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主体承诺书

2024-11-16

市场主体承诺书(15篇)

1.市场主体承诺书 篇一

市场主体依法经营信用承诺书

根据《国务院关于“先照后证”改个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督管的意见》(国发[2015]62号)、《省政府关于推进“先照后证”改革会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6]13号)等有关规定,在办理市场主体注册登记事项中,本人以企业法定代理人(农专社法定代表人/合伙事物执行人或代表/个体工商户经营者,下同)身份郑重承诺:

本企业已知悉工商行政管理(市场监管)部门告知的《江苏省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目录》所列审批事项和审批部门,在领取营业执照后,本企业将及时到审批部门办理审批手续,在取得行政审批前不从事相关经营活动。如有超出登记经营范围从事后置审批事项经营的需要,也将先行办理经营范围变更登记和相应审批手续,未取得相关审批前不事相关经营活动。同意登记机关将本承诺信息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和主流媒体向社会公示。

承诺单位名称:(加盖公章)法定代表人签字: 法定代表人手机号码:

****年**月**日

备注:

1.本文书适用于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农业专业合作社)办理涉及“先照后证”登记。

2.企业申请设立登记时,由拟任法定代表人(经营者、合伙事务执行人)签署;申请变更登记时,由法定代表人(经营者、合伙事务执行人)签署,企业加盖公章。

3.企业为分支机构的,由隶属企业代表人签署,隶属企业加盖公章。

2.市场主体承诺书 篇二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竞争性经济,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市场主体——企业的生存属性。

竞争的条件和手段

凡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地方,必然存在竞争。竞争原动力是企业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优胜劣汰竞争规律的强制机制。市场中,竞争是各市场主体为生存和发展,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而展开的争斗和竞赛,它包括生产经营者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在部门内部和部门间展开的销售竞争,消费者为争取效用最大化展开的购买竞争,以及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这样,竞争便将各经济主体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内在要求转化为外部压力。竞争分为两种:一是部门内竞争,另一是部门间竞争。部门内竞争表现为各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管理,结果使商品个别价值平均化为社会价值;部门间竞争表现为资本在部门间转移,后果使各部门利润率平均化为社会平均利润率。

有效的市场竞争须具备一定的市场条件。

1、从市场结构看,应存在以下条件:(1)市场存在着相当多的买者和卖者;(2)其中任何卖者和买者都没有占有市场上很大份额;(3)任何卖者集团和买者集团都不存在“谋合”行为;(4)新企业能够进入市场。

2、从市场效果看,存在以下条件:(1)存在不断改进产品和工艺的市场压力;(2)当生产费用降低时价格可降低;(3)生产集中在最有效率、规模适当的企业中进行;(4)没有长期的设备过剩,即生产能力与实际产量协调;(5)能避免销售活动中的资源浪费。

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的手段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企业价格竞争——价格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商品的最重要因素,为占有更多市场,各企业在制定价格时展开激烈竞争。企业制定价格的主要原则是要保证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同时还要尽可能限制更多企业进入市场。据这个原则,各企业在市场上会不断地调整商品定价,以使自己产品价格既能被多数消费者接受,又能获得较高利润。

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中,企业的定价行为不尽相同。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往往注重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倾向于制定能获得较高利润的价格;而在垄断市场上,企业往往倾向于追求长期利润最大化,主要采取协助方式制定价格。如搞价格协定、领导价格、默契价格等

企业非价格竞争——主要指企业在技术和产品方面的开发行为和销售行为(如广告宣传、促销活动)的竞争。企业非价格竞争的目的在于扩大本企业产品与其他企业产品的差别,降低本企业产品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以期增加本企业产品销售,形成限制其他企业进入的障碍。

企业兼并一一也是一种市场竞争手段,兼并的主要目的,一是为扩大生产规模,加强企业在原有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二是为通过兼并进入新的产业领域,特别是通过混合兼并,可利用其他产业的被兼并企业与该产业联系,较快进入这一领域。从被兼并企业看,其目的一是为摆脱原有困境,二是获得对方技术而自愿被人兼并。企业通过兼并这种竞争手段,占领更大商品市场,获得更多经济利益。

竞争的客观性

竞争规律就是各市场主体之间为自身生存和发展而展开的争斗的必然性,基本特点:(1)普遍性,存在于市场买者之间,卖者之间及买者与卖者之间;存在于企业内部各部门间与劳动者之间;存在于不同行业之间。(2)刺激性,能最大限度地刺激各种利益主体的能动性。竞争的存在,使每个经济行为主体都面临着成功与失败的双重选择。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经济行为主体的地位是平等的,除了竞争,不存在其他超越各经济主体之外的权威。

竞争是市场经济中商品内在矛盾的外在表现——市场上,一个商品的价值大小,自身无法衡量,只能通过交换而由另一商品的使用价值表现出来。在商品交换中,这种一个商品的价值须依赖另一商品使用价值来表现的矛盾关系,即两种商品的相互比较,

本身就孕育着竞争。货币出现后,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进一步表现为商品和货币的对立,每一商品购买者都力图用自己有限的货币换取尽可能多的商品,生产者则力图用有限的商品换取尽可能多的货币,市场竞争由此产生。可见,竞争是商品自身矛盾运动的产物。

竞争是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发挥作用而提出的客观要求——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其内容包括商品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和商品以价值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在市场上,同一种商品究竟按哪个生产者花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来确定价格?只有当商品生产经营者把商品拿到市场上进行比较时才能确定,这种比较事实上已是竞争。竞争结果是中等生产条件,也就是大多数生产者的生产条件下耗费的平均劳动时间,被社会承认为生产该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使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得到贯彻。

竞争的意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机制及其运行规律如同上述两个规律一样,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起着重要的调节和激励作用。

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提高效率,激发经济主体的活力——市场经济下竞争机制的存在,促进了各类商品相互间的交流和比较,形成参与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各经济主体之间的竞赛态势。那些技术先进、经营管理好、产品质优的企业,就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而取得胜利;而那些技术陈旧、管理落后、产品质次的企业就有被淘汰的危险。因此,竞争成为推动技术进步的强大推动力,激发各经济行为主体努力采用先进技术,加强经营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改进服务态度,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同时,竞争也迫使企业克服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倾向,代之以创新精神。因为只有不断创新,使企业产品更新换代快才能打开销路占领市场,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竞争还会迫使企业千方百计地采取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改进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从而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促进社会经济资源最优配置——通过市场竞争,可显示出哪些产品社会需要,哪些不需要;哪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高,哪些管理落后。各市场主体总是选择效益好的领域投入自己的资源,从而可使各种经济资源流入那些社会需要的部门和企业,并促使那些落后的企业退出市场,实现优胜劣汰。这样,社会有限的资源就可配置到社会最需要的、效益好的生产环节上去,社会总劳动时间就能按社会需要的比例在各部门间分配,从而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美国每年要诞生100多万个公司,同时又要淘汰几十万个公司,其中,新的小企业两三年之后一般要被淘汰2/3,被淘汰后,其资产马上通过各种方式转向好的企业,社会资源得到重新合理配置。这也是市场机制赋予市场经济的活力所在。

有利于企业走向国际市场——随着生产社会化和走向国际化,许多企业为求发展而须把商品拿到国际市场上交换。而国际市场同样充满竞争,因而国内市场竞争则成为走向国际竞争的跳板。国内市场竞争一方面能促使企业产品质量提高和品种增多,增强企业应变能力和开拓能力,从而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使企业经受竞争的锻炼,增加竞争经验,为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获胜创造条件。

3.塑造市场主体 提高报业竞争能力 篇三

2005年中国报业迎来了市场化改革、产业化发展的新阶段。为继续深化报纸出版体制机制改革,壮大报业实力,提高竞争力,发挥政府主管部门在报业改革进程中的有效指导作用,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即将组织召开第二届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政府部门通过搭建这样一个平台,研究分析中国报业的发展与改革现状,进一步交流经验,促进报业在发展过程中进一步提高竞争实力。

报业竞争力水平是政府评价和研究报业宏观政策的一个重要依据,是直接关系到报业发展的战略性问题。提高报业竞争力,是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的一个重点工作,主要是通过这样一种工作形式,推动和促进中国报业迈上更高的台阶,使其在竞争发展过程中能够运用现代企业制度和竞争力监测的标准,检验报业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具备的能力和资格。

2004年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为提升中国报业经营管理水平,提升报业市场竞争力,倡议并成功主办了“首届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在业内引起巨大反响。大家认为报刊司作为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为广大报业同仁搭建平台,提供机会,共同研究我国报业发展中的问题非常重要,也非常有意义,希望把这个活动继续办下去,并且使会议的主题更切合报业发展的实际和针对当前我国报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即市场主体问题。这次年会按照中央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将主题确定为“重塑新型市场主体,培育中国报业竞争力”。会间将围绕“党委领导与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的实现途径”、“以资产为纽带构建新型的报业市场主体”、“创新运营,提升报业市场主体的竞争力”三个议题,进行深入讨论。此外,会间还将设立分组讨论的圆桌会议,集中关注“资源整合:报业集团化建设的阶段性演进”、“资源驱动:构建专业行业类报纸的核心竞争力”和“转型挑战:区域性城市类报纸的竞争模式创新”三个个性化问题。对报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难点热点问题的深入务实的关注,是本届报业竞争力年会的首要宗旨。

会议期间将发布“2005国内都市生活类报纸竞争力20强”监测结果,这也是这次报业竞争力年会非常引人关注的一个焦点。首届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发布了对都市报的监测结果,社会反响非常大。当然也有一些不同看法,甚至有个别报纸也对这次监测提出一些质疑,讨论把产业或者是企业的一个竞争力指标纳入报业进行监测是不是很合适。我们认为,根据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若干关键性数据,按照从产业研究的层面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都市报进行严格的监测,并将其监测数据转化成报业竞争力评价的个性化指标,它并不是评比活动。对都市生活类报纸的监测数据主要来源于,新闻出版总署对报纸年检的数据和总署发布的出版业年度统计数据以及社会研究机构的一些公开的监测数据。对这些数据综合分析后,套入企业竞争力监测的模型,最后形成对都市生活类报纸竞争力结果。2005年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已经有278家都市生活类报纸进入监测范围,比去年范围扩大了一些。从我国目前的报业布局结构看,全国1900多种报纸中,省以下的报纸约占全国报纸总量的87%以上,区域性比较强。大家十分关心都市生活类报纸竞争力监测的问题。有的媒体将都市生活类报纸竞争力的监测结果誉为媒体活力健康体检。这个比喻非常形象,通过数据监测,了解媒体的生存现状,了解自身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尽快提高竞争能力,是这两次竞争力年会力求达到的一个目的。

本次年会还将发表我国的《报业发展年度报告》,这是我国政府首次就报业的发展情况进行全面的报告。《报告》主要就我国报业的发展方向、发展态势、发展环境、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5年的主要发展趋势进行全面分析,分别从报纸出版、发行、广告、印刷、人力资源等方面进行分项评述。《报告》收集了我国1990年以来报业发展的主要数据,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描述和分析近15年来我国报业的发展变化,在总结报业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分析未来的走势。《报告》采用与国际接轨的统计口径,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闻出版行业的统计方法,首次以政府名义公布我国的千人日报拥有量。《报告》还就我国各区域主要省份的报业发展情况进行全面评述和深度分析。

报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报纸有党委机关报438种,晚报都市类报纸285种,生活服务类报纸245种,还有其他专业类的报纸约900多种。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报业的繁荣。去年全国发行量超百万的报纸有20多家,有50多家经营额超过亿元,我国报业作为一个产业已经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基础。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报业基本形成了以党报为龙头,各门类报纸共同发展的局面。新闻出版总署积极履行政府职能对报业进行宏观调控,并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指导。今年以来,报刊司着手进行了一项重点工作就是制定国家报业总量结构布局发展规划,并将通过规划控制报业发展的总量,优化报业的结构,使其合理布局,使报业实现科学、持续和稳定的发展。

我国目前有39家报业集团,基本都是以党委机关报为龙头,与所属子报子刊和出版社等构成一个多媒体的报业集团。这些集团在全国报业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影响力,还是经营效益都是比较好的。但是,这些集团由于受传统报业的体制限制,在组建过程中有的是按照行政区域自然形成,有的是用行政手段整合的,因此在以资产为纽带这样一个运作模式过程当中还有一些先天不足。目前报业集团在发展还面临着如何构建一个党委领导下的法人治理结构问题和整合内部资源的问题。集团内部资源重复、闲置和浪费的问题仍然是困扰集团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第二届竞争力年会关于报业集团的专题主要是围绕如何促进报业集团化建设和进一步优化资源进行研究和探讨。

行业报是从行业机关报的模式转变过来的,其目前的办报思路和经营运作方式还带有浓厚的机关报色彩。当前行业报改革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利用和挖掘行业的信息资源的问题。行业报需要从出版内容、读者定位到发行渠道方面都要进行深化改革,从而提高核心竞争力,真正成为行业专业的一个咨讯媒体。

晚报都市报同样面临着发展和改革的一些问题。经过这十几年的发展,晚报都市类报纸在一些区域已经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效益的品牌,在市场化进程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从提高竞争力的角度看,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目前还有一些都市类报纸靠降价发行,低价倾销,或者不计成本盲目扩大规模,或者出版内容的同质化等等问题。因此,这次中国竞争力年会分组议题将对都市类报纸如何创新进行交流和研讨。

国际竞争与中国报业

中国报业和自己比,发展速度可以说非常快,与国外相比,中国报业伴随着中国改革和经济发展可以说是突飞猛进。但是中国报业又有许多自身特有的一些情况,中国报业的发展一直受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报业在深化改革方面步子迈得很大,从过去机关报由国家出钱办报,国家出钱发行,到现在80%的报社已经实现了不依靠国家拨款,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的经营模式,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而且这一模式给我国报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也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西方传媒一般有上百年的历史,其发展也是和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改革开放给中国报业带来良好的发展契机。我国报业还处在一个发展的过程当中,虽然报纸总量和西方一些国家相比并不少,但是发行量,出版质量,以及在国际上影响目前还有一些差距,这也是我们不断强调要深化改革,提高竞争力,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更迫切的要求。要迎接这样一个挑战,参与国际竞争,同时为了促进我国对外交流,传播中华民族的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都需要提高我国报业的竞争力。只有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才能使中国报业有能力,有条件参与国际媒体的竞争。

现代企业与现代媒体

企业的发展和媒体正面宣传报道所创造的一个良好舆论环境是息息相关的。现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发展过程中也需要媒体对企业的信任和企业对媒体的信任与互动。在报刊管理过程中发现, 个别媒体对一些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产品质量问题过分炒作,也有个别记者利用新闻报道谋取个人私利,不惜策划企业的新闻或者寻找企业的瑕疵来过分地夸大,也发现有的人打着为公共利益的名义,对一些名牌企业的个别问题随意夸大等问题。作为媒体一方面要履行舆论监督的职责,关注涉及公众安全的一些热点问题,维护广大群众的知情权,但是同时在报道这些问题的时候要客观、公正,不能只抓一点不计其余,或者是炒作新闻,扩大自己的发行量。因此,企业和媒体的关系应该是相互理解,共同构建在一定法律、道德和秩序的范围内的信任和互动。

媒体的公正性也是报业提高竞争力的一个基础,是重要的一个指标。报社对出版内容负责,记者对自己采访的事实负责,实事求是。有一些反映某些媒体敲诈企业的问题,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在核查过程中,有的企业不敢站出来。如果企业都能够勇敢的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或者掌握一定证据以后,向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举报,问题是能够妥善解决的。

加强报业管理

和促进报业发展

4.企业主体责任承诺书 篇四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及《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五落实五到位规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公告六条规定》、《企业主要负责人保护员工生产安全六条规定》和《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六项举措》等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我单位郑重承诺如下:

一、严格遵守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履行安全生产工作职责,建立健全各级、各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完善并严格落实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二、依据《安全生产法》有关规定,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并配备专(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三、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计划,做到人员、时间、内容、效果“四落实”。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本单位使用被派遣劳动者的,将被派遣的劳动者纳入本单位从业人员统一管理,对被派遣劳动者进行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操作技能的教育和培训。

5.施工现场三方责任主体承诺书 篇五

施工单位: 工程名称: 工程地址:

本人经法定代表人授权为该工程施工项目经理,承担相关安全生产责任,现郑重承诺:

1、未取得施工许可证不得施工;

2、组织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及各类专项方案,制定安全技术措施;并对需要进行专家论证的方案组织专家论证。

3、严格执行带班制度,带班时间不少于工作时间的80%;

4、严格按规定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并确保到岗履职。

5、定期组织安全生产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6、施工中采用合格的建筑构配件和设备等,并严格按规定进行监测、检测等;

7、保证安全文明施工费用投入;

8、所有工程建设施工作业人员都经过安全教育和技术操作培训,特殊工种的作业人员须有相应的特种作业证书。

9、编制施工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并按要求进行演练,发生事故时,应及时处置,并按要求上报;

10、按规定报送相关安全过程管理资料;

11、履行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职责。

12、不向监督人员、执法人员赠送红包礼金。

施工项目经理(签字):

年 月 日

— 1 — 总监理工程师安全生产及廉政责任承诺书

监理单位: 工程名称: 工程地址:

本人经法定代表人授权为该工程总监理工程师,承担相关安全生产责任,现郑重承诺:

1、按要求制定监理规划、安全监理细则,严格执行工程监理规范;

2、按要求配备监理人员,并确保到岗履职;

3、严格对施工、专业分包等单位资质及人员资格进行审查;

4、参与对施工机械、安全设施等的验收,按规定对涉及安全生产的有关构配件进行见证取样;

5、按规定对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施工方案进行审查;

6、对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进行旁站监理;

7、定期组织安全巡查,对发现的重大安全隐患应签发监理通知书,督促施工单位按时整改,对整改的结果进行复查,严重时签发停工令,并及时报告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拒不整改或不停工的,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

8、认真履行监理带班制度;

9、按规定报送监理月报及相关安全过程管理资料;

10、履行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职责。

11、不向监督人员、执法人员赠送红包礼金。

总监理工程师(签字):

年 月 日

— 2 — 建设项目负责人安全生产及廉政责任承诺书

建设单位: 工程名称: 工程地址:

本人经法人授权为该工程建设项目负责人,现郑重承诺:

1、严格按规定到岗履职,并组建本项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项目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执行本单位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2、不任意压缩合同约定施工工期;

3、及时办理项目安全监督手续,取得施工许可证后方开工建设;

4、不强令或暗示勘察、设计、施工、检测等单位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或使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

5、按时拨付建设项目安全文明措施费用;

6、独立发包的专业工程,按规定与总包、专业承包签订三方统一管理协议;

7、督促项目安全生产自检自查,对施工中出现的安全问题,及时组织整改;

8、按规定定期报送相关安全过程管理资料;

9、履行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职责。

10、不向监督人员、执法人员赠送红包礼金。

建设项目负责人(签字):

6.市场主体承诺书 篇六

Xx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开发区(黄岛)分局: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工作方针,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等法律法规,保证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我单位承诺做到以下几点:

一、严格执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和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保证特种设备的安全使用。确保不发生一起因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大型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操作引起的职工死亡事故或直接经济损失10万元以上的事故,也不发生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其他各类特种设备事故。

二、使用符合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的特种设备。特种设备投入使用前,核对设计文件、产品质量合格证明、安装及使用维修说明、监督检验证明等文件。

三、按规定设置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兼职的安全管理人员,建立健全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和岗位安全责任制度。保证必要的安全和节能投入。

四、主动办理特种设备使用登记。特种设备存在严重事故隐患,无改造、维修价值,或者超过安全技术规范规定使用年限,及时予以报废,并办理注销。

五、建立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对在用特种设备进行经常性日常维护保养,并定期自行检查。锅炉使用单位应当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锅炉水(介)质处理,并接受检验检测机构实施的水(介)

质处理定期检验。

六、按规定时间提出定期检验申请。未经定期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特种设备,不得继续使用。

七、特种设备出现故障或者发生异常情况,对其进行全面检查,消除事故隐患后,方可重新投入使用。

八、对特种设备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进行特种设备安全、节能教育和岗位培训,取得特种作业人员证书方可从事相应的作业或者管理工作。

九、制定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和事故应急专项预案,并定期进行事故应急演练,做出演习记录。

十、特种设备事故发生后,立即启动事故应急预案,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按规定及时向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

十一、为使上述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本单位承诺同时与相关部门、车间、班组、员工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

承诺单位负责人签字:

手机:

7.我国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准入现状 篇七

一、我国电子商务市场准入法律制度体系

从我国目前的立法情况来看, 我国电子商务立法分散, 既有法律, 也有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及部分地方性法规。在国家层面上的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其中《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明确从事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的电子商务企业设立条件、登记程序和审批机构等, 确立了电子商务企业设立经营性网站的登记注册制度。其中, 北京出台了《经营性网站备案登记管理办法》, 建设了专门的网站备案登记管理平台, 经营性网站都必须在该平台上登记注册, 并对经营性网站颁发《经营性网站备案登记证》。2010年国家工商总局颁布了《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办法暂行办法》, 该办法明确规定电子商务企业通过网络从事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的, 必须到工商登记机关办理营业登记, 并在其页面上公开营业执照信息或链接标识。上述法律或部门规章, 对经营性网站的注册管理有明确规定, 如《电信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和《经营性网站备案登记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规章, 但对在线交易主体资格认定的法律制度还不全面, 现行法律对网上交易主体的认定未作有效规定。

在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下, 只要从事经营行为的就必须取得营业执照。在电子商务环境中, 从事电子商务商事行为的个体不仅有企业, 还有以自然人开办的网店, 而我国目前对从事电子商务经营活动的自然人以个人名义直接领取营业执照却无法律依据。因此, 在对以自然人开办的网店暂无法律条文规定其市场准入制度。如果电子商务企业可以对应到实体企业, 工商总局《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办法暂行办法》规定了电子商务企业必须到工商登记机关办理营业登记。而如果对电子商务企业无现实对应实体的, 法律条文未对其准入进行相应规定。

2008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工商总局新的“三定”方案, 增加“负责监督管理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的行为”的职责, 明文规定了工商局对电子商务监管的职责。我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国家主管市场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的职能部门, 其主要的职能之一是对各类经济主体进行准入登记和市场监管, 因此作为我国市场监管的工商部门, 履行监管网络经济的职责首要任务是规范电子商务市场主体的准入, 明确电子商务经营主体的身份真实性。

二、各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规范电子商务市场主体资格的做法

地方上积极尝试出台有关电子商务市场准入方面的政策措施。如广东省工商局制定的《关于鼓励支持我省网络商品及有关服务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表示, 放宽市场准入, 鼓励自然人和企业开办网店。对自然人开办网店的, 若经营项目不涉及前置审批项目的, 可以不强制要求办理工商登记注册, 并放宽了对住所 (经营场所) 的限制, 允许“一址多照”。广东省放宽经营范围核准政策和鼓励电子商务企业发展, 大力培育市场主体, 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江苏省的做法是建立电子营业执照制度, 即为电子商务企业颁发电子营业执照副本 (电子“身份证”) , 并要求网站必须在其经营网站上进行“亮照经营”。此外, 根据主体的不同性质, 采取不同的市场准入政策:对于提供网络交易平台服务的网站开办者, 以及采取B2B和B2C形式的网络经营者, 必须实施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 进行工商登记;对于以自然人名义在网上交易平台采取C2C形式开展交易活动的个人网站, 目前不强制其办理工商注册登记, 但必须向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进行真实身份信息备案确保能够将虚拟主体还原为真实的现实主体, 对C2C形式的规模较大的网络经营者, 采取鼓励、引导的方式, 逐步规范主体准入行为, 维护网络经营秩序。

深圳创新性提出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的设计, 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市场主体身份信息、网站域名、产品信息、商标等相关信息, 为第三方服务平台和电子商务企业提供市场主体资格认证、产品信息查询、企业信用和市场咨询四项公共服务。最大程度打消消费者对电子商务的不信任感, 即时查询到任何一家网店的主体资格和信用信息, 大大提高电子商务交易信息的透明度。

重庆建成了以电子商务主体信息数据库和网络广告监测信息数据库为基础的“一网、两库、两系统”的电子商务监管平台, 该平台实现实时搜索、识别、跟踪有关电子商务信息的能力, 以互联网搜索引擎为支撑, 对该市的经营主体、网络广告进行智能化、自动化的搜索监测。

由于电子商务主体身份的虚拟性等特征, 对传统的市场准入制度提出了挑战, 工商作为监管网络经济的职能部门, 也面临着不少的挑战, 最为突出的是网上交易规范系统技术的滞后, 导致监管手段不足, 无法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如重庆工商局开发的电子商务监管服务平台由于信息技术水平差, 搜索技术能力落后, 导致了平台的实际搜索命中率低, 对淘宝等集中了绝大多数电子商务经营主体的网站无能为力。

三、大型电子商务网站开通会员认证服务确认经营主体

常见许多大型电子商务网站在其各自的门户网站上开展会员认证服务, 通过填报相关认证信息, 确认经营主体的身份真实性。也即对自然人开办网店的身份认定工作实际上由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服务商来承担, 如淘宝网的会员通服务等, 要求在线交易主体首先注册成为其会员, 之后才可利用其提供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从事电子交易。如果在线交易主体是企业, 电子商务平台服务提供商通常会要求其提供营业执照;如果在线交易主体是自然人, 则较严格的做法是要求对其身份进行实名认证。例如, 阿里巴巴网站, 其主要用户是商家。商家如果要在阿里巴巴网站上面进行交易, 首先需要进行注册成为阿里巴巴的普通会员, 注册时需要填写一些信息:企业名称、电话、地址、邮政编码、传真、所属行业、联系人的职位、姓名等信息, 但没有要求用户输入工商登记或者税务登记等信息。即便对于商家申请成为其诚信通会员的用户, 也只要填写上述信息后交纳2300元费用。因此, 对于用户所填写的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便无从考证, 这对于在其网站上进行交易的其他用户来说可能存在很多的不安全的因素。

四、结束语

本文对我国现有的电子商务市场准入的法律制度、各地工商部门实际管理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准入资格的做法以及电子商务的门户网站对交易主体身份确认的现状进行了一一阐述, 深入研究我国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准入现状。总之, 电子商务市场主体身份的确认问题已经受到各方的关注, 各地工商部门也积极创新提出各种尝试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准入的制度措施, 但是如何建立起实际可操作且易行的网上交易主体资格准入机制, 还需要政府、电子商务企业、学者等的共同努力, 任重而道远。

摘要: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 网络欺诈、商品质量低劣、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也屡见不鲜, 电子商务的不诚信经营行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日益猖獗的网络欺诈现象背后, 身份难以识别是其问题的重要根源。因此, 如何确认网上交易者的身份, 规范和完善电子商务的市场准入制度成为电子商务发展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本文对我国现有的电子商务市场准入的法律制度、各地工商部门实际管理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准入资格的做法以及电子商务的门户网站对交易主体身份确认的现状进行了一一阐述。深入研究我国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准入现状, 以期为建立我国电子商务市场的准入制度, 促进工商部门有效规范和监管电子商务活动提供参考。

关键词: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准入现状

参考文献

[1]李长兵.我国电子商务企业市场准入法律制度研究[J].科学经济社会, 2011 (1) [1]李长兵.我国电子商务企业市场准入法律制度研究[J].科学经济社会, 2011 (1)

[2]孙建新, 冯会新.网络经济主体的登记与规范[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 2009 (9) [2]孙建新, 冯会新.网络经济主体的登记与规范[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 2009 (9)

[3]赵菲.浅论网上交易主体的市场准入[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 2008 (1) [3]赵菲.浅论网上交易主体的市场准入[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 2008 (1)

8.市场主体承诺书 篇八

意见稿提出,由发行人与承销机构根据市场情况决定新股发行时机,拟放宽首次发行股票核准文件的有效期,将核准文件有效期从6个月延长至12个月,便于发行人更加灵活地选择发行窗口。

对此,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贺强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之前新股发行时间是由证券交易所决定,现在由发行人与承销机构决定,这将增加新股上市自由度。一方面有利于发行人及承销商根据市场和自身情况选择有利时机上市,另一方面,对于市场来说也有好处。在股市低迷时,发行人会延后新股发行时间,缓释了对市场的冲击。

更重要的是,此次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一个亮点是让市场自主定价,由市场决定新股价格。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表示,新股发行节奏由市场调节是沿袭了前几轮新股发行体制市场化改革的趋势,然而当前新股发行的“伪市场化”应当引起重视,如何通过监管厘清“真正”的市场和“操控”的市场,将新股价格还原为真实需求供给的结果,是此次新股发行改革应当解决的问题。

不过贺强表示,由市场决定价格在短时间内很难实现。

实际上,在今年“两会”期间,贺强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提交了《通过我国股市的金融创新彻底改革股票发行制度的提案》。

9.市场主体承诺书 篇九

本人承诺在该工程建设中,严格按照现行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要求,增强质量意识,规范质量行为,认真落实质量责任,在工程设计使用年限内自觉承担相应的质量终身责任。

工程名称: 承诺人身份证号: 承诺人注册职业资格: 承诺人注册执业证号: 承诺人(签字):联系电话: 承诺人所在单位法人身份证号: 法定代表人(签字):联系电话:

承诺人所在单位(盖章)年月日

备注:

1、承诺人分别为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勘察单位项目负责人、设计单位项目负责人、施工图审查机构各专业审查人员、施工单位项目经理、监理单位总监理工程师和承担工程地基基础、主体结构、见证取样检测的各检测机构技术负责人,均须亲自签署工程质量终身责任承诺书,由法定代表人签字认可并加盖公司公章。

10.市场主体普查工作小结 篇十

工作小结

省、市局《关于开展市场主体普查工作》文件下发以来,我所高度重视,召开专题会议,领会文件精神,研究部署工作。通过充分分析辖区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实行三个集中、抓住三个环节、做到三个结合”的工作思路,全面开展市场主体普查工作。

一、实行三个集中,大力开展普查整治工作。市场主体普查和无照经营集中整治工作涉及到每个村组、千家万户、点多面广,工作任务大。为了保证此项工作全面开展,必须全面真实掌握市场主体的信息,我所集中时间、集中人力、集中精力,从4月底集中用15天的时间,分成3个普查整治组,按照划片包干的原则开展市场主体普查和无照经营集中整治工作,并筹集专项经费对保质保量完成普查和整治工作目标的人员实行交通费补贴,保证全员上阵、全力以赴、全力开展普查整治工作。

二、抓好三个环节,着力开展普查整治工作。市场主体普查和无照经营集中整治工作,着眼点在普查,落脚点在规范。一是把握清理普查环节。各普查组对辖区内的市场主体进行地毯式普查,按照网格化管理要求,不漏一户,不留死角,摸清底数。二是把握无照经营整治规范环节。对无照经营户的处理,按照规范为主、取缔为辅,疏导为主、查处为辅,疏堵结合,分类处理,推动市场普查工作顺利进行。三是把握完善市场主体登记和监管信息环节。各组认真登记市场普查表,再由内勤对市场主体信息进行核对、补录、完善、存档,为下一步工作打下良好工作基础

三、做到“三个结合”,全力开展普查整治工作。我所在市场主体普查工作中坚持将普查工作与企业年检、个体验照工作相结合、普查工作与日常巡查工作相结合、普查工作与查处取缔无照经营工作相结合。4月底以来,我所在开展市场主体普查和无照经营清理工作中,已经普查各类市场主体927户(其中企业46户,个体工商户881户),查处无照经营户2户,规范引导办理营业执照15户,立案1起。

11.市场主体承诺书 篇十一

关键词:铁路形象;市场主体;公众视野

铁路部门向来是民意的怨府,每年的春运,铁路部门给人们留下的印象都差强人意。高铁时代,本是铁路部门公共形象大翻身的良好契机,可重大死伤事故又让人们对高铁失去了信心,甚至是陷入了恐惧中。随着铁路市场化的深入发展,在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尤其是旅客运输市场的竞争表现得尤为明显时,捕捉消费者内心世界的需求与变化,将消费者的内在需求与铁路内部管理相结合,重塑市场主体下公众眼中的铁路形象。

一、公众眼中的铁路印象调查

面对运输市场上高速公路、民航、水运的迅速崛起和旅客运输市场竞争态势,铁路形象究竞如何?调查结果表明,日常外出坐火车旅行的人明显多于坐飞机、汽车、轮船的人,其铁路优势显而易见。在最有说服力的形象评价栏中,铁路则又明显地落后于民航。在现阶段旅客外出实际乘坐的交通工具虽然是以火车为主,但是旅客心目中的最佳的运输企业,最佳的旅行方式选择已不再是铁路,而是民航。

企业形象来自内外两个侧面,即外部公众评价+内部职工感受,一方面是旅客对铁路部门印象的不好,还有一方面是铁路职工对自身待遇问题的抱怨。铁路是365天24小时营业,大多数岗位是在四班倒、三班倒,要承担起非常大的责任。但是铁路路职工的收入相对来说还是较少的,这样也可能导致职工的工作要求不高,致使旅客对铁路的印象不好。尤其现今的自媒体时期,一个用户的差评便能引起一场对破坏铁路形象的舆论风暴。

二、分析原因

首先是人们对铁路的期望值和需求层次提高了。现在人们对铁路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到达目的地”那么简单了,他们已经大胆喊出了口号:“要有软卧、要有空调、还要有帅哥美女。”甚至有人喊出了,火车上也必须有WIFI。当今旅客运输市场中的服务质量竞争已取代速度、价格竞争而上升到首要地位,换句话说,旅客运输业所占市场份额大小,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服务质量所决定的。同时当今时代人们对旅行乘车方式的选择,既看你的硬件,更看你的软件,。

其次是自媒体时代,人们获得了更多的表达权和关注度。网络时代人们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和关注度也是造成“铁路形象”越來越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拥有表达自己和获得关注的权利,但并不是每一次表达和每一次关注都是理性的事实。因此需要我们的服务信息更加透明,更加重视每一位旅客的要求。

当然,还有媒体的偏向性误导也是始作俑者。媒体中,有一群将混淆是非为手段,哗众取宠为乐趣的媒体人,故意大肆挑起和激化铁路和社会的矛盾,以此来获得更多的关注度,更有甚者通过制造负面信息来要挟铁路,以此来达到经济目的。

三、重塑市场主体下公众眼中的铁路形象

1.提高队伍素质,强化服务意识。在铁路诞生以来,自诩 “铁老大”、“唯我独尊”的传统思想牢固,而今天的铁路市场发展导向,是社会的选择,是人民的诉求。尽管铁路在近两年来在客运方面致力“以人民满意为标尺”转变服务态度、提升服务水平,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社会赞同的口碑,但仍存在“老顽固”的现象。重塑铁路形象首先就是要转变职工的思想认识、树立服务理念,使职工清晰的认识到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达成共识,以更高的服务标准和更优质的服务举措适应市场、开拓市场,为铁路向市场化全面进军凝聚思想动力。其次要对员工培训相关专业知识,尤其是从心理学方面认识不同类型旅客,差异化服务不同类型旅客。

2.优化服务质量,改革服务方式,努力塑造铁路运输的良好形象。铁路要争取客流扩大市场份额,除速度和价格因素外关键是要提高服务质量。首先,要深入进行市场经济形势教育,积极开展承诺服务及服务竞赛,缩小与航空的差距。其次,要加强对客运人员的培训、管理和教育工作,不断强化路风教育,规范服务行为,细化服务项目,增加服务内容,努力提高服务人员综合素质。三是加强旅途包含供应管理工人保证饭菜质量。四是在特快列车上组装闭路电视,改善列车旅途文化娱乐条件。 五是特色化服务,结合具体的工作特点,把服务做出特色。如红色旅游专列,高铁全男子乘务员等等。

3.开展营销宣传,扩大铁路影响,促进社会认知。首先要转变营销观念,充分认识到“市场需要就是生产需要”,加强对运输市场的研究分析,主动寻找目标市场,以求得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加强营销队伍建设。铁路运输企业要在激烈的运输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要有一批具有现代营销理念、业务熟练的运输员工队伍,更重要的是要有一支适应复杂多变的运输市场、具有高素质和能力的营销人员队伍。最后要逐步增加营销宣传的支持与投入,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宣传范围。做好宣传工作一是要主动出击,积极做好新闻宣传。这就要求宣传部门要超前策划,选准角度,组织稿件。同时,积极主动地与各大新闻媒体沟通情况,积极主动邀请新闻媒体记者全程跟踪宣传报道。二是要抓住时机,做好全方位集中报道。抢占社会主流媒体,形成强劲的宣传攻势,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树立良好的铁路形象。

4.完善职工福利。企业必须建立起一套工作激励约束考核制度,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使工作的好坏、效益的高低与员工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他们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专心搞好各项工作,积极思索扩大市场份额的方式方法,主动开拓客、货运市场。一个粗浅的结论是,铁路客运业要强化营销,拓展市场,参与竞争,必须尽快确立铁路外部需求与内部管理相结合的企业形象命运共同体。

四、结语

12.市场主体承诺书 篇十二

一、现行财税体制的由来及成因

中国现行的政府间财政关系是由1994 年分税制改革及其随后的局部调整而形成的。分税制改革前的财政包干制,旨在通过赋予地方政府更大的征税权限,进而释放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活力。其意外结果是“两个比重”的下降,即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在财政总收入中的比重的持续下降。

1.财政包干制下中央财政收入的困境

财政包干制自1985 年开始实行,1988 年得到进一步完善。采取的是“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办法,其主要精神就是包死上解基数、超收多留。在财政包干体制下,流转税是主要税种,政府按照企业的隶属关系划分企业所得税,按照属地征收的原则划分流转税。增值税属于流转税类,同时也是所有税收的主要部分,具有如下特点:不论企业经营状况如何,只要生产就要缴纳增值税;企业规模越大,增值税越多。财政包干制激发了地方政府办企业的激情,20 世纪90年代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就是财政包干制释放出的制度红利。

财政包干体制下,国内税收是由地方政府负责征收、然后按一定规则与中央分成,地方政府往往在符合规则的条件下,对需要上解中央的收入,和不需要上解的收入,分别做极小化和极大化处理,以达到地方多留的目的。这些博弈显著地导致了“两个比重的下降”(1993 年财政总收占GDP的比重与1985 年相比下降了25%,中央财政收入在财政总收入中的比重降至不足1/4)。

2.分税制体制下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依赖

“两个比重”的下降直接导致了1994 年分税制改革的出台和实施,分税制改革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中央政府财力不足的难题,改革措施充分体现了“财力配置上向中央倾斜”的理念。分税制将税种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共享税三大类。诸税种中规模最大的增值税和所得税被划为共享税。实行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财政收入的增速几乎每年都是GDP增速的2 倍。若与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比较,这20 年来,政府的收入增长了40 多倍,而居民可支配收入仅增长了7 倍多。从具体数字来看,2013 年全国各级政府的预算内财政收入为12.9万亿元,加上土地财政收入4.1 万亿元,社会保险收入2.7 万亿元,一共19.7 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8%。当前,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税收占GDP的比重大概是35%左右,现在我国的宏观税负已经和世界发达国家基本持平。

分税制体制下,地方政府预算内收入由过去的依靠企业税收变成了依靠其他税收尤其是营业税,与土地出让和开发紧密相关的房地产行业是营业税的第一大户,所以地方政府将组织税收收入的主要精力放在发展房地产行业上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地方政府的预算外收入资金主体是行政事业性收费,非预算资金的主体是土地出让收入。分税制使“经营城市”的理念得以普及,地方政府对于土地开发的热情空前高涨。1993 年全国土地出让金只有300 亿元,到2013 年上升至41250 亿元,相当于地方自有预算内收入68 969 亿元的60%和GDP的7%。我国政府收入占国民总收入(GDP即为广义上的国民收入)的比重从横向看超越了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其绝对规模也远过于我国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财力基础和向居民提供的公共服务水平。其严重后果是,初次分配中政府收入所占比例过大,不但束缚了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并且进一步限制了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使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大大降低。

二、实施“营改增”的政策目标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是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当前财税领域内矛盾重重,其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我国居民宏观税负过高和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问题。前一个问题牵涉到政府和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后一个问题是由分税制导致的地方政府的“饥饿效应”而产生的,其实质牵扯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间的分配。以“营改增”为主要内容的“结构性减税”可有效遏制我国居民宏观税负持续增高的不利态势,扭转当前国富民不强所导致的居民购买力低下、经济增长方式单一的局面。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原有税源由地方税变为由国税部门征收的共享税,可以从制度上起到降低地方政府推动房地产业发展的热情,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土地财政”急剧膨胀的规模。

1.以“营改增”的实施落实结构性减税

“结构性减税”一词最初是由2008 年12 月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是一种税收有增有减,推动结构性调整、降低居民宏观税负的税制改革方案。“结构性减税”不是普惠制,但最终目的是实现纳税人实际税收负担的降低,修正“国比民富”,税收增长高于国民经济增长,调整现有的国家和居民间的收入分配格局。以增值税替代营业税,则是实现“结构性减税”的关键一步。

“结构性减税”的实质是国家让利于民,通过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社会总需求,进而改变我国目前单纯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降低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也将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购买力基础,为推动产业机构升级铺平道路。

2.优化税制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我国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攻坚时期,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重要一环。然而,现代服务业基本都缴纳营业税,由于重复征税而抑制了现代服务业纳税人增加固定资产投资、进行技术改造、发展出口贸易和外购服务的积极性,不利于专业分工与技术创新。而实行“营改增”恰恰能更好地发挥增值税“税不重征”的优势,有助于降低行业税负、推动企业内部结构调整,促进以科技创新和高附加值为特征的现代服务业发展。

三、“营改增”改革后市场主体的重新定位和政策建议

自1994 年分税制实施以来,“两个比重”逐步提高,至2013 年,两个比重分别提高到了38%和54%。这一结果引发了新问题的出现。第一,比重过高。一方面,由于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政府收入规模过大,过多的财政收入用于政府直接投资和公务开支,侵蚀了本应由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领域。另一方面,居民收入增长缓慢使居民消费比重持续下降导致我国近十余年来经济结构失衡的矛盾日益突出。第二,比重的提高,导致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日益严重。以优化税制和“结构性减税”为目标的“营改增”改革实施以来,对修正分税制的制度缺陷效果明显,促进了政府、企业和居民大三市场主体的重新定位。但是“营改增”改革只是新一轮财税改革的起点和序幕,而且“营改增”的全面推进和具体效果需要后续政策的跟进。

1.理清政府和市场边界,遏制政府增加财政规模的冲动

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政府的活动以弥补市场失灵和提供公共服务为界,应尊重与维护市场机制的权威,培育和壮大市场主体。以“结构性减税”降低企业负担,让企业在投资、出口和提高社会服务上发挥主导作用,成为市场经济的真正主体;以“总量减税”增加国民收入的比重,引导社会总需求健康成长,构筑起消费增长的坚实基础。

规范政府行为,建立有限政府是抑制政府规模扩张的根本手段,具体而言就是:第一,要由以前的直接干预微观经济主体转变为调控和监督市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要由以前比赛的直接参与者变为公正的裁判员,即制定规则,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第二,要由行政手段干预经济为主转变为主要依靠经济和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第三,要由以前的以审批和资源配置为主转变为服务和创造良好的环境为主。第四,要由以前的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转变为更加注重社会管理。政府应该戒除GDP忧虑,我国政府应该建立自信,因为我国的经济增长已经进入市场经济的轨道,微观层面的市场主体会不断地扩大生产规模推动宏观层面的经济增长。

2.调整央地政府收入分配,达到财权与事责匹配

中央政府承诺“营政增”不以降低地方收入为代价,所以必须为“营改增”后地方收入锐减寻求解决方案。一种可行的方案是调整增值税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分享比例;另一种方案是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保障地方政府的财力。第一种方案的弊端在于,无法遏制地方直接参与经济,做大经济规模和扩张城市的冲动;第二种方案有可能会加重日益混乱的地方政府“跑部进钱”现象。从可行性和必要性上来看,结合我国的分税制财政体制的下一步改革,重新划分增值税的分享比例是必要的。但分成比例不宜变动太大,对地方财力的弥补应主要通过改革目前的转移支付管理体制和培育新的主体税种来进行。

调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事责,改变目前地方政府财权和事责倒挂的现状。按外部性、信息复杂程度、激励相容“三原则”划分政府间事权,中央政府应该承担较多的职责。依此思路,应把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外溢效应大、事关全体人民利益的公共服务职能集中到中央层面。从制度上降低地方政府为过多的事责增加预算外资金和非预算资金的冲动。

3.以法制化约束政府收费行为,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

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做到既允许政府进行正常的财政税收活动,又限制和约束政府的越轨行为,这是任何社会建立市场经济体制都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行政性收费问题之所以控制不住,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有效保护公民私人财产权的法律和税法,企业和私人本身缺乏独立的市场主体地位,也就无法以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无力抵御和否定政府的任意收费行为。

加强和推进行政事业性收费立法进程,以法律手段规范和约束政府收费行为。把行政事业性收费纳入政府预算管理,并对政府预算管理进行立法,以限制政府取得收入的规模和范围,让企业和居民真正掌握政府及其财政行为的根本决定权和监督权,重新确立政府、企业和居民三方市场主体权利和责任对等的市场地位。

参考文献

[1]曲哲涵,吴秋余.财税体制的新担当[N].人民日报,2013-11-18.

[2]崔文苑.楼继伟详解财税体制改革思路——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N].经济日报,2013-11-21(6).

[3]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的通知,财税[2011]110号.

13.全县保市场主体工作方案 篇十三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背景下克服和对冲疫情影响,帮助市场主体纾难解困、渡过难关,维护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目标

推进全县所有市场主体有序复工复产,疏通难点堵点、抓好工业企业达产达效,加快各类商场、市场、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复商复市,通过分类分级保主体、落实落细惠企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减轻市场主体负担、加快清欠工作进度、加强企业人才培训、强化政务服务等措施,着力解决市场主体面临原材料短缺、现金流不畅、房屋租金压力大、技术骨干缺失等问题,力争全县市场主体总数较上年不减,重点行业大企业稳定生产,中小微企业数量增加,个体工商户复商复市、应复尽复、数量稳增不减。

二、工作对象

天水轩辕纸业有限公司、甘肃天河酒业有限公司、天水三义混凝土有限公司、天水华盛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等全县规模以上重点企业及其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中小微企业。

三、工作原则

(一)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有机统一,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二)企业主体,产业协同。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坚持以大带小、上下联动、产供销协同,聚焦重点产业链,以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增强协同复工复产动能。

(三)龙头引领,骨干带动。以县内龙头企业为中心,稳定上游供应企业,提升中游协同创新能力,开拓下游市场,带动中小企业正常运转。

(四)强化服务,纾困解难。加强统筹协调服务,落实各项支持政策,协调解决企业实际困难,帮助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四、工作措施

(一)分级分类保主体

1.分级做好保市场主体工作。各乡镇、县直部门分级梳理市场主体问题清单,建立上下联动、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工作推进机制,适时跟进保障。保行业重点龙头企业和产业链骨干企业、重点生活保障企业、疫情防控重点企业和产业链协同企业,确保居民生活有序、上下游产业链稳固。保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业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实现居民基本生活和基本就业有保障。(责任单位:各乡镇、市场监管局)

2.分类做好保市场主体工作。科学分类,摸清企业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现状以及生产经营情况“家底”,做到精准施策。农业农村部门重点保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确保粮油和副食品稳定供应,做到不脱销、不断供、不哄抬物价。工信、商务等部门保疫情防控物资生产企业,维护各种防控物资有序供应、价格稳定;保产业链核心企业,带动上中下游配套企业健康发展;保供应链核心企业,促进供应链上下游稳固和协同发展。商务部门保生活必需企业和商业及商贸流通企业,确保市场正常运转。发改、住建等部门保水电气、房屋等居民基本生活保障企业,确保城市运转和居民生活用水用电用气等要素稳定供应。市场监管、商务部门保个体工商户全面复商复市,简化审批流程,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全面落实“不来即享”,着力解决发展困境,确保个体工商户正常经营。交通运输、文旅等部门按职责抓好本行业内保市场主体工作。鼓励各类市场主体自保互保,内挖潜力、外拓市场,抱团取暖,实现产供销循环畅通,运用科技创新成果,增强生存发展能力。(责任单位:各乡镇、发改局、商务局、住建局、工信局、市场监管局)

(二)落实落细惠企政策

3.加大政策宣传贯彻。在宣传贯彻落实好国家相关政策和省市“55条意见”和“36条措施”的基础上,对国家和省、市新出台的政策,县直相关部门要多途径多渠道通过政府网站及县融媒体中心向全县中小微企业精准推送政策,督促落实政策,为企业提供更加高效、便捷、智能的服务。(责任单位:市场监管局、融媒体中心)

4.推进扶持政策“不来即享”。县直部门梳理汇总本部门“不来即享”事项,建立“容缺受理”惠企政策落实机制,扩大容缺受理事项清单,避免市场主体多跑路。农业农村、工信、商务、文旅、住建、交通、市场监管、税务、财政局等部门6月上旬制定政策实施细则或操作办法(重点列明优惠对象、享受标准、政策时限、申请条件、所需材料等要素),明确办理单位、股室和联系人,主动向市场主体送服务、送政策。利用线上服务平台等,打通政策落地的堵点,实现惠企政策精准匹配、普惠金融精准服务。(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工信局、商务局、市场监管局)

5.全面落实普惠性政策。人社、税务、医保等部门在继续落实好已出台政策基础上,全面抓好国家关于2月-6月减免中小微企业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单位缴费,2月-4月减半征收大型企业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单位缴费,3月-5月对适用3%征收率的应税销售收入小规模纳税人减按1%征收率征收增值税等政策落实。(责任单位:人社局、税务局、医保局)

6.加大地方财政支持力度。加快用于支持市场主体发展的各类专项资金的拨付进度,加快2019年奖励资金的审核和发放,确保6月底前各类奖励资金发放到位。(责任单位:财政局)

(三)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7.推广运用“智慧金融服务平台”。县财政局要大力开展平台宣传推广,实现全县各级金融机构和企业的推广运用全覆盖。在初步形成“线上+线下”服务模式的基础上,缩短放贷时限,帮助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责任单位:财政局)

8.扩大小额信用贷款惠及面。县人行、各金融机构对小餐饮、小住宿、小电商、小批发、小零售、小加工等市场主体,落实企业信用修复机制,实行少抵押、无抵押或信用担保,降低申贷门槛,优先受理融资需求,为信用正常企业安排5-10万元的授信额度,切实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进一步做好不动产抵押登记工作,优化办理流程,破解个体工商户融资难题。(责任单位:县人行、各金融机构)

9.用好市级中小企业创业创新投资发展基金。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县财政局、工信局要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创业创新投资发展基金,简化投放程序,提高投放效率,扩大投放范围,通过可转股债权、股权投入等方式支持中小企业。(责任单位:财政局、工信局)

10.推进分级担保服务。县财政局督促各级担保机构发挥融资担保作用,对信誉良好以上且正常纳税的中小微企业,取消反担保要求,降低担保费率至1%以下。(责任单位:财政局)

11.积极开展银企对接活动。县财政局、工信局、人行及时了解掌握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每季度召开一次银企对接活动,实现融资精准对接。(责任单位:财政局、工信局)

12.强化质押融资服务。指导帮助有融资需求的相关企业办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对有关中小微企业开展专利质押融资产生的相关费用给与事后补助。(责任单位:财政局)

(四)切实减轻市场主体负担

13.严格收费目录清单管理制度。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收取严格按照县财政部门发布的目录清单执行,目录清单之外的收费基金项目,一律不得执行,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拒绝缴纳。收费目录清单在县级财政部门网站上实行常态化公开,相关部门要完善收费基金公示制度,将本部门收费基金项目名称、设立依据、征收标准、征收程序、法律责任等,通过政府网站、公共媒体以及在收费场所进行公示,不折不扣落实国家出台的收费基金减免政策,做到应享尽享。(责任单位:财政局)

14.着力降低用电成本。县供电公司对2月-6月期间一般工商业及其它电价、大工业电价的电力用户(高耗能行业用户除外),按原到户电价水平的95%结算。县发展改革局、工信局、供电公司支持符合条件的工商业全部参与直购电,产业链上稳定的中小微企业享受直购电政策,转供电终端用户的中小微企业享受一般工商业电价优惠政策。对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场所的用电实施阶段性缓缴费用,缓缴期实行“欠费不停供”措施。疫情结束后3个月内,由企业补缴应缴的各项费用,缓缴期间免收滞纳金。(责任单位:发改局、工信局、供电公司)

15.落实房租减免政策。在落实好原有减免房租政策的基础上,推动国务院新出台的房租减免政策的落实。承租国有房屋的服务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免除上半年3个月租金,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要带头;

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为一般工商业减免房租。出租人减免租金的可按规定减免当年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引导国有银行对减免租金的出租人视需要给予优惠利率质押贷款等支持。非国有房屋减免租金的可同等享受上述各项政策。(责任单位:财政局)

(五)加快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工作进度

16.全面完成清欠任务。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监管谁负责”的原则,各乡镇、相关部门进一步强化主体责任,倒排工作计划,落实还款资金来源,逐月调度,对标对表,对欠款额度100万元以上拖欠主体挂牌督办,确保责任到位、任务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2020年剩余无分歧账款金额100万以下的拖欠主体,5月底前实现清零。县清欠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密切协同,形成合力,确保清欠工作各项任务按期完成。(责任单位:工信局)

17.积极回应企业关切。各相关部门对前期清欠工作进行“回头看”,对投诉举报问题线索办理情况开展电话回访,确保清欠工作成果落到实处,让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责任单位:工信局)

(六)加大市场主体培训力度

18.加强企业人才培训。县工信局组织我县企业积极对接推荐参加省上中小企业领军人才培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工匠型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县委人才办、人社局通过举办各类人才培训班加强企业人才培训。同时,依托“中国职业技术培训在线”“职培云”“工业和信息化技术技能人才网上学习的平台”大力开展线上培训。(责任单位:人社局、工信局)

19.加强普惠金融知识培训。县财政局组织银行业金融机构、融资服务机构举办中小微企业普惠金融知识培训班,精准对接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帮助中小企业进一步了解掌握有关普惠金融政策及知识。举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市融资专题培训班,组织投资机构参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项目路演,做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市辅导培训。

(七)强化政务服务

20.充分发挥园区聚集功能。县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东关园区重点围绕技术研发、信息共享、检验检测、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公共服务平台,降低入园企业成本,吸引相关产业的龙头企业和配套企业向园区集中,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围绕产业链延伸,注重产业链条的耦合和配套,着力招引配套企业投资落户,推动落实“龙头企业驱动、配套企业带动、产业集群联动、服务部门推动”的“滚雪球”式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形成。(责任单位:人社局、工信局、县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21.大力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县市场监管局提供高效便捷的准入服务,推行企业名称自主申报,不再实行名称预先核准,允许“一照多址”“一址多照”。对行政许可事项精简材料、压缩时限、优化流程,通过“网上办”“电话办”“邮寄办”等便民措施,保障市场主体尽享优质服务,积极探索并推行“先证后核”、“告知承诺”模式。(责任单位:市场监管局、人社局)

22.柔性执法加强指导。落实《甘肃省市场监管轻微执法经营行为免予处罚清单》,对符合清单规定情形的市场主体轻微违法行为,加强行政指导,免予行政处罚。对受疫情影响,不能按时年报或不能正常开展生产经营的,且不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企业,暂缓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和清理吊销名单。(责任单位:市场监管局、人社局)

五、工作要求

(一)建立包抓联系制度。行业主管部门对各乡镇和本行业重点企业实行领导包抓和派驻联络员,各乡镇对本辖区重点企业实行领导包抓和派驻联络员,形成行业部门分工负责和各级领导包抓机制。包抓领导及派驻联络员深入乡镇和企业现场指导服务,及时掌握企业复工复产情况,协调解决企业诉求,全力支持企业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生产经营。

(二)建立工作专班。建立由工信、发改、财政、农业农村、商务、住建、交通运输、文旅、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人社、税务、市场监管等部门组成的工作专班,重点研究市场主体发展形势、中央和省市政策,学习借鉴兄弟县经验和做法,不断完善提升保市场主体的对策措施。各乡镇、各部门分级分类梳理市场主体生存和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建立问题需求清单,开展精准服务,确保市场主体不减少。县域内市场主体存在的问题,由县专班解决;

跨县域的问题,申请市专班协调解决;

需要省级协调解决的,上报省专班协调解决。

(三)建立监测预警机制。各乡镇和县直各部门要加强对辖区内中小微企业从业人员、经营状况、就业情况等重点指标进行日常监测,定期梳理中小微企业诉求,提高监测分析的前瞻性和针对性,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预警。统计部门要做好每月中小微企业经营状况的抽样调查,并及时公布。

14.开发区市场主体发展情况汇报 篇十四

为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按照上级总体部署要求,开发区把“加快培育市场主体,激发经济发展活力”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主要领导亲自主持召开会议,部署落实全区推进市场主体发展暨无证无照清理工作,提出了“市场主体增数量上质量”的工作要求。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市场主体发展措施

(一)宣传发动引导。面向大中专院校学生、下岗失业居民、失地或多种经营农民及返乡农民工、网店经营者,积极开展进校园、进乡村服务活动,以辅导讲座、资料发放等多种形式开展政策宣传服务,努力实现宣传发动引导一批创业者。

(二)治理无证无照。将治理无证无照与促市场主体增量紧密结合,深入开展查处无照经营促进市场主体增量发展专项整治行动,将辖区分为八个片区,由班子成员带队逐片开展无照排查,依法查处无照经营,并结合“先照后证”、放宽住所登记条件等制度改革政策,积极引导其办照,切实“减少无照总量、解决无照存量、促进市场主体增量”。

(三)指导转型升级。大力宣传有关政策措施,加大“个转企”的工作推进力度,积极引导生产加工型、连锁经营型、科技创新型的个体大户转为企业;引导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改制为公司制企业法人;积极推动企业规范化改制工作,优化市场主体机构,提升发展能量和空间。

(四)拓展领域挖潜。加快发展众创空间等创业服务平台,鼓励利用盘活闲置厂房,提供低成本的创业场所,依托辖区职业院校机电工程学院和电子商务平台淄博友泰电子商务等平台,充分发挥新型创业服务平台孵化培育功能和登记集群效应,进一步有效挖潜发展一批市场主体。

二、市场主体发展情况

目前,开发区市场主体自己纵向比有较快发展,1-9月份

三、存在问题和不足

(一)思想不够解放。经营者思想解放的程度仍然不够,传统小农意识和保守思维定势制约市场主体发育,安于现状、不富也安的落后意识,导致自主择业创业的意识淡化,闯市场的勇气魄力不足。

(二)环境不够优化。当前,政府在优化发展环境方面所做的努力,与经营者的愿望还有差距。在“减收让利”、“少管放活”,以及转变机关作风、提高行政效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依然突出,各级各部门需要思想再解放、政策再放宽、管理再放活。从创业环境看,创业门槛高、融资难度大等障碍依然比较严重,负面清单管理、限时办结制度、社会公开监督等改革措施需进一步落实。

四、关于加快培育市场主体的建议

(一)抓政策完善配套落实。我区应围绕市场主体发展的需要,在落实上级现有优惠鼓励政策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台更加优惠、含金量更高的政策措施,建立有利于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的制度,完善突破性发展市场主体的政策环境和体制机制。同时,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相应制定鼓励兴办企业、支持创业发展、促进招商引资的工作方案和实施细则,以此带动全市各个方面集中全力培育市场主体。此外,应制定产业政策和与之相关的倾斜政策,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引导要素聚集,催生更多符合转型方向的市场主体。

15.市场主体承诺书 篇十五

1 市场技术交易的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主体与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若干分析

在我国境内市场技术交易中,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要素,其中包括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和内容即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另外还有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客体。

(1)市场技术交易的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主体识别。

在我国境内市场技术交易中,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必须合格。观察其合格性,这其中包括对主体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识别。

市场技术交易的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能力是法律赋予主体在市场技术交易的有关技术保密合约的民事活动中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对参与者来说必须具有传递接受某特定技术秘密的资格。以技术成果转让权持有者为例来说,这种资格体现在他们身上,他们就可以有资格在合法的前提下进行市场技术交易,并且有权要求技术交易各方(包括自身)在约定期限内对有关技术内容承担保密义务。违者应负有赔偿有关因此而受损失的其他交易各方的经济损失的责任,并且承担由此引起的其他规定的责任。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能力体现了技术成果转让权持有者在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中享有的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作为由市场技术交易形成的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行为能力,是指技术保密合约主体通过自己的行为进行市场技术交易的技术保密合约的民事活动来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在市场技术交易的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中,主体在具备民事权利能力之后,即在具备了传递、接受、保守技术秘密的资格后,并非都具备了传递接受和保守技术秘密的行为能力,即并非都能在市场技术交易的技术秘密传递、接受、保密活动中通过自己的行为来进行相关民事活动而取得民事权利及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举例说,公民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无民事行为能力之分,后两者的相关活动应由法定代理人代理进行。

在合法的条件下,持有技术成果转让权的让与人可以允许具有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受让人就在被允许且合法的范围内对技术秘密进行再转让,以形成新的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代理人接受委托,传递或者接受技术秘密,形成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除了委托者必须具有形成此关系的权利能力外,代理人自身也必须有参与此关系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其中包括在被代理人授权范围之内。这里受让再转让者和代理人既是技术秘密的接受者,又是技术秘密的输出者。在市场技术交易的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中,其他参与者都应具有与保密责任相对应的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技术秘密流转关系的输出和接受存在于整个流转过程中,输出者和接受者是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主体。有技术保密合约的技术合约主体是技术保密权利和义务的承担者,也就是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然而对于涉及技术秘密的参与者,既使不是技术合约的订立者,也应包括在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范围之内,履行其义务。权利和义务所包括的内容据有关主体所涉及的技术秘密内容的量及重要性的具体情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必须是合格的,符合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特殊规定,否则不能成为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主体。

(2)市场技术交易的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关系及其相对独立性。

在我国境内市场技术交易中,技术保密民事法律关系常以合同或者合同条款的形式构成技术保密关系。以合同方式约定合同签订的各方权利和义务关系,对技术秘密有权要求和承担在法律意义上的作为或者不作为是有关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主体间权利和义务的构成方式。在以合同形式确立这种关系时,技术秘密输出方有权要求接受方承诺履行对技术秘密遵守在法律意义上的作为或者不作为。接受方在做出履行承诺的同时也应有权在法律、输出和接受双方同意等条件的许可下要求输出方就同一技术秘密内容、同一保密形式或者其他保密形式做出相应的承诺。接受方与输出方的这些承诺以合同的形式订立。保密关系经过以合同方式合法约定后,合同就有了法律效力。市场技术交易的技术保密合约及其法律关系主体都必须守法,其合约民事法律关系包含的权利和义务所涉及的主体不仅包括技术合约的签订者,也包括技术秘密的参与者,其中包括在技术交易的技术成果的介绍和技术合约的制订、实施过程中涉及技术秘密的有关各方的参与者。

市场技术交易形成境内技术合约民事法律关系和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技术保密合约方式,可以在技术合约中约定或者独立订立技术保密合约,也可以根据主要技术保密合约所规定的保密原则和范围再演绎出其他附属的技术保密合约。技术合约民事法律关系与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具有相当的关联性,又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就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举例讲,技术保密合约的订立是以承认技术秘密根据合约约定来传递接受为条件的,不论技术合约是否成立,订立了技术保密合约,就形成了合约约定的保密权利和义务,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也因此成立。技术保密合约独立有效,甚至是在所订立的技术合约失效后于保密合约约定期内继续有效。在此,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相对独立于技术合约民事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2 市场技术交易的技术保密合约主体民事行为的合法性若干分析

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在我国境内市场技术交易中,为进行技术保密而实施的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行为是技术保密合约主体对技术秘密所实施的合法行为。技术保密合约主体的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的条件: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即行为人合格;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行为人的外部表示与其内心意思一致,当意思表示是自愿、真心实意的法律行为,才具有法律效力;市场技术交易的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行为必须是合法的行为,这其中也包括了行为的形式是合法的,其不违反社会公共利益、不违反法律。

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构成要件的行为。此意思表示就是把预期的技术保密民事法律后果的意志表现于外部的行为。市场技术交易的技术保密合约的订立是以各个主体对技术秘密进行保护的预期的民事法律后果达成真正共识为构成要件的民事法律行为。任何缺少对此意思表示的各方其行为就不是此主体民事法律行为。市场技术交易的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行为是取得行为人预期的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是包括技术秘密保护行为的内容合法、形式合法、目的合法的合法行为,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行为。技术保密合约主体的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行为从成立时起具有法律约束力,行为人非依法律规定或者取得对方同意,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

总之,加强在我国境内市场技术交易中对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主体、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主体民事法律行为的研究,以及对此在实际技术保密合约操作过程中的关注,对于在市场技术交易中进一步推行技术保密制度,逐渐完善技术保密机制有着深刻的意义。加强宣传教育,使广大市场技术交易的参与者和涉及者学法、知法、懂法、用法,明确技术保密合约民事法律关系及主体行为的合法性。进一步加快其相关的法制建设步伐,以有利于技术交易市场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使市场技术交易的各方合法利益得到保护,有利于技术交流的顺利和兴旺,促进技术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社会教案《生活中的消防员》下一篇: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