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古代励志名言

2024-10-25

经典的古代励志名言(精选16篇)

1.经典的古代励志名言 篇一

古代励志格言经典名言名句大全

1、玩物丧志。——《书经》

2、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3、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4、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5、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6、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列传》

7、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8、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9、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传》

10、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

1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12、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

1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14、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15、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1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1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18、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高適《塞下曲》

19、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20、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罗大经《鹤林玉露》

21、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荀子·儒效》

22、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后汉书·陈蕃传》

2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2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25、从臣皆半醉,天子正无愁。——李商隐《陈后宫》

26、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27、日日望乡国,空歌白苎词。——张籍《蓟北旅思》

28、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

29、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30、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31、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增广贤文》

32、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如露。——《增广贤文》

33、恶莫大于毁人之善,德莫大于白人之冤。——《曾国藩》

34、旧愁似太行山隐隐,新愁似天堑水悠悠。——《王实甫》

35、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

36、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朴为美。——《司马光》

37、亮再不能兴兵讨贼,悠悠苍天何薄于我。——《诸葛亮》

38、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

39、不要因路远而踌躇,只要去,就必到达。——《成吉思汗》

40、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纳兰容若》

41、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上最难得者兄弟。——《增广贤文》

42、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楚辞》

43、北风其凉,雨雪其雾。惠而好我,携手同行。——《诗经》

44、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经》

45、天之所废,虽贵必贱;天之所兴,虽贱比贵。——《冯梦龙》

46、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王阳明》

47、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司马光》

48、赏罚不明,百事不成;赏罚若明,四方可行。——《冯梦龙》

49、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来一回,老一回。——《白居易》

50、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朱熹》

51、君子不可不抱身心之忧,亦不可不耽风月之趣。——《洪应明》

52、人生一世,草生一春,来如风雨,去似微尘。——《增广贤文》

53、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易经》

54、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孔尚任》

55、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吾道亦如是,行云贵日新。——《白居易》

56、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

57、我一旦得到贤士和能人,就让他们紧随我,不让远去。——《成吉思汗》

58、在天为命,在义为理,在人为性,主于身为心,其实一也。——《朱熹》

59、事穷势蹙之人,当原其初心;功成行满之士,要观其末路。——《洪应明》

60、何谓君子?何谓小人?德大于才便是君子,才大于德便是小人。——《司马光》

61、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张岱》

62、模棱气象,养成不黑不白,不痛不痒之世界,误人家国,已非一日。——《曾国藩》

63、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曹操》

64、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

65、可与言而不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

66、一点樱桃启绛唇,两行碎玉喷阳春。丁香舌吐横钢剑,要斩奸邪乱国臣。——《罗贯中》

67、司徒妙算托红裙,不用干戈不用兵。三战虎牢徒费力,凯歌却奏凤仪亭。——《罗贯中》

68、失敬!失敬!石中有美玉之藏,若以貌取人,岂不误了天下贤士!——《冯梦龙》

69、以举世皆可信者,终君子也。以举世皆可疑者,终小人也。——《曾国藩》

70、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曾国藩》

71、沽虚誉于小人,不若听之于天。遗货财于子孙,不若周人之急。——《曾国藩》

72、与人者,与其易疏于终,不若难亲于始;御事者,与其巧持于后,不若拙守于前。——《洪应明》

73、唐虞捐逊三杯酒,汤武征伐一局棋。日月笼中鸟,乾坤水上沤。还有啥事好烦忧!——《洪应明》

74、殷因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

75、有而未尝有,是真有;无而未尝无,是真无;见而未尝见,是真见!——《王阳明》

76、争先的路径窄,退后一步自宽平一步。浓艳的滋味短,清淡一分自悠长一分。——《洪应明》

77、忙处事为,常向闲中先检点,过举自稀。动时念想,预从静里密操持,非心自息。——《洪应明》

78、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根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洪应明》

79、古来豪杰,吾家祖父教人,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曾国藩》

80、众人以顺境为乐,而君子乐自逆境中来,众人以拂意为忧,而君子忧自快意中起。盖众人忧乐以情,而君子忧乐以理也。——《洪应明》

2.经典的古代励志名言 篇二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思想传承的重要载体, 相关教育是中国人性中的重要保障, 它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形成和提升有重大作用。中国古代文学具有一定精神意义上的“民族性”, 它的教育决不局限在各种课堂上, 而是全民族必须担当的文化责任, 也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难题。特别是在精神物化倾向已引起我们警惕的今天,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能够最大限度地帮我们寻回和保持灵魂的安宁, 它昭示着人们的道德高标, 是民族的审美简史, 也是典籍之中历史叙事的重要组成, 有着含蓄蕴藉的人生意味。

1.道德高标。

“道德”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贯穿性主题,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深沉叮咛,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铿锵誓言,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的生动图景,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德高度, 都在推己及人的神圣思考中传承下来, 并将传承下去。

2.审美简史。

文学经典中一以贯之的“穷达观”深刻影响了甚至标定了中国人千百年来的审美取向和人生抉择。“屈子袭兰芷之奇芳, 怀琬琰之丽质, 抱匡济之高志, 遭流放之幽忧, 行吟荒泽, 眷念宗邦。其不能自已之情, 与无可告愬之语, 一托于文辞以见。遂能乘风人之续, 开辞家之宗, 而为百代之仪表焉”[1]。从《诗经》对庞大青铜礼器的歌赞到魏晋山水诗与唐代田园诗的脱胎, 再到宋人为一块端砚半亩方塘而生出的哲性低吟, 无不标志着传统士人思想的转变;文学经典中的女性审美理想也一变再变, 从具体作品中亦不难看出女性审美标准从“德言容功”到“琴棋书画”的重心转变;即使是看似不起眼的中唐大历诗风也显示了唐人与政治兴衰密切相关的从宏大到纤巧的审美流变。

3.人生意味。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是相关时代的生动镜鉴, 单是从一部《诗经》就可寻到先民人生华彩的各个章节。“听到‘关关雎鸠’的鸟鸣, 就引发了对‘窈窕淑女’刻骨铭心的相思;看到‘蟋蟀在堂’的场景, 便生发出‘岁聿其莫’的时光流转的悲凉;田间劳作, 描绘的是秀野上‘薄言采之’、‘薄言掇之’的劳动畅快;战场厮杀, 抒发的是内心里‘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的慷慨豪迈;乡人聚会, 是‘朋酒斯飨, 曰杀羔羊’的欢天喜地;宗庙祭祀, 则成了‘惠我无疆, 子孙保之’的庄严虔敬。男女相约, 记录着‘爱而不见, 搔首踟蹰’的活泼与俏皮;夫妻对话, 表现出‘女曰鸡鸣, 士曰昧旦’的诙谐与幽默。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歌声即生存。’正是在远古先民的歌唱中, 诗深入到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深处, 形成了中国古代以诗为核心的文化风范”[2]。 可见,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尤其是那些抒情性十分强烈的文学经典仍是我们灵魂的天籁, 它让我们保持清醒、从容, 并一步步走向完美。

4.历史叙事。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是对中国人人生经历和思想经历的忠实记录, 虽然不是正史, 却始终背负着与史家相似的人文使命。文学史上有“诗史”之称的并不只有历来为人称诵的杜诗, 白居易、杜荀鹤和更多将历史写进文学的诗人诗作都可补史之不足。就连《长生殿》与《桃花扇》这样于舞台上常演不衰娱乐大众的戏曲作品也都取材于史实, 也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历史, 孔尚任更是直言自己的作品是在“借离合之情, 写兴亡之感”。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源, 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学素材。《水浒传》、《三国演义》直接以历史为题材, 《西游记》虽为神怪小说, 仍据一些历史事实展开。而《警世通言》中依托历史事件或假托为历史掌故的竟占2/3。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不但是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直接载体, 也是中华民族精神追求的客观表达, 而大学中文学科的基础课程中也从没少过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讲授与传播。但由于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产生的时代与今天相距较远, 其具体教学难免会遇到诸多困扰。在这种情况下,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当代教学就应该首先强调其无可替代的精神属性, 并全面探寻其现代转型的可能路径, 从而使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能够真正地被现代人接受, 并能够切实地为时代服务。

二、现代转型的可能路径

为了实现“古为今用”的伟大理想, 多年来我们已做了很多有益尝试, 比如, 在对学生进行传统经典教育的过程中引入教改理念, 在重视对象因材施教的同时强化该课程的思想性与实用性;持续进行新路径、新方法的探究, 使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在新的时代文化背景下坚定自己的立场、调整自己的角度、重塑自己的形象, 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益;还有依据社会文化现状、人才需求现状与大学生思想实际, 从教学思想和教学手段上入手, 力求做到教学科研相结合。具体为:一是坚持双重视野, 重视世界文化的大气候, 同时重视中国文化形成的鲜明个性;二是运用多种理论武器, 把教育学、社会学、文化学、美学、心理学等多种理论运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三是理论联系实际。此外, 仍有一些关键措施易被忽视但却不可或缺:

1.借重教学优势, 宣扬“国学”地位。

“国学”主要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但主流之外的《老子》《庄子》以及魏晋玄学也同样意义非凡。在传统文化与学术中处于相对“通俗”地位的文学经典在人群中分布最广, 最易于被人接受, 也有能力成为宣扬国学地位的最佳手段, 它们也因之而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重点推介的对象。

2.加强经典品鉴, 发掘“多育”功能。

现代教育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而对人才的全面培养往往要依赖于多种学科和多项教学内容的共同作用, 而文学经典就是其中一条至为便捷的路径。从《论语》开始的至圣先师的教诲就是德育与智育并重的, 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指称带有极强的象征意义却也与他现实中的跋涉至为切近;谢灵运、王维的山水诗和田园诗中总也少不了屐痕处处的身轻体健和心旷神怡;陶渊明“戴月荷锄归”的人生意趣里也自有躬耕垄亩的别样所得……在诸多经典之中, 文学自身不可或缺的审美属性与更多的教育属性、社会属性相融合, 成为具有多用功能的教材, 对受教者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3.坚持本土策略, 弘扬“批评”传统。

20世纪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文学传播和文学接受使太多的人形成了“言必称西方”的学术习惯, 却忽略了外来的手段有时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中国古典诗学范畴、批评形态、理论体系都已相当成熟, 也早被运用自如, “它既是一门实学, 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底, ‘钻之弥坚’, ‘其味无穷’ (颜渊、程颐语) , 可以给人带来洞幽烛微、鉴影度形的知识与智慧;同时, 它也是一门理论, 呈开放的态势, 能容纳多种现代思维”[3]。说起杜诗没有人会忘记富于批评精神的《戏为六绝句》, 早于它的《文心雕龙》, 略晚于它的《诗品》, 甚至更晚的《姜斋诗话》《人间词话》等一系列批评之作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理论高度, 也彰显着中国人的思想高度。

(四) 提倡学以致用, 尝试“古诗文”写作。由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和中共中央宣传部出版局共同主编的《中华腾飞的百道难题》一书提及:我国大学毕业生不会写文章早是司空见惯的事儿了, 写作已成为中华腾飞的一种阻碍。曾几何时, “对案至不能就一札” (郑板桥语) 在古代文化人那里, 决不单是一个人能力的匮乏问题, 而是直指他道德、人格的一种巨大缺陷, 是件极其丢脸的事情。著名作家汪曾祺在其1981年创作的小说《徙》中借主人公高北溟之口说:“学国文的最终的目的, 是把文章写通。”这个目标我们显然还没有实现。写作, 事实上已成为中国能力的一块短板。在港台的古代文学教学中还有写作这门课, 可视难易程度引入对联、绝句、律诗、词、赋之类多种文体形式的写作。但在我们的身边, “口占一绝”的功夫似乎早已成为过去, 我们实在不敢指望连写作白话文都深感艰难的大学生熟悉旧体诗词和文言文的写作, 而这种写作能力又恰恰是现代教学应该培养和具备的, 这种能力可以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回到古人的文学创作语境中去理解古人的思想和作品。

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并且特别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 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 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 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 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 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还进一步强调一定要“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 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

摘要:中国古代文学经典是从文学史和人们灵魂深处脱颖而出的瑰宝, 有着美学、社会学、文化学、心灵史等诸多维度的崇高意义, 但在当今全球化的形势下, 在与国际接轨的新的文化格局中, 在消费文化语境里,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教学地位不断地受到来自各个方面力量的冲击, 所以我们必须应对得法、应对得当、应对有力、应对有效。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当代,教学模式,探讨

参考文献

[1]刘永济.十四朝文学要略[M].北京:中华书局, 2007:73.

[2]傅道彬.诗可以观:礼乐文化与周代诗学精神[M].北京:中华书局, 2010:354-355.

3.中国古代经典教育培养的“脸面” 篇三

秦汉如何垄断知识购买权

秦王朝网罗各种流派学说,设置博士,“博士一官,盖置于六国之末,而秦因之”,“博士,秦官。学通古今,员多至数十人”,这种设置很大程度乃是出于备以受谘。秦王朝总的方针,乃是贯彻法家的强力控制意志,实行强制控制的“思想压制”,“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史记·秦始皇本纪》),用“以吏为师”的方针,指导整个帝国。这种趋向无疑否定了春秋以来的教育成就,否定了受教育阶层的地位,这本身也同秦之大量吸收游士的方针相冲突。如果不辅以“思想灌输”的手段,左右之,它压制的力量的爆发必然具有摧毁性,秦的覆亡,不能不说此乃一大诱因。

强力“思想压制”的方式本身也不能为强有力的帝国权力管控系统提供必要的谨慎准则和价值系统。没有统一的精神原则武装起来的官僚,在贯彻帝国强有力的管控意志时,总是陷于漫无头绪的地方事务中,使其面临地方事务、处理地方事务时极为被动。

秦王朝实行的强有力专制,是一种毫无弹性的制度。它的严密性和繁琐性,使各个阶级都暴露在赤裸裸的强权之下,所有的官僚皆疲于奔命,这也可以从秦始皇神秘的行踪事件中寻得端倪。

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喜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捕讨在旁者尽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七《秦纪》二)

秦始皇以强压之措施,施于对帝国全方位的监控。它不仅要控制军事上的危险,“收天下之兵,聚之成阳,铸以为金人十二”,而且以强有力的户籍控制人力和物力,辅之以什伍连坐之制。正是秦帝国强有力的政治控制、大规模的军事行为,缺少适当弹性的制度设置,耗竭了帝国的资源,从而走向了崩溃。

秦王朝对其权利资源——士的摒弃,又使秦王朝的权力基础变得薄弱。它的强制措施,虽能控制人们的思想,却无力获得意识形态的支持;专制帝国的意识形态,只有以“思想控制”和“思想灌输”相结合,方为有效。只有借助“思想灌输”的辅助,才能将其导入一个可控制之途。秦帝国试图以强制控制的方式,完成对人力物力的控制,维持帝国秩序,而抛弃“士”的支持,同时又将地方社会群体的组织力量视为多余,在缺少技术和专业分化的时代,将地方事务完全纳入帝国行政之内从而决定了它的脆弱性。

从制度的角度说,代秦而起的汉王朝无多大创新,但却充分展示了秦制度的魅力,在制度的内涵上承继法家的强有力控制准则。同时,逐渐以儒家的等级伦序及其道德训诫作为强有力的法家原则的内在核心,以缓冲秦王朝实施的僵硬强制控制,并在唐王朝之后,彻底完成其建构。汉王朝成功地利用“思想灌输”与“思想控制”的结合为帝国制度确定了道德原则和价值系统。

汉王朝的创立者刘邦本身是看不起士阶层那一套东西的,特别是对儒家那一套尤不感兴趣,但士阶层作为权力资源,提供的有效统治规范却改变了他的看法,在确立了故秦的行政制度的同时,却不得不对制度的价值规范加以重视。不过,历西汉前半叶,总的原则仍是强调社会的恢复和巩固帝国的财政基础,强调社会的稳定,而放弃兴师动众的华丽修饰。其帝国规范仍强调兼容并包,陆贾、叔孙通辈与萧何、曹参这类秦王朝基层行政的亲历者,并立于朝廷当中,甚至是以萧、曹这类秦王朝时代的小吏为主。这种局面在经过文景时代而得到改观,整个帝国总体上得到加强,新兴的政治资源已经壮大,开国之初的人事局面已有改变,调整帝国的指导原则已势所必然。可以说这一阶段既弱化了思想控制,也弱化了思想灌输,强调的是行政的有效运行。

西汉中叶,开始改变汉初经典教育不分流派的做法,认定以儒家经典培育官僚资源。汉武帝时,一改传统的诸博士之制,专立“经博士”,“建元五年春,置五经博士”,而百家罢,确立了儒家的至上地位,汉初以黄老为主旨兼容百家的局面得以改变。帝国的意识形态开始成熟,从而得以收到灌输与控制的效果。这也是社会变迁使然,春秋战国时代游士的活跃,到此时开始逐渐与帝国的制度融合,被纳入到同土地和血缘联系的格局当中,董仲舒所谓“贫者无立锥之地”也正是说明此时变局的重要。帝国社会中的士再也不是游离于土地和血缘之外的群体,从而彻底融入到帝国社会当中。从此,帝国总是着意于制度化的仕进制度和静态设置相结合,完全确立了帝国才是唯一的知识购买者,知识者的买家只有帝王这一格局,正是韩非子所说的“主卖官爵,臣卖智力”的局面。

此条途径的成功之处,既适当地控制了权力资源,又为帝国制度和行政贯注了一种精神和普遍的原则。《汉书·儒林传》称:

自武帝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姑,百有余年,传业者寝盛,支叶蕃滋。一经之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利禄之路然也。

等级伦序下的帝国目标化控制

经过长期的探寻,帝国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支柱,但是这毕竟需要一个长久的过程,断非短期所能成功,虽然汉帝国经武帝以儒术武装行政组织后,尚有诸多变故,但其欲使官僚机构、行政组织导于一道德原则中,确实成功塑造了帝国的意识形态(特别是唐中叶以后,科举制的成功,无疑在等级伦序的道德原则下,完成了帝国权威下的官僚组织的统一建构)。如此,士阶层为利禄而疲于注经、说经、诵经,其控制思想意识形态之效比秦之堵防,收效显著。汉虽承秦制,实已重塑了秦之道德伦理和价值系统。可以说,汉代以后,经典教育成了培育官员脸面的重要内容,而经典教育的基本内容又以儒家经典为主。从此,将士阶层同政权与社会联结一体,形成强烈的政治投机原则和品性。

nlc202309091051

帝国时代,一切既以等级伦序和道德训诫为指南,其至上的准则也就不离上下之等级关系,潜在的语汇即是等级优势者拥有支配和剥夺等级弱势者的精神和物质空间的权利。直白说,即等级弱势者之能自立于世,之能拥有某种物,全在于等级优势者未行使剥夺之权而已。对于时刻受到攻击的伦序网中的个人来说,只有爬上等级的高位,也许更能对自己提供保护,同时又享有支配更广泛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法家所强调的法术势就融为其中的人际网络和等级控制技巧。

累世治经之家,成了两汉时代一大特色,官僚同经典教育、土地、家族血缘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春秋战国时代思想争鸣,各派关注的是:理想政治。在此时化为实实在在的现实政治组织的控制技巧。从此,士阶层以官员后备队伍的角色彻底融合到帝国社会之中,形成以血缘为基础的等级伦序原则的承受主体,他们既是官僚,又是社会中的上层,在自治的社会群体中以家族的力量得以体现。

西汉时代的学术特色之鲜明,集中体现在其“利禄”二字上,同时又体现在刻意探寻神圣的宇宙秩序和帝国秩序之上。私立门户讲学接徒,或者家传世学,孔氏、伏氏、欧阳氏、桓氏、杨氏、崔氏等便是其中“世传家业”的名家大姓,除经文而外,刑律百家星算等无不有家学传统。

到东汉,帝国官僚体系进一步儒家化,因此有所谓“东汉功臣多近儒”之说。此等力量,经西汉的培植,形成东汉时代强有力的世家大族,儒家学说彻底成为帝国的主宰学说,使帝国获得了统一意识形态支持以及以此武装起来的官僚队伍。他们贯彻的同一信念使整个官僚体系统一在一起,接受皇权支配下的等级秩序,进而解决帝国的统一难题。帝国在至上的等级伦序原则支持下,完成财政与治安两大基本目标,实现帝国等级伦序原则下的目标化控制。

官僚与知识系统的最终驯化

但是帝国政权虽有效地掌握了统一的权力资源,却无法消除其小集团化倾向而导致帝国分裂的倾向,还没有足够的条件驯伏他们,消除他们小集团的分裂因素。此种前途只有在魏晋南北朝的战乱冲击下,经由唐中叶以后的深刻变更,消除世家大族而又有效地加强中央集权后,得以完成,帝国最终彻底驯化了官僚系统与知识系统。

隋唐时代确立的新型的仕进制度——科举制,强调的是士子的受教育程度,经过选拔进入帝国的上层组成帝国的官僚队伍。这虽然是秦汉以来帝国的用人传统,受教育的程度决定着进入官僚系统的机会,但要说将其制度化,还是隋唐之功。

作为拥有胡人血统的隋唐皇族,已具有打破世家大族地位的本钱,长期的战乱则又早已削弱了世家大族的势力。此时,他们已不仅是皇权的雇员,进而言之,则逐渐沦为皇帝手中称手的工具,而不再是特殊社会集团的代表,如果说这个阶层还显得特殊的话,那是因为一旦进入这个阶层其特殊地位才显示出来。获得了此特殊地位就是获得特权,而不是因为拥有特权才获得此特殊地位。这样,更为有效地积蓄了帝国的政治资源,从理论上说,除了特别低贱者外,各阶层的精英,皆可以成为帝国官僚的后备队伍。

随着官僚政府的这一变化,皇帝的地位也改变了,他再也不仅仅是贵族精英中的头号人物,道德和理智的完美化身,进而使秦汉时代确立的皇权体系、帝国政治更加深化。由于有了依赖皇权才能获得官职、权力和勢力的官僚集团,皇权以一种崭新的面貌雄踞于普通社会之上。

科举制度,通过对汉魏选拔官僚方式的制度化,而成为帝国重新掌握权力资源,巩固集权体系的有力措施,强化帝国等级伦序的有效方式,打击世家大族的强有力武器,直到帝国末年(1905年),才废止了这一制度。可以说科举制度作为帝国官僚制度的有力支持,与帝国命运相始终。

科举制度,有效地将帝国的利益作为首要考虑目标,而为帝国提供了更深厚的政治资源,同时又更为有效地支配此种资源,帝国的官僚体系获得了更为广泛的基础。两汉时代的天命皇权,虽然有理论上的完美,却不能有效地驯化官僚组织,此时则大有改观。唐太宗所谓“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正显示了此制度的力量。

中央政府、帝国行政同地方的关系开始从地方政权的全权治理转向绝对权威的帝国垂直控制。科举制的教育内核,是以儒家经典为核心来武装官僚系统,如果说汉魏时代的经学家法,还允许对经典进行多样性阐释的话,那么科举时代的经典教育,就开始向标准化、教条化推进,此后的官员在严密的经典培训中,接受的就是完整的脸面教育,这套脸面教育事关官僚的神圣性。

如果说唐宋时代官僚体系还没有完全奴化的话,那么其后明清王朝君王专制集权的极端化,将官僚集团彻底打入工具性甚至奴才的地位;在帝国王朝操控的官僚队伍形塑过程中,知识的品质被彻底阉割。

(摘编自《皇帝治下的中国》,云南人民出版社,有删节)

4.经典古代名言励志生活 篇四

2)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三国演义》)

3)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水浒传》)

4)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水浒传》)

5)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6)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7)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8) 心病终须心药医,解铃还须系铃人。

9) 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10)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

11)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12)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13) 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

14)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5.经典古代名人励志名言 篇五

2.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3.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4.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易经·系辞上》

5.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6. 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史记》

7. 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屈原·涉江》

8.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9.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10.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史记》

11.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12. 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屈原·涉江》

13.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

14. 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6.中国古代经典励志名言100句 篇六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刘备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3.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5.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6.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7.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8.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9.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0.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11.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12.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

1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

1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1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16.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17.不以一眚掩大德。——《左传》

译:评价一个人时,不能因为一点过失就抹杀他的功劳。译:君子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译:小人对自己的过错必定加以掩饰。18.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

译:人家一次就学通的,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一定能学通。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学一千次,也肯定会掌握的。

19.以五十步笑百步。——《孟子》

译:以为自己的错误比别人的小,缺点比别人少而沾沾自喜。

20.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韩非子》

21.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诗序》

译:提出批评意见的人,是没有罪过的。听到别人的批评意见要仔细反省自己,有错就改正,无错就当作是别人给自己的劝告。

22.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语》

23.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明代谚语

24.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增广贤文》

2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2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27.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译:事业或学业的成功在于奋发努力,勤勉进取。太贪玩,放松要求便会一事无成;做人行事,必须谨慎思考,考虑周详才会有所成就。任性、马虎、随便只会导致失败。28.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明〃朱熹

译:用心思考,用眼仔细看,有口多读,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正的读书。

29.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译:不把半步、一步积累起来,就不能走到千里远的地方,不把细流汇聚起来,就不能形成江河大海。

30.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颧雀楼》

译:想看到更远更广阔的景物,你就要再上一层楼。想学到更多更深的知识,你就要比原来更努力。

31.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警世通言》

译:尽管你是一个强者,可是一定还有比你更强的人,所以不要在别人面前骄傲自满,自己夸耀自己。

3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33.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劝学》

34.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林逋《省心录》

译:知道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学习就是聪明的人,不好问又骄傲自满的人是可耻的。译: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抓紧时间勤奋学习,到老了想读书却为时已晚。

35.学不可以已。——《荀子》

36.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论语》

译:学过的知识,在适当的时候去复习它,使自己对知识又有了新的认识,这不是令人感到快乐的事吗? 译: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37.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

38.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39.学而不化,非学也。——宋〃杨万里

译:学习知识但不能灵活运用,不能称为学习。

40、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荀子》

译:聪明的人还一定得勤学好问才能成才。

41、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晋〃葛洪

译:学问的渊博在于学习时不知道厌倦,而学习不知厌倦在于有坚定的目标。

42.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黄睎

译:学习知识不能从中明白一些道理,这和不学习没什么区别;学到了道理却不能运用,这仍等于没有学到道理。

43.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宋〃苏轼

译:广泛阅读,多了解古今中外的人和事,把其中好的部分牢牢记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材料,到需要用时便可以很自如恰当地选择运用。

44.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宋〃陆九渊

译:做任何事情,开始一定要认真地做好,如果做差了一丝一毫,结果会发现相差很远。

4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晋〃陶渊明

译:美好的青春年华过去了就不会再来,一天不可能有两个早晨,要珍惜时光

46、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译:文章讲的内容或题材都很好,可表达不适当,那么欣赏的人就不会很多,难以传播千古。47.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顾炎武

译:学习时不要在渊博浩翰的知识面前感到自卑,也不能因为学到一点点知识而骄傲自满。

48.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

译:勤奋好学就接近智,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接近仁,懂得了是非善恶就是勇的一种表现。

49.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陈廷焯

译:知识总是在运用时才让人感到太不够了,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有多难。

50、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材。——《省世格言》 译:飞得慢的鸟儿提早起飞就会比别的鸟儿早飞入树林,不够聪明的人只要勤奋努力,就可以比别人早成材。

5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增广贤文》

译:勤奋是登上知识高峰的一条捷径,不怕吃苦才能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遨游。

52.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增广贤文》

译:学习要不断进取,不断努力,就像逆水行驶的小船,不努力向前,就只能向后退。

5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5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明〃顾炎武

5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译:逆境能使人的意志得到磨炼,使人更坚强。相反,时常满足于享受,会使人不求上进而逐渐落后。译:国家的兴旺、衰败,每一个人都负有很大的责任。

译: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知识是无限的。

56.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57.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译:自古以来,谁都难免会死的,那就把一片爱国的赤胆忠心留在史册上吧!译: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

5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59.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唐〃岑参《关人赴安西》

60.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明〃吕坤《呻吟语〃卷上》

译:对国家有利的事情要勇敢地去做,就算有死亡的危险也不躲避。译:从小就想着报效祖国,而不是想着要封侯当官。)译:为国家分忧时,比别人先,比别人急;享受幸福,快乐时,却让别人先,自己居后。

61.一寸山河一寸金。——金〃左企弓语

译:祖国的每一寸山河比一寸黄金还要宝贵,是绝不能让给外人的。

62.欲安其家,必先安于国。——武则天

6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曹植《白马篇》

64.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顾宪成 译:风声、雨声、琅琅读书声,都进入我们的耳朵,所以,作为一个读书人,家事、国事,天下的事情,各种事情都应该关心,不能只是死读书。译:在国家有危难的时候要敢于挺身而出,把死当作回家一样。

译:如果想建立个人幸福的小家,必须先让国定安定,繁荣起来。65.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66.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晏子春秋》

67.读书本意在元元。——宋〃陆游

译:读书的目的应该是掌握了知识后为社会和大众服务,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升官发财。译:对于国家有利的事就要热心地去做,对国家有害的事就要憎恶它,远离它。译:活着的时候要做英雄,死后也要当英雄。

68.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宋〃文天祥

69.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译:想起父母,做子女的是多么为他们感到心痛啊!他们生我育我,花费了多少辛勤的劳动啊!译:历史上许多忠臣义士,在国家有难时,他们的节操就显现出来,一个个名垂史册。

70.报国之心,死而后已。——宋〃苏轼

71.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三国〃曹植《求自诚表》

译:忧虑国家大事忘记小家庭,为拯救国家危难而捐躯献身,这都是忠臣的志向。译:报效祖国的志向到死都不会变。

72.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汉〃陈蕃语

译:有志气的人活在世上,应当敢于跟各种不利于国家的行为作斗争,哪能只满足于处理好自己小家的小事呢?

73.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译:君子之间的交往,像水一样的平淡、纯净,这样的友谊才会持久;往小人之间的交像甜酒一样的又浓又稠,但不会长久。

7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译:尊敬、爱戴别人的长辈,要像尊敬、爱戴自己长辈一样;爱护别人的儿女,也要像爱护自己的儿女一样。

75.见侮而不斗,辱也。——《公孙龙子》

76.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后汉书》

译:人们都认为只有获取别人的东西才是收获,却不知道给予别人也是一种收获。译:当正义遭到侮辱、欺凌却不挺身而出,是一种耻辱的表现。

77.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汉〃司马迁《史记》

78.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增广贤文》

7.经典的古代励志名言 篇七

一、德育为首的思想

现在不少的家庭和学校都把学习放在首位, 这虽然可以理解, 但实际上是“舍本求末”:学习效率的提高需要目标志向、信心、毅力、习惯和策略等因素来保证, 而这些都属于德育的范畴。我们考察了一些中小学校, 发现:成绩优秀者多是德行好的学生, 而成绩不佳者则往往是德行不佳。

《弟子规》的“总序”真正体现了德育为首的思想:在它涉及到的七个方面中, 一是孝敬父母 (老师和长辈) ;二是恭敬兄弟姐妹;三是做事严谨;四是诚信待人;五是敬爱他人;六是亲近有道德的人;七是搞好学习 (工作) 。七项当中有六项是讲做人, 这是地地道道的“德育为首”。

二、“父母呼, 应勿缓”与做事

“父母呼, 应勿缓”表面上似乎与创新不合拍, 但实际上一点都不矛盾。这是一个“人”最起码的素养, 是所有创新的基础, 也是一生顺利、成功和幸福的基石。原因是:若能在家做到“父母呼, 应勿缓”, 在学校就能“老师呼, 应勿缓”;在单位就能“领导呼, 应勿缓”;在领导岗位上就能“人民呼, 应勿缓”。比如我们的温总理, “5·12”地震那天上午还在河南南阳考察, 午后回到北京还没来得及休息, 得知汶川地震, 便“调转车头”回机场, 第一时间到汶川, 这就是“人民呼, 应勿缓”!

“呼”与“应”看似反应速度的问题, 其实是态度的问题, 它对于做好一件事情很重要。可以想象, 如果学生不能对学校和老师的要求做到“应勿缓”, 他能学习顺利吗?如果军人不能对上级命令做到“应勿缓”, 他能打仗吗?“呼”不是一定要等到发出声音, 只要看到父母的眼神儿就该“勿缓”;想到父母的期望也该“勿缓”;得知天气骤变、想到父母健康时也该“勿缓”。另外, “父母”还可扩展到其他对自己有保护作用的事和物。比如:在大街上, 红 (绿) 灯“呼”, 应勿缓;在社会上, 法律“呼”, 应勿缓……所以, “父母呼, 应勿缓”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若能从形成这样的观念, 养成这样的习惯, 肯定对人生大有裨益。

三、“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与安全和守法

目前的青少年学生, 可能是看惯了“拳打脚踢”的场面, 也可能是在追求刺激, 加之从小没有树立“身有伤, 怡亲忧, 德有伤, 怡亲羞”的观念, 所以爱看热闹、管闲事、打抱不平, 稍不乐意就会大打出手, 很少考虑“亲人”会因自己的受伤而担忧或蒙羞, 更没考虑过, 亲人除父母外, 还有爷奶、外公外婆、老师同学、亲戚朋友等所有挂念自己的人。

解决这样的问题很简单, 那就是从小形成正确的观念。大家都知道“性格决定人生”、“习惯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等说法, 但这些都是表面, 真正决定人生的是“观念”。因为观念指导行为, 行为形成习惯, 习惯铸就性格, 性格决定人生。如果孩子们从小学习了《弟子规》等经典, 形成了“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的观念, 并能把亲人放在心上的话, 他们自然就会“斗闹场, 绝勿近”和“言语忍, 忿自泯”, 不必要的“动手”就会大大减少, 长大了也不会轻易地去冒险、犯罪。笔者身边有一官员, 他是因贪污而入狱。起初他顽固不化, 后来妹妹的一番话使他痛哭流涕, 决心接受改造、及早出狱。妹妹的话其实很简单:“哥啊!从 (你入狱的) 那天起, 咱妈一周内没吃一口饭, 没进一滴水, 没睡一眼觉, 现在骨瘦如柴, 奄奄一息躺在医院里。我嫂子 (官员的妻子) 前几天终于撑不下去, 现在住在精神病院里;你儿子因为无法承受舆论的压力而放弃 (大二) 学业, 至今不知去向, 朋友们说他是隐名埋姓外出打工, 再也不上学了。我最近几天才上班, 但却是“早别人而上班, 晚别人而下班, 中间谁敲门也不开, 因为没脸见人。”官员听后, 心肺欲裂, 声泪俱下, 决心尽早出狱, 回家尽孝、尽职、尽责。如果他从小树立了“德有伤, 怡亲羞”的观念, 他还会去贪污吗?

目前中小学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厌学、逃学、逆反、打架、抑郁、网瘾、自杀等问题上。如果家庭和学校都重视了《弟子规》的落实, 这些问题还会有吗?

四、感恩与做事

《弟子规》非常强调“感恩”, 有“恩欲报, 怨欲忘, 抱怨短, 报恩长”的劝导。笔者曾调查过不少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 发现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专心、细心、勤奋, 他们说, 如果不好好学习, 就对不起父母和老师, 也对不起国家。实在来讲, “感恩心”在家表现为“孝”, 在学校表现为“敬”, 在社会表现为“爱”, 这些都是搞好学习、做好工作的强大动力。

《弟子规》虽然只有360句, 但句句箴言:“凡出言, 信为先”可以养成诚信的品质;“读书法、有三到…”能够帮助形成专心学习的习惯;“衣贵洁, 不贵华”直贬当前中小学生比名牌的心理……可以说, 不论什么身份、什么年龄, 只要承认自己是个“社会人”, 就都有必要学习;只要落实好《弟子规》, 就能远离挫折, 常遇贵人, 永保平安!然而, 不少人对此却有误解。

一是认为《弟子规》是“愚孝”。不知这种看法来自何处, 大概是因为“父母教, 需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这几句话吧。殊不知, 再往下读几句就会发现“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的说法。这句话的意思是, 一个真正的好儿女, 不仅要能执行长者提出的合理化建议, 而且还要巧妙地纠正父母的不良习气, 否则就称不上是真正的孝。

二是认为学习《弟子规》会影响创新。这一点毫无道理:我们的老一代科学家 (如李政道、杨振宁、李四光、钱学森、丁肇中、竺可桢、华罗庚等) 和老一辈革命家 (如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 都是学着《弟子规》长大的, 他们都墨守陈规吗?近几十年来, 《弟子规》被驱除出幼儿和小学的课程系列, 我们出了几个“诺奖”得主呢?所以, 对待中华传统经典, 还是不要那么武断才是。

三是认为小孩儿不懂, 背了没用。《弟子规》是做人做事的规范和要求, 最好的学法是“大人”先学, 然后通过身教言传来影响孩子, 而不是自己不做, 反要逼迫孩子去背。“背”有用没有?可以说有用。蒙学经典大多符合韵律, 所以易背不易忘。根据现代心理学的思想, 儿童读背书的最佳时期是在13岁之前, 特别是4~6岁。虽然他们不全懂, 但却终生不忘, 并且将来会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而有所感悟、有所受益!如果非要等到孩子能“懂”时才学, 恐怕眼下的高中生、大学生也未必能够做到。笔者有一朋友, 听说《弟子规》可以养正, 就找了配音诵读的光盘让不足三岁半的孩子听。孩子边玩边听, 不几天就会背了。一天看到父亲喝醉时说:“爸!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你怎么还喝醉呢?”孩子真的不懂吗?所以, 用一位老部长的话来说:早学早受益, 晚学晚受益, 谁学谁受益, 不学不受益!

四是认为“鞠躬”是日本人的礼节。《弟子规》强调诚敬, 但不少人见到鞠躬, 就说是日本人, 这是多么无知的表现。中国人都知道:鞠躬礼源于商朝, 春秋时期已经普遍使用。盛唐时期, 日本、韩国有很多留学生前来学习。他们学走了知识, 学走了智慧, 学走了礼仪, 也学走了文化, 并且他们把这种礼仪和文化保留至今。鞠躬确实是一个很有智慧的礼节, 它比拥抱文明, 比握手卫生, 比抱拳高雅。“会鞠躬”的人, 放下的是傲慢, 表达的是诚敬, 得到的是智慧。大家可能都知道, 中华文化中素有“智者乐水”的说法, 水和智真的具有同样的特性——从高处流向低处。所以, 一个人若能放下自己的傲慢而去鞠躬的话, 周围人就会把智慧、敬意、关心、帮助等统统都送给他。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很多场合使用过鞠躬礼。比如胡锦涛总书记, 2007年在中南海向全国优秀教师代表鞠躬;“非典”时在广东向医护人员鞠躬;2008年为感谢港人在赈济雪灾中的贡献曾向港澳百姓鞠躬;在中国共产党90周年纪念大会上先后对与会代表和主席台鞠躬。

8.经典的古代励志名言 篇八

《三事忠告》是中国古代官箴中的代表作,作者张养浩,元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三事忠告》是《牧民忠告》《风宪忠告》《庙堂忠告》三本书的合称。《牧民忠告》二卷,主要是从官员的德行和职事上来阐述如何当好地方官员,管理和爱护百姓;《风宪忠告》一卷,主要是从官员的遵纪和守法上来阐述如何当好监察官员,维护法纪,倡导良好道德;《庙堂忠告》一卷,“庙堂”即太庙的明堂,是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代指朝廷,是讲如何当好像宰相这样的朝廷大员,忠于国家,修身立德。

这三部书最初是单独行世的,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广西按察司佥事黄士宏将三本书合刊为一册,总题为《为政忠告》,后改为《三事忠告》,从此风行于世。明人张纶在《林泉随笔》中如此评价《三事忠告》:“张文忠公(张养浩死后谥文忠)《三事忠告》,诚有位者之良规。观其在守令则有守令之式,居台宪则有台宪之箴,为宰相则有宰相之谟。醇深明粹,真有德者之言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这部书也有高度评价:“其言皆切实近理,而不涉于迂阔。盖养浩留心视政,举所阅历者著之,非讲学家务为高论,可坐言而不可行者也。”此外,《三事忠告》还流传到了日本等国,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这部书之所以受到推崇,与其自身特点是分不开的。

一般认为,《牧民忠告》是张养浩担任堂邑县尹时所著,《风宪忠告》是他任监察御史时所著,《庙堂忠告》是他任参议中书省事时所著。也就是说,《三事忠告》并非作者毫无根据的高谈阔论,而是作者对自己从政经验的总结和阐发,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书中的理念有着丰富的实践作为根基。加之张养浩本人又是文学家,此书文思清晰,语句练达,含义深澈,读来很有兴味。

另外,这部书着重阐发和论述了官德思想和为政之道,对后世从政者多有启发。他认为,作为官员,首先要戒除贪欲,清廉为官,这样才能爱民如子,除暴安良;同时在个人修养和接待同僚方面,要严于律己,敬上礼下,待人以恕,胸怀宽广,遇到大事要宠辱不惊,而在卸任时则要看淡去留,主动与下一任进行交接。在为政之道方面,张养浩认为官员在就任之时,不要着急入驻官舍,而是要对当地进行一番认真细致的调研,摸清“民瘼轻重,吏弊深浅,前官良否,强宗有无,控诉之人多与寡”这五个方面的情况,让自己心中有数;在断案时,要把握原则,做出公正的裁断;在治民时,要不夺农时,出现天灾时应全力救助;在端正社会风气时,要惩恶扬善,敦重教化。

由此看来,《三事忠告》一书是为官行政中的经典之作,受到后世推崇也就不足为奇了。

张养浩为什么要编写这样一部书?

张养浩一生先后经历元世祖、成宗、武宗、仁宗、英宗、泰定帝、天顺帝和文宗八朝,由于这些皇帝在位时间都比较短,所采取的政策方针也有所不同,像仁宗和英宗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即位后都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汉化政策;而成宗、武宗则带有浓厚的蒙古贵族气质,即位后采取带有蒙古文化色彩的政策。这种政策的不延续性和混乱性,导致元朝的政治始终处在一种不安的状态。

特别是元朝建立后,虽然以“祖述变通”为施政方针,但还是保留了大量的蒙古旧制,这些旧制度不利于元朝的统治,加之统治者穷兵黩武,财政问题一直困扰着国家政局。而国家所采取的解决方法多是任用敛财之臣,增加赋税,这些措施非但没能解决财政问题的根本症结,反而引发了百姓的不满,起义不断。

作为一位深受儒家传统思想影响的官员,张养浩一心为国为民,无论是担任地方官还是朝廷大员,他都严于律己,刚正不阿,办事审案雷厉风行,被誉为一代好官。民国时期蔡东藩编撰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系列中的《元史通俗演义》中就两次提到张养浩的事迹,赞扬他为官鞠躬尽瘁的精神。

正是由于张养浩的为官精神,加之他又亲眼目睹了元朝统治的黑暗和官吏的腐败,作为一个儒者和文人,他将自己为官从政的经验笔之于书,意在劝诫和忠告当时以及后世不同等级的官员要做好人、做好官,从而改变元朝动荡的社会时局。书名取“忠告”二字,可以看出作者态度之诚恳、期望之热烈。

《三事忠告》对今人的启示

《三事忠告》虽然是封建时代官员所写的官箴著作,但其中蕴含的道理和思想于今天不无借鉴意义。

首先,从政者要提高自身修养。

张养浩一生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他关于个人自身修养的论述,也多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儒家一直有着“内圣外王”的理念,并将修身作为自己一生一以贯之的重要工作。

在《三事忠告》中,张养浩认为做官之人,要戒贪、爱民、省事、先劳、存恕、自责、礼贤下人,这样才能“确乎有所守,而不夺于势利”。他还认为,即将要做官的人,要心存仁义礼智,并保有“浩然之气”,这是理想人格所不可缺少的内在素质。

那么,如何成为保有“浩然之气”的人呢?他提出了“反省内求”的观点,即要做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牧民忠告》的开篇就谈到了“省己”:“命下之日,则拊心自省。”张养浩认为平日里每个人注重修身,共事时就能诚心协作,一同渡过难关。

在“反省内求”的大方向上,张养浩认为要做到慎独慎思和博学力行。慎独慎思是反省内求的基本方法,特别是慎独不仅仅在于修身,若将其延伸到为官上,便可以从容公正地处理政事。慎独的同时,又多方求学,则会以“道德、政事名于天下”。

这种源自儒家道德的修身思想,对塑造理想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我们加以批判地继承,对个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道德建设都是有重要意义的。

其次,从政者要执法为公,兢兢业业。

张养浩认为做官首重自律,他有自己所奉行的自律标准:“夫所谓严,如处子之居室,一行一住,一语一嘿,必语礼法,厥德乃全。跬步有违,则人人得而訾之。”他还认为官员应该避免利用权势做事,如果官员利用职务之便贪赃枉法,广置田宅,纵容亲属犯罪,无休止地吃喝宴饮,就违反了为官的道义。因此,凡从政之人都要内省,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如此,整个国家的政治环境才会健康向上、良性运行。此外,张养浩还认为:“己劳则民逸,己逸则民劳,此必然之理也。惮一己之劳,而使阖境之民不靖,仁人君子其忍尔乎?”也就是说,从政应有“先劳”之心,凡事先于百姓去做,而且要兢兢业业,毫不懈怠。这是为政者应有的觉悟,也是为官的根本。

第三,从政者要具备识贤用贤、重民保民、远虑应变的能力。

在选拔人才方面,张养浩有着自己的一套方法,他说:“询诸人则知之,察其行则知之,观所举则知之。”意思是,首先要通过咨询他人,让他人举荐各自所认为合适的人才,然后再观察推荐之人的德行和举荐他们的人,就会对这个人的才能和品质做出综合评价,如果符合标准的话,则可以任用。

在爱民方面,他认为为官不仅要有重视百姓生活的胸怀,更要采取切实的政策措施来保证百姓的利益不受侵害。如果每个官员都这样做,那么就可以实现天下大治。

同时,张养浩认为从政者特别是辅佐君王的宰辅,应该具有远见和应变的能力。他提出宰辅在平时就应该慎言慎行,见微知著,事事从大局出发,而且要反复周详考虑后,再向皇帝建言献策。如果遇到突发事情,首先要判断事情的真伪,再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措施,做到有条不紊,忙而不乱。

最后,从政者要与同事和睦相处、以礼相待。

张养浩说:同事之间“共署联事,一人努力而前,则余者皆当辅相以成其志。苟彼前我却,彼行我止,动焉而不相随,语焉而不相应,则事功之成者能几”?这是说和睦和协作的重要性。当然,共事之中难免有分歧,这就需要从政者有宽广的胸襟,遇事多做自我批评,做到“是则归人,非则归己;闻誉则归人,闻毁则归己”。如此上下一心,以礼相待,团结协作,必能事半功倍。

9.古代的励志名言名句 篇九

1、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荫。(陆机)

2、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刘义庆)

3、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4、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

5、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6、水可载舟,亦可以覆舟。(魏征)

7、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8、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9、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10、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11、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12、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13、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14、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15、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16、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17、不可同日而语。

18、百闻不如一见。

19、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20、举大事者,不忌小怨。

21、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22、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23、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24、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25、强弩之末,力不能穿鲁缟。

26、士别三日,须刮日相看。

27、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28、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魏书》)

29、貂不足,狗尾续。(《晋书》)

30、不为五斗米折腰。(《晋书》)

31、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

32、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旧唐书》)

33、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路史》)

34、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资治通鉴》)

35、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资治通鉴》)

36、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37、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38、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

39、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汉・韩婴)

40、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

41、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曹操)

42、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

43、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44、当断不断,必受其乱。

45、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6、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7、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48、疑则勿用,用则不疑。(陈亮)

49、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运命论》)

10.改变人生的32句励志名言 篇十

1.大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但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

2.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一次机会中都看到某种忧患。

3.莫找借口失败,只找理由成功。(不为失败找理由,只为成功找方法)

4.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5.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6.当你感到悲哀痛苦时,最好是去学些什么东西。学习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7.世界上那些最容易的事情中,拖延时间最不费力。

8.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

9.一个有信念者所发出的力量,大于99个只有兴趣者。

10.每一次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

11.人生伟业的建立,不在能知,乃在能行。

12.任何的限制,都是从自己的内心开始的。

13.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

14.欲望以提升热忱,毅力以磨平高山。

15.一个能从别人的观念来看事情,能了解别人心灵活动的人永远不必为自己的前途担心。

16.一个人最大的破产是绝望,最大的资产是希望。

17.不要等待机会,而要创造机会。

18.如果寒暄只是打个招呼就了事的话,那与猴子的呼叫声有什么不同呢?事实上,正确的寒暄必须在短短的一句话中明显地表露出你对他的关怀。

19.昨晚多几分钟的准备,今天少几小时的麻烦。

20.做对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对重要。

21.人格的完善是本,财富的确立是末。

22.没有一种不通过蔑视、忍受和奋斗就可以征服的命运。

23.行动是治愈恐惧的良药,而犹豫、拖延将不断滋养恐惧。

24.没有天生的信心,只有不断培养的信心。

25.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的路。

26.人性最可怜的就是:我们总是梦想着天边的一座奇妙的玫瑰园,而不去欣赏今天就开在我们窗口的玫瑰。

27.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28.失败是什么?没有什么,只是更走近成功一步;成功是什么?就是走过了所有通向失败的路,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成功的路。

29.让我们将事前的忧虑,换为事前的思考和计划吧!

30.再长的路,一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31.任何业绩的质变都来自于量变的积累。

11.高中思想政治课经典名言教学研究 篇十一

一、经典名言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作用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所引用的经典名言, 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言论, 以及少量中外政治家、哲学家、科学家的言论。这些名言有的是他们对宇宙自然的深刻体悟;有的是对人生世界的思考认识;有的是治理国家的独到见解;有的是对人伦天理的创造性理解和阐述。这些凝练的语言, 是人类最睿智的语言, 每一句都蕴含着先哲贤达的智慧, 体现出哲学之妙和文字之美, 是人类思想的瑰宝, “文明的圣水”。正如哲学家尼采所说:“名言在任何时代都是营养补剂, 虽历经千年也不会衰微。”

经典名言蕴涵着深邃的哲理, 闪耀着理性的光辉, 它是思想政治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名言的解读是对历史的再认识, 或者说是对实践者已有经验的传承。经典名言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既可作为论点, 又可作为论据, 其作用之大, 不可低估。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引用这些名言, 有的是为了印证教材的可信度, 增强论证的说服力;有的是为了对教材观点进行引申, 从而扩展和丰富教材的内容, 增加课文的容量和信息量;有的是为了激发学生思维,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哲学家走进课堂”, “与哲学家对话”, 经典名言这种独特的认知形式, 能使学生感受到哲学思维崇高的境界, 把学生引向课外, 引向对哲学史的学习, 引向对哲学问

(兰

730050

)

题的思考, 使学习哲学的学生进一步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 达到“深者得其深, 浅者得其浅”的效果。教材中的名言有机地拓展了课文的内容, 弥补了正文表达的不足, 能把教材中的知识点有机联系起来, 在一定程度上能强化教师的教学。

二、对中学思想政治课经典名言教学的几点建议

1. 经典名言教学时, 教师要结

合名言产生的历史时期的特点, 交代名言产生的历史背景, 讲清其本义和寓意。学习哲学的最佳途径之一是学习哲学史。深刻理解哲学范畴和哲学原理, 离不开对哲学史的探讨。但系统地学习哲学史, 对中学生来说, 还难以做到。因此, 教师在进行经典名言教学时, 应指出其历史背景, 进行解析, 讲清名言的本义和寓意, 这样既使学生学到了理论观点, 又使学生感受到了哲学思维的境界。

2. 经典名言教学时, 教师要运

用阅读、阐释、讨论等方法感染、启发学生, 使学生能对名言有所感悟和体会。哲学是最高层次的理论思维方式, 领悟哲学思想, 体验哲学思维, 更多地要依靠学生的独立思考, 教师应引导学生自觉地进入思维过程, 通过自身的探究获得感悟和体会。而学生对问题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思考, 特别是进行各种争论, 更有利于形成正确观点。

3. 经典名言教学时, 教师要善

于提供和收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哲学名言, 并结合时代特点加以引申, 借“言”喻今, 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创造精神。“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哲学的本性最适宜培养创造性人才。哲学思维是批判性思维, 其最具开放性, 最具创新性。因此, 名言教学中, 教师必须关注时代课题, 关注国家大事, 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补充最新鲜的材料, 把时代精神引入哲学课堂, 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创新精神。

12.古代名人的励志名言语录 篇十二

2.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

4.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班超传

5.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

6.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明·王冕·墨梅

7.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8.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唐·李白·宣州谢朓饯别校书叔云

9.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唐·杜甫·蜀相

10.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宋·陆游·书愤

1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

12.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唐·李白·送友人

13.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

1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

1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唐·杜甫·春望

16.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17.安不忘危,盛必虑衰。——《汉书》

18.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9.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

20.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1.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短歌行》

22.百年光阴,如驹过隙。——选自《增广贤文》

2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

24.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

25.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元·高明·琵琶记

2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27.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杜甫

28.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警世贤文·勤奋篇》

29.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三国·曹植·七步诗

30.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唐·杜甫·寄本十二白二十

31.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唐·白居易·琵琶行

32.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宋·苏轼

3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3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35.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西晋·陈寿·三国志

13.古代励志名言名句 篇十三

2、穿着饮食可以因陋就简,而搞学问是不能因陋就简的。

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5、君子忧道不忧贫。

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7、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

8、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9、见义不为,非勇也。

1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1、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12、不信书不能提高境界,光信书不如无书。

1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4、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15、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16、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17、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良医。

18、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19、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20、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21、掉进知识情网中的人,时时品尝着知识的甜蜜。

22、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14.中华经典养生名言赏析 篇十四

孙光荣 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副院长,主任医师。中医药文化研究分会常务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分会首席健康科普专家。

人们喜爱养生,但由于种种原因,对于历代中医名家关于养生的名言名术却知晓不够。本文选录的历代经典著作中的经典名言,有“养生之理”,也有“养生之法”。希望喜爱中医养生的读者能从中领略到中医养生保健的精髓,获得健康、快乐和长寿。

一、“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

养生的第一步是要心志安闲,避免虚妄的欲念,享受已经拥有的理实生活。《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得好:“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这就是说,不管吃什么样的食物都觉得甘美,不管穿什么样的衣服都觉得合适满意,以喜爱和遵守自己的风俗习尚感到快乐。社会地位高的人不歧视地位低的人,地位低的人也不嫉妒地位高的人。这样的人民大众就叫做“朴民”。“朴民”能禁得住各种诱惑,任何过分的贪念欲望都不会引起他们的注目,任何淫乱邪僻的事情不能迷惑他们的心志,无论是愚笨的人还是聪明的人,不管是有才有德的人还是才德并不出众的人,都不因为外界事物的变化而感到动心和焦虑,这样才符合养生之道。上古的人之所以能够活过百岁而动作却不显得衰老,就是他们这种质朴的德性没有受到玷污而保持了纯真本色的缘故。

二、“少不勤行,壮不竟时;长而安贫,老而寡欲;闲心劳形,养生之方也。”

我国古代的医家都很重视养生,如梁代医学家陶弘景就辑著了古代养生资料的汇编《养性延命录》,其中收录了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列子提到的养生原则。列子说:“少不勤行,壮不竟时;长而安贫,老而寡欲;闲心劳形,养生之方也。”这就是说,如果年少的时候不勤走路,那么壮年时期走起路来就连一个时辰也支持不了。长大后能够安于清贫,年老时也会少有欲望。让自己的心情感到闲适,多一些适当的体力劳动,这就是养生的法则。

三、“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

《庄子·天地》说:“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这是主张要以淡泊之心对待一切事物,不因长寿而快乐,不因夭折而悲哀,不因通达而炫耀,不因穷困而羞愧。做到“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全世界的人都赞誉他也不会更加得意,全世界的人都谴责他也不会更加沮丧,这样的淡定是因为在至人的眼里是没有“小我”的概念的,神人无为而自不会居功,圣人顺应自然而没有名利之欲。真正的智者是把握大道,不为具体的小事烦心,《庄子·齐物论》说:“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zhān zhān)。”大智慧者广博豁达,小聪明的人则斤斤计较,明察细别;合于大道的言论就像烈焰一样照亮人们的心灵而气势宏大,拘于智巧的言论则言辞琐碎,喋喋不休。养生也是一样,我们要把握大的原则和方向,不固执纠结于具体的养生方法,不滞碍于追求长寿,而是顺应自然之道地生活,自然就能长寿了。

四、“五味所入”“五味所禁”

五脏各有所喜好的气味,所以我们吃进去的五味经过胃肠消化后,就各按五脏各自的喜好归入相应的脏腑了。《素问·宣明五气》说:“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为五入。”酸味先入肝,辛味先入肺,苦味先入心,咸味先入肾,甘味先入脾。而五味不可多食,偏食过多,就可以使人得病。或者使已有的病情加重,所以说五味各有所禁忌。“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辛属阳,气也属阳,因为同气相求,所以辛走气,辛又主发散,气弱的人吃辛,气就更加虚耗了,所以气病要禁辛;《灵枢·五味》中说:“血与咸相得则凝。”所以咸味入血分,血凝滞而不畅,所以多食咸更容易加重血液的凝滞;苦属阴,骨也属阴,气同则入,所以苦走骨,骨得苦则阴更甚,表现为骨重而行动不利,所以骨病不宜多食苦;甘味入脾而走肉,多食甘,则脾气壅滞,不能运化水湿,所以肌肉湿肿的病人不能多吃甘味;酸入肝而走筋,酸主收缩,筋病不能多吃酸味。

五、“擦涌泉,摩肾俞,手挽弓,壁立足。”

冷谦是明初道士,是当时非常有名的音乐家和画家,其对养生颇有研究,他的养生经验主要收录在《修龄要旨》中,主张自我按摩,下面选取其中简单易行的四法,如法操练,收益甚丰。

擦涌泉:平坐,用一手握住脚趾,另一手擦足心赤肉,不计数目,以擦热为度,之后将脚趾略略转动。左右两足心换手握擦,累了就稍微歇一歇。有人让别人来给自己搓脚,那不如自己擦效果好。这叫擦涌泉穴,能除湿气,固真元。

摩肾俞:晚上临睡觉前坐在床上,脚垂到床下,解开衣服,闭息,舌头抵住上腭,闭目想象着看着自己的印堂,提肛收缩,两只手摩擦后腰的两侧肾俞穴,左右各摩擦一百二十下,多多益善。这个方法能非常有效地生精固阳,治腰痛。

手挽弓:静坐闭息,纳气猛送下,鼓动胸腹,两手作拉弓状,左右各做几个四遍,胸腹的气非常满了,再缓缓“呵”出来,这样来回做五个七遍。治四肢烦闷,背急停滞。

壁立足:平卧,去掉枕头,两只脚像墙壁一样立起来,用鼻子吸气数四个数,再用鼻子出气数四个数,等气出干净,再让气微微吸入鼻中,但不要让鼻子有吸气的感觉。这个方法可以除身中热及背痛之疾。

六、“行步时不得与人语,欲语须住足。”

明代高濂《遵生八笺》告诫我们说:“凡行步时不得与人语,欲语须住足。”是说行瞳的时候动气,再开口说话,就把已经动起来的气打断了,要分出一部分去用来说活。如果这两股气接续不上就失调了,所以要说话就停下脚步来说,如果不是非常重要的话,干脆就不说罢了。我们常说:“食不语,寝不言”,还要加上一条散步时也要慎言。

散步的具体做法,如《老老恒言·散步》中说:要走步时先起立,整理一下衣服,安定一下气息,慢慢做一些站立的准备活动,然后再从容展步,则精神、足力倍加爽健。荀子说:“安燕而气血不惰。”就是说像这样的生活安闲而气血不怠惰。

饭后食物入胃,一定要慢行数百步以化食,即加强胃的蠕动而促使食物易于消化。明代王逵撰著的《蠡(lǐ)海集》中说:“脾与胃俱属土,土耕锄始能生殖,不动则为荒土矣,步所以动之。”意思是说,脾和胃都属于土,要勤于耕锄这块土,土才能生长出庄稼,土如果没有被松动过,那就是荒土,散步就是在耕锄脾胃这个“土地”。元代伊世珍所撰的笔记小说《瑯環记》说:“古之老人,饭后必散步,欲摇动其身以消食也,摇动身体可消食,可见饭后散步才能过得逍遥。

15.古代励志名言名句 篇十五

2、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3、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4、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王贞白

5、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6、天下事以难而废者十之一,以惰而废者十之九。——颜之推

7、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罗大经

8、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

9、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增广贤文》

10、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1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12、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石玉昆

1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16.励志古代名人名言经典语录 篇十六

2.对于不屈不挠的人来说,没有失败这回事。——俾斯麦

3.如果你问一个善于溜冰的人怎样获得成功时,他会告诉你:“跌倒了,爬起来”,这就是成功。——牛顿

4.每一种挫折或不利的突变,是带着同样或较大的有利的种子。——爱默生

5.当一个人一心一意做好事情的时候,他最终是必然会成功的。——卢梭

6.成功的艺术处理的最高成就就是美。——歌德

7.成功的唯一秘诀——坚持最后一分钟。——柏拉图

8.什么叫做失败?失败是到达较佳境地的第一步。——菲里浦斯

9.对于不屈不挠的人来说,没有失败这回事。——俾斯麦

10.饱暖则气昏志惰,饥寒则神紧骨坚。——王永彬

11.人生的价值,即以其人对于当代所做的工作为尺度。——徐玮

12.成功之道无他,惟悉力从事你的工作,而不消存沽名钓誉之心。——朗费罗

13.执著追求和不断的分析,这是走向成功的双翼。不执着,便容易半途而废;不分析,便容易一条道走到天黑。

14.没有人事先了解自己到底有多大的力量,直到他试过以后才知道。——歌德

15.多数人都拥有自己不了解的能力和机会,都有可能做到未曾梦想的事情。——戴尔·卡耐基

16.要成功不需要什么特别的才能,只要把你能做的小事做得好就行了。——维龙

17.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爱迪生

18.苦难磨炼一些人,也毁灭另一些人。——富勒

19.一个获得成功的人,从他的同胞那里所取得的,总是无可比拟地超过他对他们所做的贡献。——爱因斯坦

上一篇:第15课 制作宣传海报 教学设计下一篇:圣安德鲁大学诺贝尔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