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2024-08-09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共10篇)(共10篇)

1.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篇一

诗歌鉴赏

①一般提问: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题套路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心情,心境)。

②一般提问: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变式提问: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描写手法主要有: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2)联想和想象(3)对比。(4)白描。修辞手法

(1)比兴(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6)答题步骤:

1、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明确)

2、结合诗句解释手法(具体)

3、分析表达效果(具体)

③提问方式

一般提问: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变式提问: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答题套路

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是(),如(),这种风格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提问方式

一般提问:这首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变式提问: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套路

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提问方式

一般提问: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答题步骤:

1、分析该词对突出主旨的作用(内容方面)

2、分析该词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形式方面)

2.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篇二

模式之一:鉴赏形象型。

1. 提问方式

这首诗塑造了诗人怎样的艺术形象?这首诗中所描画的形象是怎样的?

2.解答分析

这一题型主要是考查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抒情主人公自身形象或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 考生要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义, 概括其特征, 并揭示出作者蕴含于形象之中的情感。

3.答题思路

(1) 描绘出诗中的形象 (绘形象) 。

(2) 概括形象的特征 (明特征) 。

(3) 结合文章的主旨写出作者在这一形象中寄寓的情感 (析情感) 。

4.示例 (广东卷)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 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 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 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 (1) 留连得, 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问: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答: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 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 (绘形象、明特征) ;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 处境凄凉, 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 (绘形象、明特征) 。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 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析情感) 。

模式之二:鉴赏意境型。

1. 提问方式

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 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 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 (即意象) 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情景关系是答题的核心。

3.答题思路

(1)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景) 。考生在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 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

(2)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境)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 例如:明媚灿烂、恬静优美、雄浑壮阔、孤寂冷清、清幽寂静、萧瑟凄凉等。

(3)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 要结合意境氛围特点来分析。

4.示例 (全国卷II)

春日即事

李弥逊 (1)

小雨丝丝欲网春, 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 (2) , 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 (1085-1153) , 字似之, 吴县 (今属江苏省苏州市) 人, 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问: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答: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和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之时, 小雨霏霏、落花狼藉的景象 (景) , 从这些凄冷 (境) 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 (情) ;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冷落车马稀, 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 关上了自己的家门 (景) , 从这些凄清 (境) 的事物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慨叹 (情) 。

模式之三:鉴赏技巧型。

1.提问方式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艺术手法或艺术特色) 。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赏析其表达效果。

2. 解答分析

表现手法是诗人所用的能增强表达效果的手段方法, 考生要准确答题, 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主要分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技巧、其它表现手法、结构技巧四大类。

(1)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对比、反问、设问、借代、双关、顶针、回环、互文等。

(2) 表达方式技巧

(1)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等。

(2)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白描等。

(3) 其它表现手法:象征、用典故、烘托、衬托、对比、比兴、渲染等。

(4) 结构技巧:以景结情、卒章显旨、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等。

3. 答题思路

(1) 明确用了何种手法 (明手法) 。

(2) 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如何在诗文中运用的 (阐运用) 。

(3)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 (析效果) 。

4.示例 (江苏卷)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问:“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明手法) , 将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比作“浮云”, 将皇帝比作“日” (阐运用) , 表达了诗人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 忧奸邪为非作歹;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 忧国忧君忧民之情 (析效果) 。

模式之四:鉴赏炼字型。

1.提问方式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 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分析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解答分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 考生在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 得放在句中, 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3. 答题思路

(1) 表明看法并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释含义) 。

(2) 把该字放入诗句中展开想象描述景象 (绘图景) 。

(3) 该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或表达了诗人 (作者) 怎样的感情 (点情境) 。

4. 示例 (全国卷I)

江间作四首 (其三)

潘大临 (1)

西山通虎穴 (2) , 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 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 (3) , 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 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 (约1057—1106) :字邠老, 黄州 (今湖北黄冈) 人, 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 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问: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 请找出来, 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拳”在诗中为蜷缩意 (释含义) , 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 (绘图景) 。“退”在诗中为飞翔意 (释含义) , 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 (绘图景) 。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动静结合的宁静而又开阔画面, 表达了作者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点情境) 。

模式之五:鉴赏语言特色型。

1.提问方式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2.解答分析

考生不能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 而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诗的语言风格一般有:清新自然、质朴淡雅、朴实无华、平白如话、不事雕饰、简洁洗练、典雅绮丽、华美绚丽、雄浑豪放、含蓄隽永、活泼明快、欢快风趣等。

3.答题思路

(1) 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明特色) 。

(2) 结合有关诗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示例证) 。

(3)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析感情) 。

4. 示例 (北京卷)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1)

是日惊秋老, 相望各一涯。离杯消浊酒, 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 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 逐客已无家。

[注]顾炎武, 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 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 多次拒绝清廷征召, 流亡北方, 考察山川形势, 志存复明。

问: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 并作简要分析。

答: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深沉凝重 (明特色) 。这首诗是把深沉的爱国情怀“天地存肝胆”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江山阅鬓华”“逐客已无家”紧密结合在一起, 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示例证) 。在抒写离情别绪之中, 又交织着对国家兴亡的深沉感慨, 表达了作者对清朝统治者的不满之情 (析感情) 。

3.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篇三

关键字:高考语文;山东卷;古典诗歌;鉴赏

就文学体裁而言,古典诗歌是以汉语言文言文为载体,以语言节奏和谐性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古典诗歌试题是高考试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典诗歌进行鉴赏,不仅考查了考生对古典诗歌的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等,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

一、山东省古典诗歌鉴赏试题命题依据

古典诗歌鉴赏考查学生的古典诗歌知识与鉴赏能力,其命题是有依据的,主要是依据教学大纲、语文教材和考试大纲。

(一)古典诗歌鉴赏与教学大纲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有关高中语文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的重要凭据,也是编写和使用高中语文教材的总纲。[2]古典诗歌鉴赏试题的命题要遵循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对古典诗歌教学目标要求很明确,要求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学习从历史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二)古典诗歌鉴赏与语文教材

高中毕业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语文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语文教材,因此古典诗歌鉴赏与语文教材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古典诗歌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对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歌的学习与鉴赏,基本的语文知识与诗歌鉴赏能力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形成。语文老师会针对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歌对学生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几个方面对学生展开训练。语文教材也是古典诗歌鉴赏试题的命题依据。

(三)古典诗歌鉴赏与考试大纲

考试大纲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简称,它规定了考试的目的、考试性质、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等。考试大纲对古典诗歌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能力层级是鉴赏评价E,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山东省高考试卷古典诗歌鉴赏试题分析

翻阅文献我们不难发现,对古典诗歌试题的研究众多,但是对山东省古典诗歌试题的研究少之又少。山东2005年实行自主命題,其古典诗歌鉴赏的考查内容、作家作品选取、题材类型必有其特点。

(一)山东省高考试卷古典诗歌试题的考查内容

《考试说明》对古典诗歌鉴赏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形象就是人的眼、耳、鼻、舌所能感受到的物质的形态与特征。意象包括“意”和“象”两个方面,“意”指的是诗歌中的思想感情,“象”指的是诗歌中人和物的形象。[1]

下面对2005年至2014年山东卷古典诗歌鉴赏试题的考查内容做一个表格进行分析。

2004年全国卷考查的是语言和思想感情,设置为一道题。从表上可以看出,山东卷在2005年也是一道题,只是考查语言这一个方面,通过2005年的过渡,山东卷开始有所创新,从2006年开始,均是设置两道小题,多考查形象和思想感情。2014年总结出两个形象,第一个指的是诗歌的“意境”,第二个指的是人的“形象”。2008年、2010年和2013年通过设置两道小题考查学生古典诗歌鉴赏三个方面的要求,考查更加全面,较上海卷和北京卷的古典诗歌鉴赏以选择题来考查的方式来说,山东卷这种主观题形式难度较大一点,能力要求也更高。

(二)山东省高考试卷古典诗歌鉴赏试题作家及作品的选取

我国古典诗歌文化灿烂辉煌,从战国时期屈原开辟诗歌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开始,新诗人新作品不断涌现,他们或托物言志、或怀古咏史、或借景抒情,以其独特的表达使古典诗歌文化绚烂多彩。

下面就2005年至2014年十年山东卷古典诗歌选取的作家作品做一个表来展开分析。

山东省古典诗歌选取的从三国时期到近代的作家作品,相对来说,朝代广泛,两次北宋、唐代、清代,一次南宋,一次三国时期,一次北宋末南宋初,一次近代,作家作品从无重复。选取的是不为人熟知的作家作品,这种选材方式不仅可以真正地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与鉴赏能力,而且可以减少猜题或者押题的不良现象。

(三)山东省高考试卷古典诗歌鉴赏的题材类型

古典诗歌按照题材可分为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即事感怀诗、怀古咏史诗、边塞征战诗。即事感怀诗指的是作者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它又分为思乡怀人诗、送别诗和喻理诗。下面对山东省高考试卷中的古典诗歌题材做一个统计。

从表中可以看出,山东卷古典诗歌鉴赏多选取写景抒情诗和即事感怀诗,写景抒情诗或表达惜春之怀,表达思乡孤寂之感,或表达郁郁不得志的忧思情怀,或表达国仇难报的悲愤,或表达诗人的洒脱高雅,即事感怀诗多表思乡之情。

经过纵向分析可以看出,山东省古典诗歌鉴赏试题的命题有其特点,考查内容较多,涉及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在作家作品的选择上可谓煞费苦心,选取的均是不为人熟知的作家作品,更好地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尽量避免猜题或者押题的现象。在题材选择上多为写景抒情诗,含而不露,蕴藉悠远。

参考文献:

[1]陈佩娴.高考语文古典诗歌鉴赏试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4.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讲座 篇四

一、咏史诗的概念

咏史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班固的《咏史》是我国是诗歌史上

有强烈的愤懑之情,《咏史》其二就是左思对门阀制度的强烈抨击,借咏史而抒怀。

《咏怀》其二,全诗共十二句。以四句为一段,可以分为三层。此诗具有奇特而鲜明的结构,层次分明,层层相扣。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诗人之笔从自然落起,传承《诗经》兴的艺术手法,展示了一幅松、苗自然之景:青翠茂密的苍劲之松生长在清冷的山涧之底,盈弱寸茎的小苗迎光于高山之顶。在自然界,草木生长于何处,本也无可厚非。然而,已经习惯了“岩上松,原上草”的风貌的时候,此时此地,高山之苗和涧底之松无疑显得极不协调,以突兀之感形成强烈的对比角度,高低不平,大小不称。这种奇怪的状态呈现在诗人的笔下,其实以比喻的手法描述了现实生活中一种极不公平的门阀专政现象,以生长在不见阳光的“涧底松”喻才高位卑的寒门之士,以吸取太阳之精华的“山上苗”喻才劣位高的士族。诗人以鲜明贴切的比喻,以一个“荫”字真实的反映了当时制度下深受压抑,埋没寒门之才的状况,以自然不公映射了诗人强烈的愤慨之情。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此四句话是本诗的核心所在,诗人以突转的笔锋,一针见血地揭露了现实的残酷。既同前四句相呼应,又递进地揭示了寒门之人和士族人士的地位差异就如同自然界中的松苗之状态一样的不公平,一样的使人寒心。在前二句中,“蹑”和“沉”两个动词用得相当的精妙,包含了诗人强烈的爱憎意识,有对士族的蔑视和鄙夷,也有对像同自身一样的寒门才子的肯定与痛惜。更表现出诗人鲜明的凛然正气,旷达和无畏的精神,敢于言说,敢于披露。“地势”二字点明了这种不公平待遇的根源,松苗不公乃在于自然地理,而人之不公则在于门阀制度的不合理。自曹魏建立“九品中正”制度以后,就逐渐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门阀制度,在西晋初期,出现了世族独占上品的现象,“九品中正”制度已为世族门阀所利用,以巩固其自身利益。当时的士族与寒门,不仅等级森严,而且有一定世袭性,很难改变。“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点出了门阀扼杀人才的罪恶,也表现出了这种极难重返的历史根源带给诗人的深深的无可奈何。批判的锋芒在揭露历史现实的同时,那掩藏的无奈之情和深深的愤慨也感染着人心,让人为之不平。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金张指金日磾和张汤,金家七世为内侍,张家子孙官至侍中的有十多人。“汉貂”是汉代侍中官帽边上插的装饰品貂鼠尾。“藉”是把草垫在地上,人睡在草上,叫做“藉草而卧”,这里是依靠的意思,是说金家和张家的子弟是依靠祖先的基业,不论贤与不肖世代在朝为高官的。“冯公”指冯唐,冯唐忠心耿耿先后仕文、景两帝,仅仅因为出身贫寒不但得不到升迁,反而免职闲居,到了武帝招贤良方正陛见时,他已经是九十老翁不能为朝廷效力了。诗人经过金日磾、张汤的七代高官与冯唐到老得不到重用的对比史诗,抒发了因社会地位的贵贱悬殊造成埋没人才的失意和感慨。到此诗旨更加明了形象,使读者对门阀官僚制度根深蒂固的危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怀古诗的特点

方若虚云:“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已。”(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2)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3)手法:用典 对比 借古讽今 吊古伤今(4)语言:含蓄蕴藉

(5)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吴钩乌衣巷 淮水 柳营 后庭花(6)表现手法:运用典故,今昔对比,借古讽今,即事议论(7)思想感情:吊古伤今,昔盛今衰,怀才不遇(8)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三、怀古诗常用的典故

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4、折腰:《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10、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

11、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13、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14、阳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围城”、“阳关”。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如:“商女不知忘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15、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16、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如:“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

四、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步骤和方法。

(一)要弄清史实。咏史怀古诗的题材决定了诗词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历史性,因此鉴赏的

古》,便是如此。

(四)要分析写法。

不同的写法,是由主题的需要而决定的。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议论引发的,如清人刘献庭的《王昭君》,对汉元帝统治的无能作了辛辣的讽刺。也有作正反对比,或是侧面烘托。另外,引用典故也是咏史怀古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五、理解并背诵以下诗词。

1、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注:石头城在南京的清凉山西麓,自虎踞关龙蟠里石城门到草场门,可以看到城墙逶迤雄峙,石崖耸立,这就是依山而筑的石头城。战国时,楚国就在清凉山一带筑金陵邑。公元212年孙权重筑,改名为石头城,城依山临江,南靠秦淮河口,形势险要,为六朝江防要地。张勃《吴录》载:诸葛亮谓:“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帝王之宅也。” 这首诗的感情是怎样的?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答:诗人以不变写变,山、潮、水、月伴寂寞空城,而六朝繁华已成旧时陈迹。借六朝的衰亡来抒发物是人非和国运衰微的感慨,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引以为戒。

2、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①蜀相:指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②锦官城:古代成都的别称。③柏森森:柏树长得高大而茂密。③黄鹂:黄莺。④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见诸葛亮事。⑤两朝:指刘备、刘禅父子两朝。⑥开济:开创基业,匡济艰危。⑦出师未捷:诸葛亮曾五次出兵攻魏,建兴十二年(234),与魏司马懿在渭南相拒百馀日,病死于五丈原军中。

(1)写景总会渗入作者的主观感受,试分析《蜀相》诗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句,并说出跟意境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个字。

答:这一句是写入祠后所见,意思是: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跟意境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个字是“自”“空”。从“自”“空”二字可以看出祠中的凄凉、冷落气氛,含有感伤的意味。(2)本诗的主旨是咏叹什么?

答:主旨是歌颂仰慕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同时惋惜他的壮志未酬。以古人自况。

3、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注: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当时,由于苏轼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贬谪到黄州,这首词是他游赏黄冈城外的赤壁矶时写下的。试析词中景物特点以及抒发的情怀,体会词人的豪放词风。

答:从景物描写来看,描写的都是意境高远、雄浑壮阔的景物。词人怀念古代的英雄及其丰功伟业,抒发了对英雄的赞美和壮志难酬的慨叹,感情旷达而不哀伤,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整首词,气象磅礴,格调雄浑。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

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运用了哪些典故,其用意是什么?

答:上片运用了孙仲谋(孙权)与寄奴(刘裕)的典故。孙权当年建京口,并一度定都于此。南朝宋武帝刘裕则生在镇江。孙权能称雄一方,刘裕则曾经北伐收复洛阳、长安。表达了词人收复失地的理想及北伐的决心。

下片“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指的是宋文帝元嘉年间 “草草”出兵北伐,遭到惨败。借古讽今,委婉劝阻当时执政的韩侂胄急于事功,主张立即出兵。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案追击王玄漠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词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宝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文末以廉颇字比,用廉颇思赵一事,抒发未能施展才能的感慨。

5、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注:①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②《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1)该诗连用两个“笼”字,试谈谈其表达效果。

答:两个“笼”字,既突出水边夜色的迷蒙冷寂,又寄予了诗人的忧愁和伤感。(2)谈谈你对三、四两句的理解。

表面上,诗人是谴责歌女不懂亡国之恨,其实,在场听歌的应是达官显贵,所以这句答:实乃对那些达官显贵不以国事为重而贪图一时享乐的抨击。

6、过华清宫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乌 江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①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②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

(1)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

答: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注:①苏台即姑苏台,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游乐的地方,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②越中:即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

同是李白的怀古诗,但两首的艺术手法和抒发的思想感情都不相同。请结合两首诗的思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句聚焦在今日荒凉的遗址,以强烈的对比抒写了姑苏台今日的荒凉,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苏台览古》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衬托人事的变幻无常。

12、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此诗是作者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②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③晋代:指东晋,建都金陵。④衣冠:指当时的名门世族。⑤成古丘:成为一堆古墓。结合全诗理解“总为浮云能蔽日”的意义。结句落一“愁”字,作者“愁”什么?

答:“总为浮云能蔽日”句使用了比喻,以“浮云”喻奸佞臣子,以“日”喻君主,“总为浮云能蔽日”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自己报国无门,十分沉痛。诗人所写的“愁”体现的正是这种忧君忧国、怀才不展、时不我待的心情。

13、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①“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这两句是写登山所见。“浅”指水,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露出水面,故称“浅”;“深”指梦泽,辽阔的云梦泽,一望无际,令人感到深远。②羊公碑:据《晋书羊祜传》,羊祜镇荆襄时,常到此山置酒言咏。羊祜生前有政绩,死后,襄阳百姓与岘山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

这首诗的首联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内容?尾联中的一个“尚”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首联说明了人事总是在不停地变化着,时光也在不停地流逝着这一生活哲理;尾联中的“尚”字,既有对朝代更替、人事变迁,而羊公碑却还屹立在岘首山上令人敬仰的感慨,有包含了作者至今仍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的伤感。

14、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注:韦庄,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答: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是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答: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15、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 王安石

一时谋议路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注:前席:古人席地而坐,谈话投机时不自觉地向前移动坐席,靠近对方。

这两首诗都是对汉代贾谊的评述,但写作的角度不同,请说说两首诗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

答:李诗的写作角度是讽文帝悼贾生,感叹贾生治国安邦的才学得不到施展;王诗则是赞文帝褒贾生,认为贾生并未受到君王的薄待,是有感于宋神宗的知遇之恩而写。

16、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注:兜鍪:即头盔,借指士兵。坐断:占据、割据。

这首词是就哪一段史实发出感怀的?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就三国吴蜀联合抗曹的事迹发出感怀的。词中融经铸史,借古讽今,表面上是称赞孙权为天下英雄,实际上谴责南宋主和派的昏庸怯懦。“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虽为曹操之言,也代表了作者的心声,表达出对当权者无抗金复国之志的遗憾和愤慨。

17、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注:①山河表里:指潼关一带地势险要,外有黄河,内有华山,互为表里。②西都:指长安。③秦汉经行处:指秦汉两代皇帝苦心经营的地方。这首小令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试简要分析。

5.怎么做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篇五

高考语文诗歌题答技巧

1修辞方法:

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

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

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

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 篇章结构:

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5思想感情: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6作用: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诗歌鉴赏表达程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5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2.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

3.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高中语文知识点]正确使用词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熟语:

主要考察正确使用近义词、成语、熟语,题型多为选择题。

语言中定型的词组或句子。使用时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形式。包括惯用语、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

现代汉语中有些定了型的词组和短语,经常作为一个完整的单位来使用,不能随意改变其成分,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格言、警句等,内容十分丰富。

1、惯用语

惯用语是一种习用的固定的词组,既有三音节为主的固定格式,又有比较灵活的结构和强烈的修辞色彩。它通过比喻等方法而获得修辞转义。

2、谚语

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是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而且言简意赅的话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和谚语相似但又不同的有成语、歇后语、俗语、警语等。

3、俗语

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

4、成语

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

5、格言

格言是一个人机智之精华,众人汇成的睿智。格言要求内容积极向上,可以是聪明人的智慧,老年人的经验。格言,可以作为人们行为规范的言简意赅的语句。从句法结构角度说,格言是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的句子,可以独立用来表达思想。

6、警句

警句,一般是一句话或一段引语,主要用来激励和告诉当事人某些道理,提醒着使人们在生活中时刻保持着某种精神品格,所以也叫醒句。

惯用语特点:

1、语意具有双层性,除字面的语义外,还具有深层次的比喻引申意义。

2、它的结构是固定的,以三字格为常见的代表。

3、在修辞功能上它有强烈的通俗性和口语色彩。惯用语几乎都是俗的,雅的极少数,而且贬义的较多。

歇后语:

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句话,前一部分是引子,后一部分是注释,也叫引注语。个别的只说前一部分。

谚语:

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一般都能揭示客观事理,富于教育意义。如“天下乌鸦一般黑”“众人拾柴火焰高”“吃不穷、穿不穷,不会算计一世穷”等。

格言:

是具有教育意义的警句。一般出于名人之手,而在群众中广泛流传。例如“穷不失义,富而不骄”(《孟子》),偏信则暗”(《资治通鉴》),谦受益”(《尚书》)。格言意在阐发事理,多为警策之辞,所以在议论中引用格言,能够给人以启示,更富于说服力。

成语:

构成语素的音、形、义也是相当固定的。

使用对象配错

例①各种花卉,争奇斗妍;若用国色天香来形容,实不为过。

例②民谣云:“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足见贾府金玉之多,简直达到了汗牛充栋的地步。

例③桂林的山水黄山的松,真是巧夺天工。

①中“国色天香”,原指色香俱备的牡丹花,不用于“各种花卉”。

②中“汗牛充栋”,形容图书很多。不用指金玉之类。

③中“巧夺天工”,意为“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而“桂林的山水黄山的松”本身就是天然,不在“人工”之列。

人称不当

例①厂长的发言确实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例②在家里,爸爸做事总是先斩后奏,什么事情都是做了以后才让我们知道。

①中“抛砖引玉”,用于第一人称谦让之辞,不适用第三人称叙述。

②中“先斩后奏”,用于下级把事情处理完后再向上级报告,不适用于平辈关系或上对下。--人称或角度不当

褒贬颠倒

例①《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一回,活画了蒋干这个不学无术,胸无城府的腐儒形象。

例②当中国女排捧回奖杯时,举国弹冠相庆,无不佩服陈忠和教练的坚韧和勇气。

①中“胸无城府”,形容襟怀坦白,不隐瞒什么。含褒义。

②“弹冠相庆”指旧时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了,带有贬义。

搭配不当

例①例:这篇杂文对社会时弊的议论更是惟妙惟肖。

例②好一幅“梅花闹春”图,这妙手回春之作,把人们带到了融融春光之中。

①“惟妙惟肖”:形容刻画或描摹、模仿非常逼真。而句中的主语是“议论”,“惟妙惟肖”与它搭配,显然不当。

②中,“妙手回春”称赞医生医术高明,能把病人治好。

不同朋友之间的称谓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

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

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

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

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

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

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

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

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

一些容易弄错意思的成语和熟语:

差强人意:“差”是“稍微”的意思,整个成语是说“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万人空巷:人都聚集在一起,至使街巷都空了。形容哄动一时的盛况。

不足为训:训,准则。不能当做典范或法则。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

久假不归:假,借。长久借用不归还。

间不容发:谓两者之中容不下一根头发。比喻情势危急到了极点。亦谓天衣无缝,没有破绽。

惨淡经营:惨淡,极思极虑状。经营,规划安排。形容苦心规划或苦心经营。

罪不容诛:诛,处死。意谓判处死罪还抵偿不了罪恶。

意兴阑珊:阑珊,衰落。将残、将尽之意。谓意趣、兴致低落将尽。

吊民罚罪:吊,安慰。抚慰人民,讨伐有罪的统治者。

不名一文:名,占有。一个钱也没有。极极贫穷。也作:不名一钱。

噤若寒蝉:噤,闭口不作声。寒蝉,晚秋的蝉,因寒冷不再鸣叫。比喻不敢说话。

大方之家:大方,大道理。懂得大道理的人。

细大不捐:捐,舍弃。谓大小都兼收并蓄。亦作“细大无遗”。

危言危行:的“危”不是指危险,而是指正直,“危言危行”意思是“讲正直的话,做真正的事”

望其项背:是“能够望见脖子和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

马革裹尸:意思是用马皮将尸体包裹起来,指英勇杀敌,战死疆场。

曾几何时:指“时间过去没有多久”。

河东狮吼:意思是“比喻悍妇发怒”。

侧目而视:意为敢怒不敢言,形容拘谨畏惧的样子。良莠不齐:好人和坏人掺杂在一起。

从谏如流:谏,直言规劝。接受直言规劝,象水从高处顺流而下。

真知灼见:灼,明白透彻。正确而透彻的见解。

雕虫小技: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虫,虫书,秦书八体之一,西汉学心童必习的小技。

东涂西抹:随意下笔作文。多用作自谦之辞。也指形容胡乱删改他人文章。形容到处乱写乱画。

千虑一得:谓愚笨人的考虑,也会有可取之处。后多用为自谦语。

6.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必考题型 篇六

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即咏物诗或杂诗中吟咏的对象。高考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技巧点拨

1、分析诗歌中所描写的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

2、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3、分析诗歌塑造此形象的意义(体现作者的某种情操或情感,表达作者的某种向往或追求(象征或托物言志)。

经典例题

一、【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15题。(共12分)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1】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3】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免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5】。

注释: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2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3从教:任凭。4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5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3.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6分)

【答案】15.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妹气质。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解析】15.本题考查综合比较阅读诗歌的能力。这道题的综合能力包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筛选以及把握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综合感知两首诗的情感,再根据问题回到诗歌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重要依据。关于墨梅画的特点,“此花风韵更清姝”“桃李依然是仆奴”直接点出“清姝”;“造化功成秋兔毫”“意足不求颜色似”点出艺术技艺的高超。分析两诗侧重点时不妨从内容、手法、情感上逐一思考,能说出两首诗具体内容,其区别也就体现出来了。

二、(·四川成都上学期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一首明词,完成(1)~(2)题。(9分)

满江红·咏竹

陆容

不种闲花,池亭畔、几竿修竹。相映带、一泓流水,森寒洁绿。风动仙人鸣佩遂,雨余净女添膏沐。未成林,难望凤来栖,聊医俗。

问华胄①,名淇澳②。寻苗裔,湘江曲。性孤高似柏,阿娇金屋。坐荫从容烦暑退,清心恍惚微香触。历冰霜、不变好风姿,温如玉。

①华胄:旧指贵族的后裔。②淇澳:淇河岸的弯曲处。历史上以盛产竹而闻名。

(2)这首词写出了竹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6分)

【答案】竹的特点:翠绿、姿态可爱、高洁、不畏冰霜。

表达的情感:表达了对竹的喜爱赞美之情,希望具有像竹一样的高洁品质。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概括竹的特点,先从词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如“森寒洁绿”“风动仙人鸣佩遂,雨余净女添膏沐”“性孤高似柏”“历冰霜、不变好风姿,温如玉”等,然后加以概括即可。这首词是托物言志类的诗歌,作者一是表达对竹的喜爱,二是希望自己能具有像竹一样的品质。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蝶恋花送春

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问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注释:莫,莫非。

上片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垂杨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上片描写了一个喜爱春天、对春天的归去依依不舍的垂杨形象。(概括形象特点)春天来到后,楼外垂杨的千万缕枝条想要把春系住,可见其对春天的喜爱;春天离开后,垂杨不舍春的离去,便飘起柳絮跟随着春要看它到哪里去。诗人借垂杨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春、惜春之情。(结合具体词句分析)

【解析】楼外杨柳垂下千万条如丝的枝条,好像要系住那春天,但春天经过短暂的逗留,还是决然离去了。天空随风舞的柳絮,是否要尾随春天归去,去探看春的去处,把它找回来?春残时节,花落草长,山野

一片碧绿。远望着这碁春的山野,听到传来的杜鹃鸟的凄厉?声,杜即使(便做)无情,也为“春去”而愁苦,因而发出同情的哀吗。我只好举酒送春归去,春却没有回答。看到的只是在黄昏中忽然下起的潇细雨。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咏笼莺①

[清]纳兰性德

何处金衣客,栖栖翠幕中。

有心惊晓梦,无计啭②春风。

漫逐梁间燕,谁巢井上桐。

空将云路翼,缄恨在雕笼。

【注】①莺:黄莺,别名金衣公子。②啭:鸟鸣叫声。

诗人刻画“笼莺”这一形象,有何实际意义

【答案】作者通过托物言志的手法,借黄莺虽处在金衣翠幕之中,却受到雕笼的束缚以自比,表达了作者对追求自由而不得的不满及怀才不遇(或:白白浪费青春年华)的怨恨。

【解析】这首词运用了借物(笼莺)抒怀(或:托物言志)、反衬(以“梁间臙”等乌的自由反衬“笼中莺”的苦闷)、对比(以美好愿望与残酷现实进行对比,想告诉人们春天的好消息却不能自由飞翔,想直冲云霄一展胸怀却囚禁鸟笼不得自由)的手法,表现了作者烦厌官场、渴望自由的思想感情。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杜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

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⑴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⑴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予着两地彼此的相思,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作者通过描写春夜清冷静谧的月下景色,抒发了自己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

【解析】月亮照在离家万里之遥的瞿唐峡的上空,是春天初六的上弦月。月光皎洁,时时照亮幽暗的居室,像往常一样洒满清幽幽的天空。这四句是写月的,表现的是环境的清幽。天气凉爽,衣襟下垂不动,月亮高悬,对着流满泪的脸。这里的“泪脸”很直接的表明了诗人的漂泊之苦,忧国之愁。最后一句的意思是:有乌鹄向南飞,在这深深的夜里,它栖落在江边。

实战演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寒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郑思肖是宋末诗人、画家,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

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寒菊”形象?诗人借寒菊表达了什么情怀?

【答案】①塑造了傲立不群(孤傲高洁),坚贞不屈的菊花形象。从“不并百花”“独立疏篱”中可看出不随时俗、孤高傲世。从“枝头抱香死,北风不落”中突出其在肃杀的北风中,枯守枝头,抱香而死的不屈坚贞。②抒发了不愿随从于世俗权贵、独守清高的人生追求和坚持气节、不仕元朝的爱国情操以及忠君报国、宁死不屈的可贵精神。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题为两问,“寒菊”的形象分析,“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两句咏菊诗,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它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也决不被北风吹落的高洁之志,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诗人借寒菊表达的情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本诗名有咏菊,但菊花实为自已的真实写照,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鼠屡败吾书偶得狸奴捕杀无虚日群鼠几空为赋

陆游

服役无人自炷香,狸奴乃肯伴禅房。

昼眠共藉床敷暖,夜坐同闻漏鼓长。

贾勇遂能空鼠穴,策勋何止履胡①肠。

鱼飱②虽薄真无愧,不向花间捕蝶忙。

(注)①胡:中国古代称北边或西域的民族。②飱:同“飧”。

4.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猫的形象。

【答案】4.陪伴作者,给人温暖;勇猛善战,功绩非凡;不求待遇,尽职尽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猫的形象”,然后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诗句概括其特点。本题中,从“狸奴乃肯伴禅房”可见:陪伴作者,给人温暖;从“贾勇遂能空鼠穴,策勋何止履胡肠”能看出猫的勇猛善战,功绩非凡;从“鱼飱虽薄真无愧,不向花间捕蝶忙”可见:不求待遇,尽职尽责。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素香丁香

【宋】王十朋

落木萧萧,琉璃叶下琼葩吐。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

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含春雨。结愁千绪,似忆江南主。

词中刻画的丁香形象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答案】词中刻画的丁香具有高雅、香气素淡、与世无争、满怀愁绪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由“琉璃叶下琼葩吐”可以看出“高雅”的形象特征;由“素香”可以看出“香气素淡”的特征;由“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可以得出“与世无争”的形象特征;由“结愁千绪”可以得出“满怀愁绪”的形象特征。考生依此组织答案即可。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的题目。

西江月·红梅

【宋】王安石

梅好惟嫌淡伫,天教薄与胭脂。真妃①初出华清池。酒入琼姬半醉。

东阁②诗情易动,高楼玉管休吹。北人浑作杏花③疑。惟有青枝不似。

【注】①真妃:唐朝贵妃杨玉环。琼姬:传说芙蓉城中仙女。②东阁:古代宰相招致、款待宾客的地方。③杏花:一种春花,枝直。

用四个词语归纳红梅的特点。

【答案】质朴、自然、清纯、妩媚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的能力。事物的形象有时通过相关诗句来表现,有时通过关键词语来突出。因此,在作答时一定要结合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其次挖掘事物内涵,要由表及里地把事物的含义挖掘出来。本题要求“用四个词语归纳红梅的特点”。“梅好惟嫌淡伫”,意思是梅花虽好只是嫌它素淡挺立,写出了梅的质朴;“天教薄与胭脂”意思是梅花红中微淡的色彩,是上天给它施予了一层薄薄的胭脂,写出了梅的自然(雅致);“真妃初出华清池”意思是梅花像贵妃出浴,写出了梅的清纯;“酒入琼姬半醉”意思是梅又像喝了仙子醉酒,写出了梅的妩媚(娇媚)。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伤愚溪【注】

刘禹锡

溪水悠悠春自来,草堂无主燕飞回。

隔帘惟见中庭草,一树山榴依旧开。

【注】愚溪,在湖南省永州市西南,本名冉溪。唐柳宗元谪居于此,改其名为愚溪,并结茅树蔬,筑堂而居。此诗作于柳宗元去世三年后。

本诗和晏殊《浣溪沙》词中都有“燕”这一意象,它们的作用是否相同?请具体说明。

【答案】不相同。《伤愚溪》中的“燕”体现了自然永恒不变的特性,衬托人事变迁,斯人已没。《浣溪沙》“似曾相识燕归来”句中的“燕”象征生活中循环往复、永远存在的美好事物,与“花落去”相对,寄托了词人对自然、人生乐观通达的观照。

【解析】回答本题要注意结合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再联系燕子的象征意义,进行综合思考。

六、阅读下列诗歌,完成所列问题

踏莎行

贺铸

杨柳回塘①,鸳鸯别浦②,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③。

返照④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⑤: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注释】①回塘:曲折的水塘。②别浦:不当行路要冲之处的水口。③红衣:荷花的红色花瓣。芳心苦:指莲心有苦味。④返照:夕阳的回光。潮:指晚潮。⑤骚人:诗人。

(1)此词咏荷,词上片刻画的荷花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上片最后两句使用的艺术手法。(5分)

【答案】(5分)上片中荷花具有孤寂、悲苦的特点。(2分)后两句使用了拟人手法(1分),将荷花比作亭亭玉立、孤芳白赏的美人(1分),表现了它处境寂寞和芳华零落的悲苦(1分)

【解析】词人在上片通过对周围的环境和荷花“红衣脱尽芳心苦”的正面描写,突出了寂寞地开落、无人欣赏的荷花形象特征;下片将荷花比作美人,似与骚人语,不肯嫁春风,曲尽它的情态风神;显示了荷花的幽洁高雅。

七、阅读下列诗歌,完成所列问题。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有评论赞誉这首诗“咏物最上乘”,请简要分析诗中蝉的形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这首诗以蝉的饮露难饱指自己的清贫;蝉的徒劳鸣叫和树的无情寄托孤独凄凉的身世遭遇;借咏蝉以喻自身品质的高洁。

【解析】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前半首闻蝉而兴,重在咏蝉;它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后半首直抒己意,他乡薄宦,梗枝漂流,故园荒芜,胡不归去?因而闻蝉以自警,同病相怜。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实属“咏物”佳绝。

八、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一题。

早雁

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诗中的“早雁”是怎样的一个物象?

【答案】诗中的早雁是遭射四散,流离失所,欲归不得的征人形象。

【解析】此诗采用比兴象征手法,借雁抒怀,以惊飞四散的鸭確比喻流离失所的人民,对他们有家而不能?的悲惨处境寄予深切的同情;又借汉言唐,对当权统治者昏庸腐败,不能守边安民进行讽刺。全诗通篇无一语批评执政者,但在秋天就设想次年春天胡骑还在,则朝廷无力安边之意自明。风格蜿曲细,清丽含蓄,为杜牧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咏琴

刘允济(注)

昔在龙门侧,谁想凤鸣时。

雕琢今为器,宫商不自持。

巴人缓疏节,楚客弄繁丝。

欲作高张引,翻成下调悲。

(注)刘允济,初唐诗人。武后在位时嘉其文才,中宗即位后贬其为地方官员。

诗人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琴”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诗人塑造了一把最初意外受到器重、终被束缚与抛弃的古琴形象。人们用良材做成一把高贵的古琴,而琴欲为高张之曲,却被人反弹成了“下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诗人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琴’的形象?请简要分析”,然后到诗中找到直接写“琴”的诗句,理解其意思,借以分析“琴”的形象。由“昔在龙门侧,谁想凤鸣时”可知,琴的前身是梧桐树,能招来发天籁之声的凤凰;由“雕琢今为器,宫商不自持”可知,琴的前身梧桐树被商人制成谋利的琴,弹奏的音乐不由自己;由“欲作高张引,翻成下调悲”可知,琴本可以奏出精妙高亢的曲调,但巴人楚客对此并不赏识,由此可以看出,诗中的“琴”由重视到遭弃,展示了“琴”的不自持。考生可以围绕这些来分析“琴”的形象。

十、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咏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①,卷雾出山楹②。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注】①涧户:涧边的人家。②山楹:就山岩凿成的房屋。

诗人笔下的“风”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试作简要赏析。

【答案】诗人笔下的“风”是个不知疲倦、不辞辛苦的奉献者和“有情人”的形象。“风”使山林清爽,它驱散烟霾,卷走云雾,并且在日落山水静的时候,为人们吹响松涛,奏起大自然的乐章。

7.高考诗歌鉴赏略谈 篇七

一、“景”。“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即人们常说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例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 ,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答案】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景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

例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 ,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答案】以悲景写哀情 :“雨中黄叶树 ,灯下白头人。”树叶在秋风中飘落,和人的风烛残年正相类似,意境凄凉,树作为环境中的景物,起了衬托作用。

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雨、黄叶树、孤灯、白头人,字字写景,又字字传情。即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二、“情”。 情感是诗歌的灵魂,不管是写景还是叙事,都离不开“情”

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思远人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 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例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古代诗歌阅读。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 请简要分析

【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三、“事”。 叙事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强项,诗歌中的事是通过细节描写体现出来的。 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有效途径。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 :家书将要发出时,又疑惑和担心漏写了什么,故“又开封”。游子客居洛阳,见到秋风秋景,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验证自己的疑惑和担心。

例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 为什么?

8.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篇八

【关键词】诗歌 景与情 手法 高考

在我国灿若星河的文学宝库中,古诗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也是高考中的一个热点。如何才能轻松巧妙攻克高考诗歌鉴赏题?我觉得准确把握诗歌特点,抓住其景与情的关系,准确审题,明确答题的步骤,就能做到答案准确而不失分。

一、明确诗歌特点

诗言志,歌传情,诗歌多寄托志向,抒发感情。诗人常借助景物描写来传情达志,写景是手段,而抒情才是目的,这就有了景与情的关系。清代李渔也曾说过:诗不过“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他的这些理论是对中国古诗特点的高度概括,也是我们读懂古诗的关键所在,更可以作为攻克高考诗歌鉴赏题目的指导思想。

二、正确把握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读懂诗歌

1.抓住意象,把握诗歌内容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这样诗歌的内容和感情也就很容易把握了。

例如:2005年高考全国卷Ⅰ考的是李华的《春行即兴》。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抓住诗歌中的意象,有草、涧水、芳树、花、春山、鸟,这样就能知道诗歌的内容是描写山花烂漫、鸟语婉转的佳境。

又如: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此诗写的意象有阳光、江山、春风、花草、泥土、燕子、沙滩、鸳鸯,这样也能很快懂得诗歌描写的是明净绚丽的春景。

2.分析写景的技巧,把握诗歌手法

“诗言志”,诗人写景的目的是抒发感情。要鉴赏诗中的景,就需留意写景的角度,如远近、高低、俯仰;也要把握和分析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色、绘声;还要理解描写景物的技巧,如动静、明暗、虚实、香臭、酸甜、苦辣、冷暖等。留意了写景的技巧,也就准确把握了诗歌的表现手法。

3.明确景与情的关系,把握诗歌情感

(1)从景与情的距离角度来说,景与情的关系有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以景衬情、寓情于景、缘情设景、融情于景、因景生情等。面对这么多的专业术语,我们的学生很容易被弄蒙,甚至有时连我们教师也说不清楚,所以我们就允许学生在考试时统言之“借景抒情”,不要去细分细说,免得弄巧成拙。

例如: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御西夏。这首词是他切身的体会。“塞下”、“秋”、“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羌管”,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充满肃杀之气。耳之所闻,目之所睹都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将军和征夫离家万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飞,听到悲哀的笳声和羌管,既希望取得伟大的胜利,而战局长期没有进展,又难免思念家乡,魂牵梦绕着妻儿。爱国激情、浓重乡思交织在一起,构成他们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合当时的人矛盾情绪,情景交融,使全词情调苍凉而悲壮。

(2)从景与情的感情色彩的角度来说,景与情的关系有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这里同时也涉及到衬托(反衬与正衬)的表现手法。

例如:元稹的《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这首诗就是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诗所要表现的是凄凉哀怨的心境,但却着意描绘红艳的宫花。红花一般是表现热闹场面,烘托欢乐情绪的,但在这里却起了很重要的反衬作用:盛开的红花和寥落的行宫相映衬,加强了时移世迁的盛衰之感;春天的红花和宫女的白发相映衬,表现了红颜易老的人生感慨;红花美景与凄寂心境相映衬,突出了宫女被禁闭的哀怨情绪。红花,在这里起了很大的作用。这都是利用好景致与恶心情的矛盾,来突出中心思想,即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谓“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白居易《上阳白发人》“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也可以说是以乐写哀。不过白居易的写法直接揭示了乐景写哀情的矛盾,而元稹《行宫》则是以乐景作比较含蓄的反衬,显得更有余味。

三、利用诗歌景与情的关系,轻松攻克诗歌鉴赏题目

准确把握了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也就准确把握了诗歌内容、手法、情感,这样即使面对异彩纷呈的高考诗歌鉴赏题目,也会觉得容易上手解决。

例如:2007年山东卷考的是徐兰的《出关》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翻飞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题目:分析“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照应诗的最后一句,桃花是家乡温馨美好的景物,雪是塞外清冷生活的代表。作者通过两种景物的对比突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战争生活的厌倦。

这里考的是对比的艺术手法,但解决这个题目时却需要紧密围绕诗歌的景情关系来分析。

此外,江苏卷考查借景抒怀,浙江卷考查寓情于景,湖北卷考查对比。只要仔细分析,正确运用情景关系的相关术语这类题目就可以成功解决了。

高考中有不少题目要求再现诗歌描写的艺术场景、诗人的形象、分析诗人的情感。这类题目也要通过情景关系来解决。

例:2007年全国卷II考的是王维的《新晴野看》

新晴原野旷,纵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题目:说明尾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并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题目表面是要求分析场景,实际要结合诗人王维的形象才能正确答题。

这一联诗人描绘新晴之后农人忙于耕作的景象,这种热闹与前文中的静态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立于原野喜欢静观世象,但又在这一派生机中难以掩饰其喜悦的诗人形象就跃然纸上了。动景与静情形成对比,全诗也因此活了起来,布满了生命和生活的气味。

中国古诗数量众多,内容涉及面很广,理解的难度较大,而高考诗歌鉴赏的题目类型多样,考生往往无从下手。这时候,我们的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紧抓诗歌的特点,准确把握诗歌景与情的关系,仔细审题,组织语言,运用模式,规范答题,就能自如地鉴赏写景抒情古诗,从容对待高考。

9.语文高考中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 篇九

语文高考中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从选择题选项入手,一般是4选1个错误的~把选项一个一个分析好起码有3个是对的~~错的哪个也是细节错。大体应该没问题。如果分析的好对于下面的一道表述题很有帮助明确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 一般表述题打出这个给你1分如果有叫你简要分析的~你最好一句话一句话分析~老师会挑你对的给你分的,不要大体概括或者总结性回答~除非你对诗吃得很透一定要多写,诗歌鉴赏表述题给你3行空千万不要写一行,一定要都写满,人家题给你3行是有目的的不是白给你的~回答时候越具体越好~尽量了解各种意想 像什么(梧桐,黄雀,商女等等)多了解一些著名作者的出身背景注意看诗歌鉴赏中的注释(比如说什么作者被贬后写的啊。类似这样的)这样能把握答题的大体方向不会错

另外诗歌鉴赏是高考中比较难的一个考点~基本上不会拿满分~如果4分体照着2 3分去拿和别人拉不开多大档次~不要死扣也别钻牛角尖

10.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篇十

【考点突破】 形象是诗歌表情达意的载体。要理解诗歌的情和意,首先要从形象入手。诗歌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其中人物形象又有两种类别,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指那些托物言志诗中所吟咏的形象。景物形象则是指各种诗歌中描绘的生动、形象的自然景象和人工景象,如日月风云、湖光山色、田园桑麻、楼台城廓等等。诗歌里,形象和情意结合被称作意象,意象是古典诗歌鉴赏题考查的一个重点。(考查意象的题目,主要有把握意象的特点、分析形象与内容情感的关系、理解形象的寓意、表现形象的技巧、通过形象理解意境、通过形象理解哲理等。)

鉴赏诗歌形象,首先是识别,也叫感知。要了解诗中写了哪些具体形象(具象),有些形象还呈迭加形,这些具象合起来是要表现一个什么形象,弄清它们的字面意义。其次是分析特点。人物形象的性格品质特点,物象和景象的突出特征等,要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概括,以便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旨。再次是体会形象中寄寓的诗人的思想感情。古典诗歌的形象使用,往往是有规律的,他们的联想思路与当时的文化意识有关,诗歌中很多形象往往被赋予某种特定的含义,这种形象就成为了诗歌意象。这一系列意象都是评价诗歌的思想和感情的门径。我们可以积累一些古典诗词意象方面的材料,作一些鉴赏练习,以提高鉴赏能力。

【典例调研】

【典例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咏柳

曾巩

用心

爱心

专心 1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赠柳

李商隐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1.这两首诗中的意象各自有何特点?它们各自实际的寓意是什么?

2.这两首诗同是以柳为吟咏对象,从形象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分析〗这两道题考查对意象的理解和把握,并由此分析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两题,要从诗歌所描写的形象入手 ,分析其各自特点,并由此探究诗人表达的感情。这两首诗同为咏柳,但是各自柳的意象是不同的。曾诗较为浅显,描写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如在目前。后两句是冷静地告诫,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柳叶飘零的时候啊!作者的批判讽刺意味很浓。李诗则较为含蓄,全诗八句,纯用白描,篇中不着一个“柳”字,却句句写柳。首联写柳树从北到南,无处不在。“掩映”“参差”写出了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点出时间是春天。颔联写柔长的柳枝在春风的吹拂下,翩跹起舞。“风流”“婀娜”写了柳的体态轻盈,宛若妙龄女郎,非常动人。

用心

爱心

专心 2 颈联、尾联写绵延不断的柳色牵引着诗人的目光,越过桥堤,来到了繁华的人间。花飞似“雪”则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而其中也暗含离凋谢不远的意味,透露出诗人的痛惜之情。诗中的“柳”像是一位身影窈窕、婀娜多情的女郎。咏柳实际是咏人,对柳的爱怜,实际上表达的是对人的依恋和思念。

〖答案〗

1.曾诗中的“柳”意象的特点是还未成熟,借得东风之力便轻狂乱舞,不曾想到也有凋零的时候。寓意是讽刺和警告得志便猖狂者。李诗的“柳”意象的特点是窈窕美妙,婀娜多情。其寓意是美好多情的人,美好难忘的事或者理想总是令人有无尽的怀想。

2.曾诗表现了作者对得志便猖狂者的讽刺、厌恶之情。这从“乱”, “倚得”,“猖狂”,“不知”等词语中可以明显地感觉得到这种讽刺、厌恶意味,尤其是整个意境全部笼罩着这种感情。李诗表现的是作者对“柳”的喜爱、依恋和思念之情。诗歌把“柳”放到几个地方(都是能引起志愿之思的地方)来写,写她无处不在的掩映、参差,既是写实,这些东方确实有柳,而又是一种思念之际的幻觉,诗人赋予“柳”以温柔多情的美好内质,且不说“风流”“婀娜”,仅第三联就把她多情难舍、情意绵绵之状写得动人心魄。如此之“柳”,如何使人不爱?

【方法探究】意象是蕴含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诗歌往往通过写景状物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诗讲含蓄,作者在诗歌里往往不一定把思想感情直接表达出来,而是借助某些形象去含蓄地表达。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就要有借助意象分析去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意象,可以由描绘意象的词语入手,进行意象指认和迭加,进而推断思想感情。如南宋诗人徐元杰的《湖上》:“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作者用“花

用心

爱心

专心 3 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这些意象,写春游西湖所见的景色,优美、灿烂、热烈,充满生气又不失平静,由此可见诗人快乐的心情。结合后两句的“人意好”和箫鼓鸣奏,更加显示出诗人愉快欢欣的感情。

【误点警示】缺乏必要的知识积累而误解诗意。诗歌鉴赏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才可以顺利解读意象,把握诗意。如李商隐的《赠柳》,读到首联就会遇到“章台”、“郢路”两个“拦路虎”。如果不理解“章台”本是汉代长安的街名,后来就代指长安,“郢路”指通往楚国都城郢都的路途,是重返国门之路,就很难理解诗人在说“柳”在北在南,在各处都有,并且是国都之地,士人向往之地,这里隐含了诗人的一种难言的思念之情。这里的思念对象,表面是多情的“柳”,是意中人,结合附着主意象的环境意象,作一定的推测,才能体会到,这是一种信念、一种理想,也许是一种隐隐的失落感,或者是沉沉的忠心志。

【典例2】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双调】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其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这支曲子写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这道题考查对元曲意象的分解理解和整体把握能力以及分析意象与作者思想情感的关系的能力。我们首先可以从词句入手,寻找意象,然后整体感受,构建画面,把握诗作者的思想感情。“西风”为秋风;“信”为离别才有的物事;“雁”候鸟也,与“我”之“归未”相应,别出意味;“红叶天”,秋天之谓;红叶,就是枫叶。深秋枫叶红遍,霜林如醉。杜牧《山行》有“停车坐爱枫林晚,霜

用心

爱心

专心 叶红于二月花。”“黄花地”,指菊花满地;“芭蕉”“雨声”,雨打芭蕉,谓孤独愁苦,时光难捱的境界,刘光祖《昭君怨》有“疏雨听芭蕉,梦魂遥。”由此可见,此曲看为写景,实为写情,抒发游子怀乡之情。他接到万里之外的家书,内心悲愁,亟盼如候鸟般也能回归家乡。可以理解为作者写自己愁苦心情,也可以理解为他为游子代言,表达了他对游子的深切同情。

〖答案〗西风、啼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秋风萧瑟、雁啼花落的时候,离家在外的游子,偶接家书时那种万般无奈的愁苦情景图。寄予了作者漂泊在外、事业无成、有家难归的苦闷之情。

【技巧点拨】诗歌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说理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诗人的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读者欣赏诗歌,就要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

把握意象,从一个民族特定的文化出发,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一提到菊花,往往表达“不畏权贵,追求淡泊”的情感,塑造的往往是隐士的形象;一提到“月亮”,往往指“思乡”之情,塑造的往往是游子的形象;一提到“杨柳”,往往指“朋友依依惜别之情”,塑造的往往是“好友”的形象;一提到“鸿雁”,往往指书信,指“羁旅伤愁”的情感,塑造的也往往是“思乡者、思人者”的形象;一提到芭蕉、雨声,就想到孤独寂寞。等等,对于意象,我们可以积累一些古诗常见的例子,以便形成一种文化积淀,如此做起题目来,就会得心应手。

用心

爱心

专心 5 【知识拓展】当看到一道诗中的意象后,如何判断其所指代的象征义呢?可用下述三种方法:

(1)套用法。把平时积累的意象的象征义识记住,考试时直接套用。平时复习时可以搜集一些,作些分析,形成印象,考试时可以套用。

(2)联想法。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其本来义和指代义往往在特点上有某种联系。如梅因傲冬而开,故常取其不畏邪恶之义;竹因空心,故常取其谦虚,又因其直而有节,故常取其有气节义,等等。

(3)谐音法。古代的很多意象其本来义和指代义往往也有这种联系。如“柳”因与“留”谐音,故常取其“不愿朋友离去,依依惜别之情”,“莲”因与“恋”谐音,故取其作为爱情的象征。

【典例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横波亭(为青口帅赋)

元好问

孤亭突兀插飞流,气压元龙百尺楼。

万里风涛接瀛海,千年豪杰壮山秋。

疏星澹月鱼龙夜,老木清霜鸿雁秋。

倚剑长歌一杯酒,浮云西北是神州。

1.这首诗首联写了什么意象?请简析其特点。

2.颈联所写情景特点是什么?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3.本诗为青口帅所作,既赞颂青口帅,又借此表现自己的心怀志向。你读了本诗感受到一种怎样的形象?表达了诗人自己怎样的心怀和志向?

用心

爱心

专心 6 〖分析〗这三道命题都从形象理解的角度立意,考查对诗歌形象的理解把握能力,切口较小,但是要准确理解,又必须对整首诗有全面的把握。这符合诗歌考试命题的思路。切口小是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表现理解能力,少写点字;而立足全诗理解才能做好题,是真正能力的反映。这首诗借对登横波亭的情景描写,寄托对青龙帅的殷切期望,反映了金人爱国志士对国家时局艰危的深切的忧患意识和深沉的爱国情怀。首联入笔写亭,突出其孤危豪迈之感,一“孤”字独显伟岸、无与匹敌之感,“突兀”有横空出世之意,高已高矣,又下临飞流,更是气压“群楼”,独展雄姿,堪为龙首。站此楼上,放眼四观,阔大之象,伟岸之姿,令人陡生豪情。到颈联诗人笔锋一转,写清江寒景,鱼藏水底,雁唳长空,惨淡肃杀,一派清寥,暗示时局艰危,令人忧心。尾联一展雄情豪意,夸赞青口帅雄姿英发,定能深孚众望,收复失地。那情那志,可谓是豪迈之极,读来令人心热魄动。回答这三道题,需要在诗歌整体精神的观照下,结合具体要求做具体回答,切忌大而不当、说大话空话。

〖答案〗

1.这一联的意象是“孤亭”,其特点是孤危、挺拔,上插云空,下临飞流,气压群楼,气势凌人。

2.颈联以六个名词平列,贯一“秋”“夜”时间,勾画出雁唳长空,鱼潜水底的凄清江景图。在全诗中,这一联不仅在结构上造势生澜,在构思上推进文意,更包孕对国家时局艰危的担忧,为赞颂或期望青口帅张本。

3.诗人借环境勾勒,衬托出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坚定威武,无出其右的将军形象,借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危难的担忧和对将帅真诚深切的期望之情,表现了自己赤诚的爱国情怀。

【方法探究】欣赏诗词曲中的形象要利用想象,善于补充,巧用互衬,互相彰显,做到心“领”神“会”。诗词曲塑造形象,因其字数、格律等等限制,往往只是抓住特点,传神式点画,利用互相补

用心

爱心

专心 7 衬的手法,相互印证、启发,有时只是限定方向,由读者去补充完善,有的还有言外之意,象外之音,需要我们仔细按照一定的方法仔细品味,抓住特点,感受神韵。如上题中的诗歌,要理解“孤亭”形象,除了对字词独特韵味的准确把握外,还需要联想到与“元龙”“百尺楼”相关的典故,赞赏陈元龙的气势豪迈和刘备对许汜说的盛气凌人的话,传达出豪迈之气。结合颔联的博大气势,联想到人登此楼时的形象气质,面对此景凝神思索国家现状的百忧揪心的神情,到慨然下定决心的勃然形象。这些都需在想象补充中完善。同时,在理解这将军形象的同时,联想、以实显虚,发现这形象背后的诗人自己。在形象认识过程中,要注意诗歌常用的含蓄、双关、象征等艺术手法,理解其明言此实在彼的特点,有时还要结合诗人遭际、时代背景等来理解。

【技巧点拨】解答“理解诗歌形象”题,实质上是对诗歌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对诗歌意境的体味问题。一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全诗的意象有哪些;第二,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一个什么样的意境,有何特点;第三,为什么创设这样的意境,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高考命题在考查诗歌形象上,也主要考查两点,第一,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第二,对诗歌意象的体味,包括诗歌的色彩、构成、情味等。

1.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可以用“形象类型划定法”来分析,即按照古典诗歌常见形象类型来进行具体分析,其主要类型,如忧国忧民型,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型,寄情山水、归隐田园型,豪放洒脱型,爱情绵长型等。归入这些类,再作具体入微的个体分析,以显影其个性特征。

2.对诗歌意象的体味,实际上是对诗歌的色彩、构成、情味等作出具体理解。可以采用“意象类型找位法”来分析,即诗歌意象一般可分为情、物、景、事、古迹等类型,而每一类中的景物或事物、古迹等,往往有特定的文化积淀,形成独特的意蕴寄托,我们要做这方面的积累。同时,用心

爱心

专心 要结合对作者的个体认识和对时代背景的联想。分析这些景物等与作者的“情”的结合点在哪里,体味其独特意味,感受其独特形象,如此,才能准确而有创建性做题。

【典例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题目。

古诗

无名氏

橘柚垂华实,乃在深山侧。闻君好我甘,窃独自雕饰。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芳菲不相投,青黄忽改色。人傥欲我知,因君为羽翼。

1.这首诗塑造了怎样一个形象?主要运用了什么塑造形象的手法?这个形象有何象征意义?试简要赏析。

2.钱钟书说:“取譬者用心或别,着眼因殊,因而旨则异。”屈原以橘寄托对自己坚贞品质的宣言,杜甫借橘劝戒肃宗停止贡橘之举,张九龄借橘抒发被人排挤不得信任的怨叹。你怎样评价这首诗里的“橘”形象?

〖分析〗这两道题,一道把诗的形象与表现手法、诗歌象征意义结合起来考查,一道提供背景知识,要考生对诗歌形象作出自己的评价,属于开放性、拓展性、探究性题目,具有创新意义,符合新课改精神,可以特别关注一下。这首诗用拟人化的的手法,以橘自比,表示自己胸有大志,拥有大才,可惜被闲置不用,希望得到引荐。整首诗都以橘的口吻来写,写其硕果累累,满腹希望,担心时光荏苒,空掷岁月,私下听说某官员爱好其味美,便更加着意修饰,表示希望之意。暗示的却是当时的知识分子要想仕进的艰难,常常要干谒达官显要。这种一字不提人如何,全篇都写橘形象的诗歌,理解起来就要懂得诗歌创作的特有象征手法。至于比较,如果有较宽阔的知识面,用心

爱心

专心 9 作起来更容易,即使不太了解题干所说的几位诗人的诗,根据本诗形象的理解,也能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硕果累累,香郁芬芳,却被弃置山旁,满腹忧虑,满腹希望的橘柚形象。采用白描和拟人手法来写橘柚,实际象征的却是身怀高才,却施展无门,被弃不甘,意欲进取的知识分子,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一种常见状况和心理。

2.本诗旨在借橘以达自我推荐,希望得到引荐之意,虽然不免谄媚低俗之气,但进取向上希望发挥作用之心也不能不说是积极可取的;虽然显得境界不高,但反映当时一般士人心理也是惟妙惟肖的,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士人也难有其他出路。(言之成理即可)

【误点警示】 误点之一,不会联想,过于着实。诗歌形象理解的虚实、象征、彼此等手法很重要,过于着实,往往堵塞了进入诗歌实际要写的形象理解之路,只看到所写之橘,不见橘象征之人;只见所写之景,不见写景之人;只见所写之象,不见反映之内心。这样答题,不免有隔靴搔痒之弊。

误点之二,大而化之,不能落实。诗歌鉴赏题一般要求根据所给定诗歌作答,而往往有人答题时忘记了这一点,写几句所有诗歌都能用上的话,没有体现“个体特色”,这样的答题看似正确,实际没有意义。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总结积累的一些意象象征意义、诗人形象类型、常见鉴赏用语等等,不能化知识为能力,不能活学活用,往往效果不佳。

【方法探究】 弄通字义,读懂诗句,是鉴赏诗歌形象的第一步。弄懂字义,不仅需要理解一般字面意义,更需要结合语境和文化背景,理解其言外之意、象征意义。如2007年全国卷III第9题,答题时,就要结合注释了解作者,再紧抓写意象“琴”、“棋”和情感“怜”、“爱”、“系”等词语,用心

爱心

专心 理解诗的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诗人以“琴”、“棋”的“直”、“方”品质自比,描绘自己小斋独处,只与琴棋相伴,不“系”(牵挂)国家兴亡的情怀,抒发诗人对个人遭遇的感慨。

把握虚实,联想推测,是鉴赏诗歌形象的关键。诗歌往往写风物而寄情怀,借景以抒情,托物而言志,我们需要弄清这里字面与所寄,实写与含蓄的关系,根据诗歌鉴赏规律,想象推测,洞幽烛微。如2007年辽宁卷15题,所选两首诗都是写景抒情诗,景中有情,寓情于景。实写景,景含情,理解时,就必须由所写之实景,加以联想,合理推测,进入“虚”(即不在字面)情,才能准确作题。两首诗写的都是夜景,但只有从王诗的“落”、“鸣”之实中,看出蕴涵在内的“动”。内心的躁动;从周诗的“静”、“不闻”、“不知”中看出内在的宁静与安适。

【强化闯关】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杂诗三首(其二)

张翰

东邻有一树,三纪裁可拱。

无花复无实,亭亭云中竦。

隙禽不为巢,短翮莫肯任。

(1)这首诗从内容角度看,属于 诗。诗主要写了什么意象?请简要概括这个意象的特点。

(2)诗的最后两句对诗歌主体意象起什么作用?这样写是用的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用心

爱心

专心 题义公禅房

孟浩然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1)这首诗描写了一种怎样的自然风景?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描述一下。

(2)这首诗所写自然景物与人物形象有什么联系?与作者自己的情怀有什么关系?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试题。

山行

项斯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气从茅舍出,缫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1)诗的颈联写出了怎样一种情景?你从其间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请你用文字描画出诗的尾联画面,并说说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趣。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试题。

咏河市歌者

用心

爱心

专心

范成大

岂是从容唱《渭城》?个中当有不平鸣。

可怜日晏忍饥面,强作春深求友声。

(1)诗中的“歌者”是怎样一个形象?

(2)诗人对“歌者”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5.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试题。

鹧鸪天·东阳道中

辛弃疾

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

(1)这首词上片写出了怎样一种自然景色?

(2)词的下片写了什么景象?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6.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的试题。

闲居

方孝儒

雨歇阶草净,鸟鸣丛竹中。

偶无轮鞅过,遂与山林同。

曦发庭际日,振衣松下风。

自非捐世故,谁得此相从。

用心

爱心

专心

13(1)指出首联中的意象,说说这是怎样一幅画面。

(2)请简析颈联的形象特点,并简说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7.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后面的试题。

〖双调〗庆东原·次马致远先辈韵九篇

张可久

山容瘦,木叶凋。对西窗尽是诗材料。苍烟树杪,残雪柳条,红日花梢。他得志笑闲人,他失脚闲人笑。

(1)小令前六句写出了怎样的景物?这景物是怎样发现的?

(2)

七、八句的议论与前面的写景有什么联系?表达了怎样的态度?

参考答案:

1.(1)咏物诗 诗写了一棵落寞的奇树。这棵树无花无实,但高大挺拔,禽鸟也不愿理睬它。它象征着正直的人不被恶俗社会所重视。

(2)这两句对主体意象起侧面烘托作用,这样一棵大树,却连小鸟都不愿在它身上做巢栖息。用的是侧面描写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中那种趋炎附势、贬抑人才的世相的批判,对怀才不遇、难为世用的深沉感慨。

2.(1)诗人描画了这样一幅自然山水画,在挺拔秀美的山峰上有一个禅房,人在此瞻仰高峰,俯瞰深壑,远观四周,雨过天晴时,夕阳西下,天宇清新,山峦洁净,晚霞夕岚,相映绚烂。

(2)这自然景物是为展示人物情怀节操的陪衬的。在此高雅深邃的山景中,方显出主人公眼界的高远,襟怀的阔大,志趣的高雅。诗人借景写人,称颂纤尘不染的人格操守。由此表达自己的隐逸情怀。

3.(1)茅舍里飘出炒茶叶的清香,竹篱外传来缫丝的声音,山里人家一派劳动的和谐快乐的场

用心

爱心

专心 面自然推出,体现了诗人愉快欣赏的心情。

(2)诗人正在享受着农家和乐的劳动协奏曲,不期遇到卖药归来的客人,便毫不犹豫地跟随着一起步入深山导云中去。透露出诗人更喜欢隐逸山林的情怀。

4.(1)这位“歌者”是孤苦无告,身陷绝境的民间演唱艺人,他忍饥挨饿,街头卖唱,希望得到救助。

(2)从对歌者催人泪下的描写诗句和能够体会其中寄予中,可看出诗人对这位歌者充满了同情怜悯的态度。

5.(1)上片写出了青山碧绿,花朵娇艳的自然景色。

(2)下片写行人历历,征马萧萧,旌旗飘飘,摇鞭吟诗的生活情景。表现了诗人愉快得意的心情。

6.(1)净草,阶上净草,雨后阶上净草;鸣鸟,竹林,竹林中鸣鸟。这是一幅初雨过后草青阶净,竹林鸟鸣的清新山居图。

(2)这联诗写人物形象,他洗头发,晒太阳,抖衣服,吹吹风,一派清洁清爽的面貌,要表达的是诗人保持高洁情志的情怀。

7.(1)写出了几幅宜人的图景:秋风萧瑟,树叶凋零,山姿清矍,暮霭笼罩山林,春柳点缀残雪,艳阳映照花丛。这些景物都是从书房的西窗朝外看发现的。

(2)后两句是映衬欣赏美景需要平和的心态,世俗庸人难得有此眼光。表达了诗人对“闲人”的否定态度。

用心

爱心

上一篇:高二英语说明文作文下一篇:我与孩子共同成长幼儿园计划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