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土地资源发展论文

2024-07-30

农业土地资源发展论文(精选10篇)

1.农业土地资源发展论文 篇一

参考书目及考试大纲

一、适用专业(领域):

土地资源管理及资源环境类相关专业

二、参考书目:

王秋兵(主编),土地资源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三、基本题型及所占分值:

1.名词解释(30分)

2.基本概念辨析(32分)

3.简答题(56分)

4.问答题(32分)

四、知识考查范围:

1.土地资源及地学的基本理论与知识。

主要掌握土地资源学的基本概念及地学的基础知识,能够正确理解基本概念,正确区别相似概念。

2.土地资源学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应用技巧。

掌握土地资源学的基本理论,如系统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地价理论等,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并能够应用基本理论和所学知识分析区域性土地利用问题。

3.土地资源学的最新研究动态。

(1)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动态。

(2)世界土地资源利用研究及应用技术的发展动态。

2.农业土地资源发展论文 篇二

关键词:农业土地资源,保护

董时进 (1900~1984) , 四川垫江人。民国时期我国著名的农业经济学家、农业教育家, 中国农业经济学学科的开拓者之一。作为一位资深的农业经济学家, 董时进对中国农业的诸多问题均颇有建树, 对于农业生产的基础———土地问题尤为如此。在其著述的《农业经济学》、《中国农业政策》、《国防与农业》等多部农学著作中, 他对农业土地资源保护问题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 重新研究董时进农业土地资源保护思想, 极具现实意义。

一、农业土地资源之特性

认清农业土地资源的特性, 对于农业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改造与保护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故此, 董时进在《农业经济学》一书中, 开辟专章论述了农业土地资源之特性。

他认为农业土地资源具有物理与经济两种特性。农业经济学所注重的土地, 必须同时具备支载性、可耕性、培养性等三种物理特性。岩石和沙砾即不属于此范畴之列。因“岩石能载而不可耕, 沙砾可耕而无培养力。”

此外, 土地又具有两种经济特性, 即不可移动性与不能增减性。1) 不可移动性:即指土地具有位置的固定性, 它不能随着土地产权的流动而改变其实体的空间位置。因土地具有此种特性, “故土地之变卖抵押手续, 较为缓慢;土地信用, 普通银行多不肯接受, 农民借款, 必须有特种之金融机关;且土地之价格常随地方之兴盛或冷落起极大之变迁。”2) 不能增减性。因受地球表面陆地部分的空间限制, 土地的面积 (或称土地资源的数量) 是有限的, 是不可增加的。因土地不能增加, 故土地具有独占性。因土地不能毁灭或减少, 故土地又具有安全性, 成为多数人投资之最爱。

论述及此, 作者突然话锋一转, 以长江口崇明岛近五百年来土地面积变化为例指出:“然土地之不能移动与不能增减之意义, 亦非绝对的。江河改道, 水陆易地, 无异土地之迁徙。且江湖有破坏及堆积作用, 其破坏也, 则土地减少, 其堆积也, 则土地增加。江面水退, 则河底可以耕种;河流泛滥, 沉淀沙砾, 可使肥美农田, 变为永不生产之沙漠”。作者亦由此派生出土地资源的第三个经济特性即可破坏性。并指出因农业破坏土地乃是寻常之事。“边荒区域之游农, 不负责任之佃农, 栽培作物, 不施肥料, 数年之后即使地力耗竭, 不堪再用”。故“土地在农业上之用途, 以肥培性为最要, 此项特性一失, 则在农业上即无异乎土地之毁灭。”由此, 可破坏性与肥培性为派生出来的土地另外之经济特性。

董时进指出:“因土地有上述诸种特性, 乃发生关于土地问题之各样学说。”正是基于对农业土地资源特性的深刻认识, 其有关农业土地资源保护思想即产生于此基础之上。

二、农业土地资源破坏及其严重后果

如前所述, 土地虽有不能增减之特性, 但如若对其进行盲目破坏, 土地资源亦势必会减少。正如董时进在《土地破坏与农村衰落》一文开篇中指出:“经济学上说, 土地是不可破坏的, 然而事实上土地破坏的却不少。”他指出:土地破坏的情形, 主要有石沙淹没、河流冲溃、山水洗刮三种。

所谓石沙淹没“是因为河水夹杂石沙太多, 一朝泛溢, 或堤防决口, 河水侵入两旁农田, 其后水虽可以消退, 而石块沙子则仍然残留。”河流冲溃即河流冲崩土地, 将土壤卷走。而山水洗刮则是“山上的土壤, 因为地势倾斜, 遇着大雨, 即随山水流下, 久而久之, 泥土洗尽, 山上便只剩下石头。”

董时进在文章结尾处指出, 此三种土地破坏情形出现, 均是由于人祸, 即人为的山坡开发, 导致河流湖泽的淤塞, 最终出现了以上三种土地破坏的情形。

土地破坏问题直接导致了农村的衰落。董时进在《土地破坏与农村衰落》一文中, 以河北省安平县几个村子的情况为例说明了石沙淹没与农村衰败的关系。此处“在民国六年因澽沱河涨水, 曾经被淹过一次, 因为河水含泥沙很多, 所以水退之后, 地上盖了几尺厚的沙子。从前本地方原是很富的, 土壤极其肥美, 出产棉麦甚多。现在的砂土, 干燥瘠瘦, 只能种黑豆, 勉强可以种一点高粱, 此外如粟麦甘藷玉蜀黍之属, 都一概不长。十几年来, 本村的人家无一不衰败。……我们经过像这样的半沙漠的地方, 约有三四十里, 据说都是河沙造成的。……那些农村永远衰落了。”董时进在此, 又以安微潜山县、太湖县的几个村落的亲眼所见说明土地破坏导致农村衰落的种种情形。以至于作者在篇尾处大声疾呼“若不赶紧挽救, 大好良田与山林, 都要成沙漠和石岩, 岂但造成灾荒, 真可以亡国灭种。”

以上农业土地资源破坏等诸多问题亟待在现实中求得解决, 为此董时进提出一揽子解决问题的措施与方案。

三、农业土地资源保护之措施

董时进指出:“水土为人类生存之资源, 农业之基本, 惟利用不得其当, 保蓄不得其法, 则变为破坏农业及毁灭人类之动力。”如前所述, 石沙淹没、河流冲溃、山水洗刮三种土地破坏情形皆是由于人为的山坡开发、河流湖泽淤塞、水土流失而导致, 究其深层次原因则是由于人口过剩、土地承受压力过大而导致。因此, 为保护农业土地资源, 董时进提出了厉行水土保持、节制生育、移民垦殖等一系列措施。

(一) 水土保持, 限制开垦, 造林植草

董时进提出防止土地破坏, 保护农业土地资源的措施, 即必须厉行水土保持, 其具体步骤是“不垦种为第一, 栽树尚属第二”。

1.限制开垦

1) 厉行水土保持, 限制山地开垦, 首先要做好周密计划, 举办之先, 必须做好详细的调查测量, 以此决定哪些可耕, 哪些不可耕。

2) 对已开垦而不宜开垦的山地, 应停止耕种, 种植牧草或栽培树木。对已开垦种植且倾斜不太急的山地, 才可以继续耕种, 但必须使其更近于平坦, 或用其他适宜方法, 减少泥沙的下降。

3) 政府对停止耕种山地之农民必须设法救济, 帮助其迁徙及另谋生路。

在此, 董时进主张, 政府应举办各种建设及工矿企业, 应优先雇佣此地农民。停止耕种之土地, 或开发矿产、或培植风景供人游览, 为当地农民提供就业机会。此外政府还应注意, 此处所需粮食, 不能就地生产, 必须由外地提供。

2.造林植草

董时进在《国防与农业》一书中写道:“森林去, 农作来, 则水灾之酿造开始。今日之水灾, 在数千百年已种其因, 今日之砍伐开垦, 又不为千百年后制造水灾。”由此可见, 水灾与森林二者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 森林不仅可给人类提供木材及燃料, 而且对水土保持、防范水灾亦有重要作用。他强调指出:“急坡峻岭, 应蓄留树木, 不宜开垦, 以免泥沙下流, 淤塞河道, 造成水灾。吾国水灾之频繁, 主由于河流及湖泽填塞升高之故, 其填塞升高之主要原因, 则由于两岸坡地之开发。”但是, 董时进又指出, 森林之所以具有减轻水灾之功效, 主要原因在于其能覆盖地面、保持泥土。除森林之外的低矮丛林、荆棘野草亦均有此功效。因此, 在停止耕种的山地上应种植牧草或栽培树木, 以此来保护农业土地资源。

(二) 节制生育, 移民垦殖

董时进认为导致土地破坏的深层次原因则是人多地少。“因为人多地少, 所以中国每一农家所耕种的地面都很狭窄并使土地一直开发到山顶以及江边河湖面;不堪耕种的劣等土地也都有人耕种。”“应该容水的湖滨江边, 布满了圩堤, 开成了田地, 应该栽树长草的山岳丘陵, 也挖松了土壤, 播种了粮食;甚至田陇土坎的垂直面, 都成了栽培农作的地点。”中国的土地由于人口众多是真正做到了地尽其利, 但也由此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早已不堪重负。董时进指出:解决这一人地矛盾的途径, 一是节制生育, 一是移民垦殖, 以此缓解人口过剩对土地的压力。

1.节制生育

董时进是民国时期人口控制论倡导者之一, 包括董时进在内的人口控制论者认为:“中国存在着严重的人口过剩现象, 人口过多是造成社会贫困和动乱的重要原因;要解决中国的人口问题, 主要是实行节制生育”。董时进在《在中国何以节制生育》一文中, 从土地、农业改良、社会问题等诸多方面力主:“现在中国亟应进一步讲求如何大规模的推行节育, 我们应该要求政府采取有效的政策, 限制婚姻与生育。”此外他还主张中国应提高人口素质, “在当今的时代, 从国防的观点上讲求, 国家的人口政策必须重质过于重量。特别是在中国, 尤宜牺牲数量来提高品质。”以此, 不仅能够有效缓解人地矛盾, 而且还可实现董时进所倡导的“富国裕民”。

2.移民垦殖

开辟新地是解决人地矛盾、缓解土地压力的又一有效措施。因中国人口分布不均, “旧有之内地十八省, 面积尚不及全国百分之三十六, 人口则占全国百分之九十三而强。……边地各省区, 如蒙古, 新疆, 青海, 西藏, 黑龙江, 居民最少, 地方最大, 惟人口调查, 更欠精确, 但大致每方里不过约数人, 乃至数十人。”各地人口密度相差如此悬殊, 这是当时开发西北、移民垦殖声浪喧腾全国的重要原因。作为一位农业经济学家, 董时进从其专业角度出发, 对当时开发西北、移民垦殖这一热潮并不持乐观态度。

他指出:“近几年来, 开发西北的呼声最高, 大家因为西北的人口稀少, 便想起了回到西北, 不知那块地方, 并非新大陆, 乃是早已给我们的祖先毁坏放弃了的, ……我们再回去无异于厨房的东西吃光了, 又跑到垃圾箱里找骨头。”“荒地之垦殖, 可以增加全国农产之总量, 但对于内地人口之稀减上, 未必有多大之效果。”但是董时进本着对国家、对人民负责的态度, 在《论移民垦殖》一文中, 他主张理性开发西北, 提出了国家在移民垦殖问题上应注意的六点事项:

1) 每户耕种面积宜大。

2) 宜由公家先行土地之测量, 兴办必须之工事。

3) 山陵地及劣等地应从缓开垦。

4) 宜裕筹款项, 故兴垦民。

5) 宜帮助垦民, 满足其生活上之需要。

6) 宜慎选垦民, 并监督开垦之进行。

在本文结尾处, 他再次倡议政府“对于垦务, 宜自始慎重, 并须早定妥善之策, 方可减少流弊, 增加新地之效用, 兴未来社会之福利, 愿当局加之意焉。”

总之, 作为一位毕生心系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的农业经济学家, 董时进始终站在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前沿, 积极探索实现中国“富国裕民”目标的发展道路。他在自己的代表作《农业经济学》的结尾处指出:中国农业及农民之根本问题不是饥荒、不是疾病、亦不是科学不发达, 乃是贫与愚。而导致中国农民贫穷之最根本的原因, 为耕地面积太小。为了医治中国农业、中国农民的贫与愚, 为了真正使自己的祖国实现“富国裕民”目标, 他从这一病源出发, 将农业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农业现实以及自己多年农业实践相结合, 提出了本文所述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保护农业土地资源的措施与方案。时至今日, 这一思想仍具现实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董时进.农业经济学.北平:北平文化学社, 1933.

[2]董时进.中国农业政策.北平:文史丛书编辑部, 1940.

[3]董时进.国防与农业.上海:商务印书馆, 1947.

[4]董时进.在中国何以节制生育.东方杂志.

[5]董时进.土地破坏与农村衰落.地政月刊, 1933.

[6]傅学良.民国时期我国人口学界有关人口问题观点的概述.人口研究, 1996.

[7]董时进.中国天然资源损坏的危险及其挽救办法.科学, 第20卷.

3.农业土地资源发展论文 篇三

国外土地制度对农村

人力资源利用的借鉴意义

农村土地制度对农业劳动力转移进程及转移方式有极强的制约作用,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1、国外土地制度

15世纪末至18世纪,以“圈地运动”为主要标志的英国土地制度变革使得独立的小农阶层基本上被消灭,大农场租佃制在英国农业中占据统治地位,加速了英国农业劳动力大规模转移的进程。与此同时,法国和德国的农民在封建土地关系的牢固统治下,不能大批地从农村游离出来,正是这一时期两个国家的资本主义关系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也是这两个国家农业劳动力转移相对迟缓的重要原因。例如,法国的小土地占有制把农民长期束缚在小块土地上,限制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限制了自由劳动力的形成,也限制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2、国外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方式

农村土地制度不仅制约着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也同样制约着转移的方式。一般而言,盛行大农场制的国家,农业劳动力转移方式往往以“全分离”为主,转业离土离乡三位一体,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比重下降迅速,而且绝大部分转移劳动力都流入城市谋求生路,导致城市化比重大幅度上升。与此相反,在那些盛行小块土地自耕农所有制的国家,例如二战后的日本,由于存在一个广泛的独立的小农阶层,农业劳动力转移往往有着典型的“半分离”性质,兼业化现象十分普遍。此外,在小块土地自耕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劳动力转移并不一定要迁居到城市,城市化进程也会受到一定的制约。

根据以上国家土地制度看,对农业劳动力转移起重要制度约束作用的,不仅有现行的土地占有制度,而且还有动态的土地继承制度,这包括土地所有权的继承制度和土地经营权(租佃权)的继承制度。在那些土地占有实行平均继承权的国家,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口压迫耕地、农民滞存于耕地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农业劳动力转移相对缓慢。而在那些奉行长子继承权的国家,制度则有一种内生转移的推力。由于土地只能由长子一人继承,其他子女被迫在农业以外寻求生路。封建时代,他们往往充当武士或手工业者;封建制度解体以后,他们则成为工商业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从历史的比较分析看,那些过去实行土地长子继承权的国家(例如英国),比那些过去实行土地平均继承权的同家(例如中国),更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

封建土地制度对农村劳动力的长期禁锢

中国封建社会统治了中国几千年,对农村劳动力造成长期禁锢,主要原因是封建土地制度制约人力资源的开发。

1、土地国家所有

指土地由国家直接掌管,即由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占有土地的所有形态。在我国封建社会里,这种形态是指屯田、垦田、营田、官庄、没入田、职分田、官府掌管的荒地以及山川林泽等等,清末民初总称为“官公田”,相对而言,和私有土地总称为“民田”。

2、地主占有大量土地

地主占有大量土地,自己不参加劳动(或仅有轻微劳动),主要靠出租土地剥削。民国时期,这种土地所有仍是土地私有制的主体,是封建半封建生产关系的核心。它不仅左右农业生产中的各种经济关系,而且还影响制约手工副业、商业、金融业和城镇的经济发展,进而造成许多不合理的上层建筑方面(特别是基层政权)的社会现象。

3、“族田”制

“族田”制是地主土地所有的一种特殊形态。这是指农村一姓一族所共有的土地,称为祭田、社田、太公田(广东等),祠堂田、众田(浙江等),义庄田、公堂田(江西、皖南等)等等,实际是封建宗法关系的产物,一般不敢私卖,常被族长(大多是地主豪绅)所把持,出租收入供祭祖、修祠之用,也有救济、助学之用,余数往往被把持者所侵吞,故有“集团地主”之称,是地主阶级最稳固的基础。故此,族田应归于地主土地所有的一种。

4、自耕农、半自耕农私有土地

自耕农、半自耕农私有土地。中国是以农立国,自耕农在社会经济总和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着显著的作用。在中国历史上,自耕农数量的增减,往往标志着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兴衰,同时,由于自耕农的小块土地肩负着国家赋税的重担,因而封建皇朝的开明君主一般是重视对自耕农的扶植。自耕农素有“天子之农”之称。历代皇朝后期,社会动乱不已,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土地兼并造成大量自耕农半自耕农的破产。

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严重束缚了农业劳动力,更谈不上人力资源的利用开发。到了辛亥革命以后,由于在政治上结束了封建帝制,原来掌握在满族统治者手中的官公田(包括旗地等)迅速民田化,官地和牧场也大规模的丈放和开垦升科,甚至被地方政府公开拍卖,使国有土地私有化。东北、内蒙等地最为明显。自1905至1929年,二十四年之间,黑龙江百分之九十五的土地皆归私人所有,大部分转入大地主之手。辛亥革命虽然结束了封建帝制,但是土地制度并没有大的改变,中国农村劳动力并没有被解放出来。

建国以后我国

土地制度的变革

1、土地改革

建国以后我国第一次土地制度的重大变迁是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实行了“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建立了事实上的土地自耕农所有制。但是,由于中国确立了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同时宪法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这就形成了旧的国有土地使用制度的主要特征,一是土地无偿使用,二是无限期使用,三是不准转让。由于没有把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开对待,致使土地无偿占用,乱占、多占的情况屡禁不止,造成土地资源极大浪费。

2、农业集体化运动

建国以后我国第二次土地制度重大变迁是农业的集体化运动,又称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建国初期在农村进行的以实现农业生产集体化为目的的群众性政治运动,它虽然用“合作化运动”之名,创造了从互助组、初级社再到高级社的“三步走”的过渡形式,但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以土地为主的农业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制,其发展前途就是农业集体化或社会主义化,从其目标模式和基本性质看,农业合作化就是农业集体化。农业合作化使自耕农所有制尚未站稳脚根,就被土地的集体所有制迅速取代。

3、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第三次重大变迁是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它导致了人民公社体制的彻底崩溃,但在农村,土地仍然以集体所有制为基础,就全国大范围而言,广大农民仅获得了自主的土地经营使用权。严格地说,土地并非国家所有,由于政策问题还是集体所有制,因此,它本身不仅包含着按人口均分使用权的法则,而且包含着不断以变化着的人口重新分配固有耕地的内在逻辑。

在这种制度背景中,农村社区居民的主要权益是土地的均分承包权及子女在社区内对土地经营权,再加之农村居民在城市永久性就业与定居的重重制度性限制尚未消除,土地事实上还有着不可替代的就业保险功能。因此,在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农业劳动力还很难彻底放弃土地,即便土地无偿转让给他人耕种,也不会完全放弃土地的承包权。在保留小块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去谋求非农产业更多的收益,务工经商但不彻底离土,这是广大农民在现行制度约束下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

4.农业土地资源发展论文 篇四

土地流转助推农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 如今,在寿光吃上新鲜蔬菜绝非难事,而要吃上金碟南瓜、拇指西瓜等却并不容易,如今,上口镇宇轩农场让市民吃上金碟南瓜、拇指西瓜等稀特瓜果的梦想变成了现实。该农场通过培育种苗和筛选金蝶南瓜、拇指西瓜等一个个特色品种,不仅拓宽了销售渠道,增加了农场收入,而且为周围村村民增收致富、促进上口农业转型升级搭建了平台。

4月23日,记者走进了上口镇宇轩农场。“这是南瓜吗?”看到桌上摆放的“飞碟”,记者问到。“这是金蝶南瓜,这是迷你南瓜,这是粉丝南瓜……”宇轩农场负责人王小强一一介绍说。

在育苗大棚内,一颗颗培育好的辣椒苗长势良好。“这些都是种子实验好了以后再培育的,质量上有保障,菜农也不会买到假种子。”走进种苗示范大棚,满眼是西红柿。“在这大棚内示范种植的西红柿 有96个,一沟一个品种,每个品种上面都悬挂着标记呢!”除了西红柿,记者看到,示范棚内还有拇指西瓜、多个品种的南瓜以及多个品种的辣椒……

据了解,宇轩农场占地200亩,集智能棚建设、种子筛选、种苗培育、盆景蔬菜种植于一体,现3个智能育苗期、1个种子筛选棚已投入使用。其中,3个智能育苗棚年可培育西红柿、黄瓜、丝瓜等种苗1000万株,销往菏泽、聊城、山西、河北等地,效益非常可观。种子筛选棚主要筛选试种拇指西瓜、粉丝西瓜、迷你西瓜、齐达利西

红柿等119个稀特优品种,种子筛选试种成功后,再进一步推广扩大种植面积,以达到农场增效益、农民增收入的目的。

宇轩农场打出的是一张特色牌,而该镇齐家下口村的齐树家走的却是高端农业路线。去年借助市里的土地流转政策,常年在外做生意的齐树家承包了村里近650亩土地,自己搞起了齐氏沃土农场和丰泽庄园两个农场。“当时村里人觉得我胆子大,常年在外不会种地却回来种地,我就是因为不会种地才回来种地的.”齐树家的一番话说的颇具韵味。齐家树常年在外,见多识广,在农场管理上也算的上是“高端、大气、上档次!”小麦浇水、施肥统一用喷灌,葡萄统一使用微喷技术,既节省了人工人力,又节约了水资源,达到了省工省时、提高效益的目的。

除了500多亩以粮食种植为主的齐氏沃土农场外,齐树家还有自己的丰泽庄园农场。丰泽庄园农场从山东省农科院林果所引进了泽香、金手指等优良葡萄品种和春雪、夏雪、鲁星1号等精品桃。这期间,不仅得到了农科院林果所有关专家的指导,便于申报产品品牌,而且大大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

宇轩农场、东北上口土地信托合作社、元鸣生物农场、齐氏沃土农场、丰泽庄园有机葡萄农场、东润盆景蔬菜等一个个各有千秋、特色鲜明的农场,彰显着上口镇土地流转带来的农业发展活力。

近年来,上口镇按照“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绿色有机”原则,创新实施了“跨村联合经营”、“大户承包经营”、“股份合作经营”、“村户联合经营”、“招商引资经营”五种土地流转模式,形成了果菜

苗种养竞相发展的格局,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高端农业发展“三赢”。

5.农业土地资源发展论文 篇五

关键词:设施农业;土地流转;问题;对策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了今后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和发展重点,即改变过去的传统农业模式,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现代农业发展方式。目前,许多地区还存在农村承包地分户经营,农户的承包地较分散、不集中的现象,要改变传统的农业模式,就要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努力实现土地的相对规模经营。实践表明,推进土地流转是推动设施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加快土地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农业粗放生产向集生产、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现实需要。

一、对设施农业和土地流转内涵的认识

设施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它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走向现代工厂化农业、环境安全型农业生产、无毒农业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农产品打破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进一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的有效方法。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含义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土地使用的规模化和集约化是发展设施农业的前提和基础,设施农业需要的工程设备、高新技术都必须依托在土地的集中和规模经营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其应有的高效率。而当前我国的土地制度仍然是土地国有的基础上实行30年不变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土地的所有权归国家,使用权归农户所有。个体农户独立经营土地,技术水平低下,产出效率不高,许多大宗农产品缺乏竞争力,难以适应当前农业市场化、国际化的要求,难以体现规模效益。因此,加快土地流转,实现土地的规模和集中经营是发展设施农业的必然趋势和关键环节。

二、设施农业发展中土地流转面临的问题及制约因素分析

第一,流转制度不健全。农村土地承包法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并提出了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和转包、出租、转让等形式,对于许多实际的具体操作问题没有做出规定,由于实际情况复杂,也难以制定统一的制度。但是,对于各地区的具体管理或执行机构,应当结合当地实际出台相应的操作制度规定。由于没有土地流转制度参照执行,各村在解决本村土地流转工作中各行其事,其操作程序很不规范,不同程度地存在合同形式不规范等问题,一旦出现纠纷,很难调解。

第二,社会保障不完善。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保障水平低,覆盖面窄,参保门槛高,大多数农民主要还是依靠土地收入解决看病、上学、养老等问题,土地依然是农民的“命根子”。随着非农职业周期性、季节性、结构性调整,失业农民就会将土地作为首选谋生之计。

三、破解设施农业发展中土地流转存在问题的对策措施

第一,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和土地流转纠纷调处机制。以县、乡(镇)、村服务中心和服务站为基础建立三级服务体系。以农经管理部门为主体,建立县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中心,对土地流转工作进行统一的规划、管理和服务。乡(镇)建立土地流转服务大厅,集中办理土地流转的相关事宜。村级建立土地流转服务站,为农民办理土地流转服务。在县级建立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庭,在乡(镇)建立土地承包纠纷调解庭,形成县级仲裁乡(镇)调解的两级仲裁调解服务体系。对土地承包和流转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纠纷,由县、乡(镇)两级仲裁员在乡镇调解庭或村服务站先行调解,对调解不成的由当事人申请在市仲裁庭进行仲裁。

第二,明确土地流转方向。按照农业产业化的总体规划要求,把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作为土地流转的根本方向。有计划地指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鼓励有承包权的农民联合起来,通过土地流转重新组合,统一规划,进行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在推进土地流转工作中,积极支持各类经营主体参与土地流转特别是农民自己组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接流转的土地,建立专业小区加农民专业合作社加流转土地的专业经营模式。

第三,清理规范土地流转行为,保证流转土地经营的合法性。在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工作中,对过去土地承包遗留问题和集体土地管理问题进行了两个清理和规范。对签订土地承包合同和经营权证没有到位问题进行清理,达到合同、经营权证、登记簿“三个到位”。对没有到户的承包地不能进入流转大厅进行流转。坚持集体土地“两个清楚”原则,即对承包到户的土地进行清理核实登记,重新规范承包地台账。对集体管理的土地全面核查,分清预留机动地、“四荒地”和可以纳入机动地管理的土地。清理后的土地,在流转大厅建立档案,实行统一管理。

四、思考和建议

第一,坚持二轮土地承包关系不变,在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关系不变的前提下,进行土地的合理流转。要保护承包农户的家庭承包权利不受侵害,在选择流转形式上,以转包和出租为主,不能因流转而使承包权转移。新民市过去出现的耕地被破坏,被违法占用,多数原因就是农户的承包权没有得到有效保护。

第二,要依法维护土地承包农户的权益。必须明确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土地承包的农户是流转的主体,要充分保护承包户的利益,通过流转土地应该使农民得到更高的收入,流转收益要全部归农民所有。同时要进行流转土地经营期间的情况反馈制度,及时了解情况,及时解决问题,防止承包农户权益受到侵害。

第三,流转土地必须保证不改变所有制性质,不改变农业用途。对需要进行农用设施建设的要进行严格的项目申报审批,不能用流转后的经营权证抵押或代替家庭承包经营权进行经营活动。要防止流转后的土地改变土地用途的违法行为。

参考文献:

1、仲成春,李胜毅,李艳磊等.突破土地流转瓶颈,开创天津设施农业新局面[J].天津经济,(10).

6.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 篇六

姓名: 年级:级 专业:学号:

【内容摘要】:土地资源是农业生产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有限资源,其基本属性是具有生产能力。作物产量、木材产量、草场生产率都是其生产能力的综合反映。但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却令人担忧,耕地急剧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严重。本文通过对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及所面临的危机进行简要分析,针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字】:我国土地资源现状 耕地减少 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可持续发展建议

我国有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面积的7.2%,占亚洲陆地面积的25%,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虽然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贫乏。根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数据,我国耕地、林地、牧草地总量2004年分别高达12244.43万公顷、23504.7万公顷和26270.68万公顷,分列世界第4位、5位和2位,但人均分别约为当前世界平均水平的38%、31%和35%。以耕地为例,我国一直以不到世界10%耕地养活世界22%的人口。从1996年到2004年,全国耕地面积由19.51亿亩减至18.37亿亩,是世界上耕地资源消耗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而随着人口不断增加,我国人均土地面积迅速下降。

一、我国土地资源现状

1、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1996年底我国耕地数量为13003.85万hm,截止到2003年底,耕地面积变为12339.22万hm,净减少664.63万hm,平均每年净减少94.95万hm,累计净减少率为5.1%,年净减少率为0.74%,且年净减少率呈递增趋势。

2004年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已从上年的0.095 hm减少到0.094 hm。全国建设占耕地万14.51 hm,灾毁耕地6.33万hm,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20.47万,hm生态退耕73.29万hm,以上4项共减少耕地114.59万hm。

2、水土流失严重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1945年水土流失面积1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6%;到1998年,水土流失面积扩大到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每年新增流失1万多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的耕地有7.3亿亩,每年流失沃土50多亿吨,全球每年流失260亿吨表土,我国要占20%,损失土地中的养分相当于我国1984年的化肥产量。

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西部。据统计,四川水土流失38.48万平方公里,陕西13.75万平方公里,甘肃13.44万平方公里,贵州7.6万平方公里,青海4.65万平方公里,云南2.81万平方公里,广西1.11万平方公里,宁夏1万多平方公里,实际情况远远大于这些数字。尤其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更是严重,流失面积达43万平方公里,占该地区面积的74%,平均每平方公里每年流失土壤8000吨以上。我国城市水土流失也很严重,1997年对57个城市调查,流失面积达1.9万平方公里,占该地区城市总面积的24.3%。

3、土地沙漠化严重

我国是世界上土地沙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已成为环境的头号问题。到1998年荒漠化面积已达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陆地面积27.3%,占旱地面积近80%,相当14个广东省的幅员;50年来,全国已有150万亩耕地、529万亩草地、1463万亩林地变成了沙漠,遍及18个省市的471个县,直接受沙漠危害的有200多个县。我国土地沙化在不断增加:70年代每年土地沙化1560平方公里,80年代每年2100平方公里,90年代每年2450平方公里,每年递增15%—50%。我国土地沙化最严重的是西北。北方土地沙化面积达149万平方公里,有5900万亩农田、7400万亩草场、2000多公里铁路受到沙化威胁;西北各省的荒漠化率很高:新疆为86.07%,西宁75.98%,甘肃50.62%,西藏42.02%,青海33.06%,陕西15.96%,分别列居全国1、2、3、4、5、6位。每年有11个省和自治区,212个县受沙漠的影响和威胁,每年土地沙化以10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蔓延和发展。

二、土地资源危机的原因分析

1、耕地减少的原因

非农建设占用较严重。近年我国城市化步伐加快,城市化的基本特征是人口的聚集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土地的需求,因此,城市化既是人口城市化的过程又是土地城市化的过程。大量人口向城镇转移必将直接带动城镇住宅用地和各类公共基础设施用地需求迅猛增加,而城镇扩张又在很大程度上通过侵占耕地来实现。

特别如今我国的房地产市场繁荣,发展极为迅速,房价的上涨更刺激了房地产商追求利润。在巨额利润的驱使下,房地产商不断开发房地产。同时,地方政府“占地冲动”的利益驱动机制依然存在,在以GDP为中心的政绩观的驱动下,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一味追求地方财政收入,不断出售土地也进一步加剧了我国耕地的减少。

2、水土流失的原因

水土流失是人为造成的,大量砍伐森林,过度放牧、毁林毁草开垦、陡坡耕种、耕作技术不合理等都会造成水土流失。在农村很多农民没有稳定的收入,有些甚至连基本的生活都无法保障,因此在“靠山吃山”的思想影响下,许多人以上山伐木为生,虽然有风险但由于成本几乎为零,只要有力气就行,所以大家乐于上山不计后果的乱砍滥伐,最终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在西部过度放牧、毁林毁草开垦也导致严重的水 1 22222222222

土流失。特别是黄河上游黄土高原由于大批的人去挖掘发菜,植被破坏极其严重,导致每年有几十亿吨的泥沙被黄河水带走。国外有位学者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黄河带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国人的血液,不是毛细血管出血,而是大动脉破裂”,可见我国的水土流失有多么的严重,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深刻的反省。

3、土地沙化的原因

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主要是指异常的气候条件,特别是严重的干旱条件,由此造成植被退化,风蚀加快,引起荒漠化。人为因素主要指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开垦草地并进行连续耕作等,由此造成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加快风蚀或雨蚀。地球上的荒漠化地区,大都是人类最贫困的地区。由于环境恶劣,并且缺乏资金和其他资源,贫困地区的人口被迫加剧开发原已超负荷的土地,如无限制放牧、砍伐森林、过度开垦等来维系生存,从而不断加大土地的负载,形成荒漠化与贫困化的恶性循环。据了解,全球每年有上百万的人,被迫因为荒漠化而走上命运难卜的迁徙之路

三、关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几点建议

就我国而言,要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任重道远,我认为应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1、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加强土地管理,控制耕地锐减。

要加强土地利用的规划管理,就要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矛盾,实现经济与土地资源的和谐发展。以土地利用的总体为依据,依法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协调好经济发展、耕地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以规划促发展,控制总量,优化结构,促进耕地的合理、高效和可持续利用。控制耕地锐减,要落实“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提高土地存量利用率;控制居民点用地增量;控制城市规模;加大土地立法和执法;搞好土地市场建设;调整农业内部结构要注意保护耕地。

2、健全土地管理政策和法规,加大土地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

制定和出台一些加强土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坚决取缔各种不合理、不合法的乱占土地行为刻不容缓。特别是要制定一些法律规范房地产市场,防止房地产开发商无休止地占地开发。同时还要杜绝工业生产上大量排放“三废”和农业生产上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地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现象。要采取强制手段要求工厂合理处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三废”,加强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等的规范使用以减少污染。

3、要高效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

长期以来,我国基本上走的是土地粗放型利用模式,既存在土地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又出现土地资源破坏的问题,大量土地资源投入未能产生出应有的效益,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高效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即以最小的资源投入取得最高的产出。要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着手来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在宏观方面要根据各地区的土地与农业生产条件,因地制宜地优化农业配置,实现农业的区域化、专门化和产业化生产,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的优势;在微观方面要调节农业资源系统内部的土一水一肥一气与植物生长的关系,使之处于最佳状态,以最大限度发挥农业资源系统的内在潜力,减少外部投入,普及科技种田,获得少投入高产出的效果,实现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的目标。我们要提倡资源效益,把资源效益放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等的地位,彻底扭转以牺牲资源、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的高消耗资源、粗放型发展经济的模式,转变为资源的节约、高效、持续利用的集约化经济发展模式。

4、提高我国的植被覆盖率,合理利用现有的草场、森林资源

由于植被的破坏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因此提高我国的植被覆盖率,合理利用现有的草场、森林资源也是实现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实现森林资源的循环利用,如此既可以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又能实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和净化空气的目的。不仅如此,森林还能够防风固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沙尘暴的袭击,可谓一举多得。合理利用现有天然草场,防止过度放牧,实现草场的循环利用对于保护水土滋源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1] 钟水映 简新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2] 梁留科《土地生态利用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

[3] 张军岩等《基于中日比较的人口城市化对耕地机制影响究》

来 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5年第1期

[4] 徐宪立等《 耕地资源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5年第3期

7.农村承包土地流转与现代农业发展 篇七

1 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的必要性

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目前农业发展新阶段的首要任务。现代农业首先是规模农业。没有一定的规模, 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就很难提高。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为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是实现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与发展现代农业对接的有效途径;是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尽快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土地流转制度、使农户的经营方式能够跟上现代农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1,2,3]。

1.1 农村承包土地流转推动规模经营的发展

1.1.1 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是发展规模经营的基础。

在钦州市人多地少的情况下, 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在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便利和解决后顾之忧的同时, 也为有志从事种养能人提供了舒展技能的舞台、为投资农业开发的社会资金提供了载体, 从而实现在巩固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基础上的规模经营。

1.1.2 土地流转呈规模经营。

在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的推动下, 体现现代农业特征的规模经营典型不断涌现。到2011年底, 钦州市种植业规模经营6.67 hm2以上的有104个, 33.33 hm2以上的有9个, 66.67 hm2以上的有3个。对于农民人均不足0.07 hm2耕地的钦州市来说, 没有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的给力, 没有规模种植, 就没有产业化经营和农业效益的提高, 也就谈不上现代农业的建设与发展。

1.1.3 农业规模经营的典型。

广西钦州高丰农业有限公司是钦州市种植规模最大的企业, 其土地流转规模657.13 hm2, 流转区域跨4个镇 (办事处、场) 13个村民小组 (居委) 700多个农户的农村土地, 全部用于发展火龙果产业。目前该公司已投资1.3亿元, 种植规模已达566.67 hm2, 并安排了土地流转农户近千人就业。

1.2 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1.2.1 规模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村土地流转为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 规模经营的发展又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因为有规模经营才有规模效益, 才能够吸纳更多的资金、人才和先进技术、先进管理进入农业领域, 在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基础上不断延伸产业链,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4]。

1.2.2 土地流转涌出农业产业化经营典型。

近年来, 钦州市在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推动下、涌现出不少农业产业化经营典型。以广西钦州高丰农业有限公司、钦州市钦北区科盛蔬菜专业合作社等为代表的一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或经济能人。通过以土地流转为抓手、以规模种植为平台、以产业化经营为目标, 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流转农户”的形式, 不断引领农民做大产业基地, 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示范样板。广西钦州高丰农业有限公司通过土地流转发展火龙果特色产业, 形成产、加、销综合经营的农业产业化模式, 得到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的肯定和赞扬。

1.3 农村土地流转助特色农业做大做强

1.3.1 做大做强特色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

发展特色农业就是要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农业资源, 开发和生产具有地方优势、品质优、价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农产品及其加工品, 以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境界, 牢牢掌控商机, 占领市场制高点, 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3.2 农村土地流转助推特色农业做大做强。

钦州市委、市政府2011年出台了《关于实施“特色农业提升工程”的决定》, 把荔枝、香蕉、火龙果、钦州黄瓜作为钦州四大种植业特色。目前通过农村土地流转建立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核心基地, 发展四大特色农业规模经营20 hm2以上的合作社、企业和能人大户共33家。全市火龙果产业90%以上、钦州黄瓜产业40%以上面积都是通过土地流转而实现的。农村土地流转有力助推特色农业的发展, 使之不断做大做强。

1.4 农村土地流转催生休闲观光农业

1.4.1 农业生产功能在延伸。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 现代农业建设的发展, 农业生产功能不断延伸。农业生产除满足人们对农产品需求的基本功能外, 还有生态及旅游观光等功能。

1.4.2 农村土地流转催生休闲观光农业。

休闲农业建设土地的取得基本是通过农村土地流转实现。由于休闲观光农业规模大, 投入多, 回收期长, 依靠农民单家独户根本无法办到。只有通过农村土地流转, 才能吸引外来资金投资休闲观光农业。因而, 是农村土地流转催生休闲观光农业的兴起。

1.4.3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成效。

以钦州市钦台农业综合观光休闲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农业投资者, 瞄准城郊观光旅游农业, 通过农村土地流转的方式, 投入巨资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在企业收获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 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享受, 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目前, 钦州市通过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已建成或正在建的休闲观光农业、农家乐等共有20家, 这些休闲观光农业的类型包括设施高效栽培、名优新品种展示和休闲渡假农业等模式。通过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建设, 增强了地方田园特色, 保护了自然景观资源, 提高了环境质量和生态效益。

1.5 农村土地流转凸显农业投入洼地

1.5.1 集约经营是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

传统农业的主要特征是粗放经营, 现代农业主要特征是集约经营, 集约经营的重要标志是高投入高产出。只有大幅度增加农业投入, 不断提高单位面积的投资强度, 现代农业的建设水平才有可能得到有效提高。

1.5.2 规模经营成为农业投资的洼地。

农村土地流转促成规模经营, 使得有意投资农业开发的社会资金找到了舞台, 政府扶持农业的项目资金找到了载体;使农村土地流转促成的规模经营成为当前吸引农业投资的洼地。

1.5.3 规模经营提升投资强度。

据不完全统计, 钦州市农村土地流转6.67 hm2以上规模的共有104个, 面积3 000 hm2, 平均每年投入7.5万元/hm2以上, 是全市耕地年平均投入的3倍多;高标准的现代农业示范平均每年投入15万元/hm2以上, 是全市耕地平均投入的6~8倍。

1.5.4 投入增加提升了现代农业建设水平。

投入增加使得农业规模经营在道路、水利及农田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得到了保障;在防范自然灾害的设施栽培方面得到了有效的支持;在良种应用、技术推广、质量安全、包装加工和创建品牌等方面得到了有力的扶持;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先进技术管理的应用, 快速地提升了现代农业建设水平[5]。

2 当前农村承包土地流转与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问题

2.1 农民认识千差万别

2.1.1 要求农户统一流转难。

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土地规模连片经营, 而规模连片自然就涉及千家万户, 千家万户的背后是千差万别。在实际工作中要使千差万别的农户统一认识、统一时间、统一要求进行土地规模连片流转实在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2.1.2 农民有后顾之忧。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健全, 土地仍是大部分农民赖以生活生存必须倚重的物质资料, 他们担心土地流转后, 就业无门, 生存无退路, 生活无保障。

2.1.3农民担心土地长时间流转后难以收回。

土地规模流转后, 经营业主往往打乱田埂进行土地连片整治, 造成农民无法认回自己原来的承包地;更有甚者担心如此多次流转人为造成无法收回土地。

2.1.4 农民没有分享土地流转收益成果。

当前, 规模经营的土地流转大多是基层政府或农业部门出面协调压低土地流转价格以吸引外来投资, 留住投资开发经营者, 而很少帮助弱势群体的农民争取合理的价格, 更没有充分考虑到土地规模经营效益如何分享。由于农民没有分享到土地流转收益的成果, 因而对土地流转积极性不高, 宁愿留着粗放经营甚至闲置搁荒也不愿意流转。

2.2 缺乏资金投入

2.2.1 缺乏资金投入是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障碍。

由于投资农业比较效益差, 社会资金不愿投入, 仅靠农民投入和政府扶持只能维持传统的粗放经营。这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2.2.2 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缺乏大产业支撑。

目前较大规模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还没有形成, 多数地方土地流入主体仍以一般农户、种植大户为主, 缺乏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大庄园主的介入和带动, 制约农村土地的规模连片流转。

2.2.3比较效益制约。

非农资本在向农业转移过程中, 顾虑重重。试图参与农业开发的非农资本, 对收益预期信心不足, 动力不大, 同时对土地流转经营后的矛盾纠纷隐患心存顾忌。

2.3 地型地貌限制

钦州市以小丘陵、小地块、凹凸不平的地型地貌特征为主, 不利于大机械化的耕作, 而规模经营缺乏机械化的配套, 不仅无法实现规模经营效益、甚至还因多用劳动力而增加生产成本。

2.4 服务措施滞后

当前, 土地流转前信息发布、法律政策咨询、流转价格评估、合同签订指导和土地流转后各种利益关系的协调、技术指导和政策支持等服务措施还跟不上流转的需求。特别是土地流转市场还没有建立和形成, 使得供需双方仍缺乏沟通合作的顺畅管道。

3 加快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措施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为目标, 以土地规模化流转为抓手, 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根本目的;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发展思路, 积极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向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各界能人、种养大户等规范有序流转, 最大限度提高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水平, 推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3.1 打造特色优势产业, 培育农业投资洼地

3.1.1 打造特色, 培植洼地。

紧紧围绕贯彻落实钦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特色农业提升工程”的决定》, 重点打造荔枝、香蕉、火龙果、钦州黄瓜四大特色优势产业。四大产业:一有基础, 二有规模, 三有特色, 今后的工作重点就是要在产品加工研发、品牌创建上多下功夫, 使之成为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的特色优势产业和吸引投资的洼地。

3.1.2 引资强农, 增强后劲。

积极引导各种民间资本转向农村, 投入农业。鼓励社会资本和城市工商企业到农村承接、领办或与农民联办农业企业, 同等享受农村经济组织发展的优惠政策。利用流转土地依法兴办的农业企业, 按照促进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予以支持, 从根本上解决发展现代农业资金短缺问题, 增强发展后劲。

3.2 引导农民成立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

3.2.1 建立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

引导农民成立土地入股的专业合作社, 通过土地入股走向联合、实现规模经营, 既是目前最佳的土地流转方式, 又是代表未来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它可以让农民充分享受土地流转收益的成果, 这是农村承包土地流转与发展现代农业有机结合的理想模式, 要花大力气加以引导。

3.2.2 扶持农村能人领办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

牵头领办的农村经济能人不仅要有能力、懂技术、善管理, 还要有不怕吃亏、乐于带领社员致富奔小康的献身精神。

3.2.3 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要选准发展产业。

要选择当地最有特色、比较有优势的产业发展;在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实行标准化生产, 树立品牌经营, 提高市场竞争力。

3.2.4 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要选好发展模式。

土地股份合作社在能人带领下实现规模经营, 在规模经营的基础上逐步向产、加、销或产、游、服等综合经营方向发展, 不断丰富和延长产业链, 实行产业化经营。

3.3 加大典型培植力度, 走示范带动之路

3.3.1 培植典型。

经过近几年各级的引导与扶持, 目前钦州出现了2个很好的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的典型:一个是钦州市钦台农农业综合观光休闲有限公司, 流转土地面积80 hm2, 投资3 800万元, 已初步建成了城郊型观光休闲农业;另一个是钦州市钦北区科盛蔬菜专业合作社, 采用土地入股的方式, 发展250多个农户加入合作社, 流转土地面积逾86.67 hm2, 并运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运作模式, 发展特色高效的种养循环农业。这些典型的成功运作, 将会有力地吸引投资者及农户自觉加入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的行列。

3.3.2 示范带动。

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成功典型的示范作用, 通过发展“特色农业”、“精品农业”、“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高效农业”等, 让农民在土地流转中受益, 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得到实惠, 从而提高认识, 转变思想观念, 积极主动地推动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

3.4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

根据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研究制定推进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的新政策, 解决土地流转后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以保障促流转。具体的办法是:财政要加大投入力度, 对于流转失地农民, 实行与城市低保、医保同等的待遇;待业或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 享受城镇居民同待遇, 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3.5 做好流转服务

积极开展流转服务, 培育良好的流转市场环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依托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建立流转服务组织, 为流转提供有关法律政策宣传、流转信息、流转咨询、价格评估、合同签订指导、利益关系协调、纠纷调处等服务, 逐步建立完善流转服务平台和市场网络, 不断健全流转机制, 把开展流转管理与提供流转服务结合起来, 寓管理于服务中。特别是要针对农民担心土地流转、连片整治后难以收回承包地的问题, 要认真做好连片土地整治前后画图造册, 并送到农民手上, 使流转土地的农民吃上定心丸。

3.6 加大扶持力度

3.6.1 整合项目资金。

推进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 关键在投入。当前, 要通过项目资金整合, 以土地规模流转为载体, 以建设现代农业为平台, 集中各种扶农资金向承包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方向倾斜, 鼓励支持各地积极推进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 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后劲, 促进农民增收。

3.6.2 用好扶持资金。

围绕现代农业建设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特点, 项目扶持资金主要应用于土地流转补贴、农田改造、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等, 使扶持资金能够起到引领投入的作用。

4 农村承包土地流转与发展现代农业需注意的问题

4.1 防止圈地投机倾向

4.1.1 政策解读。

温家宝总理2011年12月27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国家鼓励工商企业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不提倡工商大企业大面积、长时间直接租用农户的土地”。这为实际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据。

4.1.2 审慎把握工商大户大面积、长时间的土地流转。

钦州市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地区, 农民人均不足0.07 hm2耕地, 土地是农民安身立命的根, 这就要求一方面既要积极招商引资参与现代农业建设, 另一方面又要警惕一些别有用心的暴发户借发展现代农业之机、施圈地投机之实。利用各级政府招商引资发展现代农业心切之机, 通过行政手段大面积、长时间从农民手中廉价流转土地。占地后依赖政府要项目、要扶持, 或高价转租、坐等地块开发升值等, 从而实现圈地投机的目的。因此, 在实际工作中要审慎把握工商大户大面积、长时间的土地流转。

4.2 不能违背农民意愿强行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严格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 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 坚持平等、协商、自愿、有偿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顺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 引导而不干预, 服务而不包办, 放活而不放任。要结合当地实际引导流转, 不能为了政绩进行互相攀比、下达硬性流转指标;不要对现代农业建设进行拔苗助长、强迫农民进行土地流转。

4.3 要正确处理利益关系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与发展现代农业涉及国家、承包者和经营者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三者的利益关系, 统筹协调国家粮食安全利益、承包者权益、经营者收益, 在确保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改变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前提下, 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 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 发展现代农业。

参考文献

[1]蔡新民, 王诗俊.加快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J].台湾农业探索, 2007 (3) :12-16.

[2]张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与广西现代农业发展研究[J].大众商务, 2010 (6) :32-33.

[3]李桃琴.推进土地流转发展高效农业——安阳县土地流转发展高效农业的实践与思考[J].农家参谋:种业大观, 2012 (12) :36-37.

[4]潘柳英.做好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促进农村社会快速发展[J].福建党史月刊, 2010 (4) :27-29.

8.农业土地资源发展论文 篇八

关键词:土地流转;现代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165-01

一、研究土地流转的意义

农村土地制度是中国最基本的社会经济制度。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以及农业发展现代化进程的逐渐加深,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并成为各大新闻、论坛话题讨论的焦点。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是实现农业规模效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现实途径,也是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引导社会增加农业投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实践证明,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有利于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可以开展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农业经营模式。

二、土地流转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关系

(一)土地流转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为现代农业的发展保障了前提条件。发展现代农业,最迫切的就是不断推进土地的规模经营,改造农业的微观基础,以提高农业生产率。现代农业必须建立在规模经营的基础上,没有农业的规模经营,现代农业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应是专业化经营的农户。目前,我国农户的构成是大量的小规模兼业农户与少数的专业化经营的农户并存。现代农业要求小农户和兼业农户的数量要减少,各类专业化经营农户的数量要增加且壮大。因为他们是中国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专业化经营的农户前提条件是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二)土地流转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载体,使各种生产要素得以充分运用。建设现代农业就是利用现代化的要素对传统的农业技术进行改造,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具体是对经营方式进行改革,实现土地、劳力、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达到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率、高效益的目的,从而有利于实现农田标准化、操作机械化、服务社会化、农艺规范化、生产专业化、管理科学化。

(三)土地流转较好地解决了土地撂荒问题,使土地资源能得到充分利用。在保证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既可以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效益更高的工作,又维护了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解除了农民离土离乡的后顾之忧。土地流转促进了农业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市场化发展,加快土地流转是增强农业应对市场挑战的必然要求。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市场需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加快土地流转,实行适度规模经营,才能规模发展优、新、特、绿农产品,才能适应市场优质化、多样化、特色化的需求。

(四)土地流转可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一方面,说明了在新时期,以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为特征的农业基本经营体制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农户家庭经营的内涵正在发生变化,集体可以加强对土地的管理和监督,土地的承租方和出租方都会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获取较高的收入。另一方面,利用土地流转过程提供土地聚集的契机,推进农业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逐步形成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和现代化,达到实现了农业区域化生产,促进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的目的,从而推进以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核心的现代农业建设。

三、加快完善土地流转,强力助推现代农业

(一)大力加强土地流转政策宣传,提升农民的法律维权意识。村镇政府和农村居委会等基层组织可以通过政策宣传和讲座的形式,来加强农民对土地流转政策的了解,将土地流转的相关内容,包括概念定义、包括的内容、流转的过程以及在流转过程中如何签订合法有效的合同来保障自己的利益等等,从而调动农民进行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促进土地流转政策的有效推广。

(二)加强引导,切实解决好土地流转的管理机制服务机制问题。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的管理机制、服务机制,促进土地流转的健康快速发展。鉴于目前土地流转尚处在起步阶段,市场发育还不成熟,建议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暂定位为政府领办的非营利事业性中介机构,暂时与乡镇农服中心合署办公,免费为农民提供土地流转服务,待土地流转市场发育逐渐成熟,再逐步推向市场,与政府脱钩,成为纯社会性中介服务组织。

(三)大力发展新型农业主体,开展农村土地专业化、规模化经营。发展新型农业主体,鼓励和引导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社,是解决农村土地零散、分散的有效途径。农户用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通过土地和资本的结合,能够实现土地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农民每年按照占有的股份进行分红,这样就可以释放出更多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城市。而土地使用效率的提高,将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防范土地流转风险,解除农民后顾之忧。对受让方资质进行审核。要及时对受让方的资质、经济实力进行审核,提前防范风险,并签订正规的流转合同;在签订流转合同时,约定土地流转受让方应提前一季支付租金,当无法支付下一季租金时,立即自动终止流转合同,流转的土地由原农户进行耕种,从根本上防止损害农户利益事件的发生;加强日常监督。由村级对流转合同的履行实时进行监督,及早发现并防范风险。

土地流转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总之,城乡土地流转是社会大时代发展趋势,也是中国土地资源分配体制改革重点内容。为了促进土地流转政策有序实施,必须深化土地制度创新改革,建立统一调配的土地市场,将社会保障体系与土地流转政策相互挂钩,共同创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的土地流转模式,使之能更好的服务于现代农业。

参考文献:

[1]王丽丽.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5,18:214-215.

[2]刘玉梅.浅议新时期农村土地流转的问题及对策[J]. 商,2015,42:76.

9.农业土地资源发展论文 篇九

一、城市规划与土地资源的联系

现代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指的是将城市作为一个主体,在了解城市结构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的推动,合理分配和控制城市各种资源,使城市的发展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城市规划对推动城市的健康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有效的规划,可以使城市的结构更加合理,土地资源的利用更加科学,从而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土地资源是一项重要内容。在利用土地资源的时候,城市的整体规划是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通过相关数据和实际情况的分析,完成土地利用目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提供一个明确的指标。除此以外,在实现城市规划任务以后,才能进行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该按照严格的先后顺序进行,在细分城市规划任务的基础上,对土地利用框架的调整速度进行调整。利用土地资源的过程需要严格的规划,对相关的参考依据进行仔细的确认,使土地资源能够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二、城市规划中土地资源的利用问题

在当前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并没有实现科学合理的利用,还存在着以下明显的问题和缺陷。

(一)目标不明确

部分城市在发展规划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往往只注重眼前的利益,对实际情况缺乏实际的考察,制定了一系列经济发展目标,片面的追求城市经济发展速度,忽视了长远目标的实现。计划与实际情况的偏差,导致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不合理,利用效率大大降低,用地结构的不健全,一方面对城市布局的合理性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另一方面浪费了土地资源,影响城市规划与土地资源利用的和谐发展。

(二)利用不合理

在土地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往往不能实现科学合理的利用,对城市的规划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是其最明显的体现。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对土地的利用和开发需求大量增加。一些政府部门在征用土地的过程中,没有严格遵守相关规范,导致与实际情况出现一定的偏差,大大降低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影响经济效益的实现。当前,城中村存在着大量被开发的土地资源,然而缺乏完善基础设施的配合,市民的实际需求难以得到真正的满足,影响了市民生活幸福指数的提高。在城市建设与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异的情况下,土地资源的浪费问题表现的越来越明显,严重阻碍了城市规划的顺利进行。

(三)缺乏环境保护

构建绿色城市和花园城市,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然而,就目前状况看,在城市规划的开展过程中,相关部门往往只注重经济利益,对社会效益和车动态效益极为忽视,严重污染和破坏了生态环境。比如,在发展城市的过程中,对工业的发展过于强调,加剧了环境污染,周边居民的身体健康和遭到威胁,生活的幸福指数大大下降,忽视生态环境的后果就是造成一系列危害持续发展的.现象。想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增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在注重眼前利益的同时,从长远角度出发,实现城市规划与土地资源利用的和谐发展。

三、城市规划中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一)加强信息共享

在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的过程中,城市规划是一个重要的调控工具,对城市规划的科学操作能够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明确城市的长远发展战略,协调配合城市规划与城市土地管理部门,提高信息的共享性。具体来说,一方面,应该对信息平台不断完善,使工作信息的实施交流与全面共享得到不断的实现,增强双方工作进展和动态的透明度,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在有效沟通的基础上,针对性的调整自身的工作思路,有效融合城市规划与土地管理之间的关系,实现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对部门的协调机制进行构建,通过联席会议的定期召开,明确工作过程中取得的进步,不断解决现有的问题。对城市发展规划的特点进行分析,不断实现土地利用过程中的目标,使土地资源的浪费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二)规范土地管理

实现土地的规范管理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对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的执法力度不断进行强化,规范土地市场,使违规用地的情况逐渐减少,有效利用城市土地资源,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二是对城市土地公众监管机制进行合理的构建,在土地利用监管的过程中,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度,发挥群众的力量,通过切实有效的监督,不断发现土地规划过程中的不合理性,组织专业人员,针对发现的问题,制定有效的策略并及时解决。如果土地开发利用项目属于大型化,需要发挥听证会的作用,对公众的意见进行广泛的收集,放低自身的姿态,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使土地买卖在公平、公正、透明的环境下进行;三是对城市规划和城市土地监管机构的协调作用进行强化,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在做好各自工作的基础上,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减少矛盾和冲突现象的发生,使城市规划的实施效率不断提升,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不断优化,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规划与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的基础,对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土地利用的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推进城市水平拓宽与纵向发展的过程中,只有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开发的核心,才能使重复拆迁、用地被占、规划不合理等现象得到有效的解决,城市实现稳定的发展,取得理想的预期效果。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旧城区中,很多土地资源不能继续利用,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针对这个问题,必须重新配置废弃的资源,在了解城市整体规划需求的基础上,进行销毁或者二次利用,做好修建工作。分析土地资源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土地资源的建设进行更新,使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得到切实有效的提高;二是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对土地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使土地资源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有效的作用,将土地资源的浪费问题降到最低值。另外,为增强建设的协调性,需要统筹城乡发展,针对城市的人口、资源、环境、开发力度等实际情况,分析计算土地资源的实际承载能力,在开发周边土地的过程中,实现集约化、科学化、可持续化发展。综上所述,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下,城市进程化不断加快,城市规划与城市土地资源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相关部门必须提高自身的重视程度,对两者的关联性进行仔细分析,实现城市规划与土地资源的协调发展。需要对当前目标不明确、利用不合理、缺乏环境保护等问题进行分析,加强信息共享,规范土地管理,注重环境保护,在合理推进城市规划的同时,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明.城市规划与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31).

[2]付小峰.论城市规划与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18).

[3]李皋洁.论城市规划与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J].住宅与房地产,2017(29).

[4]王秀明,郑海峰.探讨城市规划与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J].江西建材,(14).

10.水资源现状与农业可持续发展1 篇十

农一师塔里木灌区水资源现状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学生姓名:顾科年

专业:农业水利工程

班级:2012--7

指导老师:王立洪教授

塔里木大学成人教育学院

目录

总论-----------------11、灌区水资源概况----12、灌区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几个问题-------------------1

2.1农业水资源短缺,供水指标不足--------------------1

2.2灌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1

2.3生态环境问题------1

2.4工程设施不完善,水资源浪费严重-------------------2

2.5土壤次生盐碱化加重23、灌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2

3.1灌区农业要发展,水资源是关键----------------------2

3.1.1节约用水,减少浪费------------------------------2

3.1.2充分利用科学手段合理调度------------------------2

3.1.3加强地表水、地下水、回归水(咸水再利用)的联合优化利用---------2

3.2加快灌区工程改造达到节水的目的---------------------2

3.3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实现高产高效-------------------2

3.4加强灌溉管理,实现管理节水-------------------------3

3.5加强水资源的行政管理,增强全民节水意识-------------34、结语-----------------3 参考文献:--------------

3农一师塔里木灌区水资源现状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单位:塔农大成教院2012-7邮编:843300)

摘 要:通过对塔里木灌区的水资源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塔里木灌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近年来,塔里木灌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原始植被退缩、耕地沙漠化日益严重,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威胁着灌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对策是在灌区大力发展节水灌溉,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关键词:水资源节水灌溉

维护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水具有巨大的不可代替的作用。社会发展到当代,水资源的社会功能“隐型化”表现出新的特点。一方面,人口剧增,人均水资源逐渐减少,上游土地开发面积不断扩大,水资源成为社会发展中的稀缺资源,另一方面,供水价格低廉,水浪费、水污染严重,使有限的水资源对社会发展特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水越来越成为塔里木灌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1、灌区水资源概况

农一师塔里木灌区位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北边缘,在塔里木河上游,塔里木河的水量主要是从昆马力克河、托什干河、叶尔羌河和和田河汇流而成,年径流量78.6亿m3左右。年径流量分布极不均匀,大部分水量集中在夏春,如阿克苏新大河依玛帕夏平均年径流量38.8亿立方,70%的水量集中在6—9月四个月内,水资源时空分布为春水占9.3%、夏水占58.8%、秋水占19.9%、冬水占12.3%,时空分布的不均衡性直接影响春季作物播种和适时灌溉。灌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干旱荒漠气候,空气干燥,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昼夜温差较大,年最高气温39.8℃,最低气温-28.4℃,无霜期长达219天,全年日照时数2935小时,灌区降水量47.3毫米,蒸发量达2046毫米。灌区总规划面积16.5万公顷,现有灌溉面积

9.6万公顷,针对这个情况,怎样搞好灌区农业节水,又能保证工农业及生活用水,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是一个重大研究的课题,而发展节水灌溉是解决灌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2、灌区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2.1农业水资源短缺,供水指标不足

塔里木灌区的水资源是从阿克苏河引入,年引水量为18.3亿m3,随着国家对塔里木河实施综合治理,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对塔里木灌区的引水量实行限额引水。在限额引水的条件下,塔里木灌区在2005年只能引入水17.5亿m3。到“十五”期末,塔里木灌区的年引水量将控制在14.55亿m3以内。如何把有限的水资源充分利用好,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已成为当前研究的重大课题。

2.2灌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随着灌区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城镇化、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供水量增加,使得灌区水资源的供需出现了缺口。在2011年我灌区从塔河引水指标为16亿m3,今年灌区引水指标为15.2亿m3,而在5年前灌区引水为18—20亿m3。灌

区生态治理的保护,生态灌区的建设,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

2.3生态环境问题

资源性缺水的塔里木灌区,水是影响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发展经济,大量开发土地,必然要占有大量水资源,必须重新调整水资源在生态用水上的再分配。几十年来,由于对生态坏境保护重视不够,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水资源,局部地区

水资源利用过度,导致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天然湖泊、湿地面积减少,沙尘暴增多,气候劣变。因此,在干旱区开发利用水资源,发展经济,必须保护和提供生态用水,维持生态系统的基本稳定。在此基础上,充分论证水资源的承载力,并确定经济模式和发展规模。

2.4工程设施不完善,水资源浪费严重

塔里木灌区大部分水利工程设施建于六七十年代,主要水利工程是河道引水枢纽、渠系和平原水库,而这些工程中河道引水枢纽十分简陋、老化失修,渠系多为土渠渗漏严重,平原水库占地面积大,淤积造成库容减少,水库寿命降低。农业灌溉则以大水漫灌为主,全年灌水高达每亩700--800 m3,不仅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而且造成土壤贫瘠,养分流失。

2.5土壤次生盐碱化加重

土壤次生盐碱化是由不适当的农业灌溉和补给地下水造成的。在土壤母质含盐量较高和蒸发强烈的条件下,过渡的引水灌溉和排水不畅,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从而影响农业种植,产生大面积中低产田。

3、灌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灌区农业要发展,水资源是关键。

农一师塔里木灌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灌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水资源的利用必须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3.1.1节约用水,减少浪费

高效利用,节约用水,减少浪费,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根本途径。

3.1.2充分利用科学手段合理调度。

塔里木灌区灌溉面积大、渠系多,水量的调度运行要从引、输、蓄、配4个环节去调节、调整不同时期的用水量。灌区3座平原水库库容4.08亿m3,淹没面积235km3,渗漏蒸发严重,根据塔里木河水情特征,水库春季处于高水位运行状态,以保证春灌用水,夏季水量充沛,为减少渗漏蒸发,要低库容运行,集中灌溉,缩短灌溉时间,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3.1.3加强地表水、地下水、回归水(咸水再利用)的联合优化利用。

在充分利用现有的水资源的同时,合理开发地下水,详细调查灌区可以再利用的回归水,实现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灌区塔南总干排水质经检测,符合灌溉水质要求,目前已新建0.2 m3/s泵站一座,年可提供300万m3回归再利用水。

3.2加快灌区工程改造达到节水的目的。

工程自身状况是节水灌溉目标实现的基础。一是对灌区的病险闸、库、渠进行更新改造和防渗,提高水的利用率;二是疏通灌区所有排水渠,降低地下水位,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三是大搞农田平整土地,减少灌溉水量;四是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涵养水源;五是科学种田,测墒灌溉,侧土施肥,把有限的水资源用在现有的规模上,做到有发展,有效益,加大对荒漠滩的治理,防止沙尘暴、浮尘对农作物的袭击,使仅有的水资源发挥真正的作用。

3.3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实现高产高效。

加大田间节水工程配套力度,发展节水灌溉。近年来,灌区大力实施高效节水工程,推广渠道衬砌、喷灌、滴灌等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水效率。以塔里木灌区滴灌棉花大田试验为例,滴灌技术可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进行合理布局以及棉花不同生长时期的需水量来确定棉花整个生育期灌水定额、灌水次数,每个轮灌区的滴水时间和每次灌水的间隔周期。通过对不同类型滴灌棉田调查表明:

沙性土壤保墒较差,容易出现棉田土壤根层缺墒,造成短期棉株生理性缺水,应适当缩短滴水间隔周期,尤其是进入6月25日以后对棉田滴灌及间隔期,无论什么样土壤类型在棉花花铃期应适当增大灌水定额或缩短滴灌周期。滴灌全生育

333期亩耗水量250 m—305 m,常规灌溉全生育期亩耗水量330 m—380 m3,亩节

水80 m3。

3.4加强灌溉管理,实现管理节水。

一是行政管理系统与流域管理相结合,既依靠行政命令强制节水,又按照流域的水情、水量分配统一计划,统一调配和统一使用,成立水资源处、计划处、生态处、节水办、污水处理处等水管部门;二是在管理上形成一级核算,四级管理,即水费由水管部门直接向用户收取(全年委派制),四级管理即流域管理、师局管理、水管处管理、团场水管所管理;三是严格执行计划供水、定额配水、超用加价制度。充分发挥水费杠杆作用,促进灌溉节水;四是严禁放“保险水”、“放心水”,计量到地头,收费到用户,不放“大锅水”、“平摊水”,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五是市场经营,有偿使用,以供定需,效益优先,要建立一支适应市场经济的灌水队伍,变配水员为灌水员、服务员、售水员,签订用水协议,预付定金,形成供水网络;六是实行“以水定播”调整作物种植结构,提高水的效益。自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对塔里木灌区的引水量实行限额引水以来,减少灌区水稻种植

3面积15万亩,节水3亿m;七是充分利用“三水”资源,地表水、地下水、回

归水联合调度运用,实现节水增效。

3.5加强水资源的行政管理,增强全民节水意识。

灌区进一步加强依法行政工作,完善和建立科学的水法体系、水资源管理体系和运行有力的水行政执法体系,坚决把依法治水、管水和用水的思想贯穿在水行政当中去。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使广大农牧民了解水资源缺少的严重性、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增强节水意识,为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奠定群众基础。

在灌区现代化管理方面逐步实现信息自动化采集、自动传输和自动处理,建立“数字化”灌区,提高科技贡献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为节水灌溉提供技术支撑。

4、结语

农一师塔里木灌区地处塔里木河上游,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仅关系到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而且还关系到国家的商品棉基地所发挥的作用,直接影响塔里木下游的生态环境。面对灌区水资源现状,应积极寻求近期切实可行的对策,促进灌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灌区内更有效的进行水资源优化配置,利用现有水资源来改善塔里木灌区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从而保障灌区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安小敏 2009新疆渭干河灌区农业用水供需矛盾突出的成因分析及

对策。中国水利建设与管理,2010(3)

[2] 孙建光塔里木河流域农业水价调整对灌区水量需求效应分析水利经

济,2009(4)

上一篇:防火防盗门购销合同下一篇:施工投标邀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