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对产业集群的提案

2024-10-07

园区对产业集群的提案(精选8篇)

1.园区对产业集群的提案 篇一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中共荆州区委

今年来,荆州区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市委“工业兴市”战略,按照“产业 兴园、园区兴工、工业兴区”的发展思路,以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群扩张,以 产业发展推动园区建设,突破性发展工业,初步形成了九阳机械电子工业园、拍马纸品工业园、城南纺织工业园、学堂洲建材工业园等四大园区和川店紫 荆、郢城岳山两个工业小区。园区建成面积13平方公里,聚集规模企业近1 00家,石油机械、造纸包装、轻工纺织、农产品加工、新型建材等五大产业 呈集群化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区完成GDP23.5亿元,同比增15%; 财政收入1.4亿元,同比增27%;固定资产投资9.8亿元,同比增15 0%;外贸出口1660万美元,同比增113%;农民人均纯收入2023 元,同比增366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3.4亿元,同比增31%;工 业增加值7.5亿元,同比增35.6%;园区完成工业产值17.5亿元,五大产业完成产值22亿元,分别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5%和9 1%。全区工业经济呈现出速度加快、结构优化、产业集群、效益提高的良好 态势。主要做法是:

一、抓规划引导,明确产业集群发展方向

规划是产业发展的龙头。荆州区立足已经形成的园区基础和产业特色,按 照高标准、高起点、高速度的要求,聘请华中科技大学专家,对全区未来五年 的园区及产业发展进行了规划定位。在园区布局上,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成以九阳大道为轴线,北有拍马工业园,中有九阳机械电子工业园,南有城 南工业园和学堂洲工业园的古城西环工业带,规划建设总面积25平方公里。在产业布局上,逐步将九阳机械电子工业园打造成国家级石油机械制造业基 地;将拍马工业园打造成中部地区最大的烟用品生产基地;将城南工业园打造 成集高新产业与轻纺工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将学堂洲工业园打造成为 “两湖”平原最大的新型建材基地。在产业发展上,突出抓好石油机械、造纸 包装、轻工纺织、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的快速扩张。石油机械制造业,力争 年内实现产值25亿元,“十一五”末达到50亿元;造纸包装业,力争年内 实现产值14亿元,“十一五”末达到30亿元;轻工纺织业,力争年内产值 突破10亿元,“十一五”末达到3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力争年内实现产 值12亿元,“十一五”末达到30亿元。同时,加快培育新型建材和高新技 术两大新兴产业,力争“十一五”末,新型建材业产值突破30亿元,高新技 术产业产值达到10亿元,全区工业产值突破200亿元。

二、抓园区建设,搭建产业集群发展平台

园区是产业集聚的平台。为了解决工业企业规模小、布局散、园区档次低 的问题,今年来,荆州区从破解园区建设难题入手,举全区之力加速推进了园 区建设。一是破解“投入难”的问题。在区级财力较弱的情况下,财政预算内 优先安排700多万元,争取开行贷款5000万元园区建设资金。利用省市 扶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机遇,将园区开发与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项目捆绑 申报,向上争取扶持资金2000多万元。成立国资经营中心,运用市场手 段,经营园区土地资源,以土地换资金。探索实行“园区共建、设施共享、项 目共引、税收分成”的政策措施,调动了入园企业、镇办、开发区和交通、电

力、通信等部门共同建园的积极性。通过“多轮驱动”,解决园区建设资金难 题。在去年投入4000万元的基础上,今年又投入了5000万元。二是破 解“用地难”的问题。在国家严把土地供应“闸门”的情况下,随着四机厂、江汉建机、湖北四钻等企业规模快速扩张,大批相关企业配套跟进,原四机工 业园的土地供应严重不足。为了满足企业发展需要,荆州区投资2000多万 元对企业周边的四新渔场、园艺场两家企业实行改制;对“园中村”的居民实 行补偿搬迁,建还迁房115套、9200平方米;对其它零散建筑实行产权 互换;对村集体企业废弃地实行集中购买,通过多法并举,新增工业用地20 00多亩,已形成了九阳机械电子工业园的基本雏形。三是破解“建设慢”的 问题。成立园区建设指挥部,抽调精兵强将,组建6个工作专班,仅一年多时 间,九阳机械电子工业园就建成了九阳大道、太晖路等7条道路,初步形成了 “一纵六横”的路网格局,完成了11万伏的电网改造,绿化、下水、管网配 套工程正在抓紧施工,年内可全面实现“五通一平”。基础设施的改善,提升 了园区对项目和产业的承载能力。

三、抓项目引进,增强产业集群发展后劲

项目是产业之基。荆州区始终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作为增强产业发展后 劲的主动力,通过抓招商、引项目来兴特色、强产业。一是依托产业优势抓引 进。石油机械和造纸包装是荆州区两大优势主导产业,其中石油机械产业是全 省产业集群建设的重点项目。为了壮大优势产业,我们采取“延伸链条引项 目、填补空白找老板”的办法,先后引进了华泰石油、众力机械等一批产业关 联企业。投资4000万元的紫江喷铝、投资4600万元的众力机械、投资 2000万元的强盛石油、投资1000万元的宏源包装项目年内均可投产。首期投资1.8亿元的上海宝臣石油套管项目、投资8000万元的上海姚记 扑克纸、投资1.5亿元的10万吨林浆项目也正在积极争取落户。二是依托 资源优势抓引进。学堂洲非耕地和沙石料资源丰富是荆州区的一大优势,利用 这一优势,先后引进了华升商混、中富管桩等8家投资过5000万元的新型 建材项目,其中有6家在建,4家年内有望投产。已投产的商品混凝土搅拌中 心预计年产值将突破3亿元。“大学城”科研人才密集是荆州区的独特优势,依托这一优势,引进培育了玉龙科技、华方软件、垃圾发电等近10个高新技 术项目。新型建材和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全区产业发展的“新秀”。三是依托 客商团队抓引进。客商是我们重要的人际资源。通过上虞市原副市长陈樱牛和 荆州舜隆房地产公司老总金庆荣牵线搭桥,荆州区已形成了一支浙江上虞客商 团队。在这支团队的大力支持下,独立举办了(上海)项目推介会,现场签约 项目23个,协议引资达10.2亿元,目前已有4个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近期,这一团队引来的3位上虞老板将投资6亿元,在学堂洲征地1000亩 创建浙商上虞工业园。通过坚持不懈抓招商,今年上半年,全区共引进项目7 5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7.6亿元,其中工业项目48个,到位资金3.6 亿元;入园项目46个,其中新开工项目37个,年内园区可新增投产项目1 5个。

四、抓骨干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发展规模

骨干企业是产业扩张的强力支撑。今年来,荆州区通过大力实施“32 3”工程(即培育3家产值过10亿元、20家产值过亿元、30家产值过5 000万元的企业),一手抓核心企业带动,一手抓中小企业配套,促进了产 业集群规模扩张和结构升级。一是壮大核心企业,增强产业优势。重点扶持四

机、四机赛瓦、拍马集团、骏马纸业、荣海纺织等行业核心企业,扩大企业规 模,提升产品档次,创新管理机制,促使其加速成长为产业“航母”,带动关 联企业聚集发展。四机厂是荆州区石油机械行业的“火车头”,也是全省百家 重点企业建设项目。近几年,四机系列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企业发展前景十 分广阔。为此,我们积极引导和扶持四机厂向园区扩规,扩大产能,膨胀规 模。通过专门召开现场办公会,多次出面协调,帮助四机厂解决了西厂区扩规 所需的300亩用地;出资120万元对西环路进行整治,并将其更名为四机 大道,改善了四机厂物流货运环境。预计年内四机厂产值可达到18亿元,在 2005年的基础上翻一番,相当于再造了一个“四机厂”。环保治污是造纸 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今年来,荆州区投入资金2600多万元,实施了拍马 工业园治污工程,建起6座造纸污水生化、物化处理厂,实现了东西两线污水 的达标限量排放和循环利用,促进了拍马、骏马两家造纸核心企业的可持续发 展。目前,全区核心企业对行业的贡献率已达到70%以上,预计年内产值过 亿元的企业将突破10家,上缴税金过千万元的工业企业达到3家。二是发展 中小企业,扩充产业总量。一方面,鼓励和促进龙头企业加速裂变,催生一批 专业化配套企业。湖北四钻是一家从四机厂分离出来的独立法人企业,主要为 四机厂配套生产各类石油专用设备及零部件,在四机厂的带动下,企业产值和 利税成倍增长,一跃成为全省先进民营企业。另一方面,依托核心企业带动,加强产业内上下游企业的配套协作,聚集中小企业规模发展。目前,全区石油 机械制造业聚集企业23家,造纸包装业聚集企业26家,纺织印染业聚集企 业36家,农产品加工业聚集企业20家,新型建材业聚集企业15家。三是 推动技术改造,提升产业层次。积极引导石油机械、造纸、纺织行业加大技改 投入,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 技术装备水平,使企业向规模型、效益型发展。上半年,全区完成技改投入 3.9亿元,实施过1000万元的技改项目12个。石油机械制造行业,四 机厂投资1.6亿元对压裂泵、高压管汇件两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进 行扩规批量生产;造纸包装行业,骏马纸业投入3000万元启动了纸品生产 线技改项目,项目投产后,集群纸品年生产能力可达到30万吨以上,销售收 入过20亿元;纺织行业,织机总数已突破5000台,其中剑杆织机380 0台,纺纱能力达22万锭。传统产业通过技改提升,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 力。

五、抓服务创新,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环境

环境是第一品牌。荆州区始终把优化服务环境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手 段,在坚持过去一些行之有效做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服务机制、服务内容和 服务形式。今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促成了园区工业项目规划 和建设手续市级审批权限的下放。荆州区以此为契机,对入园项目实行超前介 入、手续代办、跟踪协调,加速了项目入园。积极调整城南经济开发区管理体 制,剥离其社会职能,更好地发挥了开发区“招、建、管”的主体作用。扎实 开展“产业发展年”和“治三风、建功业”活动,搭建了机关干部服务企业、服务发展的有效载体。建立园区投诉举报中心和经济环境监督网络,形成了投 诉处置快速反应机制。政府出资组建园区治安巡逻队,全天候开展治安巡逻,改善了企业周边治安环境。依托区企业家协会和行业协会,引导企业间广泛交 流与合作,强化了产业内部联系。财政列支50万元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向武汉中信银行争取贷款8000万元,解决了部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目前,有利于产业健康发展的区域软环境正在逐步形成。(本文系中共荆州市委三届二次全会典型发言材料)

2.园区对产业集群的提案 篇二

智慧物流园区作为智慧物流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指加入了信息平台的先进性、供应链管理的完整性、电子商务的安全性的物流园区,基本特征是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快速安全运转,满足企业信息系统对相关信息的需求,通过共享信息支撑政府部门监督行业管理与市场规范化管理方面协同工作机制的建立,确保物流信息正确、及时、高效、通畅。

一、智慧物流园区发展现状

近年来,国内各地纷纷进行智慧物流园区建设。例如,2011年4月,亚邦医药在江苏常州建设该省首个智慧物流园区,以构建专业化的日用品物流服务体系和一体化的日用品商贸服务体系。2012年2月,神州数码正式启动江苏昆山物流园区项目,致力于打造一个面向华东六省、为IT行业服务的电子商务协同平台、金融服务枢纽以及供应链服务基地,以强化其“智慧城市”战略在华东地区的全面布局。2012年,长沙海驿物流有限公司、湖南海驿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设湖南海驿智能物流产业园,综合性应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集信息港、物流港和商务港三大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物流示范基地,为工程机械产业提供零配件物流配套服务。2011年4月,四川省物流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电信四川分公司共同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将在物流信息化中展开深度合作,为四川省打造西部物流信息平台。

总体来看,目前国内智慧物流园区建设刚刚起步,各地智慧物流园区建设工作陆续启动,处于规划和设计阶段。而为构建智慧城市的重要一部分内容,智慧物流园区的建设对发展地方经济,构建现代化、信息化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某城市(以下简称A市)为例,目前形成三大主导行业,橡胶汽车零部件、耐磨铸件、电子元器件等,其中耐磨铸件产业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目前该产业汇集了15亿元的资产规模,从业人员近万人,年产能80万吨,耐磨球产量已占全国市场份额的21%以上。

近年来A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不断推进产业集群建设,2008年全市规模企业总数达到233家、亿元企业26家。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40.7亿元,增长18.1%;引进省外资金44.1亿元,实际利用外资4010万美元;完成进出口总额1.99亿美元,增长46.3%。然而,A市当地的物流格局尚未全面发展,大量企业采取自建物流体系的方式解决物流需求,由此引发的交通拥堵、资源浪费严重、运输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日益显现。

因此,建设一个运用现代化手段运营管理的智慧物流园区是解决诸多问题的最佳方式。对于A市而言,有必要积极响应国家构建智慧城市的“十二五”规划,建设一个立足A市、辐射安徽、江苏、浙江三省,最终面向华东地区的智慧物流园区。

二、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物流园区规划与设计

物联网即“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是指通过各类传感装置、射频识别(RFID)技术、红外感应、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和技术,按规定的协议,根据需要实现物品互联互通的网络,并通过该网络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智能网络系统。

以物联网技术为支持,构建的智慧物流园区不仅能够在本园区的范围内提供智能化的辅助手段,同时能够为面向产业集群的产业链服务,这些服务包括上下游供应信息的宏观查询、预警和方案优化,还包括虚拟的在线物流、虚拟物流园区等方式扩大实体物流园区对实际业务的影响力。智慧物流园区的核心业务及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1. 智慧仓储管理

采用传感器技术、RFID技术、图像采集技术、GPS和GIS系统,通过以太网、WIFI、无线射频、无线感应等多种技术相互连通,以实现货物入库、出库、盘点、货位、仓库环境的智能化管理,提高仓储作业的准确性和效率。具体包括货物的智能入库管理和出库管理、货物智能在库管理(包括库存盘点、货物移位)、货物智能分拣系统、仓储物资智能定位系统、仓储监控与智能预警系统、智能仓储监控平台。

2. 智能化车辆管理

首先园区将充分与全国交通部联网联控系统对接,实时上传园区车辆的GPS信息,支持政府对社会车辆的监控管理工作,为本省同行业发展树立先进榜样;利用该系统的信息数据还可以预防和检测违法车辆的行踪,保障园区及内部车辆的安全。其次,采用GPS、GIS、无线通讯技术建设车辆智能监控系统,以对园区车辆进行统一集中管理和实时监控调度。然后,在园区的每个车位上安装传感器,并通过无线网络连接到服务器,以对车位的使用状态进行监控,即构建车位智能监控系统。最后,构建停车场智能收费系统。

3. 智能化人员管理

进出物流园区人员大致分为三类:工作人员、来访客户和不明人员。针对不同人员的工作特点和性质,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具体如下:针对经常出入园区的工作人员,应采用对应发卡式管理。即将每个工作人员信息打印在RFID工作证表面,工作人员和RFID工作证采取对应技术进行权限管理。员工进入已被授权的区域时,门天线指示灯显示绿灯,准予进入。员工进入未经授权的区域时,门天线指示灯显示红灯,发出声音提示,禁止进入。针对来访客户,则要求其在前台出示证件,前台将其证件和预约信息相比对,确认后将客户姓名、所属公司等信息录入计算机,并设置此客户的活动区域权限和有效时间,有发卡器将此临时卡发放给客户;客户离开物流园区时,由语音或LCD屏幕提示归还临时卡,客户将临时卡送还到前台处;前台刷卡将临时卡ID号和客户的对应关系取消。当有不明人员进入物流园区时,门天线检测到无卡人员进入,门天线指示灯显示红灯,发出声音提示,并禁止进入。

4. 智慧产业链

以现代化的物流园区为依托,运用当代物流与供应链理论,站在整个产业链的高度,为产业上下游企业提供全局的物料、产品、库存等方面的指导信息,形成智慧化产业链的布局,促进当地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

(1)上下游产业的库存、采购预警

采集上游产业成品仓储数据,对比下游产业需求,对生产过剩或不足进行预警,以帮助企业及时确定自身的原材料采购和产品生产策略,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

实现上下游产业的预警需要收集以下信息:①生产型企业的关系图谱,即通过对企业生产性质的判断确定其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建立与其他企业的关系链条;②上下游产业供求比例的参考值,即具体分析生产工艺,并通过历史数据的整理与分析,根据系统在产业正常发展时期记录的供需比例进行记忆,当实时数据出现偏离时便可直接预警;③上下游企业库存数据的采集;④库存数据向产品供应量的转换。

(2)配套零部件生产预警

结合产品在行业上的消耗值制定相应的参考比例,根据物流园区采集得到的库存/供应比例进行比对,当出现严重失调时,对稀缺或者过剩的生产环节进行预警。

(3)生产、流通、贸易的信息互联

智慧产业链不仅体现在生产加工环节的进步,更体现在通过物流环节联通生产、流通和贸易的全过程。如在生产流通中,依赖强大的感知层技术对货物的生产流通进行记录,例如在原材料、半成品仓库对其批次进行详细的数据采集,成品仓库对产品赋予唯一的编号,整个加工过程均做到可追溯。在流通环节,通过对唯一编号的不断扫描纪录,也可以实现其可追溯,直至进入贸易和消费领域。通过将追溯功能作为智慧园区提供给生产企业的一项增值服务,不仅可以帮助企业提升品牌价值,帮助其进行企业管理咨询,还可以为市场、消费者乃至监督者提供企业评价的依据,帮助企业降低次品率,提升优质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体现智慧产业链的社会意义。

5. 面向虚拟物流园区的虚拟物流信息平台

3.园区对产业集群的提案 篇三

[关键词] 工业园区 产业集群 县域经济 战略

当前,我国处于快速工业化的关键时期,工业园区是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制造业的重要载体,实施产业集群化战略是做大做强工业园区、提升工业园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产业领域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其支撑体系在一定区域内大量集聚发展并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产业集群特点及优势:产业集群具有显著的规模效应;由于集群内生产企业分工协作,可以减少消耗,降低投资和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产业集群可以促进物流、金融担保、信息、技术、人才、外贸等市场中介服务业、统一的研发中心的发展,这些服务产业的兴起,又大大提高了产业集群的综合竞争力;产业集群化发展可以实现集中治理污染,提高外部效应,节约治理环境的成本。产业集群上述特点给企业带来生产成本优势、区域营销优势、国内及国际市场竞争优势。

一、县域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特征

近几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开始形成了一些有影响的产业集群,对推动区域经济增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与国际上产业集群的演进过程一样,我国县域产业集群发展也经历了两个阶段,具体表现在产业组织形式上呈现了两次比较明显的跨跃过程。

第一次跨跃:由分散办企业到集中办企业,这是企业在空间布局由分散走向集中的阶段。改革开放初期,乡镇企业应运而生、星罗棋布,成为工业化初期的重要力量。但由于乡镇企业在发展初期依循的是“就地办厂”、“离土不离乡”的布局原则,企业在地理空间上处于离散状态。随着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布局分散带来的缺少规模经济、土地浪费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逐步暴露,再加之国内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竞争加剧,乡镇企业迫切需要通过提高技术水平、扩大经济规模、降低成本来提高竞争力,而依村傍户的离散型空间布局无疑成了其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阻碍,于是乡镇企业开始自发地逐步集聚、集中布局,构成企业群落。

第二次跨跃:由集中办企业到集中做产业,这是由企业集聚走向产业集群的阶段。由分散办企业到集中办企业并不必然带来区域竞争能力的提高,只有通过产业链将企业紧密有机地集聚在一起,增强企业间的产业关联和协作效应,形成产业集群,才能促进生产力的真正跃升,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企业集聚的最终目的,也就在于促进不同类型相互关联的企业在一定空间尺度上的集中,形成产业的集群。

二、县域工业园区发展产业集群的途径

1.工业园区要进行产业调整,明确具有特色的主导产业,并制定一些针对性措施,尤其结合招商引资而制定出一些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同类与相关企业进驻,并补偿性地迁移出一些非相关企业,逐步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2.把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与招商引资结合起来,利用本地的优势条件吸引外地关键性企业落户本地而逐步培育与发展。

3.利用本地的特色资源和既有的企业基础,通过规划、引导、扶持、培育,发展产业集群。在具有一定的企业基础但企业比较分散的地区,可围绕几个核心企业建立工业园,通过一些措施促使分散的企业逐步“移植”而培育出产业集群。

4.在一些专业化交易集散地建立大型专业化市场,通过市场的接近带来本地的生产,从而形成产业集群。这一方式是我国一些县域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主要方式。

5.创造良好的环境,鼓励与促进本地企业家创业而形成产业集群。目前,全国有近3亿的农民工在城镇就业或创业,他们是县域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资源,地方政府可通过实施“回归工程”,采取多种措施吸引他们中的部分回乡创业,发展县域工业园区产业集群。

三、县域工业园区发展产业集群的思路

实施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对于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参与国内国际竞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在我国各地已有一定发展基础,但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差异较大。总体而言,经济发达地区的开发区产业集群化趋势较为明显,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开发区产业集聚化程度较弱。为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地区,分类指导,加快推进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化发展。

1.强化规划引导。要加快規划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化园区,综合性开发园区可设立园中园,围绕不同的产业链做大做强。科学制定园区产业的发展方向,规范入园企业和项目标准,增强产业链发展的合力和张力。

2.强化市场引导。专业市场与产业发展有着内在的共生关系,专业市场的兴旺能够带动产业的发展。各地要创造条件,围绕特色产业办市场,强化专业市场与特色产业的配套,通过市场建设加速产业集中,为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市场空间。

3.强化政策环境引导。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逐步集中到专业化园区,加快生产要素的集聚。借鉴发达国家发展专业化产业区的做法,积极研究制定促进产业园区发展的法规、金融、财政、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等公共政策。

4.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各地要因地制宜,选择本地具有优势地位的产业,加大引导和投入力度,聚合各种生产要素,进行重点培育,尽快把企业群体做大,把产业链拉长,完善产业体系。全力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使之做强做大,成为集群的核心主体,打造品牌,营造竞争优势。

5.抓住国际产业向我国转移、沿海产业向内地转移的机遇。要引导园区企业积极融入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链,大企业发展产品互补,中小企业发展配套加工,构筑园区企业与全球生产体系的有机联系。

6.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综合竞争力。鼓励园区重点企业加强新产品研发,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县域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实证分析

河南省长垣县地处偏僻的传统农区,但是由于坚持了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逐步形成了起重机行业在全国的竞争优势。

起重机械是长垣县的传统优势产业,为了提升产业竞争优势,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2002年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河南长垣起重工业园区”,2005年5月被省政府命名为“民营科技园区”,是河南省首批4家民营科技园区之一,2006年3月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特色产业园区,是我省4个县办省级开发区之一。经过三年多的建设发展,初步建成了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园区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控制面积35平方公里,目前建成区面积6.5平方公里。分为“制造、物流、商务服务、居住”四个功能区,实现了建成区内的“九通一平”和亮化绿化。初步形成了特色产业集群。主要经验做法:

1.坚持特色产业集群化的发展模式。长垣起重工业园区坚持特色发展,走集群化发展道路,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把起重工业园区建成基础完备、主导产业突出、产业布局合理、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工业园区,打造国家级起重机械制造中心。

2.创造优越的软硬件环境,吸引企业向园区集聚。通过经营城市的办法筹集园区建设资金,同时地方税收全额留归园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建立了完善的基础设施,建立了加工区、贸易区和物流区,园区功能完备。同时对进入园区的企业实行一站式服务、封闭式管理,杜绝非税收费。优越的投资软硬件环境不但吸引了本地企业如注,还吸引了大量的外来投资者。

3.实施大项目带动、龙头企业带动、名牌带动战略。近几年,园区强力推进招商引资,狠抓重点项目建设,鼓励推动企业进行重组和资源整合,组建股份制大型企业集团,培育出了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市场前景好、能够引领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带动了大批中小企业的集聚,推动了园区快速发展。

4.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区战略。制定出台了鼓励科技人员技术入股和企业、科研单位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加大对企业技术研发的扶持力度。

参考文献:

[1]杨迅周阎官法:区域创新体系与产业集群理论及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文化出版社,2004

[2]陈秀山:区域经济问题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支树平:农业现代化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研究出版社

[4]周叔莲魏后凯:21世纪我国区域经济开发战略[J].经济研究参考,2000(2):2-9

4.关于打造城乡结合物流园区的提案 篇四

背景、现状和问题:

XX镇地处XX城市城郊结合区域,近年来,随着城镇一体化的逐步实施,当地依托公路形成了较为活跃的经济形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群众对生活的追求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已从原来的吃饱穿暖转向对美丽的追求,并已形成了“新时代、新农民、新品位”的新格局。

但是,由于缺乏统一规划,诸多门店散乱不堪,严重影响了当地形象和居民的生活,具体表现在;

一是治理体制机制的顶层设计不够健全。

据统计,目前,有餐饮、汽车销售、修理等多种服务门店X个,在治理过程中,缺乏统一的协调指导机构,推进难度较大,难以形成工作合力,工作力量相对薄弱。

二是综合服务设施不够完善。

虽然各类业态较多,但多是小型的私人作坊,当地优良传统文化的特色不够明显,紧紧能够满足基本的衣食住行,缺乏具有一定规模的科学设置。

三是多元治理模式较为滞后。

经过调研,诸多门店业主认同感不足、缺少途径参与治理,有相当一部分居民,对相关事务参与较少,反馈渠道偏少,不能集思广益。

四是环境治理难度较大。

调研发现,生活垃圾和废水是影响城乡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缺乏专业的物业管理,整个地区仍存在生活垃圾随处可见的情况,居民普遍还是采取就地倾倒废水的方式,对土壤、对水资源造成破坏。

建议:能够结合X镇实际情况,邀请专业人士,打造集生活、娱乐、购物、物流等为一体的物流园区,为城乡结合地区发展提供基本支撑

一是成立机构,统筹各类资源。

城乡结合区域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是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建议由当地乡镇政府牵头,成立组织机构,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做好统一领导、组织协调、资源整合和督查指导相关,夯实工作责任,形成工作合力,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二是整合政策,完善体制机制。

法治、德治和自治的三维度融合是新时代城乡结合区域集中治理的重要保障,要认真贯彻执行上级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制定和细化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强化政策保障,依法厘清乡镇和物流园区之间的权责边界,推进当地减负增效,回归服务功能,提高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

三是混合整治,畅通信息服务。

鼓励支持社会力量通过投资、兴办实体、提供产品和服务等方式参与园区建设,系统规划相关业态,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大家入驻,实现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共享共用,给居民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方便群众生产生活。

5.园区对产业集群的提案 篇五

(计划始于2007年2月,计划年内启动2011年竣工)

第一提案人:徐跃平联名提案人:于丽华

新闻报道:金石国际文化产业基地规划占地4500亩,总投资35亿元

2007年12月28日

半岛晨报消息昨日,大连万达集团与大连开发区(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签署协议,万达集团将在金石滩建设世界一流的国际文化产业基地。

大连市委书记张成寅,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永金,市政协主席林庆民,市委常委、秘书长肖盛峰,副市长孙广田及国家广电总局电影事业管理局副局长谷国庆出席了签约仪式。

总投资35亿元的大连金石国际文化产业基地位于金石滩锚地宾馆东侧,规划占地4500亩,其中影视制作基地占地3000亩,总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此外,还包括一个占地1500亩的生活配套区。

影视制作基地按照国际一流标准设计,包括景观区、摄影区、后期制作工厂、服装道具工厂、交易中心和一所3000名学生规模的影视艺术学院。摄影区规划建设5个室内摄影棚,其中两个巨型摄影棚高度达30米,是亚洲最高最大的摄影棚。

与国内其他影视基地只提供影视拍摄不同,大连金石国际文化产业基地全部建成后,将依托国际知名影视制作公司的技术和大连蓬勃发展的IT产业和动漫产业,形成从影视拍摄、后期制作、人才培训到影视产品展示交易的完整文化产业链。届时,预计每年至少吸引游客上百万人次。

孙广田在签约仪式上说,金石国际文化产业基地将成为全市规模最大的文化旅游项目。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目前已成为闻名海内外的旅游胜地;万达集团是大连民营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其文化产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两者强强联手,共同打造的金石国际文化产业基地将进一步提升全市文化旅游项目档次与品位,带动全市旅游产业发展。

谷国庆说,万达集团旗下的万达院线票房已位居全国院线前茅。金石国际文化产业基地的建设,将对中国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称,该基地预计将于明年9月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在大连举行前后开工,力争两年内全部建成。该基地建成后,将是亚洲规模最大、投资额最多的文化产业基地。王健林说,建设该基地,希望能促使更多的人来拍摄影视作品。万达集团自己也将拍片,万达集团已投资5亿元成立影视制作公司,明年计划投拍两部大片。

实地调查:

地理位置: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

项目计划:原定于2008年启动,因资金问题项目托至2010年,项目于2010年8月26日从新签署项目,定义年内动工三年内完工(据调查有可能又是大连万达炒作的新闻,项目本身具有一定价值,但项目过大附属项目和招商计划不易实施。)

项目意见:依据调查所得信息,做出个人对项目三点评估意见;

1、此项目自身价值很高,利润空间要和旅游相互关联,附属周边产业是利润新的增长点,能否整合运营就是项目的关键所在。

2、资金问题难以一时到位,项目实施与否很难确定。

3、建设时间难以确定,能否按计划如期完工需要进一步观望,综合评价:观望是最好的态度,如能分期分阶段完成此项目的建设,前景和利润空间很大,在影视业会是独树一帜的好项目,年底看项目启动与否在定是否考虑参与。

大连建设影视文化产业基地的提案详细内容

大连是一座“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线万古琴”的城市,山是真山、水是真水,天生的丽质、天生的迷人使大连拥有了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悠久历史创造的人化自然,为这些自然景观锦上添花,使自然与人文相映成趣,天人合一,得天独厚的魅力、魂牵梦绕的意境使大连具有了无限的可能性。

根据著名旅游城市要有自己特色文化的要求,在举全市之力创建全国最佳旅游城市的同时,建议大连市政府把文化产业--主要是影视文化产品的生产、拍摄、制作及相关人才的培养,作为大连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新兴产业加以引入、立项,提供优惠政策予以鼓励和推动其发展。

一、大连拥有丰富的影视文化产业基地资源

1、多彩的山海景观

大连的山虽然不是那么险、峻、那么秀,但却有山的灵气与端庄,连绵起伏、层峦叠嶂,与渤海湾环环相抱,浑然天成,山海相连,碧绿的群山与湛蓝的海水遥相呼应,山中有海、海中有山,到处可见海的梦幻,山的神奇。

2、各异的建筑风格

哥特式建筑、巴罗克式建筑、拜占庭式建筑、古罗马式建筑、日本和式建筑,以及俄罗斯风格建筑与现代都市的标志性建筑遍布滨城各地,每一幢建筑都代表着一个 历史时期、每一幢建筑都在讲述着一段古老的传说。

3、厚重的文化遗存

沧海桑田,为大连积累了厚重的文化遗产,世界级、国家级、省市级重点文物和自然保护区遍布城乡,不同时期的遗迹、遗址、遗物,给我们留下了可见、可触、可感、可再现多个历史时期风土人情场景的物质资源。

4、时尚的都市风情

大连地处改革开发的前沿,具有东方浪漫之都的美誉,人们的思想空前解放,观念非常超前,对外来文化有着极大的包容和吸纳意识,追求国际化的浪漫、体验全球化的时尚,是大连的现代都市风情。

5、淳朴的民风民俗

大连是个移民城市,其最大的优点是地缘意识淡化,民风淳朴、民俗健康,对新文化、新观念、新生活充满了期待与热情,尤其是大连人们热烈奔放的性格,对各种有益的文化活动有着积极热情的参与意识,这一点在服装节、啤酒节等活动中可见一斑,这也是大连倍受世人青睐的又一亮点。

6、鲜明的季节变化

鲜明的季节变化,是大连适合作为影视拍摄基地又一得天独厚的条件。大连的春季有鲜花盛开、夏季有朗日沙滩、秋季有霜重色浓、冬季有银装素裹,无疑可以满足拍摄影视剧时的各种时令变化的需求。

以上可圈可点的事例,不论是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以及大连人民的勤劳智 慧和纯朴好客,均是大连成为影视基地的丰富资源,自豪地说,大连处处都可以入画、处处都可以上镜,并且早已有很多有成就、有影响的著名导演和具有雄厚经济实力的制片人看好大连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已经在大连拍摄完成了很多部电视剧,而且还将有很多部电视剧继续要在大连完成。

由此可见,大连这座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天然的、规模最大的、功能最全的、人气最旺的、气候最佳的影视拍摄基地啊!

二、具体的建议和意见

1、在旅顺建立影视基地

旅顺拥有最适合拍摄影视剧的地理地貌和近现代遗址,同时还有大学、驻军等影视剧制作的群众场面生力军,建议在旅顺选一倚山傍海、环境适宜的地址建设紧密型的影视文化产业基地。

2、鼓励创办各种影视文化产业公司

市政府应多方位地提供优惠政策和附加条件,鼓励创办各种影视文化产业公司,尤其是要积极鼓励省内外、国内外的有识之士来我市投资创建影视文化产业,积极吸引外埠资金发展我市的文化产业。

3、悬挂影视基地协作单位招牌

将自然山海景观、文物保护单位、异国风情建筑和现代标致性建筑,以及大型餐饮、娱乐场所辟为松散型的影视文化产业基地,并悬挂影视基地协作单位的招牌,使大连成为在国内外颇有影响力的影视文化产业基地。

三、丰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预测

据专家测算,文化产业项目的直接和间接效益比是1:9,因此,不论是在提高知名度上,还是在发展大连经济上都将有丰厚的效益。如大连市招商引资30家影视公司,每年每家影视公司投入1000万元人民币~3000万元人民币,30家公司每年可以投入3亿元人民币~9亿元人民币,如直接经济收入按照三倍计算,应该是9亿元人民币~27亿元人民币,按照1:9的比例计算其交通、旅游、餐饮、娱乐等间接效益的话,应该是27亿元人民币~81亿元人民币。因此,为了大连的明天,大连确实应该建设一个享誉中外的,能给大连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文化影响力的影视文化产业基地,也应该使大连整个城市成为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影视文化产业之城。

一、韩国影视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

1998年韩国提出了“文化立国”的战略口号,将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战略性支柱产业,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实现了跨越式发展--1995年为21万美元、1997年为49万美元,到2003年已增长到3098万美元,单单《冬日恋歌》“裴勇俊现象”带来的旅游业、产品输出等经济效益就超过29亿美元。韩国已成为继法国之后又一个能与美国好莱坞分庭抗礼的影视大国。

其发展的经验有五个方面:一是政府提供政策支持;二是设立专门产业机构;三是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四是产业集聚发展;五是积极推动产品出口。

二、《落叶归根》在沈阳影视基地举行盛大开机仪式的社会影响

11月6日,某影星在沈阳影视基地举行《落叶归根》的开机仪式,不仅从北京包了两架飞机,邀请全国300多位各地媒体记者,还邀请了宋丹丹、宋祖英、夏雨等影视名人,一时间在沈阳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影响。

三、金色大厅的直接收入与间接收入

6.园区对产业集群的提案 篇六

一、西部产业集群的发展

1. 西部地区更为现实地选择了发展资本有机构成相对较低的产业集群。

我国“十一五”规划中已经把区域平衡发展列为重点方针。在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劳动力和土地成本提高的背景下, 西部、东北地区和中部这些区域所具备的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廉价的土地、劳动力等优势, 为发展带来了机遇。

产业集群在一切区域都可以发展, 关键是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 即产业集群的生命力首先来自特色。特色, 是根植于区域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地区与另一个地区相比较具有的优势, 是一种潜在的优势, 主要由土地、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等基本生产要素决定的, 是一种天然所具有的较低层次的竞争力, 其优势的发挥还有赖于知识、技术、资本运作、管理水平等软要素的配合。而竞争优势是指一个地区在市场竞争中实际显现的优势, 是该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不仅与基本的生产要素有关, 而且与制度、政府、知识、品牌、管理、人力资本等高层次要素有关, 是一种内生的现实的竞争力, 是一个地区后天积累的结果。显然, 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应来自于产业集群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总和 (如图1) 。

相比较东部发达地区, 西部地区的市场环境并不成熟, 制度性交易成本巨大, 广大中小企业只能借助历史上形成的某些优势 (如资源禀赋和传统工艺) , 通过空间的聚集, 形成专业化市场来降低交易成本 (交通、信息搜寻成本和运转成本) 。通过各种方式将全部交易成本摊薄, 从而形成独特的市场竞争优势。相对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我国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的产业集群而言, 西部地区客观上更为现实地选择了发展资本有机构成相对较低的产业集群。

事实上, 如何在外部竞争压力下, 利用好自身比较优势, 使已经形成的特色产业集群不陷入低水平的复制或走向没落, 是西部地方政府一项亟需研究的问题。从1999年开始, 西方发达国家就把催生、培育产业集群列为政府的公共职能之一, 大力实施集群战略 (cluster initiative, 简称CI) , 即用组织的方法将区域内的企业、政府和研究共同体结成伙伴, 共同促进集群的发展。以政府主导的力量推动产业的集群, 从而使经济的增长获得了持续的动力。随着集群战略观念被西部地方政府逐渐接受, 在政府对已有特色产业集群做出正确判断后, 政府可以从集群层面为其去除障碍、松绑限制、取消妨碍生产力及创新的无效率做法, 政府可以切实地鼓励而非扭曲竞争。与此同时,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委员会 (UNCTD)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 (UNIDO)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和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中进行了大量调研。研究认为, 发展中国家的集群处在基于低成本的低端道路 (low-road) , 应向以创新为本的高端道路 (high-road) 升级。

2. 过度依赖粗放式经济增长必将制约西部传统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

资本、资源、劳动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组合不同, 经济增长会呈现出不同的方式。粗放式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资源和劳动力要素投入来推动, 而集约式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来推动。根据世界银行《2006年世界发展指标》, 按国际购买力平价 (2000年美元) 计算, 从1990年到2003年, 我国每千克石油当量产生的GDP增长了114% (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只增长21%, 其中高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分别只增长11%、40%和20%。) 。从单位产品实物量能耗、物耗的绝对水平来看, 与世界先进水平甚至平均水平相比,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特征依然十分突出。显然,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总体上看远未实现全局性、根本性的转变。

客观上看, 粗放式经济增长与我国经济所处的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 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实际发展水平有关, 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是, 粗放式的经济增长也制约着西部产业集群的发展。概括起来, 主要表现在:

(1) 集群内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必将导致集群低效运行。集群内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既是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的表现, 也是导致集群低效运行的重要原因。横向形成的产业集群由于企业间产品的同质性极强, 更多的表现为竞争关系 (紊乱、无序、无效竞争) 。在第一批企业示范效应作用带动下, 有更多的企业出现模仿效应, 从而在区域内产生横向产业集群。由于集群内无法形成完善和延伸的产业链, 无法形成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布的格局, 影响了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 集群运行效率偏低。

(2) 集群内技术创新动力的不足必将导致集群发展受阻。正如波特指出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水平的提高, 诸如天然资源、非技术工人等初级生产要素的重要性正在逐步降低。由于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较低, 附加值不高, 集群内企业间的模仿和“搭便车”行为将阻碍技术创新, 形成创新的惰性。经验表明, 集群发展到一定规模后, 能否向技术创新阶段演进, 是集群能否延续其生命周期并持续扩大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 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 也需要大力开发新能源、新材料、资源节约、污染处理、生态治理和恢复等方面的技术。而技术研发过程密集的投资和失败的风险等, 也造成集群内单个企业或者研究机构研发积极性不高, 使得技术的供给难以满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

(3) 集群内管理水平的不高必将导致集群吸引力缺失。从西部地方政府的角度看, 亟待明确和恰当地界定政府的经济职能及其社会管理职能, 制定促使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和转变生产方式的措施和标准, 创造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的宏观经济和社会环境。从企业的角度看, 则需要通过不断采用新的管理理念, 完善激励机制, 优化生产和工艺流程, 来降低企业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

二、西部产业集群升级发展的良好路径:依托于成功产业链的工业园

二战后, 为发展经济和改善城市布局, 各国制定了各种工业区域开发政策, 建立了多种类型的特殊经济区域。工业园区#$ (Industrial Park) 是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区域发展政策工具, 是为企业提供的一种外部环境条件。随着现代交通和通信等技术的迅猛发展, 城市和区域的竞争愈演愈烈, 营建工业园区的风险性正在增加。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 (UNIDO) 倡议, 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园区需要注重内部产业联系的构建, 争相把在全球流动着的生产要素留在本地。因此, 重视推进产业的内在联系, 构建产业集群的政策建议呼之欲出。

提升西部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良好路径: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的成功链接。

1. 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链接的内在机理。

我国工业园区建设是与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密切相关的, 工业园区建设已经成为加快我国制造业基地建设的重要载体。工业园区建设的初衷是以利用外资为主, 园区内的工业主要以区外企业为主。因此, 工业园区是典型的外力驱动型经济增长方式。学者王缉慈更进一步认为, 工业园区的一般发展模式是由上级政府批准, 划出特定区域, 再由政府组织专门领导班子, 制定特殊发展政策, 集中投入建设资金, 然后大力招商引资。上至综合性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下到很多乡镇建立的工业小区, 我国的各类开发区 (工业园区) 数量之大和分布之广, 是始料不及的。从称谓上划分, 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 乡级, 甚至还有村一级;从园区的性质和功能上划分, 有出口加工区、自由贸易区、企业区、保税区、工业园、工业村、工业团地、科学园、技术园、研究园、技术城等。

正因为如此, 使得很多工业园区在发展的过程中, 园区的产业定位与周边区域背景脱节, 缺少与当地企业的内生联系, 不能实现园区与所在区域产业的联动发展。

显然, 与政府主导型的工业园区不同, 产业集群是产业与区域的有机结合, 是由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的相互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企业及其他相应机构组成的有机整体。产业集群强调产业内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 它是通过本地特有的、不可移动的生产要素粘住在全国甚至全球流动的生产要素落户本地, 从而形成资源的有效配置。!"

在空间环境上工业园区为产业集群形成提供地理上接近的便利条件, 而能否在园区形成产业集群则要看企业之间在知识、信息、技术、资金和人才的交流方面的联系状况。因为产业集聚的目的不仅在于传统的集聚经济所带来的正向外部效应, 更在于创造一个可以互动学习的厂商集聚区。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的区域优势, 才能够在快速变化的全球化经济中, 形成可以弹性调整的组织结构, 确立产品开发与制造过程的动态优势。因此, 产业集群为我们重新认识中小企业、传统产业、工业园区和区域发展等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作为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 制定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政策, 尽可能地获取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成功链接的有效路径。

2. 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链接的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的成功链接不失为西部产业集群升级发展的良好路径选择之一, 这种选择的结果既是一个市场均衡问题, 又是一个区域均衡问题。

首先, 园区内大量有关联的企业集聚, 可以进一步加深区内生产的分工和协作, 提高区域生产效率。产业集群在园区内发展, 除了可以分享因分工细化而带来的高效率外, 还能极大降低因企业间频繁交易而产生的交通运输成本。

其次, 园区内产业集群的集聚发展, 可以吸引更多的相关和支援性企业到此集聚, 扩大和加强集聚效应。

第三, 园区内产业集群的成长, 可以促进新企业和相应的研发服务机构的快速衍生与成长。新企业在此发展, 可以面临更多的市场机遇, 获得更丰富的市场信息及人才支持, 从而降低市场风险。伴随着集群内企业分工的不断细化, 衍生出的新生企业可以进一步增强集聚体自身的竞争能力。

显然, 当产业集群与区域内产业竞争力的关联度显著提高后, 对西部地区来说, 大力促进当地的产业集群发展, 以产业集群来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就成为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虽然每一种产业集群发展模式都要受到市场和政府两种机制的共同作用, 且不同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下这两种作用程度的轻重不同, 但是, 在引导产业集群合理有序发展, 创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良好外部环境, 以及防止产业集群退化甚至走向衰退等方面, 政府政策 (以产业集群政策代替产业政策) 的作用依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结论

培育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比单纯发展规模更重要。与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的产业集群相比较, 西部地区产业集群表面上是规模的差距, 而实质上是产业链衔接的差距, 产业链的割裂必然增加集群内企业运营的成本。对分割的产业链进行整合, 这不仅是为了做大西部产业集群, 更重要的是增强集群内企业的生存和竞争能力。在形成西部特色产业集群的过程中, 如果仅仅满足于运作处在低端产业链上的产业集群, 将带来集群发展的巨大灾难, 这种灾难不仅仅是金钱上的损失, 而且更是宝贵的时间 (发展速度) 和机会的丧失。

产业链整合的相关度越高, 风险越小, 产业链内部的促进机制越高, 整体优势越明显。从传统的加工生产优势转向产品技术经营, 从渠道能力的强化转向服务能力的强化, 从品牌经营转向资本经营。由于未来集群发展已足够使各种中介机构享受到范围经济的好处, 更可以进一步形成比较发达的咨询服务机构体系。集群在吸引大批相关的技术人员的过程中, 可逐步形成职业管理阶层。集群中的一批规模化的企业构成产业链中间环节的核心, 这些企业由于具备各自的核心优势, 可以有效地提升集群主干产业链的素质。

参考文献

摘自国家发展改革委2007年11月13日下发的《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意见》 (发改企[2007]2897号)

由于类型的多样, 工业园区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UNEP) 认为, 工业园区是在一大片的土地上聚集若干工业企业的区域。

7.园区对产业集群的提案 篇七

关键词:船舶产业集群,船舶工业园,产业关联,关联机理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0年以后,我国的船舶工业发展迅猛,形成了相互交叉、重叠的两种产业空间:船舶产业集群和船舶工业园区。船舶产业集群化所呈现出来的强大的竞争力在经济的增长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长期以来,我国对一些正在成长的或者正在出现的船舶产业集群和船舶工业园区却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有些地方甚至陷入盲目搞船舶工业园区的误区。在许多地方的船舶工业园,尤其是在只追求数量增加的思维模式的影响下,船舶工业园区内部企业间普遍缺少产业关联性,不能形成良好的分工与协作。

因而,船舶工业园区的发展问题成为当前区域经济研究中有待探讨的课题。本文旨在从产业关联性研究船舶产业集群与船舶工业园区发展之间的关联效应,探索实现两者互动发展的有效途径,以期为船舶工业园区的培育和发展提供指导。

一、船舶产业集群与船舶工业园区

(一)船舶产业集群的概念

船舶产业集群(ship building industrial cluster)是指一群围绕船舶制造等与船舶产业活动相互联系的行为主体(企业与相关机构,包括大学、研究机构、职业培训机构以及船舶行业协会等)在特定地理位置上集聚的现象。

(二)船舶产业集群与船舶工业园的比较

船舶工业园是许多船舶工业企业在某地聚集的区域,这种聚集或是政府为发展船舶工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事先划定一块区域,然后再引入船舶工业企业及与船舶工业相关的企业而形成,或是企业基于该区域的造船资源优势自发聚集,然后政府再加以划定而形成。船舶工业园与船舶产业集群有共同点,即地理的集中性,两者都是许多企业在某一区域聚集形成的一个以船舶企业为主体的聚集区,这样必然带来两者都具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资源共享的特点。

船舶工业园与船舶产业集群也存在不同点:

1、从产业关联性来看,船舶工业园区只要求大量企业在园区驻扎,对船舶企业间的产业关联性要求不很强。而船舶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往往是具有产业相近性或关联性的,是一个船舶产业价值链的相关环节的船舶企业聚集起来的。

2、从企业文化方面来看,船舶产业集群企业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风险意识、 竞争意识与协作意识,表现出一种鲜明的文化特征。各公司之间开展激烈的竞争, 与此同时又通过非正式交流和合作,相互学习技术和变化中的市场营销技能。

3、从社会根植性来看,船舶产业集群企业遵守共同的行业规范,相互信任和交流。而一般船舶工业园区的企业来自于不同国家、不同的体制条件,企业对竞争与合作的认知也是不一样的。结果是大多数企业类似于硬性嵌入园区的独立单元,而不是根植于园区的社区网络,企业与企业之间也没有形成一种协作与竞争交织的良性关系。

二、船舶产业集群与船舶工业园的相互作用性

建立船舶工业园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引进资金、技术、发展船舶产业,同时便于生产要素的高效集约利用和船舶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升级,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提高区域竞争力。而大量的关于船舶产业集群的研究表明,船舶产业集群的内在反馈作用机制,客观上为船舶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从其内涵来看,其内部的协同效应和自强化机制极大地提升了船舶产业竞争力,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基于船舶产业集群的船舶工业园的开发建设才是船舶工业园区的健康发展的选择。船舶产业集群是实现企业间有效协作的组织形式,是推动船舶工业园发展的必然选择。

而船舶工业园区对于船舶产业集群的支撑则表现在两大方面:

首先船舶产业集群形成和集群效应得以发挥的地理条件就是产业在地理上的聚集性。政府划出一块区域,通过优化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和硬环境,制定一系列优惠的政策,吸引和鼓励大量船舶企业进驻和发展,使船舶工业园区单位面积上的产出远远高于非船舶工业园区,这为形成船舶产业集群和发挥船舶产业集群效应创造了条件。

其次,要使船舶产业集群效应得以发挥,除了企业在地理上集中外,还必须具备一些条件,比如船舶产业配套,船舶产业之间有着密切的物质和技术联系;企业间信息交流渠道畅通,交流手段和途径众多,企业间形成良好的信任和合作关系;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环境;形成被广泛认可的价值观和理念,从而构建区域文化,而船舶工业园区恰恰有利于这些条件的形成。从我国建设船舶工业园的经验上来看,大部分船舶工业园都能按照这样的规律去培育和发展。船舶工业园区在政府的推动和市场力量的共同作用下,更好地获得外部规模经济,更多地生成创新活力,从而进一步推动船舶产业的升级。

三、船舶产业集群与船舶工业园区发展关联机理

(一)船舶工业园区是区域实现船舶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

船舶工业园区是政府推进船舶工业现代化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是区域实现船舶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是一种特殊的区域环境,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船舶工业园区是政府推进船舶工业现代化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

20世纪70年以后,知识经济、信息经济不断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随着新技术革命尤其是电脑的广泛使用,船舶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技术创新的速率大大加快,船舶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船舶工业化的组织方式在这种背景下正在实现以下转变:从割裂区域经济活动的整体性通过一个的船舶主导产业发展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转到重视船舶产业联系,注意船舶产业协调发展和跨部门整体的发展;从政府管理的视角,转到企业发展的视角;在发展政策上,已从国家和区域内部的视角,转到从地方和全球相互作用的视角;从游离的船舶企业个体,转向地方船舶产业集群。在这一转变中,船舶工业园区作为众多相互关联的企业和相关机构的栖息地,政府职能改革和制度创新的示范基地,地方船舶产业集群的载体,中小船舶企业的孵化地,船舶工业园区日益成为新的经济条件下船舶工业现代化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

2、船舶工业园区是政府推进船舶工业现代化进程的较好的着力点。

我国船舶企业规模偏小,规模经济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近几年,一哄而上、无序发展船舶企业及低水平重复项目的现象依然存在。我国船舶企业数量众多,但平均每个船厂产量不到一万载重吨,约为日本船厂平均规模的四分之一,韩国船厂平均规模的二十分之一。目前世界造船业已由分段制造、劳动力、设备密集阶段向集成、敏捷制造、知识密集阶段方向发展。为了提高我国船舶工业的竞争力,必须推进我国船舶工业现代化,而船舶工业现代化的最好途径是通过船舶工业园区实施和组织,这就要发挥政府的主导和推进作用。在船舶工业园区,政府把这一块区域分割出来作为体制和机制的窗口,进行一系列的体制革新和制度创新,从而优化区域经济发展的软环境;政府也把这一区域作为政府掌握的资源集中投入地,通过市场手段和行政手段相结合的办法大力推进船舶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优化区域经济发展硬环境。这样,船舶工业园区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快速实现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化,从而吸引大量的资金进入,并通过聚集效应降低单位产品成本,实现投资和经济发展环境的良性循环。因而,政府把船舶工业园区作为推进船舶工业现代化进程和参与区域竞争的一个着力点,并通过这个着力点,来提高船舶工业的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

(二)船舶产业集群促进船舶工业园区发展完善

从培育船舶工业园区产业竞争优势的角度出发,船舶产业集群成为船舶工业园区发展的必然选择,其内在的增强机制就会驱动船舶产业集群不断进化,从而进入报酬递增的良性循环中。

1、船舶产业集群可以推进船舶工业园区的跨越式发展。

船舶工业园区的一般特征是大量船舶企业在一定区域的集中。但是,船舶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和公共物品的共享并不一定产生聚集效应。船舶工业园区的发展有赖于园区内企业的产业关联性所形成的协同效应。船舶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能实现企业间有效协作。因而,船舶产业集群是推动船舶园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它的组织形式及其机制对于船舶工业园区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2、船舶集群化发展降低了船舶工业园区内企业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

船舶集群内企业的地理接近的优势,使得企业可以共享公共资源,相互分工协作。此外,区内共同的文化有利于彼此间建立诚信、密切的合作关系,使交易双方容易达成交易并履行合同,从而降低船舶集群内企业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

3、船舶产业集群为船舶工业园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传统船舶工业园区的发展上,人们更多考虑的是自然资源、区位因素等,而对船舶产业协同与关联的聚集效应考虑得很少。船舶产业集群为我国船舶工业园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船舶产业集群是基于专业化分工和产业协作的专业化企业集群,中小船舶企业通过船舶产业关联性,为大船舶企业提供配套服务,从而形成区域性的整体规模经济优势,而且,在船舶园区内培育和发展船舶产业集群,也为中小船舶企业发展创造新的空间优势。

4、船舶产业集群能增强船舶工业园区的创新能力。

在船舶产业集群内,由于船舶企业通常能够清楚、迅速地觉察到新的客户的要求,因而能够不断地进行产品创新。同时,同行竞争也会迫使企业不断创新。船舶集群对创新的贡献还在于同行业之间的非正式交流,使得不同的思想不断在交流中相互碰撞产生新的火花。

5、船舶产业集群能提高船舶工业园区的生产率。

大量的中小船舶企业集聚于一定区域,通过区内的分工和协作,彼此之间产生一种“空间拉力”,促使船舶企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这种空间接近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生产率。从文化理念上看,在现代船舶产业集聚体内,经济活动主体的合作交易往往能够在社会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上达成共识,这种基于社会网络信任基础的合作分工,也能够提高交易效率。

四、结论

总之,本文探讨了船舶产业集群与船舶工业园区的关联机理,并由此得出结论,即船舶工业园区应采用船舶产业集群战略来发挥其技术和组织方面的优势,从培育区域船舶企业竞争优势和船舶产业竞争优势出发,构建地区环境优势。同时,应该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政府的主要作用是为园区提供良好的服务及引导,并且不直接参与园区的管理活动,而是让市场经济发挥更大的作用,只有这样船舶工业园才能获得良性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Porter,M.E.Clusters and New Eco- 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11).

[2]、王缉慈等.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蔡宁,杨闩柱.基于企业集群的工业园区发展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3(1).

[4]、杨颖.企业集群与工业园区的组织关联机理分析[J].长江论坛,2004(4).

8.园区对产业集群的提案 篇八

最近十几年来, 科技园区产业集群在我国各地有广泛的发展, 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力量, 深刻影响着各地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增长。科技园区产业集群作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 是一种联结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多中心组织体, 它的生存和发展有有赖于不断创新和演化, 实施产业升级和科技发展战略, 提升区域产业价值, 才能维持其恒久的生命力。科技园区产业集群的创新体系建设有赖于科技战略和创新文化齐头并进, 两者相互促进支持, 才能真正促进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成功。科技园区的科技战略与创新文化建设如何协调?怎样才能构建和实施科技园区的创新文化、塑造科技园区的强势品牌战略?

目前, 理论界对科技园区产业集群的研究硕果累累, 大多集中在科技园区产业集群形成的经济动因和发展策略方面, 在对科技园区产业集群创新体系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一般技术创新体系方面, 而在创新文化和品牌战略构建方面则较少见做专门的论述。

2 文献综述

关于科技园区产业集群、创新文化和品牌战略的研究状况:

关于科技园区产业集群的研究方面, 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马歇尔 (Marshall) 在其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 率先提出了“产业区”的理论, 他将产业区界定为一种由历史和自然共同形成的特定区域, 其中厂商的相互作用, 厂商群与社会的逐渐融合, 归纳出该产业区的如下特征:1) 与当地社区有共同的价值观, 拥有良好的创新环境;2) 生产系统垂直联系的企业群;3) 优良的人力资源配置;4) 产业区理想市场, 是不完全竞争市场;5) 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市场;6) 地方色彩浓厚的金融系统。总结了产业区形成的三个基本要素, 1) 专业市场的存在;2) 供应商与服务商可以提供专业的生产要素;3) 知识可以在厂商之间快速流动。马歇尔主要从规模经济、外部性和交易成本的节约, 对科技园区产业集群的经济动因进行了开创性研究。马歇尔把社区价值观摆在科技园区产业集群的首要位置, 但未对其创新文化与品牌战略体系做详细分析论述。

著名经济地理学家, 最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 (Krugman) , 认为科技园区产业集群的兴起和最初的分布是由历史即初始条件、偶然或者预期“自我完善的预言”。科技园区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增长主要取决于报酬递增、运输成本和需求的相互作用, 也是主要论述了科技园区产业集群形成的经济动因, 未专门论述科技园区产业集群的文化问题。

在科技园区产业集群的创新体系研究方面, 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Portter (1990) 指出, 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在于产业的竞争, 产业发展要在几个区域内形成有竞争力的科技园区产业集群, 并提出了著名的“双钻石”框架模型。另外, 欧洲创新环境研究小组 (GRENI) 提出了“集体学习”的核心概念, 意指区域内的创新主体之间具有强大而稳定的协调创新作用。Rosefield (1997) 则认为区域创新系统可以通过区域集群的定义来界定, 即地理上相对集中有相互独立的企业群组成的创新系统。Asheim等 (2000, 2002) 主要研究了集群内部产业之间的创新合作、制度基础结构以及知识提供者。Padmore, Gibson (1998) , 则对科技园区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作了研究, 提出GEM模型, G——环境要素, 包括资源、基础设施。E——企业要素, 包括供应商、企业结构、相关企业、战略和竞争。M——市场要素。Hill, Brennan (2002) , 对科技园区产业集群内部结构做了分析, 提出由主导产业、需求方、供应商、技术和人力资源构成的集群创新系统结构。以上国外学者未见对科技园区产业集群的创新文化和品牌战略作专门论述。

国内学者研究方面, 《广东专业镇:中小企业集群的技术创新与生态化》一书, 总结了广东科技园区产业集群的实践状况——中小企业集群的原因和现象, 并对其展开了SWOT竞争战略分析, 看清了广东科技园区产业集群存在的优势与不足, 科技园区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平台和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综则合性研究, 突出了创新的重要性, 指出创新平台的构建仅凭技术创新是不够的, 还需要文化创新等支持。但该书并未详细地说明论述科技园区产业集群的科技战略和创新文化之间的关系。

《中小企业集群发展与创新》一书, 主要研究我国传统产业型中小企业集群演化的机制, 但没有研究集群区域的创新文化, 以及创新文化对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促进作用。

综述上所述, 国内外对科技园区产业集群的研究集中在经济动因方面, 并把集群形成的经济动因归结为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天然资源、市场需求、降低成本、群体学习、相关及支持产业、政府因素和网络组织等九个方面。

本文主要从科技园区产业集群的创新文化与品牌建设, 来分析研究从科技园区产业集群的发展问题。

3 科技园区产业集群、创新文化与品牌战略的内涵

3.1 科技园区产业集群的内涵

迈克尔·E·波特 (1998) 认为, 科技园区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体。包括一批产业和其他实体。

科技园区产业集群是联结企业、政府和市场的多中心组织, 是技术、经济和社会性的组织体。科技园区产业集群是在区域经济自发性发展中形成的, 有其历史文化内涵和个性特质, 有必要加以引导和培育。

关于科技园区产业集群的社会作用, 运用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看, 科技园区产业集群具有两个优点:众多中小型企业集群, 既可以通过规模经济、资源信息共享, 节约交易成本提高商业信用, 又可以避免一体化成大企业的科层组织障碍、官僚主义, 节约内部管理成本、形成区域经济增长极。

3.2 科技园区产业集群的科技战略与创新文化

(1) 科技园区产业集群的科技战略

科技园区产业集群的科技战略:指集群区域实施其总体经营战略, 围绕企业区域发展目标, 从科学技术的角度, 通过科技开发、技术引进、技术改造等活动, 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和附加价值等, 所作的长远性的谋划和方略。

(2) 文化与科技园区产业集群的创新文化

在西方, “文化” (culture) 一词, 最早在拉丁语里是“培育”、“养育”的意思。在我国“文化”一词有文治教化的意思, 最早出现于《周易》, “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

科技园区产业集群创新文化, 是指有利于科技园区产业集群组织体孕育创新能力的人本精神、行为准则、创新价值观、创新准则、创新制度与创新方法、创新的文化环境等诸多要素等, 是如何营造一种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 或称为“产业空气”。区域创新文化不同于一般企业组织内部的创新文化, 是一种多中心组织状态的创新文化, 包含企业内部的创新文化。区域创新文化是实施区域科技战略、培育和支持科技园区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区域创新文化也是区域全部社会文化的一个构成部分。区域创新文化的构建是进一步完善整个科技园区产业集群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 科技园区产业集群科技战略与创新文化的互动关系

著名经济学家钱纳里认为, 区域经济发展由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按照钱纳里的经济结构转变理论, 科技园区产业集群的发展进入工业化后期, 会以服务业为中心, 有必要实施科技战略。而根据西方著名经济学家波特的理论, 科技园区产业集群发展必须进入“创新导向的阶段”。在创新驱动阶段, 以实施技术创新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此时的创新和竞争优势都处于巅峰状态, 国家或地区的特殊环境与历史文化传统特色也在特定产业与产业环节中出现。科技园区产业集群的经济演化必须由要素导向转向创新导向, 实施科技战略。这也就要求在科技园区产业集群内形成一个重视创新的文化环境。集群创新在科技园区产业集群形成一个重视创新文化的环境, 使企业业主、员工等自觉将创新作为创新文化自己的理念和行动准则, 进而通过创新文化将与科技园区产业集群有关的企业、政府、大学、研究所、科技人员和一般员工构建成为一个高效的区域性创新文化系统,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从而内在地推动科技园区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创新文化是技术创新的诱导机制和激励机制。其中, 诱导机制主要来源于创新收益和创新环境;激励机制则主要来源于市场需求和竞争优势。创新文化也为企业提供价值观, 并指明共同努力的方向, 这保证了技术创新活动以最大的动力去实现目标;创新制度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 从而可以实现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创新行为规范则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 保持步调一致, 从而可以提高创新活动的效率。

3.3 科技园区产业集群的创新文化与品牌战略

创新文化是品牌战略的灵魂, 科技园区的品牌战略是指构造科技园区核心竞争力一种声誉、个性、和社会形象战略, 包科技园区的企业品牌战略、产业品牌战略、园区品牌战略, 还包括品牌技术、品牌经营、品牌资产、品牌文化、品牌人才等方面的战略。科技园区品牌战略的形成需要有创新文化体系来支撑, 包括点式创新文化、线式创新文化、面式样创新文化、网络创新文化。科技园区的创新文化和品牌战略, 既有利于科技园区的招商战略和核心竞争力, 也有利于增强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品牌竞争战略的实施。

4 科技园区产业集群的科技战略和创新文化发展现状

科技园区产业集群在我国各地有广泛的发展, 其中以广东省为例, 据朱永华《中小企业集群发展与创新》一书的研究, 目前广东科技园区产业集群遍及珠三角、山区和两翼, 行业覆盖了广东机械、电子、信息、等三十多个行业, 截止2006年, 广东省共有201个科技园区产业集群专业镇 (表1) 。在广东, 科技园区产业集群不但成为珠江三角地区重要的经济支柱, 而且成为适应市场经济最有活力的经济组织形态, 以及提高区域经济国际竞争力的不竭源泉。

资料来源:朱永华. 中小企业集群发展与创新[M].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年1月

其中比较发展得较好的有东莞虎门的服装、中山小榄的五金制品、广州狮岭的皮具、汕头陈店的内衣、佛山大沥的铝型业等。

从广东到其它各地, 我国科技园区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具有很大的自发性, 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从创新文化的建设要求看,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 自发性强, 缺乏引导, 民营经济在集群经济中的占主导地位;2) 集群区内, 大多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3) 科技战略不明、产业层次不高, 技术含量偏低; 4) 产业链不完整, 集群之间的产业关联性差:5) 科技战略不明, 技术创新含量低;6) 创新文化建设薄弱, 短、平、快主义盛行, 创新精神缺乏;7) 存在地方保护主义, 政府之间的协调与合作程度不高。8) 国际化程度低, 国际竞争力差。

以上来看, 我国科技园区产业集群的发展, 急待实施科技战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充满生机活和活力的创新文化。

5 科技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创新文化与品牌战略的构建

5.1 科技园区创新文化与品牌战略构建内容

科技园区产业集群的创新文化的包括物质文化创新、制度文化创新、精神文化创新。具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 科技园区的精神风貌和个性品格。科技园区有活跃的创新精神、宽松的创新气氛。个性品格是指科技园区有良好的CIS识别系统, 包括科技园区的创新理念系统 (MIS) , 科技园区的创新视觉系统 (VIS) , 科技园区的行为识别系统 (BIS) 。通过三个系统的互动形成鲜明的创新个性。

(2) 科技园区的以创新为主导的客商选配和商人协会。即科技园区不同层次的企业集群中, 有知名的主力创新型大公司, 类似微软, 和我国的用友企业。并且建立了有行业自律的创新商人协会和创新俱乐部, 开展创新文化活动。

(3) 科技园区的科技管理文化, 构建适合适合科技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的产品、技术、市场和管理制度与政治文明, 有力地推动科技园区产业集群的发展

(4) 科技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制度文化, 如人才管理制度、资源配置制度、科技成果评价制度、产权制度、信誉评价制度、收益分配制度、激励奖惩制度和税收制度等。崇尚科学、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

(5) 科技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的物质文化创新基础。科技园区产业集群内的生产设备、技术手段、生产工艺等, 通过引进、研发、改造等多种方式, 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

(6) 科技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的技术创新科技人才, 人才的引进、报酬、就业机遇。

(7) 科技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的知识中心、论坛、网沾、杂志。

(8) 科技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的社会制度文化, 如, 法律制度、产权制度、信用制度, 税收制度、监督制度、评价制度。

5.2 科技园区的创新文化与品牌战略的主体构建

科技园区产业集群创新文化主体构建的社会网络体系, 包括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中介、资源。要形成一个多中心的创新文化运转体系。可以借鉴波特的“双钻石”框架体系, 作为创新文化的多中心体系。科技园区产业集群, 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 更主要的是隐含于技术层面背后的体制、机制和文化建设。要在科技园区产业集群形成相互依存的产业协作创新文化文化、重点企业创新文化、龙头企业创新文化、区域企业群创新文化、区域社会创新文化, 构建一个完整的创新文化主体网络。

6 科技园区创新文化战略与实施对策

推进科技园区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 要形成科技园区产业集群的创新文化与品牌战略, 并要有良好的实施对策。

6.1 科技园区创新文化构建战略

培育区域创新精神, 构建创新文化战略。创新文化战略的形成, 要分析科技园区产业集群的目的、性质、经营宗旨、社会使命、历史渊源、竞争优势, 确定有本区域鲜明个性的创新价值观、创新精神、创新风尚, 制定具有本地特色的科技园区产业集群创新文化战略。树立区域的创新个性、创新精神、创新形象和创新品牌。加强创新文化理念、价值理念的整合和导入工作, 倡导敢于冒险、积极创业、富于进取的企业家精神。实施区域品牌战略, 维护区域信用、商誉, 加强区域的行业自律和商业道德的建设。

6.2 构建创新文化的具体实施对策

(1) 制定扶持科技园区创新的政策, 通过税收优惠、产业政策、行政引导等方式, 主导创新文化。

(2) 开办创新沙龙, 主办创新研讨会, 建立创新网站, 兴办创新报刊、杂志, 张贴创新标语、悬挂创新旗帜。

(3) 建立创新扶持基金, 对创新项目和创新者给以扶持, 并推动创新资本运作和股票上市。

(4) 鼓励创业和倡导企业家精神, 崇尚创新文化。

在区域内鼓励创业, 包容失败。倡导企业家精神, 坚强果断、敢于冒险、创新品质, 接受市场挑战, 企业家成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载体, 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在科技园区产业集群内, 保护企业家精神, 科技园区产业集群应当组织有关沙龙、论坛或其他教育等多种形式, 培育企业家精神。

(5) 树立先进典型和榜样, 弘扬创新文化

对创新榜样企业和创新英雄、先进个人, 作为倡导创新文化的楷模, 给予各种优惠待遇和奖励。通过榜样人物来弘扬创新精神和创新文化

(6) 支持大型企业自主研发, 强化创新文化

对有较强的资金、经济和科技实力的大型企业, 要鼓励走向自主创新。从政策、税收、人才引进等方面扶持大型企业自主创新。鼓励大型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展开研发合作, 构建产、学、研一体化运作平台。

(7) 保护知识成果和知识产权, 巩固创新文化

禁止假冒伪劣行为、地方保护主义, 会有利于科技园区产业集群创新文化的发展。要大力宣传, 使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产权、崇尚知识产权的新风商, 对知识产权入股和报酬所得给以税收优惠, 并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8) 加强重点企业的建设, 提升创新文化

科技园区产业集群的重点企业要充分认识创新文化建设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 应尽快制定本企业的创新文化建设规划, 将创新文化规划与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的技术创新结合起来:为科技人员提供优良的创业环境, 通过创新文化建设形成科技园区产业集群企业的科研人员的创新意识, 将创新意识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和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大力宣传创新文化, 全面落实创新制度建设, 要注意将创新文化的理念体系、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和推进系统转化为企业员工的日常管理和行为模式。培育企业的科研人员的创新精神, 合作精神, 与大学、科研院所开展创新合作, 提升创新能力

(9) 促进企业集团化, 加强项目研发, 发展创新文化

集团化发展有助于企业节省成本, 共享企业资源, 通过各中小企业的集团化组合, 或是龙头企业带领中小企业整合发展模式等形式, 这样更有利于创新文化广泛地发展与传播。在科技园区产业集群内可以适当允许一些企业进行联盟或是展开龙头企业带领中小企业的发展模式, 适应相关的运行准则, 给予一定程度上的政策扶持, 使科技园区产业集群企业的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与发挥, 扬长避短。进而提升整个科技园区产业集群压的技术创新水平与产业发展水平。

创新文化是科技园区企业集群的产业空气, 是科技园区管理文化的核心, 可以强化自主创新平台和品牌战略竞争力, 促进科技园区产业集群科技战略实施、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区域创新文化和品牌战略构建必须由地方政府、龙头企业和、其他集群企业和企业员工等, 多中心组织、多方面共同努力, 营造区域的活力、提升区域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陆辉.产业机群及其竞争力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08 (11) :3-5.

[2]王兴元, 孙平.高新技术科技园区产业集群创新体系“双钻石框架模型”[J].科技管理研究, 2005 (12) :103-107.

[3]朱永华.中小企业集群发展与创新[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4]叶新云.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项目经营战略探析[J].科技管理研究, 2007 (6) :106-107.

[5]雷家驌.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6]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

[7]FRED R DAVID.战略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8]PORTER M E.The competitve advantage of nations[J].HarvardBusiness Review, Mar.No.11-Apr, 1990.

上一篇:现行标准规范清单下一篇:爱的晴雨表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