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课堂实录(精选8篇)
1.高中物理课堂实录 篇一
高中语文《将进酒》课堂实录
师:诗歌是文学之母、语言的珍珠,而我国是诗的国度,有“诗国”之称,请问什么朝代诗歌达到了顶峰?
生:唐朝。
师:没错。在唐朝的“诗峰”上有两棵挺立的青松,一棵是现实主义,其代表是有“诗圣”之称的杜甫,另一棵是——?
生:浪漫主义。
师:其代表是——?
生:李白。
师:李白被誉为“诗仙”(板书),他还有另一个雅称,请看大屏幕(多媒体展示杜甫的诗: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请齐读——(生读)。李白又被称为是“酒仙”(板书)。现在我们来共同品尝李白的一坛美酒——《将进酒》(板书课题,“酒”字呈酒坛状)。“酒是陈的香”,这坛窖藏了一千二百多年的美酒,我们读后,肯定会满口生香,陶醉于中,下面我们先来“朗读”(板书)这首诗,要求读准、读顺、读懂。下面请借助课末注释自由读一遍。(学生自由读)
师:请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诗。
生: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师:大家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生:读音不准。
生:太差了……
师:我个人倒认为他读得还是不错的,因为他是第一位第一次读这首诗,以前没有学过这首诗,现在第一次读能读到这样的水平,应该说还是差强人意的。(生笑)
师:不过刚才有同学提出意见了,(问学生)你认为读音不准的地方是哪些?
生:“将进酒”的“将”字……
(师生共同纠正刚才那位同学的错误读音)
师:(面对一生)你指出了同学读音的错误,那现在就请你来读一遍这首诗。
(生读)
师:不错。比刚才那位同学读得流利了。不过还有没有读音的问题呢?
生:有。
师:哪个?
(师生共同指出刚才那位同学在读音上的错误。)
师:刚才两位同学读了这首诗。朗读首先要读准,然后读顺。下面听老师来朗读一遍。(老师朗读,学生听完后热烈鼓掌。)
师:下面同学们齐读一遍这首诗。
(生齐读)
师:读得不错。那么好的“美酒”诗写于什么时候?
生:写于天宝十年。
师:对,也就是公元752年,距离现在已经1200多年了。同学们知道酒是怎么样的最香?
生:陈年的酒最香。
师:对,酒是陈的香,窖藏了一千二百多年的美酒,你不品一品、尝一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沁人心脾的香醇。下面我们转入“品读”(板书),慢慢品味这坛美酒。先来品尝这坛美酒的上半部分。请男同学齐读第一小节,女同学读第二节。
师:好。读得不错。现在我们来看第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读了这句之后在你脑子里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
生:气势雄壮的画面,有种势不可挡的感觉。
师:不错。黄河的水好象是从天上奔涌而下,一泻千里,向东流去,很有挟天风海雨的气势。同学们读的时候的眼神应该是自上而下的。我们知道,自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之后,我们中国人只要看到流水一去不复返很自然就会想到——
生:时光的流逝
师:诗人接下来就写到这一方面——“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想想,诗人为何悲?悲什么?请大家踊跃发言
生:李白怀才不遇, 青春就这样浪费了。
师:对。李白怀才不遇,青春不在而壮志难酬,功业未成,所以悲从中来。
师:其他同学再来说说,多角度来阐述为何而“悲”,可以从李白的经历、抱负等等方面来谈谈。
生:(默然)
师:同学们现在正在进行唐诗宋词研究,对诗词应该有很多话说。这首诗没有选入大家的现在所用的教材,现在我们学这首诗等于开启一坛陈封千年的美酒,好酒共品尝,大家来品,要品出其中香醇美滋味。(鼓励的口气说)大家说说他为何而悲?
生:(默然)
师:同学们都知道李白有远大抱负,有“济苍生,安社稷”的雄心壮志,他在30岁时第一次到长安,但是得不到统治者的重用,四处碰壁,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当他离开长安时写下了一首诗《行路难》,最后一句是——
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师:这是他第一次进京。42岁时他第二次进长安,这次是“奉诏入朝”,当然是很高兴的,因为是唐玄宗召他进京,因此,他踌躇满志: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但他进京后才知道自己不过是充当为唐玄宗装饰太平的御用文人,因此,他失望了。最后李白由于受到排挤,被“赐金放还”。第二次离开长安后,他也写了一首诗《蜀道难》,最后一句是——
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师:这是他第二次进京,理想再次破灭,不能施展抱负。而《将进酒》这首诗是他在第二次离京后八年后写的,那时李白大概50岁。那这悲就容易理解了,这悲就是——
生:抱负不能施展,理想不能实现。
师:对。李白悲的是壮志难酬,而现在青春不在了,美好的时光流逝了,头上已经满是银发。所以他悲从中来,而这种悲是慷慨生悲。首句从空间写,次句从时间写,用了夸张的手法,大自然的伟大永恒和人类生命的短暂渺小形成强烈的对比。
师:大家看第二节。刚才说了悲从中来,壮志难酬,而且慨叹人生苦短。人生苦短怎么办?何不及时行乐?所以李白接着写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那么这个“必有用”说明这时他没有被重用。下面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李白得意了吗?
生:没有。从他的经历就可以看出。
师:那么这个“欢”是什么样的“欢”?
生:这“欢”是借酒浇愁的“欢”,是暂时的“欢”。
师:李白的情感是这样变化的:由“悲”转向“欢”(板书后小结)。
师:我们品尝了酒的上半部分。接下来我们来品尝剩下的半坛酒。男同学读第一小节,女同学读第二小节,全班同学读第三小节。
(生按老师的要求齐读)
师:读得不错。“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这是劝酒。“将进酒”其实是劝酒歌。“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后面是冒号说明接下来的内容是劝酒辞。
师:我们着重看看这劝酒辞。“钟鼓馔玉不足贵”,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陆续发表意见)
师:“钟鼓馔玉”是什么意思?
生:指豪门贵族的奢华生活。
师:这代表哪类人?
生:权贵们。
师:谁来说说这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生:蔑视权贵。
师:说得很好。蔑视权贵,不把他们放在眼里,这就是李白。课前说了,李白是“天子呼来不上船”,更何况这些大官们?李白的狂傲不羁大家是知道的.,有很多故事都是说李白玩弄权贵于股掌的。诸如让高力士脱靴、叫杨贵妃研墨等,这就是“钟鼓馔玉不足贵”。
师:“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大家能否列举古代的一些“圣贤”?
生:孔子、孟子、贾谊……
师:这些人都很寂寞,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怀才不遇。
师:没错,也就是说,至高至上如孔子、孟子他们都得不到重用,洪钟毁弃,自己从中也得到某些慰藉。李白是看清了统治者的本质的,不重用人才。所以李白是“但愿长醉不复醒”。为什么不愿醒?
生:因为他憎恨世事,对现实不满。所以李白只好逃到酒乡里去,不满现实,喝醉不愿醒来。
师:说得好。下面我们看“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这句。那么多古代圣贤中为何只是列举了一个陈王呢?陈王是谁?
生:曹植。
师:为何只是列举了一个曹植呢?
生:因为曹植很有才华,而且好喝酒。
师:小学我们学过曹植的《七步诗》,“煮豆——
生:(接着齐背)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师:曹植很有才能,但是他——
生:受到他哥哥的迫害,同样怀才不遇。
师:因此李白在这里列举曹植是自比自况,曹植也和自己一样怀才不遇。大家知道曹植才高八斗,那么有才能的人同样受到迫害,同样的怀才不遇,同样的壮志难酬。第三小节在情感上是——
生:愤慨
师:对。作者是“愤激”的(板书)。那这种情感发展到后来是怎样的?我们看最后一节。
师:在这最后一节里,我们可以想象此时的李白是什么的样子?
生:喝醉了。
师:对。他在这时发出了“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的呼叫。可见李白此时的情感达到“狂傲”(板书)的地步。那么这“狂”其实就是“悲”之重、“欢”之浓,“愤”之深的集中体现。李白此时是发狂吟了。(板书连线)这是这首诗的情感:先是悲,然后是欢,继之是愤,随后是狂。诗人的感情大起大落,诗情跌宕多姿。诗的最后发出了“与尔同销万古愁”的狂吟。那这“愁”为什么是“万古愁”?(生默然)
师:因为这“愁”不只是古代有,现在有,以后还会有。“万古”使得这“愁”的内涵显得更加深广。(师小结)
师:整坛美酒同学们已经喝完了。同学们现在有没有醉意?怎样的醉呢?
生:是沉醉,是陶醉,陶醉在诗意当中。
师:既然大家“醉”了,下面趁着这醉意进入第三个环节:诵读(板书)。这诵读就是古人说的吟诵。吟诵就是根据诗的情感来吟诵。下面同学们来吟诵这首诗,吟诵时要注意节奏、重音、快慢、强弱,要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哪位同学来试一下?(让几位同学诵读)
生: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师:读得还算不错,但还没有达到诵读、吟诵的层次。注意要“披文而入情”,做到心与李白共鸣,思与李白共舞,身与李白共醉,要读得有“醉”意、“狂”味,也就是“吾将醉兮发狂吟”,下面我来试着吟诵——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热烈鼓掌)
(师诵读讫,鼓励学生踊跃吟诵,学生一边诵读,师生一边共同点评)
师:最后同学们一起背诵这首诗。(下课)
[教学后记]
古诗文教学要特别重视朗诵,古代文人墨客“情动而辞发”写下千古传诵的优美诗文,今天我们读者就要“披文而入情”走进他们丰富的感情世界,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情诗意。“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诗的情感、气魄、层次、节奏等,不是讲出来的,而是读出来的,听出来的,品味出来的。这节课,我用朗诵贯穿始终,我打破一开始就由教师激情范读的模式,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先“朗读”,待读准、读顺、读懂后,再“品读”,赏析诗歌内容,最后“诵读”,水到渠成地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声情并茂地加以吟诵。整节课,力图使学生沉浸在高雅的审美愉悦当中,受到美的教育、熏陶,认识汉语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丰富的文化遗产,热爱母语。
由于学生基础原因,又是借班上课,教学过程中师生的默契不够,影响了教学流程的通畅,一开头的引课嫌略长,可压缩些时间用于最后一个环节“诵读”,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发狂吟”诵此诗。
2.高中物理课堂实录 篇二
但是, 有些教师在提问时很少考虑到问什么、问谁、什么时候问、怎样问和怎样评价。一些教师总是问一些让学生厌烦的简单问题, 还有一些教师的问题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课堂气氛因此而紧张乏味, 师生之间的交流遇到障碍。学生总是静静地听教师的讲解, 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 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能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学生的探究欲望因此受到压抑, 语言能力的训练因为缺乏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和实践, 无法转化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外语教学长期以来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
以下是一节高中英语课的课堂提问实录与分析, 希望通过本文能引起一部分英语教师注意反思自己的提问行为, 并改进自己的提问技巧, 自觉重视有效提问策略的使用, 以对高中英语教学有所促进。
教学内容:Period 1 Welcome tothe unit of Module 2 Unit 1 Tales of the unexplained
授课时间:2009年5月18日
授课对象:徐州某校某班学生
一、提问设计记录
分析:在24个问题中包含16个展示性问题和8个参照性问题, 展示性问题占问题总数的66.7%, 而参照性问题仅占问题总数的33.3%。参照性问题的数量远远小于展示性问题。
Long&Sato (1983) 把问题分为展示性问题和参照性问题。展示性问题是指教师为了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所教知识而提出的问题, 通常教师提问时已经知道问题的答案。它要求学生展示或提供教师已教的知识或信息。教师提出的问题都是有具体且惟一的答案。例如:“What is the noun form of the verb‘succeed’?”参照性问题是指教师不知道答案, 且乐于听到不同学生给出不同答案的问题, 通常这类问题没有固定答案。教师提出参考性问题时, 没有预设答案, 希望每个学生的回答都能够有自己的想法。学生要经过寻找、思考后才能知道提问的答案。例如:“What did you do on weekends?”
由于展示性提问多半是操练性提问或学生在课本中能找到现成答案的提问, 很少在日常交际中使用, 思维水平也较低, 因此, 它不利于学生进行交际性的语言实践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参照性问题要远远优于展示性问题, 它能促进学生的语言实践, 达到语言交流的目的。一般说来, 教师应多用展示性问题进行语言训练。通过展示性问题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在展示性问题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向参照性问题过渡。学生回答参照性问题越多, 他们的自我表达能力越强, 答句的长度增加, 难度加大, 表达内容更丰富。因此, 教师要加大课堂提问中参照性问题的比率, 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
Brock (1986) 指出加大课堂提问中参照性问题的比率能够带来更多的课堂交际, 有利于学生使用目标语进行交际, 增加语言输出, 促进语言习得, 有益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真正的有意义的交际。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设计课堂提问时, 应适当增加参照性问题的数量。
二、提问等待时间及学生回答的记录
表格一说明:不同类型的问题, 教师给学生留出了不同的等待时间, 大部分问题的等待时间为1到5秒钟, 其中两个问题在提问后, 立即指定学生回答, 没有留等待时间。等待时间对学生回答产生一定影响, 下面是等待时间以及学生回答的纪录:
分析:等待时间是指发问和答复之间的间隔时长。等待时间的长短会影响回答的质量和学生对待问题的态度。Orstein的研究表明, 当等待时间只有1秒钟时, 学生将无思考的余地, 回答的质量难以保证, 而将时间提升至3秒钟时, 学生的思考相对延长, 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参与, 回答的准确率有所提高, 学生的自信心也会增强。
英语课堂提问普遍存在等待时间过短的问题。面对发问后等待中沉默的学生, 教师们似乎感到不安, 这短暂的数秒显得尤其漫长。统计数据表明, 我国大部分教师的等待时间都不超过1秒, 然后指定学生回答, 如果学生1秒钟之内不能回答, 教师就会自己给出正确答案, 或者指定其他学生回答。然而, 提问后, 学生需要一定的时间理解提问, 回忆相关信息, 组织答案, 甚至是鼓足勇气举手回答, 等待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着学生回答的质量。学生的反应速度、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是不同的, 有些学生需要更多的等待时间。当等待时间过短时, 这些学生就会因为困难而被迫放弃思考。
适当延长等待时间, 能够延长学生的思考时间, 降低答不出的概率, 甚至得到更多的可能答案, 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适当延长等待时间还能给予学生充分的心理暗示, 这个问题很重要, 教师在等待回答, 我要认真思考, 积极回答。适当的等待时间是5~10秒钟, 当然, 具体问题的等待时间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类型去设计。
摘要:课堂提问在英语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笔者对一节高中英语课堂提问实录显示:展示性问题的数量大于参照性问题, 应适当增加参照性问题的比率;部分提问等待时间过短, 应适当延长;提问后评价形式单一, 重复现象严重, 应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评价, 并尽量避免否定性评价。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提问,参照性问题,展示性问题,等待时间,评价
参考文献
[1]Brock, C.A.The effects of referential questions on ESL classroom discourse[J].TESOL Quarterly, 1986.
[2]Long, M.H.&C.J.Sato.Classroom foreigner talk discourse:Forms and functions of teachers’questions[A].In Selinger, H.&Long, M. (eds.) .Classroom Oriented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Rowley, Mass:Newbury House, 1983.
[3]Orstein, A.Strategies for Effective Teaching[M].New York:Harper&Row Publishers Inc, 1990.
3.一节高中英语课堂提问实录与分析 篇三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提问;参照性问题;展示性问题;等待时间;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0)02-0039-03
在中国,英语是一门外语,大部分人都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学习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学生英语学习的效果。教师提问是为数不多的信息输入渠道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提问目的、问题类型、问题修饰、等待时间、提问顺序和教师反馈等都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采用适当的提问策略对于提高高中生的英语学习意义重大。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
但是,有些教师在提问时很少考虑到问什么、问谁、什么时候问、怎样问和怎样评价。一些教师总是问一些让学生厌烦的简单问题,还有一些教师的问题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课堂气氛因此而紧张乏味,师生之间的交流遇到障碍。学生总是静静地听教师的讲解,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能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因此受到压抑,语言能力的训练因为缺乏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和实践,无法转化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外语教学长期以来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
以下是一节高中英语课的课堂提问实录与分析,希望通过本文能引起一部分英语教师注意反思自己的提问行为,并改进自己的提问技巧, 自觉重视有效提问策略的使用,以对高中英语教学有所促进。
教学内容:Period 1 Welcome to the unit of Module 2 Unit 1 Tales of the unexplained
授课时间:2009年5月18日
授课对象:徐州某校某班学生
一、提问设计记录
1. Do the five pictures have something in common? If so, what is it?
2. Can scientists explain these
phenomena?
3.How do you feel about them? Are you a bit curious?
4. What information have you got about UFOs?
5. Do you think Student A’s
information is interesting?
6. What about the information you’ve got? Is there something different?
7. Have you ever read some reports about UFOs in China?
8. Are you interested in UFOs?
9. Are they really from another planet?
10. What do the letters UFO stand for?
11. Why do you think UFOs visit our planet?
12. Where are the Himalayas?
13.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here?
14. Why do some people make great efforts to climb them?
15. A Yeti is reported to be half-man and half-beast. Have you heard of it?
16. Do you think some climbers’ disappearances are connected with Yetis?
17. Where were the pyramids built, on the east coast of the Nile or on the west coast?
18. What are the reasons?
19. Do you think the Great Pyramid is a wonder in human history?
20. How was the Great Pyramid built?
21. I haven’t heard of Stonehenge or the Loch Ness Monster. They are a bit new to me. What about you?
22. Would you be interested in discovering more about them?
23. Do you believe in UFOs?
24. What might be the most
acceptable explanation for UFOs?
分析:在24个问题中包含16个展示性问题和8个参照性问题,展示性问题占问题总数的66.7%,而参照性问题仅占问题总数的33.3%。参照性问题的数量远远小于展示性问题。
Long & Sato (1983)把问题分为展示性问题和参照性问题。展示性问题是指教师为了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所教知识而提出的问题,通常教师提问时已经知道问题的答案。它要求学生展示或提供教师已教的知识或信息。教师提出的问题都是有具体且惟一的答案。例如:“What is the noun form of the verb ‘succeed’?” 参照性问题是指教师不知道答案,且乐于听到不同学生给出不同答案的问题,通常这类问题没有固定答案。教师提出参考性问题时,没有预设答案,希望每个学生的回答都能够有自己的想法。学生要经过寻找、思考后才能知道提问的答案。例如: “What did you do on weekends?”
由于展示性提问多半是操练性提问或学生在课本中能找到现成答案的提问,很少在日常交际中使用,思维水平也较低,因此,它不利于学生进行交际性的语言实践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参照性问题要远远优于展示性问题,它能促进学生的语言实践,达到语言交流的目的。一般说来,教师应多用展示性问题进行语言训练。通过展示性问题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在展示性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向参照性问题过渡。学生回答参照性问题越多,他们的自我表达能力越强,答句的长度增加,难度加大,表达内容更丰富。因此,教师要加大课堂提问中参照性问题的比率,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
Brock(1986)指出加大课堂提问中参照性问题的比率能够带来更多的课堂交际,有利于学生使用目标语进行交际,增加语言输出,促进语言习得,有益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真正的有意义的交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设计课堂提问时,应适当增加参照性问题的数量。
二、提问等待时间及学生回答的记录
表格一说明:不同类型的问题,教师给学生留出了不同的等待时间,大部分问题的等待时间为1到5秒钟,其中两个问题在提问后,立即指定学生回答,没有留等待时间。等待时间对学生回答产生一定影响,下面是等待时间以及学生回答的纪录:
1.问题: Do you know what the three letters UFO stand for?(等待时间: 2 秒钟)
回答:Unidentified flying object.
2.问题:What do you think a UFO is?(等待时间: 3 秒钟)
回答:学生 A:It is not real.
学生 B:I think it is…
3.问题: Are there really UFOs from
the outer space?(等待时间: 8 秒钟)
回答:学生 A : No, I don’t think so. I think…
学生B: I don’t think so. I think…
学生 C: I think there are UFOs from the outer space. Because…
4.问题: What information can you get from the title?(等待时间: 2秒钟)
回答:学生A:Sorry.
(重新指定学生)
(等待时间: 2秒钟)
回答: 学生B: The boy was missing. The police were puzzled.
5.问题:What is the article about?(等待时间: 7秒钟)
回答:学生 A : The article is about a missing boy.
学生 B: The same with student A’s.
学生C: The article is about a missing boy/UFOs and aliens.
6.问题: Suppose you are a reporter from China Daily. You are making a face-to-face interview with Justin Foster who has just come back home, what would you ask him?
(等待时间: 11 秒钟)
回答:学生 A : I would ask him…
学生 B: I would ask him…
学生 C: I would ask him…
分析:等待时间是指发问和答复之间的间隔时长。等待时间的长短会影响回答的质量和学生对待问题的态度。Orstein的研究表明,当等待时间只有1秒钟时,学生将无思考的余地,回答的质量难以保证,而将时间提升至3秒钟时,学生的思考相对延长,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回答的准确率有所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也会增强。
英语课堂提问普遍存在等待时间过短的问题。面对发问后等待中沉默的学生,教师们似乎感到不安,这短暂的数秒显得尤其漫长。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大部分教师的等待时间都不超过1秒,然后指定学生回答,如果学生1秒钟之内不能回答,教师就会自己给出正确答案,或者指定其他学生回答。然而,提问后,学生需要一定的时间理解提问,回忆相关信息,组织答案,甚至是鼓足勇气举手回答,等待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着学生回答的质量。学生的反应速度、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是不同的,有些学生需要更多的等待时间。当等待时间过短时,这些学生就会因为困难而被迫放弃思考。
适当延长等待时间,能够延长学生的思考时间,降低答不出的概率,甚至得到更多的可能答案,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适当延长等待时间还能给予学生充分的心理暗示,这个问题很重要,教师在等待回答,我要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适当的等待时间是5~10秒钟,当然,具体问题的等待时间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类型去设计。
三、提问后的部分评价纪录
分析:教师在学生回答后给予的评价形式单一,重复现象严重。
评价不仅是对学生回答正确与否的反馈,更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营造和谐课堂气氛的有效手段。评价要抓住恰当的时机,掌握时间技巧。评价过早,会打断学生的思维过程,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评价太迟,浪费时间,学生也可能已经遗忘。教师应尽可能地采用当堂反馈,当学生尚有鲜明的印象时就给予评价。研究表明,肯定的评价比否定的评价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青少年还处在身心的发育过程中,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犯错误是再自然不过的事。课堂上应减少抱怨,多些宽容。多给学生鼓励,及时给予恰当的表扬。肯定的评价应多样化,在英语课上可以使用 “good”、 “very good”、 “that’s it”、 “fabulous”、 “you got it”、 “ terrific” 、“great”等,也可以适当增加赞扬性话语,如: “Well done. /What a clever idea. /You figured that fast. /You’re getting better everyday. /Keep it up.”教师应尽量缩短对于错误的评价,一般不应直接指出,更不可冷言相对,挫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在对提问进行总结时,教师如能引用学生的正确答案,可能会得到比直接评价更好的效果,同时还能及时强化所学知识。除了口头评价,教师还可以用体态语表达对学生的关注和尊重。如通过目光接触、点头、面部表情表示对学生的鼓励、赞同;通过身体略向前倾,移动位置以及身体的姿势表明教师对问答活动的积极参与。
通过这节高中英语课的课堂提问实录与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现在高中英语课堂中教师提问存在的问题,期望通过本文能够引起广大英语教师的注意,对自己的课堂提问行为及时进行反思与总结,以促进高中英语教学的进步。
参考文献:
[1]Brock, C. A. The effects of referential questions on ESL classroom discourse[J]. TESOL Quarterly,1986.
[2]Long, M. H.&C. J. Sato. Classroom foreigner talk discourse: Forms and functions of teachers’ questions[A]. In Selinger, H.&Long, M. (eds.). Classroom Oriented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owley, Mass: Newbury House,1983.
[3]Orstein, A. Strategies for Effective Teaching[M]. New York: Harper &Row Publishers Inc,1990.
[4]宋振韶. 课堂提问基本模式以及学生提问的现状[J].学科教育,2003,1
4.高中英语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 篇四
Ss: Good afternoon, MrGao! T:How are you?
Ss: 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
T:I’m fine,too.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Ss:It’s sunny.
T:Very good.Sit down, please!
设计意图:以学生耳熟能详的英语问候语“Good afternoon.”“How are you?”以及天气等引入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Step 2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The students learn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all by themselves, and help each other, the teacher checks and helps. Now call a student to read them ,the others listen and check..
S1:(reads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The teacher teaches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then the Ss read them and check each other.
设计意图:单词的教学,由学生自已拼读——互相检查帮助——教师检查辅导等方式方法改变原来单一的教师教学生跟着读,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且掌握得更好。真正地体现学生的自学互帮与老师的导学。
Step 3 resentation
T:Please look at the picture. What’s this in English? Ss:It is a cinema.
T: Very Good. Then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the cinema? S2: Yes,I’d like to. S3:That’s a great idea. S4:That’s a good idea. T:What else? S5: Great idea. S6:Good idea. Theteacher takes out another picture and says this is a football match between Num.1 Middle Schooland Num.3 Middle School.They are playing football.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a football match?
S7:It’s a great idea.When is it? T:It’s on Saturday. S8:Let’s go on Saturday.
S9:Let’s go to the football match. S10:It’s a good idea.
T:Excellent! All of you have a good memory. Now all of you make dialogues “Would you like…? Let’s…” with your partners, then act in the front of the classroom.
(Five minutes later)
Call some groups to act out their dialogues.
设计意图:教师抓住现场的教学资源,从教师自身穿的dress入手,问“what colour is my dress?”到学生的衣服,最后到通过desk问答“what colour is it?”,从教师到学生再到物体,充分利用了现场的教学元素,生活化课堂自然生成.] Step4 Match the words with the pictures. six pictures and six words and expressions to the students. Show Work in pairs.
Step5 Listen and read 1. A game
T:Now, please look at our old friend.(Show Jackie Chan’s photo) Hello!
Ss:(huuu)Hello! T:Glad to meet you! Ss:Glad to meet you, too!
T:Listen! I am your friend. You can ask me some questions. Now, you please! S5:What is your name? T:My name is Tony. S6: How old are you? T:I’m one.
S7: what colour is it?
T:Listen! I am a brown bird. S8:Glad to meet you,Tony. T:Nice to meet you, Li Chong.
T:Now I ask questions, and you answer them. What colour am I? LiChong:Brown.
T:Very Good, Li Chong! Come here. You’re the little teacher. Read “brown”,please!
LiChong: (Point to the brown) One two begin, brown, brown
5.高中物理课堂实录 篇五
下面是一堂语文课(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苏轼的《定**》),事实证明它的设计还是比较成功的。
一、导入: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位极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少年得志,一举高中,名声震动整个京城;他仕途坎坷,曾贵为帝王之师,也曾沦为阶下之囚。他是一个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忠臣,他还是一个旷世罕见的艺术天才。他是后人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典范,他还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他就是苏轼,一个有着无穷魅力的人。我们今天将共同学习他的一篇名篇《定**》。学习这首词,我们要把握鉴赏诗词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理解词人的思想感情,学习词人旷达的胸襟和从容的气度。
感受:我认为,语文课堂应该是浑然一体的,它不应该割裂,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各个环节的连贯和统一,注意课堂语言的衔接性和一致性。
二、诵读和背诵:诗词的教学贵在诵读,因为只有进行充分的诵读才能把握词人蕴藏其中的情感。这个环节,我们采用的是竞争比赛的形式,只限前三个小组进行诵读,形式不拘一格。同学们的热情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其中第七小组的同学给我们演示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诵读:全员参与、分工合作、激情澎湃,博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然后,我设计的是背诵环节,仍然采用竞赛的形式,各小组在背诵中比的是准确度和熟练度,同学们的积极性相当高。
感受:在2008年山东省教师培训时,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在听了一堂语文课《再别康桥》后说“你们课下让学生都干什么了?”。我对此深受启发:素质教育下的语文课堂如何实现高效性,如何让同学们充分利用课下时间,这是目前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一大难题。基础知识、基本文学常识、课文的熟读、背诵和默写这些内容,为什么不能让学生在课前都自主掌握呢?为此,我要求语文课堂预习前移,以便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如此,我们的诵读、背诵、默写、作者和背景介绍等内容课前同学们都已经熟练掌握。
三、课堂探究和交流:在这一环节,我们采用的是小组合作探究、自由发言的形式。在这个环节中,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可以互相补充和质疑,而老师则成为一个倾听者,适时进行点拨。要保证这个环节的顺利进行,必要的课前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不仅要求学生课前的充分预习和准备,还有老师更要充分备课,我布臵的探究题目是“词人是如何通过写景来抒发思想感情的?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我们有什么启发?请同学们从词中找出句子进行具体赏析。下面是我们部分学生的精彩发言和我的适时点拨。生: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莫听”一词即写出了作者不惧风雨,又写出了作者在官场中不惧挫折的打击表达了作者的豁达与怅然。
生:莫听竹林打叶生中的“莫听”表现了作者没有手到风雨的影响,不被仕途的失意所牵绊
生:“莫听”表明作者不被政界的事物所干扰。师:“穿林打叶”勾画风雨的声势之猛,急风挟雨而来。而“莫听”把它们全部否定,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写出作者道中遇雨却可臵风雨于不顾的镇定态度。每一个人心中都要有一种定力(宗教)和持守(道德),无论面对任何风雨,都要保持这种定力,才能站稳脚步,才不会改变自己的品格和修养,此处的“莫听”就是一种定力和持守。
生:“何妨"表现的有点俏皮,增加了作者有挑战自然的信心和有轻视敌人的胸怀,“这有什么呢?这算什么呢”的气概 “谁怕”同样表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敢于斗争的精神。生:“何妨吟啸且徐行”与小序相照应。
师:“何妨”用反问语气表现潇洒。“既然选择了远方,我只顾风雨兼程”面对人生的打击和挫折,苏轼始终不败。就像在《老人与海》中说得那样“一个人生来不是要被打败的,你可以消灭他,但你却打不败他。”“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这就是苏东坡。“吟啸”是一种闲裳心情,这是一种无比的镇定和泰然处之。其实人不只是在顺境中能成就自己,而在困境中更能成就自己。
生:“竹杖芒鞋”与“马”形成对比,说明作者是一介平民,远离了官场的争斗反而觉得更加轻松自在。
生:“竹杖芒鞋轻胜马”写了词人拄着竹杖,穿着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放之情。
师:“竹杖芒鞋”和“马”形成对比,比喻归隐生活胜过奔波官场,远离宦海反觉一身轻松。封建士大夫所信奉的信条:“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生:“一蓑烟雨任平生”有眼前的烟雨推及人生有力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雨我行我素的超然情怀。
师:我全身都在风吹雨打之中,任凭一生再遇到多少风雨都不怕。潇洒镇定中有几分倔强和抗争。就像高尔基在《海燕》中呼喊的那样“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要用出世的心情,去做入世的事业”苏轼怀着不追求世俗利禄的心情,能够做入世的事业,这才是真正的伟大。
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一句为过片,照应上文的“风雨”。上文作者被雨淋透,却只用了“微冷”,折射出作者一生经历坎坷后的一种从容。“山头斜照却相迎“写出了斜阳送暖照的景象,表现出了作者在历经个风雨的磨砺后的对自己晚景充满希望的旷达。
生:“山头斜照却相迎”这句是转折之笔,刚刚还是风雨交加,作者笔锋一转,雨过天晴,作者以自然界的天天气变化之快、阴晴飘忽不定来暗示政治舞台上的升沉不定。
生:“相迎”一词写出了作者在饱受挫折与打击后仍能看到希望的心情。
师:这句话写出了作者觉醒后的一种真实之感,一种对世俗、人生的清醒和清醒后的淡然。它不同于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也不同于李清照的“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经过了风雨的打击,感到寒冷时忽然看到了山头那西斜的太阳,心中马上有一种亲切、温暖之感。它比喻作者历经坎坷后对世事更加清醒,因而晚景或尚平坦有望的社会人生感受。
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全诗最精彩之处,个人认为在这最精彩的诗句中最精彩之处是“归去”二字。单从归去这个词上说,作者不惧怕任何风雨,视风雨为无物,对世态变化,作者阴晴如一,给人一种“盛衰荣辱,有何足挂齿?利害得失,正可借这场瓢泼大雨清洗掉,一并来泯灭!”的超凡脱俗感觉,只是一心想要退隐、归去。而“回首向来萧瑟处”中的回首的是自己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平生所经立过的宦途风雨,作者因此发出感叹、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归去吧!
生:“也无风雨也无晴”表达了作者在各种磨难后意欲隐居和旷然豁达的心情
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句话是文章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中微妙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然是寻常之景,那社会人生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呢?
师:回头看看自己平生所经历的打击和苦难,我悠然的走着自己的路,走向自己的目的地,在我的心中既没有风雨也没有晴天。无论打击,无论温暖,都不能干扰我,这是何等的超然和旷达。词人在《临江仙 夜归临皋》中说“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将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中,这应该是对“归去”最好的注解。
生:“风雨”隐喻人生风雨,表明自己对政治打击见怪不怪了,表达了一种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表达了自己在种种打击和挫折面前泰然处之的旷达心境。我们要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人生的幸与不幸;要以一种旷达的思想去面对生命中的馈赠与灾难;要宠辱偕忘,超乎物外,活出自己的精彩。生:“风雨”二字既指途中的风雨,又指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它告诉我们,无论人生路途中遇到多少困难,要相信一切都会归于平静。所以,我们要坦然面对,正视生活带给我们的磨难,去迎接困苦,终究会迎来胜利的曙光。
生:“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一句,体现出了苏轼思想中的佛家思想。“也无风雨也无晴”是说没有晴也没有雨,与佛家的“凡所有象,皆是虚妄”意思相近。表现出苏轼参透了宦海沉浮,认识到其实一切都是空的,没有风雨也没有晴。
生:得意时淡然,失意时坦然。
师:苏轼一生坎坷,仕途多舛,可面对人生挫折,他坦然处之。无论阳光灿烂还是风雨欲来,得也萧然,失也萧然。根源在于他的儒、道、佛思想已经内化为他的人生实践。人生得意时,积极入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人生失意时,用道家无为、超脱和佛家空灵来排解。“有了东坡词,心中无难事”,人生即便遭遇再多的风雨,读过苏轼的词,都会变成一篇晴空。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遮蔽人生风雨的“伞”,撑开了一片笑看人生的晴空。今天正好是纪念“5〃12汶川地震”的一周年的特殊日子,在面对如此大的灾难和困难时,中国人民所表现出的勇敢、拼搏、不畏艰难困苦、笑对人生的精神不也是这种思想的体现吗?
感受:在课堂探究过程中,同学们的发言相当精彩,整个课堂连贯、和谐,同学们都被这种浓厚的探究和发言氛围深深打动,发言十分积极、踊跃,整个课堂的氛围充满了浓郁的学习氛围,我想这样的课堂效果得益于我们的课堂模式,那就是:在竞争中求得合作,在合作中引入竞争。
四、拓展和延伸:
(一)苏轼的《定**》透着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那么他的作品是否都传达这种感情呢?
生:《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乡村生活的娴静、平和。
生: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诗,就表明了在圆月之夜苏轼对亲人的思念还有一种美好的祝愿。
生: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传达一种乐观、自信。
生:苏轼在《江城子 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他希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为国立功的情感。
(二)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说说苏轼或他的词。生:他像一川江水,虽然有时遭遇风吹雨打,但一生波澜不惊;他所到之处,带给当地清凉的滋润;晚年他默默地归入大海。(注:风吹雨打 暗喻作者遭遇政治迫害;带给当地清凉的滋润 喻指他无论被贬至何处都把当地治理的政通人和;归入大海 暗喻他晚年看开一切寄情大自然
师:“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苏东坡传》(林语堂)
“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苏东坡突围》(余秋雨)
五、课后巩固练习:课后请同学们写一篇周记《我眼中的风雨人生》
我知道,任何形式都必须依附于内容才会焕发它的活力。语文课堂改革最终也是为教学服务的,所以备课是永无止境的,它需要无数次的修改和完善。我在准备这堂课时,在我已经胸有成足、安然入睡时,却突然想到了高尔基的《海燕》中的句子“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其实它不正适合用在解析“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话吗?
6.如何打造高中物理高效课堂 篇六
河南潢川第一中学
罗志勇
在实行新课改以前,我们的教学模式,都还沿用上世纪五十年代苏联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遵循教学规律,实施有效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心愿和奋斗目标.然而,在当前的物理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普遍存在,结果是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学生的学习能力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诚然, 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因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如何使我们的教师关注、理解有效教学的理念,在实际教学中正确地理解、选择和运用教学行为,抛弃无效教学行为对教学效果的负面影响,以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在全面倡导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今天,新课程改革继续深入发展之际,探讨如何增强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通过最近几年课堂有效性的实践,谈谈我自己的微薄的看法。
一、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在实际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现象:学生喜欢某一科目,相应的与该科目任课教师关系就较好,换句话说,学生喜欢哪位老师,相应地也喜欢这位老师所教授的课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教师要热爱自己的事业,要以高度的敬业精神、良好的工作态度和方法影响学生、感化学生。这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
第二,教师要真诚、不带一丝杂念地爱护学生,这是一种高尚的人格魅力,极具亲和力。教师要转变观念,从师道尊严的威严中走出来,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
第三,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但还是需要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教师对教学工作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能够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上好物理课的关键,而有效性的确立除了教学形式上的有效性和教学内容上的有效性之外,更应力求在单位时间内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真正在教学中增加知识,培养能力。
二、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要全面地了解学生,承认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例如,有些学生对物理实验特别感兴趣,尤其喜欢动手操作;有些学生对物理与生活及社会问题的联系感兴趣,喜欢带着问题去做社会调查;有些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感兴趣,喜欢进行一些逻辑的、理性的思考和探索.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认知水平和认知方式,鼓励与提倡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给他们创造成功的种种机会。
三、创设丰富、有效的物理教学情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教学取得成功的保证,所谓良好的开端,笔者认为就是学生的积极性被彻底调动起来的这样一种状态。教师可以在复习旧知识中引出新知识,或者在讲授新知识之前明确学习目标的基础上,直接提出新问题,把问题一下子抛到学生面前,引起学生内在的认知冲突,产生学习的需要。问题的提出要以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为前提,使其充分感受到身边确实存在物理,引起学生想要解决问题的冲动。尽量创设一个良好的物理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对教学情境中有关的信息加以提取、分析, 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第一, 教学活动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 给学生以帮助、启发, 引导学生取得成功, 强化学生的成功体验,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兴趣。教学活动策划和教学行动内容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 做到循序渐进。第二, 教学活动要体现探究性。引导学生学会在学习过程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要精心设置疑难,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大胆创新,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 教师要不断地更新知识, 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提高知识修养和教学艺术, 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和启发, 增强学生对物理课程的信心和兴趣。
第三,加强实验教学。高中学生不爱学习,喜欢调皮是普遍现象,但是对新鲜事物、奇特的东西有一种非常好奇的心理特点,并且表现出极强的执著精神和强烈的探秘需求,多数学生对物理实验抱有浓厚的兴趣,乐于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都希望自己能够掌握一些实验操作技能。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个积极的心理因素,创造条件,加强实验教学,值得提出的是,这里所指的实验绝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和课外小实验,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进行实验,经常使学生身边的熟悉的物品做实验,更有利于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得到很好的激发。在教学过程中,有机结合教材内容,巧妙安排现象明显、富有趣味性的物理实验,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不言而喻。还可以改进实验教学方式,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或学生演示实验,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物理知识,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实验器材,观察仪器的构造,体会工作原理,分析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归纳实验结论,得出物理规律、原理、公式,体验物理世界的奥秘,消除对物理知识的神秘感,认识丰富多彩的物理世界,逐步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直接兴趣和操作兴趣,使学生想学、善学、易学、乐学。成立物理实验小组,开展课外活动,进行小实验、小制作,搭建学生之间交流、学习、讨论问题的平台,也是发展物理兴趣的好形式。
四、优化教学过程,建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及历史遗留问题,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教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消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总之,传统教学只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叠加。很显然这已违背了教学的本质——教学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
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精讲内容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精讲不是照本宣科,不做必要的引申,也不是讲得越少越好,而是用精练、概括的语言把重点、难点、疑点讲深讲透,填补学生预习和讨论中的“空白”,这样学生听起来认真,又克服了依赖思想。语言是教师赖以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信息媒介,语言深入浅出、形象生动,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象生动的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表象,促进学生的想象。直观形象的教学语言最常用的是比喻法和模型化。如在讲解质量和惯性的关系时,为了使学生加深对当要求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容易改变时,就要尽可能地增大它的质量,当要求物体的运动状态容易改变时,就要尽可能地减小它的质量的理解,以结合体育运动现象充分说明,身材苗条模特不可能充当拳击运动员;而略有臃肿的拳击运动员不可能充当短跑运动员或体操运动员。如说到原子核和原子的大小,如果把原子比作直径等于100m的大球,那么原子核只相当于直径为1cm的一个小球。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联想的余地,既降低了对物理知识的理 解难度,又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增加了知识的趣味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经验表明,教师组织教学时注重语言的直观形象性,能够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求知的快感和启发学生的智力,增加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力。教师讲解虽没有固定的形式,但大体上从以下三种方式出现(1)关键问题重点讲,备课时,根据教学要求确定精讲内容,讲解时,目的明确,重点突出,以解决问题为原则。(2)发现问题及时讲,课前把一些一般性的学习内容布置给学生自学或预习,上课时先不讲直接用,在用中发现问题,再有针对性地点拨,启发式讲解.(3)对待差生个别讲,由于课堂讲授时间短,因而有时间对差生进行个别辅导。差生差的原因很多,但最常见的有,反应慢和懒惰两种。辅导时,前者着重于课程辅导,主要是结合新课适当地补充知识上的缺漏,指导他如何阅读教材,分析问题,交给他们学习方法;对于后者,则侧重于课本知识的检查过关,激励他们自强好胜,赶上和超过好学生。总之,教师讲课的原则是一是目的明确,中心突出。二是心中时刻装有学生。
因而,我们应倡导的现代教学理念是: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7.如何打造高中物理高效课堂 篇七
1. 上好新授课(凤头———猪肚———豹尾式)。
新授课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有一个好的开端,才能提高整个教学效率。为使课堂效率更高,课前师生都要充分准备实验器材,进入课堂后才能“有米可炊”。
1.1 凤头
进入教室后,老师与学生先进行短暂的目光交流,再顺势用1~3分钟引入新课。引入一定要像“凤头”一样短小精悍,找准本堂课的切入点。如果时间太长,学生的思维就会发散得太远,从而使导入失效。
1.2 猪肚
在讲授新课主体内容时,要做到有结构、有条理、有重点、有难点。这才能让猪肚似的内容不但饱满,而且层次分明。
主体部分又可分为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自主练习三大部分:
1.2.1 实验探究犹如胃,完成知识的前期消化,消化程度决定后面的吸收情况或吸收率。
物理来自生活,先举一些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然后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激起学生的探究意识,再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根据理想的实验模型,让同学们用自己带来的“瓶瓶罐罐”完成本节课的探究实验。这样不但贴近实际,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容易,反馈到实际生活更加水到渠成。
老师在实验之前一定要做好引导工作,在规定好此实验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的同时,适当指导学生如何完成实验。
1.2.2 得出结论犹如小肠,整节课的精华全靠它来吸收。
待探究实验做完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用1~2分钟得出本节课的主要概念、定理、规律、定律等。
再用3~5分钟进行简短精粹、具有针对性的巩固练习。
例题的选择应由浅入深,由简到繁,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突出本堂课的精髓。为了节省时间,让课堂效果更强,可以用多媒体或讲义将题目事先准备好,由学生一起回答。
1.2.3 自主练习犹如大肠,它可以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吸收前面遗漏的知识点。
留下20分钟让学生进行课堂自主练习。练习时,可选择一些典型的例题:第一,保证题目的深度和难度;第二,保证学生能在课堂上及时完成;第三,保证在剩下的时间内,教师能点评题目,简单的题目一笔带过,难题则做一些点拨,以便学生更好地把握解题方向,掌握解题方法。
1.3 豹尾
最后,用2~3分钟对课堂知识和应用进行小结,针对性地布置好作业,好比“豹子尾巴”,干脆而有力度。
2. 根据物理课堂内容研究如何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物理思维是一种“模糊”逻辑思维,其严密的逻辑隐含在错综复杂的物理事实与概念之中,需要我们去发掘。教师要通过研究教材,找准知识间的衔接点、切入点、重难点,发掘出新课的知识脉络和认知结构,理清教学思路,从而设计适合学生的高效的课堂流程,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此外,还要找准新的知识点与STS的衔接点,建立物理课程与STS的联系。新课标明确要求物理教学必须体现课程与STS的联系,要求课程教学“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课程的兴趣,使得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情境,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学习活动中,而且这是教学以人为本的体现。长远来看,它可以不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之一。高中物理新教材的大部分章节中都体现了这种联系,有的以栏目的形式、有的以插图的形式、有的以课外阅读资料的形式、也有以课后习题的形式,教师都应充分把握和利用,把它们有机地融合到物理教学之中。
3.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物理课堂充满智慧。
要使教学内容为学生牢固掌握,并能培养学生思维。教师必须在课堂上机智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课堂上教师可以采取讲解、看书、讨论、动手练习等交替进行。当教师讲到关键性问题时,通过一定的方式如走下讲台与学生互动引起全班同学的注意,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主要问题。预设到学生不宜理解的知识时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深入浅出地掌握知识。总之,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一堂课可以多种教学方法并用,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具有高效性。
4. 利用多媒体教学,加大课堂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课件中可容纳包括文字、图表、实验动画、音频等多种信息,有效利用了各种学习资源,内容充实,形象丰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教学内容应用多媒体、网络课件,适时播放一些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视频、动画和图片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弥补学生缺乏直接经验的不足,使学生积累更多物理生活知识,同时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参与,相互配合接受知识信息,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利用多媒体展示例题、习题,可通过边展示过程边分析,学生边听边看,感觉器官充分调动,容易完成知识的接受和消化,反应慢的同学也可以反复看,这样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接受起来就很轻松。当然,若能再配以“动画”,效果就会更好。利用多媒体进行物理教学,传授等量知识的时间缩短,教学效率大大提高了。
5. 加强课后拓展活动的指导与反馈。
8.高中物理课堂提问浅析 篇八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提问;探讨
在实际的物理课堂教学中,对某一教学内容,教师虽然一堂课中也提出许多问题,但却忽视了提问的策略,即在提问时对提什么问题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如何提问才有效?为什么要这么进行提问?不太关注,常常使提出的问题过于抽象化!书面化!形式化,以至于不能起到很好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物理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做一些探讨。
一、问题生活化策略
新课程提倡课程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所谓问题生活化策略是将问题置于现实的生活情境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鲜活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在学生的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与自然界!社会发生联系,许多问题的背后都隐藏着使学生心存疑惑!充满好奇的物理问题。如在关于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课中,常常遇到如下的典型习题:有一辆汽车原来做匀速直线运动,突然遇到紧急情况刹车,已知汽车质量m,汽车刹车过程的制动力恒为f,设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为t0,问从驾驶员发现情况到完全停车,共经过多少距离?若将这一习题改成:某一特殊路段的速度规定不能超过40km/h,有一辆卡车遇紧急情况刹车,车轮抱死滑过一段距离后停止。交警测得刹车过程中在路面擦过的痕迹长度是14m,从厂家的技术手册中查得该车轮胎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是0.7。假如你是一位交警,请你来陈述该卡车是否超速行驶。很显然,后一种提问比前一种提问有效,它将问题置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的兴趣,学习时易于理解和接受。
二、问题搭桥策略
搭桥策略是指教师为使学生对当前问题做进一步理解的需要,事先把复杂的学习任务逐步深入地加以分解,以便学生能自行构建知识体系和物理思维来达到教学目的而采用的一种行为活动。在教学中采用这种策略进行有效提问,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与知识的意义构建,教师的作用是搭桥引领探求知识结论的方向,而不是把答案都告诉学生。如一位教师在教牛顿第一定律中关于“力与运动”关系的提问教学片断(图1),教师演示。演示(1):一辆车(有轮子,正放)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用力推车运动一段时间后停止用力。演示(2):一辆车(轮子朝上,倒放)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用力推车运动一段时间后停止用力。教师提问
提问1:谁能描述刚才这两个实验中的现象?根据你看到的现象,你什么想法?请说明理由。 提问2:如果将小车放在在水平气垫导轨上来做实验,请同学们猜想以下结果会怎样呢?
演示(3):一辆车(有轮子,正放)静止在水平气垫导轨上,用力推车运动一段时间后停止用力。 提问3::如果老师将水平气垫导轨再加长一点,那小车的运动情况将会怎样呢?提问4:如果水平气垫是光滑的,而且很长很长,同学们推理一下,小车的运动情况又将会怎样呢?提问5:你现在认为/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有力物体必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将会停止。这个观点对吗?你现在能描述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吗?从以上教学片断可以看出,这样的提问很有效。教师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告诉学生“运动与力”的关系。而是先把这个问题进行分解,然后通过提问层层深入,逐步搭建问题桥梁,让学生能顺藤摸瓜,自主寻求答案,得出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用搭桥策略进行有效提问,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取知识,这比我们自己从嘴里说出来的要深刻,而且更具有说服力。
三、以问引问策略
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思索问题。以“问”引“问”策略,就是要发挥有效提问的这种功效作用。我觉得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提问的最高价值性应该就在于此。这里的以“问”引“问”策略中的第一个/问0是指教师提出问题,第二个“问”是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即以“问”引“问”指的是教师提出问题能引导或指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下面是教师A利用科学探究法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产生条件”的教学片段。在初中我们知道,当一部分导体在闭合电路中做切割磁感线时,就能够产生感应电流,今天同学们亲自研究一下。除了这种方法外,还有没有另外的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方法呢?请大家选用桌上的实验器材,两个同学一组,共同探究利用磁场怎样才能产生电流。将你们的实验过程及实验现象记录在表格中。接着让学生进入探究阶段,学生探究完毕后收集记录表,挑选几张有代表性的记录表,进行总结分析得出感应电流产生的原因。我们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这样的现象,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了探究过程,但许多学生因为不会对探究的结果进行分析与下结论,有一部分学生为了应付老师,把教材上的答案填写在在记录表中,并不是自己探究的结果。也有一部分学生由于时间不够来不及研究,所以没有完成记录表。这种教学生成是我们不愿看到的。不难看出,教师A把课本上的课堂演示实验改成随堂探究实验,在课堂上重视利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物理教学,注重结论的获得与描述,这是一大亮点,但却没有提出合适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参与具体探究,忽视了诱发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重要性,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实验中就会缺乏问题意识,探究的效果不理想。
可见,课堂教學中教师提问的意义不仅在于提出的问题能引起学生思考,而且还在于它能引导学生敢于去发现!提出问题,培养创新意识,最终把学生引上创造之路。
【高中物理课堂实录】推荐阅读:
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初探08-24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浅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体现品德教育10-21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录07-01
牛津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实录07-31
高中语文《蜀道难》课堂教学实录11-13
高中物理开题报告10-10
高中物理会考公式10-18
高中物理重力教案10-24
高中物理会考总结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