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物理教学困惑

2024-09-10

新课改物理教学困惑(精选15篇)

1.新课改物理教学困惑 篇一

新课改下数学教学的收获和困惑

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在轰轰烈烈的展开,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新课程理念指导着我,在自己的数学教学之中改变自己固有的、已不合时宜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自己也从教学实际体验中有以下几点收获:

1、课堂教学变化了。新课程的教堂教学由传统的知识性教学转向现代的发展性教学。首先,课堂教学的目标变了,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的体验。其次,课堂教学活起来了。只有课堂教学活起来了,学生才有可能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学生的解放、教材、过程、的开放,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充满了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满足,焕发了师生的生命活动。让课堂“活”起来,建构起了丰富的精神生活,享受生命生长的快乐。

2、教师变了。教师的观念变化了。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的理念,“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把学生看作是有思想,有情感,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新课程改变了教师,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解释者,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学生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在教学中,教师唱独脚戏的现象少了,而与学生交流,沟通,合作,互动的现象 明显多了。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坦然的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3、评价方式改变了。在课堂上改变了以往非对即错的程式化评价,注意保护孩子的自信心,取而代之的应是充满热情的鼓励性评价。教师用热情、鼓励与真诚的语言引导着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之中,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每节课都在进步。同时采用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但是无论何种评价方式,都坚持三条新的评价理念:第一,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它不是完成某种任务,而是一种持续的过程;第二,评价旨在促进发展,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第三,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在收获的同时还有以下的困惑:

一、新课程下就能够避免学生成长的两极分化吗?

新课程为绝大数同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学习优胜者将更加突出。在新课程形势下,由于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学业评价方式的变化,课堂充满了一种民主的、和谐的气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师生互动,把课堂推向了一种全新的境界。在教学内容方面,新课程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又有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答案的不惟一且具有开放性等变化,都在最大限度上给大部分同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空间,激活了大部分同学的思维,激励着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发现,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更适合那些智力较好、反应较快的学生,他们无论是合作讨论,还是实践操作,都具有了超常的发挥。这正是新课程的优点所在,也正是两极分化的原因吧!而这种分化在数学教学里面尤为明显。

针对这一困惑,目前我主要从以下着手:首先必须承认,孩子之间是有差异的,事实上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学好数学。有的学生再信心十足,最终也成不了数学尖子。教师一定要客观地对待这种差异,对学生不能用同一把尺子评价,更不能横向比较,必须看到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起点,每个学生只要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进步,就应该给予肯定。首先在课堂上对“后进生”给予特别的关注。对这部分学生,仅仅靠口头鼓励,帮助他树立自信心是不够的。由于他们的基础太差,上课时,再降低知识的起点,他们也如同听“天书”一般!因此,在课堂上,我经常有意无意把比较简单的问题留给他们回答,使他们觉得还有能听懂的,从而增强求知欲望。我在巡视学生做题时,主要是关注“后进生”,并及时给予辅导,帮助解决做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使他们一节课下来有所收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其次,优生和“后进生”都不吝惜表扬。根据不同的孩子及时地把自己的“情”和“爱”传递到孩子们的心中去吧,让孩子们在老师的关爱中,点燃进步的火花,增强必胜的信心!使孩子们在自信和成功的体验中学习数学。

二、学生难以完成课外习题,质量就有保障吗?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能听懂课还要会做课外题,才能确保教学质量,否则都是纸上谈兵。现在的教材内容较浅,而且取消了原来教材上的知识分类,强调了知识的整合、学科的整合,尤其是解决实际问题,由于应用题教学不分类型,学生在面临解决实际问题时无规律可循,学生弄懂这种题目,却不会做另一种类型的题目,所以在解决问题时也就感到束手无策、无从下手,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的问题就要增加课时,但是每个知识点都要增加课时,实际上又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所以学生的课外题只会做很少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要教师或家长进行指导,没有了指导就无法完成,教师、学生和家长担心这样下去如何应对考试,“质量”如何得到保证!?

三、数学教学生活化、情景化就可以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吗?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单纯的数学知识往往比较枯燥乏味,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没有兴趣和激情。新课程中我们通常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或者创设一定的故事情景或者问题情景,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学起来也必然亲切、实在、有趣、易懂。在教学六年级数学《利息》的时候,我组织学习关于本金.利率.利息.利息税的应用题时,按以往的经验,我以为这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类实践活动,每个学生一定能情绪高涨地很好地完成这一类型的题目。结果不然,学生根本不能从实际当中得到启发。经过询问才知道,其实我们农村学校,许多孩子都没有自己把存钱存入银行的经历,也根本不知何为利息税。由此看来,这次我布置了一项不符合大多数学生实际的作业。

在这个教学实例中,毫无疑问,新课程理念所体现的是大家一致在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大家极力要提倡、宣扬的!那么它离我们学生的生活究竟有多远呢?是要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还是直接告诉学生数学与生活是两码事呢?学生究竟该如何去正确地把握这两者之间的尺度呢?作为教师究竟该如何去沟通这种境界和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鸿沟呢?这真值得我们同行去探讨。

面对教学中的诸多困惑,我们都知道,课程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只要大家齐心合力、直面困惑、迎接挑战。只要我们不断的尝试、探索,最终是能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把课改实验推向深入的。

2.新课改物理教学困惑 篇二

一、农村中学英语语音教学中存在问题和困惑

1.新课标淡化了语音教学, 在内容编排上比较分散。新课标淡化了语音教学, 致使有的教师在思想上有所疏忽, 错误的认为音标教学不再是重点, 在实际的教学中只是一带而过, 这样对学生也是一个错误的引导, 就不能够使他们顺利过单词的拼读记忆关。学习英语就像学习汉语一样, 过单词的拼读记忆关是最起码的要求。语音教学内容从小学时就已经开始出现, 而新课标在七年级时又再次呈现, 历时二个学期, 完成单音教学、读音规则、重音、连读和失去爆破等语流音变的教学。先用近两周的时间教完26个字母, 其次是音素, 最后是音标。48个音素和音标的教学分别编排在了两个学期。这种教学内容的编排, 无疑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问题的关键是, 学生学不全48个音标, 就无法进行正确的拼读和有效地记忆单词, 弄不好又会煮成夹生饭。这无疑为学生的两极分化提供了一个机会。

2.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音素的重要性。如今的学生识记单词的模式是:读音标——看词义——死背字母顺序。不能按照音形义相结合的方法正确识记单词。字母是构成单词的最小单位, 而音素是字母在单词中的读音, 是连接字母与音标之间的桥梁, 然而音标只不过是记录音素的书面符号。语音教学使学生明确字母、音标、音素的概念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其重要。因而教学中, 教师应牢牢抓住音素这一要素, 适时地发挥它的作用。

3.教师重视了字母和音标教学, 但忽视了语篇和语流教学。新课标英语从七年级开始就编排了重音、语调、意群、连读等语流教学的内容。但是, 多数教师对字母音标教学比较重视而对语调语流的教学往往比较忽视。对于课本中所出现的有关的语调语流的教学内容, 教师往往是一提而过。让学生听听录音, 然后模仿一下即可。这样的教学方法就单纯的语调语流的练习来说也还行得通。但问题的关键是部分教师不能把所学的单纯的语调语流的练习与以后的课文教学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在进行课文教学时, 什么重音、语调、连读、失去爆破等语调语流现象早被师生抛至脑后, 学生在朗读背诵课文时都差不多一个调。

二、提高语音教学水平的方法和对策

1.明确语音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附录中的语音项目表显示:语音教学必须涵盖以下的内容: (1) 基本读音:26个字母读音;元音字母a, e, i (y) , o, u在重读音节中的读音;元音字母在单词中的基本读音;常见的元音字母组合在重读音节中的读音;常见的辅音字母组合在单词中的基本读音如:th, sh, ch等;辅音连缀的读音;成节音的读音。 (2) 重音。 (3) 意群的读音。 (4) 语调与节奏。在初一阶段, 要求学生必须掌握48个国际音标, 特殊疑问句的语调, 表达惊讶句子的语调, 第三人称单数动词以及名词复数的结尾的发音, 一般过去式结尾的发音。在初二阶段, 要求学生掌握助动词的重读、弱读, Yes/No疑问句的语调, 展示礼貌句子的语调, 单词的重读, 句子的重读, 用重读强调重要单词。在初三阶段, 要求学生掌握重音, 节奏, 单词连读:元音声;辅音声, 名词和动词的重读, 举例的语调, 单词连读:辅音与元音声。

2.抓住音素这一关键要素, 突破拼读关。音素是字母和音标的桥梁。在单音的教学中, 要始终把握住这一脉搏, 进行字母、音素、音标同步教学。如学了字母f, l, m, n, s, x, 就让学生识别出六个字母的名称音都含有一个共同音素[e], 因此使学生识记元音字母e通常在单词中发[e], 且该音素的音标与字母形同;同时指出取掉这六个字母的第一个音素[e], 余下的音便是五个字母在单词中的读音, 且字母与其音标形同。接下来, 让学生练习拼读下列单词:men, fell, mess, self, sell;从而建立拼读意识, 发展拼读能力。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得到下面的字母b, c, d, p, t, v, z在单词中的读音, 以及字母e的名称音[i:];还有像字母a, k, j, h也可如法进行。

3.用听说教学形成良好的语音语调。语音教学实际上是一门可操作性极强的学科, 其音素的发音技巧及其理论均可运用于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把语音教学用在听力、朗读教学中, 从一开始便让学生注意到发音与语境和内容的内在联系, 注意到语音在语流中的变化, 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敏感度, 还可以使学生对于一系列发音技巧更加熟悉。通过朗读, 自觉地运用这些语音技巧, 把视觉形象变作听觉形象, 能准确生动地再现书面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 将语音与听说教学相结合, 能使语音教学变得生动活泼, 能帮助学生抓住语言所传达的主要信息, 克服只注意音素的准确性而忽略语音语调的问题, 从而让学生说一口地道的英语。

3.新课改物理教学困惑 篇三

一、存在的困惑

1.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脱节

尽管所有任课老师都参加了各级培训,但不同教师对新模式与新方法的理解与把握仍有较大差异,对课程标准的落实也是各有偏重。老师们还是习惯于传统教法,认为花那么多的时间进行探究,远不如多讲几个例题来得实惠,而另一种极端是误解“自主、合作、探究”的实质,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数内,滥用课堂讨论,实验探究等课堂活动,降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处理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上出现偏差,如机械地设置情境,生搬硬套,忽视基础,或者脱离知识与技能片面注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2.课堂容量大探究活动多而课时安排少教学难度大

根据我校实际,在高一学年物理课每周安排了3课时,从理论上讲,课时应能满足学生和教师的需求。必修教材的内容涉及面广,栏目多,容量大,教师要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需要一定的时间;另外教材重视科学探究活动,很多结论在教材中没有直接写明而要求学生自己归纳,又由于传统教学形成的惯性,总觉得对原来存在于物理体系中、而现在没有出现在新教材模块中的内容不放心,不舍得放弃而导致教学进度比计划的要慢;再加上新教材增添了大量学生探究实验,跟据新教材的意图有很多时候我们的物理课最好是搬到物理实验室去进行。实验一多,老师教学内容如何完成,准备器材也加大了老师和管理员的工作量;同时教材打破了原有的知识体系,对新教材中增添的内容更加重视,使得不少学生不能适应而觉得物理太难,而不愿意学习物理。以至虽然学习理科,但其实是放弃对物理的学习。因此我们总觉得物理课时不够,教学难度加大。

3.初、高中知识衔接问题突出,数学与物理教学进度不一致

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练得熟,考试时,常见题多,一般均可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因此,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注重独立思考和对规律的归纳总结。到高中,由于内容多时间少,教师不可能把知识全讲细,只能选讲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长期以来,高中物理难教难学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现阶段初中物理课改已基本成熟,而高中物理则刚进入新课程学习,由于教材、能力要求、课时、学习方式、考试模式等因素的影响,初高中物理的台阶比以往有过之而无不及。许多学生因无法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而影响高中学习的情绪,甚至无奈地放弃理科选择文科。另外数学与物理教学进度不一致,如斜率的概念、三角函数、向量等知识等数学知识,高一开始学物理时就要用到,但这些知识点在数学上安排滞后,也对学生学习物理造成了困难。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数学与物理教学进度不一致问题,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就成为高一物理教学所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

4.课标、教材、教辅和考纲未能统一

我们都知道,新教材的编写思想是:落实新课程的理念,体现科学探究的精神 ,做教师的好帮手,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用课标驾驭教学,实际上我们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仍以教材为准则,追求学科体系完整严谨,比照传统高考考纲,因此,除教材中所有知识、技能全部讲授外,大量增补被新教材删除的原有教材内容,按以往高考试题要求进行拓宽、加深,而没有按课标要求组织教学内容;教辅与教材差异更大,教辅中出现的练习难度比教材中的难度大许多,有些内容教材没有明确要求,但教辅中练习出现不少,使教师在教学中难于取舍。致使学生课外作业负担加重。

二、思考:

1.学习新课标、熟悉新教材、实施新课程

学习研究新课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核心,新课标包含了新课程的性质,理念与培养目标。这些都是教学活动的依据。作为教师认真学习和研究新课标至关重要,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必要前提。新课程理念指出一切教学的中心是新课程标准,教材只是实现这一中心目标的物质资源,教材是具体教学活动的出发点。熟悉教材是搞好教学的必要前提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熟悉教材的内容,教材结构特点,教材的编写理念,只有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教学中才能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取向的综合全面提高。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受用一生的良好学习方法。往大处说,也就是要把教育定位为关注学生终身发展。在这一大背景下,教师的授课,自然也要顺应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终身学习的观念的目标。新课程的改革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其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因教育对象、教学内容、目的等的不同而变得千姿百态。同时它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问题。作为科学性和创造性非常突出的物理科,我们要很好地发挥她的优势,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式,使物理课堂真正成为开展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

2.关于初高中衔接问题 ,我的设想是加强学法指导,跨跃初高中新台阶

要求学生要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思路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为搞好高初中物理教学衔接,我的想法是在教学中主要做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在选修Ⅱ系列中开设物理初高中知识衔接的选修课,根据衔接教材中的内容与高一教材的结合程度,加强学法指导,适当复习初中知识,并分散到各章节中去。二是与数学教研室协商,让他们适当调整教学模块,将斜率的概念、三角函数、向量等知识向前提,为物理教学服务。

3.关于课标、教材、教辅和考纲未能统一的问题

我们的设想是:加强课标研读,认真对照课标、基于学情,研究教学目标和要求,并将这个要求在课堂教学、作业、考试中统一起来,严格控制拓宽和加深的知识内容。对于教材中删去的基本原理,要根据课标的知识技能要求和学情,谨慎适当补充。同时,要坚决地将那些课标未作要求而教材却有呈现的知识技能从课堂教学内容中删去。组织教师在新教材配套的练习中精心筛选符合课标要求和本校学生学情的练习作为学生的作业。

4.新课改物理教学困惑 篇四

增城市第一中学巫淑凡

2004年开始,广东纳入国家高中新课改实验区,高中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进行了多年。从旧教材到新教材,从高一到高三,政治教学中遇到的很多困惑本人都在不断思索并努力寻求解决的方法。真正的素质教育离我们多远?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严肃的问题。而新课程的实施为素质教育提供了崭新的平台,也给教师提供了自由的空间。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新课程理念和旧的教学观念、传统的授课形式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我们教师在学习新理念、改变旧观念的同时,正在研究、寻找既适合新理念和符合学生实际,又能体现自己教学风格的新型教学方式,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难以解决困惑。

困惑一:新课改下关于政治教学中教师角色如何定位?

新课改被推广得轰轰烈烈,教师缺乏相对应的现实技能,加之社会压力、特别是高考压力过大,使大部分教师在新课改中无法融合。教师陷入两难选择,处于边缘化状态。新课程强调转变教师的角色,突出学生的这一主体,这是正确的。但过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弱化了教师的授课地位;过分强调知识的实践性,弱化了基本理论的传授,教师的作用被淡化,渐渐迷失了方向,失去了自我的正确定位。

困惑二: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时间和要在一节课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教学目标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

我们知道高中一节课的时间只有40分钟。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完成学习任务,需要合作探究、交流,这个过程往往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这个过程要充分展示出来是需要时间的,这个时间如何调控和把握?若把握不好会影响一节课的学习任务和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炼重难点,要求学生把握基本知识,参与探究活动,并且能让学生尽情发挥。课堂不是满堂讲,而是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并在有效的时间里教师要协助学生把握基本知识问题,重难点问题、考点问题,合理规划一节课的时间,对于教师而言是一种极大考验。

困惑三:学生自由、合作、探究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与整体全面发展如何协调?

个体化学习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这里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既指个性化学习带来的差异,也包括学生中接受能力快与接受能力慢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在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学生中发展快慢之间的差异。对同一个探究问题:反应快的学生积极研究、探讨,说出自己想法。而反应慢的学生呆坐一边默不做声,这种差异会带来整体发展的不协调,使课堂陷入尴尬的局面。一个班至少有五十多名学生,一个一个提问吧,照顾不过来,同时也影响 1

这节课的课堂效果。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在设置问题时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主体的差异性,相应做出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调整。怎样才能作出科学的调整,对科任教师有很高的要求。

困惑四:新课改理念要求与传统“分数”评价观的冲突如何协调?

新课改理念强调获取知识的过程,在过程中培养学生能力,升华学生情感。而传统“分数”评价观更注重结果。这种“分数”评价观仍是一线教师最大的压力,给新课改理念的实施带来很多负面影响。特别是高考方案滞后,教师方向不明,态度不坚,信心不足,因而教师容易扩充教学内容,面面俱到,对学生提出了过多的应试要求。除此之外,在这些年的政治教学中还出现了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特别是我们面临的生源质量问题,可以说是一年不如一年,这其中的原因是相当复杂的,有大环境的因素,如教育体制问题,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的教学严重脱节,社会环境问题,90后和80后的学生完全不同,现在的学生无论在身体还是心理都很脆弱,在学习上也比较被动,怕吃苦,耐不住寂寞,经受不了社会诱惑。也有小环境因素,如近几年,增城高质量的生源外流,A、B类学校大量扩召,中下层学校在生源问题上举步维艰。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过程更是难上加难。

我们学校属于D类学校,生源质量我感觉明显下滑,加之本学期学校整体搬迁,教学硬件和软件设施很不完善,到目前为止没有多媒体,没有网络,只有最原始的“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载体。穿新鞋,走老路,很难满足新课程教学的需要。给我们解决上述遇到的困惑提出了更多更大的挑战。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我们学校将新课改的理念和本校实际有机结合,提出了“20+20”课堂教学模式。即:课堂40分钟,教师精讲20分钟,学生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精练等)20分钟。通过“20+20”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重视新问题情境的创设和以课堂讨论为有效载体的合作学习,突破传统被动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和本学校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体会和具体做法:

一、重新给教师角色准确定位。

我们不应以“否定一切”的态度来看待教师角色的转变,而应该多一点辩证观点,教师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而且是知识的重组者;不仅是学习的辅导者,而且是学习的促进者;不仅是课堂的管理者,而且是课堂的合作者;不仅是学业的评价者,而且是成长的记录者。在这里,强调后者并不等于否定前者,而是两者要更好的结合,相互促进、相统一。现在学生的知识储存量大、兴趣广泛,他们的视野不仅仅限于书本的知识,更多地向课外拓展,所以政治教师要想抓住学生的“心”必须在教学之余,也要掌握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特别是要关注国内外的社会热点,能多角度,全方面分析问题。

二、精心创设新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在政治教学中,教师创设新问题情景,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索是十分重要的。让学生敢于并善于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见解,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有目的、有意识的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从三个方面来培养:

1、提供思索题,帮助学生质疑。

2、设计课堂提问,激发学生质疑。

3、鼓励学生提问,培养质疑能力。在问题情境设计时,教师要坚持适度原则,要注意巧设梯度,拾级而上。情境的精选和问题的设计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充分的准备,教师在课堂上还要适时的引导,点拨,才能在课堂上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丰富课堂形式。

课堂教学理应是由师生密切配合、共同完成的,要提高学生的参与率,教师不仅应精心设计教学的多个环节,而且也应在教学的多个环节上为学生铺设表演的舞台。新教材非常地贴近学生的生活,我们可以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的亲身体会与同学分享,可以创设情景要求学生针对复杂多变的市场为企业寻找出路。可以要求学生通过模拟一些生活中可能遇到角色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总之,应该尽量杜绝“教师讲的多,学生讨论少”、“结论下的早,学生思考少”、“理论讲的多,学生实践少”的现象。多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加强集体备课,充分挖掘集体智慧。

新的理念、新的教材,如果一个人单打独斗难免会有所偏差,为此,本组教师,坚持集体备课,共同探讨处理问题的方法,遇到困难共同克服。相互听课,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有很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做到:

1、不能孤军奋战。

2、重教材但不唯教材,形成开放、发展的大教材观。

3、重教学案例的积累。

4、备课活动不光是教师的常规任务,也应成为学生积极参与、师生互动的学习过程。

5.高中历史新课改的问题和困惑 篇五

高中新课改已经实施三年了,虽然我们接受了新课程的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遇到了许多难题。

一、存在的问题

(一)对新课本编排体例不适应

由于新的课程标准与原来教学大纲的培养目标和编写意图不一样,所以在编排体例上有很大变化。旧课本的编排是以通史的形式,而新课本的编排是以专题的形式。学生感觉难,教师落实难。新课本对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较浅,是“ 压缩饼干式”的课本,对学生要求高了,如何体现新课改的要求感觉有难度。历史学科具有时序性、全面性的特点,而新课本的模块把历史事件割裂开来,如对“ 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在三个模块中都有专题,分别从不同层面进行评价,把完整的历史知识人为地割裂开来,不能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历史面貌。这对于使学生建立一个全面的历史观不利,也容易出现重复讲解现象。历史是丰满的、有过程的,而新课本是压缩的、干巴的。新课本过于简单,因此需要对课本做一定的补充,但课时不够。

(二)对新的教学方式不适应

历史课程改革存在的一股“浮躁现象”——“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学生还没有学习基本历史知识就过度地采用探讨(辩论)活动、参与式小组活动、课堂历史短剧(历史人物扮演)、观看历史影像资料、展示课外收集的有关资料或提前准备学习内容等探究学习的倾向。仔细观察和深入了解这种看似热热闹闹,课堂很是活跃的表象背后,可以发现许多学生并没有应该学到的基本历史知识。也就是说,历史教育的目标并没有达到、教学任务也没有真正完成。如果听任这种表象长期发展下去,中学历史课程质量将会受到严重影响,课改的预期目标就会泡汤。”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观点,也就无法真正地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每一次运用历史知识都要去查资料,那么这种探究学习是“空中楼阁”,况且短暂的课堂教学时间也不容许。

(三)既依赖“ 教辅”,又对“ 教辅”不满意 新课程提倡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教师们感到平时教学任务重,备课时间紧,没有时间找资料和编题,而现有的“ 教辅”材料能够与新课本配套的不多,且大多是旧课本的翻版。

(四)如何应对新课改下的新高考和评价教师心中无数。虽然新的课程改革试图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强调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和多元评价,但高考依然是悬在高中教师头上的一把利剑。2013年历史高考试题中材料冗长,灵活,理解难度大,主观性强,学生由于应对以上问题的能力较弱,不能挖掘出大量的有效信息,得分自然不高。教师可以不在乎高考,但学校在乎、家长在乎、社会在乎,教师也就不能不在乎。所以教师们普遍对新课改下的新高考应对不力,缺乏有效、科学的应对策略和措施。

二、走出困惑的对策与建议

(一)让“ 指挥棒”尽早发挥正向引导作用。课程改革的主力是一线教师,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评价问题。评价问题包括对学校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这三方面的评价都与高考直接有关。虽然我们一再强调要淡化高考问题,但在目前情况下,社会、学生、家长都高度关注高考问题,学校和教师也不可能忽视这个问题。既然高考是指挥棒,我们就要认真研究这根指挥棒,让它发挥正向引导作用。

(二)编写出真正体现新课改理念的“ 教辅”资料和质量检测题。

(三)教师要继续研究新的课程标准。

教师是课程的具体实施者,各种教学理念都是通过教师的教学体现在学生身上,所以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

(四)教师要摆脱旧观念的束缚,转变教学方式,主动适应新课本。

6.课改体会与困惑 篇六

身为一名面临新课程改革的英语教师,我认为我身上的担子很重.根据我们学校的学生情况在教学方面我的做法是:

一、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结合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单元内容进行筛选。特别是有选择进行口语、听力部分的训练,由于本学校的学生大都来自农村,外面的世界接触少,知识面较窄,对于一些口语话题是知的甚少,课堂上主要是老师介绍或课前发些相关材料以备预习。教学过程除加强学生的知识面外,主要是阅读能力和词汇语法的掌握,听说能力的培养较少。阅读方面首先授于技巧重要是阅读略读(skim)、查读(scan)和精读(Intensive Reading)和策略,在词汇方面,要求学生每天复习背诵单元的单词,鼓励他们通过音标、构词法等科学地记忆单词,并坚持课前小测;在语法方面,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本节课的语法点,上课时先让学生自己总结,并提出重难点,然后再归纳总结,课后布置相关的配套练习以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

二、坚持大部分用英语授课,对于不懂的地方会再次用中文说明,要求并鼓励学生用英语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避免“中国式英语”。让学生背诵课文中的精彩句子或书面表达的范文,培养学生使用地道英语进行表达的能力。第三,通过扎实掌握单词、短语等英语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单词、短语是英语学习的基础,也是英语学习的重中之重。学生只有掌握好单词、短语,才能看懂句子和题目和文章,才能连词成句,行文流畅,而没有掌握好单词、短语的学生是很难运用英语。

通过培养学生的作文互改能力,一则减轻教师负担,把他们从作业堆中“解救”出来,有更多的精力进行教学研究,二则帮助学生找到了英语写作规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与想象能力,从而提高英语写作能力,不过能力是发展的,不能强化训练能力,而是要贯穿在平时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的困惑

7.新课改物理教学困惑 篇七

一、高一政治教学的困惑

(一) 开放的初中教学造成的尴尬后果

最近几年, 初中思想政治课已突破“应试教育”的“包围”进入“素质教育”, 考试制度也突破闭卷考试的“包围”进入开卷考试, 课程改革还突破偏、难、繁、旧的“包围”走进了新课程。初中思想政治课的开放教学虽带来一系列的新景象, 但也形成高一教学的尴尬地位:

(1) 学生对政治学科存在认识偏差

由于受开卷考试这个表面现象所迷惑, 在初中思想政治课的平时教学中, 学生对政治课极不重视, 总以为学不学没多大关系, 到考试时带着课本进考场就可以把试考好。教师和学生对政治课的认识产生偏差。

(2) 活动课的负面影响

初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亮点主要体现在新教材中的活动课, 而缺陷又恰恰是在活动课上。部分初中老师所上的政治活动课已是活动与理论的脱节, 极易形成学生的误区:政治课就是热闹, 就是玩。让学生从热闹好玩的课堂中回到相对抽象的课堂中来并非易事。

(二) 高考制度存在的弊端

以高考成绩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 致使高中的教学只能围绕高考指挥棒进行, 政治课教学必然地形成了“老师教书, 学生背书, 国家考书”的教学模式。为提高教学质量, 不少学校把竞争片面理解为分数的竞争, 政治教师只能通过填鸭式、题海战术等办法来培训学生的应试能力。一方面是国家提倡素质教育, 一方面是高考的压力, 谁能协调完美, 而没有偏差呢?

(三) 师生“逆反性”心理误区的制约

逆反心理普遍存在于教师与学生中。教师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其职业、专业的不顺心;对教材“多变性”的反感等。而学生的逆反心理主要又表现为对一些枯燥教材内容的乏味;对社会存在轻视政治科现象的认同;对为应试而大量背诵的厌倦;对教师教育要求的直接或间接的抵触等等。上述师生逆反心理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思想政治课教学取得成功。

二、高一思想政治教学应做好的几项工作

(一) 切实转变学生观念, 明确高中思想政治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观念是实践的先导。要想提高教学效果, 让学生喜欢政治, 首先要让学生树立新的政治观念, 明确高中思想政治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在最初的教学时, 应注重结合高一的教学内容列举贴近生活的事例, 让学生明确这些知识对学生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 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 引领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

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的学是关键, 因此要注意引领学生转变学习方式。高中思想政治虽然确实有些难学, 但还是有方法、规律可循的。学生只要掌握了这些方法、规律, 还是可以学好的。这些学习的方法和规律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索, 更需要教师予以指导。教师可在高一刚开学时利用专门时间在学会预习、学会听课、学会记忆、学会把知识系统化、学会解题几个方面加强对学生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法指导。

(三) 培养创新型教师, 落实新课程理念, 增强课堂教学活力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是学生知识生成和能力获得的引入者, 教师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要实施新课程改革,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一的政治课教师必须是拥有“全而新”的知识创新型、具备构建“活而实”的和谐课堂能力、准确把握高中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的教师。

总而言之, 思想政治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好多, 随着课改的深入, 出现的问题还会更多。我们必须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 既热情倾注, 又冷静面对;既大胆前行, 又稳妥探求, 不断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探索和反思, 从实践中反复摸索和总结解决的对策以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率, 保证学生素质的提高及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实验) [M].2006

[2]王彦才.新课程改革:尴尬与应对[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6.6 (26)

8.新课改物理教学困惑 篇八

【关键词】探究  困惑  课改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156-02

课程改革正在全面、健康、稳定地向前推进,各种新理念、新模式不断渗透到教学中来,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革。在课改中,我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困惑,合理地提出问题并深入思考,无疑对新课程的教学能起到很好的帮助。下面是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及思考,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时间紧、任务重的问题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增加了学生的探究活动内容,为了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无论是探究前的准备工作,还是探究中的指导工作,都将占用很多时间,无疑会对教学目标落实造成很大影响。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物理组教师在教研活动时展开了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实施探究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在于某个知识的获取,而是要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体验获取知识的乐趣,学会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习惯,点燃学生创造的激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多占用一些时间是值得的。在达成了这样的共识以后,我们就统筹安排,兼顾三维目标,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即采取课内探究与课外探究相结合、普遍要求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从而解决了时间紧的问题,达到了实施探究教学的根本目的。

二、课堂上,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问题

上好一堂课的关键不只是教师的讲解,还有学生的状态。一堂课,需要气氛活跃,充满生机。有的时候,教师稍微一放松,尤其是做灵活性的题目,给学生讨论时间时,学生的自制力较差,教学秩序很容易被打乱,往往出现了“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局面。所以,我们要对学生讨论把握好一定的“度”,但这个“度”很不好把握。刚开始,学生还不会合作学习,我先考虑合理分组,把好、中、差的学生搭配,指定好学生担任组长,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竞争与合作,同时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独立思考转向合作探究。该讨论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并从学生的心理和兴趣出发,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探究,鼓励他们提出质疑。同时,我们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以免适得其反,也要避免在课堂上对学生太苛刻,扼杀了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性,使课堂气氛陷入僵局。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该放的时候放,该管的时候管,对课堂管理灵活地掌握。具体来说,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方面,按新课程的要求,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阶段,必须开展非指导性教学,要“放”,但要善于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实际学习的兴趣需要出发,让学生去主动探索,鼓励学生质疑、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切忌将预设的教学目标、自己的经验、态度、价值观强加给学生,管得太死;另一方面,要看到课堂教学的复杂性,需要将学生、教学内容、课堂的实际等诸多因素纳入教学过程,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探究的机会,然后教师再进行适当的调控,使课堂放而不乱,营造和谐学习环境。

三、学生对开放性问题的提问,教师拿不准答案的问题

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我们发现传统习题越来越少,“新面孔”越来越多,而且有的问题开放性很強,不确定因素多,个别题目连教师也拿不准答案。分析其主要原因为:新教材涉及的知识面很宽,不只是课内的,还有课外的。那么,教师是否必须掌握许许多多的知识,必须能回答出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呢?当然不是。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完全理解学生的思维,完全覆盖他们的知识面,所以不可能把学生的问题回答得准确无误。但作为教师,我们务必要教会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探究方法,把机会留给学生。要知道学生也是课程资源,我们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去探究问题的正确答案。例如,在讲解物态变化时,很多同学会问,冰雹是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于冰雹的形成的说法的版本很多,而且都有道理,如何给同学们解释呢,很多教师会被“咔”住,其实冰雹的形成过程十分复杂不同的条件形成的过程也不一样,答案不是唯一的,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教师要做一个动态的幻灯片,给同学们一个切合实际的说法,关键是引导学生如何解决此类问题。通过这件事,使我深刻认识到:新课程标准为什么要求教师应该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而不是什么都在学生之上的传统教师形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把教师从传统的一包到底的角色中解脱出来,从而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课程要求我们要更新观念,真正转变角色,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做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做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做社区的合作者,广大教师要认真学习,解放思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反思,使自己尽快成为一代具有高度专业技能的教育专家型教师,为我国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建朋.基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初中物理教学对策探索[J].青年时代,2016,(20):205-205.

9.课改中的困惑与设想 篇九

课改中的困惑与设想

常州市吕墅小学洪敏亚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各方面的工作也在步步展开,人们对于新课程已不再陌生,眼睛看到的耳边听到的来自各种媒体报道等,参加的各种大大小小教育教学会议,都会感受到新课程的伟大使命和它所昭示的强大生命力。

随着我们的学习与反思,会感到我们的教育观和学生观急需转变,今天的老师如何教,今天的学生如何学,今天的家长如何当,诸如此类的问题值得深思。我常常感到:不是我们的学生不好,而是我们的教育滞后于学生的发展,同样地来到这个人间,同样是一块无暇的宝玉,若干年后由于外界环境的不同而得到了不同的发展,乃至决定了两个不同的命运(先天的遗传因素暂时不提)。教育对于这个社会、时代太重要了,它是“奠基工程”,它是“希望工程”,它是系关国家的“命运工程”。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教育一定会不断向前发展,今天的新课程也许又会成为历史,但不管怎么样,一句话,我们的老师――一线的实践者们需走在历史的前面,就目前为止,我感到新课改的实施存在以下困惑,笔者也试着进行了一些实践、设想,现与大家作一交流:

一、学习方式的`转变与班容量过大之间的矛盾

先引用一段文字(《走进新课程》P5这样说):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生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抬头看看我们的眼前,黑压压的至少是四十多人,有的甚至五十多人六十多人,这么多的学生怎么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怎么去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求?我们也曾试着小组学习分组讨论,让他们交流汇报,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的进步不是很明显,他们的学习能力、交流能力、知识底蕴实在太浅薄。

对此我的做法是:

1、组建小组有策略,搭配合理;小组分工要明确,各司其职。

2、讨论要有准备,要培养学生预习的能力与习惯,预习的内容应有课外搜集资料,有学生的提问,为课堂上自信地与人交流打下基础。

3、讨论方式要逐步培养,要让他们学会倾听、比较、补充,说他人没有说到的观点,而且说的时候要能体现礼貌、信心。

二、先进的理念与传统的教学惯性之间的矛盾。

新时代、新教育、新课程、新观念,它要求教师能在较短时间里转变传统的观念,优化教的方式,学的方式,可是,多少年来了,我们有一大批的老教师,他们有一大堆的老经验,不论课改的风怎么刮,他们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有的老师也想改,但苦于“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新课程改革在他们的教学行为中体现得不多。于是导致学生的学习习惯被动,学习能力浅薄,学习负担过重,学生素质不扎实等现象。

出于对学生的负责来看,因为他们是耽误不起的,我们的教育只能尽一切可能让他成功,对此,我认为:

1、对那些不求上进的老师或年老教师给予一定的精神压力,不想学也得学,学习、学习、再学习,长此以往一定会让他们尝到学习的甜头,化被动为主动。

2、学校在对教师的校本培训、继续教育上要抓紧,不能放松,培训不要分年龄限制,或者放宽年龄限制。

3、学校要采取一定的激励机制,鼓励老师们学习,更赞扬老教师的学习,对他们的孜孜不倦要给予一定的奖励。

三、新课程与教学评价之间的矛盾。

改革教学评价一直在说,因为它的确很重要,如同一根指挥棒,把我们的广大教师吹得东倒西歪,不同的评价方式与评价指标将决定不同内涵的好、中、差学生,甚至决定学生不同的命运。那些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素质教育、愉快教育的,结果考试下来往往比不上死教死学的班级,当然,我还是坚信前一种

10.课改初期几点困惑的讨论与反思 篇十

我校教师从孙祖中学观摩学习回来后,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课改中来。纷纷仿照孙祖中学的课型,以及对平邑街道三中“1251”教学模式的解读,开始了自己的初步课改活动――仿课。一天下来,我们及时组织课改小组开会,讨论交流,对老师们的疑惑作了深入的探讨,现整理如下,以为后来者做借鉴参考:

问题一:一些知识点或画图(如地理图形)需板演到黑板上展示时使用,可是课间时间不够。

――如图形难画,需较长时间,可用多媒体投放,也可用小黑板由教师或学生提前准备好。(需要学校为课改组成员每人准备一块小黑板用)

问题二:学生不懂得如何展示,讲解不到位,有时写就忘了说,说就忘了写。

――课改刚刚开始,学生展示如同我们刚踏上讲台时的情景一样,紧张在所难免。需要我们教师随着学生的展示及时进行心理与方法上的指导,同时一回生二回熟,时间长了,学生就不紧张了,展示也就会到位了。

问题三:课堂进度慢,预设的教学任务完不成。

――课改打破了传统的.授课模式,师生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刚开始,由于师生对这种模式都不熟悉,进度慢、完不成预设的教学任务属正常,不必着急。关键是我们要反思问题出在哪里。解决途径:1、要指导学生做充分的课前预习;2、精心备课,对展示交流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指导的预设;3、对新授课教学任务较多的要有“大课堂”观念,譬如两节课完成一个流程。

问题四:机会均等、弱者优先,可是有些学困生根本展示不出来,就是不说话。

――我们刚开始搞课改,学习程度较好的同学起来展示都难免紧张,更何况学困生。所以,我们先要让优等生的示范展示教会学困生如何去展示,同时我们老师也要不断的对学困生进行指导、鼓励,树立信心,激发积极性;弱者优先,是强调对后进生的关注,是优先展示与他们能力相适应的难度较低的问题,让他们展示他们能展示的任务,培养信心,千万不要让他们去完成他们根本完成不了的任务,把他们刚刚拥有的兴趣给吓回去了。

11.新课改物理教学困惑 篇十一

一、学生的自觉学习性不高

学生刚进入高中生活,由于在初中阶段死拼活拼才考上高中,在思想上有“放松”的感觉,学习是被动的。例如:每周的习题巩固作业,总有一部分学生不能按时完成;还有一部分以抄答案来应付。更有人放弃学习英语。

二、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当

面对突然扩充的词汇量,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仍采用初中阶段的学习方法,不能进行适当的调整。还有一部分学生采用机械记忆。然而,更多的学生则表现出来的是无所适从。因为对音标的掌握很差,往往是第一天记下,第二天就全忘了,从而感觉自己下了很多功夫,但成绩不见一点提高。灰心丧气。

三、教材设计较旧教材难度提升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曾一度感觉到新教材不适合基础较差的农村学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章中的句子较长,结构复杂。如:I wonder if it’s because I haven’t been able to be out doors for so long that I’ve grown so crazy about everything to do with nature.(必修l Unit1Anne’s Best Friend)。2)词汇量增加,复杂词汇出现的次数增加,如:vocabulary(必修2 Unit2),volunteer等。3)个别对话设置与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如:Cultural Relics(必修2 Unit1),Theme Park(必修4 Unit5)。4)教材的容量较大。课时紧张,无法有效开展活动。

四、课堂活动设计形式化

新课改理念下的英语教学要求对语言实践活动作精心组织、巧妙设计和具体指导。教师对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把握不好,往往会造成以下几种情况:缺乏(1)活动设计,冲淡了教学内容和目的,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2)课堂活动表演化,质疑问题显得苍白,水能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思考必须是有价值的思考,在合作过程中,不管什么都要讨论,好像只有这样,才是新课改。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加以创新,让学生乐于去学习,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充分开发他们的智力及思维方式,帮助他们树立明确的人生觀与世界观。

综上所述,导致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是很高。同时,还产生了一些其他方面的问题,如:课堂有睡觉现象,注意力不集中。最终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这又对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产生了不良影响。总之,整个学习过程变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过程。

面对以上问题,我们高一英语备课组进行了下面的尝试。

1、针对学生基础差的问题,我们从以下几点去做:1)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不怕学英语。比如:容许学生在课堂上讲英语时,夹带汉语。2)充分利用早读时间,给学生领读单词,同时适当补充相关的语言知识。3)在课堂上尽量用学生学过的,尤其是刚学的词汇进行语言表达,以加深学生对所学词汇的理解。4)在习作训练课上,尽量给学生布置对其来说较为熟悉的话题作文。同时,引导他们对话题进行分析,定下文章的大致框架。然后与学生一起讨论,列出与该话题有关的词汇。最后要求学生选择合适的词汇进行连句,并组篇。5)加强音标学习。

2、针对学生学习自觉性不高的问题,我们从以下几点着手:l)配合班主任,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2)引入竞争机制。3)在作业布置上,以切近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4)加强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检查力度,以查促学。5)用学分帮助学生提高积极性和荣誉感。效果颇佳。

3、针对学生不能用合适的学习策略进行学习的问题,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去帮助他们:1)在备课和授课过程中,渗透有关学习策略,比如:根据语境猜测词义,归纳总结用法相似的词汇。2)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学法指导。

4、针对教材难度提升,以及学生基础差的状况,我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l)根据教学大纲,对教材内容进行有选择的利用。2)针对教材中有关文章句子长且难的情况,先将这样的内容在泛读课之前对学生进行分析与讲解,以排除学生阅读中的障碍。3)针对有些话题设置与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问题,我会在学生学习之前,先给学生进行相关背景知识的补充。4)针对词汇量增加,较难词汇出现次数较多的情况,根据教学大纲,让学生进行有选择的掌握。

5、集体备课,提高效益。

不要让集体备课流于形式。每周两节课为备课组集体备课时间,依据分工,每位教师精心准备指定的内容,包括组织材料,查找资料,网上查询,课件的制作。通过对整个单元的内容进行集体讨沦、分析,集思广益,优化教学方案,提高教学的质量。各备课组制定反思教学研究的计划表,包括个人备课、集体备课、个人上课、说课、集体评课、教学反思等程序。

6、经常进行听课、说课和教法研讨讲座活动。

这一类活动能够为教师们解惑答疑,帮助他们解决英语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可请名师、专家进行辅导,以开阔眼界,拓宽思路。在实际上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对教案进行再创造,并写好每节课教学笔记或教学反思。并做工好评课和指导工作。让全体教师通过集体备课,有效地促进专业素质的提升,使高中英语课堂动起来。

7、加强和学生的交流,谈心。与学生有较好的沟通,才能达到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融洽,取得更好的成绩,放下自己的架子,抛弃所谓的面子,与学生做真正的学生心目中的朋友。

12.新课改物理教学困惑 篇十二

关键词:解题策略

一、对新教材的认识

1. 通过一学期的新教材的使用, 我深深地领会到要

转变教育观念, 适应新课程新教材的改革, 并且将新课标新理念贯穿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新教材知识构架的改革、简单化, 使每一层次的学生学习更加容易成功, 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新教材更加适应提高普通公民的素质, 它利用图文并茂吸引学生, 产生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创造力, 以及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2. 教材中安排了系列化、多样化的探究活动, 如观察

与思考、社会调查、资料分析、模拟制作等等, 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技能, 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丰富了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 巩固拓展了学生的课本内容,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3. 新教材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人文科学的培养。

新教材的知识体系突出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 让学生懂得生物圈是所有生物 (包括人类) 的家, 人类要和生物和谐发展, 培养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使之懂得要关心爱护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

二、在教学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和疑惑, 至今还未找到一个比较好的解决办法

1. 探究活动讲究让学生提出问题, 对于基础较好的

学生来讲, 能够较好地抓住问题的实质, 但对多数学生而言, 往往是答非所问, 甚至是越扯越远, 使得教师在对教学的组织上存在着一些困难。

2. 在课时的安排上, 我感觉有不少章节的授课是“高

不成, 低不就”安排一节课讲时间很紧, 但安排两节课来上, 时间又多了, 且按目前所给的一周三节课的课时, 也不允许你把战线拉得太长。

3. 新课程教学更适合于小班授课和开展小组讨论,

目前多数学校的班级教学规模难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探究学习的全部过程。因此这种学习方式对一些规模较大的班级来讲操作起存在一些难度。

4. 探究学习更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难以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学科基础知识。

这就导致了这样一种局面:学生探究得很高兴, 但探究后在脑海中形成的知识点却非常零乱, 若再不记笔记, 那么到了考试的时候, 很难自己把课本中的知识点有机地整合起来, 所以有不少同学在复习时感到很茫然, 不知该复习什么、怎样复习。

5. 由于教学条件有限, 实验仪器不足, 班级人数太多, 造成了每一个学生的操作实验难以亲自动手参与。

三、在教学改革工作上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1. 课堂教学方式、教育教学观念陈旧。

2. 课堂上经常有把“对话”当“问答”的现象。

“知不知”“对不对”“是不是”“怎么样”“好不好”等这一类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 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理解成了程式化的问答, 这种课堂上的一问一答, 表面上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 实际上却是用提问的方式在“灌”。

3. 把自主变成自流。

既然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把时间还给学生, 于是有时便叫学生自己看书, 没有指导、没有提示和具体要求, 看得如何没有检查也没有反馈, 由学生一看到底;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 如喜欢怎么做就怎么做;学习伙伴由自己挑, 想与谁交流就与谁交流, 等等。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流式的学习方式, 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 可实际上并没有做到真正的自主。

4. 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

一些课堂上片面追求小组合作这一学习形式,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设计。

5. 有活动没体验。

13.新课改物理教学困惑 篇十三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教师的热情高涨,有信心把语文工作做好,但仍存在困惑,我也采取了相应的对策。

一、课堂上的时间不够用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通过学方法,让学生勇于探索,对新事物产生兴趣。为了适应新课程教学,我们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找方法,那就会产生拖堂现象,那我们如何去完成教学计划,识字能力又怎么样培养?那就必须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不能让课堂的时间浪费掉,教师们必须控制好时间,避免迟到,防止外界干扰,减少维持课堂纪律,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是重要的事情,是要花很多时间去学的,但不是可以随便浪费的。我们还可以尝试引导学生将最感兴趣的话题或文中的重点问题提出来讨论,而其它的问题可放在课后与学生单独交流,或将自己的想法写在纸上再交给老师,对于较为精彩的话语可展览在语文学习园地内。

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但学生自己不能成功地自主、探究、合作

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即学生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性特色的方式。那就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的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但常常不好操作,流于形式,缺乏在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真正合作,在课堂中只有少部分同学能参与,其他同学仍是被动,没有表现的机会。有的学生合作学习时,不会倾听,不会合作。

在课堂活动前,先明确分工,再合作。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也可以先独立思考,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形成集体的意见。在合作学习的内容中,要考虑学生之间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发现,这些内容往往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是学生靠个体自主学习很难解决的,把学生的个体差异变成一种教学资源,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合作学习中去。教师要对合作学习进行指导,不能袖手旁观,要真正关注学生,深入到合作学习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

三、语文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但把握不住语文课该教什么

理念的转变,是适应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根本前提。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主要靠自己个人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新课程里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那么就要靠教师集体能力的发挥,就需要更多人,更大的空间,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那语文课到底是什么课?

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要求教师保持开放的心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进行多方位的学习,现在的语文教学,已经不是单一的语文知识,而是涉及多门学科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其次,就是学会和同行合作,吸取多人的智慧,协调一致;对学生的评价,不仅看学生成绩,还要多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重视知识的运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搞提海战术,减轻学生负担,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四、不学语法,语文教师在课堂怎样培养“语感”

谈到语文教学时,特别强调“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而不仅仅地掌握知识和

笼统地提高能力。不少人感慨,“耗时多,收益少”。重视能力的培养,不重视基础知识,那不学语法知识,“语感”又怎么样培养?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就突出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可以通过吟诵法,让学生利用读书的语气感悟,主要通过学生,老师进行有感情的朗诵,进行对比,而产生共鸣;也可以进行教学情境法,来让学生感悟,主要通过教学内容,精心布置情境,让学生们都能融洽到情景中;还可以利用传授的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思维里产生感悟。

五、语文教师转变教学行为,那如何去备好课

语文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根本转变,这样才能主动适应并投入新课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然而,以学生为中心,意味着教师转为合作者,那么一堂课,教师如何去备课,如何去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去主动寻找问题。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师由权威变成合作者,那么教师跟学生是平等关系,在学习中,备课中,可以去参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根据学生的学习个性去发现问题,通过课堂的组织,并引导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产生兴趣与个性,这样大大加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化,运用多种教学模式,让学生找问题,可以同学提,老师提,再一起解决;还可以通过利用学生最感兴趣的字、词、句、画等入手,让学生产生兴趣,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六、课堂新用语的运用机械化,从教材难引到实践

新课改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要以教材带领学生走向自然和社会,然而就在课堂中经常出现一句课堂口头语“你们读懂了什么”,从这句话中,我们就知道还是不能走出“教教材”,新课程的教材,使我们在课堂提问下,学生无语。

我们是想让学生弄懂教材,并从教材中引发到现在生活中去,而往往教师们还是拘谨于教材,不敢突破。还由于学生在现在生活的阅历和社会接触较少,读课外图书也有限,也很难去领悟教材,甚至一些关键词、句难以表现出来。真正树立为学生而教,根据学情而教,使学生读有所感,思有所启,练有所得,学有所获,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生命对话的场所。教学要沉下心来咀嚼教材,发现、选取典范语段、欣赏点评;要开掘出蕴涵于母语中优秀的民族文化;对课文的主体特点、语言特色应了然于胸,还要自己准备好课文的相关知识、背景资料,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生能自己收集信息最好。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发挥信息调控的功能。

14.新课改物理教学困惑 篇十四

歙县中学

宋华

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理念是“历史课不是为了历史学科而存在,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新课改对老师而言主要改教法,对学生而言主要改学法。新的教材观强调:教材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改变惯常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意味着课堂教学必须发生一种结构和性质的变化。因此,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面对新课程,我感到了压力和困惑:

困惑一:新课程标准改变传统教学过分强调知识体系的现象,注重学习的过程,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但一定的能力发展是以一定知识的积累为载体的,老师在教学中如何把握让学生学习知识的量?

困惑二:“三多二少”:内容多、头绪多、涉及面多;课时少,参考资料少。由此教学难度大,教学进度缓慢,按新的教学设计完成进度有困难。

困惑三: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由于存在时序性和整体性较差、知识系统破碎的弱点,给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如何对新教材进行灵活整合,重新构建起相对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困惑四:本次新课程改革之后的高考命题是“源于教学大纲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其难度远高于教学大纲和教材,学生如何在重基础的高考指挥棒下适应重参与、重能力培养的新课程教学?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出炉,无疑给我们历史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怎样树立新课改理念呢?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感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落实新课改理念的重要环节。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著名教育家余文森教授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教学有效性即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习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为此,在课堂上要实现教学观念生活化的几个方面的转变:即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变;由“教师”向“学友”的转变;由“园丁”向“引路人”的转变;由“教书匠”向研究者“的转变。“让学生动起来,让历史课活起来”!

一、以教材为本,引导学生与书本对话

历史教师要“用好教材”。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之本,历史教学应该依据教材而进行。中学历史课本就是一部人类历史创造文明行动与心灵的足迹与路径,是一部由历史学家打开的古人与今人心灵对话的画卷。传统教学重视陈述性知识传授,教师的教学基本上是对教材内容的机械复述,没有引导学生探讨历史教材文字表达背后所蕴藏的内容,学习浅尝辄止。

在新教改实践的过程中,要想走出这个困境,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紧扣新课标,进行大胆取舍。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巴尔扎克说:“打开一个科学工作的钥匙毫无疑意是问号。”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亲历文本,对话教材,对教材进行独立性的带自我意识的阅读、分析,并在全身心的体验品味中获取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见解,把书本中的问题读出来-——在阅读文本过程中对历史的矛盾问题能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把问题从书本中读出来——能对文本做出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只有这样才能为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我在讲授人教版高中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3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一课时,通过下列问题去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①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能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有何意义? ②有一位热爱中国文化的外国友人要了解孔子,假如派您去帮助他,您将向他介绍有关孔子哪些事情呢?③请列表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以合作转变角色,探究新知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情境设置,可起到明确主题,活跃思维,集中注意力,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等多种作用。情境设置应具有新颖性,趣味性和“诱惑力”,而以“问题”的形式来精心创设情境,既利于引起学生的悬念,还利于挖掘教材中的情理,情趣,情志来激发学生的情思,诱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其“欲罢不能”。

1、让学生来感悟历史

每节课拿出3—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来感悟历史(感悟的内容包括所学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也可以结合现实谈谈对历史的新认识)。具体操作过程是,先在上一节课定出下一节的中心发言人,一般为1人,我们称之为既定发言人。这一位发言人要求到讲台上来发言,并且鼓励脱稿演讲。一轮后,要求人人脱稿发言,同时还定出随机发言人,即每节课上教师随意抽出1—2名同学发言,这几个同学是不确定的,目的是让每一位学生都做好必要的准备。这样就做到了重点和全面兼顾,人人都投入到学习中来。

2、复现历史情景的教学模式

心理学家赫瑞特拉的实验表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这说明人类获取信息主要来自视听。教师就应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将与教学有关的信息尽可能地以视听方式展现给学生,使历史“活”起来、动起来,让学生置身于历史的氛围中,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在情理交融之中领悟道理,完成由情入理的深化。这一教学模式可以借助于现代教学手段,如音像器材、实物投影仪、多媒体电脑、多功能教室等来复原、营造历史场景,让学生走近历史,感受历史。例如,我在讲授高中新课标实验人教版教科书《历史》必修2 第一单元“明清的徽商与晋商”一目时,我就采用了情景复现教学模式。上课开始后,打开多媒体教学课件,屏幕出现徽园图片数幅,推出字幕“走近徽州”,然后深情地讲道:如果说著名戏剧家汤显祖的那首吟诵徽州的千古绝句“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勾起我们对徽州山水的神往,那仅仅是表象,真正令我们惊叹的是徽商。(放映有关徽州的短片)只要你一踏进徽州,那些独具特色的徽派建筑,拔地而起的牌坊以及书院、徽雕、徽戏、新安画派„„更多的人文景观和艺术奇葩,汇成了一个神秘的徽州神话。是什么力量在皖南一个偏僻的山区创造出如此璀璨的文化,这与徽商密不可分。徽商成为徽州文化的酵母与动力。每当我们惊羡徽州文化的时候,我们不禁对徽商、“骆驼商”由衷地赞叹。是他们走出徽州让世人知道了徽州,让徽州了解了世界,又精心建造了徽州,从仅存的这一批批文化瑰宝折射出的它的辉煌历史,润泽当代,惠及子孙,这是中国商业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商帮做得到的,乃至世界各国的商人也望尘莫及,他们的贡献彪炳千秋。

徽商几乎“无货不居”,但最为重视食盐的经营,由此出现了不少盐商巨子。(打出介绍闵世章的一段文字)歙人闵世章少孤贫,九岁辍学。长大后发愤自学,精通文史。一日读《史记·蔡泽传》,对蔡泽赤手而取富贵的事迹赞叹不已,遂立志法其所为,只身奔赴扬州,为一家盐商管理账目。数年之间,他摸清了盐业的行情,于是自筹资金,独立业盐,终于成为“家资百万”的大盐商。

除贩盐外,徽商还经营茶叶、木材、粮食等行业,活动遍及全国各地,甚至在海外诸国也留下了他们足迹,有“遍地徽商”之说。(放映短片)他们以雄厚的商业资本,经营大宗商品交易和长途贩运;并且插手生产领域,支配某些手工业者的生产活动;还经营典当等金融活动,获取高额利润。徽商从明初至清末兴盛了数百年,积累起惊人的财富。今天徽商虽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其影响依然存在。徽商那种锐意进取、吃苦耐劳、勇于挑战和冒险的精神,永远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3、角色体验课

学生,喜欢模仿和表演,我们尊重学生的这种爱好和选择,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引进这种课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形式主要用在人物类的教学中,如在学习商鞅变法时,我们引导学生编写了历史课本剧《商鞅舌战》,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学生对此情境的创设得非常投入,似乎有“百家争鸣”的阵势,通过活动,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在愉悦、积极主动地氛围中感知、感悟历史,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4.历史探究活动课

历史探究活动课是新教材新增的课型,它是历史课堂教学向课外的必要延伸,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实践性、教育性等显著特点,是学生知情意行的有机结合,也是引导学生由“个体的人”向“社会的人”转变的有效途径。为配合新教材的这一新变化,我们开设了校级探究活动课。主要是一课、一沙龙、一兴趣小组“三个一”。开设了历史人物点评课,定期邀请一些学有专长或亲身经历某一历史事件的人到校举办历史沙龙活动,组织学生成立历史兴趣小组,如我成立了手抄报创作小组、历史漫画创作小组、历史文学创作小组等。

参考文献 余文森:《教学有效性究竟指什么》

周小山主编:《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北京大学出版杜

歙县中学

15.高中地理新课改中的困惑与感悟 篇十五

一、对新课改的困惑

由于我未经历高一、高二新课程的基础教学, 因此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对高中地理新课程必修和选修内容有一个迅速的了解和掌握, 难免会觉得有些仓促和纰漏, 从而产生一些困惑。

1. 对新教材某些知识点的难易要求很难把握

尽管新课标教材已经减少和降低了知识点的数量与难度, 但在实际教学中, 有些学生又会遇到一些老教材知识点的练习, 而新老教材对一些知识点的难易要求又不同。如必修1中“宇宙中的地球”部分, 关于“地球的运动”内容, 只知道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而这部分内容中涉及的规律难, 现象多, 知识内容复杂、抽象, 要不要作补充, 学生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 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 所以我只好面面俱到。这样可能会浪费宝贵的复习时间。

2. 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衔接

高中地理新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必修内容较广泛, 而选修内容涉及的领域专业性较强, 内容较新。如果我们在高考复习时能将必修与选修的某些内容衔接好, 将会大大节省时间, 同时效率也会有很大的提高。

赣州选修模块有两本教材:《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在复习过程中, 必修模块中大气运动、地壳运动、海水运动等相关内容与自然灾害的产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另外学生在学习“环境保护”中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时, 教师如何结合必修3中关于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实例, 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资源枯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存在的问题, 以及如何进行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以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3.“探究式”教学与教学进度的矛盾

传统教学方式的特点是老师讲得多, 学生思考的时间少, 这种“填鸭式”教学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弊端就凸显出来了。新课改的要求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所以课堂上, 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去探究、思索、总结, 从而得出回答问题的一些基本思路和模式。例如描述一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我们应从气候、地形、土壤、植被、水文五个方面分析回答, 但在实际教学中, 若每节课都要启发学生探究答题思路, 那么一节课下来, 学生就只能探究两三个问题, 因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种看法, 我们都需花时间进行筛选, 所以长久下去, 必然复习进度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而且教学环节往往不完整, 讲到哪里算哪里。

4.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问题

新课改后, 教学内容的增多和课时的不足势必导致每一节课的容量增大, 多媒体演示可以节省大量板书和板图的时间, 并且能够形象生动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但是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 我感觉比以前更累, 而且学生做笔记的时间很紧, 很容易导致学生上课睡觉、开小差。在讲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 我作了一个尝试:一个班使用的是多媒体教学, 另一个班使用地球仪演示和姿体演示, 结果发现后者的效果更好, 所以不能只是人机对话, 而应该侧重于人际对话。这样可以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的关系, 同时自己、学生都会更轻松。

二、对新课改的一些感悟

1. 关于“学案库”的建立

精心备课是一堂课成功的重要前提, 而备课环节不只是备内容, 更要备学生, 所以在课堂内容教学前, 就必须想到学生可能会出现的一些疑问, 把这些可能出现的疑问用文字提问的方式设置成学案, 让学生有一个知识接受的准备, 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在讲解《热力环流》这节内容前, 设计了一个学案, 基本结构如下:课前预习导学 (含基本概念、问题思考、知识结构、预习时遇到的问题) 、课堂教学探讨 (探讨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等压面的弯曲规律、热力环流的三个实例) 、课内效果评价 (习题:主要是让学生作图) 、学后记 (由学生填写) 。通过这学案的四个环节, 整节课学生有准备, 我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效果显著, 且大大节省了时间。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 不断地积累一些优秀的学案, 建立“学案库”, 使学案与教案有机地结合起来, 必将事半功倍。

2. 让地理走进生活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倡导“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两个基本理念, 新教材内容的选编也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及终身发展有价值的地理内容, 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地理。

那么, 如何在生活中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的应用呢?我认为可以通过一些电视节目广告、上街购物等方式让学生轻松地接受地理知识。如《天气预报》、《人与自然》、《地理中国》、《开心辞典》、《乡土》等节目都涵盖了许多地理知识。另外注意电视中一些旅游胜地的广告及食品广告。比如河南省是农业大省, 那么在平时教学中可结合双汇火腿肠、王守义十三香调味品、三全状元饺等食品广告来介绍。又如学生很喜欢观看NBA篮球比赛, 那么可以联系美国各城市的工农业发展历史和特点来介绍美国NBA篮球队队名的由来。

3. 利用好探究案例

中图版教材每节课的“探索”则是由精心设计的小实验、小资料及相应的思考性问题, 既可以作为新课“导入”, 又是学生本课学习指导纲要和原理的验证。每节课的“案例研究”更是精选了近几年来人类对地理事物的最新研究和利用成果, 使学生在研究中提高学习兴趣, 扩展视野, 陶冶情操, 培养能力。比如在学习“宇宙中的地球”这章内容时, 我开展了一项天文观测的活动。

高中阶段是充满了好奇与遐想的年龄, 每当学生们放眼苍穹, 心中难免生出一些疑问:茫茫宇宙中到底有些什么?宇宙的尽头在哪里?开展天文活动, 给学生们以寻找答案的机会, 宇宙是不是很神秘?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充分利用校天文馆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不但能丰富校园生活, 增进师生情谊, 而且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可谓一举数得。这一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 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真正地成了学习的主人, 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思索, 最终能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至此, 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4. 加强集体备课

新课程的教学因内容的广泛性、时间的紧迫性、多媒体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要比以前更频繁且更稳定。比如学案库的建立、课件资源的共享、探究活动的开展都需要老师的分工与协作。教师应通过集体备课, 集中智慧, 整合经验, 共享资源。

集体备课的方式有许多, 比如定期听课制 (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 , 从而提高集体备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这方面我校做得很好, 也可以通过说课、相互交换教案、共同制作课件、相互争论等相对宽松的方式进行。

上一篇:干部家庭助廉心得体会下一篇:2.1 自相矛盾 教学设计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