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信息化五年规划(7篇)
1.学校信息化五年规划 篇一
开州区大堰初中“法治教育教学”五年规划
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县教委的直接指导下,我校认真组织实施并完成了法制宣传教育的五年规划,以此来提高广大师生的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增强学校行政依法决策、依法管理的水平和能力,优化法治环境,推进学校依法治教进程。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切实加强普法工作,根据国家、省、市和区普法规划等文件要求,经研究决定,学校将开展五年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一、指导思想、目标任务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于我校五年发展规划,坚持法制教育和教学活动相结合,坚持法制教育与法制实践相结合,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积极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为学校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2.工作目标:围绕五年发展规划德育目标“法在校园,德伴我行”,深入扎实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法制实践,进一步增强行政人员的法治理念,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与水平;进一步增强全体教师的法律观念,增强教育教学的合法性;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学法、知法、守法的自觉性,全面提高法律素质。
3.主要任务:
遵照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进一步学习宣传普法。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宣传教育,学习宣传国家基本法律制度,培育和强化教师和学生的宪法意识、民主法制观念、爱国意识和国家安全统一意识;
遵照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学习宣传保障和落实国家教育方针、规范行政管理行为和学校办学行为的法律知识,学习宣传维护学校、师生合法权益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法规,学习宣传维护校园安全、保障师生人身和财产安全的法律知识,切实提高学校依法行政、依法治校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
遵照国家“六五”普法规划,学习宣传与公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开展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开展以“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要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师生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自觉用法律规范行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
坚持法制教育和法制实践相结合,大力开展依法治理。认真贯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依法行政、依法治校为重点,完善依法行政体制和机制,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深入开展依法治校先进单位创建活动,全面推进依法治教进程。
二、对象和要求
1..加强学校管理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学校管理人员尤其是校长要牢固树立依法办学、依法治校的观念,提高依法管理、民主管理的能力与水平,切实维护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
2加强教职员工特别是教师的法制宣传教育。结合师德教育和育人实践,组织教职工学习基本的法律原则和各种必要的法律规范,以及教育专业法律知识,着力提高指导学生学习法律、培养学生法治观念的意识与水平,促进广大教职工爱岗敬业,教书育人。
3.加强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要列入教学大纲的法律教材的学习,与《宪法》、《刑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红十字会法》等与青少年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意识、守法意识、权利义务意识,着重法律启蒙、法律常识、预防违法犯罪教育,培养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养成守法习惯。
5.加强对学生家长的法制宣传教育。重点学习宣传宪法中关于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知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内容,培养自觉遵守法律规定,依法维护子女合法权益的意识。
三、主要措施和工作步骤:
1、开发“法在校园,德伴我行”校本课程
(1)、成立法律研究小组,邀请法律界人士(可利用家长学校、社区基地、市区少年法庭等资源),组织相关教师学习与学校道德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从中进行筛选,寻找各年段、各对象学习法律知识的切入点。
(2)、广泛征集与搜集日常学习、生活与工作中的“道德与法”的事例或细节,由研究小组进行筛选组稿,并对各类法律知识读本进行策划与编写。
(3)、针对各年段学生的认知和身心发展特点,形成图文并茂的学生法律知识读本,利用德育网络上传适合家长和老师的法律知识电子读本。
(4)、由教导处执行“法在校园,德伴我行”校本课程计划,安排课时、教师,并进行督查与评价,确保该课程落实到位。
2、营造各类法律法规的宣传氛围
(1)、加大校园遵纪守法文化氛围的建设。如让校园墙壁“说话”,运用学生喜爱的卡通漫画等形式宣传遵纪守法的重要性;教室黑板报定期出法制专刊;宣传橱窗定期张贴宣传海报等;对全体师生进行法律法规知识宣传与教育;面向家长,面向社
会,引起共鸣;周一国旗下的讲话,结合学校的行规检查情况,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法律教育和法律法规教育。
(2)、每学期邀请法制副校长或派出所民警,法院少年庭的法官来校参加活动,做法制讲座,或由他们组织学生到校外活动基地观看图片展览、电影教育片,参加实践活动等,以实例来教育学生,从而充分发挥校外辅导员的作用。
(3)、充实和完善“法在校园,德伴我行”专题网页,上传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法制教育动态新闻报道,对各项活动情况进行通告,设立互动交流平台,使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都关注学校德育工程建设,关注学校法制教育。
(4)、同时以此为主题,各班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召开主题班会,围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环境保护法》、《交通法》等法规,展开广泛的学习讨论活动,激发学生学法用法的积极性,充分认识学法、知法、守法的重要性。
3、开展“法在校园,德伴我行”小课题研究
(1)、调查收集,走近法律。为使学生了解国家现有的法律法规,组织学生调查、收集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感兴趣、想研究的内容。如《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儿童权益法》、《国旗、国徽法》、《交通安全法规》、《环境保护法》等。
(2)、自主研究、了解法律。在学生初步了解国家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可由学生根据自己研究的主题自由组合成研究小组,深入了解某项法律法规,学习充分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如借阅法制书籍、收听法制新闻、采访法律人士等,再将学习到的许多法律知识汇编成项目作业、法制小报、调查报告等。
(3)、学习交流,运用法律。学校组织学生进行班级、年级、全校性的学习交流活动,在互相学习中加深对法律的了解,使法律学习研究也能成为同学们感兴趣的课题,并逐步尝试利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维护自身权益。
4、进行“法在校园,德伴我行”的展示与评估
1、学生法制副校长招聘会:向全校学生招聘法制副校长,通过班级推选,年级选拔到全校广播、电视直播展示,层层选拔后正式聘请。
2、组建少年模拟法庭:开展各法庭组成人员招聘会、邀请社区法律人士、家长共同参与。模拟法庭成立后,选择典型事例,在适当的时机“开庭”,主要对校园内外的一些现象学习从法制的角度进行剖析,达到知法、用法的目的。
3、主题观摩活动:每学期组织一次大型的观摩活动,以“法在校园,德伴我行”为主题,展示学法的成果,交流学法经验,促进活动持续开展。
4、学法用法知识竞赛活动:在各年级学习的基础上,结合读本的内容和日常行为规范,组织分年段的竞赛活动,促进学生学法用法的积极性,评估学法用法的实效性。
5、作品展示交流:编印学生法律小课题研究的项目作业、漫画集或学生专题作文集等,展示作品,进行交流评比。
四、实施要点:
1、坚持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相结合。我们的主题是“法在校园,德伴我行”,因为法律与道德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法制教育的基础首先应该是道德教育,所以在坚持不懈地开展法制教育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使学生懂得怎么做人,为进行法制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促进法制教育工作的开展。
2、坚持课堂讲授与其他灵活多样的形式相结合。课堂教学直观、具体,应作为主要的方法长期采用。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还应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法用法活动,引发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展示学习成果。
3、坚持辅导队伍以内为主,内外结合。为保障学校法制教育工作的扎实开展,我校从内部建立由校长为组长的法制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对外聘请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校外辅导员等,共同为学校的法制教育工作出谋划策。
4、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与兼顾教师、家长相结合。学校法制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但对教师、家长进行法制教育同样不容忽视,只有将其有机结合才能获取多方支持,才能开通法制教育的渠道,开创学校法制教育的崭新局面。为此,将重视对教师的法制教育,鼓励全体教师自学《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使他们对依法治教有更深刻的认识。其次,充分发挥“家长学校”在法制教育中的作用,一方面让家长接受到法制教育,另一方面也通过家长向社会宣传法律法规,使全社会都来关爱下一代。
五、工作阶段:
我校普法规划从2017年开始实施,到2022年结束。分三个阶段:
启动阶段:2017年下半年,制定“六五”普法规划。重点做好教材准备、宣传发动和骨干培训等工作。保证教师必需的普法教材人手一册。
实施阶段:2017年底—2022年。根据规划要求,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
考核验收阶段:2022年。根据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对本校“六五”普法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自查,做好总结验收工作。
开州区大堰初级中学
2.全面认识“五年规划(计划)” 篇二
我国从1953年开始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制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为“一五”计划。到2005年,我国共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由计划向规划转变。“五年计划”,也就变为“五年规划”。这虽然是一字之差,却深刻反映出经济社会发展理念的转变。自“十一五”(2006—2010年)开始,将“五年计划”称为“五年规划”。“十二五”规划纲要已被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其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起止时间为2011—2015年。规划编制工作主要包括前期调研、编制起草、论证衔接、审批发布四个阶段。在制定程序上,以“十二五”规划为例,各部委、省(市、区)需在2009年下半年初步完成本领域、本地区的规划,统一汇总到国务院,由国务院编制出全国的“十二五”规划;2010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讨论全国的“十二五”规划建议稿;而后将建议稿提交至2011年3月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审议,通过后付诸实施。
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我国五年计划、规划的历史演变。
1.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注重学习苏联的建设经验,因为苏联从1928年开始就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并在历史进程中演变为当时社会主义国家的“老大哥”。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是倒向“老大哥”的“一边倒”外交政策,再加上没有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借鉴苏联的五年计划经验成了一种必然的选择。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原苏联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多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一五”计划期间提出的口号是“工业增速,超英赶美”。到1957年底,各项经济建设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到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2.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年)。
受“一五”计划的鼓舞,中国人自信心明显增强,第二个五年计划继续实施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经济建设,但缺点是急于求成。“二五”计划一开始就受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冲击,使得高指标、浮夸风和“共产”风泛滥。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基本目标是: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提前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現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为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技术、文化的高度发展和开始向共产主义过渡创造条件。由于“二五”计划中的很多具体指标严重脱离实际,再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和前苏联撕毁合同,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陷入困境。
3.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年)。
1964年5月,国家计委提出《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的初步设想》,指出“三五”的基本任务是:大力发展农业,基本上解决人民的吃穿用问题;适当加强国防建设,努力突破尖端技术;与支援农业和加强国防相适应,加强基础工业,使国民经济建设进一步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相应地发展运输业、商业、文化教育和科研事业,使国民经济有重点、按比例地向前发展。但是,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实施遭遇了“文化大革命”,国家各项工作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虽然“三五”计划的各主要指标都实现了,但“三线”建设步子过急,给整个经济协调发展带来影响,造成很大的浪费并留下了“后遗症”。
4.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年)。
第四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是:狠抓战备,集中力量建设大三线强大的战略后方,改善布局;大力发展农业,加速农业机械化的进程;狠抓钢铁、军工、基础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建设;建立经济协作区和具有各自特点、不同水平的经济体系,做到各自为战,大力协同;大力发展新技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初步建成我国独立的、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促进国民经济新飞跃。“四五”计划是在“文化大革命”过程中实施的,多数指标没有完成。这五年是国家各方面都受到损失的五年。
5.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0年)。
第五个五年计划的编制由于受到之前政治经济发展思维的限制,基本建设投资指标过大,超越了国情,违反了经济规律。后来,国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对计划进行了重要修改,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这是改革开放以后实事求是精神的反映。
6.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年)。
第六个五年计划是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个五年计划,“六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继续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进一步解决过去遗留下来的阻碍经济发展的各种问题,取得实现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决定性胜利,并且为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创造更好的条件。在经济发展的指标上,“六五”计划增添了社会发展的内容,说明国家开始重视社会建设,重视协调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建设的投资比例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从此,五年计划的编制和实施走上了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
7.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年)。
第七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为经济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努力保持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使改革更加顺利地展开,力争在五年或更长一些的时间内,基本上奠定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基础;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在控制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前提下大力加强重点建设、技术改造和智力开发。“七五“计划的实施波折不断,既有最高的11.6%的GDP增长率,也有最低的3.8%的增长率,这说明当时的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价格问题、经济过热问题、国内政治思潮问题等。
8.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1995年)。
第八个五年计划的实施适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正式提出,整个社会开始考虑用市场的手段去建设,意识形态的束缚不再成为主流。“八五“计划总的要求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把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这个五年,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以分税制为核心的新财政体制、以增殖税为主体的新税制基本建立并正常运行。
9.第九个五年计划(1996—2000年)。
第九个五年计划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第一个中短期计划,是一个跨世纪的发展规划。“九五”计划期间完成了第二步战略部署,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五年既有“经济软着陆”,也有经济通缩,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还迎来了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
10.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年)。
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实施让民众感受到“更宽裕的小康”。“十五”计划期间,成绩和问题一样多,城市化进程加快,征地拆迁成为热点问题;居民收入显著增长,收入差距问题引发热议;“三农”问题成为施政的重点。
11.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年)。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把“计划”改成了“规划”,由微观向宏观的转变向世人表明施政部门的新思维。“十一五”规划强调了国民的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十一五”规划的主旋律。这个五年是中国快速发展的五年,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但是,在这个五年里以往社会存在的深层次矛盾也日益凸显出来,问题亟待解决。
12.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
3.学校信息化五年规划 篇三
(xxxx年——xxxx年)
为在今后五年内加快学校的发展,进一步深化新一轮课程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以学校发展为主题,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创新学校管理,构建现代化学校管理机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制定了学校五年发展规划。
一、学校概况:
xx小学是一所全日制农村小学,位于xx县xx镇xx村,与xx相邻。全校6个教学班,9名教职工,学历全部达标,其中本科1人,专科学历6人,中专学历2人。学校布局合理,教学设施较为完善。
学校始终把创建一流的管理水平、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育人环境、一流的教育质量作为办学追求。近年来,学校在县教育局的领导和关心下,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坚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学校以德育为核心,以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抓手,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以养成教育为特色,关注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学校各项制度日趋健全,内部管理运作良好。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安于工作,乐于奉献,工作和学习的自觉性较好,参与教研的积极性较强。学校的办学水平、教学质量、社会影响均有显著提高。但也存在一些足:教师的创新精神有待提高,学校的硬件师资力量需要进一步改善,教科研的投入力度要加强,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主动性不强,自我管理的能力较弱,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创新能力都有待提高。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理念,坚持‚规范加特色,人文加和谐‛的办学思路,把教育发展作为主题,把教学改革作为动力,把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加大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深入地推进素质教育,探索符合我校特点的办学之路,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总体目标
‚树优良校风,建优美环境;创优异成绩,育‘四有’新人‛。构建团结合作、民主高效的管理机制,建设科学发展的和谐校园。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全面发展。加强师德建设,不断优化师资队伍,努力塑造良好教育形象。力争用五年的时间使我校办学有特色,学生有特长,教学有特点,教研有特效。让每一位学生都充分发展,让每一位教师都施展才华,让每一位家长都收获希望。成为小岭镇办学水平明星校。
四、具体目标:
(一)常规管理目标:
学习贯彻上级有关精神,规范学校各项工作,制定《黄龙山小学考核制度》,结合我校实际,抓好校园管理、教师管理、教育教学管理、教研管理和后勤管理等常规管理工作,进一步倡导校务公开,深化民主管理,加强教师考核,完善各类规章制度。
(二)教学质量目标: 继续加强教学工作,规范教学管理,加大和完善学校课题的研究工作,探索新课程的教学策略,深化信息技术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和农远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开发信息技术及农远资源与学科整合的教学,进一步加强对学科课堂教学的研究,提升语文、数学、英语三门核心课程的教学水平,扎实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三)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培养一支观念新、思维活、方法多、管理严、责任强、觉悟高和学识高的领导队伍。塑造一支安于工作、乐于奉献、敏于学习、勤于思考、巧于沟通、易于合作、勇于实践、善于创新的教师队伍。形成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的师资队伍。实施名师工程,加强学科带头人培养与管理工作,五年内,培养省级学科带头人1名,县级骨干教师2名、镇级骨干教师4名,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
(四)学生发展目标: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允许有差异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和谐、求真、创新、奋进‛的校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尊师、守纪、博学、善思‛的学风;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努力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兴趣爱好、个性特长。使学生成为‚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学会生活,独特的你。‛
(五)学校基础设施和校园文化建设目标:
进一步规划和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校园硬化和美化工作;做好学校运动场地的硬化建设工作,努力构建具有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打造书香校园,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设施,改善师生学习条件。进一步完善学校布局调整工作。
(六)信息技术教育和校园网络文化目标:
进一步加大‚农远‛工作的管理力度,强化农远资源的接收和运用,加强对农远管理员的检查和督促,确保资源的及时下载,提高设备和资源的使用效率。继续加强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深入开展基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研究与应用,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学过程,积极开展各项教学研究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信息技术含量,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积极做好学校校园网和网站的筹备和建设工作,建立教育网络平台,通过网络吸收和传递教育信息,为本校师生和家长服务。
五、主要措施:
(一)加强班子建设,完善管理机制
1、发挥党员战斗堡垒作用,保障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加强班子队伍建设,着力建设一支事业心、责任心、进取心强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形成一个团结协作、廉洁自律、工作实效的强有力的领导集体。
3、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现代学校管理体制,以‚规范管理、目标管理、民主管理‛为主要内容,形成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坚持以法治校,以情育人,构建人文校园,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师生校园生活质量。
4、实行民主管理,充分发挥教代会的民主监督作用,全面推行校务公开,听取教职工意见,做到群策群力办好学校。
5、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形成激励机制,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度可依,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6、通过科学规划,有效管理,力争使学校管理水平有较大的飞跃,形成切合我校实际的管理特色。
(二)更新教育观念,提升教师素养
1、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构建现代学校,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此,学校应把教师素质的提高摆在学校管理重中之重的地位。要构建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校本研修为重点的继续教育体系,注重教师自我学习和内在素养的提升。在学历合格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参加高一级学历学习,五年内,教师大专学历达80%,鼓励教师在岗学习,开展多类型的读书活动,让教师在工作中学习,成为教育观念新、教学水平高、教科研能力强的学习型教师。不断探索校本教研的新方法和途径,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升,构建‚学习型‛学校。
2、开展丰富多彩的师德建设。开展敬业精神教育的主题活动,大力宣传和推广师德先进典型,完善师德评价制度。把‚师德形象年‛活动长期开展下去;坚持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每学年对教师的师德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每年评选2-3名师德先进典型,把师德表现纳入教师综合评价的主要内容,并作为教师评优评先和职务晋升等方面的依据,同时,建立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四位一体的师德监督网络,对严重违反者,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3、积极实施名师培养工程,促进教师全面发展。加大学科带头人和教坛新星的培养,加速青年骨干教师的成长。把素质好、潜力大、肯钻研的青年教师确定为名师培养对象,确定教师培养梯队。针对不同层次的培养对象,提出发展要求,促进教师均衡发展。
4、抓好教师的教育教学常规管理。通过多种渠道,采用多种形式,运用多种方法,抓好教学基本功。鼓励和帮助教师外出学习,汲取先进的教学理念,快速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开通博客,鼓励教师积极撰写论文,加强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培训,提供条件让教师学习各种现代化教学技能,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设施资源,进一步强化信息技术的功能效益,优化教学方法。
(三)改进德育方式,增强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
1、健全德育机制,形成德育网络。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形成‚人人管德育、家家懂德育、社会重德育‛的德育机制。
2、以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抓手,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以养成教育为特色,关注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通过开展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注重人文教育,养成交流与合作的习惯,发展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培养学生与人和谐相处的意识与能力。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的作用,深入开展各种活动,寓德育于活动之中。
3、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效应,帮助学生形成自信、自强、自律、勤奋的健康心理。
4、建立一支有强烈的责任心,崇高的使命感,乐于奉献的班主任队伍。坚持以师生的精神塑造为主线,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自我、自主管理为抓手,通过课堂和活动两大德育阵地,采用正面灌输、结合活动、个体自我教育等三种形式,实现管理制度化、内容系列化、教育社会化、工作科研化、活动自主化,优化德育工作环境,发展和提升德育内涵。
(四)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以新课程理念为核心,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1、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全面发展。首先必须按新的课程标准,扎实上好各门功课,充分发挥各科课堂教学在传授知识,教给方法,开发智力,培养情感价值观等作用。其次,要落实公平教育理念,学校要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成长的空间和时间,使全体学生享受教育的权利平等,享受教育的机会均等。
2、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氛围,实施和谐教育,促进学生均衡发展。通过和谐教育,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愉快学习,发展个性,健康成长。和谐教育不仅是德、智、体、美全面的和谐,也是每个学生情感、意志、性格形成过程的和谐;和谐教育不仅是教与学和谐,也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和谐。倡导和谐教育,必须尊重每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和爱,不断探讨转化方法,建立帮教档案,尽我们所能帮助其成长。
3、创新是学校发展的主旋律,顺应课改的要求,创新思想,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评价观。要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大胆实践;要创新教学管理,以提升教育质量为核心,不断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要强化教学常规管理,促进教师精心教学,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促进质量监控、课程实施、教学改革有机结合,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4、整合教育资源,体现校本教学特色。课程校本化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具体表现,也是实现办学目标的载体。学校要认真贯彻实施新课程教学计划,上好综合类课程。同时,要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校内外多种教学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建立校本化的课程体系,形成校本教育教学特色。根据我校实际,五年内,从学科类课程、活动类(技能)课程和社会实践类等三大方面开发课程资源,形成校本教学特色。
5、要加强学生的管理,加强学生的‚知、情、意、行‛的管理与教育。关注学生理想目标、道德品质、日常行为、学习行为、心理健康、思想动态、安全意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依托少先队活动并采用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学生的‚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学生行为规范‛‚学生自我安全保护‛等教育。
6、要加强各类比赛和活动工作的规划和制度建设,重视各项常规性的活动与比赛的训练。做到训练平常化、比赛定期化。定人、定时间、定资金、定奖惩制度,保障各类活动与比赛能取得优异成绩,提升学校地位,树立学校的形象。
(五)高度重视安全教育,争创平安、和谐校园
1、安全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前提。安全工作应列为学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没有安全就没有稳定,没有安全就没有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没有安全就没有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全校上下要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建立组织,建立健全各项安全制度和安全应急预案,加强管理,加强演练,定期检查,及时整改,层层落实,责任到人。
2、要建全对学校师生人身安全的防范措施,切实唤起广大教师的责任意识,把问题和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确保师生生命财产的安全。严格落实学校封闭管理,做好来人登记制度,定点会客制度。
3、加强课间护导,值日教师要加强课间巡视,杜绝学生做各类危险游戏,学校安全领导组成员,要定期开展对学校及学校周边进行全方位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置、上报。
4、要定期更换、保护好消防设备,加强学生消防逃生演练,提高学生防范能力,要加强防盗设施的维护检查,加强节假日、夜间值班巡查,努力打造平安、和谐校园。
5、五年目标:零事故。
六、分年度工作目标达成度
(一)2008年度工作目标
作为实施规划管理建设的第一年,重点是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软件资料建设,为实施学校五年规划达成打下扎实的基础。
目标:实现管理的规范化、人本化、民主化、科学化和系统化,改善学校校容校貌。具体工作
1、成立学校五年发展规划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部署各项工作。
2、把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方向融入全体教职工的思想,使之转化为自觉、自主的行动。
3、加强班子队伍建设,着力建设一支事业心、责任心、进取心强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形成一个团结协作、廉洁自律、工作实效的强有力的领导集体。
4、开展丰富多彩的师德建设。把‚师德形象年‛活动活动长期开展下去;坚持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
5、继续开展新课程课改工作和完善校本培训的系列工作,加强教师教学技能的校本培训,组织教师定期进行信息技术的培训,开通博客,进行教学基本功竞赛等活动,引导教师走专业化成长道路。
6、组织教师参加上级业务部门举办的相应培训和各类竞赛,提高综合素质。
7、加强本校承担的国家、市、区级课题的过程性研究,开展相关的研究活动,完成本年度课题研究计划,形成中期性报告。
8、小岭镇办学水平明星校。
(二)2009年度工作目标
目标:进一步完善学校制度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推进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的转变。具体工作
1、紧紧按照县教育局的工作要求,切实做好学校各项工作。
2、进一步规划校园建设,营造校园优美和谐环境。完善校园文化、绿化、美化、净化建设,建造具有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
3、为师生提供合格、健康的饮用水,提高教师的办公条件。
4、继续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抓好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自身素质的提高;继续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
5、紧紧围绕区教育局综合目标考核细则,抓好学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工作。
6、加大安全管理力度,继续开展好安全主题教育和安全演练工作,提高师生安全防范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加大安全隐患排查力度,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制度。
(三)2010年度工作目标
目标: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和校园网络文化教育,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和规范管理体制。具体工作
1、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现代学校管理体制,以‚规范管理、目标管理、民主管理‛为主要内容,形成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坚持依法治校,以情育人,构建人文校园,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师生校园生活质量。
2、通过教代会,进一步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形成激励机制,使学校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度可依,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3、通过科学规划、有效管理,力争使我校管理水平有较大的飞跃,形成切合我校实际的管理水平。
4、进一步加大校园建设,做好校园部分场地的硬化工作,进一步做好校园绿化、美化、净化工作。
5、进一步加大农远管理力度,强化农远资源的接收和运用,加强对农远管理员的检查和督促,确保资源的及时下载,提高设备和资源的使用效率。
(四)2011年度工作目标
目标:更新教育观念,提升教师素养,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办学水平的提高。具体工作
1、教师队伍教师建设,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学校应把教师素质的提高摆在学校管理重中之重的地位。构建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校本研修为重点的继续教育体系,注重教师自我学习和内在素养的提升。在学历合格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参加高一级学历学习,本年度教师大专学历达70%,鼓励教师在岗学习,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让教师在工作中学习,成为教育观念新、教学水平高、教科研能力强调学习型教师。
2、继续组织各类教师参加上级业务部门举办的相关培训和校内培训,促进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和业务水平的提升。
3、组织教育教学论文、课件、案例评选及推荐活动,形成人人懂科研,人人会科研的良好氛围。
4、继续加强新一轮课题研究,努力打造一支课题研究队伍,提升学校教科研水平,营造浓厚的教科研氛围。
5、积极实施名师培养工程,促进教师全面发展。加大学科带头人和教坛新星的培养,加速青年骨干教师的成长。把素质好、潜力大、肯钻研的青年教师确定为名师培养对象,确定教师培养梯队。针对不同层次的培养对象,提出发展要求,促进教师均衡发展。
(五)2012年度工作目标
目标:完善育人网络,增加学校工作实效性,进一步配套和完善学校功能体系,争创‚县级示范学校‛。
1、健全德育机制,形成德育网络,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形成‚人人管德育、家家懂德育、社会重德育‛的德育机制。
2、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教师大专学历达80%,
3、以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抓手,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对学生开展‚自知、自立‛教育,使学生行规内化。以养成教育为特色,关注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4、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氛围,实施和谐教育,促进学生均衡发展,争创‚县级示范学校‛。
5、继续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学校功能室的配套,建立学生阅览室、电教室等,继续添置电教设备及图书。完善学校场地硬化的整体实施,加强学校绿化、美化建设,打造精品化绿化,提升学校品位。
6、对学校的厕所进行改造,建造一所较为标准、符合要求的厕所。
8、争取配套资金,力争完成电教工程建设。
9、总结和反思,加强宣传,提高学校的声誉和影响力。分层次全方面进行总结,积累经验,反思不足,找准问题,确定解决的措施,为下一个五年规划做准备。
学校五年规划,是我们发展的蓝图,力争反映出时代发展要求,昭示着学校的美好明天。我们坚信,随着规划的逐步实施,目标的逐年实现,黄龙山小学在柞水县农村小学中,必将描绘出一道靓丽的风景!
4.学校五年发展规划方案 篇四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省、市、县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以推行素质教育为主线,以促进优质均衡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初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根本,以建设现代化优质初中为保障,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精致管理、特色创新为追求,全面提升我校教育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
二、学校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营造清新的校园文化,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彰显独特的人文情怀,创造优异的教育质量。
一年目标:教育教学秩序规范,学生行为习惯良好,校园环境优美,教师办公条件有所改善,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三年目标:学生形成“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良好意识和行为习惯,教师形成“学习、研究、创新”的科研意识和工作习惯。校园文化富有特色,教育质量保持在全县一类学校的先进行列。
五年目标:再造一个全县知名的教育质量优良,管理富有特色,文化氛围浓厚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特质的优质示范初中。
(二)学校发展的具体目标
1、德育工作
(1)德育工作总目标
到20XX年,德育工作以管理、教书、活动、环境、特色等为育人载体,理顺拓展德育有效途径,丰富德育内容,创新育人形式,基本形成从七年级到九年级各教育阶段纵向衔接、教育内容分层递进,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课外活动联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横向贯通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打造人文校园、平安校园、绿色校园,努力构建良好的和谐的学校德育文化,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抬起头来,使他们成为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习惯,具有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能适应将来社会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
(2)德育工作具体目标
A、德育组织网络化。在五年内,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形成学校为主渠道,党政齐抓共管、家庭社会各方参与的工作格局,营造全社会关心的育人氛围。
B、德育内容体系化。按照德育大纲的要求,根据不同年级段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努力构建纵向衔接,横向贯通,螺旋上升年级德育目标、内容、途径体系。
C、德育工作全员化。建立和完善培训和考核制度,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德育。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培养县级以上优秀班主任2-3名,校级骨干班主任占在任班主任50%以上的目标;逐步增加持证上岗的心理健康辅导教师人数;逐步发挥学生干部队伍的自我管理作用。
D、德育制度科学化。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改进和完善学生管理的各项制度,特别是学生综合素质星级评定、班级量化考评、班主任绩效考核、学生成长导师制考核、资深班主任激励机制等五项德育评价机制,使之更加科学,容易操作,对我们的工作更具指导意义。
E、德育管理有序化:学校德育管理有序进行,严格按照有关德育制度办事,按照学校、班级学期德育工作计划实施,做到管理思路清晰,管理方法科学,管理目标人性化,德育科研规范化。建立德育科研制度,规范德育科研程序,监督和指导德育科研的操作过程,建立德育科研档案。
(3)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
进一步加强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强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教育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以公民道德和法制教育为重点,突出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和文明教育,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以科学精神与人文素质培养为支撑,提升科学精神,增强人文底蕴;以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和热爱生命,培育健康人格。各年级的内容侧重点:七年级为五爱教育、行为养成教育、适应教育;八年级为生命教育、耐挫教育、文明礼仪教育;九年级为理想教育、生涯教育、责任教育。
2、教学工作:
(1)教学工作目标:
A、教师专业发展目标:
专任教师学历层次和职称:学历合格率达100%,本科学历达65%以上,教师高级职称达20%以上,中高级职称达55%以上。
教科研能力:所有教师必须取得相应的教师资格证、具备相应的普通话、计算机能力证书。大部分教师科研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一线教师都能有较高的专业素养;
B、教科研发展目标
构建教科研梯队。50%以上教师能够独立从事教科研,20%教师能独立承担市级以上课题,形成一支在全县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研合一”型的教师队伍。未来的五年,县、校级以上名师达20%以上。提高教科研水平。走“教科一体化”道路。到20XX年,各教研组完成1个市级以上课题,各类课题数量、质量再上一个台阶,并使科研成果迅速转化,带动教学质量的提升。推进课程改革。在未来五年间,有计划、目标明确地开展好课程改革工作,在课程实验改革中寻找出一条办学新路子,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坚实基础。
C、教学质量发展目标:
初中教学质量:教育质量考评稳居一类学校先进行列,各学科合格率、人平均分超过县各学科合格率、人平均分,在各学科竞赛和特长比赛中取得好名次。
(2)教学工作具体措施:
A、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教师学历进修、继续教育。未来五年,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加本科、研究生、研究生课程班的学习。继续创设开放型的校本培训方式,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灵活的培训方式。督促老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各种远程培训。
理论学习是教师业务发展的先导。为倡导教师学习,每学年继续给每一位教师负责订阅教育教学杂志,发放教育教学理论著作,给教研组增订有关教学参考书,每学年定期为全校教师发放前沿理论等资料供教师学习。
继续开展课改的教学观摩、研讨等活动。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建立以校为本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创造有利于教师研究的氛围,使教师对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每学年开展“师傅引路课”、“新手过关课、”“名师示范课、”“复习研究课”、等教学观摩活动,鼓励全校教师参与听课、评课。同时,每学年举办“期中、期末质量分析会”、“适应性考试质量分析会”、“中考研讨会”等专题活动。为教师提升理念、交流体会、总结经验提供良好的平台。
完善名师工程。学校在培养新教师成为名教师的过程中,要求青年教师:一年适应,三年胜任,五年成为骨干。同时,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立足开发每个教师的潜能。设立教学专项基金重奖教学骨干,重点开展名教师等教师队伍建设,在骨干教师的管理上,实行责任、义务、待遇并存,健全骨干教师培养机制。鼓励有志气、有报负、有条件的教师努力创造条件当名师,让他们参加各种研讨会、学术交流,不断提高他们知名度,在校内,要求骨干教师有课题,上示范课,承担讲座、指导年轻老师任务,使他们尽快成为我校教师队伍中的领头羊。
健全校本教研制度。为更好地迎接新挑战,获得新一轮课改发展中的生命和动力,为保障在教研中立足创新,大胆改革,开展集体教研、随机教研、环节教研、案例式教研、教学研讨式教研及系列教研等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
B、实施科研兴校,健全教科研机制
教科研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①打造高素质科研型的教师队伍。在今后五年内,学校要求每位教师积极参与课程研究,先教学定位,再科研接轨。对新教师着重是规范教学要求,力争提前达标;对中青年教师要求走在教育科研的前沿,通过教学探究和教学评比,强化其科研能力,并加速教学转型,从经验型教师转向科研型的教师;对老教师注重总结升华。同时,每学年每一位教师撰写1—2篇高质量案例或论文进行交流。
②创建科研型的成长基地。将科研的重点转到教研组工作中,重点探索如何应用先进教育理论和方法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以科研为抓手,通过课题研究,指导教师在教学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到20XX年培养一批具有较强教科研能力、能持续稳定地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的教师。
教育科研管理机制建设。
①制定、完善一整套符合学校实际,便于具体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科研考核评价制度,每年度组织一次教育教学论文评选、教科研先进备课组、先进个人的评选。使考核评价、评选能激励教师积极参与教科研。
②成立学术委员会。学校聘请专家、校内具有较高科研能力的高级教师组成学术委员会。其职能为参与、指导或合作进行课题研究,创办学校教科研刊物。
加强课程改革。
①成立学校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建立由校长挂帅、教学副校长负责、教务处具体指导的业务培训机制。
②成立新课程指导小组,明确职责,各司其职,要求各成员认真学习与新课程相关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及时将新课程教育思想传输给全体教师,使旧观念得以转变。
③有计划地派遣教师前往各级业务主管部门和课改名校进行理论及业务学习,同时聘请有关专家莅校进行专题讲座;
④加强备课组活动,同时,加强校际间的相互交流,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
C、强化管理,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教学管理:加强对教学过程的`全程管理,抓好备课、上课、作业、辅导等教学环节的管理工作。
①备课管理:注重实效,鼓励创新,不用单一的备课模式来要求所有教师。
②教案管理:注重激发教师的创造性,突出教师自身的优势,实行有利于教师设计个性化教案的教案管理。
③上课管理: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引导教师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鼓励学生创新,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④作业管理:按照有关规定,严格控制作业量,避免机械式的重复训练,引导学生完成探究性、实践性与操作性的作业。鼓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自己设计作业,分类分层布置作业,注重多样化、富有实效的作业检查或批改方式。杜绝把作业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使学生快乐学习。
⑤学习辅导管理:要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予以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要求教师与基础差的学生搞结对帮补,不利用节假日和其他时间进行集体补课。
信息化管理: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用信息技术来改变传统教育模式,这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建立资源库(主要是课件库),每年购买教学课件,将课件存入课件库。此外,要求每学期教师自制课件上传十个,教研组上传各年级段的全册课件。同时要求教师全面应用现有设备进行教学活动,到20XX年,规定专任教师课堂使用媒体率达到50%以上,并将此作为考核依据之一。
教学评价:改革评价的方法与途径,采用更科学化的、人性化的评价途径和方法。充分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促进教师、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通过教科研手段不断加强评价机制的研究,从评价目标、评价方法、评价的功能等方面进行大胆实践,构建适应21世纪师生发展的新型评价体系。
3、后勤工作
(1)后勤工作目标:
优化育人环境,开源节流,管好经费,理好财产,完善教学设施,关心师生生活和福利,让师生能专心工作和学习。
(2)后勤工作具体措施:
A、校园改建、美化绿化。
把校园设计成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三个功能区块,校园环境在校园改造中,统一设计规划,20XX年建成学校综合楼,新建两面水泥球场,将校内砖头路面全部变成水泥路面,同步绿化美化校园环境,20XX年建成两桥之间河南绿化景观带;20XX—20XX年建成学校塑胶跑道,营造向上和谐的文化氛围。创建花园式学校。
B、现代化教学装备
积极筹措资金,为教师配置办公电脑,建立电子备课室、多媒体教室、现代图书阅览室,进一步推进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师、教学的功能。
C、专用教室配备
按照新课程实验需要增添教学设施和设备,为新课程顺利实施提供物质条件保障。进一步充实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建好音乐室、语音室,多功能教室等,为课程内容提供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科学实践活动的场地,为开放式探究实验提供方便。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依法治校,文化立校,规范办学,高效管理;
2、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发挥先进组织、优秀教师及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形成行为规范、举止文明、仪表端庄的师生风范和教风纯、学风浓、校风正的育人环境;
3、加强人际环境建设,提高学校凝聚力。创建目标一致、观念共鸣、竞争合作、荣辱与共的学习型团队。形成充满关爱,团结合作,公平竞争,崇尚一流,积极进取的人际环境。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有利于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的机制和措施,造就一支政治过硬、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身心健康的学者型、专家型教师队伍;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追求学校景观的人文气息,完善学校文化环境,丰富师生文化活动,让校园成为师生健康成长的乐园;
6、加强教学管理。完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探索有效教学理论,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潜力生有更大提高,中等生更优秀,优秀生更出色;
7、加强德育管理。突出学生的理想教育、感恩教育、养成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主教育,自主发展;
8、加强教科研工作。强化求实创新的教科研意识,注重教育教学研究及成果的推广应用,向科研要质量,以科研促发展;加强校本课程建设,不断开发体现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编写校本教材,加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广度及深度;
9、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发挥服务教育教学的功能;
10、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注重青年干部培养,建立能上能下、岗位轮换的干部流动机制。完善年级组长、教研组长的选拔使用机制。
11、加强全员竞争上岗和校内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建设。完善“能者上、庸者下,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校内管理制度;
12、进一步夯实“控辍”措施.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家长贯彻执行《义务教育法》的自觉性和实效性。加大对“控辍”工作的考核力度,完善“控辍”目标责任制,继续开展“无流生班级”的创建活动,并加大表彰和奖励力度,形成关心“控辍”工作的合力。关注学困生和家庭困难的学生。全面关怀学习困难的学生,从起始年级、起始学科抓起,耐心、细致地分析其成因,采取定人帮扶、补缺补差等办法,真正实现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不让每一个学生因学习困难流失。深入开展扶困助学活动,继续对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给予资助,不让学生因生活困难辍学。
13、加强后勤保障建设。做到服务育人,管理育人,使教师没有后顾之忧。加强学校安全保卫工作,重视学校食品卫生安全;
四、实施步骤
本规划实施时间为五年,具体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宣传阶段。(20XX年1月-20XX年3月)
1.成立领导机构。成立红正中学未来五年规划实施领导小组,朱乃勤任组长,蔡古堂、徐滔、金正海任副组长,中层干部为成员。
2.形成五年规划编制文本。未来五年规划包括德育工作、教学工作、教育科研和教研、教师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主要部分。
3.宣传学习规划。召开校内会议,在全校职工范围内宣传学习本规划,让全体教职员工了解规划内容,统一思想,增强实施规划的责任意识和自觉意识。
(二)初步实施阶段。
1.时间安排:20XX年4月--20XX年元月。
2.主要目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新的突破,实施发展性教育有初步成效,教育教学和各项管理在全县农村中学确立领先地位。
3.重点工作: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德育工作体系,并在具体工作中加以实施;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的教学管理体系,实现教学管理新突破;完成校园文化建设主体工作,其他建设有新进展。
责任人:按照班子成员分工,共同负责合作完成。
(三)深入实施阶段。
1.时间安排:20XX年2月--20XX年12月。
2.主要目标:规划实施三年后,教育教学质量稳居全县领先水平,具有红正中学特色的校园文化全面形成,办学品位不断提升,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在县内有较大影响力。
3.重点工作:学校德育工作走向成熟,探索出先进的现代德育工作理论和实践经验,完全实现德育工作目标;形成富有特色的教学管理经验,并有计划的向外辐射;完成教师队伍培训,实现教育理论、师德规范、信息技术等方面大幅度提高,名师团队作用明显;基本完成“十二五”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打造丰富的科研成果,实现校内外资源共享,发挥辐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全面完成,特色更加鲜明,主题更加突出,其他建设全面符合教育教学要求。
(四)总结提升阶段。
1.时间安排:20XX年1月--20XX年9月。
2.主要目标:实现规划总体设想,把学校办成一所有品位、有特色、有活力的县级优质示范性初中。
3.主要工作:全面总结五年规划实施成果,积累各方面的经验,为下一个五年发展规划提供基础、动力。
5.技工学校五年发展规划 篇五
南充兴光技工学校教务部
一、总体发展目标
力争用5年的时间,把学校建成以普通职业技能教育为主,以道路运输类、电子计算机应用类、机械制造类、酒店管理服务类、农业技术服务类专业为主要特色,学校在校生 3000人,短期技能培训20000人的规模,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共同发展,专业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密切结合,规模适度、质量较高、特色明显、社会服务能力较强的中等职业技能院校。通过不懈努力,最终实现“特色鲜明、市内一流、市内知名”的办学目标。
二、学校教学工作发展战略
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工作思路,采取“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的发展战略,总体上分为“三步走”,即“整合融合阶段、内涵建设阶段、质量优化阶段”。
2015年至2016年为整合融合建设阶段,工作重点是“定制度、抓落实;抓建设,打基础;抓规模,见效益;抓教学,保质量”
2017年至2018年为内涵发展阶段,工作重点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人才强校;深化校企合作、教学改革、质量工程,以质量立校;打造重点专业、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出名师,以特色兴校”;
2019年之后为质量优化阶段,工作重点是“强化特色、三是实践课程体系。加强重点课程建设和课程开发。选择专业教学计划中的核心、关键课程为重点课程,建立重点课程主讲教师制度。开发综合课程,将与职业能力相关的内容综合化,将理论教学、实验实习、技能训练一体化。
进一步加大教材开发力度,改变学校专业自编教材空白的现象。各专业中的专业课程教材,除选用社会公认的教材外,要结合我校实际及企业需求开发符合一体化要求的自编教材,形成符合职业教育规律要求,体现我校专业优势和特点的教材体系。
4、实验实训基地与图书资料建设
吸引企业到学校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将这些企业的生产线搬进来,形成生产性实训中心。到2018年,建成校内生产性实训中心1个,实习车间4个,2020年实训车间达到8个,各类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满足教学要求。与15家以上规模较大的企业建立相对稳定、深度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满足各专业学生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的需要。使学生到校按照:专业基础、课题实训、生产性实训、走向企业的梯次过渡,实现学生出校门到企业的无缝对接,进而向产、学、研一体化迈进。
年新增图书2000册以上,2020年使图书总数达到6万册以上,其中专业图书不低于3万册。
5、电子校务与电子教学建设
全面实现办公自动化。2018年80%的教务管理内容实行
4、拓宽专业服务面向,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主动适应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变化,根据南充市“155”发展战略和成渝第二城经济带和我市制造业、交通业、服务业、农业的发展趋势,从学校实际出发,灵活设置和调整专业,积极拓宽专业服务面,优化专业结构,增强适应性和针对性。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与我市行业协会及有关企业紧密合作。以优势、长线专业为重点,努力培植特色专业、重点专业,形成以特色专业为龙头、以重点专业为侧重点、各专业全面协调发展的格局。
5、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
加强规范管理和科学管理,健全管理规章制度,实现教学管理手段的数字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完善教师教学考核机制;逐步实行模块化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和自主权;优化教学管理队伍的素质,提高常规教学管理水平。以“过程控制”为重点,逐步建立起以培训部门为核心、行政部门为保障、全校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6、积极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6.五年规划,让中国行稳致远 篇六
我国的五年规划最初被称作五年计划,是作为追求工业化梦想的旗帜而被发展中国家广泛采用。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我国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时,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在“一穷二白”的农业国快速发动工业化,五年计划作为高效集中配置资源的工具,对国民经济发展起了“大推动的作用”,弥补了资金和人力的不足。恰恰是通过计划的“大推动”,中国迅速实现了工业化,特别是在“一五”计划初步形成工业化的基础上,又通过几个五年计划,最终建成了相对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这也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发展成为全球的制造业大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计划经济体制的另一个优势是资源配置的公平优先。在市场经济下,资源流动会形成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而计划体制可以实现资源的反向流动,使个人选择服从于集体利益。近代以来,我国工业布局长期集中在沿海地区,“三五”“四五”计划在中西部地区推进的三线建设,有效促进了我国工业化布局的平衡。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期的30年间,我国在很低收入水平的条件下,造就了一个高度平等的社会,特别是健康、教育等指标都达到了较高水平。计划体制使得我国能够以较低的成本提供广泛覆盖的基本卫生、医疗、教育和公共服务体系。
当然,当经济规模增大时,计划体制面临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还出现了“一收就死、一死就放、一放就乱、一乱就收”的循环怪圈。随着我国步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五年计划体制本身也发生了重要转型。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五年规划已经转变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规划,或者可以称为公共事务治理规划,它不再以微观经济活动为中心,而是以公共事务治理为重点,从而能够和市场经济相互兼容,并成为弥补市场失灵的有效手段。
“市场的归市场,规划的归规划。”五年规划是和市场机制相互分工的资源配置手段,能够弥补市场机制在宏观层面的盲目性。基于分散信息的市场微观均衡并不能达致宏观协调,规划在宏观层面对于整体性知识加以运用,为国家发展提供了整体方向。制定中长期计划,必须着眼于全局,分析国内外局势中已经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新特点,以及国内外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制定中长期计划,还必须着眼于长远,不仅要看到当下,预测以后三五年的走势,还必须展望未来一二十年的发展方向。五年规划使得中国决策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看得更全面。
适应性能力一直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能力。对于哈耶克、诺斯等西方学者来说,只有市场经济、公民社会等分散、自发治理才是经济社会适应性的来源,与国家权力集中相伴随的是制度的僵化。五年规划等重大方针的制定与实施,恰恰使得中国的体制具有自觉的适应性。每隔五年制定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对国家发展目标、方针、战略进行总体设计,成为十几亿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有了这把标尺,民众可以在更大程度上了解国家、清楚未来国家的发展态势,政府也可以借此鞭策自己尽量朝着规划指引的方向前进。五年规划的制定、实施、评估、再制定形成了一个自觉的政策学习循环。这种从实践中学习的过程,如同毛泽东谈到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中国五年规划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推进中长期计划的过程中,不断从自己和别国的经验教训中汲取养分,不断转换计划的战略方向,不断调整计划的战略定位,不断改变计划的制定方式。
五年规划是优化公共资源配置的手段,弥补了市场在公共品资源配置上的失灵。“家有千件事,先从紧处来”,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面临的问题千头万绪,这就需要通过有效规划来实现公共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提高社会总体的资源配置效率。在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下,需要通过计划手段来补足短板,推进市场竞争主体的起点公平。
五年规划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通过加强对基础设施投资、人力资本投资和产业引导等措施促进经济更快增长,这恰恰消除了市场条件下的增长瓶颈。五年规划的目标一旦通过,就转化为国家意志,需要集中各方资源、动员各方力量,各部门各领域综合发挥作用,实现资源的整合,从而形成一种强大的合力,使各部门、各领域共同促成目标的达成。
五年规划通过划定发展的底线来调控发展模式,具有空间管控功能。例如,我国在“十一五”规划提出了“重点开发、优化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规划”。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表示,“十三五”时期要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此外,“十三五”规划还将划定能源消费总量,特别是煤炭消费总量的“天花板”,这些约束都是为了守住粮食安全的底线、守住资源开发利用的底线、守住生态环境的底线,最终守护我们美丽中国的发展底线。
五年规划还具有平抑经济波动的功能。计划指标对于宏观调控的导向功能,表现为它能够“熨平”经济波动。规划预先设定的经济增长率具有“增长锚”功能,当经济增长高过这一“增长锚”时,就需要通过宏观调控措施进行“刹车”;当经济增长预计下滑到“增长锚”以下时,就要通过经济刺激政策促进增长。“凡事预则立”,五年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平抑了外部冲击周期性因素。正是由于“十一五”规划的指导和安排,中国在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强大冲击时才表现得更为从容。
“规划森林,让树木自由生长。”对于市场分散决策的主体,五年规划具有信息引导功能。五年规划向全社会传达了未来一段时间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发展方向和发展政策等重要信息,有利于社会各领域了解和掌握国家全局及特定领域的发展状况和预期要实现的目标,从而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动向和趋势导向做出相应战略调整和准备。同时,五年规划的制定也是一个国家与社会的信息沟通过程,社会各领域可以根据规划的有关要求广泛参与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来。美国纽约大学教授李清(Ann Lee)就认为美国应该学习中国制定规划,让企业高管们参加到中长期规划中来,而不是深受混亂的政策信号之苦。
五年规划的延续性也抑制了政治周期带来的波动。五年规划周期跟政府换届不同步,政府换届都是在五年规划的中期完成,因此新上任的领导在前三年必须先完成上一届政府制定的规划,这促进了政策的延续,使得政府换人换届但却不换政策。我们对于各省的“十二五”规划后评估结果也表明,领导人的更替对于“十二五”规划目标完成情况并未造成影响。
“壹引其纲,万目皆张。”五年规划作为“超级政策”具有政策整合功能。五年规划可以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南针”,是引导各项具体经济、社会政策的纲领。五年规划并不制定具体政策,而是一个无所不包的政策“篮子”,对国家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政策方向都作出规划和指导,降低了具体政策之间相互抵消的程度,推动了不同部门间的分工与协作,使得各部门、各领域的政策相互补充。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经济奇迹之路就是以一连串的五年计划或规划为基石而铺就的。中国追求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其中虽然经历了波折,但是总的方向没有变,即通过集体智慧、集体奋斗,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实现这一宏伟蓝图。
7.学校共青团工作五年规划纲要 篇七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团十七大、十七届二中全会的工作部署,进一步推进学校共青团事业实现新发展,特依据《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共青团工作五年发展纲要》,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发展环境
党的十八大绘就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发出了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时代号召,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做出重大战略部署。团结带领广大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已成为当代青年运动和共青团事业发展的鲜明时代主题。总书记明确指出“团的工作要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作为政治责任,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工作主线。”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当代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契机,都为新时期团的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团的十七大围绕“高举团旗跟党走,奋力实现中国梦”做出了部署,团的十七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共青团工作五年发展纲要》。
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共青团工作,明确要求突出学校共青团的基础性战略地位。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高中教育的扩大、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青年接受教育的时间普遍延长。截至2012年,全国共有初中学生4763.06万(含职业初中)、高中学生4595.28万(含中职学校)、大学生3325万,总计约1.27亿。各类学校团员数量占团员总数的三分之二左右,共青团整建制的力量主要在学校,学校是发展团员、培养团员意识最主要的领域,是全团履行育人职责最主要的阵地。多年来,学校共青团组织比较健全,工作队伍比较整齐,工作基础比较扎实,品牌活动持续深化,服务大局卓有成效,为推动全团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
新的历史时期,团的工作对象、工作环境、外部条件、组织形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全团新青年、新组织、新媒体和新问题、新特点,学校共青团工作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从外部环境看,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资源配置方式以及社会管理方式、组织运行方式正在发生重要转变,国内社会矛盾局部更加凸现,国际发展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从校园环境看,以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为核心的教育改革全面深化、加快推进,校园与社会甚至境内外的互动更加频繁、直接和快捷,网络新媒体成为青年学生日益重要的成长环境和生活方式,各类社会思潮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从学生特点看,青年学生的群体分化更加显著,成长发展需求更加多样,权益维护意识更加强烈。从学校共青团自身情况看,依然存在思想引领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强、服务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的能力不足、组织覆盖的有效性和基层组织活力亟待提升等难题。这些都对学校共青团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校共青团必须善于从团的根本性问题出发,深刻认识工作的时代内涵和重要价值,勇于面对挑战,推动各项工作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开拓前进。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未来五年学校共青团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的重要要求,依据团十七大、十七届二中全会的工作部署,坚持立德树人,以实施大中学生“中国梦”成长工程为统揽,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履行组织学生、引导学生、服务学生、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的职能,不断提高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断扩大团的工作有效覆盖面,着力提升团学工作的科学化水平,进一步夯实学校共青团的基础性战略地位,团结带领广大青年学生投身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未来五年学校共青团工作的基本原则是:(1)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2)始终坚持把育人作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3)始终坚持把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学生群众基础作为重要政治责任,履行好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职责;(4)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主线,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中找准工作切入点;(5)始终坚持学生导向和基层基础导向,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基层工作活力;(6)始终坚持继承与改革创新相结合,既深化传统工作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又与时俱进地创新团学工作思路、工作方式和自身建设。
三、主要目标
总体目标:在全面推进各项工作基础上,突出思想引领,强化资源保障,经过5年努力,逐步构建起从内容到方法的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的思想引导工作体系、从中学到大学的更为完善的工作项目体系、从团中央到学校团支部的更为健全的组织动员体系、从党政到社会的更为有力的资源整合保障体系,使学校团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有实质性提高,争取走在破解全团两大战略性课题的前列,巩固学校战线这一全团的基本面。
--工作影响目标:在普通中学、中等职业学校和高校分别巩固、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影响的思想引领和成长服务品牌工作;实现学校共青团日常工作和活动线上、线下的相互呼应、有机融合;研究和推进学校共青团不同年级“系统规划、有效衔接”的分层、分类工作体系建设以及共青团、少先队工作的有机衔接;逐步使各级学校团组织的各项工作和活动直接或间接更为有效地影响全体青年学生。
--组织覆盖目标:严格按照团章做好团员发展工作,注重坚持标准、控制数量、提高质量,切实增强团员组织意识;以提升活力为关键,巩固班级团支部主阵地;根据学生流动、分布特点,广泛运用网络新媒体手段和区域化组织格局载体,丰富以团为核心的基层组织体系建设;按照“团建全覆盖,工作到支部”的思路,推行“多种模式、多重覆盖”、“静态组织、动态管理”,确保各类学校基层团组织覆盖率达到100%。
--保障建设目标:坚持党建带团建,推动带思想、带组织、带工作、带队伍等要求落到实处;加强顶层政策保障和工作制度建设;构建全国、省级、地市级、校级分层培训体系,建设高举旗帜、朝气蓬勃、学生满意的团学干部队伍;按照“构建区域化组织格局、建立社会化运行机制、推进事业化发展模式、提高专业化工作水平”的思路,制定可操作的工作测评指标体系,完善工作督导和绩效激励机制,建立有效的工作资源整合配置机制。
四、重点工作
按照全团“培育当代新青年、创造时代新业绩、服务青年新需求、激发组织新活力、凝聚社会新组织、进军网络新媒体、锤炼团干新风貌”的部署,以实施大中学生“中国梦”成长工程为统揽,实施思想引领行动、素质拓展行动、权益服务行动、组织提升行动,注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成长、公平成长,形成学校共青团带领广大青年学生践行“中国梦”的工作新格局。
1.实施思想引领行动,筑牢大中学生奋力实现“中国梦”的思想基础。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站在理想信念的制高点上,以思想道德素质为基础,引导大中学生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性认同和自觉践行,树立和坚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国梦”的理想信念。
--逐步构建分层分类引导工作体系。组织力量研究大中学校不同年级阶段、不同类型学校、不同地域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成规律、主要特点和影响路径,总结确定分层、分类引导的目标、内容、载体和方法。组织开展分层、分类引导创新试点,实施科学化、精准化、针对性强的思想引导;针对不同类别学生的思想意识关键点,探索研发分层、分类思想引导的学生读本或其他适合各种媒体渠道传播的内容产品,不断创新富有吸引力、亲和力、感染力的传播方式。--“我的中国梦-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系列分享活动。广泛在校园和年轻校友中寻找、选树一批“身边的好同学”、“最美青年学生”、西部基层就业榜样、创业先锋等可亲、可信、可学的典型,引导青年学生“比着学”。深入挖掘普通学生、青年教师、杰出校友等优秀青年代表的感人故事和先进事迹,通过面对面的报告会、分享会、故事会等方式,着重培养奋斗精神,激励广大学生奋发进取、奋斗成才。继续深入开展“光盘行动”,倡导勤俭节约的文明新风。充分利用各种校园媒体,推动典型事迹广为传播,传递正能量,营造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
--“与信仰对话-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确立“与信仰对话”为高校思想引领类教育实践活动的统一品牌,建设品牌文化,加大品牌推广。鼓励各地各高校在统一品牌下开展精品报告会等各种丰富多彩、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想教育活动。充分抓住“五四”、“十一”等重要时间节点及党和国家重要历史事件的契机,广泛开展“与信仰对话-为中国梦奋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团日活动。大力支持高校理论学习类学生社团发挥在学生中的自我教育功能,促进思想教育和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着力健全包括大学生骨干、专职团干部、青年教师在内的全国、省、校三级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大学生骨干培养的课程设置、内部管理和跟踪培养,推进大学生骨干培养实践锻炼基地建设,探索建立大学生骨干培养导师制。鼓励支持高校团干部到基层实践、挂职锻炼;举办全国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研讨班和高校团干部培训示范班;在高校探索成立青联组织,加强对青年教师的联系和引导。联合有关部委出台在高校深化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意见;修订、制定重点群体培养实施细则;继续开展专项课题研究;加快完善网络平台,建设稳定、优质的师资队伍和教材库。
--“与人生对话-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在普通中学逐步构建以“与人生对话-我的中国梦”为主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以主题团日、实践寻访活动、励志报告会、成人主题教育和文艺作品展示为主要内容的活动体系,不断丰富活动内涵,完善工作机制,提升品牌吸引力和影响力,引导学生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重点推进“与人生对话-我的中国梦”成人主题教育,以14岁集体生日活动为起点广泛开展迈入青春门教育活动,以18岁成人宣誓活动为标志广泛开展走好成人路教育活动。
--“彩虹人生-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在中等职业学校,以重大节庆日为契机,通过开展学生社团展示、宣讲交流、主题团日等活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牢固树立“梦想成就人生、技能铸就未来、共享出彩人生”的理念。重点举办优秀中职毕业生报告会、中职学生18岁成人仪式教育、中职学生社团风采展示活动,帮助中职学生增强自信、明确目标、提高技能、强化职业道德、坚定理想信念。--“爱我中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按照总书记“四个讲清楚”的指示,在大中学校利用各种活动和媒介,广泛开展课外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常识教育,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和认同。发挥高校相关专业的学科优势,支持国学类学生社团,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研讨活动。以学生兴趣类社团为主体,倡导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学生中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开展完善日常行为规范的修身类活动。高度重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普及,落实“青少年民族团结交流万人计划”,加强对内地少数民族学生的联系和服务,帮助各民族学生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和“四个认同”的思想。
--切实维护校园稳定。建立布局合理的信息直报点和信息员队伍,培养战斗力强的网评员队伍,团结培养校园网络舆论意见领袖。进一步健全大学中学中职学生思想动态调查体系和舆情信息报送机制,加强与团内有关部门和社会专业机构的合作,提高舆情信息搜集、分析、研判和引导能力。强化校园内意识形态斗争意识,积极占领网络舆论阵地,防止错误社会思潮和宗教在校园内的渗透。针对校园内、外突发事件完善应急预案和工作协调处置机制,配合学校党政做好工作。积极做好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校园稳定工作。进一步完善舆情信息报送和校园稳定工作的考核评价制度。
2.实施素质拓展行动,提升大中学生奋力实现“中国梦”的素质基础。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抓住新一轮教育改革强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契机,发挥共青团的特有优势,以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着力拓展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化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协调统一。
--创业就业促进。把创业作为切入口,以营造创业文化、提升创业能力、加强创业辅导、深化创业实践、搭建创业平台、完善创业政策为重点,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成才观念、实现充分就业、提升就业质量为目标,在高校、中职学校构建共青团服务学生创业就业的工作体系。抓住国家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的契机,积极推动大学生和中职学生就业创业政策的完善,建立健全与其他部门和组织的合作联动机制。以“中国梦,创业梦,我的梦”为主题,着力打造“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完善以大学生KAB项目为主要载体的就业创业教育平台建设,适时将KAB教育引入中职学校。在高校、中职学校探索开展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辅导活动,充分发挥团学组织化力量促进就业。继续抓好“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建设。广泛争取社会力量支持,开展“和你圆梦-百万青年创业就业计划”等大学生创业就业实践类活动。以选派大学生赴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工作为重点,深化实施“优秀大学生西部基层建功计划”。
--科技创新教育。在高校大力深化以“挑战杯”竞赛为龙头的校园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带动日常化科技创新活动的普及和校园氛围的营造,积极促进学术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取得更好的育人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重点完善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励基金相关工作,进一步完善“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的评选表彰机制,在中西部中小学创建一批“小平科技创新实验室”,支持部分高校团委建设“小平科技创新团队”,举办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营,编写面向各类学生的科技创新教育读物,出版《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报告》,支持地市级团委面向中学生开展科技竞赛。开展“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
--社会实践活动。在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以“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主要品牌,按照“目标精准化、工作系统化、实施项目化、传播立体化”的要求,完善顶层设计;扎实开展基层需求调研和对接,设计基层欢迎、社会认可的活动专门项目,组建全国、省级、校级重点团队;做好市场化推广和社会化运作,优化资源整合和投入;改进总结表彰工作,发布社会实践活动报告。在普通中学,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变化,将共青团工作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紧密结合,巩固创新实践教育,出台《中学共青团实践教育大纲》;重点开展假期志愿服务活动和暑期实践寻访活动;探索打造全国中学生商业计划竞赛、全国中学生领导力竞赛和模拟联合国大会等实践类品牌活动。
--身心健康提升。在大中学校广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竞赛活动和课外锻炼活动,帮助同学形成健康体魄、培育团队意识和拼搏精神、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宿舍、班级等为主体,在全国高校范围内全面启动和广泛开展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以帮助和引导青年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认同、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满足情感交流需要为目标,深化实施“心理阳光工程”,继续举办“525”学生心理健康节,帮助广大学生积极健康地学习生活。
--校园文化建设。广泛开展主题鲜明、积极向上、参与性强、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为大学中学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创造氛围、提供服务。适时探索推出全国统一的校园文化活动展示或竞赛品牌。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载体,帮助青年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传承传统美德,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鼓励支持规范引导各类学生社团发展,举办社团文化节等展示交流活动,有效凝聚理论类、兴趣类、公益类、互助类学生社团的校园正能量。积极发挥校风、校歌、校训等学校历史文化传统对学生的熏陶和教育作用。
--志愿公益服务。将志愿公益服务作为团学工作道德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广泛开展学雷锋活动,引导大学中学中职学生从日常做起,从身边做起,践行雷锋精神。健全工作组织体系、完善工作管理机制,大力深化校园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引领校园和社会文明新风尚。充分发掘普通学生身边“微心愿”,力所能及开展“微捐助”,倡导随时随地随手做公益的理念。3.实施权益服务行动,优化大中学生奋力实现“中国梦”的权益基础。树立大服务、大维权理念,以促进教育公平和和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为出发点,以帮助学生缓解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为重点,关注校园弱势群体,关注普遍性利益诉求,不断完善学生权益维护的组织化渠道和机制。
--完善学生帮扶服务体系。出台关于团学组织加强大中学生帮扶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特别关注经济困难、学业困难、人际沟通困难、上进心不足等困难群体和留守学生、毕业未就业学生等弱势群体。整合社会资源,鼓励设立专门的奖学金、助学金项目。继续开展大学生“自强之星”寻访活动,适时将活动引入中职学校,加强优秀自强典型宣传。积极拓展校内资源和社会资源,支持学生开展勤工助学。在春节、元旦等重要节庆日集中开展留校学生慰问活动,为学生送去组织的关心和温暖。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团学工作,为残疾学生提供切实服务。
--帮助学生应对实际困难。把帮助大中学生适应校园生活、提升发展能力、应对实际困难作为服务学生的重要内容。开展学习方法交流、倡导建立学习互助结对、提供升学发展培训,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服务。发挥团学组织的组织育人优势和朋辈教育的优势,帮助学生适应、融入集体生活,掌握必要的社会化技能。重点帮助大中学校的新入学学生,适应角色和环境的转变,开展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帮助。
--完善学生维权组织渠道。高度重视学生校园基本权益的保障。充分发挥基层团支部、学生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和紧密联系学生的优势,推广开展“倾听日”活动,设立固定的信息渠道,及时收集反映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需求诉求,协调学校有关部门关注解决。广泛组织大中学团组织,每年重点开展为普通学生“办实事”活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扩大学生民主参与,加强团代会、学代会制度建设,规范运行,强化集中反映学生意愿、代表学生利益的功能。协助学校做好“校长热线”、“校长接待日”等工作。
--采取必要权益维护行动。针对大中学生普遍性利益诉求,根据需要,积极建议促请立法、政府、教育等部门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促进执行落实有利于学生权益的各项政策规定。针对重大、紧急的学生合法权益受侵害事件,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及时反应、迅速行动,合理表达主张,积极主动帮助疏导矛盾、解决问题。协助有关部门,积极做好普通中学和中职学校中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
4.实施组织提升行动,夯实大中学生奋力实现“中国梦”的组织基础。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按照“团建全覆盖,工作到支部”的思路,以规范建设和提升活力为关键,以“覆盖全面、运行有效、充满活力”为目标,构建以团委发挥枢纽功能的学校团学工作组织格局,为学校团的工作开展奠定扎实组织基础,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组织力量。
--加强基础团务管理和团员意识教育。高度重视普通中学和中职学校的基础性和源头作用,认真做好团员发展和团队衔接工作,严格按照《团章》有关要求,坚持标准,规范程序,保证质量,控制总量,保持队伍合理规模和结构。加强团员意识教育,坚持执行戴团徽、唱团歌、举团旗和“三会两制一课”等制度。坚持开展主题团日活动,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提高活动吸引力。加强业余党、团校建设,出台团课标准,编写团校教材。逐步建设完善各类学校共青团基本组织信息数据库。加强和改进学生团员的电子团籍管理,研究规范毕业学生团员的团组织关系转接办法。
--巩固和创新基层团支部建设。广泛开展“优秀班级团支部”创建活动,巩固班级团支部主阵地,持之以恒抓好基础建设。着眼于适应学生新的联系、交流和聚集方式,继续探索“多种模式、多重覆盖”建团,鼓励社团建团、宿舍建团、实验室建团、实习单位建团、活动项目建团、校企联合建团、网络新媒体建团等,不断扩大组织覆盖。研究出台加强民办学校、独立学院团建的相关意见,鼓励民办学校、独立学院结合自身情况和特点创新基层组织建设模式和工作方式。
--推进职能建设和活力提升。建立完善以团组织为核心和枢纽,以学生会研究生会为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主体组织的团学工作组织格局,切实发挥好学生社团在活跃校园文化中的积极作用。研究制定《中学共青团组织建设大纲》、《高校基层团支部工作指导办法》,进一步明确基层团支部工作职能,规范基础团务工作。推进学校团内基层民主建设,修订、推广《中学共青团干部教程》、《中职学校团支部工作实务操作手册》、《高校团支部活力宝典》,指导和督导基层团组织提升活力。重点提升民办学校和独立学院团组织活力。全面推广“高校对口中学团建促进行动”,适时推出“企业对口中职学校团建促进行动”。
【学校信息化五年规划】推荐阅读:
明德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五年发展规划08-10
信息化学校方案10-07
学校网络信息化安全08-18
学校信息化工作计划07-07
学校信息化解决方案09-17
学校信息化专题片脚本06-21
学校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11-05
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总结06-20
学校管理信息化的目标任务09-07
2008学校信息化建设计划总结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