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主义和新文化运动(共9篇)
1.三民主义和新文化运动 篇一
一、19世纪晚期欧美的工人运动
①19世纪70年代逐步走向高潮,罢工次数增多,规模扩大,影响最大的是1886年美国芝加哥工人争取8小时工作日的“五一”大罢工。——阶级基础。
②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一批优秀的工人运动领导人和马克思主义宣传家迅速成长起来。——思想基础。
③德国社会民主党、法国工人党、美国社会主义工党等工人阶级政党和组织相继建立。——组织基础。
④马克思、恩格斯对工人运动的关心和指导。——领导基础(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逝世) 二、第二国际:1889-1914
(1)建立:
①1889年7月14日,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在巴黎召开,通过每年庆祝“五一节”等决议。
②这次大会标志着第二国际的建立,它促进国际工人运动进一步发展。
(2)活动:
①第二国际通过了历次代表大会的决议,给各国共产党指出了行动方向。
②以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派同第二国际内修正主义进行斗争。
③“一战爆发”后,第二国际内大多数政党倒向本国政府一边,支持帝国主义战争,1895年,恩格斯逝世,第二国际瓦解。三、列宁主义诞生
1、条件:
①19世纪70年代,俄国无产阶级人数大大增加,开始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阶级基础。
②80年代,普列汉诺夫开始在俄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基础。
③马克思主义小组建立——组织基础。
④20世纪初,列宁完成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准备工作。
2、俄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和列宁主义的诞生。(1898年,俄社会主义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
①19xx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通过决议,把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写入党的纲领;大会选举中央领导机构时,拥护列宁的一派占了多数。这次大会是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建立的标志。
②领导机构: 布尔什维克;孟什维克
③从这时起,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的思想体系被称为布尔什维主义,它的出现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
④19xx年,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在组织上正式决裂,成为俄国社会主义工党。
★ 第四节重力教案
★ 运动教案
★ 《人体与运动》教案
★ 运动的世界教案
★ 海水运动的教案
★ 海水运动(第二课时)教案
★ 我们爱运动中班教案
★ 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的教案
★ 冬天里的运动教案
★ 安全做运动大班教案
2.三民主义和新文化运动 篇二
关键词:文人论政,俄国,社会主义,反感
张慰慈 (1890—1976) 字祖训, 江苏吴江人。早年与著名学者胡适一同在上海澄衷学堂求学, 1910 年考上上海复旦公学, 1912 年赴美留学, 1917 年获得依阿华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回国不久, 新文化运动领军人物陈独秀就希望他能发一些政治性的文章, 而其同窗好友胡适, 更是希望他在新文化运动中发表独特的政治见解。关心时政的张慰慈也不甘落后于时代, 刚进入北京大学任教不久, 便在《新青年》、《每周评论》等进步思想前沿刊物上发表了大量劳动运动、时局政治问题等文章。如在1920 年5 月1 日, 张慰慈在《新青年》发表了《美国劳动运动及组织》一文, 详细介绍了美国工人运动情况, 从政治及法律角度阐明了资本家与工人是天然阶级对头的关系, 揭示了“工资制度”和“工厂制度”是引发劳资纠纷的内在机理, 并对由此产生的阶级矛盾进行深入分析。1920 年10 月, 张慰慈与李大钊、陶孟和、陈启修等四人一道担任北大政治学系教师。一同对劳工问题、巴黎和会及国际联盟问题等进行研究及授课, 其中张慰慈负责《平和会议与平和会条约》课程的讲解。另外在张慰慈任教期间, 经常参加各类社会公益活动, 如1920 年中国北方天灾导致灾民横行, 流离失所, 张慰慈就与蔡元培、李大钊、胡适等人向北大校园师生发起了赈灾活动, 募捐善款予以资助。
一、新文化运动中的张慰慈
1.站了新文化运动右倾阵营的队。五四时期前后的张慰慈是新文化运动中自由主义者, 与胡适一样, 主张以“文人论政”的方式, 发表政治见解和文章来影响国家政治。这与李大钊和陈独秀以建立社会主义政党来参与国家政治有很大区别。因此当1921 年的新年钟声刚刚飘远时, 陈独秀就与胡适便展开了对《新青年》的激烈讨论。胡适认为《新青年》“颜色过于鲜明”, 建议《新青年》迁往北京。陈独秀立即回信道:颜色问题我认为还算适当, 并坚决反对《新青年》迁往北京。胡适看完信后十分恼火, 回信说“:北京同人抹淡的工夫决赶不上上海同人染浓的手段之神速”, 并决绝地表示:一是如果《新青年》任由政治色彩继续浓烈下去的话, 则另创办一个哲学文学刊物;二是将《新青年》马上移到北京来, 并发声明与政治话题脱钩;三是《新青年》停刊了事。胡适还在信中说“:此信一涵、慰慈见过。守常、孟和、玄同三人知道此信的内容。他们对于前两条办法都赞成。”陈独秀针锋相对地回信道:《新青年》就在上海办;不同意“声明不谈政治”建议。之后, 陈独秀又分别向“北方同人”张慰慈、高一涵等人告知说:《新青年》编辑事宜已由陈望道先生操持, 以后诸位稿件陈望道仍照收。胡适与张慰慈、高一涵等北京同人讨论后认为“:若不解决《新青年》地点问题, 无法另建杂志。”可以看出, 北京很多新文化运动有影响的学者都赞成胡适的建议。独有李大钊则声明反对, 他说“:我希望《新青年》能够成为一个有‘特别色彩’的杂志, 若不改变此风格, 那在哪里办刊倒没什么, 但不赞成停刊, 因为停下来比分裂影响还坏。”不过, 胡适此次与陈独秀的一番争论后, 《新青年》在事实上分成了两个阵营, 一派是李大钊、陈独秀为首的社会主义思想流;另一派则是胡适为首的北大自由主义思想流, 张慰慈是其中重要成员。《新青年》分裂后, 苦撑到1922 年7 月停刊, 而以胡适为主, 张慰慈、高一涵、陶孟和等为骨干的《努力周报》于同年5 月创刊。本文认为, 其所谓的思想文化革命的精神, 实质是主张以“文人论政”的方式, 进行思想层面上的斗争, 而不想进入中国政治生态内, 进行你死我活的政权争夺斗争。另外胡适是想在现任政权基础上, 争取一个资本主义“好政府”而已, 他本身也并不认同马克思主义及俄国十月革命。而当时, 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宣传, 以及中国大多数知识分子对社会主义的不了解, 因此一提到俄国十月革命及布尔什维克主义, 就如同闻听洪水猛兽一般唯恐避之不及。但苏维埃政权到底什么样?布尔什维克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主义?这反倒引起了政治学科班出身的张慰慈浓厚兴趣。
2.做了些新文化运动“左倾”阵营的事儿。《努力周刊》建刊后, 张慰慈除发表一些分析西方现行政治及纯学术文章外, 还发表了多篇研究俄国苏维埃政治制度的学术文章。在《俄国的新宪法》中他对1918 年7 月俄罗斯“第五次全俄国大会议”通过的宪法进行分析后认为:这部宪法不是独裁者单独创建的, 也非地方会议、人民投票通过的, 而是由“一种革命机关”制定的。讲到“全俄会议”时他说“:在俄国, 宗主权在于地方会议, 或地方上工业、军务与别的职业所举的代表委员会。各地方可临时与中央政府脱离关系。”对此他评价指出:一旦俄罗斯“政治权利限于工作的人民”的国家政权成熟, 一定会有“许多国家攀仿”。随后, 张慰慈又连续发表了《俄国的婚姻制度》、《俄国的土地法》、《俄国的婚姻制度》一文系统介绍了俄罗斯苏维埃政权婚姻制度, 并分析说:俄罗斯婚姻法“民事的结婚”与西方“宗教的结婚”形式完全不同;提到对待私生子问题时张慰慈认为:除俄国、日本法律外, 其他国家“私生子”是被斥逐法律之外的, 这是一件最不公平最不道德的事。最后张慰慈说:这篇文章旨在澄清和改变中国人以往认为的“俄国妇女也是国有制”这样极糊涂的认识。而在张慰慈的《俄国的土地法》一文中更是认为:俄国的“土地国有制”如通过了时间考验, 将是世界的创举。从张慰慈在《努力周刊》发表的文章看, 其对俄国十月革命及苏维埃政权的政体及宪法、法律的研究态度是积极的, 承认了其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李大钊对此给予很高的评价, 认为张慰慈以政治、法律等专业视角介绍研究了俄国宪法及法律, 极具研究和参考价值。在这前后, 张慰慈还在1923 年出版了《英国选举制度史》、《政治学大纲》, 1924 年出版了《政治学概论》, 1925 年出版了《市政研究》, 而其1923 年的《政治学大纲》是我国系统和科学阐述政治学术研究的里程碑式的作品。而张慰慈在1924 年的《政治概论》一问世, 胡适就评价道:“张慰慈的书虽然是高中课本, 但可以当做一本政治普及的书籍推广到全社会, 让所有国民来读。”
二、消极评价俄国社会主义实践而遭到胡适的抱怨
1923 年10 月, 自由主义思潮的《努力周报》被北洋政府勒令停刊, 张慰慈对苏俄态度开始转向消极。在1925 年, 张慰慈参加了《晨报副刊》编辑徐志摩发起的“仇俄友俄”讨论。他撰写了《我也来谈谈苏俄》的文章, 较明显地指责苏俄社会主义。文章说:俄国虽然在1920 年表示将清朝的庚子赔款退还给中国, 并宣布取消了沙俄在中国的一切特权, 也愿意为中国民族解放斗争及抵御外国侵掠提供必要的帮助, 但是在俄国势力范围, 特别是广州等南方地区基本上被“赤化”掉了。临近俄国的北方也会在地缘政治影响下, 进而同化之。另外, 在《阿玛那———一个试验共产制度的社会》一文中张慰慈指出:俄国苏维埃政权并非美国“阿玛那”孤僻的共产公社, 他希望通过“宣传”寻求全世界人类的思想认同。这与“阿玛那”共产公社只想过好自己小日子有本质区别。言外之意, 俄国要比“阿玛那”孤僻的共产公社更具影响力。此次“仇俄友俄”讨论中胡适并没有参加。虽然两人关系仍很良好, 但胡适对张慰慈对俄国所持的批判态度有所不满。1926 年胡适途经俄国到英国参加中英庚款委员会议时, 在莫斯科给张慰慈的信中写了自己的看法。信中说:原也有人希望我加入“反赤化”一方, 但出于严谨, 或不知晓“赤化”到底是什么样子之前不便发言。此次路莫斯科不能实地详细调查一下也是一件憾事。胡适在其信中还说“:研究政治制度和民主思想的朋友们, 我们最少要承认苏俄有试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权利, 如同美国经理制城市政府的试验一样, 他们共同拥有试验的权利, 这是最低限度的实验主义态度了。”胡适认为, 张慰慈在此次讨论中掺入了更多个人的主观好恶观, 没有从他政治学专业角度, 客观严谨地审视俄国社会主义的实践活动。此次争论之后, 张慰慈虽然也参与一些新文化运动活动, 但“文人论政”对中国社会及政治影响很小, 因此使其参与的积极性慢慢消退。1928 年后, 张慰慈也认识到这点, 因此选择了弃笔从政。先后在大学、国民党政府财务部、铁路管理局等处任管理职。虽然张慰慈在1930 年出版了《政治学》、《妇女论》, 1931 年出版了《现代民治政体》, 1932 年出版了《宪法》, 但他已失去了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学术影响力。解放后, 张慰慈被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聘请为上海文史馆馆员, 1976 年3 月去世。
张慰慈优秀的学术背景及对社会现实的真知灼见, 使其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及五四时期举足轻重的人物。例如他1925 年出版《市政制度》一书时, 胡适就评价道:这部研究市政的书, 先从市政制度的发源及历史沿革讲起, 一直深入到制度研究, 是一部很好的书。这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市政研究著作。不过民国时期社会持续动荡, 政坛上大军阀、封建人物、资本主义民主革命人士如走马灯似的相继登场, 他们共同特点就是“独裁”, 在这样社会背景下“文人论政”张慰慈的自由主义思潮及“文人论政”的做法, 对社会政治的影响力较小。
参考文献
[1]胡适.胡适日记全编[M].教育出版社, 2001.
[2]孙宏云.中国现代政治学的展开:清华政治学系的早期发展[M].三联书店, 2005.
[3]易竹贤.胡适传[M].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8.
[4]胡适, 耿云志, 欧阳哲生编.胡适书信集[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5]胡适.胡适自传[M].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5.
3.新达达主义设计运动 篇三
新达达主义运动有三个分支:第一,关注拟人或者仿生形式的;第二,关注拾得艺术品的;第三,关注运用非传统的方式处理日常事物形式的。
新达达主义运动并没有一种风格化的方式,作品中蕴含的概念比形式更为重要。设计者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处理作品:如改变拾得艺术品;运用一些含糊的、不寻常的形式;或者创造一些似乎随意的、非理性的组合。这些作品多为单件作品或限量版,制作过程和使用材料通常超乎常规。因此,很多新达达主义的作品带有混乱、怪异的品质,甚至还有一种幽默和讽刺的意味。新达达主义设计运动在1990年代末和2000年代初,引起日益广泛的注意。它在西班牙裔的设计者中,不管是西班牙本土还是在海外,影响尤为突出。
达达通常被看作是一场兴起于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美术运动,直至近来,它才被当作20世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设计样式。在达达与超现实主义之间,曾经有着清晰的理论与审美区别。然而,半个世纪之后,达达与超现实主义的复兴,使两者之间的界限有些模糊,由此有了“新达达主义”之称。
一、拟人或仿生的形式
斯达克(Starck)是第一代新达达设计师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是一位风格多变的设计师,其作品难以归入一个单纯的样式门类中。斯达克具有出众的创造力,他执着地探索不同的设计途径。他的新达达主义设计与众不同,运用性感的元素和各种形式的拟人形状。他的作品通常由工业化生产,而不限于手工制作或者是限量版。
W.W.凳子(图1)是斯达克设计作品中最不切实际的一件,具有高度的雕塑感和明显的感性色彩,且形式上也很不寻常。斯达克的另一件作品带有强烈的超现实主义倾向,“各位部长”餐桌中央装饰摆件(图2)那三个部件组成的基座,如同一只章鱼向上抓着一个闪闪发光的金属盘子。床边手枪台灯(图3)是对我们后9/11文化中暴力的严肃批评,透露出一种法国式的机智。斯达克用一把镀金的伯莱塔手枪作台灯的杆,在底座上有着“幸福是一把热枪”的字样。
第一代新达达主义的设计师至今还活跃在创作舞台上,尤其是灯具设计极富雕塑形式和手工艺的创造力。桑塔卡拉(Santachiara)的同名作品:桑塔卡拉卷云吊灯(图4)有一种神奇的魔力,一片起伏的云朵伴随着灯光闪烁,透露出一种超现实主义画家马格里特(Magritte)的气质。德鲁德尔(DeRudder)的作品也更加注重雕塑感觉,展现出生活中的快乐、感性和幽默。德鲁德尔承认她的超现实主义设计灵感,来自于达利、马格里特乃至莫勒(Maurer)。翼形落地灯(图5)是一件宁静、优雅的设计作品,将金属底座与白色的鹅毛羽翼并置,其中的羽翼对于德鲁德尔是自由的象征。虽然,第一代的新达达主义设计师影响不算广大,但为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后的年青一代,弘扬了这种设计的潮流。
第二代新达达主义设计师在范围上已经国际化了,并且在审美的视角上更为宽广和包容。由此,他们的作品也运用了拟人和仿生的形式。法国设计团体拉迪设计组最初通过高度的超现主义设计获得声誉,他们的设计作品在形式或图像上进行变异,从而创造出一种诠释或信息。荷兰设计师巴斯(Baas)用火烧和特殊的组装改变拾得艺术对象,很快形成了明确的艺术风格。之后,新达达主义设计的方法,在西班牙日益受到欢迎。与此同时,西班牙很多本土的设计师,已经在欧洲各地进行创作。他们的作品有的是手工制作,有的是通过工业技术和材料加工的,他们往往以表面效果的不同寻常为特色。
拉迪的威比特犬长凳(图6)是第二代新达达主义设计中标志性的一件作品,其中有着多层含义。就形式上来讲,体现在图像和体量方面,有意识地混淆图片设计和三维形体设计之间的界限。这个设计虽然以一种超现实主义的态度使用了狗的形象,它也暗示了在家居设计的历史上,对于人物和动物形象的使用。对拉迪而言,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而人又将坐在狗的背上。这是一件极具智慧和高度凝练的设计作品。格维兹门斯多蒂尔(Gudmundsdóttir)的作品翼:羽毛安乐椅(图7),羽翼的形式和羽毛的运用打破常规。在一块成型胶合板上覆盖着抖动的白色羽毛,创造了一把似乎随时都会展翅飞翔的美丽躺椅。
马斯克(Maske)的玻璃设计有两个类型。有些玻璃水瓶和平底酒杯是实用器皿,但另外一些则艺术性十分强烈。在这些设计中,马斯克玩味玻璃在视觉、厚度、色彩等方面产生的幻觉。在她富有装饰性的作品中,马斯克在玻璃层中嵌入一些昆虫、人物或水果的图片。她设计的里贝拉花瓶(图8)体现出一种怪异的美感,带有强烈的象征主义倾向。玻璃是一种优美的代表,而昆虫又引入了一些可怕的元素。此外,马斯克也喜欢将昆虫的脆弱和玻璃的凝固作对比。
二、拾得艺术品和非常规处理形式
新达达主义设计对于拾得艺术品的重新诠释和对普通材料的非常规处理方式,显示了概念主义和新达达主义设计运动之间很强的关联性。
本森(Benson)设计了裸露的舒适躺椅(图九),这件作品来自他的破落的经典收藏系列,也演示了改变现存历史形态这一概念。在这件作品中,本森对柯布西耶(Corbusier)、让纳雷(Jeanneret)、贝里安(Perriand)设计的舒适的椅子(1928),进行了颇具娱乐性和震撼力的改造,他在那件原作复制品的管状钢结构中塞进了一捆捆的干草。
最后,有一些新达达主义设计师在一种新的语境中,采用一般的或者普通的形式进行创作。这些设计的形式通常是多样和互动式的,也显示出一批西班牙设计师的影响。米尔(Mir)的作品以富有强烈的性别、女权、政治信息为特征。摇椅(1993,图10)是由一部分普通的金属加热管道和摩托车桌椅组成的。这件作品也具有多层的含义:在巴塞罗那,摩托车在年轻人中十分流行;西班牙女性坐在这样一张凳子上,使人联想到一种强烈的性感元素;这件作品的名字是“达达”一词微妙的注解,因为其在法语中的意思为小马。
塞拉诺(Serrano)在他的创作中也采用一种理智的方式,尤其是在灯具设计中。花花公子灯(图11)无非就是由一个塑料衣架和套了一件普通衬衫的灯泡组成的。然而,当展示在一个幽暗的空间里,它魔幻地获得了一种幽灵般的存在,具有达达主义的独特感觉。
一些法国知识分子也喜欢这种理性的方法,认为这种方法代替了20世纪欧洲设计中强烈的装饰模式和工业传统。拉迪设计组设计的虚构落地灯(图12)很是奇特。当灯关掉的时候,人们看到的是一个简单的金属灯罩,但是当灯亮起,则显示正在旋转的锋利剪刀的形象。当排成一组,单个作品转化成令人不安的灯的丛林,引导观众创造属于自身的童话故事。
4.三民主义和新文化运动 篇四
1.学生应掌握:19世纪晚期欧美的工人运动,1886年美国芝加哥工人大罢工,马克思、恩格斯对工人运动的指导,第二国际的建立,“1889年7月14日国际社会主义者巴黎代表大会及其内容”,“五一”节,第二国际的活动,第二国际的组织形式,社会主义思潮和派别,列宁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和列宁主义的诞生。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历史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具体到社会主义运动来说,突出地反映在西欧和美国的工人运动有了新发展。
3.通过学生学习“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使学生受到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通过学习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和第二国际斯图加特代表大会上列宁同错误主张斗争,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的精神,善于斗争的品格。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开辟的世界近代史的第三阶段即电气化时代,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典型形态开始出现。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反之,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又会对生产力和经济基础产生促进的或阻碍的反作用——来看,垄断资本主义是适应的,是具有促进作用的,因此,它是进步的。世界历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其支配下,都发生了变化。各种社会力量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随之发生了新的调整,出现了新的历史现象。具体到社会主义运动来说,突出地反映在西欧和美国的工人运动有了新发展。作为国际工人运动组织的第二国际在1889年成立了,无论其组织形式、活动方式等,都与第一国际有所不同。在第二国际内部还出现了传统上称之为的“修正主义”。在这同一时期里,俄国的国情不同于西欧和美国,在俄国诞生了列宁主义。
重点分析
(1)19世纪晚期欧美的工人运动和第二国际的建立是重点。19世纪晚期欧美工人运动重新走向高涨,工人罢工次数增多,规模扩大,在工人运动高涨的形势下,欧美各国工人阶级政党和组织相继建立,马克思主义也得到了进一步传播,在斗争中工人阶级要求加强国际间联系和合作的呼声越来越高,第二国际正是适应这种要求建立起来的。在这一时期马克思、恩格斯继续与各国工人运动保持密切联系,并给予指导。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一如既往,在第二国际的成立过程中实际上起了领导作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引导学生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去考察,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受到国际主义等方面的思想教育。 (2)列宁主义的诞生是重点。19,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的思想体系——布尔什维主义——的出现,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同俄国工人运动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这一思想体系对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及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一部分内容虽然在教材中所占篇幅并不大,但和后面内容联系紧密,所以十分重要。
难点分析
比较第二国际同第一国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分析产生不同点的原因是难点。
第二国际同第一国际都是国际性的工人组织,都建立于工人运动从低潮走向高潮的历史时期,在组织和建立过程中,都得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导。第二国际同第一国际有以下不同:第一,第一国际由各国工人团体组成,第二国际主要由社会主义政党组成。第二,参加第一国际的主要是少数欧洲国家的工人组织,它还只是一个宣传和鼓动的团体,而第二国际的活动范围已扩大到整个欧洲和北美。造成以上两点不同的原因是第二国际成立时比第一国际成立时国际工人运动发展的水平高,范围广,而且各国人民政党和组织已广泛建立。第三,在组织上,第一国际实行较严格民主集中制,规定加入国际的各工人团体是它的支部,而第二国际组织较松散,国际不是各国党的上级组织,各国党是独立自主的。第二国际的这种组织特点是当时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水平造成的。这时期各国工人阶级均先后成立了自己的政党或组织,各国情况千差万别,各国党需要根据本国情况独立自主地制定自己的路线和策略。马克思主义此时也已得到相当广泛的传播,许多党的领导人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丰富的斗争经验,完全能够独立自主地决定本党的战略策略。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结合当时国际工人运动水平和发展形势,进行讨论、分析,形成正确的认识。
重点、难点突破
1.引导学生思考书上的思考题,将第二国际与第一国际建立的历史背景、组织形式和历史任务等方面进行比较,从中具体认识“新发展”。
2.引导学生联系本章第一节中关于俄国的内容,全面认识列宁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俄国特定国情的产物,在这个基础上,认识列宁的作用。使学生从中受到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3.引导学生联系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思考书上的思考题,分析其造成的影响和变化,从中认识“修正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及实事求是的评价。
重点:19世纪晚期欧美的工人运动;第二国际的建立;列宁主义的诞生
难点:第二国际与第一国际的异同及产生不同点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19世纪晚期欧美的工人运动
在课前(最好提前一个星期)布置,启发学生思考——第二次工革命时阶级关系会产生什么影响?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会产生什么发展变化?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教师就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比较、分析19世纪晚期欧美的工人运动的新发展:第一,自发性斗争明显减少了,有组织有领导的斗争增多了,工人阶级比以前更讲究斗争艺术了。第二,合法性斗争成为主要形式,暴力性的武装起义几乎不见了。第三,此一阶段经济斗争多过政治斗争,第四,由于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一批优秀的工人运动领导人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家迅速成长起来,各国工人阶级政党和组织的相继建立。
二、第二国际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分析、比较第一国际与第二国际的组织形式与活动方式的异同。
关于“修正主义”问题。指导学生阅读小字部分的内容,分析、讨论“修正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原因。最后,教师应指出:①修正主义者是在形势起了变化的条件下,即工人生活状况明显改善并得到应有的政治权利,武装起义已没有可能性的条件下,去探索开展社会主义运动的新途径、新方式。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应该允许,不必大张挞伐。②他们提出的新观点,确实有不少荒谬的,但是,也有若干正确的论述经过实践检验是得到证实的。例如,认为西欧已不可能进行胜利的城市武装起义(思格斯也如此认为)。预言中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各国中将占人口中的大多数。阶级斗争未必是越来越尖锐,缓和的趋势是存在的。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的结论已经不是注定不变的规律等。这些已被证明是正确的论点,当然不应该一概扣上“修正主义”帽子,予以否定。
三、列宁主义的诞生
引导学生联系本章第一节中,俄国帝国主义的特征的形成,分析列宁主义诞生的社会和历史根源。
社会根源:其一,农奴制改革完成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但是俄国工业发展起点过低,仍远远落后于美、德、英、法等西方国家。19世纪末,俄国仍是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其二,俄国的落后,究其原因,完全是封建残余造成的恶果。其三,农奴制改革只是为了巩固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和维护封建贵族的地位,并没有尊重人的价值和人权、自由、民主的意思。相比之下,俄国不存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政治的社会环境。所以,列宁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上,坚持“把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写入党的纲领”,坚持制定组织纪律严明的党章,是符合俄国的国情,为保证革命斗争的胜利所必要的。
5.三民主义和新文化运动 篇五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历史3必修》的第3个专题──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课程标准要求为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从近代反抗史的角度看它是旧革命的总结和新革命的曙光
它对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进行深刻反思同时带来了对封建旧文化的彻底批判并做好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准备。
从近代探索史的角度看它是旧思想的发展新思想的肇始。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从师夷长技、君主立宪、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发展到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民主科学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在新文化运动的后期更加进步的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对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历史知识十分感兴趣尤其现在的教材图文并茂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理性思维的能力有较大提高。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所以在教学中应用创设情景、启发式谈话法和讨论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当今的学生与以往相比更需要对世界的了解与关注真实感受到历史与生活的联系历史与个人的联系。因此基础知识的讲述是必要的但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理应提到更高的层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识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对其的评价
能力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关系基本观点的理解能力。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的教学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看待事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片、文字材料视频等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和在小组讨论合作的基础上能够使学生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得出适当的结论。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方法。3.情感价值观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新文化运动前后的变化从高举民主与科学到传播马克思主义使学生认识到与时俱进的必要性。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及对它的评价
五、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人物、事物的图片及新文化运动中一些论著的原始资料、下载相关的视频、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阅读教材、课外读物、归纳基本内容。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凤凰大视野》中的一段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简短的视频作为导入。这段视频将我们引入了新文化运动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将走入新文化运动深入的探究视频中所提出的问题。二讲述新课 1.新文化运动的概况 让学生阅读课本第72页第二段依据课本和刚才的视频内容找出以下四个问题的答案这些问题将会在PPT上出现 兴起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来改为《新青年》。主要阵地《新青年》 主要活动基地蔡元培担任校长的北京大学 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鲁迅、蔡元培、李大钊用PPT分别展示这些人物的照 片 2.新文化运动诞生的历史背景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那么作为意识形态的新文化运动得以发生是由什么引起的呢 经济方面展示PPT材料一纺织工业1913年前全国共有231个工厂资本3254万元到1920年增至475个工厂资本达8275万元1919年纺纱量比1913年增加180%1919年丝出口额比1913年增加168%。【合作探究】老师提问这个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对学生的回答作点评与总结。老师总结从这段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资本主义在这一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原因可以从国际与国内两个方面来分析。国际上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侵略国内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同时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实业救国”思想兴起。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中国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根本原因
政治方面让同学们看两张图片 第一张图片是孙中山第二张图片是袁世凯在北京举行的祭天仪式。【合作探究】老师提问这两张图片有着什么联系呢 让学生讨论并回答再对学生的回答作点评与总结。老师总结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政体但是不久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就被袁世凯窃取了袁世凯搞复辟实行独裁统治摧毁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这引起了资产阶级的强烈反抗。政治方面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但袁世凯的复辟帝制的活动实行独裁统治。思想方面我们来看一则材料 材料二孔子之道自古常新与天无极。„„近自国体变更„„使数千年来崇拜孔子之心理缺而修佛„„本大总统躬鹰重任早作夜思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环球各国各有所以立国之精神秉诸先民蒸为特性。中国服循圣道自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本于修身。
——袁世凯《大总统祭圣告 【合作探究】老师提问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注意划线的文字 让学生回答对学生的回答作点评与总结。老师总结我划线的文字都表明袁世凯为了维护封建帝制重新宣扬和树立孔子的儒家传统旧道德在文化领域内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思想方面一方面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另一方面袁世凯在思想问话领域内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直接原因 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可概括为三提倡三反对。首先我们来看几则材料 材料一“我们认定现在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材料二“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鲁迅《狂人日记》
材料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陈独秀《文学改革论》 【合作探究】设立开放性问题假如你是新闻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你认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哪些方面为什么要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让学生讨论并回答老师做点评和总结)这两位先生分别是德先生与赛先生。德先生意为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赛先生意为科学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强调这里的科学并不是指具体的科学技术而是指科学精神 新文化运动之所以要高举民主与科学这两面大旗主要原因在于 20世纪的中国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制度落后封建专制制度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它钳制了思想、阻碍社会的进步是造成中国落伍的根本原因所以要提倡“民主”只有民主才能实现思想的解放、社会的进步。另一个问题是科学技术的落后封建思想的盛行。历代统治者大都搞封建迷信活动目的是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让农民放弃对封建制度的“斗争”因此要提倡“科学”只有科学才能消除迷信才能追求民主。值得注意的是提倡科学实际上也是在提倡民主科学是为民主服务的。旧道德指以孔子为代表的以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强调忠、孝、节。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为中心的儒家传统道德。新道德指资产阶级的道德追求个性解放、男女平等。1 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 2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材料一反动军阀污蔑新文化运动是“异端邪说”、“洪水猛兽”守旧派文人甚至谩骂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是“众叛亲离”“人头畜鸣”。
材料二《新青年》受到广大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被誉为“青年界之金针”和青年的“良师益友”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材料三新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内新思想没有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
——李时岳 材料四“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 【合作探究】应该怎样正确评价新文化运动让学生讨论并回答老师做点评和总结 进步性 ① 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② 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 ③ 中国知识分子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④ 为马克思注意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⑤ 为五四运动的爆发提供了思想基础 ⑥ 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为普及文化创造了条件 局限性 ① 对待中西文化存在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倾向比如认为儒家思想都是糟粕西方文化都是优秀的 ② 运动仅仅局限于上层知识分子没有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没有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5.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首先播放一段一分钟的十八大开幕式的视频。【合作探究】设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1.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2.为救国救民提供了一条新的选择促进了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三课堂总结 新文化运动以西方先进的思想为武器对中国传统的思想进行了批判它不仅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更是一场现代价值观的重建运动。它以民主、科学为口号力图重建民族精神的核心它标榜新道德力图建立新的论理和价值判断模式它提倡新文学力图改造反映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部分先进知识分子又转变为我国首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实践者真正找到了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理论武器。四课后活动 根据所学内容和自身经验谈谈新文化运动中有哪些经验与教训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七、板书设计
经济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历史背景
政治袁世凯复辟
思想民主共和反对尊孔复古
兴起概况1915年陈独秀《新青年》
前期三提倡三反对 新文化运动
内容
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
进步性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评价
6.三民主义和新文化运动 篇六
一、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有统一的理论基础.试图对教育进行全面变革;新教育运动缺乏统一的理论基础,对教育的革新也是局部的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学校与社会》等教育著作以及哲学、心理学和伦理学等方面的大量论述,为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基础。在这些著作中,杜威对教育目的论、教育价值观、儿童观、教学论和课程论等方面都进行了全面回顾,分析和批判了自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各种重要的教育理论,阐明了他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等观点,这种论述以后被看作是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与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之间的对立。杜威也成为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精神领袖,为美国的进步教育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
与此同时,杜威也指出,工业革命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全面变革对教育的影响是全面的、深刻的,因此,仅仅对教育作“细节上的变更和学校内部机构的改良”是远远不够的。在深刻的变革形势下,教育所需要的是根本革新、改组、重建。杜威的这种总体教育改革观影响巨大,这可以从进步主义教育协会提出的七项原则,从克伯屈、拉格等进步主义教育家的思想,从学校所开展的进步教育实验上得到充分的证实。他们试图对教育全面改革,打破教育与生活的隔裂,把学校建成为一个小型社会,改革传统的书本式教材,建立起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用单元教学、小组教学来代替班级授课制,这种改革是彻底的、全面的,反映了他们雄心勃勃的教育理想。
欧洲的新教育运动缺乏统一的理论基础,尽管爱伦·凯强调重视儿童,德可乐利注重以“兴趣中心”改革教学,罗素强调自由教育,怀特海认为智慧教育是重要的,凯兴斯坦纳提倡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等,从实验学校的实施来看,既有阿博茨霍姆为代表的新学校,也有凯兴斯坦纳倡导的旨在培养有熟练技能的公民的劳动学校,蒙台梭利所创办的儿童之家等等,新学校之间存在的这种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现象,反映了新教育运动的思想家对教育认识的多样性,从而说明新教育运动缺乏统一的理论基础。所以说虽然新教育运动的思想家也对传统教育进行了批判,但这种批判和反思仅仅是集中在儿童身上,他们认为传统教育压抑了儿童的本性、创造性,要求改革教育,以促进儿童多方面的、均衡的发展,但他们对教育与社会改革之间的关系缺乏深刻地认识,没有看到教育变革对社会变革的意义,这也就决定了他们的教育革新只能是局限在学校的范围之内,对教育进行部分的改革。
二、在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上,进步主义教育家强调和加强教育与社会的联系,其目的在于促进儿童发展的基础上带动社会的进步;而新教育则只是强调改革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意在加强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把学校建成合乎儿童发展的雏形社会,满足儿童的本能与兴趣,使儿童在活动中、在学习中、在学校生活中得到充分的发展。但杜威认为这并不是最终目的,最高目的是在于创造一种高于生活的更加美好的生活,也就是教育为创造美好的未来生活做准备。杜威坚信教育是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社会的改造依赖于教育的革新,杜威希望通过教育改革社会生活,使之更完美、更美好。克伯屈也认为教育不应只关心个人的发展,而应重视一切阶级的共同利益和社会的改善。
新教育家们也对传统教育中理论脱离实际,教育脱离生活的弊端进行了抨击。强调对教育和教学内容等进行改革,使之更能符合儿童的本性,更能满足于儿童的兴趣与需要,以此促进儿童的发展。他们认为,如果把教育促进个体发展与社会进步相联系,不可避免地使儿童的权利、自由、个性、独立性都被忽视或压抑。因此,他们主张把培养完美发展、具有理想品格的人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应指出的是,尽管新教育家把教育目的的重心放在个人方面,但自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爆发后,大多数新教育家逐渐把教育的重点转向社会方面,强调社会合作、人际关系。这种变化集中反映在新教育联谊会章程的修订上。
三、在教育目的上,进步主义教育家强调培养民主社会的公民;与进步主义相比,新教育家们特别是早期的新教育家则强调培养未来社会的统治者
进步主义教育家普遍认为民主不仅是一种政治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教育不仅应是民主的,还应是为了民主的,教育应成为发展和完善民主主义的首要工具。因此,教育要强调社会的价值,培养学生具有广泛的社会意识和对共同利益的责任感。教育所培养的人应该成为民主主义的维护者和建设者,既有自由和自我决定的权利,又有纪律、责任感与奉献精神。杜威认为民主社会的公民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责任:第一,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具备民主理想和参与民主政治的能力;第二,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合作意识、社会责任感与服务社会的精神:第四,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杜威认为,在民主社会,劳动是受尊重的,劳力与劳心的对立不应出现在民主社会,以上几方面的素质,鲜明地体现了美国民主化、工业化的发展对教育所提出的客观要求。 新教育家所注重的是未来统治者的培养。他们所倡导的教育是精英教育,最初产生的新学校其目的是培养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所需要的新式统治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讲,新教育家们所倡导的教育目的依然是陈旧的,尽管在陈旧的外壳中也包含了一些时代性的要求,例如他们所培养的理想统治者已不完全是传统意义上的绅士,而是具有开阔的眼界,现代的科学知识,特别是善于应变的能力与组织能力的新型人才。他们不仅有会思考的头脑,还要有经过实际操作训练出来的灵巧的双手和强健的身体,有鲜明的个性与坚毅的勇气,这样的人在传统学校中是不可能产养出来的。只有在新学校中用适合时代需要的新的教育内容与方法才能培养出来这种新式人物。因此,新教育的“新”是体现在教育内容与方法上的,就其总的教育目的而言,则仍是与传统教育内容相同—培养有才能的统治者。
四、在教育内容与课程设置上,进步主义教育家提倡以经验式的主动作业取代传统书本式教材的统治地位.而新教育家则主张以知识课程为主体
在进步主义教育家看来,要使学校成为合乎儿童发展的雏形的社会,就必须改革学校课程,将代表社会生活的活动性课程引人学校,“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应使“代表社会活动的类型和基本形态”的活动如园艺、烹饪、缝纫、印刷、纺织、绘画、唱歌、演剧、讲故事、阅读、书写等科目在课程中占据重要地位。
进步教育思想家认为传统的课程体系是由前人所积累起来的.系统的间接经验构成的,是一种符号和文字构成的系统,代表了成人的标准,不适合儿童的现有能力,超出了儿童已有的经验范围。同时,分门别类的学科也破坏了具有同一性和完整性的儿童经验,使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失去应有的全面性而流于片面。因此,要以活动课程取代学科课程,让儿童在做中学,在经验中学。他们认为这些活动课程既能满足儿童心理的需要,又能满足社会性的需要,还能使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同一性和完整性。
新教育家们强调学校的教育和教学内容必须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联系。为此,他们要求在学校中,为学生开设广泛的、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科学和知识课程,主要包括:现代语言(本国语和外国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社会科学等。与此同时,他们还强调对学生进行社会教育、艺术教育、体育、宗教教育、性教育等。手工、劳动教育也是新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方面,其目的并不在于让学生获得谋生的技能和手段,而主要是使学生通过手工和体力劳动,获得全面发展。但与进步主义教育不同的是,这些手工、劳动课程并不是作为学术课程,而是作为其他教育的补充,在整个课程结构中并不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课程的编制和设计上,新教育家们反对以成年人的愿望安排课程,反对单纯以学科逻辑作为课程编制的唯一依据。他们认为,学校教育和教学的一切内容、科目,都必须以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条件为基础加以组织,不仅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必须符合儿童的心理需要,而且内容的设计和组织也必须与儿童的兴趣、经验等相一致。新教育家虽主张教材的心理学化,但仍强调教材是成人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制定的,并未还原到儿童的直接经验。这与进步主义教育家的思想认识有很大的差别,杜威所主张的教材心理学化是要把间接的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即直接经验化。杜威反对成人编写的、以完整的逻辑体系为表现形式的教材为教育的起点,认为必须以儿童个体的直接经验为起点,把各门学科的教材或知识还原到原来的经验,恢复到被它所抽象出来的原始经验。
五、在学校设置与组织方面,新学校比进步主义运动中的实验学校更具特色
欧洲的新学校是私立寄宿制学校,采用寄宿制的目的在于使儿童从类似家庭的教育环境中得到有力的感化,从而使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新学校一般设在城郊的风景优美之地,面积很大,树木葱笼,芳草茂盛,一片田园风光,目的是使儿童受到“自然之感化”,既得自然冶情乐性之功效,又得城市文化熏陶之便利。从课程设置上来讲,新学校重视学生的体育、美育等课程的组织,在运动项目上,既有人与人之间的对抗赛,也有人与自然的对抗赛:既有激烈的竞技比赛,又有舒缓的、柔和的个人表演项目。这些课程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身心健康与和谐发展;新学校也非常重视对学生的艺术教育,旨在用艺术陶冶儿童的情操,在学校组织的各种艺术活动中,音乐是核心,学校除开设音乐、戏剧课程以外,还组织学生进行演出,每逢大小节日,必有音乐会或戏剧晚会,形式多样,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主题来安排。此外,学生还组织了各种协会,既有学术性的、也有体育性的、艺术性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结社,学校不加干涉,各种协会的建立,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合作、组织能力,而且能活跃学生的思想,被新教育家视为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活动。
进步主义教育的“实验室”主要是在美国的公立学校。学校一般是设在各学区内的,没有单独设在风景优美的地方,学校虽也开设有体育与艺术类的课程,但没有欧洲的新学校那么重视。实验学校的目的在于贯彻杜威的教育哲学,强化学校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把学校建成合乎儿童发展的雏形的社会.并试图通过课程的改革、教学方法及方式的革新,探索美国教育的出路。
7.三民主义和新文化运动 篇七
历史是事件的堆积,而事件皆是人的实践活动之产物,人的实践活动又是带有目的性的行动。这样看来,历史的发展似乎是由特定场景中的人的目的所决定的,如此,历史就充满了随机性。可事实并非如此,人的实践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很多远在最初的设想之外,换言之,人的很多行动往往“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动机对全部结果来说同样地只有从属的意义”。因此,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独立于人们对它的意识的。这就是说,人们的确是有意识地去完成着历史行动,然而这种意识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在掌握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之后产生的意识,它只是基于具体的现实情况产生的一种“虚假的意识”。人们在这种“虚假的意识”指引下开展的行动,呈现出自发性的特征,这些自发行动虽然会使历史产生波澜,但历史终究会遵从自身的规律向前发展,这些自发行动只会成为“历史不自觉的工具”,它们绝不可能使历史偏离其规律性的发展方向。
历史的规律就在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有的生产关系将逐渐不适应,甚至束缚生产力,由此将产生社会革命,使生产关系得以重塑。
而所谓阶级意识,就是一定阶级内的成员能够从现实的处境和利益出发,洞察到产生这种处境和利益的政治与经济根源,并基于此认识到自身应采取的行动,而且能完全把握这种行动对历史的影响作用。有了阶级意识的阶级,自身的行动就由自发转变为自为,就能够根据历史的规律做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行为。然而,这并非是容易实现的。
由于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农民阶级对政治有着天然的冷漠,他们处在一种分散的状态中,而且每个人对自身的利益都有着过分的关切。这种短视决定了他们无法从根源上把握自身处境与利益的产生原因,因此,他们是没有阶级意识的,他们拥有的只是“虚假的意识”,为了眼前的利益,他们可以集结在完全对立的旗帜下开展斗争。因此,这种阶级注定是被动的阶级,可能会一时奋起,但由于其目标的空洞,必然会走向失败。
对于资产阶级而言,他们的阶级意识是不完全的。在与封建势力的斗争中,他们能够知晓阻碍其实现自身利益的政治与经济原因。然而,当他们建立起自己的统治后,面对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却无法直面产生这种状况的根源,也不能采取根本性的行动,对于历史发展所产生的问题,他们无力解决。于是,人类社会就周期性地出现了因为财富的过剩而造成人们的贫穷这一极其矛盾的现象。这种现象的根源就在于私有制条件下,资本的逐利与竞争使生产总是处于高烧状态,产能超过现实需求,于是财富的过剩就造成了滞销,造成了资本家的收益下滑,造成了工人的失业与贫穷。然而,资产阶级绝不可能提出废除私有制的纲领,因为这样将使他们失去所支配的一切。囿于自身的利益,面对周期性的危机,他们做的只能是“削足适履”,而非主动地成为历史前进的推动力量。
于是,只有饱受锁链之苦的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才能超越狭隘的利益观念,指明摆脱资本主义危机的正确道路。但是,深刻地理解自身的阶级地位、完全把握自身对于历史的影响作用,实现阶级意识的觉醒,是不容易做到的。对于无产阶级来说,这需要以能够揭示社会与历史本质的科学理论作为行动指南,并且在行动中要避免被眼前利益一叶障目而出现的背离、忘却最终目标的情况发生。只有这样,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才能逐渐觉醒,历史的领导权才能由这一阶级掌握,否则,无产阶级将经历一次次的艰辛与坎坷,直到历史的直观教育最终将他们彻底唤醒。
二、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1847年6月,共产主义者同盟在伦敦成立,这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诞生。马克思、恩格斯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与伟大导师,他们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无产阶级深刻认识社会与历史本质提供了最直接的工具。科学理论的照耀使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觉醒成为可能。而只有无产阶级成为一个自为的阶级,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才能不断推向深入。
在20世纪上半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日益壮大,取得了从理想到现实、从一国到多国的辉煌胜利。然而,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历了艰难与曲折,先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与瓦解,后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90年代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暂时陷入了低潮之中。
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此后至今,世界经济一直处在深度调整之中。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是马克思早就预见到的,这也是资本主义无法摆脱的宿命。当下这个时期,正是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暴露的最为彻底的时期,理应出现社会主义的反击,但在现实中却迟迟未能出现,反而是极右势力、恐怖主义抬头,很多国家和地区劳动人民的利益遭受到更为严重的侵害。
回顾历史,反思现实。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之所以呈现出这样的状态,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没有彻底觉醒,以至于在行动上出现偏差与滞后。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西方世界中很大一部分无产阶级成员尚未认清资本主义的本质。他们被资产阶级的馈赠与金钱所迷惑,但却没有认识到这种“收买”是虚幻的,它最终会使国家财政债台高筑,所有国民都将沦为负债者。而正是这种迷惑,使他们安于生活的现状,无法从本质上思考与认识阶级的处境与使命,于是,阶级意识便处在深度的睡眠状态之中。
第二,无产阶级内部出现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在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中,无产阶级,特别是无产阶级的领导力量,逐渐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忘却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甚至认为共产主义就是乌托邦。理论上的不透彻带来的就是实践中的短视,他们被一些个人利益、局部利益所蒙蔽,在实践上开始背离社会主义道路,而当无产阶级不相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不走社会主义道路时,他们的结局注定也是失败的。在资本主义国家中,有的无产阶级成员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但未能组建政党,没有形成真正统一的行动力量。而有的国家中出现了无产阶级政党,但由于资产阶级统治力量的强大,他们不敢采取暴力斗争的方式,于是就转向议会斗争,然而,在议会斗争中,这些政党若不向资产阶级妥协则很难取得胜利,而一旦妥协,就必然要背离既定的道路。例如,法国共产党1946年大选后成为议会第一大党,法共总书记多列士出任国家副总理,另有4名法共党员担任部长级职务。可是好景不长,1947年5月,法国共产党就被冠以“破坏政府团结一致”的“罪名”,被强行排除出政府。后来,法国共产党提出放弃无产阶级专政,并在党章中删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字眼,才在80年代重新入阁。这表明议会斗争的道路同样布满艰辛,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真正属性又何其困难。
由此可见,无产阶级在阶级意识上的觉醒,第一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力指导,第二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统一,两者缺一不可。只有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在广度与深度上实现更大程度的觉醒,才能迎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复苏。
三、中国共产党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时代使命
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无产阶级政党,由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世界上综合实力最强、最具国际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样的客观事实,足以映衬出中国共产党在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重要地位。有了重要地位自然就会有重要影响。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必须要认识到自身的这种影响作用,并根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现实状况,寻求路径、施加影响,这种影响,首先就是促进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更大规模的觉醒,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复苏创造前提条件,这已然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所肩负的重要的时代使命。
对于如何更好地完成这一使命,笔者有如下思考与建议:
第一,坚持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做好。邓小平同志曾说过:“中国只要这样搞下去,旗帜不倒,就会有很大的影响。”中国仅仅用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就由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经济总量第二的国家,这种天翻地覆的变化,已然证明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巨大优势,也使世界上其他的社会主义国家看到了发展的希望,并促进着第三世界国家对于社会主义的向往。可见,发展好中国自身,社会主义就能在世界发挥出更大的影响,使更多的人产生并深化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与思考,而这一过程,就带动着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萌发。另外,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统一,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持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保持党的优良传统与作风。这样才能筑牢信仰共同体,促进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提升。
第二,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与阐释,从理论上给资本主义以有力回击。资本主义的理论是经不起追问的,它们把私有制认为是自然的、正当的、不变的,这是其理论建构的基础。那么,为什么私有制就是自然的、正当的、不变的呢?资本主义的理论又无法对此做出明确解释。这也就使在理论上对资本主义进行回击成为完全可能的事情。无产阶级要完成对现存社会的超越,首要工作就是在理论上完成对现存社会的批判。当然,这种批判工作,马克思、恩格斯等无产阶级理论家已经开展了很多,但是,他们的理论成果未能被广大无产阶级深刻吸收,也未能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体系造成颠覆性的影响。其原因就在于后人对于这些理论成果的研究与阐释力度不够,造成这些理论被束之高阁,无法“接地气”,其应有作用被大大削弱。中国作为拥有充裕智力资源的社会主义国家,应当对此加强投入,引导更多的人来学习、研究、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尽可能多地产生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立场的研究成果,帮助更多的人在理论上认清资本主义的本质,为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觉醒扫除障碍。
第三,加强同社会主义国家与无产阶级政党的国际联系。在当前的国际关系中,一些西方国家不断制造事端,试图破坏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友谊。因此,在外交领域,党和政府应加强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联系与合作,树立社会主义共同事业的理念,发展好、维护好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友谊,要相互帮助、相互团结、相互理解,共同解决现实中出现的问题。中国共产党要本着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继续加强同世界范围内无产阶级政党的联系,充分交流理论与实践中的问题,谋求相互理解与合作,共同壮大社会主义的声音与力量。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国家以及无产阶级政党只有形成合力,并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统一起来,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才能得到进一步巩固并产生出更大规模的影响。
总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走向复苏首先需要无产阶级在阶级意识上的觉醒,中国共产党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具有重要影响的一方,要肩负使命,发挥出自身应有的作用。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854.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4.
8.三民主义和新文化运动 篇八
Stateside
头盔
参考价格:270元
保护好你的脑袋不要在剧烈运动中受到碰撞。
Flexifoil Bullet风帆
参考价格:2475元
尺寸在2.5~7米左右的为初学者准备的风帆,可以用单个的把手进行控制,也可以用一对把手控制。
Maui Magic Aviator
座位安全鞍
参考价格:1050元
如果你想进行一次长时间的滑行,那么这个安全鞍会帮你减轻压力,还可以调整它,直到你觉得舒适。
Flexifoil
Buggy小车
参考价格:4050元
一个可以进行个性化改装的坚固的自由式小车,装着钢质框架,非常坚固。
Stateside 头盔 参考价格:270元 保护好你的脑袋不要在剧烈运动中受到碰撞。 |
Flexifoil Bullet风帆 参考价格:2475元 尺寸在2.5~7米左右的为初学者准备的风帆,可以用单个的把手进行控制,也可以用一对把手控制。 |
Maui Magic Aviator 座位安全鞍 参考价格:1050元 如果你想进行一次长时间的滑行,那么这个安全鞍会帮你减轻压力,还可以调整它,直到你觉得舒适。 |
Flexifoil Buggy小车 参考价格:4050元 一个可以进行个性化改装的坚固的自由式小车,装着钢质框架,非常坚固。 |
沙滩风帆
最新、最流行的极限运动,驾着小车,利用风的力量横行无忌。
潜水注意事项
因为潜水运动具有危险性,因此,在了解了必备的潜水装备之后,初学者还要了解潜水运动必须注意的事项。
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
如果你有神经过敏病、耳鼻疾病、心脏病、高(低)血压、糖尿病、醉酒后或感冒,潜水运动会对你造成危害,严重者可造成生命危险。
入水前的注意事项
1.海潜前的学习
入水前,专业的潜水教练都会为大家讲解潜水的注意事项,包括呼吸管和调节器的使用方法、水面休息方法、紧急情况处理等,大家一定要耐心听取。
2.入水前的准备
首先由自己亲自检查装备功能是否正常,同伴间再相互检查一遍。这项检查事关生命安全,切忌疏忽大意。
3.入水前应做必要的活动
为了避免因为温度的变化而导致一些潜水者在入水之后发生不适感,在入水前可适当进行一些热身运动。
入水姿势
1.正面直立跳水
水深需在1.5米以上,双脚前后开立,一手按住面罩,一手按空气瓶背带。
2.背向坐姿入水
面向里坐于船帮上,向后仰面入水。
3.正面坐姿入水
建议初学者使用。
4.侧身入水
在橡皮艇上俯卧滚身入水。
5.潜降
使用浮力调节器,配合配重带,头上脚下地潜水下降,不用BC时头下脚上。
6.潜降的上升
将上升速度控制在每分钟18米以内,简单说,就是不要超过自己呼出的气泡的上升速度。不要停止呼吸,上升时抬头看水面,可以伸出右手指定方向,注意背后,身体缓缓自转。
水肺潜水规则
水肺潜水务必遵守“两人同行”原则,两人从入水到上岸都必须在一起,不允许同伴自行上岸,并且两人要经常保持联系。如果一方因某种原因落单,一定要保持镇静,浮上几米,寻找同伴,找不到时就浮出水面,注意观察气泡。超过10分钟,仍无同伴的踪迹,应立刻返回到入水地点。
若无必要,请不要猎杀水中动物。每10米检查残压计余量,并了解几种通用手势。
另外还需要注意调节耳压,特别是对于初次潜水或潜水时间不长的人来说,水的压力会使人的耳道感到不适,甚至疼痛。此时应用手捏住鼻子,用力向鼻腔内鼓气,从而使耳道内气压升高,抵消水的压力。再向下潜,若耳内疼痛难忍,应立刻上浮,不要逞强。
其他常识
1.气瓶内空气使用时间
根据每个人的使用情况不同,会有所差异,上表给出的是普遍的使用情况。
2.能见度
指在水中的视力范围,一般与季节、潮汐、海床构造等有关。
3.空气栓塞
是潜水员的大敌。由于我们在水下呼吸的是气瓶内的高压气体,所以当上浮速度过快时,会导致肺泡破裂,因此,上升时不要停止呼吸,要注意上升速度,并大而缓慢地呼吸。
4.氮醉
9.纪念五四运动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篇九
5月2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正是因为有爱国主义这一强大精神支柱,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今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在这种历史巧合的背后,昭示着历史的必然,也揭示了五四精神的核心内涵。一、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空前广泛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群众运动
1919年5月4日,爆发了中国近代历史上一场空前广泛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群众运动,被人们一直视为“东亚睡狮”的中国人民终于从内忧外患中警醒起来,显示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伟大力量。这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以北京大学等高等学校的青年学生为先导,逐渐发展成为以工人阶级为主要力量、有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对中国近代政治和文化走向乃至社会变革都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五四运动的发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中华民族曾经有着令人骄傲的辉煌,对世界文明进步做出过重要贡献。然而,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停滞状态。外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欺侮,内受腐朽没落的封建专制统治的压迫和剥削。西方列强的野蛮入侵和中国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使中华民族处于濒于亡国灭种的水深火热之中。从1840年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中国国门之日起,在短短的六七十年间,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接踵而至。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中英《虎门条约》(1843年)、中美《望厦条约》(1844年)、中法《黄埔条约》(1844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后,清政府被迫同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1858年),同英、法分别签订了《北京条约》(1860年)。这以后,又有中法战争后的《中法新约》(188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的《马关条约》(1895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的《辛丑条约》(1901年)等不平等条约强加于中国人民身上。在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背后,是一系列割地、赔款、租界、授予特权等丧权辱国事件的发生,中国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得四分五裂,清政府也沦为西方列强的附庸。
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华民族的反抗斗争一天也没有停止过。通过人民群众的三元里抗英斗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武装起义和改良派的戊戌变法,中国社会内部的各种进步力量和仁人志士,为了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从各自的政治理念和利益诉求出发,在黑暗中苦苦探求着振兴中华的真理和道路。孙中山先生作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领导辛亥革命彻底推翻了封建帝制,打开了中国发生历史性巨变的闸门。但是,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之下,国家更加积贫积弱,社会愈加战乱不已,人民依然饥寒交迫。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西方列强把持的巴黎和会上,竟然决定把战败国德国在中国山东攫取的各种权利转让给日本。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国际地位非但没有上升,反而进一步下降;国家权益非但没有得到维护,反而成为列强们进行政治交易的筹码。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犹如雪上加霜,激怒了中国人民,由此爆发了伟大的五四反帝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的发生,还具有深刻的思想文化根源。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的有识之士和先进阶级也开始了睁眼看世界的历程。他们想搞清楚中国何以落伍、西方国家又何以强大的真正原因,并探寻拯救中国的道路。从农民运动到改良变法、再到辛亥革命,中国的先进人物在探求社会变革的同时,也在求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那时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书都看。(参见《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469页)这种以西方民主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启蒙,在五四运动前夕的新文化运动中达到了高潮。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矛头所向直指维护封建皇权统治的封建专制文化,起到了打开思想禁锢、启迪民智的积极作用。但是,帝国主义的侵略不断地打破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真实目的,并不是帮助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更不是帮助中国建立独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而是要使中国长期沦为西方列强的附庸。
就在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经历了新文化运动的短暂兴奋而又重新陷入苦闷和迷茫之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471页)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显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使中国的先进分子在黑夜里看到了曙光。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以五四运动为标志,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在茫茫黑夜中,首先看到俄国十月革命曙光的,正是李大钊同志。是他从十月革命中率先看到了未来中国的希望,振臂高呼“二十世纪初叶以后之文明,必将起绝大之变动,其萌芽即茁发于今日俄国革命血潮之中”(《李大钊文集》[上],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72页);是他在中国率先高举起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推动了一大批具有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开始了世界观的根本转变。李大钊同志代表的方向,正是五四运动的方向;他所宣传的道理,正是五四运动所要寻求的真理。正如毛泽东同志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里所说的那样:“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471页)
历史的必然规律总是通过大大小小的偶发事件起作用的。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对中国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使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此找到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支点。五四运动在这种情况下不可避免地爆发了。二、五四运动为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
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五四运动鲜明地贯穿着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主题,为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繁衍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一直是激励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和凝聚力的动力源泉。屈原、岳飞、文天祥等一大批民族英雄,便是这种民族精神的化身。自1840年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后,随着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深入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时代主题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国近代的继承和发展。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并为它注入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新的时代主题。在五四运动中和五四时期,革命青年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奔走呼号,奋不顾身,表现出了高尚的爱国情操和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他们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甘冒被捕坐牢的危险,火烧赵家楼,痛殴章宗祥,拉开了五四运动的序幕。反动军警的镇压,不但没有吓倒爱国的进步青年,反而促使他们下决心走发动民众的道路。随即,学生爱国运动迅速发展成为以上海为中心、以工人阶级为主要力量、有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等汇为一体,“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出现一个壮大了的阵营,这就是中国的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所组成的阵营”(《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558页),充分显示了觉醒和团结起来的中国民众的巨大力量。这种景象是辛亥革命以及先前的任何一场革命运动所不曾有过的。它充分表现出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时代主题的五四爱国主义精神的威力。
五四运动还为爱国主义精神注入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时代内涵,树立了一座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丰碑。由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所决定,五四运动所倡导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具有特定的含义和明确的指向性。这里所讲的爱国,就是要争取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奴役和封建军阀政府的卖国行径。这里所讲的进步,就是要反对阻碍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一切腐朽没落的势力,用社会革命的手段实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根本目的,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这里所讲的民主,就是要冲决封建专制的腐朽统治,勇敢地去追求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发展道路。这里所讲的讲科学,就是要冲决封建愚昧的思想牢笼,勇敢地去追求改造社会、救亡图存的科学真理。很明显,倡导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是实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需要,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一时代主题的具体体现。五四运动在铸造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时代主题的爱国主义精神中,之所以能够起到划时代的作用,既是因为有初步接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具有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的积极奔走,也是因为有改造社会的新型阶级力量——中国工人阶级的坚决斗争。最为重要的是,这些青年学生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又亲身感受到中国工人阶级的巨大力量,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开始走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道路,很快完成了世界观和立场上的根本转变。这一现象本身就有力地证明,通过爱国主义接受马克思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和主流。有人说,五四运动最终选择了革命道路,打断了现代化的正常发展路径,使现代化历程出现了一个非正常的“拐点”。这实际上是对现代化发展道路的误读。当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成为新的生产方式发展的桎梏,不打碎它便不能为新的生产方式发展扫清道路之时,社会革命就成为社会生产力继续发展的催化剂。就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来说,正因为有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等一系列的革命运动,才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的建立与巩固扫清了道路,才有了工业革命的发展。中国自近代以来,实际上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如果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看作是一个具有不同发展阶段的完整发展过程的话,那么,通过民主革命完成第一个历史任务、创建新中国,就是它的序幕,新中国成立以后60年的发展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的开始。两者是有机的统一。
有人说,五四运动造成了中华文化传统的中断。这实际上是对文化传承发展客观规律的误解。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文化传承与文化变革总是相辅相成的。就拿西方近代文明的发展道路来说,没有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精神对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统治的挑战,就不会有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就难以发生宗教改革运动,就难以出现民主与科学思想的发展和普及。同样的道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产物,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的总要求在文化上和观念上的集中反映。因此,在那个时代,强烈地呼喊出“民主与科学”的时代音符,具有把“亚洲睡狮”从封建专制文化统治中解救出来的历史进步意义。历史的发展,总体上是遵循着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思想文化的发展也是如此。我们今天承担着“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历史任务,这就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这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534页)。要完成好这一历史责任,“全盘西化”不行,“复古主义”也不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更不行。三、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和中国人民作出对社会主义郑重选择的新起点
中国近代历史,以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为开端,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为结束,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发展阶段。五四运动,则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高举起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旗帜,为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带来了新气象、新力量、新希望。新气象,就是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新力量,就是五四运动把工人阶级推上了历史发展的前台。新希望,就是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思想理论和组织基础。从此以后,中国的革命虽然依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是领导阶级变了,逐渐由资产阶级让位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变了,逐渐由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让位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晶——毛泽东思想;发展方向变了,逐渐由各种各样的资本主义发展蓝图让位于经由新民主主义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道路。历史的发展已经证明,中国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做出这些正确选择正是从五四运动开始的。
五四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旗帜,并促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昭示出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历史必然。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对民主与科学会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如前所论,由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所决定,民主与科学在五四时期有其明确的指向性。提倡民主与科学,就必须高举反帝反封建的旗帜,就必须找到救国救民的真理和道路,就必须解决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五四运动的实践有力地证明,在各种救国救民的理论中,真正能够实现这种旗帜、理论、道路的统一的,只有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中国的历史命运便为之一变。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创新成果,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创建新中国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两大历史性成就。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并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必要准备,昭示出中国人民选择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必然。五四运动之后仅过了两年,中国共产党便宣告正式成立,这决非偶然。五四运动证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必须要有工人阶级的领导。工人阶级也只有接受马克思主义,从“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阶级”,才能实现这种领导。在五四运动造就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推动下,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中,创建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中国共产党人不仅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成功地找到了正确的道路,而且在不断推进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以思想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领导核心。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昭示出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道路的历史必然。五四运动发生在中国社会大变动的年代,既是社会政治力量与社会思潮激烈交锋碰撞的产物,又反过来推动了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思潮的消长变化。在这一漫长曲折的过程中,社会实践最终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开启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同样要付出艰辛,同样要经历曲折。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反复证明:“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三民主义和新文化运动】推荐阅读:
新疆三民工作06-25
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06-17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09-27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11-01
试论马尔库塞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结合10-21
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08-14
爱国主义的历史和现实09-24
浪漫主义时期的诗歌和散文英国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