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柏拉图的人性论与制度设计论文

2024-09-03

浅析柏拉图的人性论与制度设计论文(精选11篇)

1.浅析柏拉图的人性论与制度设计论文 篇一

摘要:现今的市场上的商品琳琅满目,商业竞争日渐激烈,人们对生活中的设计需求向着更为人性化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产品的包装设计必须针对具体的市场、消费者诉求有更为深入的分析,运用各种手段拉近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使消费者有认同感并促使其购买,最终达到扩大销售的目的。而插画是包装设计的一个十分突出且重要的形式,对现代包装中的插画设计人性化表现语言的分析研究,使其能更好的为产品包装,营销活动服务。而这最终对产品销售产生极好的刺激,也是社会发展,包装审美功能上升的体现。

关键词:插画;功能性;审美心理;人性化

在社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市场的货架上都是琳琅满目的商品。它们花花绿绿的包装不会唱歌、不会跳舞,惟有用图像、文字默默地传递信息,这就是它们各自与购买者沟通的独特语言。随着现代化建设与国内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包装设计也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现代插画是最时尚最为流行而且广泛地用于包装设计中,并占据着主流地位的包装设计手段。

插画是一种介于图案与摄影之间的视觉艺术。因表现对象、技法创作手法与风格的不同。而有各种不同的分类,与写实性较强的摄影手法相比,插画就具有灵活性的优势。插画运用绘画的手段(无论是传统手绘图画或电脑制图)都从强调绘画的感觉中促使人们发挥充分的想象空间,增添消费者对产品的兴趣,多样丰富的视觉形象可以加深消费者对产品的认识和记忆,也会带来消费者强烈的认同感、增加产品亲和力。我们不禁要问包装插画有着怎样的生命力,运用怎样的“语言”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包装设计中插画的运用不仅具有必不可少的功能性,而且极大地丰富了消费者审美等精神需求。正如浙江大学万昌平副教授在《论包装设计以人为本》一文中的精炼概括:“设计作为人类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生存方式,是人类意识的活动。设计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类不断提高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所以设计的出发点也必然要从人类生存的需要出发。”他告诉我们设计这样一种实用艺术都是以人为本,通过艺术的形式表达“人性化的设计语言”。

一、包装插画的功能性

包装涉及的产品是极为广泛的,囊括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装是使产品真正走向市场的一个重要环节。插画在包装的设计应用中,可以说是意义重大。担任着解读被包装的内容物性质,重要的是确使信息传达的准确性,能表现被包装的内容物的特征,原料来源等。它与文字、色彩和商标等视觉元素相互关联,是相互构成了包装形象的整体向消费者传达产品的商业信息。包装中的插画可以培养消费者对产品的好感,增加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感情联系使消费对象产生更强的购买需求并达到提高消费者认识水平的作用。

二、包装插画“人性化”的审美心理

1.人群性的审美心理

市场调查显示,女性和儿童是两大重要的消费人群。针对妇女儿童的产品占市场商品比重的半数以上。产品的包装设计上也就自然追求更好的迎合这两大人群的审美倾向以符合个性化的需求。

孩子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虽然儿童并不是直接的消费行为执行者,但他们是主导消费的主要原因。试问:“有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家长愿为他们花很多的钱”。所以儿童消费品是十分巨大的市场并且这个市场长久占有主要的地位。因此商家用尽各种方法手段吸引这庞大的消费群,而包装插画则是针对儿童消费市场最为有效且突出的设计表现手法和有利竞争手段。从儿童心理角度出发来讨论:五彩缤纷的颜色是视觉的刺激、当孩子被美丽世界所吸引,会让他们增加对未来世界的想象力,充满纯真的幻想。所以在儿童产品上的包装插画都是色彩斑斓的,多运用对比色、三原色等强烈的色彩。孩提时的判断分析能力还比较简单,对单纯与具体形象的物体十分敏感,记忆深刻。在分析他们这样的心理特性基础上,针对儿童产品包装插画中多运用活泼可爱并极具个性的卡通形象为主题,生动、有趣、独具特色和富有亲和力,从而深深地吸引孩子的眼睛,紧紧的抓住了儿童的心理特点。通过孩子的语言传达美的信息。这些溶入包装的插画设计,正是大多儿童产品包装的设计手法,这种在视觉——颜色、造型内容、主题上让人们感觉轻松活泼富有兴趣,在消费情感上突出购买对象的心理需求,这种从孩子的角度看世界的插画设计用在包装设计中,生动地传达了文字、摄影等其他设计形式无法比拟的人性化语言。

在种类繁多的商品中,我们会发现女性的消费市场是十分庞大的。大多数女性都充当是采购的家庭角色,所以商品的包装插画在设计时就要适应女性这个特殊的消费群体的需求。女性消费心理细致、含蓄、而且在不同年龄段的女性也有着不同的心理诉求。拿女性消费的重要部分“化妆品”的包装来讲,它的定位是一种高雅、时尚、较高档的消费品。在这种基调之下。就是要强调女性柔媚特质,在颜色上“化妆品”的包装插画多是配合主题,如高雅魅力系列的多用紫色系或黑色;自然清爽的用粉色系的基调;热情青春的用鲜亮的橙色、红色等暖调。在插图绘制的形式上为了体现女性的心理诉求,简单的抽象风格给人更丰富的视觉体验,也留有更多的想象空间,而且这种抽象的插画形式也是具有时尚的味道。通过对点、线、面等造型来表现一种更纯粹的感官体验传达更深层的情感。为了烘托产品的整体感觉,在“化妆品”包装上运用的插画大多是以背景和底图的形式表现的。包装插画的优势就是可以更加细致、体贴、人性化地针对小范围的消费群体,通过这种新颖的形式吸引消费者。

2.民族性的审美心理

任何一个艺术家创造的作品都会带有自己的民族、成长的地方的思想和民俗等特色并多少受影响带,而且有民族与地域的影子。由此可见,在包装商品的设计过程中,对于如何更好地符合商品的民族和地域特征是能否引起消费者认同和共鸣的重要因素,包装插画对这方面的人性化表现有自己的方法。插画的装饰风格由来已久,不同的民族都有本民族特色的装饰纹样、吉祥图案以及民间剪纸等装饰性造型。各民族的装饰风格各具特色,体现出各个民族强烈的民族文化气息。如带有鲜明的中国民间地方特色的礼品包装。多为大红色的底,反映十分强烈的中国味道。再加上水彩的工笔地方戏曲人物或中国传统文饰镶嵌花边,深深打上了中国的乡土烙印。这不仅使本地购买者产生情感共鸣,也吸引了对地方特色感兴趣的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许多日本或欧美商品包装中的插画设计也具有浓烈的民族异域特色。在包装插画创作中,运用不同民族的传统装饰风格,可以使插画具有很强的民族特征和文化气氛。

3.时尚的个性化审美心理

从商业角度看,时尚就是卖点,是针对消费者个性化的商品与消费者间沟通的桥梁。运用流行的插画在包装设计中多为常见。如近年很流行的现代插画师几米,他的一系列插画丛书受到年轻人和各个阶层的读者喜爱。他的画被抽取一段设计在“心相印牌”面巾纸的包装上,它即迎合了大众的从众、追逐潮流心理诉求;又使产品的文化内容上有了提升,纸巾从使用功能上提高到表达情感的精神功能方面,即满足了消费者追求自我个性的需要、对审美的需要、情趣的需要又是以系列形式出现,插画的整体联系性更强,消费者的系列购买和收藏欲望更为强烈。消费者出于爱好和好奇进行收集,更体现了包装插画更深的魅力与审美价值。

因此,现代的包装插画的诸多人性化的设计语言,为我们更好地讲述商品本身和与消费对象的交流,成为了这座沟通桥梁的一个重要而亮眼的组成部分。插画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多样的绘画表现手段“传达”和 “沟通”。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中,人们对于传达的理解不断地深化,更加重视了,最为重要的是包装插画的人性化语言是含概面很广的,因为不论是制作者还是消费对象都有着独立的思维和行为,都有着不同的民族、阶级、经历、文化、性别、年龄等社会背景的。所以这就需要站在受众的立场上,关注其内心需求,并寻求共识,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插画在包装设计中的“人性化”作用,用这种“人性化语言”让消费者在理解了商业信息和创作的内涵后而产生自觉消费行为,要让买方动心,达到诱导消费行为的目的。包装插画有着其它现手段无法比拟的“人性化”优势。它的吸引力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注入新的形式与内容的,包装插画有着广阔的延展空间。人性化的设计也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始终方向和趋势,也是设计者们不断讨论研究的立题和热点。

参考文献

[1]万昌平包装世界[J].浙江大学学报,2002,4.[2]曾景祥,肖禾,包装设计研究[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8.[3]成朝晖.平面港[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1.[4]李颖贵.包装设计[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6.[5]沈卓娅.高等职业教育艺术设计教材——包装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5.

2.浅析柏拉图的人性论与制度设计论文 篇二

关键词: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

中图分类号:B502.2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2—0026—02

古希腊的动荡年代,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政治思想家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迸发出了无限瑰丽的思想火花,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财富。亚里士多德师承于柏拉图,因此两人的学说有相同的内容,但也存在诸多差异:

一、关于国家的起源

柏拉图认为个人才能的片面性与生活需要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必然导致社会的分工,而这种分工最终导致了人们的共同生活和分工合作,而国家就是这种社会分工的产物。这种分工合作、各求所需、各尽其能的原则就是柏拉图立国的基础。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自然生成论”是其国家起源观的核心。他指出,自然赋予人类的目的是过优良的生活,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征就在于他的合群性,恰恰这一合群性是人类生存和过优良生活的前提。有了这一前提,人类就可以结成社会,组成城邦,过有组织的生活。因此“人类在本性上,也正是一个政治动物。”凡脱离城邦的人“如果不是一只野兽,那就是一位神祗”,“不是一个鄙夫,那就是一位超人。”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无论是两性的结合、家庭的出现,还是村坊的产生、国家的形成,自始至終都贯穿着“自然”的精神,而国家则是这种自然发展的最高阶段,是人类本性的完成。

关于国家起源的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现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各不相同的政治风格。一个把国家的起源规定为严格的社会分工,一个把国家的起源规定为社团的自然发展。由严格的社会分工所产生的国家,必然使国家带有分工本身所固有的特点。因此,社会的等级井然、国民生活的千篇一律、整个国家的整齐划一就成为国家的突出特色。相反,由社团的自然发展所产生的国家必然处处体现出“自然生成”的特色,一切依照自然、顺应自然。因此,这样的国家更加适应人的本质的发展,多角度发展、多层次需求、多阶层杂容并存就成为这种国家应有的特色。

同柏拉图的“社会分工论”相比较,亚里士多德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没有同其师柏拉图一样,把社会与国家混为一谈,而是明确地把两者区别开来,认为国家是“至善”的社会团体,从而突出了国家的作用和地位,认识到国家不像柏拉图所言是人类社会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思想撇开了国家产生的空想性,从而向科学性、唯物论又迈进了一步。这是柏拉图所不及的。

二、关于国家的伦理基础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均被称为正义论的国家观和法律观,正义的观点贯穿两人的学说之中。柏拉图所做《理想国》一书的主要内容是围绕什么是正义或公正的问题展开的。在柏拉图那里,所谓合乎正义的城邦就是实现或体现了至高的“善”的城邦,就是城邦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从传统的城邦主义出发,得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认为人的最高生活中只有在城邦之内才是可能的,但城邦就是政治,因此政治生活是第一位的。正像任何原型都有目的性一样,国家原型以实现人的幸福为最高目的。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的中心内容是讲善、美德和正义。正义是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所产生的一种美德。亚里士多德的国家观就是建立在这种正义论的基础上的,整体的标准都要符合正义和美德的要求。亚里士多德的这种观念直接来源于柏拉图的思想,并进一步深入加以发挥。

三、关于国家阶级构成

柏拉图认为,人与人是不同的,进而提出把人划分开来。从天性上划分,对应智慧的是国家的统治阶级,其天赋职能是以才智管理国家;对应勇敢的是护卫者、军人,其天赋职能是保卫国家;对应节制的是劳动者,其天赋职能是安分守己地为自己为国家进行生产劳动。从自然本性上划分,柏拉图认为人天生有三种质,一种人是用金子做成的,富于天才和智慧,即统治者;另一种人是用银子做成的,他们天生忠实于统治者,勇敢善战、不怕牺牲,是社会秩序、国家安全的维护者,即护卫者;第三种人是用铜铁做成的,他们应该从事生产劳动以供养社会,即劳动者。柏拉图从各个不同角度论证了人类天生的不平等性和等级差别的客观性,由此构成了一个等级森严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完全是自然进化的产物,是自由人的自治团体,不是主人与奴隶的结合地。他完全否定了柏拉图的阶级划分,认为人与人之间不存在不平等的天性。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中,社会结构的组合、阶级的划分、人们在国家中的责任和义务等等,都遵循着自然发展的规律,顺应着社会发展的要求。在这样的国家中,自然的和谐代替了城邦的划一,社会的宽松代替了等级的森严,个性的发展代替了自我的泯灭,政治的民主代替了治国的独裁,整个国家向着多元化、多方位、多层次发展。但不得不看到的是,亚里士多德的城邦概念包含着很深的公民偏见。它完全否定了奴隶、外邦人和妇女的政治权利。因此,他的民主观念是十分狭隘的。

四、关于所有制

柏拉图认为,一个社会是否合乎正义与公道,衡量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它的贫富悬殊是否过大。他谴责私有财产,认为私产之下无好执政者甚至会毁灭社会,而理想国并不是为了某一个阶级的单独的幸福,而是为了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为此,他提出了消灭私有制的具体办法。他说,在第一、第二等级内实行“共产制”,使他们以国家利益为至上利益,过一种简朴的禁欲主义生活,而生产者等级却可以有自己的私有财产。在当时奴隶制社会江河日下的状况下,这种理想的社会模式最终无法得以实现。最后就连柏拉图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其理论的空想性。在《法律篇》中,柏拉图重新肯定了私有制,否定了“共产制”。亚里士多德的整体主义是比较温和的,他批判柏拉图过分追求城邦统一的努力,认为这种“共产制”不符合人的本性,反而会造成事事无人问津的后果。亚里士多德提倡的是一种有限制的私有制,他称之为“私有公用”。即成人财产私有,但要保障它用于公共的目的。他的基本原则是在承认个人利益,划清各个人所有利益的范围的基础上,实现城邦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的统一。

五、关于治国方略

哲学家治国被柏拉图认为是高超的智慧、真实的知识、完美的德行与最高权力的结合。哲学家对于国家理念有深刻的认识,知道理想国家应该怎样组织、怎样治理。根据社会分工理论,治国也是一项专业技术,只有哲学家才真正掌握它,也只有他们才有资格执政。柏拉图依据这种逻辑,自然而然地否定了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用人治来代替法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发展,柏拉图逐渐认识到自己理论的局限性,在《法律篇》中他强调了法律的作用。然而,他认为一旦有能力的统治者出现,人类便无须由法律统治了,因为没有任何法律或条例比知识更有威力。因此,归根到底,即使在其晚年所描绘的第二等好的国家中,柏拉图还是崇尚哲学王的最高统治,在其思想的深处还是对法律或习俗持一种否定的态度。而亚里士多德则始终坚持法治而反对人治,他认为的法治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其二是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全体人民,包括统治者应一律服从,否则法治无法实现。他指出,法治优于人治的地方在于:第一,人治容易尚私,而法治则可秉公。因为法律是没有感情的智慧,“凡是不凭感情因素治事的统治者总比感情用事的人们较为优良,法律恰恰正是全没有感情的”,现实许多政治家往往在制定措施时感情用事,法律恰恰正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第二,法律是由多数人制定的,因而具有更大的可取性。因为“许多人出资举办的宴会可以胜过一个人独办的酒席;相似地,在许多事例上,群众比任何一人又可能作较好的裁断,而且多数人也不易腐败。”第三,实行人治容易贻误国家大事,尤其是世袭制更加如此。亚里士多德指出,如果让一个个人来统治,这就在政治中混入了兽性的因素。个人的欲望、自私的情感被带入国家政治,必将贻误国家、祸害人民。总之,“在我们今日,谁都承认法律是最优良的统治者”。

有关国家治理的论道中,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可谓各执一端。一个信奉贤人政治,一个坚持以法治国,两者政治哲学的特点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六、关于政体分类

柏拉图提出划分政体的两个标志:1.根据执政人数的多少;2.内在精神和原则。他把政体分为五种:贤人政体、荣誉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和僭主政体。亚里士多德划分政体的标准与柏拉图基本相同,但他强调看统治者的目的是否旨在照顾全部城邦共同的利益。他把政体分为两类六种:1.正宗政体,包括君主、贵族和共和三种政体;2.变态政体,包括僭主、寡头和平民三种政体。这种分类是建立在柏拉图的基础上并加以发展了的。

小结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对师徒的思想开启了西方政治思想的新篇章。柏拉图是第一个有系统哲学著作传世的思想家,而亚里士多德在柏拉图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甚至对老师的许多观点进行了批判,正如他所遵循的“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政治理论的集大成者,他们的思想为后世政治思想家提供了无尽的思想宝库和灵感源泉。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2]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

[3]王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比较研究[J].政治学研究,2001,(4).

3.浅析柏拉图的人性论与制度设计论文 篇三

制度化管理理论思想的先河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主张组织和社会将从劳动分工中获得经济利益,即将工作分解为狭窄的、重复性的任务。他认为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只能做某些专一性的工作才能够达到高效的目的,并且认为人都是追逐金钱的。亚当·斯密的理论从根本上是追求效率至上,并未过多的关注人的物质以外的其他需要。

这种制度化管理的理论前提,其实是把员工作为一种行为的载体,不考虑员工的多样化需要,视员工如同机器般运转的“工具人”。管理的基本任务是设定一个制度体系或者制度环境使员工在其中工作,侧重的是制度约束而非人性关怀。

(二)人性化管理

人性化管理理论的思想先河可以追溯到罗伯特·欧文。早期的管理思想家罗伯特·欧文认为改变工人的生活环境,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他反对雇佣童工,提高工人福利,关注社区建设,加强工人培训等等,可以被认为是人性化管理思想的起源。罗伯特·欧文的管理思想和所推行的管理改革以及后来所进行的空想社会主义实验,在当时资本主义社会背景下最终失败,但却开创了人本管理思想的先河,为行为科学理论播下了种子。此外,20世纪同期出现了雨果·芒斯特伯格、玛丽·福莱特和切斯特·巴纳德,这些人都从不同角度证明了人是组织最重要的资产,以及应该对人进行适当的管理。他们的思想提供了管理实践的基础,这些实践包括雇员的甄选程序、雇员的激励计划、雇员的工作团队以及组织与外部环境关系的管理技术等。

此后,由于泰勒时期科学管理系统理论和实践主要是基于理性主义传统和“经济人”假设,此种管理模式未对人的因素给予充分重视,工人成了“会干活的机器”。技术统治和机器压迫,引起了工人的强烈不满,劳资关系日益紧张。泰勒时期的理论也陷入了质疑的陷阱。

二、实践博弈

(一)制度化管理的利弊

理论学习已经告诉我们制度化管理有利于经济组织节约生产费用和交易费用,从而更有效地创造财富。企业从产生起其追求的基本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社会效率,更加有效地创造财富。尽管随着管理责任的变化和管理环境的变迁,管理所追求的基本的目标即效率和效果并没有变化。

制度化管理在管理实践中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它有利于企业管理,有法可依,权责明确,使工作更加顺畅。它能够更好的规范企业的工作流程,让员工能够在其中找对自己的位置。它可将优秀人员的智慧转化成为公司众多职员遵守的具体经营管理行为,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的行为体系,能够发挥企业的整体优势。同时它为公司员工能力的发挥制定了一个公平的平台,不会因为游戏规则的不同、评分标准的不同,对员工努力的评定产生大的误差。此外,他还有利于组织将优秀智慧转化成为企业众多自愿遵守的具体经营管理行为,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的行为体系,有利于企业员工的培训,有利于企业员工的自我发展。企业员工由于有统一的标准可供参考,可以自己明了工作需要达到的标准,能够对自己工作有一个明确的度量,自己发现差距,有自我培训发展的动力和标准。

(二)人性化管理的利弊

人性化管理现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推崇。随着学习型组织、竞争优势理论、企业文化理论以及前述各个学派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推进,在充分考虑人性的前提下设计制度成为一种必然。

人性化管理强调的是了解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工作中人际关系沟通和交互作用,着眼于企业人员的集体意识的培育和企业人员的工作效率和企业内外环境,对人进行激励和实行权变领导。即要从人的本性特点和实际出发,在制定企业发展规划、制度设计激励惩罚等方面,突出人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

这样就很容易使员工受到尊敬、获得自我实现的满足。同时,人性化管理也保障员工参与企业的重大问题的决策,在团队中与领导协商制定的团队目标和个人目标,实施目标管理。把实现、维护和发展员工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保障员工的切身利益。人性化管理还重视满足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树立典型、技能竞赛及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增强员工的荣誉感和归属感。此外,人性化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信任、沟通、激励、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等方面。

4.浅析柏拉图的人性论与制度设计论文 篇四

罗经伟

(中铁五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湖南长沙,410117)

摘要:制度化管理是企业治理中强调依法治企,法制规章健全,在管理中事事处处人人都有规章制度约束。人性化管理,就是一种在整个企业管理过程中充分注意人性要素,以充分开掘人的潜能的管理模式。通过各种人性化措施的落实,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让员工自觉遵守,进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利润空间。

关键词: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化人性化

近年来,全国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带来了不良的社会影响。为预防各类事故的发生,及时地发现隐患和消除隐患,将安全生产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是企业生产过程中各项目标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安全生产的管理上,有的同志强调“铁面孔、铁制度”来强化管理,也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非长久之计;近年党和政府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因此只有在安全生产的管理上采用“人性化”管理,安全生产才能取得持续有效的发展。

一、正确理解安全生产管理中制度化与人性化的关系

“人性”即是人区别自身以外一切物质并所以为人的本质规定性,安全生产本身就是“人性”的基本需求,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的需求层次理论上来分,分为五个等级,由下往上依次是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当一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种更高层次的需要就会占据主导地位,如果我们的生存需要已得到满足,那么,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安全和稳定。只有安全地生产,才能保证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降低生产成本,满足人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保持社会稳定。

在安全生产管理中,若人为机械地将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执行过程中的人性化管理割裂,注重制度化管理而忽视人性化管理,在管理过程中规

章制度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反之人性化管理将得不到很好的体现;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片面强调“安全生产的各种规章制度”在管理过程中生硬刻板、伤害职工的感情和工作积极性,更不能片面理解“人性化”而放弃制度化管理,弱化安全生产制度的落实。因此,人性化管理首先是制度的人性化,管理者在制定制度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制度是否能够有效地执行,如果制度完全没有人性,肯定是没有办法执行的。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我们要切忌制度化官僚,人性化切忌人情,才能保证安全工作的顺利展开。

二、从“以人为本”的意义上理解人性化管理

“以人为本”主要强调是尊重人、塑造人、培养人。它的涵义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即强调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实践中,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运用符合规律发展的要求的尺度,也要在制度和体制上确立并运用人的尺度,要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确立长远规划。与“以人为本”有紧密关系的是关注人的主体性,提出从人的主体性角度把握人性化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处于激烈竞争中的企业,在重视信誉、技术、质量、效益、制度等因素在管理中的作用的同时,也开始重视人性化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如重视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人文关怀理念,宗旨、信念、价值观的树立,以及员工意识的培育等;通过“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员工得到尊重,树立了员工的归属感和群体认同感,员工自我价值得以充分实现,增强了企业的市场整合能力,提高了企业产品的竞争力。

三、人性化管理与制度化管理矛盾辨析

在安全生产管理中,虽然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安全问题依然大量存在,往往让我们防不胜防,这其中有很多因素,哪种因素占上风,哪种因素就将成为导致事故发生的隐患。其中,人的因素很难把握,可是不去了解分析人的因素,安全生产仅是纸上谈兵。通常我们对安全管理采用制度化的方式,以规章制度来管理约束人,这只能解决一些问题,并不能

把问题彻底解决,这里主要是因为制度化和人性之间发生了冲突,而冲突的结果又会产生“人”因素的隐患,最后表现在“人”的操作失误等而引发事故,这就显示出“人”在安全生中复杂的一面。如今很多企业的管理模式中强调了人性化管理方式,以人为本,在管理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上更多的考虑了人的承受与理解程度,将人放在了首位。这样就减少了人的情绪的波动变化对工作造成的影响,但是在实施人性化管理时,也不能抛弃制度化管理,因为人类现在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能力还远不能实现单一的人性化管理,所以人性化管理必须和制度化管理相配合。

四、强化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的人性化管理

1、人性化管理必须与强化制度的建设和执行相统一。

在实际的人性化管理过程中,决不是说安全生产过程中必须建立健全的各种规章制度可有可无、无足轻重,更不是说各种制度在建立健全和贯彻执行中可以形同虚设、敷衍了事,否则就会陷入认识上的误区。安全生产过程中的遵章守纪和人性化管理其目的是完全一致的,两者之间丝毫不存在实质上的冲突。“严格”两字,重在一个“格”字,这里的“格”,就是各种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就是各种框框,只要你在执行过程中不出这个“格”,你如何严肃认真都是值得充分肯定的。过去有一句话叫做“严是爱,松是害”,对于说明安全生产过程中严格管理与人性化管理之间的关系,是最恰当的诠释。

2、人性化管理必须与企业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相结合。

在我们组织施工生产的过程中,对安全生产危害最大的莫过于“三违”(即违规作业、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而“三违”之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违章指挥。建筑施工是属于高危行业,在施工现场,部分管理人员,制定施工计划时简单粗放;安排工作时内容欠周密,显过于宏观;到了施工现场走马观花、敷衍了事;遇到问题不加认真分析,仅凭经验,随意指挥„„凡此种种,不仅造成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费,而且极有可能危及生产安全。更有甚者,个别人对于出现的安全问题采取欺上瞒下,不仅有可能使问题扩大化,而且带坏了职工队伍,直接危及设备及职工的安全,是最不理智最没有人性化的管理方法。因此,只有领导干部模范带头,职

工才能心悦诚服。而只有用安全生产思想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扎扎实实做好工作,才能有效地促进安全生产工作。

3、人性化管理必须与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相结合。

生产任务的完成是靠具体的人来实施的,而人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生产过程能否顺利进行。加强职工队伍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业务技能的学习,使职工责任心增强是素质提高的关键。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不仅业务技术是一流的,而且要具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遵章守纪观念,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只有这样,生产过程中的人性化管理才能事半功倍。而要造就一支一流的职工队伍,必须要在各项工作中下功夫。一是注重职工队伍的思想建设,通过组织职工学习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职工深刻领会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自身利益的高度一致性,从而在工作中树立强烈的主人翁意识,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使职工气顺心悦;三是要树立职工良好的法规观念和纪律观念,把服从指挥按章办事当作为保障自己和他人不受伤害的重要屏障,从而在思想上、行动上服从领导的正确指挥和指导;四是要提高职工队伍的业务技能,将职工培训这一软福利落到实处,维护广大职工生命财产安全;五是要提高职工对领导干部的信任感和支持感,领导要通过自己良好的风范和指挥技能,真正成为职工的良师益友,成为职工安全健康和家庭幸福的守护神。只有这样,安全生产过程中的人性化管理才能收到实效。

4、人性化管理必须从职工角度出发,换位思考。

实行人性化管理,在领导干部队伍与普通员工之间要进行“换位思考”,真正从不同的角度,设身处地,充分考虑双方的苦与乐,得与失,充分体贴和理解他们的难处,努力解决他们的困难与需求。主要管理人员要经常深入基层了解职工的工作状态,工作环境,了解其八小时外的生活;制定谈心制度,定期与部分职工面对面谈心,心与心沟通,情与情交流;通过信箱、网络办公系统,让职工把他们的想法、意见和建议、想说的话发送到信箱等,通过这些措施主动去察觉职工们存在的问题和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安全生产。

综上所述,所谓“人性化”,是在严格管理制度前提下的“人性化”。它强调的是在管理中体现“人情味”,让管理不再“冷冰冰”。脱离管理制度的所谓“人性化”,实际上是地地道道“人治化”。如今,强调在管理中倡导“人性化”,讲究“人情味”,并不意味着要抛弃管理制度。综观国内外“人性化”管理的著名企业,无一不是都有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的。“人性化”与“制度化”并非是水火不容的。相反,科学的管理制度则是一个单位真正实现管理“人性化”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当前对大多数管理者来讲,推行“人性化”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在单位中逐步建立起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通过单位长时间的教育和培养,使单位中的职工认识到:企业靠我生存,我靠企业发展。这些都要求单位内部的所有人员有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并且是内心真正意义上的认识,更要求单位的管理制度非常到位,并能够很好的贯彻和实施,才能达到人性化管理的目的。

5.孔子与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篇五

孔子①和柏拉图②都生活在社会大变革时期,奴隶主贵族统治已经逐渐走向衰败,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虽然两者都处于奴隶社会,但是孔子当时生活的春秋末期鲁国实行分封制、世袭制,“礼”自然受到格外的重视。而柏拉图生活的古希腊奴隶制城邦则是商品经济繁荣,商业贸易发达,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建立了民主政治,因此自然科学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重视。相应的,和古希腊民主政治相伴随发展的是在思想文化上着重对自然规律探求。而与此有鲜明对比的是,受长期社会奴隶制的影响,孔子形成的思想体系和人事、社会、伦理密不可分的。所以,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孔子与柏拉图形成了全乎不同的两种哲学体系:一个是以“仁义”为核心的人学哲学,另一个以“理念”为核心的神学哲学,他们在各自的哲学体系上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理论。

任何一种思想的形成和主体的个人经历肯定是分不开的。孔子虽然是圣人后代,但是到他已经是家境贫寒,靠母亲劳作维持生计,十五岁才志于学,拜能师,虚心好学,持之以恒,最终成就了他在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地位。而柏拉图也是贵族之后,不同的是他从小就养尊处优,接受良好的教育。后来又从师苏格拉底,经过对知识的不懈追求后,终于成为一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不同的成长环境往往会使人形成不同的思想主张,孔子的教育思想就体现出平民性,而柏拉图提倡的则是贵族的教育。孔子和柏拉图都生活在乱世,目睹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他们都满怀救国意识,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出口。不同的是孔子看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强者为王,社会处于混乱之中,他一心想恢复周朝式的礼制社会。在孔子的心目中,一个理想的社会就像其在《礼记礼运》中所言的:“今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不闭,是谓大同。”指望通过正名、尊王、从周、复礼、德化的路径,建立一个大同社会。柏拉图则是融雅典的理性精神和斯巴达的勇士气概为一体,虚拟了“理想国”③。这个理想国就是一个“正义”的国家,这个国家首先要具备智慧、勇敢、节制三个条件。为了实现各自的理想,他们一个周游列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一个三下西西里,尽管就曾在政治上获得短暂的成就但是最后都化为乌有。就在屡遭打击,理想抱负不得实现的时候两位圣人都选择了教育。希望通过培养治国之才来实现他们各自的政治理想。为此,孔子创办私学,柏拉图则创办了学园。

可见,孔子和柏拉图生活在不同的国度,各自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也受到不同文化的熏陶,自然而然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哲学观和思维方式。但是他们都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又有着相似的价值取向、性格命运,正是这些相同又不同的种种,形成了他们相似又相异的教育思想。

二、试论孔子与柏拉图论教育目的

上文已经提到孔子希望建立的是一个理想的大同社会,在那样的大同社会中人们是要行大道的,从私人到大众再到整个社会都有着较高的要求。而要达到孔子心中的理想要求就一定需要一群集优秀的政治素质,高尚的道德修养和丰富的知识内涵于一身的君子来构建。由此可见,孔子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而这个君子小到为身边人而服务,大到为国家而执政贡献。其实孔子的教育也是为了实现他自己的政治理想,在春秋末期,中国的现实让他深深的认识到人的真正作用,他希望君子的到来来统一社会。那么在孔子心目中到底对君子有哪些具体的要求呢?在《论语》一书中不难看出,“女为君子懦,不为小人懦。”(《论语雍也》)这是孔子对子夏提出的培养要求,由此可以看出他的教育目的是要把士培养成君子。孔子曾赞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在孔子的眼里,最高理想的“贤士”,是达到了“自知”、“自爱”、“自乐”的境界,从而与“天道”冥契无间、浑然一体的人。可见,在孔子心目中作为一名君子首先要具备的就是有颜回这样豁达的心理状态。因为在成就一番作为的过程当中势必会经历万千阻碍,也可能抱负得不到实现,所以一定要有良好的心理基础即豁达的心态。这是孔子对君子的基础要求,这已经是平常人很难做到的视名利为浮云,拿得起放得下。但是孔子心目中得君子绝不止步于此,在他心中仁、智、勇这三者是君子必须做到的,这在“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有所体现。其中最为重视的是君子的道德修养方面,注重“仁”,“礼”的培养。孔子对于君子的要求除了要做到修己之外,还强调能够“安人”,“安百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达者兼济天下”(《论语雍也》)。孔子保持着以上的教育目的,引导着他的教育之路,在其私学中为各诸侯国培育了不少有用的治国之才,也会后人树立了不少学习的榜样。

柏拉图的最高教育目的则是要培养“哲学王”。如果说孔子的教育思想主体是人,他在政治上也主张人治,当然这存在着“人在政兴,人亡政息。”的弊端,那么柏拉图的教育主体是“理念”。柏拉图认为教育是实现理想国的工具,培养哲学家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柏拉图高度估价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是改造人性,陶冶德性,实现理想国的唯一手段。他认为,人们灵魂在理念世界中所获得的理性和美德,由于降生时和肉体结合受到剧烈刺激,出生后又为情欲所蒙蔽,因而失去了效用。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先天的理性和德性发展起来。所以,他在《理想国》一书中构建了一个培养统治者和军人的教育思想体系。他认为这两种人经过三十五年的的培养,又经过实际工作锻炼成为精英就可以成为优秀的哲学家。和孔子相同的是,柏拉图也把道德作为教育的重点,培养一个有德的哲学家也是他教育目的的归宿。柏拉图认为知识就是道德知识,也就是关于何谓美善、何谓正义、何谓勇敢、何谓智慧、何谓节制的知识。“……善的理念是最大的知识问题,关于正义等等的知识只有从它演绎出来的才是有用和有益的。……如果我们不知道它,那么别的知识再多对我们也没有任何益处。”因此,柏拉图心目中的哲学王一定是理性的化身,有睿智的头脑,强烈的武士意志。但是柏拉图不把工、农、商列入教育的目标之中,因为他的教育目的致力于培养执政的哲学家,这点显然柏拉图带着个人的思想情感,相必这也跟他的个人经历是分不开的,导致他的教育思想体系中带有政治烙印。

6.浅析柏拉图的人性论与制度设计论文 篇六

国家的合法性:柏拉图、儒学与我们的相遇

国家合法性问题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的思想源头处即已被思考.柏拉图的政治哲学与儒学的国家理论在国家合法性问题上具有形式上的相似性,这就是他们都从超验的层面和经验的层面来提出自己的.论证.一方面都强调有一个超验者作为国家永恒的根源,但是同时也非常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对于国家兴衰的重要性.这些告诉我们,今天的政治哲学必须放弃极端自由主义、告别乌托邦,同时,重视道德因素在世界政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作 者:高靖生 GAO Jing-sheng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28 刊 名: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19(1) 分类号:B822.1 关键词:国家   柏拉图   儒学   启示  

7.孟子与柏拉图伦理政治观比较 篇七

孟子与柏拉图伦理政治观比较

孟子与柏拉图的政治观都是伦理政治观,具有相似性.但是,由于具体政治环境和政治文化的影响,二者的伦理政治观存有一定的差异.孟子致力于政治的伦理性解释,以仁义为价值取向,主张王道反对霸道,建构的政治体是伦理国家;柏拉图致力于政治的道德性解释,以正义为价值取向,重视人治轻视法治,建构的`政治体是道德城邦.文章从这些角度比较了孟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观,分析了他们的思想对各自政治思想传统走向的影响.

作 者:仲崇盛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天津,300073刊 名:孝感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OGAN UNIVERSITY年,卷(期):200323(4)分类号:B222关键词:伦理政治观 孟子 柏拉图 伦理 道德

8.浅析柏拉图的人性论与制度设计论文 篇八

论文题目:

柏拉图教育思想与当代意义

课程名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任课教师

柏拉图教育思想与当代意义

摘要:在人类教育思想史上,柏拉图教育思想的详尽性、完备性是罕见的。其详尽性、完备性主要表现在:将形而上学、道德哲学以及政治学等方面内在地贯注于教育思想中。本文首先对柏拉图教育思想进行概述,简述教育与理想国家建构之间内在的必然关联。然后论述柏拉图教育思想的特征,最后总结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当代意义。

在进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时,需要时时的回溯并梳理柏拉图的经典教育思想,对于推进文化教育理念,加快社会主义发展步伐,以及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相当的现实意义。关键词:柏拉图;教育思想;理想国家;当代意义; 正文

一、柏拉图的政治理想

在柏拉图丰硕的著述成果中,反映其教育思想的文献主要是《理想国》和《法 篇》。在这里,柏拉图阐明了教育为国家培养保卫者——哲学家和军人的观点。他所阐述的教育思想基于经过深入思考的人性论,基于他对人的心理的理解,基于对人格结构的分析。这一教育思想体系的内容出自他对实在的终极性质的理论认识,出自他认识阶段性的理论认识,这个认识的阶梯结构使人从影像世界上升到对最高价值即善本身的直观变得可能。他为人所规定的这一教育的目的是双重的:将国家主义教育和个人主义教育融为一体,促成个人的身体发育以及道德和理智的进步和提升,造就具有履行国家职责所需要的个人素养、身心能力、态度和性情、技巧和知识的统治者和辅助者等级。

在叙拉古,柏拉图遇到狄翁,他向狄翁讲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狄翁迅速热情地接受了柏拉图的政治理想:“把道德看得比享乐和奢侈更加重要。”“这种信念是通过理性获得的。”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凭借自己的理念追求有道德的生活,并且认定这样的生活才是真正幸福的生活,“就能够在整个国家产生一种真正幸福的生活方式,而无需发生流血和屠杀一类的不幸”1。这是一个团结、正义、和谐的完善的国家——理想国家。在这样的国家,或者是哲学家获得权力,或者是统治者成为哲学家。这就是柏拉图的政治理想。

二、教育与理想国家之间的关系

国家的基础是个人,离群索居的个人能力不足以生存,因此个人必然结合成团体而共同生活,在团体中各个个人又被分担不同的职责以达到生存的目的,于是产生了国家。

一个理想完善的国家由三个不同的阶级构成:统治阶级(护国者)、卫士阶级(保国者)和生产阶级(供给者)。每一个阶级都有不同的职业,统治权完全掌握在护国者手中,供给者无参政的权力。另一方面生活资料完全由生产阶级提供,其他阶级不得私营和自产,也就是说,经济权属于供养者。其中护国者即督护整个国家和妥善谋划国家政事的人,这种人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保卫者又称卫国者,即御敌卫国、维护社会秩序的军人,他们是国家统治的辅助者。供养者即专门从事生活资料的生产、制造和贩运的农民、手艺人和生意人等体力劳动者。这就是柏拉图理想国家的组织,这样的国家就是完善的国家。

如何使这样一个政治权和经济权分配不均的国家完善?那就是通过教育将政权和智慧聚积一身——造就哲学王。

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认为:“只要让真正的哲学家,或多人或一人,掌握这个国家的政权。”1他们就会最重视正义和由正义而得到的光荣,把正义看作最重要的和最必要的事情,并通过促进和推崇正义使自己的城邦走上轨道。教育一方面防止优秀的天性遭受摧残,沦为奸恶,更为重要的是发展优秀的天性,使它得到智慧以实现理想的国家。具有爱好智慧性情的人诚然很少,然而实际世界里却依然还有;优秀的天性若得不到适当的教养,那么其产生的恶果就会不堪设想,因为大奸大恶的事迹从不出自庸才。

解决人的问题是城邦政治学的首要因素,这个问题不解决,根本谈不上城邦 1 柏拉图:《第七封信》,参见《柏拉图全集》(第4 卷),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第81-82 页。柏拉图:《理想国》540D-E,郭斌和 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年版,第310页。2 汪子嵩 王太庆编:《陈康:论希腊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年版,第59页。理想的政治和理想的生活态度及生活模式。柏拉图的政治理想使其最终把自己的目光注视于人,改造人的道德,重新塑造人的内心世界和灵魂是其哲学最根本的目的。他在《普罗泰戈拉篇》中提到,人之为人,最重要的是应该具备虔诚和正义的德行,而城邦正常运作的根本也是这两个因素。它们的获得是借助教育从根本上使人的灵魂转向,使人的灵魂不沉溺于物欲,而是潜心追求真、善、美,以逐渐回忆起灵魂在天国时所获得的真理。“柏拉图的正义概念,超越了一切人类的制度:它返回到灵魂中正义的起源中去。哲学家所说的正义,必然建立在人类精神最内在的本质之中。”2这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三、柏拉图教育思想基本内涵

柏拉图认为,无论是对于国家,还是对于个人,正义都是最高的德行。尽管正义关系到国家的危亡,关系到个人的危亡,但是却从来没有人歌颂过真正的正义。首要原因就是荷马和赫西俄德的史诗所倡导的价值取向和文化传统已经深深地渗入希腊人的性格中,其作品也被誉为希腊人的“圣经”而成为城邦护卫者的教材。但是,这种教材必须修改,否则将会使整个城邦进一步败坏。理想的人格不是天生的,而是教育产生的。幼儿的心灵是最稚嫩、最容易接受陶冶的,这时你把他塑造成什么样,他就是什么样。因此,教育必须交给他们真实的东西即能够反映事物本质的东西,而不仅仅是一些现象的堆积。

柏拉图教育思想的最重要的前提和最深层的根基就是他的灵魂学说尤其是“灵魂回忆说”和“灵魂转向说”。3.1 灵魂回忆说

人是有灵魂的,而且人的灵魂中蕴涵着某些普遍的原理,概念。无论是数学概念,还是逻辑概念——如相似、相等、存在与非存在、同一与差别、统一与杂多等都是先天所有的。人的灵魂是不死的,是可以轮回的。灵魂和身体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实体并且灵魂是理念——不纯粹的理念,包含着向往身体的因素(“顽劣的马”)。灵魂和身体的结合虽然是一种堕落,但却是符合灵魂状况的堕落,具有某种必然性。灵魂在未堕落之前,与理念领域相毗邻甚至同一,包含着天赋的知识。灵魂在堕入身体之后,由于身体的干扰或“污染”而忘记了过去曾经观照到的东西。只有经过合适的训练,才能使它回忆起曾经见过的理念。因此,学习或者教育就是回忆。柏拉图与苏格拉底乃至公元前四世纪左右的哲学家们真正关注的问题,主要不是自然哲学问题,而是人的问题,尤其是人的善行及相关问题。因此柏拉图所说的认识先于一切尘世经验,主要指人的绝对相——善的相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相的先验性。从柏拉图开始,道德的形而上学已经完成。黑格尔认为:“柏拉图哲学的特点,在于把哲学的方向指向理智的、超感觉的世界,并且把意识提高到精神的领域里。”1而精神的核心当属道德的、善的相,是人世间价值判断的绝对标准和依据。可以说:“苏格拉底所开始的工作,柏拉图完成了。他认为,只有共相、相、善是本质性的东西。”2 3.2 灵魂转向说

柏拉图认为,一个人能否成为哲学王和护卫者,一要看天赋,二要看教育。缺乏天赋固然不可造就,而有天赋没有相应的良好的教育同样不成,甚至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天赋最好的灵魂受到坏的教育之后就会变得比谁都坏。教育不是靠从外部灌输知识,而是帮助人认清方向,让他们朝正确的方向走,即帮助他们实现灵魂转向,让灵魂的视觉朝向正确的方向,这实际上就是通常说的灵魂革命。

柏拉图的灵魂转向论也包含转变立场、转变方向的意思,但不是指政治,根本不是指政治等外部事物,而是指灵魂本身内部的转向,包含三重含义:

一、灵魂转向的基本任务是帮助灵魂中学习部分,即灵魂三部分中惟一可能有视觉者,端正学习方向,让这部分的能力增强,视力充分发挥,确立其在灵魂中的统治地位。

二、灵魂转向的实质是要求人转离变化世界,进入理念世界,从关注生灭事物转而关注永恒事物,向永恒事物学习,最终达到善的理念。

三、灵魂转向要态度坚决,行动彻底。要“以正面观看实在”,为此要求“整个身体改变方向”,即不仅要明确自己的前进方向,坚持从本质上看世界,坚持“向上看”,而且要在行动上以最彻底、最坚定的态度实践这个转向。

灵魂转向的最终目标是看到实在,看到善。任何个人,如果一开始就让自己的灵魂转向实在,并坚持终生,他心灵的学习部分(爱智部分)就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这一部分就能在心灵中牢固地占领统治地位,他的学习效果就会达到最大,并能创造出最大的个人成就。如果不是在一开始时而是在较后的时间实现灵魂转向,也会让他此后的人生充满光明。对培养哲学王和护卫者来说,教育者的 1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贺麟 王太庆译,三卷本,1981 年版,第153页。2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贺麟 王太庆译,三卷本,1981 年版,第178页。任务“就是要迫使最好的灵魂达到我们前面说是最高的知识,看见善,并上升到那个高度”1,这是灵魂转向的最高目标。

四、柏拉图教育思想的特征

4.1 教育的内在目标——整个人性的提升

教育的功能在于均衡而合适地发展灵魂的各个部分,也就是发展整个的人性,而不是“单向度”地只提升灵魂中的某一方面。只有整个的人性已经提升了,才能有和谐的灵魂,进而有有德性的个人,有正义、和谐的国家。“一个人在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却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2。在柏拉图看来,一个人的行为是由教育决定的。一种良好的教育,会使国家的人性得到改造和提升,人们“就能成为事理通达的人”,按部就班,依法行事,甚至连法律上没有作出具体规定的种种事项,也会按正确的原则处理好,而具有健全性格的人受到良好的教育自然会变成更好的人而胜过他们的祖先,这样一代比一代越来越好。国家机器就会象轮子一般,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前进。

理想国家的实现、道德的完备、人性的提升,完全依赖于适当的教育。因此,国家主义教育和个人主义教育彼此之间融为一体。培养勇气的、满足情欲的、探求知识的教育并不是各不相容,而是成为整个教育计划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4.2 天赋与教育

柏拉图承认每个人的天赋是有差异的,个人天赋如何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但人之优劣,除决定于个人的先天天赋,还决定于后天的教育和环境,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讲过腓尼基人的一个传说:国家的公民“虽然一土所生,彼此都是兄弟,但是老天铸造他们的时候,在有些人身上加入了黄金,这些人因此是最可贵的,是统治者。在辅助者的身上加入了白银。在农民和其他技工身上加入了铁和铜。但是又由于同属一类,虽则父子天赋相承,有时不免金父生银子,银父生金子,错综复杂,不一而足。所以上天给统治者的命令最重要的就是要他们做后代的好守护者,要他们极端注意在后代的灵魂深处混合的究竟是哪一种金属,如果他们孩子心灵里混入了一些废铜烂铁,他们决不能稍存姑息,应该把他们放到恰如其 1 柏拉图:《理想国》519C-E,郭斌和 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年版,第279 页。2 柏拉图:《理想国》425C-D,郭斌和 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年版,第140 页。分的位置上去,安置于农民工人之间;如果农民工人的后辈中间发现其天赋中有金有银者,他们就要重视他,把他们提升到护卫者或辅助者中间去。”1柏拉图用这样的一个故事象征性的说明这样一番道理:

1、个人的天赋很重要。

2、天赋是通过遗传获得的,但遗传是错综复杂的。

3、好的执政者,最重要的是了解哪些人适合做官吏,哪些人适合做军人,哪些人应成为生产者。

柏拉图还强调指出,个人天赋固然很重要,但“如果得到的是不合适的培养,那么最好的天赋就会比差的天赋所得的结果更坏”2。柏拉图作了个形象的比喻:“任何种子和胚芽如果得不到合适的养分,季节,地点,那么,它愈是强壮,离达到应有的发育成长程度就愈远,因为,恶对善比对不善而言是一个更大的反对力量。”3

五、柏拉图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5.1 教育要从基本规范抓起,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合格公民

柏拉图强调教育要从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抓起,如:年轻人看到年长者来到应该肃静;要起立让坐以示敬意;对父母要尽孝道;还要注意发式、袍服、鞋履;总之,体态举止,以及其他诸如此类,都要注意。他不仅强调公民应当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还强调城邦中的公民应各司其职,忠于职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些对于我们当前的教育具有较强的启发作用。

我们今天的教育,一定要避免过于理想化、空泛化、形式化和说教化,应当从细微处入手,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着眼于公民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基本道德品质的培养。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社会公民。

5.2 教育应为国家强盛和社会和谐服务

柏拉图将教育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联系。他认为,德性之所以重要,不仅因为它是公民个人获得“善生”的品质,更因为它是维持一个共同体所必备的品质。“我们建立这个国家的目标并不是为了某一个阶级的单独突出的幸福,而是为了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 这一点至今仍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柏拉图:《理想国》415B-C,郭斌和 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年版,第128-129 页。2 柏拉图:《理想国》491D,郭斌和 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年版,第240 页。3 柏拉图:《理想国》491D,郭斌和 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年版,第240 页。4 柏拉图:《理想国》415B-C,郭斌和 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年版,第133 页。公民良好的道德素质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中国古代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充分反映了个人道德修养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是国泰民安、家庭和谐的基础。只有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合格公民,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和国家的安定。

我们今天的教育应当从小处着手,大处着眼,要着眼于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和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通过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弘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为国家的强盛和社会的安定和谐服务。

5.3 教育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因材施教

尽管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中有很强的血统论和等级观念,但是他提出的教育要充分尊重人的先天差异性和“因材施教”的思想,以及教育必须从儿童抓起,必须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和基本教育规律等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不同的教育对象在性格、气质、能力、需要、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差异,同一个教育对象的不同的年龄阶段在认知水平、个人情感、性格意志以及实践能力等方面也存在着较大差异,所以,教育者在实施教育时,必须充分尊重教育对象的这种差异,使我们的教育更适合和满足于人自身的需要与发展,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如果我们不顾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在教育方法上盲目追求整齐划一,这样的教育必然缺乏针对性,自然也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教育自身的规律,符合个体的不同特点,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5.4 教育需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

柏拉图十分重视环境对人的品德形成的作用。马克思曾经说过:“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学校在加强学生学科教育课程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师德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特别应当重视在各门课程和教育管理中渗透道德教育内容,真正做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

总之,柏拉图作为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系统探讨教育理论并付诸实践的人,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其教育思想内容丰富、方法独到,涵盖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所有阶段和各个方面。尽管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因受其所处时代和所属阶级的局限,有些思想如今看来比较幼稚和过于理想化,带有强烈的阶级性、血统论、等级论和唯心论色彩,但是,他提出的一些教育思想至今看来依然珍贵,对于我们当前加强和改进教育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作用。参考文献

[1] 《柏拉图全集》(古希腊)柏拉图著,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2] 《理想国》(古希腊)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3] 《柏拉图论教育》郑晓沧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 年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马克思,恩格斯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年 [5] 《柏拉图哲学述评》范明生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年 [6] 《柏拉图传》赖辉亮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年

[7] 《形而上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8] 《希腊思想和科学精神的起源》(法)莱昂·罗斑著,陈修斋译,段德智修订,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年

[9] 《希腊哲学史》(第二卷)汪子嵩 范明生 陈村富 姚介厚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年

[10] 《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德)黑格尔著,贺麟 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年

[11] 《陈康:论希腊哲学》汪子嵩 王太庆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年 [12] 《西方哲学简史》赵郭华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年

[13] 《古典思想》(美)特伦斯·欧文著 覃方明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 年

[14] 《理解柏拉图》(英)戴维·梅林著,喻阳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1984 年

[15] 《超越神话——古希腊哲学智慧》曹兴著,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年 [16] 《古希腊哲学探本》杨适著,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年

[17] 《人性的曙光——希腊人道主义探源》杜丽燕著,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

9.严格的人性化的班级管理制度范文 篇九

初一289班班级管理制度

为使我班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本着责任到人的原则初一289班全体成员制定了一份班级管理制度,以保证班级工作顺利进行。具体细则如下:

教室纪律:

1、课上交头接耳,小声说话,接教师话茬、起哄,被老师罚站的。值日一周。

2、无理取闹,顶撞任课教师,发生师生冲突等行为的,或被逐出教室的。按重大违纪处理。

3、外出学校不请假的,按重大违纪处理。

3、迟到同学。一次警告,两次值日一周,三次捐价值20元的图书。

4、上课不认真听讲,睡觉、照镜子、吃东西、传纸条、交头接耳、嬉笑打闹、擅自换座位、离座且不服从管理的、玩手机等。一次警告,两次值日一周,三次捐价值20元的图书。

5、自习课(早自习、下午自习、晚自习)纪律,负责人连续提醒个人两次不听者。一次警告,两次值日一周,三次按重大违纪处理

6、请假需有班主任签字,否则按重大违纪处理。

7、不按时完成作业的,抄作业的,在课堂上做与本节课无关的作业。一次警告,两次值日一周,三次捐价值20元的图书。

8.损坏班级、学校公物、双倍赔偿。(自然损坏除外)

卫生纪律:

1.寝室卫生不合格的,停课打扫并值日一周。

2.教室卫生每天扫2次,未扫干净的,按乘2原则值日直到打扫干净为止。

3.带零食进教室的,按乘66原则捐款,充当班费。

4.不按时打扫卫生的,值日迟到,值日一天。

5.座位底下有垃圾,能查出责任人,责任人值日一天,查不出的自己负责.值日一天。

集体纪律:

1.做课间操要做到快、静、齐,散漫不及时排好队,不认真做操的,值日一周。

2、做课间眼力保健操,要做到安静,认真。否则值日一周。

3.寝室纪律卫生凡是受到管理老师批评的,口头警告,并立即改正。屡次不改的取消住宿资格。

4.晚就寝时讲话的,查寝不在的。一次警告,两次值日,三次取消住宿资格。

个人纪律:

1、骂人、说脏话、粗话,或叫侮辱性绰号的,引起同学反感的。一次警告,两次值日一周,三次按重大违纪处理。

2、在住宿区、教学区抽烟、打牌的,一次警告,两次值日一周,三次按重大违纪处理。

3、打架,按重大违纪处理。

4、进入网吧、游戏机室等未成年人不得进入的场所,按重大违纪处理。

5、寝室、教室物品损坏由个人承担,没有人承认由寝室全体成员承担。

6、携带不该带的物品(手机、不健康书籍、刀具等)到校的,没收所带物品,并值日一周。

7、上课铃响后还没有就座的,下课时,未主动让老师先走而自己先出教室,一次警告,两次值日一周,三次按重大违纪处理。

8、威胁、恐吓班干部或同学的,按重大违纪处理。

重大违纪处理规定:

第一次:

1、由本人写出书面检查,写出深刻检讨(不少于300字,说清对这件事的原因,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好不好,对这事的反省,对今后的打算)

2、罚抄班级管理制度10遍。

3、值日一周。

第二次

1、由本人写出书面检查,并在班会中作深刻检讨!(不少于500字,说清对这件事的原因,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好不好,对这事的反省,对今后的打算)

2、请家长到校,与班主任商讨教育方法!

3、值日两周。

4、罚抄班级管理制度20遍。

第三次

1、由本人写出书面检查,并在班会中作深刻检讨!(不少于800字,说清对这件事的原因,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好不好,对这事的反省,对今后的打算)

2、请家长到校,接学生回家反省2-5天,反省清楚再由家长送来学校并填写二次入学通知单,方能上课!严重的再交由学校教育处处理!

3、享受一补待遇的,取消其享受资格。

备注:

班干部双倍惩罚。学期末,作为评定三好学生,优秀班干的依据。此制度自颁布之日起生效。

10.浅析柏拉图的人性论与制度设计论文 篇十

一、科学管理替代经验管理

传统人事管理往往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和计划组织和开展简单的操作事务,其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缺乏应有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更没有同自身实际相结合促使个性的、富有自主特色的管理制度的形成。事实上,在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时,都要坚持科学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论,对自身现有的师资及其他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在避免因人设事的基础上,促进因岗择人和依事设人目标的实现。因此,高等院校人事管理部门在开展工作时,要在坚持人性化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建立和健全系统科学的工作定量、分配比例、岗位职责、机构设置及人员比例的制度。

二、动态管理代替静态管理

传统人事管理在工作时往往只是形式的、静态的管理人和事,缺乏对其管理对象的积极的引导和调动。其在具体工作中主要表现为:静态的工资薪酬,其具体工作中获得的成果与工作成绩缺乏直接关系;静态的职称,相关人员一旦获得专业技术等级职务则拥有相关待遇的终身享受权;静态的职务,一些从事行政职务的官员在其工作中享受的待遇不能下只能上,显现出终身制特点。然而,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要将教职工积极性的激发和调动充分重视起来,使其工作效能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因此,在开展人事管理工作,要将教职工的绩效与其薪资待遇结合起来,使绩效变化,薪酬随之变化的原则得以遵循;将教职工的实际工作效果与其专业技术职务相挂钩,根据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变化,进行职称的相应变化,避免终身享有现象的产生。同时,对行政管理人员的级别也要实行动态管理,在位时,使其拥有相应待遇的享受权,不在位则要予以取消。

三、岗位管理替代身份管理

根据竞争发展的有关理论,竞争有利于人才的充分发展,因而高校在人事管理中应将竞争机制进行引进,使岗位管理模式得以形成。传统管理中,将身份放在重要位置,忽略了现实才能的重要性,因人设岗的理念,使身份终身不变,只可上不可下。这种模式在管理人才时较为僵化,竞争的缺乏,使人才的才华难以充分施展。一些职工获得教授职称后,不存在岗位竞争问题,不论科研如何、教学如何,终身处于教授职位,终身享有其待遇。与之不同,岗位管理实行先设岗后聘人的制度,在人人都能够参与竞争中,实现能力上岗,并根据自身能力享受应有待遇,同时,结合定期再聘制度,使在岗者面临着落聘的风险,承担着巨大的压力而坚持不懈的进行学习和研究。

四、人力资源管理代替人事管理

传统人事管理理念重视身份管理,将个体以往的行为活动及相应的成果作为评价和管理的依据,这一理念实质上属于静态管理,由于相应引导和激励制度的缺乏,致使其管理效能低下。在高校管理和教育制度的发展中,应将对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其工作的`指导思想,通过对现有人力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在关注人力资源的提升和重组中,使人力资源的质量得以提高。

五、差异分配代替平均主义

近年来,分配制度的改革和创新逐渐在我国高校中先后实行,使教师的收入差距也在逐渐拉大,然而,实际工作中,其改革和创新的步伐仍然比较缓慢。一些学校在分配教师工资时往往遵循校内津贴、特区津贴、保留补贴及职务工资等,比例较高的职务工资使其分配方式仍然处于职务等级分配阶段。高校普遍存在的这种实际上平均主义的分配倾向,使其激烈和约束作用仍然较低。受体制影响,很多高校的部分富余人员难以分流,过多的岗位设置和落后的收入及较小的收入差距,难以对校外人才形成吸引力,也难以具备较高的竞争力。因此,高校为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就要在分配制度和分配方式上进行改革和创新,通过对不同的岗位设置不同的薪资待遇,在确保较大差距的同时,还要重视多种奖励的设置,使做出较大成绩及拥有突出贡献的教职工能够获得重奖。当然差异分配制度的实行还要建立在全员聘用制的基础上,使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

六、结语

11.浅析柏拉图的人性论与制度设计论文 篇十一

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而这些所要体现的东西在他的《理想国》开始时候并没有直接提出来,他是利用了正义二字逐渐将其拓展并且引申出来的。正义是一种好的表现,然而什么是正义呢,面对这个看似很好理解的词语,柏拉图首先对它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柏拉图的《理想国》里面不仅有着他对理想国的阐述,也包含着一种朴素的辨证主义观点和应变的思想,他自始至终没有明确给出正义的定义,也暗示着人们,这里没有什么正确的定义,还需要继续的探索研究,只不过他的想法是让人们去利用这个探索研究构造他那柏拉图似的理想国。《理想国》讨论的主题是正义问题,首先讨论国家的正义。柏拉图认为一个好的国家应该具备智慧、勇敢、自制、正义这4种德性。国家的智慧要求它有治理整个国家的知识,只有少数人才具有这样的智慧;国家的勇敢属于保卫它的卫士;国家的自制是一种和谐,当统治者与被统治者能够和谐一致,这个国家就达到了自制。若一个国家有了这三种德性,也就有了正义。

哲学家是爱智慧的人,不过那种对任何事情都好奇的人还不是真正的哲学家,只有热忱于寻找真理的人才是哲学家,这就涉及到了真理问题。柏拉图把世界划分为可感世界与理念,那些只爱好具体事物如美的声调或形象的人只有意见而无知识,只有那些认识美自身即美的理念,而且将其与具体事物区分开,而不互相混淆的人才是有知识的人。柏拉图通过“太阳”的比喻说明,正如太阳是可见世界之所以可见的原因,善乃是理念世界中一切理念的存在原因,它是最高的理念。他又通过“线”的比喻进一步将两个世界划分为4个部分。第一,影象;第二,影象所像的实物;第三,数理对象。灵魂将影象的实物作为影象来研究,它只能从假设出发下降到结论;第四,理念。灵魂从假设出发上推到第一原理,它不再使用影象而是使用理念来作系统研究。前两个部分属于可见世界,后两个部分组成了可知世界。与此相应,灵魂的状态也可以分为4个阶段,这就是想象或猜测、信念、理智和理性。柏拉图通过“洞穴”的比喻指出,认识的4个阶段并不是后天学习的发展过程,而是“灵魂的转向”。因为灵魂本身具有一种认识能力,教育只是使这种能力掌握正确的方向,使它从黑暗转向光明,从现象的世界走向真实的世界,因此教育也是《理想国》的重要主题之一。同时柏拉图的《理想国》是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这个城邦是历史上大大小小“乌托邦”的开山鼻祖。该书是柏拉图中期思想的总结,其语言华丽,逻辑缜密,想象丰富,阐述精彩,在历史上颇具影响力。

理想国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围绕这个宗旨,柏拉图开篇不久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而不是什么是正义的人,他从城邦至公民、从上往下、从大往小地理想化地安排了城邦公民的一切,生活、工作、教育及一切。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

《理想国》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代表作。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阐述了他的主要教育思想,例如,重视学前教育,主张国家控制教育,终身教育观,注重幼儿教育,倡导男女平等教育。

柏拉图是古希腊一位影响深远的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撰写了大量有关办学、教书、育人、伦理、法律、宗教等方面的著作。其中最有影响的该属《理想国》了,就教育而言,柏拉图提出了他自认为理想的完整教育体制构想。他关于幼儿教育、终身教育、音乐文艺教育、体育军事教育等思想对古希腊及后世的教育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学前教育观

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是第一个提出学前教育思想。他认为人的初始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对儿童的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尤其对那些性格尚未定型的孩子而言,对好的总是会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柏拉图认为,一个人从小受教育的方向,往往能影响他以后发展的方向,甚至也能决定他将来的目标方向。他们的头脑在早期所接受的一切东西都将是很难遗忘或更改的。所以柏拉图认为对孩子们早期的教育应该是从美好的道德熏陶开始。

二、教育伦理思想

天赋品德论是柏拉图的整个教育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因为在人的灵魂中先有善,于是,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就是如何引导人们去认识这个善,而教育的内容就是该用什么在最大程度上去实现这个善。如果我们把柏拉图的整个教育伦理思想看作是一座大厦的话,天赋品德论就是构筑这座大厦的基石。

教育是实现善的理念行之有效的手段,但是,教育实现善的理念不是无中生有,即不是把理念从外向内灌输而是基于天赋品德论的基础上,教育是对人本身所具有的实现善的理解能力的发掘。

三、终身教育观

柏拉图从重视胎教开始,对各阶段教育进行了明确的划分,而且为了造就至善至美的优秀治国人才,他还最早提出人工作后还需要有继续受教育的思想。柏拉图认为,教育是终身的,应贯穿于人的一生。不但如此,他还认为那些年满50岁,在实际工作和学习的一切方面都以优异成绩通过了考试的人必须接受最后的考验,即要用善的理念武装自己,改造自己的灵魂,从而在晚年更好地管理好国家、公民个人和他们自己。所以,他要求人们在剩下的人生岁月里,还要用大部分的时间来研究哲学,这样一边学习,一边工作,直到培养出像他们那样的继承人,才可以辞去职务,进入乐土为止。

上一篇:守护清明祭英烈祭扫活动观后感下一篇:完全中学五年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