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文阅读课程(9篇)
1.大语文阅读课程 篇一
小学阅读的重点是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的运用能力。高年级的阅读重点是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等。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考察的内容包括:
1、理解加点字、词,体会句子的含义
2、概括文章(段落)的主要内容
3、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
4、对文章关键人物的评价以及系生活实际谈感受。如何读懂文章
要在阅读上有所突破,首先要培养习惯,读懂文章后再动笔。
“读懂文章”:即读完文章后,(1)知道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写人还是写事,写景还是写物?(2)作者写这篇文章是要表达某种情感还是说明某个道理?(3)我能概括出文章的内容。(4)我能用几个词语说说主人公的品质或心情。(5)文章的题目是想表达什么?是主人公,还是主要内容,还是中心?题眼很重要,不能放过。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加点字、词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例如:瞻前顾后。所谓“瞻前顾后”具体是指联系文章前后文的句子明确词义,在具体语境中揣摩词义的变化,用自己最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答题方法:应先答出本来意思,再答出在文中的意思。解释词语的方法有很多,找近、反义词;抓住关键词解释等。
2、直接理解加点字、词,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举例:《梅花魂》中祖父“轻轻地用刀片刮去,慢慢地抹”这几个词体现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表达效果?/你如何理解这几个词?)方法:解释字、词在句子中的意思,结合文章中心。
3、加点字、词换成另外的字、词,好不好?
4、加点字、词删去,好不好? 方法(3、4):表态,解释原字、词的意思,在句子中有何表达效果,换(删)有何效果,所以不能换(删)。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用得很好,可不可以将它换成“吹”字?为什么?
答:不可以。(表明态度)“绿”在文中是作为动词,有“吹绿”“染绿”的意思,(解释字的意思),更能体现春风所带来的生机(在文中的作用和表达效果),而“吹”只是表示春风的动作,如果换了就不能体现这种生机,所以不能换。
二、理解句子的含义
1、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谈谈自己读句子的体会——字面+中心,所谓“字面+中心”指的是,先理解句子的字面意思,解释句中的关键词语,连词成句;联系文章前后的内容来解释句子,联系文章中心来理解句意,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是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说明一个道理,希望与我们达到共鸣,我们要联系自己的生活,来谈体会。
方法:从文中理解,把文章中的这句话用最通俗的方法再说一遍,可以给这个句子换说法,也可以给这个句子作解释。然后根据文章的中心再理解句子,说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可以联系生活再说说。
举例:《窃读记》中国学老师说的话“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如何理解这句话?
成长需要物质和精神都有保证,吃饭保证了我们在身体健康方面的成长,而读书保证了我们的精神方面也会成长,二者缺一不可。
2、划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什么感情?(也可问你印象最深刻的句子)
方法: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例:小溪唱着歌,欢快地跑向了远方。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溪的水声悦耳,充满生机活力。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例: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强调了万事万物都有再来再生的时候,从而更强调了时光的匆匆和珍贵。
3、划线的句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方法:记叙、抒情、描写(细节)、议论、说明+表达了中心思想。
细节描写:也有可能是突出了关键人物的某种特点和品质。(见下文关键人物的评价)
4、划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开头:很可能是文章的中心句,一般起到总起全文(统领全文)的作用。中间:一般有承上、启下、承上启下等作用。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5、文中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①从环境本身的特点(怎样的风光,什么时间、季节,渲染营造了怎样的氛围)②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关系(衬托人物什么心理,交代人物什么身份,表现人物什么性格)
③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埋伏笔,作铺垫。)(举例:分析《穷人》中“屋外狂风大作,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和《詹天佑》中“塞外狂风怒号,黄沙满天”这两句环境描写的作用)
6、“为什么”的题型:为什么说„„
方法:写清楚“因为„„所以„„”,这是答题的习惯。因为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文章内容,二是文章中心,每一方面至少都要考虑两点以上,或者记住文中有几个人物就从每个人物身上找要点。
7、“从哪里看出来„„”的题型
方法:首先找到问答中的关键词语,要就是“抓手”,然后在文中中间勾画出来,再在这个关键词语的前后找语句回答,跟着记住一定要先把语句抄下来,最后写自己的理解。
三、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概括段意(越来越少这么考)
1、组合法:将每一段(层)的意思叠加起来,就是这一段的意思。用谁干什么的语句来表达。
2、摘抄法:找到这一段的中心句,一般是总起句或者总结句来概括段意。
3、拓展法:文章中心句可以帮助你进行概括段意,找到每一段的中心词和文章的中心词挂钩,用拓展法来概括即可。
4、概括段意的要求:
(1)从文章内容的角度出发,不能直接从写法和中心出发,如写《少年闰土》:不能写成,本文叙述了鲁迅和闰土的友谊。
(2)不能写成提纲式,如本文写了鲁迅和闰土一起玩的故事。
(3)用陈述句的形式表达,不能用疑问句的形式写,如:本文写了鲁迅和闰土怎么玩的故事。
(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还要求多少字以内)
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要太具体,要抓住文章的主要情节、主要事件或叙述的几个要点简要地写出来。抓主要内容的方法有:
①要素综合法(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谁干什么怎么样?
②标题法:根据文章的标题,加以补充。
③段意连接法:把各段的段落大意连起来,稍加整理;
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写了这个内容,请你简要概括出来。
方法:把握文章大意,抓住关键字、词、句加以概况。如:《家园落日》,概括几种落日的特点。
3、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方法:回到原文找到相关内容,在原文直接找到答案,必要时加以概括。
四、对关键人物的评价
1、填空题:要求将人物形象特点填在横线上。
方法:回到原文找到与人物有关的关键词、句,必要时加以概括。
2、从某个句子中,你可以看出某个人物有什么特点?《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方法:抓住人物的细节描写(动作、神态、心理、语言、外貌、侧面烘托等)来分析人物的特点,概括出人物的某种品质。
3、你觉得文中的某个人物是什么样的人?你从他身上受到什么启发?
方法:同上。启发:这个人的何种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像这个人一样,要„„
4、文中某个人物的做法你赞同吗?说说你的理由。方法:表态+(从文章的中心考虑)+联系生活实际
五、理解文章中心的方法
1、文章的中心是什么?(很少直接这么考)
2、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看法,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方法:(理解文章中心+生活实际)
(1)写人是为了表达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自己读文章的时候用几个词语通俗的表达一下,提醒自己这几点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不能忘记写。(《一面》)(2)写事情的文章,主要表达的目的是情理,自己读时要多想几点,尽量考虑周全,从文章中不同的人物身上找情理,站在不同的人物角度思考问题。(《窃读记》)
(3)写景的文章多半是表达自己的情感,对祖国,对家乡„„的爱或者怀念。(《山中访友》)
(4)寓言、童话多半是说明一个道理,一定藏在文中,自己要好好领悟。(5)诗歌阅读多半抒情,自己看看作者是向谁抒情,根据不同的对象抒发什么样的情感,表达要清楚。
3、读完这篇文章,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方法:结合中心谈启发。
4、文章以什么为线索,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找线索的方法:
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5、文章中的某个句子或是说法,是否矛盾?说说你的理由。方法:表态+分别对立两个方面进行解释+结合文章中心
6、文中表达了某一种情感,你能写出关于这个方面的诗句吗? 方法:明确文章中心,写出与这种情感对应的诗句。
2.大语文阅读课程 篇二
一、与时俱进,阅读教学必须大语文化。
以课堂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所谓“三中心”的旧教育观念,早在五四运动时期,就被人从理论上予以否定了。然而它的阴影,在语文教育领域却至今未能在实践上完全消除。尽管叶圣陶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意识到语言教育与社会生活的不可分割性,要求人们把语言教育当作一件大事来看待,然而他的话并未能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深层次思索。
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一直处于一种封闭状态。学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而是被动地接受老师或教参对文章的解读。学生读得少,看得不够,感性认知无从积累,没有大量感性材料的积累,没有对文学,对语言文字的大量接触和深刻感悟,阅读能力怎么会形成呢?
《学会学习———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文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学习者应该成为他们获得知识的最高主人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学生仅靠课堂阅读,所得信息已显得十分有限,而且处在当今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较之日新月异的信息,他们的阅读又显出严重的滞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就必须开展大语文阅读,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学生的自主阅读,广泛阅读,使学生积累大量知识,就一定要拓宽语文阅读的空间,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语文老师就是要搭建一个平台,帮助学生营造大语文学习的环境,让我们的学生在大语文阅读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将来才能真正做到广积薄发,厚积薄发。
二、遵循原则,实现大语文阅读教学。
1、联系生活是大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原则。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丰厚土壤,也是语文学习发展的大舞台。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将语文阅读教学置身于广阔的生活天地,联系生活背景理解课文内容,以生活经验触发学生的情思,赋予其超出课本的更加丰富的内涵。比如 , 在学习《敬 畏自然》时 ,向学生介绍2009年,我国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等地的干旱情况,出示一组西南大旱造成严重灾害的图片,与南方的水灾图片形成对比。教师对这种现象进行评论:频发的水旱灾害,大多数都是人类征服自然的恶果,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人类应当学会敬畏自然。这样,将阅读教学放置于广袤的生活情境之中,促使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度的思考,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继续联系身边的事情,触发学生内心,引发学生的共鸣,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2、寓教于乐、寓学于玩,是大语文阅读的特点。
目前,语文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对语文阅读不感兴趣,对文言文阅读尤其反感,其主要原因是语文阅读的应试性与快餐式,影响了语文阅读的快乐体验。一项调查表明:人的成功需要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共同参与,其中智力因素的影响仅占百分之二十,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却要占到百分之八十。可见非智力因素是影响阅读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成为语文阅读教学成败的关键。比如,在学习《猴王出世》时,教师播放电视剧《西游记》的主题曲并展示一组图片,增加课文吸引力,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学习、探究的兴趣,寓教于乐,寓教于玩,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展开对课文的阅读。
3、大语文阅读注重自主、探究,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大语文教育推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打破了中国公民诺贝尔奖零的记录。人们对莫言的获奖褒奖最多的莫过于其写作的独立性和独特个性,这正是我们的教育中所缺乏的。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突出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给学生留出足够的与课文对话的时间,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所包含的内容,提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体会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然后让学生从内容、结构、语言、修辞、主题等多方面进行探究,提出问题。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利用多种信息源解决自己的疑惑,支持学生借助别人的智慧帮助自己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提出挑战传统观念的问题,尊重学生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体验,支持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打破传统阅读教学的束缚。
4、大语文阅读开阔学生视野,注重知识扩展。
大语文阅读教学,注重开阔学生的视野,注重知识的扩展,可以采用参读与活动两种方法。所谓参读法是指在阅读教学中,除了阅读课本之外,再精选一部分文章参考阅读。参读的文章与课文的关系可以是类比、对比、导引、印证、补充、评价等,以拓展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所谓“活动法”是通过语文活动,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这两种方式的本质目的都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实现知识的延伸和扩展。
三、构建大语文阅读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基。
1、大语文阅读有利于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离不开课外阅读,有时要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必须辅以大量的课外阅读。例如中外著名作家的情况简介、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等,仅靠课堂教师的蜻蜓点水式的介绍,不足以帮助学生对语文的理解,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前阅读相关资料;另外,课文中有些名著选段,仅靠课堂的两三个课时的讲解,也难免断章取义。广泛的课外阅读,对课文的理解是非常有帮助的。如讲《装满昆虫的口袋》一文,我让学生在课后阅读了法布尔的《昆虫记》。通过阅读,学生了解了法布尔:他是法国昆虫学家,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出生于法国南部的一户农民家庭,家境贫困,几度迁居,少年法布尔不得不出门做工谋生,虽然学业无法继续,但他却抓紧一切时间自学。15岁时,他只身报考阿维尼翁市的师范学院,结果被正式录取。毕业后,法布尔获得一中学教员职位。课堂教学之余,他阅读了一本昆虫学著作,从此萌生了要毕生研究昆虫的伟大志向。那一年,他不足十九岁。通过勤奋自学,法布尔先后取得了数学、物理、自然科学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同年, 《昆虫记》第一卷出版。在以后的三十余年里,他吃着粗茶淡饭,不知疲倦地从事独具特色的昆虫学研究,终于撰写出10卷本科学巨著———《昆虫记》。
2、大语文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以读为主,熟读成诵,有利于学生积累语言,尽快地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
大语文阅读的过程是学生吸收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过程。只有通过大量的、广泛的、认真的、主动的课外阅读,学生的头脑中才会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才会“下笔如有神”,才会洋洋洒洒,溢于笔端,才会联想丰富、妙语连珠。因此,开展大语文阅读是学生写作的基础,大语文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大语文阅读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阅读的过程是个思维的过程,当学生聚精会神地阅读,实际上是在不断思考、想象、判断、推理、评价的过程。学生经过怀疑、思考、发现、创新,进而有新的思想认识,树立新的价值观,大语文阅读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新课程英语阅读教学的几大误区 篇三
英语课程深刻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阅读文章素材的理解往往又是多元的。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必然要依据学生的知识、情感、能力等需求确立立足点和出发点,这决定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也应该以多元的角度来审视和处理文本。但是阅读又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语言实际活动,因而课堂完美成了每个教学者争相追求的目标,与此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刻意追求学生答案的正确性,一味高密度低质量的题海练习而忽视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往往将我们引入教学的误区。
误区一:目标追求过于理想化,忽略了学生个体能力、知识水平和层次的差异。
我们有时为了追求课堂的所谓深度和广度,往往忽略学生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差异将目标定得过高,阅读文章难度过大,使大多数学生面对过高的要求无从下手,极大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9A Unit5 Reading教学中我本来设计了一系列关于影星奥黛丽赫本生平经历的多种形式的阅读练习,但课堂上分气氛死板,得不到学生积极的回应,我尴尬不已。究其原因,学生对影星奥黛丽的生平事迹了解甚少,尤其是学困生连习题的答题要求和题意都未看明白,何能解题?更不要说是去追求阅读习题的正确率了。这样的课堂怎能成为优质高效的课堂呢?只能是事与愿违罢了。我们说,一堂成功的课必然得让学生自主的学,快乐的学,更重要的是要学有所得。也就是说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决不能凭自己的主观喜好去想当然,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学生的现状进行客观、细致、全面的分析。从而恰如其分的制订出适合与学生的教学目标。同时由于学生间个体的差异,所以我们的教学目标的制定要面向各个水平和层次的学生,要有梯度。不能将课堂变成学优生展示“风采”的舞台,而其他学生就成了看客、听众。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状况和兴趣爱好来科学的制定,必须关注学生的整体状况和个体差异,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误区二:教学实施过程中期望学生各方面能力面面俱到,但往往却是蜻蜓点水。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提出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有次去参加区优质课评比赛8A Unit4的阅读课第一课时,大熊猫这一主题是很能吸引学生兴趣的一个专题,有位参赛教师为了突出自己精心设计了教学内容,展示自己各方面的教学才能,竭尽所能来达成这些目标,于是乎,英语课堂上忙得不亦乐乎,听、说、读、写、译……一堂课下来教师沾沾自喜,认为设计了听、说、读、写、译各种题型皆有,觉得学生收获了许多。
笔者以为其实不然,因为课堂时间是固定的,在45分钟里各项教学步骤向走马灯一样变来换去,其实只有少数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也许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大多数学生虽然忙得手足无措,却只有招架之力。课堂上忙是忙得不亦乐乎,但到底收获了多少,这也许要打个大大的问号。原因就是单位时间内塞入了过多的知识要点,在短暂的课堂内学生无法将如此多的知识接受消化。结果课堂效果事倍功半。归根结底这其实是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量和单位时间(即课堂时间)学生的接受能力水平之间的矛盾得不到合理的解决所引起的负面影响。所以我们的阅读课堂请还给她阅读的本身,不要填鸭式漫灌。
误区三:过于侧重训练阅读技能忽略了教授新语言知识的机会。
每一项阅读教学活动都有双重任务,既要让学生弄清文章中心内容,又要训练阅读技能,教授新的语言知识。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新的信息,因此读者注意的中心是内容,而非语言形式。有次去听8B Unit2的阅读公开课,上课教师设计以游览香港迪士尼乐园的时间和景点为线索。为了快速了解主人公Kitty要传达的信息,授课教师教授各种阅读技能,如浏览、略读、细读、归纳内容、猜测词义等,学生活动形式也搞得多种多样,把精力都放在内容上,不光是学生连听课教师也应接不暇,而完全不注意学习新的语言知识,在该课的最后一环节简述Kitty乐游迪斯尼公园的经历时,学生连最基础的新词汇和必掌握短语都没能运用,一节课显得就匆匆忙忙,草草收场,教学效果自然也不很理想。
4.大语文阅读课程 篇四
“天才就比人才多个二”,这是兔年央视春晚冯巩、牛莉演出的小品《还钱》里的台词,看似戏谑不经之词,其实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二”是网络语言,是“傻”的近义词。傻,一般解释为不聪明、迟钝、死心眼、不知变通。其实,傻还有执著、淡定、矢志不移、大智若愚的一面。现实生活中为何人才多如过江之鲫,而天才凤毛麟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般人才大都少了那么一种执著坚韧的“二”劲儿。反之,古今中外那些天才人物,几乎无一例外都有些“二”劲儿,或做事一根筋,认定一棵树上吊死:或不识时务,不到黄河心不死:或执拗倔强,不肯变通等等。
小说家二月河的“二”劲儿则表现在“撞了南墙不回头”。二月河一开始写小说时,周围的人都对他抱有怀疑态度,有好言相劝的,有冷嘲热讽的,他的“二”劲儿上来了,我一定要弄出点东西让你们看看。从此,开始了20年的艰苦跋涉,殚精竭虑,夜以继日,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终于大获成功。他在提到“成功秘诀”时说:“我没啥才气,但运气还算不错,我写小说基本上是个力气活,不信你试试,一天写上十几个小时。一写20年,怎么着也得弄点儿东西出来。”
游泳天才菲尔普斯,只对游泳有兴趣,干别的反倒有些“二”。他在北京奥运会上连夺八金,创下奥运会空前纪录,大家都说他是天才,可他自己却不以为然,因为他太知道自己这个天才是怎么来的。他从12岁起就开始学习游泳,每周训练7天,每天至少要游12公里,还要参加各种陆上有氧训练。11年里从未间断。妈妈心疼地说,儿子的生活只有吃饭、睡觉、游泳三件事。两个姐姐想了很久,再也想不出弟弟的其他爱好:“如果不游泳,他要么听音乐,要么看电视。”如果说他是游泳天才,天才就是在“二”的环境里打造出来的。
数学天才陈景润,格外地“二”。他是天生数学奇才。却是生活中弱智之人:他的数学公式推理出神入化,规范严谨,而家中却乱成一团,毫无秩序;他在数学王国遨游俨然一代大师,待人接物却幼稚得像个不谙世事的孩子:他在数学研究上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在生活上却简单凑合,不修边幅,“窝囊”到了极点。不过也正是这种不管不顾的“二”劲儿,使他得以数十年如一日,克服干扰,全神贯注地投人科研攻关,最终摘取了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硕果。
音乐天才贝多芬,也特别地“二”。他一生只关心音乐,只擅长创作,人情世故一概不懂,奴颜婢膝的事从来不干,哪怕再贫困潦倒、窘迫艰难,也从不巴结权贵、交往富豪,不肯低下高贵的头。一次,他和歌德同行,遇到奥地利皇太子迎面走来,歌德赶忙毕恭毕敬地向皇太子鞠躬。而贝多芬只当没看见,大摇大摆地走了过去。歌德为贝多芬遗憾:“这可是结交太子的好机会,你太傻了。”贝多芬却骄傲地说:“皇太子可以有很多,而贝多芬只有一个!”
再联想广一些,哲学天才黑格尔、经济学天才李嘉图、物理天才牛顿、化学天才居里夫人、发明天才爱迪生、表演天才卓别林、绘画天才梵·高、雕塑天才罗丹、语言天才陈寅恪,国学天才王国维,都与众不同,特立独行,好像有些另类,“缺根筋”,在世人眼里都有点儿“二”,但都大获成功,名垂史册,成为各自领域里的领军人物。
5.浅谈新课程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篇五
吉首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08级二班 谢康河 指导老师 :田红
摘 要:
现在的应试教育在升学考试的压力下,把课堂变成了一个“满堂灌”、“填鸭式”等教学模式的课堂,使得课堂失去了趣味性,让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课业负担沉重,导致教学效率低下。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又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新课程改革孕育而生,并且不断的发展,对我们教师有了新的要求,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语文教学变得有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和创造性。特别是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的改进,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关键词:中学语文
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
新课改
培养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指导学生学。”因此,我们阅读教学不单是要完成课程内的阅读教学任务,而且还要给学生指点门径,引导学生学会阅读课外书籍,以达到学生自身能力的一个提高。
自2007年新课程改革在湖南推行之后,对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的要求也不同乐,因而,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题地位,使得阅读教学更加轻松、更加有效!
一、新课改对语文教师的要求
现代教育学论认为,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对教学效率的高低,具有决定性意义。语文课堂教学是教与学、师与生、人与书、讲与练构成了错综复杂的联系系统。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承担培养职能最多的部分,也是学生语文能力造就的重要途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1).要适应教师角色的变化,即教师将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2).教师需要掌握一定的新技能,即要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的能力。3).教师的教学策略要变化,即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向重学生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对于教师角色的变化,我认为,除了课本的阅读教学之外,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去阅读课外书籍,并从中获得知识。在这个信息时代的社会,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还应掌握现代话信息技术,如PPT这种现在很流行的信息教学。这样便可以利用多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比如利用图像、音频和视频文件,让学生多角度的对语文进行学习。同时,要改变应试教育的思想,以前那种考试制度让学生,甚至家长、老师都认为读书就是要考个好成绩、好学校,而忘了读书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提高自身的素质!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学生身心的发展,语文教学能够影响学生的思想。
二、关于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指教师以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内容的教学活动。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及较多的课时安排,而且承担的任务最繁重。通过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认识和掌握自身特有的语言思维现象和规律。
1978年后,在全国各地都有关于语文教学研究探讨会的召开。从那个时期到现如今都有不少的改革实验在进行探讨。如钱梦龙的“导读法”、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宁鸿彬的“卡片教学法”等。最近这些年国外的语文教学理论研究探讨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来改进自己的不足。
在对阅读教学的研究探讨过程中,我们出现了不少的误区。表现在:1).太过重视引导学生研究语言却放松了对组织学生学习语言的把握。如不断地给学生灌注语法知识;让学生从文中找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让学生了解各种表达方式等等。用大量的时间去分析课文中相关的语言知识,对全文进行全面的语言和思想的剖析,以为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其实,大谬不然。2).过于重视结论,轻视了过程,在阅读教学中简化教学过程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为了赶上考试进度而提前结束课程,教师草率结束教学,把剩下的时间放在了做大量的试题上。同时还表现在对情文并茂的优美课文分析过少。3).语感的培养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应让学生多听、多读、多说,分析语境而不是分析语言中的词性句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可以让他们对文章的内容迅速领会。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尽量避免走进这些误区。
现代教育学提倡七个主要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环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遵循这些原则对语文阅读教学的进行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引导我们既着眼于原作的思路结构,又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能以一个具有高度严密的系统性的结构来分析、解悟和指点、评论文章;能通过文章表面的结构形式和表现形式,去发掘作者的深层意识和思想情感。
三、了解语文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语文教学的规律对语文教学设计有着重要作用 对语文教学过程的本质表述较好的,是刘孝学的《语文教学论基础》。他在这的解释是: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认识语言世界的过程。这一过程,要求教师服务于学生,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学生适时与恰当地点拨;教师要有充分的感情投入,将学生带入一个情感世界,使学生在其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感染,并在潜移默化中完善情操和人格。
在语文教学设计时,我们必须遵循语文教学规律。语文教学基本矛盾的内在联系,即语文教学规律。语文教学规律的基本规律有以下几点:1).重言语形式的规律。如学生在学习课文《中国石拱桥》时学习目的并不在于了解石拱桥的特点,而是在于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和写作目的以及学习文章的语言。2).言语学习的规律。学生的诵读、体味和抄写是学习语言的感性途径,教师的传授、分析和讲解是学生学习的理性途径。语言的习得,感性是第一位的,理性是第二位的。3).听、说、读、写互促的规律。读是写的基础,写又能带动读,促进读的提高。听、说可以促进读、写,而读、写又能带动听、说。现在我们应把听、说、读、写看作并重的语文教学任务,不能将其割裂。4).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规律。对语文来教学来说,从课内到课外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完整过程,把课内所学的知识,举一反三的运用到课外,是一个提升个人能力的表现,要想形成较强的语文能力,就应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基础之上,多阅读课外书籍。
了解语文教学过程的本质,把握语文教学的教学规律,对我们设计阅读教学有着指导意义,能指导我们设计出一套较好的教学方案。
四、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关于教学活动的整个预想与计划,是一种预测性的活动。在遵循教学基本规律的基础之上,我们要对教学过程有个系统性的规划,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语文阅读教学要想有个好的效果,就要有个好的教学计划。
(一)、体现阅读过程的教学设计
首先,我们来看几个案例。
A.陈军老师的《死海不死》的教学,1、花15分钟读几遍课文,每个同学提出5个以上的有价值的问题;
2、师生共同整理并解决其中主要问题;
3、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B.宁鸿彬老师的《海燕》的教学,1、学生自读课文(试给题目加小标题);
2、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教师提问,讨论解答;
3、布置作业,做练习。
这两个教学设计,都较好的体现出了叶圣陶老先生的教学设计步骤:1)预习;2)讨论;3)练习。
预习时要做一些工作:一是通读课文。通读课文可以是朗读,也可以是默读,在通读的过程中整体感知全文。二是认识生字词。学生自己找出生字词,自己查字典解决生字词。三是解答教师提示的问题,动脑去思考。
讨论时要做到一下几件事,一是在预习时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阅读课文的充分和教师提出问题的充分思考时间;二是要有一个学生讨论问题表达意见的习惯;三是讨论时,有错误要纠正,有疏漏要补充,有难题要解决。
练习时要注意的事,一是诵读,诵读是,可以亲身体会文章的意境,应对学生的诵读做细细的指导。二是多查阅课外书籍,参考相关文章,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三是适时的考查学生,如背诵、默写、简述课文内容等等,有利于促使学生精思熟读。
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要注意的是:预习中的重点是读,练习中还要有读,而且要促使读和写的训练;预习时要思考教师提的问题,讨论时的问题以及练习中出现的问题,都要认真的思考,做到精思;预习时读课文的时候要多动笔,写写生字,讨论时要写写讨论中出现的问题,练习是肯定要多动笔写写有关的题目。讨论的时候,要尽量的让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提不懂的问题,并用自己的力量解答出来。
(二)、让学生主动学的教学设计
新课程十分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教学是师生交往与互动的过程。
1、充分调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积极性
我们可以让学生读完课文后,对文章进行多样性复述。多样性复述要根据课文内容,有所取所,有所详略,或变化人称,或变化角度的复述,就能让学生有目的、有兴趣的去阅读课文。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产生兴趣,出此之外还有给课题加小标题、设计情境、猜想下文等等,这些都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从整体感知课文。
2、恰当的设问设计
语文课堂教学设问的设计,要根据先进的语文教育原理,和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对不同的教学现象和教材,做不同的设问设计。通过设计有吸引的问题,有利于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读课文,培养阅读能力。
3、让学生提问
会提问是提升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那么,要怎样学会提问呢?1)要让学生在阅读中熟读课文,能让前后内容链接起来;2)要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和提问的机会,(三)、“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设计
阅读教学要使知识成为一个整体的结构,从而更好地促成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整体--部分--整体”的讲课方法,要想灵活运用这个方法,就要依据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并遵循以下这三条规律:1).要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大致了解学习的是什么,然后再深入局部,最后返回整体,在认识事物本质特征的层次上形成更深刻的认识。2).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这个规律的意思是要把事物的各个部分综合起来思考。3).要符合阅读认识过程的规律。这是一个由思想内容到语言形式的教学过程。
在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我们应该要注意的是:A.要把阅读过程分成“整体感知--局部深化--整体升华”三个阶段。B.分析从要整体出发的分析,顾及整体的支解;综合要在分析的基础上综合,不能脱离了各个局部的来综合。C.第一个“整体”,要解决的是文章写的是什么问题,“部分”要解决的是文章怎样写的问题,就是体味这样的思想内容是通过怎样的语言形式表达的过程,第二个“整体”要解决的是这样写的目的,要将语言和思想容融为一体去理解、体味、鉴赏课文,使形式与内容达到完美的统一。
(四)、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
在设计和运用“主问题”的时候,要注意一下几个规律:1.在课文教学的初级阶段,用一两个“主问题”牵动对全篇课文的深刻理解,以提高学生品读课文的质量,引起学生的阅读注意,加深学生的思考层次。2.在课文教学进行阶段,用一两个“主问题”形成教学的重要版块,形成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局面。3.在课文教学的深化阶段,用精辟的“主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发讨论,强化创造,形成波澜。
设计“主问题”的角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从文章的题目入手。名家写作总是精心设计题目,体现论点问题,行文线索和结构思路。2.从文章的结构入手。可以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文章的能力。3.从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入手。如在《五柳先生传》的教学时,提这样的问:“五柳先生虽好读书,却是个酒鬼、穷鬼,你们喜欢他吗?”
在阅读教学中设计“主问题”,对学生体会文中独特的美,把课堂还给学生,有着重要意义,它在语文教学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总之,在新课程的要求下,我们要根据时代的不断变化,改变教学方案。设计阅读教学时,要注意教学过程的规律,借鉴国内外的优秀教学经验,把握学生的特点,设计属于自己的阅读教学方案。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多让学生自己提问多讨论,活跃课堂气氛,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使课堂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
参考文献:
6.大语文阅读课程 篇六
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及阅读能力培养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
葛高社 学号:J28051
由语文课程标准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及阅读能力培养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葛高社
关键词:课程标准
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训练
阅读习惯培养
内容摘要:语文阅读教学、阅读能力的重要性世人皆知,但如何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如何快速有效地提高阅读能力一直困惑着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笔者以为从解读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出发,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文体知识和一些常用的有效的答题知识与技巧,将课堂上的阅读教学和训练与中考阅读命题接轨,重视课外阅读训练及阅读习惯的培养是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
阅读教学及阅读能力对于语文教学及语文学习来说,其重要性早已不言而喻。但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如何快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恐怕是当前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重点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笔者长期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极思考、尝试了许多方法,也取得了一些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在写出来和大家交流。
笔者以为,相对于传统的阅读教学而言,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提出了具有挑战性的理念和要求;另外,课标也对初中生阅读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这些都是我们思考研究阅读教学及阅读能力训练的基础,我们应该从课程标准出发积极思考,探索实践阅读教学及阅读能力培养。
一、解读课标要求,明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及训练方向
(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及理念和要求: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还应注意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卫生和用眼卫生。
(二)课标对初中(七至九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3.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
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6.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7.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8.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9.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10.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1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1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13.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14.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15.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三)解读以上要求,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什么是阅读?阅读有什么意义?课标从学生的接受、发展的角度来界定阅读的作用,从理论层面上为中学生阅读廓开了一个崭新的视野。阅读本身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或途径,它的目标是有益于人的发展。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阅读习惯作为自己工作一个重点。
2.阅读教学行为应该交流互动,共生共进,而不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要求,学生做。文本有其独立意义,具有能动性,必须从它的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地加以解读。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悟、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中得到营养。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3.阅读教学除了培养学生传统的理解、欣赏能力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和评价能力,进而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将培养创新精神的原则落实到平时的阅读教学中。
4.要重视阅读方式方法的实践。朗读、默读、诵读、精读、略读、浏览,都应视阅读材料的不同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需要而选择运用,且要能比较熟练地运用。
5.明确不同类型的阅读文本的不同特点、不同的阅读要求,进而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例如课标提到的“课文”、“写实作品”、“虚构作品”、“文学作品”、“科技作品”、“议论文”、“古代诗词”和“文言文”等。
6.表达方式、修辞方法、文学文化常识、语法知识等语文知识融进了阅读的范畴,成了阅读能力的阶梯。以语法和修辞为例,课标特别指出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的目的是为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明确说明了解常用修辞手法的目的是为了“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这表明,掌握语文知识本身不是目的,而是通过了解语文知识增进阅读的效果。
7.阅读教学不仅仅在课堂,阅读训练不仅仅是课本阅读,对课外阅读提出要求,扩大了语文阅读的空间,增进了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符合母语学习的规律和特点。应该看到,课外阅读不是可有可无,它是语文学习内容的有机构成,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保证。
二、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 古人说得好:“授人鱼,供一餐之用;授人渔,则享用不尽。”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只有掌握了阅读方法,学生才能尽情欣赏语文世界中的珍品瑰宝。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对学生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自己来阅读,其实质是变重教为重学,变获得为获取,变被动为主动。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就等于获得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做到事半功倍,否则,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
虽然很多学生都能轻松地说出许多阅读方法的名称,但是要真正理解掌握且熟练地运用,对于初中生来说,还是需要加以训练的。所以,笔者对学生阅读方法的传授,主要从讲解和实践训练两个层面进行。
(一)讲解
讲解要让学生明确什么是朗读、默读、精读、略读和浏览,这些不同的阅读方法都有什么作用,怎样使用,什么时候使用。讲解要突出趣味性,突出方法的实用性和技巧性。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掌握。
讲解朗读要突出有感情地用普通话朗读,讲明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可以穿插一些小故事: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要求学生从小养成正确朗读的习惯,还要求读书必须逐字逐句透彻理解,进而深入体会,反复揣摩。发掘特洛伊城遗迹的德国人希泊来,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天才。他能在短短的时间内,学会了许多国家的语言,用的便是朗读的方法。他即使阅读相同的文章,也一遍一遍地大声朗读,一直念到深夜。据说,希泊来数次被房东赶出门,就是因为这个原因。结果,每一种外语,他都仅用了三到六个月的时间就学会了。朱熹也非常主张朗读。他说: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这样,我们可以深刻领会其材料的意义、气韵、节奏,产生一种“立体学习”的感觉。
讲解默读要突出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一般来说,默读的速度要比有声阅读快两倍以上,默读与朗读更有利于对内容的思考、比较、理解。
怎样才能提高默读的速度呢?
1.应做到“一用两不能”,即用眼睛看书,不能用手指文章,也不能嘴里小声叨念,因为“出声”则影响阅读速度,“手指”则影响眼睛的扫视幅度。
2.要养成快速阅读的习惯。速度太慢就容易分散注意力,甚至心有旁骛。怎么培养快速阅读的习惯呢?首先是阅读前要有精神准备,即阅读开始时就要抱有“快”的意识,久而久之,习以为常,也就“快起来了”。其次,训练时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在阅读前,最好将要紧的事处理好,或记下来,让心情平稳一些后再开始看书。其三,快速阅读宜在光线充足处进行,阅读时光线过亮或过暗,都会使人眼睛模糊、头痛、眩晕、降低阅读速度,影响阅读效果。
3.坚持手、眼、脑并用。一般来说,在默读过程中,应提笔在手,划段落、标重点、加批注,随读随画,做到眼看、手写、心想。真正是“不动笔墨不读书”。为了提高默读的效果,可以尝试以下两种方法:一为抄录法,二为批注法。抄录法,即在默读过程中抄录原文,以引起注意,帮助理解,增强记忆。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按需要抄录。批注法即在默读过程中通过对阅读材料的圈点,批、画来帮助阅读。作用有三:(1)可以使你的思想高度集中。(2)可以及时记下你对阅读内容的领悟和见解。(3)你在记录自己对阅读内容的领悟和见解的过程中,也就把阅读的内容带入了心灵的深处,并能更条理分明地保存在记忆中。
讲解精读也可以突出一些具体的方法,如:1.把经典论述的句子找出来;2.对书中的名词、概念(特别是一些关键的词)加以界定;3.对该书形成的背景(或理论产生的背景)应有所了解;4.归纳出基本观点和特征;5.同类的事物要比较;6.找出理论的体系结构和逻辑关系;7.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或操作、原则、步骤);8.理解典型案例;9.分析其指导意义、可应用的领域、途径;10.找出其局限性和不足。
略读,又称跳读或浏览,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快速阅读技能。所谓略读,指快速阅读文章以了解其内容大意的阅读方法。换句话说,略读是要求读者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据统计,训练有素的略读者的阅读速度可以达到每分钟3000到4000个词。课标对初中生的要求是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具体来说,在阅读时,先把文章粗略地浏览一下,看看文章中是否有自己解题所需要的信息,然后了解这篇文章的题材和体裁,以便运用相应的阅读方法。在考试过程中,如果没有充分的时间,而且文章又不需要深层次理解时,就可以运用略读的阅读方法。注意,不需要深层次理解并非指略读时理解水平可以很低,而是说略低于一般阅读速度所取得的理解水平是允许的。一般阅读的目标是在保持一般阅读速度的条件下,获得尽可能高的理解水平,通常达到70%或80%。略读时,理解水平略低一些是预料之中的事,平均理解率达50%或60%就可以了。略读可以运用下列技巧:1.运用意群视读,不要在只言片语上纠缠,也不追求对所有细节都理解,只要能以最快的速度掌握文章大意即可。2.要利用文体细节,如文章的标题、副标题、小标题、斜体词、黑体词、脚注、标点符号等,对文章进行预测略读。预测略读要了解作者的思路和文章模式,以便把握大意、有关的细节及其相互关系。3.以一般阅读速度,阅读文章开头的一、二段,力求抓住文章大意、背景情况、作者的文章风格、口吻或语气等。4.阅读段落的主题句和结论句。抓住主题句就掌握了段落大意,然后略去细节不读,以提高略读速度。5.注意转折词和序列词。常见的转折词有“然而”、“可是”等,序列词有“第一”、“首先”、“其次”、“最后”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生只有明确了这些阅读方法及其特点技巧,在实际的阅读中才能熟练掌握使用。
(二)训练
教者不能只讲理论,还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地实践运用,训练其熟练恰当地使用。既可以在平时的课文教学中引导其练习使用,又可以引导其在平时的语文考试(尤其是中考)的阅读题的解答中,做针对性训练。比如我们可以训练学生在考场上拿到语文语段,根据题目的不同要求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对于整体感知文章大意的试题,我们可以采取全文略读的方法,而对于理解关键的词句的题则采取精读的方法,其他则可以浏览略读。这样的阅读往往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尤其是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完成阅读理解题之后更能增强其阅读的成就感,树立其阅读的自信心,进而激发其阅读的积极性。
三、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文体知识和一些常用的有效的答题知识与技巧 掌握常用的一些阅读方式方法固然重要,但是要真正理解文意,准确地完成阅读题的解答,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文体知识和答题知识与技巧。因为在教学考试实际中,许多学生常常在平时的语文阅读考试中答题术语出现偏差,如命题考查说明方法学生却答成修辞方法,考查论证方式却答成论证方法等。凡此种种,都属于概念知识性的低级错误。如果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这些知识加以分类总结归纳,加强对这些知识的比较辨析与理解、识记,进而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相关的阅读训练,就会避免学生在阅读理解题目解答过程中的不必要的失分。
笔者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与训练中主要从记叙文(包括小说、散文)、说明文、议论文、古代诗词、文言文这五方面分类给学生进行归纳梳理总结识记。
记叙文从记叙文的分类、记叙的要素、记叙的顺序、记叙的线索、记叙的人称、记叙的中心与详略、记叙文所用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记叙文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记叙文常用的写作(表现)手法及作用、记叙文的语言特点等几方面总结。
散文从散文的特点、分类、语言特点、常用的表达方式、写作手法等方面总结。
小说从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性格的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环境描写的作用、情节的划分等方面总结。
说明顺序、常用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说明语言的特点等方面总结。议论文从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的概括、论据的类型、常用的论证方法、论证方式、结构特点、语言特点七方面总结。
古诗词曲鉴赏从鉴赏关键字词句、品鉴思想情感、赏析表达技巧、语言特点四方面总结训练。
文言文阅读知识则从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重点句式、朗读节奏的划分、重点语句的理解翻译等方面总结。
四、课堂上的阅读教学与训练应该和中考阅读命题接轨 尽管当今社会各方对现今的语文考试非议颇多,但现实的情况是,我们不可能回避考试(至少在未来一个很长的时期国家不可能取消考试)。每年的中考无疑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有着很强的导向作用。所以我们的课堂阅读教学与训练应该和中考阅读命题接轨。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研读近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考试说明及中考命题,及时调整传统阅读教学中那些陈旧死板、效率低下的做法。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及阅读能力训练中,不妨根据中考命题特点来设计我们的课堂教学环节、课堂提问、师生互动等内容。例如,加强学生筛选、提取、整合文章重要信息能力的训练,训练学生归纳概括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教导学生结合语境理解文章中重要词语和句子含义,引导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欣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准确地评价语言材料的思想内容和作者情感态度,发觉其内在价值,结合自身体验,对语言材料提出自己的看法,发现和探究问题等等。
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途径,掌握的解题技巧就能很快用于平时的语文考试,老师的教学效果也可以在平时的考试中得到有效验证,增强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阅读教学与阅读能力训练的效率。
五、重视课外阅读训练及阅读习惯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习课本,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于善读,终于能不待教师辅导而臻于通篇明晓。”可见,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大凡阅读写作能力很强的作家、学者,他(她)们在上学期间都有过对书如饥似渴的经历,都有者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果我们能将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起来,帮助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何愁阅读能力不能提高?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形成一定的阅读鉴赏的能力和自读自学能力,那只是我们语文阅读教学的一部分。关键的还在于课外的阅读训练及阅读习惯的培养。
笔者以为,第一,教师应该从阅读的价值和目的入手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第二,要利用读物本身内容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三,可以通过一些外在机制,比如检测和检查,借助激励手段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此外,教师自身丰富的阅读生活、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艺术程度以及教师的阅读趣味,教师对阅读的热爱程度等也都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形成有直接影响,因此我们应该首先做到热爱读书,并丰富自己的阅读生活,注意教学手段的艺术性等。
在此,笔者介绍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尝试。第一,开展每日课前推荐阅读活动。具体做法及要求:笔者要求所带学生每天轮流两人一组在语文课前,给大家推荐一篇他们认为文质兼美的短文(不超过1500字),且要自拟两三道阅读题并作出答案。其中一人选文,一人在课前用普通话有感情地给大家朗读,两人共同拟题作答案。学生在朗读完文章后,可以用所拟题目向全班任何同学发问,一道题可选两至三位同学回答,对答对答错者,给予一定的奖惩。老师则给出必要的引导和点评。活动结束后安排学生将推荐阅读的文章及命题,工整地抄写或复印粘贴在本班的每日一读记录簿上。
开展本活动的目的: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逐步培养其阅读习惯。每日阅读,形成惯例,形成习惯,且每个同学都要参与,每天都要检查,无形中会让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形成阅读习惯。文章都是他们自己选择的,大多都是从他们自己喜爱的一些杂志报刊书籍的选文,无疑都是他们自己喜爱、感兴趣的文章,他们自己读起来肯定有热情,同龄人的其他同学也会感兴趣。这个活动开展起来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2.拓展学生视野,训练阅读理解、表达能力。个人性格、爱好、特长、藏书等各不相同,每天轮流推荐阅读,同学每日都可以听到、看到新鲜有趣、丰富多彩的文章,无疑对学生阅读视野的拓宽大有裨益。且每篇文章之后都要拟题作答案,首先督促推荐阅读者要精心准备,认真阅读,读透读懂文章,避免推荐人草率应付。其次,因为每文之后还有二至三个问题,需要听者回答,促使听者认真聆听,积极思考,避免听者流于形式。这样坚持下来,可以使全班的阅读能力都得到训练提高。
3.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每日轮流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人人都有机会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自己喜欢的文章,对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不言而喻。拟出阅读题目,要求同学口头回答,对于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大有好处。
4.了解学生思维心声,把握学生思想学习动态,及时调整教者的教育教学方法。每日推荐阅读汇集成册,就是一本高质量的语文阅读教学学习资料。通过这些文章和后面的拟题,以及学生在课堂上学生的回答,我们可以有效地把握学生在日常生活、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过程、思维方式等方面真实情况,便于教师根据情况及时引导,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
开展本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1.每日推荐阅读,推荐的主体是学生,但教者要对其所读文章、所选报刊书籍给予积极引导。一定要引导学生阅读那些积极健康、文质兼美的作品,对于那些品味低下、粗制滥造的报刊书籍作品要坚决予以批判,以防负面效应。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优秀期刊书籍,如《读者》、《青年文摘》、《意林》、《格言》、《海外文摘》等。
2.纠正个别学生在课堂推荐阅读时,提前在私下故意透漏拟题及答案,故意难为个别同学等行为,使推荐阅读真正达到预期目标。
第二,每月读书沙龙活动。
具体做法及要求:每月抽出两至三节课(约2小时)在全班开展一次读书沙龙活动。要求学生事先每人交出自己当月的读书笔记。交流中畅谈自己的阅读心得,和大家就某些作品展开讨论,或者向大家推荐优秀的书籍,点评当月图书市场的畅销书籍等等。
开展本活动的目的:在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这一大目标下,每日推荐阅读侧重于优秀短文的阅读,而本活动侧重于对名著、优秀书籍的阅读。此外,相比于每日推荐阅读来说,本活动时间较长,有利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就一些阅读话题作深入交流,实现课标提出的“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同时,有效地完成课标提出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的目标任务。
开展本活动应注意的问题:读书沙龙在尽量给学生交流、讨论的自由前提下,还应该制定严密的每月活动计划、每学期的读书沙龙计划、三年初中生活的读书沙龙计划,使初中三年、每学期、每次的活动都有的放矢,切不可随心所欲,乱搞一气。
主要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秦训刚、晏渝生主编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7.开发课程资源 创设大语文环境 篇七
因此, 笔者认为, 要创设大语文环境, 在努力推进硬件建设, 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的同时, 必须立足现有条件, 开发课程资源, 拓宽语文课堂, 扩大语文学习的外延, 实现语文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 这是广大农村初中学校创设大语文环境的有效途径。
一、挖掘教材
初中语文教材有不少美文。如何让学生去领会课文更深层的内涵呢?我选出几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指导学生编写、导演课本剧, 如《蚊子和狮子》、《工之侨献琴》、《买椟还珠》等课文。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 只要有人一激活, 就会迸发出火花。在编导的过程中, 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设置了合理的情境, 增添了语言、动作, 大大丰富了原文内容, 再加上他们强烈的表演欲, 尽管其演技稚嫩, 但是成功地实现了从学习到创新的飞跃, 体现了语文课堂的开放性、多样性。
二、感受民间文化
壮族是一个有丰富民间文化的民族, 一山一水都萦绕着美丽的山歌, 一草一木都滋养着动人的传说。这些都是语文课的资源。我们不妨让学生组成采风队, 深入山野村屯, 去聆听民间歌手的吟唱, 记录歌词, 然后整理成篇。这样, 既让学生受到民间艺术的熏陶, 又培养了学生收集、筛选、整理信息的语文能力。笔者曾尝试让学生在家听长辈讲一个传说故事, 再把故事整理成文, 然后向全班同学讲述。如果没有传说故事的, 就要求结合家乡的山水特色、风土人情, 自己编一个故事。如果学生没想到什么故事、乡土名人轶事, 那幽默笑话也可以, 所以学生兴致勃勃。众所周知, 山野乡村本来就是滋养民间文学的沃土, 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说话能力, 又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 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三、收集民俗文化
民间婚丧嫁娶的习俗文化源远流长, 本身就是一个博大的语文资源。在笔者的有意引导下, 学生也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曾有一个学生参加了亲戚家的婚礼后, 问我:“新娘的嫁妆棉被上有‘赠舅姑’的红纸条。为什么要送给新郎的舅舅、姑姑?”我就向他解释“舅姑”指的是家公、家婆。后来在课外学习唐朝诗人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时, 该生就向全班同学解释“待晓堂前拜舅姑”这一句的含义。寒假期间, 我让学生留意邻居的春联, 并抄下自己认为精彩的几副。学生因此加深了对对偶修辞法和对各种字体的认识。清明节, 我让学生拜山扫墓时认读墓碑碑文……由于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随时可接触到的东西, 学生感到新鲜、好奇, 继而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 丰富了他们的语文知识。
四、植根于生产生活中
语文的工具性要求学生必须能够熟练地运用语文知识。要达到这一目的, 我们的教学必须贴近生活, 在生产生活中加以积累运用。饮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部分。逢年过节, 我让学生去了解民间饮食的典故、传说、制法。有的学生一个寒假就写出了米花糖、年糕、猪血肠等几种小吃制作方法的说明文;有的学生还从历史的角度比较了广西正月包斗粽而江南端午节包三角粽的原因;有的学生则整理了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菜谱。暑假时, 我让学生及时写《壮族原生中草药凉茶妙方集锦》、《龙眼的采摘、加工》等说明文, 进行“农药的二次污染”的调查……这些语文活动由于贴近生活、深入生活, 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发展有很大的裨益, 因此学生乐于参加, 踊跃完成, 家长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如果说课内外阅读是积累的话, 那么因地制宜地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是既积累又运用, 在积累中运用, 在运用中积累。当然, 假如既能进行大量的课内外阅读, 又能大力开发各种语文课程资源, 二者的有机结合必将能凸显语文教学优势, 有利于创设一个优良的大语文环境。
8.大语文阅读课程 篇八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适合儿童读的各类读物是现实生活中的最重要的教育资源,我们应当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为孩子奠定书香人生。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校的课外阅读只是一种点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结合多年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作了一些探讨。
一、给学生推荐适合年龄特点的课外读物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興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才能使他们真正以书为伴,畅游书海。推荐适合年龄特点的课外读物,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为童心觅知音,为学生的成长寻伴侣。低年级阅读的任务首先是让学生把文章读流利,也就是学生拿到一篇从没见过的文章,开口就能比较流利地读出来,能正确停顿,能通过朗读表达出对文章的理解,读出感情,读出韵味。低年级段推荐一些适合儿童的注音读物,包括儿歌、童谣、童话、寓言等浅显有趣的材料,如《365天谜语》、《童谣三百首》、《千字文》、《千家诗》、《百家姓》、《成语故事》、《十万个为什么》、《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365夜童话》、《伊索寓言》等等。必读的书要求学生熟读文章,离开拼音也能正确认读文中生字词,能理解文章的意思,但不要求理解词语意思。选读的书只要求学生知道大意,多读几遍,划出文中生字词,主要为了培养阅读兴趣和默读能力,提高阅读的速度。中年级阅读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的速度,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中高年级段为学生准备的课外读物是中外名著、名人传记、科普知识等。如青少年版的《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居里夫人》、《益智故事三百篇》、《神奇的科学》、《斯巴达克》、《发明发现故事三百篇》、《上下五千年》、《世界五千年》、《科学小品》等等。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都取决于教师,老师可以有书籍的推荐、篇目推荐和内容介绍,让学生对这些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望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同学们的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开展一些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猜谜语、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学生有充分展示的舞台和施展才华的机会。班级每周都要有自己的课外阅读、主要读物,学生自由阅读和集中阅读相结合,每周五要有固定的课外阅读经验交流会,相互交流读书心得,取长补短,开阔视野。间周班级内要举行课外阅读展示活动,如故事会、诵诗会、演讲比赛、猜谜语、“笑话大王”比赛、朗诵比赛等,使学生把书本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表达出来。每一学月学校要有课外阅读的展示,每一学月一个主题,展示各班的课外阅读成果,把班级汇报与个人汇报相结合,组织评委分别评出一、二、三等奖,并公开表彰,营造课外阅读的氛围,感受读书的快乐。
三、引导学生合理地进行课外阅读
儿童的意志、毅力、水平和定型的成年人有区别,要克服小学生常见的好奇心和盲目冒进的心理,所以要讲究阅读的先后,阅读要有计划的进行。古人云:“世间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社会上处处有语文,人人学语文、用语文。如今社会生活高度开放,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课本里应该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拓宽学习的内容、形势和渠道,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美,让学生知道中国五千年的深厚历史文化,从而去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广泛的课外阅读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老师引以采用以一篇带多篇,或者查阅与课文有关的相关书籍及资料,学生在接触了各种类型的文章,在老师的引领下,穿越时空,领略各种风情,遨游文学殿堂,充分感受了祖国文字的奇妙与伟大。在平时的课外阅读与教学中,还可以结合特殊的节日,特殊的事件,特殊纪念日,有计划地开展系列活动,帮助学生广开信息渠道,使学生初步具备集中与扩散相结合的信息处理能力。
四、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过程,这种技能是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它是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及方法来自于教师平时的指导及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的指导,在课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词句,抓住重点和优美词句,精彩片断多读,培养学生多朗读、默读、浏览,培养学生读中悟,读中理解。鼓励学生多读书,勤动笔。一篇课外读物,老师首先让学生读一文章,划一句子(感受最深的可以在书上做眉批,划重点号),说感受,接着再读重点段落,说一感悟,写一读后感,这样学生不仅能深入文章,与作者亲密接触,进行心与心的对话,督促他们勤动笔多看书,及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促进理解消化,提高表达能力。教会学生略读、精读、默读的方法。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量以后,阅读能力提高后,接着引导学生把略读和精读结合起来。略读――翻阅报刊,可采用版面、读标题、读导语、读摘要的方法,迅速了解作品的大意,获取自己需要的材料和信息。精读――对一些名著、佳作、和自己喜欢的需要的文章和书刊,则采用仔细品味,及时地写出心得体会。教师还要指导学生阅读佳作名著前先读序言,了解大意。
五、建立班级图书架,营造读书氛围
9.大语文阅读课程 篇九
响水县老舍中心小学董广本
[关键词语] 新课程理念语文 课外阅读 指导
[摘要]课外阅读的丰富性为学生的个体发展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空间,通过对学生课外阅读氛围的营造、兴趣的培养、方法的指导、习惯的培养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探索新形势、新课程理念下课外阅读有效引领方式,完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引领策略,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引导的实效性,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教学要达到课标这样的要求,不能仅靠课堂上的课文阅读指导,还要指导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外阅读不但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有利于学生提高认识,陶冶情操。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但是,如何对儿童的课外阅读进行有效的指导?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和探讨,教师和学生容易无所适从,其后果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那么,现在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到底如何呢?笔者就这个问题对我校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有92.3%的学生或多或少地读课外书,只有7.7%的学生从不读课外书。可见,课外阅读在学生中已是非常普遍的行为,这是非常可喜的。但是,在调查中也发现,真正对阅读感兴趣,能在课外阅读中汲取
知识、开阔眼界、提高自身素质、享受阅读中的快乐的学生仅占一小部分,有相当多的学生还没有对课外阅读真正感兴趣,不具有经常阅读的习惯,缺乏自主阅读的能力。课外阅读尚处于一种消极、盲目、低效的状态。
由此可见,小学生的阅读状况不容乐观,许多学生缺乏明确的阅读目的,主动的阅读态度,科学的阅读方法。由于缺少这些优良的课外阅读品质的支撑,学生的课外阅读陷入了“费时多而收效少”“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境地。
课外阅读对提高小学生语文水平和获取生活知识经验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笔者作了一些探索。
一、创设良好氛围,让孩子想读书学校读书环境是一种语言,良好的读书氛围能够激发师生的读书欲望。小学生的意志品质正处于逐步形成发展之中,他们往往缺乏坚持阅读的恒心。开展课外阅读方面的活动,能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享受读书的乐趣,引导学生持之以恒,坚持阅读。除此之外,课外活动还可以促进学生互相交流阅读心得,进行合作式的阅读。
1.谈天说地五分钟。利用我校午间5分钟的准备课,开设“文学欣赏”、“诗词天地”、“成语擂台”等栏目,让一位同学以通过阅读收集的名人名言、好句佳篇、成语故事等作为内容,上讲台进行口头交流,与其他同学对话。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发言胆量,提高其口头表达能力,又促使学生更好地去阅读书刊。
2.语文专题活动。结合校园文化建设举办“语文节”、“校园童话节”、“读书月”等读书活动,在活动中开展各种类型的读书报告会,读书交流会,书籍展评会,藏收交流会,阅读竞赛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3.开展课外阅读竞赛。可通过组织各种阅读竞赛来激励学生的读书热情。如组织讲故事比赛、朗诵比赛、编小报比赛、征文比赛,每学期评比“读书大王”。
4.建立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阅读成长记录袋,把在阅读过程中记录的读书笔记、好书介绍、某一专题的研究小论文、所编的读书小报等读书资料收藏在内,每学期组织交流展评,让每个学生对自己的阅读历程进行自我评价和反省,发现自己阅读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并对自己提出新的目标。
二、培养阅读兴趣,让孩子爱读书
兴趣是阅读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孩子读书的欲望增强,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读书能力,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
在班级中我则布置了一个图书角,设计一个“好书交换站”,让每位学生拿几本自己的书放在里面,鼓励学生利用空闲时间借阅图书,并坚持进行借阅记录,对借阅次数多的同学给予适当的鼓励,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的阅读情感对于学生也是一种良好的阅读榜样,我时常利用中午或者放学后坐班时间进行“师生共读一本书”活动。每逢其时,我总是手捧一本书,专心致志地读,教师的这种阅读情感对学生有着一种极为重要的熏陶作用,对学生有着一种巨大的感染力。
三、交给阅读方法,让孩子会读书
1、在阅读中积淀阅读方法
我们应当教会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发展多种思维,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以下介绍四种:
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相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对于一本书中的重点篇章段落,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地进行课外阅读的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
摘录批注法。此阅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做到读与思共,思与读随。
2、在活动中砺炼阅读品质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地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展开各类读书活动,可以是“我是小小推荐家”、“我是小小评论家”、“我是小小创作家”、“我是小小编辑”„„,还可以是读书经验交流会,与作家面对面等,这样一系列的活动开展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在活动中砺炼阅读品质,提升阅读品位,从而进入阅读的良性循环。
3、在评价中培养阅读情感
阅读到一定的程度,学生也会在日记中有所表达。因此,鼓励学生在习作中运用积累的语言特别重要。对学生作文中的好词好句,教师在修改文章时,用红笔标出并加以好的评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慢慢体会到正确应用积累的语言的方法。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外语言实践中运用语言、评价同学的语言。在辩论会上,在小记者会上,在演讲会上,对学生在表达时应用的好词好句,都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在班级制度中,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交流所积累的语言,积极进行展评,从而给学生一个舞台,让积累腾飞。
四、强化自主阅读意识,让孩子养成读书习惯
“教是为了将来不用教”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理所当然要强化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教会学生做文摘卡片。让学生置备卡片盒,避免散乱,每张卡片应适当留有空白,以备补充资料。教会学生不仅会做文摘卡片,而且还要求学生勤做文摘卡片,蜜蜂一样及时地不断地把精彩的片段、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指导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寻宝。
创造口头交流信息机会,进一步加强指导怎样选择、积累有益信息,让他们在交流中获取更多信息。
“不动笔墨不读书”。鼓励学生多读书勤动笔,既可以在书上做眉批,划线打重点号,也可以边读边思考,阅读后用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体会、见解,督促他们做到勤动笔多看书,及时写自己的感受,促进理解消化,提高表达能力。
在学生认真写读书心得的基础上,定期利用语文课进行交流,评出优秀读者给予表扬,做到以读促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同时也领悟到阅读和写作的方法,学校或教师要适当地提供学生把阅读的感受和习作展示出来的场地。
【大语文阅读课程】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阅读课件06-18
初一语文阅读教案07-24
初二语文阅读计划07-24
初中语文要阅读08-06
高中语文阅读训练09-04
小学语文自主阅读09-30
初中语文阅读论文10-26
高一语文阅读课教学设计阅读课教案10-23
中考语文阅读试题练习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