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作业设计实践(共11篇)
1.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作业设计实践 篇一
基于核心素养的英语作业优化设计
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从培养“全人”的角度,改变脱离语境的知识学习,将知识学习与技能发展融入主题、语境、语篇和语用之中。英语作业是学生学习和使用英语的延续与反馈,注重优化的作业体验模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认知潜能,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从而更好的掌握好英语。
传统的英语作业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背单词或课文;第二类是抄单词或课文;第三类是做练习题。这种“一背”,“二抄”,“三练习”的作业方式,用一刀切的形式把机械地抄写放在首位,缺乏实践性、应用性、创新性和趣味性,忽视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这样做,容易使学生成为一台“机器”而处于学习的被动地位。这就难免使学生形成对英语的厌学情绪,降低了作业效果,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也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新的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下面,我将谈谈在教学实践中我是如何设计和布置小学英语作业的。
一、听说作业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听、说、读、写训练是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重点。听、说练习是读写的基础。听力的练习我根据不同的年级采取不同的方式。一般来说,低年级可以采用听音做动作、听音标号、听音连线、听音涂色等方式。中高年级的学生可以采取听短文或对话后回答问题、排序或做判断、听小故事续编结尾等方式。在教学中我发现,绝大多数学生有信心、有兴趣、有能力完成这些作业。
在“说”的方面,我精心地设计情景,让学生与同伴合作创编对话,或者给学生一个话题,让他们与同伴交流。在教湖少版五年级上册Unit 1 I’d like a cold drink.时,我准备了很多物品:some cakes,buns,dumplings…学生也带来
了
很
多
东
西
:apples,oranges,pears,biscuits,eggs…一个教室就是一个小小的超市,学生扮演售货员与顾客,在用英语对话买东西的过程中,How many…do you want?Would you like some…?I’d like to buy…,I’d like…,I want…等句型操练得非常熟练。课后,我又要他们到超市去扮演售货员与顾客,说英语进行买卖。学生挺感兴趣,教学效果也很好。另外,我还要学生在课外准备一些英语小故事、英语绕口令、英语谚语等,在每节课热身的环节进行表演。
关于课外作业,可以要求学生用英语与家长交流,把课上所学的英语故事、对话、英语儿歌等说给家长听,我还要求学生每天听录音并模仿、跟读半个小时,并由家长签字,我每周检查一次学生的签字情况。学生在听完录音后,将自己跟说的情况录下来,在教完一个单元后以抽签的方式抽查部分学生的录音带,在课堂上放给全班同学听,全班同学都来当评委,评出最佳录音带,并给予奖励。大多数学生的表现欲都很强,都希望被抽到,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最佳水平。这样,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学生课后听录音、跟读英语的兴趣。这样既达到了练习的目的,也无形中教会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使学生的语音、语调更规范、更标准,同时也增加了他们英语会话的自信心。
二、书面作业
一提到书面作业,我们更多地想到抄词或句型练习。如果只是叫学生抄写单词若干遍,会使学生感到厌倦。我不断地变换形式。例如:让学生在抄写单词后,配上简笔画。我从不硬性规定每个单词抄几遍,只要学生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方式记下单词就可以了。
三、实践类作业
新的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提倡“任务型教学”,重视情境,这不只局限于课堂,也应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中。以湖少版教材为例,我在日常探索和教学实践中,设计了以下实践类型的作业形式。
1、调查
“任务型教学”是一种以应用为动力、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核心的教学途径。有关“调查”的作业能很好地体现这一精髓。在学完What hobbies do you have?一课后,我布置学生用英语调查班上每位同学的兴趣爱好,并完成表格,为开展运动会或文娱活动选拔人才。学生们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通过完成调查任务、汇报交流调查结果等形式,既培养了交际能力,也锻炼了口头和笔头表达能力。
2、采访
在学Katie always gets up early.一课时,我布置学生相互采访:What time do you usually get up?What time do you usually go to school?What time do you usually do your homework?What time do you usually go to bed?...然后要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汇报:He/She/Tom always gets up/goes to school/…at…这种类型的“采访”作业贴近生活,学生们能运用所学的语言进行真实的交际,大大调动了他们说英语的积极性,沟通了同学之间的感情,提高了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
3、观察
“任务型教学”认为,要培养学生在真实生活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就应该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参与和完成真实的生活任务。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有关观察记录的作业,让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然后再到课堂上用英语汇报记录的结果。如在低年级学字母的时候,我布置学生观察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应用了字母,并记录下来。学生们发现CCTV,WC等字母缩写;发现警示牌,广告牌、衣服上有英文;发现很多商品、药品说明书上也有英文等。我要求他们将这些字母一个一个读出来,在反复地练习中,他们对字母的拼读就熟能生巧了。另外一方面,他们发现,生活中英语无处不在,从而也进一步认识到了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4、制作
在学完祈使句后,我要求学生为校园的各个场所制作英语警示牌。在节假日,我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贺卡,写上祝福语送给同学,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或者要求做一张书签或画一张画,用学过的句型写上一段话,设计制作英语广告画,以此培养他们运用英语的能力;在假日里,我布置学生制作英语小报,自制单词卡片等。这些制作类的作业既培养了学生广泛的兴趣,增长了知识,又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且在发挥学生创造力的同时,能激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态度,为他们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网络作业
英语网络作业有着它强大的优势:趣味性、丰富性、大数据等。我每周布置一次“一起作业”,它多样的练习形式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多媒体功能,拓宽了学生的作业方式,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形成自己的学习策略。学生看似是在玩游戏,而实际上在玩的过程中他们记住了单词、背诵了课文、有效地巩固所学内容、加强了训练,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英语作业不再是学生的负担,而是他们喜欢、乐意做的事情,所有学生都能在这个平台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做到开心地学习。网络作业还能做到系统自动评分,及时反馈,并将学生完成作业的高频错误报告等统计数据反映给教师,减轻了教师批改作业的负担,有助于教师快速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总之,小学英语作业的布置要以《英语新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论为先导,围绕教学要求,拓展视野,从听说、读写、玩演、视听等多角度入手。从提高学生兴趣、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强化教学目标出发,使学生获得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为真实交际打下基础。
2.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作业设计实践 篇二
一、优化作业设计首先要体现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应该多考虑作业本身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能否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自由宽松的环境,使学生能自主地进行语言的输入和输出,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教师应根据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知识点精练;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倡布置分层作业,使每个学生都能各有所得。因此教师可以设计生活化作业:让学生在上下学途中或外出游玩时,用记录本记录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并且可以用英文去描述这些事物。这种生活中的英语作业能够促使学生对英语学习形成积极的态度,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因为他们在实践中无时无刻都可以用到所学的英语知识,他们获得了从学习到使用英语的成就感。
二、优化作业设计,从而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判断等思维品质
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应积极创设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条件,使学生能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从而使他们在兴趣中探索。疑问是创新的来源,在设计作业时,应创设带有问题的情境,让学生找出隐含的疑点。冲破教材有限的资源,不断向课外延伸,和生活接轨。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打破师生间的时空分离,将作业变成互相探讨与交流的对话过程。把作业的呈现方式以及评价方式由单一的机械式训练过渡到自主研究创造的过程,将传统的“温故”型作业过渡到研究创新型的作业。充分地将各个学生的自身特点、生活状态等结合到英语学习中,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空间,使学生在独有的背景下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呈现出对英语的感知。例如,假设外国友人将要到你家乡游玩,作为本地人,我们该怎样带领外国友人去领略家乡的特色呢?接下来可以由学生自己思索家乡的特色,用已学的词和句子写出家乡的介绍,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呈现。可以由一部分学生充当游客,进行提问或者补充。此类型作业覆盖了听、说、读、写,学生在查找资料和思索探究的过程中既丰富了英语语言的积累,又体验到了教材之外精彩的世界,复习并使用了已学的表达方式;同时也锻炼了思维的条理性,学会如何在生活中对家乡进行描绘;通过在课堂的呈现,锻炼了学生“说”英语的胆量,并且对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能力也进行了训练;而且同学间的互动与交流创设了真实的情境,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临场应变能力。如此的作业可以培养学生间的合作交流能力,同时涉及的地点是学生熟悉的成长环境,因此学生在进行作业时也会更得心应手,在完成作业后也将获得很大的成就感。
三、优化作业设计,进而拓展学生的文化内涵
现在是全球化信息时代,在“地球村”的背景下,国际间的贸易与合作和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紧密,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出来。因为英语是使用最多的世界通用语言之一,而作为语言也是人们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工具,它凝聚了英语国家的民族思想,文化底蕴和生活情感,其中有许多先进的思想可供我们学习,借鉴。因此,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们应当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和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中丰富的思想美,道德美,从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奥林匹克运动会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去查找关于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历史及其重要意义,体会它所传递的友爱和包容。然后结合我国2008年北京奥运会所体现的和平进步,和谐发展,和睦相处,合作共赢,和美生活的意义,提高同学们对奥运知识和内涵的理解,坚定同学们热爱体育运动,热爱祖国的信念。同时可以开展“西方饮食文化节”,组织中西方教育差异的辩论赛等等,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提高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认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优化作业设计,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古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有着不同的思维和个性,教师不能机械地把知识内容填塞到学生的头脑中去。只有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其进行独立的思考与实践,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拥有良好的教育意义。只有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不应该只强调答案的准确性,唯一性,而不给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否则学生就会慢慢地懒于用脑了。因此首先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加强对学生的策略指导。例如:1.要求学生对作业首先要认真思索,看清要求,积极思考。引导学生采取与自己相适应的解题办法,并要求他们尽可能独立完成。同时要养成认真检查的好习惯。2.加强合作学习。在单独完成后,通过生生、师生、学生和家长的协同合作,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充分利用作业资源无时无刻地播撒生活的点滴教育,把一个个真实的问题交给学生自己去处理,调动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积极探寻所需的新知识。使学生们逐渐学会在自主学习中感受英语的魅力,体验生活的真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凸显素质教育现代化的今天,我们应想方设法的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全方位人才为目标,充分挖掘英语学习的闪光点,紧密联系生活实践,采用多种生动有趣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的快乐。
摘要:教育部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要求中指出,新课改要突出“立德树人”和“核心素养”的建构。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更加重视改变学生的心智和生活,从培养“全人”的角度来考量。英语作业是学生学习和使用英语的延续与反馈,能显现出学生英语学习的思维和语言感知过程。注重优化的作业体验模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认知潜能,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从而更好的掌握好英语。
3.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作业设计实践 篇三
一、卢世国老师研讨内容综述
卢老师以他受邀参加的2016年10月10日在江苏南京举办的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苏教版初中语文新教材首轮教学研讨会上执教的莫言的《卖白菜》一节公开课为例,具体阐述了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一些认识。
《卖白菜》是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莫言忆旧系列作品中的一篇,也是苏教版新教材新增加的篇目。这节课,卢老师设计了两个环节,一是教给学生读懂文本的方法;一是教给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策略。
1.教给学生读懂文本的方法
卢老师指出,教学中惯常的做法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这样的做法固然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但考场上怎么办?日常的阅读怎么办?所以培养学生自己能提问题应该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比如有一学生针对结尾段中“我的心猛地往下一沉,知道最坏的事情已经发生了”一句提出:“最坏的事情”是什么事情?问题提出了,谁来解决呢?当然还是学生。于是学生得出了很多答案:有的说最坏的事情是多收老太太一毛钱,有的说最坏的事情是三棵白菜都没卖出去,有的说最坏的事情是让娘丢了脸,有的说最坏的事情是无法面对母亲。到底哪一个答案更好呢?卢老师让学生读课文。于是学生发现了“等我放了学回家后,一进屋就看到母亲正坐在灶前发呆”这个句子,“一……就”这个句子表明,回家前“我”是很纠结的,“我”最担心的是无法面对母亲,因为前文中不止一处写母亲对“我”的殷殷期望,所以无法面对母亲才是最坏的事情。答案出来了。卢老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答案是怎么来的呢?意在让学生明白:自行提问题,尝试得出若干答案,结合文本反复比较,取有依据的最佳答案。
2.教给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策略
细描是《卖白菜》这篇小说最显著的语言特征,但初一学生对细描这种表达方式还不够了解,教师又不可能专门教细描这一概念术语。为遵循“在语言运用中领悟从而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原则,卢老师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比较下面的句子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种表达更好?为什么?是怎样表达的?
①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时而揭开炕席的一角,掀动几下铺炕的麦草,时而拉开那张老桌子的抽屉,扒拉几下破布头烂线团。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
②母亲无计可施,万般无奈,决定卖白菜。
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得出了如下结论:②句简洁概括,①句具体生动细致,①句表达更好;这样写突出了母亲的万般无奈,更加感人,让人印象深刻;是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表达出来的。学生的结论是正确的,但学生还没有真正弄清作者是怎样写出来的,语言能力的教学还需要再推进一步。于是有了这样的追问:作者写了哪些动作、神态?是怎样连接起来的?这些动作神态可不可以调换?学生思考后得出了如下结论:作者写了母亲掀铺炕、拉抽屉两个动作和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的神态;这些动作和神态用“时而……时而……最后”连接起来;动作和神态不可以调换,因为动作之间有时间顺序,也有范围顺序,动作和神态之间也有时间顺序。卢老师在学生得出结论的基础上继续追问,写一个动作或神态就可以表现母亲的贫困无奈,为什么还要写这么多?学生得出了如下结论:这样写更突出了母亲的无奈,更加感人,为卖白菜做铺垫。
卢老师意在通过以上训练,达成学生的语言建构的目的。学生学习了基本的语言知识,懂得了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律。但是建构达成还需要在运用中转化为能力。于是设计了以下能力训练环节:揣摩下面句子的情境,把“上课时间马上就到了。可她还被锁在屋子里没法出门。她非常着急”这三句话改写成一段文字,用上“时而……时而……最后……”。 学生写出来读出来,展示评议修改,读写一体,水乳交融,在语言运用中形成了语言能力。
卢老师认为,经常进行这样的语言能力训练,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一定能够提升。
二、董健老师研讨内容综述
董老师以他的一节公开课《秋水》为例阐述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的理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初稿)》关于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有这样的表述:“能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言语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能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言语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于漪老师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思维中最高级也是最核心的能力,一定要摆在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领域来考虑”。所以,教学中董老师重点是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上下功夫。
《秋水》(节选)是一篇传统课文,不同版本教材都有节选。苏教版把它选编在必修三“寻觅文言津梁”单元,节选部分一共142个字。在备课时,董老师和备课组的其他老师认为节选的文本相对简单,教学目标主要就是读懂文本,积累文言知识点。但董老师细读文本后,发现节选文本虽然很短小,但故事相对完整,字词的解释上有几处颇值得商榷;在文“道”上,节选的这部分表达的主题思想又与庄子思想相矛盾,很值得探究。因此,董老师设计了三个教学活动,以质疑为出发点,着力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
1.质疑
思维的培养离不开语言的训练,“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建立在“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基础之上的,因此本课的教学也是从语言的积累与应用开始。首先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检查学生对文本文言知识点的积累和对文本中重点语句的翻译。在检查中以“旋其面目”为切入点,培养学生对权威的质疑精神。通过这个活动意在达到三个目的:第一,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权威的习惯,引导学生不要迷信课本,更不要迷信各类参考书;第二,培养学生基于“证据讲话”的习惯,对一个问题有疑问,不是主观臆断,而应查证权威的工具书,结合文本作出正确的判断;第三,引导学生通过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论证方式,让学生学会思维判断要符合形式逻辑。
2.探究
接着“旋其面目”的讨论,董老师继续引导“河伯的态度发生了怎么样的改变?”从而得出所选文本“人不能骄傲自大,否则就会贻笑大方”“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有比较才会有鉴别”“谦受益,满招损”的主题思想。作为节选的文本这样的主旨总结是没有错的,但这种层次的阅读只是让自己的脑袋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的阅读,是一种缺乏深入思考的阅读。因此,董老师设计了第二个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另两段《秋水》节选文字,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探究庄子《秋水》的核心思想。这也是核心素养的第四个要求: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如果把文本的主题思想仅仅停留在不要骄傲自满之上,肯定是没有读懂庄子,既没有批判的思维,更没有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在这个教学活动中,通过研读三段《秋水》中的文字,沿波讨源,弄清这节选的142个字只是《秋水》的一个引子,它所表达的思想并非庄子《秋水》的核心思想。这样启发学生对于“自己的见解”也要有质疑精神,批判性思维不是“手电筒只照他人”,不是仅仅质疑他人,要“双向质疑”,既质疑他人,也质疑自己。同时通过这个问题探究,学生对“庄周梦蝶”“鼓盆而歌”“庖丁解牛”这三个词语也有新的理解,这也给学生一个启示,我们司空见惯的知识与理论也有可能也是错的,我们要用自己的头脑独立地进行思考,不懈质疑。
3.辩论
董老师设计了“今天我们还要学习庄子吗”这个辩论活动,意在引导学生关注批判性思维的两个维度:第一,通过对庄子是中国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诗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但他的思想并非绝对“真理”的分析,让学生接受“世上没有众人真理,只有个人真理”“所有这些命题,都仅仅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成立,都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都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观念;第二,通过要不要向庄子学习的辩论让学生懂得,可以质疑庄子的思想,批判庄子,但要允许别人学习庄子,赞美庄子,“包容异见”是批判性思维的另一个重要特质。
三、王力老师研讨内容综述
王老师以2012到2015三年的教学经验与大家分享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认识,王老师认为语文核心素养应包含知识素养、学习策略、学习习惯及对语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1.语文学习的要求
新一届学生到校后,要给他们讲清楚语文学习的要求。给他们讲农村学生面临的挑战,语文学习应注意的问题。每节课前做好上课准备,提前朗读课文,听课时认真作笔记,阅读课文要求圈点勾画、批注,作业要求,选择题做出过程,纠正错误。
2.语文学习的准备
准备字典(如《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抄写本、字帖、不同颜色的笔等。
3.阅读教学
主要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概括力和对语言的品读鉴赏力。每课注意新学的词语,掌握其写法、读音和意义,归纳整理,以后还要听写、复习。概括课文内容,言语简洁,注意言语形式,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后习题提示用五言形式概括,白居易《琵琶行》可用七言形式概括。文言文、诗歌鉴赏更多训练学生用四字句概括的能力,个别学生还能写简单的绝句。重点词句研读,词语赏析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除了动词以外还有形容词、副词、名词、数词等都可以研读、品味。
4.写作教学
写前知识指导,选择合适的作文题,体现思维能力又有话可说;一题多写,升格练习,一个题目至少可写两次,第一次没达到教学预期,在翻阅学生作文的基础上,总结不足,再写一次,合格的学生自由写作;实在不会写的,再面谈,面批,再写第三次。
5.兴趣培养
引导学生多看视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播放一些有助于语文学习的视频;开设阅读课,每周一节,高三也要坚持,语文不需要做那么多题,相反需要阅读,所以每人要求订一份语文类报纸,鼓励学生买书;遇到节日,可以暂停上课文,就利用节日进行语文学习,如清明节介绍《我们的清明》一诗及视频朗诵,劳动节让学生给父母发短信,要真诚等。教师及时鼓励、带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依据学情,落实常规,养成习惯,激发兴趣,扩大视野,尽量寻求学理与学情的统一,“历史的合理性”与“未来合理性的”的统一。
四、网友精彩互动摘要
山东王尧锴老师认为,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课堂实践路径中,名师的课总能在平淡中或高潮落下时添一把火,让课堂有层次,有余温,有回味。
深圳鲁力老师认为,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选文要恰当,要能击中学生的思维神经。
江苏杨虹老师认为,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语文学习的方法应该是素养的一种体现。
安徽魏为秋老师指出,核心素养培养的层次感梯度感都很强。
江苏桑苗老师认为,语文基本素养指向语文核心素养。
4.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 篇四
现阶段,我国课程标准修订的重大主题从“三维目标”逐步转向“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的选择和培养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过程,但是语文核心素养一旦形成便会慢慢积淀,伴随一生,并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文章针对语文核心素养及其培养策略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和特征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
“素养”,是指一个人的素质与修养,即个体在终身发展、终身学习中,对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是在个体遗传基因的物质基础上,受后天教育、培养而获得的。“核心”则是关键而不可或缺的。因此,语文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接受语文教育过程中,形成的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能适应未来社会的最基本的语言文字知识、道德品质,以及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等等,是一种普遍的素养。
(二)语文核心素养的特征
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使人们能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而去适应时代的需要,有能力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复杂问题并去适应不同的不可预测的情境,语文核心素养具有基础性、动态性和终身性。一,基础性。无论什么课程,学生只有能看懂文字,理解题目的意思,才有可能去完成它。语文是最基础最稳定最传统最民族的学科,用语文是一种技能,形成语文能力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学生通过不断的学习、反复的实践以及长期的积累,逐渐的形成一种习惯。二,动态性。语文核心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日常生活和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慢慢培养积累起来的。论语云:“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语文核心素养只有在一定教育阶段的前提下,才能达到一个又一个教育阶段的飞跃,只有不断阶梯式地学习,才能不断丰富、拓宽知识,才会让一个人的学识、阅历、能力、价值观等不断丰满。三,终身性。一个人从牙牙学语开始到遣词造句,到文辞飞扬,人的一生无时无刻不再接受着语文的教育。语文核心素养则是一个人在不断积淀的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稳定持续长久的能力和习惯,而将其不断运用于生活中各个方面的一种最根本的素养。语文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选择自己的职业,选择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人生道路。而语文教育核心素养则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二、强化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转变观念
教师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施者,为了强化学生核心素质培养,需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传统教学观念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在教学管理上有绝对的权威。在教学方式上教师习惯于按照自己的思路设计教学并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一些有创新性的见地用自己的思路“格式化”,导致学生的学习生活整天处于被动地应付,机械地训练,简单重复地死记硬背。强化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就要打破传统语文教学的学科壁垒,将语文教学融于生活,融于自然、融于社会、使学生在自我生活中选择性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二)重视阅读
语文课程中蕴涵着深厚的中国文化,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学生重视阅读,阅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课内阅读,教科书中的课文都是编者精心挑选、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潜心阅读。其二,重视课外阅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好的习惯就是素养。课外阅读古今中外名著佳作,更需要重视国学经典阅读学习,如《大学》、《孟子》、《中庸》、《论语》等,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扩大课堂化教学的外延
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多渠道多层次的学习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提升其组织策划、互助合作、分析交流、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能力,突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四)创建问题情境,实施探究性教学
通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如虚实情境、观念情境、社会情境以及生活情境等,能够让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讨论、思考以及阅读等,发散学生的思维,对问题情境进行深入、全面的探究,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够显著的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赠汪伦》,诗词中哪些地方能够看出汪伦对李白的真挚友谊,这种浅显的问题,学生们不用思考就能够回答上来,即“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无情”。然后进一步提问“为什么汪伦早不送、吃不送,偏偏这个时候送”,这种真实的情景和问题,能够引导学生进入深入的思考,对两人的友情展开丰富的想象。此外,通过实施探究性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探究能力等。
三、教师角色科学定位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
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师生观,“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新学习方式的倡导,国家、社会和学生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然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升学科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技能。但新课程改革的步子走得太快,教师培训又滞后,一时涌现的诸多新模式或课堂。特别是学生学习小组建设的兴起,更是翻转了传统课堂教学方式,让很多教师在角色定位上失守。要么固守教师本位,变成教育教学的主宰;要么仅是新浪潮迎合者,实则迷失自我;要么在变与不变中东张西望不知所措。究其根源在于新形势下教师缺乏对自己角色定位的真正领悟与坚守。
学生是成长的人,是学习的人。教育就是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做事。在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就是尽可能多地引导与培育学生生命成 长与发展的核心素养,引导陪伴学生最好地成长与发展。这样,我们才能利用学科教学活动载体,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有温情地创新地促进学生健康优秀的发展,而不会陷入唯分数论的学科本位观,仅成为学科专业知识说教者。
所以,教师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引领者、陪伴者。
四、领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内涵是实施有效培育策略的关键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部分。
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语文活动是人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
理解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我们就能抓住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是活化文本与创新语文学习活动等为主要策略。
五、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部编本语文新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作为单元框架特点,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对现行教材进行文本的活化利用,采用多种学习方式来实施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教学策略。
(一)活用教材文本,变式训练学生掌握语文要素 1.人文类文本教学,变讲为论,以论促研,以写固学,夯实文本解读能力。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以主题分单元,在教学人文类篇目中,师生一般是以泛读了解或教师讲授为主,往往忽略了人文类篇目的语文要素学习与训练。这些篇目又大都涉及责任、爱国、奉献、善良等重要精神、道德修养。如果仅以教师的讲解与分析让学生被动接受文本中心,学生未对文本作真正探究理解,那么这些文本的精神主旨就很难深入学生心底,更别说形成深刻感悟而指导学生思想与行动实践。所以,对此类文本的处理应以学生精读细究为主,教师引导为辅,以讨论研究为学习方式,用写作感悟来巩固学习成果,从而对学生实施文本的阅读习惯、语言品析和主旨探究能力训练。如居里夫人的《我的信仰》一文,文本内容清楚明了,主题明显。但是其中作者事例的列举选择与质朴纯真的语言特点则是学生学习的语文要素。如果教师带着学生去深挖细嚼文本,那课堂教学可能就变得索然无味。但如果我们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文本中感兴趣的问题,并且去查阅资料进行讨论,最后写成感悟来展示交流,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就要深刻得多,给学生心灵的影响可能会更久远。我的学生就对居里夫人移居法国而没留在波兰提出了疑问;对居里夫人不申请专利的原因进行了探究。他们在网上查阅了相关资料,提出观点进行讨论,最后写成了小文章。他们认识到居里夫人的选择正是她对科学和祖国的热爱的表现;还有学生提出本文语言简洁朴素,也正是居里夫人的性格温和淡泊名利的表现。还有比如《我的母亲》《伟大的悲剧》《竹影》《背影》《信客》等文章,都是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文章,都是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好素材,变讲为论,以论促研,既能让学生真正去领会文中的人文精神,又培育了自主学习与探究的学习能力,培养求证与理性思维的品质。2.以问导学激发学生文本探究,培养文本解读分析力与提升理解思维品质。培育学生批判质疑的思维能力及品质,教师对教材文本的研究是关键,设计文本研究的问题是载体。一本书(教参)、一张嘴(讲授)、一支笔(板书)、一张片(课件)、一合作(小组讨论)的样张教学是很难培育学生对文本的理性思考的。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文本,发现文本中最有思考价值,最具引导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理解分析文本,帮助与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并逐步形成深入理解学习文本的思维与方法。
如《桃花源记》,我觉得最有意思的问题就是“处处志之”却“寻向所志,遂迷”这一问题。学生要理解这个问题是很难的,但这个问题却可以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与兴趣。经过几番猜测,结合“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学生慢慢体会到这是陶先生有意为之,意在强调“世外桃源”是他心中的美好愿望,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再如《木兰诗》,我叫学生画出心中花木兰的样子,并说明理由。其中一个学生把木兰画得健硕如男,其理由是一个女子敢于替父从军却不仅是孝顺的冲动,而是实力的基础,因而却不是柔弱女子,更不要说貌美如花;二是征战多年,不仅幸存且立下大功,战友也没能识破其女儿身,不仅是聪明就行的,必有健壮之体格。同学的作品得到大家一致认可。对文本的深入研究,提出有价值问题,既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又如《唐雎不辱使命》,唐雎怎么能佩剑见秦王呢?只要我们深入研究文本就能找到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辨,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3.以文为范,随文学习,读写结合,培养学生写作表达能力,想象力与创新力。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因为现行教材没有写作课程设计,也没有写作系统知识。一些教师就以中考满分作文作蓝本让学生背,让学生化用,当然这就考试而言是有用的,但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不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更谈不上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其实,只要我们认真研究教材文本,就能找到作文教学教材蓝本。以教材文本为蓝本,来对学生进行写作知识的讲解,如从作文结构上讲:《背影》《春》就是总分总结构蓝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并列结构蓝本;从记叙顺序上讲:《最后一课》就是典型的顺叙,《爸爸的花儿落了》中有插叙;从写作素材来讲:《藤野先生》《我的叔叔于勒》就是写人的蓝本,《范进中举》《杨修之死》就是写事的蓝本......所以,我们在阅读文本的同时,要发掘写作知识并讲解,教会学生写作的基本知识。活用文本,进行情境体验与写作,训练学生想象力,创新力。学生写作最困难的事就是没有多少真实的体验,没有多少真实的有效的素材。我们大可以发掘教材文本,利用教材文本来训练学生的写作。如《孙权劝学》,文中为突出孙权劝学,而略写了吕蒙的勤学情节。我就利用了这一素材,让学生补写吕蒙学习的情节。这一情节没有现实的素材,全在一个“勤”字上下功夫。学生交来的作文,构思了很多合理且有意思的情节,写得很生动传神。分类型随文学习,一课一得,让学生掌握写作基本知识。这样的训练既培养了想象力,同时也开发创新力。
4.用好文本特别之处,坚守语文教师本色,精读精讲、感染启迪学生对语言文字美感张力的熏陶。
精讲是不仅是教学的绝招,也是语文教师的功底与魅力,它能感染学生对教师的敬佩与信服,从而热爱语文学习;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法宝,更是培养语文学习兴趣,训练学生记忆力的提升学生语言表达力、感悟力的有效途径。
如诗词曲的学习;现代文中的精妙处、优美处;学生喜爱处、体会深刻处等,教师就要精讲,讲透。特别是学生知识与理解不够掌握的文本与文段,教师就要讲出自己的感悟与特色,去感染与熏陶学生,诱发启迪学生。这既是教师语文专业素养的体现,更是给学生语文学习的榜样与熏陶,能激发学生对语文,语言的学习兴趣,更加深对语文的情感,对语言的热爱。
(二)课内到课外、校内到校外、教材文本到普通读物等方式多元创生语文学习活动,提升学生语文学习力
生活是语文,语文也是生活。所以语文学习离不开生活,离不开语文活动,将学生的语文置身于生活中能更好地激发其语文学习的动力与能力。1.我们要采取多种方式的读说训练,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感悟力。如晨报宣读形式,每天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为大家宣读一条重要新闻,这样就能让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训练,同时锻炼其胆识。2.朗诵表演或竞赛活动,提升的朗诵能力。它不是简单机械式的诵读,而是在学习理解基础上,在教学音像示范下,在教师指导后,在学生自已的理解下进行个性地朗诵。教学《在山的那边》这首诗,每个组在课前读,新课学习时跟着教学音带读,学习完后根据自己学习感悟再读,教师进行朗读方法讲解后又读,最后小组上台表演读,大家再选效果最好的一组展示读。让我惊讶的是全班后来人人都能背诵,且效果很佳,那段时间只要进教室居然能随时听到有学生在背那首诗,还自得其乐。这就是读的威力。
3.开展新闻采访与班级小报等综合性实践活动,训练学生观察力与表达力。班级新闻报道会,班级风采小报是学生兴趣最大的语文学习活动。学生根据学校教育教学主题活动安排下或自己对学校、班级生活中感兴趣的事来作为当期新闻报道或小报的主题,在承办小组的筹划与实施下在社区、校内、班级收集素材,最后制作成相册、视频、纸质等成果,最后在美术教师的帮助下绘制成册,共全班学习,还赠送年级班级同学欣赏。
4.生活化写作活动,训练写作能力。我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还与班主任协作,一月一次郊游活动。一次一个定点,如集市采风、农耕时节参观、学校辖区内文化元素调查、周边环境问题调查、红岩革命纪念馆参观、大学城游赏等活动,并将每次活动让学生自由写作,并进行评比,将学生作品进行印制成册,发给学生保存。
这些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积累写作素材,健益其思维,增强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力。
六、语文与多学科综合协作,开展小课题研究与校本课程开发,培养学生艺术与科学精神,提升语文学习品质
仅以教材文本语言、形式、内容、手法、情感上的训练是不足以调动学生艺术欣赏细胞与形成艺术审美情趣、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此时,我们需要联合其它语文相邻学科的协作,采用如小课题研究与校本课程开发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科学研究与创新能力。比如,可与历史教师合作开展了古代诗人生平轶事小研究,让学生从历史学中更宽广地了解文学人物,提升语文学习兴趣;还有《三国演义》中人物与历史人物对比研究等;还有与音乐教师协作开展民族音乐欣赏活动,音乐教师选择民族音乐代表作教学生欣赏,再让学生写出对所学音乐的赏析小文章;还有与美术教师开展建筑类、人物类、风景画的欣赏课,从而让学生学会从科学角度来理解教材中涉及到的科技类、建筑类、艺术类说明文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与研究精神,从而推动学生的创新精神。
5.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作业设计实践 篇五
瞿剑宛
摘要美术鉴赏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方式,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针对目前中小学美术鉴赏教学中存在的教师对美术作品的讲解趋于表面的问题,以美术课程的核心素养与鉴赏教学的相关理论为依据,提出“欣赏描述→形式分析→内涵解释→反思评价→审美实践→自我评价”的“六步曲”教学,并结合教学案例进行分析与研究。从美术鉴赏教学的意义和作用、“反思评价”的内涵与价值、“像画家一样创作”学习取向以及美术鉴赏教学内容与方式的角度出发,对美术鉴赏教学“六步曲”进行再思考与再论证。1研究背景美术鉴赏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方式,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在中小学美术鉴赏教学中,尚存在着教师对美术作品的讲解趋于表面的现象,例如只讲解一些显性的、肤浅的视觉形式,或者只谈一些艺术家的轶事、戏言,却未能对作品的内涵进行深度挖掘,也缺乏有效引导学生鉴赏的具体教学策略。这导致了学生无法深入了解作品本身所蕴含的文化思想与精神内涵,无法提升学生自身的“感知体验”“创造表现”“反思评价”等艺术核心素养,无法促进学生的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综合性发展,从而极大地削弱了“以美激趣、以美启智、以美育德、以美求真、以美冶性、以美储善、以美润心、以美养品”的中小学美术鉴赏教学的独特教育功能。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造型艺术。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因此,“鉴赏”是美术学科独特的阅读方式。从2015年开始,美术学科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为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用美术的知识、技能与态度解决现实生活复杂问题情境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美术学科包括五大核心素养,即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在此背景下,如何借用美术学科的独特性,使用有效的鉴赏方法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在当今注重提升国民文化精神的“全民阅读”时代,“美术鉴赏”作为一种独特的阅读方式,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悟经典美术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如何发挥美术鉴赏教学最大的功效?
美术鉴赏,是以鉴赏者的感官为切入点,以增强鉴赏者认识感知、理解感悟、创造表现、心灵滋养、品格培育为目标的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和心灵教育。因此,在中小学美术鉴赏课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经历:眼到(视觉感知,学会整体感受作品)——脑到(按照形式美的原理,学会分析作品中的技艺与艺术风格)——心到(对作品中的技艺、创意、思想、精神,学会自我内化,心灵感悟)——手到(像画家一样创作,注重审美体验,加深对大师作品的理解,学会用大师的表现技艺去表达“自己心中最美的世界”)——口到(反思性评价,培养评述能力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会用思辨性的语言评述他人的作品与自己的课堂习作,充分表达思想,抒发情感)。2美术鉴赏教学“六步曲”的理论架构与实施步骤
(一)理论架构眼界决定境界,品读的质量决定着品格养成的成效。提升“品读的质量”,名家经典作品的选择非常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学会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美术基础和具体的教学内容,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合理选择经典作品,从而让学生从鉴赏大师经典美术作品开始,走进大师的艺术世界,感悟大师精彩的艺术人生,让中小学生在鉴赏大师经典作品中,不仅获取美术表现的技艺,而且能从中汲取真精、真气、真神,滋养自我精神生命的成长。德国美学家阿恩海姆认为:美术教育的本质在于认识功能,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人学会体验生活与生命的价值,美术教育的重点是发现与探究视觉形式背后的事物本质的内涵,美术教育是训练视觉思维最佳的手段。可见,在中小学美术课程中,开展美术鉴赏教学,培养学生向善、向真、向美、向上的品质是何等重要。我们要突破以往美术鉴赏仅仅停留在题材分析、艺术家故事的层面,指导学生透过作品读懂作品背后的文化思想与精神内涵,从“文化理解”“审美判断”“反思评价”的视角解析、去领悟美术作品。美术鉴赏教学提倡采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方法,教师的作用是提供鉴赏学习指导,而不是直接的灌输知识。这一学习方法具有这样的特征:刺激强烈,印象深刻,易于记住观看的美术作品;学习是主动的,美术鉴赏与亲身实践相结合;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步调学习;所学习的内容可以超越美术课本的限制;说明或解释美术作品的过程具有挑战性。通过探究学习,学生获得有关美术作品的生成知识,提高创造性思维和高阶思维技巧(如分析、综合和评价),增强情感体验。笔者认为,中小学美术鉴赏教学的目标应该由传统的关注“知识性、实用性品读、鉴赏”转向对学生“审美创意培养、美好心灵滋养与精神生命成长培育”为教学目标。中小学美术鉴赏教学的资源、教学的策略、教学的方式、教学的评价等都应该得到进一步优化与完善,使其更加有助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与美术学科课程特性与不可替代性教育功能的发挥。由此,笔者带领教师研究团队以创新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的研究方式,对以往美术鉴赏教学程序即“费德门美术鉴赏教学程序四步骤”(描述、分析、解释、评价)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比较式教学”的实践研究,在反思性“比较式教学”的实践研究中,逐渐提炼出了更加符合视觉艺术教学特征的,更加体现结构化和顺序化教学程序的,更加凸显发挥“以鉴赏大师经典作品为载体,以走进大师心灵世界为活动方式,以培养审美创意与滋养精神生命成长为目标”的中小学美术鉴赏教学“六步曲”的理论架构。基于这一理论架构,笔者提出美术鉴赏教学的“六步曲”,即“欣赏描述→形式分析→内涵解释→反思评价→审美实践→自我评价”。
(二)实施步骤美术鉴赏教学“六步曲”的架构与实施步骤如图所示。美术鉴赏教学“六步曲”中的每一环节是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关系。但是,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这“六步曲”不是平铺直叙的,而应有所侧重。譬如,针对小学生,教师应该侧重于“审美实践”与“自我评价”的教学环节。而针对高中生,教师则应该将学生对作品的“内涵解释”与“反思评价”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加以实施。同时,我们要针对不同的鉴赏内容、不同的单元教学课时与不同的教学方式(课堂内、美术场馆)来灵活确定教学重点。3美术鉴赏教学“六步曲”的实践与成效美术鉴赏教学“六步曲”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有策略地鉴赏大师经典作品,感受大师的艺术风格,感悟大师的艺术人生,像大师一样创作,发表自我评价等学习过程,培养和提升学生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五方面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心灵得以滋养,精神生命得到健康成长。笔者在美术鉴赏“六步曲”教学实践中归纳与提炼出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典型案例。案例一:共“奏”都市交响乐(小学)“共“奏”都市交响乐”是笔者在2017中国上海国际童书展“全面阅读”宣传活动中上的一节美术鉴赏“六步曲”教学示范课。本课的鉴赏作品是梵高的油画作品《星空》,教学对象是上海市××小学四(3)班学生。教学过程:1.欣赏梵高作品,对作品进行整体描述,这幅画描绘的是什么?2.总结特点:螺旋之形,夸张造型,强烈对比,明亮色彩,粗犷笔触。3.评述梵高独特的艺术风格形成是从生活中的哪些事物形象得到的创作灵感?梵高通过这些作品,想表达什么思想和情感?4.喜欢梵高作品的理由是什么?5.强调主观表现,学会“像大师一样创作”。用合作的创作方式,尝试用旋转的短线、夸张的造型、色彩对比强烈的色调,绘出富有律动和美感的上海,并能够将2017年中国上海国际童书展的时代精神融入画面之中,绘制出洋溢着“书香都市,文化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现代都市画卷。6.能够从绘画技法、创作构思、作品主题、创意表现、情感表达等方面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畅谈学习感受。整堂课,学生自始至终情绪饱满,挥毫作画能相互配合,作品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上海大气、开放、包容、蓬勃发展的精神风貌。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创作欲最强的时期,他们喜欢用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把美术看作一种快乐的游戏。因此,小学阶段的美术鉴赏教学除了让学生看懂作品外在的美术表现语言之外,还要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快乐地创作体验,进行情感的释放与表达。案例中,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在美术鉴赏教学中侧重于“审美实践”和“自我评价”两个教学环节。让学生用合作的创作方式,学习像梵高大师一样用旋转的线条,画出富有律动、美感的上海,表达对上海这座城市的热爱。最后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解读。学生通过实践创作体验和自我评价,进一步加深了对梵高作品的理解;同时,学生的思想与情感得到了很好地表达,感受到了绘画创作的快乐,放飞了心中的梦想。著名教育家杜威说:生活即教材,社会即教育。因此,一切时代资源,尤其是数字化学习时代,许多网络资源都可以为我所用,为我创意表现,为我思想情感表达。譬如,人称“2017年最牛的对联”,上联是“若不撇开终为苦”,下联是“各能捺住即成名”,横匾是:“撇捺人生”。这对联蕴含着深奥的美学原理、人生哲理、创意思维与创意表现。案例二:我用撇捺画春意(初中)为此,笔者将这副对联设计成一节初中美术鉴赏课——“我用撇捺画春意”。教学对象是上海市××中学初三(3)班学生。课堂伊始,先给学生欣赏“2017年最牛的对联”,如图3所示,同时让学生对这副对联进行欣赏并做整体描述;接着,引导学生对这副对联进行形式分析,让学生对“若”与“苦”、“各”与“名”分别在字的结构上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对句子的含义进行思考、研究;最后,让学生自主寻找出因为“撇”与“捺”基本笔画的使用不当,导致字句内涵与意境的截然相反。通过对对联的鉴赏,让学生学会透过“撇”“捺”的笔画,感受中国汉字的美妙,感悟人生的哲理:做人,应该从写好“撇、捺”开始,“撇、捺”是精彩人生的奠基。此处的“审美实践”教学环节包含着审美判断与创意实践两方面的教学指向,因此,教师先引导学生赏析对联中的文化性、思想性、教育性以及书法艺术,让学生体验对联所蕴含的寓意之美、字体之美、章法之美、创意之美。接下来教学重点是启发学生用迁移性思维方式,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借鉴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的“江南水乡”的概括、肯定、构成、简练、诗意的画法,用汉字的“撇、捺”基本笔画、态势,又基于江南房屋“人”字形独特的结构特征,尝试用特制的软笔进行主观创意表现,张扬个性,表达思想,抒发情感,如图4所示。因此,我们看到学生用寥寥几笔表现的现代简约、黑白对比强烈、富有意趣意境的江南水乡小品,其实是学生向大师学习之后的创作结果,是学生融入水乡情怀的结果,是学生悟出人生哲理的结果。美术教育以其形象性、审美性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师生对“2017年最牛的对联”的解读,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将美育有机渗透在美术鉴赏教学中,体现立德树人,关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写实期,往往追求画得“像”与“不像”,如何将具象的江南民居转化成概括简约、具有形式美感的意象的艺术作品是本课的一大难点。因此,教师通过对大师吴冠中“江南水乡系列”作品的“形式分析”“内涵解释”,引导学生在“看”的基础上,学习大师概括和取舍的方法,为最后的“审美实践”环节,借鉴大师的表现手法并运用于自己的作品做好了铺垫。目前,在美术教学实践中,美术教师普遍存在着重视对学生绘画技能的专业性训练,忽视对学生必备的人文精神、思想精神、创新精神、艺术精神的培养,轻视在作画过程活动中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评价,习惯于用“短平快”“速成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去指导、训练、提高学生的美术造型表现,将学生视之为“速成的只会绘画造型表现的机器人”。这种极端的美术教育已经远离了“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审美品位、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的美术教育价值取向。案例三:我笔下的保洁阿姨(美术特色高中)为此,在“六步曲”思想指导下,笔者设计了“我笔下的保洁阿姨”人物头像速写课,旨在从中摸索出一条提升人物速写教学品质的教学新思路、新路径。笔者选择了美术特色高中——上海市××中学高二学生为教学对象。课程伊始,笔者向学生出示罗中立的作品《父亲》,追问学生:这幅作品画了什么?它传递出了什么信息?画面中的人物是谁?画家是怎么创作的?画家是如何收集创作此画素材的?画家为什么要用超写实的绘画方式去刻画人物?画家究竟想表现什么思想内涵?他是用怎样的绘画语言来表现的?罗中立的《父亲》对后期的中国油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提炼归纳,从而让学生学会用哲学、美学、社会学、历史学的思辨眼光去鉴赏美术作品,获得鉴赏作品中的精气神。接着,给学生欣赏笔者用写实性的绘画语言给老母亲画的像。笔者的母亲是一位地道的、淳朴善良的农民,她虽然80岁了,但是她健康、乐观、开朗,对子女很关爱。她每天下田劳作。母亲额头上宛如深壑的皱纹,一双粗糙的手,这都是一种伟大母爱的表现。接着,笔者将四位保洁阿姨请到了画室中央,让学生零距离地用心观察,提问学生:“你们觉得这几位保洁阿姨与你们的妈妈在穿着、发型、皮肤、精神面貌上有什么区别?是什么原因造成她们比同龄人显得更苍老呢?”学生沉默了片刻,保洁阿姨独特的外貌与工作特质已经深深触动了学生们的灵魂。这时,笔者请学生以速写的方式给保洁阿姨画个像,表达对保洁阿姨的感谢。有的学生反映平时几乎没有真正关注过保洁阿姨,一直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整洁干净的校园环境,有时还轻视过她们,内心很惭愧。今天这节课的收获远远超过速写技艺的掌握与应用,更可贵的是,通过人物速写的教学,让他学会了如何观察、理解、尊重、帮助身边的人。也有的学生认为,罗中立用超现实的绘画技法,精细入微地表现了一位农民父亲的形象,而笔者为自己母亲创作的肖像画作品更让他深深感动。透过画面,他感受到的是中国社会广大底层劳动人民勤劳、善良、坚强的高贵品格,最朴实无华的外表下却处处闪烁着劳动人民人性的光辉。学生的感言,写出了我们时代人性的光亮,写出了人间的温暖与尊重,写出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人间之美。同时,笔者也认为,考大学,不应该成为学生学美术的唯一目的;学美术,应该以培养学生拥有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与健全的人格为学习目标,并且等他们长大后,将自己在学校里所培养的审美力、想象力、创造力和美好的生活情怀融入他们的生活中、工作中,那么,美术鉴赏教学的目标就真正达成了。从以上三则教学案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美术鉴赏,不仅是一种人的感知活动,不仅是一种简单解析作品中的美术知识与技艺的品读,更是透过视觉形式语言,丰盈一个人心理的调养活动与滋养一个人精神生命成长的艺术活动。4对美术鉴赏教学“六步曲”的反思
(一)对美术鉴赏教学意义与作用的反思美术鉴赏是美术课程教学中的重要课业内容。美术鉴赏教学的意义与作用主要是:第一,对经典美术作品的广泛鉴赏,有助于促进学生文化艺术素养的提升与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长。第二,以欣赏经典美术作品为载体,有助提升中小学美术常态化教学的品质。第三,美术鉴赏倡导由“知识性阅读”“实用性阅读”转向注重“文化性阅读”与“精神性阅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精神文化世界。
(二)对“反思评价”内涵与价值的反思“反思评价”注重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尤其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应该特别重视。反思评价,是一种促进学生自我超越的学习评价,它促使认识主体的自我提升,俯瞰并评价自己特定的思考观点。
(三)对“像大师一样创作”学习取向的反思“审美实践”是基于美术学科中“术”的特性而确立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尝试运用大师的形式语言、艺术特色、艺术风格与生活的素材,尤其是其艺术精神去进行创作,表现“自己心中的世界”。用视觉语言倾诉对生活、对社会、对未来的畅想,表达思想、抒发情感。“ 因此,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形式语言,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创作作品,体悟作品中的内涵,能够让学生在创作中倾注自己的思想情感,带着激情投入创作,能够实现学生学以致用,加深学生对大师作品的进一步理解,能够直接用绘画语言倾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6.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作业设计实践 篇六
□ 成尚荣
究竟什么是教学,教学的使命和目的是什么,总是让人纠缠不清。最近,有几句话让我对这一问题的答案逐步明朗起来。
第一句是台湾教育同行说的,即不要给学生背不动的书包,要给学生带得走的东西。背不动的书包里有什么呢?估计不是玩具,不是足球、篮球,也不会是学具,而是一本又一本的教辅用书,一张又一张的试卷,装的是知识,是教师和家人永不满足的分数。知识、分数可能是带不走的,而能带着走的是什么呢?是方法,是能力,是智慧。这些素养永远会伴随着学生,而且在伴随的过程中还会再生。这句话道明了教学的使命与目的。
第二句是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说的,即我们学校的教师不是教学科的,而是教学生的。“不是教学科的”,不是对学科的轻视,更不是对学科的否定,而是说,要从所教学科的背后或深处看到人,看到学生。教师教学科,很容易让步于学科,而没有更宽的视野;很可能止步于知识,而忘掉了一切教学都是育人。站在人的角度,站在育人的高度,才会让教学富有蓬勃的生命和无限的创造力。人永远是目的,而不是工具。可现实是,不少教学让知识遮蔽了人,让学生缺席了,让分数把学生当奴仆规训起来了。教学的使命与目的应当是发展学生的素养,那么,素养应当以人为核心,以育人为根本任务。
第三句是叶圣陶先生说的,即所有的课都应当是政治课,所有的课也都应当是语文课。所谓都是政治课,不是要求把所有的课都上成政治课,而是所有的课都应当从学科课程的性质、任务、特点出发,自然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同样,所谓都是语文课,也不是要求把所有的课都上成语文课,而是所有的课都要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应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至少有两点相当重要:一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少不了思想品德素养和语言文字素养;二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既是基于学科的,又是超越学科的,应当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来统领各学科教学。因此,学科教师既要研究本学科的教学,又要关注、研究、把握和落实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当然,不仅要把握共同的、一般的核心素养,还应当研究和把握学科本身的核心素养。
第四句是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提出来的,即以整合的方式进行课程改革,建构“1+X”课程体系。显然,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需要以课程为依托。课程的品质影响着学生的素养,课程的结构影响着学生的素养结构。“1+X”课程体系培养和发展的正是学生的整体素养、综合思维方式、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窦桂梅还进行了“主题教学”研究。主题,是核心素养的载体,即核心素养以主题的方式来呈现。同时,她也告诉我们,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教学。
还可以列出几句话,但这四句话,正是从不同的角度,紧紧围绕着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教学,什么是教学的使命和目的。
研究的思路、过程和方法
二、实施过程
(一)准备阶段
1、建立实验机构,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由校长、教导主任主管,教研员参加的学校语文教学整体改革领导小组,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研究和指导。
2、确定实验年级,配备实验教师。
各校拟定实验年级、实验班。实验教师选事业心、责任心强,有较好的课堂教学功底和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的教师承担实验任务。
3、制定实验方案。
认真总结了以往的教改经验,在反复讨论、反复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学校小语整改方案。
4、培训了实验教师。
建立实验教师经常性的业务学习和教学研究制度;更新教学观念,要求实验教师多想、细干、求实、创新;在广泛学习各地经验的同时,结合本校实际进行实验。
(二)实施阶段
1、创设小语整改氛围。
(1)各校进行校园的绿化、净化、香化、美化,激发着学生爱学 校、爱生活的高尚情感和团结、友好、和谐、愉悦、向上的积极情绪。
(2)提供了良好的校园语言环境,体现着知识化、方向化、楷模化、文明化、审美化。校园中随处可见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标语专栏、大小黑板内容丰富、新颖有趣,而且更换及时。
(3)定期展出师生的书法、绘画、制作、标本等。激发着学生的兴趣爱好,鼓励着学生的进步与成功,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4)学校规定每周每人至少收看教育电视台讲座或讲课两次,作好听课记录,写出心得体会。
(5)把教科研活动列入学校教学常规,严格管理,严密组织,严谨实施。教师们建立了科研小档案,制定了科研小课题。
2、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改革,也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核心。我们对课堂教学改革的着眼点是打基础、学方法、成能力、强素质。
A:教读课的改革(A)教读课改革的第一次尝试:讲读结合课这种课一问一答的痕迹很浓,开始重视了读,但欠读的方法的指导,读的时间不充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体现的不够。
(B)第二次尝试:读学结合课(低年级读书指导课;高年级能力训练课)低年级教读课中的精读课的基本结构为:初读——读正确; 熟读——读流利;理解读——读出感情;从三年级开始精读课逐步体现了以下特点:(1)把预习放在课内,重视预习指导,培养自学能力。① 从宏观着眼,自然地切入预习。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要抓住教材中的导读和预习提示,使学生在预习中理解课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收获与求索中学到读书知识和方法。② 逐步让学生明确目标及要求。教师可根据课文特点和阶段训练的特点,设计预习要求。要围绕教学的总要求设计具体的分项要求,内容包括字、词、句、文章的层次、主要内容及写作目的等。③让学生掌握预习步骤,形成习惯。一般地说,可尝试下列步骤:读、划、标、查、写、思、议。a:读。包括读通课文,读准字音,初知大意。b:划。划出重点词语和难懂的字词句,到了四年级可划出段落层次。c:标。各年级都要标出自然段序号和句子序号。d:查。查字典理解字意、词意,扫除字词中的“拦路虎”。
e:写。在教材文字旁写出重点注释。尤其是高年级,从词句到段篇,从时间、地点、人物到事件起因、经过、结果,都可批写。f:思。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也可从课后“思考和练习题”出发,挖掘课文内容。g:议。通过讨论解疑。(2)加强阅读训练。① 以改革课堂结构为目的,认真钻研教材,在教材处理上下功夫,为真正落实阅读训练提供保障。② 加强学法指导,以读代讲。③“讲”“读”结合的基础上,强化背诵,积累语言材料。④ 增强“三主”意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让学生自主学习。
(3)中高年级精读课的基本结构,形成了《纲要》中指导的形式。自读自悟——读通、读懂; 交流讨论——深化、提高;读背说写——积累运用。(4)不足之处:在课中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时,欠缺方法的指导,交流讨论的作用发挥的不够。
(C)第三次尝试(1)低年级把说写切实安排在精读课中。在课中除了学生说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体会,达到以读带讲的目的。另外,有意识地安排说的训练。
(2)中高年级开始阅读“五疑式”教学法的尝试。阅读教学的“五疑式”是一种以疑问为引线,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的教学结构。其主要教学过程,按探究问题的延伸顺序,可分为“自学生疑——尝试排疑——启发释疑——练习解疑——创造质疑”五个基本步骤。
B:习作课的改革
(A)小语整改的目的之一就是达到“自能作文”的目的。我校习作课的改革主要走了这么几步:(1)低年级进行了由“词——句——句群——自然段”的训练。从低年级开始初步渗透积词成句和用词造句的规律,进行学会从说一句意思简单的话到说一句意思复杂的话,进行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训练。(2)中年级的片断训练。(3)四年级重视了段到篇的过度、及篇的训练。①上学期“先导后作”。“导”的要求是:激发学生写作欲望,指导学生审清题目,明确要求,引导学生选材及安排材料。学生独立写完后,经过教师批阅,筛选典型讲评,然后各自修改,这是向自能作文迈进的初级阶段。②下学期“边导边作”。这是个过度阶段。“导”的要求:不但从时间上减少,而且侧重点也有不同,那就是即要围绕读写重点训练项目突破难点,又要针对学生薄弱环节进行指导。(4)五年级上学期进行的是“先作后导”训练。
(5)五年级下学期开始了快速作文训练。即快速审题——快速选材——快速列提纲——快速成文——快速修改。现在,最早参加实验的五年级两个班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能作文”的能力。
(B)关于习作训练的思路和方法。加大写作训练。我们的思路是让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广泛的生活实践和课堂作文训练,大面积、高质量地提高写作能力。①我们从宏观出发,把作文教学要求和内容按年级分解成许多子目标,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心理特点,然后分到各个年级。② 在作文训练中,我们的途径是:观察体验生活、并通过阅读听记积累材料,勤写多练形成能力,精讲优评提高效率。③ 作文训练的方法:a:利用看图说话、看图听话、看图表演后说话、写话进行训练,b、阅读和写作结合,在阅读中学练写作。可以仿写结构段等。c、采取灵活的训练方法。如小品作文、活动作文、贴图作文等。d、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后习作。④让作文成为学生的“乐事”。a:激发学生作文兴趣,主动去写。b:消除学生怕作文心理。我们的办法是把作文训练与集体活动结合起来。
3、关于听的训练。① 要使学生养成静听习惯。强调静听重要性,听之前要明确要求,训练听话的准确性,并把听和说写结合起来。② 教师语言要有趣味性,听的材料力求新颖,形式灵活,循序渐进。③使学生切实掌握听的方法,形成听的能力,逐步达到善听。
4、关于说的训练。①加强课前说话训练。课前说话训练,是抓住课前3-5分钟对学生进行丰富的口头语言训练。根据年级不同,要求各异,形式多样。②加强课后说话训练。课后训练是抓住下课之前的两分钟进行的说话训练。内容主要是当堂的学习总结和收获。③坚持写日记,适时听读。利用好每周的主题班队会和说话课。围绕一周焦点、新闻,针对同一内容,谈意见、讲观点,畅所欲言。
4、练一笔好字。“一笔一画练好字”,是我们实施小语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点之一。每周安排一节写字课。每周一早上必须进行写字训练,做到“六落实” :①时间落实。写字课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时间列入课程表。②辅导落实。每节课教师都按写字备课,教给学生有关字的笔画、笔顺、结构,安排字的占格、行款等,并示范例字的书写。③字数落实。基本标准:一年级10分钟练30个字,二年级10分钟练40个字,三年级10分钟练50个字,四年级15分钟练70个字,五年级15分钟练80个字,六年级15分钟90个字。④标准落实。学生一律使用规范的田字格本,以规范字的大小、数量、行款等。⑤评估落实。各校各班级每周向学校交一次练字作业,学校对每周的练字情况进行评估。⑥体会落实。中高年级可在每次或每周练字后写出体会
5、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为促进学生整体知识结构的形成,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形成各科教学协同效应,我们试搞了语文与思品、自然、美术、劳动等学科的横向联系,各种能力综合提高的目的。
6、大力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定时间、定计划、定辅导,做好活动的组织、记录及考评。(1)全面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加大课外阅读量。① 保证阅读资料。各校大量订书报,班级内设图书角,每班必须有百本以上读物,互相传阅。学校图书室也为学生创设多读书、读好书的环境和条件。②保证阅读时间。除了正常的连排的阅读课时间外,把早晨20分钟晨读时间安排给学生课外阅读。③保证阅读量。规定各年级学生每周的阅读量。一年级1000字,二年级2000字,三年级5000字,四年级15000字,五年级20000字。④开展“读书好少年”的评比活动。(2)成立语文课外活动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兴趣活动。根据学生的特长爱好,学校成立了朗读、演讲、书法、写作、电脑、故事、广播、墙报、小记者采访、新闻报到、剪贴写话、语文小报等十几个活动小组。每个活动小组都有专人负责,做到人员、场地、时间、辅导、评估“五落实”,学校定期组织语文课外活动的评比和成果展,并给予表彰奖励。(3)开展了全体学生参加的语文能力竞赛活动。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每学期以班级进行一、二年级普通话朗读比赛,看图说话、写话竞赛,找错别字比赛。三至五年级进行听、说、读、写比赛,演讲比赛,成语接龙比赛,故事会等。(4)开展内容丰富、板面新颖、形式多样的语文手抄小报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要求学生每人每月办一期语文手抄小报,学校根据各班展出情况进行评比,选出优秀作品全校进行展览。(5)发挥小记者的作用,及时反馈学校的热点问题。
7、改革了考试制度。
(1)采取平时测试和期末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全面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采取笔试、口试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2)学校组织考试,不仅对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作文成绩进行考查,而且对学生的听、说、朗读、背诵、口头表达、写字等基本技能进行考查。每学期对学生参加语文课外活动情况进行一次综合测评,并把成绩按一定比例记入学生总成绩。
实验研究方法:
1.教育实验法: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在自然状态下进行,选择2个班为实验班。本校同年级其他班级为对照班,在进行常规教学的同时随机接受教育辐射。
2.调查法:通过观察、问卷、测试等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积极性等方面进行评估。
3.经验总结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小结、调整、完善研究方案。
7.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作业设计实践 篇七
一、多元性作业凸显文体特点
不同的文体都有其各自的功能和语体特点, 需要我们以不同的思维视角去思考, 加以利用。我们根据不同教材的文体特点, 设计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配套作业, 既培养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又帮助学生掌握了不同文体作品的学习方法。
1. 操作性作业。
操作性作业能帮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去获得最真切的知识和技能。因此, 我们设计操作性作业, 就立足于促进学生的眼、耳、手、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如我们结合翻转课堂教学顺序设计了“前置性”学习任务单, 让学生通过读一读、查一查、品一品、问一问等不同形式开展课前先学, 真正做到了“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同时积极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平台, 帮助学生扩大学习和思维发展的空间,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自主作业的能力。
2. 拓展性作业。
我们提倡教师贴近教材, 丰富内容, 变换形式, 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拓展作业, 以引导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将所学的语文知识灵活运用、逐步巩固、不断深化, 内化并形成技能。如结合校园阅读节的开展, 我们进行了班级图书漂流、限时阅读、阅读马拉松、经典古诗文诵读等活动, 让拓展性作业成为了学生巩固知识、增强技能、快乐实践、开阔视野的园地。
3. 创编性作业。
创编性作业具有激活思维、诱导创新的特点。创编性作业形式很多, 既有根据情节展开想象, 进行扩写、补写或续写的作业;又有转换叙述方式, 进行改写的作业, 还有课文改编为课本剧、小品、相声等加以表演的作业, 旨在鼓励学生对文本理解和诠释的独特性和创造性。我们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积极开展“毛虫与蝴蝶”读写绘一体化研究, 倡导师生、家长共读共写共同生活, 通过读绘本、写故事、绘童年, 孩子们用“写”和“绘”的方式, 用线条、图形、色块和简单的文字表达了对事物的感受和自己的心情, 创作了一个个充满想象力又富有无尽潜力的绘本故事, 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效果明显。
4. 专题性作业。
在作业设计中, 我们也倡导开展专题学习。我们结合学校实际, 扎实开展了课外阅读实践, 紧扣“熟读经典诗词”这一主题, 有计划地开展国学经典启蒙诵读活动。同时, 向学生推荐必读书目, 选择以儿童小说为突破口, 每学期集中利用四周左右的时间, 师生同步精读一本课外书, 要求学生用批注的方法在书上做必要的标注;教师根据精读例文的章节设置一些灵活、开放、有趣的话题, 编成图文并茂的阅读手册, 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同时以一学期为一个跨度, 策划、实施了校园读书节专题活动, 把活动分为“读书宣传周”“读书影视周”“读书分享周”和“畅享‘乐’读周”等几个阶段开展, 使得周周有精彩。学生通过设计徽标、装扮教室、漂流图书、观赏影视、网络微评等, 用眼看, 用耳听, 开口说, 动手做……全身心地投入, 充分享受了阅读的无穷乐趣。
二、自主性作业尊重个性差异
“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是课改倡导的重要教学思想之一, 也是课程标准倡导的一个新教学理念。将这个理念落实到教学中, 就是要呵护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 为他们创造适合他们各自发展方式的条件, 以促使他们获得良好的发展。因此, 作业的设计也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差异, 体现形式、灵活性、难度、要求等方面可供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选择,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满意的发展。
1. 分层、序列性作业。
我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实施分层作业, 做到了作业量分层、作业难度分层、完成作业时间分层, 将必做和选做性作业相结合,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发展。同时启动了“特色作业设计”工程, 采用“百花齐放”策略, 在教师中开展了“聚焦三维, 对话有效作业设计”的活动, 形成了低年级注重字词基础、中年级注重句段训练、高年级注重阅读鉴赏的特色作业序列。这样的作业给学生营造了自由宽松的氛围, 使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有自主选择作业的余地, 也调动了全体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2. 自主性作业。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实践证明,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水平, 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去设计自己乐于完成的作业, 他们在完成作业时会更主动更投入, 获得的发展会更大。为深入践行“适合教育”, 我们提出了“三自”学习概念, 分层次指导学生自学。学生在大力倡导自学的良好氛围下, 十分重视课前自主预习。在教师的指导下, 孩子们晒出了一张张“自学问题卡”“自学小妙招”等, 创意表达精彩纷呈。一份份彰显学生个性的“自主学习导学单”“自主学习加油站”“自主学习探索卡”的开放性作业, 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这样的作业给予学生张扬个性的机会, 充分凸显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自主性, 由此学生言语的发展更体现了其年龄段特征。
3. 个性化作业。
言语的发展极具个性化特征, 因此个性化作业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内容和形式上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 以适应不同个体言语发展差异性的需要。我们为了让学生实现由“要我作业”到“我要作业”的转变, 推出了分年段的个性化作业。低年段侧重于体验性作业的设计, 以说一说、赛一赛、演一演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巩固语言;中年段侧重于实践性作业的设计, 让学生在观察、采访、调查等实践过程中运用语言;高年段侧重于综合性作业的设计, 通过“3+X套餐”“智慧闯关”等作业, 指导学生归纳梳理, 积累语言。学校各年级自行设计读书日记本, 由“日积月累”“我说两句”“每周一记”“随心所欲”和“一周诵读盘点”等单元组成, 学生在认真完成“读书日记”的基础上, 还绘制了各种插图, 读书日记成了学生自由呼吸和创造的快乐小天地。无疑这样的作业能充分满足不同学生个体差异性发展的需要, 体现其言语发展个性化的特点。
三、体验性作业密切联系生活
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学生克伯屈早就指出:教育属于生活, 教育为了生活, 而且教育要依靠并借助于生活。“生活即教育”则是陶行知先生的重要教育思想。而语文的源头活水就是生活。为此, 我们引导学生平时关注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时令节日等, 用体验性的作业去引领学生热爱生活, 体验生活, 关注生活, 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描述生活、表达生活、交流生活。在校内, 我们通过相关的节日活动, 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 如针对一年级学生刚刚学完拼音的特点, 举行了拼音节。利用一周的时间,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趣学拼音、趣玩拼音”的活动中, 制作拼音转盘、创编拼音图画、进行拼音游戏、表演拼音节目, 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除此, 还根据时令, 开展了秋收节、耕耘节, 让学生亲近土地, 亲身经历播种、田间管理、采摘过程, 并在节日期间听农艺所专家讲座, 听学校科技老师进行农作物种植专题报告, 观摩不同的果实品种, 制作小报, 开展农活竞赛。在校外, 我们以体验性学习来打造学生的语文实践, 让学生利用节假日, 在一年级开展了“昆虫名片”“我有一双巧巧手”“冬爷爷的信”等多种形式的体验活动;在二年级开展了“你发现了吗”“寻找生活中的标志”“我会发现, 我善表达”等语文实践活动;在三年级开展了“学会查‘无字词典’”“共读一本童话书”等体验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 学生不仅丰富了见识, 获得了生活的体验, 也增进了语言知识和技能, 真正做到了知行统一, 在学习中体验, 在体验中学习。
8.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作业设计实践 篇八
一直以来,写作教学都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关乎学生升学考试的主要得分部分,更是当下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教学环节。写作教学一度成为教师教学的瓶颈,问题之棘手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然而实际教学中却仍没有统一的教学标准,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也各有不一,甚至因为作文在语文教学中的模糊性,很多老师选择避而不谈,仅将练习留在课后,以日记周记等形式打发教学任务,对学生的作文非但没有提高,反而还打击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新课标中指明的“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等十余项要求,是针对以往学生不爱写作的现象所做的修改,然而现状并没有因为课标的修改而改善。可见,新课标中针对语文课程标准的作文要求划分虽然很具体,却鲜有揭露出作文的本质。与此同时,教育界专家学者相继提出的创意作文、绿色作文等也没能改善现状。这些细枝末节的变化对作文这个大问题来说无疑是治标不治本,而我们现今所要做的是揭示出作文的本质,方能对症下药。
从结构上看,作文是语文教学的综合体现,主要体现在识文断字、运词造句、谋篇布局及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深远立意;从内容上看,作文是学生构思抒情的主要载体,是学以致用的直接检验方法;从智能上看,学写作文是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辩证价值观的直观训练形式。作文不仅是纸笔上的记录,还是学生将生活与思想凝聚在一起的升华,其真正的本质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与思维能力,端正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
21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旨在解决关于21世纪到底需要培养学生哪些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适应主流社会的发展。随即,不同国家也将“核心素养”引进教学,然而根据各国国情,其核心素养的维度各有不同,其中中国的核心素养维度超达九项,从数量上有违了核心二字的精髓。为更精确地概括各学科核心素养,北师大副教授吴欣歆等人提出,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概括为语言运用与建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试图将抽象概念通过实践具体化,将学生的学科素养通过可操作性训练培养起来。同时,钟启泉教授指出“核心素养”不是直接由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问题情境中借助问题解决的实践培养起来的。于此,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从工具性到人文性的深入也昭示着写作教学其真正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二、把握写作教学的理论依据
从情感层面上升到理论层面的认识,必须通过实践获取,其运动发展规律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符合人类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而这种进去出来的过程也正是学生掌握作文写作的必经之路。学生要想写好作文,首先得停留在感性层面,让学生驻足其中体味不凡,以此为基础才能有上升空间。这就需要学生有感而发,感想的来源一是来自生活经验,二是来自阅读经验,而两者经验转化为写作能力,中间则需要信息加工来作为转换机制。
加涅针对信息加工所提出的复述策略,目的是将短时记忆转化成长时记忆存储在脑海中,以备后期随时检索。作文教学的关键也是教会学生将阅读信息和生活经验转变成长时记忆存储。复述策略作为大多学科教学的途径收效显著,却也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在写作教学中,教师为保护好学生写作的兴趣,要合理运用复述策略。在平时的阅读任务中,规划好各小组的分工,做好专题训练,让学生对同一篇文章做不同维度的梳理,对不同小组的作业做不同程度的分工评价,通过迂回式复述策略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人类的学习水平分为六级: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领会的过程往往是教师写作教学中容易忽视的一个环节,而领会的主体在领会的环节中大多处于程序性领会,与施瓦布提出的着眼于各种课题项目等探索性学习背道而驰。教师在有目的的指挥安排下,将领会这一环节通过显性活动让学生们在课余时间通过专题训练等方式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将写作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以此内化为自己的隐性能力。
三、作文教学的新闻专题策略
(一)阅读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人类的老师,更是成功的基石,作文作为记录事件与情感的载体,它的意义是留住时光、留住美好、留住那一刹那的思维火花。在时间的长河中,历史先哲们早就留下很多奇文瑰宝供后人欣赏,我们通过阅读可以感知过去、现在及畅想将来,与此同时、阅读也将不可逆的时空情景再现,学生们既可以化身为作者,也可以孤立为第三方审视整个事件,这种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体验,正是培养学生感知文字、升华写作的第一步。学生通过阅读感受到文字的魅力,终有一天,也希望自己能做到挥笔泼墨、文不加点的境界。当然阅读也是要有选择性的,在语文方面,学生不存在接受的强弱,只存在理解的深浅,而对于初中这个大多数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学生而言,阅读的选材可以多一些科幻、社会现实等具有一定抽象思维的内容。
(二)字词句法的训练
很多教育专家学者认为,字词句法的训练是在禁锢学生的思维,机械地背诵美词美句对写作有害而无益。这种想法只能说是片面理解了字词句法训练,也片面地了解了现在学生关于作文的写作现状。早在先秦时期,蒙学读物就在语言上讲究精当简洁,骈散得当,再到唐代古文运动等对语言美的讲究,甚至到清朝时期对仗的盛行,都说明了自古以来中国文学界对语言的重视。这也正是中国文化不可忽视的语言美,所以学生针对字词句法的训练不仅不落俗套,反而能帮助增强其作文的可阅读性。
(三)逻辑思维的疏导
某知名作家曾说过,“一个逻辑清晰的人不一定是一位好作家,但是一位好作家一定是具有清晰的逻辑能力。”可见逻辑思维能力对写作的重要性。针对学生写不出出类拔萃的作文的情况,有时可理解为逻辑思维能力的缺乏。古代学者提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念,其本质就是学生要有认知事物、改造事物的能力。而现今作文教学似是让学生们在还没学会走的前提下就要求跑,无疑跑状惨烈,而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就是要多读、多想、多说、多写。
1.多读
读时事报纸,尤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这些报纸有要闻、评论、经济、社会等几个模块,涵盖领域广泛。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们可以选读几个模块中的几篇文章,里面的内容更多的贴合实际生活,并且作者用词遣句、思维框架方面也较为严谨。
学生通过阅读报纸的形式,时刻关注着社会动态,贴近社会思想的潮流,能消解其眼界短小仅限校园一隅的弊端,触及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们看到生活在物资贫乏地区人民的内心挣扎,知道一水一饭来之不易;看到世界经济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引发立高望远不可独善其身的思想;看到文人墨客的心路历程,方知守护心中一片冰心之不易。人生不止有一桌一课本,还有胸怀和远方,这些情感的体验与价值观的树立不是几节班会课能达到的效果,而是学生们在一天天的品读文章中收获的精神食粮。
2.多想
围绕报纸中读到的文章,学生可以延伸思维,例如《人民日报》中《草原铸起平安新长城》一文,学生就可以发散性思维,联想内蒙古的地理环境,其稀缺资源与丰富能源的利用,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利民政策,互联网的发展利弊及运用等。
3.多说
学生的学习兴趣归因更多的是在于表现自己以此得到更多的表扬与关注。教师通过定期组织学生阅读赏析,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班级同学面前说出自己的阅读书目以及自己的感想,并且教师针对学生的赏析做恰当的点评与夸赞能更好地激励学生阅读。除此之外,学生将读到的内容通过自己的语言加工,运用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中复述策略,即将短时记忆的信息经过复述存储在学生的长时记忆中,以便后期写作时能及时的进行信息的提取。
4.多写
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将写作构思记录下来,方便后期再反复地删改梳理;平时的点滴所见所闻所感及时地记录下来,有时候思想的火花是昙花一现,不待你多犹豫片刻。
(四)新闻专题的课设
阅读是理论积累,写作是实战演习,而这里的写作不是单纯的写读后感之类的形式。摆脱枯燥乏味的训练模式,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他们所喜欢的领域进行文章编写是消除学生厌烦心理的第一步。
1.同类新闻的比对与编写
学生们在阅读不同报纸时,不难发现很多时事新闻由不同的作者编写,这些文章也必然掺杂着作者的感情立场,学生们通过整理搜集这些文章,提炼不同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再进行对比,寻找其中的异同,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理解写成含有自我感情色彩的文章。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搜集信息、提炼信息的能力,也训练了学生对一件事物从不同角度切入的思维能力。
2.固定课题下的分工合作
报纸中有时出现的讯息可能牵扯到多领域知识,需要做足功课才能理解它所说的事件或现象,甚至有些文章牵扯到的是历时性问题,比如谈及的“一带一路”战略,必然要追溯到西汉张骞的陆上丝绸之路,和后来郑和下西洋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发展,其时代的发展与兴旺成为一种线索让学生合作学习,设定一个研究课题,让学生们分工搜集整理撰写文章。
上述提到的从新闻教学的角度出发,让学生通过阅读新闻报纸的形式,获得时事政治的同时,不仅能帮助学生拓宽狭隘的视野,发散对既定事实的不同观察视角,还能端正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参考文献:
[1]吴立岗.当前中小学作文教学改革须关注的三大问题[J].课程·教程·教法,2014,(7).
[2]黄景波.激发学生写作兴趣途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4).
[3]何欢.初中语文随笔训练及作文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4]吴欣歆.探索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可操作性表达[J].中国教师,2016,(5).
[5]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程[J].全球教育展望,2016,(1).
9.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作业设计实践 篇九
1、关于核心素养
英语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语言思维、学习策略以及文化意识四个板块。核心素养具有学科性、思想性、独特性、行动性、价值性、发展性。其中它的独特性的核心是单元统整、内容整合、语境带动、语用体验。
例如围绕一个主题in a shop展开四课时教学活动。四课时分四个话题:shopping at Panda’s Glasses shop;A money chart for outing;shopping for outing;let’s go shopping。四个话题的设计呈现循序性与渐进性。第一课时小熊猫看不清想去买眼镜,路过食品店,看见巧克力等食物,熊猫禁不住诱惑,想买,小象制止了,并表示小熊猫现在需要的是眼镜而不是食物。围绕“买眼镜”这样的一个话题描述购买支出表Money Chart.作为第一课时,其中的单词与语音要求基本正确。第二课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扮演kitty和Ben介绍Money Chart.第三课时为了出游做准备中,借助超市收银单,帮助kitty和Ben完成Money Chart.第四课时学会能在语境中制定Money Chart.,并能借助口头描述。
*从四节课的教学,可以看出,围绕一个大主题in a shop开展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在课时与课时之间的目标设定从知道、领会再到应用。单词的教学呈现递进关系(本单元涉及多个食物类单词教学),从跟读、读懂、朗读、认读、再到应用。而课时之间的话题依据TCLLU(topiccontentlevellengthunit)原则进行整合,也就是基于教材内容“学会制定Money Chart”讨论各购买内容;基于学生已有的语言水平设定四个购买情境;基于学生对文本的认识,设定教学对话的文本内容长度;基于in a shop核心板块进行单元的统整。每一个目标的设定基于语境学习知识,循序积累后进行体验运用(语境带动语用体验),形成语言能力。
* 语言思维能力以批判性思维为基础。批判性思维分为knowing, understanding, analyzing, applying四个部分。例如语音教学为我们呈现了很好的批判性思维教学课堂。从会读,模仿含sp-sm-st-单词(knowing),到第二课时读找出发音,朗读诗歌(understanding),再到第三课时归纳字母组合(analyzing),初步感知字母组合浊化的现象,最后能听写出这些字母组合(applying)。呈现出语言学习与思维的紧密联系,循序渐进的过程。
* 学习策略分为调控策略,资源策略,交际策略以及认知策略。在认知策略中,以利用图画,建立联系;借助联想,复习归纳;或者反复接触,循环积累,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
In a shop中,从第一课时,小熊猫想买食物,但小象制止了小熊猫这一语言设计,渗透了合理使用金钱这一文化意识,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2、关于多元任务教学设计
10.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作业设计实践 篇十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创设情境是有效课堂不可缺少的环节,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围绕文本中的热点、重点、难点构建生动活泼的生活场景,让学生设身处地感悟学习的乐趣。一首流传千古的古诗,一句隽永精警的名言,一则寓意深刻的寓言,或者一片随风而落的秋叶,都可以成为教师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的元素。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已经在中小学课堂上得到基本普及,它的独特优点能给学生提供直观的感受,教师可以借助画面、图片、声音等综合性要素带给学生栩栩如生的形象,引导学生开启创新思维的闸门,为他们的自主探究保驾护航。
譬如,我在执教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一生”, 会教了,自然也就会学了。培训是一种沟通,更是一种教与学信息的碰撞、分享。老师要在批阅学案,调研学情的基础上,找出学生真正需要的问题,明确培训的目标,有针对性地训练。用培训来引领,用培训来教育,用培训来管理,以实现课堂的高效。培训是高效课堂的开始,要做到分层培训,生生培训。
2.互助展示,成果共享
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传统的语文教学是知识本位,目的是应试,锻炼的是考试能力。这里的互助展示是合作,是共享,是百家争鸣,是讲读辩演,学生的表现精彩纷呈。这时理解的内容不再只是知识,而是一种体验后的表达。没有展示的同学也一定会被熏陶、感染和震撼,达到与作者及作品人物进行心灵对话的目的。因此展示也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展示。
3.即时评价,导在课堂
评价不仅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更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让他们在不断的被肯定中走向完美。在互助、展示课堂中评价贯穿始终,在自主环节,须评价学案的完成情况;在互助环节,评价交流探究的热烈有效程度;在展示环节,评价展示成果(形式和内容)的精彩程度;在总结环节,课代表评价全班同学的表现、学习效果,而且公布本节课的优秀学习小组和展示小明星。所有这些方面都要进行分值奖励并及时做好总结、晋级。
11.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作业设计实践 篇十一
一、注重趣味,激发热情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究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动力,它可以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在语文作业设计中,应该首先注重其趣味性。传统的作业枯燥乏味,机械地抄写训练让学生感到厌烦,且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富有趣味性的语文作业,正好迎合了小学生的心理,使学生产生实现它的“冲动”。
在作业设计时,针对一些写景的课文或者语文实践活动的内容,安排学生读、写、画相结合,这样既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热情,又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深入感悟,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而针对一些科学性较强的课文,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进行适当的动手小实验或小制作,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丰富形式,敢于创新
分层作业的形式应不拘一格,要把作业从单一的“写”的形式中解放出来,全面落实听、说、读、写训练,并能将听、说、读、写与艺术、游戏、实验等活动结合起来,形式多样,敢于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作业形式多样性也要注重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实践中锻炼,切实做到学有所获。平时,我在作业设计中主要尝试这几种形式:一读。每天利用午休或晚上时间坚持阅读半个小时,读名家经典,读优秀作文,学生在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同时,也培养了做事持之以恒的品质。二演。针对特定情境(特殊描写)的课文,鼓励学生分角色表演,或排练课本剧,在演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三练。这里的练,主要是指小练笔,捕捉文本中的空白,设计相应的续写、仿写练习,培养学生的思想能力和语言能力。
三、尊重差异,培养自信
教育要遵循因材施教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中,也要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因为学生的认知、理解、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都不可能完全相同,他们对同一作业的实现程度也会不同。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注重因人而异,分层设计,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已有水平,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体现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培养学习的自信心。平时,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设计三到四个层次的作业,从基础读写到拓展训练。对于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减少他们的作业量,布置一些基本题型,重在巩固其基础知识;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应该考虑其整体水平,设计合理的综合练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对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要设计一些有难度的拓展练习,给他们搭建自我发展和提高的平台,同时,激发他们的挑战意识,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开放内容,自主选择
语文学习资源可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作为语文教师应树立大语文观,要拓宽语文教学的视野,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引导学生时时处处学语文。因此,在语文作业的设计中,要注重内容的开放性。做到时间开放、题型开放、目标开放、评价开放,尊重学生的个人理解和独特感受,留给学生充分应用和创造的空间,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心灵感悟。同时,开放的作业还要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这样可以让学生有足够支配的时间与空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
五、联系生活,注重实践
语文学习要面向生活,生活给我们的语文学习带来了广阔的天地和自主实践的空间。平时,教师要联系生活设计和布置语文作业,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我们可以利用电视、广播和网络等现代视听手段拓宽学习的渠道,引导学生从中去汲取健康的文化知识;可以组建“规范使用汉字宣传队”,观察大街小巷中的广告牌匾,帮助其纠正错别字,规范使用汉字……在生活中学语文,让学生得到了实践锻炼,不断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六、合作探究,共同发展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作业设计实践】推荐阅读: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分析08-24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07-03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主题教学08-06
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06-18
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08-17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12-16
小学语文教育的核心素养08-04
语文课堂上的核心素养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