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认识角(13篇)
1.二年级下册数学认识角 篇一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4-85页。认识角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的角,在平面图形中正确辨认出角。
2.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能够直观区分角的大小。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教学难点:
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圆片纸、小棒、两根制作活动角的硬条。教学方法: 本节课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动,促进学生思考,鼓励学生交流。在活动时教师大胆放手,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探索。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丰富数学活动经验。通过有趣的探究活动,学生品尝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
一、游戏入手,激活促思
1、“摸一摸,猜一猜”(1)介绍一下游戏规则。
谈话:今天老师和同学们玩一个游戏,看谁最聪明,能不能不用眼睛用手摸,说出老师的布袋子里放了什么图形,比一比谁最厉害。
(2)每组派一位同学摸一次,说出摸得是什么图形。并运用已学的平面图形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回答:通过摸感知物体有几条边,几个尖尖的角就知道是手摸图形。)
2、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角”,并与“角”交朋友,好吗?
[教学设想:这一环节创设了学生喜爱的游戏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同时帮助学生找到旧知与新知的链结点,即图形中都藏着角。]
二、操作实践感知,自主建构 1.抽象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1)从实物中感知角
(出示多媒体画面)调皮的“角”就藏在这些物体中,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比比,谁的眼睛最亮。(通过百度搜索各种带角的物体)
谁来说说,你从哪里找到了角?引导学生在物体表面找到角并指一指。(2)抽象角(多媒体演示)
老师也从这些物体上找到了一些角,并把它们画了下来。指出:象这样的图形都是角。(在角上画弧线)
提问:这些图形都是什么? 说明:这些图形都是角。
[教学设想: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实物上找角,在学生直观认识的基础上,抽象出角的图形]
2.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
(1)请小朋友用尖尖的地方戳一下手心,有什么感觉?(尖尖的)再用手摸一摸它的两条线,有什么感觉?(直直的)
(2)那你知道这个尖尖的地方和直直的线叫什么吗?它们就藏在数学书的第68页里面,赶快去找一找吧。
(3)小结: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看老师来画一个角。
先点一个点,(板书画点)在从这点画两条直的线,(板书画两条射线)这个图形就是——(角)
(4)你能指出这几个角的顶点和边吗?
现在你脑子里有角的图形了吗?请闭上眼睛,用你的小手指在脑袋里画一个角吧!
3、判断比较,深化表象
谈话:听说我们在认识角,课堂上来了一些小客人,都争着说自己是角,谁能来判断一下。(出示课件想想做做第1题)
(1)你能指出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角?那些不是角吗?
(2)角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找一找,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也有角?
[教学设想:在抽象出角的图形后引导学生回到生活情境中,在找角过程中丰富对角的表象的积累,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4、制作角,感悟角有大小(1)尝试操作,实践体验
谈话: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可见,想不想亲手做个角呢?赶快动手试一试吧!
从学具盒中拿出做角的材料自己做一个角。
(2)成果展示——以小组为单位,谁来介绍一下你做的角?(将所做的角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
(3)感知角有大小
师:小朋友们都有一双巧巧手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角,老师有个问题了,小朋友们谁做的角最大呢?同桌互相比较下,看看都用什么方法比角大小的?
(4)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要使角变大些,只要怎样?要使角变小些,只要怎样?
小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度无关,与两条边的张开度有关,张的越大角越大。5.比较角的大小
问:现在你能比较角的大小了吗?(1)直接比较,引导观察
这里有三个钟面,时针和分针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你能看出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
(2)看书上85页第4题,自主探究,诱发思考 问:你能想办法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
(3)和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讨论,你有什么发现?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三、综合应用,巩固深化
师:角娃娃真调皮,现在它都躲到小朋友的课本里去了,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1.“想想做做”第2题(1)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引导思考,根据你看到的图形和填出的答案,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自己的发现推想出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吗?
3. 出示五角星,你知道这颗星星上有几个角吗?是不是只有五个角?请同学找一找、指一指。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看到小朋友这么聪明,角朋友非常高兴,要送给大家一把金剪子,请你回家试着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剪掉一个角,看还剩几个角,比一比,谁的剪法多,好吗?
[设计意图]
1.注意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在教学开始,用低年级儿童感兴趣的故事情境导入新课,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中,使学生感到生动有趣,产生探究的欲望。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了知识,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使整个课堂也充满了活力。
2.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在本节课中,教师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首先,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找一找、做一做,在各种感官协调合作下初步认识角。其次,注重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分组合作讨论,全班展示交流,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既保护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对角的认识。
2.二年级下册数学认识角 篇二
一、教学内容及其变动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是经过修订而成的, 它包括十个单元的内容。教材的内容较以前的教材有着明显的变化。具体说来, , 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动:
( 1) 本教材将表内除法分为两个单元进行了教学, 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学习除法的难度, 让学生能轻松的、有时间的学习和运用表内除法。 ( 2) 将 “有余数的除法”从三年级上册移到本册进行教学, 在学生学习到表内除法后开始有余数的除法的学习, 这种紧密的安排, 既让学生对之前学习的除法有着联系和巩固, 也在这种氛围下开始了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 3) 教材将 “图形与变换”单元修订为现在的 “图形的运动 ( 一) ” 单元, 其中关于直角、锐角、钝角的认识前移到二年级上册 “角的初步认识”单元, 将认识轴对称图形后移至本单元教学, 内容简单明了, 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 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基本上是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 更形象、直观。 ( 4)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规定, 教材中对 “统计”的内容进行了充分修订, 具体到本册编排的内容为 “数据收集整理”, 在这个单元中, 以前的以一当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被简单的统计图表代替了, 降低了难度。 ( 5) 将教材中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后移到三年级上册进行教学, 只在本册教材中简单的介绍对万以内数的认识, 简单的计算题和估算。
二、教材内容特点
本册教材的内容十分丰富, 知识点多, 具有着自己的某些特点, 具体来说, 有以下几点:
1. 重视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形成应用意识。在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有关解决问题教学的详细目标, 可以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 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教材这样的安排就正好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本册教材中, 在学生学习了基本的计算知识后, 有的题目是需要学生自己根据所给条件提出问题再解答, 并且对于提出的问题没有明确的规定, 只有少部分会明确提出使用加法还是减法的计算方式进行提问。教材的安排是要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试着学会自己通过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2. 表内除法分两个单元编排, 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表内除法的安排, 是在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学习过表内乘法的基础上, 紧接着安排这样的单元, 不仅是对以前知识的巩固, 还为新知识奠定了基础。本册教材中的除法学习部分是分为两个单元进行的, 学生2 - 6 的表内除法、7 - 9 的表内除法, 学生熟悉表内除法 ( 一) 后, 能解决简单的关于用除法运算的问题, 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 对于后面一个单元的学习就显得容易得多。这样的安排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形成, 还节省了很多时间, 降低难度, 这是知识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对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和教师的教学是很有帮助的。
3. 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 促进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发展。这部分教材用的主题图是游乐场的照片, 里面各种娱乐设施的移动, 就是本单元将要学习的平移和旋转。书本中出现的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环节是很多的, 比如拉一拉、做一做和剪一剪等。这些知识不仅使学生逐渐形成空间观念, 还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4. 教材提供的学习素材联系生活实际。在教材中, 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主题图, 这些是与实际生活贴近的, 都是生活内容, 还包含所学数学知识的, 十个部分知识的教学都从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有所体验的实际问题来引入的。
三、有关教材的建议
1. 教材主题图的内容未考虑学生的生活差异。教材中的主题图丰富多彩, 但其实没有考虑到生活在农村的学生, 主题图中提到的游乐场、公园等等, 对于城市的教师和学生而言是可以很好的接受学习的, 但对于农村的学生, 他们接触的东西是很有限的, 对于老师而言要在这样的教材内容下引起学生的共鸣是很困难的。2.概念性的知识模糊, 缺少明确的概念。在教材中有一些知识, 在教材中没有明确的规定它到底是什么。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也是讲解它所具有的特点, 概念的东西缺少了。学生能够在练习中感受到, 但却不能准确的说出, 教材应该出现这些概括的内容, 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形成概念意识, 以便学生高年级抽象思维的发展。3. 教师布置作业环节困难。在本册教材中, 书本中过多的呈现图文结合的地方, 简单看起来是很能吸引学生兴趣的, 但在另一方面说明教师能够在书本上给学生布置的任务就少了。学生在课本上练习的东西少, 自然而然的会增加其他的巩固练习的任务, 这样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4. 教材的练习题有相似部分, 不利于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培养。在教材的习题部分, 有前后题目是可以互逆的, 有些题目还很雷同, 学生完成书上的作业感觉是在重复不断的做一件事, 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容易感到烦躁。有部分学生在面对这样的题目时, 就会捡漏, 不计算、不思考, 这些都是不利于学生动脑思考的。
参考文献
[1]王立松.对二年级数学教材 (人教版) 的几点体会和建议[J].中小学数学 (小学版) , 2008, 03:15-17.
[2]卢江.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介绍[J].黑龙江教育 (小学版) , 2004, Z3:6-9.
[3]刘丽, 赵中华.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J.河北教育 (教学班) , 2014, 01:19-21.
3.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期中自测题 篇三
3.用口诀“七八五十六”可以算出除法算式( )和( )的商。
4.▲▲▲▲▲▲▲▲
▲的个数是的( )倍。要使▲的个数是的8倍,▲还要画( )个。
5.下图中,锐角有( )个,直角有( )个,钝角有( )个。
6.在( )里填上“平移”或“旋转”。
二、神算手(16+9+6=31分)
三、万花筒(14分)
1.小法官(对的打“√”,错的打“#?分)
(1)把16个苹果分成4份就是平均分。( )
(3)每一句乘法口诀都能写出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4) 8时整,时针和分针组成锐角。()
(5)抽油烟机工作时是旋转现象。()
2.捉迷藏(把“+”、“-”、“住被颉皜鳌贝?后面找出来)。(4分)
使计算结果最大:558 1
使计算结果最小:9377
3.送回家。(5分)
四、操作台(8分)
1.画出小旗向左平移6格后的图形。
2.在小旗的右边画一个钝角。
五、生活园(30分)
1.操场上有36个同学在跳绳。
(1)每组4人,可以分成几组?
(2)平均分成6组,每组几人?
(1)小亮平均每次得几分?
(2)小红一共得了24分,她的得分是小明的几倍?
(3)请你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1)买3支钢笔和一个足球,一共要多少元?
(2)16元钱可以买哪一种物品?能买多少?
(3)50元钱买4个文具盒,还剩多少元?
(4)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会解答吗?
六、聪明屋(做对加10分)
一个大盒子里装有4个中盒子,每个中盒子里都装有8个小盒子。
4.二年级下册数学认识角 篇四
执教:陈永林
一、教学内容:认识角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创新思维。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感受角有大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地认识角。
四、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五、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活动角。学生准备三角板。
六、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学过了很多的平面图形,你还记得吗?知道的请大声说出他们的名字。(教师出示课件)生: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师:在这些图形中有一个图形和其它四个不一样,它是谁呢?、生:圆。
师:说说你的理由,为什么? 生:圆没有角。
师:(你真聪明!)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角。(板书课题:认识角,副标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联系生活,探索新知
1、找角——直观感知角。
师:你身边的哪些物体上面有角呢?谁愿意来说一说。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说说自己见过的生活中的角(也可以找找教室里的角)
(二)认识角
1、抽象出角的概念。(多媒体:从屏幕中的剪刀、三角板、闹钟等实物图中抽象出各种角,电脑闪烁出)。2、观察角,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角有一个尖尖的地方,还有2条直直的线。
师:这些尖尖的地方叫做角的顶点,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
3、摸角
师: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摸摸其中一个角的顶点和边,说说有什么感觉?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小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三)画角、介绍角的名称及读写法 师:你能在纸上画出一个角吗? 学生活动,教师做好指导。教师让学生说说角的画法。∠1,读作:角1。(教师板书)师:剩下的这个角可以怎样表示呢?
师:请同学们给自己画的角起个名字?然后把它记下来,读一读。
师:现在请你们告诉我你想标出哪个角的各部分名称,大声叫出它的名字。我们一起来标出各部分名称。板书:顶点、边、边。
(四)练一练(课件)
师:好了,孩子们,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不能和角成为好朋友,可就要看你接下来的表现了!
(1).辨角。用你火眼金睛找出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2).找出下边每个图形中的角。
师:同学们打开课本67面“指一指”中有一组图形,你能从中找出角并标出来吗?试试看(学生自己先在书上指出,教师出示淘气的作业,集体讲评)。你们和淘气找得一样吗?为什么?
三、动手操作,比较角的大小
(一)玩一玩
师:看来你们已经和角交上了朋友,接下来我们来玩游戏吧!教师出示活动角
师:这是一个可以活动的角,就藏在你们课桌里面,请你拿出来,玩一玩。在玩的过程,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活动,老师指导。生汇报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生:角是有大小的。
师:你怎样使得角变大、变小?
生:我把角的两边拉开,角就变大,我把角的两边合拢,角就变小。师:角的两边拉得越开,我们就说,张口变大,相反,就是张口变小。你能说说什么样的角大,什么样的角小吗?
生:角的两条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条边张口越小,角就越小.师:一起来把角慢慢变大,再把角慢慢变小。师:变一个角比老师的大,变一个角比老师的小。师:同桌之间比一比,看谁变得角大。
师:通过玩角,我们知道了角的大小与()有关? 板书:角的大小与角的张开有关:张口越大,角越大;张口越小,角越小。
(二)、比一比
请你来比一比这4个角中,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
(三)再比
师:看好了魔幻角,我们再来比一比,这些角的大小。
角2最大,角3最小,角1边长长,角4边长小,张开差不多大该怎么比较这2个角的大小呢? 生:移动,比一比。
师:我们一起来移一移,看电脑怎么说怎么比的。课件演示。
(四)魔幻角
师:角不仅可以玩,还可以变魔术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边变长,提问:()变了,()没有变? 边变短,提问:()变了,()没有变? 讨论: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小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四、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生自由说收获。)
五、教学后反思:整节课下来,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动手做中发现数学。通过让学生感知角——画角——找角——做角——演示角——欣赏角一系列活动来进行,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在感知角之后,学生基本已经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体会到角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再由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学生书空画角之后,学生不仅积极参与主动获取新知、同时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了提升。在过程中我也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用了看一看、摸一摸、画一画、辩一辩、找一找、做一做、想一想、比一比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去感悟,去体会“角”,初步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之间的关系这一特征。学生能在玩中学,学
5.二年级下册数学认识角 篇五
灵璧县东关小学:
王群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认识角》
教材分析:对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中我通过几个层次使学生形成关于角的正确表象。在课的一开始,我就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出角,并通过观察实物抽象出所学的角,使学生经历抽象数学知识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找一找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学生在找角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角”这个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解释生活。
学情分析: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这部分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接受起来较为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设计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顺序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去认识角,发现角。从而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找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中的角,建立角的表象,知道角 的各部分名称,会读、写角。
2: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行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根据角的特征辨认角,让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索并体会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张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三角板、活动角、课件。
学生准备;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图形王国来了几位朋友,你能看出这是什么图吗? 屏幕出示:(学生很快猜出四个被遮住的图形分别是三角形、五角星、长方形、圆形。
师:这四个图形都被遮住了,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猜的?生回答 师:通过观察露在外面角的个数,同学们很快猜出了这几个分别是什么图形。
那么角是什么样的图形呢? 我们今天就来认识角(边说边板书:自主探究
1、找角——直观感知角,自主发现
(1)师:其实呀,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角,老师边说边出示剪刀、钟表、红领巾图片,师:请擦亮你的眼睛,谁能把角找出来?你在剪刀的什么地方发现了角?给老师指一指。钟面上的角又藏在哪儿了?(生找出两根针的组成)我们把它请出来(课件展示)
我们把上面的这些角请下来,原来角就是这个样子的。(多媒体:从屏幕中的闹钟、折扇、剪刀等实物中抽象出各种角,电脑闪烁出角)
(2)师;请同学们看一看,你们身边的哪些物体上面有角呢?谁来说一说。(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说说生活中见过的角,也可以找找教室里的角)学生汇报。师夸学生是善于发现的好孩子。
2、摸一摸角,直观感知
师:老师拿出一个三角板,让学生认识是什么物品?它上面有角吗?让生到前面用手摸出来,多找几人摸。你手里有三角板吗?请拿出来,用手摸一摸,让生说说你摸到角时有什么感受?(尖尖的、直直的、滑滑的)3.折角
拿出圆形纸片,用一张圆形纸折出角,并用手感受它的边、顶点,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4、画 角
(1)师:你能用你手中的笔和三角尺在你的纸上描出一个角吗?同时找一个学生到黑板描一描。学生活动,老师指导。
(2)师:我发现大家在描的过程中,都是从这个尖尖的点开始,然后再描两条直直的线。
(3)师:老师根据大家的描法,在黑板上画一个角。
(4)师:根据自己的描法,谁能指挥老师画一个角吗?生说师画(先画点,再从点起向不同的方向再画两条线)
(5)师:这个尖尖的点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做角的顶点,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边说边板书.课件演示画角过程.(6)你们发现角有几条边?几个顶点?(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7)为了便于区别角,我们还可以给它取个名字,比如第一个角,我们可以在角的两边张口的地方,用一个小“)”线把两边连起来,然后在它的后面写上数字1,我们把这个角记作: ∠1,读作:角1(师板书)
(7)师:请同学们给自己画的角起个名字,然后把它记下来,学生交流自己角的名字(读一读)
5.练习
师:现在,我们的同学对角有了一定的认识,老师来考考大家的能力。
(1)辨别角,用你的火眼金睛辨别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课件出示)
(2)找出下边图形中有几个角。
课本63页“指一指”中有一组图形,你能从中找出角并标出来吗?试试看(学生自己先在书上指出,集体讲评)。你们找出来了吗?
三、总结: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今天我们学习了那么多与角有关的知识,如果你是一个可爱的角,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吗?(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四、拓展 师:角的用处在我们的生活中用处很大,角的秘密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仔细观察,找到更多的角,发现更多的秘密。
板书设计:
认识角
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6.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认识角教学设计 篇六
认识角
主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出角。
2.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能够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掌握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教学难点: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教具准备:三角尺、纸工袋、闹钟、剪刀、纸五角星、纸三角形、两根硬纸条、图钉、一张长方形纸。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同学们,你认识三角形和五角星吗?(从准备的学具中找出来)你知道它们中的角在哪儿吗?(同桌交流)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新的图形——角。(板书:认识角)
二、交流共享
1.找出三角形中的角。
下面我们一起来找找三角形的角,它有几个角?(3个)你能指出来吗?教师示范指角的方法。学生模仿指出3个角。
2、从实物中找角。
师生逐一出示准备好的纸工袋、剪刀、长方形纸,用手比划这些实物中的角。出示五角星,现在你能找出所有的角吗?(同桌交流,集体交流)刚才我们都是沿着物体的边找到它们的角,下面这个物体你能找到其中的角吗?出示闹钟,指名说一说。(指出:闹钟上的时针和分针之间也形成一个角。)
3、认识数学中的角。
教师出示课件(例题中的三个图),分别描出一个角,平移到实物下方。指出:这就是我们数学中的角。
4、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1)指出:直直的这两条线叫做角的边,这个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板书:顶点、边)。提问: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2)指名学生到黑板标出各角的顶点和边。(3)练习:判断是不是角(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是角的图形在图形中标出角的顶点和边在哪里,不是角的说出为什么?
5、教学“试一试”。
(1)教师出示两根硬纸条和图钉,示范做一个活动角。然后要求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材料,按照教师的方法做一个活动角。
(2)提问:你能把这个角变大一些吗?学生尝试将角变大。想象一下:角的两条边就像人的两条腿,要就是顶点,要使角变大就把两条腿怎样(叉开)?提问:把这个角变小一些怎么办?引导学生说:合拢。
(3)现在把这个活动角贴着黑板沿着纸条描出一个角。你能像老师这样描出两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集体备课教案
个大小不同的角吗?学生在作业本上描出两个大小不同的角。(4)要求学生找出比较大的角,在图上标出顶点和边。小结:刚才我们认识了角,你知道角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 学生齐答: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提问:下面的图形各有几个角?
重点观察第一个图形,指名说出有几个角。学生可能会认为有3个角,也有的会认为是1个角,分别让他们说说自己的理由。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次点出: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边是直直的。(板书:边是直直的)
其余三个图形,逐个指名说一说,产生分歧时,让学生各自说说自己的理由。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课件出示三个不同的钟面,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用红色线条表示。提问: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
同桌交流,指名回答,并说说是怎样想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出:角的大小与它叉开的大小有关。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出示两幅大小不同的三角尺,将形状相同的三角尺放在一起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说出:这两个角一样大。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每人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分小组活动。每人折出一个角,小组内比一比,谁折出的角最大,谁折出的角最小?
四、反思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认识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其中要特别注意的是:边一定是直直的。
五、板书设计
认识角
边
顶点
边
7.二年级下册数学认识角 篇七
《认识面积》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内容,主要通过直观感受,在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上抽象出面积的意义,并在比较图形面积大小活动中加强概念的理解,蕴含测量面积的思想方法。本节课可利用电子白板的幕布、聚光灯、放大镜、图形编辑、手写识别等辅助教学工具,设计出层次清晰、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借助电子白板,直观展示,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
数学的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在唤醒、重组、迁移中实现对新知的内化。对于面积的认识,学生在生活中已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和体会,学习面积的概念时,要选择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设计富有趣味和意义的活动,组织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适时揭示面积的初步含义。电子白板技术的恰当使用就可以使以上思路实施起来事半功倍。在教学导入环节,我们可以设计如下交流活动。
师(出示图1):这里有两个手掌印,猜猜哪个是老师的手掌印?哪个是你们的手掌印?
师:为什么这样觉得呢?
生:老师的手大,学生的手小。
师:你们说的大小指的是什么呢?
师:这里的大小是指手掌面的大小(将图1掌印色彩填充为图2),摸摸看,你们的手掌面有多大?
以上环节,教师运用电子白板的“画图”演示功能,现场师生动手描绘手掌印,引发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大小与数学上的大小有什么不一样?”再运用色彩“填充”或“涂色”功能形象展示“手掌面是什么?”,由此引入面的相关知识。接着教师布置“请从周围的物体中找到它的面并用手摸一摸”,回归寻找生活中的面积。然后教师从“资源库”中拉出学生找的实物图片并进行演示。最后,小结“像刚刚找出的这些都是物体的面,这些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二、利用电子白板,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观察操作活动,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给予其动手动脑的机会,从而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电子白板的相关功能的运用,可以使数学活动指向性更加明确,可操作性更强。为了完善和强化对面积含义的认识,我们可以组织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对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活动。
活动一:直观观察比大小
比较面积大小时,引导学生用观察法进行比较,出示图3,运用白板“聚光灯”功能变换为图4,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水池与图书馆的面积,哪个比较大?”“聚光灯”功能的使用,从繁杂的情境图片中,忽略次要,凸显主要的信息,可以令学生的注意力及观察目标更加明确,切实提高师生互动效率。
活动二:演示操作比大小
对于面积相近的图形,直接观察比大小有时并不能分辨,要重视启发学生探索其他的比较方法。教学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围绕图3的情境,追问“办公楼和生活区的面积又是哪个比较大呢?”(运用白板的“图形编辑”工具,从图3中拖出办公楼和生活区的图片,如图5)。组织讨论“无法一眼看出哪个比较大,那怎么办?”达成“可以用重叠比一比”的一致意见后,教师拖动图片使两张图片重叠,如图6(拖动图片,根据具体操作灵活设置叠放次序为“移到顶部”或“移到底部”)。
本层次活动较好结合电子白板的“图形编辑”工具,在稳定的情境下,变式引出第二层次探讨:无法通过观察比较,演示重叠可以清晰比较大小。白板的演示操作,不仅一目了然、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两图孰大孰小,也使课堂教学节奏更加紧凑,活动组织更为流畅。
活动三:动手操作比大小
数学中的一些概念的建立、思想方法的感悟是一个系统过程,需要经历逐步理解、掌握和内化,不断积累与深化的过程[1]。在比较面积大小时,应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观察,使其获得自主探究、主动发展的时间与空间。
学生在完成以上两层次的活动之后,我们进一步挖掘图3的情境价值,设计动手操作比大小的活动。教师仍应用电子白板的“图形编辑”工具,从图3情景图中拖出教学楼与草坪两张图片(如图7),讨论“又是两个长方形的比较,你们准备用什么办法比较呢?”“观察法,无法帮助准确判断;重叠法,仍然无法解决问题。那该怎么比较呢?”交流讨论后,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得出结论: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也可以用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甚至还可以用贴一贴、比一比的方法,方法不同但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如图8)。
任何教学手段或技术运用,都具有各自的优点与缺点,贵在运用得当。以上环节,由电子白板营造探究氛围,引发借助实物动手操作,如此就较好地将直观观察与实物操作的价值融为一体,避免过度强调信息技术手段,以视觉直观替代动手实践的弊端。
三、善用电子白板,引发想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新授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良好思维品质,实施因材施教,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认识面积》一课,教师可根据学生好奇、好强、好胜等心理特点,设计生动活泼、灵活多变的练习,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例如:授课中教师利用电子白板的“幕布”工具,将事先画好的两个长方形遮挡,仅露出其中一边(如图9),设问“下面是两个长方形分别露出了这样的一条边,你能看出哪个长方形的面积大吗?”“不能呀?!老师再给大家露一条,现在呢(拉幕,变为图10)”。进一步启发想象“想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分别有多大呢?谁来比划一下。”,“大家一起动手比划一下长方形的面积分别有多大?瞧(拉幕,呈现图11),和你们想的一样吗?”
利用电子白板技术时,要预防过度强调直观性,而忽视创设时机引发学生思考、想象。以上环节的电子白板“幕布”工具的使用,比起实物展示的可操作性更强。同时,拉幕时,恰当把握露出边的时机和数量能有效引发学生动脑想象、推理,并帮助正确做出判断,较好地突出了学科性,也体现了电子白板技术的交互性。
四、巧用电子白板,设置悬念,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
学科课程设计和教材编排坚持螺旋上升原则,对于“螺旋上升”课程,应该设计出螺旋式的教学安排。[2]在初步理解概念,经过一定的比较面积大小活动的基础上,可以设计一些有挑战性的练习,设置悬念,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如利用“幕布”工具,将两个图形隐藏于笑脸后面,启发“两个笑脸后面躲藏着两个图形,谁的面积大呢?”“老师给大家一个提示:它们分别可以分成64格和17格(利用“手写识别”功能写上提示,如图12)。现在能知道了吗?”学生比较并说明理由之后,揭开笑脸露出隐藏的图形(图13),“是这样吗?为什么无法比较?那该怎么办?”根据学生建议,利用白板的图形“拖动”功能将图形移入方格图中(图14),“现在可以比较了吗?为什么?”最后小结“是呀,用数格子比较面积时统一格子的大小很重要。”
本练习不仅可以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并不是分成的格子数越多面积就越大,还要注意统一标准,而且还为下一课时《认识面积单位》教学体会“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埋下伏笔。如此,巧用电子白板技术能够有效创设具有思维张力的学习情境,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
总之,电子白板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使枯燥乏味的学习变得有趣生动,且信息量大,便于操作。但电子白板技术的运用必须从数学学科的需求角度出发,要在对传统教学方法、直观教具的科学扬弃的基础上有效使用[3]。
摘要:交互式电子白板实现了白板与计算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本文结合课例,具体阐述了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恰当、有效地使用电子白板,丰富表象积累,培养探究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及拓展思维深度。
关键词:电子白板,小学数学,有效整合
参考文献
[1]林锦城,陈著.例谈“螺旋式上升”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数学教与学,2014,(02):9-10.
[2]孔凡哲.基础教育新课程中螺旋式上升的课程设计和教材编排问题探究[J].教育研究,2007,(05):66-72.
8.小学二年级数学 认识角 篇八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由实物上的角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角的认知过程,初步认识角,了解角的各部分的名称,知道角有大小,初步感受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能直观地区分角的大小。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从直观感知中认识角。
教学难点:
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程度有关。
教具准备:
三角尺、活动角、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三角尺„..一、创境引入,观察发现
1.初步感知角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样东西。同学们都认识它:(大屏幕出示红领巾),是什么?
生:红领巾。
师:展开以后的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有几个角?
生:三角形。
生:是三角形,它有三个角。
师:答的真好!(生回答后出示课件:框架三角形)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是怎样指出其中的一个角的。(教师演示书空指角)这就是红领巾上的其中一个角。请同学们再看一遍,愿意的话可以伸出你的小手 和 老师一起来指。
师:谁 能像 老师这样到前面指出红领巾上的另外两个角呢?(指名学生到前面指角)你指得真准!剩下的一个角我们和他一起来指,好吗?(全体学生书空指角)
师:那刚才我们指的角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老师把它放到大屏幕上去!
(课件:展示红领巾上分开的三个角)。师:你们认识它吗?它们都是角,今天就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课题)
2.指出教室的角。
师:其实不止红领巾上面有角,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多地方有角,请同学们看一看在教室的哪些物体上有角,把它指出来!(指名书空指角)
二、积极参与,探究感受
(1)认识角
1指角
师:同学们看,老师这里有什么?
生:三角板。
师:谁能指出上面的角(指名书空指角)问:三角板上有几个角?
生:三个角。
师:说的对,所以它叫三角板!
2.摸角
师:好!我们来摸一摸其中一个角。(教师引导摸角)什么感觉?把你感觉到的和你的同学说一说。(学生自由摸角和同桌一起交流)
师:谁能说一说摸角时感觉到了什么?
生:前面尖尖的。
生:有一点疼。
师:那在把你的手放在角的前面轻轻的按一下,看手上有什么?
生;有一个小坑。
生:一个小点。
师:好!把这个小点放在黑板上。(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小点)
师:继续摸摸角的这个部分,有什么感觉?
生:滑滑的,很痒。
生:是平的。
生:直直的。
师:说的真好!因为那是一条直直的线,把这两条直直的线也放在黑板上。(教师从刚才的一小点画出两条直线形成一个完整的角)师:尖尖的部分是角的顶点,(板书“顶点”)从顶点引出的两条直直的线是角的边。(板书“边”)师:观察这个角有几个部分组成?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生: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生;两个部分组成,顶点和边。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我这里还有几个角,(出示几个不同的角)谁能指出这个角的顶点和边?(指名指)它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师:那红领巾上的三个角呢,它们分别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让学生总结出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生:都是一个顶点两条边。
生: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是的,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课件展示: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齐读
2.判断角
师:可爱的淘气认识了角以后也画了几个,我们来判断一下,下面几个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小组讨论,仔细观察,指名汇报,说出为什么?(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各部分特征)
生:第一个不是角因为它没有顶点。
生:第二个是角因为它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生:第三个不是角因为有一条线不是直直的。
生:第四个不是角因为它的顶点不是尖尖的。
3.画角
师:怎样才能准确的画一个角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画角的方法(课件演示)
师:谁能说一说画角时先画什么,在画什么?
生:画角时先画顶点,再从顶点画出一条直直的线,再从同一个顶点引出另一条直直的线。
师:你看的真认真,谁能上黑板上来画一画?(指一名上黑板画角)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画(画好了相互检查,复习角的各部分特征)
师:黑板上有两个角,我们怎么称呼它呢?教师讲解用弧线表示角,并写上1,这个角就写作 “∠1”,读作“角1”。(板书:写作:∠1,读作:角1)齐读,以此类推(教师黑板演示)
师:谁能指出上面的角?(出示三角形图片)(指名指出,教师用弧线标出上面的角)师;三角形有几个角?
4.师:下面请同学们找一找课本中的这些图形分别有几个角,并标出来。(67页指一指)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出示 “指一指”中的图形,指名指出图形中的“角”,指出后教师用弧线标出“角”,检查学生找“角”情况。
(2)感知“角”的大、小
1.同学们,老师还带来了一样东西,想知道是什么吗?(出示时钟动画,感知角有大有小)
师:是什么?
生:时钟。
师:刚才是几时?时针和分针组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生:1时。
生:一个角。
师:说的真好!拨动时钟。问;几时?这个角变大了吗?是怎样变大的?
生:3时
生:变大了。
生:时针在动。
师:同学们想一想时针和分针组成了一个“角”,那时针就相当于是这个角的什么?
生:相当于这个角的边。
师:那我们继续拨动角的边(时针)让这个角变大一点。再仔细观察角的大小发生变化了吗?这种变化与什么有关系?
生:与边动了有关。
生:与边有关。
2.出示活动角演示,师:我让这个角的边也动一动。(让活动角变大)
师:同学们观察角的张口有什么变化?
生:张口变大了。
师:张口变大,角就的怎么样?
生:角也变大了。
师:角的张口变小,角就变的怎么样了?反复变换角的张口大小让学生观察。
师:同学们根据刚才观察到的想一想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生:与角张口有关。
生:张口变大角就变大。
生:张口变小角就变小。
生:张口变大角就变大,张口变小角就变小。
3.师:观察的真仔细!我们懂得了判断“角”的大小的方法。
师:黄角和绿角正在为谁大谁小吵个不停呢,我们来帮帮它们吧。(出示教具黄角和绿角)
师:这两个角谁大谁小?
生:黄角大。
生:绿角大。
师:那我们怎样才能准确地知道黄角和绿角谁大谁小呢?
生:让它们比一比。
(师演示比较两个角的大小要注意让一条边对齐,顶点靠拢。)
师:现在看谁大?为什么?
生:黄角大,因为它的有一条边露出来了。
生:黄角大,因为它的张口大。
4.黄角和绿角的大小问题解决了。听:红角和蓝角又在为大小的问题吵开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出示课件)
师:通过看课件你知道了什么?为什么蓝角要说它大呢?
生: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生:因为蓝角的边长。
师;出示红角和蓝角教具,看刚才它们是这样比的,我们让红角的边长长,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红角和蓝角的边重合在了一起。
生:红角和蓝角一样大。
生:红角和蓝角的张口一样大,说明它们一样大。
师:说的真好!我们再来看一个角的变化。(课件演示一个角的变化:角的边长长了,它的大小没有改变。总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齐读。角的张口变大了,角也变大了,角的张口变小了,角也变小了,总结:“角的大小与角的张口有关”齐读)
三、总结新知
1.今天我们认识了新朋友“角”,你都有什么收获?学到了什么?
2.角就在我们身边,而且无处不在。因为有角,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美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生活中美丽和奇妙的角吧!(课件出示生活中角的图片)
其实在我们的校园里还有很多地方有角,后面的时间请同学们到校园中找一找,比比看谁找到的角多,好吗?
四、板书设计
9.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认识角》 篇九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认识角”,
2、教材分析:
在生活中,许多物体中存在着“角”,学生对它也是相当熟悉,我在课前也了解过,他们的认识大多停留在“一个物体的边沿,或是转角的地方,就是角。”而这些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也是本课的学习起点,正确选择学生的学习起点,对于数学学习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主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以交流与研究为特征的学习方式。
3、教学目标:
①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②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直观认识角。
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动手实践直观认识角。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学习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的。教师的教需要通过学生的学来体现,而学生的学则是需要教师引导的。本课我一改传统式的教学方式,把获取新知的过程交给学生自己,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活动为主线的思路,注意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根据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创设学生熟悉的教学情境,鼓励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我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整个教学过程大致可以分为“提出问题——探索问题——问题解决”三个阶段。问题解决的过程,正是学生们态度、情感、价值观及学习能力全面发展的过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体现生本的理念“先做后学”,达到“教少学多”、“无为而为”的教学效果。
三、说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给学生能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并能成为一种思索活动。当代新知识、新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能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终生受益,达到“教是为了最终的不教”的目的。因此,本课时主要进行指导学生运用迁移的方法学习新知。如:我先让在情景图中找角,说生活中所见到的角,再在课桌上找角,最后,根据学生的汇报共同在黑板上画出角,
并在以后的练习中加深角理解,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一共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一是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激趣引入;二是从实物中抽象角,丰富学生的感知;三是共同观察讨论,建立角的正确表象;四是寻找生活中的`角,巩固对角的认识;五是动手做角,加深对角的认识与理解;六是比较角的大小、发展学生的思维;七是设计综合练习、提升学生能力。
(一)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激趣引入。
课始,通过“摸一摸、猜一猜、看一看”的活动,直观感知“角”。
这个活动学生喜欢,既能唤起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起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搭起了现实生活与抽象数学的桥梁。
(二)从实物中抽象角,丰富学生的感知。
本课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因此,在唤起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动态的过程把这些角抽象出来,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感知数学上的“角”的形象。
而这些“数学上的角”跟学生“经验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异,也会在他们的心理产生一种认知上的冲突,也正是这种冲突将激励着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比较与发现中。
(三)共同观察讨论,建立角的正确表象。
通过刚才的一系列活动,学生已经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接着我们安排了及时的观察、对比与发现,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称,顶点、边。逐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然后及时设计“判断”练习,通过辩认与说理,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通过多种方式的参与体验,引导学生深化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四)寻找生活中的角,巩固对角的认识。
由于学生已经形成了角的正确表象,为了加深对角的特点的认识,我们又安排了“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的体验活动,让他们在身边寻找角,并通过同桌互相指一指、摸一摸的活动过程,既能加深对角的特征的认识,还能让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性,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也能及时对某些错误的认识进行纠正与弥补。
(五)动手做角,加深对角的认识与理解。
“动手做一个角”是本课浓墨重彩的部分,这里,提供给学生好多的材料,学生可以借助这些材料做出角,学生展开活动时,老师参与学生中间,即时采集有用信息,为教学服务。有的学生用一种材料不止做出了一个角,教师及时表扬鼓励,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层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们多向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地闪现。
(六)比较角的大小、发展学生的思维。
10.二年级数学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十
1、注重学生的实践与操作,体现活动教学思想。
本节课自始至终贯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和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知识特点,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活动教学思想。我把原来的知识传授设计成了一连串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学生动了起来,课堂活了起来。。
2、教师敢于放手,给学生的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整个教学过程,找角──指角──折角──比角──画角,无一不是学生的主动操作与探索,可以说,正是由于教师敢放手,才有了学生的主动探索与思考,才有了学生的自主构建,才有了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才有了学生的全员参与,才形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心态,才有了学生的主动体验。
3、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本节课教师没有完全按照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照本宣科,而是在准确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现有知识水平出发,对教材进行了“改造”,这样的改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贴近,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更容易接受。这也是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体现。
不足之处:
1)从不同的侧面我了解到,学生见过的角和头脑中的角主要有以下一些:
1、人民币中的“角”。
2、牛角、羊角……
3、墙角、屋角、书角……
4、角是尖尖的,最顶端的地方……
足见每一个学生都有丰富的知识体验和生活积累,每一个学生都会有各自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我认为这是角初步认识教学时学生学习的起点。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也就是说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但在运用这些资源的时候碰到一个问题是:如何使学生清楚地知道生活中的角与数学中的角的联系和区别呢?
我在这节课中也关注了这一点,但临近课末却发现还有几个学生把“角”与“三角形”混为一谈。显然我在此方面的引导还不够到位,如果在认识了角的各部分名称后,根据初步感知环节中“多数学生指角都是点一下角的顶点”这一信息进行如下点播:老师在黑板上点上一点设问:“角是这个样子吗?”“想想怎样才能将你想的样子完整地指出来?”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一下,互相指指。让学生充分体验,形成清晰的认识,可能错误的生活经验能更好地得以纠正。
11.二年级下册数学认识角 篇十一
1、初步认识角和平行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增强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3、认识到图形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重、难点:
1、用电子图(格子图)画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2、图形知识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角
1、特点:1个顶点,2条边
2、分类
锐角:比直角小。
直角:三角板上有一个直角。
钝角:比直角大。
3、判断角的方法
和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二)四边形
1、长方形特点
①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②在一个长方形中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就是长方形的宽。
2、正方形特点
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3、平行四边形特点
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三)基础练习
1、一个角有()个顶点,红领巾有()个角。
2、所有三角形都有()个角,()条边。
3、()和()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4、正方形的()边都相等,长方形()边相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
5、把锐角、钝角、直角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一排。
6、数学书95页第5题(独立完成,交流汇报)
7、数学书第95页第6,7题,(独立完成,交流汇报)
(四)变式练习
判断
1、用放大镜看直角,直角变大。
2、角的两条边越长,角越大。
3、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4、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只有两个角是直角。
5、平行四边形有4条边,4个角,对边相等。
问答题
在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里面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操作题
1、在点子图中画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
2、以给出的点为顶点,画一个锐角。
3、在给定的边上画一个钝角。
(五)提高练习
1、在一张长方形纸上只剪一刀,剩下的图形可能有几个角?
12.二年级下册数学认识角 篇十二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什么是数学教学呢?我认为应该像郜舒竹教授在《小学数学这样教》一书中提到的“利用数学教学生,把数学课程内容作为载体,注重的是学生作为人的全面发展。”
《角的初步认识》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中图形认识的范畴。《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学段目标明确指出:要让学生“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核心教学任务就是建立角的特征表象,而数学表象是以感知为基础的,没有感知,数学表象就很难形成。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低年级小学生思维形式处于直观形象思维为主阶段,他们认识抽象的数学概念,一般要通过直观形象的感知活动,再初步概括为伴有词语的表象保留在头脑中,进而借助于表象在练习活动中形成思维定势。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应调动孩子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把眼看、耳听、口说、手动、脑想等活动结合起来。丰富的活动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图形表象,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孙晓天教授针对数学素养提出“在公民的数学素养当中,知道数学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首当其冲。”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起始课。它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中图形认识的范畴。图形认识的学习贯穿小学一至六年级,内容各不相同,但学习的核心任务都是对图形特征的认识、表象的建立,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对多种素材的不断学习逐渐形成。那么我们的小学教材也是在不同的学段编排了不同的图形认识学习任务,以促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一年级 初步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二年级 初步认识线段和角
三年级 认识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
四年级 认识线段、直线、射线,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
五年级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六年级 认识圆、圆柱和圆锥
本节课所学习的角是一个原始的种概念,在与角有关的概念系统中,它是首次出现。后面还会学习直角、钝角、锐角、以及角的度量等。另外它还是后面学习几何图形的一个重要维度,如学习研究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的特征时都离不开角,所以学好角的初步认识非常重要。本课教材如下: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教材编排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使学生感受到角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对生活进行观察的能力。本课的教学核心任务是让学生知道角的特征,在头脑中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并通过多种形式外现自己头脑中的角,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为了更好地了解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我还翻阅了北师大版和苏教版教材。
对比来看,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教材在角的认识一课中,都是从生活实物图中抽象出角,再概括出角的特征,以建立角的特征表象为教学核心任务,与此同时,通过多种活动巩固角的特征,建立数学世界与 我还参阅了郜舒竹教授的《小学数学这样教》一书,从而了解到人们对角的认识经历了从单纯的质的认识到质与量综合的认识;以及从静态的认识发展为动态认识的四个阶段。对于角的定义也有很多种,但又都不尽如人意。反观本课教学内容,根据刚进入二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认知水平,我认为教材是把本课对角的认识定格在了从单纯的质的认识上,通过观察静态角,找到角是由什么组成的,并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描述,基本符合郜老师所提到的三大定义中的第一种有关性质的定义,通过列举角的构成要素进行描述初步定义。当然这只是对角的初步认识,在后面的学习中还会不断的接触到角,四年级会加入有关角的量的研究,进而不断完善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学情分析:
角与我们的生活有紧密的联系,很多物体的表面上都有“角”,学生通过家长、辅导班的提前预习指导等,会有一些经验的积累。那么我班学生在上课前对角的原有认知到底是怎样的呢? 于是我对我班38名学生做了以下前测调研:
通过学情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在找图形时不能找到角这个图形,他们并不认识图形角。
依据以往教学经验,我知道学生在画线段的时候,很多都不愿意用尺子,总是喜欢徒手画直线,本课有画角的学习任务,学生在画角的时候,是否能够用尺子画出标准的角呢? 我的反思: 直接告诉学生角是由什么组成的,直接教会学生如何用尺子画角,这样的直接教学非常容易,但是学生的能力如何提升呢?如何做到“利用数学教学生,把数学课程内容作为载体,注重学生作为人的全面发展”呢?
在这幅图中,有你认识的图形吗?请你用彩笔圈画出来。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有很多次要学习图形的认识,都需要认识特征、建立表象、画图再现。那么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运用工具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为了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我做了如下思考: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小学数学学习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经验,才能进行正确的抽象概括,进而形成数学的概念。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关联生活,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由学生熟悉的校园情境图开启,寻找角,观察角,抽象概括出角的特征;再次回到生活中找角、创造角、画角,运用多种形式巩固学生对角特征的认识。
我认为学习知识很重要,而认识到知识的价值所在更为重要。我们的学习是为了更好的运用,更好的生活,所以在课堂的最后我加入了一些角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使学生在认识角特征之后,能够进一步了解到角的应用价值。
对于运用工具的意识培养,我则放手让学生尝试画角,在学生的作品展示交流中,使学生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运用工具的意识。真正做到在活动中发现,在活动中思考;协同多种感官,感知探究辨析;夯实基础知识,提高数学素养。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采用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发现探究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为学生发现概括特征提供大量丰富的标准图形,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建立起角的特征表象,最后通过介绍使学生感受到角在我们生活中的有很大的用处。
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 用直尺画角。
2.经历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动手 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多种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数学;引导学生用 数学眼光看世界,使其感受到我们的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教学重点:认识角的特征,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
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难点:使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发展其空间观念,初步培养运用工具的 意识。
教具准备:ppt、小棒、扇子
学具准备:每人一个学具袋(圆纸片、1根线、2根小棒)、a4纸一张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教学流程图
具体教学过程
一、依托情景图,回顾旧知,导入新知。呈现主题图:校园情景图 具体教学过程
一、依托情景图,回顾旧知,导入新知。呈现主题图:校园情景图
在这幅图中有你认识的图形吗?
老爷爷手里拿的这把剪刀,张开的剪刀口也形成了一个图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图形家族中的新朋友——角。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常见的校园情景图出发,找认识的图形自然暴露学生对角的原有认知;问题相对开放,每位学生都有的可说,避免开课学生就有为难情绪,浅入深出,引出本课的研究内容角。与此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二、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特征。
(一)图中找角,初悟特征。
在这幅图中你还能找到这样的角吗?
【设计意图:在对角有了一个初步的整体感知之后,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回到生活情境图中再次找角。借助对角的瞬时记忆,运用类比思维发现更多的角,为后面进一步认识角提供大量、丰富的直观素材资源。】
(二)观察交流,概括特征。隐去背景图。
这些角大小不同,方向不同,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请你观察一下,看看有哪些发现?
通过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特征,对角的构成要素有一个初步了解,知道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设计意图:从实物图中抽象出几何图形——角,并通过观察发现角共同特征的活动,引导学生在变与不变中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对比辨析,明确特征。
以下6个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不是角? 通过观察判断,在学生说理中,使其明确角的顶点是尖尖的、两条边是直直的。(交流中教师及时补充板书)【设计意图:巧用角的变式与反例,通过判断,使角的概念精确化,促学生数学思维深刻性的发展,能够全面地、深入地、从准并从细地思考问题。】
三、多种活动,巩固角的特征。
(一)在教室里寻找角的活动
活动内容:请你在教室里找一找哪有我们刚才认识的角? 活动说明:引导学生指出自己找到的角。
【设计意图:通过找角指角的活动,了解学生是否能够清晰的认识角,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他们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素材创造角的活动 活动内容:灵活运用三种素材创造角 活动材料:圆纸片、1根线、2根小棒
【设计意图:利用手中的素材创造角,再现学生头脑中角的清晰认识;尤其是运用圆形纸片和线的创造过程,需要再加工,进一步凸显学生对角特征认识的准确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创新意识。】
(三)在纸上尝试画角的活动 活动内容:1.自主尝试画角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画的角可以看出,多数学生对于角的特征能够准确掌握,但是没有灵活运用工具的意识。尝试画角的活动为后面用尺子画角的学习奠定了学习需求的心理,同时积累了研究的素材。】 2.对比交流,学习方法
说一说同学们画的这些都是角吗?怎样才能画出准确的角?介绍画 角经验
3.借助工具再次画角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宽容错误、善待错误、研究错误、利用错误,通过学生作品的对比交流,再一次深化角的特征认识,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工具的意识,使得工具的运用变成一个学生的自我需求。】
四、拓展延伸,角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介绍角在生活中的作用:1.扇子
2.交通标志(左转弯、右转弯与直行标志)3.台球
【设计意图:向学生介绍角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使学生了解角的价值所在,感受到学有所用,同时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养成。】
五、课堂小结,畅谈收获。说一说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课堂收获,评估教学目标的基本达成情况。】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用彩笔描出下图中的角,并填空。
【设计意图:在简笔画中找角,了解学生对角特征的掌握情况,看看学生是否能够准确的找到角。画简笔画,进一步了解学生在画角时是否已有工具的应用意识。
六、本教学设计特色说明与教学反思
1.在观察对比的活动中,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角的基本特征。
大小、方向不同的多样的角,有其共有、不变的本质属性称之为角的特征。在寻找角特征的过程中,学生要能够剥离现象认本质,这种品质和能力有助于人的长远发展。因此,本课中借助校园图呈现出大小方向各样的角,在丰富素材的支撑下,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提炼概括,从而形成角特征的认识。教学中采用的方式是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观察、思考,充足的交流表达时间,为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形成发现规律的基本认识。
2.在多样丰富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夯实角特征的认识。对一个概念的准确认识是个复杂的事情,对其内涵、外延都要有客观清晰的认识才能全面达成相应认知。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形成全面、准确的认识,设计了多种活动。在不同的认识层面设计了辨析角、找角的活动,直接巩固深化角的特征;通过借用小棒、圆形纸片、一根毛线创造角的活动引导学生应用角的特征,求变创新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画角的活动,培养学生表达外显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应用工具的意识。在活动的参与、学习和改进的过程中,深化角的特征,发展思维能力。
3.在关联生活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实践第一”的观点,感知角认识的价值。
13.二年级下册数学认识角 篇十三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分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这节课是从图形到角的活动中学习新知,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习更深的几何知识奠定基础。课程标准对本册教材图形部分内容总体要求是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
2、学生分析:在生活中,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所以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教学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多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活动,丰富学生对角的认识。
3、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
依据课标要求,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依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能正确找出生活中的角和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教学难点: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采用了直观情境教学法、演示操作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画面,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都是学过的平面图形,再让学生用小棒摆出三角形,再移走一根,从而引入课题“认识角”。
(二)找角,指角,摸角
1、通过学生头脑中形成的角的表象去身边找角并互相指一指,这时学生只是笼统地指出角。
教师示范指角,让学生在潜意识中形成角是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再让学生指角。
2、从图片中找角,把角从实物中抽象出来。
3、让学生用手摸角,感受角。
(三)学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师示范画角,并学习角的各部分名称。明确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四)、运用新知,辨别角,数角。
1、出示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辨别角,强化角的特点。
2、练习数角,在不同图形中数出角的个数。
(五)、比角的大小,探究与角的大小相关的因素
1、玩角,发现角有大小
以游戏的方式呈现,让学生感受角是有大有小的,2、游戏——变角,比角
师做一个活动角,要求学生变出比自己大或小的角。要求学生放进抽屉,师喊123齐拿出。找出大小差别大的角让学生辨认,能直观看出大小。
3、请一名学生上台做一个和老师一样大的角。师: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的角是不是一样大呢?
生自由回答。
在探究的过程中找到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小结:把顶点和一条边对齐来比较。
通过引入比角的大小的情境让学生感知角的大小和角的两边开口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六)、总结全课
《认识角》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学生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进一步
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2、学生分析: 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年龄特点,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
小。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4、教学重点:能正确找出生活中的角和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
5、教学难点: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二.说教法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采用了直观情境教学法、演示操作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1、操作法
在动手实践中,化抽象的数学知识为看得着、摸得到的东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学会了思考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方法。
2、观察思考法
学生在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训练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留意身边的事
物,培养了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角,尽量体贴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在上课时,我出示一个“圆”和一个“正六边形”,让两名学生上台做滚动实验,看哪一个图形滚得远。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其中的奥秘,发现到正六边行有角,阻碍了滚动的力量,所以滚的慢,从而引入课题“认识角”。
(二)动手做角,加深对角的认识。
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尽量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循序渐进地发现问题和解决
问题。
1、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先让学生观察角,感知角,出示主题图,指名学生到台前来指一指,说一说图中的物体哪些地方有角。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有角,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并让学生感知了生活中的角。
2、让生用纸条动手折出一个角,学生可能折出大小不同的角,这样通过直观的具体实物,使学生在操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对角的认识由实物到半抽象,再让学生触摸角的各部分,学生可以感觉到尖尖的顶点和直直的边,然后让生观察结果和屏幕显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让生概括出角组成是由1个顶点和两条直边所组成的。并教予学生作角的标记方法。
3、通过以上教学,学生对角的组成这个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进而给学生出示“判断下面的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这个练习,让学生对这个知识点加以巩固。
4、在比较角的这个环节中,我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亲自去实践体验,让学生用准备好的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图钉做成一个活动角,再随意扯动角的两条边,观察角的变化,并在小组讨论,得出角的两边张口
越大角就越大的结论。
(三)观察比较,感悟角的大小。
利用课件出示两个能明显区分大小的角,学生通过观察很快就能辨别出角的大小,但对于两个边长短不一的角,这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学生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说法不一,这时我采用课件演示比较的过程,用重叠的方法把两个顶点重合,一条边也重合,再比一比哪个角大。通过操作和展示,引导生归纳出: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张口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四)、组织练习,应用拓展。
1、找一找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并把它们标出来。
2、课本第68页上的“比一比”的第(1)题。
3、找一找下图中有几个角?
(五)、总结延伸,布置作业。
本环节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整理,知道自己一节课来有什么收获,同时布置一些课外作业,以进一步巩固熟练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① 课堂总结: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
② 布置作业:
回家后找一找家里面的东西哪些有角。
五、说板书设计(略)
整堂课设计,我始终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观察、操比、演示、比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脑手口,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认识角”。
2、教材分析:
在生活中,许多物体中存在着“角”,学生对它也是相当熟悉,我在课前也了解过,他们的认识大多停留在“一个物体的边沿,或是转角的地方,就是角。”而这些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也是本课的学习起点,正确选择学生的学习起点,对于数学学习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主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以交流与研究为特征的学习方式。
3、教学目标:
①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②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直观认识角。
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动手实践直观认识角。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学习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的。教师的教需要通过学生的学来体现,而学生的学则是需要教师引导的。本课我一改传统式的教学方式,把获取新知的过程交给学生自己,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活动为主线的思路,注意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根据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创设学生熟悉的教学情境,鼓励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我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整个教学过程大致可以分为“提出问题——探索问题——问题解决”三个阶段。问题解决的过程,正是学生们态度、情感、价值观及学习能力全面发展的过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体现生本的理念“先做后学”,达到“教少学多”、“无为而为”的教学效果。
三、说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给学生能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并能成为一种思索活动。当代新知识、新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能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终生受益,达到“教是为了最终的不教”的目的。因此,本课时主要进行指导学生运用迁移的方法学习新知。如:我先让在情景图中找角,说生活中所见到的角,再在课桌上找角,最后,根据学生的汇报共同在黑板上画出角。并在以后的练习中加深角理解,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一共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一是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激趣引入;二是从实物中抽象角,丰富学生的感知;三是共同观察讨论,建立角的正确表象;四是寻找生活中的角,巩固对角的认识;五是动手做角,加深对角的认识与理解;六是比较角的大小、发展学生的思维;七是设计综合练习、提升学生能力。
(一)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激趣引入。
课始,通过“摸一摸、猜一猜、看一看”的活动,直观感知“角”。
这个活动学生喜欢,既能唤起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起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搭起了现实生活与抽象数学的桥梁。
(二)从实物中抽象角,丰富学生的感知。
本课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因此,在唤起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动态的过程把这些角抽象出来,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感知数学上的“角”的形象。
而这些“数学上的角”跟学生“经验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异,也会在他们的心理产生一种认知上的冲突,也正是这种冲突将激励着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比较与发现中。
(三)共同观察讨论,建立角的正确表象。
通过刚才的一系列活动,学生已经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接着我们安排了及时的观察、对比与发现,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称,顶点、边。逐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然后及时设计“判断”练习,通过辩认与说理,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通过多种方式的参与体验,引导学生深化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四)寻找生活中的角,巩固对角的认识。
由于学生已经形成了角的正确表象,为了加深对角的特点的认识,我们又安排了“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的体验活动,让他们在身边寻找角,并通过同桌互相指一指、摸一摸的活动过程,既能加深对角的特征的认识,还能让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性,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也能及时对某些错误的认识进行纠正与弥补。
(五)动手做角,加深对角的认识与理解。
“动手做一个角”是本课浓墨重彩的部分,这里,提供给学生好多的材料,学生可以借助这些材料做出角,学生展开活动时,老师参与学生中间,即时采集有用信息,为教学服务。有的学生用一种材料不止做出了一个角,教师及时表扬鼓励,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层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们多向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地闪现。
(六)比较角的大小、发展学生的思维。
在学生初步感知了角有大有小的基础上,设计了“比较角的大小”的环节,这里注重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与语言来描述比较的方法,教师通过有效的引导与小结,将学生的方法加以及时提升,同时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与水平。从教学的情况来看,孩子们的比较方法很多,也很有创意,从中也可以发现学生思维的开放性与层次性。
(七)设计综合练习、提升学生 经过多样性的活动过程,学生积累了对角的正确认识,最后,我们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综合练习,意在引发学生的思维向更高层次迈进,这三个层次的练习,学生的思维得到了碰撞,思维的水平也得到了提升。整课的设计,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摸一摸、找一找、指一指、做一做、比一比”的活动过程,在多种感官协调参与下初步认识角。倡导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展示与交流,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既发展了求异思维,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各自的认识。
【二年级下册数学认识角】推荐阅读: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认识角微型课稿06-18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认识角》说课稿11-21
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路线》教学设计07-28
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的认识》教学反思07-12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认识角10-23
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竖式的认识》教学设计11-23
二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学反思07-20
二年级下数学教学实录-认识角-翼教版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