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青蛙吃害虫》教学反思

2024-07-21

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青蛙吃害虫》教学反思(精选8篇)

1.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青蛙吃害虫》教学反思 篇一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谜语作导入,穿插拟人化的动物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结合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探讨,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算法。充满民主氛围的课堂,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己去领悟。在教学中,既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竞争,又让学生互相合作,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并注意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节课总体来说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在本课中我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利用“青蛙吃害虫”的童话情境,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在加减法的教学中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利用拨算盘开展操作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直观经验,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表达和交流,促进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探索计算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性的学习过程,这样做即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又有助于发展学生探索和合作意识,使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有机的结合起来。

三、学习了计算方法之后,注意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样做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出示问题时,应让学生自主发现“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多少只害虫?”和“小青蛙比大青蛙少吃多少只害虫?”是一个算式,这个环节缺少引导。

五、在进行算法的探讨过程中,过于强调打算盘的算法,忽视了其他算法。如果让学生在拨算盘的同时,适当对以前学过的算法进行梳理,这样,学过本节课后,学生会主动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算法。

2.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青蛙吃害虫》教学反思 篇二

一、遵循语文教育规律, 树立大语文识字教学观

“生活即语文”。我们遵循儿童学习汉字、汉语的认知规律, 支持用大语文教育观指导识字教学。第一, 学生掌握一个汉字的过程, 要符合感知—理解—运用的规律。学生识字时要分步走:先认读, 在课文中理解, 会写, 能在语言中运用, 一步步掌握字的音、形、义。第二, 教学时要由具体到概括:由图到字;由事物到字;由字到词、句。词语的学习也要尽可能具体、形象, 一般不做概念的解释。对于同音字、多音字、多义字, 要分析比较, 以免出现错别字。第三, 要以科学的方法指导识字。根据识字的目标要求, 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一个字的字义比较具体, 结合具体的实物或语境学生能理解其意义, 那么就要当堂清;如果这个生字字义比较抽象, 学生一时无法理解, 那就要拖一拖, 等到教材二次、三次、四次呈现时, 再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教学, 或者引导学生自己在课外阅读中领悟这个字的意思。有时学生认识的字, 只要求在本课认识, 放到其他语境中认识即可;会写的字则要求学生会认、会写、会用。

二、发挥教材优势, 优化课堂识字教学

新课标实验教材在编排设计具有以下三个特点:教材中的绝大多数课文中的字都加注拼音, 学生可以借助拼音自主大量识字;教材中的大部分字在课文中反复呈现, 学生在“一回生二回熟”的状态中巩固识字;教材中有许多生动有趣的识字单元, 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寻找规律识字。语文课程标准将教科书摆在了教育资源的首位, 以教材为主识字, 应该是识字教学的主渠道, 丢开了课本识字, 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1.精心设计教法, 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在教学中, 当生字第一次与学生见面时, 我们应该给学生以强刺激, 使学生对字的第一印象强烈、深刻, 如用声音、图像、动作、情意等加强汉字与事物的联系, 以加深学生对所认生字的第一印象, 并且设计各种有趣的活动或游戏, 使生字多次复现。根据生字的特点, 可以给字编字谜、编物谜;可以根据字的音、形、义、图等几个方面, 展开联想;可以连词、连成语、连故事、连歇后语, 甚至可以联想与这个字有关的歌曲、人名、图画等;可以用动作表演;可以编个小故事等等。

2.注重引导发现, 鼓励探究学习

教师要利用每个评议园地里设置的“我的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新的识字方法, 发现字、词、句中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 自主发现学习方法, 并逐步掌握学习识字的方法。如:园地一中, “今天, 我发现了两种识字的方法, 你知道是什么吗?”启发学生和学习伙伴一起去了现用加偏旁、换偏旁的方法认识汉字, 用熟字相加组成新字, 认识汉字。如: (禾+火=秋) 。园地四中, “我发现目字旁的字和眼睛有关”, “我发现偏旁和字义有关”。园地五中, 用反义词 (字义) 识字, 如明—暗、新—旧。这样编排不直接把识字方法呈现给学生, 而是把规律暗含在学习内容之中, 并提醒学生认真观察, 努力发现, 不但可以使学生不断增强发现的意识, 逐步掌握识字的方法, 并把所获得的方法迁移运用于今后的识字之中, 而且可以使学生从发现中提高自信, 不断获得学习的动力。

3.给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 增加展示的机会

新教材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 在语文园地里设有“展示台”, 有的用竞赛的方式, 有的用激励的方式, 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识字。如园地一。的展示台:我会唱:我会唱很多春天的歌……园地二的展示台:识字加油站:我看电视的时候认识了很多字, 让我读给大家听……这样安排, 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出发, 采取了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 使他们能主动参与, 使识字成为他们感兴趣的事, 成为他们自身发展的需要。

三、向课外延伸, 把学生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 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因此, 我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识字资源, 使识字教学走出课堂, 迈向校园, 走进家庭, 走向社会。学生进入校园, 扑面而来的校名、校训、小学生守则和学校里的文化设施;进入班级, 班级名、课程表、黑板报、班级制度……都是学生识字的素材。我经常利用校园文化引导学生识字, 时间长了, 学生就由无意识到有意识地把熟悉环境与识字认字结合起来。我在实践中还积累了许多可行的做法, 如家校配合, 为孩子制作识字袋、识字卡、识字书等, 还根据实际情况, 适时举行识字比赛、评比识字标兵。这样以同龄人引领同龄人, 学生愿学想学, 一方面增强了“识字大王”的识字喜悦, 使他们体会到学有所用, 另一方面激起了其他同学的识字激情, 让学生学有榜样, 赶有目标。

3.让美术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篇三

美术教学互动创造生命活力一、教学方法体现主体性,走出形式化

美术教学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认为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来丰富活动的空间,调动学生学习、参与的主动性。

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的学习环境,营造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会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在意识深处得到大大满足,从而激发其求知欲望。例如,执教人美版美术第一册《剪剪撕撕贴贴画画》一课时,我特意把美术教室进行了一番“修饰”:按小组拼成几个大桌子,错落有致,每张大桌子上摆放了形状各异的石头、各色毛线、蛋壳、彩纸、橡皮泥、水彩笔、胶水、剪子等。当学生来到教室,看到这些东西,尤其是看到了石头、蛋壳、毛线等,感到很好奇,一下子就兴奋起来。学生有的跑到桌前,摸摸石头,又拿起蛋壳看看;有的就干脆围着我问:“老师,为什么我们不按原来的样子坐,发图画纸,干嘛放这么多东西呀?”“老师,这是我们海边的石头吗?”孩子们围在桌前,摸摸这,动动那,每张小脸上都洋溢着新奇与兴奋。虽然已经上课了,但我却没有阻止大家,看着他们充满好奇的眼眸,我觉得我没白费功夫。趁着这股高涨劲,我请学生们坐好,孩子们坐得可直了,瞪大双眼望着我,知道我要宣布今天上课的内容了。教室里鸦雀无声,我弯身从讲台里拿出作品,学生们随着我弯腰的动作,伸长了脖子,直起身子,半站着观察着我的一举一动。当我把由这些材料粘贴成的作品亮相时,大家都一愣,离我较近的同学说:“粘贴画?”我点点头说:“对,我们就利用桌上的材料,创造出一份美术作品。”离我远一点的同学说:“画上面哪有石头呀?”我一笑,请各组组长拿回作品,大家凑近一看,啊,原来石头被涂成了各种颜色!此时,学生们都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大显身手了,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这个情境创设,是通过教室学习环境的布置,别出新意地摆放原始材料,激发了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

二、教学内容体现实践性,走出固定化

美术课是造型艺术课程,学生动手操作比较多,这对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创新能力大有好处。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要求,作为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育手段和教育环境,引导学生进入一个创造之门,不断地丰富他们的感受力,进而形成独具个性的创造。

例如,在教学《画汽车》一课时,我引导学生畅谈:假如你是个小发明家,你想设计一辆怎样的汽车?这时学生的兴致很高,纷纷开始思考。当一幅幅饱含着学生创造力的作品交上来时,我看到有的学生设计了有螺旋桨的汽车,如果路上塞车了可以上天飞行;有的学生在汽车上设计了能自由伸缩的安全保护装置,可以保障车祸后人们的安全。虽然他们的设计还不成熟,但这已经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播下了发明创造的种子。

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美术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勇于实践,善于实践。例如,在执教《漂亮的建筑》一课时,我以导游的身份,挎着相机、背着背包,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带领学生游览了青岛的一些特色建筑。游览完毕后,我和学生又扮演了设计师、建筑师的角色,绘画出了理想中的建筑。这是一种创造,改变了以往单调的教学方式,学生为家乡青岛设计了很多功能齐全、造型独特的漂亮建筑,可以看出他们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

三、教学模式体现活动性,走出模式化

美术教学过程的情趣性和自由性,提供了创造活动适宜的环境。教学中教师要开放课堂活动空间,激发学生的兴趣,体现“寓教于乐”的教学宗旨。

在美术教学中,一个让学生动情的故事、一段形象逼真的表演、一个神奇的魔术表演、一首优美动听的音乐,都可以把学生带入一个神奇的王国。例如,执教《大树的故事》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课堂上我和学生们共同把收集好的树叶抛向空中,树叶如一只只蝴蝶在教室里飞舞,最后落到地上。我及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树叶之间有了遮挡关系、疏密关系,树叶的色彩在层层叠叠中有了变化。为了更快乐地让学生学习美术,我以综艺活动主持人的身份,带领——智慧、力量、梦想三个小组进行游戏活动,用彩色纸做成的树叶来装饰三棵只有枝干的大树,学生们在整个活动中完全沉浸在游戏的气氛中,不但掌握了知识点,也体会到了团结就是力量的合作精神。教师做为游戏中的一员既完全溶入游戏中,又发挥了其自身的作用。

教学中让学生走出课堂,接触社会,把校园、公园、田野等作为学习美术的大课堂,在大自然中学习美术,感受生活中的情趣。例如,教学《唱起来跳起来》一课,我带领学生到舞蹈教室一起跳集体舞,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去,成为学生的朋友,在玩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美术课不画画,老师和我们一起跳集体舞,为什么呢?”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兴趣也越来越浓厚。在跳舞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同学跳舞时的神态、动作,大家还可以互相模仿;观察之后再让学生用自由组合的形式来创造“我们来跳舞”的欢快画面,让他们分享快乐的感受,树立充分的自信心。

赤橙黄绿巧手涂丹青,笔墨纸砚妙笔舞翰墨。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自由的时空中展翅翱翔,在师生愉悦的教学互动之中,扩大学生对美术感悟的视野,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让美术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G].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青蛙吃害虫》教学反思 篇四

景阳乡茨沟中心小学 张忠安

新课程已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生活,走进学生的家庭。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已日渐广大数学教师所接受,新课程环境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以往相比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教材变了,新教材的编写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呈现形式新颖丰富,内容贴近生活,重视儿童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了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相关的素材;教师的教学方式变了,《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生活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努力的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与学生交流、沟通、合作、互动的现象明显增多;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了,已逐渐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学生在思考中学习数学,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在合作中学习数学,不仅如此,新课程还积极倡导和实践学生学习方式的个性化,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学习数学。教材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注重激励学生自得、自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变化,课堂教学渐渐地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用身边的教学资源,发展学生的感知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陶行知告诉我们: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他强调:学生必须与生活、社会相触,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高素质的人。这种要求,我们的教学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都是可以实施的。“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生活课堂化,课堂生活化,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新课程理念认为,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的思维只有通过数学活动才有可能被激活,才能放射出创新的火花。如:教学《乘车》这一课时,让一个学生扮演游览车司机,其他同学扮演游客,车行进的过程中有“游客”上、下车,从而引导学生列出算式:9-8+4=5,5+4-1=8,8—5—3=0,4+2+3=9 „„充分运用学生的视觉直观,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通过体验、感受,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

二、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语言积累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的最佳境界是学生自由与充分的发展。我在教学中体会到:通过改变教师的“教”,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是促使学生主体发展的关键之一。课堂上,教师把那些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带到一定的情境中。如:数学第一册教材是以教学活动的形式呈现的,各单元中每一节的标题都具有情境性与活动性。教学中,我充分运用教材的这一编排特点,调动学生已有的语言积累,发展学生思维。如:在教学《比较》这一课时,首先呈现两位小孩帮助一位盲人叔叔过街的情境让学生观察,再“说一说”谁高、谁矮?接着呈现

同学间彼此“比一比”身高的情境,让学生自己从中观察并领悟到比身高的要

领和规则,再进行实践体验,最后通过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独立思考,对绳子的长短,书的厚薄,桌椅的轻重等进行推理、判断。

再如:教学数学课《猜数游戏》中的“大老鼠背土豆”这一问题时,首先通过创设一个“大老鼠背土豆”的情境,然后,通过拓展故事情节,顺其自然地引出多种多样的数学问题:大老鼠背了7个土豆,可是背土豆的袋子漏了,掉出了4个。问:大老鼠回家后还剩几个土豆?多数学生说是3个(7—4=3),但有的学生说可能是2个、0个,也可能是7个。这些学生对自己的答案都有充分的理由:袋子里的土豆后来又掉了一个,所以是2个;袋子里的土豆会都掉了(7—7=0),所以是0个,袋子里的土豆漏了,后来大老鼠发现了,把土豆全都捡进去了,所以是7个。这样的教学方式,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遵循了儿童的学习规律,学生的在一定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学到了知识,教学效果好。

三、营造开放的教学空间,发挥学生好动的天性

活泼、好动、好玩都是孩子的天性。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课堂教学理应顺应孩子的天性,以孩子的爱好和兴趣来设计教学。如:教学数学课《小猫吃鱼》中的“试一试”时,首先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充分感受“掷圈圈”和“吹泡泡”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还设计了 这样一组练习题:欢欢共掷了()个,套住了()个,用加法表示是()+()=(),用减法表示是()—()=();最后让学生大胆地去猜想、想象。进行开放式的练习,使学生受到强烈感染,学习情绪饱满。在教学中,我们还鼓励学生参与到形式多样、新颖有趣的游戏、竞赛活动之中。如在教学连加、连减时,大胆的把教材中的两个例子作了改动,把它们设计成学生熟悉的富有生活情趣的情境。把全班的学生分成四个组进行讨论,每组创设一个情境,再让学生列出连加(或连减)的算式,其活动形式是:一个人叙述,几个人表演。如:

第一组:有10只小鸟,先飞走了3只,又飞走了2只,还有几只?

第二组:草地上有4只小兔,跑来2只,又跑来3只,一共有多少只?

第三组:河里有8条小鱼,游走了2条,又游走了4条,还有几条?

第四组:草地上有7只小鸡,走了4只,又走了2只,草地上还有多少只?

小朋友表演得十分精彩,大家合作得非常愉快,在这种合作与竞争并存的氛围中,孩子们互相激励,互相促进,不时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想出意想不到的答案,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5.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篇五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热情的行程。”真实的高效课堂需要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需要教师善于设计有效问题,创造质疑机会,捕捉错误资源,从而促进有效生成和学生发展,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给学生注入精神成长的力量。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有时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一脸茫然,无从入手。有时教师虽全力引导,学生却启而不发。其根源是教师没有从学生的思维现状出发,以自己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年龄特征、情感需求的前提下,设计开放、有趣、富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才能促使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来。在主动而积极的探索中,学生就很容易生成富有智慧性的新的东西。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小数大小的比较》时,设计了这样的探究活动。

师:(教师投影出示一张跳远成绩记录单)同学们,通过这张跳远成绩记录单你们能知道些什么? 生1:我知道A、B分别跳了几米。

生2:我知道C跳了3米多。

生3:我知道第一名是B。

师:这里C到底跳了几米几还不知道,你怎么可以判断出B是第一名呢?(组织学生开展讨论)生:因为A、C跳了3米多,而B跳了4米多。

师:这样看来比较几个小数的大小,我们首先看什么?比什么?

生:首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小数就大。

师:那谁是第二名呢?

(师生接着先围绕“假设C是第二名,C跳了几米?”展开讨论,当C跳3.99米时,引出比较3.99米和

3.84米的大小……)

上述教学中,教师独具匠心地提供一张不完整的跳远成绩记录单,围绕学生熟悉的比赛排名这一现实情境展开教学,在学生面前适当展现源于已知而又发展于已知的“新的东西”,使学生始终置身于跃跃欲试的学习境地,展开有效的数学思考。问题的解决过程成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师生在这样的数学教学实施过程中同时获得“精神的力量”和“生活的智慧”。

6.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定稿) 篇六

——对当前新课改的几点思考

什么是富有生命力的课堂?著名教育理论专家叶澜教授在她的《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中提出: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才有真正的生活。通过参加我县实践课堂改革活动,观看杜朗台教学新模式视频,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我受到了很大启发并深深感到:真正理想的课堂是让师生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理想的课堂是和谐的课堂

和谐课堂是充分体现包容性与民主性的课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样化发展。师生、生生、师师之间要建立起民主和谐、尊重与理解、沟通与交流、互信与互爱的合作的伙伴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用宽容与真诚去理解、欣赏学生,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为他们提供公正、公平的发展机会和平台,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

和谐课堂是为学生创设自由氛围的课堂,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我们的教育总是在强调打基础,总是讲要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因此我们的课堂就总是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而没有给学生自由思考与探索的机会。和谐课堂要创造一个自-1-

由宽松愉快的氛围,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机会,让学生更多的体会思考与探索的乐趣,进而孜孜不倦,认真研究,全力探索,最终在反复的思考试验中获取知识、获得经验,达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课堂的新鲜和生动,才能使课堂获得永久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如果总是由老师包揽一切的学习,无疑会阻止学生自由探索的冲动,也就无法体现生命的活力。

二、理想的课堂是有效的课堂

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是一种新型的、符合学生创造性发展的教学新理念,改变了原来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适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方式,也是构建有效课堂的重要途径。特别要注意:

1、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合作学习是以小组、学生自由组合等形式出现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我曾经看到过一段教学视频:课堂上老师只起指挥作用,精讲或不讲,以启发诱导教学为主,联系生活实际,分角色扮演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在某些环节上,有的学生蹲着、有的学生站着、有的由于看不到前面学生的讲解而站在凳子上。一个班近50人,每节课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讨论发言中,表面上看有些乱,但是核心都有一个十分清晰的目标在控制着每一位师生。课堂完全是学生的舞台,老师混杂于学生中间,时常很难辨认。只有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或出现错误时,这时教师出来进行点拨、指导,教师的作用才显现出来。

受此启发,我意识到: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给学生一个足够的空间,从而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就要把课堂让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快乐,进一步激发求知的欲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我对教室也重新进行了布臵,除了一块黑板外,两面白板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我把班级分为六个小组,孩子们给自己的小组起了许多很有个性的名字如:超越梦想队、开心苹果队、智慧组、快乐星球组合……充分发挥团队的优势,让课堂活跃起来,课堂中学生的表现让我欣喜、佩服和震惊,我从来也没有看到课堂上学生这样积极主动、生动活泼,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每一个学生都急于表现自我,每一个学生都充满了自信。自主、合作学习方式得到了充分和真实的体现。

2、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教师在学生的小组学习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不仅要指导学生制订学习目标,补充学习素材,而且要对每一组的学习情况予以恰当的评价和适时的点拨。同时,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还要协调好各学习小组间、同一组学生间的关系,控制好整个课堂结构。

3、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主要包括:会预习、会提问、会组织、会学法、会评价。

三、理想的课堂是智慧的课堂

智慧课堂是一种文化、一种思想、一种生命的体验、一种塑造完美人格的教育。是以会学、掌握方式方法、获得人生体验为目的的课堂;是促使人人获得不同发展的课堂,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感受,都能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要高度关注学习者的自身感受与个体学习,改变不利于

学习者发展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自主探索,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充满情感和智慧的魅力,成为放飞学生个性的殿堂。

1、智慧地导读。应凭借多彩的语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哲思引导学生去感受、揣摩、体验、感悟,与课文对话,与作者交流。要把课上到学生的心里,寻觅一个课文与学生经历的最佳结合点,语言经得起推敲,内容耐人寻味,能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让学生在学习中度过美好的时光。

2、智慧地导记。我们的课堂应由“知者”间的对话变为“智者”间的交流,因为促进人成长的至关因素是智慧而不是知识。课堂不应该只是一个教师教知识、学生学知识的场所,它同时应该是教师、学生生命得以激扬的精神家园。学生是知识的直接探究者、构建者和发现者,而教师应是组织者、激励者和引导者,是学习活动中的共同研究者和首席发言人。

7.让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篇七

一、改变传统观念,引导自主探究

教师要更新观念,明确阅读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教,而是为了学生素质的自我完善与发展而教。《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阅读实践。”孔子亦云:“导而弗牵。”教师应根据阅读材料的性质和阅读主体的情趣,提供条件和环境,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亲历阅读实践过程。如果学生体会到了探究问题根源的快乐, 并开始试着自己去阅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那么真正的阅读也就开始了。

二、创设多维空间,舒展个体灵性

语文课堂不仅是知识建构的空间,更是学生生命活动之所,是展示学生灵性的天地,阅读活动中应致力于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 焕发生命的活力。

1.营造充满磁性的课堂环境

教师应消除“师道尊严”,从神圣的讲坛上走下来,融入学生当中,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用激情感染学生,与学生共同感受阅读的快乐。我们要让学生在拥有自尊、自信、自赏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形成一种自主而非强制的学习状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时间和空间,保证学生能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舒展灵性。

2.引导多元解读,鼓励求异创新

阅读是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需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情感基础、语文积淀,唤起自身的直觉经验,重构文本,获取个性认识。然而,目前的阅读教学常常把本来丰富多彩的文章内容“标准化”“唯一化”,限制了学生充溢灵性的解读,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应尊重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沉淀下自己的思考。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鼓励和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如,教《孔乙己》时,在学生认识到孔乙己是封建文化教育的牺牲品后,还可引导他们想想:封建社会里,摔下来的知识分子很多,但为什么其他人没有成为像孔乙己一样的可怜虫?这给我们哪些启示?通过交流讨论,学生不难理解:造成孔乙己的悲惨命运还因为他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另外,可抓住小说中人们对孔乙己这样苦命人冷漠无情的态度,启发学生思考:人与人之间是否应多些理解与关爱?这样的多元解读, 不仅挖掘了文本的现实意义,丰富了作品的内涵,而且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大有益处。

创新是学生阅读理解和能力实践的综合反映,是学生进一步提高阅读水平的“催化剂”。阅读教学中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 哪怕是奇谈怪论,教师都要独具慧眼地“沙里淘金”,多一份保护, 多一份引导。如,笔者教学《伤仲永》一课,教参认为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是他的父亲“不使学”所致。然而学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有的认为如此结局是仲永自己造成的,如果他自己勤奋思进,何至天才泯灭;有的指出,他成长的社会中趋炎附势、附庸风雅的风气沾染了仲永……对学生思维的跳跃,我特别珍视,大加鼓励,使其保持自主探究的热情。

三、重视诵读训练,培养感悟能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最基本的感悟手段,富有声情的诵读,使静态的作品通过形象化、动态化的声语表现出来,让读者与作者直接沟通,从而再现作品真情,生发独特感悟。

作品丰富的意蕴,存在于字里行间,隐藏在文字背后。阅读教学时,教师不应马上让学生分析理解,而应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去感受,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去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去品味语言文字的旨趣,使他们沉浸在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里,感受蕴含其中的情感潜流。例如,在教授美文《石缝间的生命》时,我没有分析主题思想,而是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谈感悟和体验。有的学生说,读着读着我不禁对如此倔强的生命肃然起敬;有的学生感叹:不知名的花草尚且能如此,作为人,我们生活中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呢?有人高呼:石缝间的生命,如此震慑我的心灵,我仿佛有了无穷的神力……诵读让学生不知不觉中把握了主题,促进了学生主体的发展。

四、拓宽阅读视野,提高鉴赏能力

1.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促进学生灵性飞扬

文学理论家刘勰说过:“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 没有大量的课外阅读,仅仅靠啃教材,学生要想真正提高阅读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课外阅读是学生拓宽人生视野,发展思维能力,心灵成长的有效途径。

例如,学习《鲁迅自传》后,学生已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感。但那是零碎的、模糊的,为了让他们对鲁迅的的伟大人格有个完整、清晰的认识,我要求学生收集有关鲁迅的资料。学生有的阅读了《鲁迅文集》,有的摘录了鲁迅年轻时的故事,有的下载了人们对鲁迅先生的评价……课外阅读让他们对鲁迅先生的崇高品质理解得更透彻了,更深刻体会到了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身甘为孺子牛”的人格魅力。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规定课外阅读量,向学生推荐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关联的作品,也可提供一些有一定质量的报刊、网站、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等;也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教师采取“监控”的办法:集中交流阅读信息,写读书报告等,通过课内外结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丰厚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创造阅读教学新境界。

2.嫁接生活,凸显语文阅读本色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 七彩斑斓的各种媒体、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这些都是学习语文的绝好载体。阅读教学中应尽可能结合教材注入新知识,加大课堂的知识容量,如当前的尖端科学信息,文艺界的新动态,作家的趣闻逸事等,广开活水源头,催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同时,教师可采用多向的学习交流方式,引导学生向社会生活学习。比如,组织学生搞社会调查,鼓励学生尝试社会实践活动,自办语文小报,创办班级刊物等,给学生多留一点想象和创造的空间,让生活成为学生阅读上永不枯竭的源泉。

总之,阅读教学是一个广阔无限的创新天地,新的课程标准赋予了语文阅读教学新的内涵,我们中学语文工作者应不断更新观念,摒弃功利,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己任,努力构建开放的语文阅读教学,让教学舞台焕发异彩。

摘要:阅读教学应关注学生生命的发展,张扬其个性。引导自主探究,创设多维空间,重视诵读训练,拓宽阅读视野能引领语文教学走出误区,创造阅读教学新境界。

8.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青蛙吃害虫》教学反思 篇八

一、确立以生为本的评价思想

多元智力论认为:智力不是一种,而是一组。在智力中,各人的优势与特点不同。人没有智力高下与好坏之分,只有智力的特点不同。每个人具有不同的智力特点与智力倾向。

我们在评价学生时,要以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在评价学生时,不搞一刀切,不排队不排名次,不分优劣等级。以学生为本,只要每一个学生在某一个方面或者多方面有提高,这名学生就是取得了成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学生在某个学段落后,经过努力后又赶上;允许学生某个方面有所突破,某些方面平平淡淡;允许个别“超常”学生脱颖而出,跳级学习。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注意差异性评价,不同学生标准可以不同,重在激发兴趣,使学生建立自信,勤于进取。

二、采用激励性的评价方式

每个人都有成就的需要,学生也不例外。清代教育家颜元先生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苛求学生,不如用一点心力去发现其优点,并以此激励他,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滋味。“十个手指有长短”一个班学生的智力、品德、个性等方面往往存在很大差异,个人的学习活动水平层次也就不同。我们在进行课堂教育时,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现实”和认知水平来教学和评价,对学生应当给予不同的鼓励:一要赞誉鞭策优秀生;二要肯定、激励中等生;三要宽容激励后进生。宽容是一种信任和激励,信任、激励会化作一种力量,激励人自省、自律、自强。在教学中,教师应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尽量揣摩学生的认识过程,顾及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基础,评价时要体谅学生的学习困难,肯定他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进步。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切忌轻率地给学习落后的学生下结论,简单地评价他的智力有问题。另外,教师在评价时尤其应该赞赏学生学习时所付出的努力,学生在遇挫时便会觉得是因为自己未尽全力,下次一定要更努力,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和不断自我完善的心理品质。

三、发挥发展性课堂评价的作用

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孩子,始终坚持将激励性评价贯穿于课堂教学,是我校研究的专题,通过近两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教学中应允许学生畅所欲言,甚至是不可理解的与众不同的思路,给学生一个充分表达的锻炼机会,若错了,再慢慢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接受正确的观点,这正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化腐朽为神奇”的最佳契机。恰当地运用教学中的课堂评价是一种能力,也是一门艺术。我们认为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热切的激励性

在强烈的评价意识和明确的评价目的的基础上,一般来说,评价以激励为主,这种激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对优秀的反馈信息的激励,一种是“后进生”的激励,后进生有一个很突出的心理障碍是缺乏自信。而在这时,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把爱的阳光洒向那些易被遗忘的角落,使他们在引导激励下看到自己的能力和进步从而增强学习信心,并逐渐由后进生转向优等生。如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发言了,反馈中哪怕只是那么一丁点儿合理的内容,也应给予充分肯定。

(二)诚挚的情感性

在评价过程中,要注意融注情感教育,做到心诚意切,对学生高度负责。评价恰当,不但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支持,也可获得感情上的满足,所以就要求教师了解学生、观察学生、分析学生,实事求是地肯定他的优点。教师要善于“从鸡蛋里挑出骨头来”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就会唤起他们的学习激情,产生莫大兴趣和动力。气可鼓而不可泄。教师决不可主观片面地随意否定学生,当然,也不能把溢美之词当作廉价施舍,那样的话,效果也将适得其反。

(三)精当的指导性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要善于扮演“公正法官”的角色,及时给予精辟恰当的“判决”,从而使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有一个科学的正确估计,并进而明确不足,找出努力的方向。

教师的课堂评价一定要防止过于笼统模糊的倾向,有位教师让学生朗读课文,完了只是说了一句:“读得不错,请再读下一段?”如能换成“读得响亮流利,很好,如能在速度上放慢一些,注意停顿,掌握好语气就更好了。”这种评价,一分为二具有辩证性,针对性强,有的放矢。不仅使学生准确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知道努力的目标,也会有一种受到关怀后的温暖。

(四)强烈的启迪性

一名高素质的教师,他的教学评价应具有强烈的启迪性,妥善地通过巧妙的教学评价,启动学生的思维,开发他们的智力,吸引他们注意力,挖掘他们的心理潜力,如一位学生作文中用水晶来比喻小公主的眼睛,教师给予很高评价:“比喻恰切精当”,问“为什么”,学生回答:“透明嘛,用这个比喻写出了孩子心灵的纯洁无瑕”这固然不错,但不够全面,这位老师没有忙于作出评价,而是又顺势问了一句:“那为什么不用玻璃呢,它不也透明吗?”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从而悟出用这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童真的纯洁和可贵。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能够独立思考的创造者,而课堂教学又是学校教育中最关键的一个因素,可以说课堂教学的优劣将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的成败,激励性评价始终把学生放在“人”的位置上,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我评价和为他人评价的主体作用。我们教师要不断改变教学观念,运用发展性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提高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

上一篇:(环保作文)这是我应该做的下一篇:最浪漫婚礼新人父母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