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芸知道》观后感及影评

2024-08-14

《只有芸知道》观后感及影评(精选10篇)

1.《只有芸知道》观后感及影评 篇一

影片的开始,隋东风倦然若失,突然罗芸出现,一切仿佛有了生机,但这只不过是一个幻影,隋东风又陷入了失落的状态。随着不断的插叙、倒叙,慢慢隋东风和罗芸的故事浮现出来,隋东风和罗芸异国相遇,两个人机缘巧合走在了一起,后来开了一家餐厅,罗芸从小没有安全感,会在做梦时梦见蓝鲸,据说会梦见蓝鲸的人都是缺乏安全感的人,于是隋东风在家中的背景墙上布置了一张大大的蓝鲸背景图,打着灯光,整个房间就像在梦中一样。罗芸无法生育,偶然他们养了一条流浪狗叫布鲁,他们对布鲁的感情同样真挚,当隋东风带着布鲁安乐死的时候,隋东风留下无法抑制的泪水,他回到家中罗芸正在看关于布鲁和他们的生活视频。后来他们去旅行,当极光出现,他俩都许下了愿望,隋东风希望再养一条和布鲁那样的狗,而后来知道罗芸许下的愿是希望让他们经营的餐馆毁掉,有些人会觉得奇怪,为什么他们会许下这样的愿望,观影的时候没有想太多,后来意识到,这就像是《麦琪的礼物》,隋东风希望有这么一条狗陪伴着罗芸,弥补她的遗憾及带给她更多的安全感,罗芸希望他们能离开餐馆,去过隋东风想过的生活。

整部影片像一首乱序的诗,每一段都有一些意境很美的地方,如房间中灯光之下蓝鲸的眼睛;林太在他俩新婚时的触景生情,追忆故人;隋东风按照罗芸的意愿去看蓝鲸,蓝鲸出水的那一刻,如若梦醒时见你,海蓝时见鲸;隋东风在罗芸病床边的泣不成声,难以自拔;罗芸骨灰飘落入海,从隋东风手中滑落,想捏紧却又不得不任其消逝;刻着“你在哪,家就在哪”的蓝色座椅;那一幕“献给相濡以沫的人”;还有最后罗芸藏在长笛里的遗言和寄语:“当你看到这张纸条,我就放心了,说明你又拿起了长笛。带着我的那份,好好地活下去。”

看完之后,整体感受很温情,想起了很多生命之中很重要的人和难忘的回忆,生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死别,就像林太说的那样:“留下来的人太苦了。”当初有多美好、多甜,相对应的就会有多苦。感情之中最难割舍的就是相互发自内心的对彼此好,尽管有生活的琐碎,但谁也不舍得离开,时间让这份感情刻在了彼此的生命之中,无关岁月流逝,无关山长水远,只有彼此知道,只有芸知道。

年轻时尽量用心用力感受几段感情,处于不同的角度,体会辜负与被辜负,或低如尘埃、失去自我,或坠入深河、彻夜难眠,或不知所谓、尽情去作,当然这些也是不能自以的,慢慢你会发现,什么是让彼此感到舒服的,什么是真正吸引自己的,什么是能和自己契合长久的,不会在固执时自认原则、忽视时自认平常、伤害时自认洒脱。

宛若烟火,蜉蝣一般的爱情固然很美,但激情过后,剩下的是带有失望的倦意。相忘江湖,一别两宽,各自欢喜是很好,但在内心深处,那种相濡以沫的感情要更为深刻、难忘,是一种无法表达的感受。它藏在你们的眼神与泪水之中,藏在无言的陪伴之中,藏在愿君千万珍重珍重之中,或是你们梦醒时第一眼的注视,或是偷偷藏起来的纸条。就像是一杯烧开的温水,是质的改变与体验,生命因为拥有彼此而变得厚重。

2.《只有芸知道》观后感及影评 篇二

两个人在外国谋生,由相识到相遇,由相遇到相爱,由相爱到相守,到最后的离别都令人动容,悲情与平凡人生交融,只有一声叹息。

男主是个典型的奋斗能吃苦的丈夫形象,为了能过上好生活,努力攒钱,早点实现他们共同的目标,但是女主有自身的身体病因,多次尝试想与丈夫沟通去实现自己的愿望,但是都被感悟力偏低的男主押后了,直到离世都没能实现。遗憾何尝不是让人难忘的,女主的渴望,男主未能察觉,而有心人总会在最后理解你的初心,成全你便是我的唯一欣慰和开心的事,当男主拿起笛子重新吹起笛子的时候,真是有陪伴多年的你能知道。

生命无常,岁月如梭,并肩走过的路,彼此珍惜过的快乐时光,都将是半路留下的人珍贵的记忆。故事虽然平淡风清,但情节能循序渐进导出两个人不同角度的用心良苦,互相回赠对方,感情和逻辑上能闭合,他们的诸多的偶然,更让我觉得是上天赠予他们的必然,谓之缘分天意,何尝不是一桩美事儿。

3.《只有芸知道》观后感影评精选 篇三

他们住在奥德里一个山上的一幢房子里,房子四周人烟稀少,但是景色却是很美,他们养了一条名为布鲁的狗。

在奥德里住了十五年后的有一天,他们的餐馆一夜间被烧光了,他们不得不得变卖房子离开奥德里回到奥克兰,后来妻子詹妮弗忽然生病离世,留下丈夫赛门一个人,在苦闷中度日,丈夫赛门决定完成妻子生前愿望,带着妻子去看蓝鲸,去看以前的老友,回到北京,在帮忙妻子完成夙愿的同时明白了活下去的意义。

看电影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让我们跳出我们生活的情绪,暂时远离生活的烦恼,去思考别人的人生,思考完别人的人生后,再回到自己的生活,原来的情绪和烦恼会感觉不那么严重了,虽然原来的烦恼和情绪依然存在,但是电影从另一角度给予我们一些启示,或者是一些治疗,或者是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我们带着一些新的想法回到原来旧的生活,

4.看《只有芸知道》观后感影评精选 篇四

在12月17日晚的北京首映礼上,冯小刚登台致辞时不再那么自信自己的机变与口才,他特意拿出了预先准备好的手卡,从到场的“张国立夫妇”、“管虎夫妇”到“恩师韩三平”,甚至青年演员“张一山”,他不想落下任何一位当晚到场的同行友人。

这二十年多间和中国老百姓心灵走得最近的导演,冯小刚舍我其谁。先不用为他的作品编年,在公共舆论场上他“小钢炮”的诨号,曾经执导央视春晚的履历,以及四年前那部现象级电影《老炮儿》,他要是不来演这位身居胡同里的爷,电影的成色顷刻间就要塌掉一半。

没有机锋,和盘托出这份埋藏心底已久的忧伤,恰恰也是这部《只有芸知道》电影的基调。冯小刚其人,他身上所附着“国民性”的符号,很大程度上肇始于上世纪末,中国电影院线改制,票房崛起前的那几年,由他执导的几部贺岁片所带来的全民轰动效应(尽管彼时一说,这多限于长江以北,那也是半个中国)。《芸知道》中,黄轩饰演的隋东风搞不清楚“cabbage(白菜)”和“garbage(垃圾)”的英文读音,以及整蛊新西兰女店员,故意将中文“他妈的”等同于英文“Thanks”的桥段,反差与错位生出的喜感让影院中响起阵阵哄笑——突然意识到,从上世纪90年代初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开始,冯小刚就在荧幕和大银幕上塑造一个个漂泊海外的中国小人物。

他们都是平民百姓,面对异国他乡的新生活,总是欣欣然充满新期待。相交新的邻人,则充分体现出北京人的活络与热情,甚至能反客为主打成一片。面对吃霸王餐不给钱的老外,他们据理相争,可看到了他腰间别着的手枪,也不去做徒劳无益的抗争,“It’s fine, it’s fine…”而明大事理,过小日子的人生哲学,或许也正是导演本人情志的投射与现而今的向往。的《不见不散》,葛大爷教纽约警察用汉语喊“趴下!”;,邬桑在北海道开着车,哼唱《知床旅情》,唱着唱着就流下泪来……,拿着长笛的文青隋东风,倒是和当年拎着大提琴落地美利坚的王起明身份相仿。“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看男主角隋东风的名字,基本上就可以判定属于战天斗地的上世纪六十年代生人,现实中电影人物原型也确实取材于冯小刚同代人,朋友张述与罗洋跨越多年的爱情故事。

其实,早在两部《非诚勿扰》的嬉笑与荒诞背后,底色已是人到中年的悲凉和无奈。可那毕竟还带着贺岁命题或者说喜剧因子,这部《只有芸知道》却是地道的爱情片。于前人到中年,而今老之将至,心境大抵在一个“空”字。所以这一次,隋东风身上没有王启明那般完整的人物设定,更没有后者所背负意识形态和国族身份上竭力正名、挣命的“使命必达”。靠物理特效化妆而来的鱼尾纹与抬头纹的辅助,青年演员黄轩和杨采钰,在时空交错的叙事中演绎了一对少年夫妻的人到中年,可心境行止的感染力终究要凭演员的创造之能,他们还是沉下来了。冯小刚没有追时下大银幕上人脸交换技术的时髦,但角色人设上的过分简省与抽离,势必会在映后招致不少剧作上,关于人物塑造完成度的争议。反倒是确已人到中年的徐帆,此次她所饰演的媒人林太太,不仅再次展现了自己方言表演的天赋(当然,这次是说家乡湖北话),在婚宴上一番痛陈亡夫的“失态”,则是电影表演上的一抹亮色。

早年多部作品的过审波折,让冯小刚摸索出“有老百姓为我撑腰”的叙事策略,你可以把它称之为一种中国式的“感伤主义”——作为18世纪欧陆文学里一种的美学趣味,感伤主义也的确曾是对贵族化的英雄主义和古典趣味的反抗,由此也可以联想到冯小刚在中国导演群落中的异类身份:不是电影世家出身,没有电影学院履历。他明白在票房为王的时代,遵循这样的叙事策略最便于打通电影和观众间共鸣的心灵通渠,而人同此心取得情感上的最大公约数,同样也意味着商业目标实现的水到渠成。可以这么说,不管是以《甲方乙方》、《天下无贼》、《非诚勿扰》为代表的贺岁片,还是冯小刚间或几次转身而来的《集结号》、《1942》和《我不是潘金莲》,都带有感伤主义的特质。

这十年来,冯小刚大概有两部电影给了观众需要带手帕纸巾入场的心理预设——如果说的《唐山大地震》中的感伤主义明显是要撼动银幕前的观众,这一次《只有芸知道》则可以看出,感伤主义的投射首先是导演本人的内观达己。片中隋东风对亡妻的无尽思念,让人想到好莱坞电影《瓶中信》里的凯文·科斯特纳。而黄轩乘浮浮于海上怔怔地凝望,则穿越了时空蒙尘的小轩窗,是天人交感的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极具中国男人千百年来悼亡妻的风仪。

尽管这只是一个简单不过,纯然相契的爱情故事,多少还是可以看出冯小刚所具备的社会敏感性与洞察力。情之一字,熏神染骨;死之为大,讳莫如深。面对那望不到底的深潭,黄泉路上一个人怎么走?特别的,半路被抛下未亡人,阳间的独木桥又该怎么过?不夸张地说,冯小刚再次为中国公众普遍缺失的死亡教育,提供了一个犀利又不失温情的样本。

5.《只有芸知道》观后感及影评 篇五

《只有芸知道》取材自冯小刚好友张述的真实爱情经历,在拍摄时,张述也全程跟随剧组,对黄轩和杨采钰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杨采钰透露,刚开始知道要饰演“罗芸”时还是有压力的,因为自己生活中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感情,张述就给他们讲述两人的故事。对于黄轩来说,他透露最近三年送走了五位最亲的亲人,所以对离别、生命要逝去的无奈,和最后要去接受现实和去面对这种孤独、悲痛,感同身受。“作为演员你是要有想象力的,我就把这个离别的感受、痛苦和剧情打通在一起,这可能是一种嫁接。”

黄轩透露,拍摄《只有芸知道》是近年来最享受和最理想的拍戏状态,整个剧组都住在一栋房子里,“我们白天拍戏,收工了就一起吃饭,导演还包饺子给我们吃,就像一家人”。黄轩一向以“体验式演技”著称,在《妖猫传》中曾三天三夜不睡觉体会角色的疯癫状态,这次他到剧组第二天就穿上角色衣服,直到杀青才脱下来,“拍戏的三个月,是我与角色共生的三个月,真实地体验了一次不同的人生”。黄轩从张述身上看到了很多细节,听他说了很多真实的隋东风与罗芸的经历,自己理解、吸收后将其呈现出来。说到自身,黄轩坦言更期待细水长流、互相陪伴的爱情:“因为我们这种职业会有不停地变动,你也不知道下一部戏在哪拍,也不知道下半年会在哪儿,就很希望有一段安静、深切、有安全感的感情。”黄轩透露,在前不久的上海首映式上,自己和张述首次看了这部电影,张述对他说:“演得不错,比我帅多了!”

黄轩早年曾错过《满城尽带黄金甲》和《海洋天堂》,他认为这样的经历对自己倒是一次不错的磨练:“你说如果当时如愿出演的话,我就一定能准备好吗?现在想想,这对我未必是坏事,可以算一次锻炼。”现在的黄轩虽然作品不多,却屡屡和大导演合作,对此黄轩也曾问过导演为什么选自己,“得到的答案总是‘你合适’,其实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选择我,作为演员,我只能在专业范围内提供尽可能好的表演。”

《只有芸知道》观看心得

冯小刚导演的《只有芸知道》12月8日开启了点映,全国百场场场爆满。还没到12月20日正式上映,就已经收获了满满期待。这次电影的主题曲来自冯小刚导演在新西兰选景时听到一首毛利语民歌,非常喜欢就立即买下了改编的版权,请梁茫老师填词,谭维维演唱,起名《相爱的那天》。

《只有芸知道》曝光主题曲《相爱的那天》,谭维维动人献唱!《只有芸知道》改编自冯小刚挚友的真实故事。片中生死相依的爱情让谭维维格外动容,分享道:“看电影时我和我的好朋友都在抽泣,电影结束导演起身给我们介绍故事主人公,看到他的瞬间终于泪崩。”谭维维将这份深情演绎到歌曲中,“备好了一生,却一瞬间”,直戳人心的歌词道出了隋东风与罗芸爱情的永恒与短暂。歌曲最后,谭维维一声若有若无的叹息,留下无尽想象。

《只有芸知道》:演绎不了情,40岁的大叔看后泪崩“相爱的那天,以为是永远,分离的突然,偷走了时间,如果有天,梦里出现,那是云想说,随风来生见……”近几日,一首《相爱的那天》悄然走红,因为这首歌唱出许多人的心声,也唱碎了很多相爱却不能相守的恋人的心。这首歌曲,正是12月20日即将上映的年度催泪爱情片《只有芸知道》的主题曲。该片从本月五号开始全国路演。

除了两位演员再度合体带来的惊喜,还有对“贺岁档+冯小刚”组合的期待。《甲方乙方》的平地一声雷惊艳了岁末,随后《不见不散》、《没完没了》、《一声叹息》,多部口碑与票房双收的作品将冯小刚与贺岁档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

6.《只有芸知道》观后感及影评 篇六

电影名字中的芸同“云”,有着缥缈的意蕴,就像太多人心中,纵使年代久远依然留存心底的那份情感,那份历久弥新的感动。冯小刚讲述的何尝不是太多人心中的向往?他挚友的爱情故事何尝不是触动你我心底那份共同的情感?就像冯导说的那样,感动自己的必然也能感动他人。

而电影《只有芸知道》带来的感动却并非只有故事。电影把故事设置在新西兰的克莱德小镇,这个小镇有一首民间小调,如泣如诉也讲述了一个离别的故事,而得益于此改编的主题曲《相爱那天》:“相爱那天,以为是永远,备好了一生,却一瞬间”让人顷刻间沉浸于故事的想象,瞬间泪目。

除此之外,冯小刚携妻子徐帆,与黄轩和杨采钰一起出镜《芭莎时尚》大片,“时光之中藏着最出乎意料的发现,我备好了一生,用来与你相濡以沫”,镜头里冯小刚与徐帆相依相偎,在电影中分别饰演隋东风和罗芸的黄轩与杨采钰亦是抵首而坐,天高云淡,真是像极了岁月静好的模样。

电影里的隋东风和罗芸相知相伴,电影外,冯小刚和徐帆风雨同舟,这是相濡以沫最美好的诠释了吧?

为了呈现心中最浪漫的爱情故事,冯导为电影聚齐了最好的主创阵容。

电影编剧张翎,以平凡故事中发掘人性温暖见长,其小说作品6次进入“中国小说学会”年度榜单,根据其小说《余震》改编的电影《唐山大地震》更是获得了亚太电影节最佳影片以及中国百花奖最佳影片等多个奖项。

而电影摄影赵小丁,摄影风格浪漫,手法细腻又大胆,曾经凭借电影《十面埋伏》提名奥斯卡最佳摄影,更是因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而斩获香港金像奖最佳摄影奖。此次担任《只有芸知道》的摄影,那种直抵心间的含情脉脉、平凡生活中的至真至纯的感动都不疾不徐地与你我娓娓道来,如此享受,只是在预告片中就感受匪浅,令人忍不住期待。

7.只有芸知道观后感 篇七

故事本身相当简单,尤其展现了隋东风对妻子罗芸的深情与无微不至的照顾。电影主要采用了倒叙和插叙的手法来讲述出,妻子离世、二人开餐馆、结识梅林娜、豢养“布鲁”、林太家的生活、二人相爱结婚、看鲸鱼,向岳父母报丧等事件。明地里以路线,实则以时间为线串联起全部情节。影片缺点在于情节之间联系松散,缺乏张力,故事本身欠缺矛盾冲突,依靠好看的画面,动听的.音乐再辅以 “嘴上”功夫来吸引观众注意力,观影中难免让人打起哈欠。同时人物塑造单薄,缺乏立体感,主题不明确,勉强提溜出来两个主题:一个是”苦的是留下的那个人“——中年丧偶的悲痛,另一个是“开餐馆的那九年你都没吹过笛子,愿餐馆能够毁掉”——生计的操劳毁掉了生活的热情。当然,两个主题也都只是泛泛的点出来,缺乏有力支撑与深刻洞见。

影片的优点在于,精心设计过的优美镜头,展现了新西兰优美恬静的自然风光。深情款款的配乐,帮助人们更好的进入角色的悲伤。对戒指、鲸鱼、笛子、长椅等具有象征意味元素的巧妙设计,拨动观众内心琴弦。同时电影突显了三个小惊喜,杨彩钰的美颜,黄轩的演技以及徐帆的方言。

这部电影的好坏短长泾渭分明,显示出冯氏电影一贯的创作风格——对故事矛盾与人性挖掘的忽视,对视听元素与情感共鸣的高度看重。这些特点也决定和回答了为什么冯小刚的电影往往是票房得意,赛场失意。也说明了为什么冯小刚在名利双收后想要追求“艺术创作”却屡屡受挫。因为电影艺术的核心要义便是要在由矛盾不断推动的故事剧情中,对人性复杂而隐晦的深层纹理进行展现。可“美术助理“出身的冯小刚,没有受过电影专业的系统培养,未能经验并得到历代电影前辈遗留下来的,关于创作理论与实操技巧上的宝贵遗产。一切都依靠自己在行业的摸爬滚打,积累实战经验,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总结出一套吸引观众的手段,从而靠着这一套票房手段从“低头哈腰”混到了“扬眉吐气”。

毫无疑问,在现实角度来评价冯小刚,他是非常成功的,贫苦出身,没有受到过良好高等教育,却依靠自己在电影行业的努力与实绩,成为中国当下最知名导演之一,成功跻身上流社会。成名之后,他也试图去进行艺术创作,对社会现实进行批判,从这些方面上来说,冯小刚理所应当得到人们的尊重与敬佩。只可惜“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电影票房在成就冯小刚的时候也将他的天花板给封死了,多年积累下的经验让他过于迷信“优美画面,动情音乐,卖惨煽情”能够带来的魔力。殊不知,一部电影的思想深度才决定了它的高度,一切外在的形式最终都要为思想服务,颠倒主次后,只能是娱乐观众。这就要说到“匠”与“家”的区别,前者迎合观众,后者启发观众;前者显示出技巧娴熟的聪敏,后者蕴藏深刻洞悉的智慧;前者总是汲汲于追求,后者叹息兮求索。

冯小刚身上的矛盾太多,大家对其人品与作品评价也都趋向两个极端,这一切的根由或许能从其矛盾的性格中找到答案。豆友五色全味在其影评《抱歉,我无法赞美〈芳华〉》中对冯小刚的性格进行了分析,已无我置喙的空间了,详情大家可前去一观。以下引该文的一句话。

时常都感到冯小刚的诚惶诚恐与自相矛盾。就像他经常语出惊人,但又常常很快认怂,内里其实异常谨小慎微,胆怯又不安。”

8.《只有芸知道》观后感 篇八

“只有芸知道”和“等风来”于我而言有同样的听觉触感,文艺的名字,充满着一丝丝悬念和期待,促使我急迫想去电影院瞧一瞧,芸是谁?她又知道什么?

很显然,电影场景如电影名字本身,是文艺唯美的:空旷幽静的大片草原,碧蓝澄净的天空,一颗无言却足够粗壮的大树,平静宽阔的蓝色湖泊,风吹动着草坪,地上的草儿微微摇摆着柔软的身躯,跟随着镜头的脚步游走,你能很容易感觉整部片子被包裹在如画一般的诗意风景中,你更会体会到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温柔在影片中流转,所以,在这样的布景下,语言是不需要多华丽的,如潺潺的小溪,清澈明朗,不言不语,偶尔的偶尔,冒个泡泡就已足够。

9.只有芸知道电影观后感 篇九

预告片与众不同,没有背景音乐做铺垫,只有呼啸的风声。隋东风和罗芸来到了一个避世的小镇,这里太过安静,扯着嗓子喊也只有几头牛能听到。

在空旷山野上,罗芸压抑已久的一声呐喊打破宁静,也为观众留下了悬念:这段婚姻关系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引人遐想。

黄轩和杨采钰的再度合作也令网友眼前一亮,两人之间默契感十足,演技和颜值都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台词和表情太到位了,拍得也很唯美!”

更值得一提的是,《只有芸知道》是冯小刚对婚恋关系的一次温柔诠释。纵观冯小刚以往的电影作品,《一声叹息》赤裸裸地展现了婚姻从热恋到平淡的常态、《非诚勿扰》剖析了后现代相亲时代的剩男剩女们。《只有芸知道》却向观众们呈现出一个现实生活中真真切切发生过的爱情故事,展现了老炮儿的柔情一面。

10.《只有芸知道》观后感及影评 篇十

也许是因为《只有芸知道》是一部以情动人的纯爱电影,首映礼上的冯小刚一反“小刚炮”常态,发言温柔低调。他先是照着名单一一念出当晚到场同行嘉宾的名字,感谢他们的支持,同时也对观众能冒着大冷天来看电影表示感谢。他还动情地说:“就要过去了,马上21世纪代就要开始了,提前预祝大家新年快乐。”

电影由冯小刚挚友张述的真实经历改编而来,他既是冯小刚的昔日战友,也是其工作中的左膀右臂,还曾在冯小刚电影《一九四二》中饰演过角色。《只有芸知道》以张述、罗洋的爱情故事为基础,讲述漂泊半生的男人隋东风,中年猝失妻子罗芸,决定替亡妻完成遗愿的动人故事。影片在新西兰取景拍摄,雪山、草地、鲸鱼、极光……新西兰的大美风光在片中尽现。

谈及拍摄影片的初衷,冯小刚坦言:“过了60岁之后我的心肠越来越软,想拍一些纯粹的、美好的故事,这是我内心的需要,我相信也是观众的需要。”他也表示,希望用这部电影来纪念好友的妻子。

该片也是主演黄轩与杨采钰继《芳华》后再次合作。黄轩表示,这次两人不仅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更是“完美的合作伙伴”。谈及对自己角色的诠释时,黄轩说,为了让情感流露更自然,他发挥想象力,将人物的感受嫁接在自己的情感上,“在我的生命中,我已经经历过很多次生离死别了,我在三年里送走了五位我最亲的亲人,所以我对那种离别、生命逝去的无奈,到最后去接受现实,去面对孤独,特别能够感同身受。”

《只有芸知道》观看心得

,《非诚勿扰》公映,与葛优饰演的秦奋分别后,邬桑在北海道美丽的山路上边开车边哭出声来,这一幕,当年在影片中“突如其来”的一击,使得不少中年男观众记忆深刻,毕竟中年人感性地表达感情,向来奢侈。

20,《只有芸知道》公映,冯小刚似乎并不忌讳伴随着年龄一起增长的温情,这位时常在拍摄现场监视器后边落泪的导演,之后终于全面敞开内心的柔软。以挚友张述为故事原型拍摄的《只有芸知道》,在片外,是冯小刚表达友情观的“加长版”,在片内,是《永失我爱》(王朔同名小说,1994年被冯小刚改编为电影)的“加强版”。

编剧张翎的加盟,使得《只有芸知道》变成一场深情的“老友记”。张翎旅居加拿大多伦多,和张述是邻居,冯小刚曾将张翎的小说《余震》改编为《唐山大地震》。三人之间的了解与默契,使得《只有芸知道》散发着自然、坦然、放松的气息,有观众将其解读为“平淡中的震撼”。

擅长讲故事的张翎,自然不愿意电影给人以平淡的印象。她的剧本在结构上有匠心,细节里藏有一种内在的紧张。在情节推进方面,不动声色却具有“推土机”般的沉稳与不可阻挡。新西兰令人屏息的美景以及冯小刚不再掩饰的抒情,有效地与剧情内在的紧张融合在一起。于是,有人看到一个云淡风轻的爱情故事,有人则能发现无形中的命运之手、造化弄人。

《只有芸知道》的紧张性,在于一连串的不幸事件,宠物狗布鲁,饭馆的大火,房东林太,最后是罗芸……在本该最淡定的年龄,却一再遭遇每桩都能令人崩溃的人生事故。所谓“成年人的崩溃都发生在无声无息当中”,黄轩饰演的男主角隋东风,何尝不是那些从不带纸巾进影院的同龄男观众群的缩影?数据显示,《只有芸知道》40岁以上购票比例达20%,是大盘通用数据的两倍——和《芳华》一样,《只有芸知道》再次探测并触动中年观众的内心。

抒情但不煽情,让人感伤但不悲痛,《只有芸知道》与中年情绪不谋而合。起到稀释悲剧成分的元素,则是对应不幸事故的一连串幸运事件,包括男女主角从北京擦肩到新西兰相爱,住在同一屋檐下,得到房东母亲般的关爱,赌场两把赢10多万,看到蓝鲸……这些情节具有偶然性,如同不幸事件的发生也具有偶然性一样,当不幸遭遇幸运,主人公是该为前者哭泣还是被后者宽慰?这恐怕是个很难选择的问题。影片给出的答案是,“留在半路上的那个人最苦”,因此要学会用那些幸运来瓦解不幸,留下“值了”二字。

《只有芸知道》讲述的是一个中年童话。中年不需要童话,这是来自社会的教诲,却不是人们内心的选择。冯小刚此前拍摄过的电影,有戏谑、有悲伤、有厚重、有怀旧……这次他选择以“童话”来填补自己作品阵容的空隙,也可以视为,他希望通过这部电影,来填补自己的人生空隙,治愈自己、治愈观众、治愈一个庞大的饱受“伪装的强大”伤害的群体。这也是一部容易让人产生自怜情绪的电影,哪怕在走出影院那股自怜情绪消失之后,人们重新拥有一张可以承受整个世界的面孔。

饭馆着火,是整部电影的一个关键点,火着得无声无息、不动声色,起到的作用却如同晴天里的惊雷、深夜里的闪电,借由这场火,观众可以看到“美丽人生”也离不开孤独与困顿。芸希望这场大火发生,因为这可以帮她与隋东风离开舒适区,去过像餐馆服务生梅琳娜那样想走就走的生活,却不知道,这段被困在原地的生活,是彼此最幸福的10多年。人生的账,是没法算的,只有到最后,才能找到重点。

徐帆饰演的林太,为影片贡献出类似“重拳一击”的演出,在隋东风与罗芸的新婚宴上,喝醉了的林太想起第一次见到在湖边画画的林先生,说了大概这样一句台词:我就不该在那样的年龄、那样的时刻、看到了那样的你……这种属于年轻人的甜言蜜语,从中年人口中说出来,确实有锤击的效果,因为谁都知道,中年人在别的许多事情上可以撒谎,但爱过谁这件事,却是撒不了谎的。

上一篇:同志在全市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下一篇: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各课时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