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必修教学反思

2024-08-20

高一化学必修教学反思(17篇)

1.高一化学必修教学反思 篇一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苯》教学反思

牟伦芬

五月份学校组织了教师岗位大练兵高效课堂展示赛课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有幸代表化学组参赛,根据教学进度,我的参赛课题是《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苯》。回想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以及教学实施过程,有精彩之处,也有不足之处。下面进行总结。

一、猜谜引入 激发学习兴趣

猜测是化学理论的“胚胎”,猜测是学生感知事物后作出的未经证实的判断,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教学中我选了一则“有人说我笨,其实并不笨,脱去竹笠换草帽,化工生产逞英雄。(打一字)”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就会主动参与,关心知识的进展,从而达到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

二、动手操作 培养探索能力

在了解苯的物理性质时,我安排了学生从观察、实验、查阅三方面去全方位认识、了解苯的物理性质。对于苯的结构,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层次,不要求对结构进行推导,九直接从课本得出苯的结构——凯库勒式。结合之前学习的甲烷、乙烯的化学性质,去猜测凯库勒式苯可能有哪些性质,并加以验证。这样使学生学会由事物的表象分析事物的本质、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确实明白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应结构的原则。而且理解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从实验结果中引起学生的思维矛盾,否定学生原来的所有假设,从而得出苯的真正结构。

本课教学的优点我自己认为在于能根据教材的特点,有机化学的思想将结构和性质联系在一起,不过多使用电教及其他辅助手段,教学程序也比较简洁,重在让学生探究,而不直接给出结论。整节课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思维情感在课堂中交互流淌;而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的合作者,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在本节课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

一、未能做到立足课内,联系生活。课程标准要求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在本节课中我只注重了笨的知识教授,没有能真正实现“教材生活化,生活教材化,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目标。

二、评价激励不够。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展示,我的评价比较随意,激励性不够,自然学生的情绪也不会高涨。可见,教师的评价激励调控着学生的情绪。

三、课堂结尾不够完美。在课堂小结中我设计了“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开始的意图是想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思想三方面进行小结。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我没有能很好的引导学生从化学方法、化学思想上进行小结。到后面下课铃响了,自己就有点慌,自己做了个简单评价就结束了。由此可见,教学设计得再好,若缺乏机智,想上好一堂课,难!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必须积极地学习并锻炼自己的课堂教学机智,以提高课堂驾驭能力。

反思到这里,最大的感触就是:精彩与不足是每一堂课必经的两道风景,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冷静审视每一堂课,化不足为精彩,变精彩为精妙,我们的课堂不就达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了吗?

2.高一化学必修教学反思 篇二

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必须以《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为依据, 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 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 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以高中课程改革为契机, 通过培训和校本研究,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的实施水平, 在地区内形成有影响的课改先进学校。

二、教学内容安排

教学课时建议:每周至少安排3课时。

内容安排建议:理科学生上学期完成必修模块1与必修模块2 (1~2单元) , 下学期完成必修模块2与选修5 (有机化学基础) 。文科学生上学期完成必修模块1与必修模块2 (1~2单元) , 下学期完成必修模块2与选修1 (化学与生活) 。

从内容上来看, 必修模块几乎包括了以往高中化学三年所涉及的所有内容, 但由于必修模块只是为进一步学习选修模块打基础, 因此具体的知识点作了精简, 并且教学要求作了调整, 大多数只是形成一般的概念, 了解基本的研究方法, 相关内容在选修模块中都将进一步深化。

三、化学新课程教学中的主要困难、困惑及对策

首先是化学新课程的知识呈现方式和顺序变化了, 知识内容的教学目标要求变化了, 造成学习内容与学习时间之间产生了很大矛盾, 特别是在高考要求不明晰的情况下, 更感到难以适应。其次是尽管普遍认同了新课程的理念, 但却欠缺实施时所需要的教学技能。如何根据新的要求, 利用我校化学教学多年研究成果, 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能力, 提高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的教学技能, 成了新、老教师都面临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主要从三个方面落实:

1. 制定好教学要求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教学要求的弹性是新课程一个重要特征。在教学中首先应该保证所有的学生掌握好课程标准规定的最基本的内容。在此基础上,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 完全可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 对教学提出高一些的要求, 以更好地理解知识以及为后续学习预留空间, 但这种对教材内容的弹性增补, 前提是首先要“保底”, 而且增补不能搞“一步到位”, 不能增加学生负担。

2. 深入研究教材中知识呈现主线, 合理重组教学内容。

教材采用了专题式的模块结构, 一定程度影响了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比如其中的“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材包括三部分内容: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与水的反应、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在“金属与氧气反应”中, 在学习了钠与氧气、铝与氧气反应的性质后一定要结合初中知识, 对整个金属活动顺序表中的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进行归纳, 形成整体知识。在“金属与水的反应”中, 教材重点介绍的是钠与水和铁与水两个反应, 在教学上, 就应充分利用“金属的活动性不同, 与水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这条主线, 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学习。教材安排了“设计铁粉与水蒸气反应装置”的科学探究活动, 其实冲淡了这一主线, 况且前面已有观察方法的训练 (钠与水反应) , 同一堂课中进行两个这么高难度的实验训练, 时间紧, 探究学习难以充分展开。因此可考虑重组教学内容, 调整教学顺序, 把“钠与水反应和铁与水反应”与“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放在第一课时, 将“设计铁粉与水蒸气反应装置”的科学探究活动与实验操作放在第二课时, 这样既突出了知识主线, 又保证了科学探究的完整性和合理性。

在新课程中, 教材仅是学习的一个范例和文本, 教师要突破多年来“紧靠课本”、“忠实教材”的观念, 教学中如何选取知识, 知识如何呈现, 都要靠教师进行二次创作,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习需要, 重新整合教学资源, 灵活处理教材。

3. 以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 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过于依靠接受式学习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科学探究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达到提高全体公民整体素质的目的。在实施中, 首先要对科学探究或探究式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才能科学、合理地运用于课堂教学。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重要的学生学习方式, 但是, 科学探究并不是学生学习的惟一方式。学习任务的复杂性决定了人类的学习方式是多样化、个性化的, 尤其是在校学生, 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 掌握几千年来人类文化的精髓, 只用一种学习方式是不可想象的。接受学习、探究学习等都是人类常用的学习方式, 并没有绝对的优与劣,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 就是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综合应用各种学习方式 (包括接受式) 来积极、主动、高效地获取知识。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 选择核心内容进行探究。

科学学习强调亲身体验, 在“做中学”, 但由于时间和学生知识基础的限制, 不可能把课本上所涉及的所有知识的产生过程都模拟科学史重复一遍。要选择那些最有探究价值而且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能够探究的内容进行探究, 这些内容应该是本模块的主干知识。

(2) 重视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建构知识。

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学习中, 学生最重要的知识基础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内容。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要注意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在教学方式上要延续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的要求, 以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并在探究能力的要求上有所提高。

(3) 探究要面向全体学生。

科学探究要求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调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量大, 跳跃性强, 具有很强的挑战性, 特别有利于尖子生的发挥, 但对于基础知识不太牢固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探究活动中如果教师把握不好就容易成为少数学生的“表演”, 长此以往, 大部分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教学中首先注意探究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 让更多的学生能够真正参与探究。其次, 留给学生探究思考的时间要充足, 交流展示的范围要广。

3.高一化学必修教学反思 篇三

关键词:守恒习题;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233-01

一、典型习题

1、习题出处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教材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课后习题第4、6题P34

2、习题内容

(1)下列电离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Na2SO4 = 2Na+ + SO4-2 B、Ba(OH)2 = Ba2+ + OH2-

C、Al2(SO4)3 = 2Al3+ + 3SO42- D、Ca(NO3)2 = Ca2+ + 2(NO3)2-

(2)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稀硫酸滴在铜片上:Cu + 2H+ = Cu2+ + H2↑

B、氧化镁与稀盐酸混合:MgO + 2H+ = Mg2+ + H2O

C、铜片插入硝酸银溶液中:Cu + Ag+ = Cu2+ + Ag

D、稀盐酸滴在石灰石上:CaCO3 + 2H+ = Ca2+ +H2CO3

3、习题简要分析

解析:1题中A、B选项阴离子符号书写错误,D选项电荷不守恒。故选C.。2题中A选项不能发生,C选项电荷不守恒,D选项中H2CO3容易分解,应该分开写。故选B。

4、研究反思

溶液呈电中性,溶液中所有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和所有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相等,即电荷守恒,是化学微观离子守恒的重要内容。离子反应又是高中化学中最重要的化学反应之一,对溶液中电荷守恒的理解有利于离子反应的学习。在处理此两个习题时可加以强调,可以作为建构高一学生化学守恒思想的教学点。

二、典型习题Ⅱ

1.习题出处: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教材第三章第二节《铁的重要化合物》课后习题第9题P63

2.习题内容:

1、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铁与盐酸反应:2Fe + 6H+ = 2Fe3+ + 3H2↑

B、氯气与氯化亚铁溶液反应:2FeCl2 + Cl2 = 2FeCl3

C、氯化铁溶液与铁反应:Fe3+ + Fe = 2Fe2+

D、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3+ + 3OH- = Fe(OH)3

3.习题简要分析

解析:A选项产物错误,B选项应该写成离子形式,C选项电荷不守恒。故选D。

4、研究反思

此题既是关于铁元素的有关离子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在溶液中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是重要化学反应情景之一,除了遵行化合价守恒,还需要遵行电荷守恒。利用铁元素相关反应,在熟悉铁元素相关性质的同时,也可让学生建立氧化还原反应中守恒观念,可以作为建构高一学生化学守恒思想的教学点。

三、典型习题Ⅲ

1、习题出处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教材第二章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课后习题第1题P36

2、习题内容

1、从能量的角度看,断开化学键要 ,形成化学键要 。一个化学反应是释放能量还是吸收能量取决于 。

3、习题简要分析

解析:断开化学键需要吸收能量,形成化学键需要放出能量。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完成后的结果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4、研究反思

自然界的物质发生转化过程中,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转化的途径和能量形式可以不同,但是体系包含的总能量不变,亦总能量是守恒的,即能量守恒,能量守恒是自然定律之一,其本质是微观守恒的宏观体现。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关系式:E生成物-E反应物=E吸收(反成物的总能量小于生应物的总能量)或E反应物-E生成物=E放出(反成物的总能量大于生应物的总能量),让学生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守。

四、典型习题Ⅳ

1、习题出处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教材第四章第一节《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课后习题第2题P93

2、习题内容

1、完成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明其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SnO2 + C —— Sn + CO

WO3 + H2 —— W + H2O

PnS + O2 —— PbO + SO2

UF4 + Mg —— U + MgF2

Au(CN)2- + Zn —— Au + Zn(CN)42-

3、习题简要分析:

解析:根据原子守恒和电荷守恒配平各反应的计量系数。

(1)1,2,1,2;(2)1,3,1,3;(3)2,3,2,2;

4、研究反思

此题中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它们的配平是化学的基本技能之一,解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化学反应中原子守恒和电荷守恒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法配平方程式。在处理此习题时可加以强调化合价变化关系,体会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化合价守恒,对于反应中的电子得失守恒可不深入探讨,主要让学生建立氧化还原反应中守恒观念。

参考文献:

[1] 刘知新.化学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4.高一数学必修1教案教学反思 篇四

二、质疑反思的培养

通过现状调查,看出在目前的数学教学中缺乏有目的、有意识,具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质疑与解决问题、认识问题后的反思。学生的质疑反思能力是可以培养的,要有目的设计、训练。因此要培养质疑反思能力必须做到:(1)明确教学目标。要使学生由“学会”转化为“学会——会学——创新”。(2)在教学过程中要形成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自觉建构的教学过程。(3)改善教学环境。(4)优化教学方法。

三、反思教育教学是否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5.化学必修教学反思 篇五

对教学目标的认识首先。知识、能力、情意三类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祸根。

一、以前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滔滔不绝的讲,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训练,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下降;“三五五”教学方法是善于创设教学情景,做好各种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发挥想象的空间。对化学概念和原理的生硬讲解,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到化学离生活很远,另一方面导致学生对化学学习能力的下降。新的教学方法课堂上给学生创设暴露思维过程的情境,使他们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自觉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化学教学,正确认识学生的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层次,,重视学生地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其次,对重点、难点要把握准确。教学重点、难点正确与否,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意义。若不正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意义;若不明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方向。在化学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活动的方向和结果,即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因此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在教学目标中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如果已经非常明确,但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对重点的知识没有重点的讲,或是误将仅仅是“难点”的知识当成了“重点”讲。这种失衡直接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的下降。

最后,师生的达标意识要强,达标成度要高。对一些知识,教师自以为很容易,或者是满以为自己讲解的清晰到位,没有随时观察学生的反映,从而一笔带过,但学生的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并不是马上就接受。所以“三五五”教学方法使我们要随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方式和思路,准确流畅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达到共识。

二、对教学技能的认识

其一,讲授正确,语言规范简练。良好的语言功底对一名一线教师非常重要。化学学科有很多化学用语,有许多探究性实验,要求实验现象描述正确,实验过程推导流畅,实验衔接过度自然。其次,语言(普通话)要规范简练,表达清晰,语气抑扬顿挫,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6.化学必修一的教学反思 篇六

必修一的教学,从教学内容上说:由于元素化合物内容从编排的角度说太过集中,给学生的学习本身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从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而言,大多数刚升入高中的同学任然沿用的是初中的记记背背,把化学当成文科来学,因而大多数学生学起来感到很吃力。他们往往抱怨说化学方程式太多,记不住、很容易弄混淆;从学习心理角度说他们大多都有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从教师的教学角度说,大多数教师学习方法引导失误,要求学生背诵和记忆化学方程式,没有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

其实,要想学好化学,必须把化学当做“理科”来学。注重学习什么,更要关注为什么,更要关注推理。其实,只要紧紧抓住“类别”“价态” “守恒”六字真言三大法宝就能学好必修一。

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家的语言,当然重要!但获得化学方程式的过程更重要,是为理解方程式。如何理解化学方程式呢?

下面以金属铜和浓硫酸的反应、硝酸的分解反应、金属铝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碳酸氢钠的性质为例,来说明究竟该如何体现“理科”的特点。

金属铜和浓硫酸的反应,首先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是,为什么呢?从类别上说因为铜属于单质,化学方程式中有单质的是氧化还原反应。接着分析产物:生成硝酸铜、氯化铜等?不能!因为元素不守恒。生成氢氧化铜、氧化铜可以吗?不可以,因为从类别角度说加入酸不可能生成碱性氧化物或者碱!需要记忆的是什么?浓硫酸的还原规律:一般还原成二氧化硫!

7.高一化学必修教学反思 篇七

一、转变观念, 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习题教学的基本出发点

新课程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际看来, 很多教师和学生的观念还没从根本上转变过来。如不重视实践性习题的使用, 不重视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体验和掌握, 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认为这些既费时间又与考试无关。因此, 我们的习题教学改革的重点不是理论创新, 而是习惯、观念的转变, 要改的是旧的习惯和传统的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观念。只要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益的我们就要尽力创造条件, 努力去做, 条件不足、时间不够, 也要有所取舍地去做。

例如, 我们在学习化学1第1章第2节“研究物质的方法和程序”之前, 就把教材“交流·研讨”中的两个问题作为预习作业布置给学生了, 目的就是让学生回忆并整理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中积累的相关经验。课堂上又先后通过“观察·思考”中思考题和“活动·探究”之后的“交流·研讨”中习题的解答, 让学生归纳、总结金属钠的性质, 落实第1课时教学的知识重点, 同时强化学生体验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研究方法在研究物质性质过程中的应用。

之后第2课时, 在介绍研究物质性质基本程序的基础上, 对研究案例先让学生自己根据教材中的问题:“氯气是一种非金属单质, 你认为它可能具有哪些化学性质?你希望通过哪些实验验证你的预测?”来设计方案, 然后参考教材中的实验设计进行氯气部分性质的探究。

在学生初步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的基础上, 把实验探究氯气与水的反应放到第三课时, 课前完全由学生自己分组合作完成该实验探究的方案设计, 课堂上经过交流、讨论、评价后, 实施其中设计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案, 进行一次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接着, 利用教材正文最后“概括·整合”栏目中的习题梳理本节知识重点、难点, 进一步反思、体验研究物质性质过程中方法和程序的应用以及探究物质变化奥秘中的乐趣。最后, 还把本节“练习与活动”中的习题3探究过氧化钠的性质也整合到课堂教学中, 实现了对钠的化合物性质的拓展, 以及对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及基本程序应用的强化。这一节教学中各种习题的运用是非常典型的落实三维目标, 促进学生发展的实例, 教材给提供了一个完整的习题系统, 像这样用下来, 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有了,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都有了, 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进入高中化学学习的初始阶段就受到这种熏陶, 对于他们以后良好学习习惯和科学高效学习方法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与某些教师那种抛开过程与方法, 放弃活动与探究, 一味罗列钠和氯气性质知识的做法相比, 我们学生的收获要大得多, 学习的效果要好得多。

实际上做起来, 并没有像某些教师想象的那么难, 那么费时间。关键是看我们观念的转变, 要时时刻刻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习题教学的基本出发点, 而不是仅仅盯着他们纯化学知识的增长, 那么所做出的努力和所用的时间都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二、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学会规划与开发

跟传统教材不同, 鲁科版必修教材给教师留有较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 在习题编制上更是作出了充分的改进, 给教师提供了大量的资源, 并形成了一种习题系统。但那只是一种建议或模式, 至于如何去使用, 就看每个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和其他条件如何作出整体规划, 如何去科学合理地开发, 进行选择、调整、补充, 甚至包括进行必要的铺垫。也就是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使大部分教师都具有选择使用教材习题的意识和能力。

例如, 我们在讲硫的转化一节时, 我们就根据教学内容和教材提供的习题资源整体设计好, 第1课时的习题着重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 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和事实可以设置这样的习题引出硫单质性质的学习: (1) 古代的科学家发现某地区的沙地是由硫磺和沙子组成的, 于是想把沙子和硫磺分离开, 你想他们会怎么做? (2) 炼丹家在炼丹时意外地发现硫单质能处理汞, 这是为什么?说明硫单质有什么性质? (3) 冬天取暖, 煤炭燃烧时会闻到刺激性气味, 你知道煤炭燃烧时产生的气体中含有什么物质?

第2课时的习题着重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 重在方法的训练上。但其中的“活动·探究”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 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我们首先将不同价态指定到具体物质, 而且是相邻价态的物质, 让学生课前预习并尝试设计二氧化硫与硫单质和二氧化硫与硫酸的转化实验方案, 课堂上活动探究之前再展开充分的交流, 最后择优实施。而且有二氧化硫放出的实验, 一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尾气处理, 另一方面用演示实验代替。

第3课时是酸雨问题, 正好可以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材“交流·研讨”中的两个题目就可以用。

最后用“练习与活动”中的习题5对本节的学习进行综合与诊断: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 你对硫元素家族有了哪些认识?硫单质、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硫酸都是硫元素中核心成员, 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1. 表示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写出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S%%%SO2%%%SO3%%%H2SO4

2.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它们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3. 除它们之外, 对于硫元素家族的成员, 你还知道哪些?列举3例。

4. 你对硫元素家族的哪种物质感兴趣?请查找资料, 写一个关于该物质的小短文, 谈谈你对它的认识。

这样先整体规划设计好了, 再根据设计去挖掘、选择教材中相应的习题资源甚至适当做出补充, 既不被教材所束缚, 又能充分开发利用教材;既能条理清晰、全面而有重点地进行教学, 又能实现三维目标的分步直至全面落实。学生每节课通过设置不同的习题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教师也不会再出现这也想要那也不想丢的、以知识为本“以多取胜”的习题教学思路了。

三、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与反思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也就是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其实教材本身就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可以用于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活动栏目和课后习题。平时的教学中, 教材的“交流·研讨”、“概括·整合”、“活动·探究”栏目中的题目我们经常会拿出来, 或稍加选择和修改就作为学生自主学习、交流、讨论、探究的问题情景, 还有课后习题中的实践性习题也大都是直接使用的。如探究钠、氯气的性质;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或还原性;探究氯、溴和碘单质的氧化性强弱等等。讨论物质的分类;讨论物质的性质和应用;讨论对概念、原理的认识和理解;讨论实验的成败等等。

通过我们师生、生生间民主平等、开放、灵活的交流、讨论、合作, 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巩固, 以及对新知识形成过程与方法的探究体验活动, 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我们每学习完一节新知识后, 都会引导学生利用本节“概括·整合”中的题目或课后习题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评价。如想一想自己学到了什么?这些知识与原有知识具有什么联系?自己是如何获得这些知识的?碰到了哪些问题和困难?通过什么方式克服了困难?是否有更好的途径?

通过这种反思过程, 使学生不断产生反省的认知体验, 随时调控自己的学习进程和方向。

四、注重习题与教学的融合

传统上的习题教学普遍存在着这样的一个问题, 就是跟新授课的教学严格分家, 只有几节内容或一个单元学习完成后的习题课上进行的才是习题教学, 不是用一种整合的思路去处理习题与教学, 没有将习题与教学有机融合起来。而使用新教材之后, 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师生做到了习题与教学的融合, 这源于鲁科版化学必修教材“以问题解决为教材的编写核心”的思想。教材提供了丰富的问题资源贯穿于正文前后, 所以, 我们在教学中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改编, 有时也会自己编制习题, 在新授课的教学中穿插习题教学, 通过习题的解决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例如, 有关化学1第2章第3节第3课时“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或还原性”的教学。

上课前, 我们将教材“活动·探究”中习题给学生作预习题:在铁单质和铁的化合物中, 哪些具有氧化性?哪些具有还原性?哪些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以金属铁、氯化亚铁和氯化铁为例设计实验探究方案。

课上, 在组织学生充分讨论、评价实验方案后, 实施探究活动。探究结束后, 通过“活动·探究”后面的归纳整理习题“1.总结金属铁、氯化亚铁和氯化铁的氧化性或还原性。2.用图示的方法, 总结金属铁、氯化亚铁和氯化铁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写出相互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并指出每个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落实有关方程式的书写, 巩固应用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知识。再通过教材“迁移·应用”中习题“利用铁及其化合物间的相互转化的知识可以解决许多实际问题。例如, 利用氯化铁溶液腐蚀铜箔制造印刷线路板, 在硫酸亚铁溶液里加铁钉或铁粉防止溶液里的亚铁离子被氧化等。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请分析所发生的化学反应。”学生巩固并应用获得的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知识。结课时利用教材“概括·整合”中习题“4.铁元素是一种重要的金属元素, 铁及其化合物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通过实例说明不同价态的铁元素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并归纳铁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引导学生对本课时主要内容进行概括、整合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与评价。

课后, 通过“练习与活动”习题4. (1) 、 (2) 、 (3) 进一步强化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习题4. (4) 进一步强化落实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素养的提高就是在这样一系列问题解决、习题解答的系统中逐步实现的, 习题与教学成了一个有机融合的整体。平时, 我们经常会把教材当中这些本身就具有很好的习题功能的活动栏目如“交流·研讨”、“概括·整合”、“活动·探究”、“迁移·应用‘等等中的问题, 甚至课后的部分习题, 在课堂上作为习题训练或作为课堂教学内容讲解。这样既增强了教学效果, 又节省了习题教学的时间, 提高了教学效率, 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得到及时强化和巩固, 学习的结果、过程和方法得到及时的反思与调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适时有效的培养, 教学目标因此得到更好的实现。

五、注重习题评价的多元化

若要真正发挥习题的教学功能, 实现学生的发展, 只注重习题解答的结论是不行的, 还要注重对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进行科学评价, 将结论与过程有机结合起来, 也就是对习题的评价更加多元化。

在习题教学中, 我们会对学生的思维水平、学习态度、双基水平、创造能力和解题策略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评。如“你 (们) 的想法很不错, 很有深度”、“你 (们) 的想法很有创意”、“你的基础知识掌握得很牢固”或“你这方面的知识掌握不是太好, 有欠缺, 需要继续努力”、“你很认真, 要是思路再放开一些就更好了”、“你 (们) 看哪种方案更好”、“你 (们) 还有更好的其他的方法吗”等等, 而不再仅仅是过去简单的“对, 很好”、“错了, 怎么这样想呢”。

平时我们习题的批改也不再像过去那样只针对答案的正误进行总的评判, 打个甲、乙、丙、丁或优、良、差就可以了, 而是像批改作文那样对各方面有针对性地给出评判, 更多关注的是学生作业完成的过程, 更注重的是学生在作业中表现出的创造能力。有时还会利用网络展示学生作业或作品, 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宣讲自己的论文、报告, 并互相进行点评, 给学生以交流、探讨的空间, 使学生在交流、评价过程中获得新知识, 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反思、领会, 并进行新的尝试。这样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有更强的指导性。

我们一般会通过纸笔测验, 强化对学生化学知识技能的训练, 有时还会尝试运用表现评定的方法, 突出对实验探究、开放活动习题的解决能力的考查;运用观察法、成长档案袋法强化习题解决的过程性评定。

六、注重实施求实, 方式多种

在使用新教材的习题时, 必须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学校的现状、教师的水平出发求实效, 采取多种方式, 抓住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这样的基础不动摇, 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在布置学生进行习题练习时, 无论课上、课下都会有意识地改变以往要求学生必须全部独立完成的做法, 将教材中的习题分成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部分和合作完成部分。如一般基础型、知识与技能类等题目就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查阅资料可以先独立完成然后交流;而活动探究、讨论、交流、实验设计等类题目就鼓励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 在小组中分工合作, 共同完成较复杂的实践型习题;对调查报告和写小论文类型的习题, 就让组内的学生转换分工角色, 轮流执笔完成书面报告。有的习题要放到课前预习, 有的又要放到课堂上, 还有的就要放到课后, 不一定拘泥于某种形式, 这要根据教学的需要。总之, 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更好地发挥习题的教学功能, 提高教学效果, 为学生的发展铺路搭桥。

在教学实践中, 针对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以上习题教学策略的实施是有成效的,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主要表现在师生观念发生根本转变, 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关注自己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前提下, 逐步向“基于问题”的学习过渡,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和反思学习意识有比较明显的增强;通过对习题教学策略的研究, 更好地领会和贯彻了教材习题的编写意图, 使教材习题资源得到较好的开发、利用, 习题的教学功能也得到了较以往更充分的发挥。

摘要:与以往相比, 鲁科版化学必修教材习题的类型、特点均已发生了诸多变化, 习题不再局限于学习完有关知识之后再去安排设置, 而是随机地穿插或渗透在正文及各种活动栏目中, 从始至终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中, 以讨论、思考、实践调查、设计实验方案等活动形式或以简答、填空、匹配等书面形式来及时加强学生对探究过程和结果的反思、理解和应用, 从而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习题系统, 因此习题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教学功能。

8.高一化学必修教学反思 篇八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语言科学化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时要求,高一化学必修2第三章的有机化学中的内容,没有完全考虑有机化学本身的内在逻辑体系,主要是选取典型代表物,介绍其基本的结构、主要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较少涉及有机物的概念和它们的性质。而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建立在化学必修2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的基础上,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有机化学基础知识。所以我们必须理清两者的关系,调整与整合授课内容。

一、用官能团作为桥梁,用典型有机物作载体整合课本内容教学

1.烃的性质

我们还是先学习最熟悉的甲烷,从甲烷的性质入手,过渡到烷烃的性质,烷烃的命名,同系物,同分异构现象;再从乙烯开始,到乙炔,归纳出饱和烃和不饱和烃的性质。再过渡到苯的性质,苯的同系物命名,芳香烃的性质。因为苯的性质比较特殊,它的化学键是介于单键与双键之间的一种独特的键。所以它既有饱和烃的性质也有不饱和烃的性质。学生学完了烷烃与烯烃后再学苯的性质就相对容易掌握。

2.醇、酚、醛、羧酸、酯、卤代烃的性质

醇、酚、醛、羧酸、酯、卤代烃的性质主要是官能团的性质,也可以说是烃的一些衍生物的性质,学生刚学完烃的性质,现在再接着学习这些烃的衍生物,从结构上不会太陌生,教学内容上起到一个很好的过渡作用,学生自然就比较容易理解与掌握。

醇的性质以学生熟识的典型的乙醇(酒)入手,从乙醇的7个特殊性质引申到醇的同系物的性质也就是羟基链在链烃基上的性质,自然就过渡到羟基链在苯环上酚的性质。

按照醇的氧化得到醛,醛的氧化得到酸,酸与醇的反应得到酯,这一线索就把醇、酚、醛、羧酸、酯的知识连成了一条线。但要注意的是学到这里时,不要把油脂一并学习,让它放到选修5的第四章“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时与糖类,蛋白质三个一同学习,这样既能分散难点,又能让知识更有系统性。

在我们的实践过程中,有些教师也提出为什么不把卤代烃放在烃的性质后面马上学习呢?烃与卤代烃不是很自然过渡吗?课本选修5第二章的标题也是烃和卤代烃,它们两者都是放在一起学习的。后来我们在科组活动上也提出了这个问题,最后大家还是认为不把卤代烃放在烃的性质后面马上学习的好。卤代烃的性质最重要的是取代反应(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卤代烃取代反应在氢氧化钠的水溶液条件下得到了醇,消去反应在氢氧化钠醇溶液条件下得到烯烃,这些反应的条件很容易让学生混淆,如果接着下来又学习醇、酚、醛、羧酸、酯的话,让学生感觉到有机化学太难,无规律,不容易掌握,从而降低了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卤代烃取代反应得到醇,消去反应得到烯烃,这与前面学习的醇、烯烃起到一个首尾呼应的作用,我们在构建知识网络时就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圆,一张网。在以后的实践中也证实了我们这样对教材的处理是恰当的。

二、添砖加瓦,查漏补缺,使有机化学的知识体系更完善

学完烃的性质与烃的衍生物的性质后,官能团的“功能”模块知识就基本学完了,我们还必须把化学必修2第三章的有机化学与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的一些枝节与遗漏的内容整合完毕。

1.命中的营养物质

化学必修2第三章的第四节基本营养物质与选修5第四章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整合在一起学习,因为它们主要是生命中的营养物质:油脂、糖类、蛋白质、氨基酸等的知识,与前面学习的酯与羧酸有一定的联系。

2.机物的结构特点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的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第二节有机物的结构特点,我们就当成是前面学习的一个归纳与总结,不当做是一个新的内容来授课。

3.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一章第四节的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主要是介绍有机物的一般研究步骤和方法,内容繁多,涉及的其他知识较广、较新,学生比较难掌握,但在高考中的出现率不高,不宜拓展加深。

4.有机合成

我们把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三章第四节有机合成与选修5第五章进入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时代整合学习,这两个部分分别对简单的有机物合成和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方法作了详细的介绍。这两个部分其实是对有机化合物各种性质的综合运用,也是对学生熟悉各种官能团性质程度的大检阅。它能对全部所学的有机化学知识进行考查,所以高考中有机合成被放在化学科目的大题第一题,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必修模块是选修模块的基础,选修模块是在必修模块基础上的拓展与深化。我们选择灵活机动的授课方式,大胆尝试,大胆实践,尽一切可能让学生学得流畅、明白,最大限度地使两部分的有机化学整合得更加完整、统一、严谨。同时,我们也会不断地学习、思考与总结,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使高中有机化学教学的目标和要求落到实处;深刻领会化学课程改革的意图,确保高中有机化学教学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朱建宝,王祖浩.高中课程标准选修模块《有机化学基础》教材内容建构.化学教学,2005(Z2).

9.高一化学必修二总结 篇九

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纵行族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

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 置换反应。

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置换反应。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 == Z + N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同一元

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

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

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最高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无正价)负化合价数 = 8—最外

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

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能力

减弱,失电子能力增强,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同周期:核电荷数增多,最外层电子数增多;原子半径减小,得电子能力增强,失电子能力减弱;氧化性增强,还原性减弱,气态氢化物稳定性增强最高价氧化

物对应水化物酸性增强,碱性减弱

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才是共价化合物。

NaOH共价键与离子键,NH4Cl共价键与离子键,Na2O2共价键与离子键放热反应燃烧 缓慢氧化。酸碱中和反应。金属与酸、水反应制氢气。大多数化

合反应(特殊:C+CO2 2CO是吸热反应)。

吸热反应:①以C、H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

原电池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氧化反应,根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

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

10.高一化学教学反思 篇十

核心提示: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它以大量的实验为基础,形成了坚实的理论体系,然后应用于广阔的科技空间,特点是内容多、知识碎,尤其是高一(必修一)教材中的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因此不少高一同学认为化学知识较难掌握,成绩提高慢。与其他科目相比较,化学确实有着较为显著的特点,同时也是学习的难点。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它以大量的实验为基础,形成了坚实的理论体系,然后应用于广阔的科技空间,特点是内容多、知识碎,尤其是高一(必修一)教材中的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因此不少高一同学认为化学知识较难掌握,成绩提高慢。与其他科目相比较,化学确实有着较为显著的特点,同时也是学习的难点。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清楚地强调这些特点,同时这些特点,使他们对化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知道学习化学“难在哪里”;更重要的是,要针对这些特点,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化学”,这对他们学习信心的树立和成绩的提高至关重要。下面关于高一化学教学反思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对教学主体的反思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一方面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在教学前,我们也要对学生细细的琢磨反思,然后才能因材施教,培养出人才。了解反思学生,使一切都了然于胸,才能找到适当的解决途径。

如:学生中普通存在的一种心理障碍叫“习得无助”,是指人在长期的持续紧张或失败后,对自我丧失了信心,即便是解决困难的方法就在面前,或问题非常简单,也不能通过自己来解决问题,事实上已经有些麻木和机械了,在化学教学中,特别是高一化学,由于在体系上和学习方法上与初中化学有较大的差别,一开始高一新生普遍感到化学特别难,如果教师不加以及时的引导,经过一段时间困难学习后,许多学生都感到学习化学的希望没有了,放弃了,这样,化学中再简单的题目,他们也感到特别的难,难怪有的老师抱怨:“我讲的已经很简单了,但学生还是不懂”这怪不得学生,是老师没有及时去反思学生的心理障碍。

二、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作为教师而言,这是我们课前反思的重点,我们的教学内容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仅凭熟悉远远不够,我们需要反思揣摩的地方很多,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个知识点,不同的教师领悟不同,当然最后的结果也不同。教材,历来被作为课程之本。而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因为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改革理念仍具有实验性质,不是定论,不是新教条,不是不允许质疑的结论,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发展和完善。因此,我们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在“课后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三、对教学模式的反思

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种教学模式,每种教学模式都有理论依据,都有专家论证,可以说各有千秋,每一种教学模式的成功运用,都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反过来,无论选用何种模式,都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教学内容的不同,学情的不同进行教学。

四、对课堂教学的反思

这里包括两方面:

1、教师要引导和注意学生对知识的反思,帮助学生从原有知识模型的基础上,反思新知识→提出问题→讨论探究→解决新问题→建立新模型。通过教师提问,分段检测测试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要相信学生,舍得放手,舍得留给学生时间,避免教师滔滔不绝的讲。但要讲究效率,把重点放在关键地方,及时调控,防止学生出现钻牛角尖的情况,让教学处于最优状态。

2、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11.高一化学必修教学反思 篇十一

关键词: 高中化学 必修模块 实验教学 偏差及对策

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实验教学是高中知识的一个必要组成成分,但是由于学校及教师对其的忽视,导致该方面的实验操作形式化、走流程,以及对结果和过程没有一定要求,从而导致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低下,对于实验原理的理解有限,其对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是没有任何好处的,这就是这一板块教学中出现的偏差。为提高学生对实验的操作能力及对实验的自我摸索能力,需就实验教学偏差的问题提出对策。

1.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实验教学中出现的偏差

在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实验的操作只占其学习过程的一小部分,并不能起到实质性作用。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实验教学之所以无法发展,是因为实验条件有限,实验进展的次数有限,以及实验教学的方法落后,等等,从而导致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实验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所占的比重过小,学生没有实验的概念,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及吸收有限,无法得到进一步提升。

1.1实验条件有限

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实验条件有限,其实验条件包括实验的器材、实验的药品、实验的教室及实验的时间等,这些都是严重导致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实验教学无法顺利进展的阻碍因素,实验器材及药品的缺乏导致学生进行的操作有限,一般以小组操作为主,有些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容易产生逃避情绪。小组中操作能力及学习能力最强的往往进行主要的实验操作,甚至于全程的实验操作,这就造成学生对于化学实验的操作水平明显不同;实验的教室及时间的不足导致学生无法跟随教师进行实验操作,而以观察教师的实验步骤和实验成果为主要实验教学模式,学生由于没有进行实际操作而导致对于实验的概念薄弱及对于实验的重要性没有正确认识。以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实验教学中的氨气喷泉实验为例,在氨气喷泉实验中所需使用到的是提取出来的氨气、圆底烧瓶、玻璃管及胶头滴管等,其原理是利用气压差形成喷泉。而大部分高中在该实验的实际操作中所采用的实验教学方式就是视频的播放及教师操作学生观察,主要原因就是实验设备及实验教室的不足,从而使得學生很难在其中获取相应经验,对于学生实际的实验操作没有任何帮助。

1.2实验次数过少

在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实验教学中所涵盖的实验内容及实验数量较多,但是实际进行教师带领操作的实验极为有限,这就导致学生难以在理论学习中进行想象及加深印象,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对于化学理论知识及一些原理进行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其违反了化学教学的本意。这就导致化学的实验教学进入了一个死循环,使得化学的实验教学无法得到相应提高。在此以高中化学必修模块1实验教学为例,在高中化学必修1实验所涉及的内容包括物质的提取、提纯,物质及一些现象的观察,以及物质之间的反应等,其中不乏一些极为简单及存在危险性的实验,学校根据这些实验的复杂程度及危险程度对其进行删减,使得最终学生真正进行的实验操作极为有限,而所取得的成果也不显著。

1.3教学方法落后

实验教学方法落后在高中实验教学中是极为常见的一个问题,其主要原因就是理论知识的学习时间与实验的教学时间有所冲突,因此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以口头传授为主,进行实际操作为辅,由于教学课程的安排及教学目标的确定,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轻视实际操作的传授,使得学生在实际高中化学知识学习中所进行的化学实验以观摩为主。以高中实验中的海带中提取碘为例进行具体分析,该实验所需花费的时间较其他相关实验长,因此教师在该实验的传授中所采取的就是完全的理论书面讲解,由于该讲解过于抽象,导致学生对此理解有限,没有实际接触过导致学生对于教师的讲解内容存在很大疑惑。

2.针对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实验教学出现的偏差提出解决措施

2.1高中在化学实验教学方面增加资金的投入

针对高中化学教学条件有限这一问题,具体改进措施就是,高校对此引起重视,加大该方面资金的投入。对于实验的作用学校要有深刻及正确的了解,认识到其所起到的作用主要是让学生增强操作能力及发展实践探索精神,其还能够使得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加深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及印象,从而对化学产生浓厚兴趣。学校对于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实验中所涉及及所需要的实验设备及实验材料进行购买,其购买数量需与学生的人数相同或者超过学生人数。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在考虑实验教室数量及实验教室的大小后进行确定,但需保证的就是学生能够及时进行实验操作,所受限制因素减少。

2.2进行合理的实验时间规划

高中实验较形式化,并且较松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实验教学没有相应计划,所进行的主要是穿插式教学,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有限次数的实验教学,学生进行的实际实验操作明显受到限制。对此进行的改善措施就是对实验的重要程度进行划分,将理论学习的时间与实验教学的时间进行合理规划,使得两者之间科学有机地结合。如理论知识较复杂时,进行理论教学后再进行实验操作,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强对于该知识的理解及实际应用;对于理论知识较简单的,以理论教学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涉及实际生活中与之相关的现象。

2.3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

教学方式的传统化直接导致实验教学方法受到影响,发展受到限制,其主要改进措施就是结合实际需求及现代发展需求合理科学地进行教学模式的改进,从而使得实验教学方法得到相应改进。教师在教学方案设计时,需要将之视为化学教学中的重点环节,结合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及对于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等,获得较具体科学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案。

3.结语

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实验教学中出现的偏差导致其发展受到限制,而解除这一限制的最主要方式就是对其存在的偏差进行确定,从而获得较科学的改进方向,使得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实验教学的质量提高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林春怡.高中“实验化学”模块的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求知导刊,2014(10).

12.高一化学必修教学反思 篇十二

关键词:科学素养,有效理论,过渡状态理论

高中化学必修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基础上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课程.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科学素养;同时为学生学习化学选修课程及相关学科课程奠定基础.因此,在高中化学必修课程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加强初高中化学的衔接

高中化学必修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基础上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课程,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与初中化学的联系十分密切.在中学化学必修课程的教学中,应加强初高中化学的衔接.例如,在进行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复习氧化物的概念,让学生书写Ca O与盐酸,CO2与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在此基础上归纳出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概念,最后让学生通过书写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溶液、氧化镁与硫酸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进行巩固.再如,在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复习化合价的有关知识,分析反应2Na+Cl2=2NaCl中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概念,再用双线桥表示该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最后指导学生完成课本P45“问题解决”进行巩固.

二、正确处理必修和选修的关系

高中化学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课程仅是高中化学课程整体中的一部分,因此,在内容的处理上要严格控制知识的深广度,不要一步到位.例如,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在化学1专题1第一单元中仅要求学生能从化合价变化的角度来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在化学1专题2第一单元中则要求学生从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能分析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指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并能用双线桥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再如,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在化学2中主要是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有快有慢,知道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的影响结果,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在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中主要学习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化学反应速率的测定,理解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并能用有效理论、过渡状态理论进行解释.

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中学化学必修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例如,化学1专题3第一单元从铝土矿到铝合金,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探究从铝土矿制备铝的工艺流程,总结出铝的氧化物及氢氧化物的两性,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于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说,难度太大.于是我们调整了教学顺序,先学习了氧化铝及氢氧化铝的性质,再学习从铝土矿制备铝的工艺流程,这样不但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而且加深了对从铝土矿制备铝的工艺流程的理解.

四、有效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常见的教学方式有直观教学、实验探究、交流讨论、资料查阅、多媒体的应用等多种.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目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使用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在学习烃分子结构时,让学生亲自动手构建甲烷、乙烯、乙炔、苯、甲苯等常见烃分子的球棍模型,通过单键的旋转,让学生观察分子中原子的共线、共面情况,这样不但降低了难度,而且加深了对烃分子结构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再如,在学习原电池时,我让学生利用所给实验仪器和用品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不但知道通过原电池可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以及这种转化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实际应用,而且体验了探究的过程,强化了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在学习氯气的生产原理时,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清楚看到通电前后阴阳离子在溶液中的运动、在电极上的放电及电子在导线中的流动情况,不但加深了对氯气生产原理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

五、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

高中化学必修课程倡导纸笔测验、学习档案评价和活动表现评价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在中学化学必修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目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有效的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

总之,我们在进行高中化学必修课程的教学时,一定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实现由化学启蒙教育向化学基础教育的平稳过渡.

参考文献

[1]刘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 2001.

[2]杨九俊, 吴永军.学习方式的变革, 2006.6

[3]走进新课程/朱慕菊主编, 2002, 9.

13.高一化学必修一物质颜色 篇十三

Fe(OH)3(红褐色固体)

Cu(紫红色固体)

溴蒸气、NO2(红棕色)

品红溶液(红色)

石蕊遇酸性溶液(红色)

酚酞遇碱性溶液(红色)2.紫色:

KMnO4固体(紫黑色)

MnO4—(紫红色溶液)

钾的焰色反应(紫色)3.橙色:溴水(橙色)

4.黄色:

AgI(黄色固体)

FeS2(黄色固体)

Na2O2(淡黄色固体)

S(黄色固体)

碘酒(黄褐色)

Na的焰色反应(黄色)

Fe3+的水溶液(黄色)

5.绿色:

Fe2+的水溶液(浅绿色)

Cl2、氯水(黄绿色)

6.蓝色:

石蕊遇碱性溶液(蓝色)

硫、氢气、甲烷、乙醇在空气中燃烧(淡蓝色火焰)

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蓝色火焰)

淀粉遇I2变蓝色

7.黑色:

绝大多数金属在粉末状态时呈黑色或灰黑色。8.白色:

Fe(OH)2沉淀在空气中的现象:白色→(迅速)灰绿色→(最终)红褐色

pH试纸:干燥时呈黄色;中性时呈淡绿色;酸性时呈红色,酸性越强,红色越深;碱性时呈蓝色,碱性越强,蓝色越深。

红色石蕊试纸:红色(用于检验碱性物质)

蓝色石蕊试纸:蓝色(用于检验酸性物质)

淀粉试纸:白色(用于检验碘单质)

KI—淀粉试纸:白色(用于检验氧化性物质)

①黑色:CuO、Fe3O4、MnO2、炭粉、铁屑

③红色:Cu、Fe2O3(红棕)、Fe(OH)3(红褐)。

⑤紫黑色:KMnO4。

14.高一化学必修1知识要点 篇十四

2. 物质分类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金属氧化物不一定属于碱性氧化物,如Na2O2与酸反应生成盐、水和氧气,故不属于碱性氧化物;Mn2O7属于酸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属于酸性氧化物,如CO、NO等。

3. 识记常见混合物的成分和俗名

(1)水煤气:CO、H2

(2)天然气(沼气)主要成分是CH4 (3)液化石油气:以C3H8、C4H10为主

(4)裂解气:以C2H4为主

(5)水玻璃:Na2SiO3的水溶液

(6)王水:浓盐酸与浓硝酸的混合物(体积比3∶1)

(7)波尔多液:CuSO4和Ca(OH)2 (8)肥皂:主要成分是C17H35COONa (9)碱石灰:NaOH、CaO

(10)铝热剂:铝粉和金属氧化物的混合物

15.高一化学必修教学反思 篇十五

一、课前准备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获取新知的主要方式是观看教学视频, 所用教学视频一般是教师根据教材和课标所录制, 也有部分教师使用网上的优秀教学资源, 如网易公开课中的"可汗学院课程"。由于笔者所在学校条件有限, 故采用手机摄像功能, 在教研组教师帮助下录制教学视频。除制作视频, 笔者还依据教学内容, 制作了教材分析, 学生分析, 教学目标等内容的PPT课件。在本次尝试前, 笔者已经建立班级QQ群, 然后将制作好的视频和PPT传至群共享, 供学生利用周末在家下载观看。

二、先行学习

学生进行课前自主学习是翻转课堂的关键环节, 并且学生能否成功地进行自主学习将关系到后续课堂活动能否顺利地进行。学生观看教学视频时, 可根据个人学习能力的强弱调整进度, 既可反复观看全部内容, 也可有选择性地反复观看, 在观看过程中, 学生要对个人的收获和生成的疑问进行记录, 然后通过QQ与同学交流探讨, 也可向教师提出疑问。观看结束后, 学生自主完成检测题, 及时通过QQ反馈给教师, 从而为课堂上的交流与讨论奠定良好基础。

三、教师再备课

课前准备阶段的备课是依据教材与课程标准, 而再备课是依据学生先行学习过程中反馈的信息, 如提出的疑问, 学生自主学习检测题完成的情况。在本节课先行学习过程中学生提出了如下的疑问:

(1) 为什么不能用固体与纯液体物质来表示反应速率?

(2) 一个化学反应可以用任何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表示吗?

(3) 该怎样比较化学反应的快慢?

(4) 为什么不用瞬时速率来表示化学反应快慢?

(5) 人们常把固体溶于水配成溶液后再进行化学实验, 为什么?

(6) 为什么只用浓度的变化来表示反应速率, 能不能用其他的量?

(7) 影响反应快慢的因素有哪些?

……

针对这些问题, 笔者先进行分析, 归纳出在本节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其他问题通过QQ与学生单独解答, 再依据学生完成自主学习检测题的情况, 将学生进行分组。

四、课堂内化

课堂学习的第一个环节是先把学生进行分组, 然后通过同伴互助、交流合作等环节, 让他们自主解决先行学习过程中还未有效得到解决的问题。在近15 分钟的小组讨论中,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同时, 笔者也会适时介入到各小组讨论中进行巡视或给予适当点拨指导。针对本节内容, 学生通过互动学习后, 还有以下问题未得到解决:

(1) 为什么不能用固体与纯液体物质来表示反应速率?

(2) 如何用其他相关量描述化学反应快慢?

(3) 不同物质表示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的应用不够熟练。接下来笔者针对 (1) (2) 两问题进行了详细讲述。对于第三个问题, 作了这样的比方, 拖拉机的前后轮因直径不同, 它们的转速并不相同, 但它们代表的是拖拉机相同的行驶速度, 并安排了例题讲解, 此阶段大概花10 分钟时间。

五、反馈评价

翻转课堂的特点还反应在教学反馈的及时性。为了了解学生对本知识点掌握的情况如何, 笔者依据学生先行学习完成自主检测题与课堂内化情况, 设计了如下评价试题供反馈评价使用。检测结果表明, 80%以上的学生都能很好的完成上述问题。

(一) :反应N2+3H2=2NH3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5min内NH3的质量增加了1.7g, 求V (NH3) 、V (N2) 、V (H2)

(二) :已知某反应的各物质浓度数据如下:

起始浓度 (mol/L) 3.0 1.0 0

2S末浓度 (mol/L) 1.8 0.6 0.8

据此, 可以推算出上述反应化学方程式中, 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

A 9:3:4B 3:1:2C 2:1:3D 3:2:1

(三) :反应A+3B=2C+2D, 在四种不同条件下的反应速率为:

则该反应速率的快慢顺序为 ()

通过这次教学尝试, 我们可以看到, 虽然我校的信息化条件有限, 没有专业的信息化教师, 但只要我们教师创造条件去尝试和摸索, 就能够让我们的课堂更有活力, 更加有效, 就能翻转出教育的真面目。

参考文献

16.高一化学教学反思2 篇十六

高邑一中韩洪波

高一新生常感到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差别很大,总会有一段时间茫然不知所措,从而失去学生的兴趣,形成学习障碍,甚至厌学。这就造成高一上学期学生成绩的两级分化。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呢?下面谈谈我在这学期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做好实验,认识化学学习的科学方法

新教材第一章就是“从实验认识化学”,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指出化学学习的科学方法.

在前言"化学史及化学发展方向"教学后,学生们感到化学既有趣又神秘,但容易对教材中提到的化学方法视而不见,这就不利于以后的学习.怎样使学生领会什么是化学学习的科学方法呢?我认为教师应该在这里强调这个问题,为此我设计类两个实验:

(1)初中人教版P87[实验5-6],学生们根据初中知识答出:低的蜡烛先灭,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支持燃烧.

(2)将上述实验稍作改动,设计一道实验习题:如果按右图装置实验,哪支蜡烛线熄灭?为什么呢?

(3)一些学生不假思索按上面的结果回答,而另一些学生却在思索.这时由一位学生演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结果让大家均感意外――高的蜡烛先灭.学生们深感意外,此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讨论这两个实验的差别,发现"热气上升"这一现象.学生顿悟,兴趣盎然,感受到运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的快乐.

二、温故知新,完成新旧知识的衔接

高一化学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讲述诸多反应类型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学生们会对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记忆不准,很感吃力,产生畏难情绪,并失去信心。

子曰:温故而知新。我先安排两个课时,指导学生复习初中化学要求掌握的化学式、化学方程式以及反应类型,打好基础后,再进行反应及能量的教学。在教学中揭示新旧知识的联系,从学生熟知的化学方程式入手随着学生知识的拓宽,适时讲授新知,并在联系中加强应用,从而顺利完成新旧知识的衔接,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如在将“离子反应”时,先要求学生课前复习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书写常见的复分解反应的方程式,再从常见的中和反应,氯离子、硫酸根的鉴别等典型的反应入手反复演练,既巩固旧知识,又理解了新概念。

三、更新观念,加强探究性学习

新教材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所谓探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为学生讨论创设问题情景,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促使其积极思维,大胆提出个人见解,敢于与同学们争论,在争论中自我判断、反思、矫正。但是许多同学习惯于被动记忆,专等教师讲授,不会主动探究。长期以来,教与学的双方习以为常。为了改变现状,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在教学中加强探究性学习任务的设计。

我认为运用好教材中的“讨论”,是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问题的有效、便捷的途径。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后教材中及时插入“讨论”:这两种的分类之间是什么关系?在以往教材中这个结论是直接给出的,而新教材用这个讨论替代了原来的结论,让学生直接通过讨论得出,达到效果是不言而喻的。运用好教材中的讨论来启迪学生,教会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养成探究性学习的习惯,那么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会慢慢增强,学习的效率也会逐步提高。

17.高一化学必修教学反思 篇十七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这篇文章的作者主要针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所需要体现的三维目标以及教师需要掌握的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等三个方面进行反思、总结,希望对各位老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一定的帮助。

一、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首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分析讲解一定要细腻、透彻,例题训练一定要到位、深入,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祸根。譬如,教师在讲解“物质的量”时,如果对“物质的量、微粒数、摩尔质量等”讲解的不透彻,例题训练不到位,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就经常出现定义和概念的判断错误的现象;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意识要加强,为了增加课堂容量,教师往往注重自己一个人总是在滔滔不绝的讲,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训练,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下降;还有一个就是要善于创设化学情景,做好各种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发挥想象地空间。如果仅仅局限与对化学概念和原理的生硬讲解,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到化学离生活很远,另一方面导致学生对化学学习能力的下降。课堂上要也给学生创设暴露思维过程的情境,使他们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自觉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化学教学,正确认识学生的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层次,采用良好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地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其次,对重点、难点要把握准确。教学重点、难点正确与否,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意义。若不正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意义;若不明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方向。在化学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活动的方向和结果,即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因此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在教学目标中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如果已经非常明确,但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对重点的知识没有重点的讲,或是误将仅仅是“难点”的知识当成了“重点”讲。这种失衡直接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的下降。最后,师生的达标意识要强,达成度要高。对一些知识,教师不要自以为很容易,或者是满以为自己讲解的清晰到位,没有随时观察学生的反映,从而一笔带过,但学生的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并不是马上就接受。所以我们要随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及时的教学反思,然后调整教学方式和思路,准确流畅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达到共识。

二、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其一,讲授正确,语言规范简练。良好的语言功底对一名一线教师非常重要。化学是有着严密逻辑性和科学性的学科,首先不能讲错,如果经常出现口误,就会令学生对你失去信心,听课就无法专心了。另外最好能做到推导流畅,过度自然。其次,语言(普通话)要规范简练,表达清晰,语气抑扬顿挫,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其二,板书精当,书写工整。好的板书有助于将教学内容分清段落,表明主次,便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所以板书要布局合理、提纲挈领、层次清楚、端庄大方。作为一名新教师,开始时缺乏些粉笔字的经验,没有考虑到让全班学生都看清楚,特别是没有考虑到要合理地使用面板,往往板书小、草、乱,以致影响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情绪。有的老师为了强调某个感念或它的某个特征,往往重复在一些字句下面加点、加圈、加波纹线,“五彩缤纷”,致使版面很不整洁,有损于美育教育,记得笔者的高中化学老师能信手在黑板上画一个非常漂亮的烧杯,我们由此对他十分佩服。此外,板书难免有错漏,我们写好后要复看一遍,有错的能及时修改,错的地方不要用手掌随便一抹,否则黑板就成了“花脸”。板书又快又好,应当是努力的目标。同时作为化学老师也要练就一些作图的基本功,学会如画试管、烧杯、酒精灯和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装置图等等。

其三,教具的使用、实验操作熟练,规范。教师在上课之前应对教具和化学实验仪器功能了如指掌、使用轻车熟路、操作规范得当,避免在演示时操作不熟练,或是操作错误。在学生实验之前,教师自己一定要熟悉各种实验的要领、操作规范。

三、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第一,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班级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因“班”施教,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记得有人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教师对好学生的感情是不需要培养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将太多的精力和荣誉给予成绩好的学生,教学的重心向成绩好的学生倾斜,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视为差生,对他们关注的太少,教师缺乏对他们的鼓励和帮助,好像他们就是来“陪读”的,从而使得好的学生昂首阔步,越学越好;有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信心不足,越来越差,直接导致整体成绩两级分化,对后进生也是一种损失,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第二,学生的参与意识强,主体作用明显,有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注重学法指导。中学阶段形成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学生只有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给他们以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充分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才能完整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及其外延,全面地掌握规律的实质,与此同时学生的思

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其学习的主体角色。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就必须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第三,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科技的发展,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老师除了采用对学生提问,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查资料,写小论文等等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还可以适当的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如网络、投影仪、录音录像、制作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制作复杂化学过程的演示动画等视听设备和手段,它除了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视觉上的冲击以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表现客观事物和各种化学现象,能在短时间内展示事物的运动和发展的全过程,为学生提供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能将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许多现象和过程进行形象而生动的模拟表现,它是传统教学手段的补充和延伸,两者协调配合,就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而广泛地被广大的教育工作者采用。在新形势下,教师也要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特别是加强一些常用教学软件的学习和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向学生渗透化学的常用研究方法和思想。学生如果对化学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将对化学知识领会的更加深刻,同时也学到了一些研究化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了学习能力。

上一篇: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课题研究总结下一篇:职称评审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