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新课导入策略

2024-10-02

初中语文新课导入策略(共20篇)(共20篇)

1.初中语文新课导入策略 篇一

中学语文新课导入技巧浅谈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一堂好课如果没有成功的开端,教师会讲得索然无味,学生也难进入学习状态,课堂教学的其他环节也就很难进行。因此,良好的导课艺术是老师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现结合自己多年的经验谈一下粗浅的认识。

一、创设情境法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或借用幻灯、录音、录象制造一个美妙情景,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示知的急切感。例如我在教学《沁园春雪》时,先多媒体出示一组雪景图片,然后导入:1936年冬天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延安看到了这幅雪景,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沁园春雪》,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世纪伟人是如何描写雪景,怎样抒发情怀,评古论今的。

二、以旧带新法

教师提示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旧知识,从而引出新课,从已知的领域转入未知的领域,这种方法要做到前后衔接自然,过渡平稳。如我在教学《我的母亲》之前,采用这样的导入设计: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哪篇文章写父亲,体裁、作者、语言风格及主要内容怎样?大多学生回答到《背影》。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各方面都比较类似的文章,那就是胡适的《我的母亲》,大家比较一下两篇文章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这种导语自然地将新旧知识衔接起来,使学生温故而知新,实现了以旧带新的过程。

三、开门见山法

教师的`开场白是直接引题,用准确精炼的语言,主动提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一个整体入微的感觉。如学习《散步》这篇课文时,采用了直接了当的开门见山法: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散步》这篇课文,作者先取了生活的一角,通过几个细节,写了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写出了家庭生活的温馨、和睦、关爱。下面,我们就开始学习这篇课文。

四、音乐欣赏法

音乐能放松心灵,陶冶情操,激发灵感。如果在课前导入时放一段与之相关的音乐,容易荡起学生情感的浪花,唤起学生的联想和想像,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需要的情境之中。然后教师再抓住时机,把学生的思维从感性升入理性。这样既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又能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很快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讲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可播放《水调歌头》歌曲,学生在和唱中体会词的意境美和音韵美,这时教师再适时引入课题,课堂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五、故事引路法

故事引路法即在讲课之前概括与课文有关的内容或情节,用讲故事的方法引入新课。如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可先讲长妈妈或寿镜吾老先生的故事。长妈妈是鲁迅童年的保姆,鲁迅常被长妈妈的故事迷住,对童年的鲁迅有一定的影响。鲁迅到了四十多岁以后,还记得童年时长妈妈讲的故事。而且还专门写了《阿长和山海经》来纪念她。寿镜吾是鲁迅童年的教师,一次上课,老先生让学生对对子,鲁迅用心思考,对的正确,老师大大夸奖一番,可见老先生对鲁迅及他的学生一片爱心。这样的导入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亲切,具有感染力。

总之,导入新课的方法还有很多,它没有固定格式和方法,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力求省时,讲究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

王焕存

2.初中语文新课导入策略 篇二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新课,导入方法

新课导入是一堂课的开端, 其成功与否, 直接关系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 有效的导入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引导学生有效进行之后的学习探究, 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反之, 学生只会觉得整个课堂教学索然无味, 从而被动地进行学习, 其效果可想而知。由此,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 还应根据教学及学生实际, 巧妙借助新课导入来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文章就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对此进行简单探究。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有效的教学情境是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为起点, 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水平, 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的直观再现的实际事物或者其背景。情境不一定要哗众取宠, 也不一定非得华丽而多样, 而要以明确的目的性为前提, 以学生的兴趣激发为出发点,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而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事物、乐于阅读文章。

以《散步》教学为例, 要让学生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 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就必须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 这样也才有利于让学生主动地去阅读理解课文。为此, 教学中教师以阎维文的《母亲》来导入, 当饱含深情的歌曲让学生内心被打动后, 再以生活中的细微感动谈起, 谈到母亲, 谈到散步, 学生读的欲望增强了, 再设置问题进行引导阅读, 效果会更好。再如在《最后一课》教学中, 要让学生就字面意义来理解“爱国”不免显得空虚, 为此, 教学之处, 教师提出问题“小弗郎士爱国吗?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一个问题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小弗郎士身上, 阅读后再讨论, “爱国”也就成为了一种体验。

二、巧设疑问, 引发思考

在新课导入中, 这是较为常见同时也是较为有效的导入方法之一。是指教师在教学新课之前先结合教学内容巧妙设置一些问题, 然后引导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激发, 并将这种学习的热情投入到之后的学习之中, 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教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 教师就可以先通过以下两个问题进行新课导入:1.请大家写出自己所喜欢的花儿都有些什么颜色。2.请思考, 花儿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颜色?相信这两个问题一定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们一定会议论纷纷并努力寻求答案。这样, 教师就可以顺势进行导入:相信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问题的答案, 那么答案到底是什么呢?请打开《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一课, 我们共同进行探索。这样, 学生们的兴趣得到有效激发, 必定会积极投入到之后的学习中, 学习效率的提高自然事半功倍。

三、介绍背景, 清除障碍

在课堂教学中, 难免有的知识内容远离学生实际, 学生不易理解及掌握, 对此, 教师就应该在新课导入的部分对相关知识、背景进行介绍, 有效为学生清除学习障碍, 从而更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如教学《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 对于文中所讲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学生确实是知之甚少, 对此,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教师在进行新课导入时就可以通过多媒体等向学生多介绍相关知识, 如给学生介绍海市蜃楼现象的产生, 就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中“魔鬼的海”的相关知识。通过这样的方法, 既能有效为学生清除学习中的障碍, 从而更好地学习并掌握新知识, 还能有效拓展学生的视野, 丰富学生的知识, 可谓一举两得。

利用背景知识来进行导入的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 通过网络资源来拓展学生的认知视野, 再以这些背景知识为基础, 引入对课文的阅读, 让学生做到“胸有成竹”。

四、紧扣重点, 达成目标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新课导入中, 教师切记不能将话题扯得太远, 避免太过散乱, 学生不知就里。因此在导入时, 教师还需立足于教学内容, 紧扣教学重点及难点, 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 达成目标, 从而才能在课堂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 目的明确, 最终有效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如教学《白杨礼赞》一文, 教师在导入时就可以从“礼赞”这一题眼入手, 让学生先明白“礼赞”和“赞扬”、“赞颂”等的区别, 从而以此为线索, 让学生深切感受白杨树的不平凡以及作者对白杨树深深的“礼赞”之情。通过这样的方式, 相信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会更加注重理解文中描写白杨树的语句, 从而更深地体会白杨树的平凡与不平凡。

每一节课都有相应的重点和难点, 利用好导入, 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促进目标的达成, 为教学效率的提高奠定基础。

五、温故知新, 学以致用

学习过程总是成螺旋式发展的,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前后课文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抓住文章的体裁、主题、表现手法等相通之处, 通过旧知识来引导出新知识, 让学生应用旧知识去构建新知识, 从而获得技能的培养。

如在教学《孔乙己》的过程中, 以作者为线索, 引入《社戏》、《藤野先生》、《故乡》的复习, 在了解鲁迅写作手法的基础上学习《孔乙己》, 可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教学《父母的心》时, 以“至爱亲情”为切入点, 以《背影》为线索, 通过《背影》中的父子情深来引入父母几次将孩子送走又要回的曲折情节中所蕴含的至亲至爱, 感人而深刻。此外, 在小说的教学中, 教师可围绕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进行复习引入。

3.初中语文新课的导入 篇三

一、直观法

即在导入新课时,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借助图片,音乐等,把干巴巴的说教变得生动有趣,这也是学生特别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形、声、色的感官刺激,形式的新颖形象,会使课堂教学气氛轻松愉快,增强学习知识的吸引力。例如,在教学《苏州园林》时,可设计如下导语:“同学们,请大家和我一起边欣赏音乐,边观看图片(播放苏州评弹,同时用幻灯放映苏州园林的图片),大家知道这是什么音乐吗?古老的苏州有着驰名中外的两大文化瑰宝,那就是评弹和园林,今天让我们走近这瑰宝——苏州园林,走进这如画般的世界中。”教师要尽力为学生设置良好的学习情境,强化优美的学习气氛。

二、激发情趣法

1.情感激发。即通常所说的“以情动人”,就是用作者的情来熏陶学生的情,使之感受到学习语文是一种美的享受,犹如欣赏一件艺术珍品,从而怀着与作者相同的情趣进入学习状态。如:学习《醉翁亭记》一课时,可设计如下导语:“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丽,历史悠久,不仅有许多秀美、壮丽的自然景观,也有着无数蕴含深厚文化的人文景观。我们大家在赞叹黄山和九华山之时,可不要忘记了这么一个地方,它曾经令宋代大文豪家欧阳修迷醉,并因此而给自己取了个;‘醉翁的雅号,那么这是什么地方呢?今天就让我们大家跟随‘醉翁一起来领略醉翁亭的风采吧。”这个时候学生的情趣就被激发起来了,急于想知道是什么样的美景让人陶醉,因此阅读兴趣也就大大增强了。

2.知识激发。如学习《向沙漠进军》一文,就得引起学生对沙漠的关注,引起对人类目前生存状态的关注。导语可做如下设计:“同学们,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从太空俯瞰这个蓝色的星球,如梦如幻。但是在这个蓝色星球上,陆地仅占29%,沙漠却又在争抢着我们的宝贵土地。仅我国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就达33万平方千米,沙漠、戈壁占去了我们国土总面积的十分之一以上,且在不断蔓延扩大。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是北非的撒哈拉沙漠总面积为770万平方千米,约占整个非洲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它的面积每年还在不断地增大。我们美丽的家园正在日益遭受沙漠的侵袭,沙漠成为了严重威胁我们人类的自然敌人之一。那么我们人类怎样才能战胜这个敌人呢?让我们一起从《向沙漠进军》一文中找一找办法吧。看谁找的办法最多。此时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都被激发了起来,进入新课的学习,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了。

4.初中语文新课标培训总结 篇四

通过这次研修,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首先,新课程理念标准认为,课程不是教材,教学也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或是“知识移植”的过程。真正的教学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这种教学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的、尊重学生个性的、参与教学环境中的教学。要想有效的实施语文课堂课程资源的开发,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明确目标

我们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把“掌握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放在教学目的的首位。而新制定的课程标准要求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语文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放在首位。同时,提倡教学中要以“口语交际”为主,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开口说语文,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改变语文教学方法

过去的在语文教学中总是老师讲,学生记。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是听众,学生自由练习很少,口语、听力非常差。现在我们要转变这种模式,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把主动权还给学生。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处于主体地位,提高学习效率呢?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要在于老师的调动。在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后,就需要老师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教学环节,设计模仿、会话、口、笔头操练、提问,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教学活动中。虽然我们的教学条件有限,但我们可以根据实际运用实物、自制教具来使课堂形象生动。

2、创造性运用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材只是书面的东西,而且所载的信息是有限的。传统的教学与新课程教学有很大的区别,以往的教学只是要求讲解知识点,而现在的新课程强调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如何学习的能力。教师与学生的位置也发生了变化,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从独立学习转向了合作学习;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了变化,从接受学习转向探究式学习。

3、要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

怎样能使学生动起来:(1)激发学生在课前准备阶段动起来。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要认真地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设计教法。我们在备课时,不仅仅局限于我们老师自己备,同时也可要求学生参与。如我们在准备教具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准备,尽可能做到自己手里有什么,学生手中有什么。比如在教26个字母时,可以让学生在上课之前自己制作一些字母卡片;在教 0--10的数字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些电话号码、门牌号、邮编等卡片。(2)引导学生在导入新课阶段动起来。是否成功地导入新课直接关系到这堂课的顺利进行。我通常都是都是通过值日报告来导入,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口语,一方面训练其他学生的听力。这种方法有一定的效果,但每天如此会引起学生的厌倦情绪。如果教师能增加一些新花样,变换一下方式的话,学生的注意力一定会保持集中。如可以小竞赛、讲故事、做游戏等等。(3)鼓励学生在练习中动起来。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参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一定帮助。在操练中我们不但要学生动口,而且还应让学生动脑、动手、动表情、甚至可以把教室当作舞台让学生去表演。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直观的情景下轻松、愉快地掌握所学的知识。语文作为一门与汉语完全不同的语言学科,它有它自己的词汇、语音和语法规则。只有对这些知识掌握牢固,并达到一定的深度和熟练程度,才能比较自如地运用语文进行口头或笔头交流。

5.初中语文新课标的具体内容 篇五

一、选择题

1、拼音和字形

2、病句(语段修改)

3、文学常识

4、句子排序

5、成语的运用

二、填空题

1、古诗默写

2、文学名著

三、综合性学习

1、图表、概括题

2、开场白、串词、结束语

四、文言文阅读

1、选择解释相同项

2、翻译句子、重点词

3、回答问题

五、现代文阅读(散文、说明文、议论文)

1、概括事例

2、赏析句子或词语(作用)

3、概括人物性格

4、开放性试题(对某一观点谈感受)

5、说明内容

6、材料连接题

7、说明内容的特性

8、找论点

9、论述层次

10、论述过程

11、补充论据

六、作文

初中语文新课标的具体内容

(一)识字与写字

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 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

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 的速度。

3.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3.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 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 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6.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7.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8.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

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9.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10.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1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12.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13.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语言上的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14.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15.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三)写作

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8.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9.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10.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0万字,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四)口语交际

1.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2.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说话观点和意图。3.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4.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5.在交流过程中,能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6.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

7.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8.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2.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3.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

4.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

初中语文新课标解读 学科特点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源于语文的交际功能,而其人文性是源于语文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工具性着重指明学生“应学什么、怎么学”,人文性则重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是唯一可以在生活中长时间使用,甚至影响事业、家庭的重工业。课程理念

1.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语文逻辑思维能力——在生活中善于运用语文的能力。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学习主要不是靠传授知识、揭示规律,而是靠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语文教学要重听说读写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学生语文素养能力形成一般是在初中阶段定型的,阅读速度高低就是最明显的体现。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旧比较

1.语文性质功用的回归:由注重思想性、工具性而弱化思想性,强调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2.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由内容分析本位而重视语感积累。语文老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落实语言素养训练方面的目标,这是保证语文课上出语文味的关键。在教学中要摆正篇章分析与学生感悟的关系,还是要讲精彩讲到位的,不是完全排斥分析,而是要把分析当成帮助学生领悟的手段,而非目的。但坚决反对对课文作琐碎的、微言大义的分析。整体感悟绝不等于主题先行,主题先行的方式存在一定问题,因为我们在课堂教学的逻辑关系中应处理好演绎和归纳的关系。根据思维发展的规律来看,归纳教学优于演绎式教学,我们可以试想:中心意图都明确了,再分析不是浪费时间嘛。

3.语文教学重心的转移:由强调接受信息而较为强调搜集、筛选、整合、处理和生发(生发要多反思,找教材的毛病)信息。由知识中心论而重视语文历练实践。

4.学习方式的倡导:由被动接受而自主、合作、探究。简单概括就是“对话(讨论)”。5.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激活:由课堂中心而接近社会生活。新教材的选文较接近学生年龄和生活实际,可供选择学习的篇目多了。师生能够自主地参与课程的开发,把“学什么”的权利交给学生;学校和教师应有自主选择教材的权利;教师应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自主性;学生与课程文本应是一种互动的关系,而不是被动接受“别人已经编定的课本”。语文教师应把自己置于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地位,应成为平等对话的引导者。教学内容应吸收学生的经验,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求知欲、探究欲。教师不应把整个教学过程看成是既定教案的一板一眼的演绎,而应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既定的教案。

对话意识已深入教师内心,但不能狭义地理解为师生或生生间的讨论,课堂教学不能仅仅着眼于怎么教,仅仅关注教法的探索还是形式的,更多的是要关注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的重构。

6.新比旧更强调语文要在交际中、活动中、情境中、探究中的开窍学习。7.新比旧更强调聆听、口语表达与交际写作。

8.以往侧重从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上提出教学要求,新课标对三维、学习习惯明确、系统地提出了学习目标。

6.初中语文新课标学习计划总结 篇六

新化职中李才能

2013年7月22日到31日,我校将组织学习新课标、新课程、新理念,深入开展教研活动,以此来促进我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改变广大一线教师教育观念,使学生受益。

为了在本次教研学习活动中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根据学校及语文教研组的安排,特制订如下学习计划:

1、出勤安排:准时参与学校及本教研组安排各项学习活动,不迟到、不早退,严守作息时间,不请假。

2、学习过程:

(1)认真听取主讲教师的发言、见解,做好相关笔记。

(2)积极参与小组内讨论,与其他老师交流自己困惑,力求能寻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3)在教材教法上认真向有经验的虚心请教,争取把握好方向,在实际教学中少走弯路,让学生得实惠。

(4)认真听取示范课,学习优秀教师先进的教学观念、教学理念,并不断将其内化。

(5)听取总结汇报,反思总结自己的缺点不足,力求能改正或得到相应的弥补。

3、总结反思:

认真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本次学习中的得失,写出总结。

2013年7月20日

语文新课标学习总结

新化职中李才能

2013年7月22日到31日,我参与了校组织的新课标、新课程、新理念教研学习活动。因为有所计划,虽然十天的时间不长,但感觉还是有不少收获的。

首先,我觉得,不论是什么学习,都要先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这样才能做到思路清晰,明白自己在学习中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作什么样提高,采取什么方式才能有效地进行学习。

其次,感受最深的还是本小组内的学习交流。主讲老师的案例真实,就在我们身边,理论的穿插也很恰当。比起专家的讲座,我觉得更加亲切,可操作性更高,也更富有指导性。在交流讨论中,我们无不围绕自身实际的教育困惑来展开,最大限度地结合本校实际、班级实际、学生实际来展开,见仁见智,互通有无。气氛温馨而自由,轻松而愉快,在茶话式的讨论中求同存异。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在听课评课的环节,既不虚美,也不隐恶,中肯的评价,收获理论与实践尽善结合;上课者与听课者都各有所得。因为不评奖,所以态度自然就平和而公正了,有争论却不伤大雅,有异议却不面红耳赤。

总之,这是一次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没有过重的负担,没有太大的压力。短短十天,加深教师间相互了解和理解,不知不觉中更新了观念和理念,改变了教法,也深化了对新教材、新课标和新理念的认识。

7.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新课导入 篇七

一、设疑导入, 引发探究

古人云:“学贵于思, 思源于疑。”小学生好奇心强, 总是对新奇、新颖、不平常的现象和事物感兴趣。所以我在设计新课导语时, 就经常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提出富有潜在意义的“挑战性”问题, 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与热情,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 这样会让他们认真阅读, 动脑思考, 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我在教学《草船借箭》时, 这样导入:“同学们,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是家喻户晓, 老少皆知的。可是, 你们知道吗?他还有造箭的本领呢!而且诸葛亮造箭不用一兵一卒, 更不需要原材料, 在与朋友喝酒聊天之间, 就造出了十万多只箭。想知道他是怎么造箭的吗?”短短的几句话, 就牢牢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激起了学生急于从课文中寻找答案的迫切心情, 为主动解决问题创造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释题引入, 直入中心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很多课题就是文章的眼睛, 尤其是古诗。理解了文题, 就能理解到文章的中心, 也能初步地感悟作者的内心世界。在教学《寻隐者不遇》一课时, 我先在黑板上板书了课题“寻隐者不遇”, 在解释了“隐者”后:立即问:“孩子们, ‘寻’是什么意思?‘不遇’又是什么意思。那么‘寻隐者不遇’的意思就是……诗人没有找到‘隐者’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寻隐者不遇》这一课。”这种释题导入法不仅让学生了解了题目的意思, 对课文内容也有了一个大概的轮廓, 同时也在学生心中形成了情感基调。

三、游戏导入, 寓教于乐

“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 不记得是谁说过这样一句话:“只管学习不玩耍, 聪明的孩子也变傻。”在导入新课时, 我根据学生爱玩的心理特点, 采用游戏导入新课的方法, 发挥他们好嬉戏、善表现的天性, 使他 (她) 们学得开心愉快, 自然而然地走进新课, 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例如, 我在教学《刻舟求剑》一课, 先准备了下列教具:一玻璃缸清水、一把玩具小剑、一条玩具小船。在通读课文后, 采用游戏的形式, 让孩子自己当一回丢剑的人, 动手做一做。《刻舟求剑》涉及物理原理, 学生光凭想象难以理解, 采用游戏的形式, 学生只需动动手就理解了课文, 可以避免在文字上兜圈子。而且通过游戏, 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把知识与动手操作, 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 对课文的理解把握必然深刻, 效果非同寻常。

四、故事导入, 引发兴趣

8.初中语文新课导入之我见 篇八

1 情景导入法:

生活情景导入教学法,是一种通过设置具体的、生动的环境,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开始时,就置身于某种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之中,促使学生在形象的、直观的氛围中参与课堂教学。上课伊始,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给学生设置一幅生活的画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了和谐的氛围。联系他们现实生活的体验,进行假定情景中的训练。由于这种情景是他们熟悉的,因此,课堂上,学生们便会有很高的热情,会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如在《心声》一节中,我就出示了这样的导语:成长中的你是否有些感慨想说给爸爸妈妈老师朋友听?能不能放下心中的顾虑,把心里的话说出来呢? 同学们纷纷发言,课堂其乐融融,很自然的引入李京京的心声。

2 知识型激趣法

我国有句古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道出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所谓知识型激趣法,就是教师充分利用自己较为广博的知识,组织成生动优美的教学语言,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同学们,苏轼有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烟雨蒙蒙,远山近水,尽在画中,漫步湖边,荡舟湖上,令人如在画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同学们知道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这就是我国著名的“泉城”济南。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教师引古博今,讲得生动活泼,热烈精彩,妙趣横生,学生听得神思飞越,如痴如醉,欲罢不能,那么课堂上出现的将是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活泼热烈的教学场景。

3 形象直观法

就是在导入新课时,运用幻灯、录音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借助歌曲、图片等,把干巴巴的说教变得生动形象,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唤起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我在上《安塞腰鼓》一课借助现代化手段播放安塞腰鼓的视频为学生的学习设置良好的学习情境,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增强了,强化优美的学习气氛。

4 前后知识联系法

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已学过的知识出发,并结合所授课文的内容及其特点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例如导入新课《范进中举》可以这样开头:

我们学过了《孔乙己》,鲁迅以传神的笔调,塑造了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孔乙己的悲惨命运,使我们从一个侧面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今天,我们要从范进的喜剧命运的另一个侧面,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荒诞和罪恶。

学生的认识是逐步向前发展的,不可能产生大的跳跃。因此,由已知走向未知易于成功,新的知识用旧的知识作为台阶易于被学生所接受。由“孔乙己”这一刚学过的人物入手导入新课,还可以使两个形象形成对照,形成有机的联系。

5 音乐欣赏导入法

音乐能放松心灵,陶冶情操,激发灵感。如果在新课导入时放一段与之相关的音乐,容易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唤起学生的联想和想像,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需要的情境之中。然后教师再抓住时机,把学生的思维从感性升入理性。这样既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又能让学生获得美的感受,且很快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爱莲说》时,可在新课导入时播放歌曲《荷花颂》,让学生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感受荷花的形态美和意蕴美,自然融入课堂。讲解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可播放王菲演唱的歌曲《水调歌头》,让学生在唱和中体会词的意境美和音韵美,这时教师再适时引入课题,课堂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9.初中语文新课导入策略 篇九

我最喜欢田老师创设故事情境,导入新课的“委婉拒绝”环节。

因为,田老师在导入新课时并没有直接导入,而是通过创设了故事情境引入。故事内容是:罗斯福任美国总统之前,在海军部供职。某日,一位朋友问他美国海军在大西洋的一个小岛筹建基地的秘密计划。此时,田老师并没把罗斯福的回答展示给学生,而是让学生揣摩罗斯福角色来回答。一石激起千层浪,通过情境的创设,很快调动起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学生的感情和思维都直接切入本课的主题,学生情绪高涨,畅所欲言。然后让学生来点评。最后出示答案:罗斯福特意上四周望了望,然后压低声音问:“你能保守秘密吗?” “当然能”。那么,罗斯福微笑着说,我也能。此时,通过学生回答与罗斯福的回答进行对比,教师及时小结:学会拒绝别人,既要语言文明,又不能伤害别人,更要学会委婉拒绝。这样就水到渠成的引到本课主题,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委婉拒绝,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田老师这一导入环节,即体现了 “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贴近生活,联系生活中实际问题开展活动,在学习语文目标的同时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的要求,也符合“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活动中进行,不宜采用大量讲授口语交际的原则”。

10.初中语文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 篇十

一、从课程目标看,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时代实实在在地到来了。

二、从课程内容看,新课标最大的变化就是从“主题与载体形式”“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两个方面,构建了3个层面6个学习任务群,对于提升语文学科育人质量和教学效率都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三、学业质量是本次课标修订的又一个突出亮点。细化了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指向性、操作性都很强,对于教学实践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四、跨学科学习成为了语文学习倡导的方向。

11.小学语文新课导入的“四匙”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导入;技巧;策略

如果一节课在刚开始阶段就能够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这也会为全节课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并且还能够能在此基础上,促使教学内容得到进一步的展开、发展、开拓,把新课的教学进程不断地推向高潮,也有利于课堂教学产生一种更为有效的、良好的、积极的“连锁反应”。这也是导入教学法所独有的魅力所在。

一、结合标题导入教学

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精华浓缩点,而且还包含很多的信息。教学时,教师可以以课题为线索,分析解剖文章中的词句,然后再提出合理的问题,将主题的焦点提出来,让学生从内心处直接切入到新内容的学习上。这样,既能抓住教学的重点,又能够简洁、清楚、明了地进入新课学习中。例如,在教学《“红领巾”真好》这节内容时,红领巾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是比较熟悉的,而且小学生人人都有。但是,课文为什么要给红领巾加上引号呢?红领巾在这里又代表着什么呢?是谁赞叹红领巾呢?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探究这篇课文,学生也会在问题的驱使下努力地去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自身的努力下很快也就领悟了红领巾真好的真正含义所在。

二、问题导入教学法

俗话说得好:“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考问题主要是从疑问开始的,思考问题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疑问也是开启学生创新之门的钥匙。小学生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都喜欢多问几个为什么,喜欢一探究竟。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对文章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和探究动机,这样也有利于促使学生带着饱满的学习情绪和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例如,在教学《梅花魂》这篇课文时,可以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文章的标题梅花魂中的‘魂是什么意思呢?”这一问激起千层浪,学生也都进入了求知的状态当中,他们也会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动下产生强烈的探究动机,为新知识的高效教学奠定基础。

三、欣赏音乐导入教学

借助音乐进行新知识的导入也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同时也是导入新课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音乐大师贝多芬曾说:“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音乐犹如“内在的海洋(罗曼罗兰)”,尽管无汹涌的波澜,但是能够渗透人的灵魂,让人赏心悦目且心旷神怡。

例如,在欣赏《月光曲》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结合其创作的过程,这样进行导入:“同学们,你们都喜欢音乐吗?下面让我们来一起欣赏一首钢琴曲。”(打開录音机,播放《月光曲》)听完后,再问学生:“此时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这种借助音乐导入新课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最佳的审美氛围。学生既欣赏了音乐,又学到了知识,同时也理解了贝多芬对音乐的特殊感情,学生也受到了美的享受,为接下来新课的探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四、故事引路导入教学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的文章故事情节比较丰富,结合讲故事的导入教学也能够引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故事导入教学既能够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又能促使学生快速地进入到“乐学”的境界当中。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木兰从军》这篇文章时,就可以这样进行导入:“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我先给你们讲一个有趣且真实的故事。我国古代有这么一位女英雄,她的名字叫花木兰,她代父从军,在战场上立下了很多战功。但是,我有一些问题需要你们帮我解答,同学们,你们知道花木兰为什么要代父从军吗?难道她在军中并没有被人发现她是女扮男装的吗?你们能够帮我解决这一问题吗?那么,接下来请你们带着这些问题仔细地去阅读这篇文章,通过阅读你们就会知道其中的缘由了。”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也迅速地进入新课的探究当中。

当然,新课的导入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远不止以上讲到的这些,究竟选择哪一种导入教学法进行教学则需要教师根据具体的实际教学情况,因人制宜,因课制宜,一切要坚持从实际效果出发,不能够生搬硬套。在教学时,只有准确理解和把握新课程所蕴涵着的教学理念后,然后再认真地研究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采取适合的导入教学法,才能够更好地随心所欲地驾驭课堂教学,这样也才能促使课堂教学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上荣.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思考[J].成功:教育,2008(05).

[2]梁伟.浅谈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的几种方法[J].现代教育科技论坛,2012(02).

[3]魏筱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增效减负的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12.初中语文新课导入策略 篇十二

一、新课改概述

“新课改”即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对学生自主、合作、 探究能力的培养,其目的是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意识到传统的“万人一书、万校一书”的教学方式已经适应不了当今社会的发展,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改不仅是对教材的变革,还包括对课程目标、课程结构、 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六方面的大幅度变革。 学生不再只充当听众,而是进入了参与者的行列,对学生的评价也变得更加综合,而不是只看学生的分数。

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课的导入方法

(一)介绍背景导入

介绍背景导入法适用于写作年代久远的作品的教学。由于时代变化甚大,学生根本不会想到作者当时怎么会有这种思想,对文章感到非常陌生,难以深入理解。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介绍背景导入法,先讲述一下作者当时的年代、社会局势等,让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置身其中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二)趣味导入

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阶段,趣味导入可以提高学生对小学课文知识的求知欲。小学生大多对猜谜语游戏存在着强烈的兴趣, 语文教师正好可以利用小学生的这个特点,将谜语引入课堂。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开阔学生的思维。

简笔画也是小学生普遍喜欢的东西。利用简笔画导入小学语文课文可以达到新颖、直观、醒目等效果,使学生印象深刻,跟着语文教师的思路进入正文学习。小学语文教师在讲述某种动物、植物时,可以在上课前先在黑板上画下此物的简笔画吸引学生注意,使之将注意力逐渐转移至画面上来,从而激发出不同程度的灵感。

(三)情境导入

现代科技发达,多媒体已经渐渐进入小学生的课堂。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辅助教学,导入情境为教学铺垫。 在讲述一些关于景点的课程如《五彩池》时,小学语文教师就可以播放一些漂亮的图片,或是配上优美的音乐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使之迫切地想了解该地方的美妙之处;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播放相关视频、电影等使小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从而展开小学语文课程导入。

(四)开门见山导入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大部分文章的标题直接反映出了文章的主题。在讲述这种课文时,教师应该利用文章的特点设计简短的、 精彩的导语,直奔主题,直接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指明学生学习本篇文章的目的及方向。开门见山地导入,可以使学生带着结论阅读文章,更加节省时间,提高学习效率,顺利地完成教学。

(五)实验演示导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道具,根据课文内容,为学生展现一些实物,使学生真实地看到,而不是凭空想象。实验演示导入要求教师用实际演示展现课文描述的内容,使学生能够真实地感受到新知识的存在与科学性。比如教授《乌鸦喝水》一文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拿个瓶子注入半瓶水,然后根据课文的描述,向瓶内慢慢放入小石子,让学生观察瓶内水位的变化;再告诉学生,乌鸦就是这么喝到水的,和学生一起仔细阅读文章。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能够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新知识。

(六)设问导入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设问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在授课时, 小学语文教师应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围绕课题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高速运转,积极思考问题的答案,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在讲述《小狮子爱尔莎》时,教师可以提出“小狮子有什么生活习性?”“是谁给小狮子起的名字?”“小狮子可以和人类和睦相处吗?”等一系列问题,使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与极强的好奇心,促使学生迫切、自主地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耳目一新,还可以使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体会到参与之乐,成功之悦。

三、结语

13.初中语文新课导入策略 篇十三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法的研究》课题组

以传授新知识、学习新方法为主要教学任务的课称为新授课。其目的是使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方法。它是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课型。语文课堂教学新授课需要进行有效的导入,有效的导入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可以为课堂教学找到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高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导入,这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一线语文教师的共识。新授课的课堂导入应简洁有趣而又有启发性。那么,语文课堂教学新授课如何有效地导入新课呢?根据新课程的理念,结合多年课堂教学导入新课的教学实践和反思,我们认为,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导入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旧课导入

通过复习已学过的语文知识,引出本节课需要学习的语文新知识的导入方法称为温故导入法。这种方法可以在温习旧知识的同时,激发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的欲望。可以很好地引领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做到左右勾连和上下贯通。这样,让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铺筑路基,让新知识的学习为旧知识的复习留下一点空间,使新旧知识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莫怀戚的《散步》一文阅读教学中,笔者根据刚学完的张之路的《羚羊木雕》一文,设计温故知新式的导语导入新课:同学们,上一篇课文围绕一件精美的工艺品“羚羊木雕”,写了发生在“我”、万芳和“我”的父母之间的事情,揭示了家庭生活中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矛盾,让文中的主人公“我”左右为难,伤心极了!提出了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如何解决家庭成员之间的分歧和矛盾,那么,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莫怀戚的《散步》一文,学完这篇课文,大家就有了解决家庭成员之间矛盾的好办法。

利用温故导入法还可以把内容相关的作品或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联系起来。如讲鲁迅的《社戏》时,可这样联系:大家以前学习他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篇文章间鲁迅先生写小时候读书时候的事情,那么今天我们又学习一篇也有关他对小时候一些所见到的风俗的一种感受。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促使他们认真地去读文章。

(2)教具导入

14.语文新课标论文 篇十四

核心提示:从语篇交际学角度看高考作文一、高考作文的本质从交际的角度看,高考作文实质上是考生就作文话题,与阅卷教师进行一次书面交谈。要想获得阅卷老师的好评,就应该炫示你的才学,展现你的个性,彰显你为文的技巧和创新..

从语篇交际学角度看高考作文

一、高考作文的本质

从交际的角度看,高考作文实质上是考生就作文话题,与阅卷教师进行一次书面交谈。要想获得阅卷老师的好评,就应该炫示你的才学,展现你的个性,彰显你为文的`技巧和创新才能。换句话说,高考作文的本质就是展示,展示你的才华,张扬你的个性,显露你的为文技巧,展现你的创新才能。

让我们先来一番换位思考,假如你是阅卷教师,有人拿《荷塘月色》和《背影》应试,你会喜欢哪一篇,恐怕当属《荷塘月色》。因为《荷》文的好处是看得见的,无论情感还是技巧,全摆在明处。当然,我们不能说《背影》不好,而是它的好处不能一眼看见,需要我们花时间去慢慢咀嚼它。我们再来看李白的两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尽管我们理智地知道,这首《静夜思》可能是流传最广的一首唐诗,它饱含了浓郁乡情,含蓄曲折地传达了寓居他乡的孤寂、冷意;而若从阅读的初感看,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这首《清平调》(三首之一)的文才是能一眼望见的,它更能抓住人的心。

15.初中语文新课导入策略 篇十五

关键词:新课改,导学案,先教后学,目标确立,成果展示

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在我校已经推行将近一年时间, 从2013年到宁海 西店中学 学习 , 到尝试落实 , 进而自觉 深化 , 导学案的使用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载体, 学生怎样学, 学得怎样, 这两个问题直接关系“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教师口头布置的预习内容缺乏条理性, 无疑会影响预习效果, 同时教师不能检查学习效果。所以, 如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先学”中, 学习任务的布置就起关键作用。现我就在导学案制作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实际问题与各位教育同行商榷和交流, 旨在抛砖引玉, 共同探讨制作高效的导学案。

一、导学案的制定:明确目标, 指明方向

学习目标是学习的出发点, 确立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是制作导学案的关键。学生的学习目标越明确, 越切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其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次努力越能够获得成功。这就要求教师既钻深吃透教材, 又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学习目标。

导学案目标与教案目标有很大的区别, 导学案的目标具体明确, 让学生有的放矢, 收效颇大, 从字到词到句, 以及欣赏、理解等都能达到目标。

二、导学案的学前准备:利用工具, 扫清障碍

学前准备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利用工具书掌握生字的读音, 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教师介绍关于作者、作品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这篇课文的背景资料。字词的理解与掌握, 既能让学生积累词汇, 又能为学生顺利阅读课文扫清障碍。介绍文学常识及背景资料, 有助于学生明确知识点, 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当然, 安排资料的形式可以有所不同。如《皇帝的新装》, 学生在小学就阅读过安徒生的很多作品, 可以填空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如《郭沫若诗两首》, 学生对郭沫若比较陌生, 在文学常识方面, 教师可全面介绍查阅的工具, 让学生主动了解。

三、导学案的编排顺序:先易后难, 逐步推进

明确学习过程, 即告诉学生如何学习这篇课文。既要告诉学生学习内容, 又要告诉学生学习方法。

在课文理解难易程度的安排上要先易后难, 对学生来说相对容易的题目放在前面, 难点问题放在后面, 这样学生才不会一开始就失去信心, 才能够走一步再走一步地做学习单。如果一开始就遇到拦路虎, 很多学生就没自信再做下去了, 导学案就失去了意义。

导学案的难度梯度要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制定, 吃好带头的, 吃饱后来的, 留足找不到吃的。

四、导学案外疑问区域:生生合作, 师生共研

学生在阅读课文时, 会有一些见解和看法, 或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而老师又不能帮助解答, 所以在导学案上要留下学习疑问区让老师了解学生现存的问题, 以解答或借鉴。

生生合作是新课改中的重要环节, “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

对于导学案外的问题, 老师可以启发学习方法或提供相关知识。如《金色花》学习单的制作中, 我把“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作为最后一个问题, 在问题后面, 我附上结合课文对金色花的注释, 供同学间讨论完成。如在制作郭 沫若的《天上的街市》的学习单中, 在问到“街灯”与“明星 ”的共同 特点是什么 后 , 我附上想 象和联想的 定义 , 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想象和联想, 并能运用, 为后面的练习做铺垫。

五、导学案中的资料拓展:立足课本, 放眼社会

学习拓展资料是学生学了课文以后,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阅读训练。资料应根据课文主题、作者、文体等相关内容或知识点来选。 既能丰富学生的阅读, 又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金色花》一文的学习单中, 根据课文歌颂母爱的主题, 我选了《母爱是绿色的》这篇语段阅读,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母爱。

对于文言文、诗歌、优美的散文, 除了导学案上注明学生至少读几遍, 语文教学要注重对课文的朗读外, 尤其对课外文言文与诗歌的阅读欣赏更要提出目标。七年级学生很少接触过文言文, 刚开始学的几篇文言文可以在导学案上划好朗读节奏符号,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 帮助其利用注解等工具书自学。当然, 教师还要针对不同课型设计不同的学习单。

以上是我在导学案制作过程中的思考, 要想让导学案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中发挥更大的作 用 , 还要不断地 思考和完善。“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郑金渊.教育通论.

[2]钱在森.教育经验总结的原理和方法.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

16.如何有效导入低年级语文新课 篇十六

教师应针对低段儿童好奇心较强的特点,在导入新课时做到新奇有趣,迅速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下面就选取我常用的几种导入方式谈一谈。

一、音乐导入法

陈鹤琴先生说:“大凡健康的儿童无论是游戏、散步或工作,他们都本能地爱唱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小孩从小就具备了学习音乐的天赋,他们一听到节奏明快、活泼、优美、抒情的歌曲,马上就会手舞足蹈,摇头晃脑。所以如果能经常利用音乐那优美的旋律,给孩子们创设乐于接受的情境,快速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我们的课堂将会更有实效!

在教学《数星星的孩子》一课时,我利用了一首孩子们耳熟能详的《小星星》导入新课:“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孩子们在优美愉快的歌曲声中摇头晃脑,小嘴巴情不自禁地跟着唱起来。

师:小朋友,天上的星星多吗?

生:多!

师:能数得清吗?

生:不能。

师:可是古代有一个叫张衡的孩子,他却要把天上的星星数出来,这真是一个奇怪的孩子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个“数星星的孩子”。(板书课题)

学生即兴趣盎然地打开课本……

同样可以用音乐导入的课文还有:《快乐的节日》《北京》《蜜蜂引路》……巧妙地用音乐导入,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课文内容起到了极好的帮助作用。

二、猜谜导入法

猜谜语是低年级孩子很喜欢的活动,他们天性活泼、好动、好胜,大都喜欢猜谜语。用谜语导课不但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是我最喜欢的导课形式之一。

如在教学《称象》一课时,我是这样引入的:

师:聪明的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

师:我们来猜个谜语好吗?

生:好!

师: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长又长,帮人把活干。

生:大象!

师:你们可真聪明,一下子就猜出来了,对,就是大象。(出示大象图)大象这么大,能把它称出来吗?

生七嘴八舌,畅所欲言。

师:请同学们赶快打开课文看看曹冲是如何称象的……

教学《小白兔和小黑兔》,也可以出示这样的谜语:“红眼睛,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爱。”孩子们听后,争先恐后地回答,我再借机出示这两只可爱的小兔图片,学生的眼光一下子被牢牢吸引住了。

又如《看电视》的谜语:四四方方一电器,里面外外都有人,里面想出出不来,外面想进进不去。

好胜的孩子们在猜谜过程中为了找到正确的答案,情绪高涨,注意力集中,自然就能跟着老师的设计以最佳的思维状态进入到学习中来。

三、图画导入法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色彩鲜明、生动直观的图画,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对图画的兴趣是与生俱来的。一幅美丽的图画或随手勾画的几笔,就像有魔力一样,能让孩子们的眼睛刹那明亮起来,从而迅速安静下来跟着图画进入课文的天地。

如《笋芽儿》一课:(出示春天图)

生:哇!好美呀!

师:什么地方美?

生:草原很美,燕子很可爱……

其他学生兴趣盎然,纷纷举手。

师:好,今天就让我们和笋芽儿一起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息吧!

又如《小蝌蚪找妈妈》《荷叶圆圆》《小柳树和小枣树》等课文,教师可采用简笔画的形式吸引学生,从而进入文本学习。

用图画导入课文,既把课文内容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能吸引学生眼球,让他们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一举两得。

17.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 篇十七

罗荣青

经过对新课程学习,我深有体会,现将体会小结如下:

首先,要学习和领会语文新课程标准。语文新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师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上新课程之前教师必须学透。很难想象,对新课程标准不熟悉的教师,能把语文课程教好。教师在学习新课程标准时要在学透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语文新课程标准只是一个教学原则性、方向性、计划性的指导文件,教师既要严格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去进行教学,又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诸多因素去实施教学。

其次,要认识到新课程标准不只是为教师制订的,也是为学生的学习制订的。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不同阶段的学习,达到相应的语文水平。让每一位学生通过在课堂上进行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生活处处有语文,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在课堂内学语文,也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在课堂外学语文。

第三,要转变观念。如果教师的思想观念不转变,即使是制订了再完美的新课程标准,也执行不了。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认为语文教学重在工具性,但我个人认为:新课程标准除了肯定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更多的是注重语文的人文性。这就要求每位教师都要转变观念。在转变观念时,有些教师认为应该彻底否定原来的教学观念,我不赞同这种看法。强调要转变观念,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全盘否定,而应该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扬弃。

第四,要转变角色。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强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都是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陪伴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主角,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一定要围绕学生的学服务。这样,教师要转变为服务型的角色,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三备”,一备学生、二备教材、三备教法(包括教具)。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比较科学的教案,为学生所想,想学生所需,解学生所难。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18.初中语文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篇十八

语文教学中,该怎样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

一、明确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要求

自主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立(基础)、自为(实质)、自律(保证)。具体表现为:学生参与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参与制定学习计划,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生自己发现认识解决问题,发展思维,掌握方法,养成习惯。有自己的情感投入和体验,并以之激发自己学语文、用语文,自己能在语文实践中及时反思并调整学习活动。合作学习要求明确共同的任务,要求学生积极承担个人的责任,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支持和配合,共同完成任务,要求师生共同评估学习活动,寻求改善途径。合作学习不仅要求掌握合作的学习方式,更要培养合作的生活态度。探究学习着重探索和研究。探究学习要求在语文实践中,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重要现象,在对重要现象的观察体验感悟中,有针对性的所及与处理相关信息,在对问题的探索认识体验感悟的过程中,积极表达交流,逐步形成,并呈现、说明、评价和检验探究解惑,在探究学习中掌握防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特别是发展实践创新和探索进去精神。

二、正确认识自主合作探究的对立面

对立面包括教师的指导性学习,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强化学生的学习的主体地位,要对学生惊醒必要的指导和要小的帮助。包括使他们明了学习目标和内容,开发和利用学习资源,涉及语文学习活动,发现所学知识的意义和价值,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反思评价学习过程和结果。合作学习的对应面是学生的个体学习。合作学习钱,个体都应对学习内容有自己的思考和认识,这样,合作学习才会有知识和经验的新的建构。探究学习的对应面是学生的接受学习。如果接受学习中学习者是主动地,能够将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体系建立实质的联系,就是有意义的。

三、在综合性学习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9.语文新课标审美新理念 篇十九

一、语文新课标, 教材新编排

新课标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强调:“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 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在“课程目标”中, 提出“感受鉴赏”, 要求引导学生阅读优秀作品, 品味语言, 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 发展他们的想像力和审美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体味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 激发他们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 提升审美境界。

与此相对应, 高中语文新教材也进行了一系列修改。翻开新教材, 我们可以看到, 古今诗歌、中外现当代哲理散文的数量明显增多, 在安排顺序上也有了较大的变动。它们从内容角度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 表现作者的生命意识, 从而引导学生对

生命、对人生、对生活进行深入思索。生命之泉汩汩喷涌, 引导学生畅游于生命之河, 与生生不息的灵魂展开心灵的交流, 碰撞出绚丽的火花。如《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赞美》 (穆旦) 、《我与地坛》 (史铁生) 、《我的呼吁》 (阿尔贝特·史怀哲) 等。

(二) 表现特定时期的社会风尚, 从而展示社

会美、人格美、人性美。引导学生阅尽世间的阴晴圆缺, 感受芸芸众生的悲欢离合, 或者欢欣幸福家庭的天伦之乐, 或者悲痛于生命的杳然逝去。如《我有一个梦想》 (马丁·路德·金) 、《宽容〈序言〉》 (房龙) 、《名人传〈序〉》 (罗曼·罗兰) 、《错误》 (郑愁予) 、《边城》 (沈从文) 等。

(三) 表现巧夺天工的自然美, 从而引导学生远

离都市的喧嚣, 徜徉、沉浸于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中, 尽情感受自然万物生生不息的脉动, 体味心灵的淡泊宁静。如《我的空中楼阁》 (李乐薇) 、《花未眠》 (川端康成)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等。

以上所列举的新一轮教材中的课文, 充分能够体现出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它们或者在安排顺序上大跨度变动, 或者之前从未出现在教材中。如此大幅度的调整意在帮助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更加得心应手地运用教材, 更容易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加强审美教育, 帮助他们携同朝气蓬勃的莘莘学子聆听智慧心语, 感受生命力量之伟大, 欣赏自然瑰丽, 体验自然万物之浩荡, 领略人生之真谛, 见证人生道路之沧桑。

面对这样一套新教材, 面对这样的语文审美教育新理念, 作为教育教学过程的先行者、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师应怎样把握呢?新课标指出, 阅读是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是一种审美创造、审美活动;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因此, 教师要尽量渗透蕴藏在教材文本中的美育思路, 充分利用阅读教学的优势引导学生进行“美”的阅读, 并在此基础上, 与他们展开交流, 最终帮助他们认识美, 理解美。

二、审美新理念, 教学新策略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审美理念、审美规律, 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在阅读教学中, 审美活动的主体是学生, 他们自身的思想状况对其审美活动的影响很大。高中学生大多思想还未定型, 一般没有自觉的审美意识和成熟的审美情趣, 对于美的认识、判断往往片面依靠感性形象, 停留在表面的、肤浅的层面上, 加之缺乏必要的美学理论知识, 他们难以准确理解美的本质, 进而辨别真正的美丑。

此外, 由于学生个人的生活经验、思想感情的不同, 特定心境、注意等心理因素的差异, 以及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的影响, 造成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各不相同, 使得他们的美感表现出很强的个人差异性和不稳定性。

他们处在向成年人过渡的阶段, 具有非常强烈的自主意识, 喜欢用自己的眼睛去审视, 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 用自己的心灵去选择, 对于外界强加的东西非常反感, 有时甚至会不假思索地加以否定、拒绝, 这就意味着作为教育者和引导者, 教师不应该、也不可能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强制学生接受某种审美理念。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和新课标、新教材的变化, 依据审美规律开展阅读教学, 要注意尊重、保护学生审美阅读的主体性, 激发他们的审美兴趣、审美意识, 尊重他们结果的多元性。

(一) 充分利用高中语文教材的新变化, 辅之

以读本、选修课,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尽可能地为他们营造一个美的心理氛围, 给他们足够多的机会去接触美, 给他们足够长的时间去感受美, 给他们足够大的空间去放飞自己联想和想像的翅膀, 构建自己心目中美的形象;并利用恰当的时机加以点拨、指导, 帮助他们树立起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感悟美、体验美、理解美, 进而学会有意识地创造美。

例如, 新的高一语文文本在每个单元之后新增了“研究性学习”这一板块,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这种新变化开展审美教育。以第一册第四单元为例, 本单元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是“当地民风民俗的调查报告”, 这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引导学生感受、体验社会美、风俗美、人文美。针对这一课题,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实地考察当地的民居、民宅, 亲自体验身处其中的感受, 品味其中蕴涵的文化氛围, 并结合自己的考察结果、生活经历进行课堂发言, 然后再学习本单元的课文。如《胡同文化》 (汪曾祺) , 可引导学生将北京的胡同与当地民居建筑相比较, 将胡同文化与自己考察感受过的当地民居文化相比较, 在比较中感受不同的社会美、风俗美, 体验不同的人文美、建筑美。与以前干巴巴地单独讲解课文相比, 这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也更容易使学生获得对人文美的感性认识, 为他们审美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

(二) 新课标强调增强课程的选择性, 要求设

置选修课, 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 开设阅读选修课, 为他们提供更多自主阅读的机会, 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 提升他们的审美境界。

比如, 教师可以适量增加古诗选读, 充分利用诗歌的审美价值, 灵活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 引导他们展开充分的联想和想像, 对作品进行多元的开放性的解读。在鉴赏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 鼓励他们就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的某一方面作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评述, 表达各自不同的审美趣味。

1. 教师可以列举几种古诗中经常出现的审美

意象, 如登高怀远、折柳送别、望月思乡等人文美意象, 青山、碧水、明月等自然美意象, 鼓励学生自主寻找有关诗歌并进行自主解读, 归纳发现其特点、规律所在, 教师可以从中观察学生的审美倾向并进行相应指导。

2. 加强某些有特色的优秀诗作的学习, 引导

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 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获得丰富的审美享受。在指导中, 教师要尽量摈弃应试教育下枯燥、抽象的讲解, 避免将“美”概念化、教条化。在解读古诗时可以借鉴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所用的方法, 即以意象解意象, 以情感解情感, 甚至以诗解诗, 让学生用感性去接触美, 培养起对美的事物的感情, 为最终领悟美、理解美奠定感性基础。

3. 加强对诗歌的吟诵诵读。诗歌是音形意之

灵魂的精华组合, 音韵在其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分量。若要真正懂得一篇诗歌的精义, 必须反复诵读, 在吟诵诵读中重温作品意象, 进入意境, 亲身体验情感历程, 才能与作者产生心灵共鸣, 从而获得精神的陶冶与升华。教师必须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乐读书, 读书乐”的诵读氛围和环境, 如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 举行诗歌朗读比赛, 并邀请有经验的语文老师担任评委, 对选手的表现以及对诗歌的诠释作出当场点评, 这样就使比赛的意义不仅仅停留在排列名次的层次上, 同学们通过参加、观摩比赛, 将对文学作品的把握更深入一层。

20.浅议如何用多媒体导入语文新课 篇二十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新课;导入

【中图分类号】G 633.3【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09)4-0096-01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头是成功教学的一个良好的铺垫。新课导入,是引出问题、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做好铺垫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是语文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新课的导入设计成为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直接为新课的成功与否做准备的,可见新课的导入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作为高科技产物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也正融入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处理数字、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和动画,给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新气息,打破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沉闷气氛。在导入新课中,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设置悬念、设障立疑、利用故事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智力活动呈现活跃状态。

一、在实际操作中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实际操作中回顾旧知导入新课就是教师恰当、巧妙地利用音乐、幻灯、录音、录像等电教手段,把形、情、境、理熔于一炉,来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回顾旧知识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因此,我们在确定课件内容时就应考虑CAI的特点,所选定的教学内容要有利于CAI特点的发挥。在设计CAI时要注意:新课的导入要新颖,要在开始上课前抓住学生的注意,体现地域特点。所以在设计时,构思很重要。在什么时候使用课件,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课件在教学中的作用。提供一目了然的教学意图、教学步骤及操作方法,反映课件设计的各项要求,有效地表示课件中的各种信息,给出课件制作的各种指示,上好语文课。

二、比较设疑导入

古代学者陈献章说过:“疑者,觉悟之机也。”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的。教学开始,“设疑”作为学习的先导,问题是教师有意识地设置障碍,使学生产生疑问,引导学生思考教师要根据中学生好奇的特点,利用语文知识的魅力,适时运用比较激疑,使学生有疑可问。利用多媒体在复习旧课中设计问题启发思考,在学生“意犹未尽时”导入新课,这种方法是由语文知识系统本身的发展决定的,其关键在于教者,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找出新旧知识的衔接点,设计问题也要似在温故,而实在知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用电脑制作课件必须是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有利于揭示教学内容的实质,有利于课堂交流的高效实现,有利于学生思维和技能的训练,而解决这一方面的问题,主要的是教师应恰当地选择制作平台制作较理想的课件。因此,我们在制作课件时,一定要精细,力求完美,尽量不出现差错。通常我们制作课件的途径有:利用PowerPoint,用方正奥思、超级小雪、FLASH设计教学方案。CAI一般都大同小异,分为指导、模拟、游戏、问题求解、操作与练习等模式。当然,大多数教师设计出来的课件模式都是综合型,有的还有游戏参与。这时,教师再讲新课,导入的效果就很好。

三、巧设悬念导入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 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教师抓住这一“火候”,启发导入,从而把学生的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非达”的境地,引起对新知强烈的探究愿望,把学生带入广阔的语文天地。许多例子说明,信任和鼓励的话语,就会给孩子增添对作文写作的信心。相反,轻视、责骂孩子,也会使孩子幼小稚嫩的心灵留下深深的阴影。如果孩子经常处在这种氛围之中,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使他们自己从心底里感到自己不行,感觉自己实在写不出自己应有的东西,最终自己打败了自己,对老

师来说对孩子的作文训练就是一个失败的尝试。

四、多媒体激情动画导入

就是根据低年级的儿童对彩色图画的敏感,对小动物的偏爱,制作一些多媒体动画片,为儿童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同时配上富有启发而有趣的谈话,来提高学生参与欲望。教师借助教具的直观演示导入新课。

当然,利用电教手段导入新课的方法还很多,关键要掌握因人、因时、因地而变的原则。但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导入新课,都应当在传授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诸方面起到好的效果,做到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言简意赅、有的放矢,尽量给学生审美情操上的满足。总之一句话,语文课的导入设计妙的话,学生的求知欲望就高,教学的目标就能够达到。为了尽快实现素质教育的战略目标,教师应丰富完善教学技能,加强继续教育,不断在学习中总结教学心得。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不断组织好教学,努力创建出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和教学环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达到整体和谐的发展。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素质,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添砖加瓦。学生有了较强的导入意识,就会主动的从语文的角度、用数字的眼光去观察世界、体验生活,从而使语文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之中。语文将会更加丰富多彩,语文学习也将是无处不在。

【参考文献】

[1]吴波.语文教学的导入.(来源于网站).

上一篇:加强德育工作创新管理思路下一篇:九月初九重阳节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