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灭菌效果与环境卫生学监测手册

2024-09-07

消毒灭菌效果与环境卫生学监测手册(精选12篇)

1.消毒灭菌效果与环境卫生学监测手册 篇一

2013年医院消毒灭菌效果及环境卫生学监测计划 按照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和《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的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工作情况,特制定2013年消毒灭菌效果及环境卫生学监测计划如下:

一、监测目的 定期对空气、医务人员手、物表、使用中的消毒液、紫外线灯、压力灭菌器等进行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对不符合要求的立即整改,保证消毒效果和灭菌质量,有效地预防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

二、监测范围 全院各科室空气、物表及医务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灭菌剂、紫外线灯、压力蒸汽锅等消毒灭菌器材,消毒后(灭菌后)物品,入、出透析器的透析液。

三、监测要求 空气监测:对感染高风险部门每季度进行监测;洁净手术部(室)及其他洁净场所新建与改建验收时以及更换高效过滤器后应进行监测;遇医院感染暴发怀疑与空气污染有关时随时进行监测,并进行相应致病微生物的检测。各科室院感专职人员负责采样前的清洁消毒等准备工作并采样,检验科出具检验报告,院感科负责督导与协调工作,以保证监测效率; 如有不合格的须一周内进行整改并重新监测,仍不合格的,立即书面报告院感科,由院感科组织相关专家查找原因,每次整改、监测要有相关记录。

四、监测计划 医院消毒灭菌效果及环境卫生学的监测计划

科室 监测项目或物品 监测频率 空气、医务人员手 每季度一次 每月一次 重症监护病房 使用中消毒剂、物体表面 空气、医务人员手 每季度一次 每月一次 新生儿病房 使用中消毒剂、奶嘴、奶瓶、温箱 物体表面、血液透析液、透析用水、使用中每月一次

的消毒剂 血液透析室 医务人员手、空气、内毒素检测 每季度一次

物体表面、使用中消毒剂、灭菌物品抽检 每月一次 手术室 每季度一次 医务人员手、空气 消毒物品、灭菌物品抽检、灭菌器监测(包每月一次

括物理、化学、生物监测)供应室 每季度一次

医务人员手、空气 物体表面、使用中消毒剂、灭菌物品 每月一次 每季度一次 妇产科(产房)医务人员手、空气 物表、储血冰箱 每月一次 每季度一次

输血科 医务人员手、空气 医务人员手、空气 每季度一次 每月一次

灭菌物品抽检、物表、使用中消毒剂 口腔科门诊 每周一次 灭菌器生物监测 消毒后内镜、空气、内镜消毒剂 每季度一次 胃肠镜室 物体表面、灭菌物品抽检、使用中消毒剂 每月一次 每周一次 五官科 灭菌器生物监测

每季度一次

医务人员手、空气 使用中消毒剂 每月一次

每季度一次 门诊妇产科 空气 使用中消毒剂、消毒物品 每月一次

门诊五官科 物表、医务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剂 每月一次 每季度一次 急诊科 空气 物表、医务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剂 每月一次 每季度一次 感染科 空气 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物品抽检 每月一次 外

一、外

二、外

三、每季度一次 外四 空气 纤支镜、使用中的消毒剂 每月一次 每季度一次 内一科 空气 使用中的消毒剂 每月一次 每季度一次 内

二、内

三、内四 空气 医院感染管理科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十二日

2.消毒灭菌效果与环境卫生学监测手册 篇二

1 消毒灭菌质量监测方法

1.1 B-D试验

压力蒸汽灭菌器要求每天灭菌前第一锅进行B-D试验。或检修后进行B-D试验, 检测灭菌器空气排除效果, 检修后需要连续进行3次。具体方法:将B-D试验专用图水平放入试验包的中央层布, 或使用一次性使用的B-D试验包, 将测试包放在灭菌器排气口上方, 温度达到134℃时持续4 min, 取出B-D测试纸观察颜色, 当颜色变成均匀的深褐色时, 表明灭菌器排除冷空气性能满意, 若颜色较淡或不均匀代表机器有冷空气残留, 不能使用。该方法对灭菌监测十分方便, 能有效保证消毒供应室的物品以及空气消毒灭菌合格率。冷空气是造成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失败的主要原因。如B-D测试纸应保存在15℃~3O℃干燥、避光的地方, 并注意监测材料的有效期, 避免无效检验, 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及有效性。

1.2 化学监测

每次灭菌前进行监测, 采用消毒外用指示胶带贴于消毒包的封口处, 包内放置132℃化学指示卡, 及时判定每个包裹灭菌是否合格。并且, 每锅最难灭菌的地方 (排气口的上方) 放置化学指示物监测, 由于指示剂经过消毒灭菌过程后会发生化学反应, 因此, 灭菌周期结束, 要对每包的指示卡、指示胶带的颜色进行观察, 当化学指示胶带颜色变为黑色, 证明灭菌要求达标, 该物品灭菌合格可以发放, 需要工作人员注意掌握消毒时间长短和蒸汽温度高低。

1.3 生物监测

是利用嗜热脂肪杆菌芽胞对灭菌过程进行监测, 以及对终末质量进行监测, 确保消毒灭菌合格的方法。采用新的包装材料或新的灭菌方法, 用生物指示剂验证灭菌效果合格后方可使用。具体方法:将分别装有湿热脂肪杆菌芽胞菌片的2个灭菌小纸袋放在试验包的中央位置, 将监测包置于灭菌器排气口上方, 每层设置9个检测点。一个灭菌周期后, 在无菌条件下取出标准试验包中的指示菌片, 经60℃条件下培养48 h后, 观察培养基颜色情况。若颜色无变化表示灭菌合格, 有效确保灭菌质量。

1.4 清洗效果监测

每日对消毒器进行监测、清洗, 可采用目测和或借助光源放大镜检查清洗后的器械表面是否留有血迹、污渍、水垢等残留物以及锈斑。对物理参数及运行情况进行日常监测, 定期进行消毒器械的清洗效果监测, 每月至少随机抽查3个待灭菌包的物品清洗质量, 对不符合要求的物品包应停止清洗, 做到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2 消毒灭菌质量管理方法

加强供应室人员的素质教育及技术培训, 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重视人员素质培养, 无论在硬件还是在软件方面采取有效管理措施, 制定无菌物品质量追溯召回制度, 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杜绝医院感染的发生, 强化质量“零缺陷”意识。进入消毒供应室工作的人员要经过正规的专业技术培训, 加强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和讲座, 监测人员要熟练掌握各项监测技术, 经考核持证上岗, 认真执行各项监测程序及要求, 且要接受定期培训。不断组织科室人员加强业务学习以及法律法规学习, 增强防范意识。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 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慎独。严格环节监控、做好无菌物品的使用, 保证无菌物品的质量。对监测结果详细记录, 资料妥善保存3年, 把质量第一的观念落实到各个环节的工作中。严格按照卫生部关于《消毒供应室验收标准》、《消毒技术规范》和《消毒管理办法》的制度管理[3]。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掌握先进理论知识和技术操作规程, 让每一位供应室护士懂得虽然供应室工作繁琐、细碎, 但责任重大。质检人员要全面掌握各项监测标准, 熟练技术操作规程, 肩负起科室的质量检测以及日常带教指导工作。综上, 供应室供应的用品牵涉到方方面面, 质量反映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充分认识医院感染与消毒供应室的重要关系, 每周抽查1次, 检查结果进行评价及缺陷追踪, 记录存档, 定期主动去临床科室进行意见和建议的调研, 按照新的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要求进行有效质控。最大限度地满足临床需求, 提高对消毒灭菌质量监测的重要性, 提高服务质量。加强专业知识的指导及无菌观念水平的培养, 做到有章可循, 责任到人。严防差错事故的发生, 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 严格地执行各种操作规程, 有效减少缺陷, 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3 效果

供应室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科室, 与临床各个科室均有联系, 做好供应室消毒灭菌工作是有效预防院内感染的关键。笔者所在医院通过加强对消毒供应室的硬件、软件投入, 对消毒灭菌质量进行化学监测、物理监测、生物监测、B-D试验指示图等系统监测, 布局上工作间与生活间分开、污物品与清洁物品分开、初洗与精洗分开、未灭菌与灭菌分开。采取护理人员自我控制、科室互控、医院监控等形式, 有效预防院内发生交叉感染。消毒灭菌质量逐年提高, 确保了消毒灭菌效果, 至今未出现过发放物品不合格情况, 保证了医院医疗、护理工作质量的安全。作为供应室工作人员质量是永恒的话题, 除不断加强对消毒供应室的管理, 对消毒灭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进一步规范各项制度, 加强人员业务培训, 确保消毒灭菌合格。随着医院现代化诊疗技术的不断进步, 科室工作人员尽快熟悉掌握各个环节质量控制标准, 采用指示卡质量要有保证, 确保万无一失, 采购正规厂家, 避免因指示卡质量问题造成的消毒灭菌不合格问题。根据时间进行包包监测、每日每锅监测、每月生物监测, 并对物品包装方法、摆放空隙、体积大小等做到规范化处理, 物品的包装要有良好的蒸汽穿透性能, 摆放时注意采用竖式摆放, 有效预防堵塞蒸汽流通, 灭菌时应尽量将同类物品放在一起, 并根据品种不同做到分别灭菌。切实保证消毒物品的合格率。在物品回收时, 应做到由专人专车, 分类回收, 再进行物品浸泡、清洗、打包、消毒灭菌的各个环节, 均应做到规范化处理。消毒供应室无不合格物品, 消毒灭菌合格率100%, 有效控制了医院感染的发生。

4 讨论

随着人们对卫生意识的不断加强, 对医院护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 医院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 保证医疗护理工作质量, 因此, 医院对消毒供应室的消毒灭菌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供应室人员面临新的挑战, 必须对消毒灭菌质量进行严格有效的监测及管理。进行消毒灭菌监测是检验消毒灭菌效果的关键, 供应室应全员参与为基础, 变事后把关为事先预防, 为医院提供一个牢靠的“安全阀”和”保护屏”, 作为医院供应室人员, 认真遵守操作规程并严格执行消毒灭菌监测, 将这一重大责任用心完成, 强调过程管理, 在进行消毒灭菌时, 确保经消毒供应室处理的所有物品合格率均能达到100%, 实现灭菌物品零缺陷的目标, 从而有效杜绝医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 为患者临床就医提供最有效保证[3]。

参考文献

[1]喻红, 胡民勤.消毒供应室高职护生实习代缴管理思路与实践[J].中华医学感染杂志, 2011, 21 (7) :1404-1405.

[2]王平, 宋敏, 胡珊珊, 等.医院消毒供应室管理细节控制[J].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4, 31 (2) :176-178.

3.消毒供应室中心灭菌质量监测 篇三

供应室灭菌质量监测包括工艺监测、仪表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

1、工艺监测:

⑴、满足必要的灭菌参数:根据不同类型的灭菌器,达到该产品所需要的消毒剂量、蒸汽压力、灭菌温度和灭菌时间。

⑵、正确的包装:包装材料透气性能好,可用脱脂棉布、专用包装纸及带通气孔的器具;灭菌包的体积不得大于30*30*25cm,预真空灭菌器的灭菌包体积不得大于30*30*50。

⑶、合理摆放,所有灭菌包应竖放,包与包之间留孔隙,灭菌物品的装量不得超过柜室容积80%,预蒸空灭菌器不得超过90%。

⑷、灭菌设备无技术障碍:进排气系统通畅,仪表温度和时间显示正常,蒸汽饱和度好。

2、仪表监测:

⑴、灭菌器所有仪表定期监测,每半年有设备科对压力灭菌器的安全阀、压力表、温度表进行效对鉴定,并记录。新设备启用前及旧设备维修后必须有性能鉴定记录,合格后方可使用。⑵、紫外线灯管强度监测,每半年有院感专职监控人员监测一次。使用中的灯管强度不得低于70uw/cm2。

3、化学监测:常用的方法有:化学指示胶带、压力蒸汽化学指示卡、压力蒸汽化学指示试纸、B—D实验指示图、消毒液浓度试纸等。使用灭菌包时,应先观察化学指示卡变色情况,领取无菌包时,应先查验指示胶带变色情况。

⑴、化学指示胶带、化学指示卡作为日常监测,每个包都必须使用。121。C压力蒸汽化学指示卡专用于下排气式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监测;132。C压力蒸汽化学指示卡专用于预真空或脉动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监测。

⑵、B—D试纸用于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的监测,是判断灭菌器内冷空气是否彻底排尽的一种方法,用于新灭菌柜安装调试之后,灭菌器维修之后及每日灭菌器使用之前。使用方法:备好标准实验包—用脱脂棉叠成25*25*30cm重量为4~5kg的敷料包,将B—D试纸放与包的中层,包好后放于灭菌器底部前端。灭菌后,B—D试纸色条变化均匀一致,说明另排气功能良好。

⑶、化学指示卡必须放于灭菌包中心,避免与金属和玻璃直接接触,以免被冷凝水浸湿,影响变色。

⑷、化学指示胶带贴于包外,可作为灭菌处理的标志。

4、生物监测:生物监测是指用国际标准抗力的细菌芽孢制成的干燥菌片或由菌片和培养基组成的指示管即生物指示剂进行监测(压力蒸汽灭菌上午指示剂为嗜热芽孢杆菌)。生物监测是判断灭菌效果的直接指标。

⑴、操作方法:将菌片装于牛皮纸袋内,放于标准实验包中心处,灭菌后将菌片接种于溴甲酚紫培养液中,经56。C培养72小时(24小时查看初步结果)。生物指示剂菌管可以现场或实验室取出,挤破玻璃管让培养液浸透菌片,置于56。C培养48小时观察结果。

⑵、结果判断:溴甲酚紫培养液仍为紫色为阴性,表示无菌生长,如颜色变黄则为阳性,表示有菌生长。

19、热原监测方法

1、热原检测用于注射器洗涤质量监测,以杜绝和预防热源反应。

2、鲎实验监测:方法抽取5ml无热原灭菌用水,注入预检的注射器,放于保温箱中,在500C左右的温度下保温1分钟,(期间转动注射器2次),取出注射器,抽取0.1ml,用鲎实验法检查热原。

3、无热原灭菌注射用水用量: 密闭式输液器

2.5ml 20ml注射器

2ml 10ml注射器

1ml

4、检验方法:

⑴、取0.1ml检品加0.1ml的鲎试剂,混合于管中,在370C左右的恒温水中放置1小时,取出试管,置于平稳处2~3分钟看结果。

⑵、设阴阳性对照:阳性对照管内加入0.1ml大肠杆菌内毒素;阴性对照管加入无热原灭菌用水0.1ml。

5、结果测定:

⑴、将试管轻轻拿起,慢慢倾斜倒转1800,观察液体是否流动,入产生凝胶则为阳性;清亮、透明或呈浑浊有絮状物,但倒转能流动均为阴性。

⑵、阳性对照出现阴性,可能为大肠杆菌毒素浓度过低或鲎试剂灵敏度下降失效。⑶、阴性对照出现阳性,说明此次实验不成立,需查找原因,重新实验。

4.消毒灭菌效果与环境卫生学监测手册 篇四

【摘 要】 目的 探讨电子胆道内窥镜进入消毒供应中心的集中管理流程,规范操作。确保其清洗消毒灭菌质量。方法 完善细化电子胆道内窥镜管理流程,明确质量管理标准。结果 通过对电子胆道内窥镜流程管理,保证清洗灭菌质量及内窥镜性能完好。

【关键词】 电子胆道内窥镜 清洗灭菌 集中管理

近年来,电子胆道内窥镜广泛应用于微创手术中。电子胆道内窥镜结构复杂,价格昂贵,对清洗消毒灭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科在2012年6月对本院手术室电子胆道内窥镜采用统一回收处理集中供应模式,为了保证电子胆道内窥镜的清洗灭菌质量,我们组织科室各级人员学习电子胆道内窥镜相关知识、制作电子胆道内窥镜处理流程图谱,不断完善细化流程。至2015年1月,科室对301套电子胆道内窥进行了集中处理,现将具体操作流程和大家分享,如下:清洗方法

1.1 集中回收

手术室使用电子胆道内窥镜后立即预处理,然后通知消毒供应中心进行回收。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严格规范着装,做好自我防护,使用密闭式箱单独封闭回收。

1.2 入科后,检查电子胆道内窥镜的数量、质量及功能:按照专用图谱清点检查内镜及配件数量,做好记录。检查内镜:表面皮线光滑,无破损折痕。物镜镜头光亮,无裂痕、划痕及变形。操作手柄使用灵活,内镜功能段弯曲部活动流畅,功能正常。配件ETO帽无划痕裂纹,吸引按钮无破损。如有问题,应立即与手术室联系。

1.3 进行漏水检测:将泄漏测试器的适配器安装到内镜的通气口上,顺时针转动适配器,直至已经牢固地和内镜连接在一起。此时内镜通气阀已经打开,操作者缓慢匀速按压手泵,直至压力显示器上的指针进入绿色范围(19-27KPa),检测压力不能超过27KPa,否则会损伤内窥镜。将内镜插入端浸没到纯化水中慢慢移动,时间控制在30秒以内,若无气泡,则提示内镜无破损;如果某一部位有连续气泡冒出,应立即与手术室联系,进行检修。将内镜从水中取出,按下泄压杆。当指针恢复到0刻度时,逆时针转动适配器,从内镜上卸下泄漏测试器,内镜通气阀重新关闭。

1.4 外部清洗。清洗前,必须保证ETO帽与内镜分离,此时内镜通气阀关闭,清洗时可避免水进入镜内。首先用纯化水冲洗内镜外部祛除表面附着的污物、血迹,再用纯化水纱布擦拭操作手柄至插入端,然后用纱布蘸1:200的酶液擦拭外部,用纯化水纱布再次擦拭去除残留的污物及酶液,最后用75%的酒精擦拭消毒干燥,每一项操作重复2次,全过程应保持内镜连接电源部分干燥。

1.5 使用专用毛刷清洗内镜内部管腔。清洗前应检查毛刷,刷头先端部金属头连接牢固,刷毛顺直柔软,无松动断裂、刷毛刷杆上无附着异物方可使用。首先清洗吸引活塞处:使用管道开口清洗刷蘸取1:200的酶液,插入活塞内旋转清洗,刷头只能插入1/3,插入太深会使刷头卡在活塞中造成损害,然后洗净刷子后蘸取纯化水再次清洗,重复操作2次。清洗钳子管道口及内镜管道口时,应将内镜弯曲部伸直,用Y型管连接管口,使用50ml注射器注入1:200的酶液冲洗,然后将管道清洗毛刷蘸酶液后插入管口,从内镜先端伸出,在酶清洗液中洗净刷头,防止回刷时将碎屑污物带回镜内,损伤污染内镜。将刷子小心地从管道抽出,动作轻柔,力度合适。每次清洗完后应检查毛刷,防止毛刷断裂遗留在胆道镜管腔内,造成内镜损伤。刷洗完后用50ml注射器注入纯化水冲洗管腔,最后注入75%的酒精冲洗管腔。使用75%酒精可以消毒管腔,又易于挥发,加速干燥。每一步操作重复2次。而每次冲洗操作后均用干燥注射器注入空气,可以排出管腔内积液并加速干燥。

1.6 干燥。用95%酒精冲洗管腔,然后使用60ML一次性灭菌注射器注入空气进行干燥。整个过程严禁使用气枪,防止使用时因力度不当造成内窥镜损伤。

1.7 配件清洗消毒。吸引按钮、钳子-灌洗插头和泄漏测试器用纯化水→1:200酶液→纯化水→75%酒精顺序进行擦拭消毒干燥。检查包装

2.1 检查清洗质量及电子胆道内窥镜功能。

再次按照图谱清点内镜及配件数量。检查操作部、视频接头和光导接头部是否有过度划痕、变形或其他异常;操作手柄及插入端是否已经清洗干净,整个插入部表面没有凹陷、隆起、膨胀、起皮的现象;物镜镜头没有划痕、裂纹、污迹或其他异常;保证内镜及其配件都已彻底干燥,如发现异常,及时与去污区和手术室联系。

2.2 进行泄漏检测:防止在清洗消毒过程中损伤内镜,在包装前需再次进行泄漏检测。因内镜已经彻底干燥,我们选用无水检测。将泄漏测试器和内镜连接在一起。操作者缓慢匀速按压手泵,直至压力显示器上的指针进入绿色范围(19-27KPa),检测压力不能超过27KP,保持压力15秒,同时观察指针,若指针下滑或者持续摆动,可能是内镜有破损或泄漏测试器有故障,应立即与手术室联系,进行检修。若指针保持不动,则提示内镜无泄漏,按下泄压杆,当指针恢复到0刻度时,从内镜上卸下泄漏测试器。

2.3 包装:将电子胆道内窥镜放入专用灭菌筐篮内。先将ETO帽盖在内镜上,如果灭菌期间没有将ETO帽安装在内镜上,内镜中的空气会膨胀,导致弯曲部表面橡胶部分破损或弯曲功能损坏。旋转上/下角卡锁至自然F的位置,使插入部保持自然地顺直。摆放时应盘起通用电缆,用一只手拿起光导接头和操作部,另一只手小心地握住插入部先端,按照专用图谱摆放固定,勿用力挤压。盘曲时注意直径要>10CM.若<10CM,会导致内镜受损。放入环氧乙烷灭菌包内化学指示卡,外层使用双层无纺布包装。灭菌、储存、发放

采用环氧乙烷灭菌,灭菌温度57℃、相对压力0.1―0.17mPa,灭菌时间105min,环氧乙烷气体浓度约为600-700mg/L。检查灭菌质量合格,将电子胆道内窥镜在室温20-30℃,湿度30-85%的无菌存放区内放置7-12天后发放到手术室使用。结果

2年6个月内共处理电子胆道内窥镜301例,无一例发生手术切口感染,无一例因为科室人员操作不当造成损坏。使电子胆道内窥镜清洗灭菌质量得到保证,更加规范了手术器械的管理,减少了器械损耗、延长了器械使用寿命。讨论

1、有利于控制医院感染。电子胆道内窥镜于2000年进入我国,现在已广泛应用于普外科手术中。完善电子胆道内窥镜处理流程,保证彻底的清洗是灭菌成功的关键,集中管理确保了灭菌质量,杜绝因电子胆道内窥镜清洗消毒灭菌不彻底而引发的手术感染,有效预防和控制了院内感染的发生。

2、减少器械损耗。电子胆道内窥镜价格昂贵,结构精细复杂,对清洗消毒灭菌管理提出更高要求。我们将保护器械的概念贯穿于操作过程的始终,对所有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每一步操作都经过严格设定,并制作专用操作图谱,规范操作,将内镜损伤风险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黄靖雄.软式内镜的再处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7):653-655

5.环境监测和消毒管理制度及流程 篇五

1.科室布局合理,清洁区、半清洁区和污染区标识明显。血液储存室、发放处和输血治疗室设在清洁区,办公室设在半清洁区,血液检验和处置室设在污染区。

2.清洁区必须每天三氧或紫外线密闭消毒30~60min,专人负责,有消毒记录。

3.接受医院“院感”委员会的监督指导,积极配合定期抽样检查。清洁区达到Ⅱ类环境标准,空气细菌菌落数<200cfu/m3,物表菌落数<5cfu/m2,医务人员手指菌落数<5cfu/m2。随时保持环境清洁,每日清洁桌面、地面,被血液污染的台面用高效消毒剂及时处理。

4.各个岗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5.禁止自采自用血液,必须按规定从合法血站取血,确保用血安全。

6.科学合理使用成分血,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

7.做好输血前检查工作。

8.使用的医疗器械必须是正规厂家的合格产品,达到有关标准。

9.工作人员上岗时,应随时警惕血源性传染病的传播,作好自身防护,防止职业暴露。接触血液必须戴手套,脱手套后洗手,一旦发生体表污染或锐器刺伤,应及时按规定处理。

10.储血冰箱内严禁存放其它物品,每周用消毒液清洁一次,每月对冰箱内空气进行生物学监测,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和霉菌,随时保持冰箱清洁卫生。

11.废弃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废血和血液污染物等生物垃圾,必须分类收集,贴生物危害标记,进行无害化处理。一次性空针每天消毒清洗后如数交回供应室并签字,盛血试管每天送医院焚化炉毁型焚烧处理,血液洗涤水消毒后倒入下水道,进污水处理站处理后达标排放。

6.医疗卫生机构消毒效果监测 篇六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集体医疗卫生机构13家、个体诊所51家。集体医疗卫生机构系县级医院, 包括厂矿医院及乡镇卫生院, 个体诊所系县城区开业者, 监测激光室、治疗室、病房、产房 (人流室) 、手术室、抢救室、换药室、婴儿室、注射室、口腔室、妇检室、生殖检查室、隔离分娩室、洗婴室、供应室。

1.2 方法

室内空气用直径9cm营养琼脂平板沉降5min采样, 医护人员手用棉拭子浸无菌生理盐水, 在双手5指面从根部到指端来回涂擦2次, 并随之转动棉拭子, 剪去手接触部位, 放入装有10mL保存液的试管中。治疗台面用5cm×5cm的标准灭菌规格板, 放在台面上用浸无菌生理盐水的棉拭子横竖往返各涂抹5次, 连续采样4个规格板, 剪去手接触部分, 将棉拭子放入装有10mL保存液的试管中。小型物体表面采用棉拭子直接涂抹物体采样, 方法同上, 消毒液直接采20mL在试管中送检验室。紫外线灯辐照度监测, 采用UVR-254mm型辐照计, 放灯管垂直下方1m处, 开灯5min测量其辐照数值 (Uw/ cm2) 。

1.3 标准

监测结果按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 (1999第448号) ;《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与标准》 (GB15981-1995)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GB15982-1995) 等有关规定进行卫生评价。Ⅱ类环境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细菌菌落总数≤5cfu/cm2;Ⅲ类环境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细菌菌落总数≤10cfu/cm2;Ⅳ类环境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细菌菌落总数≤10cfu/ cm2为合格。Ⅳ类环境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细菌总数≤15cfu/ cm2为合格。Ⅱ类环境室内空气细菌总数≤200cfu/m3, Ⅲ类环境室内空气细菌总数≤500cfu/m3为合格。紫外线灯辐照度值≥70Uw/cm2为合格。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绿脓杆菌、真菌不得检出。消毒液甲醛 (CH2O) ≥4%, 戊二醛 (C5H8O2) ≥2%为合格。

2 结 果

2.1 监测64家, 426个样品, 合格率为43.4%。集体医疗卫生机构273个样合格率为50.9%;个体诊所153个样, 合格率为30.1%。各类样品监测, 集体医疗卫生机构合格率高于个体诊所, 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7.28, P<0.01) , 见表1。

2.2 紫外线强度测定 共检测使用紫外线灯121只, 合格率为89.3%, 个体诊所无紫外线灯, 故未监测。

2.3 从治疗室台面、医护人员手、针头器械上均检出致病微生物, 检出率为45.2%, 其中沙门菌未检出,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5.4%, 溶血性链球菌检出率3.8%, 绿脓杆菌检出率为1.9%, 真菌检出率34.1%, 真菌在致病性微生物中占75.4%, 见表2。

3 讨 论

3.1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消毒管理, 是当前一项重大问题, 是卫生主管部门加强监督执法力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消毒效果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医疗质量及污染的发生率。

3.2 由于制度不健全, 操作不规范, 消毒不严格, 导致室内空气、医护人员手、治疗室台面、消毒液的合格率低, 致病性微生物检出率高。所以, 要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 (试行) 》实施。

3.3 在使用消毒液时, 医务人员必须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以及使用方法, 配制的有效浓度、作用及影响因素。

3.4 个体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存在房屋使用不规范, 欠缺紫外线灯, 要尽快装置紫外线灯, 并合理使用。

3.5 各医疗卫生机构, 应把消毒工作纳入议事日程, 建立健全消毒制度, 增强消毒观念。

3.6 建议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及监督执法单位, 加强对医疗单位的消毒管理。从组织落实、开展必要的监测、严格管理三个关键措施入手, 进行全面审查, 促进消毒工作标准化、规范化。

7.消毒灭菌供应协议 篇七

甲方:

乙方:北京卢安医院

为了使灭菌物品达到标准要求,保障医疗安全,防止发生医院内感染,乙方委托甲方对乙方应灭菌物品进行灭菌,经甲乙双方协商,达成以下协议:

一、协议内容

1.甲方应具备有效的消毒供应室合格证,具备相应的工作能力。2.甲方消毒供应室每周按约定为乙方消毒进行灭菌,若有更改时间可以电话通知乙方。

3.乙方需要清洗、包装灭菌的物品由乙方派专人负责送达甲方指定地点即供应室,双方当面清点物品并签字确认。在不影响双方工作的前提下,具体时间双方约定,原则上不少于两次。4.甲方保证乙方清洗包装消毒、灭菌物品达到标准要求。5.乙方派人到甲方供应室取回已消毒、灭菌合格物品,当面清点、签字确认。

二、双方责任

1.如甲方对乙方应消毒、灭菌的物品没有达到消毒、灭菌标准要求,乙方可送回甲方重新消毒灭菌。

2.如乙方对已消毒、灭菌的物品在运输存放过程中导致破损、污染、开包、过期使用等,造成感染后果的由乙方承担责任。3.其他未尽事宜在符合国家省市相关规定前提下,双方协商解决。

三、费用结算:甲方按照供应室消耗材料成本价格和双方确认的消

毒数量每半年或年终收取消毒费用。

四、本协议未尽事宜,双方协商解决。

本协议有效期为

****年**月**日至

****年**月**日。

以下无正文。

甲方:

(公章)

法人或委托人签字:

乙方:

(公章)

8.医务室消毒灭菌制度 篇八

校医室消毒制度医疗器械,物品的消毒:

1、所使用的消毒药剂、消毒器械和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卫生用品必须是获得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卫生许可证”的产品,并定期监测消毒效果。

2、消毒液消毒:体温计用75%酒精溶液浸泡30分钟至1小时;手用2%戊二醛配1:20浓度浸泡1至2分钟:金属、橡胶、塑料等医疗器械用2%戊二醛原液浸泡60分钟;一般医疗器械用2%戊二醛原液浸泡或擦拭10分钟。病人被服和医用纺织品用1:5配比浓度浸泡20分钟。

3、学生饮用具用消毒粉消毒。

4、用消毒液消毒过的物品最后要用蒸馏水过一次。

5、高温高压锅消毒:将所需要消毒物品放入锅内,按所需要求消毒。并要随机抽样作效果测定。

6、消毒物品要定点分隔放置,并有明显标志,超过规定时间要重新消毒方可使用。

诊室消毒:

1、每天扫地一次,每周一次环境卫生大清洁,物品摆放要整齐、清洁、室内无蝇、蟑螂、蚊虫,无污水污物垃圾,无卫生死角。

2、定期用紫外线灯进行空气消毒,用小型消毒喷雾器局部针对性消毒。

3、病人呕吐物排泄物要用漂白粉精等药物严格消毒处理。

9.供应室消毒灭菌管理制度 篇九

回收各科室常用的器械、碗类、手套及各类贮槽,保证供应室无菌物品的质量,及时供应临床科室的需要。

1.回收班:回收各科常用医疗器械、碗类、手套、橡胶导管及各类贮槽。2.洗涤班:浸泡、清洗回收的各种污物。

3.包装班:负责清洗后各种物品的包装灭菌和无菌物品的发放。1.回收班

(1)供应室设一回收间供临床各科室回收污物。

(2)每天下午到临床各科下收下送一次,回收时须查对物品的名称、数量、质量及清洁度、器械包按包查对,其余物品按件查对。

(3)负责督促一次性物品的点数、焚烧,登记在一次性物品毁形、焚烧本上。(4)对可循环使用的物品按包或按件登记在供应室物品收发登记本上。(5)每季度对一次性物品发放盘点一次。(6)负责各类损坏器械的登记。2.洗涤班

(1)各类贮槽在贮槽清洗池用清水冲洗干净后抹干送各工作间。

(2)各种器械、碗分类浸泡于1000ppm速消净溶液中30分钟以上,并用含氯测试卡监测浓度,当天配制使用,每次增加器械便增加消毒液浓度,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并放干或烘干。

(3)手套:用1000ppm速消净浸泡液浸泡30分钟以上再用清水冲洗干净放手套烘干机烘干。

(4)橡皮导管:先用清水冲洗管腔内容物,再用高压水冲洗后浸入1000ppm速消净浸泡液浸泡。30分钟以后用清水搓洗,过滤水冲洗后晾干。

(5)把消毒液监测浓度登记在“浸泡消毒液更换、监测本”上。(6)负责做粉球。3.包装班

(1)负责烘干后在各类器械的关节处上油,包装前与洗涤班进行查对物品的名称、数量、质量及有无化学指示登记卡,查对后再进行包装,并挂上写有包装班、洗涤班姓名、物品名称及有效日期的卡,封口贴上斑马纸。

(2)手套先检查有无破损,内外面撒上滑石粉,按手套号码先整理好,将手套口向外折5cm,左、右分开,放入双层布套内,布套内放一个粉球,包布外标上手套号码及灭菌日期。

(3)棉球、纱布放入贮槽,再放入指示卡备灭菌。(4)进行装炉灭菌,按“消毒炉使用管理制度”。4.干热灭菌

(1)适用范围:用于耐高温产诊疗用品,如油脂、粉末和金属、玻璃等制品的消毒和灭菌。

(2)注意事项:①待灭菌物品干烤前应洗净,以防附在表面的污物碳化 ②玻璃器皿干烤前应洗净并完全干燥,灭菌时勿与烤箱底壁直接接触,灭菌后温度降到40℃以下再开箱,以防止炸裂。③物品包装不能过大,安放的物品不能超过烤箱高度的2/3,物品间应留有空隙,粉剂和油脂的厚度不得超过1.3cm。④温度高于170℃时,有机物会碳化。故有机物品灭菌时,温度不可过高。

5.灭菌后的处理:

(1)已灭菌物品从灭菌器中取出,应仔细检点放置,以免再污染。(2)检查包装的完整性,若有破损不可作为无菌包使用。

(3)手术包应干燥,否则应列为湿包,不可作为无菌包使用。有明显水渍的包亦不可作为无菌包。

(4)用化学批示胶带贴封或其中放有化学批示剂的包,在灭菌后或开包使用前应检查是否达到已灭菌的色泽或状态。未达到或有疑点者,不可作为无菌包使用。

(5)取出的包,掉落在地,或误放不洁之处或沾有水液,均应视为受到污染。不可作为无菌包使用。

(6)已灭菌的物品,不得与未灭菌物品混放。

(7)合格的灭菌物品,应标明灭菌日期与合格标志。

(8)每批灭菌物品处理完成后,应按流水号登册,记录灭菌物品包的种类、数量、灭菌温度、作用时间和灭菌日期与操作等。有温度、时间记录装置的,应将记录归档备查。

(9)运送无菌物品的工具应每日清洗和消毒并保持清洁干燥。当遭受意外污染时,应立即进行清洗消毒。物品按顺序摆放,并加防尘罩,以防再污染。

(10)合格的无菌包应放在无菌物品贮存室内,该室应可关闭并经清洁消毒处理,专室专用,限制其他人员出入。

(11)灭菌后的物品,应放在无菌区的柜橱内(或架子上、推车内)。柜橱或架子应由不易吸潮、表面光洁的材料制成,表面再涂上不易剥蚀的涂料,使之易于清洁和消毒。灭菌物品应贮存在离地高于20cm、离地50cm和离墙远于5cm处,以减少来自地面、层顶和墙壁的污染。

10.消毒灭菌效果与环境卫生学监测手册 篇十

自1840年发现臭氧以来,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臭氧是一种广谱杀菌剂,对细菌繁殖体、芽孢、病毒等均有灭活作用。臭氧能氧化细胞膜、增大细胞透性,并极易同细菌、真菌、病毒中的蛋白质、氨基酸发生氧化反应,还能分解细菌的葡萄糖氧化酶、脱氧氧化酶,破坏细菌的代谢过程,钝化病毒和杀死细菌。目前,臭氧技术已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并逐渐成为改造和革新传统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之一。臭氧发生器杀菌原理及应用现状

1.1 杀菌原理

臭氧分子式为,一般是通过高压放电激活空气中的氧气获得的,其自然消失速度快,在几分钟至几十分钟内就由臭氧还原为氧气。在还原过程中,分解出1个单原子氧,单原子氧与引起温室植物病害的细菌、真菌及病毒接触后,氧化其组织蛋白、氨基酸、硫醣类或低分子量肽以及未饱和脂肪酸,使这类微生物、病毒的活性降低甚至死亡。

1.2 应用现状

目前,臭氧发生器臭氧生成及臭氧灭菌技术已十分成熟,并在国外农

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而我国在这方面项目区3年累计新增设施农业总产值5.73亿元,其中技术示范区1.05亿元,技术辐射区4.68亿元。项目的实施,加快了设施农业适用技术和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应用,全面提升设施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生产效益,促进了设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转变了少数民族农民农业种植观念,主动学习新技术,建设新温室,并涌现出一批依靠设施农业致富的少数民族致富典型。通过制定和完善项目区设施农业百余项生产技术规程,进一步完善健全了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体系。促进了项目区设施农业向标准化、模式化、规范化生产方式的转变。通过日光温室的结构优化,改善温室环境质量,增强了设施环境综合调控能力,突破了病虫害防治的传统观念,能够有效的控制温室病虫害的发生,大大减少农药的使用种类及使用量,通过采用生物控制,合理使用高效低毒的药剂的防治技术,防止日光温室生产中用药过度的现象的发生,对降低设施农产品的农药残留,提高农产品产量、质量,实现设施农业无公害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设施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实施,提高了项目区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培养了一批设施农业技术专家,特别是建立了一支优秀的少数民族技术人才队伍,壮大了项目区设施农业技术队伍。同时,培训了一大批农民科技带头人,提高了项目区广大种植户对设施农业综合技术成果的应用能力,明显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技能。

全国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明确新目标目前,以绿色设施农业为发展

目标的设施农业产业化项目(二期)正逐步启动实施。项目将借助第一轮项目实施后成果效益周期的到来,进一步加强技术成果的熟化、完善与组装配套、技术集成和二次创新工作,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成果建立生态型绿色设施农业技术示范样板。这就需要越来越多的臭氧发生器技术及应用的研究起步较晚:26世纪70年代,我国加入总部设在加拿大的国际臭氧协会00A);20世纪90年代,臭氧发生器技术开始用于农业领域的应用研究;21世纪初,温室专用的病害臭氧防治器开始正式推广应用。制约臭氧发生器在农业上应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3点:1)一般的臭氧发生器不具备降湿装备,臭氧发生元件在温室高湿环境中不产生臭氧。2)臭氧在有光的温室高湿环境中与水汽相作用会迅速还原为氧气,失去灭菌消毒的效力。3)臭氧的安全性。大多数农业科技工作者以及大部分环保专家认为臭氧对植物来讲是污染物和有害的,但多年试验研究表明,即使臭氧发生器浓度质量分数达剑l mg/m 且持续20 min,黄瓜、青椒都未见伤害症状,且防治病害效果良好。臭氧对敏感作物产生危害的临界质量分数在0.10~0.16 mfm之间,如果在作物生长全生育期内持续维持该质量分数,作物将有可能受害。也就是说,植物受臭氧损害的程度主要取决于臭氧的质量分数及作用时间。臭氧在温室蔬菜生产中的应用

2.1 臭氧发生器装置的选用

市场上的臭氧发生器装置川种类很多,基本可分为工频和高频2种。高频高压臭氧发生器多使用瓷片、瓷管作为臭氧发生元件,在温室高湿环境中不能正常丁作,只能将机器装在温室外;T频的臭氧发生器有板一板、管一管、针~ 板等多种形式,这类装置抗湿能力较强,但市场上}n售的这类装置并不是为温室高湿环境以及植物病害防治设计的,若引人温室,高质量分数臭氧有可能造成植物死亡或因臭氧扩散不好而达不到防治病害的效果。因此,温室宜选用能防治病害又不损害植物生长,且能在高湿环境中使用的臭氧发生装置。

2.2 臭氧发生器对蔬菜病害的防治效果

实践表明,利用温室植物病害臭氧防治器产生的低质量分数的臭氧,可以防治温室黄瓜、青椒、茄子等果菜类作物的所有气传病害和大部分土传病害。低质量分数的臭氧能有效预防黄瓜霜霉病、白粉病、炭疽病、蔓枯病、花叶病毒的大面积发生,对茄子、菜豆灰霉病也有预防作用,且平均综合防效达到78%以上。其中:对黄瓜灰霉、霜霉病等气传病害的防效为90%~l 00% ;对黄瓜疫病、蔓枯病等土传病害的防效为73%~100%;对茄子灰霉病的防效为94% l 00%;对茄子黄萎病的防效为90%~100%。在黄瓜生长全生育期使用一定质量分数的臭氧能够有效预防灰霉病、霜霉病等常见气传病害,其他病害也极少发生,且黄瓜生长态势旺盛、叶片碧绿、结果期长、瓜条顺直、瓜香味浓。在黄瓜生长中期开始使用臭氧防治病害具有特殊规律:使用初期黄瓜病害显示出增长势头;当机器运行1周后,病害发展势

头趋于缓和;待12 d或13d后,气传病害开始消失;20 d后,所有气传病害和部分土传病害消失,瓜秧开始健壮生长。除对病害有显著防效外,臭氧对部分虫害也有防治效果,如对蚜虫的防效在63 ~86%之间,但对白粉虱、红蜘蛛、斑潜蝇无明显防效。将臭氧质量分数提高至2.4 m#m。并作用30 min,白粉虱和红蜘蛛失活。而斑潜蝇需作用120 min才会失活,但这样的臭氧浓度叶会在几分钟内破坏掉植物叶片的光合系统,因此,臭氧只能用于植物病害的防治而不能用于虫害防治。

cey.xafeidu.com

2.3 影响臭氧发生器防治病害效果的因素臭氧杀菌要求有一定的浓度和作用时间。用于温室植物病害防治且又不危害植物生长的臭氧质量分数为0.12 mg/m,使用时间应小于20 rain。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对臭氧发生器杀菌效果有显著影响。温度愈高,臭氧的杀菌效果愈差。棚温在30℃以上的白天,臭氧灭菌几乎无效。高湿有光照环境下的防治效果较高湿无光照的差,由此可见,臭氧在夜晚及阴天的杀菌效果好。当夜间臭氧质量分数维持在0.06-0.12 m#m 且持续15~30 min时,植物全生育期内不会患病。在植物全生育期内每天使用质量分数为0.2 m#m 的臭氧作用10 min,能有效预防病害的大面积发生。温室夜问臭氧质量分数保持在0.06-0.08 m#m,时,可有效防治黄瓜的各种病害。改善臭氧的扩散方式可显著提高其对作物病害的防治效果,这与臭氧的比重及扩散方式有直接关系。实践证明,铺设在1.5-2.5 m高处的臭氧扩散管对茄子、青椒

11.消毒灭菌效果与环境卫生学监测手册 篇十一

二、化学消毒灭菌法使用化学药物杀灭微生物的方法称为化学消毒灭菌法。能杀灭繁殖体型微生物的化学药物称为消毒剂(disinfectant).可以达到灭菌作用的化学药物,称为灭菌剂(sterile agent)。凡不适用于热力消毒灭菌法的物品,都可以选用化学消毒灭菌法。

(一)符合理想化学消毒剂的条件  杀菌谱广;有效浓度低;作用速度快;性质稳定;作用时间长;易溶于水;可在低温下使用;不易受有机物、酸、碱及其他物理、化学因素的影响;无刺激性、腐蚀性、不引起过敏反应;无色、无味、无臭,而且使用后易于除去残留药物;毒性低,不易燃烧、爆炸,使用无危险性;用法简便,价格低廉。(二)化学消毒剂的使用原则1.根据物品的性能及不同微生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消毒剂。2.严格掌握消毒剂的有效浓度、消毒时间及使用方法。3.使用新鲜配制的消毒液,并存放在无菌容器中。定期更换,易挥发的消毒液要加盖,定期检测,保持有效浓度。(三)化学消毒剂的使用方法1.浸泡法(immersion):将待消毒的物品浸没在消毒溶液中的方法。按不同被消毒物品和消毒液的种类,确定消毒溶液浓度与浸泡时间。浸泡前将被消毒物品洗净擦干,浸没在消毒液内,注意打开物品的轴节或套盖,管腔内注满消毒液。浸泡中途添加物品,需重新计时。器械使用前用无菌生理盐水冲净,避免消毒剂刺激人体组织。2.擦拭法(rubbing):是用化学消毒液擦拭被污染物体表面或进行皮肤消毒的方法。选用易溶于水、穿透性强、无显著刺激性的消毒剂。3.喷雾法(nebulization):用喷雾器将化学消毒剂均匀喷洒在空气中和物体表面进行消毒的方法。如墙壁、地面等的消毒。4.熏蒸法(fumigation):是利用消毒药品所产生的气体进行消毒的方法。如病室的空气消毒。在消毒间或密闭的容器内,也可用熏蒸法对被污染的物品进行消毒灭菌。临床常用甲醛和环氧乙烷气体进行熏蒸消毒。

12.消毒灭菌隔离制度 篇十二

1.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及《传染病管理法》等法规,并达到以下要求:

(1)凡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2)凡接触皮肤、黏膜的医疗器械的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

(3)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

(4)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和器具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和器具不得重复使用,用后的一次性物品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处理。

2.加强医院感染重点部门的管理,包括口腔科、手术室、供应室、产房、新生儿病房、肠道门诊、发热门诊等,并达到以下要求:

(1)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对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有相应的措施。

(2)各部门对消毒灭菌效果检测有原始记录。(3)护理人员能正确掌握控制医院感染的基本措施、标准预防、消毒隔离方法。

3.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消毒隔离制度、手卫生规范,并达到以下要求:

(1)制定有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护理人员严格按照规程进行。

(2)消毒隔离制度与相关措施到位,人流、物流有明确的流程标识。

(3)有手卫生规范并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凡接触病人及操作前后均要进行卫生学洗手,接触传染病人按传染病房刷手法。

4.按照规定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材消毒或灭菌,达到以下要求:

(1)建立有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材消毒或灭菌制度、操作常规。对可重复使用的器材如手术器械、换药碗、消毒瓶、氧气湿化瓶及管道、止血带、雾化管道等,由供应室统一处理。

(2)有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对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消毒或灭菌效果的定期与不定期监测的原始资料与记录。(3)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合格率达100%。包内有化学指示卡,包外贴3M指示带。无菌物品专室,专柜存放,每日检查品名、有效期。无菌包一经打开不超过24小时;铺无菌盘不超过4小时;无菌干罐持物钳不超过4小时。(4)对监测不合格的医疗器械有处理程序和记录。5.协助医院感染管理科进行各项监测,对监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分析、整改、并有记录。

6.护理人员要加强自身防护,在班时必须穿工作衣、裤,着装整齐;无菌操作时戴口罩、帽子;遵循“标准预防”原则,当接触血液、体液或损伤之皮肤、黏膜或组织时,均应戴手套。

7.病人安置的原则:感染与非感染病人应分室安置,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传染病和可疑传染病要的各类污染物品和排泄物,严格按先消毒后排放的原则进行处理。

8.病人床单位、布类、用品、餐具、便器,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进行终末处理。

9.治疗室、病室、厕所等区域每日湿式清扫,拖布专用,标识明确,分类清洗,悬挂晾干,定期消毒。

上一篇:ios培训心得下一篇:我最充实的时光是那年高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