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活动2

2024-07-11

教学活动2(精选12篇)

1.教学活动2 篇一

第七章 模型或原型的制作

第二节 工艺(第2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工艺实践教学课,是将如何实现加工工艺,也是对前一节工艺理论的实际操作。实现学生实践活动,学习如何使用加工工具,是为下一节模型制作打下基础,确保模型制作成功。

教学目标:(1)知道各种加工工具和设备、性能、用途和限制

(2)了解金属材料在加工工艺中常用的工具和设备,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

(3)侧重学生对技能方法的体验和领悟

(4)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于金属材料的加工工艺教材做了详细说明和分析,利用图表、文字、示意图来说明各种加工工具的名称、用途、操作要领,易看易懂,易学易会,让学生既有兴趣,又有感性认识,降低理解金属加工工艺的难度。

本节课教学地点选在金工教室上课,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的主动模仿学习,边学边做,通过学生动手实践活动,学生了解一些常用金属加工的工具和设备,学会划线、锯割、锉削、钻孔、连接、表面处理加工工艺,在学习中学会金属材料的1-2种加工方法。

教学重点:(1)学习使用1-2种常用加工工具和设备,(2)领悟工艺加工技能方法的体验

教学难点:学会正确、安全使用工具或设备

教材系统地将金属加工过程的工艺和使用加工工具通过大量图示、表格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了很强的感性认识,看过图示就明白了加工顺序和如何使用工具加工方法,但是看懂不等于会使用操作,这里要求很高熟练技术才能达到加工要求。在加工连接工艺中的电焊和气焊工艺,一般教室里不能进行的,只能通过讲解。螺纹加工方法也不容易掌握,这里只有的技术熟练的专业老师演示,或工厂的师傅做给学生看。表面处理工艺的镀层工艺也只能靠讲解,没有专门的设备无法给学生示范。

二、教学策略分析: 第二节是工艺实验教学,教学地点选在金工实验室,教具准备充分,边学边做(没有条件的也应该把简单的工具拿到课堂上),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使用工具为学生示范,动作要规范,一定讲清操作规程,注意安全事项,使学生正确理解工艺,认识加工工具和加工方法,正确动手使用各种工具和设备。学生感到好奇、引起学习兴趣,让学生动手使用工具,掌握使用工具的正确方法,懂得使用工具的操作程序,安全使用工具,领会金属加工工艺在技术产品中的重要作用性。

教学中采用了讲解、模仿、合作学习方式、实践、师生互动学习方式等方法,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尽快地动手学习操作工艺加工方法,把握操作各种工具的技能,避免少走弯路,避开一些不安全的因素影响,学生可以对每一种工艺加工方法亲身体验和领悟一下,获得各种技术加工工艺的技巧和乐趣。

三、教学媒体、资源的运用

如在通用技术专用教室上课,而又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那是再好不过的了。教师可以运用投影仪出示操作要领等图片,让学生看清楚操作的具体细节,同时结合教师的示范,使学生真正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教学准备:

1.教学器材。

教学器材以48人为一个班级,可采用以下配置:

(1)划线工具:划针、钢直尺、角尺、划规、样冲 各26件

(2)转盘式台虎钳(钳口宽度可选择100mm)50台

(3)调节式手锯架(QB-1108-91)50件

(4)钳工锉:齐头扁锉(长度250mm,中锉纹)50把

半圆锉(长度250mm,细锉纹)50把

(5)斩口锤(0.25kg)50把

(6)台钻 2-4台

(7)常用的手用圆板牙(又名螺丝板牙)及配套的圆板牙架(又称圆板牙绞手)

(8)手用丝锥(又名螺丝攻)及丝锥板手

注:(7)(8)两项配置数可在5套左右,但圆板牙及丝锥的规格可配置常见的公制直径为2.5mm、3mm、4mm等多种,因易损耗,要求有足够的备用件。

2.教学场地。

金工专用教室一间。

四、教学过程:

引入:做产品就需要材料,有哪些材料呢?(让学生找找自己身边使用的东西),我们熟悉的有象桌凳的木质材料、铅笔盒金属材料、笔杆、手机壳塑料材料、电子材料、纸制材料等。

不同材料有不同的加工工艺

讲解:金属工艺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下面仅以金属材料的加工、处理为例,说明模型制作中加工工艺的一般步骤和方法。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金属的分类: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特殊金属。

一、金属材料的加工工艺:1.划线

2.锯割

对于金属材料,通常以锯割的方式进行割断。手锯是人工锯割的常用工具,利用它可分割金属材料、木料和硬塑料等。

马上行动:用手锯锯断一根直径为12mm的金属管(或塑料管),并讨论正确的锯割管状材料的方法。

3.锉削

为使工件符合设计要求的形状、尺寸和粗糙度,往往需要进行锉削、铣削和磨削等切削加工。

马上行动:根据锉削要领,用锉刀将一小型长方体金属块的一个表面锉成一平面,并检查工作面的垂直度。假如锉成如下图所示的结果,请讨论其原因。

4.钻孔 用钻头在实体材料上打孔的方法,称为钻孔。

4.连接

通过固定连接和半固定连接的方法可以实现金属件之间的连接。

教师示范:连接(略)

阅读:螺纹的加工方法(如时间不够,可作为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

5.表面处理

为了防止金属制品表面生锈腐蚀,提高产品的美观程度,通常需要对金属表面进行处理。常见的金属表面处理方法有表面刷光、喷涂油漆和镀层等。

(1)表面刷光

(2)喷涂油漆

喷涂油漆可以防止生锈和增加美观。

油漆喷涂的电动自行车

镀层

为使金属制品外表面美观且能够防止锈蚀,既可以在金属表面涂上一层涂层,也可以采用电镀的方法,即用电解方法在金属表面涂上一薄层抗氧化的铬等金属材料

观看视频:制作小板凳

练习:1.完成小铁锤半成品(已完成划线和锯割)的加工制作。

(1)完成锉削;(2)完成钻孔;(3)完成表面抛光;(4)测量加工达到的精度和误差尺寸;(5)分析评估。

2.自己动手做一次关于材料性能的试验。下面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机械测试的图示,你可以到技术专用教室里安装后试一试,并设计一个表格,记录测试的情况,与同学一起交流。

五、教学反思

1.如果学校不具备通用技术专用教室和教学器材等条件,学生要真正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内容,恐怕是一句空话。

2.操作时,教师的示范是至关重要的。

3.安全问题要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来强调。

2.教学活动2 篇二

1“2+1”教学模式改革及其意义

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一直沿用类似本科的教学模式, 用2.5年进行基础理论和实践的教学, 0.5年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这种教学模式不能突出高职教育以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的办学特点。而“2+1”教学模式, 是在三年的高职教学中, 用2年完成基础理论和实践的教学, 用0.5年综合实训, 0.5年顶岗实习, 也称“2+0.5+0.5”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更突出了高职教育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的原则, 更强调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在高职教学中的重要性。

“2+1”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在于它改变了“学科型”的课程体系模式, 改变了注重理论的学习和研究[1], 更加突出了高职“学中干、干中学”的教学特点, 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为学生营造了仿工厂的学习环境, 建立了一种循序渐进的从校园到岗位的学习和适应过程, 为培养学生的岗位角色意识, 为学生提前进入岗位角色创造了条件, 并适应了现代企业的招聘特点。

2“2+1”教学模式的特点

2.1 学习环境不断变化, 教学形式多样化

在“2+1”教学模式的实施中, 学生的学习环境是渐渐过渡的, 从教室到实验室, 再到综合实训室, 再到实习岗位, 最后到工作岗位, 而教师的教学形式也是不断变化的, 从单一地讲到边讲边演示, 再到边做边指导, 最后到指导学生独立完成某项工作。学习环境和教学形式的不断变化,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职业角色意识和职业道德。

2.2 更加强调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2+1”教学模式下, 学生有1年岗位实践能力强化培养。在综合实训阶段, 以职业能力为主线, 以就业岗位群与就业岗位要求为导向, 进行项目化教学, 这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模拟工厂或车间的环境, 学生扮演“项目负责人”、“项目工程师”等角色,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充分发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顶岗实习阶段, 已经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的学生可以到就业单位实习, 其他学生可以到固定的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 这样, 为签订就业协议的学生提供了提前适应本企业环境的机会, 为没有签订就业协议的学生提供了更贴近企业实际的岗位学习环境。在学生毕业时, 学校为企业和社会输送的不仅是一个毕业生, 更是一个有一定职业能力的技术工人。所以, “2+1”教学模式比传统教学模式更适合现代企业的招聘需求。

2.3 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和潜能发展

综合实训阶段的项目化教学没有固定的设计模式和正确答案, 学生根据项目要求进行个性化设计,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 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顶岗实习为学生提供了与工作岗位“零距离”接触的机会, 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

3 以学生为主体, 实施“2+1”教学模式

“2+1”教学模式的实质是高职教学模式的变革, 它的实施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3.1 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2+1”教学模式的实施应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特别是在综合实训中, 教师只提供项目的框架和参考材料, 对具体的实训方法不做统一要求, 学生可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和提供的资料, 搜索文献、寻找方法和设计方案等, 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实验, 教师对学生的设计进行把关, 指出不足与遗漏[2]。这种项目化教学, 减少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 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的能力, 充分发掘了学生的潜能, 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可持续发展, 并促进了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就业能力大大提高。

3.2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

在“2+1”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 根据高职教学的特点, 以实践教学带动理论教学。项目的开展是一个“理论指导实践, 实践后深化理论, 再指导下一次实践”的过程[2], 是一个“学中干, 干中学”的过程, 也是一个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过程。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 教师应适当对理论知识进行拓展, 开阔学生的知识面, 避免理论的片面化和局限性。

3.3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

科学合理的考核应做到对学生全面、合理的评价。“2+1”教学模式的考核方式主要采取理论考核、项目考核和顶岗实习考核三方面。理论考核主要采取开卷、闭卷、课程论文等形式, 考试难度要适当, 范围要全面。项目考核是在项目实施完毕后, 每个项目组会得到该项目的成绩。成绩由三部分构成:教师给予的成绩;学生小组的自评成绩;若现场教学, 还需有专家评价的成绩。项目的实施过程, 是成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根据项目的设计方案、实现方法、操作步骤、涉及内容多少等因素, 可以制定不同的得分权重。同时, 在考核过程中注意学生的学习态度等素质考核因素。顶岗实习考核主要由企业专家给予的成绩和学校抽查给出的成绩构成。企业专家给予的成绩主要根据学生的实习报告和实习期间的学习工作态度给出, 学校应不定期检查学生的实习情况, 并根据检查情况给出实习成绩。

4 结论

“2+1”教学模式是一种适合现代高职教学特点的教学模式, 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单一性, 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 “2+1”教学模式仍有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4.1 如何落实0.5年的企业岗位实践

“2+1”教学模式实施的关键在于如何落实0.5年的企业岗位实践。学校应与当地某些企业建立一种长期、稳定、友好的实习合作关系, 是实施“2+1”教学模式的重要保证。否则, 0.5年的企业岗位实践将流于形式。

4.2 教学项目设计应科学可行

综合实训阶段的教学项目设计应科学可行。教学项目设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能力训练与理论知识能否很好地衔接, 以及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因此, 教学项目的设计, 应当是慎重的、集思广益的[3]。

4.3 师资培养和教学条件的改善

“2+1”教学模式不但要求教师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 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才可以自如地应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3]。而现在很多高职院校教师都是比较缺乏实践经验的硕士研究生, 所以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培养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另外, 如果学校没有配套的硬件教学设施, “2+1”教学模式也只是纸上谈兵。

参考文献

[1]王懿.浅谈高职教育职业能力模块化培养模式[J].科技广场, 2008, 4.

[2]汤晓, 朱建华.“项目化教学”在高职教学改革实践中的探索[J].考试周刊, 2008, 31.

3.《汉家寨》教学设计(2) 篇三

把课堂还给学生,注重学生的课堂生成,以学生已有的阅读水平和认知能力为基准,在初步感受张承志庄重、严肃、冷峻的语言风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探讨、理解“坚守”精神对人生的意义,感受张承志散文中浸润的精神魅力,达到培养学生鉴赏散文义理内容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文本,明白汉家寨人“坚守”的信念。

2.以特定的写作背景为基点,探讨并理解张承志“坚守”的含义。

【教学重点及难点】

赏析作者笔下“坚守”的蕴藉,理性地思考“坚守”的价值。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曾经有一个叫何清的学者,在他的《论张承志学术散文的精神性》一文中,写过这样一段话:“透过一个地理场景、一段历史、一个历史人物、一处古迹遗存等,或大或小,或远或近,进行精神层面的思考和文化的反思,是张承志散文的一大特点。”如果我们把这段文字落实于今天学习的文本,我们可以怎么说呢?

参考:《汉家寨》—文中,张承志透过汉家寨,以小见大,对坚守精神进行了思考。

二、感知:坚守之意

如何理解“坚守”一词?

参考:坚守——坚决守卫不离开。坚守的对象可以是具象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具象如岗位、村庄、阵地,抽象如精神、信念、理想。

三、分析:坚守之地

师:如果一个地方,需要人的坚守,说明此地环境极端恶劣,我们一起走进汉家寨,看它是处在怎样的环境中。请大家快速阅读1~16自然段,抓住句子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或表现手法,细细揣摩,概括汉家寨的环境特点。

分析示例:“和北麓的蓝松嫩草判若两地——天山南麓是大地被烤伤的一块皮肤。除开一种维吾尔语叫uga的毒草是碧绿色以外,岩石是酥碎的红石,土壤是淡红色的焦土。”比喻的手法,把天山南麓的大地比为一块烤伤的皮肤,烤伤的皮肤是红肿的,正好对应下旬中红色的岩石和淡红色的焦土。

参考:

①“山坳褶皱之间,风蚀的痕迹像刀割一样清晰,狞恶的尖石棱一浪浪堆起,布满着正对太阳的一面山坡。”风力大而猛,风霜凛冽;狞恶:狰狞、凶恶,这样的尖石棱布满一座山坡。——恐怖

②“仅仅有一柱烟在怅怅升起,猛然间感到所谓‘大漠孤烟直’并没有写出一种残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王维《使至塞上》中的诗句。“大”形容沙漠的浩瀚无边,而这一缕孤烟是烽火台上燃起的浓烟。诗句中用“直”有什么表达效果?孤烟的劲拔、坚毅,有力度的。而此地却是“仅仅”“一柱”“怅怅”,缓慢而略带惆怅失落的。——残酷

“汉家寨只是几间破泥屋,它坐落在新疆吐鲁番北、天山以南的—片铁灰色的砾石戈壁正中。.”铁灰色:灰黑色,暗哑,无生命感。正中:意味着不是边缘,汉家寨处在戈壁腹地,它的前后左右全是这种地貌,无处可逃。——破败隔绝

“无植被的枯山像铁渣堆一样,在三个方向汇指着它——三道裸山之间,是三条巨流般的黑戈壁,寸草不生,平平地铺向三个可怕的远方。”铁渣堆:铁砂、铁渣、炉砖等凝结成的堆积物。我们常说土地有肥沃和贫瘠之分,它决定了作物的生产态势,而汉家寨的土地根本没有肥沃与贫瘠可言,不具备作物生长的客观条件,很难想象这里的人们靠什么维持生命。

“汉家寨,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孤零零地存在于这巨大得恐怖的大自然中。”离开了棋盘的棋子,不再属于任何一盘棋局,它与这个转动的世界隔绝了开来。——孤独死寂

师:作者用沉郁、凝重的语言写出了汉家寨荒芜枯绝、恐怖残酷、破败隔绝、孤独死寂的环境特点,在这样一个拒绝生命,生命也拒绝生长的地方生存,可谓名副其实的坚守。也恰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作者见到了一老一少,他们为我们带来了生命的信号,也带来了生命的奇迹,他们是汉家寨的两个代表。

三、探讨:坚守之人

(一)师:我不禁想问既然摆在汉家寨人面前的有三条可选择的路,他们为什么待在如此空寂、苍凉、荒芜、残酷的地方?以“一老一小”为代表的汉家寨人为何在此坚守?

参考:

1.中国人有安土重迁的乡土情结,当他们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便安于现在的生活,不再过于奢求。生于斯,长于斯,中国人是很看重“家乡”这一根基的,有着一种守卫家园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2.传承着祖先留下的生活方式、传统和信念。中华民族是喜欢继承传统的民族,都有着守住祖先流传下来的东西的心理。汉家寨的人们,千年来守着的或许就是他们认为有价值的文化传承。

(二)师:同在汉家寨,我们却看到了一老一少两种不同的状态,请概括一老一少两个人物的特点。(提示:请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来进行分析。)

参考:

老人:摇摇头-只微微摇—下头,便不动了_—安然钻进了泥屋—_{耳也没有出现。

小姑娘:不眨眼地盯着我—-盯住我不眨眼睛—.凝视我。

穿一件破旧的红花棉袄——在那堆泥屋的黄褐中,有一个小巧的红艳身影。

老人:饱经风霜、木讷迟钝、冷漠黯然。

小姑娘:好奇,天真,纯洁,在悲凉深沉的氛围中营造了一点亮色,在慷慨悲壮的坚守中有了_一份温情的鼓舞和震撼。

师小结:这份“坚守”可以说是张承志赋予他们的,甚至也可以理解为张承志希望从他们身上看到的,但不管怎样,在他们身上,张承志找到了他想要表达的东西。那是在荒凉悲绝的境地中衍生出来的一种坚忍不拔的生命力,一种原始古朴的气概和情感。

四、研讨:坚守之思

(一)师:在汉家寨游历的这一程,还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影响?从走近汉家寨到离开汉家寨,他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能从文本中找到根据吗?

参考:

(入寨前)我只有凭着一种茫然的感觉,任那匹伊犁马负着我,一步步远离了背后的雄伟天山。

(离寨后)(1)在如此悲凉严峻的风景中上路,心中涌起—股决绝的气概。(2)走过一个转弯处——我知道再也不会有和汉家寨重逢的日子了.——哉激动地勒转马缰。

小结:从茫然到决绝、激动的转变,汉家寨的人给作者带来了莫大的启示,在无法改变环境的时候,人们往往凭借着一种信念和超常的忍耐力去适应环境,就像汉家寨的人们,为了生命的存活,竞在空寂的戈壁中生存了一千多年,作者为这执著坚守的力量深深震撼。

(二)师:正是这份“坚守”的启迪,让作者找到了‘1人生的答案”。如何理解“仿佛它(汉家寨)是我人生的答案”?

1.引导学生体会“三岔口”的深意:象征人生的三岔口,“可,怕的暗示”是因为内心恐惧把它神秘化了,这种恐惧来源于未知的恐惧,三岔口象征着人生选择的不确定陛。

2.引导学生理解“仿佛它是我人生的答案”:其中的一个方向中藏着他的人生之路。联系以前学过的文章一《我与地坛》。史铁生是在地坛中思考他的人生命题,而现在张承志是在这个三岔口思考人生的抉择。也许,当时的张承志也正面临着人生的迷茫。

(三)师:除此之外作者还想告诉我们什么?请大家集体朗读35~36自然段。“那种空山绝谷的难言感受”是什么?请大家回溯到本文的第一部分,画出表示感受的句子。

参考:“无论后来我走到哪里,总是两眼幻视,满心幻觉,处处都像是那个铁色戈壁,都那么空旷宁寂,四顾无援。”“在那种过于雄大磅礴的荒凉自然之中,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

五、拓展:坚守之我见

其实,“坚守”的主题,绝不仅仅局限于汉家寨人在不毛之地中坚守着生存,我们还应在自己的生活中坚守一些什么呢?

【教学反思】

南帆教授在一次关于散文的阅读和写作的访谈中提到:“在阅读一篇散文时,需要考察的是叙述者的胸襟和情怀,以及这种胸襟与情怀是如何与那个时代互动的。”(《语文学月》2012年第1期)结合写作《汉家寨》的时代特征和作者一贯坚持的、对本真写作的淳朴追求,我们不难探求到:此文中,张承志将“一老一少”的人物形象置于荒芜恐怖的戈壁绝境,是想在他们身上寄予独特的个人情怀,表达一种思想——”坚守”。考虑到学生会质疑“一老一少”坚守的价值,所以,在教学设计中,需借助作者的生活经历等背景资料,引导学生去思考作者的内心,观照作者的情怀。现实中的张承志正遭遇着如“汉家寨”般的精神困境,而“汉家寨人’的坚守品质恰恰契合了其内心的召唤与守望。此则教学设计,以文眼“坚守”为突破口,从“坚守之地”的艰苦引出“坚守之人’的坚毅,最后是对“坚守之思”的研讨,呈现步步推进、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达到透过文字考察作者丰盈精神、幽微情思的教学目标。

4.教学设计2:暖流(第2课时) 篇四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暖流”的含义,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体会江主席对青年人的关怀和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

4.学习课文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教学时间】

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看拼音,写词语。

和蔼 抑扬顿挫 沉浸 阅览 致意 视察 指名读第一段,说说这一段写了什么。

二、学习第二段

1.轻声读第二段,思索:江主席来到了南开,主要做了什么?(具体写了江主席与王辉等同学交谈)

2.分角色朗读,注意体会江主席是怎么问的,王辉又是怎样回答的。3.结合课文谈感受。

(1)你觉得江主席怎么样?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细细体会。

平易近人:江主席来了,他满面春风,向同学们致意。„„走到王辉身边,和蔼地问、兴致勃勃、抑扬顿挫。

对古典文学十分热爱:背《滕王阁序》、背《水调歌头·中秋》。

(2)分组朗读、讨论。

(3)以小组为单位汇报。程序:分角色读——说感受——再次有感情朗读。4.课文写江主席平易近人,关心青年,对古典文学十分热爱,但并没有直接讲出来,而是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刻画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说说这样写的好处(真实、自然、生动、形象)

三、学习第三段

1.齐读。提问:王辉为什么说自己打心眼里佩服江主席? 2.反复朗读王辉的话,体会其中的激动和佩服之情。

四、朗读全文

1.课题“暖流”是什么意思?(江主席对师生的关心、对青年人的关怀、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使大家产生了激动、兴奋、喜悦的情绪)

2.本文哪些词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反复朗读。

五、作业

1.熟读《滕王阁序》、《水调歌头·中秋》

2.小练笔:写一段话,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的一个特点。

5.2、共读一本书活动报道2 篇五

人海茫茫,书海浩瀚,能同窗三载且共品一书,不可不谓缘分殊胜,而我校图书馆正是成就这种缘分的使者。今年暑假,我们面向七年级新生开展了“共读一本书”活动,丰富了同学们的假期生活,增进了彼此的友谊。

选书是该活动的关键环节,所选图书既要符合少年的兴趣又要引发他们的思考,这一重担落在了阅书无数的陈东平老师身上,他发现“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特色鲜明且价格公道,适宜批量采购,便从中精选了6本,这里作简要介绍:

(1)《苍狼》叙述的是一个摄制组在一个荒岛上拍摄以野狼为主角的电视连续剧的奇特有趣、动人心魄的故事。狼群在种种险遇中所表现出来的出人意料、令人惊叹感慨的一系列行为,使读者在略事带刺激的审美体验中领略到大自然法则的严峻和不可更易性,从机而激发对人与动物、人与环境的种种思考。

(2)《小灵通漫游未来》塑造了眼明心亮的小记者小灵通的可爱形象,通过小灵通三度漫游未来的种种见闻,多角度、全方位、生动有趣地展示了未来的美好景象。

(3)《寄小读者》作者用通讯的形式,采取和小朋友谈天的亲切口气,赞美自然、祖国、母爱,文笔清丽、优雅,童心稚趣跃然纸上,是中国较早的现代儿童文学作品。

《4》《城南旧事》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观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淡淡的哀愁与沉沉的相思,当她发现大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时,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灵就愈发显得孱弱。

(5)《女儿的故事》讲述了成长喜悦和苦恼,作者文笔实在很特别,第一页即始的新奇,全书完整的幽默,直至故事终了,留给你的是“流连忘返”,和很长很长时间里的记忆。

(6)《闪闪红星》讲述了30年代在中国革命的红色摇篮江西,一个叫柳溪的山村里,一个暂时还处在大土豪胡汉三的统治下的几十户贫苦人家里头所发生的故事,作者以一位年仅八岁的孩子——潘冬子为人物中心安排情节,设置矛盾,体现了主人公在党和前辈的教育、帮助下,逐渐成熟起来的过程。

6.教学活动2 篇六

1.知识与技能:学会10个生字,正确读写“遥望、晶莹、资源、矿物、恩赐、节制、枯竭、滥用、威胁、指望、设想、移民、破碎、目睹、和蔼可亲”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通过联系实际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并将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大家都生活在地球上,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我们生活的地球是怎样的?你了解多少?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地球呢?快打开课本读一读吧!

二、初读,自学生字词

1.划出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注意:“赐”是平舌音,“矿”、“慷”、“贡”是后鼻音,“滥”是前鼻音。2.自读生字,同桌互相纠正读音。

三、细读,理清层次

1.细读课文,思考、回答:

(1)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2)这篇课文怎样划分段落? 2.讨论分段。

3.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这篇课文共九个自然段,可分为五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地球的外部形态。第二段(第二自然段)讲地球的面积。第三段(第三、四自然段)讲地球的资源。

第四段(第五至八自然段)讲地球与人类的关系。第五段(第九自然段)讲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裹着、渺小、矿物、恩赐、慷慨、贡献、滥用、威胁、目睹

二、精讲课文

1.精讲第一段。

(1)这一段课文主要写什么? 这一段课文主要写地球的美丽、可爱。(2)从哪里可以看出地球的美丽可爱?

(地球)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

(3)课文把地球比作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你是怎样理解的? 地球孕育了人类,人类离不开地球,这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地球与人类不可分离的关系。

(4)朗读指导:用赞美的语气朗读这一段课文。2.精讲第二段。

(1)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这一段写地球面积很小,人类活动的范围更小。(2)是用什么方法说明的? 数字说明、比较说明。3.精讲第三段。

(1)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讲了人们对地球的破坏?

从三个方面:一是不加节制的开采矿产资源;二是随意破坏自然资源;三是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药品。

(2)这样做的后果如何?

这样做不但使人类所需要的资源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如气候恶劣、干旱缺水、水土流失、从而使土地荒漠、粮食减产、空气污染等,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

4.精讲第四段。

(1)为什么说如果地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

科学家已经证明,在茫茫宇宙中,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四十万亿公里的范围内,没有适合居住的第二个星球,到火星或月球去建造移民基地,也仅仅是科学家的设想。所以说如果“只有一个”的地球被破坏了,我们将别无去处。

(2)课文第五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5.精讲第五段。

(1)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这一段有两句话。

第一句讲的是只有一个。如果它被破坏了,或者不合理利用它的资源,我们将无法生存。

第二句讲的是要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2)这两句话之间是什人关系?

前一句是讲原因,后一句是讲结果,是因果关系。(3)这一段课文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内容,揭示课文中心。

三、作业布置

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结合生活实际,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地球?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10个生字,正确读写“遥望、晶莹、资源、矿物、恩赐、节制、枯竭、滥用、威胁、指望、设想、移民、破碎、目睹、和蔼可亲”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通过联系实际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并将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一年,《时代周刊》年评选的新闻人物是地球。为什么地球会被评为新闻人物?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后,或许你会找到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同桌间互相纠正读音。

2.请说一说读完这篇文章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即时点评。)

三、讲读课文第1—2自然段

1.你们看到过宇宙中的地球吗?每天我们都与她亲密接触,相依相伴,却无法看清她的全貌。宇航员叔叔在太空中为我们拍下了地球的照片,我们来看一看。(课件出示图片。)

2.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星球?(学生自由发言。)

3.地球外面裹着一层“纱衣”,其实就是大气层,它使地球看上去朦朦胧胧的,更加可爱。课文中也有一段是描写地球外貌的,快速读课文,找一找。

出示:地球„„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但是,地球又是一个半径只有6300多千米的星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庙海洋中,就像一叶扁舟。

4.课文第1、2自然段还介绍了哪些有关地球的知识?(1)表面积只有5.1亿平方公里。(2)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公里。

(3)人类生活的陆地大约只占其中的五分之一。

5.小结:就是这样一个星球,却养育了我们全人类,养育了世间的万物,真是太伟大了!

四、讲读课文第3—4自然段

1.地球是无私的,她向人类慷慨地奉献出自己的一切,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广袤的沃土,长出金灿灿的粮食和白生生的棉花;纵横的山脉,生长了茂密的森林,贮藏着丰富的矿产;还有江河湖泽、大洲大洋„„人类的祖先在这颗星球上劳动生活,繁衍生息,并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而地球最终得到的回报又是什么呢?

2.学生读课文回答:人类不加节制地开采矿产资源,无节制地滥用自然资源、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使生态失去平衡。

3.小结:听了同学们的介绍,老师感到很痛心。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我们合理利用,她是可以不断为人类作贡献的。但由于人类的肆意破坏,已经使地球千疮百孔,也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出示恩格斯的格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当中,对于每一次这关的胜利,自然界都会进行报复的。)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第5—7自然段

1.可是恩格斯的提醒并没有使所有的人警醒,他们还不以为然,总认为(引读出示:“宇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

2.到底能不能移居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第6、7自然段,找一找答案。(1)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2)不错,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设想,例如,在火星或月球上修建移民基

地。但是,这还只是设想,要实现起来很难很难,这些设想即使实现了,也是遥远的事情。再说,到了那个时候,能去火星和月球居住的人也只是很少一部分。绝大多数人怎么办呢?

3.小结:是呀!如果地球被我们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所以作者才说(引读:只有一个地球。)

二、讲读课文第8—9自然段

1.引读宇航员的话。

出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2.小结: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但好在现在醒悟还不算太晚,我们还有希望。我们有能力也有责任去保护地球,所以我们要(引读: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三、总结

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要对地球妈妈和她的儿女们说说,请你们用一句话说出你的最深感受,句子可以是抒情的、感叹的、赞叹的、呼唤的„„

四、作业布置

7.教学活动2 篇七

一、“3 + 2”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内容与操作流程

数学高效课堂是数学教学改革的追求的目标, 小学数学多年来一直是靠教师讲, 学生学, 教师拼命讲, 学生拼命练的地效课堂, 学生靠做题去提高学习承尘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 改革数学课堂教学, 是数学新课程实施的一大难点.

1. 高效课堂教学中的“3”的内容和操作

一是激: 主要是激发学习激情, 数学教学难度大, 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在教学导入环节教师设置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创设教学情景,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 在自学的过程中, 学生对所学知识能自己解决的自己解决, 有疑问的地方做好标记. 教师要同时进行巡回指导, 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大体做到心中有数.

二是动: 包括活动和互动. 学生集中展示出比较集中的问题, 小组内开展一些有助于问题解决的活动, 比如, 操作、演示、对话等; 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组间互动. 组内交流首先是“一对一”方式的解决个人问题, 其次以一人讲解或人人交流的方式解决组内共性问题, 然后再以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班内共性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 始终注意把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学习的品质和创新意识放在首要位置.

三是导: 教师引导、点拨提升. 对于重难点问题, 教师给予适当帮助. 针对学生最后解决不了的问题, 教师结合教学案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讲授内容要突出重点、难点, 讲解问题透彻到位, 始终注意把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学习的品质和创新意识放在首要位置, . 教师要了解学情, 明确学生掌握的程度, 这个阶段主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习惯, 勇于解决问题的习惯, 科学评价的习惯.

2. 高效课堂改革中的“2”的内容和操作

一是练: 巩固提升、当堂检测. 借助《补充习题》当堂检测, 检测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 教师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并进行补救. 检测过程中, 学生不准看课本和笔记, 不准相互讨论, 以确保检测的真实、有效.

二是评: 课堂总结、评价反馈. , 主要梳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构建知识结构, 总结做题方法、整理错题、对本节知识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对检测及学习情况进行有效总结评价, 对自己、同伴、教师给予适当评判, 反思自己的得失. 这个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善于总结习惯、勤于反思习惯、赏识同伴习惯.

在课堂时间分配上, 原则上要求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10分钟, 合作探究时间不少于10分钟, 精讲点拨时间不超过10分钟, 有效训练时间不超过10分钟.

二、“3 + 2”高效数学课堂的教学价值

第一, 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数学课堂能够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潜能, 充分展现学生的能力, 努力体现课改“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二, 教学方法有所改进. 方法好比过河的船和桥, 有了正确而巧妙的方法, 才能引领学生到达胜利的彼岸, 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教师传统的教学方法正在逐步更新, 各学科相互观摩、借鉴围绕教学方式的转变开展广泛的研讨、评比,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成为热门话题. 教学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较好的体现. 周芳教师在教学“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这一课时, 打破以往的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观念, 巧妙设计五个活动场景, 猜发球、摸球、摸牌、挑战、设计等几个活动, 逐步深入开展教学, 让学生在玩中乐, 乐中学, 学中悟, 悟中醒. 以到达快乐学习, 学以致用的一体化教学.

第三, 课堂结构发生巨大变革. 我们的课堂是以导航提纲为主线, 以学生问题为引领, 在教师的点拨和启发下围绕学生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内化运用. 学生借助已有经验, 根据出示的导航提纲, 通过自主研读, 提出问题, 并进行自主解决, 自我感悟学习教学内容, 结合课本圈点画出重难点和不明白的地方, 可以借助工具书独立完成. 然后进行操作、演示、计算、交流等活动产生一些共性问题, 教师再进行引导点拨, 化解共同问题. 在一次专题研讨会上邱敏教师执教的“9 + 几”突出体现了“3 + 2”课堂模式, 全课从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角度设计了为帮小猴解决问题, 设计了与小猴比赛, 帮小猴搬东西, 为小猴搬家等, 让学生在快乐中愉悦的掌握知识, 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整节课学习氛围轻松快乐, 教师带领学生在活动中解决问题. 用几个活动从“激、动、导、练、评”五个步骤诠释了3 + 2课堂模式.

课改本是一项功夫活, 正所谓慢工出细活. 一句话,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摘要:新课程的生态课堂, 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 师生平等互动的和谐的学习课堂.数学“3+2”课堂教学中要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教师要加强学习指导.

关键词:事故学课堂,高效,本真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有效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8.浅析中学英语阅读教学(2) 篇八

【关键词】阅读教学 措施 技巧的掌握 课堂教学 阅读能力

1.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阅读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阅读能力的培养成为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英语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阅读技巧、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继续学习英语和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础。《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初中英语教学要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是吸收英语语言材料、增加语言知识、扩大词汇量的重要手段,而且阅读能力的提高能为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和英语写作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学生从英语阅读中认识学习英语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为学生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打下坚实的基础。综观历年的考试题型,阅读理解都是重头戏,在各级各类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值。

2.调查研究,发现问题

初中英语教材所使用的阅读材料一般是关于名人轶事、生活故事、幽默小品、历史故事等。短文题材丰富,体裁多样,内容生动,篇幅适当,难度适中,贴进生活,具有时代气息。但是往往大多数学生都会觉得阅读理解相对较难,因而产生恐惧心理。多数学生由于词汇量少,阅读量不够,或阅读材料不够生动而失去阅读的兴趣,有的学生见到篇幅长的文章就产生恐惧心理,望而生畏,缺乏信心,学生阅读习惯没有形成,阅读方法不正确,学生之间缺乏交流,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技巧也缺乏必要的指导。这些都是造成学生在阅读能力培养上的障碍。

3.制定措施

3.1 分析题型。

阅读理解的命题特点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必须快速捕捉有效信息,准确把握整篇材料的的主旨大意。同时还要学生具备逻辑推理和分析总结能力。阅读理解的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完成句子、判断正误几种。根据题目的特点有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3.1.1 直接解答题。

有些材料较为简单,所设计的问题也可以直接从材料中找到。它通常考查学生的初步理解能力和阅读速。

3.1.2 字句理解题。

有时候阅读题目考查学生对某个单词或某句话的理解,这类题目学生必须根据文章上下文的语境来猜测词义或者理解材料中的关键句子。尤其是某些关键句子,不仅能理解其表层意思,还要挖掘其深层含义。

3.2 加强阅读技巧的指导。

3.2.1 阅读文章所给问题。

每篇材料都配有相应的阅读理解题。学生在阅读问题的过程中既可以作为理解检查题,也可以作为阅读的提纲,同时可以判明哪些题型可以依靠通读来解决。比如概括文章主题、给无标题文章选标题、指出作者思想观点、意图等等。一般学生都是先阅读短文,再看问题,回头再看短文,然后选择答案。而我指导学生的做法是先看问题,后读短文,再选择答案,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速度。

3.2.2 寻找主题句,理解重点,把握全文。

大多数材料都有主题句,用以说明文章的主旨,其他文字一般是围绕主题句展开说明的,有的主题句在文章的开头、有的在文章的结尾、还有的主题句在文章的中间,阅读时若能把握住这些句子,无疑会大大提高阅读的速度和理解效果,一般来说,运用演绎发的文章,主题句往往在文章的开头。据统计,阅读材料中阐述性文章有60%—90%的段落的开头为主题句,表达出该段的主题思想。而采用归纳法的文章,主题句却一般在结尾。所以从段落的开头和结尾句常常能尽快认识到一段话的主题。学生在做题时,先用短暂的时间大体扫视一下阅读材料,注意文章有可能涉及什么内容,属于什么体裁风格,以及文章安排的大体轮廓,重点分布。认真阅读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以及文章第一段的前几句,尽量抓住其中的主要情节和论点

3.2.3 培养正确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直接决定阅读的效率,在训练的过程中,应该对学生提出一些具体要求,(a)默读,默读是通过视觉器官直接感知文字符号,速度要比出声阅读快得多,有的学生在阅读时爱发出声音,有的学生用笔和直尺之类的东西指点着助读,有的喜欢回读。(b)不要查找工具书,阅读中难免碰上生词,有的同学一见到生词就头疼,告诉学生碰到生词不要惊慌,不要养成马上查找字典或词典的习惯。要学会猜测生词的含义,因为他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可以通过一定线索或根据构词法,如:同意词、反义词、同位关系、因果关系或定语从句等上下、文暗示猜出词义。一旦抓住了一个片断的思想,其中具体细节、事实则可以大胆放过。生疏单词更无须计较,要尽可能的向前搜寻,保持思维的流畅性、连续性,以便迅速找到有关信息。

3.2.4立足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我们目前使用的教材,课文的篇幅增加了很多,阅读量大,课文的信息量也随着话题内容的多样化而不断加深扩大,涉及语言知识也较多。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首选材料。教师可以密切地联系教材,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课文,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调动各种感官,做到动手,动口,动脑。熟读,背诵,复述都是一些训练学生阅读的好方法。但如果只是把课文作为一篇语言材料来对待,把阅读过程看作语言文字或言语的学习过程,不仅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还大大加深了学生的负担。除此之外,要求学生课外进行广泛阅读,保证一定的英语阅读量也是必不可少的。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习英语也是如此,英语文章读多了,不仅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因此教师正确指导学生在课堂内、外进行有效的阅读训练至关重要。

9.2.5.2 染色体变异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设计

主备人: 邬前希

2011年4月

2.6.1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内容与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指的是生物变异在育种方面的两种典型的方法,其核心是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原理,理解它关键就是要理解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学生已经学过可遗传变异“基因突变和和基因重组”,本节课的内容染色体变异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应用。教学的重点是遗传和变异规律在改良农作物和培育家畜品种等方面的应用,解决重点的关键是理解遗传和变异规律。

【教学目标与解析】

1.教学目标

(1)了解杂交育种的概念。

(2)能举例说明杂交育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3)举例说出诱变育种在生产中的应用。2.目标解析

(1)了解杂交育种的概念指的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2)举例说明杂交育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指的是;优点:获得新品种优良性状;不足:进程慢,过程繁琐。

(3)举例说出诱变育种在生产中的应用,指的是1987年开始的太空育种搭载我国太空青椒、小麦、水稻等作物种子,能不定向获得高产优质、抗病性强的作物;

【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杂交育种的过程和原理不能理解,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对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等问题的掌握不透彻。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由浅入深,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从杂交过程到性状重组逐步讲解;其中关键是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分析杂交事例,举一反三,并辅以适当的习题讲解。

【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本节课不需要任何教学条件支持

【教学过程】

第六章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教学设计

主备人: 邬前希

2011年4月

问题1 选择育种的起源?

设计意图:学生阅读资料,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P98页,古印第安人是最早选择和培育玉米的资料分析一下问题。师生活动:

(1)古印第安人培育玉米的方法称为?(2)这里的“选择”的含义是?(3)选择育种的优缺点是?

问题2 什么是杂交育种?

设计意图:阅读课本的“问题探讨”,从理论上探索杂交育种的方法,引导学生讨论并得出杂交育种的概念。师生活动:

(1)两个小麦品种杂交,有什么方法既能把两个品种的优良性状结合在一起,又能把双方的缺点都去掉?

(2)我们得到的这种具有杂种优势的品种可以代代遗传吗?(3)如何能得到可以代代遗传的优势品种?

(4)我们选育出的纯合子新品种AAbb,在F2 所有的后代中的概率是1/16。哪么它在F2的高产抗病后代中的概率又是多少?

(5)与选择育种比较,杂交育种有什么优点?

题例1:在红粒高秆麦田里,偶然发现一株白粒矮秆(均为隐性)优质小麦,欲在两三年内能获得大量的白粒矮秆麦种,通常用的育种方法是

A.基因工程 B.自交育种 C.人工嫁接 D.单倍体育种

变式练习:某育种科学家在农田中发现一株大穗不抗病的小麦(控制小麦穗大与小的基因分别用D、d表示,控制不抗病与抗病的基因分别用T、t),自花授粉后获得160粒种子,这些种子发育成的小麦中有30株为大穗抗病,有X(X≠0)株为小穗抗病,其余都不抗病。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30株大穗抗病小麦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从理论上推测能稳定遗传的约为_______________株。

第六章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教学设计

主备人: 邬前希

2011年4月

(2)若将这30株大穗抗病的小麦作为亲本自交,在其F1中选择大穗抗病的再进行自交,F2中能稳定遗传的大穗抗病小麦占F2中所有大穗抗病的比例约为___________。

(3)将选出的大穗抗病小麦种子晒干后放在容器内,采用什么措施可延长贮存期(请举出三种以上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上育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__,选育能稳定遗传的大穗抗病小麦还可以采用的育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2:基因突变能改变生物的性状,什么是诱变育种?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基因突变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00页,教材列举了哪些诱变育种的实例,引出诱变育种的内容。

师生活动:

(1)诱变育种的概念指什么?

(2)与杂交育种相比,诱变育种有什么优点?(3)联系基因突变的特点,谈谈诱变育种的局限性 例题2:

用紫外线照射红色细菌的培养液,几天后出现了一个白色菌落,把这个白色菌落转移培养,长出的菌落全是白色的,这种变异是

A.染色体变异 B.基因重组 C.人工诱变 D.自然突变

变式练习:

农业上常用的育种方法如下:

a.甲品种 × 乙品种→F1→F1自交→F2人工选择→自交→F3→人工选择→自交„„→性状稳定的新品种

b.甲品种 × 乙品种→Fl→F1花粉离体培养得到许多小苗→秋水仙素处理→若干植株→人工选择→性状稳定的新品种

c.正常幼苗→秋水仙素处理→人工选择→性状稳定的新品种 d.种子搭载人造卫星到太空→返回地面种植→性状稳定的新品种

e.获取甲种生物的某基因→通过某种载体将该基因带入乙种生物→性状稳定的新品种(1)a方法属于常规育种,一般从F2代开始选种,这是因为

。选中的个体还需要经过若干代的自交、鉴别,直到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这是因为新品种必定是。

第六章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教学设计

主备人: 邬前希

2011年4月

(2)b方法与第(1)种方法相比,突出的优点是

。若F1有n对杂合的基因(分别位于n对染色体上),则利用其花粉离体培养育成的小苗理论上应有

种类型。

(3)通过c途径获得的新品种应属于

体,它们往往表现为

等特点;育种中使用的秋水仙素的主要作用是。

(4)d方法中搭载的种子应当是

(干燥的、萌发的、休眠的);种子返回地面种植后,其变异

(全是对人类有益的、不全是对人类有益的、全是对人类有害的),所以要对其进行。

(5)e方法培育出的新类型生物可以表达出甲种生物的某基因的遗传信息,该表达过程应包括遗传信息的和

过程。

【目标检测】

2003年1月,100粒洛阳牡丹种子随“神舟四号”飞船一起遨游了 太空。经太空试验的牡丹种子将发生()A.花朵会更大更艳 B.花朵会变小 C.变成“另类”牡丹 D.A、B、C均有可能

20世纪50年代以前,水稻都是高杆的,由于高杆容易倒伏,不利于密植而影响产量。为了培育出矮杆水稻新品种,以利于合理密植提高

产量,应选择下列哪种育种方法()A.杂交育种 B.诱变育种 C.单倍体育种 D.多倍体育种

育种专家用高杆抗锈病水稻与矮杆不抗锈病水稻杂交,培育出了矮杆 抗锈病水稻,这种育种的原理是()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染色体变异 D。环境条件的改变

4、杂交育种进行选择优良品种是从______开始的()A.亲本 B.子一代 C.子二代 D.子三代

第六章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教学设计

主备人: 邬前希

2011年4月

【小结】

杂交育种诱变育种,两种育种方法都为我们创造许多优良的品种,育种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社会经济创造了许多价值,我国作为目前世界上能发射返回式卫星的三个国家之一,在作物空间技术育种方面已经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教学反思】

由于很多内容学生已经学习过如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基因突变以前都学过,所以我采用采用温故知新—杂交育种的技术方法—诱变育种的技术方法—知识扩展—总结的方法来讲授新知识。本节课的设计也能把理论与实践充分地结合在一起,例如在杂交育种技术的学习中,教师举例:利用高抗和矮感的小麦来设计如何出矮抗的小麦。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使知识更能贴近生活,学以致用。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教师应具备对知识体系熟练,应对课堂教学要自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在教学中教师能注重学生的差异性,例如在杂交育种的设计实验中,大部分同学不太理解最后得到矮抗的比例,教师能放慢教学一步步解释。同时,该教师教态自然、随和,给学生以亲近的感觉。

本节课有很多相似、相关知识点,学生易混淆。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比较。如 “四种育种方式的区别”。

10.教学活动2 篇十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综合法和分析法.(2)了解综合法和分析法的思维过程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归纳与总结,增强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2)通过实际演练,使学生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并增强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感受逻辑证明在数学及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养成言之有理、论之有据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综合法和分析法的思维过程及特点。难点:综合法和分析法的应用。

3.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4.标签

教学过程

1.和

是直接证明中最基本的两种证明方法,也是解决数学问题时常用的思维方式.

2.综合法是从

出发,经过

,最后达到待证结论.

3.分析法是从

出发,一步一步寻求结论成立的________,最后达到题设的已知条件,或已被证明的事实.答案:综合法分析法 已知条件 逐步的推理 待证结论 充分条件

【复习引入】

【师】证明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我们在上一节学习的合情推理,所得的结论的正确性就是要证明的,并且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积累了较多的证明数学问题的经验,但这些经验是零散的、不系统的,这一节我们将通过熟悉的数学实例,对证明数学问题的方法形成较完整的认识。合情推理分为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所得的结论的正确性是要证明的,数学中的两大基本证明方法——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今天我们先学习直接证明。

新知探究

一、综合法

1、引例探究

证明下列问题:已知a,b>0,求证: 问题1:其左右两边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生】右边是3个数a,b,c的乘积的4倍,左边为两项之和,其中每一项都是一个数与另两个数的平方和之积.问题2:利用哪个知识点可以沟通两个数的平方和与这两个数的积的不等关系? 【生】基本不等式 问题3:步骤上应该怎么处理? 【解答过程】 证明 因为:所以因为所以因此

问题4:讨论上述证明形式有什么特点?

【生】充分讨论,思考,找出以上问题的证明方法的特点

2、形成概念

1.定义:从命题的条件出发,利用定义、公理、定理及运算法则,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2.思维特点:由因导果,即由知条件出发,利用已知的数学定理、性质和公式,推出结论的一种证明方法。

3.框图表示:(P表示已知条件、已有的定义、定理、公理等,Q表示要证明的结论)

3、应用举例

例1在△ABC中,三个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 b,c,且A,B,C成等差数列, a, b,c成等比数列,求证△ABC为等边三角形.【问题启发】

1、本题中涉及到哪几块知识?

2、从这些已知条件,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3、怎样把它们转化为三角形中边角关系?

【分析】本题注意三个问题:首先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同时注意边角关系的转化;同时注意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内角和为)【规范解答】

证明:由 A,B, C成等差数列,有 2B=A + C .

因为A,B,C为△ABC的内角,所以A + B + C=

由①②,得B=.由a, b,c成等比数列,有由余弦定理及③,可得

.再由④,得,因此...从而A=C.由②③⑤,得 A=B=C=

所以△ABC为等边三角形. 【小结】综合法的证明步骤如下:

(1)分析条件,选择方向:确定已知条件和结论间的联系,合理选择相关定义、定理等;

(2)转化条件,组织过程:将条件合理转化,书写出严密的证明过程.

二、分析法

1、引例探究 证明下列问题:求证:

问题1:讨论:能用综合法证明吗? 【生】不好处理

问题2:如果从结论出发,是否能寻找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 【生】可以

问题3:步骤上应该怎么处理? 【解答过程】 证明:因为所以要证只需证展开得 只需证 只需证因为 显然成立

都是正数,所以

问题4:讨论上述证明形式有什么特点?

【生】(让充分讨论,思考,找出以上问题的证明方法的特点。)

【师】在本例中,如果我们从“21<25 ”出发,逐步倒推回去,就可以用综合法证出结论.但由于我们很难想到从“21<25”入手,所以用综合法比较困难。此时我们就可采用分析法。

2、形成概念

1.定义:一般地,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断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等)为止,这种证明方法叫做分析法。

2.思维特点:执果索因,步步寻求上一步成立的充分条件,它与综合法是对立统一的两种方法。

3.框图表示:(用Q表示要证明的结论,Pn表示充分条件)

4.分析法的书写格式:

3、应用举例 例2在锐角【问题启发】

1、有直接可以化简的公式吗? 中,求证:

2、可以运用什么思想处理正切?(切弦互化)

3、最终可以用哪个公式来处理此题?

【分析】本题中如果只站在切的角度很难处理,所以我们用到了切化弦,毕竟弦的公式涉及的也多一些,我们平常也跟熟悉一些。然后运用分析法结合我们所需要证的目标来达成。【规范解答】 证明:要证明只需证

为钝角

恒成立

因为A、B为锐角,所以只需证只需证因为C为锐角,所以所以【小结】分析法要注意怎样处理好书写的格式,一般是从结论入手“要证—只需证—而某某结论显然成立”这种格式。

三、综合法与分析法的综合应用

【师】问题1:请同学们总结一下综合法的特点? 【生】

1、综合法证明是证明题中常用的方法。从条件入手,根据公理、定义、定理等推出要证的结论。

2、综合法证明题时要注意,要先作语言的转换,如把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或把符号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等。还要通过细致的分析,把其中的隐含条件明确表示出来。

3、综合法可用于证明与函数、三角、数列、不等式、向量、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有关的问题。

【师】问题2:请同学们总结一下分析法的特点? 【生】

1、分析法由要证明的结论Q思考,一步步探求得到Q所需要的已知p1p2,直到所有的已知P都成立;

2、分析证明题时要同样注意,要先作语言的转换,如把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或把符号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等。

3、分析法也常用于证明与函数、三角、数列、不等式、向量、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有关的问题

【师】问题3:请同学们思考如果既要对一个题目做到既要好分析,又要好写步骤应该怎样处理? 【生】比较好的证法是:用分析法去思考,寻找证题途径,用综合法进行书写;或者联合使用分析法与综合法,即从“欲知”想“需知”(分析),从“已知”推“可知”(综合),双管齐下,两面夹击,逐步缩小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距离,找到沟通已知条件和结论的途径.(可以用在草纸用分析法,在卷面上用综合法)例3.已知

【小结】 用P表示已知条件、定义、定理、公理等,用Q表示要证明的结论,则综合法和分析法的综合应用可用框图表示为:

课堂小结

1.综合法证题是从条件出发,由因导果;分析法是从结论出发,执果索因. 2.分析法证题时,一定要恰当地运用“要证”、“只需证”、“即证”等词语. 3.在解题时,往往把综合法和分析法结合起来使用.课后习题 1.下列表述:

①综合法是由因导果法; ②综合法是顺推法; ③分析法是执果索因法; ④分析法是间接证明法; ⑤分析法是逆推法. 其中正确的语句有

()A.2个

B.3个C.4个

D.5个

11.“2~4的分与合”教学设计 篇十一

教学过程:

一、魔术引入,猜想验证

1.引。

小朋友们,我们先来玩个小魔术。老师手中有好几个信封,里面装的全是小圆片。你随便从一个信封里拿出几个小圆片,老师马上就能猜出这个信封里还剩几个小圆片。你们相信吗?(不相信)

2.玩。

师生一起游戏。

3.猜。

为什么老师能猜得又快又对呢?你知道其中的奥秘吗?(每个信封里都有3个小圆片)

4.验。

很好!你们都猜这跟3有关系!但是,猜想为虚,验证为实。让我们再次打开信封验证一下吧!

因为老师知道每个信封里都只有3个小圆片,根据3的组成,所以就能马上猜出信封里还剩几个小圆片。如果你们学习了2~4的分解与组合,你们也能变魔术,想不想学?出示课题:2~4的分与合。

二、动手操作,想象创新

1.操作感知。

师:请大家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好的信封,从中取出4个葵花盘图片和画有箩筐图的操作卡纸。同桌合作摆放,把4个葵花盘放到卡纸上的两个筐里。想一想,一共有几种放法?4可以分成几和几?

学生按要求活动,教师巡视,并对部分学生进行指导。

交流:你是怎么摆放的呢?请到黑板前示范,并说一说,4可以分成几和几?

2.想象创新。

师:大家能够把刚才摆放4个葵花盘图片的过程用一种最简单的图形、符号,或者数字表示出来吗?(学生出示表示形式)

师:比较一下,思考哪一个同学的表示方法最简单明了?(最后一种)

3.交流汇报。

师:最后一种表示方法不仅简单,还很有创意,我们把掌声送给他好吗?为什么他的表示能让大家一目了然?你们想到了什么?

4.引领总结。

现在大家已经知道了4可以分成1和3、2和2与3和1。那么,反之,几和几可以合成4呢?你知道吗?(1和3合成4;2和2合成4;3和1合成4)

三、合作交流,体验巩固

1.合作操作。

师: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小圆片,小组合作,把4个小圆片分别放到卡纸上的两个盘里,有几种摆法?一边摆,一边想:4可以分成几和几?

2.看图填数。

根据小组合作摆放的结果,填出4可以分成几和几。

4 4 4

1 3 2 2 3 1

3.交流汇报。

看图说一说,4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可以组成4?

4.互检互查。

师:同学们如何记住4的分解与组合呢?同桌之间进行对答比赛,相互检查对4的分解与组合的掌握情况。

(1)4的分解情况。

问:4可以分成l和几?答:4可以分成1和3。

问:4可以分成2和几?答:4可以分成2和2。

问:4可以分成3和几?答:……

(2)4的组合情况。

问:l和几可以组成4?答:1和3组成4。

问:2和几可以组成4?答:2和2可以组成4。

问:3和几可以组成4?答:……

(3)连起来说一句完整的话。

4可以分成l和3,l和3组成4;4可以分成2和2,2和2组成4;……

5.猜拳游戏。

(1)填一填,另外一只拳头里有几个?

(2)同桌之间用总数是3或4的物品玩游戏,猜一猜,另一只拳头里有几个物品。

6.开车送粮。

师:秋天到了,农民经过辛苦劳动,粮食获得了大丰收。你们看,他们正用大挂车把粮食运到全国各地去呢。看着这列大挂车,你发现了什么?(大挂车车头上写有4,后面车厢里的粮食上下两个数合起来也是4。)你们能帮农民伯伯把空白的数补上去吗?

7.做做说说。

填完后,说一说2、3、4各数的分解与组合各是怎样的。

四、拓展延伸,总结评价

1.手指游戏。

师:大家都有一双灵巧的手,每只手有5个手指,我们利用小手来记忆今天的知识,好吗?同桌之间,一个同学伸出右手,随意弯下一根手指,把4个剩余手指分成两部分,另一个同学据此说出4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合成4。

如,4可以分成1和3,1和3组成4。然后两个人交换,轮流进行。看哪组合作得最好?

2.圈数游戏。

师:每个小朋友有一张纸,纸上的方框中有很多数。仔细观察方框中的数,把上下左右相邻的两数合起来是4的,用笔圈起来。比一比,谁观察得最仔细,做得又快又好。

3.全课小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你学得开心吗?

◇责任编辑:张 莹◇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2~4的分与合”。

教学过程:

一、魔术引入,猜想验证

1.引。

小朋友们,我们先来玩个小魔术。老师手中有好几个信封,里面装的全是小圆片。你随便从一个信封里拿出几个小圆片,老师马上就能猜出这个信封里还剩几个小圆片。你们相信吗?(不相信)

2.玩。

师生一起游戏。

3.猜。

为什么老师能猜得又快又对呢?你知道其中的奥秘吗?(每个信封里都有3个小圆片)

4.验。

很好!你们都猜这跟3有关系!但是,猜想为虚,验证为实。让我们再次打开信封验证一下吧!

因为老师知道每个信封里都只有3个小圆片,根据3的组成,所以就能马上猜出信封里还剩几个小圆片。如果你们学习了2~4的分解与组合,你们也能变魔术,想不想学?出示课题:2~4的分与合。

二、动手操作,想象创新

1.操作感知。

师:请大家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好的信封,从中取出4个葵花盘图片和画有箩筐图的操作卡纸。同桌合作摆放,把4个葵花盘放到卡纸上的两个筐里。想一想,一共有几种放法?4可以分成几和几?

学生按要求活动,教师巡视,并对部分学生进行指导。

交流:你是怎么摆放的呢?请到黑板前示范,并说一说,4可以分成几和几?

2.想象创新。

师:大家能够把刚才摆放4个葵花盘图片的过程用一种最简单的图形、符号,或者数字表示出来吗?(学生出示表示形式)

师:比较一下,思考哪一个同学的表示方法最简单明了?(最后一种)

3.交流汇报。

师:最后一种表示方法不仅简单,还很有创意,我们把掌声送给他好吗?为什么他的表示能让大家一目了然?你们想到了什么?

4.引领总结。

现在大家已经知道了4可以分成1和3、2和2与3和1。那么,反之,几和几可以合成4呢?你知道吗?(1和3合成4;2和2合成4;3和1合成4)

三、合作交流,体验巩固

1.合作操作。

师: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小圆片,小组合作,把4个小圆片分别放到卡纸上的两个盘里,有几种摆法?一边摆,一边想:4可以分成几和几?

2.看图填数。

根据小组合作摆放的结果,填出4可以分成几和几。

4 4 4

1 3 2 2 3 1

3.交流汇报。

看图说一说,4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可以组成4?

4.互检互查。

师:同学们如何记住4的分解与组合呢?同桌之间进行对答比赛,相互检查对4的分解与组合的掌握情况。

(1)4的分解情况。

问:4可以分成l和几?答:4可以分成1和3。

问:4可以分成2和几?答:4可以分成2和2。

问:4可以分成3和几?答:……

(2)4的组合情况。

问:l和几可以组成4?答:1和3组成4。

问:2和几可以组成4?答:2和2可以组成4。

问:3和几可以组成4?答:……

(3)连起来说一句完整的话。

4可以分成l和3,l和3组成4;4可以分成2和2,2和2组成4;……

5.猜拳游戏。

(1)填一填,另外一只拳头里有几个?

(2)同桌之间用总数是3或4的物品玩游戏,猜一猜,另一只拳头里有几个物品。

6.开车送粮。

师:秋天到了,农民经过辛苦劳动,粮食获得了大丰收。你们看,他们正用大挂车把粮食运到全国各地去呢。看着这列大挂车,你发现了什么?(大挂车车头上写有4,后面车厢里的粮食上下两个数合起来也是4。)你们能帮农民伯伯把空白的数补上去吗?

7.做做说说。

填完后,说一说2、3、4各数的分解与组合各是怎样的。

四、拓展延伸,总结评价

1.手指游戏。

师:大家都有一双灵巧的手,每只手有5个手指,我们利用小手来记忆今天的知识,好吗?同桌之间,一个同学伸出右手,随意弯下一根手指,把4个剩余手指分成两部分,另一个同学据此说出4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合成4。

如,4可以分成1和3,1和3组成4。然后两个人交换,轮流进行。看哪组合作得最好?

2.圈数游戏。

师:每个小朋友有一张纸,纸上的方框中有很多数。仔细观察方框中的数,把上下左右相邻的两数合起来是4的,用笔圈起来。比一比,谁观察得最仔细,做得又快又好。

3.全课小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你学得开心吗?

◇责任编辑:张 莹◇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2~4的分与合”。

教学过程:

一、魔术引入,猜想验证

1.引。

小朋友们,我们先来玩个小魔术。老师手中有好几个信封,里面装的全是小圆片。你随便从一个信封里拿出几个小圆片,老师马上就能猜出这个信封里还剩几个小圆片。你们相信吗?(不相信)

2.玩。

师生一起游戏。

3.猜。

为什么老师能猜得又快又对呢?你知道其中的奥秘吗?(每个信封里都有3个小圆片)

4.验。

很好!你们都猜这跟3有关系!但是,猜想为虚,验证为实。让我们再次打开信封验证一下吧!

因为老师知道每个信封里都只有3个小圆片,根据3的组成,所以就能马上猜出信封里还剩几个小圆片。如果你们学习了2~4的分解与组合,你们也能变魔术,想不想学?出示课题:2~4的分与合。

二、动手操作,想象创新

1.操作感知。

师:请大家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好的信封,从中取出4个葵花盘图片和画有箩筐图的操作卡纸。同桌合作摆放,把4个葵花盘放到卡纸上的两个筐里。想一想,一共有几种放法?4可以分成几和几?

学生按要求活动,教师巡视,并对部分学生进行指导。

交流:你是怎么摆放的呢?请到黑板前示范,并说一说,4可以分成几和几?

2.想象创新。

师:大家能够把刚才摆放4个葵花盘图片的过程用一种最简单的图形、符号,或者数字表示出来吗?(学生出示表示形式)

师:比较一下,思考哪一个同学的表示方法最简单明了?(最后一种)

3.交流汇报。

师:最后一种表示方法不仅简单,还很有创意,我们把掌声送给他好吗?为什么他的表示能让大家一目了然?你们想到了什么?

4.引领总结。

现在大家已经知道了4可以分成1和3、2和2与3和1。那么,反之,几和几可以合成4呢?你知道吗?(1和3合成4;2和2合成4;3和1合成4)

三、合作交流,体验巩固

1.合作操作。

师: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小圆片,小组合作,把4个小圆片分别放到卡纸上的两个盘里,有几种摆法?一边摆,一边想:4可以分成几和几?

2.看图填数。

根据小组合作摆放的结果,填出4可以分成几和几。

4 4 4

1 3 2 2 3 1

3.交流汇报。

看图说一说,4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可以组成4?

4.互检互查。

师:同学们如何记住4的分解与组合呢?同桌之间进行对答比赛,相互检查对4的分解与组合的掌握情况。

(1)4的分解情况。

问:4可以分成l和几?答:4可以分成1和3。

问:4可以分成2和几?答:4可以分成2和2。

问:4可以分成3和几?答:……

(2)4的组合情况。

问:l和几可以组成4?答:1和3组成4。

问:2和几可以组成4?答:2和2可以组成4。

问:3和几可以组成4?答:……

(3)连起来说一句完整的话。

4可以分成l和3,l和3组成4;4可以分成2和2,2和2组成4;……

5.猜拳游戏。

(1)填一填,另外一只拳头里有几个?

(2)同桌之间用总数是3或4的物品玩游戏,猜一猜,另一只拳头里有几个物品。

6.开车送粮。

师:秋天到了,农民经过辛苦劳动,粮食获得了大丰收。你们看,他们正用大挂车把粮食运到全国各地去呢。看着这列大挂车,你发现了什么?(大挂车车头上写有4,后面车厢里的粮食上下两个数合起来也是4。)你们能帮农民伯伯把空白的数补上去吗?

7.做做说说。

填完后,说一说2、3、4各数的分解与组合各是怎样的。

四、拓展延伸,总结评价

1.手指游戏。

师:大家都有一双灵巧的手,每只手有5个手指,我们利用小手来记忆今天的知识,好吗?同桌之间,一个同学伸出右手,随意弯下一根手指,把4个剩余手指分成两部分,另一个同学据此说出4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合成4。

如,4可以分成1和3,1和3组成4。然后两个人交换,轮流进行。看哪组合作得最好?

2.圈数游戏。

师:每个小朋友有一张纸,纸上的方框中有很多数。仔细观察方框中的数,把上下左右相邻的两数合起来是4的,用笔圈起来。比一比,谁观察得最仔细,做得又快又好。

3.全课小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你学得开心吗?

12.教学活动2 篇十二

一、“2+l”教学模式的内容

教高16号文件中指出,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文件精神为“2+1”模式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明确了指导目标, 即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是学校对学生的培养重点。“2+1”的教学模式, 是将全部课程划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 即三年教学过程中, 第一、二学年在学校进行理论教学, 第三学年在校外企业进行实践教学, 即顶岗实习。校内教育, 以理论为主, 辅之以实验、实训等理论实践性环节;校外实践教学, 以学生在企业的顶岗实习为主, 使学生明确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和主要学习任务, 巩固理论教学成果, 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 即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同时做到了与就业的紧密结合。“2+l”教学模式, 能够实现高等院校、学生、企业和社会的共赢, 是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

二、目前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现状

目前, “2+1”办学模式各校尚在摸索之中, 改革现状不容乐观。

第一, 多数学校根本来不及改革课程体系, 用两年的时间把专业课程学完, 第三年, 学生到企业进行“放养式”顶岗实习。

第二, “双师型”师资队伍综合素质欠缺, 首先, 学校教师主要来自于普通高等院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他们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 但缺乏指导职业院校学生的实践技能, 对职业教育的理解深度往往不够, 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较为突出。其次, 学校从企业聘请高技能的兼职教师, 他们实践经验丰富、技能高超, 授课生动, 深受学生欢迎。但是由于兼职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缺乏深入了解, 因而对学生适应时间较长, 不能完全做到因材施教, 并且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连续性

第三, 学生的管理工作和实习考评面临新的挑战。在“2+1”模式实施过程中, 由于企业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与学校有一定的差距, 有些学生出现不适应的现象。企业的管理较为严格, 有些学生把“1”阶段的学习看做是负担。第三年完全是校外实习, 使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增加了困难。

三、拓展“2+1”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 改革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主要手段。在课程设置上应该遵循“需要为先、够用为度、实用为上”的原则, 围绕职业培养目标, 建立包括基本技能训练, 专业单项技能训练、综合能力技能训练, 企业顶岗实习四个部分构成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在实践教学中专门设置出纳岗位、会计岗位、审计岗位、税务会计岗位等职业岗位, 分别让一部分学生担任出纳人员, 审计人员和办税人员, 进行职业岗位模拟实践操作, 并实行岗位轮换制度, 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解决学生对这些工作岗位的模糊认识, 能够熟练掌握这些岗位的工作职责, 工作内容及其操作方法和技巧, 为以后的顶岗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该体系中, 理论教学不再是核心, 而是将模拟演练、实习、实训等实践环节作为教学的核心, 以职业实践能力为重点, 加强学生对岗位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二) 加强以实践为主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随着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教学体系的重新构建, 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的身份界限在逐渐弱化, 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显得尤为重要。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可以采用以下途径:

第一, 建立教师定期校外实习制度, 鼓励和组织教师到企业挂职或顶岗锻炼。选择部分从事会计理论教学的教师到公司、工厂财务部门锻炼, 掌握不同会计岗位的技能, 熟练掌握凭证填制、账簿登记、成本计算、编制会计报表等实务知识。与此同时, 还应该深入车间、班组, 了解企业各项管理制度、生产组织特点、产品生产工艺过程、成本核算方法、工时定额、材料消耗定额等的制定, 掌握会计核算的最原始资料, 参与企业会计工作的具体操作过程和实践活动。

第二, 积极引进公司企业财务负责人、财务总监、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税务事务所的注册税务师等人才来校任兼职, 进行案例讲座和实践指导, 并承担一些模拟实习课程的指导任务, 从而扩大实践性教学队伍。

第三, 要求所有教师把成为“双师型”教师作为提高自己素质的长远目标, 真正成为既是讲台上讲课的好教师, 也是本专业实践操作的能手。每个“双师型”教师都应该具有指导、示范和教会学生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双重能力。鼓励教师参加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取得岗位职业资格职称。

(三) 建设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会计实习基地建设应注重数量和质量并重。在数量上要能够满足实习及实训的需要, 在质量上达到优质标准。会计实训基地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尽可能贴近企业实际, 可以从校企合作单位请财务部门负责人, 按各岗位工作流程设计实习环境, 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在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中, 要十分注意校企合作, 实现校企“双赢”发展。会计师事务所和记账公司是学生校外实习和毕业后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 会计师事务所对会计人员的需求较多, 而且会计师事务所业务繁忙, 工作量大, 人员跳槽比较频繁, 在年报审计月份需要较多的临时会计人员。鉴于此, 学校应在年底及时派送学生到事务所实习, 既能帮助事务所解决助理人员短缺的问题, 又能给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对于一般生产企业, 它们虽然会计部门人员不多, 办公场所不大, 但一般有专门的生产车间和生产线, 可以为大学一年级学生提供认知实习, 此时, 学生的主要实习场所不是安排在会计部门, 而是在生产车间, 让学生认识企业整个生产流程, 增加学生对企业的实际印象, 在实习中也可以邀请会计部门专业人员给学生讲解会计流程, 并让学生认识常见的会计凭证, 增加学生对会计工作的了解。实习基地要体现先进性、配套性和实用性, 并且要兼顾各个行业。

(四) 加强实践教学考评

实践教学多是在实验室或校外进行, 如果没有很好的监督与考核机制, 就可能流于形式。因此, 应建立一套全面、科学合理、行之有效、易于操作的实验实训考核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会计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 既注重理论的系统性, 又强调实际动手的实践性。随着实践性教学的不断规范与完善, 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对实践性教学进行考评, 是实践性教学的重中之重。实践教学的环节多, 内容繁杂, 所以对实践性教学的考评也应该是多样化的。根据学生在实训和实习期间的表现, 对所在岗位的认知程度和熟悉程度, 以及实验实训要求与实验实训项目完成的质量进行指标量化, 按量化指标和规定的评分程序, 对每一个学生实验实训运作的全过程进行考核, 并将评价结果综合得出学生的实践总成绩。具体的考核项目应该包括实验实训纪律、实训出勤、实习日记、实习信件、实训技能、实习报告和实训大作业等。针对不同考核项目还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考核标准。评价的方法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式, 也可以采用操作考试和口试相结合的方式。教师通过对学生实践教学中的表现及实验报告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评价, 通过考核评价, 提高学生的自觉性, 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只有这样, 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综合运用能力, 能够适应信息化时代需要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社会需求。

(五) 完善职业技能证书体系

“2+1”教学模式下的会计的实践教学在强化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 完善职业技能证书体系。对于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 除了在获得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四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会计电算化证书等证书外, 在校期间取得的最主要证书就是“会计从业资格证”, 这是会计人员进入会计行业门槛的唯一合法有效证件, 并且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获得初级会计师资格证书, 提高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 会计实践教学环节应当成为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活动的核心, 会计实践教学应当不断进行改革、创新, 不断探索、实践和完善, 以增强学生对各会计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和应用能力, 真正培养出既有一定理论基础更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会计人才, 使学生的生存能力不断提高, 为国家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的会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范凌芸, 齐励.浅谈高职会计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践教学改革[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1, (28) .

[2]王菲.基于能力培养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2, (8) .

上一篇:淮剧的传承与发展下一篇:加强校本教学研究提高整体办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