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阅读 考点一 把握形象意境教师用

2025-02-03

古诗词阅读 考点一 把握形象意境教师用(精选10篇)

1.古诗词阅读 考点一 把握形象意境教师用 篇一

古代诗歌鉴赏

知识点1.鉴赏人物形象型

【得分技法】第一步,简要概括人物形象的总体特点;第二步,联系诗歌中表现这一形象特点的内容加以分析说明;第三步,分析诗歌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原因或意义,如抒发了作者何种思想感情,对表达诗歌主旨有什么作用等。典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李白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笑杀陶渊明,不饮杯中酒。浪抚一张琴,虚栽五株柳。空负头上巾,吾于尔何有。

王历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从题目来看,诗人是嘲笑王历阳不肯饮酒。大雪纷飞,正是饮酒的天气,王历阳“不饮杯中酒”的行为,让陶渊明也会笑死。陶两明喜欢饮酒,常戴头巾,抚琴自乐,宅边有五棵柳树。诗歌借陶渊明来嘲笑王历阳“浪抚一张琴,虚栽五株柳。空负头上巾”,刻画了王历阳追慕陶渊明却徒有虚名的形象。

【答案】王历阳是一个追慕陶渊明却徒有虚名的人,表面上以陶渊明为榜样抚琴、栽柳、戴头巾,可是喝酒不痛快。“浪”“虚”“空”三字用得巧妙,传达出嘲讽及激将之意,充分显示了李白的冲天豪气。

知识点2.鉴赏事物形象型

【得分技法】第一步,概括事物形象的总体特点;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说明;第三步,分析事物形象体现的人物品格或寄寓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典例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花影 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诗中的“花影”有着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诗歌描写了“花影”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变化。“重重叠叠”写花影之多,“上瑶台”写花影移动;“扫不开”写花影难除,表现憎恶花影之情;“收拾去”写花影消失,大有庆幸之感;“送将来”写花影再现,又发无奈之叹。诗人巧妙地将自己内心的感情变化寓于花影的变化之中,使诗作具有言近旨远、意在言外的含蓄美。【答案】花影重重叠叠,不能消除,虽随同太阳落山而消失,却又因月亮升起而重现。诗人借吟咏花影,抒发了自己想要有所作为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知识点3.鉴赏景物形象型

【得分技法】第一步,抓住诗歌中描写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第二步,概括诗歌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要言之有据,切忌脱离诗歌内容,凭空想象。典例3.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越调〕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全曲描绘的景物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赏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这首元曲全曲都在描写景物,作品题目点出描绘的是秋天的景象。前两句通过“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等凄清的意象,描绘了一幅孤寂萧瑟的图景,大有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意境和格调;“一点飞鸿”给图景增添了灵动的色彩,但描写的只是飞鸿的影子,又增添了寥落之感;后面两句,笔锋陡转,通过“青”“绿”“白”“红”“黄”一组具有鲜明色彩的词语,描绘出景物的明丽,使画面充满生机。答题时,可先概括景物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句进行赏析。

【答案】前三句着力渲染秋天凄凉萧瑟的氛围,后两句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落日残霞”点出时间为秋日傍晚,与“孤村”相配,透出萧瑟与凄清之感;“老树寒鸦”已带有暮寒意味,加以“轻烟”环绕,就更有一种惆怅之感;“一点飞鸿”给冷寂的静景增添了生命力,但又只是依稀难辨的影子,增添了寂寥之感。而后作者笔锋一转,写“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这些带有明丽色彩的景物,为这肃杀的气氛平添了生机与活力,一扫前人写秋景一悲到底的俗套。

典例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山中香后 郑燮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描绘的画面,要求鉴赏诗歌前两句描绘的画面。这两句诗,交代了清晨开门所见到的景象:大雪封山,雪停之后,天气放晴,云彩淡淡,日光清冷。据此,考生不难概括出作者描绘的画面,概括时一定要结合诗句描写的景象。

【答案】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清晨大雪封山、天气初晴、云彩淡淡、日光清冷的冬日山居雪景图。

知识点4.鉴赏诗歌语言之炼字、炼句型

【得分技法】第一步,给出字句的意思,即“某字在句中的意思是„„”或“某句的含意是„„”;第二步,分析表达技巧,即“运用了„„的手法”;第三步,描述景象,即“写出了„„的景象”;第四步,分析情感,即“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典例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送应氏二首(其一)曹植

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解析】本题考查炼字类赏析。曹植生活在战乱频发的年代宫室尽烧焚。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荒畴不复田”“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等诗句写出多年战乱造成的宫室被毁、田地野草丛生的破败情景。“尽”是“全部、完全”的意思,也就是说,洛阳城内所有的宫殿都被大火烧毁了。“侧足无行径„„不识陌与阡”等诗句写出了田野荒芜、游子因久不归家而不识阡陌的情况。“侧足”极言田野荒芜到行人已无法正常行走的程度,从侧面写出了战争过后的惨败景象。【答案】(1)“尽”是“全部、完全”的意思,写出了洛阳城的残破景象,既表现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又交代了“何寂寞”的原因。(2)“侧足”是“侧着脚”的意思,“侧足无行径”写出道路的狭窄,诗人把行人在草丛中步履艰难的情状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出来,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典例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采桑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诗歌末尾两句“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解析】本题考查炼句类赏析。从标题看,本词写的是百花凋谢之后西湖上的美好景象。词的前六句写的是宜外西湖上的美好景色,“垂下帘栊”一句交代描写由室外转向室内,但“双燕归来”一句说双燕在“细雨”之中,这不免令人生疑,但这恰恰是作者语言运用绝妙的地方。这两句是倒装,本是开帘待燕,“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栊”。着意写燕子的活动,反衬出室内的清寂气氛,体现出一种静观自适的情调。理解了这一层,就能把握住这两句的妙处了。【答案】“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写室内景,将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相结合,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又以双燕归来营造出轻灵、欢快的意境,表达出作者静观自适的情调。

知识点5.鉴赏语言特色型

【得分技法】第一步,明特色,即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如简 练传神、凝练沉郁、语近情遥等);第二步,列例证,即结合诗•歌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第三步,析感情,即分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典例7.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题目。〔中吕〕山波羊.闽思 【元】张可久

云松螺髻,香温鸳被,掩春闺一觉伤春睡。柳花飞,小琼姬,—声“雪下呈祥瑞”,团圆梦儿生唤起。“谁,不做美?呸,却是你!” 【注】①小琼姬:美丽的小丫头。

这首元曲的语言很有特点,请对“谁,不做美?呸,却是你!”做简要赏析。【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特色。考生要想准确揣摩诗歌中加引号的句子的语言特点,必须结合整篇元曲内容来分析。这首元曲描写一个闺中少妇对离人的思念,构思十分巧妙。春暖花开时节,闺中少妇寂寞伤春,昏然入睡,做起了甜美的梦。屋外柳絮飞舞,犹如雪花飘飞。小丫头见了,不禁高声惊叹:“雪下呈祥瑞。”不料把少妇惊醒了,她嗔怪地说:“谁,不做美?呸,却是你!_”短短八个字,极富生活气息和口语化,使女主人公含娇带怒的神情跃然纸上,从她的埋怨中可看出她对离人深切的思念。组织答案时既要说明语言特点,同时也要阐述表达效果或作用。【答案】引口语人曲,通俗而传神,将女主人公被惊醒那一瞬间的懊恼之情表现得极为生动。

知识点6.鉴赏修辞手法型

【得分技法】第一步,点明诗歌所用的修辞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其在诗歌中的具体表现;第三步,分析表达效果。

典例8.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咏同心芙蓉 【隋】杜公瞻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

诗歌五、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代诗歌所用修辞手法的分析鉴赏。题干要求就诗歌五、六句 的修辞手法进行分析。从语句本身来看,这两句运用了对偶的手法。另外,“色”与“歌人脸”,“香”与“舞衣风”之间存在某种相似性,据此可以断定此处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确定了这一点,然后对诗句内容加以分析,概括出表达效果即可。

【答案】诗歌五、六句运用了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写荷花秀丽的颜色仿佛歌女的容貌,馥郁的香气如舞衣下的微风,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荷花的颜色和味道。

知识点7.鉴赏表现手法型

【得分技法】第一步,点出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如渲染、烘托、衬托、象征、联想、欲扬先抑、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托物言志等);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具体表现;第三步,分析表达效果。

典例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暮秋山行 岑参

疲马卧长坡,夕阳下通津。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苍旻霁凉雨,石路无飞尘。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晨。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陈。况在远行客,自然多苦辛。

【注]①飒飒:风声。②旻:天空,此处指秋季的天。③鶗鴂:杜鹃鸟。诗歌前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诗歌前四句均描写景物,虽然没有人物出现,但从诗歌标题来看,是写诗人暮秋时分在山间行走所见到的景象。一个“疲”字奠定了景物的基调,也交代了诗人的心情。山林空寂,山风吹起,飒飒作响,好像有人在这里,其实根本就没有人,以“空林”和“飒飒”的风声衬托诗人心中的寂寞无聊。

【答案】衬托。诗歌开头就写马疲卧在长坡上,以马疲于山行及渡口西沉的斜阳衬托了诗人倦于奔波的心情。“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两句先以风吹“空林”来表现林的“空”,又以仿佛有人而实则无人来衬托林的“空”,进一步突出了诗人疲于奔波、寂寞无聊的心境。

知识点8.评价情感态度型

【得分技法】无论是写景、叙事的诗歌,还是揭示生活哲理的诗歌,都会通过各种方式表达情感或态度,或借景抒情,或叙事言情,或托物言志。评价诗歌情感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首先要读懂诗歌,了解作者的经历和诗歌的创作背景,然后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揣摩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或蕴含的情感态度。答题模式为:这首诗歌运用了„„手法,描写 了„„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态度)。典例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玉蝴蝶 柳永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注】①宋玉悲凉:宋玉《九辩》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悲秋情怀。②蘋花:一种在夏秋开小白花的水草。③几孤风月:辜负了多少美好的风光景色。④屡变星霜:经过了好几年。

“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全词通过描写“雨收云断”的情景,表达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写眼前双双飞去的燕子不能向故人传递消息,看到天际的归舟,疑是故人归来,到头来却是一场误会。通过对“双燕”的“念”和对“归航”的“空识”,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自己常年漂泊的无奈之情。【答案】作者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以眼前双双飞去的燕子不能向故人传递消息,寓意与友人欲通音讯却无人可托,将思念友人的深沉、诚挚的感情表现得娓娓动人;看到天际的归舟,疑是故人归来,到头来却是一场误会,归舟只是空惹相思,好像嘲弄自己的痴情,把思念友人之情推向了高潮和顶点。词人从对方着笔,写出因不能与思念中的人相见而产生的无可奈何的心情,也折射出自己常年漂泊的怅惘与无奈。典例1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赠从弟(其二)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旨趣?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题目虽然是“赠从弟”,但全诗却没有一句表兄弟之情的话,也没有出现“从弟”一词,而是描述以“松”为主的景物。本诗貌似咏物,实为言志,借青松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全诗开头四句写山上松在瑟瑟风中亭亭直立的状态,“一何”意为“多么”,“一何盛”极写风声之大、风力之猛,“一何劲”极写松枝傲然不屈的生命状态;

五、六句写冰霜来临,天气更加恶劣,但松树依然“端正”,表现了松树坚贞不屈的高贵品格;最后两句在问答中写出松树因拥有自己的本性,所以才不畏严寒。答题时,可以先概括作品旨趣,然后逐句分析。

【答案】作品歌颂松树不畏严寒、傲然挺立、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诗人以此自勉并勉励从弟要不畏险恶环境,保持坚定、端正的高贵品格。起首四句,写松树在猛烈的寒风中坚强挺立的生命状态,反映其不畏严寒、傲然挺立的精神品格;

五、六句,写环境恶劣,但松树“常端正”;最后两句以问答作结,揭示了松树不畏严寒的原因。

知识点9.比较鉴赏型

【得分技法】解答比较鉴赏类诗歌题目,首先,要从总体上理解两首诗歌的内容,找出两首诗歌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其次,认真分析题干,看题目要求从哪一个或哪几个角度进行比较鉴赏;再次,围绕某一个或某些角度对每首诗歌从具体语句到用词进行比较分析,确定其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后,按要求整合答案。

典例12.侧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题周喻将军庙 胡曾

共说生前国步难,山川龙战血漫漫。交锋魏帝旌旃退,委任君王社稷安。庭际雨余春草长,庙前风起晚光残。功勋碑碣今何在,不得当时一字看。赤璧 胡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1.“交锋魏帝旌旅退”“烈火西焚魏帝旗”两句所写的场景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解析】两首诗均出自同一作者,所写的主要人物都是三国东吴名将周瑜。本题要求分析两首诗中含意相关的两句诗所描写的场景的不同,答题时应从分析两句诗的含意入手。“交锋魏帝旌旃退”写的是两军交锋之后,魏帝(曹操)一方军队撤退的情景;“烈火西焚魏帝旗”则描绘的是在战争中,魏帝的旗帜被烈火焚烧的情景。【答案】“交锋魏帝旌旃退”写出了赤壁之战期间周瑜带领大军击退曹军的豪壮场面烈火西焚魏帝旗”写岀了赤壁之战时曹军旗帜被焚烧的惨烈场景。2.周瑜的形象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解析】本题要求分析鉴赏周瑜这一人物形象。从第一首诗来看,刻画周瑜形象的诗句主要是三、四、七句,三、四句通过写周瑜率大军击退曹军和周瑜被委以重任后社稷安定的情况,突出了周瑜指挥有方、受到君王重用的特点;第七句通过写其功勋碑碣的零落从侧面交代他曾建立了不朽功勋。第二首诗前两句写周瑜作为开国元勋在指挥战斗中表现出的军事才能,这一点与第一首诗的三、四句内容相近。分析时一定要结合具体诗句,做到言之有据。【答案】受到君王重用、有军事才能、功绩卓著。“交锋魏帝旌旃退,委任君王社稷安”“烈火西焚魏帝旗”写他在战场上指挥有方,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并受到君王重用,能保社稷平安;“功勋碑碣今何在”则从侧面表现了他的功绩卓著。

2.古诗词阅读 考点一 把握形象意境教师用 篇二

一个人的春天

艾小羊

咖啡馆里并不常见老先生。

他来的时候,穿一件浅蓝夹深灰的格子衬衣,深灰西裤,没有系皮带,而是用了深米色的皮质外用背带。衬衣里面一定穿了保暖衣,春寒料峭,大多数人还穿着短风衣。

老先生的头发已经灰白,没有染,国字脸上有很深的法令纹。他自我介绍姓方,我们便称他为方先生。

方先生在某个下午轻轻推门而入,接下来的几天,总在午后的三四点钟准时到来。他点一杯蓝山咖啡,不加糖与奶精,手机随意地放在桌上,是很老款的诺基亚,早已下线,却不知他用什么办法保持了它的崭新与清洁。打过几通电话后,会有一两个人来与他碰面,从偶然传来的只言片语,我知道他是一个来出差的生意人。

咖啡馆优雅宁静的外衣下,有一颗八卦喧嚣的心。大家纷纷好奇一位年长的男人,经历了什么样的半生,才会习惯于在异乡的咖啡馆里谈生意。

那日,方先生约的人似乎爽约了。他喝完咖啡,百无聊赖地坐在靠窗的桌边。他的手机仅有接打电话功能,他也没有随身携带笔记本电脑的习惯。

咖啡馆的旁边有一所小学,正逢学生下课。家长领着小学生从窗前经过,不时有孩子将脸紧贴在落地窗上,苹果似的.小脸蛋挤成了一个比萨饼。

“有点吵。”我抱歉地说。

“我喜欢。”方先生笑笑。

“您一个人出差?”我问。

“去年冬天,我太太走了。我把本来已经交给儿子的生意接过来。一个人,在家呆不住。尤其……”他顿了一下,深深的法令纹为笑容蒙上了一层阴影,接着说道:“这春天来了。”

“夫人很漂亮吧?”这样的时候,他一定愿意谈谈与她有关的事。

“唔,很爱漂亮。”他沉静的眼眸里跃起一丝顽皮的火花,仿佛要故意保留自己的赞美,以免让她太过骄傲。“她每天晚上都问我第二天穿什么,然后熨烫整齐挂在衣帽钩上。有时候我不耐烦,年轻气盛的时候还经常为此吵架。现在,她走了,每晚睡前准备好第二天的衣服倒成了我的习惯。”

“您是我所见过穿着最优雅的老人。”我想换个话题。

“她听到要高兴死了,比夸她自己还高兴。”方先生把话题又拉回太太身上。

得知方先生明天就要离开,我请他吃一块大理石芝士蛋糕,算作饯行。他点了一杯鲜榨西芹汁,说这是一顿健康而完美的晚餐。我转身欲走,他忽然又开口了。“你一定在想,我一个人,为什么还要这样注重保养?因为如果我的生命没有熄灭,她的记忆就不会死亡。”我什么也没有说,想说的话,被一种美好而感伤的情绪紧紧地凝结在喉管。

那一天晚些时候,我打电话给一位对婚姻持否定态度的朋友,讲了方先生的故事。

(《中国青年报》5月8日,有删节)

1.方先生的“优雅”体现在哪些方面?(5分)

2.简析文中画线段落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4分)

3.说说题目“一个人的春天”的含义。(6分)

答案:

1.①衣着考究,春寒料峭时穿起了格子衬衣背带西裤。②习惯在优雅宁静的咖啡馆里谈生意。③饮食注重保养。④言谈举止儒雅有节制。(每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

2.①与上文大家对他的好奇相呼应,②引出下文“我”与方先生的对话。(每点2分,)

3.①当时正是春天,方先生丧妻不久,孤身一人。②尽管方先生痛失爱妻,但他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③方先生关于妻子的美好追忆是属于他自己一个人的春天体验。(每点2分,) 答案解析: 1.试题分析:“他来的时候,穿一件浅蓝夹深灰的格子衬衣,深灰西裤,没有系皮带,而是用了深米色的皮质外用背带。衬衣里面一定穿了保暖衣,春寒料峭,大多数人还穿着短风衣。”说明衣着考究;“他点一杯蓝山咖啡,不加糖与奶精”“我请他吃一块大理石芝士蛋糕,算作饯行。他点了一杯鲜榨西芹汁,说这是一顿健康而完美的晚餐”说明他饮食注重保养;在整个谈话过程中,虽然作者没有正面评论他,但是从言谈举止中都能体现出他儒雅有节制。

2.试题分析:这段貌似突兀的一句话,其实是文章的重要的转折,正是由于这样的喧闹,才引发了后面“我”和方先生的对话,而“我”和方先生的对话,又是由前面人们对方先生的好奇而起的。

3.古诗词阅读 考点一 把握形象意境教师用 篇三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杨伯虎即席书事①

张 镃

四面围疏竹,中间着小台②。有时将客到,随意看花开。拂拭莓苔石,招携玛瑙杯。昏鸦归欲尽,数个入诗来。

注 ①这首诗是作者过访友人杨伯虎居所的即兴之作。②小台:小楼。

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杨伯虎的形象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疏竹围楼台,显示了居所环境的幽静和雅致;携客看花、饮酒作诗,显示了居所主人心境陶然、乐在其中的雅趣。从中可以看出杨伯虎远离闹市、随性自然、闲适淡泊的隐者情怀。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 欧阳修

江南蝶,斜日一双双。身似何郎全傅粉,心如韩寿爱偷香,天赋与轻狂。

微雨后,薄翅腻烟光。才伴游蜂来小院,又随飞絮过东墙,长是为花忙。这首词的吟咏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蝴蝶。通过对双双对对的江南蝴蝶在傍晚的阳光下翩翩飞舞情景的描写,表现出蝴蝶天性轻狂的特点;通过描写它“才伴游蜂”“又随飞絮”,表现了它对情爱不专一的特点。

解析 解答此题,必须先明确作品的写作对象是蝴蝶,然后结合词中对蝴蝶的描写,体会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进而分析这一描写对象所拥有的特点。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 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②丁年:壮年。颔联描绘了两幅动人的画面,请简要概括两幅画面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幅是望雁思归图。画面借“雁”“月”等意象,形象地描绘出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的漫长岁月中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深切痛苦之情。

第二幅是荒塞归牧图。画面借“羊归”“塞草”等意象形象地展示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艰辛的生活,表现出贫贱不能移的爱国之志。

解析 首先应对诗中出现的景物进行定位、感知,借助想象力还原画面,最后用准确的 词语进行归纳概括。答题时还应注意景与情的关系,在答出内容后加以适当的关联分析。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洛桥晚望 孟 郊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诗歌前三句主要运用了哪些意象?试描绘其体现的环境氛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三句主要运用了冰、陌上、榆柳、楼阁等意象。描绘了初冬时节的凄清氛围:桥下冰初结,路上行人绝,叶落枝秃的榆柳掩映着静谧的楼台亭阁,万籁俱寂,悄无人声。

解析 提炼意象要准确,避免不全面或者无中生有;“描绘其体现的环境氛围”要求语言体现“描写性”,作答时切忌写成说明性、议论性的文字,“氛围”需要抓住意象特点准确概括。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故 都 韩偓①

故都遥想草萋萋,上帝深疑亦自迷。

塞雁已侵池籞宿,宫鸦犹恋女墙啼。天涯烈士空垂涕,地下强魂必噬脐。

②③

掩鼻计成终不觉,冯无路学鸣鸡。

注 ①韩偓:唐昭宗时任职翰林学士,甚得亲信。后受权臣朱温忌恨,终被贬逐出朝。②《韩非子》的故事:楚王夫人郑袖用“掩鼻之计”除去楚王新得宠的美人。③冯:孟尝君之门客,因学鸡鸣而使孟尝君得以脱身。

诗歌前四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其中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四句运用虚写的手法,描绘了一幅遥想中的故都长安的荒凉破败景象:杂草丛生、塞雁侵池、宫鸦犹啼。诗歌一开始就笼罩了一种凄迷悲凉的气氛,寄寓作者对家国将亡的无比哀痛之情。

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灞上独居(节选)

马 戴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杂 诗 无名氏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游子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马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在秋季里独听滴露、与僧为邻、孤寂凄苦、怀才不遇、壮志难伸的游子形象。无名氏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徘徊在暮春时节的美景中,却偏偏有家难归的内心悲苦的游子形象。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元十八①溪居

白居易

溪岚漠漠树重重,水槛山窗次第逢。晚叶尚开红踯躅②,秋芳初结白芙蓉。声来枕上千年鹤,影落杯中五老峰。更愧殷勤留客意,鱼香饭细酒香浓。

注 ①元十八:白居易被贬江州时结识的朋友,隐于庐山五老峰下。②踯躅:杜鹃花的别称。

诗的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潺潺的溪水、弥漫的岚气、茂密的森林、措置有序的水槛、面山而凿的小窗、绽放的红杜鹃、初开的白芙蓉,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夏秋之交的幽美意境图。

4.古诗词阅读 考点一 把握形象意境教师用 篇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红高粱(节选)莫 言

①一九三九年古历八月初九,我父亲这个土匪种十四岁多一点。他跟着后来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余占鳌司令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日本人的汽车队。奶奶披着夹袄,送他们到村头。余司令说:“立住吧。”奶奶就立住了。奶奶对我父亲说:“豆官,听你干爹的话。”父亲没吱声,他看着奶奶高大的身躯,嗅着奶奶的夹袄里散出的热烘烘的香味,突然感到凉气逼人,他打了一个战,肚子咕噜噜响一阵。余司令拍了一下父亲的头,说:“走,干儿。”

②天地混沌,景物影影绰绰,队伍的杂沓脚步声已响出很远。父亲眼前挂着蓝白色的雾幔,挡住他的视线,只闻队伍脚步声,不见队伍形和影。父亲紧紧扯住余司令的衣角,双腿快速挪动。奶奶像岸愈离愈远,雾像海水愈近愈汹涌,父亲抓住余司令,就像抓住一条船舷。

③父亲就这样奔向了耸立在故乡通红的高粱地里属于他的那块无字的青石墓碑。他的坟头上已经枯草瑟瑟,曾经有一个光屁股的男孩牵着一只雪白的山羊来到这里,山羊不紧不忙地啃着坟头上的草,男孩子站在墓碑上,怒气冲冲地撒了一泡尿,然后放声高唱:高粱红了——日本来了——同胞们准备好——开枪开炮——

④有人说这个放羊的男孩就是我,我不知道是不是我。我曾经对高密东北乡极端热爱,曾经对高密东北乡极端仇恨,长大后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我终于悟到: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生存在这块土地上的我的父老乡亲们,喜食高粱,每年都大量种植。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秋风苍凉,阳光很旺,瓦蓝的天上游荡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高粱上滑动着一朵朵丰满白云的紫红色影子。一队队暗红色的人在高粱棵子里穿梭拉网,几十年如一日。他们杀人越货,精忠报国,他们演出过一幕幕英勇悲壮的舞剧,使我们这些活着的不肖子孙相形见绌,在进步的同时,我真切感到种的退化。

⑤出村之后,队伍在一条狭窄的土路上行进,人的脚步声中夹杂着路边碎草的窸窣声响。雾奇浓,活泼多变。我父亲的脸上,无数密集的小水点凝成大颗粒的水珠,他的一撮头发,粘在头皮上。从路两边高粱地里飘来的幽淡的薄荷气息和成熟高粱苦涩微甘的气味,我父亲早已闻惯,不新不奇。在这次雾中行军里,父亲闻到了那种新奇的、黄红相间的腥甜气息。那味道从薄荷和高粱的味道中隐隐约约地透过来,唤起父亲心灵深处一种非常遥远的回忆。

⑥七天之后,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一轮明月冉冉升起,遍地高粱肃然默立,高粱穗子浸在月光里,像蘸过水银,汩汩生辉。我父亲在剪破的月影下,闻到了比现在强烈无数倍的腥甜气息。那时候,余司令牵着他的手在高粱地里行走,三百多个乡亲叠股枕臂、陈尸狼藉,流出的鲜血灌溉了一大片高粱,把高粱下的黑土浸泡成稀泥,使他们拔脚迟缓。腥甜的气味令人窒息,一群前来吃人肉的狗,坐在高粱地里,目光炯炯地盯着父亲和余司令。余司令掏出自来得手枪,甩手一响,两只狗眼灭了;又一甩手,灭了两只狗眼。群狗一哄而散,坐得远远的,呜呜地咆哮着,贪婪地望着死尸。腥甜味愈加强烈,余司令大喊一声:“日本狗!狗娘养的日本!”他对着那群狗打完了所有的子弹,狗跑得无影无踪。余司令对我父亲说:“走吧,儿子!”一老一小,便迎着月光,向高粱深处走去。那股弥漫田野的腥甜味浸透了我父亲的灵魂,在以后更加激烈更加残忍的岁月里,这股腥甜味一直伴随着他。

1.这部中篇小说的开头,有评论家认为,深受获得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长篇小说《百年孤独》的那个著名的开头的影响:“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请从时间这个角度,来分析《红高粱》的开头两句的特点和作用,并由此说说第③、⑥段的时间点设置的特点和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红高粱》的开头同时出现了三个时间节点,一是很多年后“我”的视角,二是日后余占鳌成为名满天下的抗日英雄,三是1939年农历八月初九。极度凝练,极度缠绕,兼具历史的厚重感与迷离的奇幻感。

(2)第③段的时间从“父亲”的14岁一下子跳跃到他死后的某一年。给人强烈的虚无感和脱出故事主线的出离感。

第⑥段的时间从队伍才出发去伏击鬼子,跳到战事告一段落的七天之后,提前交代了故事的结局,给人强烈的残酷之感和时间节点频繁闪跳、叠加而制造出的超客观之感。2.“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请分析这句话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高密东北乡代表着中国,拥有富饶的国土、伟大的文明,也笼罩着黑暗的现实、丛生的弊端。这支抗日的土匪代表着中国人,拥有血性、奉献精神、不屈不挠的意志、不顾一切的浪漫之爱,也有着自私、残忍、无耻、欲壑难填、不知节制等诸多缺点。3.请分别分析第④段、第⑤段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④段的景物描写壮美与优美交织,充满了诗意,也隐含着血腥。它象征着中国大地,为上下文狂放的思考提供了鲜活的背景和可能的解读。第⑤段的景物描写综合运用听觉、触觉、嗅觉,暗写家乡就是母亲。通过写出发时的环境,暗示出战的原因是为了祖**亲,并用田野的美好反衬下文战争的残酷。4.概括本文中莫言小说语言上的特色,至少两点,并举例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野性。如开头管“父亲”叫“土匪种”。

(2)变异,词语的新奇组合。如“他们杀人越货,精忠报国”。

(3)华丽与粗犷相结合。如第⑥段美丽的月景紧接着对几百具尸体的描述。(4)夸饰(夸张)。如第④段画线句连用10个“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回 门 康志刚

①小夏在房里吃瓜子看电视,婆媳俩去了厨房。花妮说:“妈,午饭咱就简单点,一个小孩子家能吃多少哩?”

②原来,新媳妇回门是件大事,不管娘家来什么人,一桌丰盛的酒席是必不可少的,这能体现媳妇在婆家的地位。婆婆对这个懂事又漂亮的媳妇十分满意,早就备好了鸡鸭鱼肉。但出乎她意料的是,亲家竟派小夏这个小毛孩子来接花妮回门。这不是打她的脸吗?按风俗,接闺女回门要派闺女的哥嫂,如果没有,成年本家也可以。她心里不舒坦。

③其实,花妮是在试探婆婆,她心里可不希望婆婆随便把弟弟打发了。弟弟是家里唯一延续香火的“根”,是至高无上的“未来主人”,最能代表自己家对回门的重视程度。谁知婆婆却顺坡下驴,这让她浑身凉了个透。

④快中午了。明珠推开厨房门,招呼母亲:“妈,吃饭吧。”

⑤那会儿,明珠赶到厨房,对她说:“妈,你就不用操心了,我来吧。”边说,边抢了菜刀。她还巴不得那样呢,谁乐意侍候一个小孩子?

⑥当看到餐桌上花花绿绿的菜肴横在面前时,婆婆呆住了:怪不得那会儿明珠主动下厨!原来是给我下套呀。想不到这个看似柔顺的花妮刚过门就把儿子降服了,这还了得!看我逮机会不灭灭你的威风才怪!

⑦看着小夏狼吞虎咽的吃相,婆婆脸上挤出一丝笑,那笑没有一点声息,很吝啬,不肯溢出半滴来。她嘴上热情地劝着小夏“随便吃”,心里却早把花妮看扁了:你娘家人不就这副德行呗!别以为自己有多美哩!花妮望着弟弟的丑态,恨不得抽他一个嘴巴子!难道不知道他这是在给新婚的姐姐丢丑吗?但小夏痛快淋漓地享受满桌的美食,还做出大快朵颐的样子逗大人开心,显然早忘了来时父母的告诫。

⑧“小夏!”花妮忍不住了。小夏嘴里正含着一块鱼肉,一听姐姐叫他,慌忙下咽。一根鱼刺就这样卡住了喉咙。他使劲地咳,小脸涨得通红,身子也抖起来。花妮边拍着他的脊背边道歉:“妈,真不好意思呀,都是大人惯的!”“小孩子哪个不馋嘴?你这不是见外了?”婆婆嘴上客气着,脸却阴得要拧出水来了。花妮低下头,说:“是哩,真不是在外人家。”说着,让自己强挤出一丝笑,但那笑转瞬间就僵住了。看着花妮尴尬的神情——一种胜利的快感顿时涌上婆婆的胸腔。她起身,拿来了醋瓶子,递给小夏:“来,喝口醋,鱼刺就下去了。”

⑨不知是被鱼刺卡的,还是被醋呛的,咕噜噜,一口醋下肚,小夏那两只黑白分明的眼睛里汪出了亮闪闪的泪花。那泪花渐渐地膨胀,顺着脸蛋淌下来,啪嗒,滴到了菜碟子里。这两串泪珠,像电流一样将婆婆击中了,幻化成了另一个孩子的泪珠。

⑩明珠的父亲去世时她才三十来岁,她忍受着苦楚和屈辱,盼着明珠长大后能立起门户,成为一堵为她挡风遮雨的墙。有一次她做鱼给明珠吃,细心地将鱼刺一根一根地剔出来,夹一块白白的鱼肉,送到他小嘴里。可不小心,儿子的喉咙还是让鱼刺卡住了,望着儿子眼里闪动的泪花,那根鱼刺就像扎在了她的心尖尖儿上。她喂了儿子几勺醋,折腾了半天,鱼刺总算下去了,但从那双泪眼里射出的那种求助般的清纯到极致的目光,却永远定格在了她脑海的深处。

⑪看到同样的画面,她被一种力量驱使着,忙伸出手来,擦着小夏脸上的泪珠,安慰他:“孩子,别怕,再喝几口醋,就没事儿了。”藏在眼里的笑,早已跑得了无踪影。果然,几口醋喝下去,鱼刺咽下去了。花妮哪还有心思吃饭,恨不得找条地缝钻进去。

⑫机灵的明珠,赶忙举起了酒杯:“来,小夏,跟姐夫碰杯!”眼睛却落在了花妮脸上,有怜惜,更有抚慰。小夏笑着端起盛满可乐的杯子,向姐夫的酒杯撞去。“哗啦啦”,酒杯碎了,玻璃片溅落到桌上。大家都呆在那里。

⑬明珠突然拍起巴掌:“哈哈,看小夏多有力气呀,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⑭正不知所措的花妮却惊诧地发现,两颗亮闪闪的泪珠正在婆婆的眼睛里打转转。而婆婆的嘴角上却又漾出一缕真挚的笑意,让人感到无比的温馨。花妮一脸茫然,随即她抿起嘴笑了,一双妩媚的眸子也弯成了两道明灿灿的月牙儿。

5.小说情节一波三折,请概括情节发展的跌宕之处,并简析这样的安排的好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情节:(1)小夏将遭“冷遇”,明珠张罗午饭,避免了尴尬;(2)花妮提醒小夏注意吃相,却使小夏被鱼刺卡住;(3)当婆婆因小夏的眼泪唤起了母爱,矛盾看似解决时,杯子被撞碎;(4)当大家目瞪口呆时,明珠再次化解矛盾。

效果:推动情节发展,展现了人物心理变化和性格特点;使小说更具可读性和吸引力。6.请结合文本,简析婆婆和明珠母子俩的性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婆婆:坚强,能干,好强,要面子,善良慈爱。明珠:成熟(机智、聪明),善解人意(体贴妻子)。结合文本略。

7.联系全文,简析第⑩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插叙了婆婆将明珠含辛茹苦抚养成人的经历和明珠小时候卡刺的情节;(2)表现了婆婆坚强而慈爱的性格;(3)丰富了文章内容,暗示下文唤醒母爱,真心对待小夏的原

因;(4)推动了情节发展。

8.有人评论《回门》是“短小说,大内涵”,试探究本文的丰富意蕴。

5.古诗词阅读 考点一 把握形象意境教师用 篇五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教师的主导作用时,曾这样说过:“我意如能令学生于上课之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习,不徒坐听教师之讲说,即为改进教学之一道。教师不宜以教课本为专务,教师指示必须注意之点,令自为理解,彼求之弗得或得之谬误,然后为之讲说。如是则教师真起主导作用,而学生亦免处于被动地位矣。”这里叶老明确指出“教师不宜以讲课为专务”,“讲说”都是在学生“主动求知、主动练习”的基础之上进行的。这些极精辟而高明的见解对我们贯彻《语文课程标准》有现实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真正发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以下几个关系需要进一步明确:

一、教师主导作用与教学指导思想

教学指导思想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学指导思想是由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1963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1978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强调了小学语文是“基础工具”,《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分析”的情况仍然存在,这是对小学语文学科性质还没有正确理解和认识的反映。这样采用的教学方法不会以读书为主,以学生为主,也不能以语言训练为本;不能使学生参加到应有的教学活动中来,也不能受到应有的基本训练;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反而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是叶老说得好:“所谓读书习惯,指自己能够读,自己喜欢读书而言。”他特别强调在读书中要不得的坏习惯是:“根据老师的语言记忆、理会,此外没有别的,天天如此,年年如此。”这种消极的、“屠宰”学生才智的教师,其“主导作用”若长期“主导”下去,结果只能是使学生厌烦学习。

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明确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教学指导思想,这一点很重要。明确了这一点,教师就可以自觉地变“消极主导”为“积极主导”,所以,提高小学阅读教学的质量,首先一定要搞清楚教师主导作用和教师指导思想的关系。

二、教师主导作用与教师备课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之一。有的教师,往往多着眼于备教材,而忽略“备学生”。忽略“备学生”,就容易产生教学上的“无的放矢”,这对正确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是有影响的。一个教师,如果对自己的教育对象不能十分了解,对每一个学生的水平不能谙熟于心中,即使钻研教材很认真,也难免会出现“无的放矢”的现象。那“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既然是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多活动,因此,教师就可以放松备课了”的想法,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大撒手”的错误想法。恰恰相反,让学生活动,则是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备课的难度也会更大了,除了“备学生”外,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解决重点、克服难点的内容和方法)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综合考虑。教师在教学上的主导作用的发挥,应当根基于备课之中。

三、教师主导作用与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是教学的一条原则。教学中,存在着一种把“启发式”理解成为“问──答”的现象。这是对启发式教学的一种曲解。启发式教学首先应当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体,其次必须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思维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把握住这条教学原则的实质,就可以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才会生动活泼。在阅读课上,教师依据教材,提示、指点学生,启发诱导他们把不明白的地方弄明白,根据每一个学生已有的能力水平适当提高,使他们逐步能自己领会课文的语言和内容。这并不是说教师的“讲”不重要,关键是看教师如何有效地讲,是要看教师把学生放在什么位置上。

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原则,在阅读课上采用“读”“议”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基本训练,要注意“让”和“导”的含义与区别。“让”和“导”这两个动词尽管都有使学生如何动作之意,但有本质的区别。“导”有指引的成分,是把对象充分考虑进去了;而“让”是个指令性动词,含有下达命令的.意思,这就是说没有充分把对象的主观能动性考虑进去。“让”的结果,会导致课堂讨论走上形式主义的道路,使“启发式”归于流产。机械地“让”学生活动的做法仍然是在教学指导思想没有改变状况下对“启发式教学”的一种搬弄,不能真正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搞不好,可能出现“漫无边际”地“讨论”下去,而产生学生自发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危险。

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读写实践

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在于课堂上要有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读书进而进行思考。阅读教学,“读”是最基本的活动。“以读为主,以学生为主”,历来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活动,学生非亲自多读不可。叶老有句耐人寻味的话:“教学语文课本和文学课本,几个重要项目里面有一个项目,就是好好地读。读得好,就可以深切地传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就领会了它的思想感情;读得好,就可以受到很好的语言教育,因为课本里的语言是近乎规范的。”课堂时间不是教师展示问题、检查答案的时间,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大量进行读的训练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把“思”和“议”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完成他的思考过程。这种“思议结合”的训练同时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训练的好机会。教师必须要求学生自己“思”,同时也必须要求学生参加“议”。这样“七嘴八舌”以后,同学间也会收到“取长补短”的效果。这对于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听”和“说”的能力将会大有益处。

学生有了读的基础,经过了“思议结合”的过程,也许有的就搞明白了,也许有的仍然搞不明白,学生“思之而不得”,教师“则为讲明之”。这种讲,就是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的“讲”。不论讲得多一点还是少一点,这种“讲”就是建立在学生“读”“思”“议”充分活动的基础上的讲,是在学生保持有意注意的基础上的讲。这样的讲不但不是灌输,而且还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阅读教学,教师要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学”上,放在“我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学起来”上,才能逐步完善新的教学过程方法。在教师认真备课、学生进行预习的前提下,教师要引导学生大量地、反复地,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读”的训练。在所有学生都参与熟读的基础上,教师再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求知、积极思维、研究问题、参加议论、发表己见。在此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导演”的位置上,起着提示、点拨、解惑、小结的作用。学生获得知识后,要进行巩固性练习,把知识应用到读写实践中去。教师的引导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机统一起来,才能说在阅读教学中真正发挥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6.古诗词阅读 考点一 把握形象意境教师用 篇六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9题。

满江红豫章滕王阁吴潜

万里西风,吹我上、滕王高阁。正槛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何处征帆木末去,有时野鸟沙边落。近帘钩、暮雨掩空来,今犹昨。

秋渐紧,添离索。天正远,伤飘泊。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着。向黄昏、断送客魂消,城头角。

注释:【1】吴潜,南宋词人,为人正直不阿,曾任朝廷要职,后遭权臣攻击被罢免,改任福建安抚使,此词应为吴潜前往福建道经南昌时所作。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万里西风”三句颇有气势,写出了词人登临滕王高阁时的兴致。B.“秋渐紧”,“紧”字呼应上片的“西风”、“暮雨”,突出了凄怆之感。C.“何处征帆木末去”,既写出词人伫立之久,又暗含前途未卜之意。D.“秋渐紧”,“紧”字呼应上片的“西风”、“暮雨”,突出了凄怆之感。16.雨,是中国文学传统的抒情意象,下列诗句中,“雨”所承载的意境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呈水都张十八员外》)B.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C.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

(秦观《好事近》)

D.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蒋捷《虞美人》)17.解释“乾坤虽大愁难着”一句加点字,说说本句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感情?(3分).

18.请任选一个角度(内容、结构、语言„„)赏析词尾画线句的妙处(4分)

19.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5分)。

“登高”是我国古代文化中一种别具特色的民俗现象,春秋时期就有“君子登高必赋”的传统。以有限之身面对无限时空,能见前之所未见之景,抒情之所未抒之情。王勃登滕王阁,见“鹤汀凫渚,;桂殿兰宫,”。顿觉遥襟甫畅、逸兴遄飞;杜甫登白帝城外高台,见“

,不见长江滚滚来”。不由慨叹身世飘零、老病孤愁;而辛弃疾等郁孤台,则借水怨山,“

,”抒发了深沉的爱国情思。

(朝阳)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7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5—18题。

喜迁莺

晋师胜淝上【1】

李纲【2】

长江千里,限南北,雪浪云涛无际。天险难逾,人谋克壮,索虏岂能吞噬!阿坚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

奇伟!淝水上,八千戈甲,结阵当蛇豕。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夜闻数声鸣鹤,尽道王师将至。延晋祚,庇烝民,周雅【3】何曾专美!注释:【1】晋师胜淝上:指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前秦的苻坚以百万之师犯晋,东晋谢安指挥八千军士在淝水抗击,并大获全胜。【2】李纲:北宋末、南宋初的抗金名臣。【3】周雅:指《诗经》中赞颂周宣王战功的诗篇。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词开篇写景,描写长江白浪涛涛,奔腾千里,是阻隔南北的天然界线。B.“破强敌”三句写谢安指挥若定,从容不迫,对部下颐指气使,十分严厉。C.“结阵当蛇豕”中的“蛇豕”意思是毒蛇和野猪,在这里比喻凶残的敌人。D.“延晋祚,庇烝民”写东晋在淝水取得胜利,使国运延续,人民得到庇护。16.下列诗句中的“鹤”,与“夜闻数声鸣鹤”中的“鹤”所表达的意境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诗经•小雅•鹤鸣》)B.闻鹤唳而心惊,听胡笳而泪下。(南北朝•庾信《哀江南赋》)C.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唐•崔颢《黄鹤楼》)D.夜鹤晓猿时复闻,寥寥长似耿离群。(宋•林逋《山中寄招叶秀才》)17.前人评这首词:“于宋廷有良史之鉴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作者写“淝水之战”有何用意。(5分)

18.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6分)

古诗文中经常会写前代的人和事。刘禹锡《陋室铭》中的“

①,②

”,是以古代明贤自比;杜牧《泊秦淮》中的“

③,④

”,用陈后主荒淫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统治者;陆游《书愤》中用“

⑤,⑥

”两句,既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意,更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慷慨悲凉。

(丰台)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17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6题。

念奴娇

题镇江多景楼,用坡仙韵①

白朴

江山信美,快平生,一览南州风物。落日金焦②,浮绀宇③,铁瓮④独残城壁。云拥潮来,水随天去,几点沙鸥雪。消磨不尽,古今天宝人杰。

遥望石冢⑤巉然,参军此葬,万劫谁能发?桑梓龙荒,惊叹后,几度生灵埋灭。往事休论,酒杯才近,照见星星发。一声长啸,海门飞上明月。注:①采用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原韵。②金焦:金山,焦山。③绀(gàn)宇:寺庙。

④铁瓮:北固山前的一座古城。三国时孙权所筑。⑤石冢:东晋高官王敦的参军郭璞之墓,在金山下。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落日”三句既展示出镇江山川的雄伟,又表现了它的历史沧桑感。B.“遥望”三句是说石冢历经千年,遭遇无数次劫难,任人随意挖掘。C.“桑梓”三句惊叹家国的沧桑变迁,心中涌起悲凉之情和无奈之叹。D.“一声”两句倾吐满腔愁怨,以景结情,给读者留下很大想象空间。15.在横线处按要求填空。(8分)

①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与这首词“落日金焦,浮绀宇,铁瓮独残城壁”位置对应的词句是。

②本词中“消磨不尽,古今天宝人杰”一句由王勃《滕王阁序》中“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一句化用而来。③《窦娥冤》的作者 与白朴同于属“元曲四大家”。《窦娥冤》中的主人公在幻想破灭后,将天地鬼神一起咒骂:“地也,!天也,!”这惊天动地的呼喊是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愤怒声讨。

16.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白朴的这首词,都从“江山”写起,分别描绘登临镇江北固山上的北固亭、多景楼所见景象,抒发感慨。试比较分析两词上片所抒发的感慨有何不同。(6分)

(石景山)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4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6—19题。

感鹤 【唐】白居易

鹤有不群者,飞飞在野田。饥不啄腐鼠,渴不饮盗泉【1】。贞姿自耿介,杂鸟何翩翾【2】。同游不同志,如此十余年。一兴嗜欲念,遂为矰缴【3】牵。委质小池内,争食群鸡前。不唯怀稻粱,兼亦竞腥膻;不唯恋主人,兼亦狎乌鸢【4】。

物心不可知,天性有时迁。一饱尚如此,况乘大夫轩。

注释:【1】盗泉:古泉名,故址在今山东泗水县东北。《淮南子•说山训》“曾子立廉,不饮盗泉。”【2】翾(xuān):低空飞翔。【3】矰(zēng):古代用来射鸟的拴着丝绳的短箭。缴(zhuó):拴在箭上的生丝绳,用于射鸟,可以靠它收回来。【4】鸢(yuān):一种小型的鹰,以昆虫和小型爬行动物为食,也吃腐肉。1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落笔即写鹤的耿介贞姿,高翔于田野之上的野鹤与翩翩轻飞的杂鸟形成鲜明对比。B.“一兴嗜欲念,遂为缯缴牵”是说野鹤不幸被捕获,偶然变故引发了后来命运的逆转。C.作者以“不唯”“兼亦”反复表现野鹤自甘堕落,与群鸡争食,与乌鸢为伍,令人唏嘘。D.作为一首寓言诗,本诗以生动的故事性描述为主,兼有议论,以浅映深,抑扬跌宕。17.本诗以鹤喻人,托物言志。下列诗歌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两项是(4分)

A.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扑扑趁春晴。千层石树通行路,一带山田放水声。(姚鼐《山行》)B.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C.燕语如伤旧国春,宫花旋落已成尘。自从一闭风光后,几度飞来不见人。(李益《隋宫燕》)

D.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李纲《病牛》)E.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曾巩《咏柳》)18.请选择恰当的成语,将序号填写在下面语段甲乙两处的横线上。(2分)

鹤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形象。鹤性情高雅,形态美丽,看起来仙风道骨,常常用以象征长寿,(甲)和 两个成语即用此意。白鹤翩翩然有君子之风,人们多将修身洁行而受到赞誉的人称为“鹤鸣之士”。鹤也是高雅的象征,因此有成语(乙)和。①风声鹤唳

②龟鹤遐寿

③焚琴煮鹤

④梅妻鹤子

⑤松鹤延年

19.本诗题为《感鹤》,诗人借鹤的变化寄托了深沉的感慨。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5分)

(顺义)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6—20题。

南涧中题①

柳宗元

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②。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③。

注:①南涧:地处永州之南,作者谪居时作。②亭午:正午,中午。③期(qī):约会。

16.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句交待了游览的时令、地点,“集”字更多地体现了诗人的主观感受。

B.“始至”句写出游览之感,初来这里别有感触,稍入深涧似觉忘了疲惫。

C.“去国”句意思是被贬离京后,灵魂出窍,只能一边流泪一边怀念故人。

D.结句表明以后有人迁谪来此,看到此景,或许能真正理解这种落寞心情。

17.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独游亭午时”中一个“独”字,有双关意,既是一人游览,又有孤独之意。

B.回旋的风“一萧瑟”,碧树的影“久参差”,是从听觉上写出了风与影的和谐。

C.“羁禽响幽谷”,意思是鸟的鸣叫使山谷更加幽静,以动衬静,引发诗人联想。

D.诗的前八句着重描写作者在南涧所见景物;后八句着重抒发诗人生发的感慨。

18.柳宗元由“羁禽、寒藻”起兴,引发下句。晋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也曾用这种手法写到“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引出下句“,”。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2分)

19.柳宗元初被贬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寄情于山水,写下《永州八记》。其中《小石潭记》有“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的描写,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2分)

20.苏东坡曾云:“柳仪曹(柳宗元)诗,忧中有乐,乐中存忧,盖绝妙古今矣。”说说你对《南涧中题》中“乐忧”的理解。(6分)

(通州)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13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15题。

酒泉子(唐)孙光宪

空碛无边,万里阳关道路。马萧萧,人去去,陇云愁。

香貂旧制戎衣窄,胡霜千里白。绮罗心,魂梦隔,上高楼。

注:①空碛(qì):空旷的大沙漠。②绮罗:有花纹或图案的丝织品。这里指穿着绮罗缝制的衣服,即征夫的妻子。②①1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首两句,大笔如椽,勾勒出一幅万里长征图。但“空碛”“无边”“万里”也暗示征夫“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悲凉心情。B.本词上片的后三句,用征夫的所闻、所见、所感来描写边塞行军情景和征途上的悲凉气氛,进一步烘托征夫的悲凉心情。C.本词下片的“香貂旧制戎衣窄”是说征夫还穿着用貂皮制作的过季袍子征战,戎衣也显得瘦窄,说明战争时间很长了。

D.本词下片的“胡霜千里白”句为景语,映衬出征人由于裘敝衣窄难以御寒而引起的怀乡思亲之感,有开启下文的作用。

14.借景物描写表现一种特定的生活场景,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手法。下列诗句中没有采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A.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B.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杨炯《从军行》)C.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王昌龄《塞下曲》)D.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15.有人评价这首词在写作手法上,最后三句深得《诗经·魏风·陟岵》言情法之妙,即“将两地相思之情,见于笔端”。请结合《诗经·魏风·陟岵》,具体谈谈这种写作手法的妙处。(7分)

诗经·魏风·陟岵

①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上慎旃哉!犹来无弃!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犹来无死!

注:①陟(zhì):登上。岵(hù):有草木的山。②上:即“尚“,希望。旃:犹“之”,语气助词。③屺(qǐ):无草木的山。③

(房山)

三、本大题共3题,共16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8题。

水仙子·咏雪

乔吉

①冷无香柳絮扑将来,冻成片梨花拂不开。大灰泥漫了三千界,银棱了东大海,探梅的②③心噤难捱。面瓮儿里袁安舍,盐罐儿里党尉宅,粉缸儿里舞榭歌台。

【注释】①三千界:佛家语,这里泛指整个世界。②袁安,晋周斐《汝南先贤传》记载:“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出行视察,“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③党尉,即党进,北宋时人,官居太尉,雪夜拥炉酌酒,热得出汗,“扪腹徐行”,说:“天气不正。”

15.下列对这首散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两句运用比喻,写出了雪花飘飞轻若柳絮,冰冷而没有香气;积雪像飘落满地的梨花,冻成一片,推移不动。

B.第四句的“棱”字是口语赘词,用于某些形容词后。第五句的“噤” 字指心里想着但闭口发不出声之意。C.最后三句描写雪之大:袁安的宅舍雪大如同埋进了面缸,党尉深宅的积雪像洁白的盐堆,歌舞的亭台被大雪变成了粉缸。

D.这首元曲是一首咏物的曲子,全曲处处都在写雪,而曲词内容却不着一“雪”字,从不同角度运用多个手法突显描写对象。

16.夸张的作用是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本曲夸张手法运用得十分突出,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

A.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C.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D.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7.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从这个角度看,这首散曲和唐代的高骈的《对雪》“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相比,哪一首更符合刘熙载的评论?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4分)

18.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6分)

7.古诗词阅读 考点一 把握形象意境教师用 篇七

解:阅读理解能力考试题

本卷共分为1大题50小题,作答时间为180分钟,总分100分,60分及格。

一、单项选择题(共50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位卑未敢忘忧国”这一名言的作者是。A:李白 B:陆游 C:孔子 D:文天祥

2.名画《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当年近郊清明时节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景象。A:燕京 B:汴京 C:西京 D:南京

3.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是有()、有计划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

A.目的 B.目标 C.方向 D.新意

4.《阿细跳月》这部舞蹈是下列哪个民族创作的? A:苗族 B:傣族 C:彝族 D:白族

5.“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出自。A:《论语》 B:《孟子》 C:《学会生存》 D:《体育之研究》

6.对待3岁前婴儿“口吃”现象()A.这是学活初期常见的正常现象,不必紧张 B.应强迫孩子再说一遍 C.应反复练习加以矫正 D.应进行心理治疗

7.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在履行对他人对社会的义务过程中所形成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是。

A:教师的义务 B:教师的责任 C:教师的良心 D:教师的能力

8.幼儿在阅读理解能力中,会看画面,能根据画面说出()有什么,发生了什么事。A.语言和图案 B.图中 C.作品内容

9.()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A.教育目标 B.教育过程 C.教育结果 D.教育评价

10.结构游戏反映现实生活的主要形式是()A.扮演角色 B.表演文学作品 C.动手造型构造物体 D.说唱绘画

11.以“生活教育”为理念,创办中国化、平民化的幼稚园,建立生活教育课程理论体系的是()。

A.陈鹤琴 B.张宗麟 C.张雪门 D.陶行知

12.他的去世标志着巴洛克音乐的终结。同属于巴洛克音乐的代表人物是。A:海顿 B:莫扎特 C:贝多芬 D:亨德尔

13.1938年,在延安设立了陕甘宁边区()A.第二保育院 B.蓝天幼儿园 C.鲁艺幼儿园 D.第一保育院

14.情绪比较稳定,很少因一点小事而哭闹不止,是()年龄阶段幼儿特点.A.3―4岁 B.4―5岁 C.5―6岁

15.游戏准备包括哪三个方面()。A.教师、小朋友、游戏场所

B.游戏时间、游戏环境、游戏的材料 C.游戏内容、游戏材料、游戏地点 D.游戏主题、游戏材料、心理准备

16.幼儿扭伤时应该()A.进行冷敷 B.使劲揉搓 C.大量运行 D.放低患处

17.()是目前我国家园工作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 A.开放日制度 B.家长接待日 C.家访 D.电话联系

18.使用游戏法时,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所采用的游戏是为()的,所选游戏的目标和规则应与教学要求相吻合。

A.幼儿服务 B.教学服务 C.教师服务 D.家长的要求服务

19.被世人誉为“幼儿教育之父”的是()。A.蒙台梭利 B.柏拉图 C.洛克 D.福禄贝尔

20.有的教师一谈到幼小衔接,马上就想到让幼儿认汉字、学拼音、做算术题,而对于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全面准备重视不够,这忽视了()指导思想。A.长期性而非突击性 B.整体性而非单项性 C.多样性 D.均衡化

21.幼儿在()能用筷子吃饭

A.3---4岁 B.4---5岁 C.5---6岁 D.6---7岁

22.保育员应具备心理素质与()A.合作精神 B.爱心 C.专业素质 D.丰富的知识

23.教学活动设计的基本要素是活动名称要规范化、活动目标要()。A.有新意 B.高难度 C.科学、合理 D.科学、复杂

24.语言领域要求养成幼儿注意()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A.倾听 B.说话 C.勤劳 D.写作

25.游戏准备包括哪三个方面()。A.教师、小朋友、游戏场所

B.游戏时间、游戏环境、游戏的材料 C.游戏内容、游戏材料、游戏地点 D.游戏主题、游戏材料、心理准备

26.被尊称“乐圣”的是。A:肖邦 B:李斯特 C:莫扎特 D:贝多芬

27.社会领域主要包括()和社会适应。

A.学习发展 B.身心发展 C.语言表达 D.人际交往

28.鸡蛋和()同食会中毒或死亡。A.韭菜 B.豆腐 C.糖精 D.粉条

29.《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每日户外体育活动时间不得于()A.半小时 B.一小时 C.两小时半 D.两小时

30.能对幼儿实施高素质的教育,促进幼儿主动、活泼的发展,关键在于()A.幼儿园的条件 B.教师的素质 C.园长的领导 D.良好的课程资源

31.幼儿园环境创设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及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促进每个幼儿园全面和谐的发展。这主要体现了幼儿园环境创设的()。A.环境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原则 B.发展适宜性原则 C.幼儿参与性原则 D.开放性原则

32.幼儿园教育活动按特征分为()。A.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体活动 B.教学活动、领域活动、主体式活动 C.全园活动、亲子活动、分组活动 D.生活活动、区域活动、教育活动

33.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下列关于京剧的说法正确的是。①京剧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②京剧唱腔主要使用“西皮”和“二黄”

③梅兰芳对京剧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梅派”表演风格

④京剧人物角色主要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其中丑角主要是指丑陋的反面人物. A:②③ B:①② C:②④ D:①③

34.享有“当代艺术魔法大师”盛誉的画家是。A:德拉克洛瓦 B:毕加索 C:达利 D:梵高

35.()的幼儿在提醒下,能保持正确的站、坐和行走姿势。A.3—4岁 B.4—5岁 C.5—6岁 D.6—7岁

36.投形盒、拼图、嵌板等属于哪类游戏的玩具()A.智力游戏 B.表演游戏 C.体育游戏 D.音乐游戏

37.幼儿发展评价的方法不包括()A.作品分析法 B.谈话法 C.问卷调查法 D.家长评价

38.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A.个别的心理特征 B.典型的心理特征 C.所有的心理特征 D.笼统的心理特征

39.成人往往按照自己习惯设计的蓝图去要求、塑造儿童,使儿童的天性得不到发展,这是因为在制定学前教育目的时未考虑到()。A.社会发展的需要 B.教育方针 C.教育政策 D.学前儿童的需求

40.“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观是指。A:青藏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黄土高原 D:云贵高原

41.幼儿每天油脂类食物摄入不超过()克 A.20克 B.30克 C.25克 D.35克

42.关于太阳的颜色,小明回答“太阳是白色的”,小强回答“不对,太阳是无色的”。关于他们的答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明正确 B:小强正确

C:都不对,太阳光由黄、蓝、红三基色组成的

D:都不对,太阳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7种颜色组成43.“月亮毛毛,要吃毛桃/毛桃结子,要吃瓜子/瓜子剥壳,要吃菱角/菱角两头尖,屁股翘上天。”从艺术形式看,这首民间儿歌属于。A:游戏歌 B:颠倒歌 C:连锁调 D:绕口令

44.()幼儿应该学会使用筷子。A.小班 B.中班 C.大班 D.学前班

45.活动性原则源自于()的“做中学” A.皮亚杰 B.夸美纽斯 C.福禄 D.杜威

46.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A.2001年7月 B.2001年9月 C.2002年7月 D.1999年8月

47.华佗在医学上的成就十分突出,他们都生活在我国古代的。A:战国时期 B:三国时期 C:南北朝时期 D:东汉时期

48.作品、朝代对应正确的是。A:诸葛亮一《诫子书》一汉 B:贾谊一《过秦论》一汉 C:韩愈一《秋声赋》一宋

D:王安石一《捕蛇者说》一宋

49.3—4岁幼儿能双手抓杠悬空吊起秒左右。()A.10 B.15 C.20 D.25

8.古诗词阅读 考点一 把握形象意境教师用 篇八

比如说中国北京的一个电话读作86,10,51697800,一个地区的电话号码通常都是有七位或者八位。对于七位的号码,读的时候前三个数字连在一起,后四个数字连在一起,中间有个停顿的。比如说,6139318读作six one three, nine three one eight; 而八位的号码可以四个一组分两组来读。例如:51697866读作five one six nine, seven eight six six.

在出现两个相同的数字时可以用double来代替,考生一定别忘了写两个数字。同理,同时出现三个数字可以用triple这个单词。大家一定要熟悉它的发音啊。例如:6623888可以读作double six two, three triple eight。这些都是比较难的了,有的雅思考试中的数字考的是房间号码,都是很简单的。但是要注意的是有的题目是数字和字母混合的,建议考生听的时候要多留心。

还有个重点要和大家强调的是“0”在英语中的表达有很多种,考生一定要多留心。比如说:zero, nought , null等等。在雅思考试中“0”经常被读成“nought”。美国英语里常读成“zero”,这个在托福考试中比较常见。电话号码中被读成“Oh”。这些都是很重要的点,希望考生多听多区分。做完相关的数字练习后对于错误的题目,一定要看看听力原稿中是怎么表达的,记住表达方式,下次同样的情况出现就不能再犯错误了。

雅思考试的听力虽然只放一次,但是对于数字的拼写,一般情况下都会重复一遍的。只要考生考试时别太紧张,这个部分拿分是比较轻松的。数字的分组也会有简短的停顿,写出来比较容易。

雅思听力重点场景词汇--shopping

shopping

现实生活中,追逐时尚,喜欢购物的年轻人经常会对比几家商店或者品牌的产品的优缺点,进行综合评价并最终选择买哪一个。这也正是雅思听力会考察的一大场景,需要大家对价格、产品包装、购物地点等词汇有熟练地把握。

Price:

discount, concession, promotion, sales, half price, normal price, 30% off

Packaging:

economy package, family package, container, image, presentation of products

Where to buy:

supermarket, market, shop, store, department store, chain store, online shopping

Receipt:

invoice, quality warranty, receipt

Supermarket:

entrance (profitable), middle shelf (expensive), end of aisles (hard to move), quieter places ( need time to think about)

雅思听力重点场景词汇--library

library (section 1/4)

由于国外书籍的价格普遍偏高,图书馆就成为了最受学生欢迎的地点之一。考生们需要了解图书馆的基本布局和功能、完整的借阅流程、以及图书馆所藏的素材。这样在到国外进行学习时也不会觉得茫然。

registration:

information desk, information sector, librarian desk

registration fee, membership fee

ID documents:

passport, visa, student card, library card, driver’s license, credit card, bank statement, phone bill, Identity card, C.V. letter

Library card, borrower’s card, reader’s card, electronic card, PIN, password

Books:

fiction, reference books, technical books, leisure books, notion, academic

Periodicals:

magazines, journals Current issues, back issues

Technical Resources:

photocopying machine, photocopier, color, white and black photocopier, printer, laser printer, card, coin, internet access, computers, laptops

Electronic, digital:

CD, DVD, VCD, videos, tapes, cassettes, CD-ROM

Recall system:

catalogue (title, author, press, category) , call slip, librarian

Circulation:

borrow, loan, return, renew, overdue, fine, reserve

Loan time:

weeks, months (up to 4 weeks, maximum loan time)

Training classes:

research methods, IT, computer software, dissertation

雅思听力重点场景词汇--medicine

medicine (section 1 )

雅思听力每年都会考察几次关于医疗的场景,这就要求大家在弄清西方国家医疗体系及看病流程的基础上对于医生、疾病、药物、治疗、手术等方面的常见词汇有扎实的准备。

doctors:

physician, surgeon, dentist, veterinarian, pediatrician, therapist, general practitioner

treatments:

cure, remedy, therapy, acupuncture,

diseases:

headache, toothache, backache (back pain), stomachache, heart disease, pneumonia, tuberculosis, diabetes, insomnia, asthma, employment medical, sprain, sports injury, sprained knee

medicine:

antibiotics, penicillin, aspirin, sleeping pills (tablets), painkillers, dose, underdose, overdose, ice pack, walking sticks

surgery:

operation

hospital:

clinics, ward, maternity, emergency, surgery, practice

雅思听力重点场景词汇--diet and health

diet and health (section 4)

现代人越来越关心的饮食健康和生活方式问题也是雅思听力考试中的一大主题。Section 4 中经常有关于这一话题的探讨,并伴随着一些疾病的成因和治疗等考点。想必大家对于Heart disease, chronic illness, diabetes, obesity,high blood pressure等词汇已经不陌生了。

Food intake/elements:

protein, vitamins, fat, carbohydrates, fat acid, calcium, cholesterol, minerals, calorie, kilocalorie

diet:

cereals, sugar, salt, lean meat, eggs, fish, milk, vegetables, fruit, red meat, white meat

cereals:

wheat, corn, barley, oat, maize, rice

health:

low nutrition, malnutrition, overweight, obese, underweight, intelligence, eyesight, brain, learning difficulty, digestion, congestion, heart disease, tuberculosis

Physical exercises:

9.读古诗 悟意境 篇九

古诗语言精炼,意境却十分深远,它往往包含了非常丰富的语言、意义含量。关于古诗教学,以前已有同仁讨论过,而且讨论得比较深透,在此不打算多言,重点要说的是指导学生读古诗后,领悟古诗意境的几点做法。在平时的古诗教学中,我们首先得让学生自读自悟(预习),对诗句的意思有初步的了解,然后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同学根据注释和自读时的理解,在小组上发表意见,说出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接着由小组代表在班上说说讨论的诗意。师生讨论诗意,体会出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到此,古诗教学并没有结束,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引导学生领悟古诗的.意境。关于这方面,我有如下几点尝试。 一、想一想。思考能让人变得聪明,想象能让人加深体验,不断创新。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引导学生思考、想象,可以培养孩子们善思乐想的习惯,使他们的思维变得更加敏锐,也使他们敢于想象创新。所以,在指导学生讨论诗意,体会情感后,让他们闭眼听教师(或录音)朗读古诗,要求孩子们边听边想象,在脑子里构成一幅图画。 二、说一说。善于思考,还要善于表达。常常训练孩子们把思考、想象的内容说给别人听,能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完善想象。所以,听完朗诵后,让孩子们睁开眼,把刚才脑里构想的景象说给小组同学听,互相取长补短,完善构想。 三、画一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从幼儿园开始就喜欢把自己心中的事物画下来。利用他们的这一特点,可以帮助他们领悟古诗意境,也可帮助教师了解他们究竟领悟得怎样。在小组上描述完以后,让孩子们马上动笔,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构想的景象勾勒下来,展示给大家看。例如,在九年制教材第八册,学习了杜牧的《江南春》后,就让孩子们听、想、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有水彩笔画的简笔画,有颜料画的国画,也有素描画。一幅幅充满稚气与童真的画面上呈现出了: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鸣叫,百花争艳,青山绿树,红绿相映。那依山傍水的村镇,酒幌子在风中飘动。还有些象征性的南朝各代修建的寺庙,这些亭台楼阁留在 春雨之中。好一派美丽的江南春光啊! 四、解一解为了让同学们更了解,更赞赏自己的画,孩子们一定好想给老师和同学讲解自己画的意思。教师要多给孩子们创造说的机会,引导、启发他们说出自己心里想说的话。所以,在展示图画时,孩子们可以为自己的作品当解说员,其他同学还可提问。五、评一评。通过展示、解说,师生可以一起评一评,谁的构想丰富,符合诗句意思,而且画面美观,比例恰当,培养孩子们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 六、写一写。为了把精炼的古诗中包含的丰富语言,意义体会得更深透,画好评完后,还可以让孩子们把诗中人物、景物或事件加以扩展,加上自己的见解,写成小练笔,把隐含在诗句中的情境描述出来,更进一步剖析诗句意境。还可把古诗与小练笔进行比较,使孩子们进一步了解古诗这一文体独特的魅力。

如此一诗一画,一诗一文,既可以使孩子们对古诗意境领悟得更深透,留下深刻印象

10.古诗词阅读 考点一 把握形象意境教师用 篇十

(一)综合课程的概念和类型

“综合课程”是这样一种课程组织取向,它有意识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因此说,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综合课程是一种主张整合若干相关联的学科而成为一门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由此看来,综合课程一定意味着包含源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课程要素.并将这些课程要素以某种方式与一个主题、问题或源于真实世界的情境联系起来。

根据考察和探究的中心主题或问题的来源不同,综合课程可分为“学科本位综合课程”、“社会本位综合课程”、“儿童本位综合课程”。“学科本位综合课程”考察和探究的中心主题或问题源于学科知识,“社会本位综合课程”考察和探究的中心主题或问题源于社会生活现实.“儿童本位综合课程”考察和探究的中心主题或问题源于学生自身的需要、动机、兴趣、经验。

1.学科本位综合课程

学科本位综合课程(综合学科课程)是以学科或文化知识作为课程整合的基点,课程整合的核心主要源于学科,这种综合课程试图打破或超越各分科课程自身固有的逻辑.形成一种把不同学科内容有机整合为一体的新的逻辑。根据学科课程综合的程度不同,可以把学科本位综合课程划分为“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三种形态。

所谓“相关课程”,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既在一些主题或观点上相互联系起来.又保持各学科原来的相对独立。例如,物理、化学、数学在某些主题上的联系;历史、地理、公民在某些主题上的联系:语文、历史、音乐在某些主题上的关联等等。相关课程可以克服分科课程彼此封闭、各自为政的缺陷。通过寻求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使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彼此整合起来.这有助于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当教师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以后,也可以彼此配合,避免对知识的不恰当重复。[page] 所谓“融合课程”(fusedcurriculum),是将有关学科融合为一门新的学科,融合之后原来学科之间的界限不复存在。例如,历史、地理、公民融合为综合社会科,物理、化学、生物融合为综合理科,植物学、动物学、解剖学、生理学融合为生物学,西方历史、西方地理、西方音乐、西方文学可以融合为西方文明等等。融合课程并非原先的几门传统学科的拼盘或混合.而是打破或超越了被融合的各学科的固有逻辑,形成了?个新的有机体——融合课程的逻辑。由此看来,融合课程在学科综合的程度上远远超出了相关课程。

所谓“广域课程”(broad~fieldscurriculum),是指能够涵盖整个知识领域的课程整体。广域课程在其出发点上与融合课程存在某种相似:都是围绕一个所选择的组织核心而将分支学科组织为一个新的课程整体,而且被整合的每一门学科都将失去其独立性。然而,广河南教师考试网:http://he.zgjsks.com/

微博:@河南教师考试网

微信号:hejsks

域课程与融合课程也有区别:广域课程在范围上要比融合课程来得大。融合课程的范围主要限于与学科有关的领域.而广域课程则不仅包括与学科有关的领域,人类的所有知识与认知的领域都可以被整合起来。像“19世纪西移美洲的移民”这样的主题可以整合所有知识领域,而不只是相关学科,由此形成的课程即是广域课程。因此,广域课程实际上是“学科本位综合课程’’与“经验本位综合课程”融合的产物,并非纯粹学科本位的。

2.社会本位综合课程

社会本位综合课程是以源于社会生活的问题为课程整合的核心,其目的是使学习者适应或改进当代社会生活。这类课程的内容主要源于某一社会或整个人类的条件和状况,学生研究社会(特别是他们自己的社会)的种种特征与问题,如学校的功能、社会生活的主要活动、学生和整个人类的诸种持久的问题等等。

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几种社会本位综合课程有“科学一技术一社会课程”、“环境教育课程”、“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3.儿童本位综合课程[page] 儿童本位综合课程是以儿童当下的直接经验、儿童的需要和动机、儿童的兴趣和心理发展为课程整合的核心。其目的是促进儿童的经验生长和人格发展。这样看来,儿童本位综合课程(或称“经验本位综合课程,)即是前述的“经验综合课程”。卢梭的“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德国的“乡土教育论”与。合科教学”、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都可以说是儿童本位综合课程的典范。除此之外,像美国普雷斯科特(DanielPrescott)所倡导的以儿童的“发展任务”(develpmentasks)为核心的课程组织、斯特拉特迈耶(FlorenceStratemeyer)等人所倡导的以儿童的“持久生活情境”(thepersistentsituations)为核心的课程组织,皆属于儿童本位综合课程。

(二)综合课程的设置依据

从当今课程理论研究和课程改革实践的发展趋势来看,综合课程确实引起了众多人的兴趣。那么,人们倡导综合课程的基本依据是什么?或者说,人们为什么倡导综合课程?这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论根据。

(1)文化或学科知识的发展不是相互隔离、彼此封闭的,而是相互作用、彼此关联的。尽管学科知识的分化有其合理性,反映了人们认识世界的不断深入,但是,应当认识到,当今知识界学科门类林立的现状却未必是知识本身的发展需求,其中有许多人为的因素,如历史传统、社会习俗、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分配等等。学科知识的分化未必意味着学科的隔离与封闭,文化或学科知识的健康发展所需要的是持续的交往,这意味着不同学科间要相互开放、相互作用、彼此关联。综合课程体现了文化或学科知识间相互作用、彼此关联的发展需求。

(2)学生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过于强调分科课程易于导致的一个流弊是使学生的学习与当代社会生活的剥离。研究认为,当今的课程,特别是中等教育的课程,从根本上看是过时的,不能满足今天学生的需要、动机和能力发展。课程缺乏适切性的原因是学河南教师考试网:http://he.zgjsks.com/

微博:@河南教师考试网

微信号:hejsks

校不能在学生所需要的东西与他们所体验的世界的性质之间建立起有意义的联系。当学生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生活的有机联系被学校人为分离开来以后,必然导致学生对学习的不满、冷淡,必然导致学生学习的失败。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鼓励学生在与真实的世界的际遇中从事学习。学生要解决真实的世界中的种种现实问题(如贫穷、环境危机、社会不平等等等),就需要把种种来自学术与非学术领域(如科学、技术、人际关系、交往等领域)的知识、技能整合起来。这就需要将学校课程以问题和观点为核心组织起来,这就是综合课程。[page](3)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整体性。发展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者与相互关联的观念发生际遇的时候学得最好,因为学习者的心理具有整体性。当今流行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当

信息渗透于有意义的情境之中的时候,当提供对知识的运用机会和对知识的多重表征的时候.当创设隐喻和类比的时候,当给学习者提供能够使其产生与其个人相关联的问题的机会的时候.学习者就能够进行理想的学习。每一个学习者都是基于其知识和经验的背景而整体地建构知识的。这样.学习者的先前知识和其建构“实在”的独特方式是相对独立于学科知识的.应成为课程组织的基础。学生心理发展的整体性必然要求学校课程具有综合性。而且,综合的、探究取向的课程能够为学习者提供许多潜在的机会,以使其发展和完善其有意义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能够增强学习者的自我效熊感(self-efficacy)和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三)开发综合课程的限制和有效策略

1.综合课程的限制

好的教育理念的成功取决于课堂中的教师如何实施它。雅各布斯曾指出,综合课程现在已被广泛接受,它代表的是理想的教育的主流而非一种边缘势力。如果雅各布斯的论断是正确的,那么,为什么在今天的学校教育实践中综合课程的理想范例却并不多见?这说明在实践中开发与实施综合课程尚存许多限制或问题。

(1)知识的琐碎化问题。在分科课程中。一个教师只需要处理某一学科领域中的问题。然而.在综合课程中,一个教师必须根据活动或任务的需要而选择许多学科领域中的知识并将之整合起来。这对许多教师而言是很难适应的。经常出现的情况是东鳞西爪.把许多知识信息机械地甚至牵强地拼合起来,从而导致知识的琐碎化。这样,综合课程原本是追求整体性和整合化。结果是适得其反。破坏了知识的系统性。导致了没有力量的学习。[page](2)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技能问题。如果只有在学生掌握了一些学科知识的要素之后才能够从事学科间的综合工作的话,那么,这些综合课程的教与学究竟发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在一个已经拥塞了彼此独立的分科课程的课程体系中,综合课程的教学究竟有什么作用?学生既要学习各种分门别类的知识技能,又要将这些知识技能通过综合课程的学习来整合起来.有这么多学习时间吗?教师有这种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专业技能吗?凡此种种都表明开发和实施综合课程需要很高的技巧。

(3)教师的知识问题。成功的综合课程需要教师精通许多学科的知识。如果教师缺乏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技能的话,就不可能将这些知识技能成功整合起来。就目前的师范教育体河南教师考试网:http://he.zgjsks.com/

微博:@河南教师考试网

微信号:hejsks

制看。一般情况是,中等教育的教师是按照专才的模式培养的,而初等教育的教师则按照通才模式培养。前者的知识领域比较狭窄,后者的知识领域尽管宽泛,但又比较肤浅。这两种情况都不适合综合课程的要求。

(4)学校结构问题。如果教师本人从未体验过综合课程,那他们如何能够成功地实施这种课程?师范教育的课程,不论是职前教育还是职后教育,都必须经过重构。以使未来的教师对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都具有充分的理论理解和实践体验。这是综合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学校结构进行改造。分科课程在教育中长期占有统治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学(以及中等学校)的传统组织都是以系科划分的.而系科划分又以特定的学术领域为基础。要使教师从事综合课程的教学,(1)确定作为综合课程组织核心的主题、问题和概念的选择标准。选择什么样的主题、问题和概念作为综合课程的组织核心,这反映了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和课程目标观。明确了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和课程目标观,据此确立选择课程组织核心的基本标准,在此基础上选择强有力的主题、问题和概念.这是开发综合课程的首要环节。就目前的综合课程实践来看,对课程组织核心的选择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盲目性,这就很难开发出理想的综合课程。

(2)教师与教育行政人员要对综合课程进行恰当规划与合作。雅各布斯曾指出。教师与教育行政人员进行交往的时间,对综合课程进行“行动研究”(actionresearch)的时间,都必须是综合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相反,琐碎化、教师对课程缺乏理解与信任,必然招致综合课程实施的低效化。[page](3)开发综合性评估形式。评估依然是综合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本保障.但与综合课程相适应的评估应当是跨学科的、综合性的。

(4)建立单一学科知识与跨学科知识相结合的教师培训计划。要求那些在师范院校中没有机会去观察、反思、从事综合课程开发的教师在不同课程要素间建立起恰当的联系,这是不现实的。如果教师对各学科的概念缺乏恰当的理解,也不可能将之整合起来。因此。师范教育计划必须既能够让学习者对每一门学科的重要主题和概念有深入的把握。又能够让学习者对不同学科的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产生深刻的理解,唯有如此,才能为不同学科之间的整合提供有效机制,也才能为未来能够胜任综合课程的教师提供强固的基础。

(四)目前在小学设置的综合课程

目前在小学设置的综合课程主要是小学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与小学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二者是一脉相承的。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社会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了增强儿童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切实地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和科学素质等打好基础。必须充分关注低年级课程在形态、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法等方面与中、高年级及幼儿园阶段的区别与衔接.构成符合本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素质教育精神的课程。

1.课程性质

河南教师考试网:http://he.zgjsks.com/

微博:@河南教师考试网

微信号:hejsks

《品德与生活》课程具有以下性质:(1)社会性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page](2)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他: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评价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3)活动性

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儿童的活动,教师的培训机构就需要拆除横亘于各系科之间的障碍,同学术领域需要展开交往与合作。

(4)评估问题。要想使综合课程在教育实践中成为主流,么对学生(以及教师)表现的评估方式也必须是学科际的、跨学科的。而当前世界各地的教育实践,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估方式主要还是分科的,这势必阻碍综合课程的推行。

2.开发综合课程的有效策略

怎样有效开发综合课程?通过对综合课程的优势与限制的反思.可以获得如下策略。

(1)确定作为综合课程组织核心的主题、问题和概念的选择标准。选择什么样的主题、问题和概念作为综合课程的组织核心,这反映了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和课程目标观。明确了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和课程目标观,据此确立选择课程组织核心的基本标准,在此基础上选择强有力的主题、问题和概念.这是开发综合课程的首要环节。就目前的综合课程实践来看。对课程组织核心的选择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盲目性,这就很难开发出理想的综合课程。

(2)教师与教育行政人员要对综合课程进行恰当规划与合作。雅各布斯曾指出.教师与教育行政人员进行交往的时间,对综合课程进行“行动研究”(actionresearch)的时间,都必须是综合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相反,琐碎化、教师对课程缺乏理解与信任,必然招致综合课程实施的低效化。[page](3)开发综合性评估形式。评估依然是综合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本保障.但与综合课程相适应的评估应当是跨学科的、综合性的。

(4)建立单一学科知识与跨学科知识相结合的教师培训计划。要求那些在师范院校中没有机会去观察、反思、从事综合课程开发的教师在不同课程要素间建立起恰当的联系.这是不现实的。如果教师对各学科的概念缺乏恰当的理解,也不可能将之整合起来。因此,师范教育计划必须既能够让学习者对每一门学科的重要主题和概念有深入的把握,又能够让学习者对不同学科的概念之问的内在联系产生深刻的理解,唯有如此,才能为不同学科之间的整合提供有效机制,也才能为未来能够胜任综合课程的教师提供强固的基础。

河南教师考试网:http://he.zgjsks.com/

微博:@河南教师考试网

微信号:hejsks

河南教师资格网 http://he.zgjsks.com/

河南教师考试网:http://he.zgjsks.com/

微博:@河南教师考试网

上一篇:清明节祭扫的句子下一篇:坚持的魅力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