人生的过程如果不以清醒的心态努力摆脱体制化,内心里无数的“监狱”和“轮船”将成为永远无法摆脱的牢笼。
1.对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叙事解读,郑秀蕾。电影评介2007年第五期
2.困境里的选择——《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深层意蕴 张燕祥 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第18期
3.解读《肖申克的救赎》之文学特点, 时代文学,2009年第11期
4.《海上钢琴师》艺术论文,
16.观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有感 篇十六
--读《肖申克的救赎》有感
吴映宏
有些鸟是注定不会被关在笼子里的,因为他们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肖申克的救赎》
人活一世,会拥有许多东西,金钱,名誉,家庭,等等。可,回归到我们人性的最深处,那些最珍贵的,闪耀着人性的光辉的,却是对自由的渴望,与永不泯灭的希望之光。
安迪本拥有不可估量的前途,却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因人诬陷而锒铛入狱,风光的银行家生涯就在那一夜画上了句号。来到监狱的他,从未放弃过上诉的希望,可每次都以失败告终,他只好干起图书管理员的工作,同时用自己的专业来帮助狱警逃税。夜深人静之时,他便用鹤头锄,借助月光,一点,一点,在墙上挖出“逃生之道”。他一干就是二十年。又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他借助闪电的巨响,砸开了排水管道,逃出的监禁了他20年的地方,奔向了他梦的地方。他,自由了。
史蒂芬·金沿续了他那不紧不慢的写作风格,可这慢条斯理的故事,留给我的是深深震撼。一个人,受困于监狱中,最开始会不断反抗、不断地争取恢复自由的身份,直到有一天,他会习惯监狱里的生活,习惯他的身份,最后,他会十分依赖监狱,不再习惯外面的生活,监狱已成了他的全部,正如书中的老布那样,这就是所谓的体制化。可是,安迪从进入监狱那一刻起,他就显得那么的与众不同,因为,他拥有别人所不具备的东西,那便是希望,对自由的希望。他本可以像其他囚犯那样,在监狱里浑浑噩噩地度过自己的一生,可是,他没有,他在典狱长的压迫下、在满怀绝望的狱友中艰难地生存着,带着沉重的希望,生存着。在监狱里,希望是危险的,可是更重要的是,希望也是珍贵的。当安迪满怀希望,从下水道爬出,在雨点中呐喊时,他明白,我们也明白,他做到了,希望取得了胜利。
若没有希望的支持,若没有对自由的向往,我们何来前进的动力?只有心中满怀希望,才不畏现实的艰难。再困难的日子里,若心中有希望之光,就会永怀力量,不断向前。
17.肖申克的救赎有感 篇十七
姓名:学号:学院: 班级:
上课的时候看的《肖申克的救赎》,似乎我当时并没有看懂它讲了什么,课下我又仔细的看完了这部电影,我发现它令我深深的触动。它那种触动、冲击的感觉源自它对人性、对自由的诠释。故事讲的是银行家安迪因为妻子有婚外情,酒醉后被误指控枪杀死妻子和妻子的情人,被判了无期徒刑,意味着他将在肖申克监狱中度过他的余生,讲述他在监狱20年的经历和遭遇。电影透过监狱这个特殊环境来表现作为个人对时间流逝、希望消失的恐惧。
电影里面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让我抄在我的本子上,也深深的记在我脑子里。我认为整部电影围绕这样一个线索流程来讲述安迪的遭遇:安迪帮狱警逃税,为狱友赢得了每人三瓶啤酒;他在广播室播放音乐,展现音乐的美,深深触动每一个人的心;安迪是在狱中办起了图书馆,其经费则是安迪以每个礼拜两封信向州长申请来的。电影的最后出现了一个年轻的犯人,安迪挺看重他的,但由于知道安迪的真相与典狱长利益冲突而被杀害。这时,瑞德以为安迪会在失望中选择自杀,于此相反,安迪选择另一条路,一条他谋划很久的追求自由的路,他成功的实现了希望。这也是电影所要表现的主旨之一。好多时候人生的各种境遇,都取决于自身的选择。一个人能够在痛苦的监狱生活,怀揣对自由的向往,所以他最终获得了自由。重要的是它向人展现了取得自由的过程,通俗的来说,它给了自由或者说是希望一
个全面的定义。然而老布的自杀也表达了一丝悲凉:当自由突然到来的时候,它也许已经失去了光辉,因为没有了生活的依赖,自由对于你来说,不过是另一座监狱。
安迪得到自由虽然艰难屈辱,但是有了希望的支撑,才有了他坚定的信念,瑞德曾经告诫安迪:“希望是危险的东西,它是精神苦闷的根源。”然而倔强的安迪始终坚信希望,而且他一直试图用图书和音乐重新点燃狱友们的希望。希望面前更多的人选择禁锢。在监狱图书馆呆了五十年的老布,想通过伤害狱友达到不被假释的目的。老布早已被监狱的一切之下束缚自己,他需要规则,如果没有它们,甚至无法生存。老布得到了身体的自由,灵魂却已经被无可挽回地体制化。他终于没有能够摆脱对自由无法适应的困境,选择自杀。而瑞德,在出狱之后也悲哀地发现,自己也处于相同的境地。他也考虑如何回到监狱,甚至想和老布一样离开。不难理解,肖申克的救赎不过是一个框架而已。而监狱、希望、制度化等等这些词语都会让人想到这部电影。它事实上就存在于我们现实的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在自觉不自觉的扮演着肖申克的救赎中囚徒或者狱方的角色。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逐渐地被体制化直到严重地依赖体制。即使进入社会,体制对人的侵蚀也一秒都没消失过,然而自由却完全在于我们自己的选择,正如安迪的选择一样,再强大的体制也永远无法剥夺我们选择自由的权利。令我震撼的,灰色高大的围墙隔开了一切。漫漫无期的岁月,心灵走向麻木,直到自己已经感觉不到麻木。只有音乐响起的那个一刻,所有的人被这恍如隔世的声音震撼了,一丝来自外界气息带着自由的感
觉冲击着心灵。短暂的停留,却似乎唤醒了犯人们心底里一丝尚未完全泯灭的东西。或许不是真正的体制,而是我们所依赖的生活习惯。
瑞德一直在努力“改过自新”,却又在监狱里习惯性地生活着。我记得瑞德在接受审核时的经典的台词:“我没有一天不在后悔,但并非受惩罚才后悔。我回首前尘往事,那个犯下重罪的小笨蛋。我想和他谈谈,我试图讲道理,让他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但是我办不到,那个少年早就不见了,只剩下我垂老之躯。”我想他绝不只是对审查者说这番话,而是说给我们所有人的。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便会在习惯中耗费掉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很多时候我们会说:如果能够回到以前,能够纠正那些自己做错的事,该有多好。可是,世界上没有如果,我们无法回到过去。高大森严的肖申克监狱就是这样一个象征。它形象的表达了制度化之下的人是依赖规则顺从制度慢慢失去自我,慢慢湮灭了追求自由的希望。
【观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有感】推荐阅读: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字08-21
肖申克的救赎650字心得体会10-31
肖生克的救赎阅读心得体会900字06-29
观电影《良医妙药》有感08-09
2019范伟主演《长安道》电影观后感_观《长安道》有感07-28
什么才是心灵的救赎人生感悟10-26
观电影《孝女彩金》写观后感作文10-28
观看《我和我的祖国》电影观后有感10-16
观《我和我的祖国》电影心得体会 《我和我的祖国》观后感10-19
看《爱国主义电影之雷锋的故事》有感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