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汇报

2024-09-16

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汇报(精选8篇)

1.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汇报 篇一

徐望镇余湾村位于汉台区东北郊,地处丘陵,全村总面积 3.8平方公里,10个村民小组,耕地3686.0亩、水田2369亩、旱地1316亩。全村常住人口1534人,其中农业人口1515人。

上半年通过财政拨款35万元和帮扶单位汉台区人民检察院资助的13万元,进行了村基础设施和村“福苑”文化广场的修建。

上半年,通过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村领导班子对全村逐户进行入户走访,多次筛选,对全村贫困户进行四次回头看,最终审核评定出120户贫困家庭,并对其制定贫困帮扶措施。其中区检察院帮扶70户266人,去市场发展服务中心帮扶21户76人,徐望镇政府帮扶9户31人,余湾村村干部帮扶20户49人。计划脱贫30户116人。全村主要通过发展产业,以助于帮扶贫困户脱贫。成立新型的种养殖业合作社,先期通过养殖对贫困户实行专业的技术指导,计划带动40户贫困户进行产业发展(现已带动20户),并鼓励贫困户进行多样化的产业发展。竹柳合作社已经对50户贫困户的土地进行了流转,并解决了50户贫困户的闲余劳动力。通过产业专项资金补助、小额贷款等对贫困户进行资金上的扶持,对发展产业的78户贫困户进行产业发展统计,意向养殖牛49头、猪238头、羊20只、鸡1多只、鹅1680只、鸭300只、食用菌近8万棒等,发展第三产业5户,实行专项补助(牛200元/头,猪100元/头,羊80元/头,鹅5元/只,鸡3元/只,鱼80元/亩,食用菌1元/棒,其余产业以及第三产业进行200至5000元补助),并对不发展产业的贫困户进行了组织外出务工、医疗、教育、异地搬迁、兜底保障等其余帮扶措施,并组织社会爱心团体、协会等进行爱心活动。

本村现存在的问题:村大、人口多、居住分散,贫困人口偏多,基础设施较为落后,资金需求量大。产业涉及问题居多,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脱贫攻坚工作汇报]

2.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汇报 篇二

农业发展到今天, 已经不再仅仅停留在生产粮食和提供原料的层面, 而是进入更新的、更高的阶段, 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要注重文化表达, 融合文化元素, 充分发挥文化功能, 为农业产业发展、农村社会和谐、农民持续增收做出积极贡献。

环县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 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自然条件恶劣, 生态环境严酷, 基础设施落后, 群众生活困难。1983年, 环县被列入国家扶持的“三西”建设县, 30多年来, 经过历届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的不懈努力, 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攻坚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因素制约, 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扶贫成本高、发展差距大、相对贫困凸显、返贫问题严重的现状尚未根本改变, 贫困依然是环县最大的县情, 扶贫攻坚到了攻坚啃硬的关键阶段。如何让贫困群众走上稳定的脱贫道路, 直奔小康不复返, 就要盯准地方特色和优势资源, 发挥文化能量, 鼓足发展后劲, 才能激发群众脱贫攻坚的信心、决心和力量, 才能干群一道齐心协力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一、让文化深深融合到农业发展中

环县是传统农牧业大县, 现有耕地350多万亩, 土地面积广阔, 气候条件适宜, 发展农业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环县是甘肃省第二养羊大县, 又是陇东黑山羊的生活繁育地, 广大群众素有种草养羊的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 草畜产业因此成为全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目前全县羊只存栏150万只, 年出栏量超过130万只, 多年生牧草留存面积170万亩。这里的羊有“吃着中草药、喝着矿泉水”的名传, 也有着“羊肉不腻不膻”的美誉, 享誉西北, 闻名陇原。“环县羊羔肉”地理标志商标已经国家商标局注册认证, 为环县羊羔肉打入市场、打造品牌创造了有利条件。环县是中国小杂粮之乡, 气候凉爽, 干旱少雨, 特殊的土壤、气候和降雨量造就了环县盛产荞麦、胡麻、小米、豆类等几十种农产品, 都是绿色无公害的“原生态”产品, 其中“环县荞麦”、“环县马铃薯”先后获得原产地地理标志认证。环县是农业部确定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其中每年种植地膜玉米100万亩以上, 有力地保障了粮食安全。不难看出, 环县的农业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前景美好。但只有给产业冠上地方文化的招牌, 既能感受到产业的健康发展, 又能饱尝到丰盛的文化大餐, 产业才能独具一格, 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之路。

(一) 把红色文化融合到农业产业中

重点宣传环县是1936年解放的革命老区, 红军长征途经之地, 原陕甘宁省委、省政府驻地, 是陕甘宁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总后方。上世纪30年代初, 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的陕甘游击队多次在环县活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最后一战———山城堡战役就发生在环县境内。习仲勋同志为第一任县委书记。革命战争年代, 环县人民的无私奉献, 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计划经济时代, 环县作为农业大县, 曾将大批粮食调往省内外, 有力地保障了城市粮食供给, 支援了国家的工业化发展。让人们深深地感受到这里是一块红色教育的传播地, 传统光荣, 民风淳朴。

(二) 把民俗文化融合到农业产业中

重点宣传环县是华夏农耕文化的发祥地和中华民族最早的繁衍生息地之一, 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有人类活动。隋朝置县以来, 这里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曾涌现出诸多仁人志士、英杰贤达, 南宋王渊, 明代魏镇、魏锟, 晚清明将董福祥、张俊, 道情皮影艺人解长春, 《咱们的领袖毛泽东》词作者、农民诗人孙万福等名人辈出。特别是环县道情皮影享誉海内外, 是“中国皮影之乡”, 被西方誉为“东方魔术般的艺术”, 先后多次出访欧洲、大洋洲等国家。皮影、香包、剪纸、刺绣等民间艺术古朴典雅, 引人瞩目。让人们深深感受到这里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 历史悠久, 人杰地灵。

(三) 把饮食文化融合到农业产业中

重点宣传羊羔肉、荞剁面、地椒茶、燕面柔柔等地方小吃风味独特, 绿色健康, 闻名遐迩。据《本草纲目》载, 羊肉“暖中补虚, 补中益气, 开胃健力, 益肾气”, 是助元阳、补精血、益劳损之佳品。荞面含有丰富的赖氨酸成分, 铁、锰、锌等微量元素比一般谷物丰富, 健脾益气, 开胃宽肠, 消食化滞, 除湿下气的功效, 具有抗栓塞的作用, 也有利于降低血清胆固醇。燕麦面在禾谷类作物中蛋白质含量最高, 且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尤其赖氨酸的含量比面粉、大米、玉米等要高;其中的亚油酸可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脏病。其高营养、高热量、低淀粉、低糖的特点, 适应了糖尿病患者的饮食需求。让人们深深感受到这里是绿色杂粮的原产地, 品质优良, 绿色环保。

(四) 把旅游文化融合到农业产业中

重点宣传环县有横亘中南部的秦长城、风景优美的道教名山东老爷山、巍峨壮观的宋代砖塔、彪炳史册的山城堡战役遗址和陕甘宁省委省政府旧址、红军长征纪念馆等可供游览观瞻的旅游景点。让人们深深感受到这里是旅游胜地, 富有遗迹, 令人向往。

二、让文化深深体现到农村建设中

一个人不能没有知识, 一个村子不能没有文化。人没有知识, 就无法感知外界, 就无法取得发展;一个村子没有文化、没有历史, 就没有底蕴、没有艺术, 也就没有前途、没有生气。脱贫攻坚的进程中, 既要加强农村发展的硬实力, 又要提升农村发展的软实力。

(一) 写文化

就是在每个村庄都建设文化墙、文化牌、文化长廊, 不要搞一刀切, 号召各村根据实际情况, 采取不同形式进行制作, 可以在新修的通村油路边安装一面色彩鲜艳的文化宣传牌, 可以在油路边宽阔醒目的地方采用经久耐用的瓷砖贴图式建设文化长廊, 也可以在村部学校、易地扶贫搬迁点等人群集中地方的房屋背面采用构思精美的人工手绘式制作文化墙。采取图片、标语、漫画、短诗句等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道德规范、村规民约、文明礼仪、脱贫攻坚等知识的宣传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起来, 传播政策知识, 倡导文明新风。这样既建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更是一道深厚的文化线。

(二) 送文化

就是利用农民农闲时间, 开展实实在在的“文化下乡进村”活动, 选取一些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文化题材, 编制成风趣幽默、通俗易懂的小节目, 让广大群众高兴地看着, 快乐地听着, 不知不觉地理解了党的各项方针政策, 学懂了脱贫攻坚的相关知识。

(三) 播文化

就是要把文化知识想方设法撒播在群众的身边, 利用村上现有的“村村通”等广播设备, 每天早晨或下午播放一段时间, 让农民朋友在田间地头劳作时学到知识, 感悟文化。

三、让文化深深扎根到农民心灵中

农民既要物质富裕, 更要精神充实。脱贫攻坚不但要让农民的钱袋鼓起来, 更要让农民的脑袋灵起来。

(一) 教育农民

重点开展以道德讲堂、道德文化和道德模范为主要内容的道德建设, 组建道德宣讲团到村里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道德、文明礼仪、法律法规等知识宣讲, 通过身边人说身边事、身边人演身边事等群众性文化活动, 教育群众崇尚真善美、针砭假恶丑, 以多种形式引领社会新风尚, 提升农村群众的文明素养, 使农民群众不仅在物质上脱了贫, 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同样脱了贫。特别是在当前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 更要引导广大群众通过自己的双手苦干脱贫、实干兴家、巧干致富, 坚决打消“靠着墙根晒太阳, 等着别人送小康”的念头。

(二) 培训农民

要采取请进来教、走出去学的办法, 重点围绕种植、养殖、建筑等行业, 确保每家每户至少有1人接受培训, 学到知识、掌握技能, 拥有一技之长, 力争参加培训的每一位农民都能拿到初级工职业资格鉴定证书, 逐步实现由苦力型劳动向技能型劳动转变, 不断拓宽脱贫致富的路子。

(三) 感化农民

通过传播文化知识, 实施扶贫项目, 要让广大农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 切身感受到脱贫攻坚的阳光温暖了千家万户, 对党常怀感恩之心、感激之情, 更加热爱生活、向往幸福, 激发脱贫攻坚、自力更生的信心和力量, 重新焕发出老区人民的精神,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稳步前进。

3.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汇报 篇三

3月22日,广东召开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全面部署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近两个月来,全省各地、各部门切实担当起责任,深入贯彻落实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完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支持体系,驻村干部进村入户,调查走访,对贫困对象再开展严格核定,建档立卡,精准识别,制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案。目前,全省各地、各帮扶单位已全面完成驻村干部的选派和对接工作,定点帮扶工作开局良好。

广东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小康的冲锋号,已经吹响。

3月29日,省委组织部与省扶贫办联合下发《关于做好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三年攻坚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选派管理工作的意见》,对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的选派和管理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4月7日,省扶贫领导小组下发《关于印发新时期相对贫困村定点扶贫工作方案的通知》,对相对贫困村定点扶贫工作任务作出了具体安排,明确驻村工作队的工作职责为“十落实”,并进一步强化工作责任和考核问责;

4月21、22日,省扶贫办举办市、县扶贫系统骨干培训班,21个地级市、顺德区以及91个县(市、区)232名扶贫系统骨干参加培训;

……

5月10日,省扶贫办组织检查组,对各地工作队(组)驻村驻镇开展工作情况进行重点检查,发现全省各地、各帮扶单位已全面完成驻村工作干部的选派和对接工作,定点帮扶工作开局良好。

据统计,截至5月18日,省定2277条贫困村,已对接进驻2269条,工作组队员共3875人。珠三角6市应驻村1719条,已全部对接驻村;本地帮扶应驻村220条,已全部对接驻村;惠州市46条自身帮扶村、汕头市37条自身帮扶村,已全部对接驻村。各市、县派驻镇工作组958个,全部完成对接。

梅州:

308名精兵强将赴贫困村当第一书记

人是扶贫攻坚的关键要素。梅州在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中,经过精挑细选,选派了308名精兵强将到相对贫困村当第一书记。

“这批干部不少都有扶贫工作经验,有些甚至参加过前两轮扶贫工作。”梅州市扶贫开发局副局长黄光华说,与前两轮扶贫工作挑选的干部相比,这一批扶贫干部的综合素质更高。为确保2018年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梅州力求向相对贫困村派驻精兵强将,“我们按照中央和省向全部相对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的要求,从市、县机关事业单位中选派觉悟高、能力强、作风实的优秀干部,驻村开展帮扶工作。”

佛山:

迅速谋划落实脱贫攻坚帮扶资金

脱贫攻坚,资金是重要的保障。佛山市在新一轮帮扶工作中,迅速谋划落实帮扶资金,确保脱贫攻坚有序推进。

“我们快速落实扶贫开发对象人均2万元中30%的比例部分,市、区两级财政已作安排。”佛山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佛山还加大力度,落实每条村的专项帮扶资金,对所帮扶的254个相对贫困村,2016年拟按每村不低于100万元的标准安排专项帮扶资金,以后年度再根据省的要求和帮扶工作实际另行安排。另外,派驻干部工作经费及相关补助均已安排落实。

同时,佛山不断加强扶贫资金的监管,《佛山市新时期精准扶贫对口帮扶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佛山市精准扶贫对口帮扶派驻干部管理办法》等相关配套文件已撰拟完毕,正按程序修改完善。

中山:

以“党建扶贫”为突破口夯实脱贫基础

在新一轮对口帮扶工作中,中山市在总结扶贫经验的基础上,将“党建扶贫”作为突破口,通过解决贫困村党组织软弱涣散等问题,夯实脱贫基础。

中山市对口帮扶潮州饶平、潮安和肇庆封开、德庆、怀集、广宁等地区的贫困村。为了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山重点选派一批“德能勤绩廉”的优秀干部,从市纪委等部门选派了18名同志,组成肇庆市封开县(德庆县)、怀集县、广宁县和驻潮州市饶平县(潮安区)4个驻县工作组。

同时,中山在全市159个帮扶单位中,优选326名年富力强的有冲劲的优秀共产党员,与当地派出的第一书记组成131个驻村队。此外,中山还将驻村干部的党组织关系转到当地,将临时党支部建到扶贫一线,要求必须与第一书记共同组织开展村党组织生活,发挥老党员模范作用,发展一批新党员。

省农业厅

自4月21日率先完成与湛江市、雷州市、乌石镇、那毛村等市、镇、村的精准扶贫驻村工作对接后,5月3日,农业厅驻那毛村精准扶贫工作队正式入驻那毛村开展工作。5月5日,工作队开始第一轮精准识贫入户摸排工作,为下一步结合农业厅工作特点和力量制定一户一策,全方位做好准备。

省民政厅

5月5日下午,省民政厅副厅长骆招群率队赴新丰县丰城街道紫城村调研驻村扶贫工作,并就相关工作进行对接。

骆招群一行先在紫城村委召开了“广东省民政厅驻村扶贫工作座谈会”。韶关市民政局、新丰县委、县政协和县民政局、街道、村委等有关领导干部参加了座谈会,并作相关情况介绍。会后,扶贫工作队到村里贫困户进行了慰问。

广州打捞局

5月6日,广州打捞局党组副书记徐华带领广州打捞局新时期精准扶贫驻村工作组成员到揭阳市惠来县隆江镇邦庄村与当地县、镇、村进行扶贫工作对接。对接会上,双方就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三年攻坚工作的部署与目标作了初步的沟通和交流。

广州邮政

4月25日,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广东省分公司人力资源部蔡伟东经理、党群部暨扶贫工作室李秀妮主任等一行6人前往梅州市五华县水寨镇平湖村开展精准扶贫县、镇、村三级对接工作,召开的精准扶贫对接工作会议,并深入到现场了解村道、农田水利、学校、种养殖等相关情况。

广新集团

4月25日,广东省广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莫仕文带领党群部负责人和驻村干部到怀集县桥头镇红光村开展对接工作。座谈会上,双方还就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三年攻坚工作的部署与目标作了初步的沟通和交流。座谈会结束后,工作组实地考察了村容村貌,并对部分项目进行了调研。

省文化厅

4月22日,省文化厅厅党组成员、省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局长李剑先带领省文化厅新一轮扶贫工作驻村工作组成员,到韶关市翁源县周陂镇陈村村与当地县、镇、村相关人员进行对接。在座谈会上,双方就接下来的工作思路和阶段步骤达成一致意见。会后,工作组在村干部带领下察看了村容村貌。

4.乡镇脱贫攻坚工作汇报 篇四

好好工作是基础,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是本份,只是如何让别人知道自己有好好做却也是需要长期学习和积累的。写一份工作汇报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乡镇脱贫攻坚工作汇报

2018 年以来,长岗镇的脱贫攻坚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攻坚战略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上级部署,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以脱贫攻坚工作为总揽,坚持问题导向,紧盯工作标准,牢牢把握精准,夯实工作责任,补强工作短板,真抓实干,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现汇报如下:

一、理清了工作思路,明确了工作目标

2018 年以来,结合我镇实际,理出了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工作主线,抓产业就业强脱贫支撑,抓政策落实强脱贫保障,抓党建引领强脱贫堡垒,抓作风转变促脱贫成效,抓项目推进促基础提升,抓因户帮扶促群众满意的工作思路,确保了人有脱贫办法、户有增收渠道、村有致富产业,实现了 2018 年全镇贫困村脱贫出列的目标顺利实现。

二、贯彻上级会议精神,提升了思想认识和政治站位

我镇干部职工及时学习传达和贯彻落实上级脱贫攻坚会议精神,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领会习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及系列讲话精髓,增强了打好脱贫攻坚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正确认识了当前取得的成效和面临的困难及挑战,切实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坚决防止急躁厌战情绪,克服自满松劲思想,杜绝消极埋怨现象,进一步坚定了信心,做到了认识上再提升,落实上见实效,扎扎实实把脱贫攻坚战推向前进。

三、坚持多措并举,脱贫攻坚工作扎实推进

1、加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一是完成了李庙村内外道路、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与舞台等项目建设;二是完成了李庙、三齐、后张、鲁庄、西村、朱庄等 6 个贫困村扶贫车间及其配套项目建设,企业入驻并投入生产;三是 7 个贫困村光伏发电项目全部并网正常运营且发电效益可观;四是涉及 2018 年第二批道路项目的鲁庄、朱庄、西村等 3 个贫困村的道路项目建设全部完工。

2、推进产业项目发展。

一是完成了三齐村蔬菜大棚种植项目建设,建设蔬菜大棚 27 座并完善了大棚配套设施及其附属设施,有效带动了贫困户脱贫增收。二是李庙村、朱庄村以及 20 个非贫困村实施了中顺辣椒种植项目,种植中顺辣椒 3000 亩,逐步形成了辣椒种植产业。

3、设立公益性岗位。

全镇共开发保洁员、护站员、护林员等各类公益岗位 641 个,对已脱贫户和 2018 年拟脱贫户中劳动能力不强、持续增收措施薄弱的贫困户,每户选 1 个力所能及的公益岗位,从参与提供的公益岗位劳动中获得收益,确保了脱贫措施薄弱户顺利实现了脱贫。

4、开展孝善敬老基金奖补与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

一是孝善敬老赡养费基金奖补。我镇严格按照一名老人户奖补资金每年不超过 600 元,两名老人户奖补资金每年不超过 1000 元的标准开展了 65 岁以上老人贫困户孝善敬老赡养费奖补活动。截止 9 月底,全镇 65 岁以上贫困户 921 户 1506 人累计自筹资金 319.4 万元,发放政府奖补资金 56 万元,合计发放资金 375.4 万元。二是星级文明户评选。按照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标准和程序,我镇推选出七星级以上文明户 700 户,文明户标志牌全部挂牌上墙,全镇逐渐形成了家庭孝心养老、社会善心敬老的良好风尚。

5、开展企业带贫分红及贫困户产业奖补等各类补贴的申报与发放工作。

一是企业带贫。今年以来,长岗北郭新村合作社带贫 150 户,合计补贴 150 万元;长岗五丰合作社扶贫 150 户,合计补贴 150 万元;睢县城乡扶贫开发公司带贫 609 户,合计补贴 21.924 万元;睢县光伏项目带贫 165 户,合计补贴 165 万元;睢县锦灏服饰带贫 200 户,合计补贴 7 万元。通过企业带贫,拓宽了贫困户的增收渠道,有效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

二是发放各类补贴。我镇按照补助对象、补助标准、补助流程、时间界定等要求全部兑现了奖补资金,其中:申请种植补贴 2024 户,发放补贴 110.3819 万元;申请养殖补贴 527 户,发放补贴 52.8 万元;申请脱贫成效奖励补贴 1046 户,发放补贴 160.1856 万元;申请个体私营经济补贴 34 户,发放补贴 3.4 万元;申请务工补贴 1533 户,发放补贴 131.41 万元;申请辣椒补贴 1150 户,发放补贴 59.568 万元。通过各类奖补资金的申请与发放,大大增加了广大贫困户脱贫的信心,同时也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和认可度。

6、开展村容村貌、户容户貌提升工程。

我镇在人居环境改善村容村貌及户容户貌方面投资了 600 多万元,全镇各村村容村貌、户容户貌整治工作全面铺开,特别是 7 个贫困村力度更是有增无减,通过清除房前屋后的生产生活垃圾、修复村内主次干道的残垣断壁、墙体刷写宣传标语(图画)、种植绿化树、安装太阳能路灯等多种措施,使村内外环境及农户家庭面貌焕然一新,效果明显。

7、开展危房清零、独居老人户清零、五保户清零、六改一增等四项重点工作专项治理。

一是危改。我镇每周定期召开村支部书记专题会议,研究安排部署危房改造工作,确保了危改工作的顺利推进。截止目前,全镇共完成和验收危房改造 429 户,完成联建房 6 处,共 26 户 780平方米。二是独居老人户。各村根据实际,能合户的合户,能并户的并户,符合条件的进入敬老院,最终达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三是五保户。积极动员所有五保户入住敬老院,努力解决所有五保户的后顾之忧。四是六改一增。在六改方面,各村委严格把关,做实工作,尤其是改厕方面,我镇推广使用了无害化厕所,全镇贫困户累计改厕 1000 余户,效果良好。

8、开展贫困户动态调整、脱贫退出自查与验收、贫困户遍访等工作。

一是根据全县统一安排部署,2018 年 11 月份以来,我镇按照标准程序认真开展了贫困户新识别、脱贫退出工作。经过新一轮的动态调整,我镇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 2059 户 5786 人,其中,未脱贫 199户 506 人(新识别贫困户 51 户 111 人),累计脱贫 1860 户 5280 人。

二是开展县乡村脱贫退出自查和验收工作。11 月 7 日-12 日,我镇成立了 7 个乡级自查工作小组,27 个村级自查工作小组。村级自查结束后,七个乡级核查组利用六天的时间对全镇 27 个村的脱贫户、拟脱贫户、边缘户进行了入户核查,通过普查全镇所有脱贫户、边缘户,核查退出达标、“三率一度”指标达标情况,进一步查漏补缺,夯实基础,确保高质量脱贫退出。12 月 28 日,经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批复,我镇李庙、朱庄、鲁庄 3 个贫困村实现脱贫出列,至此我镇 7 个贫困村已全部实现脱贫出列的目标。

三是开展贫困户遍访工作。长岗镇包乡县领导及长岗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按照遍访标准和要求,本着发现问题和整改问题的原则,紧盯“两率一度”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全面核查各类问题,使遍访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9、开展农村垃圾治理工作。

月份以来,我镇多次召开了全体干部职工及 27 个村委负责人参加的人居环境改善及农村垃圾治理工作会议,各村加大宣传力度并积极发动群众参与,广大干部群众及保洁员对村内背街小巷、房前屋后、空地、坑塘、沟渠、道路两侧等垃圾进行了彻底清理清运。经过整治,效果明显,全镇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逐步形成了农村生活垃圾“扫干净、转运走、处理好、保持住”的常态化运行模式。

总之,虽然我镇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下一步,我镇将继续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民生工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续围绕转移就业、产业扶持、教育扶贫、文化扶贫、社会保障、特殊救助等路径,通过产业发展、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项目的实施,持续巩固提升我镇的脱贫攻坚工作成效,举全镇之力,集全镇之智,聚全镇之能,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乡镇脱贫攻坚工作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自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开发区党工委的悉心指导下,******乡镇积极开展脱贫攻坚各项工作。现就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脱贫攻坚工作

(一)基本情况

******乡镇成立于 2012 年 11 月 28 日,前身为石桥片区办事处,总面积约 25.9平方公里,辖白泥、石桥 2 个居委会(其中:石桥 12平方公里、白泥 13.9平方公里),26 个居民小组(白泥社区 12 个,石桥社区 14 个);户籍人口 7651 人。

******乡镇共有建档立卡人员 104 户 312 人,已脱贫 72 户 256 人,其中 2015 年脱贫人数 54 户 195 人;2016 脱贫人数 9 户 29 人;2017年脱贫 9 户 32 人。现有贫困户 32 户 56 人(一般贫困户 9 户 24 人,政策兜底户 23 户 32 人),两无户 23 户 32 人,两因户 1 户 1 人,两缺户 8 户 23 人。贫困发生率为 0.73%。建档立卡在校学生 30 户 56人,享受教育扶贫资助 16 户 23 人,其中未脱贫贫困户 6 户 9 人,已经全部获得教育扶贫资金;建档立卡劳动力 63 户 156 人,实现就业63 户 77 人。

(二)取得的成效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成立了由中心党委书记、主任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及各村书记、主任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按照省、市、开发区关于精准扶贫各项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先后制定了《贵州钟山经济开发区******乡镇 2018 脱贫攻坚春风行动工作实施方案》、《******乡镇 2018 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乡镇 2018 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乡镇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施方案》、《******乡镇夏秋攻势行动方案》、《******乡镇关于落实省委第八巡视组反馈脱贫攻坚存在问题整改方案》、《******乡镇 2018 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和信息采集工作实施方案》。采取召开动员会、印发宣传资料、入户动员、召开院坝会等形式,广泛宣传脱贫攻坚工作相关政策,为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奠定了基础。

2、规范程序、精准识别、精准脱贫,严格按照文件要求完成 7 个专项治理工作。

为确保此项工作取得实效,严格按照《六盘水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六盘水市贫困人口漏评错评专项治理工作方案>等七个方案的通知》(六盘水扶领办发〔2018〕24 号)文件要求,完成 7个专项治理工作,严格遵循“五定五看”统一标准、全面调查、精准识别;坚持做好“四访”,采取在农户申请的基础上,调查人员进村入户调查,全面了解掌握各户收入情况,逐户计算人均纯收入,把收入低于收入标准以下的农户拟定为贫困户。我们坚持“六个到村到户”,严格按照“两公示一公告”,完善贫困户“一户一档”建档立卡相关资料,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信息准、台帐实。

3、打赢脱贫攻坚“四场硬仗”。

(1)产业扶贫成效明显。春风行动开展以来,******乡镇始终坚持“六个引领”,牢牢把握好产业发展“八要素”,推动产业扶贫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一是以“三变”1+N 为引领,采取“合作社+农户+扶贫”模式,成立合作社 5 家,先后实施种植红豆

杉、刺五加、白芨、草莓和培育羊肚菌、人参育苗等项目,流转土地 1139 亩,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 104 户 312 人,实现脱贫 72 户 256人,脱贫率达到 82.5%。二是以退耕还林、产业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完成产业结构调整 1167.86 亩,涉及 260 户,发放产业结构调整资金 350358 元;完成退耕还林 1692.37 亩,发放退耕还林资金 846185元,新增退耕还林面积 1100 余亩。

(2)“组组通”项目稳步推进。今年以来,******乡镇始终把“组组通”项目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以建设“脱贫攻坚致富路”为目标,全力打好公路脱贫攻坚战。******乡镇涉及“组组通”公路 5 条约 16.38 公里,主要涉及辖区海坝组、罗家寨组、石桥八组、十三组、十四组,目前均已完工投入使用 4 条 12 公里,未完工的 1 条已经完成工程总量的 90%,预计年底完工投入使用。

(3)易扶搬迁动员效果显著。******乡镇 2017、2018 年易扶搬迁总人口 125 户 640 人(贫困户 30 户 118 人)。其中 2017 年易扶搬迁总人口45 户 197 人(贫困户 30 户 118 人、非贫困户 15 户 79 人);2018 年易扶搬迁总人口 80 户 443 人(贫困户 0 户 0 人、非贫困户 80 户 443 人)。工作开展以来,组织召开易扶搬迁培训动员会、群众院坝会累计 50余次,发放易地扶贫搬迁明白卡 200 余张,出动宣传人员 120 余人次,宣传覆盖群众累计 1000 余人次。

截至目前,2017 年易扶搬迁总人口中已签订搬迁合同 41 户 185 人(贫困人口 29 户 116 人);已搬迁入住 42 户 191 人(贫困人口 28 户 114人),完成率是 91%;易地扶贫搬迁旧房拆除 16 户 2456平方米,拆除率 35%,预计 12 月底达 60%。

(4)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全面落实。******乡镇始终按照“精准资助、应助尽助”的原则,加大对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的支持力度,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得到全面落实。一是按照应助尽助原则,争取教育帮扶贫困学生 9 人,获取补助资金 5530 元。二是减免建档立卡贫困户 104 户 312 人合作医疗参合资金 37200 元,申请临时救 5000 元帮助贫困户解决医疗救助问题。三是将住房困难群众125 户 640 人全部纳入易地扶贫搬迁计划,通过异地扶贫搬迁解决群众住房困难问题。

4、多措并举,建立脱贫帮扶长效机制

一是充分利用“特惠贷”优惠政策,采取“贫困户+政府公司”的运作模式,贫困户人均可贷款 5 万元,资金由政府开发投资公司统筹运作,贫困户不承担风险,资金收益有保障,投资收益分配暂定3 年,收益为投资金额的 3%,目前完成特惠贷任务 28 户 72 人,贫困户年末可分红达 10.8 万元。二是通过上门服务企业,向企业汇报精准扶贫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企业形成扶贫联动,计划争取企业帮助解决就业 18 户 39 人,目前已经解决就业 16 户 30 人,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三是按照“五级包保”的帮扶原则,结对帮扶 104 户 312 人。户均制定帮扶计划 3 个,落实帮扶措施 3 条,协调投入帮扶资金达 50 万元。四是统筹实施低保兜底政策。完成低保兜底 23 户 32 人。积极做好扶贫开发和低保扶助两项制度衔接。五是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实现生态效益、贫困户及低收入群众增收“双赢”,力争在 2018 年年底退耕还林 3000 亩。

(三)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存在问题:一是部分群众特别是贫困户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特别是在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很多群众不理解、不支持,导致易扶工作推进缓慢。二是部分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对滞后,项目扶持、资金帮扶管理等有待加强。三是贫困户就业困难,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打工,40 岁至 60 岁的劳动力占比超过50%以上,就业非常困难。四是三块地盘活方面的问题。群众担心不能及时获得退耕还林补偿资金,担心得不到第九年以后的占股比分红资金。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扶贫先扶志的要求,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不断增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变“输血”为“造血”,进一步整合资源,强化帮扶措施,不断加大“三变”改革力度,集中力量搞好贫困户脱贫规划,重点完成“五个三”中的盘活“三块地”、落实“三个保”、确保“三个就”,集中火力打好退耕还林、易地扶贫搬迁工作、1 户 1 就业工作硬仗。让贫困户逐步靠勤劳致富,最终实现全面脱贫致富。

一是进一步整合资金和项目,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推进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六项行动”创建工作,大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美化亮化农村环境。

二是大力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模式,落实农村“三变”改革要求,同时探索发展城市“三变”,保证一村至少发展一个良好的“三变经营主体”,让产业发展真正惠及农户尤其是贫困农户。

三是充分利用开发区吸纳就业的优势,充分挖掘对知识水平和技能要求不高的工种,引导建档立卡贫困户就近就业,巩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成果。

四是实现脱贫攻坚近期规划与长远规划相结合,把退耕还林工作与城市近郊旅游发展相结合,形成脱贫攻坚长效发展机制。退耕还林打造万亩红豆产业园,前期推进青山红豆杉生态养生园旅游综合体农旅一体化示范项目建设,进一步推进山地旅游与休闲度假、农业生态观光、民风民俗体验融合发展,形成脱贫规划长效发展机制,实现贫困户脱贫和农户持续增收。

二、省委第八巡视组反馈脱贫攻坚存在问题整改工作

根据《六盘水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落实省委第八巡视组巡视反馈脱贫攻坚存在问题的整改方案》文件要求,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整改实施方案。我社区积极对省委第八巡视组反馈的脱贫攻坚存在的问题进行逐项整改,现就整改情况分项汇报如下:

(一)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搬迁贫困户的就业、就医、孩子读书等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

1、工作开展情况。******乡镇 2017 有易地扶贫搬迁人口 45 户197 人(贫困人口 30 户 118 人),目前已完成搬迁合同签订 41 户 185人,参加易地扶贫搬迁户搬迁的贫困户中,已完成引导就业 22 户,其中有 3 户贫困户因年事较高无劳动力,已督促子女进行赡养,其中有 1 户贫困户全为在校学生,已于 2016 年纳入低保户进行政策兜

底,现在正在落实低保兜底政策,目前剩余 4 户搬迁贫困户正在积极引导就业。

2、工作存在的问题。部分搬迁的贫困户因各种原因暂未完成引导就业。

3、整改情况。在今后的帮扶工作中,石桥社区将继续注重引导该4 户贫困户进行就业,以帮助搬迁贫困户能够安居乐业。同时,2017参加易地扶贫搬迁户的贫困户于 2018 初由开发区代缴新农合医疗保险,目前,参加搬迁的贫困户的基本医疗全部保障到位。对于搬迁户孩子就学事宜,石桥社区服务中于 2018 年 6 月完成搬迁户孩子就学意愿的统计工作,并将统计结果上交开发区社事局,目前,上级部门正在对接搬迁户孩子就学事宜。

(二)贫困户脱贫存在数据脱贫、统计脱贫、平均主义脱贫等现象的整改情况

1、工作开展情况。目前,******乡镇共有建档立卡人员 104 户 312人,其中 2015 年脱贫人数 54 户 195 人;2016 脱贫人数 9 户 29人;2017 年脱贫 9 户 32 人。现有贫困户 32 户 56 人(一般贫困户 9 户24 人,政策兜底户 23 户 32 人),两无户 23 户 32 人,两因户 1 户 1人,两缺户 8 户 23 人。贫困发生率为 0.73%。

石桥社区所有脱贫的贫困户均在满足“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条件以及基本生活生产条件达标时才进行脱贫,未发现数据脱贫、统计脱贫、平均主义脱贫等现象。

2、工作存在的问题。在贫困户脱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居住石桥社区山上的六个组的少量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存在困难。

3、整改情况。针对部分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存在困难的问题,******乡镇已多次向发区社事局写报告,寻求帮助,目前,正在协调处理中。接下来,我社区将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及基础生活设施改进工作,不断改善辖区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

(三)“三变”改革及产业扶贫工作抓得不够认真,抓得不实等现象的整改情况

1、工作开展情况。石桥社区以农村经济组织推动“三变”改革工作,目前在石桥辖区两个村参与“三变”改革的经济组织共有 5个,包含 3 家合作社和两家企业,5 个经济组织共计流转农户土地约 1100 亩,包含贫困户土地约 200 亩,目前完成红豆杉种植约 630亩,草莓种植约 50 亩,刺五加等中药材种植约 340 亩,独角莲等中药材种植约 70 亩,支付土地流转金约 53 万元,包含贫困户土地流转金约 10 万元,引导农户到“三变”改革经济组织务工约 110 户120 人,包含贫困户约 20 户 20 人,发放工资约 30 万元,包含贫困户务工工资约 6 万元。引导参与“特惠贷”贫困户 28 户 72 人,共计贷款 360 万元,2017 年底发放该 28 户贫困户“特惠贷”分红金10.8 万元,人均分红 1500 元。辖区两村的“三资”清理工作及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界定工作已与 2018 年 1 月开始开展,目前完成 1 个村的“三资”清理并完成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界定约 2500 人。

2、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目前石桥社区参与“三变”改革的产业发展周期长,短期很难产生效益。如红豆杉种植产业前期投入大,种植周期长,需生长多年才可用于发展红豆杉附加产品。二是对“三变”改革工作宣传力度不够。很多群众对“三变”改革工作不理解,仅同意将土地流转于合作社或者企业,不愿意将土地入股承担风险,导致“三变”改革扶贫项目对群众的覆盖面不广。三是自然条件限制。石桥辖区属于开发区统一规划开发区域,大部分土地用于开发区的开发建设,剩下的土地较为贫瘠,不利于种养殖产业开发,同时,缺乏相关的技术指导,导致现有的“三变”改革产业发展不理想,目前仅有白泥村裕民农民专业合作社草莓种植销售额达到 15 万元左右,其余项目,暂未出产品。

3、整改情况。加强“三变”改革工作政策宣传,让群众加深对“三变”改革工作的理解,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三变”改革工作中来。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三变”改革等扶贫项目的监管,督促辖区经济组织良性发展,同时积极向上级部门寻求技术指导,对辖

区闲置土地进行同意规划使用,项目规划时进行严格技术测试,确保“三变”改革等扶贫项目的成功实施。

(四)驻村结对帮扶不扎实、流于形式等现象的整改情况

1、工作开展情况。******乡镇办公地点位于辖区白泥居委会及石桥居委会交界位置,同时和两个居委会联合办公,离群众较为接近,能达到驻村的效果。目前辖区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 104 户 314 人,该 104 户贫困户共有结对帮扶责任人 125 人,包含开发区级结对帮扶责任人 55 人,涉及 8 家单位,在帮扶单位中仅有一家单位为学校(钟山区职业技术学校),涉及帮扶责任人 7 人,该 7 人帮扶的贫困户均已脱贫,目前正在稳固脱贫效果,未对该 7 名教师造成较大压力。社区在帮扶过程中力求“扶贫扶志”的效果,积极引导贫困户参加劳动改善生活,同时对于无劳动力的贫困户,积极引导参与“特惠贷”等国家优惠政策,并将上级针对贫困户的政策积极落实到位,并为贫困户进行家庭医生签约,目前已完成家庭医生签约 88户 245 人。

2、工作存在的问题。部分帮扶责任人思想意识不到位,对帮扶公共还在流于形式,未对贫困户采取具体帮扶措施,同时部分帮扶责任人自身业务能力不强,对精准扶贫政策学习不够,导致帮扶结果不理想。

3、整改情况。在以后的精准扶贫工作中,我社区将会加强各帮扶责任人的思想意识教育,提高帮扶责任人对此项工作的认识,同时加强帮扶责任人的业务培训,针对不同贫困原因贫困户制定合理帮扶措施,努力提升帮扶效果。

(五)扶贫对象识别不精准现象的整改情况

1、工作开展情况。石桥社区所有贫困对象在纳入贫困时均是按照“农户申请、入户调查、民族评议、一公告、两公示”等程序进行评定,再将结果进行上报,在评定贫困户过程中,因社区权限有限不能精确查询贫困中的“四有”人员,仅能通过走访调查的形式核查贫困生产生活状况。同时社区对贫困户的管理严格按照上级政策

进行动态管理,对贫困户人口情况等信息积极按照工作程序进行动态更新。

2、工作存在的问题。因社区职能权限限制,未能对贫困人口的资产情况进行精确核查。

3、整改情况。今后工作中,我社区将积极同上级部门紧密对接,积极核查辖区贫困人口的基本信息,同时根据上级政策进行动态管理调整,确保贫困人口不漏一户一人,不错评一户一人。

乡镇脱贫攻坚工作汇报

一、基本情况

塘湾镇辖 15 个村委会、1 个居委会,216 个村小组,总人口 4 万余人。全镇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 578 户 1511 人,已脱贫 524 户、1374人(其中,2015 年脱贫 95 户 173 人,2016 年脱贫 107 户 367 人,2017 年脱贫 101 户 302 人,2018 年脱贫 113 户 269 人,2019 年脱贫108 户 263 人),2020 年拟脱贫 54 户 137 人。根据市委组织部最新梳理安排,全镇现有“三类”村 6 个,其中塘湾村(贵溪冶炼厂和贵溪组织部挂)、古塘村(市林业局挂)为软弱涣散村,上祝村(市扶贫办挂)、山坑村(市农业农村粮食局挂)、高坂村(市教体局挂)、赛前村(市人民法院挂)四个村为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均下派了第一书记驻村指导。

二、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去年以来,塘湾镇按照贵溪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扎实推进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意见整改、“夏季提升”整改攻势和脱贫攻坚“回头看”工作,积极落实贫困户各项帮扶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

1.扎实推进脱贫攻坚问题整改工作。镇党政班子会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意见整改、“夏季提升”整改攻势和脱贫攻坚“回头看”工作,制定了整改工作方案,建立了问题台账,实行销号管理;各村委会也相应建立整改问题台账,明确了包村领导(第一书记)为整改第一责任人,强力推进整改工作。在与鹰

潭市、贵溪市 16 个挂点单位充分沟通的情况下,按照每个干部不多于 3 户的原则,对全镇 581 户贫困户挂户安排进行了合理调整。召开了脱贫攻坚问题整改工作动员和业务培训会,对所有挂户干部进行了全覆盖培训,进一步提升了帮扶成效。截 12 月底,全镇脱贫攻坚问题整改工作进展顺利,涉及学习不到位、危房改造、人饮安全、慢性病登记、扶贫项目资金公示等 32 个问题,整改销号 28个,销号率达 88%,还有 4 个问题正在整改之中。

2.认真开展“志智双扶”培训活动。对全镇现有贫困户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重点对贫困户信教、懒汉、有劳动意愿缺资金技术等情况分村登记,充分利用唐甸夏家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组建了以崔学军、宁权能等 5 名创业致富典型为主的宣讲小分队,先后开展了 3期“志智双扶”培训报告会,参会贫困户 6 个村 150 余人,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3.试点开展了贫困户道德“红黑榜”创评活动。根据上级方案要求,我镇出台了相关工作方案,并选择在高坂村开展试点创评活动。经过排查、核查和民主评议,评选出道德“红榜”4 户。下一步,我镇将在其他 14 个村委会推开道德“红黑榜”创评活动。

4.认真推行贫困户“五净一规范”专项行动。这项工作我镇主要是在帮扶干部大会上,要求帮扶干部上户走访时,对贫困户的生活环境、居住环境和个人卫生情况进行全面摸底,教育引导贫困户养成爱干净整洁、爱个人卫生的良好习惯,同时结合“同吃同劳动、真心真扶贫”活动,帮扶干部帮助贫困户打扫卫生。目前,经帮扶干部教育转化,全镇绝大部分贫困户家庭环境卫生有了较好的转变。但仍有 12 个村 18 户贫困户的家庭环境未达到“五净一规范”要求。下一步,我镇将加大工作力度,针对这 18 户,要求帮扶干部做好帮扶和转化工作。

5.启动了“三讲一评”颂党恩工作。我镇制定出台了工作方案,高坂村结合贫困户道德“红黑榜”评议活动,先期开展了“三讲一评”颂党恩活动。

6.扎实做好建档立卡贫困户动态调整工作。按照“应纳尽纳”“应退尽退”的原则,对照“七清四严”和“一收入两不愁三保障”的要求,对各村贫困户进行精准再识别,全镇新增建档立卡贫困户 7户 22 人,清退贫困户 2 户 7 人,自然增加 4 人(新生儿、嫁入),自然减少 3 人(死亡、嫁出),严格执行“两公示一公告”程序,全部在国扶系统进行了动态增减操作。

5.街道脱贫攻坚工作汇报 篇五

2019 年,在巩固全部脱贫的基础上,按照上级指导精神,对原稳定脱贫的贫困户进行重新研判,截止目前,系统内享受政策贫困户共 2562 户 3628 人,脱贫不享受政策户共 257 户 464人。现将进几年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精准扶贫开展以来,我们重点采取产业项目、金融扶贫、光伏扶贫等措施,着力助推全街道贫困群众有序增收、稳步脱贫,取得了明显成效。具体中:

(一)通过产业项目扶贫 20xx 年,重点投资上级资金 120 万元,自筹资金 40 万元,其中:建设跋山店子扶贫车间 1200平一处,投资 54 万元,年收益 3 万元,每年人均增收 428 元。小伴城投资 34 万元建设冬暖式高效大棚 3 座,年收益 3 万元,每年人均增收 971 元。大伴城投资 34 万元建设冬暖式高效大棚 1 座,年收益 1.8 万元,每年人均增收 239 元。荷叶官庄投资 37 万元建设冬暖式高效大棚 2

座,年收益 1.8 万元,每年人均增收 504 元。

20xx 年,重点投资 861 万元,建设了 3.5 万平方米的晟以现代农业水培种植项目。通过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利益共享”的经营机制,覆盖 79 个村所有 3104 户贫困群众,年收益 36 万元,年人均增收 200 元。

20xx 年,投资 753.655 万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在大伴城村建设建设钢结构高效大棚 9 座,3.51 万平方米的晟以现代农业高效种植大棚扶贫项目。项目建成后,通过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动作、利益共享”的经营机制,共计覆盖 79 个村、873 户贫困户、1204 口人,年收益 37.7 万元,年人均增收 400元以上。

2019 年,建设 xx 街道井峪富升养殖项目一期。项目总投资269 万元,上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 269 万元,建设长 100 米宽 18米高标准养殖大棚 2 座。项目覆盖井峪、友兰等 16 村建档立卡贫困户 333 户,481 人。项目于 2019 年 9 月份已完工,并进行了发包,年收益 16.2 万元。二期投资 176.5 万元,建设长 100米宽 18 米高标准养殖大棚 2 座,于 2019 年 11 月 4 日开标,现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中。

(二)金融扶贫 截至目前,全街道已发放扶贫小额信贷 19136 万元,其中富民生产贷 18700 万元,年户均增收 1500-1550 元不等。20xx 年有10 家、20xx 年 7 家、20xx 年 4 家、2019 年 3 家企业参加富民生

产贷,按照“户申请、村初审、镇审核、县复查、银行审定”的“五步工作法”,对全部贫困户进行评级授信,20xx 年有 40 个村1060 户贫困户、20xx 年 56 个村 1120 户贫困户、20xx 年 6 个村860 户、2019 年 34 个村 700 户贫困户符合条件,参与了富民生产贷。富民农户贷 436 万元,帮扶贫困人口 119 人。

(三)光伏扶贫 围绕光伏项目安装快、效果好等优势,一方面,按照“政府流转、财政投资、群众受益”原则,利用荒山荒坡及农户屋顶安装光伏 7.7 兆瓦,带动贫困户 2468 户,户均增收约 3000 元。

(四)工作中解决的实际困难 一是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入手,三年来共解决贫困户危房 460 余户,除上级补助外,街道办事处投资约 25万余元,村集体投资约 7500 余元,解决贫困户危房 208 户。二是投资 200 余万元安装净水设备,解决贫困户饮水安全问题。

二、当前脱贫攻坚领域存在的问题 一是政策知晓度待提高。街道贫困户整体年龄偏大,70 岁以上的贫困户占街道总贫困户数量的 70%以上,因年龄原因记性较差,已多次宣传过的政策,多有遗忘现象,导致政策知晓度难以提高。

二是自主脱贫意愿不强。少部分贫困户对发给自己的帮扶收益,存在故意隐瞒现象,甚至以“贫”为荣,靠自己的劳动进行自主脱贫的意愿不够强。

6.乡村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汇报 篇六

乡村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汇报

按照安排,现就**村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村位于**乡西部,距**县城28公里,东与**、**村相连,南与**乡,西与**村相邻,北与**村相靠。村辖区海拔在****米之间,属中高山村。全村面积**平方公里,人均耕地约**亩。辖**个村民小组,**户**人,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20**年实现全面脱贫。

二、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

(一)工作部署推进扎实有力。一是强化整合,充实工作力量。帮扶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先后调整帮扶干部***人,调整驻村工作组成员4人,确保每户贫困户有1名县乡干部具体联系帮扶,驻村工作有效开展。二是强化氛围营造,提高认识。畅通渠道,积极营造脱贫攻坚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强化以会代训。通过村组干部、党员、村民代表等会议宣传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及相关政策内容,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等,强化党员干部帮扶责任。强化宣传阵地建设。通过在村委会宣传栏、交通要道等部位张贴横幅、标语、制作脱贫攻坚作战图,发送短信等形式,广泛进行惠民政策、脱贫攻坚政策、感恩教育等宣传活动。强化课堂讲学。充分发挥农民夜校作用,通过“理论+实践”形式,加强惠农知识宣传和感恩教育,先后授课40余堂次。三是层层压实责任,强化落实。在联系部门帮扶的基础上,落实“乡村组”干部三级工作责任,确保户户有落实、人人有落实。同时,强化工作执纪问责,确保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二)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按照“激发内力、增强合力、先急后缓、不等不靠”的原则,紧紧围绕贫困村“一低五有”退出指标,巩固惠民兴村根基。强化交通、水电、文卫、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先后争取项目资金550余万元实施道路交通、生活用电、安全饮水、文卫建设等***个项目建设。初步实现全村道路全覆盖,进村道路全硬化,通信网络全覆盖,广播电视全覆盖,生产生活用水用电全保障,住房安全有保障,巩固惠民兴村根基。

(三)产业发展初见成效。按照“强产业、促发展”思路,长短结合,大力提高群众致富增收能力。一是发展支柱产业,长效致富增收。按照“一组一品”的产业发展思路,有序推荐特色产业发展。加强枇杷销售及技术管理,规范发展枇杷300亩,2018年实现销售收入120余万元;加强猕猴桃产业发展力度,总面积达450余亩,2018年实现销售收入250余万元;建设茶叶示范园区1个,并通过示范带动规范发展茶叶350余亩。打造“老鹰茶”地域品牌,建设老鹰茶示范基地100亩,通过科学规范管理及产品包装,提高老鹰茶市场品质;发展佛手柑50余亩,规划发展250亩;发展重楼、白芨等中草药600余亩,规划面积2500余亩。二是扶持实施“短、平、快”发展项目。通过县级联系领导协调、帮扶单位帮扶等形式,开展“短、平、快”项目实施,增加群众短时收益。先后整合资金7万余元,扶持种养殖项目发展3批次,预计经济效益20余万元。三是创新特色产业发展。按照“一户一策”形式,投资**.*万元,规划发展庭园经济***户,实现贫困户房前屋后特色经济发展。探索培养“树莓”产业发展,试种可食用树莓1亩;探索培养“玫瑰”产业发展,试种可食用玫瑰1亩;探索羊肚菌产业发展,分片区试种羊肚菌2亩;培育发展“养蜂”产业,建设养蜂示范园区1个,示范带动全村养蜂300余桶。探索“香菇”产业发展,采取“统一指导,家庭种养”的方式,发展香菇1200余棒。特色产业发展成效明显,目前正逐步规划推广发展。

(四)社会事业全面保障。畅通渠道,多举措进行社会保障。一是大力实施就业帮扶。搞好“雨露计划”培训。以促进扶贫对象稳定就业为重心,以提高贫困农民职业技能素质为目标,围绕农村实用技术,开展生产技术、就业技能等各类培训,先后组织开展了茶叶技能培训、电焊工中级技能培训、厨师培训、护理培训6期,培训群众250余人次,增强就业和脱贫致富能力。做好“定向用工”计划实施。结合**县社会扶贫之民营企业党建结对贫困村扶贫计划的实施,定向招录适岗人员***人进厂务工。积极争取公益岗位,先后2批为***户贫困户提供公益岗位。二是精准实施教育帮扶。全面梳理政策措施,同时摸清贫困村学龄学生底子,按照“底子清、政策明、措施准”的思路大力进行教育帮扶。当前**村无学龄前、九年义务教育辍学学生。三是全面实施民政、医疗帮扶。按照“应保尽保”的原则,全面梳理开展低保申报审核工作。加大医疗保障力度。乡卫生院派工作人员开展卫生室周二坐班,保证群众能得到基本的医疗服务。

(五)精神文化生活明显提升。加强精神文化生活建设,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一是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先后争取“幸福美丽新村建设项目”、村文化室活动室建设项目资金70余万,启动**一组文化广场、村活动室文化院坝、村活动室提档升级项目建设,有效提升村级文化建设水平。二是强化村级文化队伍建设。**村已建设一支村文艺队伍,通过示范引导、规范培训等形式,村文艺队队伍不断充实,表演水平逐步提高,群众参与度逐步增强。三是强化文化活动开展。先后开展迎新春农民运动会、三月三民俗节、植树节、文化三下乡、回家过年等活动7次,有效提升村级文化氛围。四是创新工作载体。创新开展“五星文明户”,“精准脱贫示范户”、“洁美家庭示范户”、“三好三新示范户”等的评选工作,逐步引导形成你追我赶的社会新风尚。

三、脱贫指标完成情况。

(一)贫困村“一低五有”达标情况

1.一低:**村共有贫困户**户**人,20**年实现全面脱贫,贫困发生率为0%,达到贫困人口退出标准。

2.五有:

(1)有村集体经济。整合村集体经济资源,通过租赁等形式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现每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万元。整合县产业扶持周转基金扶持发展。20**年投资县国资公司***万元入股分红,按照8%利润分成形式收入**.*万元,2018年投资县菌棒厂***万,按照4%利润分成形式收入**.*万元,达到脱贫标准。

(2)有通村硬化路。**村通村主公路5.2公里,贯已通过“四好”公路整改规划改造提升,现已全面完工;联户路9公里,实现入户全覆盖。

(3)有村卫生室。**村村卫生室位面积60平方米,乡卫生院安排一名医务人员周二定时坐诊,相关规章制度已张贴上墙,卫生设施设备均已安装,能够进行就诊、开药等常规医疗服务。

(4)有村文化室。**村村文化室场所面积115平方米,落实村会计为管理人员,设备设施齐全,远程电教网络畅通,建设文化广场1000平方米。

(5)有通信网络。**村一至五组实现宽带网络入组,六组已生态移民,村委会实现无线网络覆盖。

(二)脱贫户“一超六有”实现情况

(1)一超过:结合精准扶贫算账工作的开展,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均高于4**元,超过国家扶贫标准。

(2)两不愁:经前期对贫困户家庭收入情况进行初步统计并分析,贫困户均有足够口粮,有换洗衣服,达到不愁吃、不愁穿标准。

(3)三保障:一是贫困户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全部入学,无因贫失学、辍学儿童;二是建立健全新农合保险制度,全村***户***人贫困人口均已参合,参合率达**%。县域内就诊的个人合规医疗费用支出控制在**%以内,对超出部分数额较大的均采取医疗救助解决,不会出现因病致贫返贫问题;三是实施贫困户D级危房改造***户,贫困户房屋维修加固***户,实现了安全住房全覆盖。

(4)三有:贫困户均已实现通自来水,且达到规定流量,水质达安全饮用标准;20**年全乡投资1800余万对电网进行改造,实现生活用电全覆盖且用电稳定;实现户户有电视且能够收看电视频道,达到“三有”标准。

四、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一)贫困农户脱贫内生动力有待加强。部分贫困户把贫困当做习惯,主观缺少主动脱贫的意愿,部分贫困户自身发展信心不足,不敢突破自身局限脱贫致富。由于发展生产要素短缺,虽有脱贫致富的想法,但心有余而力不足。部分贫困户在脱贫工作中找不到切入点和突破点,不知如何脱贫。

(二)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提升。近几年,通过资金整合建设,**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一定提升,但由于基础薄弱,还有许多需要完善和提升的地方,资金缺口大。

(三)产业抗风险能力较弱。**村初步形成了以枇杷、猕猴桃、茶叶等为支撑的特色产业。但由于受气候、市场等因素影响,产业发展稳定性相对较差,缺乏预防和抗击风险的有效手段。

(四)“四好”风气尚未完全形成。贫困户对政策依赖性较大,等靠要思想严重,对“四好”风气观念转变依旧迟缓。

五、下一步打算

(一)全面对标短板。聚焦贫困户脱贫“一超六有”、贫困村退出“一低五有”两个目标,持续开展“回头看、回头帮”工作,对标短板和薄弱环节,查漏补缺,增添措施,巩固脱贫成果实效。

(二)抓好精准帮扶。一是充分发挥“五个一”帮扶工作队主力军和示范引领作用,确保精准帮扶措施到村到户到人。二是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积极协调各方力量,争取资金、政策支持,推动实施产业就业扶贫、基础设施扶贫、项目建设等重点工作,确保脱贫计划全面完成。三是认真开展“四好村”建设和新村管理,进一步培育新风正气,充分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7.脱贫攻坚在路上 篇七

有一种投资叫无风险净收益

这是个星期六, 也是黄鱼村光伏发电工程开工的第三天, 技术安装人员已经把安装材料拉到了工地。但是, 还有几户村民因土地流转的事项没有协商好, 迟迟不愿清理土地上的果树, 我们扶贫工作队协同村组干部经过苦口婆心地做思想工作, 终于把光伏发电征用土地上的附着物清理完毕。

光伏产业是运用太阳能产生伏特发电效应的新兴产业, 具有节能环保、一次投资长期收益的特点, 对于农民来说, 风险小, 收益可靠, 见效快, 是适合偏远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朝阳产业。早在今年年初, 黄鱼村脱贫攻坚工作队就对这一项目作了可行性调研分析, 起初村民们对这一项目的实施有较大顾虑, 经过耐心细致的政策宣传, 劝说引导, 村民们普遍认为这是国家出钱, 群众收益的惠民工程。

近期黄鱼村已经顺利完成了第一批光伏发电的的六亩用地土地流转, 五十七户贫困家庭纳入帮扶范围, 签订了一系列合同, 开始整修用地, 实施挖地基、地面打桩等基础工作, 在今年之内, 这五十七户贫困家庭每户获得不低于三千元的收入。

光伏产业在黄鱼村的顺利实施, 一是得益于财政惠农政策, 财政对纳入光伏产业的贫困户每户补助一万元, 另外还为农户办理贴息贷款一万五千元, 农户没有经济负担, 用将来较为确定的收入偿还贷款, 也没有后顾之忧。二是来自于村民对惠民工程的大力支持, 被纳入土地流转的村民大部分不属于帮扶对象, 但为了支持脱贫攻坚目标实施, 他们舍小家为大家, 积极配合大局, 按时清理土地上的青苗和果树。三是得益于村委会扎实细致的工作, 为了把党的扶贫政策转化为惠民工程, 村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 规定村委会成员及其亲属不得纳入光伏发电参与对象, 让真正的困难户切实受益。

有一种爱叫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黄鱼沟三组村民王侃柱一个月前因车祸离世, 丢下80岁的老父亲, 病瘫的妻子和两个未成年的女儿, 还有五万元的外债, 支撑家的顶梁柱没了, 这个本来就一贫如洗的家可怎么过?邻近的村民纷纷来帮忙, 有的主动拿来自家配好的饲料帮喂鸡, 有的去地里收包谷穗, 有的帮着凉晒核桃, 大家用默默的爱传递对这一家孤儿寡母的同情, 听说就在他遇难的当天, 邻居们也是这样自发地来为他整修坟地、打理丧事。

包扶黄鱼村的党支部号召干部职工为这个不幸的家庭义务捐款, 村党支部也对家属予以慰问, 并妥善地为这个残缺的家庭想办法度过难关。我作为一个异乡人, 只能用简单的言语和行动表示对这个不幸家庭的同情, 但愿侃柱一路走好, 祈福他的家人面对惶的境遇, 坚强地生活下去。

8.精准施策 攻坚脱贫 篇八

一、周家村贫困概况

周家村是“十三五”省定贫困村,有村民461户、1835人,党员64名,水田524亩,旱地629亩,村集体拥有山林1000余亩,水面300多亩。全村外出务工有600多人(创业知名人士有15人),在家进行水产养殖、生猪养殖创业的农户有3户,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700多元。2015年,周家村有贫困户38户、贫困人口146人。扣除年底实现脱贫的8户、28人,通过对30户、118人摸底分析,患病、缺劳力和无技能是造成农户致贫的主要原因。

一是长期患病或突患疾病重病为致贫返贫的最主要原因。在30户贫困户中,家庭中有成员患病的多达27户,占90%。因病发生的高额医疗费用超过家庭承受能力,有的甚至债台高筑,成了这些农户的沉重负担。这类贫困户因为长期积累的医疗费用和疾病重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自身无精力和信心摆脱贫困。

二是因缺劳力而致贫的现象严重。在30户贫困户中,家庭中有成员生活不能自理或丧失劳动能力的多达18户,比重为60%。对农户而言,如果家庭中有这样的成员,不仅对家庭没有收入的贡献,反而需家庭成员留家照顾,没了务工收入。这类贫困户往往很难通过自己努力脱贫,就是脱了贫也容易返贫,是扶贫工作的难点。

三是劳动力无技能、文化素质低使脱贫困难重重。在30户贫困户中,除了1户石匠、1户房屋装修工和1户校车驾驶员外,其他的劳动力都属于没有特长技能的。这类贫困户的劳动力,往往因为没有技能,仅靠少量的种养业收入来维持生计。由于无技能、文化素质低,即使外出打工,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缺乏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四是贫困存在代际传递的迹象。不怕一代穷,就怕代代穷, 比贫困和落后更可怕的是贫困代际传递。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在教育,但周家村连小学都没有。调研反映,村里每年有40个左右初中毕业生,只有大约20个会继续上高中或中专,只有不到10个能考上大学。在30户贫困户中,仅有2个大学生。这些贫困户的小孩,不但在贫困中度过童年,走上社会后大部分只能做苦力,甚至过得比父辈生活更艰难。当前,贫富差距已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形成了阶层和代际转移,一些贫困者正从暂时贫困走向长期贫困和跨代贫穷。如果不采取特殊的扶持办法,他们不但难于在本代内脱贫,而且将陷入一个贫困代际传递的陷阱,使他们的下一代也难于脱贫致富。

二、周家村致贫原因分析

从调研情况来看,周家村与鄱阳县其他贫困村相似,其贫困的形成,既有历史背景、自然条件等客观因素,也有村民意识、脱贫能力等主观因素。特别是薄弱的产业基础、闭塞的交通条件、落后的基础设施、滞后的农村教育等致贫原因,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代表性。

一是交通不够便利,基础设施建设乏力。周家村地处湖边,三面环水,一面是丘陵。去往县城,要么从陆路绕行近1小时车程,要么从水路换乘交通工具。交通运输通道不畅,导致外面的产业引不进来,里面的产品运不出去,加上农副产品开发与市场需求局部脱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民开发农副产品生产的积极性。周家村所辖3个自然村分布散而偏,交通设施建设差距较大,除老村村内所有道路基本完成硬化外,其他2个自然村未实现村内水泥路全覆盖。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较多,规划多建设少,农村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灌溉难等问题仍然存在,严重制约发展。

二是收入来源狭窄,产业发展基础薄弱。第一产业后劲不足,第三产业严重缺乏,村民除传统的种养和外出务工,无其他固定收入来源,增收致富渠道有限。村民大部分没有专业技术或者特长,对外界接触面不宽,对国家方针政策、商品流通信息、最新市场行情知之甚少,长期从事习惯性和盲目性生产,脱贫发展办法不多。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落后,缺乏专业技术指导,没有形成规模,抗风险能力较弱,经济带动能力不强。全村面积小、耕地少,产业结构单一,种养业科技含量较低,产品缺乏精深加工,未形成产业链,发展无资金,生产无技术,产品无档次,流通无信息。

三是青壮劳力流失,人口素质整体偏低。村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相对不高,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一半的年轻人初中毕业便外出务工,导致大量人口外流,外出务工人员占到全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留下的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残障人员。由于文化水平低,又大多没有专业特长,外出务工人员工资普遍不高且开销大,一年到头积攒不多。全村无教学点,小孩上学要到乡里的中心学校,导致外出陪读的多,无形增加了就学成本。全村大学生数量偏少,高考录取率不到50%,且多为二本以下高校,一本高校基本没有。

四是返贫现象频发,脱贫障碍依然较多。在已脱贫的人口中,富裕人口相对较少,收入单一,因灾、因病、因残返贫现象频繁发生。现有贫困户主要是孤寡病残,有的已经丧失劳动能力,根本无法进行正常的农业生产和经营,只能依赖政府低保救济;有的虽然有正常劳动能力,但缺资金、缺技术、缺门路,脱贫积极性大打折扣,有心无力。在危旧房改造上,尽管有国家政策扶持,但大都属于贫困户,虽有建房意愿,资金缺口较大,难于享受到政策红利。在长期贫困的状态下,贫困户思维方式保守,容易满足现状,一定程度上存在等靠要思想,自主意识还不强。

三、周家村脱贫致富有利条件分析

一是生态好,旅游资源丰富。周家村自然生态好,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口中的“小南海”飘里山在湖中与其相望,造就了青山与绿水相映成趣的景致。飘里山常年绿荫葱葱,栖息着近十种鸟类,它们嬉戏追逐,长空翔舞,昂天鸣唱,不绝于耳。村内处处栽着樟树,望眼看去好似村在林中。这些樟树有些年头,颇有古道之风,有的一两百年树龄,最大的有五六百年,都得到了周家村的有效保护。村里有近1000亩连片的农田,适宜绿色、优质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和林下资源的开发,加之具有一定的休闲旅游、种植、养殖基础,休闲旅游产业和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潜力较大。村里还建造有“滴水观音像”、“凤凰雕像”、“逸怡园”等景点,提出了“打造最具乡愁村庄”的发展思路。在全省百个“最具乡愁”村庄评选活动投票中排名第9。

二是文化古,村风民风良好。周家村世代以渔为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渔俗文化,传承至今。村里文化气息浓厚,成立了渔俗文化歌舞队、业余赣剧团、舞龙队、龙舟队和腰鼓队等文化团体,可以向民众和游客展现周家历史文化和乡土特色。周家村的村风民风文明淳朴,村民环保意识强,自发对村庄定期清扫、处理生活垃圾,保持着村容村貌整洁优美。

三是思想齐,脱贫愿望强烈。经长期困难生活的磨练,村民为改善和摆脱当期贫困现状、努力发家致富的愿望非常强烈。全村一盘棋的思想深入人心,村民公益事业心强,凭借在外务工创业获得的收入,都愿意为建设美好家园出资出力。村民对周家村的发展有信心,支持村干部的干事创业行为,在村庄规划、环境卫生、湖水保护等方面,都能当成自家的事来办。

四是班子强,干事创业热情。村“两委”班子团结有力,办事公道正派,对全村发展思路清晰。村里还组建了转产创业、外出务工、民事代办、纠纷调解、环境保护、精神文明建设等六个党员服务团队,将联系服务村民“最后一公里”变成零距离。近年来,周家村先后荣获全国“计划生育示范村居”,省“妇女儿童之家示范村”,市“巾帼示范村”“优美新村”“文明村镇”等荣誉称号。

四、周家村精准脱贫对策建议

推进扶贫开发,帮助脱贫致富,不是简单的兜底供养,也不是单纯的给钱给物给政策,而是要找准根子,精准施策,根据周家村的实际,有的放矢地制定脱贫攻坚对策。

(一)实施精准扶贫,打好脱贫攻坚之战

一要摸清贫困家底。进一步摸清30户、118个贫困人口情况,按致贫原因和发展潜力作进一步细分,逐户研究采取针对性扶持措施,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二要聚焦特困人口。强化特困人口托底保障,全力抓好保障性、兜底性扶贫,对符合农村低保、医疗救助条件的无力脱贫特困群众,及时给予保障性、兜底性扶贫,保证他们基本生活条件,做到“不让一户贫困,不让一人掉队”。三要解决现实问题。重点抓好现有的需要改造的48户危旧房,把移民搬迁、危旧房改造等有关政策捆绑起来,筹集改造资金,建设美好家园,做到“不让一户农户居住在危旧房里奔小康”。

(二)加大旅游开发,打造最具乡愁村庄

要结合周家村提出的“融入鄱阳湖旅游开发大局,建设山水乐居秀美周家,打造‘最具乡愁村庄’旅游名片”的发展思路,逐步打造一批特色的渔家乐、农家宾馆及鄱阳湖水产品品牌,推进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带动群众脱贫致富。一要规划引领。主动对接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坚持规划先行,高起点、高品位规划周家村旅游产业发展,形成以乡村旅游为支撑,以农家乐为基础,以渔俗文化为特色的周家村旅游体系,从整体上提升旅游品质,增强发展后劲。二要文化搭台。加快修建戏曲大观园及其配套项目,搭建饶河戏、赣剧的表演舞台;规划重修周处神庙,向游客宣传“周处斩蛟龙”的传奇故事。融合戏剧表演、传统历史文化、特色渔俗文化展示等载体,使周家村成为一个让游客有听头、有看头、有玩头、有吃头的休闲景点。三要特色唱戏。充分考虑区位条件、自然生态、民俗文化、投入能力、市场容量等因素,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打造周家村旅游的品牌、特色和新亮点。规划开发渔俗文化体验项目,建设渔俗文化体验馆,内设渔船、鱼网、渔具等工具,让游客体验捕鱼、钓鱼的乐趣,品味劳动果实。

(三)强化产业带动,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一要坚持政府推动。抓好规划布局,建设示范基地,引进优良品种,落实帮扶资金,引导贫困户依托产业脱贫致富。进一步集成政策,采取以奖代补、信贷扶持、科技服务、电商扶贫等方式,选择1—2个贫困户能直接参与、直接受益、稳定增收的主导产业。二要坚持企业带动。与中国华能集团合作,建设村民参与的光伏发电站。引进和培育几家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吸引周边农户入股,带动千家万户致富。积极引导承包土地向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流转,奖励贫困户流转承包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种养。三要坚持抱团联动。发挥种养能人作用,带头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吸收贫困户参加,形成抱团效益,降低市场风险。积极完善“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依托周家村山林和池塘优势,大力发展油茶、水产、生态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鼓励村民以资金、土地、劳力入股,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销售,通过合作社发展,带动贫困户增收。

(四)推进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一要着力扶技术,增强脱贫信心。整合“金蓝领工程”“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培训资源,针对不同年龄段和文化层次的贫困群众,分类制定和实施教育培训计划,力争每个有条件的贫困家庭劳动力都能掌握1项以上就业创业技能,为脱贫致富提供最根本的保证、最持久的支撑。二要着力扶就业,增加脱贫收入。逐家了解富裕劳动力情况,建立精准就业扶贫台账,完善贫困群众就业服务平台,开辟贫困群众就业绿色通道,引导鼓励企业吸纳更多贫困劳动力就业,力争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实现稳定就业,实现“一人务工,全家脱贫”。三要着力扶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尽快恢复周家村小学,可先实行“中心小学+教学点”模式,保障小学三年级以下孩子就近入学,保障贫困户子女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宣扬读书光荣、读书可以脱贫致富,合理引导村民重视教育,营造重视读书、重视教育的氛围。统筹社会力量,开展捐资助学,资助贫困学生,让他们读得起书、毕得了业,带动家庭脱贫致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五、周家村脱贫攻坚目标步骤

总体目标是:到2017年基本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现象,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具体目标为:2016年,全村农业总产值翻一番,全部贫困户脱贫,村民人均纯收入达5000元以上;2017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7000元以上,贫困村民人均收入达4000元。具体而言,有以下几项重点工作任务。

一是产业发展。在水产养殖方面,采取“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规模养殖户10—20户。计划组建周家水产养殖合作社,力争通过以贫困户劳动力入股和自主创业的方式,帮助10户贫困户脱贫。在休闲农业方面,取招商引资的形式,通过承包或合作经营周家村连片荒地,进行休闲、观光、垂钓、采摘开发,探索开展休闲观光体验式农业。计划成立鄱阳县鼎润农林专业合作社,力争以劳动力入股和扶贫入股的方式,帮助20户贫困户脱贫。另外,在现有的渔家乐餐厅、水上旅游饭店基础上,鼓励农户开设农家乐及旅游宾馆。力争以自主创业的方式,帮助5户贫困户脱贫。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村庄整治,主要是在渡口和新村2个自然村进行村内道路、危房改造、改水改厕、环境整治、绿化亮化等建设。建设环湖公路,形成环内珠湖示范带。建设戏曲大观园,搭建饶河戏、赣剧的表演舞台。

上一篇:我读《活着》有感下一篇:全省文明办主任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