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思维在初中物理中的培养

2024-09-16

发散思维在初中物理中的培养(共19篇)

1.发散思维在初中物理中的培养 篇一

高中物理课堂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途径探索论文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国家和民族有着重要的意义。高中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想象力较丰富,但思维比较简单并且尚未成熟。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其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突破口。所谓发散性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扩散思维,它是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寻找答案的一种思维模式。培养发散性思维能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此,笔者结合实践教学经验,从概念讲述、问题情境、习题讲述和物理实验等四个方面,探索高中物理课堂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途径。

一、在概念讲述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传统物理教学方式往往注重死记硬背,不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是与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相违背的。概念是物理知识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应先从概念讲述着手。为此,教师可以从讲解概念的形成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即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着手,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推理等方法,从多个角度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形成事物的概念,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授高中物理“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的“反冲运动”内容时,首先,教师可以播放我国最新研制火箭升天的视频材料,让学生说出在生活中与火箭运动一样的现象。学生经过思考,提出章鱼喷水、吹满气的气球释放之后升空、烟花升空、射击等都是反冲运动的现象。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这些现象中总结这些物体得以运动的共同原因——反冲运动的作用,并引导学生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和综合等,总结反冲运动的特征——物体之间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所产生的效果。最后,学生采用发散与聚合相结合的思维方式概括出反冲运动的概念。可见,教师可以在概念讲述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二、在问题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认为,思维来源于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的思维进入一种兴奋、活跃的状态中,并且在这种状况中展开积极的思考,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为此,教师可以设置一些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训练发散思维。首先,在发散性问题的设置上,情景问题应该触及到学生的兴奋点,使他们处在一种积极思考的状况;还应具备发散思考的价值,如提问学生“这个问题除了这个答案外,你还会想到什么方法?”“除了这个外,你还有什么别的想法?”等发散性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其次,在问题设置的难易程度上,应与学生的实际相近,难易适中,面向全体学生,最好能搭建一个适当的问题阶梯,逐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最后,在设置问题的答案上,应该追求多样化,而不是单一的答案,使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想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此外,情境问题设置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心理特征。

例如,在讲授“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物体的受力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具有阶梯性、发散性的问题,如“物体的质量相同,力不同,物体的加速度有什么变化?”“如果两架小车的质量相同,一辆小车的重力和支持力相等,一辆小车的重力和支持力不相等,谁的速度比较快?”由这些问题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去思考,不拘泥于某一个固定的答案,让学生从一个思维过程转换到了另一个思维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力。

三、在习题讲述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习题是学生巩固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在习题教学上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在习题讲述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一题多答”、“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多侧面、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寻找多种解答应用题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思维灵活性。

例如,教师提出应用题:一位跳水运动员在11m高的跳台上跳水,在高举双臂离开跳水平台的时候,重心处于从手到脚全长部分的中点;在从平台跳起之后,重心升高0.50m的时候,跳跃动作达到了最高点。在落水的时候,跳水运动员的身体方向是竖直的,双手先划入了水里。提问:当运动员离开跳台直到手入水的时候,在空中完成动作花费了多少时间 (计算的时候,取g=10m/s2)。在解答这一道应用题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找解题答案。一是分段法,把运动员的跳水动作过程看做先是匀速运动竖直向上0.5m之后,接着自由落体下降了11.50m,跳水运动员的初速度是vt,向上跳水和向下落的时间分别为t1和t2。二是整体法,如假设运动员跳水的初速度为v0,在空中花费的时间为t,竖直向上的.方向是跳水运动的正方向,从运动学公式来求得在空中花费的时 (下转第126页)(上接第113页)间。三是用平均速度求解。假设运动员向上跳的速度是v0,当手触到水时候的运动速度是vt,上跳的时间是t1,在空中花费的跳水时间是t,可从运动学公式来求解。四是用机械能守恒公式和动量公式求解。五是图像法。无论采用何种求解方式,最终求得运动员在空中跳跃所花费的时间是t1=0.3 s,t2=1.5 s,整个时间t=t1+t2=0.3+1.5=1.8 s。可见,一道题目可有多种解题方式,教师可以在习题讲述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四、在物理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物理高考中,实验题型分占总分的15%,学生在高考实验题中的得分率低的重要原因是物理教师普遍采取边做实验边讲解的方式,缺乏实验的灵活性,往往会造成学生思维僵化。因此,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思考和观察,提出多种问题的解决和设想方法,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奠定基础;还应要求学生设计多种实验方案,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流畅性。

例如,在讲授“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操作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设计多种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方案,学生经过思考后设计出用弹簧秤和天平、圆锥摆、落球法、滴水法等多种方式。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各个方案进行思考、观察和探究,并从中选择最佳的实验方案,从而提高学生多方面思考问题的能力,了解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总之,教师在物理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应不断转换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更新知识和能力结构,从概念讲述、问题情境、习题讲述和物理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发散思维在初中物理中的培养 篇二

关键词:发散思维,培养,兴趣

发散思维又称扩散思维, 就是指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重组当前信息和记忆中的信息, 产生新的信息。

物理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 其教育意义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物理基本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简单说, 发散思维是不依常规, 寻求变异, 从多方面寻求问题答案的思维方式。一般来说, 设想愈多, 发散愈大, 创新出现的概率也愈大。可见, 创新思维更多的是同发散思维结合在一起的, 思维的创新水平更多的是通过思维的发散水平反映出来的。因此,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创新, 就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本人认为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设思维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来说, 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物理教学中促进发散思维的重要手段。

1. 努力创设各种物理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 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利用好各种教具充分发挥物理实验的功能:运用演示实验, 创设有声有色的、形象直观的情景;运用分组实验, 创设生动活泼、热烈讨论的情景;运用开展课外小制作、小发明的活动, 创设理论联系实际、巧用物理知识的情景。从而促使学生触景生情, 触类旁通, 提高能力。

2. 介绍物理知识的重要作用和物理学家们的成长历程、卓越贡献, 来促进学生的物理情感和学习兴趣。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经常举一些生动的生活事例来展示物理知识的广泛应用及其重要作用, 还可以借助物理讲座和园地等多种方式来开阔学生的视野。

二、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1. 注重开放式提问, 促进思维发散。

开放式提问是开发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最重要的环节, 也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要链条, 许多学者研究发现通过开放式提问, 学生可以从多个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从而提高发散思维能力。

2. 鼓励一题多解, 发展求异思维。

所谓“一题多解”就是指通过不同的思维途径, 采用多种解题方法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只要能解决问题, 寻求多样化的解决方法, 谋求多种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往往会独辟蹊径, 获得解决问题的新途径。这样培养的学生, 可以使学生不仅具有极高的思维灵活性, 而且还会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 能全面准确地掌握知识, 并且养成多角度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 以及探索未知世界的浓厚兴趣, 有助于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3. 创设一题多问, 促进思维阶梯发散。

一题多问是从学生认知过程这个角度出发, 以拓宽思路为先导, 引导思维逐渐深化, 使设问逐渐加深, 达到水到渠成的目的, 可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4. 注重一题多变, 促进思维变化发散。

“一题多变”就是指从多角度、多方位对例题进行变化, 引出一系列与本题相关的题目, 形成多变导向, 使知识进一步精化的教学方法。解决这类问题, 能够促使学生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 从本质出发, 去思考表达或解决这一问题的不同方法, 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这种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或是同一问题有不同的物理情景, 或是由于条件不确定性而使同一问题有不同的答案。这种以知识点为中心的一题多变, 既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还有助于学生准确全面地掌握知识。

三、通过物理实验的演示、设计和操作, 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形式之一, 同时物理实验也是检验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重要形式。教师在物理实验教学实践中应注意让学生明确实验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同时应在实验的内容、形式上创设适当的物理情景, 激发学生实验的兴趣、突出学生在物理实验中的地位,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 验证同一物理问题, 采用多样化实验设计。

为了验证同一物理问题, 让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装置, 能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例如, 验证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可以鼓励学生分组设计, 并进行比较。然后, 列举部分实验案例: (1) 部分同学采用课本实验; (2) 部分同学用小型激光器沿白纸板照射; (3) 部分同学用小型激光器照射水槽中的水 (为了能看到水中的光路, 可以在水中滴少许牛乳或墨水) ; (4) 部分同学用小型激光器照射玻璃砖; (5) 部分同学拉上窗帘, 用手电筒照射室内空间。再进行比较, 找出每个实验的优点和不足。

这样, 为同一实验设计功能不同的装置, 能最大可能地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

2. 运用有限仪器设计同一种装置完成不同的实验功能。

例如, 器材:电压恒为3V的电源, 阻值为5Ω、10Ω、20Ω的定值电阻各一只, “15Ω1A”的滑动变阻器一只, 电流表、电压表各一只, 开关和导线若干。请你利用这些器材来验证一些物理问题: (1) “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2) “伏安法测电阻”; (3) “伏安法测电功率”; (4) “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等。

可见, 这样一个简单的装置有这么多的实验功能, 其关键在于是能够运用发散思维组织自己的想法。

3.发散思维在初中物理中的培养 篇三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发散思维

Physics teaching in secondary schools to foster the exploration of divergent thinking ability

Huang Linrong

【Abstract】Physics teaching in secondary schools is to train students in logical thinking and enhance the ability and divergent thinking ability of an important part, but also “teaching”and “learning”and to the point of focus. Good for students thinking of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thinking and flexibility of the profound, the author of more than two decades i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physics teaching focus on training the students of divergent thinking ability.

【Key words】middle school physical; classroom teaching; Divergent Thinking

发散思维:指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则以这个问题为中心,从不同的角度不同途径寻找不同答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我用到了下面一些方法,效果较好。

1 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 在教学授课过程中,进行逆向思维能力训练。如光电、电学、磁学中的一些“黑盒问题”。

1.1 把思维结果倒过来思考:讲“火力发电时,能的转化”。这样讲:电阻丝通电,电能可转化为电阻丝的内能。问:内能能否转化为电能?引导学生分析火力发电过程中能量的传递和转化。再如在讨论水浴法加热小试管水时,试管中的水无法加热至沸腾。提问:冷水能否使刚停止沸腾的水重新沸腾?

1.2 用相反的方式思维:如讲平面镜成像时,根据像找物,根据透镜成像情况判断透镜的种类和物距。在学习电阻串,并联后,提问:要想使两个电阻共同使用后,电阻变小。电阻该怎么连结?想要把一个标有“9.9Ω,5mA”的电流计改装成一个安培表,应该怎么办?

1.3 从相互矛盾的条件去思考问题:熔化与凝固,汽化与液化,重核裂变,轻核聚变,振动可发声,停止振动发声也停止等。

1.4 从待求量反推所需已知量和可运用的规律,把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对换:如已知通电螺线管的绕法和电流方向,判断其磁场方向;反过来,已知通电螺丝管旁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指向和电源极性,画螺线管上导线的绕法。

2 消除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 教学中的思维定势表现为学生思维的一种趋向性和专注性。思维定势往往易使学生形成一种隋性,防碍学生的发散思维。

2.1 掌握迁移规律,诱发产生正迁移:防止负迁移的思维定势,所谓迁移或是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对学习新知识技能的影响。

正迁移表现为:原有储存在大脑里的信息对新知识的促进作用。负迁移表现为已有知识对新知识的干扰影响。我们所学的知识在大脑中要进行编码储存在记忆库中。正迁移是将一种正确的编码系统运用于新知识的学习。

学习重要的问题是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建立有用的编码系统,要求学生很好地理解知识来组织教学内容。以最佳的呈现顺序交给学生,使学生掌握基本结构。领会基本原理、概念,有利于思维定势的正迁移。

2.2 加强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教学能帮助学生直截了当的抓住概念和规律的本质,不仅加强对物理基础知识的理解程度,而且能加强大脑的应急程度,形成有利于解决问题的思维定势。

2.3 必须重视基本概念和规律的引入和建立:要加强基本概念形成的教学,通过实例和演示实验将事物的特征展现在学生面前,归纳引导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如讲电阻大小影响因素时,除给同学们演示导体的长,横切面积和材料对电阻有影响外,还增设了对于同一导体,电压成倍变化时,电流随着成倍变化的演示实验。使学生们建立起电阻大小与导体长度,横切面积和材料有关,而与电压无关的正确认识。

在进行规律教学时,要注意对物理规律的探索和推导过程,将科学思维层次展现在学生面前。

2.4 一题多解,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可制止学生定向思维的消极性:教学实验表明,往复练习单一类型题目,容易形成思维僵化,削弱学生的应变能力。我在教学中加强了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教学。

如在讨论纯冰漂浮于水面,冰全溶化后,液面怎样变化。提问:

(1)一块含小铁钉的冰块漂浮于水面,冰全溶化后,液面将怎样?

(2)一块含小木块的冰漂浮于水面,冰全溶化后,液面将怎样?

2.5 利用物理问题的改造功能,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改造功能:是指在一个题的基础上进行物理过程,条件、模式、概念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改造。

(1)一块纯冰立于水中,并对底有压力,冰全溶化后,液面将怎样?

(2)一块纯冰漂浮于盐水面,冰全溶化后,液面将怎样?

(3)一辆船装满沙石漂浮于河面,若将沙石全翻入河中,此时,河水面将怎样变?

总之,通过物理教学的授课,实验和解题过程,培养学生们的发散思维能力。随着后续的学习,知识的不断积累,发散思维的不断训练,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将不断加强。同学们逐渐形成一种辩证,严谨、灵活、充满想象力的思维习惯,在今后任何问题面前都能主动运用发散思维方式多动脑筋,想办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他们也会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

4.发散思维在初中物理中的培养 篇四

发散思维是从不同方向来考虑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思维过程。也叫求异思维或放射思维、多向思维。培养这种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求异性、创新性,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所谓思维就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性进行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而发散思维则是从不同方向来考虑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思维过程。也叫求异思维或放射思维、多向思维。培养这种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求异性、创新性,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究竟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呢?

一.要给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探讨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的途径,会有利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时,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有两根同样长的绳子,第一根截去1/6,第二根截去1/6米,哪一根绳子剩下的部分长?”此题出示后,有的学生说:“一样长。”有的学生说:“不一定。”然后让学生讨论哪种说法对,并说明为什么。经过讨论,学生认识到因为两根绳子的长度没有确定,所以哪一根绳子剩下的部分长也就无法确定。这时,再让学生讨论:两根绳子剩下部分的长度有几种情况?经过充分的讨论,最后得出如下结论:①当绳子的长度是1米时,第一根的1/2等于1/3米,所以两根绳子剩下的部分一样长;②当绳子的长度大于1米时,第一根绳子的1/2大于1/2米,所以第二根绳子剩下的部分长;③当绳子的长度小于1米时,第一根绳子的1/2小于1/2米,所以第一根绳子剩下的部分长。通过这样的练习,加深了学生对“分率”和“用分数表示具体数量”的认识,巩固了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更是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了全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老师就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例如:在二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小学生能较顺畅地完成了这样练习。而后,教师又出示5+5+5+5+4,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列出了5+5+5+5+4=5×5-1=5×4+4=4×6„„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

三.转换角度思考,注重对问题进行引伸和推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乃至于群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加以引伸和推进,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例如:一条水渠,甲单独修要8天完成,乙单独修要6天完成,现在甲先修了4天,剩下的让乙修。乙还要几天可以完成?学生都能按照常规思路作出(1-1/8×4)÷1/6解答,教师要求用别的方法解答,学生一时想不出,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得出了:6×(1-1/8×4),6-1/8×4÷1/6,教师精细地诱导他们的求异意识。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时不时地出现的求异因素要及时给予肯定和热情表扬,并记上优分以资鼓励使学生真切体验到自己求异成果的价值,反馈出更大程度的求异积极性,对于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则要细心点拨。潜心诱导,帮助他们获得成功,让他们在对于问题的多解的艰苦追求并且获得成功。这样的训练,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看问题,使所学知识有所升华,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进行了发散性思维训练。又如在教学中,我们还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逆向思维,也是发散思维的一个显著形式。逆向就是反着原来的或规定的方向,在数学教学中也就是让学生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势,产生新的框架和知识。例如:在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时,当学生总结出第一个结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数就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后,教师可提出“根据这个结论,反过来想一想可得出什么结论呢?”(生: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数就缩小10倍、100倍、1000倍„„)以上提问打破了学生思维的定势,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顺向和逆向的积极活动之中。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此知识辨析得更清楚,而且还逐步培养了学生逆向思维的意识。在教师的引导、示范的影响下,让学生养成对问题加以引伸和推进的良好习惯,其发散思维必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四.开展“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议”、“一题多变”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一)、一题多解

提倡一题多解,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使相关知识相互沟通,从而克服学生解题思路狭窄,解法单一等缺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甲绳长3.4米,乙绳长2.8米,两绳平均长多少米?在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学生可以给出多种不同解法,如:(3.4+2.8)÷2(3.4-2.8)÷2+2.8 3.4-(3.4-2.8)÷2 3.4÷2+2.8÷2 通过比较,学生不仅知道哪种法最优,还加深了对平均问题的认识。让学生进行多种解题思路的讨论,能使学生解题思路敏捷,既达到一题多解的效果,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在应用题解题中,从多角度进行迁移深化,由此及彼,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

(二)、一题多问

一题多问的主要意图是培养学生全面地看待问题,以点带面。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设计了这样一题“发散思维训练”:妈妈把生日蛋糕平均切成10块,小明吃了其中的4块,小明吃了这块蛋糕的几分之几?

组织讨论:

①.如果余下的平均分给爸爸、妈妈吃,爸爸和妈妈分别吃蛋糕的几分之几?

②.小明吃了这块蛋糕的几分之几,爸爸和妈妈吃了几分之几,谁吃的多?为什么?

③.如果你是小明,你觉得这样分合理吗?你会怎样分这块蛋糕?

从知识技能的角度看,这一练习充分挖掘了题目的智力因素,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达成了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这一目标。就人文精神来讲,题目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尊敬长辈、人文关怀等意识无声地渗入了学生的心灵。

(三)、一题多议

有的题目,是同一个式子,有不同的表述意义: 例如:算式56÷7,就有许多种表述。

1、把56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多少? 2、56里包含几个7? 3、7除56,所得的商是多少? 4、56是7的几倍? 5、7与一个数的乘积是56,求这个数?

6、多少个7相加的和是56?

7、我有56块糖,平均分给7个小朋友,每个人得到多少块? 这样就可以从多角度理解式子的意思了。

(四)、一题多变

一题多变就是在同一情境中,进行不同结构应用题解答的训练。通常采用题组进行训练。例如:

1、一根钢管长18米,截去1/3,还剩几米?

2、一根钢管长18米,截去1/3米,还剩几米?

题组中的两题的情境相同,结构相似,数据也基本相同,只有通过细心的观察、比较、分析,才能发现它的差异,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和深刻性。

5.初中物理思维如何培养 篇五

一、活化概念,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物理学中有许多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只有死记,无法进入创造思维情境。教学时,设置有趣的小实验和诱导性问题,如果将抽象的概念活化,使学生能形象直观地“顿悟”概念的内涵,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如,人们时刻跟大气打交道,从来未感觉到大气压强。在讲大气压强前增加一个小实验:将小试管插入盛满水的大试管中,竖直倒悬于空中。当学生看到小试管不断进入大试管时,会惊讶地发出疑问:“为什么小试管不掉下来?”为鼓励学生猜想,教师提出:“是不是水把小试管吸进去了?”“是不是有一种什么力把小试管推进去了?”当学生发现是空气压力“作怪”时,一种成功的喜悦顿时由心底溢于言表。但学生还会怀疑水的粘性,为此,演示在杯里水中加两个彩色玻璃珠并在杯底钻一小孔,用手指堵住小孔演示覆杯实验,让学生看见水和珠子不会掉下来,当手指移开小孔,水和水珠立即掉下来,这就排除了水的粘性起作用,大气压的概念自然而然地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扎根。

二、穿插置疑,训练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讲物理概念、规律之前,穿插置疑,促使学生广泛地搜寻自己的记忆贮存,尽可能提起更多的信息项目来寻求答案。如,用实验方法研究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时,首先提出:要研究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变化,怎么办?可否设想使其中的一个量保持不变,研究其余两个量间的变化关系;将三个量之间的变化转化成二个量之间的变化,再使另外一个量保持不变,研究剩下的两个量间的变化关系,然后通过实验结果归纳得出三个量之间的变化关系。最后介绍德国物理学家用实验的方法得出结论相比较完全一样,学生为自己做的实验感到成功喜悦,更为自己学到了物理学家做实验喝彩。

三、颠倒时空,发展逆向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就是倒过来想问题,也就是把思维顺序逆转过来,颠倒时间和空间顺序,把始态与终态、条件与目标、原因与结果沿着相反思路思考问题。物理学中有很多问题,运用逆向思维,从问题的反面思考而得出结果。这也是研究物理过程和结论的科学思维方法。如,如何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学生感到无从着手,对物体相对运动趋势难以“捉摸”。若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如果接触面是光滑的,物体会向什么方向运动?这个运动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关系如何?从而得到这个物体相对运动方向就是物体在光滑接触面上运动的方向。又如,电流能产生磁场,磁场能不能产生电流?若能,应具备什么条件?在这些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学生的逆向思维、猜想能力得到培养,有效地提高创造思维能力。

四、超越常规,提高求异思维能力。

在物理学中,概念和规律都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照常规进行操作后,教师超越常规设疑启思,使学生进行求异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如,在测定小灯泡功率的实验中,当学生已掌握常规测定方法后,为使学生知识“升华”,发展思维,设问置疑:某同学在测额定电压为3.8伏的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时,所用的电源电压为6伏,他用一只最大量程为3伏的电压表测出了结果。其实验方法和原理如何?在这个问题中设置了超越常规的条件:一是小灯泡上电压达到3.8伏时,才能从电流表读取额定电流求得结论,而电压表又不可能超过量程使用;二是进行求异思维,打破常规,变迁思维,联想到串联电压特点,采用电压表与变阻器并联测量的方法,当灯泡正常发光时,变阻器两端的电压只有2.2伏,可用最大量程是3伏的电压表测量。这样,使学生的思维生“慧眼”,透过重重“迷雾”洞察一切,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和拓展。

五、学会“互译”,增强识图思维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许多物理定律、公式及物理问题可用图形来描述。采用图形来描述物理问题常常可使问题简化,贴近生产和生活实际,一旦找到图形蕴藏的深刻的物理规律之后便能茅塞顿开,使物理问题难度得到降幂处理,并且常常从图形中找到有创意的解题思路。我们称这种寻找图形蕴藏物理规律的思维过程为“识图思维能力”。

对学生“识图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渐进过程。首先要对学生强化“互译”训练,即把用文字描述的物理规律和定律去训练学生用图形表示,反过来将反映物理规律和定律的图形让学生“翻译”成文字描述形式。例如速度图象、位移图象等。如一辆汽车在合肥到南京的高速公路上行驶,汽车做匀速运动前进,速度为每小时90千米。问这辆汽车从距南京120千米的A处行驶到距南京40千米的B处,需要多少时间?这道题可画成图是一个速度表(指针在90千米/时),在同一直线上A处画一汽车和距南京120千米路标,在B处画一距南京40千米的路标,这就是沪科版初中物理第一册图7--16。反过来先出示图7--16后,叫学生编一文字题也行。现行的初中物理课文图文并茂,沪科版初中物理课本第一、二册共有图694幅,如此之多的图表述的物理情境十分丰富,培养学生识图思维能力绝不可等闲视之。

六、强化观察,激活创新思维能力。

6.怎么快速培养发散性思维 篇六

明代哲学家陈献章说过:“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能力的培养对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新意识具有重要作用。质疑常常是培养创新思维的突破口。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书本上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全对的。真理有其绝对性,又有其相对性,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其可推敲之处,鼓励学生大胆怀疑书本,引导学生发表独特见解,这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 在质疑过程中,学生创造性地学,教师创造性地教。质疑能将机械性记忆变为理解性记忆,让学生尝到学习、创造的乐趣。

反省思维是一种冷静的自我反省,是对自己原有的思考和结论采取批判的态度并不断给予完善的过程。这实际上是一种良好的自我教育,是学生学会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7.发散思维在初中物理中的培养 篇七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应注意开展发散性思维训练的活动,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认为,开展发散性思维训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培养学生优良的个性品质,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性思维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的,需要长期的探索和实践的磨炼。学生只有具备了优良的个性品质,才能在实际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自动地运用发散思维解决问题。

(一)勤于思考

传统的语文教学强调诗词文章的背诵,好诗好句的摘抄,而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批判和思考,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提问,真正做到“不愤不起,不悱不发”,启发学生的思考。例如,在设计《济南的冬天》这一课时,我提问:济南的冬天和我们这里的冬天有什么不同?如果你是作者,你会如何描述所在城市的冬天?学生热情参与讨论,总结出:济南的冬天更加温暖,更加和煦。这样,学生开启了思维的闸门,使得智慧的火花得到了碰撞。

(二)善于批判

批判是对传统的质疑,是对常规思维的挑战。具备批判品质的人,才会另辟蹊径,看到别样的风景。

如在讲解《愚公移山》这一课时,我组织学生讨论:愚公移山的故事在宣扬社会美德的同时又有哪些地方是与时代发展背离的消极因素?对于其消极因素是学生思维的盲区,是对传统认知的批判。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愚公的移山行为。有的学生提出移山破坏生态环境,违背客观规律。有的学生认为,移山耗费人力和物力,剥夺人们享受闲暇的机会,不如搬家更经济节约。

二、通过丰富的方法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教师在教学情境中运用各种方法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思维训练的有效性。对于训练方法的运用,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要与教授内容相适宜,避免各种方法的盲目堆砌,造成教学秩序的混乱。

(一)想象法

想象力的培养对发散思维的训练至关重要。想象力既是对已有知识的加工,又是对已有知识的创造。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大胆想象,突破思维的局限性。当然,课堂教学的思维训练并不是即兴演出,而是需要精心的准备,选择合适的“启发点”,否则学生无从下手。如在《陋室铭》的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想象一下自己如何处理好“安贫”与“乐道”的关系,进而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当今社会的浮躁风气,安心学习,为完善自我,贡献社会做出不懈努力。

(二)联想法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如基于一个成语、一句名言警句,让学生联想到所学的知识,进行恰当的回顾。在巩固旧知识的同时,教师要训练学生思维的延展性。例如,学习了成语画蛇添足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联想所有与动物或四肢有关的成语,让学生开始头脑风暴,如兔死狗烹、狗仗人势、如虎添翼、眼见为实等。这样,学生能够相互启发,脱口而出许多学过的成语。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故事法,把学习的知识串联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提高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

(三)故事续尾法

语文教学中的每篇文章都会设置悬念或提出假设性的问题,教师不妨让学生自己编故事的结尾,大胆融入自己的价值观。如教学完《皇帝的新装》一文后,教师可让学生为故事添加结尾。学生在添加故事结尾的过程中,思维就像烟花一样四散开来。最后,教师要注意进行归纳总结,矫正学生的歪曲的思想观念,纠正学生片面的认识,使具体的知识上升到精神的高度。

(四)对比法

利用对比法可以突出事物的关键特征,加大视觉的冲击力,可以同中求异,也可异中求同。如范进和孔乙己都是受科举制毒害的知识分子,对比两个人可以分析两者的相同及不同之处,提高思维创新性。在对比中探究,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在《荷塘月色》这一课的导入中,我比较月下的荷塘和塘上的月色,两者相互映衬,美轮美奂,唤醒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如临其境,浮想联翩。

8.发散思维在初中物理中的培养 篇八

一、 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发散性思维训练促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在听、说、读、写各个环节中的训练中,发展着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帮助学生产生许多联想,促使他们全面考虑问题并形成各自的观点和想法。如在听讲课文时能根据自己的体会提出不同的看法,在讨论时说出独特而新颖的见解,在阅读时能对材料进行对比和联想;在写作时能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等等。我们每天的英语学习离不开想象与创新。想象力的培养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和存储。存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从每一个环节上重视想象力的训练。发散性思维要随着学生知识层次和语言的积累而提高。

二、 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学习英语最大的特点就是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条件。兴趣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力。教师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设问、质疑等方式,创设问题情景,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起他们新的探究活动。

在新的英语教学理念中,我们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有效地利用课堂40分钟,课前备课,除了做到常规备课外,还要确定好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的语言材料,设计好教学步聚,尤其要充分设计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方向。良好的课堂气氛、彼此尊重的师生关系会给学生安全感,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通过这种训练能够提高学生把问题简单化的能力,增加了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通过这样的归纳总结,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阅读中扩大词汇量,巩固已学知识,发展与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能增加学生动口、动脑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取得成功,从而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三、 发散性思维的方法

1. 归类联想法

由一个词联想到同一类别的词,归纳成表,可加深记忆。教师根据所学内容扩展同学的思路。如讲到天气,我们就会想到四季、月份等。讲到chinese Animal Years联想起rat, ox, tiger, rabbit, dragon, snake, horse, goat, monkey, rooster, dog, pig, 名称;由head联想起shoulders knees toes thce, evcs, nose, ears, mouth, tooth, neck, chest, back, ann, hand等众多表示人体器官的名词;由traffic联想到car, bus, train, ship, plane, undrground, light rail等各种交通工具。

2. 类比联想法

由于客观事物在本质或现象方面有类似的地方,因此我们可以用类比联想的形式比较同形同音而意义不同的词。如right(右方)与right(正确的), light(光)与light(轻的)。比较音同而词形词义均不相同的词。如weather(天气)与whether。 (是否), deer(鹿)与dear(亲爱的), where(哪里)与wear(穿), meat(肉)与meet(遇见)。

3. 接近联想法

准确记住英语单词,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较难的事。我就利用英语中对一词多义、同根词、反义同、近义词、形近词找准不同的发散点,学生能理解记准单词。如, succeed-Success-successful-successfully-successor-SUCC-eed in doing sth. 这时我出了这么一道题: (“He was successful the exam. 用介词填空)”我引导学生想He succeeded in the exam. 学生就会知道He was successful后还是加in sth。 希望他们以后不要拘泥于一词一意,不能孤立地掌握词性和词义,而要结合短语、句型灵活地加以分析,掌握词的意义和用法。

4. “顺口溜”法

顺口溜可帮助学生记忆单同、语音、语法规则,收到复习效果,提高记忆效率。如巧记序数词顺序口溜: 1 2 3各有异, 8少t,9少e, ve, f两兄弟(five, fifth, tweIve, twelflh), 以y结尾改ie(twenty, twentieth); 巧记oo发短音的单词“好脚站在木头上,遇到老k发短音”(good, foot, stood, wood, book, cook ...)。

5. 循环复习法

学生每天背单词短时间记忆得快遗忘得也快。每天五句汉译英让学生熟悉词组加深和巩固句型,所以在教句型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用不同的表达方法表示相同的汉语意思。一句多译,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

所以利用情景设计不但能让学生尽可能地运用发散性思维,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散性思维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作用很大,它能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补充必要的新的知识,启发学生对有关话题的思考,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上多加思考,多加创新,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想象和思考,以达到各单元学习的目的。

9.怎样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篇九

一、丰富学生的表象和感性经验,是发展发散思维的基础

表象是在知觉和感觉基础上形成的感觉形象,孩子大脑表象贮存得越多越生动,就越容易产生想象,想象越丰富,思维就越活跃。为此,丰富学生知识,建立学生头脑中的表象,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为了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必须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特点和变化,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和经验,开阔他们的视野。如:看到水中的鸭、鹅,就联想到大海中的船;看到天空中自由飞翔的鸟,就联想到各种各样的飞机。观察—联想—想象—创造,由浅入深的思维过程,正是锻炼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过程。

二、创设教育情境,激发学生发散思维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创造的起点,单调的教育环境不可能激发学生去多观察、多思考。为学生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富于启发性的、具有开放性的环境,以激起学生创造的欲望。在活动中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地、独立地去想、去做,从中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如:在仿编儿歌《梦》时,我在教室里准备了许多实物和图片,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到花的梦为什么是红红的,草的梦为什么是绿绿的,然后联想到大海的梦是蓝蓝的,小鱼的梦是闪亮的,小朋友的梦是五颜六色的。

三、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首先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找出发展学生思维的有利因素,积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在语言教材中,可以以实物的特征、本质联系为发散点,去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如:学习儿歌《梳子》时,问:还有谁可以做谁的梳子?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想象,说出汽车是马路的梳子,粉笔是黑板的梳子,轮船是大海的梳子。总之,发散思维是多向的,发散必须要有一个发散点,必须符合逻辑推理。因此,教师要找出发散点,才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向多方向发散,否则创造就难以实现。

四、精心设计提问

在学生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提问是最常用、最直接的一种方式。教师的提问艺术和技巧是启发学生想象,拓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方法。想象是思维跳动的火花,没有想象也就谈不上进行发散思维,所以在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应抓住教材中有利于学生想象的因素对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想象,提问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启发性提问

提问的问题应启发学生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合理想象、多角度地回答问题,答案不能停留在表面回答“是”“不是”,要引导学生深入到“为什么”。如学习散文《落叶》时,提问学生:“这些树叶还会落在哪里?谁会看见?会把它当做什么?”学生发言很踊跃:树叶落在屋顶上,麻雀妈妈看见了说:“给我的宝宝当被子”;树叶落在地上,小朋友们拾起来把它做成花环;树叶落在地上,小花猫走过来把它当作帽子。这种问题能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获得成功、愉悦的体验。

2.假设性提问

文学作品中有很多真、善、美或假、恶、丑的形象,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这些形象,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把自己假象成作品中的人物,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去体验角色的行为及心理过程。如学习童话《狐狸和兔子》时,引导学生假如你是兔子,碰到狐狸你怎么办?这一问题使学生马上进入角色,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我请朋友一起去对付坏狐狸,等狐狸睡觉了,用棍子打死它。”由于这种问题带有明显的发散性,因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较为合情合理的假想情节,同时这种问题还能满足学生好模仿的心理,使他们以角色的身份思考问题,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解释性提问

即启发学生了解事物的本质特征及其变化的原因,并发挥合理想象,去解释故事发生的原因。如在续编故事《小狗怎么了》时,提问学生:“小狗为什么哭呀,你觉得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个问题需要学生去想象,去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假设出各种原因,从讨论中体验参与的快乐,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五、积极的教育评价

对于年龄小、知识经验不足的学生来说,他们发散的新思路、新想法不可能都是合理的、完美的。因此,对学生的回答切忌不适当的评头论足,无论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都应该受到表扬,使每个参与者都能有积极的体验。不能对学生作横向比较,只要学生积极参与了,不论结果如何都会受益,教师应以平等、民主、开放的态度对待学生。

10.语文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 篇十

限于思想和认识水平,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常常表现出一种盲从,迷信课本和其他参考资料。鉴于此,我一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广泛质疑,进而独立分析判断,而不要陷入呆听死读的境地。如一次阅读训练课分析王维《鸟鸣涧》一诗中“人闲桂花落”一句,参考资料上认为是写人闲花落的景色。但稍经提示,学生发现,桂花是在秋天开的,本诗写的是春景,又怎么会有桂花呢?于是课堂上展开了讨论,有的同学认为,诗中的“桂花”是虚写,而不是实景;有的同学认为,“桂花”就是“月华”,古人因传说月中桂树而常以“桂”代“月”,而“花”与“华”是同音同义;有的则认为,或者在某个地方也有春天桂花开的现象。虽然同学们的看法不一定准确,但通过讨论,培养了独立和发散思考的习惯。

二,在作文实践中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

用创造性求异思维来指导作文,让同学对同一题材从不同角度、不同立意,用不同构思、不同方法进行创作,对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十分有益。

清代文论家薛雪在《一瓢诗话》中说:“诗文家最忌雷同,而大本领人偏多于雷同处见长……惟其篇篇对峙,段段双峰,却异而不异,同而不同,才是大本领、真超脱。”我在写作教学中,对于标新立意的文章给予鼓励肯定,并向学生推荐一些立意新奇的作品。在以高考作文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题目作文时,多数学生都是列举例证论述答案的丰富多彩。为此,我在讲评时,向学生推荐了一篇独树一帜的文章。文章认为,答案,尤其是正确答案是唯一的,但得到答案的途径可以是丰富多彩的,这就是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

我在指导写作时,经常要求学生在观察事物时,要善于发现事物产生联想,“小”中见“大”。有的同学在经过指导后尝试写了一篇《天线的变迁》,通过写家乡的电视天线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而后又由多到少,即从人们没有电视到多数人家拥有电视,再到收看有线电视的变化,反映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歌颂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巨变的大好形势。经过一段时间的指导训练,学生在以小见大、形成独创方面有了很大进步。

11.物理教学中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篇十一

一、创造宽松的思维环境。培养思维的积极性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存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的呼吸中。”可见,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在禁锢的课堂中是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信任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都有创造的才能;二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鼓励学生向教师质疑,提倡“开口是金”,培养学生敢说、敢想、敢干的创新精神;同时要虚心听取学生意见,不要压抑、讽刺、嘲笑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三要开设“互动课堂”,创设一个“愤”、“悱”的情境,有意识地设计能引起学生热烈争论的、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把学生沉重的思维由潜伏状态导入活动状态,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并积极地思维。如在“变阻器”一节的学习中,设疑:“谁能利用桌面上的器材快速设计出改变灯亮度的电路?”学生的生活经验(见过或使用过调光灯)与认知(还没有学习过变阻器)发生了冲突,激起学生的求胜心和求知欲。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用充满信任而又富有鼓励性的话语和不加任何限制的规则,放手让学生自行设计,动手探究,形成一种既非自由放任,又非“独断专行”的自由思考的课堂氛围。学生在课堂上兴奋地一边讨论实验方案,一边动手实验,并不断与别组交流,使学生一直处于高度的思维状态。而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体验,又让学生看到了自己的智慧和成功,使思维得以持续,自始至终处于积极思维之中。学生由于积极主动地参与了教学活动,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二、善疑多思。培养思维的流畅性

思维的流畅性是指思维从某一点开始,灵活、迅速地产生多种多样的想法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而这些想法的产生往往来自于学生的“善疑多思”。

学生在做带有迷惑性的概念类选择题或改错题时,往往丢分严重。例如,一个物体吸收热量后,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的温度一定升高,B,物体的内能一定增加,C,一定是对物体做了功,D,一定是发生了热传递。大多数学生错选D答案。这道题难度不大,但涉及内能、温度和物态变化,研究方向的不确定性,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发散思维去分析。由此可看出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比较差。我们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着力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由此确定思维的训练点,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问”的发散性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有意多疑广想,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或多种答案,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对某一问题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进行解题训练,有助于学生广开思路,多角度理解事物的本质,突破单向性思维的狭隘和保守,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三、迁移深化。培养思维的变通性

现在的中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物理现象的认识只起止于课本。知识面狭窄,看到相似的问题往往生搬乱套公式。教学中,教师若能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根据教材所提供的例、习题材料和类型,引申变式为开放性的习题,从多侧面、全方位、立体化地开展思维训练,培养学生通过变换原有问题的结构而探索新问题的习惯。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加深对各知识点之间的认识,从而获得扎实牢固的新知和技能。如课本习题“一个质量是50g的鸡蛋悬浮在盐水中不动,它受到的浮力是——N。”改变条件把题中的“鸡蛋悬浮盐水中”变换为“冰块浮在水面”求解后再引申:冰熔化后水面如何变化?使学生的思维由静态变为动态。引申变式后的问题比较难解答,我们利用常识性问题去引导学生变换思维的角度:物体逐渐浸入水中一水面上升一浮力变大,从而将问题从“水面变化”转换为“浮力变化”。用转换法将模糊的问题具体化、简单化,使学生较快地得出“水面保持不变”的答案。又通过改变提问角度,改变问题条件。引导学生,向更深层次探求它们的内在规律;上题还可以拓展:若冰块内有气泡、有小木块或小石头,冰熔化后水面如何变化?还可以将杯中的水换成盐水等。一次接一次地质疑,一环接一环地训练,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重新进行整理、检索,找出更多更新的可能答案,设想或解决的办法,以多角度进行知识的迁移深化,使所学的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形成网络,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此外,全面地对原命题进行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其主动参与。通过一题多变由浅入深地设计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做一题知多类,它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还可以将学生从浩瀚的题海中解脱出来。

四、突破陈规。培养思维的独特性

创造性思维迟延的思维定势,常使学生对面临的问题,盲目地搬用已有的经验,表现出思维的惰性和呆板性,造成思维的创新与求异不够,如果不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就不可能为解决问题提出大量供考虑与选择的新线索,减少了创新的可能性。因此,教学中常利用创新性开放题或课外小发明、小制作的方式,引导学生根据以下的转化策略:改编、修改、替代、扩大、缩小、组合……对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侧面进行思考,鼓励学生敢于摆脱原有知识范围的羁绊和思维的禁锢,大胆突破常规,标新立异,另辟蹊径,从而产生新的构想,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例如托盘天平是实验室里常用的测量工具,根据你对天平的了解,请列举托盘天平的几个缺点,并针对这些缺点找到改进方法。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讨论后,大胆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争论中找出了6种改进方法。如标尺、游码做成夜光便于夜晚的读数;把标尺、游码设计成变阻器,以液晶数字显示读数等。学生在列举较多的解决问题的不同意见中积极思考,无疑有效地培养了他们思维的独特性。

中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变化最快的时期,对界外的刺激特别敏感,意志力还不够坚强,思维易受他人的意见和评价干扰,想像力、知识积累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过程中还不能完全摆脱具体事物表面属性的影响,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过程中,还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适度性原则。设置的问题既要有一定难度,又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太容易、太难都无法激起学生探索的热情。

12.浅谈物理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 篇十二

一、注重发展思维的维度,促进思维的灵活性

如何锻炼学生对于出现的新情况、新概念,能根据所学知识做出及时判断,找到解决方法呢?在教学中,教师应多提供机会,让学生接触这样的环境。课堂教学中可以找一些这样例子,如2013江苏高考第5题:水平面上,一白球与一静止的灰球碰撞,两球质量相等。碰撞过程的频闪照片如图所示,据此可推断,碰撞过程中系统损失的动能约占碰撞前动能的()

(A)30%(B)50%

(C)70%(D)90%

本题求解动能的损失,但题中却没有给出小球碰撞前后速度的大小,若能快速想到频闪照相机和打点计时器一样是计时工具,用直尺测量两次小球间的距离就可以代替速度,这样问题就能得到解决。通过相关训练,学生开阔了视野,思维变得灵活,目的就达到了。

二、充分发展思维的方向性,提升学习方法

对问题的思考一般是根据已知条件步步深入分析,得出结论。但是当遇到困难时,换个角度,换个位置解决问题就简单多了。“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从问题的相反面进行探索,例如:如图所示,一小球用两根轻绳挂于天花板上,球静止,绳1倾斜,绳2竖直。则小球所受的作用力有()

A.1个B.2个C.3个D.4个

我们在判断绳子拉力有无时,不是根据弹力产生的条件去判断,而是换个角度反过来想,假设小球受重力、两条轻绳的拉力,这样分析会发现小球受力情况和静止状况不符合。这样判断后,由二力平衡可知,轻绳1没有拉力。

物理学中许多问题的解决,经常要换个方向思考,如求解A量要通过求解B量;换个方式求解,如利用动能定理求解功等都是这方面应用。

前后知识的学习有类似的地方,要善于总结。比如在学习重力势能概念时,是由推导重力做功W=mgh1-mgh2得出重力势能表达式EP=mgh的;学习动能时,是由推导合外力做功与速度变化关系W=(1/2)mv'2-(1/2)mv2,得出动能的概念;再后来电势能概念的得出,也是如此。这是思维的横向迁移,教师在此要点明情况,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也容易,理解也透彻。

三、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思考欲望

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因素有兴趣和动机,教学中要设法利用这两点,提高学习的效率。物理学科与生活联系紧密,教师多展示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将抽象的内容以形象的方式呈现,既降低了学习难度,还激发了学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多利用课本的想一想、说一说和科学漫步,多组织小组实验和科学探究等都能切实激发学生的思考,这也体现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组织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新课程理念。

四、发挥集体主义优势,促进思维的延伸

学生的课堂学习,不是头脑一片空白来盛装知识的,他们已经有了相关知识和经验,在接受新事物时要经过自己的加工和改造,因此会形成各自的观点和想法。通过交流,他们不仅检验了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增加新知识,也点燃了思维的火花,加深了理解。集体讨论时,教师恰当的指引,可以使学生把问题认识得更到位,想得更多,从而更好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促进思维的延伸。

五、发散思维要结合聚合思维

13.发散思维在初中物理中的培养 篇十三

发散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它不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不追求问题解决的唯一正确答案,而试图就同一问题沿不同角度思考,提出不同的答案。发散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直觉思维,它不依据确切的逻辑推理,而是凭个人的直观知觉对事物和现象做出推断。直觉思维的成效取决于个人对事物的洞察力和理解力,并与思维者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提倡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让他们灵活地接收知识和应用知识,这是十分必要的。

一、发散思维在高中化学教与学中的表现及意义

在高中化学的教与学中,发散思维既贯穿于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中,又表现在化学问题的解决中。高中化学的学科知识体系分为两大块: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无机化学以元素周期律为主线,以物质结构理论为基础,衍生出元素化合物知识、氧化还原理论及电解质溶液知识等;而有机化学则是以一系列可以相互转化和递变的官能团为主线,分化出各族有机物相关的物理、化学性质等知识。所以可以说,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是在高度概括的理论体系之上发散、衍生、扩展形成的。综上所述,发散思维是化学应用和创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应充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如何培养发散性思维??

(1)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老师应对学生倾注真爱,用自己的感召力去感染每一位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支持和帮助,努力创设平等互助的学习环境;及时洞察学生的心理动态,了解学生的不同想法,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优良思维品质、拓展思维空间的前提。老师的关怀、信任和鼓励,都会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和动力,从而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养成乐思、善思、勤思和敢思的思维品质。

(2)创设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问题情境。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思维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更是思维的动力。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关键在于科学地提出问题。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深入研究教材,针对学生渴望了解的事物,联系他们已有的知识,精心设疑布障,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展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剥离,逐级推进,使思维不断发散、深化。

三、“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在心理学诸种专著中,都一致承认“一题多解”是培养和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之一。“一题多解”应该是发散思维在化学上的具体体现,其所使用的化学知识是多维的,而不是在一个认识水平上转圈子,展开化学“一题多解”的教学要用启发式,激发学生“一题多解”的愿望,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兴趣,讲清一题多解的思路,布置一题多解的作业,推广学生中一题多解的好方法。例如:在物质鉴别的习题中,一是发动学生各自寻求鉴别途径,以培养、发展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这里,主要通过教师命题、学生设计鉴别方案、教师审查、学生实际操作鉴别四个环节来完成;二是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教师提供命题并规定学生至少设计出若干种不同方案来,这时学生就必须充分运用发散思维,努力实现多种途径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的目标,发现不同途径中所再现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及具体再现方法的规律性。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指挥者、参与者和倾听者。在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法上,教师应合理分配布局,巧妙设计构思,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使我们的化学课堂教学不再是老师“满堂灌”的舞台,学生不再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化学知识,通过温故、联想、求同、求异、理解和发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益。

14.发散思维在初中物理中的培养 篇十四

内容摘要: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面对的一切都是新事,因此人生来就具备一种创造精神。判断一个人创造精神的发展,其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是个关键因素,幼儿发散性思维有如思想的闸门,一旦被打开,思路极其宽广。

关键词:建构活动;发散性思维

幼儿在建构区活动的过程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但德国心理学家福禄贝尔认为:“儿童在游戏中应自然、自由的发展,但没有合理的有意识的指导,儿童的游戏活动只能成为无目的的活动。”学前教育专家也提出“在自由游戏中,教师必须提供适时适当的帮助,只有这样,游戏的教育作用与价值才能充分的实现与发挥。”那如何在建构活动中适时的给予指导,如何让指导转化为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呢?

一、对幼儿发散性思维的正确理解。

发散性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一种沿不同方向、在不同范围、不同因循传统的思维方式。发散性思维是种想象和创造的思维过程,使人们思维活动灵活。它具有三种特征:流畅、变通和独特。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在纸上画一个圆,让幼儿看着它,并想象它很像什么东西,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说出来,说得越来越好。幼儿甲说:“像地球仪、足球、乒乓球、太阳、月球……”一连串说出许多球形的物体。而幼儿乙说:“像个球还象项链和手镯,也象一个破布一个锅盖……”。而幼儿丙呢,他除了说出一些类似以上这样的物体外,还说象烟囱(切面),象姐姐脸上的酒窝,象水里的漩涡,象爸爸吐的小圆圈……以上三个幼儿的回答说明:儿童甲有一定的想象力,具备一定的“流畅性”,这是发散性思维低层次的特征,因为它仅仅是思维量的特征。儿童乙的思维水平比甲要高出一个层次,因为他的思维量不受球形的物体的约束,有新的思路和想法,这就是发散性思维的“变通性”。而儿童丙在变通过程中,又有新型、独特种稀有的答案,这就是发散性思维最高层次的特征——“独特性”。

二、指导幼儿在自主探索中掌握建构活动的基本技能。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构游戏必须借助一定的方法和技能,将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创造性再现出来,方法和技能是建构活动的支柱,需要老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获得。

1、由于年龄差别,各年龄班幼儿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又有所不同。小班主要为幼儿提供简单、鲜艳、易拼插的中大型建构材料,认识材料,叫出名称,并认识建造材料的大小、颜色和形状,学会延长、铺平、盖顶、拼插、围合、垒高,能有兴趣的地运用它们建造物体;中班为幼儿提供中小型建够材料,幼儿应会选择和利用建构材料,运用组合、拼插、排序、对称等结构技能及平衡、配色等结构知识进行建构,能和同伴一起共同建造某一主题“建筑”如:“森林公园”、“动物园”等;大班幼儿要学会能使用辅助材料装饰建筑物并和同伴合作建造,所建造的物体结构更加复杂、精细、匀称,并有一定的创造性,在主体建构活动中,对环境有一定的布局能力,能参与同伴间的商量、分工与组合的合作过程。

2、新添的游戏材料老师可在幼儿探索的基础上让幼儿认识这种玩具的名称、颜色、形状、用途,并师幼互动进行交流、讲解、示范这种玩具的插长、围合、加高、整体连接、端点连接、交叉连接等技巧。幼儿学习基本的拼插技能同时,教师可拼插一些较形象、较精致的范例安放在醒目处,引导幼儿欣赏,这其中蕴含着兴趣的激发、结构技能的暗示、创造思路的诱发等,从而发挥环境刺激的作用,激发他们用这种玩具游戏的兴趣。

3、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利用探索、启发、示范、讲解、语言指导等方法,帮助他们掌握结构游戏的基本技能。

三、通过有目的的观察,丰富幼儿对周围生活的感性认识。

幼儿建构内容是在认知基础上对周围环境、物体的再现和创造,幼儿对周围生活中的物体和建筑有较细致的观察和了解,有丰富而深刻的印象,是开展结构游戏的基础。所以,教师要引导幼儿多观察日常生活中各种不同的物体和建筑物的形状、颜色、结构、周围环境布局位置关系,使他们头脑中储存丰富的具体印象,并在游戏过程中依靠这种印象来进行思维创造。

四、提供充足的辅助结构材料,满足创造性游戏的需要。

建构活动的材料是幼儿进行游戏的物质基础,它不仅可以激起幼儿进行游戏的兴趣,还能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确保游戏的顺利进行。在投放材料时,除色彩鲜艳为主,种类要多样、新颖,数量要充足外,还要为幼儿准备各种类型的瓶罐、盒子、圆锥体、半圆体等几何形体,厚纸、三合板、小旗、纸花、橡皮泥等辅助材料以及周围可以利用的其它材料做替代品,这些辅助材料的提供,丰富了游戏内容,满足了幼儿发散性思维的物质条件,更能激发幼儿游戏的灵性,还可在寻找替代品的过程中提高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主体性的体验。

五、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必须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是促进创造能力发展的两个主要条件”。心理环境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因素,对幼儿影响最大、最直接的是教师营造的心理氛围。幼儿心理尚未成熟,缺乏自我意识,行为是他控的,情感也稚嫩脆弱。因此,需要成人的保护和关爱。幼儿对于教师的关注是十分敏感的,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眼神,都会对幼儿产生暗示作用,或积极的、或消极的。

1、创设心理安全的自由环境。包括淡化教师的权威意识,尽可能减少对幼儿的直接评价和对幼儿的评价要客观公正,并以正面激励为主。

2、创设宽容理解的环境,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成人应通过“移情”理解儿童,即站在儿童的角度,将心比心地看待其思维和行为。

3、创设鼓励支持性的环境。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离不开成人的鼓励,教师对幼儿有创意的行为应及时给予强化,经常地、及时地给予鼓励和支持,更有益于幼儿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总之,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是幼儿创造力发展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必须认清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的重大意义,不断探索研究其新方法,为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活动区丛书》编写组:《建构活动区的设计与应用》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1月

2、张兰花:《浅谈如何对待机及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学前教育网

15.初中数学教学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十五

一、数学课堂氛围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 学生们的认知水平大都不同, 在课堂上的表现也不相同, 怎样能使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并主动探究问题, 是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条件。因此, 作为教师, 就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教师也可以因势利导, 营造良好的数学课堂氛围, 这样的教学方法才给培养发散思维带来便利。

二、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数学教师可以根据我们所学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状况, 对其采取不同形式的训练, 这样才能容易达到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

(1) 一题多变:

学生对教师所给出的题目中的条件、问题等作各种扩缩、对比、叙述等变化, 使学生能够在变化的情境中, 从多种角度认识我们所要探讨的题目。

例如:变换件“已知x>0, y>0, xy- (x+y) =1”为“已知x2+y2=4”, 变换件“已知x>0, y>0, xy- (x+y) =1”为“已知undefined”, 变换x+y的最小值为求xy的最值等等

通过变换条件让学生自己把一道基本的题变成不同的题, 启发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的因素, 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一题多解:

在条件、问题都不变的情况下, 教师要尽可能多的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多个侧面进行分析和思考, 力求不同的解题方式和方法。

例:机电厂生产一批吹风机, 原计划60台/天, 7天可以完成, 结果6天就完成了, 求:电机厂每天生产的比原计划每天生产的多出几台吹风机?

解1:计划生产吹风机总数:60×7=420 (台) , 实际每天生产:420÷6=70 (台) , 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数为:70-60=10 (台)

解2:实际生产6天就完成, 比原计划早一天吗, 那么若我们将原计划每天生产的吹风机分摊到其他天, 就恰好是实际比原计划多生产吹风机数量:60÷6=10 (台)

解3:设:工人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x台, 根据题意列方程得: (60+x) ×6=60×7x=10解答方法不同, 解题思路也各不相同, 这反映出学生解题时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入手。

(3) 一题优解:

所谓独创性, 指思维方式和其得成结果不同, 有一定的创造性。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经常的启发学生打破常规、走出书本, 对问题进行多项思考。

例:在数学教学中圆的面积公式推导, 我们改变原有的推导方式, 让学生借助一些旧的知识, 来对新的推导方式进行探索、求新。教师设疑:用圆规画圆时, 是否有注意到圆的面积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如知道半径, 面积怎么求?设想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能否利用剪拼法去发现圆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自由剪拼, 思维活跃, 除了书本基本的推导方式, 还想出另外三种拼法:把圆若干等分拼成近似平行四边形、近似三角形、近似梯形, 从而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

通过训练, 学生在学习中更加积极, 思维更加活跃, 思路也开阔了许多, 学生思维在训练中得到锻炼, 解题思路也不断优化。

三、转换角度思考, 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 重要的一点是要改变我们已经习惯了的思维定势, 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 这便是思维的求异性。我们要不断培养与发展中学生的抽象的思维能力, 教师就必须在教学中注意培养思维的求异性, 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运算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当加数相同时, 加法转换成乘法, 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转换成加法。如:144-8可以连续减多少个8 应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思考, 从减与除的关系去考虑。这道题可以看作144里包含几个8, 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训练, 既能防止片面、静止的看问题, 而且也使得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得到升华, 并且从中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部联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我们也经常发现很多学生习惯于顺向思维, 不习惯逆向思维, 在做应用题的时候, 我们经常引导学生先分析题意, 那么我们首先可以从问题着手, 推导出解题的思路, 其次就是从条件着手, 一点一点、一步一步地总结归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16.初中数学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篇十六

关键词:初中数学;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

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是进行学习活动的最基本形式。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背景下,根据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指导、训练,鼓励学生学会从不同的方向去思考一個问题,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创新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全面发展。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实施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笔者结合自己的思考和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这一问题谈谈几点看法。

一、更新教育理念,为发散思维的锻炼创造适宜的环境

在数学教学中,要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就必须要求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为发散思维的锻炼创造适宜的环境。在教学中,什么样的教育理念会决定教师在教学中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因此,理念的更新是工作开展的第一步。教师在课堂上,要自觉摒弃传统的教学思想,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学生创造一些锻炼发散性思维的场景,给学生预留一定的思考空间,使学生有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时间。在这个方面,很多教师都是采用课堂设置问题、提出问题,要求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的,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之后,教师必须注意要为学生的立异思想做好保护,不可讽刺、挖苦,也不可严厉批评,因为这样不仅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害怕发言,甚至会让学生不敢大胆思考,让发散性思维的锻炼难上加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更新教育理念,为发散思维的锻炼创造适宜环境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循循善诱的指导。

二、鼓励求异,引导学生创新性的学习

有人认为,创造性思维的锻炼是发散性思维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只有具备创新能力的学生才能发展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在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必须注意,对学生的讲课只需要讲解一些重点和疑难点即可,没有必要给学生讲得过细、过多。但对于一个知识点,如果给学生全都讲解完了,那么学生就会不知道从哪里着手去思考问题,脑子里所形成的知识结构的框架全都是教师赐予的,这样非常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锻炼。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形成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从同一个问题中找出矛盾,再通过解决矛盾实现能力的提升。教师要积极地鼓励学生学会思考,敢于从不同寻常的方向去思考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产生一些超出人们意料之外的观点,敢于挑战权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对这点,教师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学生盲目地寻求不同的思想和观点,可能会走上错误的思考方向,教师要多多对学生进行观察,帮助学生从误区中走出来,让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更大的提升。

三、从生活的角度出发,拉近生活实际与数学学习的联系

对于初中数学的学习,很多知识点相对来说较抽象,要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数学中那些枯燥无味的公式,学生很容易产生反感情绪。这时如果把握不好正确的方法,很容易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厌倦的心理,甚至放弃数学的学习。因此,对于这一点,很多教师提出:从生活的角度出发,拉近生活实际与数学学习的联系。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将教材中的例子巧妙地放到生活中,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数学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会用到这样一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我们平时都用手机打电话,那么,我们可以来比较一下,在以下的几种套餐中,哪种套餐相对来说更便宜?A套餐:月租为20元,每分钟的通话费用为0.3元;B套餐:月租为0元,但是每分钟的通话费用为0.7元。对于以上两种套餐,如果你一个月通话时间为200分钟,那么选择哪种套餐更加划算?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就会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一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总之,要想在初中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更新教育理念,为发散思维的锻炼创造适宜的环境;鼓励求异,引导学生创新性的学习;从生活的角度出发,拉近生活实际与数学学习的联系这几个方面出发,再辅之以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得到更进一步的锻炼和提升。

参考文献:

[1]马永梅.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发散思维[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08(05).

[2]刘仲文.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03).

[3]尹其洲,代兴平.谈初中数学教学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7(Z4).

(作者单位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高桥镇中学)

17.发散思维在初中物理中的培养 篇十七

德庆县莫村中学

闲伟联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仍有许多不容乐观的地方,一些地区,尤其是部分落后的农村中学,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依旧严重地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发展。因此,政治教师要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是教师教学启发艺术的主旋律,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核心。那么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呢?下面提出几点认识和看法:

一、诱导发散思维,鼓励独创精神,锻炼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推测、发散、想象和创造的思维过程。发散性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求异思维,它是指思考问题时信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新信息,使思考者能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于一个途径,尽可能做出符合条件的多种解答。它是同一来源材料以探求多种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思维方向分散使人的思维趋向灵活多样,富于创造性。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成分和核心,是人创造力的主要源泉。因而政治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要为学生创设自由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驰骋自由想象的过程中生成各种与众不同的构想,要鼓励学生不怕失败,学会从错误中学习,从失败中获得经验,在不断经历错误和总结经验的过程中养成勇于思考的学习品质,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

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改变传统提问方式,多提发散性思维的问题,重在启发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思维操作。如“作

为青少年学生应该怎么做?”、“假如你是材料的主人公,你会如何做?说出几种不同的看法”、“根据同一材料提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和做法?”。在讲授哲学《意识的本质》这一框题时,我先讲了《狼孩》这个故事,要求学生阅读书本小字体并分组讨论:“人为什么能形成意识?”、“人形成意识要具备哪些条件?”、“其他的动物为什么不能形成意识?”这些问题,诱导学生可从生物、医学、地理、历史、化学等知识思考,然后派小组代表到讲台上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特别加以鼓励和表扬。通过这种诱导式教学法,对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明显的作用,不仅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智力,锻炼了他们独立思考、锐意创新的精神,而且还使其感知力敏锐、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培养学习兴趣,活跃思维,激发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中产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直接动力。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

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活跃思维、培养发散思维的重要条件。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兴趣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兴趣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强有力的推动力,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内在的潜力,使其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发挥到最佳状态。在我教非毕业班的时候,要求学生做到:

一、阅读各类报纸和书刊,如《南方日报》、《中学生时事报》、《中学生时事手册》等;

二、坚持 2

看《CCTV新闻》和《6 30新闻》,了解国外、国内大事,并作好摘记;

三、每学年学生要开展一次社会调查,使学生了解社会现状,社会实际,并撰写政治小论文,进行评比。这样,思想政治课教学逐步将小课堂与大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贴近我们现实生活,从而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和积极性有了大大的提高。

三、营造愉悦的氛围,创设发散思维的情景,提升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愉悦的氛围和浓厚的思维情景是激发学生思维发散的催化剂,它能刺激学生的大脑,将贮藏在大脑中的知识闸门打开,产生回忆,想象,使知识结构产生重组效应,这样学生的思维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促进思维的发散,学生便能从多渠道解决问题。而氛围和情景的形成离不开以下两方面:

首先,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实践证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造就愉悦氛围和产生思维发散的激发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敢将心中的“疑问”提出来,通过师生共同讨论、辩论,有效地使学生思想的转变和觉悟的提高,这样,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其次,就是要倡导质疑。“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疑”是推动思维发展的动力,质疑的过程就是思考、探索,发现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发展创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因此,创设发散思维的情景就必须倡导质疑。如:在讲授哲学《社会发展的规律》时,教师可倡导学生质疑:“为什么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人们只能认识自然界规律而不能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呢?”在学生展开讨论的基础上,教

师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特征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这两方面分析原因,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对学生分析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另外,当教师向学生质疑时,要多从学生熟悉和关心的事物入手,提出具有趣味性、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挖掘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在核心之处设疑,在困惑之处设疑,在无疑之处设疑,在易出差错之处设疑。这样学生就会产生探索的认知心理,激发探索的兴趣,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18.培养发散思维,促进地理教学 篇十八

【摘要】本文根据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对在地理教学中实施发散教育,做出了简要的阐述。本文通过典型的地理课堂教学事例说明如何进行发散教学。

【关键词】发散教育 发散思维能力 教师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钱学森院士提出地理科学是十大科学体系之一的观点。发散思维虽然是一种复杂的高级的心智,但并不神秘莫测,高不可攀。因此,在教学中,并不需要学生向科学家一样进行创造发明,而是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教给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教给学生学习、接受知识的技能和方法,教会学生善于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发现新知识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发散思维习惯的目的。

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呢?

一、改进课堂提问方式,更换上课主体,启发学生发散思维。

传统的是老师问学生答,一问一答式或一问多答式,此时老师是主体,而此时的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式思维。这样怎能学生启发发散思维?为什么不能让学生提出问题?也就是学生通过深下阅读成学习,对某一内容提出疑问,在课上提出,在课上寻求答案;或者由老师提出问题,由学生在课上共同探讨。这样,学生变成了主体,所有的被动就会变成主动:学生主动去思考,主动在上课时讨论,主动寻求答案。老师也可以将“是”、“否”、“或者”等表示选择意愿的词语删去,取而代之以“为什么?”“怎么样?’。?

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学生便会由“被动听取知识”→“主动汲取知识”转变为“主动寻找问题” →“主动寻找答案”。这样,自然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进行。如:我们在进行“地壳运动”一节教学时,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①地壳为什么运动2。地壳怎样运动。这两个问题的提出。带动学生思维,使学生很快进入了积极主动思维的学习状态,便于学生发散思维的产生。

二、改变传统的反馈及测试方式,提高学习质量,激发学生发散思维。

“有效且及时的反馈能够提高学习质量”。传统的反馈往往是学生应付完作业后应付考试,所有的应付都是被动的,毫无兴趣的。而测试的内容也通常是只要去背就能掌握的,平时甚至可以不努力,不学习,在最后的考试中也可能取得高分数。但是这样的分数也仅仅是分数而已,根本没有任何能力可言。传统的反馈及测试,对于学生只是在记录或记忆一个个老师规定的内容,这只是机械的去完成作业,完成考试;他们的思维根本没有运动――因为这根本不需要它们运动。地理学科其实并不需要死记硬背,更多的应当是理解,是应用,是自己的见解。而学生也不想去背,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他们也想说说自己的看法,老师为什么不能给他们一个空间,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总结、去概括;让他们自己去说、去表达?只有去总结、去概括,才能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只有去说、去表达,才能激发他们的发散思维。如进行“气候类型对比”时,由学生提出可比性的气候类型,将其进不亏归类、总结。分析。这样由学生自己通过思维总结而出的内容,既检查了学生对前面所学的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对同类知识也起到了复习巩固、深化的作用;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无需死记硬背牢记了知识点。

三、改进教学设计,聪明设问,体现地理教学的艺术性

华盛顿儿童博物馆有句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句话十分深刻,对我们进行地理教学颇有启发意义。新课程强调设置情境,教学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拓展视野和教学思路上,例如,关于大气运动中三圈环流的教学,设计成教师在黑板上边画边讲解,学生在本上边听边画,这样在教学实际中收到的效果要比教师直接把整幅图通过投影展现给学生再讲解好得多。不仅仅锻炼了读图作图能力,还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再如,备火山爆发问题时,设计放一段火山喷发的电视录像,让学生欣赏一次大自然千变万化的壮丽景观,身临其境般感受火山喷发的巨大能量和造成的危害。这样的教学效果要比只用语言描述好得多。导入可用精彩的镜头或生动形象的语言做“前奏”,将学生带入情境后,设置悬念,留下空白,等学生进入最佳思维状态和求知状态时引入主题。如关于“时区和日界线”,可设计这样几个问题:“许多同学喜欢看体育比赛的实况转播,但常常在午夜收看,这是主办国家有意安排的吗?”;“世界上竟有这样的怪事,一对双胞胎,先出生的是妹妹,后出生的是姐姐。”;“运动会开幕日在9月23日,运动员偏偏9月24日才出发,而且没有迟到,这是怎么回事?”。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进入了高度思维状态,急于要揭开其中的奥秘,这时再讲新课,学生的注意力格外集中。

四、善于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推波助澜、赋予教案以“灵性”

传统的课堂常成为“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学生是配角,老师是主角,这是教学的悲剧。我们要赋予教案以“灵性”,教案虽是死的,但师生是活的,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推波助澜,让课堂高潮迭起,以实施有灵性的教学,倡导有灵气的学习。如在讲非洲的最大湖泊维多利亚湖时,同学们都在小声议论电视剧“马大帅”,就可顺势创设一个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不是去批评他们不守纪律,而是接他们的话题说“大家对这个‘维多利亚’这么感兴趣,可一定要记住非洲最大的湖泊是以它命名的,否则‘彪哥’都饶不了你!”一句话逗得大家都笑了,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强化了记忆,体现了教师的语言魅力和教学的灵性,使地理教学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

总之,课堂教学是中学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也是中学实施发散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开放的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感受与鉴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人类的奇思妙想中学习和享受地理(自然、人文、自然和人文结合)提高地理审美能力,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创造精神、发散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的改革》

19.发散思维在初中物理中的培养 篇十九

初中数学开放性试题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相对于有唯一或者明确条件与结论的习题或封闭式习题而言的,通常,对于开放性习题来说,都会有不同条件下的不同答案,比较类似于主观题,言之有理即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适当地在变式题、综合题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开放性习题,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深刻性和灵活性。本文根据笔者实际教学经验,针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利用开放试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进行阐述。

二、利用开放性试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意义及实例分析

开放性试题不仅能够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还能拓展思维,培养技能。具体有以下几点:

1. 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开放性试题并不是确定的,对于一些比较特殊的出题形式,可以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在一个面积为20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内剪出一个最大的圆,那么,所剪圆的面积为多大?

按常规的解题思路是:要求圆的面积,需要先求出圆的半径,因此根据圆的半径就是正方形边长的一半,就可求出最后的结论。换个角度:假设圆的半径为r,那么正方形的边长则为2r,由题目得知正方形的面积为20平方厘米,则(2r)×2=4r,4r×2=20,求出r,题目得解。

2. 增加学生思维的深度

开放性试题由于其本身有着不定型的条件和结论,在平常学生进行习题练习的时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相关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对试题进行分析,作出正确判断,进而得出结论。

如在初中数学中都会学习分数和分率,而大多数学生对这两个概念容易混淆,以致于在考试中频繁出现错误。很多数学教师虽然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功课,可是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因此,教师根据这样的情况,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举一些不定型试题的例子,来加深学生对于这两个知识点的理解。例如:有两根同样长度的绳子,首先第一根绳子剪去9/10,而第二根剪去9/10米,那么,两根绳子哪一根剩下的长度长?这个试题在课堂上提出之后,立刻引起了学生热烈的讨论。有一部分学生坚持认为是第一根绳子剩下的长度要大于第二根绳子,而另外一部分学生认为是第二根较长,只有少数的学生认为两根绳子剩下的长度一样长。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意见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最后,经过多次讨论之后,学生发现这个试题并没有唯一的答案,因为两个绳子虽然长度相同,但没有确定其长度具体是多少。因此,第一根绳子究竟剪去多少米没办法确定。只有明确地知道绳子的长度之后,才能判断出哪一根绳子剩余的长度长。最后,在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得出以下结论:①当绳子的长度为1米的时候,第一根绳子剩下的长度为0.1米,而第二根绳子剩下的长度也为0.1米,所以它们剩余的长度一样长;②当绳子的长度大于1米的时候,第一根绳子的9/10远远要大于9/10米,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第二根绳子剩余的长度要长;③当绳子的长度小于1米的时候,则与第二种情况刚好相反。

在这样的训练中,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巩固,还可以加强其对“分数”和“分率”这两个概念表示的具体数量的区别认知。从而利用课堂习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进一步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

初中学习阶段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对其思维广度的培养,针对具体问题设定多个思考方向,引导学生进行横向联想,鼓励其举一反三,一题多解,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

例如:在某公路工程施工中,为了保证施工进度,分为甲、乙两队共同修筑一条1500米的公路,总共20天完成,在完工之后甲队比乙队多修了100米,乙队每天修35米,请问甲队每天修多少米?对于这道题目,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解法:

(1)先求出乙队20天修的,再根据乙队总共修的比甲队多出的100米,进而求出甲队20天修的总米数,最后平均甲队每天修的米数。算式为:(35×20+100)/20。

(2)先求出乙队20天修的,再根据工程全长求出甲队20天修的,最后求出甲队每天修的。算式为:(1500-35×20)/20。

(3)先求出甲乙两队平均每天共修多少米,再求甲队每天修多少米。算式为:(1500/20-35)。

(4)可以先求出甲队每天比乙队多修多少米,再求甲队每天修多少米。算式为:(100/20+30)。

(5)假设甲队和乙队修的同样多,那么两队20天共修(1500+100)米,然后求甲队20天共修的长度,再平均。算式为:(1500+100)÷2÷20)。

像这样一题多种解法的习题,可以给学生最大限度的思维方向和空间,促使其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并从不同的解法中找出最简单省事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

4. 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严谨性

开放性试题中还包括一种隐藏性的试题,它需要学生在审题的时候特别注意题目背后所隐藏的条件,在解题过程中,充分考虑明确条件与隐藏条件,培养学生细致良好的审题习惯和思维的缜密严谨性。

三、总结

由于开放性习题没有确定的解题方法,因此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从不同角度对题目进行思考,对于一些问题答案并不是唯一的,因此,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摘要:开放性试题的引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本文结合实例,以初中数学教学为切入点,探讨了如何利用开放性试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上一篇:锻造分公司三化工作质量总结下一篇:永兴乡中心学校综治维稳宣传月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