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第五单元"哲理之思"教学设计

2024-10-18

七年级下第五单元"哲理之思"教学设计(精选11篇)

1.七年级下第五单元"哲理之思"教学设计 篇一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第五单元(信息传播)(教师中心稿)

说课提纲

(南京外国语学校)

单元特点: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分为阅读,诵读欣赏,.写作练习,综合实践活动四个部分,其中四篇阅读主要报道了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或者是新近发生的大事,属于新闻体裁,其它三个方面内容也都是围绕新闻体裁的要求编排的。通过学习本单元,要求学生熟悉新闻文体的特点,提高搜索、筛选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看书读报,网上交流的习惯。

教学目标及拟定依据:

依据:七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读书看报的能力,尤其是对于城市学生来说,关注新闻,了解国内外大事已成为一种习惯,所以,就本单元提供的阅读信息而言,对于学生已不是难事,有的甚至早已知晓(如杨利伟遨游太空),主要是关于新闻这种体裁的常识、特点及.写作的要求学生比较模糊。由此,也就使教者明确了在教学过程中需着力解决的问题,借助文本依托文本通过阅读,筛选信息实现目标,这就需要教师的引领。

目标:通过师生共同的学习活动,本单元预期最终达到的目标是:

1、能了解中国历史上发生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感受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并通过这些事件,激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2、能了解消息、通讯的一些基本常识,并会写比较典型的消息。

3、能分析新闻语言的简洁,准确,生动的特点。

4、能通过看书读报,网上交流,了解信息并与人交流。

5、熟悉新闻制作的过程。

6、掌握采访技巧,培养学生与人交际的能力。

7、体验新闻工作者的艰辛。

单元教学时数安排

单元总时数14课时。其中:

单元课文:十八课《三个太阳》(3课时);十九课《录音新闻》(2课时);二十课《“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1课时);二十一课《新闻两篇》(3课时);

诵读欣赏:《七子之歌》(1课时)

.写作:《写消息》、《修改文章专题训练》(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网上读写与交流》(1课时)

本单元教学中应该重视的问题

一、关于主问题的设计

本单元的四篇阅读课文,主要是安排了两种新闻文体,第18、20课是通讯,第19课和21课是消息,通过学习既要了解通讯,消息各自的特点也要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所以在进行本单元设计的时候,宜将四篇课文归类设计教学。

通讯与消息的区别的从题目(课题)就能反映出来,因此可以从题目入手,设计教学过程中的主问题。

比如第18课,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本文采用了小标题,请你仔细阅读课文的每一部分小标题,是否是本部分内容的概括,为什么?如果不是,你如何概括。

此问题的设计,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筛选重要信息,并加以概括,还要和原标题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得出结论,同样的方法对消息进行问题设计,学生的概括基本和题目接近,由此可以得出通讯,消息题目的不同,也就得出写法的不同。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教学的最优化,问题的设计至关重要,尤其是主问题的设计更加重要,它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对于学生是否理解内容,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讨论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从生活出发,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共识,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并非易事。语文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新闻正是最好的反映,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更要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课前学习,每天布置学生回家收视收听新闻联播,课堂上进行现场播报,学生有了切身的体验,对于内容的理解和.写作就会显得游刃有余,建议四篇课文学完以后安排设计一次综合活动“一周新闻播报”,这是集采(生活)、编(写)、播等于一体的活动,有了课前,课中,课后的有效有序安排,这一活动学生的参与应该会非常积极、主动、有趣,本单元的任务也会比较顺利地完成。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什么和怎么教,决不是凌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教育工作处于他的中心的,并不是所教的内容本身,而是学生,是学生的脑力劳动,是学生的思维以及学生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所以教学中是否关注学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文本教学设计

十九三个太阳

一、学习目标

1、能说出通讯的特点

2、能运用文体知识分析文章内容,说出在南极人身上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

3、能通过具体的语句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二、教学重点

1、通讯的特点

2、南极精神

三、教学难点

1、表现南极精神的方法

2、语言特点的分析

四、教学设计

要表现一种精神,作者对环境的描写一定非常重视,因为环境越险恶,就越能表现人的品质,所以本文的教学切入点就在于尽可能渲染南极的恶劣条件。教学时,可以播放有关南极的电视资料片,通过形象的画面让学生对南极有更清晰的了解。本文教学的关键点在于运用精读文本的方法分析科考队员在南极的表现,从而感悟南极精神,领会“三个太阳”的含义。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1、布置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通讯的特点

2、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学生课前学习:

1、查阅资料

2、掌握字词

第一教时

课堂交流

导语:中国有句俗话:“不到长城非好汉”现在到长城已不觉得难了,也称不上英雄了,走南极,上太空才算英雄,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写去南极的,而且是一位女英雄。

1、关于通讯

通讯是广义的新闻,一般是记叙文,用叙述、描写等多种方法报道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或事件。通讯有三大特点:材料的典型性。它允许作者有较充裕的时间搜集材料,从而选择更典型的事例,更全面深入的反映事物的本质;报道的真实性。它必须内容真实,不虚构,不夸张;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它同时可以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把事实报道得更加生动形象。通讯是报刊宣传的基本题材之一,通讯的类型有: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文艺通讯等;最常见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

2、关于字词

(略)

观感影视资料

《南极》

观看要求:

1、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南极恶劣的气候条件(字数不限)

2、用简要的语言说说在这样的条件下人将怎样生活?

观后交流

(师生点评)

阅读文本

阅读要求:

1、找出文中描写南极恶劣环境的语句,说一说这样写的作用。

2、文中写了哪些人?主要写的是谁?他们各具什么特点?在这些人身上你发现了什么?

讨论归纳:

描写环境的语句

1、茫茫雪原组成一个纯洁、宁静的世界;万年冰山仿佛凝固着这亘古不变的天地。(P170)

2、海上巨浪翻滚,空中雪粒横飞,整个乔治岛混沌一片。(P173)

3、暴虐的狂风像是一头妖怪,咬牙切齿,要把长城站、乔治岛撕碎、吞噬。(P173)

4、而外衣却冻得像坚硬的铠甲。(P173)

作用:为表现人物的品质作铺垫。

课后学习

完成阅读要求的第二题

第二教时

学习交流

文中所写人物:一群我国南极科考队员。具体有:

考察队队长,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作风凌厉,沉默寡言但内心似火。

测绘工程师,聪明有智慧,不怕苦不怕累。

地球物理研究生,以苦为乐。

开驳船又兼长城站邮局“局长”,既以事业为重,又有骨肉亲情。

女画家。主要写了女画家。执着,牢记使命,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精读课文

精读要求:

1、写人离不开写事,认真阅读文本,找出文中所写的典型事件并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事件的主要内容。

2、想一想,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些事件?在这些材料的组合上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按要求阅读。

交流讨论:

主要事件:

1、极力争取去南极

2、途中投放漂流瓶

3、踏上南极与大家一起修码头

4、暴风雪中卸货物

5、长城站里过生日

6、长城站后山感怀

7、油罐山上画长城站全貌

8、凝神精思画壁画

9、考察队员论壁画

这些事件的作用:

表现我国南极考察队员为祖国、为事业艰苦卓绝奋斗的精神,赞颂我国科学工作者的民族气概和非凡的胆略。

文章以女画家赴南极体验生活的全过程为线索,通过女画家的切身感受将南极战斗生活中的一幕幕特写镜头组合有序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从而表现中国科学工作者的献身精神和民族气概。

课后学习

1、找出一二处你认为最精彩的描写部分并说明理由

2、找出一二处你认为用得比较好的语言并作简要分析

第三教时

精彩描写赏析

示例:略

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表现了女画家为画好壁画所付出的艰苦努力。

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精彩语言赏析

示例:

1、“神了!她不晕船,像老水手一样,一点都不晕,还常常跑到前甲板,看那惊心动魄的巨浪。”表现了女画家内心的激动和不平静。

2、“四周一层层雪浪好似大海奔腾不停的波涛,一座座山丘犹如晶莹剔透的龙宫宝殿,一条条雪墙像是翩跹起舞的银龙”,先写层层雪浪似大海波涛,由于风吹雪飞,所以产生“奔腾不停”的感觉;再写座座山丘如龙宫宝殿,由于冰山闪亮透明,所以产生“晶莹剔透”的视觉效果;继写条条雪墙如银龙,由于冷硬的风的猛刮劲蚀,所以造成“翩跹起舞”的印象。这一幅幅南极冰山雪海的瑰奇壮观图,同雕塑般仁立的女画家融为一体,构成了人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绝妙景致。拟人、反问的运用,以及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的综合运用,都使文章或生动形象,

2.七年级下第五单元"哲理之思"教学设计 篇二

1,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答题。(5分)

科学和文明是两朵并(①)开放的花。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②)育了灿烂的古代文明,曾让世界(③)目。而今,世界科技的发展(A)。我们切忌沉(④)于过去,而要紧紧追赶发达国家科技发展的脚步,让中国科技的天空再放异彩!

(1)根据拼音依次写出相应的汉字①

(2)在A处填一个合适的成语

2,找出下列成语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4分)

①慢不经心②赫赫英名③不奋不启④茫无崖际

⑤孜孜不倦⑥再接再励⑦一语双关

⑧不言而喻

3,选择恰当的名句、成语填空。(5分)

A,学而不厌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C,温故而知新D,不亦乐乎E诲人不倦

(1)

”,这是很有道理的。少数同学认为复习旧课是“炒冷饭”。没意思,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

(2)毛泽东同志曾引用孔子的名言教导我们: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

”,对别人“

”,我们应该取这种态度。

(3)要想取得学业上的进步,必须学会拜师。除了学校的老师外,社会上到处都能找到自己的老师,所谓“

”,这话一点也不假。

(4)为了给同学们最优质的帮助,杂志社的老师们设计版面、撰写稿件。忙得——o

4,观察右边的漫画,回答问题。(6分)

(1)用简洁的语言介绍画面的内容。(3分)

(2)根据画面的内容写一句公益性广告词。(3分)

5,在平时的语言运用中,对同一句话中不同的字词进行重读,句子的含义也会发生变化。试读下面的句子,你能读出几种不同的含义?(至少写出三种)(6分)

我知道你会唱歌。

6,仿写句子。(4分)

他发现真理的道路,不是靠背诵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而是通过学习“大自然这本宝书”。

二、阅读理解(40分)

㈠阅读下面文段,完成7—10题。(8分)

伽利略拒绝停止他的实验,因此他们就决定将威胁付诸行动。与亚里士多德的教导相反,伽利略认为,如果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就会同时落地。这帮教授认为,这完全是胡说八道。“除了傻瓜,没有人会相信一根羽毛同一颗炮弹能以同样速度通过空间下降。”现在正是揭穿伽利略的荒唐,叫他永世不得翻身的时候了。他们要让他在大学的全体教授和学生面前当场出丑,使他愚笨的学说当场被揭穿。

伽利略很乐于接受这个挑战。为这次“表演”选定的地点是比萨斜塔。指定的日期到了,教授们穿着他们的紫色丝绒长袍,整队走到塔前。学生们和镇上的很多人则走在这些人的前面。大家吵吵嚷嚷,兴高采烈,准备看伽利略出洋相,对他的人品宣判死刑。

当伽利略一步一步爬上斜塔时,大家都嘘他。他一只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铅球,另一只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铅球。时间到了,伽利略让两个铅球从塔顶同时落下。大家先是一阵嘲弄的哄荚——随之是大吃一惊的窃窃私语。难以相信的事情真的发生了!两个重量不同的铅球,同时从塔顶下落,同时越过空中,同时落到地上。

伽利略用实验证明了他的理论,

7,用横线画出选文中点明本文课题的一句话。(2分)

8,对斜塔上的实验,教授和伽利略双方的目的各不相同,请分别指出来。(2分)

教授的目的:

伽利略的目的:

9,“当伽利略一步一步爬上斜塔时,大家都嘘他。”“嘘”字和下文什么样的反应相照应?接着是“难以相信的事情真的发生了”,这个“难以相信的事情”指的又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2分)

10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选文的内容。(2分)

㈢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1—16题。(13分)

如果有人提出问题:“太阳系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并要求你用一两句话来回答,你将怎么说呢?

一位天文学家巧妙地用这样两句话来表达:“一小簇大行星,一大簇小行星。”虽有点开玩笑的口气,却精练、明了,抓住了问题的核心。已经发现的大行星只有9颗。记在册和编了号的小行星有4000多颗,而且更多的小行星已经发现,有待进一步证实。

论个儿,最大的小行星也不值一提,因为它比最小的大行星还要小得多。小行星虽都不大,但都绕太阳公转,而且具有行星应具有的一切特征,与大行星称兄道弟是毫无愧色的。

大行星的这些小兄弟究竟有多少呢?有人做过统计:越暗的也即越小的行星数目越大,亮于19星等的小行星在40000颗左右,它们的直径约为几百米;更小的、再暗2个星等的小行星,总数估计在50万颗左右,更不要说比这还要小、还要暗的。

那么,为什么在一小簇大行星之间,在火星和木星之间这段不算太大的空间里,聚集着这么一大簇小行星呢?

这个问题摆在天文学家面前已经一二百年,许多人都提出过自己的见解,但迄今还没有得到普遍承认的定论。

常提到的一种可以称它为“爆炸说”,大意是:小行星带所在的那个空间里,原先是有一颗与地球、火星不相上下的大行星,它与其他行星一样,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围绕着太阳运动。后来,由于现在还不清楚的某种原因,它被炸裂得粉身碎骨。碎块又互相碰撞,成为更小的碎片,其中大部分现在都有了小行星的身份,小部分变成了流星体。

除少数较大的小行星基本上是球形的之外,多数小行星的形状很不规则,大小也有很大差别,这种种似乎都在支持“爆炸说”。但这一学说致命的一点是:究竟从哪里来那么大的能量,居然能把个大行星炸飞了!退一步讲,炸崩了的碎块又怎么能集中在现在的小行星带内呢?

也有人提出另外的观点,认为:原来这部分空间不是有一个大行星,而是多达几十个、直径都为几百公里以上的小行星。它们的轨道各不相同,即轨道长轴、偏心率、周期以及轨道与黄道之间的倾角都不同,但有些也不是相差得那么大。显而易见。它们在长期绕日运动的过程中,难免有彼此接近和比较接近的机会,发生碰撞甚至多次碰撞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就这样形成了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众多小行星。但是,今天看到的小行星也不全是碰撞后的产物,那些比较大的、基本上成球形的。是其中幸免于难的。至少是没有经过剧烈碰撞的。

“碰撞说”也有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方,最主要的是哪来那么多的碰撞机会呢?几十个那么大的天体在火星、木星问运动,就像是太平洋里有几条鱼在游动一你说,它们在水中相撞的机会有多大?

近些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假说是所谓的“半成品说”。其大意是:在原始星云开始形成太阳系天体的初期,由于木星的摄动和其他一些未知因素,这部分空间内本来就不多的物质更进一步减少,遂不具备形成大行星的条件,而只能成为“半成品”——小行星。

11,本文开头所引用的天文学家的话巧妙在哪里?(2分)

12,请列举出本文所介绍的几种关于小行星成因的说法。(2分)

13,画浪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14,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方法,其作用分别是什么?(3分)

15,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2分)

16,分析材料,说说你的发现和感想。(2分)

①1969年7月16日人类首次登上月球,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的三名宇航员阿姆斯特朗、阿尔德林、杰林斯说,他们从月球上用肉眼能看到的人类最大的建筑物是长城。

②杨利伟接受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连线采访:

白岩松:还有一点是很多观众也非常关心的,你在整个飞行20多个小时的过程中,看地球的感受是怎样的,有没有看到大家都在说的长城?

杨利伟:看地球景色非常美丽,但是我没有看到我们的长城。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8分)

无畏创造奇迹

江玲

1796年的一天,在德国哥廷根大学,一个19岁的青年吃完晚饭,开始做导师单独布置给他的每天例行的两道数学题。

青年很有数学天赋,正常情况下,他总是在两个小时内完成这项特殊作业。

“咦,怎么今天导师给我多布置了一道?”青年一边打开写着题目的纸。一边咕哝着。他也没多想。就做了起来。

像往常一样,前两道题在两个小时内顺利完成了。第三道题写在一张小纸条上,是要求只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做出正十七边形。青年没有在意。像做前两道题一样开始做起来。然而,做着做着,青年感到越来越吃力。开始,他还想,也许导师见我每天的题目都做得很顺利,这次特意给我增加难度吧。但是。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第三道题竟毫无进展。青年绞尽脑汁,也想不出现有的数学知识对解开这道题有什么帮助。

困难激起了青年的斗志:我一定要把它做出来!他拿着圆规和直尺,在纸上画着,尝试着用一些超常规的思路去解这道题……当窗口露出一丝亮色时,青年长舒了一口气,他终于做出了这道难题……

见到导师时,青年感到有些内疚和自责。他对导师说:“您给我布置的第三道题我做了整整一个通宵,我辜负了您对我的栽培……”

导师接过青年的作业一看,当即惊呆了。他用颤抖的声音对青年说:“这真是你自己做出来的?”青年有些疑惑地看着激动不已的导师,回答道:“当然,但是,我很笨,竟然花了整整一个通宵才做出来。”导师请青年坐下,取出圆规和直尺,在书桌上铺开纸,叫青年当着他的面做一个正十七边形。

青年很快做出一个正十七边形。导师激动地对青年说:“你知不知道。你解开了一道有2000年历史的数学悬案?阿基来德没有解出来,牛顿也没有解出来。你竟然一个晚上就解出来了,你真是天才!我最近正在研究这道题。昨天给你布置题目时,不小心把写有这道题目的小纸条夹在了给你的题目里。”

多年以后,这个青年回忆起这一幕时,总是说:如果有人告诉我。这是一道有2000多年历史的数学难题,我不可能在一个晚上解决它。

这个青年就是数学王子高斯。

有些事在不清楚它到底有多难时,我们往往能做得更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无知者无畏。

(选自《周末文汇》)

17,“有些事在不清楚它到底有多难时,我们往往能做得更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无知者无畏。”你对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2分)

18,有人认为在碰到困难时应坚持不懈,但也有人认为遇到困难应及时寻求帮助,否则就会钻牛角尖而无法自拔,造成不必要的时间及精力的浪费。对此你怎样认为?(2分)

19,这篇文章直到最后才点明那第三道数学题是有2000年历史的数学悬案,也直到最后才点明这个青年是数学王子高斯,你觉得这样安排文章结构好吗?为什么?(2分)

20,本文从高斯的故事中概括出“无知者无畏”这样具有哲理性的话语,试用一句哲理性的话概括下面这首诗,字数不限。(2分)

题西陵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四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21—24题。(11分)

【甲】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竭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沈括《梦溪笔谈·以虫治虫》)

【乙】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乱也。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日:“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⑤其侄日:“汝胡⑥不早问,致余忘之。”

注释:①流辈:人们。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③得句:得到佳句。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⑤诟(g6u):责骂。⑥胡:为什么。

2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4分)

(1)喙:()(2牒:()

(3)好草书:(

)(4)侄罔然而止:(

)

22,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所指代的内容。(2分)

(1)则以钳搏之:(2)致余忘之:

23,翻译下列句子。(2分)

(1)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2)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24,你觉得第二则故事中应该被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3分)

三、写作(30分)

题目:假如克隆一个我……

要求:充分发挥想象,有真情实感;内容健康,思想积极;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1)①蒂②孕③瞩④湎(2),示例:一日千里

2,慢——漫奋——愤崖——涯励——厉

3,(1)C(2)A E(3)B(4)D

4,(1)一只手握着一双筷子进餐,筷子是两棵大树的变形。(2),示例: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保护我们的森林资源。

5,示例:①我知道你会唱歌。(我知道,别人不知道)②我知道你会唱歌。t不要瞒我了)③我知道你会唱歌。(别人会不会我不知道)④我知道你会唱歌。(你会不会跳舞我不知道)

6,略

二、阅读理解(40分)

7,为这次“表演”选定的地点是比萨斜塔。

8,使伽利略“愚笨”的学说当场被揭穿;接受挑战,证明自己的理论。

9,和“嘲弄的哄笑”“大吃一惊的窃窃私语”相照应。“两个重量不同的铅球……同时落到地上。”

10,伽利略在斜塔上用实验证明了自己的理论。

11,他用一对反义词准确地概括了太阳系的主要特征。

12,爆炸说、撞击说、半成品说

13,承上启下。

14,比喻、反问;强调在火星和木星之间,小行星碰撞的机会不大。

15,介绍了小行星的成因。

16,(1)大家应该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中华民族是伟大的,载人航天的成功就是明证。(3)不科学的赞誉是谬误,是不可取的。

17,我们在不知道困难很大时会更加有信心用创造性的方法来解决,而在知道了困难很大时则会因害怕而举步不前。因此我们面对困难要抛开恐惧,创造性地解决。

18,略(言之有理即可)

19,设置悬念,引人入胜。(言之有理即可)

20,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言之有理即可)

21,(1)hui本指鸟兽的嘴,文中借指虫子的嘴(2)rang庄稼丰收(3)h60喜欢

(4)wang迷惑

22,(1)代子方虫(2)人称代词,“我”

23,(1)这种虫子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2)张丞相仔细地看了很久。自己也不认识。

24,该责怪的人是张丞相。自己书写不好,还骄傲自满,不听劝告,不改正错误。自己字迹潦草,还埋怨侄子不早些来问。(言之有理即可)

三、写作(30分)

3.七年级下第五单元"哲理之思"教学设计 篇三

1、能通畅地阅读课文,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需要的资料和信息,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3、能正确使用和修改常用的、用错的标点符号,学会在记叙中运用描写、抒情和议论表达真切的感情。

4、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领域内容,开展有意义的集体视听活动,开展交流,学会倾听、应答,培养视听能力,提高视听效果。

5、能就单元主题“人与自然”设计方案开展活动,或确定主题进行探究,表达自己的态度,呼吁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4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苏州园林》3课时 《都市精灵》1课时 《幽径悲剧》1课时 《明天不封阳台》1课时

诵读欣赏(单元自荐美文交流)《城市听鸟》1课时 《治水必躬亲》1课时 写作2课时

修改文章专题训练(标点符号的修改)1课时 一次有意义的集体视听活动1课时 单元学习小结1课时

三、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 第五单元主题是“人与环境”。本单元的主题可以说是激发人类善待野生动植物,善待大自然,善待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这样的主题让学生真正的理解和接受,产生共鸣,有很大难度,因为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还不能达到这样高的一个层面。从几篇文章体裁来看,有说明文、随笔、散文、记叙文、文言文(议论文),体裁多样化。虽说潮流对文体要求无须过高,甚至不作要求,但对文体的相关知识也需要学生了解一些,这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阅读教学中,反复诵读是必要的、有效的基本的手段。创设课堂教与学的情境从而引导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引导学生自己感悟,引导学生畅谈感受。有条件的话,创设活动情境,教师带领学生多与大自然来几次亲密接触,让学生能有亲身的体验和感受,能产生事半功倍之效。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意义、道理,能唤起学生对自然的关注和热爱,那可以说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将得到一定的升华,也就实现了本单元编者的初衷。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单元整体学习

第一块:理解单元专题的含义: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导入,明确任务,浏览课文,理解单元专题的含义。阅读单元提示,浏览课文 2组织学生对“人与自然”理解的讨论。学生讨论 3组织学生对“人与自然”的理解的交流。学生交流 第二块:了解单元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让学生自读本单元课文,对阅读中的障碍做记录。将本单元易读错、写错、混淆的,有疑难的字词分类整理。2组织学生质疑及记录自己感受与思考记下你初读课文产生的疑问、初读本单元课文的感受与思考。

3组织学生交流交流最喜欢的篇目及理由。第三块:确定单元活动方案: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组织学生成立小组组建小组

2布置学生商定单元的活动方案及计划,初步确定探究的主题方向。(活动要有助于单元的学习,确立单元探究专题,要有助于单元专题的拓展。如可组织学生参观浏览本地的有特色的公园或建筑;专题选项可结合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对沙尘暴问题的探究等等。)讨论、交流

第四块:单元内容拓展补充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介绍有助于单元学习的相关网站,提供网上学习的条件。初步列出上网、到图书馆查找有助于本单元学习的有关资料的纲要。搜集符合本单元主题的有利于进一步学习的其他学习文本资料、图片资料。课后反思 课后学习:

1、搜集有关人与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和谐相处或相反方面的文章或报道,在学完本单元内容要每人搜集至少一份资料,写出自己的读后感受。(鼓励学生收看中央电视台的人与自然节目)

2、结合主题写出自己初读了本单元的几篇文章的感受。

长久课后学习:对自己上面的两份感受在学习过程中每天要不断充实,逐渐修改,完善。第2课时《苏州园林》

(一)学习目标:通读课文,了解苏州园林的总的特点,说说你眼里的苏州园林。培养学生在占有一定材料的基础上(或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掌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概括事物的共同特点的能力。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导入:播放介绍苏州园林的图片和音像资料,配以江南风格的音乐。看后,由学生谈自己所看到的苏州园林和所得到的感受。之后,导人新课,看看叶圣陶先生心目中的苏州园林是个什么样的„„欣赏资料、阅读课文

2布置任务:说说你阅读文章对苏州园林有什么印象和感受。思考,讨论(谈对苏州园林的印象和感受。)

3组织交流、评价交流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导入:组织学生精读课文,说说苏州园林的总特点和共同特点是什么。阅读、勾画介绍苏州园林的总特点的语句和共同特点的语句。2组织交流、评价班级交流

3布置任务:思考大家所画出的语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再读课文,思考,讨论 4组织交流、评价小组推荐交流,小组互评 6组织交流、评价班级交流

第三块:语文活动:感悟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用图画再现文中你感觉如画的语段参与活动读文作画 课后反思

课后学习:

1、到图书馆或网上搜寻有关苏州园林的资料,进一步感知苏州园林的特点。

2、参观本地塔楼亭庙等古建筑或具有古典风格的建筑,仿照课文,写一则“观察日记”。第3课时《苏州园林》

(二)学习目标:领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激发学生爱美爱国,通过对苏州园林的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课前学习:思考:你认为苏州园林这篇文章哪些方面体现了本单元的主题“人与自然”的?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4.语文八年级下第五单元教案 篇四

第21课 《与朱元思书》(吴均)

一、授课学时:2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2)、感受文中所描写的富春江独特的自然美景。(3)、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4)、背诵并默写全文。

2、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新课标第一网

(2)、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主旨。(3)、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4、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三、教学手段与方法:朗读法 合作探究法 美点寻踪法 延伸拓展法

四、教学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可是,你曾否想过,只要你再向前跨出一步,你一定会惊喜地发现,有一条秀绝人寰的富春江,如绿色的飘带萦绕倘佯在同样青翠的群山间,她上面缀满了无数眩目的珍宝,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古往今来,有多少游客为这山光水色所倾倒,留下了多少诗篇,多少画卷,多少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吴均的《与朱元诗书》一文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吧。

二、仔细观察。

1、明确字词。

缥碧(piǎo)急湍(tuān)轩邈(xuānmiǎo)泠泠(líng)戾天(lì)鸢飞(yuān)经纶(lún)横柯(kē)

2、作者介绍。

教师提问,学生举手抢答

(1)、齐读:吴均的诗歌《山中杂诗》

(2)、提问:1)这首诗是谁写的? 2)写了什么?3)你还知道关于这个作家什么知识? 明确:1)吴均2)写“景”,作者居住在深山的一座茅屋里,看到的烟、落日、鸟、云这四种景物3)、吴均(南朝),字叔痒,是一位善写山水的大家。梁朝吴兴故彰(今浙江省安吉县)人。他出身贫寒,为人性格耿直,好学,有俊才。他的诗文“清拔有大气”,曾得到当时文坛领袖沈约的称赏。当时有的人效仿他这种文章,称“吴均体”。吴均著有《后汉书注》、《齐春秋》、《庙记》等书,后来都失传了。

三、探究问题

(一)、一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句读

1、欣赏:放配乐录音,要求学生仔细听课文,在书上记下读音、句读。

2、质疑:是否有还不明白的读音、句读?(举手提问)

明确:缥碧、急湍、轩邈、泠泠、鸢飞戾天的读音

3、朗读: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出流畅感和美感。

(二)二读课文:正确释词并译句

1、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浯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可以指定某位同学回答,也可请老师回答。

2、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1)独绝:独一无二。

2)负势竞上:依凭(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的主语是“高山”,不是“寒树”,从下文“千百成峰”可以看出。

3)“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语出《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所以“好鸟”的“好”是友好,友爱的意思。韵:和谐的声音。

4)“鸢飞戾天”:语出《诗经•大雅》,原诗以“鸢飞戾天,鱼跃天渊”起兴,意思是鸢飞到天上,鱼在深渊中跳跃。本文作者只是借用《诗经》的语言材料,所表达的意思与原诗无关。

3、质疑:对照注释,是否能一句一句解释?同桌之间互相说说看。

4、讨论:有什么觉得不好解释和翻译的?课堂讨论解决 明确:以下句子要能够正确翻译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显现着共同的颜色。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任凭(船儿)随着江流往东或是往西。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4)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5)负势竞上,互相轩藐:树木凭着山势,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6)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看到这样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功名利禄的心。

7)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也与黄昏无异。8)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有时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5、译文。

(那空中的)烟雾都消散净尽,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流荡漾,任凭船儿东西漂泊。从富阳县到桐庐县(相距)一百里左右,奇山异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江水呈现清白色,(清澈得)千丈深也能见到水底。游鱼和细石可以看到清清楚楚,毫无障碍。(那飞腾的)急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两岸的高山,都长着郁郁葱葱的树木,使人看了有寒凉之意,(高山)凭着(高峻的)形势,奋力直向上耸,仿佛互相竞赛向高处和远处发展;(它们)都在争高,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泉水冲激着石头,发出冷冷的清响;好鸟儿相向和鸣,唱出和谐而动听的声音。(树上的)蝉儿一声接一声不断地叫,(山中的)猿猴也一声一声不住地啼。那些怀着对名利的渴望极力高攀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之心;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象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四、总结归纳。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的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

五、拓展迁移。

用200字左右的话描写一处山水。

六、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并写出自己的感悟。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和主旨

1)找找看,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物的特征?为什么? 2)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个“异”和这个“奇”字的? 3)根据文句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 4)本文的语言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围绕着“”奇“异”这两个字展开。2)景——异水: “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奇山: “看”(高山寒树,轩藐成峰)“听”(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3)无拘无束、任性自得(负势争高,息心忘反)虽亟思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4)文句清新优美,写景状物细致,句式“两两相对”,又骈中带散。

二、学生分六组交流,每组在统观全篇的基础上重点负责一个语段,然后各组选一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第一段写自己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册水总的印象。“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说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现同样的颜色。这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者乘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奇山异水”表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为天下之冠。这一段总领全篇,结构上细举目张,脉络分明。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总领全文)

学生齐读第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顺流而下,尽兴观赏的情形。

2.学生明确:第二段写水,突出”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说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两句突出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说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这两句突出了水之急。作者从两个侧面来写水,把静态的色和动态的形都描摹得异常形象。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异水 千丈见底 水之清 急湍猛浪 水之急

学生齐读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与壮阔。

3.学生明确:第三段写山,突出“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两岸高山,夹江而立。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写树之“寒”反衬山之“奇”,以“竞上”“轩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峰峰相接、层峦耸翠的景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清越的泉声、悦耳的鸟声、延宕的蝉声、清厉的猿声,是以声音反衬山林之寂静,以动写静,寓视于听,动静相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具有—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流连忘返。这一句从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这可算作是文章的补笔,补写群峰,扣林深叶茂来突出作者喜不自胜、流连忘返的观赏之情。

三、提问: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诗文都讲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请反复品味课文,看看作者描写景物时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这是有特定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的。从社会根源来看。当时士林崇尚清淡、鄙弃世务,作者在这里流露的清高隐逸之情正是这种社会时尚的表现。从本人的生活经历来看,由于他出身于寒贱家庭,在异常讲究门庭的南朝时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转向逃避现实。当然情感的抒发与文中的景物描写相得益彰,作者用大自然的美景与社会时俗作一对比,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也更加反衬出桐庐山水的惊人之美和具有一种移情易志的巨大魅力。

四、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与学生交流。请学生谈谈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学生明确:本文的语言有一种音韵和谐美,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

本文的语言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

2.师生共同品味文章写景文字的形象生动。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游鱼细石,直视无碍。(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夹岸高山,皆生寒树。(6)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7)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学生自由选句品味写景的妙处。只要学生能说出一点,教师即应给予褒扬。

五、课堂练习。

1、这篇文章的语言好在,例如“ ”

2、这篇文章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其中以“ ”句最传神。

3、这篇文章的结构妙在,使文章。

4、这篇文章的主题高在,从“ ”可以看出来。明确:

1)这篇文章的语言好在语言优美、细腻,多用修辞,骈散结合,例句自选

2)这篇文章的表达方式主要是描写,通过细致的描写表现了山川的景色,突出了富春江水之清澈和两岸山之高峻。例句自选。

3)这篇文章的结构妙在采用总分,使文章开篇点出中心,二、三段承上分写,条理清晰。4)这篇文章的主题高在表心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从“鸢鸟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可以看出来。

六、总结归纳。

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画.因为它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同学们,请拿起你手中的画笔,或借助电脑,创一组“富春江水明信片”如何?

七、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准备默写

2、参考课文从“水”“山”对富春山水的描写,仿写西湖的“雨”或“雾”。板书设计: 21 与朱元思书

一段:总说---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

二段:分说---写水之异

三段:分说---写山之奇

第22课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一、授课学时:2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2)、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3)、熟读、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重视诵读,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提高朗读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Xk b1.com新 课 标第 一网

(2)、指导学生课外收集陶渊明的有关资料,学生自主分析资料,主动探究,养成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3)、体会文章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把握简约凝练,多用否定句的语言特点。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学习作者守志安贫、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4、教学重点(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2)、把握五柳先生的高风亮节、精神实质。(3)、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鉴赏本文的语言特色。教学难点 理解关键语句的含意。

三、教学手段与方法:朗读法 讨论点拨法

四、教学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1、教师出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画面,并提问:菊花高洁,南山幽静,徜徉在这山水景物之间的诗人是谁?

2、你知道多少关于陶渊明的知识,请你给同学们说一说

3、学生举手介绍陶渊明的文学常识,教师点拨补充,座位上的同学笔记。

4、导入《五柳先生传》

明确:

1、陶渊明《饮酒》诗第五首中的名句。

2、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少时受家庭和儒经影响,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当时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他有志不能施展,直到29岁才出仕,但也不过几任小官。由于他厌恶官场的污浊,不愿“为五斗米折腰”,41岁时决然从彭泽令任上退隐,归田躬耕。归田后的陶渊明写下了100多首反映劳动生活的诗歌和多篇辞赋散文。《五柳先生传》就是诗人自撰的小传,全篇不足200字,却以精粹笔墨形象勾画了诗人的性格、生活、志趣。

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

二、播放课文录音

1、听读课文

要求:1)认准字音。

2)并在课本上注下这些生字。

明确:1)生字:嗜(shì)辄(zhé)吝(lìn)褐(hè)箪(dān)汲(jí)俦(chóu)黔(qián)觞(shāng)欤(yú)

2)多音字:传(zhuàn)好(hào)

2、合读课文 要求:1)读出节奏。2)边读边在课文上标划节奏。

明确:1)三字短句:如好\读书晏如\也

2)四字短句:如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3)复杂长句:如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3、跟读课文

要求:1)模拟人物心态。2)读出语气、语调。

明确:1)第1段应读出舒缓陈述的语调 2)第2段应读出赞叹抒情的语调。

4、默读课文,要求:1)领会文意。

2)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字意、词意、句意。3)课堂质疑,向老师提问,全班讨论。明确:1)第一段:

何许:何处 许,地方,处所。详:详细地知道。因:因此 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

号:别号,人名外的自称。焉:语气词,表决定,相当于“矣”。

不求甚解:不追求过细的理解。这里指不拘泥于字面,不执著于对一字一句的解释,只求理解文章的精神实质。

会意:对书中的精神实质有所领会。性:人的本性。嗜:喜爱,爱好。旧:指老朋友

如此:指上文所说的“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或:有时。置酒:准备酒。招之:邀请他。造:到……去。辄:每每,总是。尽:指喝完。

期:期望,希望。曾不:一点也不。曾不连用加强否定语气。吝情:感情上计较,指留恋、顾恋。环堵:房屋四周。堵,墙壁。萧然:冷落、空旷的样子。短褐:粗布短衣。

穿结:指衣服破烂。穿,破。结,缝补。箪:盛饭食的圆形竹器。瓢:舀水的葫芦。自终:自己过完一生。终,终了,结束。

晏如:安然自乐的样子。晏,平静,安逸。如,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自娱:使自己欢娱。忘怀:不放在心上,忘记。2)第二段:

赞;史传文章结尾的评语。戚戚:愁苦的样子。汲汲:急迫追求的样子。极:推究。

兹:代词,此,指五柳先生。若人:这样的人,指黔娄。俦:类。衔觞:口衔酒杯,指饮酒。觞,酒杯

以乐其志:来使自己的情志得到欢乐。乐,使……快乐。志,心意,志向。

三、课堂练习。由于陶渊明文学创作成就巨大,现某市文联拟请他担任文联主席一职,请你根据学到的文学常识和对课文的理解帮他填好履历表。某市文联干部履历表 姓名: 性别: 字: 号: 出生年月: 籍贯: 国别: 职业: 人生格言:

特长展示:

工作经历:

兴趣爱好:

自述性格:

明确: 某市文联干部履历表

姓名:陶渊明 性别:男 字:元亮 号:靖节先生

出生年月:365年 籍贯:江西九江 国别:中国 职业:自由诗人 人生格言: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特长展示: 擅长写诗

工作经历:

1、江州祭酒。

2、镇军将军刘裕参军

3、建成将军刘敬宜参军

4、彭泽令。兴趣爱好:

1、好读书

2、性嗜酒

3、常著文章以自娱

自述性格:

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2、安贫乐道,不图享受

3、真挚坦诚,喜爱自然

四、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朗读课文

1、说说两个段落有什么不同?

2、找到总领全文,体现五柳先生风格的句子。明确:

1)从内容上看,第1段主要是生活(蕴涵性格志趣);点出“不慕荣利”,第2段主要是赞语(蕴涵精神风貌)。呼应“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从形式上看,第1段主要是描述,是分写;第2段主要是评论,是总说。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二、思考讨论

1、如何理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含义?

2、怎样理解“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

3、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4.“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要点提示:

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的文字。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5.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要点提示: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这样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人胜。

三、朗读质疑

自由朗读课文,质疑问难,讨论解决。A、主人公为什么自号“五柳先生”?

B、作者以“五柳”为号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风貌? C、作者与五柳先生到底有什么关系要写文纪传? 明确:

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文章开头第一句,即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不仅不知他的出身和籍贯,“亦不详其姓字”,他是一位隐姓埋名的人。晋代是很讲究门第的,而他竟与这种风气背道而驰,这就暗示他是一位隐士。“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就这样随便地取了一个字号。他不仅隐姓埋名,而且根本就不重视姓字,用庄子的话说,“名者,实之宾也”。但他为什么看中五柳树呢?也许他宅边并无桃李,只有这么几棵柳树,这与后面所写“环堵萧然”是一致的。他的房屋简陋,生活贫穷,这五柳树带一点清静,淡雅,简朴的色彩。B、以五柳为号,可见他家居环境的清静、淡雅、简朴,由环境可见他淡泊的志趣、不慕荣利的生活态度。

C、陶渊明实际是借五柳先生写自己,这在南朝梁代萧统的《陶渊明传》中已指出:“渊明少有高山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五柳先生的生活情趣,正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的反映。

四、课堂练习:

读《归去来兮》,写写人生感悟(200字)

五、总结归纳。

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六、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并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3.写出文中的一个成语,并解释它的意思。板书设计: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 适意 五 性嗜酒…… 陶情 不坚 柳 传 环堵萧然…… 乐道 随守

先 常著文…… 娱乐 流节 生 俗操

传 赞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第23课 《马说》(韩愈)

一、授课学时:2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和“其、以”的用法。(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4)、背诵并默写这篇文章。

2、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督促学生疏通词句,翻译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4、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手段与方法:朗读教学法、讨论点拨法、延伸拓展法

四、教学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

三、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自称昌黎韩愈,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贞元八年(792)中进士后,过了四年才被宣武节度使任命为观察推官,贞元十八年(802)授四门博士,历迁监察御史,因上书言关中灾情被贬为阳山(今属广东)县令,元和初任江陵府法曹参军,国子监博士,后随宰相裴度平淮西之乱,迁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宪宗迎佛骨被贬潮州刺史,穆宗时,任国子监祭酒,兵部、吏部侍郎等。有《昌黎先生集》。在中唐,韩愈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文学家。一方面他有大量杰出的诗文作品,另一方面,他作为文坛诗坛的领袖,广交文友,提携奖掖,不遗余力,在他周围聚集了不少志趣相投,风格相近的文人。他不仅大力称赞比他年长的孟郊,还奖拔比他年轻的贾岛,又鼓励李贺这位天才诗人,并为他因避父讳而不得参加科举而大声疾呼;此外,他还与皇甫湜、卢仝、樊宗师、刘叉、李翱等有密切交往。这样,他与他周围的这些文人便形成了一个文学集团,并以他本人为主将,掀起了一个很有影响的新诗潮。”

四、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3.思考讨论: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人才。(2)伯乐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

(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2.思考讨论。(1)概括本段内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1.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六、课堂练习。

从千里马的角度出发,写一段话。内容不限。

七、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文。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齐声朗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1.请一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2.思考讨论:(1)概括本段内容。

(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要点提示:

(1)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2)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3)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4)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3.齐读第三自然段。

三、归纳课文。

1.读了本文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2.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要点提示:

1.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2.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四、课堂练习。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

五、总结归纳。

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六、布置作业 1.完成“拓展探究”中的三项作业。2.背诵课文。板书设计:

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痛惜)托

马说 食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物 寓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嘲讽)意

第24课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一、授课学时:2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词语,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通过现身说法,以自己年轻时代的求学经历启发马生,以达到劝学的目的。

2、能力目标

(1)、复述课文,掌握作者求学的主要经历,理清行文思路,提高诵读能力。(2)、体会本文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并学以致用,逐步提高写作能力。(3)、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心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4、教学重点(1)、翻译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本文作者执著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2)、把握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学习形象说理的技巧。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学态度。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 讨论点拨法 复述法 延伸拓展法

四、教学准备:录音机、录音带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 1.介绍作者。

(学生自己介绍,教师补充。)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

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三、朗读全文,并疏通疑难字词的读音 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嗜学 怠 叩问 绮秀

四、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五、学习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2.学生分组讨论翻译文句。

3.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字词或短语。(1)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2)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3)硕师:大师,对学者的尊称。

(4)先达:有地位有声望的前辈。据有关资料来看,可能是指黄晋。(5)未尝稍降辞色:态度一直严肃。辞色:语言和脸色。(6)援疑质理: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质询道理。

(7)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句首发语词。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六、课堂练习。

1)“我”是宋濂——当“我”少时刻苦求学时,“我”认真地说:…… ——当“我”老来功成名就时,“我”感慨地说:……

2)“我”是老师——当“我”悉心教育宋濂时,“我”严厉地说:…… ——当“我”听闻宋濂的成就,“我”欣慰地说:……

3)“我”是同学——当“我”看到宋濂苦读时,“我”讥讽地说:…… ——当“我”听说宋濂做官后,“我”后悔地说:……

七、小结

第一段,作者先从自己说起,也就是现身说法,历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种种艰难情况,说明尽管客观条件很不利,但由于自己的主观努力,克服了不利条件带给自己的困难,取得了成就。可见,主观努力是成功的决定因素。

八、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一。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齐声朗读课文。

二、思考探究。

(1)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3)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4)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学生分小组讨论。)‟ 要点提示:

(1)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2)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②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③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④余则绵袍敝衣处其间。

(3)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4)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

三、领会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四、朗读课文,质疑问难

自由朗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讨论解决。

五、课堂练习。

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写成发言材料。

六、归纳总结。

尽管客观条件很不利,但由于自己的主观努力,克服了不利条件带给自己的困难,取得了成就。可见,主观努力是成功的决定因素。

六、布置作业

1.完成上面“拓展探究”。2.背诵课文。板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勤 幼时——借书——室内抄书——嗜学 苦 且 中

艰 加冠——求教——百里叩问——益墓圣贤之道 作 若 乐

此 当余之从师也——求学——负籍远游——中有足乐者

第25课 《诗词曲5首》

一、授课学时:2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2、能力目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的情怀,丰富学生的古典文化修养。

4、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手段与方法:朗读法、鉴赏法

四、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

五、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

一、引入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

二、研习诗歌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3.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人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 胸怀。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今日在酒宴上听到您(指自居易)诗歌《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喝着酒听着歌不禁觉得精神振作。

本诗是刘禹锡回赠自居易的诗作,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4.齐读这首诗。(二)《赤壁》。1.指名朗读《赤壁》。2.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要点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7 . 要点提示: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3.齐读背诵这首诗。(三)《过零丁洋》。1.指名朗读《过零丁洋》。2.四人一小组,思考探究: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点提示:(1)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2)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4)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3.齐读这首诗。

三、课堂练习。

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四、归纳总结。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是抒发情感的最佳方式,连系情感的最佳纽带。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语言艺术,它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艺术象征、美的象征、审美情感的象征。

五、布置作业

1.背诵今天所学的三首古诗。2.品析下面的诗句。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全班集体或指名背诵前三首诗。

二、研读作品(一)《水调歌头》

1.学生试读,老师示读,学生再朗读。2.解题。

先看《水调歌头》四字,它是词牌名,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平仄等。接着读序言,问:它有哪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诗的题旨和信息?——对,“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那么农历中秋大家吃什么有什么寓意呀?——团圆。要点提示:当时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了。3.师生共同品读这首词。

(1)阅读讲析词上片。词人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于是想乘风飞往月官去,可是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相比,表达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上片大意: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2)阅读讲析词下片。先是讲自己彻夜难眠:月影移动,转过红色的楼阁穿过雕花的门窗。这样写的目的是——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了。接着问月: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分离时团圆呢? „ 提问: ①什么语气? 要点提示:反诘埋怨。②怀念谁? 要点提示:弟弟子由。

接着由己推人,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完美无缺的。

③提问:用什么语气、态度? 要点提示:对离人的同情抚慰,更是赋予哲理,表现诗人旷达的心胸和情怀。

最后用月光的普照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④提问:这样的名句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 要点提示:深挚崇高的思想境界,美好的祝福。下片大意: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二)《山坡羊潼关怀古》。

1.揭示课题:简单了解曲是诗词以外的另一种文学作品。

2.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散读一次后齐读,教师发现问题进行纠正。4.教师简要讲解。

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踌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5.思考探究。

(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

(2)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后两句来理解。)(3)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三、课堂练习。

用一段文字来抒发对朋友或亲人的思念。

四、归纳总结。

本曲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揭示封建社会历史的一个客观规律。

五、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板书设计:

坎坷遭遇——渲染——辛酸 归来感慨——用典——悲痛 《酬乐天扬州 事、情、景、理 初逢席上见赠》 水乳交融

(酬赠诗)感叹身世——写景——愤激

席间赠言——抒怀——昂扬

前两句——————兴感之由 《赤壁》 非凡的史识

(永史诗)后两句——————借题发挥 豪爽的胸襟 首联——回顾一生 深挚沉痛

颔联——国破家亡

《过零丁洋》 追忆过去 丹心垂史

(述怀诗)颈联 悲愤忧惧 映照千古 感叹眼前 尾联——以死名志——激情慷慨

把酒问天 不知何年 上阕 由月感发—求美好生活 欲归又恐 起舞弄影 情景交融 《水调 月照无眠 不应有恨 情趣盎然

歌头》 下阕 感月怅别—表思念情怀 人有离合 千里婵娟 凭吊潼关估计————峰峦、波涛、宫阙成土 《潼关怀古》

5.七年级下第五单元"哲理之思"教学设计 篇五

第5课时 《 巍巍中山陵 》(二)

学习目标:

1、体会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2、积极参加“我心目中的校园”设计比赛,体现个人风格和特色。

课堂学习:

一、明确学习目标。

二、体会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具体表现:

语言的准确简明:

1、确凿的数字

2、限制词、修饰语

3、概括语

语言的生动形象:1、描写 2、比喻、拟人等

处理方法:

1、学生分别找例子加以分析、体会;

2、小组内交流自己寻找的句子,说出自己的体会;

3、讨论:语言的准确简明与生动形象是否“水火不相容”?

三、语文活动

活动主题:“我心目中的校园”

活动方式:小组设计比赛

活动要求:

1、勾画校园轮廓图;

2、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述;

3、设计要新颖,有特色;

4、小组成员精心合作。

活动过程:

1、小组画轮廓图,并配以文字说明;

2、小组选派代表上台展示;

3、师生评价、小结。

第6课时 《凡尔赛宫》

学习目标:

1、了解凡尔赛宫的建筑特色、艺术风格及其政治文化中心、旅游胜地的地位。

2、学习抓住特点、突出重点进行说明的方法,体会凡尔赛宫的艺术价值。

3、熟读课文,体会准确而富有文学性的`语言。

课前学习:

搜集凡尔赛宫的有关部门资料,了解其辉煌历史和艺术价值。

课堂学习:

一、导入新课

从法国名胜罗浮宫、埃菲尔铁塔等导入。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认真浏览课文,找出各段落的中心或中心句;

2、组织整理,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介绍凡尔赛宫;

3、请两位同学作班级交流;

4、点评后,再请一位同学交流。

四、精读课文

(一)抓住特征、突出重点进行说明。

特征:艺术价值高

1、选材上:与其无关的内容不写;

2、详略上:艺术价值高的重点写。

方法:读、品、议、讲

重点研读第3段。

(二)插入历史轶事,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1、自读第5段,了解凡尔赛宫的一段历史;

2、讨论:如果没有这一段历史,效果怎么样?

3、交流、评价。

五、拓展迁移:

如果你将有机会去游览凡尔赛宫,你准备重点游览哪些地方?写出你的设想和理由,并把它讲给你的同学听。

1、学生设想 2、小组交流 3、代表上台展示 4、点评、鼓励

六、布置作业:

圆明园是我国清朝一座著名的园林,有“万园之园”的美誉,如今却已剩下了断壁残垣。面对残破的圆明园遗址,对照金壁辉煌的凡尔赛宫,你有何感想?

第7课时 《短文两篇》(一)

学习目标:能利用工具书及课文页下注释读懂课文内容。

课前学习: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读准字音,熟读课文。

课堂学习:

1、组织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

① 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和课文页下注释自己翻译课文内容。

②知道学生互相质疑提问。

③检查翻译情况,纠正错误。看注释,疏通文意,读懂课文内容。

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中的精彩段落,积累知识。 选择课文中最喜欢的语句加以背诵。

6.七年级下第五单元"哲理之思"教学设计 篇六

《归园田居》在陶渊明的诗歌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帮助学生了解陶渊明的诗风和情感都具有重要作用。首先,从教材的编排上看,本册第六单元第二十一课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而且他的其他诗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还会出现,如《饮酒》、《五柳先生传》等,加之陶渊明的诗风对后世影响极大,特别是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与陶诗风格一脉相承,而王、孟二人的诗歌作品在初中教材中也屡次出现。所以,帮助学生读懂本诗,教会他们赏析陶渊明诗歌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次,从这首诗歌本身来看,陶渊明诗风中的朴实自然、意境醇美在此诗中表现突出,字句浅显而颇有情趣,可借此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借机作进一步拓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情况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

2.过程和方法:1)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境,熟练地背诵并默写诗歌。

2)通过合作探究,品读诗句,赏析作品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作者的隐逸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洁的情操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难点: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教学策略】

1.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感知欲望,注重诵读。通过引导学生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感知诗歌的语言特色,领悟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和情感美。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3.设计一些有一定开放度,能让学生自由发挥的题目,引导学生鉴赏这首诗。

【教学准备】:

学生:通过图书、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陶渊明的相关资料,帮助理解诗歌。

教师:搜集课堂需要的图片;课文朗读音频;制作成PPT课件用于课堂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想象法、合作探究法

【预习指导】

①.查找资料,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和诗歌特点.

②.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③.结合注释和有关资料,理解诗句大意。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走近作者

1、课件展示陶渊明采菊图,引导学生联想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进而一齐背诵七年级学过的陶渊明诗歌《饮酒》。课件展示《桃花源记》有关图片,引导学生联想背诵相关语句。

2、回顾旧知,识记陶渊明的相关文学常识。(出示课件,学生齐读)

3、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陶渊明的相关资料,课件展示背景资料--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学生联想背诵有关诗句

1、看图联想诗句,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温故知新

2、知人论世,了解背景,为理解诗歌做好铺垫

二、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诗两遍,边读边结合诗意划分诗歌节拍。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读出节拍。(教师提示:五言诗节拍为二三、二二一或二一二。)

2、学生个别朗读。(纠正或强调字音:秽huì荷hè长zhǎng沾zhān)

3、听诗文范读。(课件同步显示朗读节奏划分)

4、配乐齐声朗诵。

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读诗歌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三、小组合作,读懂诗意

1、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句大意。

小组合作,选出最佳译文。

(学生上台展示,同步用投影显示其译文,台下同学边听边看)

2、请分别用4字短语归纳每两句的内容。

(参考归纳:种豆南山--整天劳作--夜归情景--表明意愿)

3、再齐读诗歌。

(指导学生把解释忘掉,诗懂了就把解释忘记,解释是拐杖,你以后用到陶渊明这首诗时,不要用解释来说,用他的诗句来说。) .

1、学生研读诗句,和小组成员积极讨论

2、师生互动交流

训练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四、想象品读,读出意境

1、配乐诵读:边听边想象,我们的眼前会呈现出哪些画面?用一两句话描绘一下。

(1)屏幕出示参考示例:月下归耕图及配图文字

我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相伴。月下的我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的草丛中。透明的月光、静谧的田野、青草的芳香、泥土的气息、此起彼伏的蛙鸣,啊,好一幅迷人的月夜归耕图。

(2)、学生交流讨论,推荐代表全班展示。

2、细读感悟:结合诗句、作者的生平以及刚才头脑中展现的画面谈谈你的理解。

用“我从读出了(感受到了)”句式来表述。(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示例1:我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中读出了诗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辛劳,但诗人不以为苦,反而很享受这劳作的乐趣,“带月荷锄归”这句诗含蓄地写出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我们好像看见诗人在月出山冈之后,心满意得地扛着锄头,哼着诗句,漫步归家的情景。

学生边听边想象,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展示

五、研读诗歌,体会感情

幻灯片出示如下问题,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师巡视指导。

1、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给你们怎样的感受?

2、现实生活如此清贫的陶渊明,居然没有丝毫抱怨,也没有对官场的留恋,反而在诗歌中隐去了现实生活的艰难和困顿,将归隐后的田园生活写的如此美好,这是为什么呢?种种原因归结为一句话,写在诗歌中,你们找到了吗?

3、“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补充《归园田居其一》帮助学生理解)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学生合作探究

2、师生互动交流

六、

当堂背诵,积累升华 [屏幕出示]比一比,谁背得快。

方法指导:事件--所见--所感 学生背诵

诗歌 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潜能

七、

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默写全诗,同桌交换评改;

2、用散文的手法改写《归园田居》(其三),注重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

3、课外阅读《归园田居》组诗,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怡然自得的归隐生活。 课后完成 读写结合,实现知识迁移

附:板书设计

种豆南山

辛勤劳作躬耕田园

归园田居夕露沾衣高洁情操

心愿无违

黄凌燕

7.七年级下第一单元教案2 篇七

七年级下第一单元教案2

爸爸的花儿落了 【目标定向】: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读课文,学会质疑。 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重难点突破】: 重点: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难点: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入境生趣: 诗人汪静之有一首诗写得很美,我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其中的几句:……生命是一树繁花,时间是一根铁鞭,一朵一朵的击落,等到击完的时候,把满地残红踏入泥沙。诗人关于生命的比喻,真的很美妙,生命如花,多么绚丽与多情啊!可是在作家林海音的儿时的记忆里,父亲的花儿却落了―― 二、自学生疑: 1、检查预习情况。默写字词;交流读后心得;提出疑问。 2、快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A、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B、“花”在全文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C、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学习释疑: 学生速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回答,学生间互相评论补充。 a.爸爸表面上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 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b.文章题目为“爸爸的花儿落了”,与题目相映,文章也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前文,点出爸爸已不在人间,可以看出“花”是作为线索贯穿小说始末的。 c.表达了作者失去父亲的痛楚与无奈,同时又深深眷念的感情。 三、布置作业: 1、识记字词,完成《达标作业》基础部分。 2、进一步阅读文章,思考“研讨与练习”。 3、准备说说自己的爸爸。 第二课时 一、点难拨疑,研读与赏析: 1、教师导学:这篇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一方面指爸爸种的夹竹桃凋谢了,另一方面则点出了爸爸的离开人世。那么爸爸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呢?同学们可以围绕这个话题再深入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力求对文章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2、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学生逐渐将思考题集中到以下几方面,大屏幕出示问题组―― a.文中哪些写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回忆的事情呈怎样引出的? b.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的? c.怎样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话的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学生在课文中勾画,四人小组讨论回答,教师补充归纳。 a. 文章开篇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通过忆述探病时爸爸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这时,礼堂的钟声响了,想到爸爸不会来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儿,于是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还没有想完,韩主任已经讲话了,我们也唱起了骊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进而回忆起爸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郊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的经过;最后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零落的花儿,听到老高的话,她清醒地意识到爸爸的花真的落了,自己已经长大了。 b.比如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望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长大了,是不是?”这是一处伏笔。又如当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妈妈爸爸,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是在暗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去世。而毕业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赶回家去,这恐怕是一种预感。至于写他进家门以后看到“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将丧父的伤痛推到极致。 c.是说作者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3、请同学们重点阅读爸爸逼“我”去上学以及毕业典礼后“我”急着回家两部分,可就下面的问题展开讨论。 a. 对爸爸逼“我”去上学的回忆表明了爸爸怎样的态度和情感?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b. 毕业典礼后“我”回家时见到了怎样的情景?这情景预示着什么呢? c.“我”是不是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二、反思学习:结合自己的体验讨论“我们”为什么很喜欢、又害怕变成大人? 1、课文中还有什么情节会引起你的阅读兴趣?谈谈体会。 2、你有没有类似“我”赖在床上不想上学的经历,你的父亲是如何处理的? 三、拓展创新:小作文:《世上还有爸爸好》。 板书设计: 我和父亲的故事 成长的足迹 成长的启示 A爸爸鼓励我独自参加毕业典礼 A殷切的希望 B爸爸鼓励我独自去银行寄钱 B严格的要求 C爸爸逼我去上学,并给我送来棉衣 C温暖的关怀 D爸爸死后,我非常镇定、安静 D热忱的鼓励 教后反思:关于作者简介,应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机结合,不应为了简介作者而去孤立的进行“作者简介”的教学活动。

8.初中七年级下第一单元作文训练1 篇八

如何写状物的作文

(教案)

金顺镇初级中学雷尊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什么是状物,学习状物类文章的写法,写作一篇状物作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讲解和讨论认识什么是状物。

2.、通过讲解探究认识状物类作文的写法。

3、通过练习学写状物类作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写状物类文章,让学生认识到万物皆有灵性,美丽无处不在的道理,学会关注自然,热爱生活,关爱生命。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谁还记得我们第一单元学习了哪几篇文章?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示:这几篇文章有写植物的《石榴》,有写鸟类的《海燕》和《鹤群》,有写家禽的《白鹅》。这几篇都是状物类文章。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写一篇状物的作文。

(二)新课学习

展示课件题目——如何写状物的作文

1、什么是状物作文(展示课件)

这里所说的“状”是陈述、描摹的意思,“状物”,就是描绘事物。

对某种事物的描摹和介绍,就是将事物的形状、颜色、大小、质地细致、准确地描绘出来。点拨:状物的记叙文,也不是为状物而状物。而是托物言志或托物抒情,就是通过描述某种事物来表明作者的某种思想、某种感情。

这是状物的根本所在,所以状物作文的一般写法是:状物作文=本物+故事+情感

2、状物作文的一般写法(展示课件)

状物作文=本物+故事+感情(这是状物作文的普遍规律,无论写什么物都包括这三个部分。)本物包括:来历、外表形象、内部结构、用途等等。这是状物作文的起点。

故事包括:符合主题要求的物本身的故事、物与自己的故事、物与他人的故事等。这是状物作文的核心。

情感包括:与主题要求一致的情感抒发、意义评价、感受理解等等。这是状物作文的根本。以《白鹅》为例,提问:

(1)谁知道白鹅的来历?

(一位将要远行的朋友送给我的)

(2)它的外表怎样?

(是“雪白的大鸟”,高高的头是高超性格的表示。)

(3)白鹅与作者有哪些故事?

(朋友送给我—我抱它回家—给它喂食—鹅给我家物质和精神上都有贡献,一家大小都喜欢它。)

(4)通过对白鹅的描写,作者抒发了一种什么感情?

(通过对白鹅的描写,赞美了白鹅对我家物质上的贡献,对我精神上的慰藉,表达了对白鹅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3、要写好状物作文,首先要状好物。怎样状好物呢?(展示课件)

一是要选择自己真正有感触的事物来写,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与所写事物的特点联系起来。(课文链接):举《石榴》和《白鹅》为例。

二是要仔细观察,抓住事物的特征加以细致描摹。

点拨:事物的特征就是一个事物区别另一个事物的标志。比如说猫、兔、鸡的眼睛外形都是圆的,又有什么不同呢?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猫的眼睛是绿的,绿得发亮,兔的眼睛是红的,红如宝石,鸡的眼睛是黑的,天黑成盲。

要状好物,就要抓住事物特征。

同学们想一想:《白鹅》一文作者抓住了白鹅的什么特征写的?

点拨:作者抓住白鹅“傲慢”这一特征,具体描摹了它的头、叫声、步态和吃相。

三是描写事物时,适当用比喻、拟人、对比等方法,会使文章更加生动传神。

点拨:比如写石榴“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的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的皓齿。”这里就运用了拟人和比喻,把石榴成熟开裂的特征写得活灵活现。

4、状物作文的分类

点拨:物一般分为器物、植物、动物,所以状物作文也可以分为写器物、写植物、写动物。

(1)怎样写好一种器物

点拨:器物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的物品。要想写好器物的文章,要选择那些自己熟悉的、样式新颖、构造特殊的用品,写出这一用品所具有的特点及特殊意义。

(2)怎样写植物

点拨:首先要观察植物的茎、叶、花、果的特点,把它具体地描写出来;其次,写一种植物,先写整体,后写局部,介绍这种植物的特点和习性,来赞美它的某种性格。

5、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怎样写动物

(1)提问:怎样写动物?

点拨:(展示课件)

要选择自己曾经仔细观察过的最熟悉的、印象最深的动物来写。

常见的有:

家禽类:鸡、鸭、鹅、鸽子等。

家畜类:牛、羊、猪、狗、猫、兔等。

昆虫类:蚂蚁、蜻蜓、萤火虫、知了、蟋蟀等

点拨:写动物之前,一定要观察它的外形,表态和动态,了解它的习性;其次要抓住特点写,根据文章中心的表达的需要,写由这种动物引起的趣事,使文章更加生动;最后,要言之有序,使文章具有清晰的条理。

(2)看作文,注意状物的方法(展示课件)

小狗汪汪

邻居家养了一只小花狗,它大眼睛,白鼻梁,黑嘴巴,小耳朵,尾巴竖得高高的,挺神气。点拨:通过对小狗的外貌描写,突出了小狗汪汪的可爱,这也是写物的一个基本方法。即写外貌。提示:当然,写物还要更全面。

6、课堂练习

对你熟悉的母鸡进行状写,要抓住特点。

点拨:(展示母鸡图片)让学生观察,大家一起探究母鸡的特点,故事,然后练习。

7、课堂练习评讲

(1)课堂选择学生的练习评讲;

(2)展示写母鸡的片段练习;

7、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状物,状物作文的一般写法,状物作文应该注意的问题,简单了解了怎样写器物和植物,重点探究了怎样写动物,现在我们来完成作文练习。

(三)布置作业(课件展示要求)第二节课完成。

选择一种你比较熟悉的动物来写一篇状物的文章

题目自拟

9.五年级下第七单元作文:我的妹妹 篇九

每当过年的时候,我的妈妈就会从外地来家过年。

当妈妈没有来家的时候,我是每天都闷闷不乐的样子,每天心里都想着妈妈多会回来。当晚上睡觉的时候,我都会因为想妈妈而小声的哭。想一想以前妈妈过年时回来的时候都开心地像吃了蜜一样,妈妈回来的时候都会一直跟在妈妈的后面,无论是去哪里我都会跟在后面。当妈妈炒菜的时候我都在站在一个地方看着妈妈。过了几天妈妈就又回去工作了。我是十万个不愿意,妈妈走的那天,我就放声大哭拉着妈妈的手,叫她不要走。奶奶只好把我拉回屋里,妈妈走了,我又是每天都闷闷不乐的样子。今年过年的时候,妈妈回来了,我还是很高兴,妈妈在家里过了几天就走了。走的时候我没有哭,而是高兴地送妈妈去坐车,因为这样妈妈才会放心的工作。我知道妈妈工作没时间陪我,都是因为让我生活变得更好。

我以后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当妈妈走的时候再哭,因为我已经长大了。

10.七年级下第五单元"哲理之思"教学设计 篇十

(二)一、单元教学内容

图形的运动

(二)P82——P89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能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探索图形平移的特征和性质,能利用图形的平移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轴对称或平移变换成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4、经历运用轴对称或平移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轴对称和平移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并运用图形的平移解决数学问题。

5、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并学会欣赏数学美。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能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知道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知道图形平移的特征和性质,能利用图形的平移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四、单元教学安排

图形的运动(二)„„„„„„„„„„„„„„„„„„„„2课时

第1课时 轴对称

一、教学内容:轴对称P82——P83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3、通过轴对称图形的变换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方格纸、尺子。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课件出示教材第82页的轴对称图形。学生欣赏。

师:这些图形漂亮吗?它们有什么特征?

师生交流后明确:这些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2、你们知道它们的对称轴在哪里吗?你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学生动手在教材上分别画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

学生画出对称轴后,课件演示画出对称轴的过程,明确沿着对称轴对折,两边的图形能完全重合。

3、对于轴对称图形,大家在之前就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今天我们再来深入研究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和性质。

板书课题:轴对称。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82页例1主题图。

提出问题: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你是怎样判断的?它的对称轴在哪?如果沿着对称轴对折,A点会与哪个点重合? 组织学生比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反馈时,教师重点说明:如果沿着对称轴对折,A点会和A’重合。我们把像这样对折后能重合的一组点叫对应点。

师:你还能在图形中找出其他的对应点吗? 学生完成后反馈。

(2)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探究以下问题:

①数一数,看看轴对称图形中每组对应点有什么特点。

②画一画,连接每组对应点,看看每组对应点的连线与对称轴有什么关系。学生交流后,全班反馈。

反馈小结:轴对称图形中每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每组对应点的连线与对称轴垂直。这就是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特征。(板书)

2、教学例2。

课件出示教材第83页例2主题图。(1)猜一猜。

课件出示轴对称图形的一半,让学生看图猜一猜这是什么图形。师:你能猜出这是什么图形吗?为什么这样想?

师生交流后明确:这个图形可能是五角星。再引导学生根据对称轴想象出图形的另一半。

(2)画一画。

你能画出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吗? 引导学生思考:

①应该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②每条线段应该画多长?

师生交流后明确:可以先找到一些关键点,然后根据对称轴画出它们的对应点,最后连接各对应点。

(3)说一说。

组织交流:我们可以按以下步骤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①根据对称轴来确定一些关键点的位置。②数出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③在对称轴的另一侧找到关键点的对应点。④根据这个图形的形状,连接各对应点。

(三)巩固发散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3页“做一做”。

课件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又好又快地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

2、巩固提高。

拿出方格纸,根据今天的学习内容,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①动手设计。

②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并说一说你是如何设计的。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互动后总结:今天,我们更深入地学习了轴对称,知道了每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每组对应点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还学会了画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五)板书设计

轴对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直线叫做对称轴。

轴对称图形:每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每组对应点的连线与对称轴垂直。

六、教学后记

第2课时平移

一、教学内容:平移P86——P87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性的系列活动,能按要求画出简单的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掌握平移的特征。

2、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能利用图形的平移运动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3、在探究式的教学活动中,培养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精神,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平移的特征。难点:利用图形的平移解决数学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活动:

课件演示:一个图形在方格图中从左往右平移。师:图形做的是什么运动?(平移)

往哪个方向平移的?它向右平移了几格?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同答)

2、说明:

为了能看清平移的情况,用实线表示平移前的图形,虚线表示平移后的图形,用箭头表示平移的方向。

3、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图形变换的另一种形式:平移。板书课题:平移。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3。

(1)探究平移的特点。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关于平移的小游戏,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最聪明,能迅速找到变化和没变的地方。出示教材第86页例3主题图。

引导学生观察:平移前后的两个图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师生交流后明确:“箭头”始终没有发生变化(板书:形状、大小不变); “箭头”的位置变化(板书:位置发生变化)。(2)平移的“二要素”。

师:大家真聪明,一眼就看出了“箭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那谁能说一说它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组内交流。

反馈总结:“箭头”分别向右平移了7格;向上平移了5格。

师:在平移时要说清楚平移的两个要素: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即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师: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怎样数平移的格数的? 师生交流后明确:可以抓住图形上的关键位置上的点或线。

教师利用图形进行演示:根据图形上一组对应的关键点,数出两个对应点之间的格数就是平移的格数。(板书:关键点)

继续出示例3主题图。

师生共同完成,然后进行反馈。

反馈时让学生说一说这时“箭头”又分别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3)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6页“做一做”

引导学生将图中的“三角形”先向右9格,再向下平移5格。

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平移的,又是如何画出平移后的图形的。

2、教学例4。

(1)出示教材第87页例4主题图。

提出问题:这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2)交流探讨。

师:这个图形有两条边都是曲线,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指导。(3)组织反馈。

师生交流后反馈:我们用平移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即先把左边这部分的“半圆形”剪下来,再向右平移6格,这样就将这个图形转化成了长方形。

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所以长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即原图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

(4)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7页“做一做”。

课件展示题目后,让学生画一画,量一量,再算出这个火箭的面积。

反馈时,说一说计算的方法:即把右边的三角形平移到左边,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后,再求它的面积。

(三)巩固发散

1、让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见到的平移现象。

2、在方格纸上利用图形平移的知识设计美丽的图案。学生动手画一画,小组交流展示。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平移必须具有两个要素:一是平移要有方向,二是平移要移动一定的距离;还学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经过平移后的图形。

(五)板书设计

平移

平移的特点:图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图形的大小和形状没有改变。平移二要素:方向、距离

11.七年级下第一单元 篇十一

一、第一单元教学目标:

1、能口头复述故事情节,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2、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名人传记,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3、学会描写人物的方法,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感受人物身上所散发的独特精神魅力。

5、掌握采访人物的基本技巧,提高口语交际能力。二 单元课时安排:(12课时)《童年的朋友》(1课时)《一面》(2课时)《我的老师》(2课时)《展示华夏文化魅力》(1课时)《赵 普》(2课时)诵读欣赏(1课时)写 作(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

三、课文教学设想: 《童年的朋友》是高尔基以孩童的眼光和内心世界去观察外祖母的形象的。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外祖母变得和大猫一样的可爱,外祖母的音容笑貌都深深地打在了孩子幼小、纯真的内心世界里。外祖母亲切的语调,慈善的面容,对孩子平等、尊重的眼光,在作者的眼里,平凡的外祖母因此而变得伟大,从而对幼小的“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多采用自学的方式,老师做以适当的引导,让学生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感受到外祖母的形象。文中几处肖像、神态描写教师都要做深刻的分析。

《一面》是以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青年工人的角度,描写了“中国文学的脊梁”----鲁迅的平易近人的形象。在教学中,首先要点出环境的衬托作用,而环境既有自然环境,又有社会环境,学生把握不住社会环境对人物的衬托作用,这一点老师应该给以适当的指导。其次,重点在于三次集中笔力对鲁迅肖像的刻画,而且写作的顺序的安排是由远到近的。最后,引导学生要学会提出疑问,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我的老师》也是以孩子的角度观察老师的,因此在教学中老师站在孩子的立场和角度进行教学。本文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糖葫芦串”式文学,因此在学习时,完全可以让学生口头讲述发生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事,或者以扮演角色做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表演中体会教师的形象,把握学生对老师的感情线索。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是属于人物传记类文学,可以把口语交际《做一回小记者》结合起来,采取记者采访贝聿铭,贝聿铭介绍自己的成就的形式进行教学,在记者与贝聿铭交流的过程中体会贝聿铭的拳拳的爱国之心。

《赵普》是采用人物特写式的镜头展示了赵普的两个生活片断,同样可以让学生进行表演,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补充人物之间的对话,异曲同工地感受赵普的忠臣形象。由于是文言文,所以在教学中首先应解决的是文言字词的问题,然后再让学生讲述赵普的故事,最后拓展到课外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深入把握赵普形象,提高学生的道德思想。

十二个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作者:浪彬| 时间:2005-5-31 19:04:43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 12960

今后要继续以学习为中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习惯,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

教育不是搞转型产品,不是搞短平快的小企业的适应市场生存,教育更多地把古老的上一代逐渐积累下来的那些优秀的文化积淀传承给下一代人,它应该是很有规律的。通过检查,看到我们很多学生、老师、学校,已经培养了很多好习惯。

下一步,我们要以学习为中心,培养学生十二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1、记忆习惯。一分钟记忆,把记忆和时间联系起来,这里还含有注意的习惯。一分钟写多少字,读多少字,记多少字,时间明确的时候,注意力一定好。学生的智力,注意力是最关键的。一定把学习任务和时间联系起来,通过一分钟注意、记忆来培养学习习惯。

2、演讲习惯。让学生会整理、表达自己的思想,演讲是现代人应该具有的能力。

3、读的习惯。读中外名著或伟人传记,与高层次的思想对话,每天读

一、两分钟,有好处,学生那个年龄可塑性大,伟人的感染力、教育力,远远超过咱们这些当老师的,学生与大师为伍、与伟人为伍的时候,很多教育尽在不言中,一旦形成习惯,学生会终生受益。

4、写的习惯。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通过日记可以看出一个老师有没有能力,有没有思想,有没有一以贯之的品质,看日记能看出老师的水平,更能看出学生的水平,一分钟、三五十个字,坚持住、写下去,这就是决心。我二十年不批改学生作业,但我说一句话管二十年,就是每天一篇日记。

5、定计划的习惯。凡事预则利、不预则废。后进生毛病都出在计划性不强,让人家推着走,而优秀的学生长处就在于明白自己想要干什么。所以,我们就要培养同学们定计划的习惯。

6、预习习惯。请老师们把讲的时间让出一部分,还给学生,学生自己去看一看,想一想,预习预习。在实验中学时我就要求老师讲课别超过20分钟。昨天发给大家的材料-江苏洋思中学,“只讲四分钟”,后进生明显进步,秘诀就是预习、自己学的习惯。反之,不让学生自己学,最简单的事都要等着老师告诉他,这样难以培养出好学生。我从1979年开始,开学第一天就期末考试,把新教材的期末试题发给大家。这样做就是要学生会预习。让学生自己学进去,感受学习的快乐、探索的快乐、增长能力的快乐。所以请各位老师一定要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

7、适应老师的习惯。一个学生同时面对各学科教师,长短不齐、在所难免。一方面我们努力采取措施提高老师的能力水平,适应学生;一方面不能马上把所有的老师都提高到一个适应学生要求的地步。所以学生也要适应老师,从现在适应老师,长大了适应社会。不会稍不如意就埋怨环境。不同层次的老师,学生用不同的方式,眼睛向内、提高自我的方式去适应,与老师共同进步。

8、大事做不来,小事赶快做的习惯。这也是非常要紧的一个习惯。我抓学生习惯基本就这么抓。尖子学生做尖子的事,后进学生别盲目攀比。大的目标够不到,赶快定小的目标。难题做不了,挑适合你的容易做的题去做。人生最可怕的就是大事做不来,小事不肯做,高不能成,低不肯就,上得去、下不来,富得起、穷不起。所以要让我们的学生永不言败。

9、自己留作业的习惯。老师留的作业不一定同时适应所有的学生,如果都要求去做,就是反教育。老师要和学生商量,让学生做到脚踏实地、学有所得,市教委规定对学生实行量化作业,它的落实,一靠检查,二靠老师良心,老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只有常规量的学生可以接受,学生才能适应教育。浙江书生中学就特别强调这点。

10、整理错题集的习惯。每次考试之后,90多分的、50多分的、30多分的学生,如何整理错题?扔掉的分数就不要了,这次30分,下次40分,这就是伟大的成绩。找到可以接受的类型题、同等程度的知识点研究一下提高的办法。整理错题集是很多学生公认的好习惯。

11、出考试题的习惯。学生应该觉得考试不神秘。高中学生应该会出高考试题,初中学生会出中考试题。

12、筛选资料、总结的习惯。学生要会根据自己实际,选择学习资料。

十二个习惯,不要求齐头并进,各学校要有自己的特点,让老师以教书为乐,让学生以学习为快乐。这快乐要建立在养成这些良好习惯的基础上。只有师生都成了学习、教育的主人的时候,教书这份工作才能真正成为乐园,才能使“学习、工作、尽责、助人是享受”成为现实,使我们短暂的人生充满快乐。祝大家在尽到生存责任的同时,更多地享受到育人的快乐。

一个人从呀呀学语起,就开始与语文打交道了。每一个正常的人,只要他不聋、不哑、不瞎,语文就将陪伴他的一生。“语文”顾名思义,就是语言文字,或者说语言文学。学好语文就是要学好语言、文字、文学,就要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有很多的途径和方法。我认为准备好以下几点会对同学们学好语文有帮助。

一.备工具书。

一个小学生从学会拼音,从开始识字起老师就教他查字典的方法,可以说,在人类的一切实用工具书中,字典和词典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了。每一个与语言、文字打交道的人,每时每刻都离不开人类这个无声的朋友,无声的老师。我们学习一辈子,就要同字典、词典打一辈子交道,一个人的知识再渊博,他也不可能认识每一个字,每一个词,他也不可能掌握每一个字、词的形、音、义。当我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碰到障碍时怎么办?我们首先应该想到的就是向字典、词典请教。对于中学生来说,一本《新华字典》已不能满足需要了,最起码应该有一本词典,《现代汉语词典》、《中华词典》都可以。当然,学习语文方面的工具书还有很多,条件允许,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利用。

二.备古诗词。

东坡先生有言:“腹有诗书气自华。”我国的诗歌艺术源远流长,江泽民曾说过:“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国家总督学柳斌早些年就讲过,素质教育就是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文素质乃是人的总体素质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熟读优秀的古代诗文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优秀古诗文集中反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心性形式、审美情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所在。如果中小学生能沉浸其中心思口诵,含英咀华,对他们来说是无比快乐、幸福的事。这将会改变他们为人做事的质地,不断加厚和刷新他们的人生底色,提升他们的文化品位,陶冶他们的审美情趣。“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同学们,让我们手把诗书,或高声疾读,或低声微吟,在唐诗宋词的天地里心驰神游,与陶渊明同采东篱,和龚自珍共挥吟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精辞华章潜移默化的熏染下,进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美妙境地。

三.备名言警句。

名言、警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包含着先哲们对人生的感悟、经验、态度,有好多千古传颂的名句,在今天依然熠熠生辉。多掌握一些名言、名句,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着强大的激励作用。如《论语》中的许多名句不仅可以教会我们学习的方法,还可以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交友的乐趣。宋朝的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很能说明学习名言警句的重要性。近人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言壮语激励了莘莘学子为祖国而努力读书。保尔•柯察金说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他的这段洋溢着革命豪情的名言,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四.备时文。

多读一些富有时代气息的美文,这样的文章时代性、文学性、人文性很强。读了这样的文章,你的心灵会受到强烈的震撼,你会感悟到人生的哲理,学会做人。如《你不能施舍给我翅膀》,就是一篇主旨深邃、蕴含哲理、构思独特、语言亮丽的精美散文。他借物说理,颇有时代气息。帝王蛾敢于面对苦痛,拼尽全力冲破难关,从而出现了生命的奇迹——自由自在振翅高飞;而另一些蛾子在人的帮助下,轻易地走出牢笼,结果“只能拖着丧失了飞翔功能的累赘的双翅在地上笨拙地爬行”,通过鲜明的对比,作者明确地告诉我们:“没有谁能够施舍给帝王蛾一双奋飞的翅膀。”从中我们可以得到深刻的启迪:安逸酿苦果,磨难铸辉煌。它启示我们:人生的旅途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风雨,在困厄的逆境中,就要像帝王蛾那样,奋力拼搏,自强不息,在千锤百炼中展现出辉煌的人生轨迹。读了这样的美文,你难道不为帝王蛾的精神所折服吗?

五.备生活。

生活是我们一切活动的源泉,一个不热爱生活的人,很难有一双聪慧的眼睛。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从生活中吸取营养,获取教益,丰富人生经验,增长阅历。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不会对自然界的草长莺飞、宇宙的星转斗移熟视无睹,才会珍爱身边的一切。生活经验的积累、沉淀、增加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体会与理解,形成知识迁移,情感体验得到升华。“语文的外延同生活的外延相等”,可以说,生活到那里,语文就到那里,“处处留心皆学问”。同学们,当你真正地融入生活时,你会发现语文的世界是多么的美妙。

六.备积累。

马雅柯夫斯基说:“你要把一个字安排妥当,就需要几千吨的语言矿藏。”要学好语文,如果没有知识的积累,是很难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语文知识的积累,主要是语言的积累和词汇的积累,多听、多写、多记这是丰富语言和词汇的重要的途径。哈佛女孩刘亦婷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刘亦婷的妈妈非常注意丰富孩子的语言和词汇,利用一切机会教孩子说话、认识事物,培养孩子的说话能力和扩大孩子的词汇量。对于中学生来说,做读书笔记是积累知识的重要手段。古训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说法,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阅读中动笔的重要。有的同学,书虽读了不少,令他心动的文章看过不少,优美的语句、新颖的论据也时时见到,可就是没有做读书笔记,看过的东西,时过境迁就不再有什么印象了。明代文学家张溥读书时有一个好习惯,凡好书妙文佳句,必手录七遍。现代社会,信息发达,更是为我们积累知识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各种报刊杂志、新闻媒介、互联网上的信息扑天盖地而来,如何有效地获取我们需要的信息,就需要我们做好读书笔记。

学习语文的方法很多,以上只是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学习语文需要注意的一些方法、习惯。我相信,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习惯,你的语文能力一定会有大的提高。

略谈写人记叙文的写法

作者:山东兖矿集团鲍店煤矿学校 郭金燕 时间:2005-11-25 9:12:5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4808

记叙文是指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叙述、描写人物、事件、景物来表达一定主题的文体。记叙文内容上来看,可分为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和写景状物为主的记叙文。侧重写人的记叙文,是把人作为主要记叙对象,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言行、心理活动、生活片段的描写来刻划人物形象,反映某个人或某些人的思想品德、精神面貌等。

在实际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它的写作步骤,是写好这类记叙文的关键:

第一,确定所要刻画的人物。在确定表现的人物时,要选择自己最熟悉、对自己影响大、和自己交往多的人;同时,还要搜集典型的事例能突出他某一方面的特征。这样写起来才易于把握人物形象,才能做到真实可信。例如和自己生活在一起的人朝夕相处,写他熟悉的方面。这样文章才能充实,不空洞,才能使人物形象丰满,具体可感。

第二,精心选材,确立中心。“文章是灵魂,材料是血肉”,确定写作对象后,想一下此人的哪些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些事件当中,哪些事件你准备选用,对这些事件加以思考,从中找到这些事所反映的共性,这个共性恰是要通过所写的人物来表达的中心思想。确立了中心思想后,再从所选事例中精选最能体现中心的材料。有些事例可能很新颖,对你的影响也大,但如果与你确立的中心关系不密切,不能支持中心,也一定要删去。

第三,恰当地安排详略。详略,指对所选材料安排时的处理。好的文章应该详略有致。在具体安排详略时,可以围绕中心,比较每个材料与中心的关系,与中心关系密切的、最能突出中心的,要详写,次之较详,较略。这样安排结构,不但可使文章内容丰满,而且还会使中心思想更鲜明、更集中,更能恰当地表现人物形象。

第四,合理安排结构。材料的详略考虑好以后,就要合理地安排这些事例,找出最佳的排列顺序,以及考虑如何过渡、衔接等。从哪个角度入手,怎样收束全文,以什么为线索将材料串连起来等等。在此基础上,列一个提纲,使自己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感觉,这样就可以下笔成文了。

最后是下笔成文和修改。根据提纲,书写时,一边写,一边在头脑中浮现出人物的形象与事件的经过。在写的过程中注意带着对人物的情感来回忆事件,边忆边写,力求一鼓作气,一气呵成。成文后还需要认真仔细地修改。在修改时先以读者的身份来默读全文,改正错别字、修改不通顺的语句和需要调整顺序的材料,力求文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修改无误后,再清晰地誊写。

上一篇:商务礼仪之座位排序下一篇:来源神话传说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