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推进基层信息化建设

2024-07-23

江西推进基层信息化建设(精选14篇)

1.江西推进基层信息化建设 篇一

基层组织建设年工作推进 视频会交流发言材料之一

认真为基层办实事解难题

把基层组织建设年办成群众满意工程

江西省委组织部

按照中央部署,江西省围绕“强组织、增活力,创先争优迎十八大”这一主题,以办实事、解难题为工作突破口和着力点,强化责任,上下联动,狠抓落实,努力把基层组织建设年办成群众满意工程。

一、坚持书记抓、抓书记,带头解决问题。省委高度重视基层组织建设年工作,省委常委会专题进行研究,制定出台“1+7”文件,按照七个领域分别确定解决突出问题的具体方案,并先后召开2次视频会、1次现场会部署推进。省委把支持中央苏区和罗霄山脉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作为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的实践平台,与弘扬井冈山精神和苏区干部好作风结合起来,38名党员省级干部每人联系一个县市区,确定一个党支部为基层联系点,带动全省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建立基层联系点9600多个。各市、县、乡党委书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2.6万余名市、县、乡领导干部直接联系群众,解决实际问题1.4万余个。

二、坚持抓基层、打基础,实施“十项工程”。围绕基层党建工作重点任务,实施基层组织建设“五覆盖”、党员队伍建设“五发展”、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选优训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达标升级”、基层党组织经费保障机制落实等“十项工程”。本着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今年省级财政新增安排党建工作经费2.1亿元,用于落实基层党组织活动经费、提高基层干部报酬、维修改造村级活动场所等。11个设区市财政相应新增配套基层党建经费500至1000万元,重点为基层办实事、解难题。

三、坚持抓两头、带中间,加强分类指导。在调查摸底、分类定级阶段,我们选取吉安市和新余市开展分类指导试点,遴选了210个不同领域、不同类别的基层党支部进行案例分析。通过“解剖麻雀”,总结提炼巩固先进、推动一般、整顿后进的措施和办法,印发全省。全省99066个基层党组织完成分类定级,实行分类管理。针对农村党建基础较为薄弱的实际,突出整顿后进村,实行“一村一策”。针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相对滞后的问题,推广新余市公开选聘优秀党员干部到非公有制企业担任党组织负责人经验,省委组织部直接联系指导33家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针对机关党建工作不平衡的问题,全面加强省直机关党支部规范化建设。

四、坚持抓项目、建规程,健全推进机制。探索以项目化建设的办法抓党建,建立以创新探索型项目为基础、以典型示 1

范型项目为重点、以制度推广型项目为引领的“金字塔”式项目库,完善“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制度、一本台账”的项目推进机制。目前,全省265个创新探索型项目、36个典型示范型项目正在顺利推进,“民情家访”、“先锋创绩”等2个制度化成果在全省推广落实。同时,我们重点围绕解决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干部“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全面建立乡镇、村、街道、社区、机关、高校、国有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九个领域基层党建工作规程。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这次会议特别是源潮同志的重要讲话要求,认真落实基层组织建设年各项任务,扎实抓好整改提高、晋位升级工作,建立健全 “三级联述联评联考”制度,将基层党建工作纳入各级党委班子考核内容,组织部分市委书记和省直机关、省属国企、省属高校党委(党组)书记向省委进行一次党建工作专项述职。力争通过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推动每一个基层党组织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新的提高,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2.江西推进基层信息化建设 篇二

1 制约基层统计信息化建设的症结

(1) 统计制度方法滞后制约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现行的传统工作模式下设计的统计制度方法、业务流程, 制约着信息技术的应用。按专业设置统计机构, 分专业设计和实施统计制度, 造成统计指标的重复设置, 各专业应用软件由各自独立开发, 强化了专业分割, 不仅加重了基层负担, 更重要的是形成数据割裂, 影响了信息处理过程的资源整合和共享。

(2) 资金困难, 投入不足, 硬件建设滞后。资金问题一直是困扰统计部门特别是县级统计部门的最突出问题。统计业务费用支出不断增加, 而上级主管部门划拨的统计事业费远远不够, 同时有的县市地方财政也十分困难。这使得县级统计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很少或根本没有资金投入信息化建设, 导致统计部门在整个统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硬件建设滞后。基层统计部门硬件设施一般比较差, 性能比较落后, 难于适应统计工作的需要, 严重制约了基层统计信息化的发展。

(3) 统计手段落后, 统计信息处于被动地位。由于统计方法制度的滞后, 多年来统计调查手段也基本没有变化, 现行统计报表制度的种类还是月报、季报、年报全面调查;操作方法也还是层层布置下去, 级级汇总上来。我们通过实行部分企业网上报送的试点, 遇到的阻力依然是落后的方法制度的制约, 重复交叉严重, 效率低下。在IT产业高速发展的今天, 使用这种手段, 等于无视科技的发展与进步。

(4) 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信息化发展越快、水平越高, 信息安全面临的问题就越复杂, 要求也越高。网络安全的突出问题有网上信息被泄露, 篡改和假冒, 黑客入侵, 计算机犯罪, 病毒蔓延和不良信息传播等等, 影响统计信息安全的因素很多, 但总的来讲, 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运行安全因素, 包括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电源故障、人为操作失误或错误、设备被盗或被电磁干扰、线路截获等。网络信息安全因素, 包括机密信息由于公网线路截获造成的信息泄露、由于非法用户的入侵或合法用户越权造成的未经授权的访问以及由于非法篡改、删除、插入造成的信息完整性被破坏等。管理控制的安全因素, 包括机房建设不规范、责权不明、管理混乱、安全制度不健全等。

(5) 统计信息人才的建设性问题。第一, 对信息化人才的重视相对不够。由于基层统计信息化发展参差不齐, 部分县级统计部门领导对信息化趋势和作用认识不到位, 长期以来, 形成了“重业务、轻信息化”的问题, 信息化工作得不到重视, 信息化人才价值得不到发挥、“隐性人才流失”较为严重。第二, 信息化人才专业数量较少、素质偏低。基层统计信息化人才普遍较少, 而且其大多属于“半路出家”型, 甚至有些是稍微懂得些微机知识的其他统计业务人员兼任, 大都没有深厚的信息化理论基础, 工作中大多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上级以及单位领导安排的日常性工作, 缺乏开创性地搞好信息化工作的能力和积极性, 不能切实地为统计工作服务。第三, 对信息化人才选调相对不稳。基层信息化人才普遍存在人员流动较频、不稳定等问题, 不利于基层信息化的长足发展, 有时由于人员衔接不上, 而造成统计资料、统计信息丢失等问题频频出现。大部分基层统计信息化人才除了本职工作外, 还兼有其它的统计业务工作, 这些都使信息化人员缺乏精力和劲头, 不能全身心投入于信息化建设工作。第四, 对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相对不够。信息化产业发展迅速, 知识更替加快, 这些不只要求信息人才的数量有所增加, 而且迫切要求信息化人才不断学习, 不断充实自我, 否则就会被信息化社会所淘汰。由于大部分基层信息化人才缺乏学习、培训机会, 致使知识更新速度过慢, 因而很难适应不断发展的统计信息化工作的需求。

2 加强基层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针对目前基层统计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以上薄弱环节, 我认为, 应该在今后的统计信息化建设工作中, 采取多种有效措施, 集中力量加大对基层统计信息建设工作的投入, 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 进行统计制度改革要按照网络化信息采集的要求设计统计制度方法, 整合报表制度, 解决目前各专业统计报表之间指标不衔接, 标准不统一和重复、交叉等问题。建立统一的统计指标、统一代码和统一计量单位, 使各部门能够做到数据相互交换, 信息资源共享。

(2) 加大设备投入, 夯实硬件基础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大对基层统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切实改善统计缺乏专用电脑、设备落后的局面, 确保统计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实施。在基层统计信息化建设中, 基层部分领导要认识到基层统计信息化的重要性。同时, 基层统计部门应在现有的统计信息化硬件基础上克服困难, 充分利用现有硬件设施, 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3) 加快信息传递速度减少环节, 减少干扰, 提高质量, 优化工作流程, 推广网络报送系统的应用, 改变目前主要统计数据逐级汇总、上报的模式, 实行基层直报, 各级统计局同步获取数据, 各级汇总本地区数据的业务流程。

(4)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业务素质在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同时, 必须全面加强统计人员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综合业务等方面的培训学习, 努力建立一支技术过硬的信息化建设的骨干队伍。 (1) 要培养高质、多能的复合型统计信息人才, 营造良好的统计社会环境, 不断完善统计教育的形式。利用网络技术, 大力开展全民统计教育, 普及统计知识, 全面提高人们的统计意识和统计基础知识水平。 (2) 加强各级、各类统计专业人员的计算机及网络知识。为培养掌握现代统计技术和手段, 懂经济、工程和统计分析的复合型人才, 特别是复合型应用型的统计人才, 应加强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及各种统计分析软件包应用技术的能力。

今后, 统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应是:通过统计工作信息化平台的建设, 使统计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网络化和社会化程度明显提高, 使统计部门在政府职能转型过程中走在前面, 进一步提高统计工作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公信度。

摘要:国内整个统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 特别是基层统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 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和问题, 制约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采取多种有效措施, 集中力量加大对基层统计信息建设工作的投入。

关键词:基层统计信息化统计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马逢源.加快我国统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青海统计, 2007 (3) .

[2]徐秋艳.网络经济时代关于统计信息化几个问题的思考[J].统计教育, 2006 (9) .

3.江西推进基层信息化建设 篇三

一、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两翼齐飞”

一是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确立了以玻纤及新型复合材料和精密模具及数控机床两大工业主导产业,两大工业产业主要以物理加工为主,對水质、土壤、空气无污染。二是大力培育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精心打造“一条鱼(生态鱼)、一幅画(油画)、一块石(观赏石)、一杯茶(茶叶)、一列小火车(森林小火车)”生态旅游“五张名片”。三是加快发展现代生态休闲农业。按照“接二连三”的思路,以“两茶一苗”(茶叶、油茶、珍贵苗木)为主导,坚持产品品牌化、生产标准化、基地景区化,推动农业和生态旅游融合发展,荣获“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称号。

二、生态建设与环境整治“两手皆硬”

一是实施“森林城乡、绿色通道”造林绿化工程。投入4亿多元造林绿化,完成新造林绿化面积15.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1.4%,荣获全省“森林城乡、绿色通道”建设先进县和森林资源保护先进县。二是实施城乡清洁工程。深入开展了宜居城市创建、“告别白色污染、呵护绿色家园”和农村垃圾综合治理等工作,有效遏制了城市“脏、乱、差、堵”等现象。三是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积极践行可持续治山治水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及中央预算内崩岗重点治理工程建设。

三、生态建设与宜居城市“两全其美”

4.江西推进基层信息化建设 篇四

【发布日期】2006-01-17 【生效日期】2006-01-1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农业部

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也体现了农村全面发展的要求,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求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切实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文明进步,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把广大农村建设成为生机勃勃、环境优美、和谐安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基本原则。一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既要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入手,又要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二是统筹规划,逐步推进。既要坚持规划先行,高起点搞好长远规划,统筹谋划好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生活等各项事业发展,又要从经济条件好、群众积极性高的乡村搞起,先易后难,分步实施,防止一哄而起、急于求成。三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从不同乡村的实际出发,确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措施以及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不搞齐步走、一刀切。四是依靠群众,惠及农民。充分考虑不同方面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承受能力,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维护好农民权益,使农民真正得实惠,不搞形式主义,坚决防止农民负担反弹。五是讲究科学,突出特色。坚持按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办事,注重体现农村特点,传承地方优秀历史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搞一个模式,防止千村一面、脱离农村实际。

(3)目标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目标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通过10-15年的不懈努力,使广大农村逐步达到“五新一好”目标:发展新产业,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实现生活宽裕;形成新机制,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业协会等为主体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展,合作经济组织覆盖农户明显增加,农民组织化程度逐步提高,乡镇政府职能得到切实转变;建设新村镇,村镇建设纳入规划管理,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和公共服务更加完善,村容镇貌显著改观;树立新风尚,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形成健康文明新风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培育新农民,农村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农民整体素质不断提高,逐步成为守法纪、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创建好班子,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明显提高,基层政权真正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更加健全,基层干部真正成为农民群众的贴心人、组织农民创造幸福生活的带头人。

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4)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能力。针对农业生产的迫切需要,加快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繁育、动植物疫病防控、节约资源和防治污染技术的研发、推广。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投入比重。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各级政府要在财税、金融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扶持。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继续实施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扩大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专项补贴规模。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生命财产安全。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对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

(5)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坚持“希望在山、潜力在水、重点在田、后劲在畜、出路在工”的农业发展思路,在保护生态和节约资源的前提下,加大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力度,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实施种子工程、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不断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加快建设油料、棉花、水果、蔬菜、茶叶等生产加工基地。充分利用宜林荒山荒坡,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毛竹、油茶等,加大对湖泊、大中小水库、易涝低洼田、宜渔稻田等资源的开发,进一步扩大全省水产养殖规模,发展各具特色的特种水产养殖。大力发展畜牧业,扩大畜牧良种补贴规模,推广健康养殖方式,安排专项投入支持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试点。加强动物疫病特别是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突发疫情应急机制,加快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确保基层兽医队伍稳定。着力培养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扩大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各级财政要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为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中小企业扩大融资渠道创造条件。抓好优质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园艺、畜牧、水产等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快发展循环农业,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形成“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在全省形成一批各具特色,具有规模效益、品牌效应和产业集聚力的优质农业产业群。

(6)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鼓励和支持商贸企业、邮政系统及其他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改善农村市场环境。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引导各类大中型流通企业直接到试点县(市、区)的乡村投资建设连锁“农家店”。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加快农业标准化工作,健全检验检测体系。供销合作社要创新服务方式,广泛开展联合、合作经营,加快现代经营网络建设,为农产品流通和农民生产生活资料供应提供服务。

三、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7)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推进跨地区劳务协作,组织和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向城镇有序流动,不断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发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着力发展县城和在建制的重点镇,从财政、金融、税收和公共品投入等方面为小城镇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要着眼兴县富民,着力培育产业支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乡镇经济,引导企业和要素集聚,改善金融服务,增强县级管理能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8)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城乡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进城登记求职的农村劳动者提供免费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工资保障金等制度,切实解决务工农民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加强务工农民的职业安全卫生保护。逐步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依法将务工农民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认真解决务工农民的子女上学问题。

(9)加强扶贫开发工作。因地制宜抓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整村推进扶贫规划的实施,加快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抓好贫困地区劳动力的转移培训,扶持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地区调整结构,拓宽贫困农户增收渠道。继续实施以工代赈工程,积极组织贫困群众投工投劳,认真落实劳务报酬政策。继续增加以工代赈等扶贫配套投入,完善管理机制,提高使用效益。加快完成深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贫困人口易地搬迁扶贫任务。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

(10)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在搞好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继续搞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滨湖地区的排灌设施改造,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大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科学施用化肥,引导增施有机肥,全面提升地力。增加测土配方施肥补贴,继续实施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和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试点。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继续推进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稳定完善政策,培育后续产业,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和完善水电、采矿等企业的环境恢复治理责任机制,从水电、矿产等资源的开发收益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企业所在地环境的恢复治理,防止水土流失。加大农村能源、农村电网、农村公路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力度。

(11)加强村镇规划管理。以乡镇为单位,搞好乡镇所在地、行政村、自然村规划。安排资金支持编制村镇规划和开展村庄治理试点。规划要体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产业发展、生产生活设施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全面进行规划。县(市、区)要加强对村镇规划的指导和管理,建立“村庄自愿申请、乡镇审核批准、县里统一备案”的自然村新村建设申报制度。自然村新村建设申报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乡镇审核批准后才能开始实施。严禁未规划先建设、边规划边建设、违反规划乱拆乱建等现象。要加强乡镇所在地的小城镇建设,使乡镇成为辖区内的农业生产指导中心、教科文卫服务中心和社会管理中心;加强村委会所在地的中心村建设,使中心村更好地履行直接面向广大农民群众的服务和管理职能;加强自然村建设,使自然村成为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12)大力改善人居环境。抓好“六改”:一是改房,做到房屋整洁。有保留价值的房子可进行整修,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和名胜古迹要注意保护,没有保留价值的土坯房和“空心房”要逐步拆除。坚持“一户一宅”,引导有建房需求的农民在规划区内拆旧建新,引导独立户和散户集中建房。新建房屋要经济实用、安全美观,体现地方人文特色,注重节地、节材和节能。二是改栏,做到人畜分离。对猪牛栏进行改造,有条件的地方提倡发展畜牧小区。三是改水,做到逐步饮用上卫生安全的自来水。根据不同地方的水源条件,50户以上的村庄可以自然村为单位,使用小型供水设备抽取地下水或引山泉水,规模小的村庄和散居农户,可推广一家一户机械提水,基本实现自来水。自来水的水质要卫生安全,收费要规范,尽可能减轻农民负担。四是改厕,提倡使用水冲厕。既要推广适宜农户使用的“三格式”、“双瓮式”水冲厕,也可建设与沼气池相结合的水冲厕。五是改路,做到道路硬化。逐步做到进村道路和村内道路硬化,改善通行条件。六是改环境,做到林果成荫、环境优美。整治脏、乱、差,对水沟、水塘、垃圾进行全面清理,搞好农户家庭卫生。要与发展庭院经济相结合,宜林则林,宜果则果,搞好村庄绿化。推进“四普及”:一是普及沼气。在有条件的村庄普及沼气,推行“猪―沼―果(菜)”等生态农业模式。二是普及有线电视。在全面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的基础上,完善县、乡、村有线电视传输网络,提高农村的有线电视入户率。三是普及电话。加强农村通信网络和互联网建设,提高农村的电话普及率和网络覆盖率。四是普及太阳能。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在有条件的村庄和农户逐步推广太阳能热水器。

五、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13)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强化政府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认真落实“一费制”、“两免一补”等政策,从2007年开始全省农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完善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教职工工资保障机制,继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力度监管和规范农村学校收费,进一步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

(14)继续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以先进实用农业技术和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加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增强农民科技致富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培养造就守法纪、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提高补助标准。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各级财政要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纳入预算,不断增加投入。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15)全面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结合实际制定农村卫生发展规划,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每个乡(镇)要有一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每个行政村设立一所卫生所(室)。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室)要逐步达到相应的配置标准。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康发展,稳步推进农村医疗救助试点,逐步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进一步加强血吸虫病等地方病防治。加强农村计划生育服务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

(16)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各级财政要增加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投入,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保护和发展有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活跃农民文体生活。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

(17)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加强农村敬老院建设,基本实现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扎实做好农村特困户救助工作,积极探索农村养老保险制度。2006年开始抓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试点工作,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8)积极倡导乡风文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强化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入推进文明村镇、和谐村组、和谐家庭等形式多样的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树立勇创家业的理念,大力倡导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倡健康文明的丧葬文化,逐步规范并加强农村墓地管理。继续推进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保障农民群众安居乐业。

六、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19)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继续搞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加大政策理论、法律法规和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引导农村基层干部发扬求真务实、踏实苦干的工作作风,广泛联系群众,增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关心和爱护农村基层干部,继续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充分发挥农村共青团和妇联组织的作用。

(20)进一步推进村民自治,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搞好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深入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鼓舞农民,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积极发展农村村落社区组织,培育各类专业经济合作协会,推动农村志愿服务活动。积极推动和引导村民理事会的健康发展,使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七、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21)进一步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创新乡镇事业站所运行机制,精简机构和人员。按照强化公共服务、严格依法办事和提高行政效率的要求,切实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加快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责任明确、财政分级投入、经费稳定增长、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深化农村学校人事和财务等制度改革。推进和完善“乡财县代管”财政管理方式的改革。

(22)统筹推进农村其他改革。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完善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促进林业健康发展。深化国有农(林)场改革,逐步剥离国有农(林)场办社会的职能,转变经营机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建立产销区稳定的购销关系,加强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步伐,完善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加强对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培训,拓宽就业安置渠道,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抓紧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巩固和发展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成果,进一步扶持农村信用社减轻历史包袱,完善治理结构,优化经营机制,强化支农服务功能,实现国家支农政策与农村信用社信贷政策的良性互动。县域内各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新增存款要保证一定比例投放当地,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八、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

(23)加大对农业的政策扶持力度。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行之有效的支农政策,重点在“多予”和“强化”上下功夫。总的要求:一是做到“三个终结”,实现全面取消农业税、农业特产税(除烟叶外)和牧业税的目标。二是做到“三个高于”,支农资金要按照法律规定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全省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三是做到“三个强化”,强化粮食直补力度,将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资金总额提高到粮食风险基金的50%以上,同时强化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新增化肥储备利息补贴。四是做到“三个加大”,加大财政对粮食大县和财政困难县的奖励补助力度;加大国有农(林)场税费改革力度,将农(林)业职工土地承包费中类似农村“乡镇五项统筹”的费用全部减除,财政给予适当补助;加大农业综合支持和服务能力建设力度,增加生态公益林补偿、农田水利、农业科技、扶贫开发和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完善减灾防灾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农技服务和农村流通体系,加强安全饮水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实现“三个加快”,加快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和农民培训步伐,加快农村公共卫生设施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农村医疗改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市、区)扩大到40个。

(24)对自然村基础设施建设适当扶持。具体是“两补两免一简化”:对改善自然村通村委会所在中心村和自然村内道路通行条件,给予水泥等实物补助;对农户改水、改厕、建沼气池,给予适当的资金或实物补助。免除自然村和农户改建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的各种规费;免费向自然村提供规划图纸和向农户提供房型设计图纸。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方便、快捷、规范的服务。

(25)统筹安排各种支农资金和项目。省直各有关部门实施乡村公路建设、农村“六小工程”建设、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文明村镇建设、小康示范村建设、农村村落社区建设、定点扶贫和移民搬迁等项目,要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要求,统筹安排。对中央和省分配以及来自其他渠道的各种支农资金,县(市、区)政府在不改变资金基本用途和管理渠道的前提下,可进行整合,捆绑用于新农村建设。对保农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和农村中小学教育正常开支的转移支付资金,以及给予农民的各种补助款,要及时拨付到位,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

九、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

(26)把新农村建设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各级党委、政府要全面理解和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要求,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为目标,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投入机制,建立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机制,建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工作机制,建立社会各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机制,努力健全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治理机制,加强领导,统筹安排,精心组织,狠抓落实,扎扎实实把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向前进。

(27)成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由省委书记任组长,省长任第一副组长,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指导。各设区市、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落实领导和指导责任。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立足自身职能,找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研究制定具体方案和措施,认真履行好工作职责,形成建设新农村的整体合力。

(28)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要因势利导,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发动群众,积极鼓励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志愿者以多种方式联系村庄和农户,进一步形成关心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要顺势而为,调动一切积极力量,拓宽社会参与途径,引导人才、智力、资金等资源流向农村、支持农业、服务农民,开创各方面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动局面。

(29)抓点带面,逐步推进。先选择经济条件较好、工作基础扎实、农民积极性较高的村庄进行试点,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年推进。各级党政机关和有关单位要建立新农村建设联系点,每年集中帮建1-2个自然村,搞好服务、协调、指导,从人财物等各方面帮扶联系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事业发展。

(30)求真务实,注重实效。各地要根据经济实力、村镇现状、人口结构、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制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明确工作重点,加强分类指导。自然村建设要从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需要出发,切忌贪大求洋,急于求成,不要搞进口草坪,不要建广场。坚决防止搞形式主义、搞举债建设。要尽可能降低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户改房建房的各种费用,千方百计减轻农民负担。物价、工商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建筑建材市场监管,防止价格上涨抵消惠农政策给农民的好处,对借新农村建设之机乱涨价、以次充好、销售假冒伪劣建材等行为要依法从严查处。

(31)加强调查研究,推动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农村第一线,掌握新农村建设的进展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好农民群众关心并急切盼望解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要认真总结各地的成功经验,总结推广好的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不断扩大和巩固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32)围绕新农村建设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加强“三农”工作的重要一年。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和各种有利条件,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抓手,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农业农村各项工作全面发展,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

做好2006年和“十一五”时期的农业和农村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进取,艰苦创业,扎实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2006年1月17日

5.如何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篇五

侠客丹心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工程重点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政治利益是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基层民主政治就是为了更好的实现人民群众的政治利益。就如何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我从以下五方面阐明自己的观点:

一、提高农牧民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民主政治意识是关键

多年来,农牧区居民的法制和民主政治观念淡薄,重家族和亲戚利益至上,在村民选举中,注重的是关系的远近,而不是整个嘎查的长远发展,往往忽视了正确行使民主政治权利的社会责任。在农牧区,作为实践基层民主政治主体的农牧民群众,他们关心、支持、参与程度决定着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成败。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首要的是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培训和教育广大农牧民群众,提高他们的法制意识、政治责任感、政治鉴别力和民主参政议政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共同管理,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积极化解各种矛盾,使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在促进基层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改善、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正确划分苏木和嘎查在推进基层民主政治中的权益是

核心

发展基层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依法保证人民群众在基层政权机关、基层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要从办得到的事情做起,从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入手。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把人民群众在基层民主政治实践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上升为政策,把成熟的政策上升为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水平。苏木作为嘎查的上一级基层政权机构,最主要的是把握好正确的方向,领导好、引导好嘎查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相关法律制度的要求,完善村民自治,形成制度健全,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支持村民委员会行使自治权,而不是越权代办或者直接包办。

三、统筹兼顾是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方法

要统筹兼顾就是要全面关注、长远规划、利用有效的手段有效调动广大农牧民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热情,解决现实中最突出的问题。具体应做到:扩大基层民主,要进一步健全基层自治和民主管理制度,丰富基层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教育基层人民群众不断提高参加民主政治活动的热情和能力,保证公民依法实行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同时通过制定村民自治章程,发挥村规民约的作用,通过村民的自治行为,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扶正祛邪,促进村风民风根本好转。要统筹安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切实把中央的方针政策同基层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发展基层民主政治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政权建设、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同在基层形成有效的利益协调机

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紧密结合起来,推动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落实。

四、把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尊重村民自治权作为有力抓手 村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加强农牧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党赋予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一项重要职责,只有在党组织的领导、组织和监督之下,村民代表大会才能获得最可靠的政治保证。因此,在村民决定村里重大事项时,要善于把党的意志转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善于把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吸收为党组织的决策依据,只有这样,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才能在农村得到真正的贯彻,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才能得以巩固和确立。

6.积极推进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篇六

教育筑牢思想道德防线。三角镇党委高度重视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把党员干部作风建设作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摆上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党委书记亲自抓,党委副书记和纪委书记具体抓,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的八个方面良好风气的要求,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把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任务分解到党委班子成员,落实到各部门、单位、村(居)“一把手”,做到按岗定责,责任到人到位。

三角镇坚持每月召开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机关干部学习会,邀请市有关领导作专题辅导报告,组织党员干部学习收看正反面典型案例等,对党员干部进行经常性教育,做到警钟长鸣。深入开展好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针对党员干部存在的作风问题,组织党员干部到市看守所参观,以在押人员的现身说法,认清违纪违法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同时积极开展民主评议行风政风、“三服务一满意”基层评议机关作风等活动,并以村(居)“两委”干部和镇属事业单位负责人为重点,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和党的宗旨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和服务群众的本领。以广场文化、进村入校举行义演等方式,深入推进廉政文化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进家庭,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廉洁教育,使反腐倡廉工作深入民心。

制度规范党员干部行为。加强制度建设,是推进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治本之策。近年来,三角镇在落实《三角镇党政领导班子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三角镇村(居)“两委”班子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种制度,细化和规范党员干部行为,从制度层面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

三角镇制定镇党政领导班子和机关部门、单位联合接待日制度。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会同镇机关部门、单位每月至少一次到联系村或入组直接面对群众,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现场解决或解答群众提出的困难和问题;对现场不能解决或解答的,党政班子成员要跟踪并督促相关部门限期办结。该镇建立了村党员干部驻组入户制度,要求村党员干部每月至少10日入组入户听取意见建议、宣传方针政策、解决群众困难,让广大群众从身边就能体会党员干部作风的转变。该镇还完善“一事一议”和民主议事制度,严格执行政务村务公开、选人用人、任前谈话、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土地转让、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制度,切实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

监督确保落实到位。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监督,是推进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保障。要通过加强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领导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三角镇积极完善监督网络,把党内监督和人大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网络。同时,畅通群众反映意见建议的渠道,在互联网上公开了意见箱、书记信箱,群众可将意见建议直接反馈给党委书记;对群众反映的作风、效率等问题,由专人及时反馈到党委主管领导,并分解到各部门、单位,限时解决或解答,把镇属各部门、单位的工作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2006年至今,三角镇从互联网络、信访等渠道收到群众反映的意见建议920条,其中属该镇处理的630条,已办结的596条,44条未办结的意见建议都作出了解释说明。三角镇不断扩大监督的视野和范围,积极探索8小时以外对党员干部的监督管理,切实做到党员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里、活动延伸到哪里,监督就跟踪到哪里,将领导干部的一切行为都置于党纪国法和社会道德的严格约束之下。同时积极培养

党员干部健康情趣的生活,严禁党员干部参与赌博、迷信等不良活动,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带动民风。

创新教育形式 夯实思想防线。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战略高度,狠抓反腐倡廉教育,积极拓宽教育渠道,创新教育形式,不断夯实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防线,有效推进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廉政文化促进文明风气。

创新形式增强教育效果。黄圃镇从教育效果出发,不断探索,积极创新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的形式。从2004年起,黄圃镇搜集历代圣贤修身治家古训及古今中外名人自律自励名言,以手机短信方式,定期发送给镇党政领导班子、机关干部、农村(社区)“两委”干部、双管单位以及中小学校行政班子等300多人。四年间,共发送廉政短信14000多条,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同时以自办案件说法说纪,把党员干部熟悉的发生在本镇的反面典型案例,从政治、经济、感情、家庭等方面进行震撼心灵的算账教育,揭示腐败不仅给党、政府和人民群众造成极大的损害,而且给个人、家庭带来极大伤害。如水利线的一宗案件查结后,镇纪委、水利工作分管领导到案发单位召开现场会议,给全镇水利部门负责人、财务人员上了一堂警示教育课,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7.江西推进基层信息化建设 篇七

座谈会上, 修水县委常委、县农工部部长贺观群介绍了修水县情, 对修水县移动公司以优质便捷的服务助力修水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农村经济发展予以了充分肯定, 对省通信管理局和省市移动公司对修水信息化建设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九江市移动公司和修水县移动公司负责人分别就信息下乡工作情况作了汇报。修水县农业局负责人、各级乡镇党委书记代表、农民代表分别结合自身体会, 对县移动公司主动服务于当地农民, 提供信息支持和上门培训服务, 拉动产业经济快速发展表示了感谢, 并希望能在提高信息服务水平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农村宽带建设。

黄建新局长对修水县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推进农村信息化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黄建新局长指出, 修水县委县政府和各级乡、村领导对信息化工作和通信业的发展高度重视, 在发展过程中给予大力支持, 有力地促进了当地通信事业的发展。同时市、县移动公司优质高效的服务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与用户的双重满意,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良好的发展环境下, 信息下乡将有着更好的发展前景, 从而更好地为解决三农问题和服务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平台与手段。修水要推向全国、全世界离不开通信的发展, 加快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对服务三农和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黄建新局长表示, 省管局将努力推动信息下乡, 为服务“三农”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同时将积极促进政企融合, 把握信息源、信息传递和信息应用三个环节, 做好信息整合与应用, 把农民最需要的信息及时送到他们手中。他要求省移动公司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自身技术能力, 不断推出更多物美价廉的服务, 更好地服务于“三农”。

8.推进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措施 篇八

开展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启动以来,河北新乐市按照中央和省、石家庄市委的安排部署,坚持“三早三细三严”,高标准启动开展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全力推动开展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各项工作落实,取得了良好效果。

突出“三早”,精心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一是早谋划。2月7日中组部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视频会和省委开展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动员会后,新乐市立即召开常委会,学习会议精神,研究贯彻意见,成立了由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为组长的新乐市开展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筹备组,着手起草相关文件和筹备动员会。二是早摸底。筹备组成立后,利用一周时间对全市160个行政村和80个市直部门进行全面摸底,掌握农村在经济发展、班子状况、治安稳定、产业布局等方面的情况,了解市直部门人员编制、部门职能,为对口安排市直部门驻村工作组提供依据。按照“党群部门包散村、政法部门包乱村、经济部门包弱村”的原则,确定了市直部门驻村工作组安排方案。三是早启动。2月16日石家庄市开展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动员会后,新乐市迅即启动基层建设年活动各项工作,成立了由市委副书记任组长的新乐市开展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领导小组,并抽调人员成立领导小组办公室,抓好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各项工作的落实。2月21日隆重召开动员会、培训会和欢送会,顺利启动了开展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欢送后,全市160个工作组立即入村开展工作。

强化“三细”,大力推动基层建设年活动。一是细方案。新乐市根据省、石家庄市《开展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推进方案》要求,围绕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等中心工作,以基层组织建设为重点,对《方案》进行了细化,明确了驻村工作组成员“干什么、怎么干”等内容。比如,提出市直部门要在资金、信息、项目上大力支持驻村工作组,村“两委”换届完成后帮助农村组织建章立制,每月走访慰问所驻村建国前老党员等具体工作要求,增强了《方案》的适应性和操作性。二是细管理。为方便驻村工作组全面掌握、领会工作重点,新乐市制发了《驻村工作组手册》,其中选编了驻村工作组职责、主要任务、工作纪律等内容,印制了民情登记卡;为确保帮扶效果,新乐市要求驻村干部入村后集中1个月时间摸清村情、了解民意,在此基础上制定帮扶计划和具体方案,并建立工作台帐;为强化活动的调度,新乐市要求驻村工作组每月向帮扶村所在乡镇(街道)党委汇报在村帮扶工作开展情况,督导工作进展和存在问题;乡镇(街道)党委每月向市基层建设年活动办公室汇报一次本辖区驻村工作组在村工作情况。三是细培训。新乐市除由市委组织部、纪检委、农工委、信访局分别针对工作职责、组织纪律、“三农”发展、信访稳定方面进行指导外,还邀请长期担任乡镇(街道)领导职务的老干部、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为驻村干部专门讲授农村工作特点、方法等知识,邀请农村好青年、“创业功臣”讲解创业带福、招商引资等方面的知识,为驻村工作组成员顺利驻村开展工作提供多方面的准备。

9.如何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 篇九

一、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的必要性

1.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早在1978年,邓小平同志就强调,“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才能顺利发展。”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我们党探索执政规律,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问题,也必须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理论与实践作为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理所当然应当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2.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文化体制和其他各方面改革,作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党的建设要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提供组织保证,也必须文秘杂烩网进行相应改革。党的事业的发展没有止境,党的建设的改革、创新也没有止境。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要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供组织保证,也要有新思路、新举措、新突破,不断开创新局面。

3.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是实现党的建设总目标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新世纪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总目标,即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保证我们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了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新要求,即党的基层组织应该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提出了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新方针,即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不断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实现上述目标,必须不断研究党建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党的建设包括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

二、实行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的初步实践

为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江苏省高等学校院(系)党组织工作暂行规定》和《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院(系)党建工作基本标准》,不断提高高校党组织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水平,加强和改进我校学院党的建设工作,我们一改以往常规做法,首先在指导思想和思想观念上实行创新,以此来推动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方式方法的创新,以检查评估、建章立制和总结表彰等为手段,进而不断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我们的创新做法主要体现在:

1.观念创新——以成立院级党委为契机,大力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

我们认为,在基层党建工作中,坚持与时俱,就要紧密结合基层实际,探讨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从我校实际情况看,在我校成立院级党委,这不仅是当前我校党的组织建设工作中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我校和我校党组织五十多年的发展建设与成长历程中的一件大事。从师生规模和党员人数上看,我校1952年建校初期全校仅有一个党总支、100多名党员,今天全校拥有17个院级党组织、3个直属党支部、200多个党支部、3000多名党员,现在许多院级单位的规模和党员数都大大增加;从形势和任务的要求上看,现在院级党政工作的任务也不同于计划经济时期,对外交往频繁,对内任务繁重,各方面的情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上级精神和有关规定上看,上级早就发文有这方面要求,强调党的建设必须按照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党建工作必须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展开,基层党建必须朝着党的建设总目标来加强,从而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的战斗力。因此,我们认为成立学院党委,不能靠简单发文,不搞简单换个图章;而是在指导思想上要有亲观念,要变革创新,做大做足做实这篇加强基层党建的文章,以成立

院级党委为契机,大力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

2.方法创新——以成立院级党委为抓手,通过检查评估和总结表彰等方法促进基层党的建设

我校党委采用创新思维和创新手段,不失时机求发展,与时俱进抓党建。成立院级党委不搞简单化,不搞一刀切,不搞简单翻牌,而是坚持以工作创新为突破口,以取得实际效果为出发点,以推动建章立制为抓手,以全面加强基层党建为目的,通过建立检查评估这一工作平台,以检查促进交流,以评估促进建设,以此全面提升我校党的建设的整体工作水平,从而使成立学院党委工作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富有成效。我们的做法:

一是认真吃透上级文件精神,不断统一思想认识。学校党委从2003年年初开始,就组织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认真学习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中央和省有关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方面的文件和规定,学校党委多次召开常委会、总支书记座谈会、学院院长座谈会、机关部处长会和党员组织生活会,进行专题研究和分析,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开展这一工作的必要和重要性。

二是深入调查研究,制定两个“暂行规定”。2003年上半年学校党委组织部组织有关总支书记,先后到兄弟高校进行了走访和调研,在本校又分别召开了院长座谈会、总支书记座谈会等各种类型的座谈会,经过数易其稿,最后形成了“学院党委工作暂行规定”和“学院工作暂行规定”两个文件。文件对学院的领导体制、决策机制和学院党政的职责权力等作了进一步明确,使得学院党委工作和学院行政工作有章可循。

三是采用检查评估和总结表彰这一创新的做法,从根本上推动院级党委的建设。自2003年9月份以来,我校党委成立检查评估领导组,校党委书记任组长,校党委常委、纪委书记任副组长,成立五个工作小组,党办、组织部、宣传部、学工部和纪委负责同志分别担任工作小组组长,全校20多位总支书记及组织部大部分同志作为其中成员,对全校17个党总支的基础工作进行了自查、互查和检查。检查内容围绕基层党组织工作职责展开。检查方式:一是听取总支自查情况汇报;二是对总支工作进行民主测评;三是召开相关人员座谈会;四是考察并列席其中一个党建工作例会;五是查看有关记录和院级组织的工作文件。这次检查评估,全校共召开17场测评会,参加人数526人;召开17个座谈会,参加人数167人;列席各种会议17场,查看了数以千计的工作文件和记录。工作小组根据检查所得信息和资料,对每个单位进行定量打分并写出定性评价意见,给出是否合格和是否评优意见。学校检查评估领导组,加班加点,及时收集各工作小组的汇报,汇总全校情况,最后由学校党委确定各单位是否合格并确定出“院级党组织基础工作优秀单位”名单。学校及时召开总结表彰会,鼓励先进,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和存在问题,明确今后基层党建工作努力方向,切实使基层党建工作落到了实处。

3.制度创新——把成立院级党委与总支换届选举工作结合起来,切实推动党内制度建设

我校这次成立院级党委,都是在召开党员大会基础上,通过党员民主选举产生的。我们之所以考虑这样做,是想通过成立院级党委与总支换届选举相结合,进一步强化党内制度建设,促进进一步发扬党内民主,促进基层党组织认真地总结工作,明确职责和任务,更好地接受党员群众的监督,从而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为了有效的指导和规范党内选举工作,我校依据上级有关规定,制定了“南航党内选举工作暂行规定”,要求各基层党组织严格按章操作和运行。从院级党委委员候选人的提名,工作报告的起草,到会场的布署和安排,一切均按规定程序办事。从而使基层党组织在制度化、正规化建设上又向前迈了一步。

为了更好地实行学院党政共同负责制,我们这次专门制定了“学院党委工作暂行规定”和“学院工作暂行规定”,这样从体制和制度上进一步明确了学院党委和学院行政各自的工作职责和范围,为更好地推行学院党政共同负责制创造了前提和基础。

4.内容创新——通过成立院级党委进一步强化基层党组织在党建工作中的职权

根据上级有关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这次院级党委成立后,我们通过制定“南航学院党委工作暂行规定”,将学院党委工作内容作了进一步规范和明确。比如全部下放院级党委发展党员的审批权、成立党支部及配备支委的审批权,以及要求院级党委成立业余党校、主持好院级中心组织理论学习等。尤其是院级党委发展党员的审批权,我们认为现在的一个规模大的学院,学生有几千人,每年发展学生党员有几百人,如果还靠学校党委来把关审批,由于面广量大,已经很难做到。真正了解情况,切实从根本上把关的还是院级党委。这样一来,学校党委和组织部可以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检查督促和宏观指导上。

三、推行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的几点思考

2001年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全党同志要坚持从新的实际出发,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使党永远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精神,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工作创新和方法创新,使党的建设不断适应党的事业的发展要求。我们认为,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应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推行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思想上要树立创新意识。

我们认为,要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就要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倡导敢为天下先的创新观念,营造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创新文化氛围。高校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刻认识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对党的建设工作提出的新课题,用新思路来研究新情况,用新办法来解决新问题,自觉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增强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校打破常规做法,采用检查评估,推行建章立制,采取总结表彰的做法,成立院级党委,正是在创新意识指导下而采用的创新做法。

2.推行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工作上要突出创新重点。

党的十六大报告,对党的建设提出了许多新论断、新要求、新举措。当前,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就是要围绕这些新论断、新要求、新举措的贯彻落实来进行。在实际工作中,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展开。一是把十六大报告中的新论断、新要求、新举措学懂弄通,从理论上作出回答,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统一部署上来。二是把这些新部署、新要求、新举措落实到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实践中去。三是善于抓住工作推进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研究,拓展视野,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办法。我校采用创新的方法,成立院级党委,正是围绕基层党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而展开的,抓好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就使整个全校党的建设有了牢固的基础。

3.推行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要注重工作实效。

10.江西推进基层信息化建设 篇十

一、转变观念,积极探索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路子

近年来,国家出台系列强农惠农政策,鼓励和帮扶深山区群众通过移民搬迁,从根本上解决其生产生活困难的问题,同时,又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步伐,逐步实现乡村城镇化、城镇城市化。但是深山区群众很难搬得出、城镇化建设步伐很难加得快的“两难”问题现实地摆在众人面前。为此,该镇针对“两难”问题,深入调研,创新理念,决定通过在圩镇建设移民社区,把深山移民与小城镇建设两项工作同谋划、相促进。一方面坚持宗旨观念,把移民搬迁作为一项惠民工程,以低成本在圩镇安排移民集中安置用地,让深山区群众分享城镇公共资源,提高搬迁积极性;另一方面更新发展理念,通过动员深山区群众搬迁到圩镇来,扩大圩镇人口规模,增强圩镇集聚功能,增强圩镇发展后劲。

二、合理规划,着力确保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品味

一是坚持依法规划。严格按照《天心镇总体规划》、《天心镇土地利用整体规划》和《城乡规划法》等有关规定,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论证,在2006年选定了和新社区的移民集中安置点。二是坚持科学规划。为吸引农民进镇,繁荣活跃圩镇市场,把社区建设点确定在圩镇规划区内、农贸市场附近;为充分调动移民搬迁积极性,把社区建设点确定在交通、就医、就学方便的地段;为增加群众安全感,充分考虑避灾避险因素。三是坚持长远规划。按照节约集中用地原则,充分利用荒地、滩地集中安置移民,按照可持续、扩规模的要求,连续几年的搬迁建设先前考虑,从早规划。四是坚持高起点规划早在2006年就设计好了和新移民社区的详细规划图,对道路交通、房型设计、给水排水、综合管线、绿化景观、公共服务设施、防灾避险、环保环卫、近期远期建设等进行专项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分期实施,确保和新移民社区建设有品位、不落伍。

三、创新模式,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度

在和新移民社区的规划建设实践中,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理事会运作”的模式,实行统一征地、统一规划、统一施工、统一设施建设的“五统一”办法,成立由移民户推选产生的理事会,具体负责建房补助资金发放、联系借贷、协助移民户与施工队伍签订合同、监督工程质量等工作县、镇、村干部一心为民,认真细致做好移民搬迁和社区建设工作,一是当好宣传员,注重宣传发动,深山移民、圩镇社区建设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但不少群众不理解,为此,该镇首先从宣传发动入手,采取召开户长会、印发传单、上门调查等形式,详细介绍规划意图、配套设施完善、搬迁后供电供水入户和老人就医、小孩就学、劳力就业等相关优惠政策,充分调动其搬迁积极性,执行建设规划的自觉性。二是当好服务员,提供优质服务,改变传统的“政府唱戏,百姓看戏”的做法,围绕怎么使社区建的快,建的好的问题,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干部的协调服务作用,消除群众对政府的疑虑,大大调动了搬迁和建设的积极性。三是当好监督员,严格执行规划,坚持原则,认真监督,切实解决部分群众不采用新房型、部分泥工匠不按图施工、少数人乱搭乱建等问题。

四、完善机制,不断提升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服务水平

动员引导深山区群众搬迁到圩镇, 建起新房,住进社区需要做很多工作, 但更重更难的任务还在如何让移民户稳得住、富得起。 因此,该镇从2006年社区建立之初就致力于探索管理服务办法。一是着力完善社区管理服务硬件平台。投资28万元新建了社区服务中心, 内设便民服务室、综治办公室、党员活动室、社区书屋、计生服务室,为正常开展社区人口管理、治安管理、党员管理、公共事务管理等提供便利条件;后来陆续投资220余万元建设了文体广场、 防洪护堤、休闲健身场所,硬化路道、 架设管线等等,为社区群众构建便利、 安全、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二是着力完善社区管理服务组织。建立了 “三会四办”的社区组织管理网络,“三会” 即社区支部委员会、社区管理委员会、 社区建设监事会,“四办”即计生服务办公室、公共设施环境管理办公室,就业培训办公室、和谐平安联创办公室, 推动社区居民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水平的提高。三是着力创新社区管理服务措施。 通过开展农民知识化工程,培训社区移民660余人次,提高了他们的果业、泥匠、电车等知识和技能,除了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外,通过开展就业帮扶工程,实施一对一、点对点的帮扶,有11户承包了200余亩加工橙基地,21人在本镇彩灯厂、玩具厂、 制衣厂等企业务工,8户从银行贷款购买农运车搞起了营运,还有19人长期在天心镇金宝天琪现代农业示范园种植无公害瓜果蔬,更有一大批劳动力干起了建筑,做起了小生意等等,有效地解决了移民的“无事荒”,使得移民由农民向工人、经营户转变,成为圩镇居民后有收入;通过开展以“社区是我家, 管理靠大家”为内容的社区环境卫生维护行动,户户遵守环境卫生维护十项承诺,自觉养成文明、卫生、健康的生活习惯。

11.江西推进基层信息化建设 篇十一

——天宝乡党建工作情况汇报

天宝乡党委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委组织部的及时指导下,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本着“抓党建,促发展,保稳定”的工作理念,以着力推进“五个基本、七个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通过用足、用活、用好活动载体,使新时期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全乡基层组织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全面加强。两年来,天宝乡党委被县委、政府先后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学习型党委”、“党风廉政建设先进集体”、“社会治安优胜责任区”、“计划生育优胜单位”等荣誉称号,先后有12个支部,37名干部受到县以上表彰。现就工作的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乡辖21个村、199个村民小组,3983户,16972人。1个基层党委下设27个党支部(其中21个村支部,5个机关支部,1个流动党支部),有党员638名(其中农村党员583名,机关党员55名)。

二、主要做法及效果

(一)、注重群众参与,提升基层组织的凝聚力。

开展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做优秀共产党员活动,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有效载体,更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有力抓手。天宝乡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参与,通过实实在在的活动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把创先争优各项活动变成汇民智、凝民心、聚民力的过程,有效提升了党组织的凝聚力。

坚持问计于民。在确定发展思路、制定工作方案、进行工作规划等重大事项时,通过召开座谈会、专题会等形式广泛集中民意、民智、听取各方意见,维护群众利益,体现人民群众意愿。2010年天宝乡结合实际,各支部在确定各村发展规划、集体经济发展思路、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建设等方面,坚持“一事一议”和“五议五公开”工作法,通过问计于民的工作方法,把各支部的规划和重大事项决策作为乡党委确定规划和重大事项决策的参考依据,起到了凝民意、集民智的效果。

坚持聚力于民。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远程教育站点等媒介,在走村患户、落实农村工作、开展“三万“等活动的同时,通过进村入户和农民群众面对面打交道,把各项惠农政策、产业建设项目、农村实用技术送给群众,搞好政策、信息、技术指导,为农民群众搞好服务,从而引导群众,凝聚民力,使群众自觉自愿地参与到各项活动和经济建设上来。

坚持服务于民。一是开展“双建双带”活动,促进干部群众致富。广泛开展“自己不致富,不能当干部;局限自己富,不是好干部”为标尺的活动,将全乡21个村划分为较强较弱2大类,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重点解决发展观念落后,发展思想不解放和工作拖拉滞后的问题,弱村变强村的予以表彰奖励,弱村仍然转变不了强村,列入乡党委支部整建对象予以重点帮扶。二是把群众答不答应、满不满意作为检验各项工作的重要标准,通过开展“十事承诺、万岗创星”激发干事活力。紧扣工作中心,坚持把推动发展、服务群众、改善民生、促进和谐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工作职能和岗位职责,将“十事承诺、万岗创星”有机结合,创星目标引导承诺事项,承诺事项紧扣创星目标,做到以诺定星、以星促诺。通过提诺、审诺、定诺、践诺切实增强创先争优活动的针对性和操作性,使广大党员的宗旨意识、群众意识、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岗位贡献不断增大,为全乡经济社会发展注

入新的动力。三是深入开展“双联双助”活动,建立健全支部帮联和党员帮带机制,实施“一对一”帮联贫困党员、病残党员、老弱党员帮扶,解决困难党员、病残党员、老弱党员生产生活问题,让他们感受到党的温暖。

坚持造福于民。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围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民生活动脑筋、想办法、作决策、抓落实,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让人民群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两年来,我们不等不靠,利用有限的财力、物力、人力,大力实施“水、电、路、地、院、校、站、村、户、屋”十大民生工程,总计投入各项建设资金6000多万元;水,积极实施小流域治理项目的材料申报,组织实施了安全饮水22处,解决饮水困难人口7600多人;电,大峡电站和白沙电站建设,先后组建4个施工专班,奋战8个多月,新架设380伏线路两条,架设总长度达到35千米,完成了9个台区变圧器改造;路,两年来,全乡29个村所有通村公路全部修通硬化,新修公路达到31条279公里,完成村级公路硬化25条176公里,全力配合做好白沙电站“兵天”路项目协调服务工作,确保了县级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地,投资300多万元完成锦源1400亩的低丘岗地改造建设项目;院,投资150多万元对天宝中心卫生院住院部进行重建,大大改善了医务水平;校,2009年和2010年先后投资800多万元,先后完成中心学校宿舍楼、教学楼、兰池小学教学楼、葛洞小学校教学楼及教师周转房的建设工程;站,投资200多万元的“兵天路”中心加油站已全面完工,现已投入使用;村,投入200多万元,对双河、葛洞口、锦源、高桥、熊皮沟、关夫垭、将军沟村级活动室进行新建,村级办公场所得到很大改观。户,抢抓扶贫搬迁、高搬低、危房户改造政策,大力实施搬迁、新建和改建,先后对100户进行了迁移扶贫,对20户残疾人危房进行改造,对240户倒房和危房户进行了重建和改造;屋,采取上

争政策和扶持单位,新建农村文化书屋10个,有效提高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二)、注重结合实际,提升基层组织的创造力。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按照“五个好”的要求,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创新体制,丰富活动形式,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生机活力。

加大学习培训力度,强素质。针对村级干部整体素质不高、带动能力不强、致富路子不宽、班子战斗力弱化等实际,重点在“建强队伍”上下功夫,促使干部队伍“强”起来。采取组织出去“看”,发挥优势“学”,聘请进来“教”,带到实地“用”的培训形式提高干部素质,两年来,先后对村干部进行6次全体培训,村支部书记参加县培训2次,每季度对各村文书进行业务培训,特别是计划生育专业知识、魔芋种植管理技术、茶叶生产和加工、药材种植技术等,让干部掌握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干部带头致富。对全乡46名科技致富带头人、68名乡土拔尖人才、86名年轻党员和53名村干部建档立卡,明确了培养目标,真正把村干部培养成科技致富带头人,把科技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和科技致富带头人培养成村干部,全面提升干部素质。

选优配强两委班子,强堡垒。在开展“五个基本、七个体系”活动中,始终把支部建设作为“基石”抓牢抓实。一是结合天宝乡较多党员外出务工实际,2009年外出河北省邯郸市群泰矿业公司打工人员123人,有党员12人,董事长张长明属天宝张蒿子坝人,乡党委结合实际情况,经过考察组建了流动党支部,并积极引导流动党支部开展活动,2009年下半年,流动党支部在张长明的带动下,积极筹资新修了蒿子坝村级公路10公里,在全乡起到了组织领导和先锋模范的作用。二是配齐配强村干部班子,在配强配优原有村班子的同时,通过严格考核对老庄子村“两委”班子进行了调整充实,大胆启用新人,提升了村“两委”班子的生机和活力。

打造优良干部队伍,强作风。在干部队伍管理上,以“五型干部”为标准(即:做一个“学习型、亲民型、实干型、创新型、修养型”干部),建强“三支队伍”:一是党员队伍。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原则,围绕“三培养”作文章,注重从致富带头人,团组织推荐的优秀青年以及具有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优秀青年培养党员,为党组织输入新鲜血液。2011年上半年,全乡共发展新党员19名,其中,35岁以下的12名,科技致富带头人3名,有大专以上学历的7名。二是机关干部队伍。在年轻干部中开展“五个一”(一次志向确定、一次主题演讲、一项兼职锻炼、一次才艺展示、一个拜师学艺)活动,推行民主生活会,干部季度测评,半年全年考核,定期学习培训,年终工作实绩评分等一系列制度,有效激发了机关干部想干事、干成事、干大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村干部队伍。对少数村干部存在“没干头、没盼头、没落实”的思想和对工作存在消极应付的现象。在村干部中广泛开展民主测评、党员评议、干部互评工作,按照季度、半年、全年考评进行评比、定级,对级别较高的实行表彰奖励,对评比较差进行帮助。并加大对村干部选拔任用、教育管理、工资待遇、养老保险等政策的落实力度,激励激发干部工作热情,促进干部干事创业。

(三)、注重求实效,提升基层组织的影响力。

创先争优重在务实干事,重在求实效。要以实现科学发展任务为中心,在发展上、服务上、改革创新上求实效。

1、科学发展上求实效。一是围绕县委、政府“工农对接”战略部署,突出“工业强乡、产业富乡、生态立乡、特色兴乡”发展思路,着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特色经济。坚持实施政策推动、项目带动、村村联动等措施,大力发展精品农业、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全乡基本形成以魔芋、茶叶、山野菜、中药材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发展新格局。

2011年,全乡魔芋规划种植面积达1.5万亩,开发建立高效种芋繁殖基地3500亩。以薇菜为主的山野菜种植基地规划扩建到8个村,种植面积达2500多亩。稳步推进茶叶产业,新建茶叶基地3500亩,突出张家山和王家山为龙头的产业基地,逐步向邻村拓展,全乡茶叶产业基地总面积突破1.2万亩。建立200亩药材示范园1个,分种类、分条块种植适合本地生长的中药材已达80多种,再相继推广到全乡有条件的农户种植。着力培植新兴财源,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实施“工业强乡”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进步为支撑,合理开发利用水电、板石、矿产资源,加强协调服务和规范管理,建成盘活全局、影响深远的工业骨干项目,尽快形成优势,增强市场的竞争力。二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通过抓特色产业、新型工业、基础建设,全乡名村集体经济明显增强,两年来,新增5万元以上集体经济6个村,占全乡的38%,新增2万元以上集体经济11个村,占全乡的52%。

2、服务人民上求实效。党员服务中心是党组织服务党员、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展示形象的窗口。为此,天宝乡严格按照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结合实际,创造条件,切实把党员服务中心建设好。两年来,我们先后投资130多万元,对6个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进行了新建,对云台观等4个村进行了改扩建和维修,全乡村级活动场所基本达到独立办公,场所规范。对21个村的办公设施进行了统一添置,配齐了桌椅、档案柜、国旗、电视,13个村配有电脑,全乡投入资金达到56万元;对21个村、5个乡直机关支部,统一制做了网络图牌子,工作制度牌子,工青妇帮建牌子,经济发展规划牌子、创先争优牌子,便民服务牌子,建设了党务、村务、财务公开栏,全乡投入奖金达到32.7万元。

3、改革创新上求实效。一是实行干部条块管理。我们对全乡行政干部实行包片驻村条块管理,条是以分管的领导安排的工作指导全乡,块是以联系村为基础实行组长划片包干负责指导工作,让每一名干部既是指导员,又是战斗员,形成了落实工作以条为主“一竿子插到底”,工作责任划分以块为主“捆绑负责”。二是推行阳光党务。坚持召开党政联席会,执行好议题会前告知、调查研究、个别酝酿、充分讨论、集体表决、分工负责等制度,确保科学决策得到及时落实。

(四)、注重长期性,提升基层组织的战斗力。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要做“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而建立一个长效机制又是提升基层组织的战斗力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基层组织建设的各项工作和活动长期化和常态化。

1、总结经验,谋划长效机制。在工作中通过实践总结、摸索规律,用规范的制度把实践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固定下来、坚持下来、落实到具体工作中,乡党委修订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机关干部管理制度》、《村干部管理办法》、《干部考勤制度》、《干部目标考评考核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办法》、《财务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进行了修改完善,形成以制度管人,制度办事。建立健全考评考核机制。修订完善了《村级目标考评办法》、《村干部绩效考核办法》、《机关干部考评办法》等考评考核机制,实行百分制量化考核目标体系,采取“听、看、访、查、询、评”考核和平时工作记载考核相结合,百分制挂钩乡村干部的工资待遇和奖金,从而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增强干部责任意识和务实工作作风,提升干部的战斗力、凝聚力。

2、统筹兼顾,健全长效机制。标本兼治规范管理,以“双十工程”和“十个全覆盖”为载体,重点突出村级财务管理,惠农资金、民政救济资金的发放兑付,抓牢抓实党风、政风、干部作风建设,形成以制度管人,制度办事,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

展。一是“双十工程”全面完成,进一步夯实了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基础;二是腐败风险教育、排查、预警、化解工作开展得扎实有效。三是以公共权力运行公开透明为目标,大力推进了党务、政务、村务公开、校务、医务五公开,促进了党员干部的廉洁从政。四是以规范村级资产、资金、资源管理为目标,村级“三资”清理及监管代理全覆盖全面实现。

3、整体推进,完善长效机制。一是经费保障。我们把党建工作经费纳入乡财政预算,满足党员教育培训、党内活动、党务工作和资助困难党员等需要。积极做好村主职干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离任村干部生活补贴发放工作。根据村干部的职务、工作年限和贡献大小,缴纳村干部社会养老保险,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二是激励机制。加大激励奖励机制,每年对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产业建设、通村公路建设、宣传信息报道等方面给予经济奖励,2011年全乡经济工作会议,乡党拿出15万元对工作突出的给予重奖,鼓励干部干事创业。同时积极推荐干部参加招录和公务员考试,为干部创造良好环境。

回顾工作,我们深深感到,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县委的正确领导,离不开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大力支持,但是由于天宝乡处于竹溪县南山中部,受地理条件限制和经济基础薄弱影响,在发展步伐和项目建设投入上还不够,加上山区乡镇干部流动缓慢,乡村干部结构年龄偏高,优秀后备干部培养和储备上不足,这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加大力度,注重研究,迎头赶上。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执政能力,以开拓进取、创一流业绩的精神状态,扎实工作,为全面建设美丽和谐新天宝努力奋斗。

12.基层组织建设年推进会讲话 篇十二

推进会上的讲话

李润军 2012年7月9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县基层组织建设年整改提高、晋位升级工作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总结前一阶段工作,查找活动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并对下一步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刚才,卅里铺乡、贾家屯乡、交通局和烟草公司等4个单位作了大会交流,他们的做法、态度都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姜部长对近期工作进行了安排,我都同意,希望大家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13.江西推进基层信息化建设 篇十三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这一时代课题, 在新形势下如何把信息网络技术运用于党的建设, 推进党建信息化, 已成为党的建设的重要课题之一。

根据政党建设未来的发展趋向, “党的建设信息化”的概念将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党的各级组织顺应信息化的时代潮流就要实现党的建设信息化, 要保证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和执政使命的实现, 就必须要综合运用科学技术, 加强信息化建设步伐, 创新党建方式方法, 提升党的自身建设。

当今时代党建工作的显著特征就是信息化与党的建设科学化信息化。当前, 中国已有3.38亿的网民, 网络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影响人们思想、学习、生活和工作的一个重要载体, 信息化已成为时代的主题。为了使党的建设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 满足广大党员的最新需求, 党的建设必须利用网络这一载体加快信息化建设, 突发事件信息公开透明是对应急管理能力的挑战, 这实际上也是对我们执政党的执政能力的严峻考验, 为此, 党的建设不能拒绝信息化, 而是要主动适应信息化。

二、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大多数企事业单位的基层党建机读目录数据库基本建成, 各类数据库已开始建设, 但是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社会里, 基层党建工作还存在着诸多不足:

(一) 认识不到位, 思想不重视

个别单位, 对档案工作不够重视, 不管是在硬件方面还是软件方面都缺乏长远的考虑, 特别是在软件方面, 有的党建工作人员身兼多职, 精力分散, 不但党建业务不能做到专业化, 对计算机专业知识也有所欠缺, 这样, 档案管理软件的应用就相对比较棘手, 本着减轻劳动强度的档案管理软件, 最终却成为工作人员的另一种工作负担。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档案室信息化建设。

(二) 着录格式没有统一

每个企事业单位使用的软件都不相同。就算有使用同一种软件的, 着录格式也有所不同。如:在文件级档号的着录格式方面上:有用全宗号一一组卷年度-实体分类号-一保管期限-案卷号-件号;有用当中的几项内容, 同一项内容, 有的各项目使用的字节长度也有所不同, 有的第1卷案卷用001三个字节表示, 有的第1卷案卷则是用0001四个字节表示;而有的档案室的实体分类是按部分分类的, 如01为办公室, 02为计财室等, 这样在人力、物力、时间上就造成的重大浪费, 无形中增加了档案信息建设的难度。

(三) 档案管理人员缺乏安全和保密意识

有的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室的机读目录未做备份处理, 个别档案管理人员甚至不知道要做数据的备份或完全不懂得做数据备份。随便人都可以开启档案室的微机, 有时, 只要输入的口令正确, , 就可以随意增加、删除、修改记录, 造成数据库本身的安全性、保密性过低, 丢失和泄密现象容易产生。大部分档案室已经进人到全文管理, 但是“开放目录”与“控制目录”往往存放在同样一个数据库内, 很混乱, 有的在档案信息着录项目中没有“控制”项目, 把原始目录数据直接提供检索利用, 操作过于频繁, 使用率过高, 这样就很容易泄露档案机读信息, 这样安全性就相对比较低。有的企事业单位条件比较好, 把档案室直接联在公共网络上, 对于数据的安全就更没有什么保障可言了。

(四) 档案存储不够规范

个别档案管理人员由于平时不注重档案录入, 临到领导过问或上级检查才突击录入, 造成目录数量一时间内急剧上升检查、校对工作方面档案管理人员往往不能做到位, 数据上就容易就出现问题。

三、推进档案信息化的几点做法:

(一) 建立相应的信息平台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 档案作为宝贵的信息资源, 极大地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为此, 构筑起一个多级数字化党建网络, 形成一个相对比较先进、实用、高效的党建工作信息系统, 对于推进党建工作管理科学化有积极的意义。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信息管理应用软件, 建立服务平台和双向交流窗口, 建立统一的党员信息库, 形成科学化、规范化的基层党组织网络管理。

(二) 加快建设档案信息化人才队伍

要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 最关键的是要培养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队伍。目前, 大量高新技术已在档案领域广泛应用, 要适应新形势下的档案工作, 必须培养一批专业型的档案管理人才。档案管理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关系到档案工作数字化建设成败关键。因而, 档案管理人员应该做到:

1. 信息工具运用要熟练。

作为档案管理人员, 要努力提升自我素质, 计算机理论知识和运用技能要能熟练掌握, 同时要做到各种现代信息工具熟练运用, 尤其是要为更快、更好地开发档案信息打下牢固的技术基础, 网络传输工具就显得更重要了。

2. 档案信息要捕捉。

如今是信息时代, 社会要求和评价档案部门更多地将在信息服务的功能上面。为此, 档案管理人员具备的信息捕捉能力要比较强, 在做到熟练、快速地将本单位所藏的利用者所需的档案信息提供出来, 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和优势, 对网上的档案信息资源要做到胸有成竹, 要能熟练地引导利用者获取更多的档案相关信息。

3. 档案信息要鉴定有效的。

档案管理人员, 要把档案利用者所需要的有价值的档案信息有效地传递出来。由于在网络环境下, 信息份量会比较重多, 内容芜杂, 为此, 作为档案管理人员的鉴定评估能力必须比以往更强, 要较好的判断、鉴选、分析档案信息, 从中筛选出有用的部分给特定利用者, 从而保证给利用者提供的服务是更优质的。

4. 档案信息要加工、提炼。

“精要”信息是如今信息社会档案利用者更加需要的, 单凭提供“原件”早已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这就对档案管理人员在档案信息加工、提炼能力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多重价值是档案信息的一个显著特点, 如要产生出新的档案信息, 实现高效利用的目的, 只要档案管理人员从不同角度进行加工, 筛除其中的无用部分, 再重新进行组合, 就能实现档案信息的渗透增值能力。

(三) 着录格式标准要实现统一

根据档案局关于《接收档案目录着录规则》, 要保证检索途径的多元化, 着录项目必须尽量完整, 档案管理人员要根据工作特点选录符合实际的项目, 着录格式要实行统一。

(四) 注重档案数据的安全、保密

档案室管理人员要加强档案信息库特别是未开放信息数据的保密工作, 要参照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 。切实做到物理隔绝, 严防严密。要努力把好数据质量关, 建立健全数据库质量控制体系, 不宜提供利用不达标准的数据, 结数据出现错误的必须要重新录入或及时纠正。

(五) 规范制度, 保障网上党建

要制定建立网上党建工作的规划, 健全制度, 加强管理;要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党员信息服务机制, 基层党组织工作软件要大力开发和优化, 要真正形成适应基层党建工作信息化格局, 基层党建网络的信息内容要不断丰富;同时要加大对包括马克思主义阵地在内的社会科学信息资源建设和计算机网络系统硬件设备的投入。只有这样, 基层党建工作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和要求。

四、结语

总之,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基层党建只有克服困难, 形成完整的档案信息网络, 提高整个党建的工作效率, 使党建管理工作朝着科学化发展, 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更有效地为党建工作服务, 为决策服务, 更好地服务党, 服务社会。

摘要: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而基层党组织在档案信息化建设方面却比较薄弱, 无法跟上时代, 要适应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需要, 就要加强基层党组织档案信息化建设, 促进党建工作科学化。

关键词:基层党组织,档案信息化,管理科学化

参考文献

[1]方燕.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及信息化的研究和制定.

[2]杨丽辉.科学定位——档案信息化的关键.

[3]杨公之.档案信息化建设导论.

14.江西推进基层信息化建设 篇十四

晨报讯 中共上海市委昨天上午举行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工作交流会,对去年市委一号调研课题形成的“1+6”文件贯彻落实情况进行总结,动员部署下一阶段重点推进工作。市委书记韩正指出,以党建为引领,持续推进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各项工作,一切要从基层实际出发。“我们推进创新的工作,总会遇到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基本的工作方法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发现问题中改进工作,在解决问题中推进工作,最终使基层有活力、管理出实效、群众得实惠,使全市社会治理、基层建设工作开拓新局面。”

市委副书记应勇总结了上半年本市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推进情况,并对下一阶段工作进行部署。市委常委沈晓明、徐泽洲、尹弘出席,会议由副市长时光辉主持。会上,杨浦区委书记等进行了交流发言。

推进创新社会治理和加强基层建设:顺势而为,增强合力,聚焦问题,积极稳妥

韩正说,下一阶段,以党建为引领,持续推进创新社会治理和加强基层建设各项工作,关键要把握好四个环节:顺势而为,适应街道体制的变化;增强合力,使街镇职能切实向服务和管理转变;聚焦问题,深化推进网格化管理;积极稳妥,落实队伍建设的各项政策举措。

街道体制调整完善:各部门要主动适应新体制

“街道体制调整完善是这次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任务。调整之后如何适应?首先是要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新问题新情况出现,都是在社会发展变化中产生的。其次要想清楚弄明白,究竟是谁适应谁。”韩正说,一方面,市、区各部门要主动适应街道的新体制,而不是街道新体制去适应上面各条线,这就对条里工作提出了新课题,即如何适应基层新变化。另一方面,街道干部要加快适应街道体制机制新变化以及对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街道内部机构调整,关键不在于牌子,而要看实质。

落实“1+6”文件重点难点:取消街道招商引资,转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

韩正指出,全面取消街道招商引资,下决心把街道职能转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是落实“1+6”文件的重点,也是难点。经过七、八年来的调查研究、探索实践,从部分取消街道招商引资到当前全面取消,市委下了大决心。这件事符合改革方向、符合群众期盼、符合特大型城市管理的规律,再不推进落实就会错失时机。取消街道招商引资必须坚定不移,不断提高认识,执行不允许做选择、打折扣、搞变通。

规范基层网格化管理:重心要落在处置和解决问题上

“城市网格化管理是基层建设的基础性平台,关键是建立完善问题的发现机制和解决机制。”韩正指出,这次“1+6”文件进一步统筹规范了全市基层网格化管理,不仅注重完善问题的发现机制,更要在问题的解决机制上下工夫,重心要落在处置和解决问题上,通过街镇综合执法管理来及时高效解决问题。

五单位发言

杨浦区委书记诸葛宇杰:今年,区里剥离了街道招商引资职能,取消相关考核指标和奖励。街道从事招商引资工作的400多名工作人员,除158人选调到区层面从事相关工作外,其余都加强到管理和服务岗位上。调整后,街道主要领导有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回归到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长宁区委书记王为人:区里梳理了街道8个内设机构与区职能部门、社区各中心的工作对接关系。同时围绕职能转变,修订街道工作考核评价办法。减少了近35项考核内容,增加群众满意度测评分值,分值从原来的20分提高到30分。

闵行区委书记赵奇:今年将试点推进城管、房管、规土、卫监、安监、水务六支执法管理队伍力量下沉,近1000人由街镇管理使用。近期还将对新成立的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执法队伍进行整合、梳理,适时下沉部分力量,预计可增加街镇管理力量400人。

静安区静安寺街道党工委书记胥燕红:通过项目化治理,目标任务转化为实在的项目,在项目产生确定时,注重自下而上向居民广泛征集意见; 在项目的受益人群上,特别注重覆盖面;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突出党员参与性。

上一篇:喜欢和爱的散文下一篇:教学是一门艺术5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