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园林城市名词解释

2024-10-08

生态园林城市名词解释(精选9篇)

1.生态园林城市名词解释 篇一

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优化人居发展环境

今年年初,省委书记苏荣莅临我市考察调研,对我市提出了“两个率先、一个努力”的发展目标。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生态园林城市,是在园林城市的基础上利用环境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实现城市生态的良性循环和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去年我市成功创建了国家园林城市,城市基础设施、园林绿化和生态环境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城市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但是对照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我市还存在很大差距,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生态园林城市任重道远。

一、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市绿化水平不高,难以满足人民对高品质人居环境的要求。通过开展国家园林城市的创建工作,我市城市园林绿化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是问题仍然不少:一是城市绿化缺乏特色,园林精品不多。城市绿化没有很好地与自然山水相结合,没有有效整合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地方特色不鲜明,精品力作甚少。放眼市区,只有近两年来建成的孔目江湿地公园、新欣北大道等称得上精品力作,大部分绿化项目档次品位不高。二是城市绿化布局失衡,绿量依然不足。城市绿化没有跟上城市快速扩张的步伐,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与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差距很大。城市绿地分布不平衡,城北新区特别是孔目江核心区绿化面积较大,城南老城区、新钢公司辖区等绿化严重不足,尤其是规划控制面积40平方公里的经济开发区居然没有建一处公园,深受市民喜爱的街头游园、小公园太少,很难满足市民出行500米步入公园的要求。

2、城市基础设施不配套,难以适应城市对高标准承载能力的要求。近年来,我市城市规模扩张快,城市建设工程多、投入大,城市框架已经突破了70平方公里,一座中等城市的架构已经形成。但是,在高楼大厦、景观大道的周边,特别是老城区、城中村市政设施老化和不配套,出现路不平、灯不亮、排水不畅、市民停车难、如厕难等问题,严重影响群众生活和城市形象。城区排水系统设置紊乱,远不能满足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的需要。垃圾存放、收运设施落后,造成垃圾“二次污染”严重。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滞后,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实际处理量远没有达到设计负荷,环境状况堪忧。

3、城市管理合力未形成,难以应对市民对高效能管理服务的要求。近年来,尤其是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以来,我市城市管理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市容环境得到优化,城市形象得到改善。但是,由于一些单位、部门和干部群众城市管理意识不强、部门协调联动机制不健全、城市管理运行机制不完善、城市管理合力未形成等原因,我市城市管理仍然存治脏不彻底、治乱不到位、治差不明显、工作不到位等问题,造成许多管理上的被动,薄弱时段、薄弱环节问题没能根本解决,城市形象提升较慢,脏乱差和回潮现象依然严峻,降低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二、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对策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园林城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要以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新起点,以开展“城市管理年”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快城市绿化,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完善市政公用设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生活舒适、生态优美、环境优雅、充满活力、富于人文关怀的城市。

(一)精心规划建设,构建生态园林系统。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尊重自然,突出特色,按照“城市园林化、郊区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园化”的要求,营造城市园林景观,统筹城乡生态建设,积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方式,努力塑造生态良好、景观优美、植物多样、清新舒适的绿地系统,促进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

1、坚持规划建绿,塑造地方特色。城市绿化要坚持规划先行,以保证城市绿化建设的先进性和超前性。一要修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随着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调整和城市规模的加速扩张,我市2002年编制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已经不能适应城市建设的需要,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人居环境的需求。要以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策应“一城五区、两江四岸”城市建设构想,本着生态化原则、系统化原则、个性化原则,编制一个科学的、超前的、高起点的城市绿地绿化规划,以指导和调控城市绿化建设。二要严格执行城市绿线管制制度。进一步规范建设项目联审联验工作程序,着力加强附属绿化规划的审查、质量监管和竣工验收,完善易地绿化补偿机制,维护规划的法定性和权威性,从源头上把好绿化建设关。严格控制绿线范围内的用地进行非绿化建设、破坏绿化规划用地的地形地貌、水体和植被,加大侵占绿地、非法砍伐、破坏绿化行为的查处力度,切实加强绿线管制。

2、实施项目推进,提高园林品位。依托我市的历史人文资源和生态自然资源,全面提升城市绿化建设品位,使城市绿化建设与彰显城市个性、延承城市文化脉络、提升城市形象相适应。一要树立精品理念,提高园林绿化设计水平。依托自然山水,贯彻节约型绿化方针,大力倡导“以植物为主体、水土为要素”的园林设计思想,坚持“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物种多样性”原则,将园林绿化与我市的历史文化、城市景观和城市格局有机结合。二要大力推进城市绿化建设,增绿量出精品。大手笔实施“两江四岸”绿化建设,高标准完成抱石公园、北湖公园改造,适地建设一批街头游园绿地,启动仰天岗森林型生态新城区建设,完善城市公园体系。坚持城市道路建设与绿化同步,实施城市新(改)建道路绿化,重点抓好城市出入口和节点绿化,形成城市道路绿化网络。实行工程建设项目绿化一票否决制度,做到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推进单位(庭院)和小区绿化。实施城郊山体保护和复绿工程,启动渐赣线两侧绿化,完善城市绿色屏障。

3、注重长效管理,巩固绿化成果。一要加快城市园林绿化制度建设。尽快出台以城市园林绿化工程质量安全监管、竣工交接验收、城市绿地养护招投标、养护考核等为重点的一系列配套标准和规范,为我市城市绿化行业管理提供依据和保证。二要引入市场机制。实行绿地建设和养护作业公开招投标,建立城市绿化养护长效管理机制,变“花钱养人”为“花钱买服务”。按照“建一片,管一片,绿一片”的原则,不断加大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的力度,严格管护标准,加强督促考核,实现绿化管养由过去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努力提高城市绿化养护管理水平。三要拓宽绿化投融资渠道。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发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绿化,按照“先造景后卖地”的思路引导开发商建设公共绿地,形成市场化、多元化的城市绿化投入机制,为城市绿化筹集资金。

(二)注重城市内涵,完善市政公用设施。要强化市政公用设施的基础地位观念,更加注重城市内涵发展,按照突出重点、攻克难点、打造亮点的思路,对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做到精心策划、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建一处工程,留一处精品,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一要着力完善基础服务功能。要多渠道筹措城市建设资金,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完善以城市路网、给排水、供电供气、垃圾处理以及公共交通、医疗设施等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事业,让市民享受到工作和生活的便利。要对城市空间布局和地下发展等各项建设综合规划,减少建设的反复和浪费。特别是地下管网建设应本着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每拓宽和新建一条城市道路,就应同时铺好各种城市地下和预留将来发展管线的地下穿孔,避免城市道路上的“拉链”现象。

二要着力增强设施配套能力。要实施城中村改造,创新模式和机制,下大力气推进四眼井、万家山、桥背等城中村和城南旧城区的改造,全面提高旧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要实施小街小巷市政设施的配套建设,重点实施小街小巷硬化、亮化,解决老城区路不平、灯不亮、排水不畅等市政设施老化和不配套问题。要实施城市建筑风格改造,按照一街一特色的原则重点对劳动路、长青路、科环路等道路临街建筑物进行“穿衣戴帽”,增强临街建筑物外观美和立体美。要实施人行道建设工程,拓宽融资渠道,改革人行道建设模式,把握建设标准,突出解决新建道路设施不配套问题,消除黄土裸露。要实施农贸市场升级改造,规划建设停车场,改造和建设一批环保型公共厕所,切实解决公用设施短缺和档次低下问题。

三要着力提高生活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能力。加强生活垃圾处置监管,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处置一体化进程,推进驴脚岭生活垃圾填埋场规范作业,将新钢公司等区域生活垃圾纳入无害化处理范围,实现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按照新城区“雨污分流”、老城区逐步“雨污分流”的原则,加快污水收集管网建设,促进城东污水处理厂达到设计负荷,提高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

(三)强化城市管理,营造优美市容环境。要加强城市管理,建立良好的城市管理运行机制,通过高效能的城市管理来巩固城市规划建设成果,营造良好城市秩序,充分发挥城市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城管执法作用,做到标准化执法、人性化服务,强化责任、提升标准、工作前移、坚韧严管,全面打造整洁、优美、文明、雅致的市容环境。

一要在城市管理运行机制上做文章,提高管理效能。要推进管理运行机制、管理方式的创新,重点在城市管理的法制化、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等方面有突破,实现市容环境长效管理。要加强城市管理规范化工作,制定操作性强、权威性强的法规、规章,使城市管理工作由过去的“行政约束型”向“法制约束型”转变。要在环卫清扫保洁“管干分离”改革的基础上,加快市政设施维护、城市绿化养护、垃圾收集清运、公厕管理等作业工作的市场化进程,提高养护效率和质量。要加大公共参与力度,建立公众参与机制,把传统的以政府为唯一主体的城市管理转到政府主导,社会、企业、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现代城市治理上来,着重发挥居民委员会在社区管理中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夯实城市管理工作的基础。要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应用主导、资源共享,突出重点、务求实效”的原则,积极推进“数字城管”,实现对城市基础设施和管理活动的实时监测与动态控制,应对城市管理工作新情况、新问题。

二要在城市环境卫生上下功夫,实现城市天天洁净。加大环卫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优化城区环卫保洁网络,推进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提升环卫作业的科技含量和机械化水平,实现环卫保洁全地域覆盖不留死角、全时空覆盖不漏时段。抓住道路清扫保洁这一中心环节,积极探索与大建设相适应的作业管理模式。推行生活垃圾袋装化管理,严控垃圾收运过程中的二次污染,确保生活垃圾不落地。加大向薄弱区域和薄弱时段的延伸力度,全面加强夜间环境卫生管理,开展城市出入口、铁路沿线、背街小巷、居民小区环境卫生整治。大力推进建筑垃圾专业化密闭化运输管理,实行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监控,将污染降到最低程度。

三要在城市环境整治上出重拳,优化城市秩序。要顺应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坚持原则不让步,坚持重罚不留情,集中力量开展治脏治乱治差活动,维护良好城市秩序,力争市容环境再上一个台阶。一是明确重点,增强整治针对性。在全面整治主次干道基础上,突出整治老城区、小街小巷、城中村、城乡结合部、铁路沿线等薄弱区域,做到不留死角、不留盲点、不留空隙。在加大对环境卫生、市容市貌、交通秩序、市政设施等常规整治基础上,突出违章建筑、渣土撒漏、户外广告、油烟污染、娱乐噪音扰民等专项整治,切实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二是严格标准,增强整治实效性。认真学习和把握好城市管理法律法规,统一政策标准,严格依法行政,大胆执法,依法办事。高压整治违章建筑,坚决拆除各类严重违反城市规划的违章建筑,杜绝新的违章建筑出现;重拳整治渣土运输撒漏,从严处理带泥上路、沿路抛洒、随意弃置渣土等违规行为;规范户外广告设置,本着“减量、规范、统一”的原则,提升户外广告品位,严厉打击非法小广告;综合治理油烟污染、娱乐噪音,该取缔的坚决关闭取缔,该整改的整改到位。持续整治违章占道行为,彻底取缔占道经营、占道娱乐、占道洗车、流动摊点和马路市场,还路于民。

2.生态园林城市名词解释 篇二

一、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

(一) 绿化结构不合理。

植物景观单调, 乔、灌、草比例搭配不恰当, 缺乏层次感, 树木品种单一, 色彩单调, 绿化效果不尽人意, 生物的多样性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二) 不考虑本地实际情况, 简单模仿和盲目跟风。

“草坪风”、“灌木密植风”, 过分突出了园林绿化对城市的美化装饰作用、使绿化变得贵族化, 这种“快餐式”园林绿地不仅存在着“千园一面”的弊病, 而且建设和维护费用高昂。城市的自然特征尽失, 园林绿化的生态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 重外来珍贵树种, 轻本地乡土树种。

曾风靡一时的“大树进城热”、“外来珍贵树种热”, 其高昂的购置成本和管护成本, 已经成为一些地方财政难以承受的重负。大树进城不仅移植大树的死亡率高, 而且即便成活其树体也常常会加速老化, 逐步丧失环境生态功能;盲目引进外地树种可能破坏生态平衡, 容易引起病虫害发生, 而且可能由于“水土不服”导致引种失败, 或者观赏效果降低。这些都会造成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

(四) 重施工, 轻管护。

所谓“三分建, 七分管”, 管理养护是园林绿化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只有高质量管理的园林工程, 园林景观才能逐渐形成与完美, 一些地方为了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绿化建设, 却不考虑日常管护上的投入, 使“一流”工程维持不了“一流”的水平, 发挥不出“一流”的效益。

二、生态园林是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方向

21世纪是注重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生态时代, 人类渴望自然, 城市呼唤绿色, 城市园林绿化发展就应该以人为本, 满足人的需要, 使人、城市与自然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良好生态系统。生态化是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绿化在城市生态环境中作为可再生的自然因素, 对远离自然的城市生活, 发挥着新陈代谢、保持活力的作用。城市园林作为一个自然空间, 对城市生态的调节与改善起着关键作用。园林绿地中的植物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生产者, 通过其生理活动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如光合作用的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 蒸腾作用的降温散热、根系矿化作用净化地下水等, 对城市生态系统进行改善与提高, 这是系统中的其他因子所无法代替的。未来的城市应该是高度园林化和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实现城市园林化、花园化、生态化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建设生态园林要遵循的几个原则

城市生态园林要根据生态学原理, 建立合理的人工植物群落, 从而达到改善环境的生态效果。生态园林的建设具体体现在最大限度地提高绿地率和绿视率, 合理布置稳定的人工植物群落, 用改善人居环境来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 延长人的寿命, 将人类的社会文化生活融入绿地中, 满足人们对自然的需求, 使人们在风景秀丽, 鸟语花香的环境中幸福健康的生活。

(一) 从规划设计开始就要考虑节水、节地、节资和生态优先的理念。

城市园林绿化要形成多层次、多品种的复层结构。根据生态学的原则, 合理配置绿地中的乔灌草复层结构, 使各植物种群间相互协调, 在有限的土地上, 充分地利用光、空气、养分、水分等自然资源, 构成一个有序、高效、稳定的群落, 从而尽可能地实现生物多样性, 使城市生态群落发挥其最大的生态效益。以乔木为主, 乔灌藤、花草相结合, 加大道路、小区、游园及广场的遮阴效果, 增加绿地色彩, 乔灌草结合的复层结构不仅景观丰富, 也便于管理, 能充分发挥城市绿化的综合环境效益。多采用植物自然栽植, 减少植物的整形修剪量和减少规则式栽植方式。城市里高楼众多, 应大力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 不仅可以增加建筑的艺术效果, 使环境更加整洁美观、生动活泼, 而且具有占地少、见效快、绿化率高的优点。同时在吸收高空有害气体、隔离噪音、大气降温等方面有极其显著的作用。根椐有关研究, 夏季有墙面绿化的建筑会比同等条件下没有墙面绿化的建筑室内温度低1℃~2℃。

(二) 规划设计要因地制宜。

要尊重当地原有地形、地貌、水体和生态群落, 尽量采用当地乡土树种。例如, 北方城市以杨、柳、榆、槐为代表的乡土树种应该是绿化的主力军, 而引入植物要与当地的生态条件和景观环境相适应。同时, 减少硬质铺装, 采用透水、透气材料铺装, 加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身维护能力。生态园林绿化要上规模、上档次, 在普遍绿化的同时, 朝着美化、彩化和香化的方向发展。充分发挥植物的花、叶、果五彩斑斓的色彩效果, 造就生物多样性的良好生态局面。

(三) 转变城市规划观念。

现代城市园林绿化不仅仅是城市的点缀和装饰, 而且被历史性地赋予了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功能, 在城市规划工作中不应再像过去仅仅是“见缝插绿”补窟窿, 而应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规划, 与整个城市发展建设规划协调起来, 要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和人民生活发展需要, 实事求是, 因地制宜, 合理布局;要贯彻“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的指导思想, 以普遍绿化为基础, 努力扩大绿地面积;规划时既要注重城市中心地带, 也要扩展市郊外围, 体现绿色环境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

(四) 坚持科技兴绿, 促进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健康发展。

高素质的园林科技队伍是促进园林科技发展的重要组织保障, 园林专业课题研究是城市园林建设的重要基础。加强园林科技和园林专业课题研究, 对提升园林绿化品位, 强化理论支撑和技术服务有着重要作用。第一, 开展城市园林绿化生态理论研究, 为“规划建绿”提供科学依据;第二, 进一步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实用技术的研究, 重点开展反季节移栽、展摆技术和立体绿化、园林绿化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示范等方面的研究;第三, 完善园林科研网络, 广泛开展城市园林绿化品种的栽培技术和生态景观、植物多样性、植物养护、病虫害防治等专业课题研究。

(五) 加强立法, 严格执法, 以法治绿是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在提高市民素质的同时, 要加强法规建设, 加强城市绿化管理, 如保证绿化指标;强化植保工作, 加大行政执法工作力度, 认真贯彻执行园林绿化法律、法规, 做好规划区内绿地占用、树木砍伐、移植的审批工作;可组织园林巡逻纠察队, 加强对城市公共绿地的监督管理, 园林管理部门要与公安、林业、工商、城管、交通、建筑等部门密切配合, 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对毁坏城市园林绿化的行为要严肃查处。

参考文献

[1].石光耀.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的常见误区[J].理论探讨, 2010, 8

[2].李应鸿.浅谈如何改善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J].集体经济, 2010, 5 (上)

3.生态园林与城市环境保护 篇三

关键词:生态园林 城市环境 主要功能 类型

城市是一个规模庞大、关系复杂的动态生态系统,由社会、经济,自然子系统复合而成,具有开放性、依赖性、脆弱性等特点,极易受到环境条件变动的干扰。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既有自然的组成要素,又有高度人工化的组成要素,而园林绿地系统则是其中唯一具有自净功能的组成成分,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美化景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一、二十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环境问题的加剧,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走生态园林道路、以绿地系统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性,许多国家已将其作为城市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一个衡量标准。

1、生态园林的概念与科学内涵

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如互惠共生、生态位、物种多样性、竞争,化学互感作用等)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能够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空间、养分、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它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工业化的高度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剧,给人类带来了生存环境的危机,这一严峻的现实,迫使人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仿造自然环境,以谋求优良的生存环境,把园林绿化作为主要手段,因势利导地利用对城市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有利因素和改造不利的因素,从整治国土,促进生态平衡的高度全面绿化人类的生存环境,将园林绿化事业推向生态园林的新阶段。生态园林的科学内涵在于:

(1)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

(2)充分利用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化率,调节小气候,吸收环境中的有毒有害气体,衰减噪声,调节生态平衡;

(3)美化景观、在绿色环境中提高艺术水平,提高游览观赏价值,提高社会公益效益,提高保健休养功能,为人们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游憩、娱乐需要和人们生存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

2、生态园林的主要功能

(1)调节小气候植物叶面的蒸腾作用能调节气温、调节湿度、吸收太阳辐射热,对改善城市小气候具有的作用。

(2)具有改善环境质量的作用。

①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维持碳氧平衡;

②吸收有毒有害气体,在一定浓度下,有许多种类的植物对它们具有吸收和净化能力;

③吸滞粉尘植物,特别是树木,对粉尘有明显的阻挡、过滤和吸附作用;

④杀菌作用由于绿地上空粉尘少,从而减少了粘附其上的细菌。

3、生态学原理在生态园林中的应用

3.1坚持以“生态平衡”为主导,合理布局园林绿地系统

生态平衡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其含意是指处于顶极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此时系统内的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与协调,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达到相对平衡,系统的整体效益最佳。在生态园林的建设中,强调绿地系统的结构与布局形式与自然地形地貌和河湖水系的协调以及与城市功能分区的关系,着眼于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合理布局,使城市绿地不仅围绕在城市四周,而且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以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近年来,我国不少城市开始了城郊结合、森林园林结合、扩大城市绿地面积、走生态大园林道路的探索。

3.2遵从“生态位”原则,搞好植物配置

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选配,实际上取决于生态位的配置,直接关系到园林绿地系统景观审美价值的高低和综合功能的发挥。生态位概念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在特定的城市生态环科条件下,应将抗污吸污、抗旱耐寒,耐贫瘠、抗病虫害、耐粗放管理等作为植物选择的标准。

在绿化建设中,可以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分异来配置植物。如杭州植物园的槭树、杜鹃园就是这样配置的。槭树树干直立高大、根深叶茂,可吸收群落上层较强的直射光和较深层土壤中的矿质养分;杜鹃是林下灌木,只吸收林下较弱的散射光和较浅层土中的矿质养分,较好地利用槭树林下的荫生环境;两类植物在个体大小、根系深浅、养分需求和物候期方面有效差异较大,按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分异进行配置,既可避免种间竞争,又可充分利用光和养分等环境资源,保证了群落和景观的稳定性。春天杜鹃花争妍斗艳,夏天槭樹与杜鹃乔灌错落有致、绿色浓郁,组成了一个清凉世界;秋天槭树叶片转红,在不同的季节里给人以美的享受。

4、生态园林建设的类型

不同的城市其地形地貌和河湖水系等自然条件布局形式和环境状况都有不同的特点,也就对生态园林的群落类型及其功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近年来,国内外主要生态园林建设类型有以下两种。

4.1观赏型人工植物群落

观赏型人工植物群落是生态园林中植物利用和配置的一个重要类型,它将景观、生态和人的心理、生理感受进行综合研究。一方面,在美学原则的应用上,运用节奏与韵律,统一与微差,对比与协调等美学原则,采用有障有敞、有透有漏,有疏有密、有张有弛等手法造景,富有季相色彩,给人以美的享受。另外,在意与形的统一上,强调意与形的统一,情与景的交融,利用植物寓意联想来创造美的意境,寄托感情。

4.2文化环境型人工植物群落

特定的文化环境如历史遗迹、纪念性园林、风景名胜、宗教寺庙、古典园林等,要求通过各种植物的配置使其具有相应的文化环境氛围,形成不同种类的文化环境型人工植物群落,从而使人们产生各种主观感情与宏观环境之间的景观意识,引起共鸣和联想。

参考文献:

[1] 袁兴中.刘红. 生态园林与城市环境保护[J]. 上海环境科学, 1995,(02)

[2] 刘 伟.刘晓彬.胡学聪 城市规划与环境经济的关系[J]. 黑龙江环境通报, 2002,(01)

[3] 秦和镜.制订县级生态市战略与规划的探讨[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1992,(03)

4.生态园林城市名词解释 篇四

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系统中唯一具有自净能力的系统,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同时,城市森林也是城市园林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 者:王榕杰 姜财起 李楠楠 作者单位:王榕杰(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城市建设管理局,116021)

姜财起(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风景林管理处,116021)

李楠楠(山东省济南市园林苗圃,250023)

5.浅论城市湿地园林的生态功能论文 篇五

摘要:湿地是介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一种特殊自然综合体,是具有重要环境。功能的生态系统。活水公园位于成都市内的府南河边,十多年前河面垃圾漂浮,异味难闻,市民“谈河色变”。

关键词:湿地,生态,活水公园

湿地是介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一种特殊自然综合体,是具有重要环境。功能的生态系统。湿地园林(Wetl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以湿地为对象的一种园林形式,是现代园林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运用现代园林建设和生态学原理,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保护、重建和恢复,艺术的再现自然湿地景观,为民众提供感受、体验和亲近自然的场所,是具有生态、观赏、游憩、教育和文化等多种功能的城市绿色空间。城市湿地园林的核心功能是生态功能,表现在其可以蓄水并净化水质,以及丰富物种,平衡生态。

活水公园位于成都市内的府南河边,十多年前河面垃圾漂浮,异味难闻,市民“谈河色变”。 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城市综合性环境教育公园,面积达2.4万平方米,日处理污水量300吨,是整个成都市的“绿肺”之一,曾荣获 “优秀水岸奖”、“国际环境设计奖”等多项国际环保大奖。在上海世博园的城市最佳实践区内,活水公园也引起了中外游客的关注,为各国城市污水处理和生态改善提供了新思路。

一、园林净化城市污水

1.1湿地的污水净化生态原理

污染过的水体具有天然自净能力,即经过一系列过程,重新恢复到可利用状态。当污水流经一段距离后,有机污染物逐渐得到降解,恢复到原先洁净状态,在这个自净过程中,有稀释、沉淀等物理作用,也有氧化还原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等化学作用,更重要的是生物的吸附、分解和吸收作用。生物有机体对无机物和有机化合物的同化和异化作用能力是相当惊人的,几乎所有的有机污染物都能被微生物分解,甚至有毒的元素也能被不少微生物作为营养物质分解利用。因此,湿地中丰富的生物有机体对污水的净化提供了极大帮助。

湿地系统中存在的污水净化过程,正是水体天然自净原理的体现。在净化效率方面,湿地系统拥有丰富的微生物和净水植物,其污水自净效率要比天然流动水体高得多。与其他的人工污水处理方法相比,湿地技术最大的特点是:污水处理能力强,出水水质好,运行维护和管理方便,投资和运行费用低。并且湿地技术作为城市污水治理的方法,己经开始与环境景观艺术相结合。

1.2活水公园的湿地污水处理体系

活水公园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过程为:厌氧沉淀池,人工湿地塘、床系统,养鱼塘系统、戏水池、连接各工序的水流雕塑和自然水沟。从厌氧沉淀池到戏水池的整个流程清楚的呈现了污水在每个工序中逐级变清的过程,以及各个工序中水的视觉、嗅觉感官,水质,水流,水生生物及使用功能的改变。

1、厌氧沉淀池 污水进入厌氧沉淀池内进行6到8个小时的预处理,通过物理作用使绝大部分不溶于水的悬浮物,使其沉淀从池底排出,或者浮于水面清除。同时,厌氧微生物将可溶于水的一部分高分子有机物分解为低分子有机物,为后续处理做铺垫。出水流入两组石雕池中,进行充分曝氧后,流入人工湿地。论文格式。

2、人工湿地植物塘床系统

经过预处理和暴气充氧,微生物大量繁殖之后流到人工湿地植物塘床系统。这是整个污水处理系统中最为核心的部分,由9个植物塘和18个植物床组成。植物塘和植物床的造型设计为一片片“鱼鳞”,种植有多种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它们生长在污水浸泡的碎石床中。污水中的有机物在植物塘、床系统中由物理吸附作用、氧化还原作用,微生物分解作用等,大部分分解为可以被植物吸收的营养物质,经过水生植物的根部吸附,水质得到净化。同时在科学的管理下,通过不断清理移除衰老或多余植物,也把污染物带出了系统。

3、养鱼塘系统

污水经人工湿地塘、床系统净化处理后,出水可由地表水质国标V类水净化达到III类水域,即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的.水质标准要求。活水公园的养鱼塘中养殖有各种观赏鱼类,以水中的养分和微生物为食。在形成生动景观的同时,还能够通过其生长情况对前面工序净化污水的效果进行直观监测。

4、戏水池与自然水沟

养鱼塘的出水经渗滤池后流入戏水池,在戏水池中儿童及游人可开展适量的亲水、戏水活动。

5、水流雕塑

水流雕塑是应用水力学原理设计,水流经雕塑,通过摆动产生水花,可供游人观赏,同时使水增加了与大气的接触机会和接触面积,增加了水中的溶解氧含量。

二、城市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

2.1湿地增加城市生态系统物种

全球的生物种类和生态系统类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减少,保护生物多样性已经上升到保护人类自己、保护地球的战略高度,成为全世界最热门的研究领域。湿地是自然界最具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因此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也就成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城市人工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人在生态系统中的绝对优势造成城市生态系统的物种单一匮乏,各物种间关系脆弱。城市绿地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已成为我国城市大园林建设的一个重要工作。论文格式。湿地系统作为物种最丰富的生境,尊重多种生命的存在,湿地园林的建设为各种动植物提供了丰富的栖息地。我国水生湿生植物近2 000种。论文格式。通过引种驯化繁殖,将极大地丰富城市绿化植物的多样性。同时构建的挺水植物群落、浮叶植物群落和湿生植物群落等,又将丰富绿地系统的生态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从而整体提高城市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

2.2活水公园的物种组成

成都活水公园全长525m,宽75m,占地24000m2,其中绿地面积17000m2,约占公园总面积的71.4%,植物景观模拟川西自然植被群落建成,其中大量引种了成都附近山区的野生植物。对公园中植物群落的组成、数量特征、和多样性特征进行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成都活水公园10个样方植物共计69科, 112属, 129种。其中,蕨类植物共3科, 3属, 3种;裸子植物共5科, 8属、8种;被子植物共61科, 101属, 118种,多样性程度较高。

公园中有很多常绿阔叶乔木,经过10 年的时间,这些树木已经长成参天大树,郁郁葱葱。灌木多为花灌木,观赏价值高。公园核心区即植物塘床系统中,污水的肥力滋养了种类数量众多的水生植物。芦苇、水竹,一年四季常绿。系统内的浮萍、凤眼莲等浮水植物,睡莲、荷花等浮叶植物,芦苇、香蒲、茭白、伞草、菖蒲等挺水植物及金鱼藻、黑藻等沉水植物的迅速生长,田字萍、泽泻、马蹄莲、峨眉舞花姜等各种水生植物丰富多姿。生机盎然的湿地景观,层次丰富的湿生植物也成为野生动植物的良好栖息地,促使许多原生动物、鱼类、昆虫和两栖动物的繁殖与生长。自由飞舞的蜻蜓、蝴蝶,游翔的各种鱼类、歌唱的青蛙鸣虫,与涓涓流水形成了一个在大都市中难得见到的近似于大自然的景观,充满野趣。

6.生态园林城市名词解释 篇六

我国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与城市人口的增多,使得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生态园林城市(Ecological Garden City)是具有宜人的生态环境和美好的城市景观的一个理想城市建构与发展模式,是利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城市的生态功能。本文针对我国的生态园林城市建设领域存在的规划设计问题、生态建设问题、庭院及居住小区绿化滞后问题、后续管理不到位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生态,园林,城市,问题,对策

北京林业大学成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II页

目录

1绪论„„„„„„„„„„„„„„„„„„„„„„„„„„„„„„„„„„„„1 2在我国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必要性„„„„„„„„„„„„„„„„„„„„„„„2 3我国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2 3.1规划设计问题………………………………………………………………………………..2

3.1.1理念落后……………………………………………………………………………..2 3.1.2盲目追求档次………………………………………………………………………….2 3.1.3缺乏特色……………………………………………………………………………….2 3.1.4设计单调……………………………………………………………………………….3 3.1.5重形式而轻内容……………………………………………………………………….3 3.2生态建设问题……………………………………………………………………………….3 3.2.1生态体系不完善,结构不合理……………………………………………………….3 3.2.2注重草坪而轻视乔木种植…………………………………………………………….3 3.2.3园林植物配置不合理,生物多样性缺乏…………………………………………….4 3.2.4园林建设同环境不协调……………………………………………………………….4 3.3庭院、居住小区绿化滞后………………………………………………………………….4 3.4后续管理问题……………………………………………………………………………….4 4针对我国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存在问题的相关对策

4.1科学规划、因地制宜、以人为本………………………………………………………….4 4.2解决旧城区与城市中心区中公共绿地少的问题………………………………………….5 4.3遵照生态标准建设城市各类绿地,协调城市建设与园林绿化之间的关系,构筑生态平衡的城市体系………………………………………………………………………………………5

4.3.1遵照生态标准建设城市各类绿地…………………………………………………….5 4.3.2协调城市建设与园林绿化之间的关系„„„„„„„„„„„„„„„„„„5 4.3.3要保持“物种多样性”„„„„„„„„„„„„„„„„„„„„„„„„6 4.3.4要遵从“互惠共生”规律„„„„„„„„„„„„„„„„„„„„„„„6 4.4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6 4.4.1节约土地„„„„„„„„„„„„„„„„„„„„„„„„„„„„„„6 4.4.2节水绿化„„„„„„„„„„„„„„„„„„„„„„„„„„„„„„6 4.5解决居民区绿化问题„„„„„„„„„„„„„„„„„„„„„„„„„„„7 4.6地方文化特色„„„„„„„„„„„„„„„„„„„„„„„„„„„„„„7 4.7构建一体化生态园林管理机制„„„„„„„„„„„„„„„„„„„„„„„7 4.7.1实现管理机构的一体化„„„„„„„„„„„„„„„„„„„„„„„„7 4.7.2规范绿化养护市场„„„„„„„„„„„„„„„„„„„„„„„„„„7 4.7.3实施数字化城市绿地管理„„„„„„„„„„„„„„„„„„„„„„„8 4.7.4建立公众参与机制„„„„„„„„„„„„„„„„„„„„„„„„„„8 4.7.5提高生态园林科技水平................................................................................8 5结语„„„„„„„„„„„„„„„„„„„„„„„„„„„„„„„„„„„„9 参考文献„„„„„„„„„„„„„„„„„„„„„„„„„„„„„„„„„„10

北京林业大学成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1页

1绪论

生态园林城市(Ecological Garden City)是具有宜人的生态环境和美好的城市景观的一个理想城市建构与发展模式。具有“生态城市”的科学因素和“园林城市”的美学感受,赋予人们健康的生活环境和审美意境。是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是利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城市的生态功能,有效防治和减少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和各种废弃物,实施清洁生产、绿色交通、绿色施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环境更加清洁、安全、优美、舒适,并保证居民对本市的生态环境有较高的满意度。

北京林业大学成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2页

2在我国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必要性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与城市人口的增多,使得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例如:大气臭氧层被破坏、全球气温的变暖、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物种的绝灭、不可再生资源濒临枯竭以及由此引发的自然灾害与疾病的流行等等,都成为了阻拦城市健康向前发展的一个“重症”难题。而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同样也面临着以上诸多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严峻考验。

3我国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大多都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1规划设计问题

3.1.1理念落后

任何城市只有良好的城市发展建设的总体规划,之后方可在总体规划内精心设计出园林及其他城市建设工作,但现实中因大多城市属“改造发展型”模式,该种模式严重影响了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也给现代化城市建设带来的很大困难,同时受历史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导致园林景观单调、呆板,无观赏价值的结局,尤其是缺乏对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而导致缺少文化底蕴,最终形成“江南化”、“欧美式”等设计理念流行的结局。3.1.2盲目追求档次

档次本身是设计师追求的设计理念,但现阶段档次往往被理解为宏大的气派或用材方面的豪华讲究,甚至有些园林设计开始时决策者就定了高调,追逐大项目、大气派、大声势、高标准、高速度,但其往往忽视了巨大的财力投入所应能产生的社会效益及园林所在场所是否真正具备档次的环境条件,并忽视了国内当前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现阶段国情决定了在园林设计中应实现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的原则。3.1.3缺乏特色

城市园林建设中,缺乏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仍然存在,任意改变、否定历史经验,造成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粗制滥造、人造景观 “泛滥”,不顾实际情况和本地区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状况,不考虑自身的社会经济实力和生态环境条件,例如欧美式园林在国内的遍地开花,中国园林原有的风格和个性的丧失,形成园林建设千篇一律、毫无特色的现状。北京林业大学成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3页

3.1.4设计单调

当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在形象总体上,从南到北,照搬模仿,很少有个性鲜明、耐人回味、境界高远、意味深长的作品,而且不少设计往往被僵化地局限于传统园林的模仿照搬。部分园林景观内容匮乏,缺少美感,缺少层次,缺少创意;有的背离市民意愿,有的不符合生态要求。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所应强调的不仅仅是被人观赏,更不是为少数人所“鸟瞰”,而是要为大众所“用”,使大众身临其境并活动其中。3.1.5重形式而轻内容

生态园林的建设缺乏对于是否与周围的建筑、环境相协调,是否有整体的设计美感,是否有利于居民生活的便捷的通盘考虑。例如个别园林设计只是为了树形象工程,建一些无益于居民生活及生态环境的,不实用的喷泉雕塑等人工园林小品,这种形式化的生态园林建设,实际上是一种奢侈与浪费,不仅没有美好环境,同时,还给居民增加了不必要的困扰,得不偿失。

3.2生态建设问题

3.2.1生态体系不完善,结构不合理

一些城市生态园林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城市绿地存在绿地面积不足、结构分布不合理的问题,在建设中呈点、块状分布,城区缺少大面积核心的森林作为城市的“绿肺”,而绿地之间也缺少足够的廊道连接。城市园林建设中,园林绿化植物很难形成一个稳定的植物群落,园林绿化中过分地强调绿化面积而忽略了植物群落生态的特性,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非生态建设模式。为了获得整齐的人工美,从空间结构上缺乏群落的分层,常常使单纯的草本、灌木或乔木相互孤立的种植,而生态稳定性最强的乔、灌、草结构则少见,也弱化了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3.2.2注重草坪而轻视乔木种植

草坪可以形成宽阔的视野,种植后的护理也比花卉简单,但是消音、滤尘、防风效果很低,遮荫、降温效果也比较差,使得人们在夏季漫步时无处可以纳凉。草坪较多,大树较少,而新植树种又生长缓慢,很难形成景观,造成生态失衡。此外,草坪在种植之后的养护费用要比乔木和灌木高出许多,所以,单一的种植草坪其投入的费用就会很高,对环境的净化作用也远远不如复合式的搭配方式,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北京林业大学成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4页

3.2.3园林植物配置不合理,生物多样性缺乏

不顾各地的自然和气候条件,过分地强调奇花异草,盲目引种植物,照搬异地和他国种植模式,乡土适生植物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造成生态和景观功能达不到保证。忽视生物的种间关系,甚至出现将存在竞争的植物种植在一起的现象,最终不仅不利于植株生长也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3.2.4园林建设同环境不协调

园林建设忽视同当地环境间的协调,改造自然环境的现象比比皆是,造成其生态与实用功能低下。例如一些城市不结合自然的地形地貌造园,而是大规模的改造地形,造成与周围环境及生态的不协调。还有在公园、广场、街头绿地过多地运用园林小品来点缀绿地,以毫无生态价值的人工雕塑、建筑取代具有生态价值的自然景观。

3.3庭院、居住小区绿化滞后

3.4后续管理问题

园林绿化是一项公共事业,而投资又具有周期长、无形、潜在等特征,因此许多单位对此项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更不愿意多投入,许多城市的市民环保绿化意识淡薄,乱踩乱挖草坪植物,随意攀折花木的现象时有发生。过分追求经济效益,使绿化用地得不到有效保证,现有绿地时常被调整挪作他用。特别是开发建设项目配套绿地,由于开发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缺乏有效的制约手段,使得大部分项目绿地率不达标现象较为严重。

4针对我国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存在问题的相关对策

4.1科学规划、因地制宜、以人为本

在生态园林规划城市建设中,规划编制要有前瞻性、科学性,要站得高,全盘考虑,坚持环境优先、因地制宜的原则,要使城市市区与郊区甚至更大区域形成统一的生态园林城市体系,科学合理安排城市绿地空间,注重不同类型绿地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系统的城市绿地网络。同时充分发挥规划的指挥和引导作用,改变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随意性、政绩工程、长官意志等不良现象。生态园林城市绿地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追求人类、园林植物及其景观、城市环境三者间的和谐共存。根据城市自身的生态条件特点,因地制宜,创 北京林业大学成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5页

造城市自身的特色,选育有本地特色的乡土树种为本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服务。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按照乔木、灌木、草本结合的原则,大面积地推广种植适应本地气候条件的乔 木、灌木、草本多层森林立体绿地,增加空间绿量,降低管理成本。

4.2解决旧城区与城市中心区中公共绿地少的问题

首先要将城市中心绿化用地的潜力大力发掘,将旧城区的绿化量提升上来,并结合中心地区改造与产业结构调整,对绿化用地进行置换,逐步增加园林绿化的面积;经过墙面绿化、道路绿化等方式来提升绿化区域的数量;加强对道路的园林绿化建设,对新建或改扩建道路尽量留有充足的绿化用地,使城市逐渐形成绿荫的长廊;因为一些中心区域土地较为宝贵,所以要在绿化的同时要提升绿化的质量,从最大的限度上发挥出城市绿化的综合效益;修复与保护城市区域内的名胜古迹,再配合绿地的建设,有效彰显本地文化特色,促进旅游行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

4.3遵照生态标准建设城市各类绿地,协调城市建设与园林绿化之间的关系,构筑生态平衡的城市体系

4.3.1遵照生态标准建设城市各类绿地

要进一步加快园林绿化建设步伐,通过实施规划建绿、整治增绿、见缝插绿等多种途径,加快园林绿化建设步伐,大幅度扩大城市绿地面积,提高园林绿化水平,确保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要求。一是要加快城市中心绿地及城区绿化工程建设。

二是要加快城市小游园建设工程建设。三是要加快城市湿地森林公园工程建设。四是要加快防护林工程建设。4.3.2协调城市建设与园林绿化之间的关系

在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中,应强调绿地系统的结构和布局形式与自然地貌和河湖水系的协调以及与城市功能分区的关系,着眼于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合理布局,使城市绿地不仅围绕在城市四周,而且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以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近些年来,我国不少城市开始了城郊结合、森林园林结合、扩大城市绿地面积、走生态大园林道路的探索,如北京、天津等。在保证城市绿化用地的同时,利用多种方式来增添城市的绿化用地。逐渐在城市的国有土地之间建设由政府划拨的公共绿化用地,并对于一些征用农用地进行的绿化建设,要按照法律法规给予农民一定的补偿。为了加快郊区的园林绿化建设

鼓励支持农民将耕地范围进行有效调整,同时也可用政府的补助来建设公园、苗圃等。北京林业大学成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6页

依照城市在总体上的规划建设,增设隔离林带。4.3.3要保持“物种多样性”

维系和保护城市物种的多样性是非常重要的,要力保城市的自然植被和古树名木,合理 地完善城市的绿地廊道体系建设,增加城市开敞空间和生境斑块的联结度,给生物提供更多的栖息地和通畅的生境迁移通道。要重视丰富城市绿化的植物品种,构建具有区域特色和城市个性城市绿地景观。要通过合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植物配置,增加对绿地适应性的植物种类。按照自然地带性植物群落的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合理建设和改造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结构,尤其要重视合理选择耐荫植物,丰富地被植物的多样性。4.3.4要遵从“互惠共生”规律

协调植物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地将一些能对彼此的生长有促进作用的物种配置在一起。物种的互惠共生要求以物种的多样性为基础,构成各种合理的植物群落结构和不同的群落外貌,突出体现生态园林的形态特征。生态园林的时间结构要求各种植物具有特殊的发育节律和时间成层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园林的水平结构要求以不同地段内有差异的地形和有机生境相结合,形成“互惠共生”物种群落。

4.4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

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必须以保护自然资源、维护自然资源循环过程,作为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前提,即人为的设计应最大限度地适应自然景观,以确保城市景观的完整性。创造优美、舒适、恬静的生态园林的城市景观,给城市以美的享受,不断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4.4.1节约土地

在审批各项园林规划时,要做到实地考察,坚决否定掉浪费土地资源的规划方案,提倡因地制宜的规划方案,例如垂直绿化、立体绿化等优良方案。力求在保持城市水土结构原貌的基础上进行绿化,避免大规模的地形改造,尽量保留城市中的自然山坡林地、河湖水系、湿地等,在节约用地的同时,也维持了生态的平衡。4.4.2节水绿化

在城市绿化工作中,逐步淘汰漫灌等落后的灌溉方式,大力普及滴灌、微喷、渗灌等节水灌溉方式,此外,还应当注重雨水的回收利用,提倡使用再生水灌溉。充分根据气候的变化、土壤的情况和不同植物生长的需要,科学合理地做好灌溉工作,努力实现精准灌溉。在满足植被生长需要的同时,不断降低用水消耗。北京林业大学成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7页

4.5解决居民区绿化问题

应根据居民的需要对居民区绿地进行有效规划。不断增加绿地量,同时确保绿色空间开放性,为人们带来休闲、活动、娱乐等生活便利。

4.6地方文化特色

中国古典园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它崇尚自然,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这与生态园林的发展方向相吻合。现代人对园林的感受已由单纯的欣赏和游憩转为对园林空间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需求,因而现代城市园林的景观建设,应当体现的是一种舒展大方的自然气息。不仅要从园林的形式上来审视天人合一的思想,而且要以更理性、更科学客观的观点去审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城市生态园林建设方面,有必要在保留与继承传统中国园林已有生态理念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学习好的东西,兼容并蓄,为中国古典园林赋予新的生命。

由于不同区域的城市有着各自不同的区位环境、植被特色、历史背景和文化意识追求,形成了自然和文化相适应的地方特色,因此在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中必须突出地方特色和城市风貌。如峰峦叠嶂的山城要因势利导,将园林建设与既有的起伏地形相结合,融自然景观为一体;平原城市生态园林的规划设计可通过台阶式、多层次、多种道路框架结构和水系林带格局,错落布置园林景观,平面、立面有机结合;历史文化名城,应注重保全其历史的地方特色。

4.7构建一体化生态园林管理机制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三分在建,七分在管”,生态园林绿地的养护管理也十分重要,要改变城市绿地养护管理粗放的旧模式,实现城市绿地养护的精细化,提高城市绿地的养护水平,有效地保护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成果。4.7.1实现管理机构的一体化

市、区、街道之间在绿化管理上要形成联动。例如由各区成立园林绿化管理处,隶属于区建设局,各园区、单位、小区、街巷配备1-2名专职的园林绿化人员,形成全市统一的一体化绿化管理工作网络。4.7.2规范绿化养护市场

逐步将市区财政性投入建设的城市绿地推向市场,吸收全国各地有经验、有实力的绿化养护单位来参与市场化养护管理,形成绿化养护市场的有序竞争,提高绿化养护的科技含量,北京林业大学成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8页

向科学化、生态化、规范化管理方向发展。4.7.3实施数字化城市绿地管理

数字化城市绿地地理信息系统是以地理信息系统(GIS)、网络通讯定位、计算机应用、多媒体数字处理、数据库、遥感等先进技术,整合城市园林绿地的基础地形数据库,全面应 用于城市绿化规划设计、树木花卉选择、病虫害的防治、树木养护、绿化设施维护、绿化评估和决策分析等方面的智能化综合管理系统。数字化城市绿地管理能实现绿地管理由被动管理型向主动服务型转变,由粗放定性型向集约定量型转变,由单一封闭管理向多元开放互动管理转变,促进城市绿地管理向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方向发展。4.7.4建立公众参与机制

广泛开展爱绿护绿行动,充分调动广大市民群众的爱绿护绿积极性,发展壮大护绿使者队伍,将绿化管理网络的覆盖面扩大到社区,确保全体市民对城区园林绿化养护工作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要通过设立破坏绿化公开举报电话,在绿化网站开设投诉信箱等多种形式,及时了解市民的建议和意见,力争使每一位市民都成为绿化义务巡查员、监督员。4.7.5提高生态园林科技水平

生态园林建设涉及到园艺、林业、建筑、规划以及文化艺术等学科内容,在生态园林建设的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探索研究,必须重视和依靠科技进步,因此要加强生态园林建设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建立健全园林绿化科研机构,增加研究资金。园林管理部门要与院校、科研机构加强联系和沟通,进行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特别要加强地方性物种保护与开发的研究,注重植物新品种的开发和利用,开展园林植物育种及新品种引进培育试验等。

北京林业大学成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9页 结语

在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蓬勃发展的今天,仍有很多问题摆在面前,由于当前各门学科的发展和相互渗透,注定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不能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因而在设计规划、建设实施中应将各门学科实施有效结合,在充分考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条件下,方可建成具有宜人生态环境和美好城市景观的城市。

北京林业大学成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10页

参考文献

7.浅谈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 篇七

1 生态园林

1.1 生态园林的概念

生态园林建设的核心就是保护环境,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尽管生态园林到现在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但我个人认为生态园林是继承和发展传统园林的经验, 遵循生态学的原理, 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科学的植物群落, 建立人类、动物、植物相联系的新秩序, 达到生态美、科学美、文化美和艺术美。以经济学为指导, 强调直接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并重, 使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步发展, 实现良性循环, 为人类创造清洁、优美、文明的生态环境。

1.2 建设生态园林的意义

城市生态建设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正起着前所未有的作用, 既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创造新的城市景观, 又提高城市规划的布局质量。人们对城市绿化不仅要求绿地面积的增加, 而且要求园林植物的多样性、植物总叶面积的大量增加。特别是大规格的乔木, 产生的生态效益远远大于灌木和草坪。据测算, 每1hm2树木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16t, 产生氧气12t, 可吸收二氧化硫300kg, 滞尘量可达0.9t, 蓄水1500m2, 蒸腾水分4500~7500t。成片树林在调节气温方面, 夏季比空旷地低3~5℃, 冬季高2~4℃, 降低噪音26~43d B, 削弱风速40%~60%, 空气中的含菌量减少29%~65%, 是城市绿化及生态园林建设的骨架, 直接关系到城市绿化的景观效果。在现有的城市绿地中, 部分绿地的乔木、灌木、地被、草坪的比例不甚合理, 没有达到绿化景观所应有要求。根据分析, 乔、灌、地被 (草坪) 的平均比例为4:3:3。乔木与草坪或“大色块”的投资比例约为1:10。坚持以生态平衡为指导思想, 以生物多样性为基础, 以地带性植被为特征, 适地适树, 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比例合理, 速生树与慢生树相结合, 最终实现以乔木为主体, 乔灌草合理配植, 建设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为一体的城市绿地生态系统。

2 生态园林的建设原则

2.1 保护多样性原则

保护本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包括原有生物生息环境的保护和新的生物生息环境的创造;保护城市中具有地带性特征的植物群落, 包括有丰富乡土植物和野生动植物栖息的荒废地、湿地、自然河川、低洼地、盐碱地、沙地等生态脆弱地带;保护乡土树种及稳定区域性植物群落组成, 有节制地引种;在发展人工草地的同时, 保护野生草花与杂草, 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等。

2.2 应用生态学原理的原则

只有应用生态平衡原则创建的生态系统才可能稳定, 要着眼于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 协调绿地系统与自然地形地貌的关系。北京、天津、合肥、南京和深圳等城市都进行了这方面的实践。应用生态位原则, 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 合理配置植物种类, 避免种间直接竞争, 形成了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依据互惠共生原则, 尽可能将共生植物栽植在一起, 而将生化相克的树种分开种植。

2.3 适地适树, 因地制宜原则

植物是生命体, 每种植物都是进化的结果, 它在长期的系统发育中形成了适应各自环境的特性, 这种特性是很难改变的。我们应该尊重客观规律, 在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的原则下, 合理选配植物种类, 避免种间竞争, 避免种植不适应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应以乡土树种为主, 适当选用经过多年引种和驯化的外来植物品种。

2.4 统一规划, 合理安排原则

统一规划城市绿地, 在城市中心区和边缘区之间保留绿地, 并用绿地环绕市区外缘。营造公共绿地时, 尽量少建园林建筑和小品, 以提高绿地率。营造生态风景林时, 要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安排各林种的布局。北方受风沙困扰的城市应该发展防风固沙林, 黄土高原、山区及江河沿岸的城市应重视营造水土保持林, 干旱缺水的城市要建水源涵养林, 干燥炎热地区的城市应建设用于气候调节的林地。

3 生态园林与城市的格局关系

绿地属于特殊的社会公共产品, 会产生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科学地进行绿化效益计算, 比如像绿色GDP这类衡量城市生态水平的指标, 能为城市管理者提供更有力的价值分析和决策支持。人均公共绿化面积、绿地率、绿化覆盖率是“园林城市”的硬指标, 强调城市的绿量, 为绿化基础薄弱的城市提供一个明确的量化目标。“生态园林城市”是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城市。建筑要向绿色建筑发展、城市经济要向循环经济发展、基础设施要向整体综合发展、城市环境要向生态景观发展、城市社会要向生态文化发展。“生态园林城市”的评估更注重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与“园林城市”的评比标准相比, 增加了衡量一个地区生态保护、生态建设与生态恢复水平的综合物种指数、本地植物指数、城市热岛效应程度、公众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满意度等评估指标。

4 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构想

1992年, 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活动在全国铺开。2004年, 建设部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基础上, 提出了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 并印发了《关于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实施意见的通知》, 而且只有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的城市才能申报“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两个创建的共同目标是建设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环境良好三者循环促进的人类居住形式的高级阶段。它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 在时间上需要分解成逐步逼近的不同阶段, 在空间上需要重视示范效应, 不能一哄而起。城市可以带着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来创建园林城市, 高标准地要求自己, 将园林与农林大环境结合起来, 制定广义的绿化系统规划。城市的管理者要有这种预见性。

4.1 人性化

生态园林的建设要围绕着人的需求进行建设、变化, 不断趋于文明和理性的社会愈加关注人的需求和健康, 生态园林中的植物造景必须不断地向更为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因此, 植物造景所创造的环境氛围是要充满生活气息, 做到景为人用, 便于人们的休闲、运动和交流。可以说, 植物造景和人的需求完美结合是植物造景的最高境界。

4.2 生态化

生态园林建设中必须遵循植物的生态性, 由于每一种植物具有一定的生态习性和生物学特性, 因此, 要力求适地适树, 使植物良好生长。还应根据当地条件选择相应的树种, 表现出应有的魅力和色彩, 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为人们创造了清洁、优美、文明、现代的景观环境。

21世纪是注重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生态时代, 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园林建设的生态效益, 这就推动园林建设朝着更为生态化的方向发展, 以满足人们更高的要求。而绿化生态效益的发挥, 主要由树木、花草的种植来实现。在居住区内, 良好的植物景观往往作为园林小品, 甚至铺装、坐凳的独特背景, 通过色彩、质感等方面的对比突出特定空间, 起到点景作用;以绿为主的绿化不仅要平面化, 而且要提倡“林荫型”的立体化模式。如可以利用墙壁种植攀援植物, 弱化建筑形体生硬的几何线条, 使这部分空间增加美化、彩化效果。

4.3 艺术化

生态园林建设应有一定的艺术性, 其建设要根据其立地条件, 综合自然环境、建筑造形、功能特点、画面构图和透视色彩效果等进行统一考虑。

面对新世纪,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城市生态化和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意义。传统的城市规划价值观是“反自然”的, 与生态城市价值观是相悖的, 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 用前瞻性的规划理论指导, 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是摆在我们新一代园林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而持久的任务。

!艺》编辑部邮编:150086

摘要:近10年来, 我国城市人口迅猛增加, 但由于对城市环境保护力度不够和对城市园林建设不够重视, 致使城市生态环境受到很大破坏;面对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 本文在分析生态园林概念和意义的基础上, 提出了改善城市环境问题的方法——生态园林建设, 浅议了生态园林建设的原则, 生态园林与城市的格局关系及生态园林建设的构想。

8.如何提高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效益 篇八

【关键词】 园林 建设 效益

1. 当前城市园林建设存在的问题

1.1植物种植的土壤条件恶劣

在城市扩建或新兴城市的建设中,地基的填充物多为城市的生活垃圾或者是旧城区改造中产生的废料,有的地段地势相差比较大, 城市园林建设中栽培的植物是工人依据城市规划栽植的植物组的群体,如何提高植物赖以生存的土壤质量和提高植物栽培后的养护工作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1.2植物苗培植质量参差不齐

由于城市绿化施工单位在购进苗源的时候,大多不是从一个苗源基地选择苗种,因此会出现植物的苗培质量参差不齐。栽培的苗木的质量和规格参差不齐,绿化后的效果也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更无法植物栽培后绿化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现在的城市建设中,尤其是小区建设,居民对植物栽培后达到良好的绿化效果要求时间短暂,但是建设施工单位为了提高栽培植物的成活率,在购进苗木时选择的规格较小,因此在栽植后绿化效果不能在短时间内显现出来,不能满足居民短时间内对绿化的要求。

1.3植物生长与气候、环境不适应

北方天气干旱降水量小,适合城市园林建设所需的植物种类稀少。城市园林除了绿化环境和工人休息享受自然之外,还有另外一个作用就是其整体的表现效果。我国的北方地区,越是靠近高纬度的地区,降水量越少,适合该地区园林建设所需要的植物种类更加有限,城市园林建设因此容易造成绿化单一。

2. 现代城市园林建设分析

2.1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人只不过是自然界众多物种的独特一个,人类实现全面发展的前提要尊重自然规律,因此,我们在规划和建设城市园林中,需强调回归自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享受自然。人类的足迹已经踏遍了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地方,地球到处都是人类建设的奇迹,大自然已被人类改造的面目全非,在城市生活的居民更是大自然的美,因此,城市园林建设作为弥补城市建设中缺失的大自然的美,要选择一种理性的方式回归自然。所以,我们在对园林进行规划和建设中要坚持以人文本,遵循大自然的规律,科学建设城市园林。

2.2城市园林建设要处理好和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

随着人类积累的物质财富越来越多,其精神方面的要求也相应的提高,环境对居住在城市中的居民具有更直接的导向作用。因此,要从城市建设的整体出发,为人类创建一个整洁优美的生活、工作环境,这既是人们迫切需要实现的愿望,也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但是现在城市中的一些施工单位为了追逐眼前短暂的利益,不重視城市园林建设,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这导致了城市园林建设和城市的总体发展不相协调的情况,也阻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城市的园林建设中必须考虑到经济发展和城市园林之间的关系,需科学的布局,合理的规划,整个城市面积中园林绿化建设的面积要达到相应的比例,使城市园林建设和城市的整体规划相协调,实现城市园林和人的需求、园林和经济发展、园林和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相协调发展。

3. 如何提高城市园林生态效益

3.1科学地对园林布局的结构进行规化

很多城市的园林建设中,都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城市园林的无序规划、布局分散和过多的人工雕琢等等,城市的园林规划和建设应该履行生态优先及城市整体规划优先的原则,在城市园林规划中坚持以生态平衡为先,着眼城市的整体生态环境,将大自然的环境引入到城市,形成一个"城中有林,林中有城"的美好景象,使城市和园林景象相互融合,科学合理的布局园林建设中的各种苗木,这样,优化了土地使用率,使城市中有限的土地得以最大化的利用,增加了城市绿化面积。此外,在城市园林规划中也要对个植物物种进行合理的配植,对不同植物种类的特征进行分析,综合配植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群,可以达到良好的生态景观,避免了栽培单一物种,使城市园林更具有大自然的天然和野生的特点。

3.2按照不同物种的生活习性,合理的进行配植

现在城市园林建设中普遍使用的几个植物群体是藤本植物、灌木及乔木、草本植物等,在大自然中它们有各自本身的特点,在城市的园林建设中各有不能相互替代的优点。因此,在城市园林建设中要充分的考虑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该城市的功能及栽培植物的生活习性,不能盲目崇拜,大量购进。要依据城市所处地理位置的特点栽培适合该地区生活的物种,在这个条件下,在合理配植草本植物、灌木及乔木等搭配。总之,在城市的园林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到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在确定适宜该城市栽培的植物,决定是栽移一些外地物种,这样考虑仅仅节约了植物栽培后的养护费用开支,还更大程度的展现了林园的价值。

3.3根据城市历史文化底蕴,选择具有特色的植物群落

每个城市都拥有自己的特色,城市园林建设也必须考虑到该城市的特色,城市特色因素也要充分融入到栽培植物的选择上,苗木选择上要选择那些具有乡土特色的植物,因为这些苗木能够更好的适应本地区的气候条件,成活率高、成长迅速等优点。此外,栽植具有乡土特色的植物还有其具有对本地病虫害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和环境等因素的干扰,城市园林建设中一般都是以乡土特色植物为主体,也可以适当的引进外来物种,这样可以增加整个城市园林的稳定性,外来树种的引进也向市民展现了乡土植物以外的生物群落外貌。

3.4要保持园林物种的多样性

城市是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城市地貌一般比较单一土质条件差等缺点,因此适合该城市的植物物种相对稀少,城市园林形成的生物群落结构比较脆弱,很容易导致树木死亡和草场退化,发生病虫害等情况,城市园林稳定的基础是园林建设中栽培植物的物种多样化,这是因为不同的物种有其自己的缺点和优点。所以,为了防止以上情况的发生,必须要坚持各物种之间种植相互搭配,保持园林建设的物种多样化,这样城市园林的稳定性得以加强,使城市居民真正享受到大自然的风光,四季更替,鲜花绽放、绿色长存。

居民才是城市的主体,因此城市的园林建设必须要符合居民的心理要求。园林建设要以人为本,要以满足人的需求为前提。城市中的每一处的园林建设必须考虑到有利于居民的身心健康发展,要考虑到人的视觉、行为和心理感受,建设具有独特景观的园林,让居民从身心感受到园林给其带来的快乐,充分体现园林建设的人性化。不管怎样奇思妙想的设计园林景观,都需要考虑到居民随时随地消遣,时时刻刻让居民留恋园林景观中的美景。让每一位居民身处园林有一种园在画中,人在画中的感觉。只有这样,园林建设从人文方面才可以说是成功的。总之,一座园林的建设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人的需求作为出发点,把人的满足作为园林建设每时每刻的追求。

小结

9.生态园林城市名词解释 篇九

扎实推进园林城市生态宜居城市建设

扎兰屯市住建局局长 乔树德

“诗情未尽在苏杭 幽绝扎兰天一方”。素有“塞外苏杭、北国江南”之称的扎兰屯市,是镶嵌在呼伦贝尔市南部的一颗明珠。以山清水秀、风景优美闻名遐迩。近几年来,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自然山水与园林风景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形成了扎兰屯市独有的城市特色。这是一座具有开拓精神的年轻城市,是一座和谐发展、景色宜人的城市,向人们展示着她的绰约新姿和独特魅力。

2007年以来,扎兰屯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把扎兰屯市建设成为生态宜居城市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扎兰屯市多措并举,取得了明显成效。城市绿化力度不断加大:2007—2011年,市区绿化植树43.98万株,新增绿地面积24.2公顷,市区绿化覆盖面积达到708.2公顷,园林绿地面积655公顷,公园绿地面积141.5公顷,生产绿地面积69.4公顷,建成区绿地率34.1%,绿化覆盖率36.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1.2平方米米。市区广场不断增加:五年建成知青广场、新桥广场、振兴广场、向民路广场、交通局广场5个,使市区广场总数达到10个,总面积达到14.5万平方米。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市区主次干道硬化率达到100%,人均道路面积8.98平方米;公交线路由14条增加到19条;尤其是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中水回用工程、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水源地保护工程、第二热源扩建工程相继建设竣工并投入使用以来,生态环境治理卓见成效,河流、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扎兰屯市大气污染指数、地表水环境质量均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城市生态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城市供水普及率达到8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污水处理率为82.1%,供热普及率、燃气化率等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自治区级园林城市标准。2010年8月,扎兰屯市创建园林城市工作通过了自治区检查验收,被正式命名为自治区级园林城市。扎兰屯市在内蒙古自治区101个旗市中成为首家自治区级园林城市。

扎兰屯市采取五项措施扎实推进园林城市生态宜居城市建设:

1、重领导,建立有效的组织管理协调机制。为强化园林城市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工作的领导,首先,成立了由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园林城市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工作部署和统一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的组织协调工作。其次,制定了《扎兰屯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方案》和《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任务分解表》,将责任落实到有关责任单位、责任人,由相关单位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确保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加强沟通协调,运用各方资源,形成创建合力,强化大局意识、协调意识和配合意识,畅通信息渠道,加快推进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各项工作全面展开。第三,多次组织参观学习考察团赴外地学习先进经验,完善园林城市创建工作。按照创建园林城市标准和要求,积极收集、充实和完善创建资料、制度、档案,编专题汇报片、出画册,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2、重绿化,不断扩大城市绿化空间。一是实施道路绿化工程。以建设城市绿色长廊为重点,积极开展道路沿线绿化工程。改造城市干道绿化带,形成景色优美,生态效益显著的绿色长廊,提高了城市道路环境质量。二是实施城郊绿化造林工程。采取义务造林、承包造林的方式实施城市近郊荒山绿化,加快了荒山绿化进程。三是实施社会绿化工程。大力实施单位庭院和小区绿化工程,在单位庭院、住宅小区、街头巷尾见缝插绿,或栽植行道

树或实施垂直绿化、立体绿化,建设小游园和街头绿地。四是实施城市特色景观建设工程。采取点(公园)线(道路绿带)面(包括新建小区、旧城区改造等)体(垂直绿化、立体绿化)相结合,以点带面,形成特色城市景观系统。

3、重载体,不断美化城市环境。市区广场不断增加,为市民拓展了活动空间。在广场绿地内栽植多种苗木花草,形成一批园林小品,成为真正的绿荫广场、文化广场、休闲广场,丰富市民的健身娱乐空间。近五年时间建成广场5处,使市区广场数量增加到10处。同时,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市容市貌呈现新气象。对主要街道两侧重点建筑物外墙面进行装修改造,先后完成54栋临街楼房的立面改造工程。第三,加大城市美化力度,提高城市品位。在吊桥公园内设置了生态座椅、导游标志,重建了曲桥,将土路全部修成了卵石路,中央北路摆放铁树盆景,每年在市区主要街道摆放盆花30万余盆,在主要广场培植立体花柱,在主要道路临街栅栏和路灯杆上挂盆花等。

4、重投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政府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主导作用,多渠道融资,五年投资6.7亿元,完成了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中水回用工程、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水源地保护工程、第二热源扩建工程、城市道路、广场、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固体废弃物和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处理能力,净化了城市生态环境。

5、重监管,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扎兰屯市实际,制定了《城市绿化管理办法》、《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等规章,完善绿化审批制度,出台公共绿地、行道树、鲜花的养护技术标准和考核办法等。同时,严格执行对市区树木砍伐、绿地占用、借用、改变城市绿地性质等的行政许可事项的审批,杜绝各种违规、非法占绿、故意毁绿事件的发生。加强对各项工程配套绿化的竣工验收,特别是新建居住小区的绿化验收,在确保绿地率达到有关规定基础上注重绿化质量和植物配置的美观合理,突出体现生态绿化改善环境的功能。

园林城市、生态宜居城市最显著的标志就是环境优美的绿色城

上一篇:假如没有大人想象作文下一篇:市场部业务流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