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诊断学考试总结老师划的重点(精选2篇)
1.物理诊断学考试总结老师划的重点 篇一
毛概复习资料
By WXT 要点:
1.为什么要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第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毛泽东之所以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源于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时间经验的科学总结。经过延安整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3.两次历史飞跃、两大理论成果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大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4.毛泽东思想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5.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②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③ 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④ 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⑤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⑥ 党的建设理论
6.毛泽东思想的评价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7.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世家你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命题。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定为党在一切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1999年又载入宪法。
8.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①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②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③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④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9.二十一世纪党的三大历史任务
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仍是党在二十一世纪伟大而艰巨的三大历史任务。
10.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1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① 第一,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② 第二,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③ 第三,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12.毛泽东论。。。的两篇著作
① 1956年4月,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
② 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3.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4.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① 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再强调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1992年他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
②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③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④ 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15.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含义
① 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
② 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1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基本含义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1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① 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② 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1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着种种相互联系的矛盾,但主要的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9.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党的十三大在科学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同时,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又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20.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③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④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21.“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①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②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③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们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2.三个阶段性目标:① 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 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③ 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2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
① 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② 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们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③ 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④ 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⑤ 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24.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革命
①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们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②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段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③ 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很多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只能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来解决。
25.“三个有利于”的标准: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明确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要以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26.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①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②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③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④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无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27.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它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权利过于集中,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2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一是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二是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式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2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特征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二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30.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
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其基本依据是: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31.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立后,随着实践的发展,党的十六大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进一步提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是要做到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32.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
33.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关联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4.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分配形式
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
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
35.何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36.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37.区域统筹发展的战略布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① 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 ②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③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④ 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
38.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着力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毫不松懈地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工作,开展全民节能减排行动,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二是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三是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住环境;四是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促进生态修复。
39.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①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②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③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40.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人民民主专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同我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斗争中的一个创造。
41.人民代表大会的定位
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②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③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
42.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43.为什么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② 中国特色社会会主义文化就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③ 中国特色社会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4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①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②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③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④ 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⑤ 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4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定义和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是全党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46.什么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解决的是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的问题。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时代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
4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
① 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② 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③ 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4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导思想的基本原则。
①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② 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③ 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④ 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⑤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⑥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在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49.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
50.港澳台问题性质: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是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问题,是分别属于中国和英国之间、中国和葡萄牙之间的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
51.重点阅读:1981年9月,叶剑英对新华社记者发表了被称为“叶九条”的谈话,进一步阐明了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其要点是:建议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提出通邮、通商、通航、探亲、旅游以及开展学术、文化、体育交流的主张;提出国家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提出台湾当局和各界代表人士,可担任全国性政治机构的领导职务,参与国家管理。
5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① 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② 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③ 高度自治。祖国完全统一后,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
治区的高度自治权。
④ 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53.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新判断,其基本点是:第一,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第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第三,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第四,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
54.重点阅读:世界多极化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突出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映。
55.中国为什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① 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
② 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③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④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⑤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56.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57.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① 第一,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② 第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
③ 第三,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④ 第四,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知识点:
·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命题。
·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定为党在一切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1999年又载入宪法。
·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党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
·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第一次提出“三个代表”的要求。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进了党章,2004年又写进了宪法。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
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作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大判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根据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的实际,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算起,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100年时间。
·邓小平及时提出了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
·党的十五大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要求,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题目,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的十七大进一步丰富了基本纲领的内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启了改革的历史进程。改革在农村拉开序幕。农村改革的第一步是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
·1980年,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邓小平正式使用了“对外开放”的表述,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最重要的依据,就是邓小平关于“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两个重要观点。
·从建立经济特区、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外资、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开始,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2001年12月,在经过长达15年的谈判后,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全面开放的新阶段。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
·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制度。
·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有: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2006年初,国务院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用15年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重大战略任务。
·三中创新能力: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
·先进文化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反映时代进步潮流的文化。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解决的是举什么旗的问题,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居于统领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解决的是走什么路、实现什么样目标的问题。
·这个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解决的是人的行为规范的问题。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
·2005年2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要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爱国主义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一个国家民族意识和民族觉悟的集中反映。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首次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来代替“解放台湾”的提法。
·1985年3月,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
·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举行了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1999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政府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历经400多年沧桑的澳门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1992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在此基础上开启了两岸事务性商谈。
·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首次以国家大法形式宣示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这一事实,有力地遏制和打击了“台独”分裂势力。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外交方针。
·邓小平确定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善于手拙、决不当头的方针;确立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党际关系“四项原则”。
2.物理诊断学考试总结老师划的重点 篇二
一、名词解释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2.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3.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事物的反映。
4.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5.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心理过程。
6.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集中。
7.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8.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9..挫折是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中,由于遇到障碍和干扰其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的一种情绪状态。
10.气质是个人生来就有的心里活动的动力特征。
11.能力是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人格心理特征。12.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3.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并需要做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4.需要是由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失或不足所引起的一种内部紧张状态;是机体自身或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二、观点列举
1、心理学:心理学史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产生。
3.冯特是近代心理学创始人,精神分析派代表人物:奥地利弗洛伊德,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美国华生,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美国马斯洛、罗杰斯,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皮亚杰。
4.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5.谈梅止渴——第二信号系统;望梅止渴——第一信号系统;尝梅止渴——无条件反射。6.“棉大衣久穿在身上而不觉其重;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是感觉的适应。
7.知觉的特征: 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判断)8.他人知觉偏差: 第一印象(先入为主)、光环效应(情人眼里出西施、一坏百坏)、近因效应、刻板印象 9.短时记忆特点:
时间很短
容量有限(7±2)个组块
意识清晰
操作性强 10.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
形象记忆(我们看一部电影后对主人公的记忆,就是形象记忆)
运动记忆(我们对打乒乓球时一个接一个连贯动作的记忆,就是运动记忆。)
情绪记忆(我们对受人辱骂的痛苦心情、对受人称赞的愉快心情的记忆,就是情绪记忆。)逻辑记忆(我们对法则、定理或数学公式的记忆,就是逻辑记忆。)11.德国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遗忘的内容是先多后少。
12.遗忘理论干扰说: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材料的记忆所产生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材料的记忆所产生的干扰作用。13.记忆术:
直观形象记忆法(化学课中“电子云”的概念比较抽象难懂。有位老师在教学时,在一个气球画了许多代表电子的圆点,通过讲授气球胀缩时圆点的密度发生变化而圆点数目不变的道理,讲清了电子云密度变化并不意味着电子数目变化的抽象概念。)
歌诀记忆法(如把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名称编成:“京沪重津,蒙藏新,辽吉黑,云晋冀鲁豫,陕甘宁青,两湖两广台,苏皖赣闽浙。”)
特征记忆法(明朝灭亡于1644,可记为“后两个4相乘等于前两个数16)谐音记忆法(光速为每秒29.979万千米,可记为:“二酒碘酒汽酒”)
比较记忆法(对形近的己、已、巳三个字和戍su、戌xu、戊wu、戎rong四个字,根据其笔画在空间上占有的位的不同进行比较)重点记忆法(胆汁质——急,多血质——活,黏液质——稳,抑郁质——慢)自编提纲记忆法 图表记忆法
14.此题更可能考心理现象解释(思维的种类)
15.梦:在睡眠状态下出现的一种漫无目的、不由自主的奇异的想象活动。
做梦,是脑正常功能的表现。它不仅无损于身体健康,而且对脑的正常功能的维持是必要的。16.人们看过《阿Q正传》之后,根据作者的语言描绘在头脑里可以想象出阿Q的形象,这
是再造想象。
17.鲁迅创作的《阿正传》中的阿、郭沫若创作的《女神》中的女神就是创造想象的产物。18.科学幻想是有一定科学成分的幻想。例如人们幻想登上火星、在海底建造城市。19.理想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并可能实现的幻想。例如,青年学生将来想当教育家、科学家
或艺术家。
20.空想是违反客观规律的和不能实现的幻想。有人不干活又想发大财,有人想制造永动机,这些都是不切实际的、不可能实现的幻想。
21.情绪与情感的主要区别与联系
区别;
1、需要及所属不同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为人和动物所共有;情感则与社会需要相联系,为人所独有。
2、稳定性不同情绪具有较大的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情感则具有
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联系:
1、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1)情感在情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情感通过情绪表现出来。
2、情绪离不开情感,是情感的具体表现情绪的不同变化,一般都受
到个人已经形成的社会情感的影响。
22.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动力功能、调节功能、信号功能、保健功能、感染功能(看电视感
动到流眼泪)、迁移功能(爱屋及乌)
23.人在得意时感到精神爽快,事事顺心,干什么都起劲,失意时,则整天愁眉不展,事事
枯燥乏味----心境
24.在应激状态下,人可能两种表现:①目瞪口呆,手足无措,陷于一片混乱之中。②急中生智,冷静沉着,动作精确行动有力,及时摆脱险境。
25.激情产生的过程十分猛烈、强度很大,并使人体内部突然发生剧烈的生理变化,有明显的外部表现。如咬牙切齿、面红耳赤、拍案叫骂、捶胸顿足等,有时还会出现痉挛性的动作
或言语紊乱。
26.情感的种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27.熊和鱼掌不可兼得----双趋冲突 28.前有断崖,又有追兵----双避冲突
29.一个人既为炒股的丰厚利益所吸引,更为股市的高风险而担忧----趋避冲突
30.一个人想调换到新的工作单位,因为该单位有较高的经济收入和其他优厚的福利条件,可是工性质和人际关系不易适应;但如果留在原单位工作,有习惯了的工作条件、工作环境以及较好的人际关系,可是经济收入和福利待遇较差——多重趋避式冲突。
31.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一般分为采取决定阶段和执行决定阶段,其中执行决定阶段为关键
过程。
32.挫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可以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加以认识。客观原因即外在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种。主观原因包括:个体生理原因(个体与生俱来的身体、容貌、健康情况、生理缺陷等)和个体心理原因(自我估计不适当、抱负水平过高、动机冲
突、不合理、不切实际的需要)。
33.心理防御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合理化作用、替代作用、表同作用、投射作用、反向作用、压抑作用、幽默作用,其中幽默作用是最好的心理防御方式。
34.狐狸吃不到葡萄便说葡萄酸。个体在追求某一个目标失败时,通过夸大目标的缺点,否定目标的优点以维持心理平衡的一种防卫手段。——酸葡萄作用
35.狐狸找到了柠檬便说柠檬甜。个体借夸大既得利益的好处,否定其缺欠,以减轻内心的失望与痛苦,从而达到心理平衡的一种防卫手段。——甜柠檬作用
36.意志的品质:
一、自觉性,与自觉性相反的品质是盲从性和武断性
二、果断性,与果断性相反的是优柔寡断和轻率。
三、自制性,与自制性相反的是任性和怯懦
四、坚持性,与坚持性相反的是动摇性和顽固性
37.一目十行——注意的广度
38.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可能要看教科书、参考书,可能要看笔记或进行演算等。尽管他的行动经常变化,但他的注意却一直保持在完成作业这一总的方向上。——注意的稳定
性
39.教师边讲课,边板书,边观察学生;学生边听课,边观看,边做笔记。——注意分配 40.个性的基本特征:个性的整体性、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塑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形象地说明了个性的稳定性。稳定不是指绝对的一成不变,而是指较持久的一再出现的定型化的东西。)、独特性和共同性(“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社会性和生物性
4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1)需要由低级向高级逐级发展,而非跳跃式的。——波浪式地推进 2)当低一级需要基本满足后,其需要强度减弱,高一级需要强度增加。
3)各种需要的出现及其强度与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密切相关。
42.兴趣的分类
人的兴趣多种多样,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主要有: 按兴趣的社会意义可分为高尚的兴趣和低级的兴趣。按兴趣的内容或倾向性的不同,可分为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
按兴趣的起因,可分为直接兴趣(由于对事物或活动本身需要而引起的兴趣)和间接兴趣(对事物或活动本身并没有兴趣,而是对事物或活动的结果感到需要而引起的兴趣。例如,有的学生不喜欢学习,但他又不想考试不及格,这种对学习活动的未来结果发生的兴趣就是间接的学习兴趣。)43.通常智商在130以上者就确定为超常儿童,智商在70以下则为智力落后者。44.影响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素质
二、环境因素(是关键条件)和教育(起主导作
用)
三、实践活动
四、勤奋(是保证)45.气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巴普洛夫 强而不平衡型——胆汁质 张飞
孙悟空 强、平衡、灵活型——多血质 王熙凤 强、平衡、不灵活型——黏液质 唐僧 弱而不平衡型——抑郁质 林黛玉
46.现代心理学一般把情绪分为快乐、愤怒、悲哀、恐惧四种基本情绪。
三、简答题类
(一)、如何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采用多样化的方法,动用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
4、尝试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
5、过渡学习
(二)、无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在教学环境方面:应避免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
2、在教学内容方面:要丰富、科学、系统;避免思维混乱及吃不饱、吃不了现象;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3、在教学方法方面:生动、灵活,防止单调呆板,充分贯彻启发教学指导思想。
4、在教学语言方面:音量、速度、节奏适中;说普通话;防止口头禅。
(三)、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短暂性动机与长久性动机相结合 2、及时反馈与适当评价 3、以正面表扬为主 4、科学使用奖赏与惩罚 5合理开展学习竞赛活动
6、对学业成败进行正确归因
四、论述题类
一、怎样根据气质特征进行教育?
1.依据学生不同的气质特征,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
(1)对胆汁质的学生,要着重发展其热情、豪放、爽朗、勇敢、进取和主动的心理品质,防止粗暴、任性、高傲等个性特点的产生。
对胆汁质的学生进行教育时,宜用“以柔克刚”和“热心肠冷处理”等有效方法;保持平静,轻声细语,实实在在、干脆利落地讲清道理,这些方法对胆汁质的人来说教育效果是较好的。(2)对多血质的学生,要着重培养其朝气蓬勃、满腔热情、足智多谋等心理品质,防止朝三暮
四、虎头蛇尾、粗心大意、任性等不良个性特点的产生。
对多血质的学生进行教育时,一定要“刚柔交替”,在他们满不在乎时,批评要有一定的刺激强度;在他们对错误能冷静对待时,要耐心帮助,做好巩固工作。
【物理诊断学考试总结老师划的重点】推荐阅读: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诊断学总结11-24
诊断学简答题重点08-23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07-12
诊断学验室检查总结09-06
物理老师教学总结08-26
初中物理老师研修总结07-29
高中物理老师个人教学总结07-16
妇产科院感诊断考试题10-27
初二物理老师学期帮扶工作总结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