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课堂实录(共11篇)(共11篇)
1.怀念母亲课堂实录 篇一
浓浓的故国情
——《怀念母亲》课堂实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亲切的称呼,我们曾无数次呼唤着母亲,无数次沐浴着母亲的爱。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喊一声——母亲。
(生齐声喊)
师:你脑海中浮现怎样的形象?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生练说: 的母亲)
师:母亲,人世间最深情的呼唤,人心里最温馨的字眼。北大教授季羡林也是一个深爱母亲之人,写下了一系列讴歌母亲的文章,可在他《怀念母亲》一文中,却写到他有两个母亲,而且都让他深切怀念,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板书:怀念母亲)
生齐读课题,读出“怀念”的情感。
二、自主预习,探究阅读
师出示“真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频来入梦”“朦胧”“可见一斑”等词语检查学生读音
生:介绍文章作者及作品
师:作者说“我一生有两个母亲”是哪两个母亲?文中哪句话概括交代了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情感?
(生积极在文中找,生说师板书)
师: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自己预习时勾画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准备与大家交流。
三、合作研读,感悟理解
(一)品——失母之痛
师:许多同学都勾画了第二自然段请你们自己小声地读一读本段,看看这一段中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生:自由读
师:现在你们能不能把这长长的一段文字读成一个字? 生:我认为有悔,我认为有恨。
师:他用了书上的一个字,“恨”,“恨”有很多种,请你把目光再次锁定到这段文字当中,你从哪些语句当中看到了这个“恨”。
生:默读。
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句子
(1)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2)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3)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
生:“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这个句子让我感受到母亲的去世,让作者感到无比的伤心,一连痛哭了好几天,而且吃不下饭,可见作者对母亲有多么爱。
师:不仅吃不下饭,还“寝不安席”,你知道“寝不安席”是什么意思吗? 生:就是睡不着觉,在床上翻来覆去。
师:是啊,最亲最爱的母亲的离去,让作者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如此痛苦不堪?
生:因为作者六岁就离开了母亲,而且平时也很少回家,没有很好地帮助母亲分担生活的压力,所以感到很内疚。
生:我觉得还有一点,母亲临终之前都没能看到自己日夜想念的儿子一眼,心里一定也很痛苦。师:母亲是带着遗憾、带着不舍,离开这个世界,也离开了自己的孩子。一想起这些,作者真是心如刀绞。请你读读这句话。
师:在这悲痛的日子里,在作者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的时候,他的脑海里会回想起什么? 生:会想起自己曾经依偎在母亲身边的情景。生:会想起母亲为了这个贫困的家日夜操劳的情景。
师:这是存留在作者脑海中关于母亲最深刻的记忆了,因此当母亲突然去世,作者内心深处又怎能接受?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再来体会此时的季羡林的心好吗?(学生读课文)
师:作者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 生: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师:此刻,他才真正知道,什么叫做撕心裂肺。从此失去了叫妈妈的权利,怎能不恨呢?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文字,师:补充资料帮助深入理解。
课件出示《赋得永久的悔》片段:“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生:读资料,深入理解作者的失母之痛。
师:在季羡林心中,他认为什么最重? 生:母亲,母爱最重!
师:可他偏偏失去了最重的东西。留给自己的,却依然只有那——恨,还有那无尽的怀念。我们齐读这段文字。
(二)悟——思国之情
师:他就这样,数十年如一日的怀念着自己的生母,直到他离开自己的祖国,来到了异乡,来到了德国,来到了那个孤寂的小城。这么远的距离割断了他的思念了吗?
生:个别读第三自然段
师:有一个词,叫——“频来入梦”。什么意思?生:经常到梦里来。师:出示学习提示
1、自由朗读文章,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心中的怀念。
2、说说在作者的怀念中,又增添了什么?
3、再读课文,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时刻伴随着对祖**亲的怀念?。
师相机出示;“……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引导学生感情朗读。
师:出示日记
(一)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师追问:“甜蜜”和“凄凉”是不是有矛盾?你怎么理解?
生:因为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回忆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仿佛就在身边,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少了一些凄凉、孤独。
师:我们通过这凄凉,通过这甜蜜。看到了作者在异乡的生活,对吗?这凄凉这甜蜜最后融成一个字,萦绕在作者心头,哪个字?
师:引导学生提取段中的“糊”字,在这里“糊”字怎么理解呢? 生:覆盖、粘、缠在
师:糊字用在这里好在哪里?糊字写出了什么? 生:萦绕、包起来的意思想甩也甩不掉。
师:想甩甩不掉的是什么呢?是内心自己对祖国对故乡的思念,全都融入到这个“糊”字中了。谁来给老师和同学们读出作者这种甜蜜。
生:读
师:一个糊字,写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无尽思念,对祖国无尽的怀念。虽然凄凉但内心甜蜜你能读出作者的复杂心情来吗?
师:出示日记
(二)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1)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怎么样的?(2)作者为什么要写房东太太的事情?(3)感情朗读。
师:从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请同学们深情朗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读:——11月16日……
(读中评议,评议后再读)
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读:——11月20日……
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11月28日……
(三)感——浓浓故国情 梦中寻母
师过渡: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许多,这样的情怀在心中很浓很浓。异国的生活让两位母亲频来入梦,而作者在后文偏偏却又要《寻梦》,梦境已经如此之频,作者何故还要寻梦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寻梦的段落,看看作者寻的到底是什么?
师:指名读《寻梦》的两个段落 引导学生比较“面庞”与“面影”出示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庞。生:夜里梦到母亲朦胧身影。没有看清母亲的面庞。
生:他想看清母亲,在他的记忆深处,他已经想不起来母亲什么样子了。生:记不起面庞了。
师:在这句中有一个字,注定了他看到母亲一定是模糊的。生:幻。生:一种虚有虚无的,幻影的那种。
师:作者看不清母亲的面容,而且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看到母亲呢?生:梦里,在泪光当中 师:季羡林在苦苦地追寻,只为得到一个清晰的面影,只为得到母亲的一个微笑,一声呼唤,可是一次又一次追寻的结果,只是让眼泪不停地流淌,只是让自己的夜晚无数次地失眠,难怪他要大声地疾呼——学生齐读《寻梦》的结尾。
师:同学们想一想,季羡林单是在寻找自己的生母吗?生:更有浓浓的怀念祖国之心 师:再来齐读《寻梦》的结尾,感受游子的爱国之心。
四、激情升华,走出文本
师: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伟大,地位是如此重要。因为——
生: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再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
师:正因为有了这崇高的敬意和爱慕,所以作者才如此地怀念自己的母亲。这恨、这糊、这哭、这寻,构成了作者一生怀念母亲的心,读完这篇课文,感受了大师的这份伟大的真情,同学们想对季羡林先生有更多的了解吗?让我们一起走近感动中国人物——季羡林(视频播放“感动中国”。)
齐读颁奖词,用崇敬与缅怀的声音读起来:季羡林——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
结束语:季羡林——心在东方,根在中国!
师:出示课件《我的中国心》,在《我的中国心》音乐声中下课。作业超市:
1、国庆颁奖会:请给祖**亲写一段颁奖词
2、制作一张精美的贺卡送给亲生母亲。
3、积累歌颂母爱的名言和古诗。
4、写一篇读了本文后的读后感。《寄人篱下》、《枣核》、《赋得永久的悔》 板书设计:
6、怀念母亲
崇高的敬意 真挚爱慕
生身母亲==祖**亲
2.怀念母亲课堂实录 篇二
课文结构分明, 层次清晰。第一自然段, 开门见山指出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 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 同时指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 这为阐述自己对祖国母亲的爱铺垫了感情基调;然后, 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 描述了在漫漫的留学生涯中, 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的酣畅淋漓, 最后, 作者呼应文章开头, 说明为什么会有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 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二、教学思路及设计
这篇课文的中心句是“我对这两位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课文的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让人思潮澎湃, 情绪跌宕起伏。可是对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 很难深入体会作者这份真挚的情感。我经过再三思考, 多方查阅资料决定从三个角度寻找突破口:
1. 抓关键词句, 理解课文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 课堂上, 我让学生们分成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找一找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 这样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 以读促讲,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课堂上, 我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 读出自己不同的感情色彩。在理解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怀念时, 创设情景,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通过齐读、小组读、自读等方式, 感受作者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
3. 补充资料,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课堂上, 随着学生的学习, 我适时插入季老先生《赋得永久的悔》的几个片段, 让学生明白作者对母亲的悔恨原因, 并让学生反复地读, 从读中体会到了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 愧疚之情。
运用多媒体,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提高文本感悟的有效性。
教学片断1:
幻灯片出示重点语句:
(1) 不知道为什么, 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 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 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1>学生齐读这段话, 说说“频来入梦”中“频”的意思? (点击课件, “频来入梦”四个字变为红色。)
(2) 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 是甜蜜的, 浓浓的, 有说不出的味道, 浓浓地糊在心头。
1>这句话中有一对反义词, 它们是———
学生齐答, 教师点击课件, “甜蜜”、“凄凉”变为红色。
【设计意图:以幻灯片出示重点语句, 将学生的的有意注意集合在一个点, 有助于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和把握, 通过教师的引导, 学生抓住句中的重点字, 领悟作者对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
教学片断2:
透过这浓浓的怀念, 季羡林老爷爷向我们传递的时百善孝为先的中华传统美德。时刻将母亲牵挂在心学者, 已无法在生身母亲膝前尽孝。学成回国的他不停地工作, 为祖国母亲争得了许多的荣誉。然而不幸的是:2009年季老永久地告别了我们, 让我们带着对季老无限的敬仰之情, 通过这首诗来缅怀他那颗至死不渝的中国心吧———
播放视频歌曲《我的中国心》
【设计意图:情到浓时, 通过歌曲的播放, 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使学生在歌曲的感染中深深体会到作者对祖国母亲那份崇高的敬意, 正是因为他时刻不忘自己的祖国, 才会有祖国母亲频来入梦。】
教学片断3:
总结全文: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许多, 这样的情怀在心中很浓很浓。让我们将作者对两位母亲崇高的敬意与不变的爱慕通过我们的朗读体现出来吧。
课件播放伴乐《爱之悲》。
【设计意图:文本解读的最佳途径就是读, 只有多读, 多想, 读中想, 想中读, 才能做到对文本的深刻解读。通过读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通过文字的背后看到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 读着读着, 自己仿佛就是作者, 达到与作者心灵的交融。】
三、课后反思
课前, 我对本节课的教学是信心十足, 充满了期待。因为这是我精心准备的一节课, 课后我感觉课上学生配合很好, 整个课堂显得很是流畅, 几个预设的生成点都得以顺利的完成。感到遗憾的是课堂结束的时候拓展的时间太长, 预设好的配乐朗读没有时间进行, 自我感觉课堂不够完美, 没有按着自己的设想进行到底。
四、教研室老师的点评
教研室的梁老师、宋老师、还有杜老师听了我的课, 先将各位老师的评论摘录如下:
梁老师:这节课可以以“频来入梦”为契入点:为什么两位母亲会“频来入梦”?因为“我对这两位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从何体现呢?
宋老师:《我的中国心》这首歌曲播放得太突然, 学生的感情才刚刚被感染, 就来大声地唱歌, 这不但起不到激发情感的作用, 反而会扰乱学生的思维。课堂中学生读得很多, 但给人的感觉是泛泛而读, 没有情感的注入, 只为读而去读。
杜老师:整个课堂的基调感觉不是很好, 拓展中统计学生为母亲洗脚的人数没有意义。
五、评课后的自我再反思
虽然各位老师对我的课评论的很是委婉, 但我在此非常地感谢三位老师能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听我的课, 并耽误自己宝贵的时间对我的课进行了点评和指导。如果没有三位老师的点评, 或许我会一直沉浸在自我满足的快感中, 根本就意识不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严重问题, 是三位老师正确而深入的点评才使我如梦方醒, 一直以为自己最成功的地方却恰恰是最不成熟、最失败的。
结合三位老师的点评, 我将自己的这节课又进行了一次全新的反思, 我的这节课的确非常失败:整个课堂看似热热闹闹, 但缺少了统领全文的主线。
1.幻灯片中的重点语句以及重点字词设计的很好, 但没有发挥它真正的作用, 所有句子的体会都是我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而他们自己却没有思考的空间。幻灯片它只是起一个引导学生思考的指示灯的作用, 不应成为教师用于讲解、统领学生、驾于课堂的工具。
2.本课教学中, 一曲《我的中国心》本应可以激起学生与作者情感的共鸣, 没想到所起到的却是反作用。那么何时播放呢?宋老师建议说, 应在学生理解歌词以后再让他们去听, 这样有一个情感的缓冲, 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感情变化, 不失时机地运用多媒体, 创设一个最适宜产生情感共鸣的环境,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情感。
3.不要本末倒置, 抒情性散文最大的特色就是要在读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 应是入情入境地读。这节课的教学也让我感受到: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多读, 更应让学生去“解读”, 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创读”, 达到以读促讲, 以读悟情, 以读激情的效果。
3.第一次抱母亲课堂实录 篇三
(课前歌曲导入,插播生活中凸显母爱的画面)2.深情读题:
师:母亲,一个伟大的名字;母爱,一个永恒的话题。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走进第13课——一
生:齐读课题
师:这可是作者第一次抱母亲呀,读得再深情些!生:再次齐读课题 3.聚焦三个“没想到”,体会作者的心情(1)、生自学: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第一次抱母亲发生在母亲住院期间,没想到的是我这一抱竟抱出了种种意想不到的感受。(幻灯片出示自学要求)请快速浏览课文第1、2自然段,划出带有“没想到”的句子。(板书:没想到)生:自学,师巡视指导(2).交流:
师:你们找到了哪些带有“没想到”的句子?
师:(幻灯片出示三处带有“没想到”的句子)自由读读这些句子,看看你从中体会到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和感受。生:自由读 师:谁先来说?
师:简单的语言里包含着作者复杂的情感。读书就要这样,要能读出言中之情(板书:言中之情)。大家一起来读读这三组句子。
二、品读细节,促成丰富的体验
过渡:母亲是我们一生中最亲近的人,可是作者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没想到”呢?(一)聚焦“作者的回忆”,体会母亲的形象 1.看插图,初步感知
师: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是个怎样的人?课文中用了哪个词来概括的? 生:力大无穷
师:记忆的闸门已经打开,看,母亲向我们走来了。(出示:课本插图1)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
2.读文字,深入体会:
师:课文中又是如何写的呢?(出示:在我记忆中„„那么重的担子。)请你自由读一读,看看作者的母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自学,师巡视指导
师:已经自学完的同学可以和同桌交流一下。生:同桌交流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自学的收获。(1)小时候 ①翻山越岭:
生1:作者的母亲很辛苦。作者的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一百多斤的担子翻山越岭”。(朗读时强调了“翻山越岭”)
师:我听出来了,你刚才在朗读时突出了“翻山越岭”这个词,(点击“翻山越岭“,变红)你觉得这个词特能表现母亲的辛苦,对吧? 师:还有谁关注了这个词语? 生2:读“翻山越岭”
师:你想通过这个词表现母亲的什么? 生2:表现母亲的力大无穷和辛苦。
师:在座的同学有没有人曾经爬过山?爬山的感受如何?
师:满头大汗,感觉要散架了。爬山的感觉就一个字——累!你们想一想,我们爬山的时候只是爬一座山、两座山,可作者的母亲却是——(生:翻山越岭)。我们爬山手里一般很少拿东西,但母亲总是——(生齐读: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一百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②不同的角度,一连串动词: 师:(出示:在我记忆中„„直到我们长大。点击课件,“手里拉着、背上背着、肩上再挑”变色)你们看,手里拉着、背上背着、肩上再挑,作者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一连串的动词突出了母亲的辛劳(板书:不同的角度,一连串动词)。(出示:母亲哄宝宝入睡图)生活中这样的场景你一定不会陌生,谁能学着作者的样子来描述一下?(幻灯片出示:夜深了,母亲一手___着______,一手___着_____,嘴里还_____,直到我甜甜入睡。)
师:点点滴滴,这一连串的动词都在无声地诉说着什么叫母爱。让我们再回到文中母亲辛劳的画面,一起读。
生齐读:在我记忆中„„直到我们长大。③年复一年:
师:在这段话中,还有哪些词语吸引了你的眼球? 生:年复一年
师:想一想,我们爬山爬个半天,爬个一天就累得不行了,而母亲却是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哪。
④情境朗读:
师:母亲又是怎样年复一年、翻山越岭的呢?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配乐朗读)师:孩子们,年复一年,经历了多少风霜雨雪、严寒酷暑呀,让我们一起来读。生:齐读
(3)长大后:
师: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即使我们长大了,可以干活了,但每当有重担,母亲总是——(生读: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4)小结:
所以,我一直以为母亲——(生:力大无穷)。(点击“力大无穷”,变红)我又怎么能想到(幻灯片出示三处带有“没想到”的句子)——(生读:母亲轻轻的),怎么能想到——(生读:我妈这么轻),又怎么能想到——(生读: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5)对“重担”和“翻山越岭”的深层解读
师:你想过吗?母亲肩上的担子里挑的仅仅是一百多斤的重物吗? 生:
师:母亲肩上的担子实在是太重太重了。(边说边出示诗句)同学们,“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说的是母亲养育儿女的艰辛,“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说的是在儿女生病时母亲的焦虑和悉心的照料。(生齐读: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说的是母亲为了教育子女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生齐读: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又说的是母亲对远行的儿女的体贴和牵挂。同学们,母亲的重担里面装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母亲挑的哪是一百多斤的重担呀?她挑的实际上是大半个天!同学们,当我们这样理解了”重担“的意思之后,再回过头来看前面的”翻山越岭",你还认为母亲仅仅是翻过一座座山,越过一道道岭吗? 生1:指翻过一个个困难。生2:克服一个个艰难。
师:这山岭,实际上就是生活中的一个个困难,一道道坎哪。同学们,这就是文字背后的东西!我们读书不仅要读出言中之情,还要能领悟到文字中暗含的言外之意。(板书:言外之意)现在再来读这一段话,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加深刻的感受。生:齐读“在我记忆中„„那么重的担子”
3、体会“我”的难过、愧疚 师:(配乐,出示课文中表现母亲容颜变化的两幅插图)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寒来暑往,默默奉献。你们看,母亲的脸曾经是那么红润,可如今却—— 生:
师:母亲还会有哪些变化呢?谁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幻灯片出示:母亲的______曾经是那么_________________,可如今却_________________。)生:
师:生活的重担改变了母亲的容颜,夺走了母亲的青春和健康。作为儿子,我早就该想到——(幻灯片出示三处带有“没想到”的句子)生:母亲轻轻的。师:我早就该想到—— 生:我妈这么轻。师:我早就该想到——
生: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师:可是我却一次又一次地——(指板书,学生齐读:没想到。)这又怎能不让我倍感难过、愧疚呢?请把你的感受带到文字中去再读。(二)聚焦“母亲的语言”,升华母亲的形象:
师:面对这样的一位母亲,就连在一旁的护士也动情地说: 生齐读:大妈,你真了不起。师:可母亲却笑了笑说:
生齐读: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师:从母亲的淡淡一笑和朴实的话语中,你又读懂了什么? 生:
师:有人说,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还大的是胸怀。可现在我要说,那胸怀一定是—— 生齐说:母亲的胸怀。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你的母亲又是怎样过来的呢?在你的记忆中,母亲又为你做过哪些感人的事呢? 生:
三、朗读画面,引发真诚的表达 1.对比两“抱”,解读泪水的内涵
师:你们看,这就是母亲,满脑子想的都是自己的儿女。(出示:课本插图2)可如今,母亲老了,疾病缠身,躺在床上。此时此刻,作为儿子的我千般滋味涌上心头,他把千言万语都化作了这样一个动作(出示:我突发奇想地说„„让我抱你入睡吧。”)—— 生:抱
师:这里的抱和文章开头换床单时的“抱”一样吗? 生:
师: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这一“抱”与其说是突发奇想,不如说是作者真情的流露。此时此刻,母子之间的真情就在这样的场景中交流着,升华着。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温馨的画面(听配乐朗读最后一节)师:(点击“两行泪水”,变红)这是怎样的泪水? 生:感动/欣慰/幸福/满足„„
师:这泪水中包含着太多的感受了!
师:回想小时候母亲曾无数次(课件中“无数次”变红)抱我,而我这是突发奇想的(指板书)第一次抱母亲,(指板书)没想到竟让母亲如此欣慰,如此感动,如此幸福。让我们一起来回味这动人的一幕。生配乐齐读:最后一节
2移觉练笔,言意兼得的训练 师:(点击课件,文末的省略号变红)一个省略号此时无声胜有声。母亲、儿子、在场的护士以及正读着课文的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波澜起伏。请你选择一个角色,体验他的内心世界写下来。(幻灯片出示:母亲: 躺在儿子的怀里,我的泪水忍不住滑落„„儿子:看着悄悄流泪的母亲,我心潮澎湃„„ 护士:看着这样的情景,我„„读着课文的我:读着课文,看到这样的画面,我„„)生:练写大约4分半钟,教师巡视
师:你想替哪个角色说说心里话?没有来得及写下来的部分说出来也行。生:
四、拓展延伸,融通课堂内外
4.《怀念母亲》课文 篇四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母亲,一个是我的祖**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为了说明当时的感情,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中摘抄几段: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氛围里,活动起来。这活动是轻微的,我简直不知道有这样的活动。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1月18日
从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向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家来,从学校回家来,她高兴得不得了。……但儿子只是不来,她的神色有点沮丧。她又说,晚上还有一趟车,说不定他会来的。我看了她的神情,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11月20日
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
11月28日
我仰在沙发上,听风声在窗外过路。风里夹着雨。天色阴得如黑夜。心里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国了。
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里,引用了这几段。实际上,类似的地方还有不少,从这几段中也可见一斑了。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亲,我就心潮腾涌,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几个月以后,我写了一篇散文,题目叫《寻梦》。开头一段是: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下面描绘在梦里见到母亲的情景。最后一段是:
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我在国内的时候,只怀念,也只有可能怀念一个母亲。到国外以后,在我的怀念中增添了祖**亲。这种怀念,在初到哥廷根的时候异常强烈,以后也没有断过。这种怀念,一直伴随我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
怀念母亲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母亲,一个是我的祖**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
5.怀念母亲课堂实录 篇五
一、在课前导入时融入,营造氛围
有教师在教学《怀念母亲》一课的导入环节使用“作者简介”,且以颁奖词的方式呈现。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向你们介绍一个人,他曾被评为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看,这是大会给予他的颁奖词——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在学生阅读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播放当时的录像,里面有一段季羡林访谈配音。
生于忧患,以自强不息成就人生传奇。逝于安乐,用赤诚赢得生前身后名。他有这样的财富观——民族大义高于金钱,赤子之心胜于财富。他有这样的境界——达则兼济天下。(季羡林:最难时也不丢掉良知……)他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师:看了这段录像,你们知道季老为什么被评为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了吗?(生说原因)
师:同学们,五年级的时候我们曾学过他的两篇文章,大家还记得吗?
生《: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是的,一篇是采访季羡林的《小苗和大树的对话》,还有一篇是季羡林写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你们对季老先生了解吗?
(此处让学生根据自己所了解的与大家分享。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学习起点,把握学情)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季羡林在80岁高龄时写的一篇纪念母亲的文章——《怀念母亲》。
师:齐读课题。(生读)让我们恭恭敬敬地再读一遍。(生再读)
第二次读学生已不再像第一遍那样简单地读课题了,而是多了一份尊敬的语气。随后教师顺势过渡:怀念就是思念、想念的意思,作者在文中写了些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上述这样独具匠心的作者简介,拓展别人对季老的评价以及联系旧知,唤醒学生新旧知识的架构。这样的课前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瞬间拉近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立体真实的作者形象。这样的作者简介势必会让学生的内心怦然心动,为学生空白的头脑注入有形的资料,增强直观感受及为下文学习中的感受、理解、体验打下坚实的情感基础。
二、在背景空白点融入,亲近作者
“作者简介”用在何处才能让学生亲近作者,深入理解文本?在文本细读时笔者反复思考,季老经历的时代和背景与学生生活的年代与背景相差甚远,要他们感同身受地体会、理解作者当时的时代背景及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确实有一定的困难。同时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也很难体会到作者对已逝母亲的愧疚。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学时,笔者补充介绍了当时季羡林的背景:因家庭贫困季羡林被过继给他叔叔,虽然过继给叔叔了,但他内心对母亲是怎样的情感?母亲离世,季老为何如此痛苦、悲痛欲绝呢?他在自己母亲身边只待了没几天,为什么在母亲弃养的时候并过了这么多年以后,这种痛苦仍久久地萦绕在心头。此处拓展很有必要,在愤悱之时教师随即拓展季羡林的经历。
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幼年时我大部分时间是和母亲形影不离。母亲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母亲到地里摘绿豆荚,我便跟到地里,在母亲身后跑来跑去,不停地问这问那。捉到一只蚱蜢,我一定要拿给母亲看一看。棒子上长了乌霉,我一定要问母亲这是为什么。母亲总是一边摘着豆荚一边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她总是把家中罕见的白面饼子给我吃,而自己一生都以难以下咽的高粱饼子为伴。
上述看似平淡如水的文字中饱含一位母亲对年幼儿子的款款深情,而这一幕幕情景如缕缕春风时刻温暖着季老先生。此处补充复现作者儿时与母亲共同生活的温馨画面,为学生阅读课文、探究课文、感悟课文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它对于语文学习有着很大的作用,甚至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样“: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三、在情感的盲点处融入,彰显魅力
一次又一次地细读文本,一次又一次地被季老对母亲的爱打动。一个是对生身母亲的爱,还有一个是对祖国母亲的爱,学习体会季老先生这种丰盈的情感,走进作者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此时的“作者简介”用些什么,才能彰显它的魅力?在学习“怀念生身母亲,感受季老的悔恨”时,学生对季老的情感体验就是个盲点,教师不妨补充以下文字资料。
资料一: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了工作,立即赡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资料二: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 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 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歉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 ! ’”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 ! 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 ! 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有了这样的拓展,学生就能体会原来仅存在季老心头的几个碎片式的画面,一直温暖着他的内心。这样学生就会深刻地体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这八个大字背后那沉甸甸的情感,为他的痛而痛,为他的哭而哭,和作者产生心理与情感上的强烈共鸣。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深刻体会到季老丧失母亲的痛苦和对母亲永久的悔恨,走进文本深处、 理解文本的深意自然也就水到渠成!让学生到课文的学习中去细细体会、感同身受,与作者产生共鸣,才是需要我们去思考的,只有这样的拓展才是有效的!
6.读《怀念母亲》有感 篇六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怀念母亲》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怀念母亲》有感1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做《怀念母亲》。母亲,这个词是我们大家熟悉的饿不能再熟悉了。但是,有谁真正关爱过母亲呢?母亲给了我们无限的母爱,而我们却没有发现在母亲背后隐藏着的辛酸。李羡林爷爷的母亲在他六岁时就离开了他,李羡林非常悲痛,心如针扎,如到割。但是有什么用呢?他的母亲不会再回来了。母亲,是伟大又渺小的。因为,在我们沉浸在浓浓的母爱里的时候,母亲给了我们很多好处,但是我们只顾自己的利益忘了母亲,然而,母亲和你一起吃苦时,却把好吃的,好喝的,好穿的都留给你,母亲是伟大的。我们每天都能见到母亲,可我们没有留意母亲,我们没有失去母爱,却也没有珍惜过母爱!一旦我们失去母爱,就会觉得我们对母亲很愧疚。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得!当我们每次在外面玩,不回来时,母亲就在窗户前向外张望,盼望着你能早早地回来。而且还做了丰盛的晚餐。但是,我们对这些都一顾不屑,我们不止有一个母爱,我们就是母亲的身命,母亲的希望。我们的祖国,是孕育中华人民的地方,也是教给我们不要忘记耻辱的地方。当李羡林爷爷远离祖国的时候,心中就会有一种说不出的凄凉,凄凉里还夹杂着怀念。“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母亲是伟大的,而伟大的背后隐藏着的正是母亲日日夜夜的辛勤劳动换来的!《怀念母亲》我读了《怀念母亲》一文,更深有体会。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有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这一句话回荡在我的心灵。作者因为他母亲的去世而日日以泪洗脸。因为他曾立下决心,等自己攒到钱,就伴母亲过下半辈子。可是,还没等到作者毕业,他的母亲就去世了。当老师说道作者的母亲濒临死亡时,脸上还满怀笑容,盼着儿子回来时。我顿时热泪盈眶,心中不断涌动着:世上的母亲不都是一个样儿吗?嗯,是啊!此时此刻,我仿佛也看见了作者的母亲微笑着,盼着儿子回来看她一眼。《世上只有妈妈好》一曲萦绕耳畔。其实不仅季羡林爷爷的母亲有着伟大的母爱,我的母亲对我也怀着同样无私的爱。
记得有一次,我发高烧——39度半。我难受的样子吓得妈妈魂飞魄散,立刻送我去医院,在抱往诊室的途中,一滴温热的水珠落在了我的手腕上。我感受到了,那并不是水珠,而是妈妈为我,为我而流的泪珠。我不再觉得难受了,因为我已经坠入了母亲的爱河之中了,便悄然入睡。当我醒来时,朦胧的睡眼中隐约地看到母亲的脸。慢慢的清晰起来了。我的妈妈,我的妈妈眼里布满血丝,似乎一整夜没睡。我轻轻抽动了一下嘴唇,说道:“妈,睡会儿吧!”妈妈笑了,笑的那么灿烂,笑的那么欣慰,笑的那么幸福!
母亲!作者的母亲,我的母亲,都怀着海洋般的母爱。对呀!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啊!
读《怀念母亲》有感2当“我”发脾气时,我母亲就会跑出去,为的就是不让“我”看见她的泪水;当“我”说不想活时,母亲安慰“我”当“我”看着树叶从树上落下来时,母亲就挡在“我”的面前,不想让“我”做傻事。母亲有肝病,但没有告诉“我”,就是为了不让“我”担心。后来母亲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了,跟“我”决别时还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母亲昏迷时的最后一句话仍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满成年的女……”
今天,我再一次被感动了,当我合上书时,眼泪顿时从眼眶中流了出来,我被那不离不弃的母爱震撼了。《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让我感动得泪流满面。它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刻画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让人可歌可泣。但丁说过:“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便是母亲的呼唤。”我想这是对母爱最好的诠释吧。母亲的一声呼唤,荡漾着爱的涟漪,让我们感受到春天的温暖。
在我因成绩不理想而沮丧时,妈妈的鼓励,让我走出了少年的阴霾;在我为梦想而奋斗时,妈妈的守护,给我带来了继续的勇气;在我因不懂事而闯祸时,妈妈的批评,给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那一回,我和妈妈还有妈妈的朋友们一起去爬七角山。妈妈叮嘱我不要钻进草丛里,恐怕里面有蛇。我不听,偏偏带着小伙伴们在草丛里捉迷藏。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正在自鸣得意的时候,小腿上传来一阵剧烈的疼痛。我扒天草丛一看,天啦,我的小腿上有两个带血的牙印,一条蛇正在逃走。我吓得哇哇大哭。妈妈听到哭声,把我从草丛中抱出来,这时,我清清楚楚的记得,妈妈的脸色变得惨白。妈妈一眼看出我被蛇咬了,她蹲下身子,抬起我的小腿,用她的嘴使劲吸着我的伤口,把污血一口一口地吸出来吐掉。她的朋友们叫她不要这样,因为这样她也会中毒的。但是她不听,她只说了一句:“他是我的儿子!”便又低下头,一口一口使劲地吸着我的小腿。这一瞬间,我的心底升起一股暖流,妈妈,您让我感觉到了做您的女儿是多么的幸福!
妈妈,感谢你,谢谢你那不离不弃的爱。今后的人生路上,我会懂事些,用亲情的温暖,为你撑起一片快乐的天空;我会努力学习,用知识的力量为你打造一个幸福的“世界”!
读《怀念母亲》有感3我早就听爸爸说过史铁生这个名字。今天,我看到了《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马上对它产生了似曾相识的感觉。于是,我仔仔细细地把这篇课文从头到尾地读了一遍,说实话,我是含着泪水把这篇课文看完的。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儿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是啊,母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作者借助对几件平常小事的细致描写,来表达了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同时,我也深切地感悟到,这篇课文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愧疚、热爱、怀念之情。
读了这篇课文,再联系我自己,不禁使我浮想联翩:我想到了我的任性、我的矫情、我的恣意妄为。更使我汗颜的是,我的母亲也为我付出了很多很多,而我却身在福中不知福。
我的妈妈长得很漂亮,同时,又是一位勤劳、善良的农家妇女。她对我可关心了,有时甚至令我心烦--因为在我心中,妈妈是一个很絮叨的.人。
记得去年夏天的一天,早晨起来一看,外面已是阴云密布,我匆匆忙忙地吃了几口饭,背上书包就要走,妈妈一把把我拽住了,拿着一把雨伞就跟我絮叨上了:“赶快拿着把雨伞,今天有雨,要是被雨淋着感冒了,那可就麻烦了!”我心烦意乱地对妈妈说:“妈妈,没事,你看你就是这么烦,你不见我上学晚了吗?”说着,我使尽了全身的力气,挣脱了妈妈的手,三步并作两步地冲出家门。妈妈望着我远去的背影,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
到了学校,一上午没事,虽然天仍然阴着,可是始终没有下雨的意思,我的心里暗暗高兴:“嘿嘿,妈妈你看,我说今天不会下雨吧,你就是不信,你还让我带雨伞呢,多亏我没听你的话,否则,最后受累的还不是我?”谁知,六月的天就象小孩的脸--说变就变。下午刚上了两节课,只听外面雷声阵阵,不一会儿,就下起了滂沱大雨。下课了,我和同学们都象一群出笼的小鸟一样,恣意玩耍。哪知放学时,我可傻眼了--别的同学都被自己的父母接回家了,眼看他们在爸爸妈妈的保护下冲进了雨幕中,我想,妈妈是不是也会来接我呢?可望眼欲穿,始终令我失望。我急得差点要哭出声来了。正在这里,只见茫茫的雨幕中出现了一个人影。我的眼睛顿时一亮--是不是妈妈来接我了?正在我犹豫的时候,对面的人影对我喊着:“小玲,小玲--”我一听,果真是妈妈!当时我不觉一阵心酸,顿时热泪盈眶。我带着哭腔地喊道:“妈妈--”这时,妈妈已经冲到我的面前,连忙把雨衣披在我身上,心疼地说:“我说让你还着雨伞吧,你偏不听,这不,知道后悔了吧?我说你呀,就是倔强,你这下知道了吧--这叫‘不听好人言,吃亏在眼前!’”你听,我妈妈不是又絮叨上了吗?不过,我还是非常感激我妈妈的,否则,我真不知道,我那天真不知道该怎么从令人绝望的雨幕中“逃生”……
“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课文--”突然,老师的一句话把我从遐思迩想中拉了回来,我努力地使自己从回忆中醒悟过来。于是,我郑重地端起课本,和同学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起来,不知为什么,我竟朗读得如此声情并茂,以至于读着读着,我的眼泪竟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
7.6、怀念母亲 篇七
6、怀念母亲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学生缺乏现实体验,在高手作者的情感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板书:母亲
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亲切的称呼,我们曾无数次呼唤着母亲,无数次沐浴着母亲的爱,让我们轻轻地喊一声——母亲。
2009年7月11日,被称为“国宝”的我国国学泰斗季羡林老先生与世长辞了。然而,就是这样一位高寿的老人,他对于自己的母亲却有着极为深切与细腻的感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散文——《怀念母亲》
板书课题:怀念母亲 生带着怀念的感情来读课题。
二、汇报预习1.预习提纲:(1)季羡林资料
(2)生字词:奔丧()糊()
(3)文章的主要内容。(哪两个母亲?写出了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对两个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2.学生自由汇报预习成果。
三、默读课文,自主学习1.提出学习要求: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大师的心中,去感受季老对两位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
一边读一边把文中描写对生身母亲和祖**亲崇高的敬意与真挚的爱慕的词句,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来,反复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体会,体会深刻的在空白处简单做做批注,如果有问题在旁边做出标记。
2.读完的同学快到小组里去,把你读中发现的问题在小组提出来和他们一起研究一下,把体会深刻的地方跟他们交流。
四、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出示】
1.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出示】
①理解“寝不安席”的意思。
②联系上下文,说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 联系上文:“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只活了四十多岁。”体会作者心中的伤心难过。感情朗读
④补充资料:作者曾经暗下决心,一旦大学毕业找到工作,就立即迎养母亲,以弥补长久离开母亲的遗憾,然而没等作者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了人世,作者的愿望永远无法实现了。
而今母亲去世了,即使他大学毕业,即使他找到了一份好的工作,还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愿望吗?此时此刻,充溢在作者心中的不仅仅是难过、伤心。而是遗憾、悔恨、自责。朗读:带着这样的体会,给大家读读。
2.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我的愿望”(随母亲于地下)“终天之恨”。
交流自己的理解。
②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③师出示资料,生读材料,谈感受:【出示】
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师过渡)母亲给了我多少的爱,给了我多少的温暖,远在异国他乡,孤寂时时涌上心头,母亲怎不频来入梦呢?此时此刻,季老怀念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母,还有那──(祖**亲。)
3.我的祖**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出示】
①想想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常常进入梦乡或梦境。)
②祖**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是什么呢?(我第一次离开祖国,我热爱祖国)③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作者有一颗爱国心。强烈的思国情。)④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
4.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出示】
①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呢?
(因为我深爱故乡、深爱老朋友,虽然我身在异国他乡,暂时不能与他们见面,但他们在我的心中永远都是美好的,所以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②从这句话,我们能感受到什么?(作者认为故乡、朋友都是最可亲、可敬的,在心目中,不管身处何地,他们都是美好的,令人回味的。足以看出他的思乡情、爱国情。)③师出示练习:【出示】
因为季老
,所以觉得有点凄凉。
他想到
,仿佛觉得
,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④有感情地朗读。
5.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出示】
①在自己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论)②理解“幻”、“面影”的意思。③感情朗读。
五、拓展升华
1.赏读季老的其它作品中怀念“母亲”的有关语句:【出示】
“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母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脸上的表情有点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但终于向我走来了。”
惊心动魄的世界大战,持续了6年,现在终于闭幕了。在我惊魂甫定之余,我顿时想到了祖国,想到了家庭。我离开祖国已经10年了,我内心深处感到了祖国对我这个海外游子的召唤。离开时,我头也没有敢回,登上美国的吉普。我在心里套一首旧诗想成了一首诗:
留学德国已十霜;
归心日夜忆旧邦,无端越境入瑞士,客树回望成故乡。
2.小结:
是母亲养育了作者,作者也与母亲的命运息息相连。这样一个时刻将母亲装在心中的让人起敬的学者、作家,在自己的学术领域内,取得了崇高的地位,为祖**亲赢得了巨大的荣誉。是呀,祖**亲在我的心中,我们的心永远是中国心。
六、听音乐读诗歌,升华情感,结束教学。
1.1984年的春节联欢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唱了一首歌,震撼了所有中国人的心。【出示】
2.朗诵文后诗歌《我的中国心》。想读的同学一起来读!
3.播放歌曲学生跟唱,唱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想说的呢?生谈感受。
①这首歌唱出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他们常年漂泊在外,可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祖国,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②我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我的妈妈,一个是我的祖国,心怀祖国,为国争光!4.总结:(根据板书总结)
七、板书设计:
生身母亲 崇高的敬意
6.怀念母亲
祖**亲
8.怀念母亲 篇八
赵海荣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3.积累语言。过程与方法:
1.课前查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为感悟情感打基础。2.引导学生体会重点语句,具体感受作者的深厚情感。3.通过反复朗读,引导学生置身文本情境适当补充拓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重点与难点:
重点: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难点: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课型:精读课
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法:点拨、引导。学法:自主学习。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生描述自己心中的母亲,导入新课
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亲切的称呼,我们曾无数次呼唤着母亲,无数次沐浴着母亲的爱。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喊一声──母亲。
你脑海中浮现怎样的形象?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练说:___的母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都对自己的母亲有着一份独特的爱。著名学者季羡林的文章里,对母亲也有着独特的解释。
二、初读课文,感受文中的母亲
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新词读正确,把课文句子读通顺。
2.交流哪些字词比较难读或者难懂,引导学生朗读,结合语言环境理解。3.选择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语句再读一读,请部分同学进行交流。4.再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作者有两个母亲,对这两个母亲有着同样的敬意和爱慕。)
哪些自然段给了你这样的认识?
三、抓住重点语句,理解生身母亲
自由读文章第二自然段,感受对生母的怀念。
1.谈感受,质疑。2.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⑴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①理解寝不安席的意思。
②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⑵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我的愿望(随母亲于地下)终天之恨。交流自己的理解。②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③补充资料,谈感受。
⑶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3.再读整段话。
四、朗读文中的佳句,回想母亲 1.摘抄词语。
2.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亲的爱。
第二课时
一、回顾亲生母亲,感受敬慕
1.听写词语:真挚,寝不安席,思潮起伏。2.用上面的词语,说说我对生身母亲的爱。
二、研读祖**亲,感受怀念
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24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1.自由朗读文章,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心中的怀念。
2.说说在作者的怀念中,又增添了什么?(对祖**亲的怀念)
3.再读课文,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时刻伴随着对祖**亲的怀念。
三、重点研读以下句子
1.……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⑴说说自己的理解和体会。⑵你知道频来入梦的原因吗?
(作者旅居在外,对生身母亲,对祖**亲的怀念与日俱增,日有所思,夜有所想,两位母亲不断出现在作者的梦中。)
⑶感情朗读。
2.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⑴ 甜蜜和凄凉是不是有矛盾,你怎么理解?
(因为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回忆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仿佛就在身边,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少了一些凄凉,孤独。)
⑵ 感情朗读。
3.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⑴ 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怎么样的?(关爱孩子,思念孩子)⑵ 作者为什么要写房东太太的事情? ⑶ 感情朗读。
4.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⑴ 理解怅望灰天的意思。
⑵ 在作者脑海里,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⑶ 在泪光里,作者模糊地看到了什么? ⑷ 感情朗读。
四、呼应文章首尾,适度拓展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伟大,地位是如此重要。因为──
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
这样的体验,我们能理解吗?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感受过?请大家互相交流。设计意图:此部分教学,不拘泥于一句一句地讲解过程,均由学生自己找出句子,不分先后秩序,学生找到的句子老师与学生共同朗读、共同讨论,得出祖**亲与自己生母一般,让作者思念,作者那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跃然纸上,同时通过文字也传递给了我们。教师应多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及抓住句子关键词语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了解除武装句子的意思。
五、摘录文中佳句,感念深情
六、作业设计:
1.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2.搜集关于爱国方面的歌曲、散文。
七、板书设计:
6、怀念母亲
崇高的敬意 真挚的爱慕
9.怀念母亲 篇九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都对自己的母亲有着一份独特的爱。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怀念母亲》。作者就是著名的学者季羡林。季羡林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我们曾学过有关他的文章是什么呢?(《小苗和大树》《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简单介绍季羡林的生平:季羡林1911年出生,1935年到德国哥廷根留学,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被称为“国学大师”。是啊,提起季羡林,看到更多的是他头上的光环,然而,当我们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你们会发现作者心中有一个深深的痛,永久的悔,他曾说: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这悔、这恨就从失去母亲开始——
总: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和他感受对母亲的理解,齐读课题《怀念母亲》。请打开书,浏览课文,通过预习,你都知道了什么?课文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亲,作者对着两个母亲有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2.为什么说有两个母亲呢?指谁?带着问题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板书:生身母亲祖**亲)
3.作者更喜欢哪个母亲呢?你怎么知道?(指导朗读)
三、抓住重点语句,品读
(一)品读怀念“生身母亲”
1.我们先来感受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情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作者对母亲那深沉的爱?并画出来。)(指名学生说)
2.老师也找了一句,出示句子“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的意思是什么呢?(指名说)那是什么事使作者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呢?(失去了母亲„„)
3.是啊!最亲最爱的母亲就这样离去了,作者的内心是多么的痛苦啊!所以整天以泪洗脸啊!请同学们再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还有什么原因会如此伤心呢?(如:因为作者六岁就离开了母亲,而且平时也很少回家,没有很好地帮助母亲分担家务;作者的愿望没能实现。)
4.你知道作者的愿望是什么吗?(等毕业之后,认真工作,赡养母亲。)
5.是啊!作者的愿望是赡养母亲,可是世事难料啊!当作者即将大学毕业,即将有能力赡养母亲时,母亲却离开了自己,这怎么不让作者感到难过、遗憾呢?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把第二自然段读一遍。
6.母亲是走了,可是作者的眼前仿佛时时刻刻都出现母亲的身影,作者会想到什么呢?(指名说)你的父母为你做了哪些呢?
7.想到这作者经常会泪流满面,数十年如一日啊!是多么的痛苦啊!带着这份失去母亲的痛苦之情再读课文。
8.在季羡林心中,他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这两位母亲,可是生身母亲就这样离他而去了,他就这样,数十年如一日的怀念着自己的生母,直到他离开自己的祖国,来到了异乡,来到了德国,来到了那个孤寂的小城。但这么远的距离能割断了他的思念了吗?(没有)默读第三自然段。
9.作者来到异地他乡,能割断他对生身母亲的思念吗?从哪里看出来?动手画一画。“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经常到梦里来。)谁经常来到作者的梦中呢?单单是生身母亲吗?文中一个“也”字巧妙地将祖**亲与生身母亲联系起来,可见在作者的心目中两者同样重要。
10.文中写到两个母亲“频来入梦”时用了两个“不知道为什么”,作者真的不知道吗?(不)请同学们说说为什么作者会经常梦到生身母亲和祖**亲呢?(作者对生身母亲和祖**亲那深深的思念)俗话说的好“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们就带着这份思念把这段文字读一遍。(生读第三自然段)
11.是啊!作者一个人来到了异国他乡,心里却想着自己的亲生母亲和祖**亲,为了说明当时的感情,作者特地摘抄了几篇日记,请同学们默读下面几篇日记,边读边画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作者对两位母亲那深深地思念之情。(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
(生交流)
生:我想和大家交流作者第一篇日记中的语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我从这里知道了黄昏时作者心中充满了凄凉,还有一些甜蜜。
师:“凄凉”和“甜蜜”是不是矛盾?你怎样理解的?
生:不矛盾。
生:“凄凉”是因为作者身在异国小城,与母亲、祖国的距离远了,与亲人的接触少了,心中不免有忧愁,有思念。
师:他为什么又是“甜蜜”的呢?
生:我想是作者在异乡,他想到他的老朋友和故乡,他心底里有一些温暖。
生:他回想起以前的一部分人和美好时光。
生:想到了祖**亲的壮丽山河。
师:是啊!当他想到祖国、想到祖国的朋友和亲人的时候,他发现,凄凉少了,反而是甜蜜的。(带着这份甜蜜把这句话读一遍)
(生交流)
师:从日记的字里行间我们都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这两位母亲那真切的怀念,这份思念伴随着作者在欧洲度过了十一年啊!一起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学习写法,首尾呼应
1.作者为什么对祖国对母亲有如此深的怀念呢?用书上一句话来说。第一自然段。
2.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开头和结尾运用了什么写法?(首尾呼应)
3.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
3.课文运用首尾呼应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对两位母亲真挚的情感,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我们可以把这种方法运用于平时的写作之中。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一)写一写。把最想对亲生母亲或者祖**亲说的话写下来。
(一).课文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海外游子对祖**亲的无限思念和热爱,其实还有很多爱国名人伟人也曾经写下不少爱国的名言。
如:1.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周恩来
2.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
3.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她,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巴金
(二)你最想通过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呢?(交流)
板书设计:
6.怀念母亲
母生身母亲→同——崇高的敬意
10.读怀念母亲有感 篇十
今天,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读了季羡林爷爷写的《怀念母亲》这篇课文后,让我思潮起伏。我觉得课文中“ 我一生有两 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母亲,一个是我的祖**亲,我对这两 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觉得太让人感动。
我们要爱自己的父母,他们为了我们能够健康地成长,操碎了心,还日夜不停地工作,挣钱给我们用,将挣来的钱差不多都花在我们的身上。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爱那爱着我们的父母,没有理由不孝敬他们,报答他们对我们的关心、呵护。我们同时也都有着一个母亲—那就是祖**亲。祖**亲也非常地关爱着我们,从她诞生那一刻起,她就为我们创造了一个舒适温暖的大家庭,给了中华儿女很多东西,有电视、有无所不能的电脑 ……她还让我们能够坐在一间宽敞的教室里,在教室里听老师的教导和知识。我们应该像爱我们的亲生父母那样爱着祖**亲。
我们从小开始就要尊敬父母,孝敬父母,多多倾听父母对我们的批评,唠叨。在父母工作累了时递上一杯茶,为他们捶捶背。同样为我们的祖**亲落实自己的行动,让我们从小好好学习,养成好习惯,长大以后才好报答祖国。
篇二:读怀念母亲有感
今天,我们随着刘老师学习了一篇优美的文章――《怀念母亲》。其中,“我的祖**亲,我也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我感受到季羡林老先生对祖国的思念,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季羡林每天都记挂着母亲。
我从中真切的感受到了季羡林老先生是一位爱国的人,他做梦都梦见母亲和祖**亲。季羡林老先生与祖**亲产生了一种密不可分的亲情。季羡林老先生第一次离开祖国就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她和故乡的朋友,想起了和朋友往日的甜蜜时光,想起了在母亲怀抱下欢快的时光。文章中“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对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回家,从学校回来,她高兴得不得了……但她的儿子一直没有回来,她有点沮丧。”这句话使我感受到了季羡林先生当时思念母亲的情感,爱国的情怀。我还从“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从中我感受到季羡林是一个母爱不全的人,是一个灵魂不全的人。季羡林在欧洲的十一年里,时时刻刻都在思念着母亲,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中煎熬……
读了《怀念母亲》我知道我们一定要爱我们的母亲,要像季羡林老先生爱自己的母亲一样。否则,以后会后悔无穷。今天,我想对母亲说:“您永远是我的母亲,是我生活的希望。”
篇三:读怀念母亲有感
今天,我读了现代文学家季羡林的《怀念母亲》。文章语言简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浓浓的爱意。读了之后给我很大的震慑。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作者小时候很早的离开了母亲,一起生活的时间并不长,当他上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却去世了,让他很悲伤,恨不得和他母亲一同而去。后来他又到国外留学,异国他乡,他不但怀念母亲,更怀念自己深爱着的祖国,文中有两点让我感动。
第一点:作者爱母亲。这一点我和作者有同样的感受。我也有一个慈爱的母亲,原来的时候,总觉得妈妈太唠叨,总是叨咕个不停,我说一句话,她能接上20句,烦都烦死了。可是,就有那么一天,妈妈要回姥姥家,她刚走的时候,心里很高兴,心想:她总算走了,她要是再唠叨几天,我的耳朵都要听出茧子了。到了晚上,总觉得少了什么!我左思右想,原来是妈妈没有念“紧箍咒”,我立即把妈妈的话重新在脑海中回忆了一遍。“不能看太长时间电视,晚上睡觉盖好被,别忘了洗澡。”我的思念渐渐加深,脑海里越是想妈妈的话,就越想念妈妈,我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人,妈妈回来了,我的想念才渐渐消失。我现在才知道没有母亲的日子是多么痛苦啊!
第二点:作者爱祖国。一个人能把祖国和母亲联系在一起,这是多么高尚啊!由作者我想到了我们学习课文中的一位人物,他就是中国第一位修筑京张铁路的“詹天佑”。他是一个不怕外国人的嘲笑和讽刺的人,他能在外国人嘲笑中修好京张铁路,成为了铁路界的名人,他是多么了不起。那时候中国是贫穷的,工地上没有抽水机,詹天佑亲自带头挑水,没有挖土机,詹天佑也带头挖土,不到两年就把京张铁路修好了。
作者真是我的榜样,可是我还小,只能靠学习来报答祖国,我也有一个远大的理想,那就是用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回报祖国。
这篇文章让我想到了我自己,我只有好好学习,就是我对母亲最好的报答,如果我不好好学习,就没办法报答母亲对我的爱。
11.第六课《怀念母亲》 篇十一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方法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与思想】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拓展与延伸】
【重、难点突破】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课文语言富有跳跃性,而且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这种深厚感情,学生缺乏现实体验。因此,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学手段】本课采用多媒体flash课件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7月11日,我国的国学泰斗季羡林老先生与世长辞了。然而,就是这样一位高寿的老人,他对于自己的母亲却有着极为深切与细腻的感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抒情散文——《怀念母亲》
板书课题:怀念母亲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开头与结尾,看看这两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并体会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感情?
教学提示: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体会抒情情散文一个特有的写作特点:开头点题,提示文章的中心;结尾总结全文,再次提示文中的中心;首尾呼应,更是增强作者情感的表达。
为学习课文打下情感的基调,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并试着以作者的角度,用作者的感情朗读课文,体会蕴含于文字中的深深的母子之情——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三、找出描写“生母”的部分,试着以作者的身份与感情去自由地朗读并说一说自己的体会,抓住关键的词语与句子理解作者的情感。
1、思考:这一段表达了自己对母亲怎样的怀念之情?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与大家一起交流。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也可以提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
教学提示:要求学生一定带着感情朗读自己感受深刻的地方,说出自己的理解。随着理解的加深而进行反复地个性朗读。
教学参考:关键词语:
弃养:婉辞,指父母死亡。
寝不安席:无法安然入睡。文中指作者因为母亲的突然去世,心中感到无比悔恨,脑海中一直浮现着母亲的样子,在不断自责和愧疚中无法正常入眠。
终天之恨:终身的遗恨。文中指作者因为失去了母亲,而感到终身遗恨。也说“抱恨终天”。
2、请以作者的角度,用作者的感情来给大家朗读一下课文呢?看谁读得好。
教学提示:锻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又用情感(心)去朗读课文,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要积极鼓励,一定要让学生学会用心,用情感,进入角色地朗读课文。
四、作业:
运用本课的学习方法,学习剩余的部分,要以“读”为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共同与季羡林老先生一起怀念了他的母亲。这节课,我们一起感悟他对祖**亲的那份深深的赤子之情。
二、快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怀念祖**亲?这一部分只是在写怀念祖**亲吗?你从哪看出来的?
教学提示:引导学生理解“家”与“国”的关系,体会到身在海外的游子,他们的“家”即是“祖国”,已不再是自己的那个小家。母亲即是祖国,而不仅仅是那个只属于自己的“母亲”。
重点要让学生理解:对祖**亲的感情,其实与正是作者对自己“生母”的感情的一种迁移,正如开头作者所说:“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的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和爱慕。”
从“母亲频入梦来”和“这个母亲也频入梦来”可以体会到这一部分其实是在写对两个母亲感情。
三、学生自读课文,并谈谈自己对其中情感的体会与理解,交流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教学提示: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可以选择相同的内容朗读。一定要先弄清作者的感情,然后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对课文要进行朗读指导
教学参考:
附对课文重点句子的理解:
①我的祖**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频来入梦”,频,屡次,连续几次。意思是祖**亲经常到梦中来。作者远离故土,身居异国他乡,犹如孩子离开母亲的怀抱,心中无限思念。尤其作者是第一次离开,离别的滋味尤为强烈,心中不断涌现祖国的身影,不断回想起故国的生活、故国的亲人,日有所思,夜有所想,对祖**亲的情感随着离别时间的长久在不断加深。句子中一个“也”字很巧妙地将祖国与母亲联系起来,可见在作者心目中两者的确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
②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凄凉”,寂寞冷落,凄惨。作者身在异国小城,一方面感到自己与母亲的距离远了,与祖国的距离远了,与亲人的接触少了,心中有忧愁、有思念;但是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怀念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他们是那样牢固地烙印在自己的记忆深处,在作者孤寂时陪伴着他。作者通过比较的方式,将自己对祖**亲的怀念表达得非常充分。
③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怅望灰天”,惆怅地望着天空。由于作者长期在外求学,留在母亲身边的时候不多,必然对母亲的音容笑貌记忆不深,对母亲的怀念更多的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因此尽管作者想努力回想母亲的样子和容颜,但无奈模糊不清,只能尽力地怀念,不断地回想。
四、学习了这篇课文,对你有什么启发呢?
教学提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作答,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做人的教育——珍惜现在的生活,爱自己的亲人,用自己的成绩回报父母对自己的关爱。
五、听《寻梦》的朗读录音。
板书设计(文字版):
拓展阅读材料:
赋得永久的悔
季羡林
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家里日子是怎样过的,我年龄太小,说不清楚,反正吃得极坏。
我在母亲身边只呆到六岁,以后两次奔丧回家,呆的时间也很短。现在我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
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怎么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呵!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来,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对于这个情况,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到上了高中的时候,自己大了几岁,逐渐理解了。但是自己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永远远地走了。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热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怀念母亲课堂实录】推荐阅读:
《怀念母亲》课堂实录06-14
怀念母亲的诗词07-29
怀念母亲测试题07-13
怀念母亲教学教学设计09-04
课文《怀念母亲》读后感作文07-10
怀念母亲一书的读后感11-15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实录08-09
怀念夏天作文06-13
怀念五月06-18
怀念过去作文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