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题(共10篇)
1.德育课题 篇一
《中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
一、课题论证
1、选题意义
社会发展的需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等。
学校发展的需要: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然要求改进学生的道德教育,帮助广大中学生养成文明习惯,是中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和道德形成的重要标志,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学生发展的需要:“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合将来社会的发展,学会做文明人,做社会人,我们必须通过此课题的研究让学生养成文明习惯。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也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需要。
2、理论依据
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我国新时期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原则和主要内容等。《纲要》指出,今后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995年3月颁布的《教育法》第四十三条“学生的应履行的义务”中指出: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十六大首次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等,都为这个课题提 供了理论和政策法规依据,也为其指明了方向,即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要从娃娃抓起。
对“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的研究,有利于学生文明习惯养成,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创新德育新形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丰富国内关于养成教育的理论研究,为实施素质教育架起新的支点。为学校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并在操作层面上,提供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
养成良好习惯,是学生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抓好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是从当前学生的实际出发而提出的,有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也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根本途经。
二、目标内容
学生文明行为习惯是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体现时代发展与个性特点要求,在生活和教育中形成的符合《中学生守则》、遵循代表社会和时代先进方向、社会公德的稳定而持久的行为。
1、研究的目标:
总目标:以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为依据,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校内外智力资源为依托,以学校为主阵地,学生文明习惯的现状为出发点,使学生懂得基本的行为规范,最终实现“争做文明学生、争当文明班集体”,推动素质教育的目标的实现,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体目标:从培养文明习惯入手,研究和探讨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与诚信意识培养的关系,主要达到以下两个目的:
1、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通过研究,提出学生文明习惯的培养方案和不良习惯的矫正方案,做到文明习惯的培养和不良习惯的矫正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教师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学生文明习惯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卫生意识和卫生习惯,礼貌待人,言谈举止文明。
要实现以上目标,应注意以下三点:
首先,要体现时代要求和中学生教育特色,通过研究和实践,探索一套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文明习惯养成”的教育对策,以指导本校的工作。
其次,通过研究和实践,使学生通过真实的感受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通过深刻的理解掌握道德规范,并在实践中培养道德能力,最后形成并表现为文明习惯。
再次,通过研究和实践,提升教师德育工作水平,进一步推动学校德育工作。
2、研究的内容:
从社会公德、仪表仪态、礼貌待人等方面,研究中学生良好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遵循学生身心成长规律,重视基础性文明习惯的养成,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课题强调的核心理念是“举止文明”,体现为“尊敬师长、团结同学、遵规守纪、明礼诚信”。
三、研究原则
在本课题的研究探索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坚持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科学性,遵循 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一般规律,注意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接受能力。
2、主体性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主体日常行为形成规律,着重培养中学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良好日常行为习惯。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坚持知行统一,重在实践、体验、互相监督。
4、有效性原则。针对新时期中学生日常行为的不良习惯,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理制度。
5、创新性原则。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制定规范、日常行为标准,并监督执行在本班各小组之间进行评比。
6、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相结合原则。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在校期间。
四、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的时间为两年,即从2009年9月至2013年9月,共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和开题阶段:2009年9月至2011年7月。
1、组建课题组,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制定课题研究计划。
2、课题研究成员制定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
3、组织课题组全体成员检索国内外相关的研究资料,深入学习有关理论。
4、开题。
(二)研究实施阶段:2009年9月至2012年9月
1、结合学校的班主任持证上岗,开展课题组成员系列培训活动。
2、利用学校网络平台组织课题组论坛、开展“问题研究”的主题沙龙活动、组织师德演讲活动、开展养成教育方略经验交流活动等等。
3、开展系列文明习惯为主题的教育活动。通过活动教育学生具有尊老爱幼、尊敬师长、文明礼貌、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爱护环境等良好的家庭伦理和社会公德,使他们懂得良好的品德是做人、交往的基础。
4、组织教师结合具体个案,进行案例研究,总结经验。
5、鼓励教师撰写论文,开展论文征集评选活动。
(三)总结提高阶段:2012年9月至2013年5月阶段总结、经验交
流和研讨等活动。
(四)总结推广阶段:2013年5月至2013年9月
1、进行课题的结题工作。
2、对研究内容分专题进行总结,并撰写结题报告。
3、撰写结题报告,请总课题组进行鉴定。
4、编写论文集和案例集。
五、方法措施
为培养青年教师,课题组吸收了年轻的骨干教师。这些教师无论思想上和业务上都能胜任课题研究。为保证课题研究的开展,我们具体采取了如下措施:
1、学校每周组织课题组成员安排必要的研究时间,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2、每位课题组成员保证一台电脑,方便资料查询和网络学习。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3、学校投入一定经费、组织教师走出去,请进来,购买书籍、音像制品等便于老师的学习提高。
4、建立教科研管理制度,加强过程管理和成果转化的管理。
5、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还采取了如下方法: 榜样示范法:“以身作则”向来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在宣布本德育课题实施和意义时,就首先提出:教师以身作则,在学习、安全、卫生、文明、生活等方面保持好习惯,严于律已。已正方可正人。在学生中间,选出“个人日常行为习惯优秀个人”,树立良好榜样,让其他学生可时常参照对比,时刻纠正自己的一言一行。
活动教育法:组织学生观看文明行为的视频的活动。枯燥空洞的理论说教往往缺乏说服力。学生观看不文明行为时,常常会发出一片“哄笑”,在“哄笑”中,认识到不文明行为的“不良”之处;在观看文明行为时,常常会发出会心的微笑,潜意识中对文明行为有了认可,经过内心的一番比较、自省,真正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在以后的行为中,有意识地矫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强化自己的文明行为。交流评议法:通过一段时间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依据《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手册》学生出谋划策,讨论、交流,改善我校一系列德育治理规章制度。对于《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守则》,学生是极其认识的,但日常言行违背的也是司空见惯的。所以,我们让学生列举自己的日常言行中违背学 校规定的方面,并简述违反的原因,以便从根本上更好的改正,并且进一步熟悉和牢记学校其他规章制度,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严于律已,为全校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以便形成优良的校园文明风气。个案分析法:课题研究启动后,首先确定四个试点班级,再设计出关于文明行为养成行为教育的问卷分发到试点班级,对每一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问卷进行分析,筛选出典型个案,进行重点指导,矫正不良行为。这样的做法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典型性;既考虑到所有学生,又照顾到了特别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试点班级的整体文明风气得到改善,典型案例的学生的进步更大。
当学生有不良言行时,我们还运用说服教育法,行为比较法,心理暗示法等。
六、课题预期成果
本课题研究促进了德育工作的提升,使教研成果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学生养成了文明习惯,提升了综合素质。
1、通过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规范了学生的行为,有效制止了由社会、家庭等部分因素影响而产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尤其是试点班级的卫生习惯相比其他班级较优秀。在每次的卫生纪律评比中,试点班级的成绩是最好,这为其他班级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校园环境有的空前的改善。
2、通过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学生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文明习惯、生活习惯等更趋于健康,试点班级已带动全校基本形成了文明、和谐的校风,进入校园没有一张纸片,没有一个包装,整齐干 净,每天如此,为学生更好的学习创造了极佳的条件。
3、通过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校内说脏话,打架事件已明显减少,学生校外违法犯罪事件已经杜绝,我校近期来无一例违法犯罪事件和校外人员打架斗殴事件发生,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充分肯定。
4、试点班级的班主任管理经验已被其他班主任采纳,试点班级学生的一些日常行为已成为全校学生学习的榜样,为全校学生做了一个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
七、问题对策
在课题研究中,发现学生德育方面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学生追求高消费和享受的现象日益严峻,把艰苦朴素和勤俭节约的美德置于脑后。
二是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一些日常习惯坚持不住,有人前人后两样的现象,不能尊重父母和他人的劳动成果。
三是不良家庭因素的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溺爱,过分放纵迁就,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央,我行我素。还有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父母都外出打工的家庭等,都轻易使学生缺少管理和心理交流,形成不良的品质。
针对新时期中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存在的问题和影响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因素,实验教师提出相应对策:
1、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现状调查、心理分析,找准原因,增强针对性。
2、注意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分析,多交流沟通,增强互动性。
3、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激励自我完善。总坚固验并制定一系列细致、有效的德育管理制度,增强实效性。
4、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献身教育的思想意识,增强保障性。
5、美化校园,形成和谐的校园文化特色,陶冶学生情操。9
2.德育课题 篇二
近日获悉,三明学院附属小学德育课题“小学生‘分层序列化’好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入选2016年福建省中小学德育B类研究课题。
近年来,在林启福校长“福泽”教育思想引领下,学校德育工作积极探索新思路、新举措,取得显著成效。继德育品牌项目“幸福七色花”年级体验式活动深入开展践行后,学校又着力“好习惯圆人生幸福梦”主题,开始积极思考小学生好习惯的教育,旨通过各年级的分层序列化养成好习惯的教育指标体系,探索出分层序列化养成好习惯教育的基本路径,构建“分层序列化好习惯教育”的小学德育教育模式,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
3.搞好德育工作是学校永恒的课题 篇三
一、以创建英雄中队为龙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学校从2002年起经申请和审批,成立了雷锋中队、宝塔小卫士中队、王二小中队和王震中队、毛岸英中队,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和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活动。如毛主席、王震诞辰或去世纪念日,葛振林、李葆华去逝并回忆狼牙山五壮士事迹在国旗下默哀,特别是任弼时百岁诞辰纪念日,学校派出两名队员带着少先队员采集的延河鹅卵石、宝塔山黄土、幸福渠水撒在任弼时墓前,把仿制小纺车赠送给延安枣园任弼时旧居和湖南任弼时纪念馆珍藏。开展纪念长征到陕北70周年和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七大闭幕60周年,张思德牺牲60年等活动,通过学习伟人讲话,了解生平事迹、简介、演讲故事,参加全国英雄中队夏令营,走访郭仁、李银桥、陈耀、任远志、左太北了解伟人现实生活,增加对孩子感染力,还开展了《丰碑在我心中》、民族精神代代传等活动启动仪式,还通过歌咏比赛、知识竞赛、故事演讲展开长效活动。
二、以落实班级活动为基点,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以中华美德诚实、正直、勤俭、节约、团结互助、睦邻友好、文明礼仪为内容的班会活动,通过开展演讲会、辩论会、创编文艺节目、演小品等进行教育,如学生自创变废为宝、不乱扔果皮纸屑、母子亲、醒悟等以現实生活中事例,通过学生自编自演,生动再现生活情景,使孩子,及老师、家长都受到了教育,先后开展了走出校园学雷锋活动,在宝塔山拣废纸、给树木浇水,活泼可爱的孩子们边唱《学习雷锋好榜样》边干活,歌声在宝塔山上飘荡。为韶山小学教学楼积分活动和患重病徐婷婷、张文捐款,还为其他贫困生、社会募捐。还开展了消防、交通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等讲座。还通过与枣园小学、陈子沟小学结对子活动,体验农村生活,了解农村现状,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知识,培育德育品德,还邀请校外辅导员王晓庆来校做报告,讲自己的童年生活。
三、以搭建学校平台为主体,开展延安精神教育
延安精神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工作时期创造的,它的精髓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延安精神不仅在建国初期发挥了巨大作用,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乃至今后仍将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延安新人,生在延安,长在延安,继承延安精神是我们首选,继承延安精神就要了解延安精神,知其内涵。学校通过延安精神“三进”活动(即: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走进延安旧居睹物思情和请五老(老红军、老八路、老干部、老教师、老英模),特别是延安时期老同志讲自己生活工作经历,组织学生参观过枣园、杨家岭、王家坪、凤凰山、宝塔山、边区政府等旧址,寻找伟人生活足迹,还在为人民服务讲话台前、毛主席给陕甘宁复电、四八烈士陵园寻找伟人声音和英雄事迹,到革命纪念馆、新闻纪念馆、抗大纪念馆寻找当年伟人在延安场景,还培养了小小宣讲员,深入到边区政府旧址、宝塔山进行宣讲,解决了延安人了解延安历史、过去、当今,产生对延安的情怀。在“四八”烈士陵园举行“四八”烈士故事演讲比赛,在为人民服务台前进行入队宣誓,在毛岸英上劳动大学的村子暨毛岸英纪念馆举行英雄中队授旗仪式。还请徐金山、李凡一、冯芝桂、康永强等老延安举行讲座报告会,讲自己亲身经历,让学生了解生活在自己身边的爷爷、奶奶当年生活情景。每次活动前,都要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活动对比感悟,或实践中体会。
四、以规范学生行为习惯为重心,开展养成教育
国家先后出台了《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公民道德准则》,市上出台了《延安公民文明公约》,学校出台了《宝塔小学学生在校一日常规》,学校通过班队活动,以及专门大型活动来督促学生,如看文明礼仪专题片、写征文、参加全国文明礼仪伴我行活动,深入社区、街头宣传文明礼仪,还通过讲守则、促规范、我能行等活动,养成教育贯彻在学校每一项工作中,使小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行为礼仪习惯,使其终身受用。
4.德育课题结题报告 篇四
“培养聋生自尊心、自信心实验与研究”个人结题报告
——吉林省松原实验区 松原市特殊教育实验校 刘雪莲
联系电话:***邮编:138001邮箱:cytj1257@163.com
我从2007年9参加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和谐德育研究与实验”的子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十心’教育体系研究与实验”特殊教育学校“培养耳聋学生自尊心自信心实验与研究”课题的实验与研究工作。在参与课题的研究中,我在行动中学习,学习中反思,反思中提高认识,再把认识形成理论,最后,把理论付于德育实践中。四年的实验研究过程中,有很多收获。
一、理论学习。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重视德育理论的学习,不断地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主要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学》、《心理学》内容为理论依据,并从《班主任》、《中国德育》等德育报刊上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认真研究《和谐德育论》《和谐成长》,深刻理解总课题组提出的和谐德育理念,有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研作风。
二、开展行动研究。
研究的过程中,我进行了多次的行动研究,开展了一系列的德育主题教育班会活动。
1、寓德育教育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利用每一个良好的契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升旗仪式、德育主题教育月、班队会以及各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真正地使德育教育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中,达到明显的教育效果。
2、每一阶段都以《和谐德育论》和学生《和谐成长》上的内容为主要依据,认真学习读本,指导学生填写《和谐成长》,并根据重点内容进行相关的德育教育。
3、第二阶段针对《和谐成长》中“学会健心”的相关教育内容,召开了以《战胜挫折》为主题的班会,班会的内容丰富多彩:通过讲读海伦凯勒的故事,学生了解了一个盲聋哑人是怎么样战胜挫折,自强不息取得成功的;通过辨析对错,使学生明辨事非,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通过身边的榜样的现场讲演,使每个学生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同时也树立了战胜挫折的自信心,有决心、有信心迎接生活中的各种困难的挑战,达到了开展班会的预期目的,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4、第三阶段开展以《我能行》、《我自信我成功》、《扬起自信的风帆起航》等以培养聋生自信心为主题教育的德育活动课。通过开展这样一系列的有计划有目标有内容的德育活动课,使学生理解了自信的含义,明确了自信的意义,树立了自信心,形成了良好的心理素质,达到了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5、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给学生创造平等参与社会的有利条件。通过开展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6、认真制定每阶段的课题计划,在课题计划实施过程中认真做好重点活动记录并及时做好阶段性课题总结。
三、从行动中反思了自己的道德教育方式。
在我开展了一系列的行动研究中,我也反思了自己以往的道德教育方式,感到了一些不足,要进行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与教育艺术。具体有:
1、德育中要贴近学生生活,深入学生内心。
在道德教育中,学生的思想分歧一般很大,很难真正的信服。因此,教育切记空洞,应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选取身边的小事例,通过身边的事例,亲身的体验来深入到学生内心,进行有效的教育。
如对学生进行“如何树立自尊心”教育时,从学生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入手,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总结问题产生的原因,教会学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以点带面、由浅入深的培养聋生的自尊心。由于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样的教育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育中还要层层深入,由表及里,逐步触动到学生的心灵。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入手,在学生接受理解的基础上延伸到更深层次的领域,使学生树立生活的信心,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有用之人。
2、直面难点,激发学生讨论。
对于道德教育,每个学生都有亲身体验,都有自己的观点,要加强教育的有效性,就无法回避难点问题,否则教育会走向表面化、形式化。
如在战胜挫折教育活动中,主要是以学生的自身残疾为出发点,针对学生在面对自身残疾过程中出现迷惑、误区展开讨论。通过这些事例,学生很容易共鸣,产生思考的冲动,能积极的参与诚信的探讨。
3、通过正反事例对比,在争辩中获得有效的教育。
道德的理想与现实环境的距离,当代多元的文化对传统教育的冲击,导致学生有很多对诚信的疑问。因此,运用鲜明正反事例的对比,让学生在争论中,达到教育的有效性。
在具体的德育教育过程中,针对聋哑学生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运用鲜明的正反事例进行对比教育,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既培养了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又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德育教育。
4、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注重隐形教育。
道德教育单靠一节课是无法达到效果的,需要在班级中,营造一种良好氛围,在生活中,注重隐形教育,由课堂延伸到课外,进行长期、深入的教育。
在每个道德教育的活动中,我都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延伸到课外,落实到日常的生活习惯中,把德育教育落实到实处。
四、从反思中形成理论,指导德育工作。
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在各项德育活动中反思,总结经验,并进行理性思考,尝试着理论创作,撰写实验研究论文。
主题班会《知荣明耻 诚信做人》在2007年会暨第十届学术研讨会荣获课题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论文《浅谈如何培养耳聋学生的自信心》在2008年会暨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荣获课题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论文《浅谈聋生自信心缺乏原因及对策》在2009年会暨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荣获课题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教育故事叙说”《手机**》在全国首届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和谐育人专业能力大赛征文评比中荣获一等奖。
2011年度被评为先进实验教师,个人申报课题研究成果《耳聋学生自尊心现状调查及培养策略》。
5.德育课题研究总结 篇五
目前,我校正在研究的德育课题是《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我们紧紧围绕此项课题,开展了多项措施并重,各项课题和谐的教科研工作格局。
一、构建和谐网络
《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这项课题的研究需要家长和社会密切配合。于是我们十分重视学校和家庭在课题研究中的作用,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立体教育网络。
1、让课题研究走进家庭
我们将课题研究具体落实在与家长沟通与交流工作中。学校通过家长会、电话、家访、等形式向家长了解、汇报学生情况。尤其是家长最关心的子女学业情况,是家长最关心的话题,如何让自己的孩子取得良好的成绩,老师设身处境地为家长解决他们心中普遍存在的困惑。家长们的参与热情普遍很高,部分家长意犹未尽,会后还向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请教有关问题,班主任和任课老师都耐心地向家长解释,直至他们满意而归。
2、让课题研究走进社会
学校与社会上的各种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学校必须充分利用各种德育阵地,加强与社区的交流与互动,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努力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村镇文化氛围。在德育课题研究工作中,学校5月份邀请县老干局人员来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让学生深入农村、敬老院,进行实习、考察,调查研究。
二、加强科研培训
我校的德育课题研究成员一般为班主任老师,因此,我们在加强对研究队伍培训的时候,进行了培训范围的再扩大,将全体班主任老师以及其他有志于教育科研课题的老师作为研究骨干的培养对象。
三、张显校本特色
1、以校园文化承载课题研究
我们把校园丰富多彩的校园作为课题研究的主要平台。具有生命力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人的发展的重要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校园墙壁上的警示语,教学楼、宿办楼上的校风、教风,及校门口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校简介》,教师办公室《教师职责》、《班主任职责》等,把校规、校训放在最显著的地方,真正努力实现“让学校的每块墙壁都会说话”。发挥了育人的作用。
2、关注留守儿童
上学期,我校对留守儿童进行了排查了解。目前全校共有留守儿童152人。父母都外出打工的学生有54人。虽然所有学生都有了托管,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被委托监护人年龄普遍偏大,文化偏低,托管责任不能落实;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关爱,心理健康堪忧;家校沟通不够,影响了儿童的品德和学习;家庭和社会不能有效对接,影响留守儿童身心。这一系列的问题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我们觉得:德育课题研究工作不能忽视这样的现状,我们建立了这些学生的学习档案,并且进行跟踪记录,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并且通过正面引导,使学生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难,教育学生认真学习,遵守纪律,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的辛劳,明白父母打工挣钱来之不易,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好习惯。同时,加强对这些学生的挫折教育和磨砺教育,培养了留守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特别是自主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通过一学期的努力,留守儿童的思想品格和学习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四、重视活动开展
我校把课题研究工作融进了学校日常工作中,1、养成教育常抓不懈
我们创新红领巾监督岗检查,要求监督员同学在检查的同时,将各班存在的问题以反馈表的形式反映给各班班主任,以便班主任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这样使得班主任的工作更有针对性。同时,坚持每周一,在集体晨会上公布夺得常规流动红旗的班级,每当此时,总能听见出、操场上此起彼伏的欢呼声,欢呼声中,我们感受到了学生极强的集体荣誉感和热烈的爱班之心,爱校之情。
2、主题活动异彩纷呈
“三八”妇女节、以班为单位举行了“妈妈,我爱您!”主题演讲比赛。清明节来临之际,组织六年级学生前往江都烈士陵园祭扫革命烈士墓。六一儿童节,举行了表彰大会。积极参加上级的所有活动。参加了市局的《中国骄傲》读书征文活动。各班开展感恩教育宣传月活动,我们分年级统一备课,统一利用晨会、班会等阵地进行宣传教育,在此基础上,举行了“感恩教育”故事征集评比。系列感恩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
3、阵地建设各具特色
升旗仪式除了雨天改为集体晨会之外,每周一次,正常进行,而且做到每次定主题,定主讲人。黑板报和手抄报正常出刊,并且评比及时,同时将赏心悦目的的手抄报在橱窗内展出,形成了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
“校园风铃”是本学年刚开辟的一块宣传阵地。辟有“跟好书做伴”、“与名人为友”、“从历史走来”以及“校园风铃特别版”四大版块。其中,“与名人为友”主要介绍名人名言。定期分类介绍古今中外的相关名言,使学生在阅读名言的同时,感受名人的精神,学习名人的品质。并做到与相关的主题相结合。比如:九月份以“尊敬老师”为主题,十月份以“热爱祖国”为主题。让学生在阅读名言中同名人对话,与名人为友。“从历史走来”以介绍历史上的今天为主,让学生了解历史。
五、实施基础保障
目前,我校正在研究的课题是《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学校在人、财、物等各方面竭尽所能地为教科研提供方便,切实解决课题研究中遇到的实际困难,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教育科研经费的落实,大力支持教师的各项科研工作,努力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搭建形式多样的研究平台和学习的平台,使学校成为一个研究型群体和学习型组织。
六、优化成果展示
现在的许多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上,最亲赖的是听课评课。对于教科
研却不是很关心!我们在平时工作中,要求教师跳出课堂,对我们的工作进行高位思考,形成不要与课堂零距离。要知道对课堂上的德育渗透进行理性和深层的思考。
6.德育课题开题报-江 篇六
一、课题名称:《通过中华传统美德主题系列教育活动培养中学生责任感的研究》
二、课题的背景和界定
1、课题的背景
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是永不枯竭的道德教育资源。尤其目前在国外成立了很多孔子学院就足以证明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从历史长河流淌轨迹来看,她不仅包含古代传统美德,也包含近代革命传统美德和当代英模美德。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灵魂,是代代相传、世世发展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力量。对于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而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传承已久的美德,从古至今,人们都把诚信作为修身养性、立业交友的根本。在当今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信息千变万化的社会里,诚实守信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当今社会需要大力弘扬的道德规范。只有以诚待人、以信立业,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赖,才能使人与人之间更加和谐相处,才能使社会处于良性发展之中。
然而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中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人意,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集体主义观念削弱,社会责任感缺失,个人至上,指责别人多,反省自己少,为自己想得多,为他人想得少,讲索取多,讲奉献少。缺乏社会公德,责任意识有待加强,如不注意公共卫生、同学间缺乏友爱精神等。这些现象虽然是苗头倾向,但如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
“观乎人文,天下化成”。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来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在树德务滋中化民成俗,在润物无声中春风化人。所以,我们认为,即使是到了21世纪,我们仍然要倡导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且应该通过传统美德主题系列教育活动培养中学生的责任感,让我们的学生在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2、课题界定:
中华美德是中华优秀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内涵包罗极为广泛。
进行中华美德教育,就是针对当前社会文明发展和学生思想发展的实际,充分发掘和利用教育资源,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使中华传统美德内化为学生的基本素质。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价值
1、理论价值:
关于通过中华传统美德主题教育培养学生责任感的研究理论价值,党中央的以德治国的方略,以及《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因此,通过多种中华传统美德主题教育对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对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也有着很好的作用。
传统美德的内容可谓博大精深,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修身”、“齐家”、“治国”三个方面。“修身”是指通过修养使个人具备美德。主要包括:志向高远,诚实守信,刚正不阿,自强不息,重德贵义,律己修身等。“齐家”是指家庭应具备的美德。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和万事兴”。家庭美德主要包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兄友弟恭,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治国”是指处世应具备的美德。治国,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为人处世之道。处世美德包括职业美德、公共美德等,主要内容有:精忠报国,勤政爱民,秉公执法,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讲求公正,礼貌谦让,公平交易,尊师重教,勤劳敬业,救死扶伤等。
2、实践价值
德育教育是多方位、多渠道的,本课题将重点在优化主题教育的方法上,发挥德育的重要作用,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充分发挥德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尤其目前对于学校的学生而言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修身。培养学生的感恩、爱国、诚信等品质。尤其是自觉地做一个诚信的中学生;通过诚信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说诚信话,办诚信事,做诚信人”的诚信观念,号召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觉加强道德建设,牢固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信用意识和道德观念,养成诚恳待人,诚信处事,诚信立身的良好习惯,把学生培养成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中学生,共建和谐校园。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目标
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实践来寻求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并在实验过程中弘扬中华美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力,为他们成长为具有参与现代社会能力和勇于承担各方面责任的社会主义合格人才奠定基础。
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实践最主要是能够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使他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自发的践行理念,使学生的面貌发生良好的变化。水龙头、电灯能及时关掉,铺张浪费的人减少,珍惜劳动成果的人数增多;乱扔垃圾,自私自利的减少,拾金不昧、尊敬师长、诚实守信的增多。进而使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从而为学校、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中学生。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在中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的对传统美德的丢失现象以及考试中作弊不诚信的问题及原因;
2、如何将课堂教学与美德教育、诚信教育有机的融合;
3、教会学生把传统美德传承下去
六、课题研究方法
(一)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了解、社会、家庭调查途径等掌握当前学生的道德水平,青少年素质状况,中小学生日常生活事件以及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困境和对策。
(二)学科渗透
通过各科教学把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尤其注意发挥语文课、历史课和政治课等教育主阵地作用,建立新型的、民主的、和谐的德育课堂,优化过程,提高德育质量。
(三)行为训练
以各种丰富教育活动的开展,加强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和道德情感的体验,培养文明的、现代的中国人。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进度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2—2012.4)(1)组织、发动、成立课题组
(2)课题组成员学习、查找有关教育学、传统美德和诚信的相关文献和资料。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2.5—2013.9)
(1)时间为2012年5月份。活动安排:全年级动员宣传。制作一条以“树诚信学风,做诚信学子,创诚信校园”的横幅,让学生自愿签名,挂在年级走廊,加强舆论引导,积极营造诚实守信的校园氛围。由各班班主任和班长负责。
(2)时间为2012年6月份。活动安排:“寻找传统美德”活动,班内收集传统美德相关资料。要求:班内收集有关传统美德的文章、书籍、名人故事、音像等。每份材料形成文字,每班不少于5份,后根据材料份数计分,每份计2分,最多记10分。文字资料在学校橱窗展示,视频资料在年级走廊的电视上循环播放,由班主任和学习委员负责。
(3)时间为2012年9月份。活动:“寻找传统美德—感恩教师”利用教师节,对学生展开感恩教育,通过主题班会和“心灵的指路人”话题征文活动,让学生学会感恩。在中午用校园广播形式播放。
(4)时间为2012年10月份。活动:诚信格言征集比赛。组织各班团支部开展诚信格言征集活动。征集要求:诚信格言要以“诚信”为主题,提炼对诚信的认识、看法与领悟,要求精练、深刻,对他人能够起到启迪、教育作用,字数不超过 30 字。从中推选10条做成标语贴在各班宣传栏内。由各班班主任和团支书负责。
(4)时间为2012年10-11月份。活动安排:开诚信教育主题班会。各班利用班会时间要召开以诚信为主题的班会,由本班班主任到场进行现场的诚信教育。由各班班主任、宣传委员和五位任课教师组成评审团进行打分,评出本年级优秀主题班会一节。优秀主题班会视频在年级走廊电视播放。
(5)时间为2012年12月份。活动安排:“寻找传统美德—求新明志”,结合学校迎新年的活动,在班里开展“迎新年、新气象、明志向”活动。做一期于此有关的手抄报,每班评出优秀手抄报5份。在学校橱窗展示。
(5)时间为2013年2月份。活动安排:开展诚信征文比赛。由班主任在班内做宣传,鼓励学生参加;同时利用午自习时间在学校广播中反复宣传。邀请语文老师做评委,评选优秀的征文进行表彰并在广播中宣读。由班主任和学生会负责。
(6)时间为2013年3月份。活动安排:“寻找传统美德—孝道”。借助学校每年举行的“三八妇女节-感谢妈妈”的征文活动,展开感恩父母的教育。组成征文集,由学校印刷出版。
(7)时间为2013年4月份。活动安排:邀请优秀教师做“中华美德”报告。(暂定),视频在电视展播。
(8)时间为2013年5月份。活动安排:各年级组织“美德与诚信”相关的辩论赛,各选出本年级的优秀辩手组成本年级的辩论小组,由三个年级抽签组织三场辩论赛,由相关德育老师和学科老师及学校领导组成评委,评出优胜年级及最佳辩手等。
(9)时间为2013年6月份。活动安排: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高考前每个班级都要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每个同学的都要在本人的承诺书上签名,以加强每个同学对考试的诚信承诺,真正增强同学们的诚信观念,用诚信为校园添光彩。由班主任负责。
(10)时间为2013年9月份。活动安排:评选本年级“最诚信的同学”。要求:各班班主任根据上一学年学生诚信手册的评定,推荐2名“最诚信”的同学,先在班内通过,然后由学生取得所有科任教师的签字认可,后申报到年级组,由年级组所有老师和20名学生代表投票评选出本年级最诚信同学,颁奖并张榜公布。(各班要根据各自具体情况提前制定最诚信同学称号的评选标准。)
(11)时间为2013年10月。活动安排:“寻找传统美德—热爱祖国”,各班可以利用板报、主题班会等形式,利用国庆节的机会对学生展开爱国主义教育。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3.11—2014.5)(1)分析和整理研究成果
(2)撰写研究报告、总结材料(3)出版论文集、课件集(4)总结推广研究成果(5)申请结题。
六、研究成果的形式:
本课题力求形成具有较强针对性、科学性、实效性的研究成果,包括研究报告、论文集、课件集、标语横幅、手抄报集锦等。力争年级组德育管理更加有序有效、师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育人环境明显变化、学校德育教育事业蒸蒸日上。
七、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1、组长:苏金龙
副组长:江雪飞、马建华、曹慧
成 员:董欣敏、晁撑、曹庆、曲金玲、赵旭、宋桂芹、张轶、靳娜娜、周妍、刘青、郑建港、王超、成东红、郭维旭、满丹丹、王慧、周捷 职责: 组 长:负责课题研究全面工作,统领、指导、督查课题研究工作具体落实。副组长:协助组长制订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计划、制度及必要的经费落实;组织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带领并指导理论学习和相关培训工作。
成 员:在组长、副组长的带领下,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工作,组织参与教师共同学习,深入探讨,不断反思,积极实践。
八、课题保障措施
本课题由学校分管教育的校长直接领导,课题组成员都是来自一线的各学科老师,中青年一线教师结合,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合理,都是多年担任班主任工作,教学骨干,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有相关文章在刊物上发表,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丰厚的基础。
课题研究的保障条件
1、人力资源保障:我们成立课题领导小组、研究型教师构成的课题组,主要有校长、年级组长、学科骨干教师,专人负责,分工明确。课题组成员大都是来自不同学科、不同年龄的一线教师。其中很多是班主任,这为责任教育的开展和渗透以及第一手材料的搜集等工作提供了便利条件,为本课题提供了有力的人力保障;
2、物质资源保障:学校划拨课题的研究经费,专款专用,保证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
3、时间保障:本课题计划三年时间完成,已列入学校科研规划。
4、制度的保证: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在时间、人员及课堂教学等方面予以保证,建立健全各种保障制度与措施。
教科研走向深处就是制度的建设;课题的研究的同时我们制定了课题管理规程,确保课题的有效顺利实施、我们有信心做好课题,我们也相信通过研究能实现预订的课题目标。
7.从课题指南或总课题中选课题 篇七
一、善于细化。我们应该明确, 课题指南是指南, 而不是课题本身。课题指南 (总课题) 是纲, 具体课题 (子课题) 是目, 有从属关系。上级教研部门的课题指南条目涉及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 总课题也只确定某一问题的大方向、大目标, 我们运用逻辑分类法、排列组合法加以细化, 选择其中的一个层面、一个环节、一个阶段或一个角度的某一个问题作为课题。
二、立足本土。如果细化的课题没有结合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 没有结合本区域的特点, 细化的课题也会成为瓶中花, 虽然一时鲜艳, 但终究要黯淡枯萎。比如, 江西省教研部门2002~2005年课题指南中有这样一条“新教材实施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研究”, 这个就比较空泛了, 因为不同学校、不同学段、不同学科都要实施新教材。选课题时, 可先确定学校、学段和学科, 再确定是研究模式呢, 还是策略, 抑或方法。再进一步的话, 还可以确定具体的模式、方法或策略。这样细化, 课题显得适身得体。比如, “农村小学科学课气候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的课题就是对这条指南的很好细化。
8.站在课题的肩膀上做课题 篇八
摘要:在当前的小学教科研领域,“教师成为研究者”不仅在理论上与实践中有其必要性,而且存在现实可能性。笔者认为,教师“立足课堂做研究”既是必然之路又是捷径;“基于全体学生做研究”有利于自己做课题研究,也是对学生负责;最后笔者觉得教科研成果在一定范围内要促进交流与推广,避免教科研的重复和低水平的循环,造成资源浪费。所以,教科研要效益扩大化,并要向周边幅射。
关键词:课堂;全体学生;推广
近几年来,泰州市城东中心小学的教科研呈愈加务实愈加接地气的态势。作为城东小学的一员,也作为目前在研课题主持人,心中不禁为此而开心。2015年12月2日下午,《小学传统吟诵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和《小学语文教材图文有效结合的研究与实践》两个课题相结合,在学校迎春校区的阶梯教室举行了课堂研讨活动。陈老师借《登鹳雀楼》给二年级同学执教了吟诵课。作为一首名诗,《登鹳雀楼》几乎家喻户晓。而陈老师想通过吟诵,回顾古人表情达意的方式。虽然二年级小朋友所掌握的知识还不够丰富,但吟诵得有模有样。而倪老师通过一篇小古文《自相矛盾》,配乐先朗诵,再吟诵。六年级的孩子通过对故事的理解,能正确给短文分隔句逗,既而拍桌而诵,整个课堂充满了韵律之美。这两节课,结合了两项课题的实践研究,携课堂实践、校本文化、语文课标于一体。课后,《区域内小学教师教科研现状调查与提升策略研究》课题组集中,针对本次两项课题结合研讨的情况和目前城东小学教科研的现状进行了研讨。《区域内小学教师教科研现状调查与提升策略研究》课题组成员回顾这两年研究的成果,总结认为课题应这样做:
一、立足课堂教学做研究
无论是《小学传统吟诵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还是《小学语文教材图文有效结合的研究与实践》,近几年的研究都是以课堂教学为立足点。教师永远离不开课堂,教师教学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吟诵课题组上至六年级,下至一年级,多次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其中还把吟诵课送到了邻近的社区学校。2015年暑假里,来自市区城南社区的近一百名学生和家长,早早来到莲花四区文化活动中心,用心聆听城东小学张燕老师的吟诵课。吟诵是中国式读书法,但鲜为人知。张老师以童诗导入,激发兴趣,诵读古诗《小儿垂钓》和《渔歌子》,指导学生注意停顿,掌握节奏,初识平仄,且吟且诵。在循序渐进的吟诵指导中,孩子们逐步掌握了“平长仄短韵字延”的吟诵秘诀,完全沉浸在趣味无穷的古诗词吟诵中。张老师以丰富的教学形式展示了吟诵的独特魅力。活动得到了社区领导和学生、家长的高度赞扬,也将古诗文的吟诵由学校带向了社会。
吟诵课题不仅送研到社区,也到农村学校。无论送教何方,课题组一直立足课堂。因为课堂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前沿阵地,也是全体学生得以全面发展的最重要场所之一。在课堂上,老师将吟诵技巧教与学生,与学生一同诵经典,悟人生。所以老师们以课题研究为契机,以课堂教学为抓手,将古诗文吟诵送到了万千学生的心里。
二、基于全体学生做研究
陈老师和倪老师都是教学一线的语文老师,她们基于课堂教学做研究。古诗教学和方式很多,历来对古诗教学的研讨活动也是层出不穷。城东小学的《小学传统吟诵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和《小学语文教材图文有效结合的研究与实践》两个课题勇于创新,在课堂上借助插图,以吟诵的方式进行教学。而课堂是全体学生的阵地,是全体学生学习知识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在小学语文课本里,几乎每一课都有插图。合理利用插图,将之与课文内容结合,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途径,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是《小学语文教材图文有效结合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的目标。老师们巧妙利用插图进行教学,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这样,学生读书更绘声绘色了,也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三、教研由点及面渐幅射
笔者所在学校班级较多,有利于课题的开展。几年来,参与课题研究的人越来越多,也带动了更多老师的热情。《区域内小学教师教科研现状调查与提升策略研究》课题组成员来自海陵区内不同的几所学校和单位,规模不同的学校之间教科研必然存在差异,城市孩子与乡村孩子之间的不同造成的教学与研究的不同,这都使我们对区域内小学教师教科研的现状调查更加便利,也使我们的调查思考更加立体丰富。
2014年初《区域内小学教师教科研现状调查与提升策略研究》课题刚起步时,课题组周老师在苏陈小学交流,当时便对苏陈小学的教研骨干教师和学校教研负责人进行了访谈,得出了第一手资料。同时,周老师边参与城东小学的教科研活动,边在苏陈小学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很好地将两校的学校文化和教科研搭桥牵线,起到了实效性的交流作用。课题组朱老师则对朱庄小学的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加以分析。分析后与城东小学的问卷结果进行比对,我们课题组成员集中讨论两所学校问卷结果,发现学校间位置不同,教科研现状有所不同。但相同的是随着时间的前移,两所学校都在进步着。老师们的教科研意识都在逐渐加强,而且教研水平也在提高。
魏书生在他的《引导教师进行教育科研》一书中说道,教育科研是我们每位教师份内的事,是每位教师心灵的需要。教师的使命不应该只是教书育人,也要有自己的事业人生——做一个有个性有成就的“教育家”。笔者认为,正是因为老师们意识到“做”研究,比“教书匠”更利于实现教育人生,也利于学生长远的发展,所以才会有更多的老师投身课题研究当中来。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如果要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每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的义务,那么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小学传统吟诵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课题组曾将吟诵课送到九龙实验学校,陈娟老师向九龙实验学校的全体语文老师普及了吟诵的相关知识,介绍了吟诵的历史背景和吟诵的规律。陈老师以《枫桥夜泊》为例,教大家学习“中国读书法”。陈老师以美妙的声音现场示范,揭秘吟诵诀窍。一所学校做课题,受益扩大到区域内的其它学校,这不能不说是课题研究的真正旨意所在了。要想将教科研效益最大化,我们认为可以尝试以下三点:1.结题后不要束之高阁。教科研的成果尤其是课题对于一所小学而言,花了大力气,也获得了很好的声誉。如果把老师们对于课题的思考成果运用到工作中,效果将得到放大。课题结题了,并不代表研究结束了。教科研成果在学校内部、区域层面上一定要促进交流与推广,避免教科研的重复和低水平的循环,造成资源浪费。2.推广教育教学的研究成果,而不是宣传那一纸奖状。科研成果是一所学校对外宣传的名片,在这个追求名利的社会,这样的做法并没有错,但更重要的是推广成果:一节课如何上得效率高、潜能生的转化策略研究、表扬与批评的艺术运用等,老师们在研究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智慧,这些智慧应该长久地运用到教育教学工作当中,而不只是存在于课题研究中。3.把教育质量是否得到提高作为评价科研成果的重要标准之一。将教科研的成果及经验进行推广和运用并物化为教育质量的提高,这才是科研的终极目标,才会促进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这是小学进行教科研的真正目的。中小学的教育科研并不以取得结论、发现规律作为研究的终点,在整个学校教育科研进程中,不断地传播改革经验、推广己有成果,不断地将它们转换为教育质量的提高,这才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最终归宿。[1]
参考文献:
9.德育课题研究总报告 篇九
归流河小学德育课题组
2015年11月
《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 归流河小学德育课题组
人们常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可见行为习惯与人的性格命运的密切联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行为习惯可以影响甚至决定人的一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来说终身受益,所以,《小学生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案研究》实验课题的选择,是结合我校校情、结合我校周边环境实际而实施的一项迫在眉睫、非常必要的一项研究。二年来,课题组教师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小学生良好道德水平和良好行为习惯初步养成,形成了良好的班风、校纪,探索出了一套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少年儿童的身体发育水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追求和丰富的社会信息来源,也大大促进了少年儿童的智力发育。与此同时,在主流文化下出现了一些灰色文化,影响着少年儿童的健康发展,导致在少年儿童中存在着“行为霸道、不懂礼貌、磨蹭马虎、好吃懒做、自私任性、孤僻胆小、依赖性强”等不良习惯。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学生良好品行的重要前提。小学生行为规范训练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强对小学生的行为规范训练和养成是提高一代人思想、行为素质的重要途径。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许多家长外出打工、经商、离异,孩子由爷爷、奶奶管理,或生活在后组合家庭中,孩子的隔代教育,单亲现象造成了家庭教育环境差,家长缺乏教育方法,子女无人管住的现象相当严重。因此,我校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学生学习习惯差,课堂常规不规范;吃零食现象尤其严重,校园垃圾随处可见;学生脏话频出、打人骂人司空见惯;自私自利,漠不关心„„因此,如何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训练,尽快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不仅关系到我校的健康的良性发展,关系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且关系到全镇的整个精神文明建设。所以,我们认为,对小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培养是当前小学德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课题界定
本课题主要研究了农村学校学生学习、生活、卫生、礼仪、劳动、自我保护教育方面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途径、方法及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
三、研究内容
小学阶段是人的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而人的行为习惯是通过训练、强化形成的。要通过示范、实践、榜样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培养训练,做到“知、情、意、行”的相对统一,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农村学校小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及不良习惯矫正的策略。其包括的内容如下:(1)遵规守纪教育:要重点抓好班规、班纪、校规、校纪和基本社会法规两方面的教育。(2)学习习惯的培养:包括与学习态度相关的习惯,与学习过程相关的习惯,与能力相关的习惯等内容(3)礼仪教育:要提出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的学校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着装礼仪等方面的具体要求。(4)劳动教育:学校要研究制定学生自我服务、家务劳动以及公益劳动等方面的实践要求。(5)安全和自我保护方面:包括交通安全、活动安全、用电安全、消防安全以及其他自我保护方面的养成教育。(6)卫生和生活习惯:重点规范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卫生习惯。
四、研究的对象:我校全体学生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周期为二年,分了三个阶段实施。
(一)准备阶段:
拟定方案、申报立项、考察论证等工作。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实验成员认真搞好学生思想、行为、学习习惯等方面的调查摸底工作,了解掌握当前学校养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广泛宣传动员,为全面推进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研究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二)实施阶段:
在广泛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研究制定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案。对研究内容进行研究。每学月制定相应的研究目的、内容、计划、方法等。针对研究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调整研究方案。其间,注重各种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同时,通过各种手段方法,检测成果,写出阶段性分析报告。
(三)结题阶段
整理总结研究成果,完善过程资料,撰写结题研究报告,申请结题验收。
六、课题实施的策略
近二年来,我紧紧围绕“小学生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研究”实验的实施方案展开了研究与实验,积极探索了新形势下农村学校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途径和方法,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了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健康地发展。
(一)构筑网络,形成全员育人格局。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学校中道德教育重要的问题,是关于知识和行为的关系。”他指出:“所需的信仰不能硬灌进去,所需的态度不能粘贴上去。”柯尔伯格在给德育教师的十条建议中提出“用直接教的方法灌输某些条文是无用的,德育应鼓励学生进行道德认识冲突的自我选择,发展道德认知力。”事实证明,拥有知识并不一定具有教养,关键在于通过学生的思维把道德内在的本质转化为学生自己所具有的信念和行为。为此,我们成立了全员育人德育网络,通过课题组研究落实开展各项活动,调动了各方力量,加强了对行为习惯规范训练工作的指导。
1、学校德育领导小组。
学校德育领导小组由校长负责,成员由党支部、学校行政、工会、政教处、大队部等成员组成。两年来,定时分阶段、有目的地指导,及时交流总结,改进训练方法,分析学生思想状况,布置训练内容。
2、班级行为规范训练小组。
班主任任组长,科任教师任成员,组成班级训练小组,小组成员参加班级训练活动,共同采取措施对学生进行训练。
3、红领巾行为规范监督小组。
政教处主抓养成教育,学校学生会成员、值周生、大队部干部为成员,对全校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日日监督检查。
4、家庭人员评估组。
即由各位同学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的行为进行检查评估,对学生在家行为表现进行评估、监督。
(二)健全制度,完善规范训练体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不是靠几次教育、几个活动就能完成的,需要长期的、严格的、持之以恒的规范训练才能形成。建立一套完整的养成教育工作制度和成立相应的监督机构是持之以恒抓好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重要保证。为此,学校将《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行动准绳,还根据《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的基本精神,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制订并实施了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方面的一系列合理、可行的规章制度,从校内到校外规定了学生言行所必须遵守的内容,并把它们作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具体要求,去引导和规范着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形成。
我们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能实现自我教育,但从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来看,必要的监督手段能有利地保障学生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集体舆论,唤起学生强烈的集体意识和主人翁精神。为此,我们还成立了规范养成教育方面的相关监督机构——“红领巾监督岗”和“班级文明监督岗”。即全校学生从一进校园开始,其所有的言行举止在自觉履行规范的同、纪时,也在接受着礼仪岗、卫生岗律岗等学生管理机构的监督。研究实践证明,制度的健全,使自律与他律有机结合,是实现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最有效手段。
(三)活动实践,培养良好行为品质。
让道德认识实践化,具体化,是实施主体性德育,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方法。为此,我们努力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自身的潜能得到充分地发展,以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形成。
1、班级管理体现自主性。
班级管理不仅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更要突出学生在管理过程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努力使之成为“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多年来,我校一直坚持施行大队委干部竞争上岗制、班级干部民主选举制使学生们早日适应社会,学会主动学习,主动竞争,主动进行自我选择教育。这些活动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无疑是一种最好的方式,而且学生能干得主动、干得开心、干得有激情,充分体现了教育的自主性。
2、兴趣活动突出主动性。
素质教育特别重视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发展,认为“个性的多样性、自主性和首创精神,甚至是爱好挑战,这一切都是进行创新和革新的保证。”创新人才的培养,注重因材施教,特别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要求评价学生的标准不再是千篇一律,而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我们学校重视艺体学科,少年宫活动成为学生第二课堂各种兴趣小组,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潜能得到充分地发展,发掘和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艺术天赋,培养了学生的各种素质,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实践活动展示了学生的自主教育潜能。
学校本着一切从学生发展的需求出发,让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在社会实践中体验锻炼自己的道德意志,激发自己的道德情感,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专门设置了“小手拉大手”、“我是环保小卫士”等少先队服务岗位,最大限度地为队员提供参与实践的机会,培养他们从小不怕累、不怕脏的良好品质。
4、以各种节日为契机,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自我教育能力。
利用节日为契机,对学生进行专题教育,是我校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进行自我教育的一种良好方式。如每年三八节让学生为母亲做一件事(洗头、洗脚)让母亲开心;六一节做一件令自己最满意的事;九月十日教师节给老师一声祝福;十一国庆节向祖**亲道一声祝福;元旦节向亲人表示新年祝福等等。此外,学校还通过组织开展各类有益的主题班队会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和高尚的思想品质。如以“爱国”为主题开展主题班会,“共筑中国梦”、纪念抗张胜利70周年大合唱比赛,“做有道德的人”演讲比赛的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诚信”“感恩”“安全”等为主题开咋还能各类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了教育,达到了预期目的。
(四)加强配合,促进学生习惯养成。
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训练,仅靠学校一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我们强调学校、社会、家庭相互配合。为此,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成立了家长学校。成立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为此,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按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分别建立了家长学校,每期聘请关工委和有资深的领导来为家长学校上课,并且做到了每次讲课内容和要求不同,这样有针对性地教育,实践证明,效果很好。家长学校还强调家长必须重视自己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以身作则,用良好的行为去影响教育子女。
二是学校要求和家庭经常联系,建立联系网。共同做好了对学生的教育规范工作,同时认真听取他们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三是建立了实践基地。主要是学校的法制校长,定期给学生讲相关法律知识,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法律法纪教育。
四是开展了小学生行为规范衔接座谈会。不定期举行例会,相互交流了解,包括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教师三个方面的形式。让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达成了共识。
(五)把握标准,建立科学评价机制。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能进步,都希望看到自己的努力所取得的成绩与收获。为了使学生能及时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明确自身的不足和努力方向,学校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以增强他们养成良好习惯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二年来,我们在不断探索有我校特色的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系列操作性强、切实可行的学生评价机制和具体做法:
1、评价内容多元。根据学生实际,我们把习惯分成了礼仪、学习、劳动卫生、安全几大类,每周定时进行评价。将班级量化考核与班主任工作挂钩,常抽查,勤公示,每周一在升旗仪式后进行总结。对于各班表现突出的同学,结合校园之星评选活动,评选为校级校园之星,学校将先进学生实际与图片张贴在宣传栏中,引领全校学生向榜样学习,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
2、评价方式多样。
对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情况的评价,每周一班队课各班进行上周情况回顾,并提出本周要求和整改意见;每月最后一周进行一次全方位深入的阶段性评价,由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相结合。每学期末,进行一次总结性评价,除了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以处,还请同学们的家长进行评价。
A、学生自评。通过对自己习惯养成情况的回顾和反思,及时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和不足,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B、学生互评。通过相互间的评价,及时发现同学的优点,指出缺点,形成了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同时使学生学会了倾听,并乐意接受别人意见与建议。
C、教师评价。随着教师们观念的转变,都深深地懂得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发展的人,一个有个性的人,一个有自主权的人。所以在评价时,都能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结合评价,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些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种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D、家长评价。通过家长对孩子的评价,家长们逐步认识到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言传身教的重要性,从而也有效地促进了家长们言行的自律与示范性。
七、研究结果与分析
通过近二年来的实验和研究,本课题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以下成绩:
(一)摸清了小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二)找到了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及不良行为习惯矫正的方法。
1、强化学校教育
(1)班主任工作:重视班主任工作,加强对班主任的培养和培训,发挥他们在养成教育中的主力军作用。
(2)中队活动:围绕养成教育,贯彻落实《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积极开展主题教育和系列教育活动,促进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
(3)思品课教学:在坚持对学生灌输正确思想、观点的同时,强化社会实践这一环节,做到知行统一。
(4)主渠道渗透:要紧跟新课程实验改革的步伐,加强教学研究,实现德育目标和知识目标相统一,能力培养与习惯养成相并重。
(5)校园文化:学校注重发挥隐性教育因素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加强校园环境建设,真正让每一面墙壁说话,让一草一木都能育人。
(6)活动育人:学校根据总体实施方案组织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参与、自主实践、自主体验中得以全方面培养、矫正。(7)学校管理:学校加大方方面面的管理力度,做到管理育人,特别是重视教师师德建设,让教师成为学生文明行为养成的楷模。
2、协调家庭教育
学校成立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完善教师家访制度,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联系,让他们认识到学校开展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明确每一阶段的工作重点,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与配合。
3、重视社会教育
加强与校外教育机构的联系,拓宽教育的途径,加强法制、网络文明等相关教育,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调动一切有利于学校的积极因素,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培养了学生的良好行为
1、礼仪方面:绝大多数同学礼貌待人,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能使用礼貌用语,在家能礼貌待人,孝敬父母,能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基本做到公共场合不拥挤、不喧哗。
2、学习方面:上课能做到专心听讲,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能主动做好笔记,遇到困难能主动克服,会使用各种工具查找资料并敢于实践。
3、劳动卫生方面:在家能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在校基本能成为老师的劳动好帮手,卫生习惯较好,基本做到了勤换衣、勤洗澡,能够自觉做好个人卫生。
4、安全方面:通过实验,学生的安全意识增强,能认识生活中的不安全隐患,做到了不安全的事不做,安全知识深入人心。
八、结论:
1、本课题主要研究了农村学校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途径、方法及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研究内容全面具体。实践证明,对我校是切实可行的,效果良好。
2、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用了调查、个案研究、行动研究、对比、问卷调查、师生访谈等方法,结合我们农村学校的实际,充分调动了学校党、政、工、团、队、班级的一切有利因素,结合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形成了全员育人、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3、在实验过程中,遵循了循序渐进、活动育人、研究与实践、正面引导与负面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做到了有计划实施、按目的探究、有方法导引、按规范进行了装档。
4、把握标准,建立了科学的行为习惯评价机制。实验中,评价内容全面,采取了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全方位、多角度、灵活性地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了评价和矫正。
10.德育渗透课题调研报告 篇十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学生的道德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现象。而我们的现实德育又普遍存在着“客体化”现象,以“服从”、“听话”为培养目的,以灌输和强制为主要方法,满足于单纯的特定价值和道德准则的传递、演讲,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判断选择能力的培养。学生对道德规范的遵守不是出于自身的道德需要,而是迫于外界的压力,处于被动服从地位,缺少独立思考和自我内化,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无视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没有把学生作为道德实践活动的主体。
要对他们施以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利用好我们的课堂,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施以德育教育,全面推进““经典启德,文化育德”的办学宗旨。学校的大量时间是多科课堂教学,任何学科的内容,无论是语文学科、音乐学科还是其它诸学科教材中都蕴含着德育因素。由此可见,德育教育是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主渠道。发挥学科教学的特点,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是学科教学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小学德育纲要》指出,学科德育渗透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德育应每时每刻地渗透在各个教育环节中。同时《中小学德育大纲》也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只要任课教师善于挖掘、精于融会贯通,并把它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一定会取得教学和教育的效果。在德育过程中,让学生健康成长,将德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去,也是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更好的发挥德育的作用,把学科教学变成形式多样的德育载体,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便抓住学科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大好时机,所以本课题组觉得进行本课题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各科实验教师都要树立德育为核心的育人思想,明确德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主题。明确只要是教师都应有责任、有义务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并结合生活实际,坚持从小事做起,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
2、各科实验教师加强理论学习,深入学习并理解科学的德育理念和现代教育理论,并能理论联系实际,把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3、各科实验教师通过学习和研究,能掌握学科德育的途径和方法,找准各学科实施德育的着力点、问题的渗透点,并能创造性地加以联系,力争形成体系。
4、各科实验教师通过研究实践,深入研究学科德育渗透的方式方法,全面统计当前小学各学科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寻求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的最佳“融合点”——“渗透点”,注重德育的实效。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小学德育纲要》指出,学科德育渗透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德育应每时每刻地渗透在各个教育环节中。德育教育是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主渠道。发挥学科教学的特点,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是学科教学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
实施新课改的今天,强调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并使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诸方面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贯穿于教育的各个环节和阶段。而要提高小学德育的实效性,就应该对学科德育进行必要的研究。学科德育是小学通过各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牵动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实践活动,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德育是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学科教学中实施德育,必然会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必然会更好地发挥德育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充分体现德育的评价功能和发展功能。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构建出小学德育新模式,促使学生主体认识的内化,增强其作为道德活动主体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自身的判断能力,道德选择能力,自我做人能力,完善学生品德,升华学生人格。
1、理论价值:
充实了德育体系理论,充实了素质教育理论,对全面素质教育起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我校课题组成员是一批素质精良的中、青年教师,具有扎实的教育基础,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
2、实践价值:
(1)培养锻炼教师队伍,形成“以德治校”、“以德育人”的良好氛围。
(2)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更有效地进行学习和参与社会实践,实现人生的理想。
(3)积累大量的经验资料,对各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起到促进作用。
四、研究目标:
目标一:通过课题的研究,促进全体实验教师树立科学的德育观念,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目标二:通过课题的研究,使广大教师逐步掌握与德育相关的基础性理论,在实验中充分了解不同学科中的“育人因素”,并坚持以这些德育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积极探索和实践符合实际的且行之有效的学科德育的方法及途径。
目标三:通过课题研究,总结出学科德育的途径和方法,准确提炼和寻找到学科德育的切入口,寻求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的最佳“融合点”——“渗透点”,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德育,力争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增强学生道德意识,道德行为,道德情感及心理素质方面有所突破,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法纪素质的全面提高。
五、研究内容:
1、转变观念,提高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意识和现代德育意识。
2、完善各学科每章节德育教学的渗透点及内容。
3、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提高学科德育渗透的实效性。
六、研究步骤:
学科德育渗透,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为了使学科德育渗透规范化,把学生按阶段、分年级,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提出了不同阶段的具体要求,促使学科德育渗透正常进行,落到实处。
本课题研究从20XX年4月开始实施,12月完成,课题实施准备分3个阶段完成,研究周期暂定3年。
第一阶段(20XX、4—20XX、7)确定研究课题,成立课题组,初步制定研究方案,学习理论,填写课题研究任务书,撰写开题报告。制定课题计划,搜集整理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组织教师参加培训,设计编制学生调查问卷,进行学科德育现状的点面结合的调查摸底。尝试进行德育的渗透性研究。
第二阶段(20XX、8—20XX、7)了解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以及不同的学科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影响的程度。组织进行学科德育案例研究。构建德育方法体系,进行学科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的深化研究,使各种途径与教育内容的方法形成整体,提高德育实效。并把德育的多种方法与各学科具体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撰写论文,汇编论文。
第三阶段(20XX、8——20XX、12)课题组撰写课题结题报告,汇编论文,出一本教师论文集,组织结题论证,提请总课题组进行结题鉴定。
七、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教学观察法、个案分析法、优秀课展示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
八、课题实验研究结论
1、学科中的德育渗透问题研究,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的思想文化素质,同时有利于引导学生通过教材的引领去发现生活,正确地认识生活,用心的感悟生活,了解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进而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
2、学科中的德育渗透问题研究,可以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形成,让学生们健康快乐的生活。
九、主要突破及价值:
1、在科研活动中,全面营造“经典启德,文化育德”为主的教学氛围。把德育为先做到了实处,将德育渗透于各科教学,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实验教师的科研意识显著增强,教育科研能力得到提高。不少教师通过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积极投身课题研究实验,写出了不少的教学体会,教学设计、教育教学论文,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经验,对本学校的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
3、初步形成了德育渗透研究模式。无论从学生的学习素质、学习态度、还是教学质量,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4、推动了学校德育科研工作的展开。
通过实验研究,课题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德育教育在学科中的有机渗透,进一步明确了德育保障机制。开展德育活动、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进一步加强了德育科学研究,使学校德育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十、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主要为:
1、各学科的优秀德育教案。
2、调查与研究报告。
3、教师学科德育渗透研究论文集。
十一、课题研究的体会与评价
三年来的课题研究,我们有以下几点启示:
1、德育渗透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它是学校德育工作中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应该坚持不懈地探究下去。实验证明,现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态度端正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思想素质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也大大提高了。
2、在学科教学中,由于教师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强化德育渗透意识,深入研究教材,发掘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因素,适时地点拨、指导;而学生是认识和实践“德”的主体,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德育渗透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在德育渗透中,我们积极处理好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关系,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因此,在学科德育渗透中,和谐了师生关系,极大发挥了学生的潜能,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德育课题】推荐阅读:
班级德育小课题08-29
德育小课题中期汇报06-27
德育创新课题研究方案07-10
爱的力量德育课题总结08-12
德育模式课题研究计划5则范文08-05
高中有效课题课题申报08-23
开学第一课课题教案 开学第一课课题材料08-24
党建课题07-12
课题评审标准07-14
语文教研课题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