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作文教学论文

2024-10-03

浅谈中学作文教学论文(精选8篇)

1.浅谈中学作文教学论文 篇一

浅谈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

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份,它是语文水平和素质的重要尺度和综合表现。农村中学由于经济、文化等诸方面原因,作文教学水平比城市中学偏低的现象较为普遍,导致教师怕改作文,学生怕写作文,作文教学效率低,学生作文水平低,这无疑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如何改变这一现象以提高农村作文教学的质量,针对这一问题我根据农村中学的特点,结合作文教学的理论,谈谈我的几点认识。

一、农村中学生作文现状

在农村中学每到周五我们会听到学生这样的谈论:唉,放周末不如不放,回去又要写作文,或者:每周都要写周记,烦人,我都不知道这周又去编什么。再看看语文老师们每次改作文:这些作文非常差,真想两下子给撕了。要是碰到月考,语文老师也就是改作文的机器,一天下来全年级的作文就盖棺定论了,这样一来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怕改作文,长此以往,岂能不令我们认真反省。

二、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低的原因

农村虽然在发展但相对闭塞。农村中学生接触的事物少,社交能力较差,可供阅读的书匮乏,所以他们的作文内容虚假,立意不深,考试时背人家的作文。在农村中学教师的作用是很明显的,然而部份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不能实事求是,写作理论较差。在上写作课时,无视学生作文思维发展,讲一大堆的写作技巧、手法,使得学生无法对这此高标准的东西有兴趣。另外,部份语文教师把语文教学理解为课文教学,因为这才是考试时有把握抓分的硬件,而作文教与不教都无防,使学生失去了写作兴趣。

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低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父母文化水平低,或者学生是留守儿童。由于父母文化水平低,所以不在乎孩子的成绩是多少,对于语文成绩怎样,作文怎样根本不在乎,而留守儿童这类更是无人关心他们的写作。这样一来父母的态度,留守儿童的无人关心也就对写作兴趣的养成产生不良影响。

三、农村中学生作文教学如何走出困境

(一)写真事、抒真情,写出农村特色

1、坚持“只写了解的东西”的原则

自己了解的人、事、物容易写得生动具体。道听途说的材料一进入文章就会出现破绽。因此,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只有立足于农村,让学生描写自己了解的农村生活才能走出困境、农村的世界虽然是朴素的,但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同样能够发掘出区别于城市的闪光点,比如:农村孩子从小频繁接触大自然,对农村的自然风光有着丰富的认识和深挚情感。郁郁青青的山林、汨汨流淌的小溪、落日炊烟、曲径通幽――这一切都烙上农村的印记,又能给以农村孩子美的熏陶,奠定他们抒写真善美的基础。

2、集农村之言

“立夏不下,犁扒高挂”讲的是春旱应早作好积水灌田的准备,比如“条条蛇都咬人,四脚蛇不咬人,毒气却大”一条极富哲理的俗语。农村学生收集,交流这些语言,既能提高农事作文的生动性,又能积累素材。

3、体验农村生活写日记

农村学生自有玩乐的地方,上树摘果、下河摸鱼、养鹅赶羊等给他们带来深切的感受。在教学中,语文老师还应鼓励他们体验生活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农活,然后记录下来,在老师的带动下相互讨论,在劳动中,你做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以达到拓展范围的目的,这样一篇富有生活气息、富有童真童趣的文章便产生了。

(二)拥有素材后,力求具体细致 无论描写什么,材料都应具体实在,不能抽象笼统。只有具体鲜明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并能使人读后如临其境,产生共鸣。比如有老师这样强调作文“六不准”:不观察、不体会不作文;不熟悉不作文;不精练的话不说,如果是写天气,冷天不用冷字,热天不用热字等。如在描写冷的片断时,有的写:“一片西风吹过,第二天早晨房子白了、树上白了、地上也白了。上学的小弟弟放下帽子耳朵,小妹妹戴上大围巾”有的则写:“大雪过后,房檐下挂着一排冰溜儿,行人身穿大棉衣,头戴大皮帽,但还是把脖子往下缩”等。这样经常强调,语言精练具体了,作文也就有了感染力。

狄德罗说:“没有情感这种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这便是以情动人,但要真能“打动人心”绝非易事。矫揉造作之情令人反感,乔装粉饰令人生厌,无病呻吟让人恶心,只有真情实感让人开怀,掩卷深思没有真情实感的作文也就没有了灵性。

(三)教法应创新

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非一朝一夕能改变,但经常在教法上探新路却是每位中学语文教师可以做到的。

1、教师应身先士卒

许多语文教师教人作文自己却不会作,虽然现在的教材都是名家妙文,但对于农村中学生而言却是遥不可及。他们不会去自主欣赏,而老师的文章学生是乐意学的。因此老师自己先作一篇来谈其中包含的生活体会,写作技巧引起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的写作热情。

2、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作家王蒙说:“没有精神上的自由驰骋,就没有文学”可见,离开了想象就写不出好文章。那么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呢?本人认为:平时教学中一些课讲解时,做好引导,比如沈复的《童趣》一文就极富想象力,蒲松龄的《山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等无不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我们在教学中应好好利用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身边事物而发挥想象。

3、创新思维的引导

作文教学是语言和思维的综合训练,而农村作文训练依旧是重语言轻思维的训练,从语言到语言,致使学生思路闭塞,习惯依葫芦画瓢,移花接木,习作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千篇一律。为此,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活泼的作文训练,想象作文和续写作文就是能使学生思维充分的展开的训练方式。如一块红砖的作用、一支铅笔的作用,同学们自由的想象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中其作用是不同的。再比如《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学习之后,请大家续写于勒的命运。这样的习作训练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拓宽了习作的道路,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4、批改作文激发兴趣

农村中学生的作文质量不高是事实,但却是他们冥思苦想的结果,来之不易,理应受到老师的尊重和理解。因此老师在批改时首先做到的就是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一个精当的词,一个优美的句子,一次小小的进步都应给予鼓励和肯定的。

老师在批改时应快,趁热打铁,让学生尽快体会成功的喜悦,看到不足或进步。同时作文的批改应解决具体问题,不仅是评改字、词、句,还应指出修辞、语法上的不足,更应在谋篇布局、详略安排等问题上细致修改。

5、厚积薄发,提高写作兴趣

古人云:“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提高写作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首先,广泛阅读课外书,吸取前人经验,周末可以不布置作文,但可以到图书室借一些报刊、杂志,让学生带回家阅读。班上学生也可以凑钱订一两份杂志――《读者》、《辽宁青年》、《意林》等广泛阅读。其次收集农村素材。在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同时,要强调置身其中,五官并用,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来体验农村的乐趣和特点,记录好只言片语,在真正写作时引用进去。腹中不空,成文便易,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也就调动起来了,兴趣有了,内容丰富了,农村特色也得到体现。

6、模仿走向成功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难度,又收到明显的效果。我们在教学中可以从仿句、仿文使学生看到名家之语,可以出于已口。当然,模仿不能硬套,力求创新。

总之,农村中学要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绝非易事,它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老师要立足于农村这一现实,提升自我,探求新路,引导广大的农村中学生写作文能有新意,有特色。

浅谈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作者:周秀根 文章来源:九华初中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1-20 摘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每一个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本文针对消除数学学困生的学习心理障碍,做好数学学困生的辅导及教给数学学困生学法指导及创造良好学习环境等方面阐述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数学能力,形成数学思想。

关键词:心理障碍;个别辅导;情感倾斜;学法指导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每一个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转化数学学困生,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形成必要的数学的技能,是我们数学教师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如何做好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呢?笔者从消除自卑,增强自信;提高兴趣,增强感染力;做好个别辅导,实行情感倾斜、做好学法指导和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能有效的转化数学学困生,谈了一点认识,以供同仁斧正。

1.消除自卑,增强自信

一般来说数学学困生对数学都有一定的恐惧感,害怕学习数学,都认为数学太难学,抽象、枯燥、无味,对自己学好数学没信心,认为自己不是学数学的料。导致他们自暴自弃、不思进取,对学习丧失信心,所以:消除数学学困生的自卑感,增强数学学困生学习的自信心,对他们充满热情,充满爱心,用教师的热情去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用教师的爱心去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定期或不定期的找他们谈心,经常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关心他们的学习,给他们讲一些伟人成长的故事,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刚读初中时,由于对学习缺乏信心,数学成绩很差,经常考试不及格,需要补考才能过关,在老师的教育和帮助下,华罗庚对学习增强了信心,数学成绩提高很快,初中毕业时,数学成绩就进入了全班的优秀前列,后来成了世界上赫赫有名的大数学家。实践表明:用一些伟人成长的故事来帮助数学学困生消除自卑,树立学习的信心,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2.提高兴趣,增强感染力

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培养数学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消除数学学困生的心理障碍,特级教师于漪说得好:“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会钻进去,学习就会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人在心不在的学习是徒劳的,数学学困生往往由于基础差,以前的数学学习出现了漏洞,没有及时的给予补救,以致于出现学习上的障碍。数学学困生由于缺乏兴趣,往往很容易导致他们注意力不集中,对学到的知识容易健忘,以致于造成学习无动力,成绩无明显进步,而兴趣则是推动学习的内驱力量,激发数学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实施:①对数学学困生进行学习数学意义上的教育,数学是理科学习的基础,没有扎实的数学知识,要学好物理、化学是困难的;没有高深的数学参与运算,人造卫星怎能上天;没有统计数学,国民经济怎能正常运转;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数学,衣、食、住、行更离不开数学,因此,数学的运用是广泛的,我们只有学好了数学,才能驾驭学习,驾驭生活。②巧设情境,诱发求知欲,一个富有生活意义的数学问题,可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的思维活动在问题的牵动下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因此,将教材中的知识精心设计成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可有效的激励数学学困生积极参与学习,这些所设计的问题应满足两个条件:A、可行性:即所设计的问题难易适度,要符合数学学困生的认知水平,过难会使数学学困生望而生畏,过易则失去意义。B、刺激性:所设计的问题要让数学学困生产生好奇心和新鲜感,例如:在讲列函数解析式时,可引入一个实例如卖豆腐,一斤豆腐a元钱,用x表示豆腐的数量,用y表示豆腐的总价钱。当a为常量时,那么x与y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式?当x为常量时,y与a存在什么关系?当y为常量时,x与a存在什么关系?以上问题来源于生活且富有趣味性,难易符合数学学困生实际,可有效的激励数学学困生思维的积极性,有利于他们对函数关系式中的常量、变量、自变量与函数的理解。③创设幽默情境,幽默可以给人带来情趣,可以使紧张的气氛增添欢乐,幽默能够使枯燥的气氛活跃起来,能有效的改善数学学困生的感知、记忆、想象和知识的接受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幽默素材,适当的使用幽默语言、幽默动作、幽默问题,可以激发数学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听课效果。④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前课堂上以

教师为主体改变成现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与学生共同研究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⑤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增强对学生的感染力。一个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一定会受到学生的尊重,你的教导他们会当成真理,你的课堂他们会跟着你感觉走,因此要使数学学困生对学习感兴趣,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增强对学生的感染力致关重要。

3.发现闪光点,诱发好奇心,实施尝试教育。

虽然数学学困生的智力因素和学习成绩与优等生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但大多数数学学困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闪光点,都有强烈的求知欲,都希望能学好,都希望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有所发现,例如我班有一个名叫于发松的同学,数学成绩每次考试都不及格。有一次,我在讲以四边形为例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时,他在上完课后也给老师写到:计算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甚至是任意的不规则多边形不也可用分割法来计算吗?他敢于猜想、发现就是他学习的先决条件,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发现数学学困生身上各种层次的闪光点,变成知识的火花,用心去打开他们智慧的闸门,对他们表现的积极性和微小的进步都要引起注意加以肯定,给予表扬,因为有时一两句赞扬的语言胜过一顿严厉的说教,使他们终生难忘。

多实施成功教育。每个学生都渴望获得成功,尤其是学困生,教师应重视这种心理,对学困生的每一点进步,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他们从中尝试到成功的喜悦,成绩考得差,不要过多的批评、歧视。应多用一些古人名言来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奋斗。例如:世上没有常胜将军;失败乃成功之母;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绣花针等。

实施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教育。李岚清同志说过:“教师不能够用同一种模式进行教学,不能够用一种标准要求所有学生,要区别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由于数学学困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再造想象能力差,实现不了问题的类化,在知识的接受能力上与优等生、中等生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从数学学困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按照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在要求上要降低标准,不搞一刀切,对于较难的题目,在理解上要求降低难度,只要能正确运用即可。例如: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学习,在教学时只要求数学学困生记住这个定理的内容,能够正确运用它来解决一些基本问题就行了,定理内容的证明不作要求。

在作业要求和考试评定上也分层次进行。开始时,对于他们应降低作业难度,对他们只要求能完成教材的基础题目即可,中档题目不作要求。若当他们成绩有所起色后,对他们的要求又提高一点,这样循序渐进地进行,有利于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作业批改及考试评定多进行面批,有问题给予及时的解决和肯定,并可有针对性的进行补救,这样让他们更进一步得到成功的喜悦。

4.实行情感和辅导上的倾斜。

一些数学学困生是由于智力和思维能力偏低,接受能力差,记不住,对学到的知识课后容易健忘,所以老师对数学学困生应多进行课后辅导,把重点、易忘的知识多给他们及时回顾和理解补救辅导。①在辅导时,要重点突出,不宜面面俱到,因为数学学困生的注意力不易集中,且即使集中了,集中的时间也不会很长,因此要抓紧他们集中注意力的短暂瞬间,不失时机的让他们在这闪烁的瞬间理解最主要的知识即可,如在学习整式的乘法和分解因式时,只要熟练掌握乘法公式即可;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即主要会用求根公式和会用分解因式法来解一元二次方程即可;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时要牢牢掌握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都除以同一个负数时,要改变不等式的方向即可;为了使他们掌握最主要的基本概念、公式、方法、公理、定理,对某些知识要敢于忍痛割爱。②在辅导时宜以新代旧,不宜全面复旧。如:辅导他们复习分数的性质时,我们不宜全面系统的复习分数,而可在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法学习中,结合讲些分数的性质即可。如:复习小学的应用题时,可在初中的列方程解应用题学习中复习。③辅导不能满足于结果,而也要穷追思路,因为数学学困生解题结果即使正确,但解题思路却不一定条理清楚,考虑周全,老师必须根据他们的想法对症下药。如:3+a和3哪个大?有些同学说:“3+a不一定大于3,因为当a=1时,3+a>3;当a=0时,3+a=3,所以3+a不一定大于3”;还有的说:“当a=2时,3+a>3,当a=-2时,3+a<3,所以3+a不一定大于3„„”,这些不足之处就是把a看作特殊数字,那就不全面了。有的说:“当a是正数时,3+a>3,当a 是负数时,3+a<3,所以3+a不一定大于3”,这些也不太全面,所以我们在辅导时,应根据他们各有的想法,再给他们指出其中的不足纠偏求全,以便让他们心悦诚服。④辅导要做到牵而勿引,启而不发,辅导后进生必须千方百计扣响学生心灵的琴旋,因此辅导要坚持启发,这样才能激起后进生的思维,做到正确答案水到渠成。

实行一帮一活动,学生互助辅导学习。由于多数数学学困生对学习缺乏自觉性,若不经常关心他们,督促他们,他们就不会自觉学习,况且老师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发挥学生本身的群体作用,将一个数学学困生和一个优等生搭配,使他们座位相邻,构成学习上的伙伴,当数学学困生在学习上有凝难,可得到及时的解决,并在优等生的督促和帮助下,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并从优等生中学到了一些好的学习方法,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

5.做好学法指导,把打开知识的钥匙交给他们。

古语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可使学生受益终身,可养成积极进取的性格,培养创新实践的能力,形成坚忍不拔的品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的原则是在注重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特别是数学学困生由于志向水平低,不能科学有效的利用时间,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应定期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作好学习方法指导。

1、教给预习方法,逐步培养自觉能力。例如:初一学生在刚学习几何时,不知怎样学好几何,尤其是数学学困生,教师应根据几何这门学科的特征,给数学学困生做好学法指导。第一:闯三关、即画图关、识图关、几何语言关。第二:三官动:多动手、勤动脑、善观察。

2、教给听课方法,提高学习效益。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听课方法,才能在课堂上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宋代教育家朱熹在他的“三到读书法”中说过的“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可见听课必须专心,我们在教学课堂中必须指导学生三到:即心到、眼到、手到。心到: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大脑的功能,围绕着教师提出的每个问题展开想象,大胆设凝、猜想,敢于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见解。学会分析、判断与推理,只有会想才能会学,也才能学会。眼到:要求学生善于观察,既要观察教师的面目表情和手势,又要仔细观察知识语言的表现,这是因为数学有诸多抽象概念、理论。通过老师眼神、手势往往会表达得更生动、更形象,利于理解和记忆。手到:一是严格要求学生操作规范,掌握技能;二是学会做笔记,内容根据教师讲课的特点和板书习惯,抓住要点在书上相关内容的页码记下重点、难点。教师生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的分析等,也应一一记下,尤其是学生技能的形成必须亲手操作才能逐步形成。但在这三到之中,“心到”是关键,善于动脑,勤于思考是学好数学、提高能力的先决条件。③教给解题方法,培养综合能力。例题与习题教学无不牵涉到解题方法与技巧,于是在进行例题与习题讲解教学时,不但要重视理解基础知识,而且还要注意总结归纳进行循思设疑,引导探索,获得解题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解题能力。④教给数学方法,培养概括能力。教给学生复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归纳知识,整理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一般有:比较复习法;联想复习法;归纳概括复习法。①比较复习法,如通分、约分有什么异同;分式与分数的法则有何区别与联系等;②联想法,可以建立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有利于形成知识网络,例如复习因式分解时,联想它可以解决初中方面的哪些知识,并用网络或树图进行列出、理解;③归纳概括法,把零碎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6.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形成竞争、自主、合作的班级学风,为数学学困生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数学学困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表现在班集体中。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为数学学困生提供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不过,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和反复性都很强的工作,我们只要坚持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凡是学困生自己会学的,就应该创造条件让他们学,凡是学困生能自己动手做的,就应该创造条件让他们自己做,尽量给他们提供自我学习的机会,并引导他们获取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使他们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让他们也同其他学生一样,同在一片蓝天下,拥有老师的阳光沐浴,相信他们最终会不再成为数学学困生。

2.浅谈中学作文教学论文 篇二

一、学会观察, 找米下锅

学生作文不会写和写不好, 常常是因为没有观察, 缺乏思考, 不会积累, 平时粗心麻木, 对素材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语文教师对此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批评说:“先生只管教, 学生只管受教, 好像学的事体, 都被教的事体打消掉了。”进而他提出了师生共同活动的“教学合一”的主张。教师在平时分析课文时, 要有意识地引导启发学生思考:魏巍笔下的蔡老师, 冰心笔下的做橘灯的小姑娘, 朱德笔下的母亲, 等等, 都是些生活中的普通人, 却无不于小中见真情, 展现精神品质。学生的生活面是狭窄的, 但只要教师经常指导学生深入生活, 认识生活中的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 不断积累, 即教给学生“找米”的方法, 学生就会对作文产生兴趣而写好作文。平时, 我很注意指导学生做有心人, 像四季景色、花鸟鱼虫、身边小事都要留心观察, 积极思考。我还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把作文课上得生动有趣。如初二学习说明文时, 我让学生趁天凉到野外捉螳螂, 结合生物知识指导学生观察写说明文。再如一年初冬, 一个学生带来了一串红浆果, 引起许多同学的好奇。我告诉学生这叫枸杞子, 又让学生查资料、访中医, 了解其药用价值, 买来枸杞子实物观察, 写一篇说明文或散文。平时引导学生留心偶发事件, 如吴昊同学骑车把手、脸刮破了, 不少同学笑话他。我就让同学想想, 如果不是天黑雾大想着为班级开门, 他是不会撞倒的;他每天早来晚走为大家服务, 不就是关心集体、热心为同学服务吗?蔡佳乐同学小腿骨折后, 几位同学扶他上楼、上厕所, 这不是同学友爱、助人为乐的典型事例吗?诸如此类, 学生既受到了思想教育, 又明白了哪些是平常琐事, 哪些是小中见大的生活素材, 由此就能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出新颖别致的材料, 找“米”下锅, 在平实中求新异, 写出生动的作文来。

二、创设情境, 造米下锅

新大纲指出:教学要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 沟通课本、课堂、学校内外的联系, 拓宽渠道, 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文章是创作出来的, 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 或打破课堂常规, 创造情境和气氛 (即“造米”) , 把学生厌学的作文课上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 从而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这样, 教师好比是导演, 学生就如同是演员、明星。例如上学期的一次作文课上, 我只拿了半支粉笔。我说, 这节课, 咱们不写作文, 只做游戏, 说着板书“掰手腕”三个字。先让学生在座位上前后左右比试一下, 再推举几个同学在讲台上一决胜负。整节课掌声、加油声不断, 气氛异常活跃。接着让学生说观察、谈感受, 写《一堂特殊的作文课》或《掰手腕》, 可以说水到渠成。再如2009年元月期终考试后, 我要求学生下午一点半到校, 再进行一次考试。我先把桌椅拉乱、地面弄脏, 学生来后, 把学生的表现按甲乙丙三等记分, 算一次特殊考试, 再让学生把观感写出来, 作为作文参考分。

三、作文批改中给学生以信心

“文章是改出来的”。学生交上作文后, 教师批出错误, 让学生自已去改正, 或者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改互评。

1. 学生自改

首先让学生明白自改的意义、好处。古人讲“善作不如善改”、“文章不厌百回改”。如曹雪芹写《红楼梦》, “批阅十载, 增删五次”;杨朔写《雪浪花》, 仅三千字的篇幅, 修改了两百多次;托尔斯泰写《复活》修改了十次;马克思写《资本论》从草稿到定稿经过多次修改, 第二卷前一部分原稿现在保存下来的就有八种多。用这些事例, 让学生明白很多作家作品每次出版都要有所改动, 自改文章的好处颇多。

然后教给学生自改的方法和要领。主要是从内容、结构和语言三方面对习作进行修改。内容方面主要是看材料是否丰富, 是否能充分体现主旨;结构方面主要看整体布局是否合理, 有没有不完整、不连贯、不明确的地方;语言方面主要是看用词是否准确、生动, 语体色彩是否鲜明有力, 人物语言是否个性化;还要看构思是否新颖, 写作手法的运用是否精当、恰到好处。学生掌握了这些修改作文的方法, 就会有“自知之明”, 很有趣地寻找自己写作中的不足和毛病, 避免以后再犯同类错误, 逐渐提高写作水平。

2. 老师批语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 敏感、脆弱、自尊心极强, 所以, 给他们写批语要措辞谨慎、语气委婉。比如学生把议论文当作记叙文来写, 跑题了, 不要发怒, 批语应这样写:“你写记叙文的能力很强, 就文章本身而言, 写得相当好, 可是我们今天训练的是议论文体裁, 相信能把记叙文写好的你也能写好议论文。”这样能保护他的自尊, 又能增加他的自信。

还有些学生会在作文中倾诉自己的一些苦恼, 比如早恋、父母离异、学业压力等。对这些作文, 更应注意用感情去写批语, 这时批语写得好的话, 可以说就是学生迷惘时的一盏指路明灯, 对学生的成长、生活都有重要意义。所以, 切不可随意用套语来批改作文。

学生存在着个性差异, 老师的批语也应体现个性特点, 有的学生作文跑题, 是因为审题不严谨, 批语中要求他写作文前要认真细心地审题, 改掉马虎大意的毛病;有的学生作文没写好, 是因为对某一体裁的写作能力不够强, 这时批语中要求他能取长补短;有的是语言基本功太差;有的是因为生活的圈子小, 视野狭窄……写批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 写出不同的“味道”。

随着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 主体权力的真正拥有, 以及训练形式的多样化, 作文训练必将充满乐趣。在批改时, 教师应尽可能挖掘学生作文中的可取之处, 在批语中给予肯定, 使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 从而提高写作的信心。对好作文要进一步提出高要求, 对差作文应尽可能发现其可取之处, 并给予肯定、鼓励。

四、重视课堂评讲, 调动学生的自主性

作文批改以后一定要作记录, 然后拿到课堂上评讲。切忌“广而告之”, 或者老师“一言而谈”, 否则只能“广种薄收”。评讲作文要注意方法和技巧, 可以采用不同的评讲方式。

1. 综合评价。

介绍全班同学此次作文情况, 对一些普遍存在的现象, 要加以分析, 个别特殊情况要着重指出。

2. 比较阅读。

此方法主要是为了教给学生以正确的方法。把全班作文分甲、乙、丙、丁四类, 可以就某一等级进行比较阅读, 同是甲等作文, 共同的优点和各自的长处, 通过阅读可以比较出来;也可就某一方面比较阅读, 比如对人物的心理描写, 找出不同等级作文的一篇来, 分析体会各自的长短, 对于不好的最好当堂修改。

3. 自述心得。

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述自己写作中的感想, 介绍成功经验, 与大家交流。这样做既可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又可使别的同学从中受益, 这种“现身说法”颇值得肯定。

4. 举办专刊。

把老师精批细改的作文张贴出去, 全班同学共同阅读, 对照老师的批语, 可知好在哪里、劣在何处, 既有助于提高写作水平, 又能丰富课余生活, 还可以引起大家对批语的重视, 真是一箭三雕的好方法。

总之, 通过以上的教学实践, 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真正的发挥, 增长了写作的兴趣, 改变了怕写、不会写的状况。这样日积月累, 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材料, 写出优秀的作文。

摘要: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重点和难点。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大胆改革, 以生动灵活的作文指导、有效的讲评方式, 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的意识, 从根本上扭转学生厌写、无事可写的现状, 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3.浅谈中学作文教学 篇三

关键词:创新 合作 指导 实施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综合应用知识的集中体现,如何提高写作水平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样,都是每个人一辈子生活、学习、工作不可缺少的本领。书面表达较之口头表达,更具简洁性、严密性、准确性的特点。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作文所表达的是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作文的这些内容都是观察和思维的结果。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无论是选择安排材料,还是组织语言、用词造句,都离不开观察和思维。作文教学是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重要途径。作文并不是单纯的文字练习。我们从学生的作文中,不仅可以看出他们的语文水平,而且可以看出他们认识的高低。透过学生的作文,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从而有针对性地因势利导,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把教学生作文和教学生做人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新理念的指导下,要加强学科间的合作,拓宽学生视野,增加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掌握各种写作素材,能够自由的挥洒情感,激扬文学,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在熏陶感染中逐步提高写作素养。现结合本人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摆脱传统束缚,鼓励创新写作

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角色,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力求摆脱传统观念上的束缚。古书云:“直木为梁,语文论文弯木作犁。”是猴子,给它一棵大树,让它爬;是虎,给它一座大山,让它跑;是苍鹰,给它一片蓝天,让它飞。传统的写作教学,多受习惯思维的束缚,教师注重训练,缺乏情感体验,以诱导代启发,以共性代个性,无形中成为一种模式,有人戏之为“挖坑式”教学。而实质上写作教学缺的不是知识,而是兴趣;缺的不是指导,而是体验;缺的不是模式,而是情境;缺的不是规范,而是个性;缺的不是训练,而是实践;缺的不是批评,而是鼓励。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写作时,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兴趣,设置一定的情境放飞想象,开发思维。

二、加强课程合作,注重知识积累

课程是可以让学生接受的、同今天和未来密切相关的文本,同时又是师生对话的材料,是一个生态系统。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学中,要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通力合作,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掌握多元知识。通过教學中的互动开放,丰富了学生知识,拓宽了视野,用所学知识去体验生活,稍做加工提炼,写作时就不会提笔茫然了。

三、合理编排材料,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

材料选好后,还要进行合理的搭配来展现中心,并能使文章层次清楚,主要是将这些材料进行合理的搭配、组合。房子的骨架才稳,心中理想房屋形象才会立起来。至于怎样将选好的材料进行合理的编排,最好的方法仍然是让学生分析自己的作文,在相互对比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所选材料如果安排有序、合理的话,文章的立意也会层层加深,主题会得到深刻的体现。如果材料组合不当、胡乱堆砌是达不到这样的效果的。如果表达方式不当,也会影响文章立意的表达。

四、教师适度指导,学生计划写作

教师是主导,在学生写作时一定要指导得当,写作前宏观指导,不要细致入微,以免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首先给学生写作材料,让学生独立构思,自主选材,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待学生成文后,再作适当的指导评价。对学生的优点多鼓励,如一些精美的语言,新奇的构思,有表现力的文题等。析其精妙之处,一起品读借鉴。对作文作书面评点时,尽力客观简明,不宜过繁,满篇见红往往给学生压抑之感,鼓励不足,败兴有余。在教师的指导下,初中学生应有计划写作,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写作素养。在七年级时,可自由写作,不限制内容、体裁,开始时每天写一段,要求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语句能够吸引人。由不限制字数逐步到限制字数,由短篇向长篇发展。八年级时,可进行一些简单的文学创作,如学写小小说或故事等。九年级时适当进行考场作文训练,以话题作文为主,平时多练笔,教师以“中考满分作文”为指导。要求学生写作时文题新颖,形式优美,主题不落俗套。此外,还可以尝试论文的写作,查找资料了解有关的一些作品,然后整理加工。

五、开发课程资源,实施校本教研社会领域的课程

在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特别是写作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改革力图加强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联系,鼓励开发和利用本校或当地的课程资料。校内的课程资源的图书馆、实验室及各类教学设施等,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给学生一个无比广阔的学习空间,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亲手进行实际操作,这就为写作注入了必要的营养。就小处而言,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习专栏,把好的作品在班内或校内展示,可以成立校文学社,自办小报和社刊,鼓励学生定制论文积极投稿,也可以招聘小记者,把新鲜事物付诸笔端,登在专栏报上,还可以指导学生参加各级作文竞赛,开展作文评选活动等。校外的课程资料是丰富的,如本地区的博物馆,一些小型的工厂,有名的风景区,还有充满诗情画意的农村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生活,得到第一手的写作素材,往往会提炼出美妙的篇章。所以让学生走出学校,多在现实中历炼,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去感受风的轻柔,呼吸草的芬芳,啼听鸟的鸣啭,去追求一种不加雕饰的自然美,正如郭沫若所说:水到口中,冷暖自知。此外,网络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可以利用一些信息资源,让学生养成查阅资料的习惯,开拓知识空间。

4.浅谈作文教学中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篇四

宿迁市宿豫区来龙初级中学 谢 春

摘要: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首先要培养观察力,为写作积累素材。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要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出发,教授观察方法,写好观察笔记。

关键词:写作教学 观察力 兴趣 方法 观察笔记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作文也往往是教师和学生都最为头疼的问题。作文课上,教师煞费苦心地分析写作要求、讲授写作技巧,学生正襟危坐地聆听,但一到动笔时却总会呈现出咬笔杆、皱眉头的场景,绞尽脑汁挤出来的文章要么是老生常谈、千篇一律,要么是假话、空话、套话连篇,形成一堆无生命的文字。因此,如何使学生摆脱作文困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一个值得广大语文教师深思的问题。

新课标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想像、评价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结合这一精神,我认为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写作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只有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观察,才能引起作者的深入思考、体验和感悟,让生活形成丰富的积累,作文时才会有话可说;只有以观察基础上形成和知觉表象作为依托,学生写作文时才可能插上想像的翅膀,展开自由的想像和联想,写出真实、生动的文章来。画家徐悲鸿说过:“学画最好以造化为师,故写马必须以马为师,画鸡必须以鸡为师。”①只有对所“师”认真观察、烂熟于心,写作时才能一挥而就,这说明观察是何等的重要啊!试想,如果郑板桥没有对竹的细致入微的观察,怎么会“胸有成竹”,又怎能画出栩栩如生的竹图呢!古今中外的作家、诗人,如果没有对生活的深入细致的观察与体验,又怎能有诸多流传于世的经典名著呢!

在如今的教育现状下,虽然各级教育部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学生们迫于各方面的压力,仍整天埋头于成堆的书本、作业之中,早起晚睡,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花季少年对自然、人生特有的感悟和体验正逐步丧失殆尽,作文成为一套程序化模式,没有了青春的个性与张扬,学生作文也就在假、大、空的轨道上一路徜徉„„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其实大千世界千姿百态,引起我们兴奋和关注的事时有发生,生活中的一切都汇成了汩汩写作之源,等待着有心者的挖掘。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②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师对于写作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还学生一双明亮、锐利的眼睛,去发现、捕捉生活中每一个令人感动的美的瞬间。“观察”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事物仔细地察看、了解。”可见观察并不是简单地看还包括了一个“了解”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调动全部的感觉器官去听、闻、问、尝、摸„„通过多种渠道感知事物。因此,教师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出发,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以提高其观察能力,从而广泛积累素材,最终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

观察力的培养首先应该注重引导,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动力。”③兴趣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力量,学生缺乏观察兴趣,就不会自觉观察。因此,唤起学生的观察兴趣,是提高能力的重要一环。

据调查,学习有40%的信息来源于眼睛的观察,而观察兴趣的源头来自生活,如果学生生活丰富多彩,接触的事物多、见识广、视野开阔,感受就会深刻,所以要让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必须把观察的范围扩大到生活中去。“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④丰富的自然和社会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教师要充分发挥学校和地方资源的优势,努力寻找机会把学生带到室外领略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例如:当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的时候,组织学生扫墓、春游,让学生感动生机盎然的春的气息;当白雪皑皑的时候,领学生到白雪覆盖的树林,让学生领略到玉树琼枝的独特风采。在星期天或节假日里,带领他们走向街头,走向田野;从热闹的集贸市场到碧绿的田野,从小贩的吆喝到买卖时的讨价还价,从淳朴的民情风俗到幽雅的农家小院„„从中体味与平时校园生活的不同,从而激发他们对生活无限热爱的遐思。与此同时,教师尽可能地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活动:如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会等,在充满浓厚兴趣的活动中,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获取写作的素材,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写作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丰富的观察实践打开学生们心灵中兴趣的窗户,让色彩纷呈的世界印在他们的脑海中,为作文准备生活的积累和写作的素材。

兴趣的培养固然重要,但方法的引导同样不可或缺。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⑤好的方法往往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观察方法的获得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靠课堂上结合范文的指导;二是学生在观察实践中的感悟。

教科书的文章都是专家学者经过认真斟酌、仔细筛选的,都体现出作者深厚的观察能力,这些无疑可以作为观察力培养的范本。如在教学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可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文章先写了百草园的生活,后写了三味书屋的生活,是地点转换的顺序。在写百草园的景物时,又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的时间顺序来安排的。同时,百草园的“乐园”生活与三味书屋读书生活的“枯燥无味”又形成对比,是比较对照法。为了让学生有效地掌握观察方法,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小练笔,让学生把所学方法应用于实践,如在教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后,布置学生写校园中的一座建筑物,指导学生应用所学观察方法进行实地观察,学以致用。

当然,观察方法远不止以上教学中所举的这些,教师在带领学生观察的过程中逐步应用这些方法,还要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观察对象分类进行方法的指导,如定点观察可按空间顺序,或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或从外到内等;变点观察可按时间推移法或移步换景法等。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但这还不够,在观察事物时,还要引导学生分清主次,要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这就要教给学生一些观察的方式。例如:观察动物,可观察它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观察植物,可观察它的叶、枝、茎、花、果等,并能从位置、形状、滋味、用途等方面进行观察;观察人,可观察人的外貌、动作、神态等;观察事件,可观察其活动过程,并特别注意其精彩、高潮阶段的人物表现。

对于事物的观察,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上,指导学生观察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有所思、有所悟,真实地描述客观事物时,才能将自己感情的体验、思想的感悟反映出来。例如:在一节作文课上,我指导学生观察一块粗糙的石头,先让他们观察石头的色泽、形态,然后启发他们把石头的形态、作用和生活中的人、事联系起来。学生们纷纷发言:有的说石头虽然外表丑陋,但可以建房、铺路作用大,说明看人不能看外表;有的说石头虽然可以建房、铺路,但如果放在马路上就会成为绊脚石;有的说它棱角分明、有个性,不圆滑,做人也要这样„„一块普通的石头撞击无数思想的火花,闪烁出青春的智慧。

观察力的培养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它与观察者的其他心理素质相联系。因此,在培养学生兴趣、教授观察方法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注重引导,使学生养成一些良好的观察习惯。首先,要养成有意注意的习惯,要学会全神贯注,及时强化,对观察的过程和结果及时分析,集中注意力观察事物,有利于纠正观察中的偏差和错误。其次,要持之以恒,观察力的培养需要一个相当时间的练习过程,要勤于观察,有恒心长期坚持观察活动。契诃夫说:“要把自己锻炼到让观察科成为习惯„„仿佛成为第二天性了。”⑥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观察能力就很难得到提高。

观察的目的在于积累,观察中的心得体会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即使是同一件事物,因观察的主体和时间、地点、环境的不同,所得也会有所差异。因此,指导学生观察过程中,我鼓励他们坚持写观察笔记,将生活中观察到的人、事、景及时记述下来,特别要善于捕捉住观察中闪现的一些独特的思想观点。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热情,教师对学生的观察笔记要及时评改和交流,并尽可能创造成功的机会,多用一些激励性的话语,鼓励和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品尝成功的滋味,用满意的效果强化学生的写作兴趣,要充分挖掘、捕捉每一个学生的成功点、闪光点,及时加以肯定。教师的肯定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点滴成功都会使学生的心理立即兴奋,激起喜悦之情。因此,教师给学生的评语除了有针对性、启发性之外,还要有激励作用。

观察力的提高为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让学生的作文不再空洞无物,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观察中独特的心得体会也让学生的作文闪烁出许多个性的火花。但这只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还需在写作方法,写作技巧等方面多方探讨。

注释: ①转引自,陈林生,《中国当代教育文集》,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第920页 ②转引自,李再发,《语文教学之友》,《语文教学之友》杂志社,2004年第10期,第35页

③转引自,朱捷,《中国当代教育文集》,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第425页 ④叶圣陶,转引自姚宗瑞,《中国当代教育文集》,学苑出版社,2001版,第439页 ⑤转引自,姚宗瑞,《中国当代教育文集》,学苑出版社,2001版,第439页 ⑥转引自,朱伯石,《写作与作文评改》,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8页

参考文献

5.浅谈中学作文教学论文 篇五

浅谈乡土文化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内容摘要:民间乡土自古是书面语言重获生机的源头活水,针对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生活素材的丰富,传统文化素质降低,人文知识缺乏,爱家爱乡情感淡薄的实际,挖掘本土浓厚的特色文化,引导学生感受家乡的景美、物美、人美、民俗美。在绥宁乡土文化中寻找作文的契机,使绥宁乡土文化成为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高尚情操。关键词:初中作文 乡土文化、源头活水、品味美、探求美、享受美、提升美、爱家爱乡

乡土文化历来是我们民族情感、道德规范、优良传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亲和力的载体,更是源流不竭的语言宝藏。每个人的出生,成长的环境中,其自然环境、人际关系、社会规范和人伦观念构成了他生存着的生活。乡土文化与作文的融洽,能让生于斯长于斯的学生成为探索乡土人文资源的主体。

现在许多中学生传统文化素质明显降低,人文知识缺乏,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受现代社会不良思想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对生养、培

育自己的土地知之甚少。对其所蕴含的浓厚特色文化,在认识上产生了疏离感,厌恶感,甚至有“子嫌母丑”的苗头。久而久之会使他们道德精神贫乏,家乡情结、民族自尊心不足。

生活中有丰富的写作素材,乡土生活本身就是宝库。那么我们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为什么写作时还会感到无话可说呢?一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生活素材的丰富,二是没有搜集素材的途径和方法。《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类社会文化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开发意识,去努力研发,积极利用”。这就为中学生作文教学地域特色化的探索提供了可靠的现实背景。在作文教学中若能根据地方特点,扬长避短,充分把握作文教学的契机,让学生走出资源贫乏的窘境,引导学生去探究自已所生活地区的地域文化,去体验社会生活,使学生关注家乡之美,感受家乡之美,描写家乡之美。对拓展学生作文空间,优化作文教学结构有很大益处。

“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所教学的这片土地——绥宁,这里山水秀美、人杰地灵、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物产丰饶。如何把家乡历史文化、风俗民情、自然景观、文化名人等资源变成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途径去挖掘利用。

1、在别具一格的绥宁山歌中品味美

绥宁山歌中最主要的是侗族歌谣,源于远古时代。侗族人模仿蝉虫唱歌的声音,喊出自己创造的无字歌。侗族人能歌善舞,侗乡向来被誉为”诗的家乡,歌的海洋“。有名谚说”侗人文化三样宝:鼓楼、大歌和花轿“。

这些山歌是集民间打油诗词、歌谣民谚、散文音乐于一体,用精炼、生动、形象、古老简朴的仿生形态,表达本土文化的语言艺术,主要以劳动歌、情歌、敬酒歌等为基本内容。

每年三月三、四月八日、九月九我们侗族人齐聚侗乡,以侗族山歌为媒,举行隆重的节庆活动。在山歌中大都以歌唱大自然的神奇、歌咏爱情、规劝孝道、表达诉求,渴望美好生活为主要内容。如《十字歌》《十八妹歌》《相思歌》《敬酒歌》等

唱不尽的绥宁山歌,说不完的历史,品不完的美。许多学生把认识山歌当作不可思议的事,于是我常告诫学生:精神的家园的失落是最可怕的,绥宁山歌中有美、有哲理,爱绥宁山歌,也就是爱家乡。为此我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或课余时间常谈论绥宁山歌、咏诵绥宁山歌,在作文教学中适当引导学生关注绥宁山歌,进行咏诵绥宁山歌 比赛,创作绥宁山歌比赛,“收集” 绥宁山歌精品比赛,使学生从绥宁山歌中了解了绥宁文化,积累素材,在绥宁山歌中挖掘作文题材,从一首绥宁山歌中引出主题,在绥

宁山歌的鉴赏中挖掘哲理,提炼观点等。如一首颂父母恩德的歌:“娘怀十月受尽苦,磨得饥廋脸皮黄,莫把父母看轻了,赶快孝顺爹和娘。” 同学们从中提炼出了以“孝” 为话题的作文题;从《十二月唱花》中有的同学创作《季节颂》,从《唱新年》中引出主题写出了《我最快乐的日子》等优秀习作。

总之,品味绥宁山歌的美,不仅丰富了学生作文题材,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2、在富有特色的民风民俗中探求美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水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之不尽”,这概括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

民风民俗确实是作文的好资源,它是生活的一部分,创作反映生活,就不能不写民风民俗。如陶渊明、鲁迅、刘绍棠等,他们有哪个作家对民风民俗点滴不知呢?

民风民俗,是我们常说的“规矩”。绥宁民风民俗特别多,内容丰富多彩。如元宵佳节,舞龙灯;姑娘姐,吃黑米饭;结婚哭嫁等。打铜钱舞引人入胜,生活在这里的学生常常显身于这些风俗之中,和乡亲们共享其中的快乐,时时感受到民风民俗的风韵和情调,那么,有哪些资源可以为学生作文所用呢?

首先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冬至、除夕等,这些节日学生可能只知道乡亲们是怎样过的。但“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这些节日的来历如何?在本土是如何过的?有哪些特色活动等都可成为学生作文素材的源泉,如侗乡农家过春节,有自己的独特方式:节俭了一年的农民常常是杀鸡鸭宰猪羊,烹鱼煮虾;贴春联放鞭炮,张灯结彩;搭戏台唱新年;走乡邻、访亲友,举杯把盏,一醉方休。这样的风俗有趣,耐人寻味,它既表达了农村淳朴的民风,又反映了节日的喜庆热闹,其间蕴含着关于真情、和谐、祈望、欢乐的氛围,都是来自生活的“源头活水”,无疑是作文中不可多得的美丽话题。

其次,绥宁乡土文化中迎神、游神、送神活动及艺术节目,以及上表祈福、打签问卜、换鼓求雨等活动时,你的看法和体验如何?在新时代,家乡移风易俗,新事新办是怎样办的?其中说明了什么?

让孩子们深入农家,了解这些风气习俗既可以陶冶他们的健康的生活情趣,又可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为学生的习作资源提供广阔的空间,以体验民俗乡情为内容,写家乡风俗,可以激发学生探求美的能力,进一步感受乡情之浓,乡俗之美,在我的努力下,一篇篇散发着泥土清香的文字诸如《绥宁元宵文化记》、《红土风情在绥宁》、《绥宁节日》、《乡村习俗》、《家乡的风土情》等。充分展示了同学们在

体验家乡风俗,感受乡情,沐浴真情的一次次洗礼中探求美的能力。

3、在美不胜收的乡景中享受美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应打开窗户……让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校园外的世界是广阔而美丽的,有学生取之不尽的作文题材。

特别是我们绥宁的大园、寨市古城、黄桑、长铺文化长廊,钟灵毓秀。这些古迹都是先辈们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是陶冶学生高尚情操的教育基地。

美莫过于大自然,绥宁自然景色美不胜收,秀色可餐的自然风光,真令人惊叹,天地造化之奇,鬼斧神工之妙。

可是对于本土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对身边的美景便显得熟视无睹,大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味道。因此作为一位有责任心的语文教师就必须时时刻刻鼓励学生去发现家乡的美景,去享受美,去享受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中蕴含的真切与纯情。从而产生“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爱家爱乡情结。

认识到这一点,在平时作文中,我就有目的地设臵一些写家乡风景的话题;或组织参观古迹,让学生写参观记,写体验,写感受;或让学生利用节假日开展“欣赏自然风光,体验家乡之美”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大

自然的美,享受大自然的美,感悟家乡人民的勤劳与智慧。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写下了《观文化长廊》、《我爱乡村的油菜花》、《我爱家乡的柑橘林》等优秀习作。每一篇学生习作就是一幅描绘美景的画卷,试想;如果不具有挖掘美的眼力,不具有热爱家乡的赤心,他们能描绘出如此令人心醉的美景吗?能写出如此给人以美的享受的文章吗?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一块土地,每一处山水都曾育出造绥宁的仁人志士,他比起教材上的其他名人是那样可亲可爱,那样的贴近生活,那样的可歌可敬,他们的成功和风范,他们的言行和事迹都成为莘莘学子汲取养料的宝藏,是永远学习的楷模,对提升学生人格美有很大的帮助,是学生写作时挖掘不完的“金矿”。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四学段写作目标中提出:“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积累习作素材。”“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力求有创意的表达。”为了更加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真实反映学生的真情实感。我又相继设臵了《我最敬佩的家乡名人》、《从X X想到的》、《X X成功故事给我的启示》等作文训练。同一个题目,同一件名贤故事,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思维方式、人生观、价值观不同,从而呈现出不同风格的文章来,一颗颗表达向乡贤致敬,向乡贤学习,努力拼搏,建设家乡美好明天的雄心跃

然纸上,既给予写作一片多彩的天地,又陶冶了学生高尚的情操。提升了学生写作的品位。

“美不无处不在,对于我们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曼罗兰)。

作为语文教师,若能指导学生深入挖掘与之朝夕相处的乡土文化,用稚嫩的笔触,把乡土的最美处向世人展示,为世人所欣赏,表达感恩之心,倾诉养育之情,抒发爱乡情感,让家乡这块宝藏,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的写作“金矿”。

参考文献:

1、《(新)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人民出版社)

9、《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也谈作文素材来源于生活》(2011年1—2期 袁健)

11、《运用乡土文化提高学生写作兴趣的探究与尝试》(张翠红)

13、《浅谈农村作文教学中的综合实践活动》(田雅琴)

14、《让乡土作文大放异彩》(《中学语文》2007年第10期 聂长河)

绥宁县实验中学 周晓嫔

电 话 :***

6.浅谈中学历史有效教学 篇六

摘要:有效教学就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 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在新课程改革之际,我们广大的历史教育工作者必须拥有有效教学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创设多样的历史情境、讲练结合、导疑激趣等方法,全面优化教学过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益。新课改要求我们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我们只有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上,才能尽快提高我们学科的教学质量,进而促进我们的专业化发展。

(一)如何理解有效教学的含义?

新课程倡导“有效教学”的基本理念,强调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有效教学即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 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让学生明确通过努力而达到的目标, 并且明白目标的达成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 促使学生在更复杂的水平上理解; 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 帮助学生达到对更复杂水平的理解;适时与挑战性的目标进行对照, 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清楚、直接的反馈; 能够使学生对每个学习主题都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形成对于事物的概念框架; 能够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 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事实上所谓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在新课程改革之际,我们广大的历史教育工作者必须拥有有效教学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各种途径,创设轻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诱导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有效教学绝不是看一节课学生学了多少历史知识,记住多少历史时间和人物事件名称,当然这些东西也是有效教学的组成部分之一。但如果只从这样一个简单的层面去理解有效教学那就太肤浅了,也就不存在无效教学了。我个人认为有效教学必须是服从于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总体目标,即“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个总目标的引领下我们还要实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这个历史学科的分目标,更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发展为其制定适合的个人发展的目标。只有这样我们开展的教学活动才能算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不仅要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保障,更要为学生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那些起早贪晚不顾学生身心健康疯狂补课的行为是有悖于有效教学宗旨的。因为这样的做法不仅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更毁掉了学生的学习情趣,这样的教学活动绝不会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任何的保障!历史教学活动绝不是把知识堆砌于学生的头脑中,而是为学生建立必要的知识架构,通过对知识的解读来渗透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上述目标都达成了,自然会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提供支持,这样的历史教学活动才算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的完美境界是高效教学。学生在指定的学习时间里能获得最好、最快、全面以及可持续性的发展就是有效教学。从这个角度来看教育的效率是“长周期,迟效益”。因此,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其实就是教学的效益,即如何实现教学的有效和高效以及如何防止教学的无效性。

(二)有效的历史教学实践途径

一、转换角色, 创设多样的历史情境, 激发学生的思维

关于如何增强教学的效果而使学生学得更深更透,如何提高学习的效率而使学生学得更快更多,此前已有不少教师都提出过意见和建议。我将通过对有效教学内涵的理解,并结合自身历史学习活动的实践经验,对如何实践有效的历史教学提几点看法。根据新课程理念,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合作者、促进者和引导者。历史教师不能仅仅当教材知识的搬运者、教参的执行者, 必须从知识传授者这一传统角色中转变过来, 做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有效教学特别要注意摆正教师的角色地位, 做学生学习活动的服务者, 紧紧围绕教学的中心内容, 创设多样的历史情境, 帮助学生讨论、探究, 激发学生的思维, 形成自主学习的活水源头。学生是最富有情感的,在情境的作用下,学生很易于将自己移入所感知的对象,产生情感体验。创设情境正是利用学生这种最可宝贵的特点,运用移情原理,使学生的情感、心理与充满美感和智慧的情

境氛围发生共鸣,形成身临其境的主观感受,促使学生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发展。在此过程中,学生从产生对教学内容的积极态度倾向,到激起热烈的情绪投入教学活动,到自己的情感不由自主地移入到与情境的相关对象上;随着情境的延续,学生的情感逐步加深,最终渗透到学生内心世界的各个方面,并成为相对稳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历史体验教学中,通过创设模拟的历史场景或情景,还原知识产生的背景,恢复其原来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即再现历史情景),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完整、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如临其境的感觉中,与历史进行对话,亲“心”体验历史,使历史教学成为一种故事化、立体化的教学。在这样的历史教学中,没有太多赤裸裸的教导,有的是蕴藏在情景交融中的体验;没有太多生硬的强迫和灌输,有的是情感的相通和意义的自然生成;没有太多的清规戒律,有的是彰显个性的自由。因此,学生很自然地产生了学习的需要和兴趣,主动地融入到历史情境中去,与历史人物展开对话,与历史的关系世界展开对话,与编者对话,主动建构知识、感悟历史、产生情感、生成意义。因此,形式多样的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 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推动问题讨论的顺利进行, 改变“满堂灌”或“满堂问”的不良形式,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在历史新情境中去学习、去探究、去感悟。中学历史教学中“情景”的创设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问题情景类,与“概括”、“评价”、历史时空相对应。为什么这么“概括”、这么“评价”,而不能是另外一个样子? 这就可以编拟问题,创设相应的问题情景;二是角色情景类,与历史人物、历史时空相对应。历史人物为什么只能这样做而不能那样做,他本人到底想怎么做? 这就可以创设出角色情景;三是事件情景类,与历史事件(现象)、历史时空相对应。这个历史事件为什么发生?发生之后为什么只能是这种样子? 这就可以创设事件情景;有效的创设事件情景的方法是利用各种图片、幻灯、录象和课件等进行直观教学,渲染气氛。比如上《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可把黄海大战中的插图给学生看,启迪学生思考:为什么致远舰在开足马力冲向日本旗舰“吉野号”时中了鱼雷呢?经教师的讲解,学生明白了:因清政府腐败无能克扣军饷,造成致远舰装备落后,再加上部队的管理不完善和错误指挥,最后导致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这就是“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四是文物情景类,与历史时空、文化史等相对应。这样的遗址,这样的器物,这样的环境,这样的雕刻,这样的绘画等,古人们将如何生活、如何使用、如何创造? 这就可以创设文物情景。历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历史教学的内容是用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历史教育的终极目的是服务于人生的教育,是帮助人们认识自己、做好自己的教育,是帮助人们培养完整的世界观、公正的价值观和健康的人生观的教育。我非常赞同这一观点,历史是关于人的学科,是教人求真务实,导人趋善向美的学科,而不是培养高分低能或者是麻木灵魂的学科!但是,在我们日常教学中舍本逐末的现象并不少见,“一言堂”、“满堂灌”不正是常态吗!死背书、游题海不正是法宝吗!究其原因,固然有高考体制的影响,但主要原因还在于我们很多教师自身缺乏对历史教育本质目的的正确认识,从而导致教学活动走向了功利主义教育。实事求是地说,作为中学历史教师,我们并非生活在真空里,而是身负着中、高考的重任、家长的期望和社会的压力,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必须把教学的成果转化为具体的考试分数。其实,帮助学生在中、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以使他们能在更高层次的学校中受到更好更全面的教育,当然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高分”是不是一定要用这种低效的方式去换取,“高分”是不是一定要以牺牲素质教育为代价?假如我们在讲解知识的同时,适当注重方法的传授和思维的培养,不难想见,分数和能力的“双赢”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因此,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明确一点,即中学历史教育不是培养应试专家,而是通过普及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文明素养。这不仅仅是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更是对社会负责,正如马丁路德所说:“国家的前途不是取决于国库之实,而在于它的国民的公民素养。”

二、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

在新课改实施之后,教学活动着重强调以学生为本、研究性学习等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这主要是针对此前历史教学中的痼疾而提出的。该举措对于改造我们一些落后的教育观、教学法,无疑有着极大的帮助,应该说是切中时弊的政策。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走向了另一极端。有很多教师课堂讲授丰富多彩,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教学、学生分组讨论、分组辩论、角色扮演等等,热热闹闹地上完了一节课,但最终的教学效果,无论是在知识层面还是在情感层面上,都不能够达到有效。从表面上看,这好像体现了新课改“让学生动起来”的精神,但实际上却背离了知识传授的教学本质,使得课堂“活”而不“实”。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问题呢?这和一些教师历史学功底的单薄有重要的关系。“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也就是说“师者”所以为“师”的前提是胸中有道可传、有业可授、能解人之惑。我们现在有很多教师太过于注重授课技巧和方法的新颖性,错误地以为这是实现有效教学的终南捷径,却不知这才是真正的本末倒置。从逻辑上说,应该先有知识,后有传授知识的方法,知识是第一位的,方法是第二位,知识的主体地位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取代的。以前我们说,要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要有一桶水,现在的说法则是要教给学生自己寻找知识海洋的本领。这非但不是弱化知识传授的本质目的,而恰恰是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胸中有杯桶水到胸中有海洋。教学方法的运用依赖于教育者的知识构成和专业知识水平,一位在专业水平上不够过硬、专业知识基础薄弱的教师是无法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来指导学生的,即便采用新颖的教法,也只能是流于形式或趋于空洞,这对受教育者的基础培养和教育的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教学过程中的“求险绝”须以教学功底的“先平直”为前提,“秀外”必先“慧中”,没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而只单纯追求课堂技巧,无异于缘木求鱼。要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要多读专业类书籍。自从我读了许多史书后,感觉教学效果提高了很多。例如学习“开辟新航路”前,看了张侃的《郑和VS哥伦布》,讲述起来就更加得心应手,生动有趣了。

三、以练带讲,以讲促练,使讲和练融为一体。

它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利用讲和练手段充分把学生推上主动者、创造者的地位,并在学生的创造性行为和关节点问题上扮演好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另一方面又要控制学生思维和行为发展方向,逐步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这是讲练结合模式较高层次的体现,运用得当,会事半功倍。比如讲一战的结束问题:①让学生读书并做多项选择题:促使一战迅速结束的因素有A.美国参加对德作战B.俄国爆发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C.中国参战D.战争后期,双方都精疲力尽②变换角度,改为单项选择题: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让学生讨论并思考理由。这样学生答案可能出现四种。③教师再组织学生辩论,驳倒对方,论证自己的观点。教师最后视具体情况引导学生正确作答。④由此设疑:可见战争和革命之间有什么关系?据学生回答情况,引导归纳出全面准确的结论: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⑤再设疑:还有哪些历史现象体现了这一结论?(或者降低难度,变为多项选择题),检验学生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也使知识系统化(即日俄战争与俄国1905 年革命;普法战争与巴黎九月革命;一战与德国十一月革命等——这也是由抽象到具体的演绎综合)。这种促使学生去探究、发现,步步深入分析思考的方式,对培养学生智能和理解记忆知识,都有积极作用,所以在教学中我们经常采用发现式或指导发现式,可以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会探索解决问题的方略,学会活用和有效地组织信息,并养成灵活而执着地追求的态度,“自主而自动”的学习习惯。

四、总结

总之,“在新的历史课程标准下,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法”是每一个历史教师所要关注的主题,也是时代对历史教师提的要求,也只有这样做,并努力做好,才能迎来历史改革的春天。才能达到“教育的更高目的在于启蒙人的智慧和思想”这一崇高境界。

7.浅谈如何搞好农村中学作文教学 篇七

一、认清教学形势

我校是一所较偏远的农村中学, 相对于城市里的学生而言, 眼界狭小, 可供阅读的书籍贫乏, 学生的知识容量也相应地变小, 学生作文感觉“无米下锅”, 每次作文不是流水帐就是人人都熟悉的小故事没有一点新意。作文中出现的“贫困生”、“残疾人”, 甚至是“单亲家庭”、“孤儿”等都是从作文书上抄袭而来脱离自己的生活实际, 他们的作文不可能以情动人。出现这种情况原因众多, 学校教师重视不够, 一周只有一节作文课, 这一节课老师要指导, 学生急着要完成写作任务无心听老师的指导, 这样就写不出高质量的作文, 如此循环, 老师对学生失去了信心, 指导也是机械浮浅。学生更是应付了事, 要么抄袭, 要么随便写几句无内容无思想且前言不搭后语, 更有胜者纯粹不写, 导致老师没法批改, 这样一来作文就成了老师、学生最头疼的问题。

二、转变教学理念

我们认为, 对农村的中学生而言, 要重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低下跟他们的老师有很大的关系。部分农村中学语文教师, 对写作理论掌握较差。在上作文课时, 他们忽视了学生作文思维发展规律, 把作文课教成了纯写作课。在指导学生作文时, 不从实际出发, 孤立地给学生大讲写作技巧, 使学生本有的一点作文兴趣, 被高标准的写作艺术所迷惑, 灰了心, 以后见了作文就头痛, 被迫写出的作文不可能很优秀。

三、寻找源头活水, 注重积累内化

在作文素质训练的诸环节中, “材料积累”这一环节十分重要。这一环节是解决用什么写的问题, 即“写作之源”问题。叶老曾说:“生活犹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流, 泉源丰盈, 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这充分说明了生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要写出好文章, 就必须贴近生活, 贴近社会, 从社会生活中广泛获取材料。叶老还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这话言简意赅, 表明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因此既要指导学生热爱生活, 又要指导学生搞好阅读。只有这样, 才能解决“腹中无墨”的问题。有了“墨”, 自然能泼洒成文。可见, “材料积累”这一环节在写作训练中多么重要。

积累材料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1. 理清材料源头, 寻找写作的活水。

无外乎两种渠道。一是丰富学生的生活, 一是书本传说材料。前者靠感受, 后者凭阅读。因此, 我们可以将“写作之源”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直接的, 即通过深入生活、观察生活, 从而认识生活、感悟生活, 获取直接的生活材料。由此而写来的文章, 往往能达到情真意切, 枝丰叶茂。正所谓“登东山而小鲁, 登泰山而小天下”, 或给人以“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之感。故直接深入生活, 获取大量可感性材料, 对于写作至关重要。另一方面, 是间接地获取材料。这主要来自于书本, 当然也包括道听途说的轶闻逸事等。对于中学生来说, 从这一源头获取材料最为广泛。鲁迅先生就有这样的写作体会, 他说:“文章怎么做, 我说不出, 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 此外并无心理和方法的。”

2. 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

围绕材料积累的途径, 我们可以确定以下几条:一是生活感悟笔录式。即对生活中的人、事、物等有所认识并通过书面形式来反映, 言之有物, 言之有情。二是阅读启示笔录式。即学生通过阅读相应的作品有所触动, 受到一定启发。并摘抄美句妙言, 记下点评之心语。三是相互学习。可举行“材料积累优秀作品展”。让广大学生学习借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这样做可以充分发挥优秀者的示范作用, 同时每个学生可以把自己积累的材料相互交换阅读, 取长补短, 互相发表意见, 这样推动材料积累质量的不断提高。四是举行材料积累评比活动, 对做得好的班级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通过这样的组织与学习, 学生积累材料的良好习惯也就逐渐养成了。随着时间的推移, 学生的材料必定越来越多, 写作时自然就不会有“无米下锅”的现象出现了。

四、针对学生实际, 注重写法指导针对农村学生实际

改革作文指导方法, 大面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是当务之急。首先从改革命题形式入手, 即让学生自由命题、教师精心设计命题, 使学生想写;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即捕捉小事, 抒发真情、抓住瞬间, 即兴训练, 使学生有的可写;精心点拨启发, 引导学生写具体;读写紧密结合, 指导学生写好几方面进行指导,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改革评价方式, 师生平等对话

作为一名学语文教师最苦恼的莫过于评价学生的作文了。我们把许多的时间花在了作文批改上, 但实际效益却是微乎其微。因为学生关注的是“优、良、中、差”的等级或相应的分数, 而很少有人去读读评语, 反思自己作文的不足, 就更不用说动笔修改等高层次的学习活动了。

作文互评法的操作方法主要有几个步骤:

1. 公开展示作文。把学生的作文全部展示在桌上, 让学生自由选择, 自由翻阅。

2. 在评价表上写下评定意见。要求学生每看完一篇作文, 都要虚心地吸取别人的优点, 真正分享他人的成功, 同时又要认真负责地指出他人的不足之处。

3. 举行集体讲评。教师进行总结评定。教师在仔细阅读、评定每个同学作文的基础上, 在整体上对全班作文的情况作出一个评定。如哪些优点?哪些不足?哪些人的作文水平提高了?等等。然后,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再向同学们提出具体的写作要求。

作文评价既可以使学生提高兴趣, 又能扩大作文的交流面, 起到博采众长的作用。

8.浅谈中学的作文教学 篇八

首先,现在的作文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我们常说,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作文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写作要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要多角度地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可是,现在的学生,生活面都很狭窄,几乎都是在家庭、上学途中、学校两点一线的循环。所以,平时学生面对写作的题目,往往不知道如何下手,只好胡编乱造或者应付,这样当然写不出什么好文章。

其次,讲读课和作文训练相脱节。平时我们的教学受到了中考的影响,往往比较注重基础。所以,平时的讲课和作文训练脱节,致使许多的学生在写作时有了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作为教师只是在临近考试时做一些所谓的作文辅导,但学生往往难以接受。这样的方式是难以写出好的作文的。

再次,教师对作文课的重视度不够,指导也不足。多数的教师认为,作文课是吃力不讨好的,下的功夫大而收获少。还有一些教师课前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够了解,往往给学生一个题目,提几个写作的要求,就让学生自己写,也不管是否适合学生的實际。由于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不够,所以学生的作文也往往是干巴巴的。

最后,作文的评改方式单一。虽然一直说要让学生学会自己修改文章,但是学校领导的要求和家长的看法,使很多教师有了压力,他们大多数都是自己修改。但是,又有多少学生真正注意老师的批改意见呢?学生重视的是分数,往往是一看分数就了事,因此,学生作文的提高也就难上加难了。

对于以上作文教学中存在的几个弊病如何解决,笔者想从下面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浅见。

第一,既然《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写作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那就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抓住最贴近自己生活的感受去写。例如,原来初一新生是寄宿的,笔者考虑他们在刚入学时想家的心情,以及对寄宿生活的好奇。在他们第一次写作文时,让他们抓住自己想家时的心情,以及在宿舍里发生的一些事,写一篇文章。这样一来,学生就变得有话可写了,很多学生的文章都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由此可见,贴近学生生活的作文,能让学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也符合《新课程标准》中对作文的要求。反之随意出题,学生就会无话可说,写作的欲望和激情被打压。除此之外,还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虽然我们说学生的生活比较单调,但是身边还是会发生很多感人的事情,还存在一些美丽的景色。在上完朱自清的《春》后,笔者让学生写一篇题目为《冬》的小作文。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入校园各处,去寻找有冬天特征的景物,随手记录,从各个方面去感受冬天。学生观察了,体验了,写的作文就生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第二,在作文教学中要贯穿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写出好作文,每周两节的作文课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就很有必要把作文教学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和文章的谋篇布局等都是学生可以学习的,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如何引用到平时的作文中。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写作的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想象进行扩写,能变换文章体裁进行改写。笔者认为这也是在要求作文教学贯穿到语文教学中。

第三,要采用多样化的作文评改方式。我们都知道作文评改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如何有效地评改作文,笔者认为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自我修改,先自己读一读,再改一改。然后,再引导学生互改。因为自我修改只是发现自己作文中最简单的一些问题,一些隐蔽的问题是发现不了的。通过学生互改,相互之间的问题是比较容易发现的,看得也比较准确。这就是所说的“旁观者清,当局者迷。”通过互改,学生能在以后的作文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辨析能力。这样一来,学生的写作水平才会有一定的提高。当然,学生互改后一个重要的步骤就是要教师对学生的互改作文再加以评析,这样,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也会有提高。

上一篇:玉米粒历险记作文800字下一篇:新员工入职保险办理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