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论》课程论文(共6篇)
1.《邓论》课程论文 篇一
《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读后感
---伟大的理论创新指导伟大的社会实践
邓小平理论是发展的理论,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就必须认识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我们永远要坚持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根本立场和方法,它贯穿整个理论体系之中,是这一理论活的灵魂。从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阶段看,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比较落后,人口众多的国家,究竟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照搬书本不行,照搬外国模式也不行,必须解放思想,究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同样,也只有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指导下,才能纠正超越革全发展阶段的“左的思想”,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出发,作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主要矛盾,奋斗目标,指导方针和基本路线的正确认识,无一不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结果。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号召全党学习邓小平理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是新时期党的思想建设基本任务。”可见邓小平理论已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对于每一位中国人来说,邓小平的名字意味着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并和社会主义的长远发展、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邓小平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正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封闭半封闭型社会转向开放型社会„„“九死一生”的中国现代化运动终于奇迹般地走出了历史的沼泽地。社会主义由此在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再造辉煌,中华民族则在社会主义改革的基础上实现伟大复兴。社会主义的振兴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就这样历史地结合在一起了,而这正是邓小平理论所担负的崇高使命。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邓小平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把毕生心血都献给了中国人民,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他对党、对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最大贡献,他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就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它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江泽民同志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作出了卓越贡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正是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引导下,中国进一步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前沿进行文化创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个充满生机的中国出现在充满挑战和希望的21世纪。历史越往前发展,就越会显示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性。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江泽民同志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审时度势的领导才能,与时俱进的政治勇气和励精图治的工作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卓著的功勋,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尤其是他集中全党智慧创立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这本书形式上是一部专题性论文集,实际上是一部理论专著。从内容上看,所选论著关涉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因此,这部著作具有很强的资料性、学术性和权威性,成为学习、研究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参考书。在研读《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书中,我深感这是一次重新学习、深入研究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深感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博大精深。
2.邓论调查报告 篇二
长江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第一家由股份合作制企业发起组建的规范化股份公司,现已发展成为集科、工、贸为一体的跨地区、跨行业的现代无区域企业集团,拥有上海长江电气设备集团公司、山西长江电气制造有限公司、吉林长江电力有限公司、浙江长江电子设备厂、上海高桥电器开关厂、上海长鸿电气有限公司、乐清星火电气开关厂等七家规模全资或控股子公司及五十多家电气生产成员企业、数百家电气生产协作企业。主要生产经营高低压电气元件、成套设备、电线电缆、仪器仪表、自动化控制系统。
长江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系中国工业电器协会会员、浙江省高低压电气行业协会副会长单位、乐清市企业改革研究会会长单位。公司占地面积一百多亩,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员工2050人;注册资金1.7亿元,总资产4.6亿多元,2003年总产值13.27亿元。公司生产经营的近百个系列上万个品种的电气产品,均获得国家强制性CCC认证,部分还获得欧盟CE认证。产品以精湛的质量、可靠的性能,畅销全国各地及国际市场。历年来,公司荣获“明星企业”、“文明单位”“质量管理先进企业”、“信用优良企业”、“知名商标”、“名牌产品”、“消费者信得过产品”、“质量万里行推荐产品”等多项荣誉称号,并连续6年被中国农业银行评为“AAA级资信企业”和“黄金客户”。
1998年,公司获得进出口自营权。到今天公司已在国内设立18家直销公司、330多家销售分公司及众多销售代理处,在国外设立6家销售机构,销售网络遍布全国各地及东南亚、中东、南北非、东欧等多个国家与地区。为缩短销售距离,提高服务质量,公司以市场规律为导向,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使销售渠道扁平化,加大辐射能力和传播能力,形成具有长江特色的销售高速通道。多年来为上百项国家、省、市重点工程提供优质产品,业绩斐然,信誉卓著。
长江电气集团以“科学、诚信、合作、进步”为理念,以“振作、高效、创新、求实”为企业精神。“同饮长江水、亲似一家人”,长江公司通过形式多样的培训和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断提高员工的归属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努力构建一支学习型的企业团队。长江电气集团大力推行标准化管理,于1998年通过ISO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3年通过ISO国际质量管理体系2000版换版复审。标准的实施保证了公司每个部门、每项活动、每一细节的科学与精确。
长江电气集团长期贯彻“视质量为生命、让顾客满意,持续改进,创行业先进水平”的质量方针,公司组建的联合服务小组和设置的免费服务热线为客户提供快捷、周到和全方位的服务。公司坚持诚信经营,致力于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全力打造品质长江、诚信长江、服务长江。
纵观长江集团的 发展史,无不与邓小平理论息息相关,从长江电气的机制,中国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业发起组建的规范化股份公司就是贯彻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政策的结果,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明确指出,革命史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正是借着开个开放的东风,长江电气集团抓住机遇,大胆创新,才能取得今天如此大的 成就。
3.邓论读后心得体会 篇三
要深刻理解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为大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重要的一点便是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只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不会纸上谈兵。我们学院活动便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同学们在通读原著的基础上请老师进行专门的辅导讲座、加深大家对某些关键问题的认识;加深对抽象理论的认识,提高了觉悟,取得了进步,可谓受益匪浅!以上是我学习邓小平理论过程中的几点体会与认识。党的十五大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是这样论述的:
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这是党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
中国共产党是非常重视理论指导的党。中国人民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这两大理论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 智慧的结晶。
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 的指导思想。经过遵义会议和延安整风,党的七大又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 ———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总结建党二十四年经验作出的历史性决策。现在,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十二大、十三大、特别是十四大的基础上,中央建议十五大在党章中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是我们党经过近二十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作出的历史性决策。作出这个决策,表明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把邓小平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 面推向新世纪的决心和信念,也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共识 和心愿。实践证明,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
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 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 的新境界。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 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一九七八年邓 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讲 话,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 的重大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辟新时 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 书。一九九二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是在国际国内政治风 波严峻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的理论和路线,深刻回答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 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
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 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在走向新世纪的新 形势下,面对许多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的艰巨课题,邓小平理论要求我们增强和提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一切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不断开拓我们事业的新局面。
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 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 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新时期的思想解放,关键就是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解放。我国社会主义在 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 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归根到底都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 全搞清楚。拨乱反正,全面改革,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 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近二十年的历史性转变,就 是逐渐搞清楚这个根本问题的进程。这个进程,还将在 今后的实践中继续下去。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 的科学判断。世界变化很大很快,特别是日新月异的科 学技术进步深刻地改变了并将继续改变当代经济社会生 活和世界面貌,任何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都不能不认真 对待。邓小平理论正是根据这种形势,确定我们党的路 线和国际战略,要求我们用新的观点来认识、继承和发 展马克思主义,强调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墨守成规只能导致落后甚至失败。这是邓小平理论鲜明 的时代精神。
第四,总起来说,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它是在和平与发展成 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 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 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 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 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 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是贯通哲 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 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 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为中华民族的独 立和解放,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中国改革开 放和现代化建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把毕生心血都 献给了中国人民,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他对党、对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最大贡献,他留给我 们的珍贵遗产,就是邓小平理论。这个理论,集中体现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著作以及党和国家的重要 文献中。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 据。而实际生活总是在不停的变动中,这种变动的剧烈 和深刻,近一百多年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因 此,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 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对待马克思主义,有个学风 问题:究竟是从本本出发,还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 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毛泽东在延安整 风时就强调:“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 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现在提出用邓 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提出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 思想,中心内容是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发扬这个优良传统。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
东思想 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 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 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离开本国 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 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在当代中 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 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坚持邓小平理论,就是真正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的 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
总之,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发展是硬道理,只有中国的大发展,才能有综合国力的大提高,才能有人民生活水平的大改善,才能有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空前地位。作为我们当代大学生今天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就是要刻苦学习邓小平理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我们的头脑,树立信念,明确责任,确立科教兴国战略,谋求祖国的更大发展。对此我们责无旁贷,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也是党、国家和人民所希望于我们的。我们是中国明天的希望,让我们携起手来,用我们的青春与汗水去谱写新中国最美好的乐章
4.邓论第1章复习题 篇四
一、单选题
1.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是()
A.毛泽东B.邓小平
C.刘少奇D.周恩来
2.毛泽东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是在党的()
A.遵义会议B.瓦窑堡会议
C.六届六中全会D.六届七中全会
3.毛泽东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是在()
A.土地革命战争时期B.抗日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D.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4.毛泽东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著作是()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论新阶段》
C.《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D.《新民主主义论》
5.1945年中共七大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进一步阐述的领导人是()
A.毛泽东B.刘少奇C.周恩来D.朱德
6.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是()
A.革命与独立B.战争与革命
C.和平与发展D.科技与创新
7.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A.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B.社会主义改造实践
C.社会主义建设实践D.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8.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于()
A.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B.大革命时期
C.土地革命战争时期D.遵义会议后到抗日战争时期
9.毛泽东提出中国革命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在()
A.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10.毛泽东从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全面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是在()
A.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大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C.遵义会议后到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11.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
A.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B.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造、怎样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12.邓小平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命题是在党的()
A.十一届三中全会B.十一届六中全会
C.十二大D.十三大
13.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是()
A.发达国家现代化的经验与教训
B.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
C.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
D.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历史经验
14.首次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的是()
A.党的十三大B.党的十四大
C.党的十五大D.党的十六大
15.江泽民第一次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
A.广东考察工作时的讲话
B.上海召开党建座谈会上
C.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D.中共十六大报告
1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是()
A.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
B.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C.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D.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换为和平与发展
1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是()
A.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C.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18.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的会议是党的(A.十四大B.十五大
C.十六大D.十七大)
1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回答的问题是()
A.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什么是小康社会、怎样建设小康社会
D.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20.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是坚持()
A.与时俱进B.党的先进性
C.执政为民D.求真务实
21.党的十六大提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在于坚持()
A.与时俱进B.求真务实
C.立党为公D.执政为民
22.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是()
A.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
B.我国已经总体上实现小康
C.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
D.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23.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A.实现人的全面发展B.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C.以人为本D.构建和谐社会
24.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
A.发展B.以人为本
C.全面协调可持续D.统筹兼顾
25.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
A.以人为本B.统筹兼顾
C.全面协调可持续D.求真务实
二、多选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
A.毛泽东思想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科学发展观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
A.毛泽东思想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科学发展观
3.毛泽东思想的主要贡献是()
A.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建
立了新中国
B.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造,怎样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问题,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C.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D.积极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探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为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基础
4.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科学体系,其活的灵魂是()
A.实事求是B.群众路线
C.独立自主D.艰苦奋斗
5.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A.社会主义本质理论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就是中国共产党必须()
A.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B.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D.始终代表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
7.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探索和回答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有()
A.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造、怎样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D.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8.我们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在实践上探索出的有中国特色的道路是()
A.农村包围城市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B.中国特色的大跃进道路
C.中国特色的人民公社化道路
D.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2.简述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
3.简述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4.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的内涵是什么?
5.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是什么?
6.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有哪些共同的显著特点?
四、论述题
5.邓论测试题单选多选 篇五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根据是()。
A、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B、当代世界的新变化
C、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
D、国情和党情的新变化
2.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是
()。
A、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B、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过程
C、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
D、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3、邓小平在党的()上的讲话首次使用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科学命题。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
十五大
4、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发展是硬道理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两手抓
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A、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
城乡矛盾
6.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
()。
A、社会主义高级阶段
B、共产主义过渡时期
C、社会主义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7.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在于()。
A、坚持党的先进性
B、坚持执政为民
C、坚持与时俱进
D、坚持开拓创新
8.我国外交的基本立场是()。
A、独立自主
B、自力更生
C、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D、不称霸,“不当头”
9.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是()。
A、教育
B、科技进步
C、可持续发展
D、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10.建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性指标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
A、800美元 B、1000美元 C、3000美元 D、9000美元
11、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起始于()
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B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C
改革开放的起步
D
赶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之际
12、评价社会主义条件下所有制结构是否优越的标准是()
A
是否符合公有化程度下不断提高的要求
B
是否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C
是否促进社会进步
D
是否实现共同富裕
13、当代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其核心问题是(A
人口问题
B
东西问题
C
南北问题
D
环境问题
14、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
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A
改革
B
稳定
C
发展
D
创新
15、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关键是()
A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B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不动摇
C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D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16、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民主党派是()
A
参政党
B
执政党
C
反对党
D
在野党
17、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市场经济认识上的重大突破是(A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B
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C
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
D
市场经济是国家干预的经济
18、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
A
共产党专政
B
无产阶级专政
C
工农联盟专政
D
新民主主义专政
19、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
A
民主和法制两大方面
B
理想和纪律两大方面
C
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大方面
D
道德和纪律两大方面
20、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
A
所有人都享有民主
B
民主集中制
C
人民当家作主
D
维护社会主义制度
21、实现“一国两制”的前提是()
A
港、澳、台享有高度自治权
B
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C国家主权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D
港、澳、台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22.我国经济发展长期的、基本的立足点是()。
A、促进经济增长
B、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
C、扩大内需
D、发展对外贸易
23.依法治国的主体是()。
A、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
B、中国共产党
C、广大人民群众
D、宪法和法律
24.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是()。
A、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
B、力求实现和平统一
C、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坚持高度自治的政策
25.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A、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D、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26.推进党的作风(作风建设专题)建设的核心是()。
A、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B、发扬党的优良作风
C、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
D、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27.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的是以间接管理为主的宏观调控,其最主要手段是()。
A、法律手段
B、行政手段
C、经济手段
D、思想手段
28.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
A、物质文明
B、政治文明
C、精神文明
D、文化
29.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核心和首要原则是()。
A、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的完整
B、互不侵犯
C、互不干涉内政
D、平等互利
30、“三个有利于”标准主要是回答()
A
什么是社会主义
B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
姓“资”与姓“社”的区别
D
姓“公”与姓“私”的区别
31、正确处理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做到既要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又要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必须实现的转变是()
A
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
B
社会生产方式从内涵型转向外延型
C
经济从低速增长转向高速增长
D
社会生产从简单再生产转向扩大再生产
32、精神文明建设要贯彻的方针是()
A
重在建设的方针
B重在普及的方针
C
重在提高的方针
D
重在批判的方针
33.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
A
工业化
B
信息化
C
新型工业化
D
可持续发展
34、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
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A
高收入者
B
中高等收入者
C
中等收入者
D
中低等收入者
35、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从根本上说是()
A
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的必然结果
B
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C
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决定的D
世界各国人民发展友好关系的必然结果
36、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判断()
A
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B
概括了社会主义的建设目标
C
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D
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37、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
A
速度、比例和效益的统一
B
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C
形成一、二、三产业的合理结构
D
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38、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
A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B
加强党内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C
保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D
健全制度,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各种不良作风
39、根据市场经济和WTO的通行规则,我国将对外资企业逐步实行国民待遇,这意味着外资企业在税收负担上将()
A
进一步降低关税水平
B
继续实行现有的优惠政策
C
课以比民族企业更高的税负,以保护民族工业
D
与国内其他经济成分一样,公平税负,平等竞争
40、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A
劳动者
B
劳动对象
C
科学技术
D
管理方式
二、多项选择题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回答了
()。
A、什么是社会主义
B、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建设什么样的党
D、怎样建设党
E、理论创新
2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特点是()。
A、低水平
B、高水平
C、不全面
D、全面
E、发展不平衡
3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包含的要点是()。
A、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B、社会公平
C、消灭剥削
D、消除两极分化
E、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是(A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B
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C
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D
是党领导的又一次伟大革命
E
是社会主义由初级阶段转向发达阶段的重大举措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A
中国的权力机关之一
B
我国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C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织形式
D
我国各党派、各人民团体、各族各界人士参政议政的重要场所
E
中华民族大团结的象征
6邓小平说:“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这里的“不够格”指的是(A
我们搞的不是社会主义
B
我们还不具备条件去搞社会主义
C
我们的社会主义还不是马克思从理论上讲的那种高于资本主义的崭新制度
D
我们的社会主义还只是处在初级阶段
E
我们的社会主义还没有摆脱不发达状态
7我国经济的现实情况和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客观趋势,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方向是(。
A、着力加强第一产业
B、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
C、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D、大力兴建高新技术产业
E、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8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是(。
A、科技含量高
B、经济效益好
C、资源消耗低
D、环境污染少
E、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9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关系全国发展的大局,其重点是抓好(。
A、基础设施
B、结构调整
C、产业结构升级
D、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E、生态环境建设
10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66.8亿股份中,作为国有企业的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拥有40亿股,法人股和公众股10亿股,外资股16.8亿股。这种股权意味着该股份制企业:()。
A、具有明显的公有性
B、体现了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相结合C、扩大了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
D、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
E、是混合所有制经济
1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的“二为方向”是
()。
A、古为今用
B、洋为中用
C、为人民服务
D、为社会主义服务
E、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12之所以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因为它(A
是对根本制度的又一次革命
B
是对旧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C
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而言的D
是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所起的作用而言
E
是从改革引起中国社会各方面变化的广度和深度而言的13列范畴中属于经济杠杆的是:()
A
经济法
B
经济计划
C
经济政策
D
价格
E
税收
14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A
国有经济占绝对优势
B
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C
公有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D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E
公有经济在全国所有地方都占优势
15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即(A
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
B
经济发展由速度型转变为效益型
C
经济类型由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型
D
经济发展阶段由农业占主导地位转变为工业占主导地位
E
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6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需要进一步解决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是()。
A、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B、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C、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体制
D、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有机结合E、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17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和落后的标准主要应该看他们的()。
A、有没有财产
B、有多少财产
C、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
D、财产是怎样得来的以及怎样支配和使用
E、以自己的劳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的贡献
18加强制度建设,必须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
A、制度化
B、规范化
C、法制化
D、程序化
E、公开化
19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有机地统一
()。
A、坚持党的领导
B、以德治国
C、坚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D、人民当家作主
E、依法治国
20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是()。
A、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
B、是否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C、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D、是否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
E、是否有利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1列选项中,属于科学社会主义观点的有
()。
A、民主是一个多义词,首先和主要的是指国家制度
B、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民主就其本质而言是多元主义的D、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是民主和专政的统一
E、民主就是承认人人在政治上一律平等
22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是(A
工业
B
农业
C
能源和交通
D
教育和科学
E
第三产业
23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针是(A
抓住机遇
B
深化改革
C
扩大开放
D
促进发展
E
保持稳定
24海峡两岸直接“三通”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所在,这里的“三通”是指()。
A、通邮
B、通商
C、通电
D、通航
E、通报
25我国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点任务是()
A
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B
积极推进具有战略意义的高科技研究
C
实施重大高新技术工程项目,促进高科技成果产业化
D
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升级
E
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26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各国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的新安全观。()
A
互信
B
互利
C
平等
D
协作
E互惠
27属于按劳分配的有()
A
国有企业中劳动者获得的劳动报酬
B
乡镇企业劳动者个人通过投资入股获得的报酬
C
个体户通过自己的合法劳动获得的劳动报酬
D
科技工作者凭借其知识产权获得的报酬
28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完善的政府职能包括()
A
经济调节职能
B
市场监管职能
C
经济管理职能
D
社会管理职能
E
公共服务职能
29体生产经营收入,按其性质来说是()
A
按劳分配收入
B
劳动所得
C
包含有一定的资产收益
D
包含有一定的经营收入
E
个体私有制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30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完善的政府职能包括()
A
经济调节职能
B
市场监管职能
C
经济管理职能
D
社会管理职能
E
6.《邓论》课程论文 篇六
1,邓小平理论是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多选)(一)★
①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一个前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个步骤:“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②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水平一个任务:发展生产力;一个目标:实现共同富裕;
③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一个途径:改革开放;一个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④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体系一个标准:“三个有利于”。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二)继承、坚持、发展和创新
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平发展: ①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②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③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④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①能否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行理论创新。②社会实践在不断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多选)
(1)国情:①社会出现了新的经济组织和活动领域;②工人、农民和其他社会阶层在就业、分配等方面出现了多样性;③物质利益的多样化日趋明显,群众的不同利益要求越来越多。
(2)党情:①党员队伍的数量和结构出现了重大变化;②党的干部队伍正在进行整体性新老交替;③党员干部队伍中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内涵的概括(08新增)(二)(选择题把握)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1)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推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2)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二)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1)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
(2)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3)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5,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四个必须,多选)(二)★★
A、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B、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C、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单选注意)
①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②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③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
④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
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07新改)(二)
(1)历史地位:
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③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④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2)指导意义:
①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②创造性地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③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上,提出新思想,构成系统的科学理论。
④是对马列、毛、邓的继承和发展,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⑤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7,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三)
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体现在邓小平理论和邓小平所作出的每一项重大决策中。
②在新的历史时期,党的这一思想路线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③“三个代表”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④强调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看作一个整体。
8,★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08年新增)(三)(选择题把握)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基本内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脱离这个实际。
(2)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把对中国实际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其本质的理性认识。
(3)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和实质。实事求是包含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和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内容。还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
(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需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9,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08修改标题说法)(三)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内在统一的。
(1)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切实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确定发展的具体道路、方针和措施。
(2)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把实践作为最高的权威,解放思想就是要使我们的思想符合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
(3)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统一于实践。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尊重实践就必须尊重群众,尊重实践和尊重群众二者是高度统一的。
10,★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08年新增考点)(三)
(1)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理论意义:
①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②党的思想路线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③党的思想路线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2)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实践意义: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自觉地深入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不脱离群众,老老实实做人和老老实实办事,严于律己,接受群众的批评,勇于自我批评。实事求是还是党的基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无论是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我们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制定并落实正确的执政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11,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三)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1)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它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时代变化、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必然要丰富和发展。
(2)把马克思主义与实际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才能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
(3)我党只有不断坚持创新,才能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赢得人民的拥护,永葆生机。
(4)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具体体现在:
①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能够体现时代特征,要随时代主题的变化而变化;
②要把握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③要在理论上进行创新,并以理论创新为先导,来推动和指导制度、科技、文化的创新。
12,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我们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三)
(1)“三个有利于”标准:①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核心)②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③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三个有利于”标准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都是社会主义所需要的,反之都不是社会主义所需要的。
(4)对于排除姓“社”、姓“资”抽象争论的干扰,深化改革,加快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1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四)★★
(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2)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关键是要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搞清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键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本质前两个目标是生产力目标,后三个是生产关系目标。
(3)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4,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四)三大历史任务: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A、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因为:社会主义根本原则①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②共同富裕。
①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发展是三个代表的主题
②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社会本质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的不断巩固和前进靠的是:发展)
③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并为向共产主义过渡奠定必备的物质条件。
B、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现阶段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①我国的历史前提,决定了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工作的中心,作为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有赖于生产力的发展。(关键是发展经济)
③建设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也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④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回答为什么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
1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五)1956-2050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56年一化三改造社会主义
A、初级阶段含义: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定性),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定位)。
B、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发展水平: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是认清社会主义建设一切问题的根本,是制定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政策的根据。实现目标: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E、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涵:简明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先有路线后有纲领
F、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三者有机统一,不可分割。87年13大提出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政治路线也叫总路线。
(1)基本纲领是基本路线的展开,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进一步明确了什么是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要:(区分本质、特征、制度、体制、模式)
①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②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③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④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要:
①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②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四有为目标,发展三个面向
①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②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
③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繁荣学术和文艺。
(5)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三个建设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促进。
16,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五)
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互相贯通、相互依存。离开四项基本原则谈改革开放,必然会失去政治方向,造成社会**,改革开放也搞不下去;离开改革开放谈四项基本原则,也必然变成坚持僵化的旧体制和旧观念,不能使社会主义优越性充分发挥,四项基本也坚持不好。
17,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五)改革特点: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第一、二次革命不同:①条件②内容与对象③革命形式与手段④目标。相同: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
(1)改革是第二次革命:从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看,从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引起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深刻变化、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来看,改革的作用和意义不亚于革命。
(2)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的作用)
(3)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改革特点:根本性、广泛性、深刻性。
18,★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08新增加)(五)(相当重要,分析题注意)
(1)实行对外开放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生产方式、人口和地理环境。
(2)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需要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社会主义体现的本质前提: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核心是社会主义发展问题。
(3)对外开放必须处理好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辨证关系:
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基础;
②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
(4)我们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新发展,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时并举、相互促进的开放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①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②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强对外资的产业和区域投向引导;
③切实维护国家安全,正确看待对外开放带来的风险,并注重防范风险。
19,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05已经考)(五)
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相互促进、相互统一。
①发展是目的,改革为发展提供动力,发展为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
②稳定是改革和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和保证,同时也只有通过改革和发展才能解决社会矛盾,为稳定打下基础。
20,全面理解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六)是建设小康社会根本指针。
(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2)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③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
(3)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21,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08新增加,重点关注)(六)
(1)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在马列、毛邓三指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从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2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六)
(1)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其现实依据在于:
①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②是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③是巩固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2)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发展规律、建设规律、执政规律)
①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②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③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的现实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首要任务:发展经济。
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②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③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④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保障国家安全和实现国家利益。
2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六)
(1)以马列、毛、邓、三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的原则:①坚持以人为本②坚持科学发展③坚持改革开放④坚持民主法治⑤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⑥坚持党领导全社会共同建设。
(3)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①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生活;
③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④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⑤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⑥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⑦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⑧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⑨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4)这九条目标和主要任务分别反映了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总要求的各个方面,充实和丰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
(5)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了全面的部署,提出了五条举措:
①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②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③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④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⑤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24、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六)战略重点:①农业;②能源和交通;③教育和科学。
(1)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21 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我国发展战略的特点:
①既有雄心壮志,又坚持实事求是;②始终把提高人民生活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③注重社会全面进步;④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5,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六)
(1)新型工业化道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经济发展道路。要正确处理工业化和信息化关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2)基本特征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3)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意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经济增长动力关键在于:结构调整。
26,邓小平同志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六)
(1)邓小平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
两个大局:“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2)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07年 新加)西部开发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①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是指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
②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07新改)★★一靠政策,二靠科学
①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料;农村是工业品的重要市场;农业为经济建设积累资金;农业为其他部门提供劳动力资源。五点!
(农村工作中心: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增加农村收入的途径: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我国产业结构现存的主要问题:①农业基础薄弱;②工业素质不高;③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一、二、三产业还不协调。
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要发展现代农业;二要增加农民收入(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要改善农村面貌;四要培养新型农民;五要增加农业和农村投人;六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③促进城镇化发展,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原则,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4)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速度、结构、效益、质量的统一
①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是指由粗放型经济增长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粗放型增长是依靠增加要素的投人实现经济增长;集约型增长是靠提高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实现经济增长。
②速度、结构、效益、质量是辩证的统一,互为条件、互相促进。有效益才有速度,有速度才能有效益。结构合理与提高效益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持续的经济增长只有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结构合理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质量是根本保证,没有质量就不会有效益。
27,实施科教兴国—教育是基础★★★★(六)科教兴国和增强自主创新今年很有可能考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①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成为最重要的变革力量;②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力量;③科学技术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2)科教兴国战略的内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根本途径是“教育与人才培养”
①科教兴国战略是指全面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②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③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
④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⑤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
28,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07新改)★★★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
(3)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人、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4)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
2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经济理论)(七)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①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②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③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④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⑤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特征:(共性)
①经济活动市场化②企业经营自主化③政府调节间接化④经济运行法治化。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自己的特征(个性):①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②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共同富裕为目标;③宏观调控能力可以较资本主义国家更强。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我国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意义
①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②有利于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接轨;
③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跨世纪经济发展战略。
30,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七)
(1)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2)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
(3)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
(4)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5)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
(6)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7)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3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制度)(七)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确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②处在初级阶段;③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
①建立和调整所有制结构的理论依据,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规律
②我国生产力的总体落后、多层次和不平衡状况,要求有多种经济成分与之相适应,才能促进生产力进步,否则只能束缚和阻碍经济的发展。
③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3)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②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③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32,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七)★★
(1)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国有控制行业:涉及国家安全;自然垄断;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中的骨干企业。
(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③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3)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必须(两个毫不动摇,一个统一)
①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②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③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3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七)
(1)含义: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2)确定这一分配制度的依据:(分配的是消费品)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决定分配方式。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必须实行这一分配制度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
(3)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①各种生产要素都参与了生产过程,都在生产过程中作出了贡献。
②收入分配应该体现土地、资本、知识产权等的价值,鼓励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经济建设
③把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4)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理顺分配关系)
①处理好不同分配方式之间的关系,一是要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二是要确立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正确处理好提倡奉献精神与落实分配政策
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反对平均主义与防止收入悬殊
③在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社会公平。
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八)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1)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2)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三个制度)(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体,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②三权分立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③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多党协商职能:参政议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3)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最高权利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①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合作的基础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长、互、肝、荣。
②政治协商制度是发扬民主,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作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制度。
(4)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加强民族团结、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途径。
35,▲基层民主政治建设(08新增,关注)
(1)基层民主是我国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阶层人士,在城乡基层政权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基层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的民主权利,包括政治民主、经济民主、文化民主、教育民主等内容。(多选注意)
(2)加强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同时,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发展基层直接民主,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民主素养,为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创造条件。
(3)广大人民在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对所在基层组织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民主自治,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
36,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八)
(1)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①民主首先是指一种国家制度,包括国体和政体。
②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政治保证,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2)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紧迫性和长期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高度民主的差距还很大,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具有紧迫性;同时民主政治建设受各方面制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
①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②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④三者统一于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中,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
(4)推进政治体制改革(08年新增)重点 关注
①政治体制,是指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和实现形式,主要是指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等具体制度。
②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③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④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同时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
(5)尊重和保障人权(07年新加)★★★
①人权,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每个人按其本质和尊严享有或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
②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不是抽象的、绝对的,跟一个国家的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历史传统、文化结构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关系。
③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
④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始终将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保障和发展人民的各项权利作为根本任务,并将生存权、发展权作为首要人权。
37,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八)
(1)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依法治国: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3)依法治国的意义:①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②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
③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④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4)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九)次重点
(1)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精神的重要战略地位 :
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决定了精神文明是重要目标和保证,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
(3)正确认识和处理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相互关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①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互相促进,有机统一。
②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保证,文化是支撑。
③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九)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40,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九)
(1)思想道德建设解决整个民族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问题,思想道德建设决定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分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
①思想道德建设分为:理论建设、理想建设、道德建设和纪律建设。
②在思想建设中,首先要抓好理论建设,这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的根本;
③理想建设是核心,道德建设是主体内容
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
(2)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①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
②通过教育,发挥我国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
③科学技术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决定性因素。
④发展各项文化事业,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4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指导方针(九)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马列、毛邓为指导,坚持党路线和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四有新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多选)
①必须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
②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
③必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建设。
4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08年新加)重点 关注★★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2)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①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②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
③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断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④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3)“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涵是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4)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对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和重要指导方针。
43,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九)
(1)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2)人的全面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提高相伴随的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①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
②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
44,“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十)
(1)祖国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①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②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实现国家的统一
③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2)“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一个中国,两种制度,高度自治,和平谈判
①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②港、澳、台地区保持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③一个中国的原则是“一国两制”的前提。一个中国的核心是: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3)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纲领★★胡四点:一个中国,争取和平统一,寄希望台湾人民,反台独分裂
①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解决台湾问题。
②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是“一国两制”构想的具体化。
③胡锦涛同志提出了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坚持用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
④《反分裂国家法 》,把我们对台的大政方针用立法的形式转化为法律。
45,中国外交政策(十一)宗旨和目标: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①中国的外交可以概括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边倒,两个拳头打人,一条线一大片,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战乱;缓和、紧张;稳定、动荡。
③争取有利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和目标。
④加强和巩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国外交政策的立足点。
46,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十一)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南北问题。
①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霸权主义的判断标准:外交政策。
②国际经济旧秩序是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新政治:各国相互尊重,共同协调。
③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国际社会中各国处理彼此之间关系的指导原则、规范和相应的保障机制。
47,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十二)
党的性质的这一表述,切合我们党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符合时代要求,有利于我们党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
48,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十二)
①党的建设是我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②社会主义时期党面临着执政、改革开放以及和平演变的考验。
③党的状况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着许多严重问题。
④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党的建设,努力实现“三个代表”的要求。
⑤党的建设已经成为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改革开放兴衰成败的一个关键问题。
49,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十二)为何要改善党的领导:1新形势、新任务;2思想组织作风3教训4正处基本矛盾
①我们党必须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始终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
②来自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的党员是党的队伍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
③同时也应该把符合党员条件的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不断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50、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十二)★★★
(1)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单选,易混(人心、高关、体重、基础)有了人心这个基础,就能当高官,当了高官,体重暴长
(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是:①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②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③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④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3)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①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②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③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⑤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四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和谐社会和国际事务
51、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十二)
(1)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
(2)开展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使各级党组织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我们党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
【《邓论》课程论文】推荐阅读:
邓论作业及答案10-25
1月邓论答案11-10
邓论部分作业参考答案08-14
参照公务员法登记资格考试-邓论10-31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标准08-19
班级管理课程说课程10-01
新课程改革课程纲要11-13
课程名称课程教学大纲01-17
学习课程改革及课程标准心得10-15
大力挖掘课程资源,努力开发校本课程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