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人重视健康的故事

2025-01-01

让老人重视健康的故事(共2篇)(共2篇)

1.让老人重视健康的故事 篇一

19,山姆·沃尔顿出生在美国俄克拉何马州的金菲舍镇,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因为家境贫穷,他从7岁开始便打零工挣钱:送过牛奶,卖过报纸,给农场拔过草……

他早早地体会到了生活的不易,更在别人的白眼和训斥中体验了人间冷暖,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特别想得到一份体面的工作,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他不止一次地告诉母亲,自己将来要做大老板,坐在办公室里……

这一年二战结束,他从战场上活了下来。父亲来信说将倾尽所有,并举债在镇上为他开一个小店。他高兴极了,回信对父亲说:“爸爸,一定要给我找个好位置,让所有人都知道,我山姆·沃尔顿也能开店了。最好在镇上的繁华街区,如果有贵族经常出入的地方那就更好了……”

几经辗转,他终于回到家乡。父亲正在为小店办理经营手续,可他看到小店后却大失所望,小店在一个集市里,而且并不是和其他店铺挨着,而是在一个又脏又乱的过道里,只有区区几平方米,最多能容下三个人。他几乎不能接受,可没有办法,店面款已全部支付了,他只好硬着头皮干了下来。受店面条件、资金等因素影响,他进的货只是一些不超过一美元的小商品,他觉得这个店坚持不了几天就会倒闭。

小店终于开业了,本想着生意会惨淡无比,可第一天就卖了五十多美元,这时他才发现,这里虽然是一个过道,但人流量是最多的,再加上货物都是便宜的小物件,恰恰适应了集市过往的人群。本想着很快会倒闭的小店却误打误撞给他带来了好生意。于是,他开始努力经营,并不断总结经验,结果小店越来越好。几年后,因为他坚持把“低价多销,保证满意”作为企业的经营宗旨,坚持低成本、低费用、低价格、让利给消费者的经营理念,很快在小镇又开了几家店。1962年,山姆·沃尔顿循着他的经营宗旨和理念,在阿肯色州罗杰斯城开办了第一家百货商店,这家商店叫沃尔玛,1969年10月31日他成立沃尔玛百货有限公司。

今天,沃尔玛早已是世界五百强企业、零售业的巨头。山姆·沃尔顿的成功也告诉我们商业竞争的奥秘:谁能抓住最多的消费者,谁就是成功者。

2.重视心理教育让幼儿健康的成长 篇二

【关键词】心理教育 幼兒 健康 心理健康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但是,对幼儿健康的理解和关注,无论是父母还是教师,在思想上、认识上以及教养方法上,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偏差。健康的生命并非完全由自然给予,而需要个体的积极参与,健康状况因个体自身的活动而不断发生变化。我们经常能从电视、网络、杂志上看见因幼年的心灵上造成的创伤而引发的悲剧,这正是给我们这些灵魂的工程师们敲响警钟,在当今多数人还停留在只关注孩子身体是否健康时,我们老师更应该去注意孩子的内心是否健康。不能单单的只去关心幼儿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更为重要。

就我国而言,心理健康的研究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领域,社会也在逐步加强研究,建立一些相应的机构,但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西方要滞后很多,尤其幼儿心理的健康在整个心理健康更是处于一个濒临遗忘的角落。因此,我们有必要去探究一下幼儿心理健康相关问题。

那什么才是心理健康?从心理健康的定义来说,是个体能够适应和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标准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标准的。不过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的标准具体与客观。我们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具体到幼儿的身上良好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幼儿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和谐,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与发挥等等,而幼儿期的心理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孩子性格特征的优劣,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健康成长与对待未来的态度,因此心理健康在幼儿阶段尤为重要。

做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到底有什么用?从大的方面来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一个孩子健康成长,就可能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孩子这个群体的健康成长,就有可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富强。相反,如果一个孩子不能健康成长,他就有可能成为对社会无用的庸才,甚至会堕落成破坏者;如果孩子这个群体不能健康成长,那么我们将来的这个社会将无法想象。再来细说到家庭,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尤其是现在每个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全家的寄托都附着在这个孩子的身上,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会使全家人觉得幸福欣慰。相反,如果一个孩子不能健康成长,那有可能使三代人的希望破灭,更有可能发生家庭悲剧。

在成人的眼中幼儿历来被视为是喜怒无常的群体,高兴了就欢呼雀跃,伤心了就涕泪横流。有人则质疑他们何来的心理健康问题?可正是幼儿的真情流露恰恰反映了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比如幼儿经常失去自制力、某些小朋友没有要好的朋友等等,这些都是心理不健康的问题。而如今家庭问题影响幼儿健康成长的比例正在逐年递增。

如何去帮助幼儿,让他们健康成长,是我们这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幼儿的心理健康就好比一幅画,家庭给它勾勒了轮廓,学校为它渲染了彩衣,社会替它粉饰了边幅。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仅需要身为父母的身体力行,还需要学校(幼儿园)的专业系统地科学培育,当然也离不开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

1.孩子的第一任心理健康老师——父母。幼儿首先接触的就是他的父母,率先效仿的对象同样也是他身边的亲人。因此,父母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是何其重要啊!

幼儿心理的绝大成分是父母潜意识缩影,父母心理健康,幼儿就很少有心理疾病。在这方面,古代圣贤就做的很好,曾经的孟母三迁,成为后世教子的典范,为了儿子的健康成长,不惜一切代价寻找芳邻,这恐怕不是所有父母都能做到的。身为父母的人不仅要给孩子提供尽可能好的物质条件,还要用良好的品行去教育和影响孩子,而不能说的和做的大相径庭,让孩子的视野处于迷蒙状态。比如,教育孩子不要闯红灯,自己却没有严正其身;告诉孩子要注意有序谦让,自己却横冲直撞。你想,那样的教育能有多大的说服力呀!正面教育,反面实践,不就是当着孩子的面自己抽自己嘴巴子吗?戴上了虚伪的面具,却丢失了做父母亲的尊严。

记得有句名言: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子当如是。当父母的,一定要多注重自身的心理健康,多培养自身的良好品性和人格完美,尽量避免道德的劣迹和人格的缺陷。父母不能用“我们这么大岁数了,千万别跟我们学”来搪塞孩子,父母耳染目渲的不仅是语言,更重要的是行为。大家要清楚地知道,身为父母的,这第一堂心理健康课对于孩子的后天成长是多么重要啊!

2.幼儿心理健康的形成需要学校。学校教育具有系统性、专业性和科学性,但学校教育在心理健康的培养方面却存在缺失,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全社会对心理健康关注的程度不够,换言之,那就是对幼儿心理健康没有提到相应的高度来认识。学校应该根据幼儿心理特点安排相应的课时,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孩子在玩耍中身心得到净化和成长。在这一点上,城镇学校要优于农村学校,发达地区要领先于欠发达地区。

生长在乡镇的幼儿,大多由爷爷奶奶看护。他们多半凭着自己的经验对幼儿进行喂养和教育。幼儿不肯吃饭,看护者就哄着追着喂饭,一顿饭有时要吃上一个多小时:幼儿不肯睡觉,就让他嘴里叼个奶嘴……很多坏习惯不是幼儿一出生就有的,而是由于大人们不恰当的教养方式而慢慢导致的。有的幼儿不听话时,看护人员就吓唬幼儿“你不乖,大老虎要来吃你的”“你不乖就送你去幼儿园”等。在幼儿幼小的心灵上播下了对动物恐惧,对幼儿园害怕的种子。到了幼儿该入园时,他们就哭闹着不肯上幼儿园。可见,看护人员的观念及教育方式关系到幼儿健康教育的成效。

3.最后幼儿心理健康则是需要良好的社会氛围。为了你的孩子,为了每个人的孩子,让我们共同来关心幼儿的心理健康。首先,电视电影分级应该列入重要日程,凶杀、枪战、暴力、情爱等节目应淡出孩子们的视线,那些天真的童趣、纯真的友谊、乐观的心态、丰富的想象、团结的集体、奋斗的快乐应该成为孩子们的首选。其次,图书出版工作者,要编印格调高雅、积极向上、可读性强的儿童读物,不仅能使孩子们获取知识,还能使孩子心理更健康。再次,医院应开设儿童心理健康门诊,像治疗身体疾病那样,关注孩子的心理疾病。社会救济也应优先考虑孤儿、贫困儿童的生活教育的抚恤问题,使孩子享受尽可能多的来之于家庭的政府的社会的温暖,对于他培育健康的心态极其有益。

上一篇:二年级写景作文:我爱你,美丽的家乡100字下一篇:免试硕士研究生导师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