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实验班

2025-01-20

初中科学实验班(共10篇)(共10篇)

1.初中科学实验班 篇一

学科喜讯|我校陈晓霞老师荣获杭州市初中科学教师实验技能比赛一等奖

2021年11月26日,杭州市举办初中科学教师实验技能比赛。来自全市40名科学教师同场竞技。本次比赛采用现场评分方法对教师的实验技能进行评分。比赛分两个环节,首先是基本操作比赛,要求教师在规定时间内,根据实验目的及现有的仪器,独立完成一个基本实验。其次进行实验设计与操作比赛,要求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命题要求和相应器材,独立完成一个实验设计,操作与分析。我校双语部科学教师陈晓霞喜获佳绩,荣获杭州市一等奖。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科学组的成长过程吧!

图0

比赛现场,陈老师凭着扎实的知识功底,良好的专业素养,熟练规范的实验操作,从容不迫的设计实验方案,沉着冷静完成实验操作,在参加决赛的教师中脱颖而出,获得了评委的高度肯定。

图1

“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首先自己的实验操作技能要过硬。”为了参加此次实验技能大赛,陈晓霞老师复习了初中阶段的六册书本的所有实验,对照实验活动手册,重新研究了每一个实验方案,设计了每一个实验步骤,在书本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了细节的整合。在浏览实验活动手册的过程中,陈老师发现了实验活动手册上还有很多书本没有涉及到的实验,接下去立马把实验活动手册也详细看了一遍,抓住一些重点,反复推敲,遇到一些模糊不清的问题就网上查资料,咨询同事。

图2

除此之外,陈老师打印了历年杭州市、拱墅区和原下城区的真题,逐一做了真题上的实验。在杭州科技信息网内检索文献,下载了30多篇文献资料仔细研读,提升自己陌生情景下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

图3

自参加工作以来,陈老师认真努力,爱岗敬业,默默奉献,深受学生和家长的信任。曾荣获拱墅区“有温度课堂”先进教师的称号,区新教师主题征文比赛一等奖、区运河赛课节获二等奖,校“白鹭杯”课堂比赛优秀奖,校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板书比赛二等奖,多次在区校开设公开课,多次获得校世外星师奖等荣誉。

图4

荣誉的背后,离不开学校、区域团队的共同努力。成功的背后,都是因为数不尽的热爱与付出!为迎接市赛,组内小伙伴给予了陈老师很多帮助,在实验操作上提了不少指点和建议,让陈老师在短时间内实验操作技能取得很大突破。也非常感谢教师教育学院教研员于浙园老师和杨丽娟老师亲自指导陈老师,给陈老师备考提了很多建议与指导。陈晓霞老师获奖感言这样说:这次参加初中科学教师实验技能大赛,我收获的不仅仅是外在的奖励,更是自我的成就,成为更专业更自信的自己。感谢每一位给与我指导的老师、专家。感谢我们优秀的科学组,我们的组太给力了!

图5

杭州世外中学科学组是一个有爱、团结、积极上进的大家庭,团队有七名科学教师,他们一起研讨教学、交流经验、共促成长。在专家的引领下,教研组长牛美玲老师带领者全组老师用饱满的工作热情、严谨专业的工作态度以及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推动学校科学教学工作有条不紊的展开。

图6

一、教学设计上突出探究性

集体备课是杭州世外中学传统,3年以下年轻教师要写逐字稿,提前一周备课并上传云盘,组内共享。备课时老师们仔细阅读课表、认真研读教材、教参、大量查阅资料,精心设计出一篇自己原创的教学设计及ppt,课堂教学突出探究性和操作性。

图7

你会发现世外的孩子非常喜欢科学课,为什么?除老师讲课有趣外,很大一部分原因应该是每节课的动手实验吸引了他们。组长要求书本上的每个实验都由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如扦插、观察小蜗牛、干冰升华实验等。所以你常常会看到科学老师课前推着一个大车,里面有各种有趣的实验。老师们不仅在校认真落实好实验,而且在家我们也开设了很多趣味家庭实验。不仅提高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科学学习积极性,还有效理解掌握了相关知识。

图8

每个实验确实都要耗费很多时间,但科学组的老师一致认为:知识以后学都来得及,但是孩子的能力培养和孩子的体验必须当下开始,错过了就错过了。

图9

为了检测实验掌握情况,科学组每学期对学生实验操作进行考核。

图10

二、教学过程中提高效率性

每位老师认真研究课标、历年中考真题,做到考点心中有数,重难点心中有数。在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中提高效率。一直以来,学生的科学寒暑假作业、每周周测练习题和校内考试试卷都是由本组老师自己编制的,校本化的作业和试题能够更加贴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便于及时调整教学方向和评价模式。当然,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学生,因此关注适宜性也是科学组一直在做的事情。

图11

科学老师团结进取,常常你会看到他们行走在学生之间,天天和学生如影随形,见缝插针一个个叫过来辅导。下班了,常常见到科学组老师还未回家,帮孩子们辅导,看他们的作业订正。天天忙忙碌碌,乐此不疲,下课像陀螺,上课像打了鸡血。

图12

三、教学后续设计上彰显精彩性

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科学组还开展了异彩纷呈的学科活动。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老师们努力做到强化综合性,提高主动性。组内老师达成共识,科学课程是对动手实践、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综合培养,大家的眼光要放长远,在提高科学能力的同时,要提高对多元世界的认识,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综合运用,形成整合的、可沉淀的、可迁移的综合素养,使学生受益终身。

图13

开发丰富俱乐部课程,如《科学与科学哲学》、《舌尖上的科学》、《转基因食品探秘》、《小小“绿巨人”》等。在这些课程中,学生们可以领略科学中蕴含的哲理;了解各类食物制作中包含的科学知识并动手实践;辩证地认识转基因食品,并来到科研实验室动手检测基因;了解环境污染,动手制作环保物品等等。

图14

每年开展世外科学节活动,八年级开展“湿地博物馆课程”为主题的博物馆课程,在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活动呈现出了很不错的效果,深受学生喜爱。

图15

每一次活动,孩子们都能够投入其中,一起享受科学学习课堂之外的快乐,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另外,老师们还积极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如脑科学大赛、学者杯比赛等。看着学生们一点点成长,他们取得的点滴进步和成绩都让人欣喜不已。

四、团队成长中体现合作性

图16

科学备课组也从未放松过对自我的提升。科学组每周都会与专家一起认真打磨每节课的教学设计,课后及时评课,不断改进和提高。老师们参加区里以及集团组织的各类培训及评比活动,从中收获了很多。利用闲暇时间,老师们也会阅读各种教育书籍,互相交流,共同进步。

图17

杭州世外中学是一所新校,科学组是一个新的备课组,科学老师们希望可以与学校一起成长,与拱墅教育一起并肩作战,朝着更好的未来努力,用专业和热情点燃学生心中对知识的渴望,对爱的向往,对生命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这可能是对“优秀”最好的注解。

图18

2.初中科学实验班 篇二

一、家庭小实验的特点和现状

家庭小实验实施的时间和地点不受实验室条件的限制,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验。实验器材具有家庭化的特点,可收集生活中的化学药品,如食盐、食醋、鸡蛋壳、铁钉、铅笔芯等。同时,可以用生活用品替代实验仪器,如用水杯代替烧杯,塑料饮料瓶作为反应容器,家用塑料小勺代替药匙,等等。实验内容与生活贴近,学生可以通过实验了解日常生活现象中的化学原理。实验的自主性强,学生独立操作,亲身体验、观察,有更多的机会获得直接经验。同时实验的趣味性又强,可以与家人一起完成,形式轻松,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然而,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和方法的束缚,家庭小实验并没有引起教师、学生及家长的重视。许多家庭小实验形同虚设,没有起多大的作用。其原因归结为以下几点:首先,现行的考评机制影响了家庭小实验的开展。面对着升学压力和有限的教学时间,教师很少顾及家庭小实验,没有在思想和行动上给予足够的重视,往往是教师的演示实验或者讲实验代替了家庭小实验。其次,客观条件也限制了家庭小实验的落实。在有些家庭,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学生往往由于无法找到实验材料而无法进行实验。再者一些学生长期寄宿在校,很少有机会接触家庭小实验,从而使得教师对家庭小实验的教学流于形式。

二、家庭小实验的组织实施

家庭小实验是在学生的课余时间开展的实验活动,其组织实施的措施如下:

1. 要让家长认识到实验在科学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家庭小实验是学习而不是不务正业。

2. 教师应当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一方面,要尽量多地教给学生一些收集常见药品、简易仪器的方法。如废电池中的锌片、石墨棒,路基中的石灰石、塑料瓶、钢丝等。教师根据学生家庭中的实际情况还应提供一些必要的药品,如胆矾、盐酸等。在实验器材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改制一些废品为简单器具。如滤纸可用棉花或几层棉布代替,漏斗也可用饮料瓶的上部截得,且可大可小,试管可用针剂瓶、玻璃管可用饮料吸管代替等。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接到实验任务后,根椐实验要求认真阅读教材,在头脑中复习整理相关知识,懂得反应原理,并设计出详细的实验方案。

3. 教师的指导必不可少。

为了使学生少走弯路,提高实验成功率,在学生动手实验之前,教师要详细地审查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检查计划的药品用量是否适当,操作顺序是否正确,发现问题及时指导纠正。对于学生难以预想的影响实验效果的一些因素要提前向学生说明。此外,教师还应对家庭小实验进行安全指导,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教师要提前预测,提醒学生注意,并向学生介绍有关实验中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防患于未然。

4. 实验是由学生完成的一项具体工作。

根据各个家庭小实验的不同特点,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实验。一种是学生回家或在宿舍单独实验,采用这种方式的家庭小实验的特点是简单易行,原料易得且价廉。如“巧除水垢”、“羊毛织物燃烧”等实验。有些家庭小实验较复杂,所用物品难找或昂贵,许多化学药品需要教师统一发放。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若学生单独操作药品还不能满足要求,对于这些实验就采用分组实验的方式,即把全班同学每5人分成一个小组,组内同学共同完成任务。

5. 对实验结果进行验收。

家庭小实验是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完成的实验,他们的实验结果需要得到教师的验收和评价。教师及时验收和评价,能对实验的完成情况起到检查和督促作用,同时也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实验成果的尊重,有利于培养学生浓厚的实验兴趣。根据家庭小实验的不同特点,可以采用不同的验收方式。对于多数最后都能得到具体有形的实物样品的实验可以采用实物验收的方式,展示这些实物样品能直接反映实验完成的优劣。例如:做完“结晶硫酸铜晶体”这一实验后,把全班同学制成的硫酸铜晶体放在一起,师生共同参观验收。同学们在参观、比较、评价别人“实验成果”的同时会主动对照自己的实验结果,发现优点和不足,分析原因。有些实验的成败是通过实验过程中的实验现象体现的,这类家庭小实验可以采用检查学生实验报告的方式验收。教师通过认真审核实验报告,评定学生的实验完成情况。教师在对实验结果验收的同时,还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给学生。对于实验的成功之处要充分肯定,对于不妥的地方要明确指出,同时要提出教师的指导意见。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求实、严谨的学习品质。

6. 实验后教师要解答学生的疑问。

学生在独立完成家庭小实验的过程中,总会遇到或联想到一些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某些实验原理不明,实验现象不能解释;二是实验失败或效果不佳时查不出原因;三是对自己的某些新的设想不能肯定。因此,教师在每次实验后应该及时安排时间答疑,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共同分析,耐心解答。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例如,在做“红花绿叶”这一实验时,学生们按要求一般都能完成实验,但却不清楚实验原理。为此,要向学生讲解石蕊、酚酞等酸碱指示剂的组成及变色原理。再如,在用酸溶液除去热水瓶水垢的实验中,有时水垢很难除去,对此学生可能提出质疑。教师要向学生说明,这可能是酸的浓度太低或者酸性弱的缘故。

三、做好家庭小实验的意义

1. 家庭小实验与课堂知识联系紧密,有利于巩固学习成果。

例如,在做食醋与苏打粉反应的实验时,需清楚这是酸与盐反应,生成另一种酸与另一种盐,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但是否所有的酸与盐都能发生化学反应,需要怎样的条件,都是学生要认真思考的。所以家庭小实验能促使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深入思考,真正巩固知识。

2. 家庭小实验使学生在生活中接受科学教育,培养情感。

开展家庭小实验,可以让学生走出学校的小天地,走向社会的大学校。家庭小实验中使用的仪器、试剂许多是生活中常用的物品,而要完成这些小实验,学生们只有自己动手,想方设法准备所用仪器、试剂,才能创设自己的“实验室”,从而可以密切学生和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生活能力。由于实验是在家庭中进行的,一方面可以得到家庭及社会的帮助,调动社会助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家庭其他成员,甚至左邻右舍接受科学教育,这种强大的社会作用是在教室中无法达到的。

3. 家庭小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3.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探索 篇三

一、开展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生眼里的教师应当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一位“德才兼备、学识渊博、胸怀韬略”的教师,对于学生有着莫大的示范和模仿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更好地实现“三维”目标。然而由于经费和时间的原因,上级部门很难经常性开展科学教师专业培训。因此我们充分发挥本校的教师资源,组织各科理论功底较厚、基本功扎实的资深专业教师对非本专业的教师进行交叉培训,每学期都结合新课程理念,进行专题培训。也提倡教师之间互相学习、互相指导,以最少的经费投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使教师的素养走上一个新台阶。

二、挖掘身边物品,积累校本实验器材

由于种种原因,要在短时间内改进实验设备不太现实。还有实验室的资源不仅限于现有设备,学生身边的物品和器具也是重要的资源。利用日常器具做实验不但具有简便、直观等优点,而且有利于学生动手,发展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而我们课题组和实验员发动教师和学生开动脑筋,在平时注意积累一些身边可利用的物品来弥补器材的不足。例如可乐瓶就是我在实验中常用的器材:用它来做液体对侧壁的压强与深度关系实验;用它来演示喷泉实验,证明大气压存在;用它来做帕斯卡桶裂实验等等,都是不错的选择。除此以外,我们平时用到的塑料袋、饮料吸管、各种笔管笔芯、旧日光灯管、橡皮泥、纸板、孩子玩具等等,都收集起来分门别类放置在相应的实验柜里,作为经济实用的实验器材。

三、改教师课堂演示实验为学生登台实验

演示实验由老师在讲台上演独角戏,学生在下面“看电影”,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得到发挥。如果让学生代替老师“登台演出”操作一些简单实验,例如水的密度一节中研究物质质量与体积关系实验;利用铅笔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关系实验;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等等。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可以暴露出一些错误操作,让学生在改正错误操作过程中达到提高操作规范化的效果。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学生亲自上台演示一些实验,来证明常犯的一些错误理论,譬如让学生登台演示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单质铜和硫酸钠、二氧化碳通入氯化钙溶液中产生白色浑浊等错误理论等等。

四、改照方抓药式学生实验为学生设计实验

学生实验,如果像中药铺里的药剂员一样“照方抓药”,看一项,做一步,不用思考,没有探索,会使学生的思路变得狭窄,方法变得死板单一。可以将部分学生验证性实验变成探究性实验,从实验原理、装置、实验步骤及药品,均由学生自己设计动手。比如在“粗盐的提纯”实验中,在粗盐中加入少量氯化钙和氯化镁杂质,由学生设计一个提纯方案并操作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使学生学会合理地安排时间,统筹安排局部和整体的关系,突出思维的整体性,增强创新意识。

五、引导学生建立家庭实验室

实验教学立足于做,让学生边动手边思考,做到在做中学、学中做,积极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综合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然而学校很难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引导学生建立家庭实验室大有裨益。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大力发展简易的替代性实验,便于学生在家进行或随时进行。我们可以从七年级开始,提醒学生建立一个实验器材箱,将平时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小药瓶、胶卷盒、注射器、橡皮筋、小平面镜等收集进来,随着课程的进展,家庭实验室内器材不断充实。学生有了准备,即可将实验从课堂拓展到课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有利于学生先慢慢地模仿教师实验,进而转化到设计实验,让实验向纵深方向发展。

六、为校园植物挂牌,营造室外实验室

城里的学生到野外的机会不多,对身边的植物的认识非常有限,这对学习植物这一块的知识存在较大的障碍,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身边的植物,更有利于这一块知识的学习,我们课题组成员协同实验员,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查阅了许多书籍和网络资料,为校园内的大大小小的植物量身定做了一张身份证,身份证上的内容包括了该植物的名称、所属的类别、主要作用等。

七、增加实验的可见度,提高演示实验的有效性

学生在观察教师演示实验或者是在学生亲身体验实验的过程中,清楚明显、可见度高的科学现象,才能触动学生视觉,否则演示现象出不来或出来了但极不明显,学生则索然无味。因此,1.要注意有关仪器设备安放的角度,使所有的学生都能观察到演示实验的整个过程。而不能为了便于操作将整个实验装置朝着自己,学生只能看到背面或侧面或操作时站在学生和装置之间,挡住了学生的视线。2.可以用染色法来提高演示物的颜色或用强化演示物的背景颜色来增加反差等手段使观察的目标鲜明突出。例如演示实验:“火山”喷发,取一小药匙的NaHCO3,加入幾滴红墨水搅拌均匀,使其显示红色。将红色NaHCO3粉末堆放在一个大烧杯中,形成一个圆锥形。将黄沙铺在NaHCO3表面上,2厘米高。将长颈漏斗伸入NaHCO3,小心倒入白醋。增加NaHCO3粉末颜色可使结果更加醒目。又如,通过比较水、牛奶的颜色来认识水的颜色时,在装水和牛奶的烧杯后面加上一块黑色硬纸板效果就很好。3.对于小型材料可以借助投影设备将微观变为宏观。如在研究植物的花时,为了让全班学生清楚地观察到解剖植物花的方法步骤,可把一朵植物花放在投影器上进行解剖演示,通过投影能使学生看清解剖花的细微动作和方法。再如运用实物投影认识植物直根和须根、各种各样的叶等效果更好。

八、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发展空间

有人在对中美教育作比较时发现:美国的孩子在遇到问题时总是先到实验室,中国孩子遇到问题时总是先想到做一番演算。这本没有好坏之别,但不能否认的是,要创新,实验能力是很重要的。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呢?仅仅靠各种演示和分组实验的开展是不够的。为了更大限度地利用好实验室资源,进一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验能力,我们课题组征得学校的同意,在课余时间把实验室面向全体学生开放,为学生发展搭建起又一种学习平台。让学生不拘泥课堂实验时空限制,利用课余时间,在教师的辅导下,进实验室做自己喜爱的实验、实践活动。

“路漫漫其修远兮”,实验教学是一条漫漫长路,只有在走的过程中不断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地去探索、去思考,才能让科学实验教学走得更稳健,才能让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未来竞争的路上走得更潇洒。

4.初中科学实验班 篇四

一、要演示好实验

实验本身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教师在长期的工作中容易产生疲惫和厌倦情绪,滋生“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想法,从而轻视实验教学。所以,要使演示实验真正达到演示目的,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目的明确,忌随心所欲

教学中,演示实验是新课导入的重要方法之一。整个实验要目的性明确,环环紧扣,步步深入,这样学生必定会有很强的感性认识,从而轻松地掌握本节的内容。

例如:讲“摩擦力”这一节,我们可以用引导提示法指出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和目的。如“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呢?”,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调整吊盘上的重物的重量,使木块在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时绳子对木块的拉力就等于木块与桌面间的滑动摩擦力。然后在木块上加一个重物,增大木块与桌面间的压力,这时发现,必须增加吊盘上的重物,使拉力增大,木块才能做匀速运动。可见增大木块与桌面之间的压力,木块与桌面之间的滑动摩擦力也增大。学生就很自然地得出“两个物体间的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之间的压力N大小成正比”的结论,然后改变滑动面的接触材料(粗糙程度),进一步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二)要明显直观,忌模糊不清

可以说演示实验的一切功能都不能离开观察,观察者只能在演示者所给现象的基础上进行观察。因此,演示实验的直观性是最起码的要求,教师在设计演示实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过程的变化要显著;其次,仪器简单,过程明了;再次,要多种感官并用。演示实验切忌模糊不清。学生看不到清晰的实验过程和明显的实验结果,搞不清实验所演示的规律、原理,无助于教学。与其浪费时间,不如不做。

二、注重实验教学的趣味性,引导学生探究

(一)初中学生学习科学时,教师可加强实验观察与操作中的趣味性,充分开发利用青少年好动心理特征的正面效应,用实验趣味启发学习兴趣,进而转化成学生的积极求知动力。例如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大气压与人类生活”,教材中安排了一个演示实验。实验是用带橡皮球的玻璃罐吸皮肤,我备课时发现教学中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实验对皮肤有一些损伤,而且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分散。于是我对实验装置进行了如下改进:把皮肤改成一个彩色气球,气球吸进玻璃罐的程度很深入,学生也容易分析球内的气压与外界的大气压之间的差异。

(二)实验游戏化:“寓教于乐”是青少年教育的一条基本原则,我们每个人的启蒙教育都是从游戏中开始的。现行初中科学教材比以往科学教材增加了许多实验,其中添了不少学生实验与小实验。为了使学生在实验操作的乐趣中培养观察能力、得到科学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可将部分实验精心包装游戏化,如小魔术、趣味小游戏、小制作等。

三、发挥实验教学的主体性,保证实验效果

学生对实验甚至对科学学科的兴趣,可能源于最初对几个实验现象的好奇心理,随着时间推移,实验现象的新异性总是有限的,一些学习态度不太明确的学生就会逐渐推动对科学学习的興趣,对实验更是抱着好玩,无所谓的态度,这是需要引起教师特别关注的一种现象。

(一)观察演示实验时,细心观察实验的全过程,注意实验主体、条件、现象、结论的统一性,防止把注意力过分集中在期待和观察某些特殊现象上,现象只是实验的一个方面的要素,要由现象揭示本质,就必须同时把握其他要素。

(二)分组实验时,要坚决服从教师的指导和指令,严格遵守实验室纪律,进实验室后应该进一步熟悉实验内容与操作方法,听清教师的讲解,对给出的仪器、药品只能目检,禁止一走进教室就东摸西瞧、胡乱操作、喧哗吵闹,这些行为扰乱了实验气氛,从态度上讲是极不严肃的。

(三)强化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正确的操作是始终如一的操作,不能持满不在乎的态度,随心所欲,学生一旦掌握了操作的正确方法就应该强化固定下来。操作的随意性是态度的轻浮造成的,必须予以纠正。

(四)养成思维先行、操作跟上的习惯。关于操作,多属动作记忆,联想记忆里的东西,但也具有操作方法依附的认识基础,操作时要先思考清楚该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才去做。操作服务于实验所要达到的目的,具有一定的整体性、连贯性,需要思维将其整理成一个适合的程序。

(五)鼓励学生在规范操作、安全操作的前提下,配合教学内容,自我设计,完成一些新的、探索性的实验。

四、重视实验教学的教育性,养成科学态度

实验教学中有许多内容都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以及养成科学敬业精神的好材料。作为教师应充分挖掘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实验中,遵守实验纪律,爱护实验仪器,对有毒气体的制备充分考虑到有毒气体的防护处理,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课堂中穿插中国科学史的介绍,如蔡伦发明造纸、候氏制碱法、结晶牛胰岛素的发现等等,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针对目前人们对环保意识的加强,不失时机介绍酸雨的形成过程、赤潮水华现象、温室效应、绿色食品、无铅汽油、核辐射对人类的灾难,培养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爱护我们生活的环境。

5.初中科学实验班 篇五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与推广,实验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实验教学既是实现科学教育目标的基本手段,又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发展非智力因素的主要途径。本文拟从科学实验的内容与形式及实际教学中的问题两个方面,与同行一起探讨实验教学的趋势与实施对策。

一、科学实验的内容与形式

不同时期的科学课程中实验的主要内容与形式是分层次逐渐提高的。它们分别为学科知识+基本操作—学科知识+基本操作+生活知识—学科知识+基本操作+生活知识+生产和环境问题。实验的主要形式为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演示实验+边讲边实验+学生实验+家庭实验+设计实验—编号实验+科学探究+实践活动+家庭实验+习题+模块。

科学实验的作用和功能需要具体的内容和形式来体现,相应于科学实验作用和功能的变化,其实验内容和形式也呈现出显著的变化。

1.科学实验的趣味化、生活化、绿色化。

不言而喻,科学实验的趣味化可进一步发挥实验的动机功能,而贴近生活、体现社会热点问题(如环保)的实验更有利于科学价值的体现、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同时也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现行浙教版科学教材体系中,实验内容的趣味化、生活化、绿色化趋势已非常明显,但这些实验还多分布在选做实验和家庭实验等课外实验中,在新课标课程中,这种趋势已成为教科书实验改革的重要方面,这类实验不仅数量上明显增多,而且内容深度上显著加大。

在实验的趣味化上表现出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趣味实验不仅出现在家庭实验一类的课外实验中,而且类似“彩色喷泉”这样紧密配合学科教学内容的趣味课堂实验也增加了。如“通过气球体积的变化观察气球在水中的沉浮现象”、“用石蕊试液染制的花朵代替试纸检验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产物”等。这类实验在完成其呈现原理、概念等使命的同时,用更引人注意的趣味化方式展现其魅力,融学科教学目标与情感培养目标为一体。二是更多地采用了可激发学生研究趣味活动实验的创新设计,如研究静摩擦的“筷子提米实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实验本身的学科价值和潜能开发功能的作用逐步增强,这正好与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相符合。

实验生活化的体现,一是实验内容多采用来自平时生活中例子;二是用科学知识、技能探讨的也大多是身边的生活或社会实际问题。如“溶液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用塑料瓶,砂石等自制简易净水器”。

实验的绿色化最初是从师生健康角度关注实验环境的清洁,后来逐步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不仅教科书的实验设计体现了绿色化,而且要求学生就实验的绿色化进行思考、讨论,甚至研究、设计。不仅视角更大,力度更强,而且其教学功能大大扩展。

2.实验形式的多样化和探究化。

实验的教学功能不仅与其内容有关,而且与实验的形式、呈现方式,甚至与实验在教学中出现的位置均有关系。如课内实验、课外实验与家庭实验,其功能与作用就不尽相同。又如物质性质的实验,如果安排在相关性质的介绍之后,这个实验就只是在验证事实;如果安排在相关性质介绍之前,并配以相应的问题思考,就赋予了这个实验一定的探索性、启发性;如果先提出问题,并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寻找答案,这个实验就具有了探究性,而探究程度的高低仍与实验的具体设计有关。

新课标教科书提倡尽可能由学生动手做实验,没有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之分。在“科学探究”“实践活动”和习题中也安排了不少实验。这些实验分布于各章节之中,这种编排将实验由原先的附属于各章节变成了与各章节平行的独立内容,显著提升了实验在课程中的地位。新课标不仅多用探索性和探究性两类实验,而且统筹考虑安排,使实验的探究程度循序渐进,随着学习的深入和学生知识、技能积累的增多而逐步提高,使实验的探究性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实施对策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初中科学实验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有了很大的变化和提高,但是从整体上看,“实验课教学效率不高”、“实验动手率低”、“实验纸上谈兵”、“观看课件代替真实实验”等情况还普遍存在。同时教师对新课程中实验探究的实施也存在着认识不到位、嫌麻烦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一是教学时间紧张,怕实验时间控制不好而影响教学进度;

二是学校的实验设备跟不上;

三是教师还不能摆脱传统的教学手段;

四是没有相应的评价体系。

因此,新课程改革的一线教师应摒弃传统的理论讲授与实验教学分开的教学方法,注重实验与理论的有机结合。教材中的多数实验属于开放性、探究型,学生必须经过实验才能得出结论,而且结论可能不唯一。教师应引导学生用“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与结论”和“实际应用”等关键词构建“设计实验”这个栏目的框架。在每个关键词所涉及的内容中又细化实验目的。例如,在“分析与结论”这个关键词中要常常强调“进行描述”“制作图像”“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辨认关系”“计算结果”“比较结果”“进行推测”“作出解释”“检验假设”等,用具体的实验内容来培养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技能。

在具体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取下列方法以供参考。

1.实验方案微型化。

所谓实验方案微型化,就是为了保持原教材的逻辑结构体系,同时又体现课程标准的重点,将实验方案简化、精炼,安置在相关的科学概念、原理、定律等内容附近,以栏目“小实验”的形式出现。虽然实验方案微型化了,但其教学功能仍定位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和对科学探究的本质的理解之上。举例如下。

实验:听力测试 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测试你的听力。实验材料是一角、五角、一元的硬币。请实验合作者按照任意顺序将它们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下。你闭眼仔细倾听,能辨别出不同的硬币发出的声音吗?

描述与推测:描述声音的差别,分析引起声音不同的因素是什么?

学生们通过学习声音的传播、音调、响度、音色、分贝等概念、频率和人的听觉关系等内容;通过调查研究获得证据;通过研究听觉实验的数据,完成有关的实验方案。

2.实验过程活动化。

将科学实验的教学与学生分小组进行的探究活动、调查、讨论、辨别等有机结合,使得实验过程活动化。这样设计中学科学实验可以使课程标准所强调的重点能够得到贯彻。为了让学生感受科学与技术的真实世界,实验过程应包含:活动、实验、调查、讨论、辨论、提出论点和质疑等,使它们相互交织在整个实验活动中。

活动通常分为五个循环步骤:请你思考、请你做一做、反思与挑战、科学在前进、拓展练习。在循环步骤二中,一般融入相关的学生实验或教师的演示实验。以“家庭用电”为例。

活动一:电流的形成(学生实验:电路的连接)。

活动二:电路连接(学生实验:串联与并联电路)。

活动三:火线与零线的鉴别(演示实验:测电笔的使用)。

活动四:保险丝(学生实验:保险丝的作用)。

3.实验内容生活化。

新课标认为,科学不能脱离社会,科学是社会的一部分。然而科学实验本身是非常具有学科特色的。如何将实验内容和生活世界结合是体现新课标精神的重要问题,因此实验设计要表现出“实验内容生活化”的特点。

教材中提出了许多与生活密切联系、学生感兴趣的、有意义的问题,在这些问题的导引下,学生经历科学证据的收集、整理过程;学习对科学证据的获得、解释和评价的方法;探讨科学证据的两面性,即对人们生活、健康、环境等有利和不利的两个方面,然后自己主动提出问题,并在基于科学证据而不是个人感觉的基础上作出相关的、恰当的决策。学生亲身参与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有利于他们逐步理解科学的力量和局限性,理解科学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收集与整理证据的过程,而不是掌握一系列现成答案的知识体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材给予学生的经历,可以帮助他们获得如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实验评价行为化。

通过实验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来评价学生对科学内容的理解是否具备各种探究的技能,是实验评价的重要特点。行为化的实验评价也是真实而公平的评价的具体表现。

评价学生的学科学习分为四个方面:档案袋评价、知识评价、行为评价和技能评价。其中的行为评价主要是针对学生在“设计科学实验”和“小实验”中的表现。行为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是否遵守安全规则: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过程中的一系列安全规章制度。

(2)对实验技能的掌握:观察、交流、预测、测量、解释数据、使用数据、制作图表、控制变量、归纳、推理、推导公式、构建模型、操作性定义等。

(3)对概念和定理的理解:通过实验现象和实验过程使学生明确概念、定理建立的依据,掌握其建立的方法,理解概念、定理的内涵,理解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4)分析和总结:在遵循证据法则和运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分析解释和总结必须具有逻辑上的内在一致性,通过批判性思考,合理地接受他人的质疑,并进行更改。

(5)情景的应用:思考、讨论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并发表观点,评价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进行生产、生活和对社会问题的看法的能力。

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分为四个方面,并给出每个方面的比重,其中实验教学的比重最大,分别为实验室活动和实验记录、实验报告占40%;知识评价占30%;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展示占20%;参加班级活动占10%。学生在实验活动中对图表、实验步骤、实验内容等的语言描述往往比实验结果更重要,学生参与讨论和表现的过程也是教师评价学生的一个方面。

21世纪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以信息、智力资源为重要因素的社会经济文化时代。培养公民的科学素养主要并不在于增加其知识和信息的容量,重要的是培养科学思维的方法,以及获取知识和信息,并利用它们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科学不只是定理的收集和事实的罗列,它更是人类智慧伴随着各种新思想和新概念的创造和结晶。”

科学发展的趋势启示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和挖掘中学科学的教学功能,并且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设计与课程的三维目标和科学探究内容有机结合的科学实验,从而使实验的设计和课程的实施能够更好地体现和贯彻新课标的精神。

参考文献:

6.初中科学实验班 篇六

摘要:科学分组实验中采用分层递进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和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具体应用,是对传统分组实验教学方式的弥补和改进。在分层递进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既要重视学困生问题,也要加强学优生培养,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必须实现合理分层,实施动态管理,并优化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消除分层产生的不利影响,以利于每个学生的实验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科学; 分组实验; 分层递进教学;实践;反思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实践的能力,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分组实验是实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和学生对其认识不足,往往轻视分组实验,导致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些不良现象,削弱了分组实验应有的效果。而实验组的编排往往采用异质(学习能力、基础等各处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分成A、B、C等若干个层次)分组的形式,1A2B1C组成一个操作组,由于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从合作学习的角度看,虽有利于控制实验的进程,有利于学生间的互动,但是,学优生在实验过程中得不到知识上的延伸,学困生又容易被边缘化并成为实验过程的看客。从学生实验和教师讲授的先后顺序方面看,则存在两种普遍程序:先讲后做和边讲边做。前者由于实验“好玩而不专心”导致冲淡教师对实验步骤的讲解,后者在有着层次差异的学生中搞“一刀切”显然不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科学课程要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展。那么在分组实验教学中理应体现学习的层次性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充分承认、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分层递进教学的核心内涵之一。为了较好的实现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的基本理念,在分组实验中实施分层递进教学,调整并弥补了异质分组方式的不足,同时,通过实施合理的目标分层、辅导分层和评价分层,可以使学习活动的进行充满动力,有利于学生自我个性的发展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大幅提高学习效率,能有效促进科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分层递进教学的理论和依据

1.分层递进教学的缘起及内涵

分层递进教学起源于个别化教学,是对教学组织形式的一次重要变革。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导的教学形式在其显示巨大优势的同时,也暴露出其局限性。人们试图在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的结合上找一个契合点,在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形式中构筑一座桥梁,实现两者优势互补,从而为层次不一的学生提供一个适应其发展特点的教学环境。分层递进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新策略,它最初是由上海市教科所“初中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研究”课题组提出的,其基本内涵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水平差异,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实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评价分层等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一种促进各层次学生不断递进的机制,开发学生潜能,发展个性,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它是解决统一教学要求与学生实际学习能力个体差异这个矛盾的教学策略,它是实施以全体学生发展为本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分层递进教学重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层次性和发展性,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2.分层递进教学的理论依据

关于分层递进教学的理论依据,综合文献资料,主要有以下四种代表性理论:

(1)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理论。学生个体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个性特点,采取与之适应的措施因材施教,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的教学原则可以说是国内最早的体现分层教学思想的基础理论。个体间的差异性和共性并存,因此,如把具有类似特征的学生归结为一个个“层次”,则即可照顾学生的差异性,又可把因材施教提高到可操作水平。

(2)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其核心实质上是一种有关教和学的乐观主义思想,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学习和理解任何教学内容,只要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速度、动机方面的差异将消失,95%的学生将获得较好的学习成绩。

(3)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就是一个由潜在水平转化为新的现有水平,并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的过程。根据这种理论,人的个别差异既包括现有水平的差异,也包括潜在水平的差异,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不同层次的差异出发,才能不断地建立新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使教学成为促进发展的真正手段。

(4)巴班斯基的“教学形式最优化”理论。主张实行个别教学、分组教学和集体教学这三种教学形式的最佳结合。采用个别教学时,教师要进行个别指导;不同深度的教材内容可进行不同方案的临时分组;当不能采用个别和分组教学形式时,宜采用集体讲授或集体谈话的形式。

二、分组实验中分层递进教学的实施与操作

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水平的高低快慢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如何顺应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其在原有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达到适合其自身的最优发展,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与求知的满足,这是实施教学的最终目的。新课程允许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提出“最低要求”、“一般要求”和“较高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选择适宜自己的目标要求,这是在班级授课条件下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有效策略。科学课程以实验为基础,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更应体现在学生的分组实验过程中。分层次递进的分组实验模式,围绕不同层次学生设计实验教学的内容和实验方法,让更多的学生有自我发展空间和学习自主权,提高实验的有效性,保证实验的质量。

在分组实验中实施分层次递进教学的具体操作如下: 1.学生层次的划分

在分层递进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和潜在水平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层次,一般为高、中、低三层(也可分为两层或四层)。同时,根据学生的成绩和动手、表述、组织等能力将学生按学优生(A)、中等生(B)、学困生(C)以1:2:1的比例进行异质(学习能力、基础等各处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层,然后在进行同质(指学习能力、基础等在同一水平上的学生)分组。从实际操作层面来看,完全按层次分组便于学生合作,有利于教师分类指导,因为学生的知识掌握度相似、能力相近,容易实现目标分层、辅导分层、评价分层等。事实表明,在相同时间里对同质学生的教学效率比对异质学生的会有所提高。对于学生分层的基本要求是尊重学生、师生磋商、动态分层,尽量避免分层过程中“标签效应”。

2.目标层次的确定

由于学生之间的最近发展区存在差异,所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学活动的关键是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这样的教学能够适合并满足于每个阶段的学生。要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合理地确定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分别设计与其相应的实验要求:第一,低(C)层次目标,要求学生达到课标的最低要求,即知识目标达到“识记”和“应用”的水平,技能目标为“模仿水平”,能直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运用基本实验仪器、器材进行测量、实验的安全操作,实验数据的记录、整理、分析和处理等;第二,中(B)层次目标,要求学生达到课标的一般要求,即知识目标达到“应用”和“分析”的水平,技能目标为“独立操作水平”,能灵活 2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独立进行实验设计和操作、分析处理数据并得出结论,对实验中的简单故障和问题进行排除等;第三,高(A)层次目标,要求学生达到课标的较高要求,即知识目标达到“分析”和“综合”的水平,技能目标为“迁移水平”,能综合的运用新旧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进行创新实验的设计、操作和新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等。

例如,九年级上册“测定小灯泡的功率”实验。课前一天,向学生展示标有“3.8V”或“2.5V”的小灯泡并说明其意义,请各实验小组讨论怎样测定这些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根据教学要求设定的不同层次目标分别是:

低(C)层次目标:

①学习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用电器功率的方法,加深对公式P=UI的理解和应用; ②了解用电器的功率跟用电器两端的电压有关,加深对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的理解。中(B)层次目标:

③能根据实验要求设计电路,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并记录实验数据; ④认识实验原理对实验器材的指导作用。高(A)层次目标:

⑤学会分析电路故障对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影响。

在实践中,要考虑到掌握同一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的差异,各层次目标之间的联系,以形成不大的台阶,便于低层次组可以向高层次目标递进,以起到定位、导向和激励作用。一般的做法是“中(B)层为基准,低(C)层降低起点,高(A)层适当提高或扩展”。具体到分组实验过程中,教师可采取的策略可有所不同:对低(C)层次组的学生采用“扶着走,强基础”,对中(B)层次组的学生采用“看着走,多指导”,对高(A)层次组的学生采用“主动走,促能力”。

3.教学层次的管理

分层递进教学采用集体教学与分组教学、个别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基于共性目标应实施集体教学,如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的讲解,而在实验过程中基于各组差异性给出不同的实验任务单,宜分组教学或个别教学。对于不同层次的实验组所采取的指导思想是不同,根据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储备层次,相应地采取“三步走”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督导的模式,技能目标对应于《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的三个目标层次:模仿水平、独立操作水平和迁移水平,最终实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彻底解放。无论是哪个层次的实验组织,都要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导”只有适应学生的“学”,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表现出真正的意义,而学生才能真正地发挥主体性地位作用。分层递进教学的中“教”能适应各层次学生的“学”,促进“教”与“学”互应,这为教师的主导作用提供了广阔舞台,同时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允分尊重。

如上例,“测定小灯泡的功率”实验,在明确实验原理P=UI和学生设计实验电路图的基础上,教师先讲述实验步骤,然后在分组实验时对不同层次的实验组采取的策略有所区别:

低(C)层次组

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教师在电表量程的选择、滑动变阻器的接线、电压表电流表的读数、实验数据的记录表格设计与实验数据的分析等给予学生指导,让学生完成实验报告。

中(B)层次组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电表量程的选择中为什么电流表用0-0.6A?电压表怎样选择量程?其次,要让学生明确伏安法测电阻与伏安法测电功率在电路设计、实验原理、数据处理上有何异同;第三,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能得到哪些实验结论?在使用用电器时又有哪些启示?

高(A)层次组

进行适当实验拓展设计:①电流表有外接和内接两种方案,用这两种方法测出的小灯泡电功率会相同吗?哪一种误差更小?(选择电流表外接误差较小)②在这个实验中,灯丝烧断后,电压表还有示数吗?(先猜想后验证)能否用这种现象来检查断路故障?③在实验中你还有什么研究的问题?

4.评价层次的优化

分组实验中分层递进教学活动的评价方式上,应体现共性评价和个性评价的有机结合,质评和量评的有机结合,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发展。质性评价的基本要求是差异性、及时性、激励性和可行性,体现层次。在质性评价的基础上,整合使用量化评价,主要是对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评价,如:是否积极参与、是否热情关注、记录实验结果是否实事求是、是否有学习的兴趣等,通过采用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复评相结合“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多元评价体系。一般对学困生以表扬为主,使其得到成功的激励,对中等生以鼓励为主,对学优生则用评价提高其竞争意识。

例如,依据学生在“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共性评价: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和制作活动;完成作品的态度是否认真;是否能和同学合作等。但是对于不同层次的实验组,除共性评价外,还应体现层次差异:

低(C)层次组

遇到困难是否主动询问或想办法;是否给同伴提一些好建议;能否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分工合作等。

中(B)层次组

遇到困难时是否主动讨论;能否独立进行实验操作等。高(A)层次组

能否独立思考故障原因所在;有否改进实验的建议;有否自己要探究的问题并进行实验设计等。

分层评价的基本要求是差异性、及时性、激励性、整体性和可行性。评价方式还可立足于学生层次的差异可作适当的调整,通过评价帮助一部分学生实现又低层次向高层次的层间流动。

三、分组实验中分层递进教学的效果与反思

教学的功能是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个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不能促进或只能促进部分学生发展的教学都是不成功的。分层递进教学在学生分组实验教学中能最大化的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通过层次目标设计,分层施教和分层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提升学困生的成就感,对于中等生和学优生,则是给予一定学习空间。在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上,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学优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使各层次学生都学生所获,有利于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成绩。由于分层目标的设计,学生进行分层练习,教师的教学活动针对性更强,“三步走”(指导、辅导和督导)的教学方法得以实施,课堂结构更紧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并形成不断递进的学习氛围。

然而分层递进教学在实施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也是显而易见的:

1.如何优化分层递进教学的过程。实践表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仅仅采用分层的方法是不够的,同时必须把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和结构。在实验过程中,由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按照各自的目标在同一时段进行分层学习,合理的课堂教学活动程序尤为重要,如何能使课堂教学时间结构符合不同层次学习特定知识的需要,如何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区别指导和有效学习。

2.如何统筹兼顾各层次组的学生。分层递进教学是针对学困生的学习问题而提出的课题,从理论上讲,分层递进教学不仅对学困生成绩提高有利,而且也有利于学优生的培养。但从实践结果来看,由于教师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指导和辅导上,得益较多的是中、低层次的 4

学生,学优生则成为一种被利用的教育资源。因此,在分组实验教学中学优生(高层次组学生)的培养便成了一个十分迫切的课题。

3.如何实施动态的分层管理。在学生层次的划分上,既要看到差异,更要看到潜能;既要分析学生成绩层次的变化,也要注意兴趣、态度和能力的发展。如何兼顾学生的学业成绩和个体内差实时动态分层,对于减少学生分层后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虽然分层递进教学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成果,对于大面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无疑起到正面的效应,但是在考试评价中并没有相应的调适机制,分层的负面影响还是存在的。另外,在分组实验教学中,如何优化分组形式、层次目标和分层管理,成为影响实验效果的重要因素,需要做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程艳红,朱汝葵.“分层递进教学”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6)

3.宋秋前.关于分层递进教学的教学论思考[J].中国教育科学刊,2000(3):46-47 4.吕守林.以“分层次教学”为理念构建实验教学新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8)

5.林森.初中科学课程的分层递进教学[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6)

7.初中科学分组实验教学的反思 篇七

首先来看看学生分组实验出现的问题, 教师在进行学生分组实验前往往要先对实验原理、器材、步骤、注意事项等作较详细的介绍, 并作一些示范, 学生方面往往会出现如下问题。

一、学生注意力分散

在教师介绍实验器材时是学生注意力最不集中之时。例如, 在学生分组做《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实验时, 教师在课前已经演示过天平的使用方法, 介绍过使用天平应注意的事项, 但是, 由于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 特别是农村中学, 学困生和外来民工子女相对较多, 多种原因导致这些学生跟不上教师的上课节奏, 注意力常常不太集中, 教师在上实验课之前所做的准备工作对这些学生来说效果并不好。因此, 分组实验时, 许多教师还需对实验注意事项进行强调。比如, 天平使用前应放在水平桌面上调节平衡, 即把天平放置在水平桌上, 游码移到零刻度, 调节平衡螺母, 直到指针指在刻度盘的中央, 这样, 天平才算平衡了, 只有到这个时候, 才可以称量物体的质量。而学生方面, 由于在实验室, 环境改变, 有新鲜感, 手边又摆放着实验器材, 加上天生好动, 情绪激动, 于是立即开始称量物体的质量, 根本不管天平有没有调节平衡, 接下来, 又是物体和砝码放错盘, 用手直接拿砝码, 不会读数等等, 一系列的问题都出现了, 老师强调的注意事项被这些同学抛到九宵云外去了。问题一大堆, 实验效果大打折扣, 怎么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呢?首先, 分析实验之前教师强调实验注意事项和介绍实验器材失败的原因:这里有信息相互干扰的因素, 当教师强调实验注意事项和介绍实验器材时, 由于学生看不清教师手上的器材, 肯定得看自己桌上的器材, 这样的话, 学生接受的视觉信息来自实验桌上, 而听觉信息来自教师, 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能力就大大下降, 出现大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由于学生听讲时不认真, 导致一些学生在基本的知识点上和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上也要发生错误。

解决办法:培养小助手, 实行结对帮助, 一人一组, 实现人人过关。不管怎样, 班级里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属于所谓的好学生, 他们应该是认真听, 认真学且认真做的, 提前让他们准确无误做完实验, 再把这些学生一一分散到基础薄弱的学生中去, 与这些难以完成实验任务的学生结对, 指导他们顺利完成实验。整个过程必须在教师的严密监督下完成, 杜绝替代完成实验。

二、学生损坏仪器严重

在教师介绍实验原理时也是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之时。除了前面所述的由于信息干扰这一原因外, 主要原因是因为教师只利用静态的示意图及板书, 讲解对学生产生的吸引力不及实验器材对学生产生的吸引力大。很多同学在教师讲解实验原理时一直在摆弄实验器材。例如, 在“测小灯泡额定功率”这个实验中, 当教师在讲解实验原理时, 不少学生就已经开始连接电路了, 由于没有听明白教师强调的注意事项:即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断开, 滑动变阻器滑片应移到阻值最大处。于是许多学生一连好线, 就合上开关, 由于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没有移到阻值最大处, 造成电流过大, 结果出现许多小灯泡爆掉, 造成实验不能顺利完成。还有, 电流表连接错误, 造成短路, 损坏电流表。

要杜绝此类问题的出现, 教师必须平时对学生严格要求, 要让学生知道损坏实验仪器不仅仅只是赔偿的问题, 还意味着实验的失败。有的学生还会狡辩, 推卸自己的责任, 认为小灯泡本来就是爆掉的, 以为老师拿他没辙, 我们的实验老师可以在学生开始动手做实验之时才把小灯泡发到他们手上, 并现场演示小灯泡是好的。为了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保证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 我们仍然要培养小助手, 仍然要实行一帮一, 教师仍然是组织者、指导者, 仍然要监督我们的学生顺利完成实验。

三、热闹而无序

学生注意力相对集中及积极参与是在“仪器安装及调节”、“操作并记录数据”、“数据分析及处理”这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学生的积极性虽然很高, 但实验效果并不好, 这是因为由于学生在前面几阶段的基础没有打好, 导致学生的操作无序, 通过实验操作并没有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技能这一目标。比如, 在做《实验室制氧气》的分组实验时, 教师讲完实验注意事项后, 学生看到瓶瓶罐罐觉得新鲜, 兴趣很高, 迫不急待想开始做实验, 想早点制取氧气;可是, 由于平时基础不好, 上课没有认真听, 不知道实验从何下手, 有点措手无策, 这时, 我们的老师千万别挖苦、讽刺、打击报复我们的学生, 应该鼓励我们的学生多问、多看, 跟着别人做。学生都有一颗好强的心, 需要我们教师精心呵护。在同学们忙于做实验时, 我们教师以及我们的小助手要来回不停巡视, 认真仔细地指导我们学生完成好实验,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及时讲解, 使得实验朝着正确有序的方向进行下去, 避免实验课的热闹而无序。

此外, 学生分组实验课, 还应注意两点。

1. 变视听信息相互干扰为协调一致。

视听信息相互干扰大大影响了教师对学生做实验的控制与引导, 使开始阶段的信息传输受阻, 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这对于以动作技能为特征的学生实验课来说, 确实是一个致命的问题。我认为在开始讲解器材作用与介绍实验原理时一定要让学生的头抬起来, 注意力一定要集中到教师所强调的实验注意事项上来。为了做到这一点, 我们认为可以用视频展示台将实验器材放大, 或者教师先在教室里演示一篇 (学生的课桌上没有实验器材) , 这样学生既可以看到清晰的仪器, 又可以听教师讲解。在实验原理讲解时, 力求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用动作技能的学习规律指导动作技能的学习。

学生的动作技能是比较缺乏的, 具体表现在参加实验考查时, 既便面对十分简单的实验。例如, 学生在做“实验室制取氧气”, “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 “显微镜的使用”这样普通的实验时, 手也在不断地抖, 不知如何是好。究其原因, 我认为这是由于教师不熟悉动作技能的学习规律的缘故。有的教师把动作技能的学习等同于知识的学习, 认为已经把它讲清楚了, 学生也就会了。有的教师由于自己已经掌握了动作技能, 而认为动作技能的学习很简单。殊不知, 从学生了解基本实验操作到学生基本能独立进行实验操作, 再过渡到能熟练操作, 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实既使是比较简单的骑车、游泳等动作技能, 也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 哪个人是一学就会的呢?只有通过教师很好地示范和严谨而有力的指导, 学生耐心而有序操作流程, 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率才会大大提高, 学生走进实验室也就不再漫无目的, 也就不再热闹而无序, 实验教学也必将取得满意的效果。

摘要:《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课程;《科学 (7~9年级) 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是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而科学实验不仅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有效方法。因此, 科学实验历来是考查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重点, 不管是学期考试还是中考。

关键词:分组实验教学,科学素养,注意力,实验效果

参考文献

[1]科学 (7~9年级) 课程标准

8.初中科学探究实验基本理论的思考 篇八

一、假设与与假设验证原则

实验的第一个要素是“假设”;第一项原则是“假设验证原则”。

通常,科学探究起源于假设。假设亦称假说,指用来说明某种现象但未经证实的论题。假设一般分为三个步骤,即:提出假设;作出预期(或推断);验证假设。如果假设得到证实,预期得以实现,则假设或假说就可以转化为科学理论,故假说是科学发展的基本形式。假设是科学发展的第一个要素。同理,假设验证是科学实验的必要环节和应遵循的程序准则,故假设验证是科学实验的第一项原则。

二、变量与单一变量原则

实验的第二个要素是“变量”,第二项原则是“单一变量原则”。

变量,亦称因子,指实验操纵控制的特定因素或条件。按性质不同,通常有以下两类四种变量,即:1、自变量与因变量。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给定的因素或条件;因变量指实验中由于自变量而引起的变化和结果,二者有因果关系。实验的目的在于捕获解释这种前因后果。2、无关变量与额外变量。无关变量,亦称控制变量,指实验中除自变量以外的能影响实验变化和结果的因素或条件;额外变量,亦称干扰变量,指实验中由于无关变量所引起的变化和结果。显然,额外变量会对因变量起干扰作用。

单一变量原则,是处理科学探究实验中复杂变量关系的准则之一。它有两层意思:一是确保“单一变量”的实验观测;二是确保“单一变量”的操作规范。在初中科学探究实验中几乎都涉及这一原则。

三、控制与平衡控制原则

实验的第三个要素是“控制”;第三项原则是“平衡控制原则”。

控制,是处理实验中变量关系的又一准则,指实验要严格地操纵自变量,以获取因变量;与此同时,还要严格地均衡无关变量,以消除额外变量。一句话,通过实验控制,尽量消除实验误差,以取得较为精确的实验结果。

如果说“单一变量原则”主要是对无关变量和额外变量的控制而言,而这里的“平衡控制原则”,则主要是对无关变量与额外变量的控制而言。意思是说,实验中的无关变量的因素条件很难避免,只有设法平衡和抵消它们的影响。常用的方法有:单组实验法、等组实验法、轮组实验法。

四、对照与实验对照原则

实验的第四个要素是“对照”,第四项原则是“实验对照原则”。

对照是实验控制的有效手段之一,目的在于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对照原则是设计和实施实验的准则之一。通过设置实验对照对比,既可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又可增加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通常,一个实验总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至于哪一个作为实验组,哪一个作为对照组,一般是随机决定的。这样,从理论上说,由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无关变量的影响是相等的、被平衡了的,故实验组与对照组两者之差异,则可以认定为是来自自变量的效果,这样的实验结果是可信的。实验对照可分为以下四种形式,即:1、空白对照;2、自身对照;3、条件对照;4、相互对照。

五、捕获解释和真实客观原则

实验的第五个要素是“捕获”和“解释”,第五项原则是“客观真实原则”。

观察、实验的实质即在于捕获事实和解释事实。捕获,即捕捉、记录实验中的事实、现象和数据,用术语说,即捕捉记录由自变量带来的因变量。解释,即论证、说明实验中的事实、现象、数据,用术语说,即论证、说明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从而得出结论进行讨论。

真实客观原则是科学实验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即实验中的捕获、解释一定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使获取的材料(事实、现象、数据)尽可能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不能主观臆造,不能凭空胡诌,不能片面武断。所谓事实,有两类性质:一类是“客观事实”,一类是“经验事实”。实验即在于捕获真实客观的能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经验事实,并加以合理的解释。

六、实验与观察的联系与区别

实验离不开观察。观察是在自然条件下研究对象的方法,或者说观察是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的事实现象进行捕获、解释的方法。实验是在控制条件下研究对象的方法,通常包括观察。观察与实验在结构要素和方法要素等方面既有联系,有共同之处,又有区别和差异。其共同点为:都是有主体有目的有计划的能动活动;都要使用感官、仪器、设备等中介手段;都是研究对象的事实现象;都在于对研究对象进行捕获和解释。其不同点为:1、观察以不变革对象为特征,处于自然常态条件下;而实验以变革对象为特征,处于控制操纵条件下。2、观察的方法控制变量比较直观、简单,观测比较被动;而实验是使用假设、变量、控制、对照等中介手段,能使对象纯化、强化,增进了可观测性和可重复性等。

以上实验的五个要素、五项原则是相互联系、整合为一体的。它们是进行实验设计、制定实验方案的理论依据。实验基本理论的探讨,为改进实验教学,推行素质教育,特别是为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动手能力、创造意识、创新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验指南。

9.初中科学实验班 篇九

我拿了语文书和数学书来做实验,我先把两本书的一页页仔仔细细地重叠在一起,可是,并没有我想的那么简单,叠着叠着它们就歪歪斜斜地散开了。我试了好几次,结果还是一样,真是让我大跌眼镜。不过我也总结出了失败的经验,这次我每翻两页就会按一下,保证它们叠得整整齐齐,这下终于大功告成啦!重叠在一起的两本书就像一座小土丘,十分可爱。

接着,我叫来妈妈,对她说:“我喊一二三,我们就一起用力向外拉!”“一二三!拉!”“一二三!拉!”随着我的声音,我们俩一起使劲,却无法动这小土丘一分一毫。我想:你这小土丘,就算你使了“金钟罩、铁布衫”,我也会把你们拉开!然后我的嗓门更大了,我迈开弓步,两手紧紧抓住书的边缘,使出吃奶的劲儿,可是两本书还是安然无恙。最后,我无只能无奈地重新把重叠的一页页书再分开,两兄弟紧紧拉住的手终于松开了。

后来我才明白,这是因为书页相叠产生了巨大的摩擦力,而我们的拉力小于摩擦力,所以我们根本不可能把它们拉开。

10.初中科学实验班 篇十

年级 三 任课教师 XXX 演示时间

演示内容(几章几节)

1-1 水到哪里去了 归还日期

仪器名称 需要数量 仪器名称 需要数量 烧杯 2

塑料薄膜 1

归还情况 好 备注

填写人:XXX

学 生 实 验 通 知 单

年级 三 任课教师 XXX 实验时间

演示内容(几章几节)

1-1 水到哪里去了 上课地点 实验室 仪器名称 需要数量 仪器名称 需要数量 烧杯 20

塑料薄膜 10

归还情况

归还日期

X XXX 小学(演示、分组)实验情况记录表

时间

地点 科学实验室 班级 三年级 实验名称(课题)

1-1 水到哪里去了 组数 10 所需器材 烧杯、塑料薄膜 操作教师 XXX 实验主要过程:

1.向两个大小相同的烧杯里加入等量的水,标出水的高度。

2.用塑料薄膜盖好其中一个杯口,并用橡皮筋固定。另一个不盖。

3.把它们放到通风和向阳的位置。

4.2~3 天后,观察两个烧杯中水量的变化。

实验效果:

通过实验探究和比较,学生很容易想到水会从烧杯里“跑”到空气中,更好地感受和理解了“蒸发”。

器材破损情况:

记录人

XXX

XXX 小学教师演示实验仪器准备通知单

年级 三 任课教师 XXX 演示时间

演示内容(几章几节)

1-2 水沸腾了 归还日期

仪器名称 需要数量 仪器名称 需要数量 烧杯 1 温度计 1 三脚架 1 试管夹 1 石棉网 1 塑料袋 1 酒精灯 1

归还情况 好 备注

填写人:XXX

学 生 实 验 通 知 单

年级 三 任课教师 XXX 实验时间

演示内容(几章几节)

1-2 水沸腾了 上课地点 实验室 仪器名称 需要数量 仪器名称 需要数量 烧杯 10 温度计 10 三脚架 10 试管夹 10 石棉网 10 塑料袋 10 酒精灯 10

归还情况

归还日期

X XXX 小学(演示、分组)实验情况记录表

时间

地点 科学实验室 班级 三年级 实验名称(课题)

1-2 水沸腾了 组数 10 所需器材 烧杯、三脚架、石棉网、温度计、酒精灯、塑料袋、试管夹 操作教师 XXX 实验主要过程:

1.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清水,放在火上加热。

2.观察加热过程中水的变化和温度的变化,记录水沸腾时的温度。

3.观察水沸腾时,水中、水面和水面之上的各种现象。

4.将套有塑料袋的漏斗放在沸腾的水面下(塑料袋被挤压过),观察袋子的变化。

实验效果:

通过观察水沸腾的全过程,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思考现象出现的原理。

器材破损情况:

记录人

XXX

XXX 小学教师演示实验仪器准备通知单

年级 三 任课教师 XXX 演示时间

演示内容(几章几节)

1-3 水结冰了 归还日期

仪器名称 需要数量 仪器名称 需要数量 烧杯 1 食盐 若干 试管 1

温度计 1

冰块 若干

归还情况 好 备注

填写人:XXX

学 生 实 验 通 知 单

年级 三

任课教师 XXX 实验时间

演示内容(几章几节)

1-3 水结冰了 上课地点 实验室 仪器名称 需要数量 仪器名称 需要数量 烧杯 10 食盐 若干 试管 10

温度计 10

冰块 若干

归还情况

归还日期

X XXX 小学(演示、分组)实验情况记录表

时间

地点 校园 班级 三年级 实验名称(课题)

1-3 水结冰了 组数 10 所需器材 烧杯、试管、温度计、冰块、食盐 操作教师 XXX 实验主要过程:

1.在一支试管中加入约四分之一的清水,在水面处做好标记。

2.将装有清水的试管放入盛满碎冰(加入食盐)的容器中,用温度计测量试管中水的温度。

3.温度计插入水中的位置保持不变,等待试管中的水结冰。

4.当试管中的水开始结冰时,记录温度。

5.水完全结冰后,在试管上标记冰柱的高度。

实验效果:

通过实验,学生观察到了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当温度下降到 0℃时,水开始结冰。水完全结冰后,体积会增大,在试管中占据更多的空间„„同时,他们观察到水的这种变化是怎样产生的,即水是怎样结成冰的。

器材破损情况:

记录人

XXX

XXX 小学教师演示实验仪器准备通知单

年级 三 任课教师 XXX 演示时间

演示内容(几章几节)

1-4 冰融化了 归还日期

仪器名称 需要数量 仪器名称 需要数量 试管 1

烧杯 1

冰块 若干

归还情况 好 备注

填写人:XXX

学 生 实 验 通 知 单

年级 三

任课教师 XXX 实验时间

演示内容(几章几节)

1-4 冰融化了 上课地点 实验室 仪器名称 需要数量 仪器名称 需要数量 试管 10

烧杯 10

冰块 若干

归还情况

归还日期

X XXX 小学(演示、分组)实验情况记录表

时间

地点 实验室 班级 三年级 实验名称(课题)

1-4 冰融化了 组数 10 所需器材 试管、烧杯、冰块 操作教师 XXX 实验主要过程:

1.取一支结冰的试管,在冰面处做上标记,把试管浸在热水里,观察冰的融化过程。

2.在冰完全融化后,在水面处做上标记,比较冰和水的体积。

实验效果:

比较清楚地观察到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以及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减小。

器材破损情况:

记录人

XXX

XXX 小学教师演示实验仪器准备通知单

年级 三

任课教师 XXX 演示时间

演示内容(几章几节)

1-5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归还日期

仪器名称 需要数量 仪器名称 需要数量 烧杯 2 小苏打 若干 玻璃棒 2

清水 若干

食盐 若干

归还情况 好 备注

填写人:XXX

学 生 实 验 通 知 单

年级 三 任课教师 XXX 实验时间

演示内容(几章几节)

1-5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上课地点 实验室 仪器名称 需要数量 仪器名称 需要数量 烧杯 20 小苏打 若干 玻璃棒 20

清水 若干

食盐 若干

归还情况

归还日期

X XXX 小学(演示、分组)实验情况记录表

时间

地点 实验室 班级 三年级 实验名称(课题)

1-5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组数 10 所需器材 烧杯、玻璃棒、清水、食盐、小苏打 操作教师 XXX 实验主要过程:

1.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 50 毫升清水。

2.分别取大约 20 克食盐和小苏打,再把它们平均分为 8 份。

3.取一小份食盐,加入一个盛水的烧杯中,用玻璃棒充分搅拌。在实验完全溶解后,再加入第二份食盐,继续搅拌„„,直到食盐不能溶解为止。

4.按同样的方法,将小苏打一份一份地溶解,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5.记录食盐和小苏打溶解在 50 毫升水中的份数。

实验效果:

通过对比实验,对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进行实验,明白了水能够溶解的物质的质量是有限的,且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质量是不同的。

器材破损情况:

记录人

XXX

XXX 小学教师演示实验仪器准备通知单

年级 三 任课教师 XXX 演示时间

演示内容(几章几节)

1-6 加快溶解 归还日期

仪器名称 需要数量 仪器名称 需要数量 烧杯 4 食盐 若干 玻璃棒 1

热水 若干

冷水 若干

归还情况 好 备注

填写人:XXX

学 生 实 验 通 知 单

年级 三

任课教师 XXX 实验时间

演示内容(几章几节)

1-6 加快溶解 上课地点 实验室 仪器名称 需要数量 仪器名称 需要数量 烧杯 40 食盐 若干 玻璃棒 10

热水 若干

冷水 若干

归还情况

归还日期

X XXX 小学(演示、分组)实验情况记录表

时间

地点 实验室 班级 三年级 实验名称(课题)

1-6 加快溶解 组数 10 所需器材 烧杯、玻璃棒、热水、冷水、食盐 操作教师 XXX 实验主要过程:

实验一:1.准备两份相同质量的食盐。

2.分别加到同样多的热水和冷水中。

3.静置不动,观察并比较食盐溶解的快慢。

4.将结果记录下来。

实验二:1.准备两份相同质量的食盐。

2.同时倒入两个盛有同样温度、同样多水的烧杯中。

3.搅拌其中一个烧杯,另一个烧杯始终不搅拌。

4.观察哪个烧杯中的食盐溶解得快。

5.将结果记录下来。

实验效果:

通过两个实验,学生观察到了加快食盐溶解的方法。

器材破损情况:

记录人

XXX

XXX 小学教师演示实验仪器准备通知单

年级 三 任课教师 XXX 演示时间

演示内容(几章几节)

1-7 混合与分离 归还日期

仪器名称 需要数量 仪器名称 需要数量 烧杯 2 玻璃棒 1 滤纸 1 酒精灯 1 三脚架 1 食盐 若干 蒸发皿 1 沙 若干 归还情况 好 备注

填写人:XXX

学 生 实 验 通 知 单

年级 三

任课教师 XXX 实验时间

演示内容(几章几节)

1-7 混合与分离 上课地点 实验室 仪器名称 需要数量 仪器名称 需要数量 烧杯 2 玻璃棒 1 滤纸 1 酒精灯 1 三脚架 1 食盐 若干 蒸发皿 1 沙 若干

归还情况

归还日期

X XXX 小学(演示、分组)实验情况记录表

时间

地点 实验室 班级 三年级 实验名称(课题)

1-7 混合与分离 组数 10 所需器材 烧杯、滤纸、三脚架、蒸发皿、玻璃棒、酒精灯、食盐、沙 操作教师 XXX 实验主要过程:

实验一:1.用水分离食盐和沙 2.将混合物放入烧杯中,往烧杯中加水,搅拌,直到食盐完全溶解。

3.用滤纸过滤,把沙分离出来。

实验二:分离食盐和水 1.将盐水溶液倒入蒸发皿,放在三脚架上加热。

2.边加热,边搅拌。当有白色颗粒出现时,熄灭火焰,用余温将白色颗粒慢慢烘干。

3.收集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

实验效果:

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物质是有很多特点的,利用这些特点可以分离混合在一起的固体,联系生活实际。

器材破损情况:

记录人

XXX

XXX 小学教师演示实验仪器准备通知单

年级 三 任课教师 XXX 演示时间

演示内容(几章几节)

1-8 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归还日期

仪器名称 需要数量 仪器名称 需要数量 橡皮泥 若干

纸 若干

清水 若干

归还情况 好 备注

填写人:XXX

学 生 实 验 通 知 单

年级 三

任课教师 XXX 实验时间

演示内容(几章几节)

1-8 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上课地点

仪器名称 需要数量 仪器名称 需要数量 橡皮泥 若干

纸 若干

清水 若干

归还情况

归还日期

X XXX 小学(演示、分组)实验情况记录表

时间

地点 实验室 班级 三年级 实验名称(课题)

1-8 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组数 10 所需器材 橡皮泥、纸、清水 操作教师 XXX 实验主要过程:

1.用橡皮泥注意各种东西,让橡皮泥发生变化。

2.用纸做各种东西,让纸发生变化。

实验效果:

通过对水、纸和橡皮泥的变化进行对比,实际上是让学生对物力变化本质进行对比理解。

器材破损情况:

记录人

XXX

XXX 小学教师演示实验仪器准备通知单

年级 三 任课教师 XXX 演示时间

演示内容(几章几节)

2-1 感受空气 归还日期

仪器名称 需要数量 仪器名称 需要数量 自封塑料袋 1

气球 1

打气筒 1

口哨 1

归还情况 好 备注

填写人:XXX

学 生 实 验 通 知 单

年级 三 任课教师 XXX 实验时间

演示内容(几章几节)

2-1 感受空气 上课地点 实验室 仪器名称 需要数量 仪器名称 需要数量 自封塑料袋 10

气球 10

打气筒 10

口哨 10

归还情况

归还日期

X XXX 小学(演示、分组)实验情况记录表

时间

地点 实验室 班级 三年级 实验名称(课题)

2-1 感受空气 组数 10 所需器材 自封塑料袋、气球、打气筒、口哨 操作教师 XXX 实验主要过程:

1.自封塑料袋捕捉空气,运输空气。

2.给气球打气,抛起来玩。

3.吹口哨。

实验效果:

借助生活中常用物品,发现空气的特征和作用,丰富感性认知。

器材破损情况:

记录人

XXX

XXX 小学教师演示实验仪器准备通知单

年级 三 任课教师 XXX 演示时间

演示内容(几章几节)

2-2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归还日期

仪器名称 需要数量 仪器名称 需要数量 透明塑料杯 1 泡沫塑料 若干 水槽 1 打气筒 1 球针 1

纸巾 若干

归还情况 好 备注

填写人:XXX

学 生 实 验 通 知 单

年级 三 任课教师 XXX 实验时间

演示内容(几章几节)

2-2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上课地点 实验室 仪器名称 需要数量 仪器名称 需要数量 透明塑料杯 10 泡沫塑料 若干 水槽 10 打气筒 10 球针 10

纸巾 若干

归还情况

归还日期

X XXX 小学(演示、分组)实验情况记录表

时间

地点 实验室 班级 三年级 实验名称(课题)

2-2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组数 10 所需器材 透明塑料杯、水槽、球针、纸巾、泡沫塑料、打气筒 操作教师 XXX 实验主要过程:

1.在塑料杯底粘上一个纸团。

2.在水槽的水面上撒一些泡沫塑料,可方便观察水位变化。

3.把杯子慢慢地竖直倒扣在水里。

4.在杯底扎一个小孔,再把杯子压入水中。

5.用打气筒连着球针,从杯底的小孔向杯中打入一些空气。

6.画一画实验过程,试着用文字简要说明。

实验效果:

通过实验,在对空气有一个感性认知后,有明白了,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都能占据一定空间。

器材破损情况:

记录人

XXX

XXX 小学教师演示实验仪器准备通知单

年级 三 任课教师 XXX 演示时间

演示内容(几章几节)

2-3 压缩空气 归还日期

仪器名称 需要数量 仪器名称 需要数量 注射器 2

归还情况 好 备注

填写人:XXX

学 生 实 验 通 知 单

年级 三(3)

任课教师 XXX 实验时间

演示内容(几章几节)

2-3 压缩空气 上课地点 实验室 仪器名称 需要数量 仪器名称 需要数量 注射器 20

归还情况

归还日期

X XXX 小学(演示、分组)实验情况记录表

时间

地点 实验室 班级 三年级 实验名称(课题)

2-3 压缩空气 组数 10 所需器材 注射器 操作教师 XXX 实验主要过程:

1.用两个相同的注射器,分别抽进相同多的水和空气,然后堵住注射器管口,将活塞向下压,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2.进行上面的实验,记下初始的刻度,堵住注射器管口,慢慢用力向下压活塞,然后松手。记录你的观察结果。

3.慢慢用力向上拉注射器活塞,然后松手,你又发现了什么? 4.重复做几次上面的实验。

5.在记录单上画出向下压和向上拉时,管内水和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情况。

实验效果:

学生在活塞向下压和向上拉的过程,感受了空气微粒的间隙减小和增大的过程,明白了,空气可以被压缩的原理。

器材破损情况:

记录人

XXX

XXX 小学教师演示实验仪器准备通知单

年级 三 任课教师 XXX 演示时间

演示内容(几章几节)

2-4 空气有质量吗 归还日期

仪器名称 需要数量 仪器名称 需要数量 天平1 皮球 1 打气筒 1

球针 1

豆子 若干

归还情况 好 备注

填写人:XXX

学 生 实 验 通 知 单

年级 三 任课教师 XXX 实验时间

演示内容(几章几节)

2-4 空气有质量吗 上课地点 实验室 仪器名称 需要数量 仪器名称 需要数量 天平10 皮球 10 打气筒 10

球针 10

豆子 若干

归还情况

归还日期

X XXX 小学(演示、分组)实验情况记录表

时间

地点 实验室 班级 三年级 实验名称(课题)

2-4 空气有质量吗 组数 10 所需器材 天平、打气筒、球针、豆子、皮球 操作教师 XXX 实验主要过程:

1.在天平两端各挂一个小桶,分别放入一个充好气的皮球和若干豆子,让天平达到平衡。

2.取出皮球,用打气筒打入 10 筒空气。

3.再把皮球放回天平一端的小桶里,观察发现的现象。

4.继续给皮球打 10 筒空气,重复上面的实验。

实验效果:

通过实验,学生定性地认识到了空气是有质量的。

器材破损情况:

记录人

XXX

XXX 小学教师演示实验仪器准备通知单

年级 三 任课教师 XXX 演示时间

演示内容(几章几节)

2-5 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 归还日期

仪器名称 需要数量 仪器名称 需要数量 天平1 乒乓球、回形针 若干 打气筒 1 大袋子 1 球针 1 皮球 1 豆子 若干 泡沫块、医用棉花球 若干 归还情况 好 备注

填写人:XXX

学 生 实 验 通 知 单

年级 三 任课教师 XXX 实验时间

演示内容(几章几节)

2-5 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 上课地点 实验室 仪器名称 需要数量 仪器名称 需要数量 天平10 乒乓球、回形针 若干 打气筒 10 大袋子 10 球针 10 皮球 10 豆子 若干 泡沫块、医用棉花球 若干

归还情况

归还日期

X XXX 小学(演示、分组)实验情况记录表

时间

地点 实验室 班级 三年级 实验名称(课题)

2-5 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 组数 10 所需器材 天平、打气筒、球针、豆子、回形针、皮球、大袋子、乒乓球、泡沫块、医用棉花球 操作教师 XXX 实验主要过程:

1.先将一个皮球放在天平的一端,再把回形针或绿豆放在另一端来调节平衡。

2.将小桶中的皮球取下,打入 20 筒空气,放回天平。

3.用多种物品来恢复天平的平衡。记录下每一种物品的数量。

实验效果:

通过实验,进一步确认空气是有质量的,同时,通过对比,观察到相同质量的物体有不同的体积。

器材破损情况:

记录人

XXX

XXX 小学教师演示实验仪器准备通知单

年级 三 任课教师 XXX 演示时间

演示内容(几章几节)

2-6 我们来做“热气球” 归还日期

仪器名称 需要数量 仪器名称 需要数量 塑料袋 1

纸筒 1

蜡烛 1

火柴 1

归还情况 好 备注

填写人:XXX

学 生 实 验 通 知 单

年级 三 任课教师 XXX 实验时间

演示内容(几章几节)

2-6 我们来做“热气球” 上课地点 实验室 仪器名称 需要数量 仪器名称 需要数量 塑料袋 10

纸筒 10

蜡烛 10

火柴 10

归还情况

归还日期

X XXX 小学(演示、分组)实验情况记录表

时间

地点 实验室 班级 三年级 实验名称(课题)

2-6 我们来做“热气球” 组数 10 所需器材 塑料袋、纸筒、蜡烛、火柴 操作教师 XXX 实验主要过程:

1.将蜡烛点燃,然后将纸筒罩住蜡烛,再将塑料袋罩住纸筒,加热袋中的空气。

2.用手贴住袋子的外壁,当感到袋子变热了,松开双手,观察接下来发生的现象。

3.重复几次试验,同时画下你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效果:

通过简单的热气球模拟试验,学生对空气的受热膨胀,密度减小,这一物理性质有了一个感性、直观的认识,知道了热空气会上升,空气变冷后会下降。

器材破损情况:

记录人

XXX

XXX 小学教师演示实验仪器准备通知单

年级 三

任课教师 XXX 演示时间

演示内容(几章几节)

2-7 风的成因 归还日期

仪器名称 需要数量 仪器名称 需要数量 盒子 1 火柴 1 双面胶 1 蚊香 1 透明塑料膜 1 小纸条 1 蜡烛 1

归还情况 好 备注

填写人:XXX

学 生 实 验 通 知 单

年级 三 任课教师 XXX 实验时间

演示内容(几章几节)

2-7 风的成因 上课地点 实验室 仪器名称 需要数量 仪器名称 需要数量 盒子 10 火柴 10 双面胶 10 蚊香 10 透明塑料膜 10 小纸条 10 蜡烛 10

归还情况

归还日期

X XXX 小学(演示、分组)实验情况记录表

时间

地点 实验室 班级 三年级 实验名称(课题)

2-7 风的成因 组数 8 所需器材 盒子、双面胶、透明塑料膜、蜡烛、火柴、蚊香、小纸条 操作教师 XXX 实验主要过程:

1.在纸盒的两个侧面各打一个圆洞。

2.点燃蜡烛后,将蜡烛放在盒中,然后用透明塑料膜封住纸盒。

3.借助蚊香的烟雾和纸条观察空气的流动。

实验效果:

通过模拟试验,学生观察到了“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这一现象。

器材破损情况:

记录人

XXX

XXX 小学教师演示实验仪器准备通知单

年级 三 任课教师 XXX 演示时间

演示内容(几章几节)

3-2 认识气温计 归还日期

仪器名称 需要数量 仪器名称 需要数量 气温计 1

归还情况 好 备注

填写人:XXX

学 生 实 验 通 知 单

年级 三

任课教师 XXX 实验时间

演示内容(几章几节)

3-2 认识气温计 上课地点 实验室 仪器名称 需要数量 仪器名称 需要数量 气温计 10

归还情况

归还日期

X XXX 小学(演示、分组)实验情况记录表

时间

地点 实验室 班级 三年级 实验名称(课题)

3-2 认识气温计 组数 10 所需器材 气温计 操作教师 XXX 实验主要过程:

1.利用气温计模型练习读数。

2.观察其他温度计 实验效果:

学生学习与使用了气温计,为测量气温打下坚实的基础。

器材破损情况:

记录人

XXX

XXX 小学教师演示实验仪器准备通知单

年级 三 任课教师 XXX 演示时间

演示内容(几章几节)

3-3 测量气温 归还日期

仪器名称 需要数量 仪器名称 需要数量 气温计 1

归还情况 好 备注

填写人:XXX

学 生 实 验 通 知 单

年级 三 任课教师 XXX 实验时间

演示内容(几章几节)

3-3 测量气温 上课地点 实验室 仪器名称 需要数量 仪器名称 需要数量 气温计

归还情况

归还日期

X XXX 小学(演示、分组)实验情况记录表

时间

地点 实验室 班级 三年级 实验名称(课题)

3-3 测量气温 组数 10 所需器材 气温计

操作教师 XXX 实验主要过程:

1.学习气温计的使用方法。

2.测量并记录教室外一天中气温的变化。选择一天中的五个时间点,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柱状图。

实验效果:

学生用气温计获得“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并将其统计成图表,分析、发现一天中的气温变化规律。

器材破损情况:

记录人

XXX

XXX 小学教师演示实验仪器准备通知单

年级 三 任课教师 XXX 演示时间

演示内容(几章几节)

3-4 测量降水量 归还日期

仪器名称 需要数量 仪器名称 需要数量 透明直筒塑料杯 1 剪刀 1 刻度尺 1 喷壶 1 纸带 若干

透明胶带 若干

归还情况 好 备注

填写人:XXX

学 生 实 验 通 知 单

年级 三 任课教师 XXX 实验时间

演示内容(几章几节)

3-4 测量降水量 上课地点 实验室 仪器名称 需要数量 仪器名称 需要数量 透明直筒塑料杯 1 剪刀 1 刻度尺 1 喷壶 1 纸带 若干

透明胶带 若干

归还情况

归还日期

X XXX 小学(演示、分组)实验情况记录表

时间

地点 实验室 班级 三年级 实验名称(课题)

3-4 测量降水量 组数 10 所需器材 透明直筒塑料杯、刻度尺、纸带、透明胶带、剪刀、喷壶

操作教师 XXX 实验主要过程:

1.制作简易雨量器。

2.用喷壶模拟降雨,练习使用雨量器。

实验效果:

通过制作和使用雨量器,学生知道了气象学家是怎样测量、记录和确定降水量的。

器材破损情况:

记录人

XXX

XXX 小学教师演示实验仪器准备通知单

年级 三 任课教师 XXX 演示时间

演示内容(几章几节)

3-5 观测风 归还日期

仪器名称 需要数量 仪器名称 需要数量 轻薄软布 1

硬纸板 1

订书器 1

归还情况 好 备注

填写人:XXX

学 生 实 验 通 知 单

年级 三 任课教师 XXX 实验时间

演示内容(几章几节)

3-5 观测风 上课地点 实验室 仪器名称 需要数量 仪器名称 需要数量 轻薄软布 10

硬纸板 10

订书器 10

归还情况

归还日期

X XXX 小学(演示、分组)实验情况记录表

时间

地点 实验室 班级 三年级 实验名称(课题)

3-5 观测风 组数 10 所需器材 轻薄软布、硬纸板、订书器 操作教师 XXX 实验主要过程:

1.制作一面简单的风旗。

2.到室外观察风旗 2 分钟。

实验效果:

通过制作风旗、观察风旗的状况,学生尝试确定风速的三个等级和风向。

器材破损情况:

记录人

XXX

XXX 小学教师演示实验仪器准备通知单

年级 三 任课教师 XXX 演示时间

演示内容(几章几节)

3-6 观察云 归还日期

仪器名称 需要数量 仪器名称 需要数量

归还情况 好 备注

填写人:XXX

学 生 实 验 通 知 单

年级 三 任课教师 XXX 实验时间

演示内容(几章几节)

3-6 观察云 上课地点 实验室 仪器名称 需要数量 仪器名称 需要数量

归还情况

归还日期

X XXX 小学(演示、分组)实验情况记录表

时间

地点 实验室 班级 三年级 实验名称(课题)

3-6 观察云 组数 10 所需器材

操作教师 XXX 实验主要过程:

1.到室外去观察云。

2.观察云量,并记录在天气日历中。

实验效果:

在观察过程中,学生对天空中云的形状、云量多少等产生了兴趣,渐渐意识到不同的云将带来不同的天气。

器材破损情况:

记录人

上一篇:技师论文答辩下一篇:东南大学物理博士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