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精选14篇)
1.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篇一
教学内容:
成数(课本第9页例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经历认识成数,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
2、对成数问题有好奇心,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成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解决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填空
①四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②六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③七五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2、商店里花了56元钱买了一条牛仔裤,因为那儿的牛仔裤正在打七折销售,这条牛仔裤原价多少元?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听农民们说:今年我家的稻谷比去年增产二成,我家的桂皮晒干后只有五成等吗?他们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商业上与百分数有关的术语是折扣,而农业上与百分数有关的术语就是成数。渗透环保教育
三、探究体验
(一)成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十分之几,通称几成。例如一成就是十分之一,改写成百分数就是10%。
1、让学生尝试把二成及三成五改写成百分数。
2、让学生说说除了农业上使用成数,还有哪些行业是使用了成数的知识。
3、练习:将下列成数改写成百分数。
二成=( )%; 四成五=( )%; 七成二=( )%。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题,某工厂去年用电350万千瓦时,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今年用电多少万千瓦时?
2、让学生读题,分析题意,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怎么理解?是以哪个量为单位1?
3、学生尝试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巡堂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4、理解节电二成五就是比去年节省了百分之二十五的意思。从而根据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解法列出算式和解答。
350(1-25%)=262.5(万千瓦时)
或者引导学生列出
350-35025%=262.5(万千瓦时)
四、巩固练习
1、三成=( )%; 五成六=( )%; 八成三=( )%;
2、第9页做一做
3、解决问题
(1)某乡去年的水稻产量是1500吨,今年因为受到天气灾害的影响水稻产量只有去年的八成五,今年的水稻产量是多少吨?
(2)鼎湖山累计旅游人次是18万人次,累计旅游人次比20增加一成五,20累计旅游人次是多少?(出外玩要做好垃圾分类)
(3)我校年的在校生人数有820人,比在校生人数减少了二成,我校20的在校生人数是多少?
(4)某鞋厂的年产量为30万双,年年产量比20增加了一成六,2013年年产量又比2012年增加一成,这个鞋厂2013年的年产量是多少万双?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2.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篇二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人间真情”。整个单元以主题统整语文材料, 将悟读、演读、诵读相穿插, 融品味、想象、表达于一体, 把读与写、学与玩、说与做有机融合, 活化各项训练, 增强感悟效果, 进而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的美好情感,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单元目标
综合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学习生字, 不断提高独立识字的能力;利用课后“用钢笔描红”及练习的“写好钢笔字”和“学写毛笔字”进行书写指导与训练, 练好写字基本功;学会利用插图, 联系上下文, 借助字词典等方法体会“针锋相对、唇枪舌剑、负荆请罪、巍然屹立、天经地义”等词语的意思, 不断提高理解词语的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中相关段落, 不断提高默读速度和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阅读剧本, 排演小话剧;通过抓住重点词句段、勤于搜集资料等方法, 感悟廉颇知错就改, 蔺相如顾全大局, 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品质, 感受人间处处有真情, 懂得爱人就是爱己;尝试向父母表达真挚的谢意, 懂得报答, 学会感恩;习作叙事清楚, 结构完整, 练习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等的描写展现人物心灵, 表现人物品质;弄清采访的基本注意点以及具体要求, 在实践中学习采访。
要点提示
本单元可安排13课时, 课时安排及要点提示如下:
1.《负荆请罪》3课时。要点提示:学会阅读剧本, 在品味人物对话中感受人物品质是教学重难点。
2.《船长》3课时。要点提示:感悟船长品质, 透过外表体会内心是教学重难点。
3.《爱之链》2课时。要点提示:紧扣“链”字感受人间处处有真情, 学习语言、行动、神态等描写方法是教学重难点。
4.“习作2”2课时。要点提示:运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 表达真情实感是习作重难点。课堂中引导学生抓细节、有条理地叙述。
5.“练习2”3课时。要点提示:“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感悟”和“口语交际”是教学重难点。
教学建议
备课时, 要注意本单元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把单元作为一个整体, 通盘规划和设计, 充分发挥各部分教学内容的协同作用。
1.《负荆请罪》备课时要以“负荆请罪”为红线, 串联第一幕内容整体设计, 做到“提领而顿, 百毛皆顺”。首先, 鼓励学生根据课题探知内容:什么叫“负荆请罪”?谁负荆向谁请罪?为什么要负荆请罪?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其次, 引导学生回忆 (以前学过独幕剧《公仪休拒收礼物》) 剧本的一般特点和阅读要求, 激发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 入情入境地读好人物对话。边读边想象人物的动作、神态和心情, 引领学生体悟主要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性格品质, 并带着感受品读文本, 在文与意的交融中体会蔺相如不计个人得失的宽广胸怀, 廉颇勇于改过的爽直磊落。第三, 帮助学生排演小话剧, 进一步体悟人物的内心活动、性格品质, 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促进语言的内化。最后, 以课堂为起点, 激发学生课后走进《史记》故事, 了解更多历史人物和事件。
2.《船长》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比较《负荆请罪》与《爱之链》, 本文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想象。首先, 图文结合, 精读场面, 走进人物, 帮助学生理清船长组织自救这条明线。其次, 通过对“可怕、一窝蜂、像疯了似的、炉子被海水淹了、机器停了、20分钟、动作再快点、轮船沉没了”语句的品析, 披文入情, 理清客轮被撞后情况越来越危急、心情越来越紧张这条暗线, 并通过朗读把万分危急之情表达出来。这样, 明与暗交织, 文与意交融, 水到渠成地凸显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形象。最后, 让学生思考哈尔威船长可以逃生吗?启发学生结合课文的重点语句分析当时的实际情况, 体会哈尔威船长强烈的责任意识和神圣的使命感。也可站在船长或乘客的角度, 进行写话训练, 深入人物内心世界, 展开心灵对话,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船长崇高的境界、伟大的人格。
3.《爱之链》是“人间真情”的进一步拓展和提升, 感受爱、品味爱、升华爱是本课教学的主线, 因此, 应从学生的阅读心理和情感心理需求出发组织教学活动。首先, 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这是一种怎样的爱?发生在谁与谁之间?又是怎样被链接起来的?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在此基础上, 抓住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语句合作研读、讨论、品析。其次, 紧扣“链”字, 让学生感受老妇人暗暗资助孕妇时涌动的暖流, 感知爱的传递, 感受爱的扩散, 感悟爱的哲理:人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 人人都应该给予别人帮助。最后, 结合课后习题4, 以“乔依醒来……”为开头, 展开想象, 唤醒学生立体的深层的爱, 进一步体会“爱之链”的含义。
4.“习作2”是极具人文性的一次真爱表达。首先, 营造爱的氛围。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让爱的芬芳浸染每个学生的心灵。其次, 生成爱的共鸣。图文结合, 朗读《雪人》, 感受作者对小雪人深深的眷恋之情。补充阅读刘丙钧的《妈妈的爱》, 进一步感受身边的父母之爱。第三, 唤醒爱的记忆。围绕“爸爸 (妈妈) 所做的一件什么事也使我特别受感动”这个话题, 想一想, 并把最感动的事讲给最信赖的伙伴听。回想昨晚直接或间接向父母表达感谢时父母的神态、语言、动作等, 选择一个细节进行片断素描, 现场交流、评议。最后, 完整地抒写爱的心声。
5.“练习2”的教学与上述教学内容不可分开, 是有机的整合。安排了以下内容:
●语文与生活
选择答案时, 要将词语放入句子进行朗读, 在具体语境中辨析词语细微的差别, 然后作出正确的选择。建议老师先扮演主持人“王小丫”, 鼓励学生说明选择的理由, 充分亮出自己的思辨过程。最后, 引导学生学习“开心辞典”等节目形式, 组织游戏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
●诵读与感悟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 引导学生体会诗中表达的深刻哲理, 感悟人生的价值, 感受人间处处有真情。注意激发学生联系相关阅读、生活经验等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适时概括引领。
●口语交际
3.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篇三
1.看清楚,再连线。
2.读准确,再连线。
二、用“○”圈出声母是翘舌音的字。(5分)
三、看拼音,写词语。(10分)
四、读一读,选一选,在括号里填上序号。(9分)
五、比一比,组成词。(8分)
象( ) 为( ) 找( ) 可( )
像( ) 力( ) 我( ) 河( )
六、读词语,按要求分类,把序号写在合适的横线上。(6分)
①飞机 ②学校 ③蝌蚪 ④云彩 ⑤汽车 ⑥水草
⑦太阳 ⑧黄鱼 ⑨军舰 ⑩柳树 燕子 羊群
天上有:
水里有:
地上有:
七、照样子连线。(11分)
八、照样子,写句子。(6分)
九、选择合适的词填空。(7分)
十、根据课文内容填空。(4分)
十一、读短文,完成文后题目。(6+3分)
小蚂蚁爬上“飞机”,蜻蜓起飞了。萤火虫在前面点起了亮晶晶的小灯笼。
蜻蜓飞呀飞,飞过青青的假山,飞过绿绿的草坪,飞到一座花台前,小蚂蚁到家了。
十二、看图写话。(16分)
提示:仔细看图,要写清楚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endprint
一、照样子连线。(9分)
1.看清楚,再连线。
2.读准确,再连线。
二、用“○”圈出声母是翘舌音的字。(5分)
三、看拼音,写词语。(10分)
四、读一读,选一选,在括号里填上序号。(9分)
五、比一比,组成词。(8分)
象( ) 为( ) 找( ) 可( )
像( ) 力( ) 我( ) 河( )
六、读词语,按要求分类,把序号写在合适的横线上。(6分)
①飞机 ②学校 ③蝌蚪 ④云彩 ⑤汽车 ⑥水草
⑦太阳 ⑧黄鱼 ⑨军舰 ⑩柳树 燕子 羊群
天上有:
水里有:
地上有:
七、照样子连线。(11分)
八、照样子,写句子。(6分)
九、选择合适的词填空。(7分)
十、根据课文内容填空。(4分)
十一、读短文,完成文后题目。(6+3分)
小蚂蚁爬上“飞机”,蜻蜓起飞了。萤火虫在前面点起了亮晶晶的小灯笼。
蜻蜓飞呀飞,飞过青青的假山,飞过绿绿的草坪,飞到一座花台前,小蚂蚁到家了。
十二、看图写话。(16分)
提示:仔细看图,要写清楚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endprint
一、照样子连线。(9分)
1.看清楚,再连线。
2.读准确,再连线。
二、用“○”圈出声母是翘舌音的字。(5分)
三、看拼音,写词语。(10分)
四、读一读,选一选,在括号里填上序号。(9分)
五、比一比,组成词。(8分)
象( ) 为( ) 找( ) 可( )
像( ) 力( ) 我( ) 河( )
六、读词语,按要求分类,把序号写在合适的横线上。(6分)
①飞机 ②学校 ③蝌蚪 ④云彩 ⑤汽车 ⑥水草
⑦太阳 ⑧黄鱼 ⑨军舰 ⑩柳树 燕子 羊群
天上有:
水里有:
地上有:
七、照样子连线。(11分)
八、照样子,写句子。(6分)
九、选择合适的词填空。(7分)
十、根据课文内容填空。(4分)
十一、读短文,完成文后题目。(6+3分)
小蚂蚁爬上“飞机”,蜻蜓起飞了。萤火虫在前面点起了亮晶晶的小灯笼。
蜻蜓飞呀飞,飞过青青的假山,飞过绿绿的草坪,飞到一座花台前,小蚂蚁到家了。
十二、看图写话。(16分)
4.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篇四
5000×(1+3。75%×2)
5000+375=5375(元)=5000×1。075
=5375(元)
四、实践应用
第11页做一做
完成练习时看清题目认真审题,注意计算要准确。
五、课堂总结
学生谈谈学习本课有什么新的收获。
作业
第14页的第9题
板书设计
利率
本金: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
利息:取款时银行多付的.钱叫做利息。
利率:;利息与本金的百分比叫做利率
利息计算公式
5.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教案8 篇五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教案(8)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教案(8) 主备教师:赵满合作教师:李智、李媛、刘霞 复备教师: 课 题 (2)圆锥的体积 课 型 新授 教学目标 通过分小组倒水实验,使学生自主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圆锥体积计算的简单问题。 教学 重点 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 方法 指导探究。 教学 难点 正确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 教学 用具 幻灯片、课件。 教学 环节 教 学过程 复 备 复习导入 探究 新知 合作 交流 拓展 练习一、复习导入 1、圆锥有什么特征? 2、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并板书公式:“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二、新授 1、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1)回忆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确求圆柱的体积是通过切拼成长方体来求得的。 (2)圆锥的体积该怎样求呢?能不能也通过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呢? (3)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通过演示,使学生发现“这个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看看它们之间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4)先在圆锥里装满水,然后倒入圆柱。让学生注意观察,倒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5)这说明了什么? 板书:圆锥的体积=×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字母公式:V=Sh 2、练习四第3题。 (1)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已知圆锥的底面积和高应该怎样计算? (2)引导学生对照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代入数据,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计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3、巩固练习:完成练习四第4题。 4、教学例3。 已知近似于圆锥形的沙堆的底面直径和高,求这堆沙堆的的体积? 三、巩固练习做练习四的第6、7、8题。 四、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是如何准确地记住圆锥的体积公式的? 板书 设计 圆锥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锥的体积=×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字母公式:V=Sh 教学 反思6.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篇六
1、能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堂皇、渺小、附庸、养尊处优”,了解五指各自的特点。
2、能概括说出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并说出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以及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能清楚了解并说出五指各自的特点,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
教学难点:
能领悟并说出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寓言小故事、一些富有哲理的小品文篇目
学生:预习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生活中除了个别伟大的人和事,更接近我们生活的是一些平凡的人和事,而这些平凡的事物也总能给我们带来启示。像我们前面认识过的顶碗少年和那一棵棵桃花心木。我们常常对一些普普通通的事物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其实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也能从中收获耐人寻味的启示。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手伸开,看看你们的手指形状。你们说,哪根看,哪根最有用?我们今天就来读读课文《手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我们的手指的。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设疑预习,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板书填空题,让学生寻找出答案。
三、自学感悟,小组交流
1、出示多媒体课件中的自读思考题,让学生先自学再和小组同学交流;
2、通过讨论和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五指各自的特点;
3、小结问题,依照课文分析五指各自的特点填写自读思考题中的表格,并注意抓住以下关键句进行分析
①拿笔的时候,全靠它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由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得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
这句话是对食指的描写,运用了排比的句式,写出了食指的作用及他勤奋卖力、敢于探险、不怕牺牲的性格特征。
②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
中指所处的独特位置,受到无名指和食指的保护,所以才有“曲线优美”的姿态,“养尊处优”的性格。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中指美的姿态和高傲的特点。
③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美的两瓣。
作者运用设问的句式,强调了舞蹈演员的手指常作兰花状,这兰花状的姿态是优美的,而无名指和小指则是美的。
④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这句以手指的全体比喻人的全体,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人生道理,是文章表达的主旨。可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蕴含的道理。
4、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四、品读重点,体会写法
1、作者通过描写五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反复朗读品味最后一段课文;
2、你觉得作者喜欢哪根手指?本文的描写真的“无爱恨在其中”吗?
3、你愿意做哪根手指呢,为什么?
五、拓展延伸,启迪思维
1、总结该单元——学习了这一单元的内容,我们基本悟到了读文明理的方法;
2、生动地给学生讲述《断手指的国王》的寓言小故事,让学生体会其中的道理,并交流发言。
断手指的国王
从前,远方有一个很会治理国家的国王,他有一个非常聪明的丞相,每当国家有什么重要大事的时候,他都会谦虚地向丞相请教,但无论国王问什么事情,这个丞相总爱说“好”.这令国王非常生气,他要找个理由治治丞相的这个毛病.
有一次,国王在打猎的时候,不小心被猎器斩断了一截拇指,他连忙问丞相:“我的拇指被斩断了一截,好不好?”丞相不假思索地回答:“好!国王陛下.”这个回答使国王满腔怒火,他以落井下石为罪名将丞相关了起来,并问丞相:“现在你被关在牢房里了,好不好?”丞相毫不犹豫地回答:“好!”国王说:“既然你觉得好,便在牢房里多住几天吧!”
过了两天,国王又想外出打猎了,他不想释放这个倔强的丞相,只好一个人单独出发了.没有熟悉地形的丞相做伴,国王很快迷了路,并且掉进了一个捕捉动物的陷阱里.
这个陷阱是当地的一个食人族部落挖的.当天晚上,食人族的几名大汉把赤身裸体的国王绑在了一个十字架上,然后堆满了木材,准备吃烤人肉.一名巫师引导着众人举行了祭礼,他把清水喷到国王身上,逐步检查他身体的各个部位.当他检查到国王的手指时,这个巫师开始摇头叹息.检查完毕,巫师向酋长报告说:“我们族人只吃完整的动物,这个人断了一根指头,是个不祥之物,我们不能吃他.”酋长不得已,只好放了国王.
国王白白捡回了一条命,非常激动,回去后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到监牢里看望丞相.他流着泪说:“现在我明白了你为什么说我的断指是件好事,它救回了我一条命,我错怪了你.”稍后,国王又心有不甘地问丞相,“我把你关在牢里十多天,好不好呢?”
丞相回答:“好,很好!”
“为什么呢?”国王问.
“我尊敬的陛下,如果您不抓我进监牢,我一定会随从您去打猎,我们会一起被食人族抓走,您可以因为断指而保全性命,但我必死无疑,因为我很完整呀!”
国王听后,顿觉茅塞顿开:每件事都有它的两面性,好和坏是随时可以转换的呀.
作业
1、阅读推荐文章,促进课外阅读。
2、以平凡的人或事为对象,写一篇有哲理的短文。
板书设计:
5、手指
7.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篇七
关键词:新授课,练习课,家庭作业,车轮直径
望课堂内外, 小组忙忙;大组小组, 讨论声声。您瞧:三个一群, 五个一伙, 小组成员忽多忽少;您听:三句讲一题, 五句指迷津, 小组声音忽有忽无。在这样的课堂中, 提高了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组的讨论探究中成就了学生互帮互助的合作能力。在各项活动中, 我班孩子都能“巧”然应对, 展现出他们独有的自信, 洋溢出幸福的笑脸。这些成绩的取得, 都源于教师的“懒”。
一懒:在新授课中要适时适课而“懒”
学生能自学的新课, 教师不抢着讲;学生能讲清楚的, 教师不重复讲。经过四年级一年的培养与训练, 各小组已经养成了很好的合作习惯, 所以, 在五年级的很多课中, 我都是放手让学生自学。比如:刚学完“圆的认识”这节课时, 由于刚认识圆规, 学生迫不及待地想一展它的神威, 也想认识一下“圆”这位新朋友。刚宣布完学习内容, 学生已翻开课本看了起来———圈画重要知识点, 找出疑问之处。我在教室里巡视, 观察各小组的反应, 只听第二小组组长说:“你们看完了吗?”她先选的4 号种子选手李×, 让她说出自己圈画的重点。李×说:“我知道圆也是平面图形, 但它是由曲线围成, 没有顶点。我还知道怎么画圆, 将圆规两脚分开, 针尖固定, 另一只脚转圈, 边说边画。”孙×同学快速补充说道:“你们看我画的圆, 针尖的地方叫圆心, 用字母‘O’来表示, 半径用字母‘r’来表示, 直径用字母‘d’来表示。”———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 把书上的知识点快速地复述了一遍。
二懒:在练习课、试卷讲评课中要适时适题而“懒”
在练习课中, 采用多种形式, 让练习课首先具有趣味性, 其次是大胆放手, 让学生自练、自查与自纠,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例如: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练习, 选用闯关练习法, 看哪一小组先闯过所有关, 到达胜利的彼岸, 摘得一颗智慧星, 要求小组成员无掉队。教师根据小组长的汇报和自己在巡视中发现的问题, 做出机智讲解。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 再也不会走神了, 真是事半功倍。试卷讲评课往往是比较枯燥乏味的, 教师在上面讲得是抑扬顿挫、口若悬河;而孩子们却是无精打采、昏昏沉沉。改变这种现状的方法是, 老师“懒”一些, 把课堂交给孩子, 让每个孩子都有事做。具体做法是:先小组内自纠, 纠正因马虎而错的马虎题目;再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 向本小组成员请教;本小组都错的题目, 可通过跨组学习来解决。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查自纠能力, 又培养了一部分学生的讲解能力, 还使学生的团结互助能力得到了发展。例如,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圆的单元测试”, 发下试卷后, 先进行试卷总评, 表扬一些表现突出的同学, 鼓励大家向他们学习。各小组按上述方法订正完成后, 进行汇报, 提出试卷中的疑问之处。一堂试卷讲评课, 看不到教师在三尺讲台上滔滔不绝“演讲”的身影, 下课后却收上来一张张用红笔圈画的试卷。
三懒:在家庭作业的批阅中要“懒”出成效
努力让学生对每一次作业都产生兴趣, 这是作业设计的出发点也是设计原则,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家庭作业的乐趣所在。每次的家庭作业布置, 一定要做到题精而量少, 便于组长批阅、讲解、汇报。
例如: (6月16日家庭作业)
1.只列式不计算。
(1) 在一个长4 厘米, 宽3 厘米的长方形里, 画一个最大的圆, 这个圆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2) 一个圆形花圃, 它的直径是12 米, 用一半的地方种一串红, 种一串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 一根铁丝, 正好可以做成一个边长是157 厘米的正方形。如果把它做成一个圆, 这个圆的半径是多少厘米?
(4) 一张圆桌的半径是40 厘米, 在它的周围加上一圈铁丝, 至少需要铁丝多少米?
2.小明骑自行车通过一座长816.4 米的大桥。已知车轮直径约是0.65 米, 车轮平均每分钟转80 圈, 求小明通过这座大桥需要多少分钟?
……
五个小组长互对答案批阅后, 再给自己的组员批阅, 对本小组的书写和正误情况做简单的汇报 (带着作业纸) 。第3 小组徐×× (冠军组、优秀组长双重头衔, 对工作认真负责, 原来我班的学困生——李××, 经常不认真完成作业, 成绩可想而知, 在她的管理和影响下, 家庭作业能按时完成, 成绩有了很大进步。) 说:“老师, 今天的课外作业, 做得有点不好, 特别是计算错误率高, 张××错的最多, 你看这几题……”我听了各组长的汇报, 并看了他们的批改情况, 对学生的掌握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 对教案做了及时的调整, 把两道错误率高的题目加进了下次练习和重点讲解的行列。这样重点突出了, 难点更容易突破。老师“懒”了, 学生“勤”了, 学生能力有了, 教学效果增强了, 何乐而不为。
老师让一步, 就可能让出学生讲题的精彩瞬间;老师退一步, 就可能退出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老师慢一步, 就可能慢出学生自我探索的沃土。
参考文献
8.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篇八
知识与技能:
1、学会14个生字,理解每课出现的生词。
2、学会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读懂课文内容。
3、学生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4、运用以前学到的方法,开展调查活动,了解自己身边的民风民俗。
5、完成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过程与方法:
教学本组教材时,一方面引导学生自学课文,了解课文所写的民风民俗,另一方面指导学生利用多渠道搜集民俗的材料,并与其他学科内容联系,已扩展知识面。
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单元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使本组课文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课文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民俗风情中蕴含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指导学生扩展知识面,以便理解课文内容。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在读中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课时安排:
教学本组教材用10课时。其中精读课文2课时,略读课文3课时,口语交际•习作4课时,回顾•拓展2课时。
6北京的春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过程与方法
1、抓住各段的总起句、中心句,从整体上把握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2、让学生自读自悟体会详略得当的表达效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激发学生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法:引导学生自学,组织学生提问、研读、讨论。
学法:自读课文,提出问题,围绕问题研读具体语句,在理解基础上讨论交流。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 1.“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在期盼中、在喜庆中,春节向我们走来。这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对它再熟悉不过了。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资料:
①关于春节的来历: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它是农历一年的岁首,即正月初一,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春节不但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在此期间人们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如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春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融入了无限的留恋、回味和憧憬。中国的春节,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
②关于春节的习俗:祭灶扫尘 贴春联 守岁 闹元宵等 ③关于春节的传说:年的传说岁的故事等 3.假如请你来写春节,你打算写些什么? 4.的确,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古都北京,过起春节来更是京味十足。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家老舍共同去感受北京的春节。
二、放手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2.检查课文自学情况: ①同桌互查读文情况。
②出示本课需会写的生词集体认读。
③对这些生字你有没有想提醒大家的地方?引导学生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需注意的地方做相互交流。
3.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天中人们的活动?你可以用笔画下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培养学生边听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
5.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围绕春节的热闹,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按顺序说一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概括:
腊月→小年→除夕→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6.春节像一场大戏,在腊八粥的浓香中悄悄的拉开了序幕,请同学们速读浏览,按照年前、过年、结束的顺序找出相应的段落。
三、细读鉴赏,感受春节。
⒈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北京春节哪些热闹、浓烈的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几幅。⒉小组研读。出示研读提示: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划出最能表现春节年味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②小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
③根据小组交流的情况,自己再读相关段落,补充完善自己的阅读感受。
第二课时
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1.体会年前的忙碌。
①交流节前的年味主要表现在哪?重点交流节前都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人们的主要活动、讲究及人们的心态。
②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词语,读中体会人们忙碌中洋溢着的喜悦和希望:你是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到的。
④指导学生抓住学生反馈的词语进行感情朗读。
⑤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在过春节的这段时间都干些什么呢? 2.体会过节的热闹
①交流过节时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过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②同是热闹,但闹中各有不同,默读思考:除夕、初
一、正月十五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③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相机引导:
除夕:喜庆、团圆; 初一:悠闲、快乐; 十五:红火、美丽。④再读一读,讨论、交流:这些感受你们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 ⑤交流反馈“除夕”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喜庆、团圆。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 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⑥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二篇短文,比较:同是写除夕,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自由交流,教师及时梳理:老舍笔下的除夕为我们展现的是全景图,抓住除夕人们主要的活动简单勾勒,语言简洁明快;而“阅读链接”短文二由回忆外婆入手,重点写了一家人怎么过除夕的情景,其中细致描写了准备过程和围炉情景。
⑦交流反馈“初一”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初一的悠闲、快乐。重点指导朗读“逛庙会”时人们的表现来体会悠闲与快乐。
⑧交流反馈十五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引导想象:还会有哪些花灯呢?除了灯,还有什么? 出示老舍的原文,创设情境:“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⑨总结: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却被作家仅仅用了一千多字就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作者正是抓住每个节日最突出的特点,用极其凝练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画卷。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比较阅读,领悟写法。
1.先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①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再读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吗?
2.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一篇短文,比较:同是写过年,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
引导学生借鉴学到的写法谈,如:选材要详略得当、描写节日要抓最主要的特点、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夹叙夹议等。三.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内容如下: 1.春节印象:自己修改或写一篇关于春节的习作。
2.春节花絮:从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传说、习俗中选择编写。
3.精彩再现:摘抄自己认为描写好的关于春节的诗词佳句或优美片段。4.春节建议:春节怎么过,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5.节日集锦:除了春节,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把你调查的结果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6北京的春节
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教后记
7* 藏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积累“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
2.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自学为主,小组合作探究,老师做适当指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学重点:
通过默读,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教学难点: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及语言的特点,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
教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学法:自主阅读、讨论交流。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随作家老舍一同感受了美好快乐的春节,我们的祖国不仅有丰富多彩的节日风俗,还有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黑格尔曾经说过:“哪个民族有戏剧,就标志着这个民族走向成熟„„戏剧是一个民族开化的民族生活的产物。”生活在我国西南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就是一个古文化十分发达,堪称相当成熟的民族。她所创造的举世瞩目的藏戏艺术之神奇独特、灿烂辉煌,正好印证了世界智者有关民族成熟与否的论述。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它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最久远的戏剧之一。藏戏艺术,剧种流派众多,表演形式富有民族特色,《文成公主》《诺桑王子》《卓娃桑姆》《朗萨雯蚌》《白玛文巴》《顿月顿珠》《智美更登》《苏吉尼玛》八大剧目已成经典,音乐唱腔韵味隽永,面具服饰五彩缤纷、瑰奇神异,名角新秀不断涌现。所有这些,无不昭示着藏戏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去领略有着悠久历史,深受藏族人民喜爱的藏戏。
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
1.阅读课前导语,明确自读要求。
2.默读课文,注意默读的速度。读后划出文中不懂的词语,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
3.同桌互相交流自己读懂的词语。
4.速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段讲了藏戏的形成,哪些段介绍了藏戏的艺术特色。读后交流、梳理:4-7段讲的是藏戏的形成,8-19段讲的是藏戏的艺术特色。
三、自主研读4-7段,感受藏戏形成的神奇。
1.自由读4-7段,思考藏戏是怎么形成的,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2.指名说藏戏的形成,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提出需要补充的内容。
3.这个传奇故事最打动你的是什么?学生自由表达,如唐东杰布为民造福的美好心愿,七位姑娘的义举,„„
4.把你的感受带入文中,有感情地读一读吧。
小结:这个传奇的故事深深扎根在藏民的心中,唐东杰布不愧被誉为藏戏的开山鼻祖,时至今日,在每一个藏戏剧团,都会供奉有他的画像,接受着一代代艺人的膜拜,也让我们顿生出几分神圣和肃穆感。
四、自主研读8-19段,感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
1.出示研读主题:①()的面具;②()的舞台;③()的演唱风格;要求: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读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段落,把藏戏的主要特点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概括出来。
2.集体交流研读结果,说说你是从哪知道的。①面具:多样、夸张、形象鲜明。
②舞台:没有固定舞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③演唱:固定的程式、唱腔及动作丰富、不受时间限制 3.补充阅读短文,感受藏戏的地域文化特点。
阅读材料如下:有人跟我说,一听到藏戏,尤其是身在他乡,就仿佛又回到在辽阔的草原上,感受着高原的蓝天白云。这话并不夸张。藏戏的声音悠远而铿锵,象冰川汩汩的流水,又如高原遒劲的疾风,它是唱者全身气力的投入,它的感情充沛而丰富,曲调跳动而激越,带点悲伤,带点忧郁,更包含沧桑;藏戏是高原的艺术,自然融入的高原的气魄与雄浑。它那类似西洋咏叹调的唱腔能把人的心紧紧抓住,一顿一扬,忽高忽低之间,贯穿消融了人生的喜怒哀乐,因此听藏戏实际也是在感悟和体会,一曲一调,一章一节也许正应和了你心灵深处的真性情,所以有人在听时便边舞边合,这便是藏戏唱功的神奇了。
藏戏的形式也大有可说之处,仅面具就多样而且表意丰富,这有点象京剧,借助脸谱能够反映人物的性格形象,不过前者的色彩不是直接勾勒在人脸上,藏戏佩带的面具造型粗犷、抽象。从形状上分,藏戏面具有直板式的,也有形象立体的,而质地则多为皮革、绒布,也可以泥塑而成。至于颜色的表意:黑色代表阴险,红色代表权力,黄色代表智慧„„传统悠久,博大精深,这就是藏戏得以传世的根本所在了。
尽管短暂的接触,使得我至今还没有完整的欣赏过一场藏戏。但是以采访为机缘,在视听中感受震撼,在震撼中有所感悟,藏戏在我的西藏之行中已经注入了额外的意义,它也将我引入西藏的神奇之中。
读后交流:藏戏独特的地域特点体现在哪? 4.对照开头,体会写法。
①再读8-19段,请你试着用几句话概括藏戏的特色。②指名读1-3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概括的? ③评一评这样开头的好处。
5.总结:有着千年悠久历史的藏戏艺术,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风雨洗礼之后,时至今日,犹如一朵盛开在西藏高原上的雪莲花,深深地扎根在西藏人民的心灵深处。藏族人民通过它歌颂生活的真、善、美,鞭笞现实中的假、恶、丑。可以说,她是藏族群众衡量生活的一把尺度,是高原儿女创造的一个艺术奇珍。板书设计:
7藏戏
藏戏 没有舞台 传奇来历:为民造福 开创藏戏
教后记:
8* 各具特色的民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过程与方法:
读读画画,体会民居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学重难点: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教法:教师引导、点拨法
学法:自学、交流、深入理解。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识民居。
介绍民居:民居是建筑中最早出现的类型,是中国建筑史上对民间居住建筑物的习惯称呼,作为住房的民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建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我国的民居建筑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在适应与改造大自然的漫长岁月中创造出来的。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56个民族风格与传统各异,生产和生活各具特色,建筑材料千差万别,使我国的民居建筑多姿多彩,富有创造性。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两个。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读后划出不懂的词句。
2.先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不懂的词句,再同桌交流。3.再读课文,把读不通顺、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4.默读课文,思考: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
5.初步交流阅读感受,并分别用一个词形容它们给你留下的印象。梳理整理:客家民居──世界民居奇葩 傣家竹楼──绿色之家。
三、自主研读,小组合作梳理。
1.将全班同学分为甲、乙两大组,分别研读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研读要求如下: ①研究内容:
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客家民居为什么被誉为“世界民居的奇葩”? 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傣家竹楼与众不同之处在哪? ②研读方法:
先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读后整理,可以采用列表格、在文中划主要词句、标感受、列提纲等方法。
2.四人一小组交流整理结果,推选代表准备介绍客家、傣家民居。
四、集体交流,感受民居特色。1.交流“客家民居”特点。
①由甲组代表介绍“客家民居”的特点,其他组员补充。②乙组成员针对甲组介绍情况质疑,甲组成员答疑。2.交流“傣家竹楼”特点。
①由乙组组代表介绍“客家民居”的特点,其他组员补充。②甲组成员针对乙组介绍情况质疑,乙组成员答疑。3.总结: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算得上是最最幸福的人,因为他们常年居住在“竹”楼里,幢幢造型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地理特征的傣家竹楼,飘浮在袅袅炊烟和潺潺流水的画卷里,掩映在茂林修竹和香蕉柚子织成的绿色帷幕中。斑斓多姿的傣族寨子,随着天地间的长风流水,与自然和为一体。而圆形土楼真无愧是客家民居的典范,它象地下冒出来的“蘑菇”,如同自天而降的“飞碟”。土楼格局的恢宏,令人为之肃然起敬。客家人世代相传,朝夕相处,团结友爱,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淳朴敦厚,和善好客,刻苦耐劳的民风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体会说明方法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介绍民居特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集体交流,要求:结合文中语句举例谈说明方法,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主要的说明方法列举如下: ①列数字:“„„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具体可感)②打比方:“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形象直观)③引用资料:“按照传统习俗,先要选好地方,打好地基„„”(充实具体)④举例子:“比如,许多房屋大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表现了先辈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愿望”(真实可信)3.把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
六、课外拓展,迁移练写。
1.出示课后“资料袋”一组邮票,介绍来历:我国从一九八六年四月十二日开始至一九九一年四月二十五日,总共发行四套民居邮票,即普二
十三、普二
十五、普二
十六、普二十七,共发行二十一枚,从一分的内蒙古民居邮票开始至二百分的江西民居邮票,四套邮票全部为影写版,由北京邮票厂印制,这一幢幢风格各异的普通民居,是我炎黄子孙上下五千年谋生存、图发展的历史记录,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民居建筑艺术上不朽的智慧结晶,也是屹立在中华大地上不同民俗风情的人文景观。票面上的民族建筑,造型生动,图案漂亮,这方寸之间为我们展示的是一幅幅绮丽多彩的华夏民居风貌。有人夜憩竹楼,有人水上为家,有人把家驮在马背上,有人享受着窑洞中最古朴的大自然的恩赐„„你想了解更多地了解这些邮票上的民居故事吗? 2.发放关于这组邮票的简单介绍,拓展阅读。
内蒙民居──蒙古包毡包是我国蒙古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等民族牧民居住的帐篷,一般为园形,古代称“穹庐”“毡帐”。蒙古包一般用柳条做骨架,外侧包羊毛毡,再在顶部中央设可支起的园形天窗,是一种可移动式园形住宅。在柳条两侧涂料灰草泥代替毡子,即成为半永久式的固定蒙古包。在两个园形住宅之间,联以土墙,成为并列的3间房屋而演变成土房。
西藏民居──藏南碉房。西藏南部各地的乡村和城镇,石村丰富,民居一般用石砌墙、高2-3米,称为碉房。碉房以木材做梁、柱和椽子。平屋顶,有的设外廊。木梁、柱子上有鲜艳的色彩,窗上装玻璃,可能有效地利用当地充足的阳光。在广大牧区草原,牧民居住方形的帐房。帐顶是用牛毛织成的毡毯,四周用草泥块围成矮墙。碉房顺应高原自然条件、农牧业生产、信仰喇嘛教、生活习惯及自卫防御的需要。东北民居──吉林-蒙古族马架房。马架房是吉林省蒙古族农民住宅中主要的房屋,在山墙开山,形如吉林东部山区汉族农民的马架,故称马架房(见邮票下方, 以及左图)。其房平面近方形上部可用椭圆顶,极似蒙古包,保持了蒙古族的民族习惯。马架房全部用泥壁,不做基础,四面皆土坯墙围绕,当阴雨连绵之际,墙壁会因潮湿而脱落,房屋寿命难以保持长久。
北京民居──四合院。四合院式的住房是我国最为普遍、历史是为久远的住宅形式。大多坐北朝南,面南为正房,北面为偏房,两侧为厢房,阳光充足,四间房由一个院子紧紧地联接在一起,俗称“四合院”。其布局常为“一正两厢”,正房(上房)位置在全宅的中轴线上,坐北朝南,开间、进深、高度和装饰等都央全宅之首。院子两侧的厢房、陪衬着正房。院子是交通、采光、通风的枢纽,并配以绿化,成为休息与家庭活动的中心。
上海民居──上海“石库门”房子。上海旧的住宅除一部份花园楼外,以里弄“石库门”房子最具代表性。因为上海繁华,人口稠密,住宅大都成排组成,相互毗连。户内建筑布局紧凑,高2-3层,青瓦坡屋顶,并有小型晒台,在建筑正面和墙头、大门等外常作简单的装饰。楼上楼下,小巧玲珑,青瓦覆盖,阁楼晒台,绿树掩映,十分幽雅。陕北民居──窑洞。窑洞是典型西北黄土高原、黄河上游地区,少雨地带的民居。窑洞一般宽3米、深5-20米,在3-5米深的黄土覆盖下,夏季室温比室外低约10度,冬季比室外约高15度。温温度比较稳定,可谓冬暖夏凉。窑洞有单独的沿崖式窑洞(土窑)、土坯或砖石的拱式复土窑洞以及天井地院落式窑洞三种。窑洞门面装有较大面积的门窗,其采光好、受外界噪音和其他污染的影响少。
台湾民居──台湾民居的基本形态是三合院、四合院。屋顶前后坡落水。农家多用三合院,前面广场可晒农作物。较富裕的人家或官司家住宅则多用四合院,有门厅与正厅的缓冲,秘密性较高。
浙江民居──浙江民居-黄岩天长街住宅。该住宅面街背河、附有店面,临街设店面,内部兼作起居室,后部临水的房作厨房。全宅的中间部分分三层,第二层空间仅有2.2米高。以顶阁楼三面凸出,窗台做得较低,三面都开窗,阁楼窗子开得合宜,住在顶层并不觉得压抑。整个住宅造型有虚有实,有遍有低,轮廓线不单调。
3.布置作业:选择你感兴趣的一枚民居邮票,上网查询有关资料,了解民居的成因、建筑特色、流传价值和与之相关的历史传说与民间故事,写一篇说明短文。
板书设计:
8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
世界民居奇葩
教后记* 和田的维吾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积累“酷热、铺天盖地、美不胜收”等词语和生动的句子。
2.了解“和田的维吾尔”的特点,感受文章所展示的维吾尔乡村风情及他们虽苦犹乐的精神风貌。过程与方法:
按阅读要求自主阅读,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和田地域风情和维吾尔人的以苦为乐的民族风情。教学重难点:
通过独立阅读和交流探讨,感受和田的地域风情和维吾尔人的以苦为乐的民族风情。教法:导引法
学法: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1.导入:这几天,我们都在通过课文了解中国各地的民俗世情,让我们领略到广博的地域文化。老北京热闹的春节,古朴的藏戏,别具一格的民居,都令我们耳目一新。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和田走一圈,去真正感受新疆的风土人情吧!
2.媒体展示关于新疆和田及维吾尔族的课件内容,看后说说维吾尔族人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刚才我们通过媒体,对维吾尔风情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下面让我们走进课文,通过文字更多地了解和田的维吾尔乡村、维吾尔人。
二、整体感知,合作交流。
1.自由读文,做到正确、流利,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
3.速读课文,分别用一个小标题概括2—3.4.5—6小节的内容。
2—3小节:热爱土地;4小节:爱花的民族、爱美的天性;5—6小节:能歌善舞。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土、花、歌”具体介绍了新疆和田维吾尔人的哪些风俗习惯,这些习惯表现了维吾尔人的哪些特点?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理解、体会。(学生自读课文,圈划词句,四人小组讨论。)5.学生交流,教师归纳:
土:表现了维吾尔人热爱沙漠、崇拜土地、眷恋泥土、质朴的特点;
花:表现了维吾尔人爱花、爱美、有花一样的容貌、花一样的名字,自信的特点; 歌:表现了维吾尔人豁达、乐观、特别爱好唱歌、跳舞的特点。
三、重点探究,品味赏析。1.出示课文的结尾:“生活在豁达乐观、载歌载舞之中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2.再读课文,请你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描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生交流、师归纳。课文中具体的描写有: ①第1小节:当沙尘暴铺天盖地袭来时,一个汉子迎风引吭,热烈激昂的歌唱,表现和田维吾尔人的豪情和乐观。
②第2.3小节写到了“和田维吾尔人崇拜土地的程度令人惊叹。”烤肉、馕、“库乃其”的烤制都离不开沙土。他们还把衣服直接摊铺在沙漠上晾晒,吸收大地的精华,给寂静而单调的沙漠平添了几分韵味。
③第4小节“和田地处大漠边缘,那恶劣的环境并没有扼杀维吾尔人爱美的天性。他们天生爱花。花儿不仅盛开在南疆的沙土里,还盛开在维吾尔的门框边、房梁上、墙壁的挂毯上。”
④第5小节中“没有歌舞,维吾尔的生活就不完整,歌舞已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等等。
3.师小结:生活在沙漠中的和田维吾尔人,物质条件虽然很差,但是他们有豁达、乐观、善良、友好的品性;能歌善舞的特点使他们热爱生活,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所以无论生活有多苦,他们仍感觉是甜的。
四、感情练读,积累摘抄。
1.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段落,有感情的练习朗读。2.把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附:和田简介 和田古称“于阗”,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最南端,曾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乌垒(今轮台县)设置西域都护府,和田正式纳入我国版图,其间,佛教传入,和田成为西域最早的佛教中心,直到公元11世纪,伊斯兰教以铁骑、利剑东进,将和田纳入其统治之下。清初,“于阗”改名为“和阗”,1959年,“和阗”又改为现名。
和田的古代文明十分辉煌,尼雅遗址、阿克斯皮力古城、买力克阿瓦提古城、喀拉墩古城、安迪尔古城、约特干遗址、热瓦克佛塔、库克玛日木石窟等世界知名的古遗址及众多出土文物,如古木版画、丝绸地毯残片、金饰佛像、干尸、最古老的钱币、各种服饰用具等像一部部光彩照人的史诗,令无数中外游客叹为观止。此外,和田神奇多样的地貌──巍峨的雪山、瑰丽的冰川、幽深的岩洞、神秘的荒漠丛林、辽阔的草原、美丽的绿洲、多姿的湖沼„„也吸引着众多的探险勇士。
和田盛产瓜果和玉石,其中的羊脂玉和墨玉更是久负盛名,游客除了可以在大大小小的玉石店挑选到称心如意的美玉外,还可以到赫赫有名的玉石巴扎里逛一逛,古今中外、天南海北的奇珍异宝全都汇聚于此,颇值得一游。
板书设计:
9和田的维吾尔
苦——甜
热爱生活
教后记:
口语交际•习作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2.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创编班级习作集。
过程与方法:
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教学重难点:
1.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2.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教法:讲授法、谈话法。学法:小组讨论法。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
民俗风情源远流长,民俗文化斑斓多姿,在灿烂的人类文化中,民俗文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所学的文章,都能将极其平常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描绘得妙趣横生、魅力四射。同学们随同作者一起走遍大江南北,身临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共同领略了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但单元为我们呈现的只是民俗风情画卷的一角,这节课就让我们畅所欲言,谈谈你所调查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吧。
二、分组交流
1.出示交流主题:节日习俗、地方服饰、特色饮食、独特民居、民间工艺品,根据学生调查主题将全班分为五个组,进行交流。交流提示如下:
①说说你要为大家介绍的内容是什么,你的资料从哪得来的? ②把民俗的主要特点讲清楚,还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认真倾听组员的讲述,把不清楚的地方记下来及时询问。
2.根据组员的建议,修改自己的介绍材料,特别是注意把没讲清楚的地方讲清楚。
三、全班交流
1.根据交流主题,每组推荐2—3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2.听的同学认真倾听,听后组织评议。可从以下几方面评议: ①主题是否明确,特点是否突出; ②内容是否具体充实; ③表达是否流畅; ④语言是否简洁。
四、激发情感,由说到写。
1.听了同学的介绍,此时你有什么感受?
2.是啊,真是“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啊!透过这绚丽多彩的民俗,我们感受到的是泱泱华夏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让我们快拿起手中的笔,把它写下来吧!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编写提纲
1.引导学生根据提示编写习作提纲。提示:
①要介绍的民俗是什么?
②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打算从哪几方面加以介绍? ③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将要进行具体介绍? ④根据其特点,你打算拟订什么题目? 2.学生自由编写提纲。
3.小组内根据编写提示,互提建议,修改提纲。
二、学生进行习作练习。
第三课时(习作修改)
一、初步修改。
1.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把习作中语句不通的地方和错别字修改过来。
2.小组内互读互听习作的重点部分,提出习作中表达不够清楚和不够具体的地方,并提出修改建议。
3.根据同学的建议修改、完善习作。
第四课时习作讲评
一、佳文点播台
1.根据学生习作情况选择其中较好的8—10篇,将习作题目和作者罗列出来,供学生自由点播。
2.由作者朗读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认真听,找出习作的优点。3.师生互动评议。
二、病文会诊室
1.根据本次习作中普遍存在的典型问题,选择病文例子供同学阅读,找出问题,提出修改建议。
2.集体修改,体会修改方法。
三、自主空间
根据老师的批语,修改自己的习作。
四、汇编民俗作品集
1.为自己的习作配画,全班汇总。
2.根据全班的习作题目,讨论作品集的分类内容和编排顺序。3.讨论作品集的题目。
教后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各地的不同风俗习惯,感受中华文化。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交流阅读,以独立阅读感悟为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积累的兴趣。教学重点:
交流平台,交流搜集到的民俗资料和学到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日积月累”中的古诗 教法:引导、点拨法。
学法:自读自悟,合作探究。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平台
1.教师出示交流平台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请学生自由朗读,看发现了什么。
2.全班交流
(1)交流课内了解到的民风民俗:节日习俗;地方饮食;民族服饰、工艺品等。
(2)交流本组课文突出的表达方式:如《北京的春节》详略得当的写法;《藏戏》问与答相呼应,概括与具体描述相结合的写法;《各具特色的民居》中的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等。
(3)交流这次习作中自己是如何学习课文中的写法,来表现民俗的特点的。
(4)翻阅班级的《民俗习作集》,对运用恰当的表达方法进行欣赏。
第二课时
二、日积月累
1.古诗出示,正确朗读。
2.积累《元日》。
(1)试说说诗句的意思。
(2)在诗中了解到的古代的哪些春节习俗?
(3)正确流利朗读后背诵。
三、趣味语文
1.趣味导入
2.学生默读《有趣的标点》,体会标点的神奇魅力:使一首七言诗变成小令,又变成小短剧。
3.试着给下面的句子在不同的地方加上标点,看能表达几种不同的意思:
弟弟找不到爸爸妈妈很着急。
回顾·拓展二
单元测试
考试内容:第二单元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试卷讲评
9.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篇九
课题: 让“音画”活起来2 课型 综合课
教学目标: 欣赏电影音乐,了解电影插曲在电影中的作用。学会演唱优秀的影视歌曲。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重点:用听唱法学唱电影歌曲《想你的三百六十五天》,唱准节奏。
难点:在音乐背景下,根据剧情表演自己喜欢的演员的最经典动作。
媒体设计: 相关影视作品,录音带。
教学过程设计
一、组织教学
学生排队进教室,在自己的座位准备好上课所需要的物品。
二、发声练习
(1)断音练习(小黑板)
(2)长音练习。
(3)三声部练习(轮唱练习)
三、欣赏
1.引导学生欣赏几首优秀影视歌曲、乐曲。
2.出示歌曲——《宝莲灯》插曲《想你的三百六十五天》
《闪闪的红星》的插曲
《音乐之声》的插曲《哆莱咪》《雪绒花》
3.说一说这些音乐在影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给观众留下了什么印象。
4.跟着音乐唱一唱我们所熟悉的音乐歌曲。
5.回忆以前艺术课学过的影视歌曲并且唱一唱。
6.教师介绍:电影艺术从音乐中吸取了节奏感与感染力的表现技术和技巧,使音乐成为电影艺术烘托主题、抒发情感、渲染气氛的重要艺术手段,电影歌曲更是成为电影艺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7.在音乐背景下,根据剧情表演自己喜欢的演员的最经典动作。
四、学唱歌曲
1.出示歌曲《宝莲灯》插曲《想你的三百六十五天》。
2.用听唱法学唱歌曲,体验歌曲的思恋情绪、情感。
3.跟着伴奏唱一唱。
4.复习电影歌曲《两颗小星星》,体验歌曲的自豪情感。
10.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篇十
本文试就本单元所选两篇精读教材做一简析并对本单元的教学建议谈几点体会。
一、教材简析
《卖火柴的小女孩》及《凡卡》是两篇传统教材。前者是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作品, 后者则为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所作, 两篇作品都是反映外国少年儿童悲惨命运的。
《卖火柴的小女孩》的作者安徒生, 是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他生于丹麦中部小城奥登赛的一个穷苦鞋匠家, 11岁父亲去世, 靠母亲帮人洗衣服度日。由于童年的不幸和悲惨的遭遇, 他的童话爱憎分明, 闪烁着民主思想的锋芒, 流露出人道主义的精神。《卖火柴的小女孩》写一个卖火柴的穷女孩在圣诞节之夜冻死街头的故事, 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深切同情的思想感情。
课文《凡卡》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契诃夫, 他生活的时代正是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最残暴的时代, 整个社会处在一个动荡、崩溃的时期。《凡卡》写于1886年, 当时的俄国人民在沙皇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下, 过着苦难的生活, 不少农民破产, 在饥饿和死亡的威胁下, 背井离乡来到城市。契诃夫的父亲开杂货店, 店里有两个学徒, 契诃夫的父亲经常虐待他们。契诃夫从小熟悉学徒的生活, 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 所以《凡卡》写得真实而深刻。
二、教学建议
(一) 把握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教学, 除完成相应的知识目标外, 应在让学生接触一些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的同时, 使学生积累一定的阅读方法和自学方法, 培养学生有意识地阅读、欣赏优秀作品的意识和能力,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 体会编者意图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在“教材编写建议”部分有这样一段话:“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 关注人类, 关注自然, 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 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是说语文教材要承担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责任, 要有意识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 拓宽学生的视野, 吸收全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初步感受多元文化。而教材编选的外国文学作品, 就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 这是编排意图之一;其次, 入选的两篇精读作品, 都是描写西方少年儿童日常生活的。编者选入这些作品的目的, 是让在幸福中生活的中国儿童了解资本主义社会同龄人的生活状况, 从而懂得珍惜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对社会主义祖国产生自豪感, 激发热爱伟大祖国的感情;再次, 本单元的教材设计与以往所有单元都不同, 不仅更加强化了“阅读整本书”的观念, 同时也很好地体现了小学向初中教材的过渡。这组教材先安排了两个外国短篇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 编排方式与其它精读课文相同。后面的两部外国长篇作品《鲁宾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 则采用了一种全新的设计, 即“梗概+精彩片断”的编排方式, 先让学生了解整本书的内容, 然后是精彩段落的品读和赏析。这样的编排, 意在激发学生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 教给学生读整本书的方法, 这在教学中应很好地注意。
(三) 了解相关知识
1.关于《卖火柴的小女孩》及《凡卡》。
这两部作品均属于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 对于这类课文的教学需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时代特征和创作纲领来把握。众所周知,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为欧洲十九世纪的主要文艺思潮, 它是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尖锐化在文学艺术上的反映。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这个特定的时代为作家提供了相应的题材, 并要求作家去表现一定的主题, 这就必然形成这一时期作家在反映社会生活方面的共同特征:一方面, 作家着力暴露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 无情批判其弱肉强食、尔虞我诈、唯利是图的本性, 勇于探索资本主义社会罪恶根源;另一方面, 在思想上, 这些作家极力主张“自由、平等、博爱”, 主张靠道德的感化和自我完善挽救社会、改良社会, 提倡以人性论为基础的人道主义。掌握了上述特征, 对教好相关教材是大有裨益的。
2.关于《鲁滨孙漂流记》及《汤姆·索亚历险记》
《鲁滨逊漂流记》是笛福的代表作, 是一部流传很广, 影响很大的文学名著。它表现了强烈的资产阶级进取精神。作者用生动逼真的细节把虚构的情景写得使人如同身临其境, 使故事具有强烈的真实感, 小说主人公鲁滨孙也成为欧洲文学史上的一个著名的文学形象。小说的题材来自于笛福的经历及苏格兰水手的叙述。1683年, 笛福曾被海盗俘虏过, 有了这次经历, 再加上一名曾经在海上遇难的苏格兰水手的叙述提供了写作的题材。1704年苏格兰水手塞尔科克在海上叛变, 被抛到智利的海外荒岛, 度过了5年, 最后得救。笛福受这一事件的启发, 写成了《鲁滨逊漂流记》一书。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代表作, 发表于1876年。小说主人公汤姆·索亚天真活泼, 富于幻想和冒险, 不堪忍受束缚个性、枯燥乏味的生活, 幻想干一番英雄事业。小说是通过主人公的冒险经历, 对美国虚伪庸俗的社会习俗、伪善的宗教仪式及刻板陈腐的学校教育进行了讽刺和批判。小说以其浓厚的深具地方特色的幽默和对人物的敏锐观察, 以其欢快的笔调描写了少年儿童自由活泼的心灵, 而一跃成为最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品, 被誉为美国“黄金时代”的田园牧歌。
(四) 选择恰当教法
1.关于两篇精读课文
(1) 抓主线, 以简驭繁。
头绪纷繁是这两篇课文的一个主要特点, 教学时, 可采取抓主线, 弃枝叶, 以简驭繁的教学方法。如《凡卡》一文, 凡卡晚上给爷爷写信是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 信中所叙述的学徒生活中的悲惨遭遇却是一条主线。其间又穿插爷爷为富人打更守夜、雪夜山村景色和雪天与爷爷上山砍圣诞树的回忆。多线交叉发展, 令人难以把握主次。教学时, 应根据教学目标, 突出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遭遇, 然后, 再让学生讨论:凡卡寄出的信, 爷爷能收到吗?这说明了什么?再与文章最后一节——凡卡晚上做了一个好梦进行对比, 来体会文章的中心, 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抓主线, 弃枝叶, 以简驭繁的教学, 学生既学得轻松, 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 抓朗读, 内化感知。
这两篇文章含有悲剧色彩, 写得生动、细腻, 感情表达深切动人, 读来催人泪下, 教学时可用以读激情, 内化感知的方法进行。
2.关于两篇略读课文
11.六年级下册英语第二单元 篇十一
课 题 名 称 Unit2 Last weekend 课 时 1 教学重点 A基础
目标 1.学习单词weekend, drank, show, anything, else.2.全体学生能运用:What did you do? I stayed at home with your grandma.We drank tea in the afternoon and watched TV.3.掌握动词过去式的句子。4.能朗读课文,并能进行角色表演。
5.在小组的讨论交流中,培养学生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B核心 目标 C延展 目标
学习难点和兴趣点 全体学生能掌握重点单词及句型。
全体学生能运用过去式询问别人上周末的活动,并会对其作出回答。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板书
设计 Lesson 1 Last Weekend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I …… drink—drank am.is---was are----were 教学板块
(注明各板块设计意图)教学思考和积累(二次复备)Step 1: greeting T: hello boys and girls.S: hello MS Wang.T: 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 class.S: 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 MS Wang.T: nice to see you again.S: nice to see you, too.Step 2: warmer Review some words we have studied in last class.Dialogue practice.播放Let’s try的录音 Step 3 presentation(1)生阅读let’s talk的短文并圈出不认识的单词:was drank(2)师讲解:drink—drank am.is---was are----were(3)教师播放Let’s talk 的课件,并要求学生回答问题:what did mike’s grandpa do last weekend?(4)教师再次播放Let’s talk 的课件,学生跟读并思考问题: How was your weekend?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next weekend? Step 4 practice(1)role-play 两人一组练习对话,并请三组上台表演(2)make a report 向全班讲述自己的上个周末做了哪些事情。Step 5 homework(1)听录音,模仿对话(2)预习p15 再实践(课堂、课后作业)设计(1)听录音,模仿对话(2)预习p15 教学反思
第 2 单元
课 题 名 称 Unit2 Last weekend 课 时 2 教学重点 A基础
目标 1.能听,说,读,写短语:cleaned my room, washed my clothes , stayed at home, watched TV.2.能听懂问句:what did you do?并能做出相应的回答。3能够运用新学的内容完成 “Do a survey and report”任务。4.掌握动词过去式的句子。
5.在小组的讨论交流中,培养学生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B核心 目标 C延展 目标
学习难点和兴趣点 四个动词短语的读音和拼写,掌握动词的过去式变化规则及其发音。课前准备
单词卡片 多媒体课件 板书
设计 Lesson2 Last Weekend clean-----cleaned my room wash-----washed my clothes stay-------stayed at home watch-----watched TV 教学板块
(注明各板块设计意图)教学思考和积累(二次复备)Step 1: greeting T: hello boys and girls.S: hello MS Wang.T: 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 class.S: 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 MS Wang.T: nice to see you again.S: nice to see you, too.Step 2: warmer 1.日常口语练习
T: 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 who can tell me 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weekends? S1:I usually do my homework….S2:………..2.warm-up 导入新课
T:OK.How was your weekend? S3:It was fine….S4:……..Step 3 presentation 出示课件并让学生自己观察回答问题。1.T: How were their weekend? S1:MIKE cleaned his room and washed his clothes.(师注意物主代词的变换)S2:ChenJie stayed at home and watched TV.(1)呈现词组: cleaned my room, washed my clothes , stayed at home, watched TV 强调过去式的发音/d/,/d/,/id//t/.学生跟随教师朗读词组。(2)呈现句型:What did you do? 师问生答。(3)生打开课本P15,听录音再次跟读。Step 4 practice(练习)(1)卡片识单词:教师出示动词原形词组卡片学生说动词词组的过去式
(2)主情景图问答练习:出示MIKE 微博截图,操练句型what did +主语+do? 主语+动词过去式(3)Do a survey and report:操练句型—How was your weekend? What did you do?(4)summary: Last weekend two students washed their clothes… Step 5 homework(1)抄写四会动词词组并做配套练习(2)询问同学及朋友的周末安排(3)预习p16 再实践(课堂、课后作业)设计(1)抄写四会动词词组并做配套练习(2)询问同学及朋友的周末安排(3)预习p16 教学反思
第 2 单元
课 题 名 称 Unit2 Last weekend 课 时 3 教学重点 A基础
目标 1.能够了解let’s talk的大意,并能简单复述对话。2.能听懂并能完成part B Let’s try.3.能够了解单词magazine,better,faster的意思。4.培养学生正确的兴趣爱好.B核心 目标 C延展 目标
学习难点和兴趣点 1.Let’s talk 动词过去式的变化规则.2.能在生活中灵活运用对话.课前准备
录音机及磁带 多媒体课件 板书
设计 Lesson3 Last Weekend magazine 杂志
better---good 更好
faster---fast 更快 教学板块
(注明各板块设计意图)教学思考和积累(二次复备)Step 1: greeting T: hello boys and girls.S: hello MS Wang.T: 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 class.S: 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 MS Wang.T: nice to see you again.S: nice to see you, too.Step 2: warmer 1.日常口语练习
2.播放Let’s try录音,并完成相应的练习Step 3:presentation 1.教师展示自己昨天做的事情,和平时周末经常做的事情的图片,引导学生注意时态的区别.2.教师对学生说:john and amy正讨论想要去书店,他们要买什么呢?let’s have a look!3.播放let’s talk活动的动画或录音,请学生看动画或听录音,教师通过简单的提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大意。
4.What do they want to buy? 5.教师通过单词卡片,图片,事物,带领学生学习单词及短语,magazine, had a cold, slept, better, faster.通过教师领读,小老师领读,组长检查,熟练掌握单词。6.再次播放录音。
7.思考did john see a film last weekend?/ what did he do? 8.小组讨论,找出答案,抽生回答。
9.再次播放录音,跟读,要求生模仿语音语调。10.生分角色朗读,男女生读,分组读 Step 4 homework 听录音模仿对话 预习p17.再实践(课堂、课后作业)设计 听录音模仿对话 预习p17.教学反思
第 2 单元
课 题 名 称 Unit2 Last weekend 课 时 4 教学重点 A基础
目标 能听,说,读,写短语:read a book , saw a film ,had a cold, slept.能听,说,会读时间短语:last weekend, last night, last Monday, yesterday,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 并能做出相应的替换.掌握过去式的一般疑问句的形式:Did you like it?Yes,I did并知道关键词替换。能独立完成Look and talk的练习 B核心 目标 C延展 目标
学习难点和兴趣点 1.能听,说,读,写短语:read a book , saw a film ,had a cold, slept;能听,说,会读时间短语:last weekend, last night, last Monday, yesterday,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掌握过去式的一般疑问句的形式:Did you like it?Yes,I did.2.动词过去式的一般疑问句及其回答。课前准备
录音机及磁带 多媒体课件 板书
设计 Lesson4 Last Weekend read a book last weekend, saw a film last night, had a cold last Monday, slept yesterday,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 教学板块
(注明各板块设计意图)教学思考和积累(二次复备)Step 1: greeting T: hello boys and girls.S: hello MS Wang.T: 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 class.S: 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 MS Wang.T: nice to see you again.S: nice to see you, too.Step 2: warmer(1)日常口语练习(2)复习
Step 3: presentation(新课呈现)
(1)PPT出示John的微博截图并提出问题:T: what did John do last Saturday?(板书last Sunday)S1:He slept.(板书slept)S2:He read a book(板书read a book)(2)出示动词卡片,学生朗读,(3)出示Sarah看电影的图片,学生猜动词词组:see a film,引出saw a film(板书 saw a film).学生跟读
(4)T:Sarah saw a film.Did you like it?(板书Did you like it?)S1:Yes,I did(板书)S2:No,I didn’t(板书)(5)出示John 感冒的图片:have a cold ,引出动词的过去式had a cold(板书had a cold).学生跟读
(6)学生打开课本练习Let’s learn 的对话,教师出示各种时间词并解释:the day before yesterday(后天)(7)小结:不规则动词过去式: do---did see---saw read---read sleep---slept have----had go---went step4: practice(练习)1.Look and talk :操练句型what did Sarah/John/Mike….do yesterday/last Sunday /……? Did he/she have a cold…..? Yes, he/she did ,No, he /she didn’t 2.小结
Step 5: homework 再实践(课堂、课后作业)设计(1)抄写动词词组及时间短语(2)听录音模仿对话(3)预习P18 教学反思
第 2 单元
课 题 名 称 Unit2 Last weekend 课 时 5 教学重点 A基础
目标 1.能听,说,认读单词hotel,fixed,broken,lamp,loud,enjoy,stay 2.能够了解read and write 课文的部分大意 3.了解意见书书写格式
4.学生能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体会新语言的意义 5.培养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 B核心 目标 C延展 目标
学习难点和兴趣点 read and write的对话 知道基本的酒店入住礼仪 课前准备
录音机及磁带 多媒体课件 板书
设计 Lesson5 Last Weekend hotel----旅馆 fixed----修理 broken----破损的 lamp----台灯 loud----大声的 enjoy----享受 stay----逗留 教学板块
(注明各板块设计意图)教学思考和积累(二次复备)Step 1: greeting T: hello boys and girls.S: hello MS Wang.T: 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 class.S: 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 MS Wang.T: nice to see you again.S: nice to see you, too.Step 2: warm-up 1(1)日常口语练习Step 3:presentation(1)出示PPT: Mrs Boom’s works
made the beds cooked the food cleaned the rooms(2)出示Mike的建议卡及意见书(3)生个别读,分段读,(4)听录音跟读。全班读,Step4:practice 完成p19的练习
(1)Read the letter again quickly.find the sentences that describe pictures 1-3.(2)Circle all the verbs in the text and complete the table.(3)Read and finish the letter.Step 5: homework
再实践(课堂、课后作业)设计(1)听录音朗读read and write(2)预习教学反思
第 2 单元
课 题 名 称 Unit2 Last weekend 课 时 6 教学重点 A基础
目标 1.能够完成Let’s check的练习2.能够了解story time的大意
3.学生能在任务完成过程中体会新语言的意义 4.能够学会合理地安排周末活动 B核心 目标 C延展 目标
学习难点和兴趣点 学生在了解故事的基础上,能分角色用自己的语言表演故事。课前准备
录音机及磁带 多媒体课件 板书
设计 Lesson6 Last Weekend How was your weekend? It was a busy one.What did you do on Saturday morning? I _____my schoolbag.教学板块
(注明各板块设计意图)教学思考和积累(二次复备)Step 1: greeting T: hello boys and girls.S: hello MS Wang.T: 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 class.S: 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 MS Wang.T: nice to see you again.S: nice to see you, too.Step 2: warm-up(1)日常口语练习(2)复习
Step 3: presentation 1.Today zip with zoom are talking about weekend.Would you like to see? Ok, let’s go and have a look.2.整体感知,掌握大意,激发兴趣。
看图,听整个故事,并且问:how was zoom’s
Weekend?通过提出简单, 有针对性的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大意,培养他们带着问题阅读,并做记录的好习惯。
3.逐步理解,解析课文,讲练结合。
(1)再听故事,学习新单词,并作相应句练习。
12.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作文 篇十二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56朵鲜花一齐绽放,每朵鲜花都有自已的芬芳,都有不同的民风民俗,其中最吸引我的还是傣族。
走进傣族人的生活,可以看到傣族人最具特色的挂包“筒帕”。傣族人生产筒帕的历史悠久,制作精美。从前的筒帕用麻、棉纺织而成,现在的用丝、毛和棉混纺而成。筒帕式样美观,制作精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筒帕上有许多彩色的条纹,交错在布包上,错落有致。一条银色的铃铛挂在布包上,有时还发出异常清脆的响声,十分悦耳精致美观的筒帕搭配上有民族风味的傣族服装,更是别具一格。傣族的筒帕不仅漂亮,对傣族的姑娘小伙来说,筒帕还是表达爱慕之情的信物。对于我这种业余“吃货”,最先要干的事就是品尝傣族的独特小吃—竹筒饭。将新鲜的竹节砍下,把糯米放在竹节里,加水浸泡若干小时,用芭蕉叶或干净的甘蔗叶将筒口塞住,放到火上烤,再将竹筒放在平整的木板上,轻轻敲击,剥去竹筒的薄皮,便获得一条圆柱形的米饭。竹筒饭融糯米香、青竹香于一体,是最具民族特色的风味食品。
如果你是阳历的4月13日至4月15日到傣族地区来游玩,那么你要小心啦,因为这是傣族在过新年——泼水节,所以稍不留神,就会成为“落汤鸡”!到了泼水节,傣族的男女老少就穿着节日的盛装,挑着清水,先来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你泼我我泼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大家互相泼啊泼,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歌,朵朵水花映着灿烂的笑脸,泼水节成了欢乐的海洋!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所以在泼水节里自然也少不了舞蹈。孔雀舞优美、雅致、抒情,是傣族舞蹈的灵魂。舞蹈是以孔雀的各种姿态为基础,然后凝结着傣族儿女的审美意趣创造面成的。还有不少的舞者尽情地挥洒自已的即兴之作,有的边跳边唱,有的甚至边跳边喝酒痴如醉,不拘一格,连续跳上几天似乎也不会累。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傣族虽然是少数民族,但他们的热情、古朴给我留下了刻的印象。那精美的服饰装点着这片土地,也装点着傣族人民幸福美满的生活。
端午节的味道
夏季最期待的节日就是端午节了,看着那三角形状的粽子,特别馋人;闻着艾草淡淡的香味,沁人心脾。划龙舟、赶鸭子,都是我最喜欢的节日娱乐。雄黄酒的传奇故事,熏苍术的祝福,无不透露着节日的喜庆。
端午节吃粽子是从古传承至今的一个重要习俗。包粽子主要是用荷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都统称为粽叶。粽子的传统形状一般都是三角形的,人们会根据粽馅为粽子命名,全是糯米的叫糯米粽,糯米里掺着小豆的叫豆粽,掺枣子的是枣粽。在很久以前考试时,家长大多都会给孩子包几个枣粽带上,因为枣粽又叫“早中”。剥开那层墨绿的外衣,露出里面雪白的米肉,甜糯的香味,早已将我的馋虫勾起来了。甜糯的粽子,这是端午节的味道。
在门上挂艾叶、蒿草、白芷等植物,也是端午节的一个传统习。艾叶、蒿草、白芷都属于中药。先煮两个鸡蛋,等鸡蛋煮好以后,中间剥开蛋白,取出蛋黄,在原本蛋黄的位置放入用艾草或蒿草住的一件银饰品,合上鸡蛋,用纱布包住,塞进嘴里,可以驱寒咳嗽。艾叶、蒿草的清香,这是端午节的味道。
赛龙舟也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相传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忠臣屈原投河而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划龙船是为了纪念屈原,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在我的家乡每年都会举行赛龙舟比赛,还会在江面放置许多鸭子,几个龙舟队伍相互竞争,哪个队伍抓到的鸭子多,哪个队伍就获胜。每年,我都会站在江边,看着江面上的龙舟队伍奋勇激进看着他们比赛。龙舟对屈原的纪念,这是端午节的味道。
传说屈原投江之后,屈原家乡的人们为了不让蛟龙吃掉屈原的遗体,纷纷把粽子、咸蛋抛入江中。一位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入江中,说是可以药晕蛟龙,保护屈原。一会儿,水面果真浮起一条蛟龙。于是,人们把这条蛟龙扯上岸,抽其筋,剥其皮,之后又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黄酒抹七窍,认为这样便可以使孩子们免受虫蛇伤害。熏苍术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就是用苍术消毒空气,将天然的苍术捆绑在一起点燃,燃烧后产生的薄烟不仅散发出清香,还可以驱赶蚊虫,令人神清气爽。雄黄的传奇,薰苍术的祝福,这是端午节的味道。
千年的传统延续至今,每一样习俗都被传承,端午节的味道也被记忆。甜糯的粽子,奋勇激进的赛龙舟,清香的艾草,传奇的雄黄,神奇的熏苍术,这都是我记忆中端午节的味道。
傣族的民风民俗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56朵鲜花一齐绽放,每朵鲜花都有自已的芬芳,都有不同的民风民俗,其中最吸引我的还是傣族。
走进傣族人的生活,可以看到傣族人最具特色的挂包“筒帕”。傣族人生产筒帕的历史悠久,制作精美。从前的筒帕用麻、棉纺织而成,现在的用丝、毛和棉混纺而成。筒帕式样美观,制作精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筒帕上有许多彩色的条纹,交错在布包上,错落有致。一条银色的铃铛挂在布包上,有时还发出异常清脆的响声,十分悦耳精致美观的筒帕搭配上有民族风味的傣族服装,更是别具一格。傣族的筒帕不仅漂亮,对傣族的姑娘小伙来说,筒帕还是表达爱慕之情的信物。对于我这种业余“吃货”,最先要干的事就是品尝傣族的独特小吃—竹筒饭。将新鲜的竹节砍下,把糯米放在竹节里,加水浸泡若干小时,用芭蕉叶或干净的甘蔗叶将筒口塞住,放到火上烤,再将竹筒放在平整的木板上,轻轻敲击,剥去竹筒的薄皮,便获得一条圆柱形的米饭。竹筒饭融糯米香、青竹香于一体,是最具民族特色的风味食品。
如果你是阳历的4月13日至4月15日到傣族地区来游玩,那么你要小心啦,因为这是傣族在过新年——泼水节,所以稍不留神,就会成为“落汤鸡”!到了泼水节,傣族的男女老少就穿着节日的盛装,挑着清水,先来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你泼我我泼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大家互相泼啊泼,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歌,朵朵水花映着灿烂的笑脸,泼水节成了欢乐的海洋!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所以在泼水节里自然也少不了舞蹈。孔雀舞优美、雅致、抒情,是傣族
端午节的味道
夏季最期待的节日就是端午节了,看着那三角形状的粽子,特别馋人;闻着艾草淡淡的香味,沁人心脾。划龙舟、赶鸭子,都是我最喜欢的节日娱乐。雄黄酒的传奇故事,熏苍术的祝福,无不透露着节日的喜庆。
端午节吃粽子是从古传承至今的一个重要习俗。包粽子主要是用荷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都统称为粽叶。粽子的传统形状一般都是三角形的,人们会根据粽馅为粽子命名,全是糯米的叫糯米粽,糯米里掺着小豆的叫豆粽,掺枣子的是枣粽。在很久以前考试时,家长大多都会给孩子包几个枣粽带上,因为枣粽又叫“早中”。剥开那层墨绿的外衣,露出里面雪白的米肉,甜糯的香味,早已将我的馋虫勾起来了。甜糯的粽子,这是端午节的味道。
在门上挂艾叶、蒿草、白芷等植物,也是端午节的一个传统习。艾叶、蒿草、白芷都属于中药。先煮两个鸡蛋,等鸡蛋煮好以后,中间剥开蛋白,取出蛋黄,在原本蛋黄的位置放入用艾草或蒿草住的一件银饰品,合上鸡蛋,用纱布包住,塞进嘴里,可以驱寒咳嗽。艾叶、蒿草的清香,这是端午节的味道。
赛龙舟也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相传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忠臣屈原投河而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划龙船是为了纪念屈原,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在我的家乡每年都会举行赛龙舟比赛,还会在江面放置许多鸭子,几个龙舟队伍相互竞争,哪个队伍抓到的鸭子多,哪个队伍就获胜。每年,我都会站在江边,看着江面上的龙舟队伍奋勇激进看着他们比赛。龙舟对屈原的纪念,这是端午节的味道。
传说屈原投江之后,屈原家乡的人们为了不让蛟龙吃掉屈原的遗体,纷纷把粽子、咸蛋抛入江中。一位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入江中,说是可以药晕蛟龙,保护屈原。一会儿,水面果真浮起一条蛟龙。于是,人们把这条蛟龙扯上岸,抽其筋,剥其皮,之后又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黄酒抹七窍,认为这样便可以使孩子们免受虫蛇伤害。熏苍术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就是用苍术消毒空气,将天然的苍术捆绑在一起点燃,燃烧后产生的薄烟不仅散发出清香,还可以驱赶蚊虫,令人神清气爽。雄黄的传奇,薰苍术的祝福,这是端午节的味道。
千年的传统延续至今,每一样习俗都被传承,端午节的味道也被记忆。甜糯的粽子,奋勇激进的赛龙舟,清香的艾草,传奇的雄黄,神奇的熏苍术,这都是我记忆中端午节的味道。
家乡的春节
我的老家在和县白桥镇,那儿虽没有都市的繁华,但却处处体现出浓郁的地方风情我爱我的家乡,更爱家乡的春节。
家乡的春节差不多在腊月初就开始了。人们都要腌制咸货,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
腊月二十三俗称“过小年”。下午四点时,村里上下就响起了鞭炮声。奶奶端着糖瓜甜烧饼,摆上灶台,擎了一炷香插在“灶王爷”的供台上。我问奶奶这灶王爷是干啥的?奶奶忙说:“不要乱说!这一天,灶王爷要去玉皇大帝那里汇报工作,汇报咱这一家在这年里表现得好不好,做坏事了没有。因为灶王爷家有18口人,而且他们都喜欢吃甜食特别是灶糖和芝麻糖,所以要准备那些供品。一会儿还要用红纸写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条幅,贴在灶头旁,当然还要家家放鞭炮恭送灶王爷上天才行。”当时我在心里想:灶王爷,你一定要在玉皇大帝那里夸奖我们哦!
除夕可真热闹。家家户户赶做年菜,孩子们穿上新衣,与小伙伴们一起放鞭炮,玩要嬉戏,我也不例外。一切都要趁早,年夜饭,在午后两点钟就开始准备了,油焖河虾蒸肥蟹、香菇肉片、松鼠鳜鱼、红烧肘子,这可是爷爷的拿手菜。爷爷说要荤素搭配——醋熘白菜、凉拌三丝,清口开胃。奶奶的人气最高了,爸爸妈妈都围绕着她原来是在包饺子。妈妈调馅,爸爸擀皮,我和奶奶只管包饺子。爸爸意味深长地说:“团圆饭什么叫团圆饭。饭不重要,重要的是团圆,一家人在一起的感觉,家的感觉。”
香味四溢的年夜饭好了,我们]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说一说一年的经历,来年的憧憬,其乐融融。
漫长的守岁,还好有央视春晚。歌声悠扬,舞蹈曼妙,一片祥和美满;相声睿智,小品逗人,充满欢声笑语。
正月初一最为隆重,拜谱是必不可少的。同族全家老少全都到大街上来,挂起一文高的家谱,摆上供桌,放上苹果、香烟、香蕉、糖果,悬挂十挂千头鞭炮,捏着百个二踢脚乒乒乓乓地放起来。上百口的李姓人氏,一起弯腰屈膝叩首的场面十分壮观隆重,使我浑身有了一种归属感。
可是我对拜年的礼节仪式一窍不通,为了完成拜谱的仪式,我特地问了爷爷该怎么做男子拜年首先躬身作揖,作揖的姿势是先双手抱拳前举。这抱拳可不能乱抱,男子尚左,也就是男子用左手握右手,这称作“吉拜”;相反则是“凶拜”。大过年的,来上一个右手握左手,就是触人霉头了。接着是叩拜,即跪拜磕头。最后抱拳拱手。女子拜年是万福右手覆左手,半握拳,附于右侧腰肋间,上下微晃数下,双膝微微下蹲,也可以鞠躬拜年
春节结束,我也要回到马鞍山了,但家乡的风土人情令我难以忘怀。我爱我的家乡我爱家乡的春节,更爱家乡的民俗风情。
舞草龙
家乡的元宵节是仅次于大年初一的日子,这一天的重头戏非舞龙灯莫属了。
晚上七点,一轮皎洁的明月装点着夜空。突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一条威猛的草龙“飞”了出来。到处都是围观的人群,鞭炮声此起彼伏,我的心一下子燃烧起来。这是多么奇妙的一幕呀!以草龙长十米左右,它那两颗明亮的眼睛忽闪忽闪的,活灵活现:两条长长的龙须由彩灯组成,五颜六色,美极了!
爷爷与他的队友们举着草龙,青筋凸显的大手充满了力量。龙珠当然是由德高望重的爷爷把握。草龙在爷爷的带领下,飞快地盘旋着,远远望去,仿佛一条真龙在腾云驾雾。爷爷和他的队友们才行进不到100米,就来到了一户人家。还没到门口,就听到里面传来“噼噼啪啪”的鞭炮声,这户人家一早就把厅堂收拾好,准备好鞭炮,恭候草龙的到来,并且极力邀请龙灯队在家里稍作停留。家里自酿的米酒,喜庆的香烟、糖果,让红红火火的年味儿更加浓厚了
“三分龙,七分舞。”这是爷爷常说的一句话。的确,龙要舞才能显出它的威风。只见爷爷转动龙珠,在前方开道,龙头紧跟其后跃跃欲试,仿佛一口就能吞下那颗又大又亮的龙珠。龙身跟随龙头有节奏地飞舞着,这招“蛟龙漫游”甚是流畅。忽然,爷爷将龙珠滑向了龙尾,龙头紧追不舍,来了个“龙头穿裆”的招式,引得围观的群众一片喝彩。主人赶紧拿出香烟、糖果、茶水来招呼大家,据说草龙经过的人家这一年一定行好运。一路上,鞭炮声、锣鼓声、喝彩声不绝于耳。
鞭炮声中,妈妈大声告诉我:“我们鄞州区的舞草龙还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呢!舞草龙的师傅都是百里挑一的,并且早早就开始排练了,有最基本的游走动作,也有回头、摆尾、叩首、盘旋等高难度动作。舞草龙可不单是力气活,还要求技术和配合。”
13.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 篇十三
嘿!我找到秋姑娘了,她在公园!异木棉竞相开放,粉红粉红的,四五片小小的花瓣围着花蕊坐着,犹如一家围坐在一起。菊花绽开了美丽的笑脸,黄的似金,粉的像一片霞,红的似火,漂亮极了,这让我想起一句诗:“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三角梅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忍不住从栏杆处探出头来,它们互相缠绕着,像小孩子一起在嬉闹。秋姑娘,你露马脚了吧!我找到你了哦!
嘿!我又找到秋姑娘了,这次在果园的桔田地。远看这是一片桔海,近看,一个个金黄金黄的桔子,犹如一个个小灯笼挂在桔树上。农民们喜上眉梢,“桔香飘万里”,不久,这些桔树就像小鸟一样飞到千家万户,祝福人们吉祥如意。秋姑娘,谢谢你的“神力”,让农民的一年的努力得到回报。
嘿!秋姑娘,你还是被我找到了,这次你藏在了天空上。秋高气爽,天空湛蓝湛蓝的,到了傍晚,晚霞最美。湛蓝的天空慢慢变成紫色,从紫色面慢慢变成深紫色,最后天空中出现了红色的云,它把城市给笼罩住了,云在不断地更换锦衣,紫的,粉的,黄的……五光十色,就像铺开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
14.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篇十四
单
元
教
材
分
析
本单元内容主要包括比例的认识、比例的应用、比例尺以及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四部分内容。教材充分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学生学了比的认识并掌握了一些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呈现了大量学生以前学过的量与量的关系,在学习比例的有关知识及应用。比例尺的应用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因此教材结合具体的活动和实例,体验比例尺的应用,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数量之间关系的认识,同时也使学生初步了解一种量怎样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获得初步的函数观念,并利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单
元
教
学
重
难
点
重点: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会运用比例只是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能够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平面图形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3.使学生在认识比例、应用比例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不同数学领域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义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难点:让学生获得初步的函数观念,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义和能力。
课时
安排
比例的认识 2课时 比例的应用 2课时
比例尺 2课时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1课时
练习二 2课时 单元测试 2课时
主备
教师
备课时间
2月 日
组
长
审
核
年 月 日
领
导
签
字
年 月 日
课题
比例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比例的意义及其基本性质。这节课是后续学习“解比例”“比例尺”等知识的基础。教材创设了“图片像与不像”“调制蜂蜜水”两个不同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化简比或者求比值等不同方式找到相等的比,理解“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的含义,并认识比例内项、外项等个部分名称。
教学
目标
1.联系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理解比例的意义,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比例的意义。
2.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并能正确的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
难重点
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
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图片
教 学 活 动
设计意图
修 改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知:
1.什么是比?
(1)一辆汽车5小时行驶300千米,写出路程与时间的比,并化简 300:5=60:1
(2)小明身高1.2米,小红身高1.4米,写出小明与小红身高的比 1.2:1.4=12:14=6:7
2.求下列各比的比值
12:16 3/4:1/8
二、新知探究:
1.教学比例的意义。
(1)谈话:哪两张照片像?为什么?
(2)引导、交流。照片放大前后长的比是
12:6,宽的比是8:4,两个比化简后都是
2:1,它们的比值都是2。这两个比相等,因此可以写成下面的等式:板书:12:6=8:4
(3)揭示定义:(板书)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丰富对比例的感知
讨论:(出示问题)“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这两个比也能组成比例吗?”
小组交流:第一张照片长和宽的比是6:4,第二张照片长和宽的比是3:2,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1.5。我们可以发现这两个比相等,因此组成比例。
3.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谈话:请同学们想一想,刚才我们是怎样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的?
小结:如果两个比化简后的比相同或它们的比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比就能组成比例。
4.学生自主写比例
引导:既然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你能很快写出一个比例吗?生尝试交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2题
出示题目,学生板演。交流叙述:为什么第1组和第4组中的两个比能组成比例?
2.完成练一练第1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写出上节课学习的几个比例,仔细观察,你会有新的发现。
12:6=8:4 6:4=3:2
3:2=15:10 10:2=15:3
二、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猜数
呈现比例“12∶□=□∶2”。
(1)想一想,这两个内项可能是哪两个数?(2)这样的例子举得完吗?
2.猜想
仔细观察这组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3.验证
(1)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呢,有什么好办法?
(2)你觉得应该怎样举例呢?
通过举例验证,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4.小结
(1)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比例3:5=4:6,为什么两个外项的积不等于两个內项的积?
(2)“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且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5.完善
(1)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个项,即a:b=c:d,那么,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表示成什么?(ad=bc或bc=ad)
(2)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比例0:0=0:0,可以吗?
(3)比例的项不能为0。
6.如果比例写成分数形式,这怎么相乘?
三、练习应用
1.判断下面的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10:1.5和8:1.2 6:9和12:18
1/4:1/9和1/3:1/2 9:12和1/6:1/18
2.数学书4页的4小题。
3.4页的5小题。
给据表中的数据写出三个不同的比例。
4.根据下面的两组乘法算式,分别写出两个不同的比例。
9х0.4 = 1.2х3 3a = 2b
三、回顾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复习回顾旧知,利用旧知引出新知,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通过观察图形,获得初步的感性认识。
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比例的理解和感知。并在运用的过程中理解比例的意义。
练习巩固理解比例的意义。
引导观察发现,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
利用猜一猜,验证,小结,最后总结规律,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巩固深化知识。
板
书
设
计
教学反思
课题
比例的应用
教材
分析
本节课主要学习解比例,它是在学生掌握了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以前学习的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也是学习解比例的重要基础。解比例时,关键是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内项的积和外项的积,再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教材创设了“物物交换”的情境,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列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并自主探索解比例的方法。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理解解比例的意义。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3.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
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难点:建立解比例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修改
第一课时
一、复习准备
(1)什么叫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2)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
18∶20和7.2∶8 100∶0.2和10∶0.002
学生独立完成后,抽取个别学生的答案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
(3)填空。
3.6∶9=2.4∶6
()×()=()×()
二、导入新课
出示情境图
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多少本小人书?
三、探究新知
假设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X本小人书,尝试用比例的方法解决问题。
4:10=14:x 或14:4=x:10
提问:你能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求出未知项x吗?自己先想一想,有没有办法做。再试着做做看。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第一步的根据是什么,并向学生说明解比例的书写格式。
四、巩固练习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下面的比例改写成含有未知数的乘法等式来解吗?
3:4=x∶21 4∶13=9∶x
解分数形式的比例时要注意什么?
五、全课总结
(1)什么叫解比例?
(2)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一般方法。
第二课时
一、基本练习
1.填空。
(1)27:()=45÷30=():20=()%
(2)比的后项是1.5,比值是4,比的前项是()。
2.判断。
(1)表示两个比组成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1/2:1/3与1/4:1/6能组成比例。
二、巩固练习
1.小红在文具店里用15元买饿3本练习本;小丽用25元买了5本,谁买的本子便宜些?
2.下午2点,学校8米高的旗杆影子长5米,旁边一棵高120厘米的香樟树影子长75厘米,请你说出旗杆和香樟树与各自影子的比。这两个比能用符号连起来吗?为什么?
判断两个比组成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3.以15:3=25:5和8:5=120:15为例,让学生分别算出它们的内项和、差、积、商与它们的外项和、差、积、商,看看能发现什么?
三、解比例。
1/2:1/5=1/4:x 36/x=54/3
四、作业:完成第20页练一练第1-5题。
回顾旧知,温新知学习打下知识基础。
借助于情境图,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自主探究,独立思考。
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进行分层练习,回顾所学知识。
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课题
比例尺
教材
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比例尺的相关知识,实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以及比例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科书设计了讨论“笑笑和淘气画得平面图”的活动,体会比例尺的必要性,并教学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
目标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比例尺。
2.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尺的实际意义,了解比例尺的含义。
3.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
重难点
重点:正确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难点: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尺的实际意义,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修改
第一课时
一.看图产生疑问、引入新知
淘气和笑笑分别根据右面的信息画了图,他们画的合理吗?
二.自主探究,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1.理解比例尺意义
师:大家请看笑笑同学根据比例尺的知识画出的平面图,你看他图中的比例尺是?(1:10000)你知道1:10000是什么意思吗?
图上的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的10000厘米,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0倍。
比例尺实际上就等于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揭示比例尺的含义及求比例尺的方法。
比例尺1 :10000有三种不同的理解:
①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 1/10000;
②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0倍;
③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0米(也就是10000厘米)。
2.学生看书自学线段比例尺并利用线段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3.认识比例尺特征。
(讨论)当你看到比例尺1:6000000时,你想到了什么?
通过观察,你们发现比例尺有什么相同的特征?
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22页:练一练1,2,3
四、总结
第二课时
一、引入。
什么是比例尺?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出公式: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根据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
二、求实际距离(试一试)
北京和上海是我国的两个直辖市,也是我国政治、文化中心,今天我们就根据其中的一幅中国地图和比例尺来计算一下北京到上海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1.要求北京到上海的实际距离,应先怎么办呢?
2.北京到上海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试着算一算。
3.交流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能会有多种解法。重点介绍用算术方法和列比例的方法求实际距离。
三、认识精密比例尺
同学们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比例尺的后项是1?
一个机器零件长5毫米,画在图纸上是4厘米,求这幅图纸的比例尺。
四、看书质疑、新知小结。
五、巩固练习:课本23页4-7
在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不同角度认识理解比例尺的含义和作用。
利用比例尺的意义解决问题,巩固新知。
回顾复习旧知。
利用比例尺,灵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掌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课题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教材
分析
本节课是学习了比的意义、比例的意义以及有关平面图形知识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落实“能利用方格纸等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基本要求。教材设计“为巨人设计教室”任务,以具体的任务驱动学生的学习,体会图形得放大和缩小的实际意义,并掌握图形得放大与缩小的基本方法。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
重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图形放大或缩小。
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修改
(一)谈话引入
把长方形照片放大或缩小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以及大小都发生了变化,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二)探索新知
1.“巨人”的身高与普通人的身高的比是4:1。
该如何为“巨人”设计一间教室呢?
小结: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4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长的比是4:1,宽的比也是4:1,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4:1的比放大。(板书:按4:1的比放大)
继续观察:2个长方形大小、形状上有什么变化?板书:(形状不变,大小发生了变化)
追问:这里的4:1,表示什么意思?比的前项指什么?后项呢?
可不可以继续放大?可以按几比几的比放大?
观察一下这些比的比值,有什么发现?
小结:放大前后图形对应线段长的比相等。
认识图形的缩小(课件出示)
学生根据出示的问题,说出1:4的意思。
回答题中的所出示的问题。
让学生再观察,大小和形状有什么变化?
2.讨论辨析。P25练一练第1题
3.小结新知:
怎样将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呢?放大或缩小后有什么变化?
在对应的每条边都按相同的比放大(缩小),形状不变,大小发生了变化。
(三)巩固应用:P25练一练2,3,4
初步感知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课题
练习二
教材
分析
练习二共安排了8道题目,其中第1,2题是“比例”知识的进一步理解,第3题和第5题是“比例”“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等知识技能的巩固,第4题、第6题和第7题是应用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第8题是比例尺、图形位置等知识的综合应用。
教学
目标
1.对比例的有关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复习。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理清知识间的结构,主动构建知识网络,学会整理知识的方法。
难点:对一些概念的理解和区分,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地图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修改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我们班一共有多少位同学?男生有多少人?女生多少人?
谁能用“比的知识”说说男女同学人数的关系?谁能说一个和他比值相等的比?
二、梳理知识、建构网络。
1.尝试整理所学知识
2.汇报展示
3.梳理整理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举例说明比例的意义。
2.举例说明比例的基本性质。
3.讨论比和比例的区别?
四、练习巩固
练习二1-5题。
第二课时
一、回顾复习。
什么是比例尺?
二、巩固应用
1.26页6题。量一量,算一算。
2.27页7题。
根据比例尺计算实际距离,让学生尝试解决后,再汇报交流。
3.27页8题。
1-3小题学生独立解决,4小题让学生先讨论,在引导解决问题。
三、回顾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联系实际回顾比和比例。梳理整理知识,形成网络知识结构图,有利于学生条理清晰的掌握知识。
重点复习有关比例尺的知识,变式练习更能加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推荐阅读: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试卷06-10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文:壮族三月三习俗08-31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11-07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09-13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10-23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10-13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09-14
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08-03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备课教案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