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苏科版物理教案

2025-02-21

九年级苏科版物理教案(精选5篇)

1.九年级苏科版物理教案 篇一

二、内能 热传递

教学目标:

1、了解内能的概念,通过类比的方法,知道任何一个物体都有内能。

2、能简单描述温度与内能之间的关系。

3、结合实例分析,知道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使内能转移的过程。

4、了解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能正确使用“热量”这一术语,会进行关于物体吸热、放热的简单计算。

5、了解用热传递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会应用相关知识解释一些现象。教学重点:1.分子动能和物体动能,内能和机械能的异同; 教学难点:1.认识内能及相关定义;2.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教学器材:弹簧、冷、热水、两个烧杯、墨水、滴管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提问:

1、物体是否具有动能、势能,我们是如何判断的?

结论:机械能的存在可以凭肉眼判断,即它是一种外部形式的能量。

2、运动的汽车具有的动能,这个能量从何而来?

汽油燃烧时会产生能量,这是一种与热运动有关的能量,这种能量的存在,你可以凭肉眼看到吗? 一般凭肉眼是不能判断的,即它是一种内部形式的能量——内能。

二、新课教学

1、内能

提问:上学期我们学习的《分子动理论》有哪些内容?

讲述:物体内部的分子始终处在无规则的运动中,因此分子具有动能,这种运动叫做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就像用弹簧相互联系的物体具有势能一样,分子间也有势能,这种能叫做分子势能。

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由于一切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永不停息,因此任何一个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2、内能与机械能的关系

(1)定义:内能:分子间(内部);机械能:物体间(外部)(2)关系:物体的内能不可以为零;物体的机械能可以为零。

3、探究温度与内能的关系

(1)完成演示实验“墨水扩散”并分析内能的变化情况。(2)归纳结论:对于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3)提出疑问:内能增大,物体温度一定上升吗?(提示学生,回忆六种物态变化吸热与放热的情况)

学生讨论并举例反驳:

一杯热水与半杯热水相比,前者内能大于后者。水沸腾时需要不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一块0℃的冰刚熔化成水,温度仍是0℃,但内能增大了。

(4)教师小结:内能增大,物体温度不一定升高。因为内能大小是由温度、质量、体积、状态等因素共同影响的。

4、热传递——改变内能的一种方式

观察课本图12-18,思考:物体的内能是如何转移的? 介绍热传递。(学生阅读信息快递)

思考:有一根细铁丝,你能通过哪些方法使它的温度升高?(使它的内能增加)其中哪些方法是通过热传递来改变物体的内能的?

A、放在太阳下晒; B、在石头上摩擦;C、放在热水中烫; D、放在火上烧; E、用锤子敲 F、放在手中捂 G、用力反复弯折;

5、热量: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转移能量的多少。符号:Q,单位:J。

提问:“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通过热传递吸热,使它具有的热量增加了400J。”这种说法对不对?

三、课堂练习:3W

四、课后巩固: 伴你学1___12

五、小结

六、教学反思:

2.苏科版初中物理实验的思考与探究 篇二

关键词: 苏科版 初中物理实验 实验能力

实验能力是中考物理科要考核的五大能力之一,初中物理实验能力是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方面,包括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实验现象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等。

一、当前实验教学的常见形式

苏科版物理实验虽然以“活动”的形式呈现,但是在教学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演示实验。此类实验应当确保成功,简易方便,视度要尽量大,现象要清楚。在实验中要注意讲解配合,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归纳推理。

2.随堂实验。这种方式能使学生听、视、动、思同时激发,但需要的器材比较多,可以因陋就简,发动学生利用生活用品和自制教具。

3.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在实验室中,用几乎一节课的时间都是自己动手完成预定的实验任务,而教师则在课堂上巡回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学习基本仪器的使用,学习基本的测量、观察技能,并尝试处理实验数据,进行误差分析,独立写出实验报告,使实验能力得到提升。

4.课外实践活动。这是物理实验的一种补充形式,对一些需要用时较长的观察实验,或不能在课堂完成的实验是极有用的。

二、对物理实验的思考及改进

在物理实验教学,笔者遇到了一些实验现象不明显或实验不好操作等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思考及改进。

⒈苏科物理八上P13“音调”实验中,“纸片划过木梳”、“橡皮筋振动”的实验目的是让学生感受音调高低并研究音调高低与振动之间的关系。

⒉苏科物理八年级上教材P39图2-20中“压缩体积,乙醚液化”的实验,在常温下,靠拉开活塞很难做到液态乙醚全部消失,压缩体积气态乙醚液化后分布注射器筒壁,多数学生观察困难,直观效果不好。如用一只空的透明外壳打火机和充气罐代替上述实验,调整好打火和充气罐的位置关系,对打火机充气,则可以清清楚楚地观察到打火机内气体被压缩时变成液体,还容易联想到自家液化气罐的灌入情景。

⒊苏科物理八年级下教材P97图10-136,在讲解物体沉浮条件时,采用向清水中加盐的方法使已沉底的鸡蛋上浮,如果用彩色气球中注满密度比水略重的盐水通过调节烧杯中盐水浓度演示此现象,因为气球坚韧不易破、颜色鲜艳易观察和时间长了密度不变,效果比用鸡蛋要好。

⒋苏科物理八年级下教材P85图10-17马德堡半球实验作为阅读材料出现,如果先让学生看课本开头一自然段关于历史上马德堡半球实验后,再拿出“马德堡半球”,让学生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这时它在学生面前的就不再仅仅是一个冷冰冰的球形铁制品,而成为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生动活泼的历史见证。

⒌在《大气压》一节的教学中,首先演示母子管实验,在大试管中注入水,将略小的试管放入大试管水中,然后提问:若手拿大试管倒置,小试管如何?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小试管会受重力而掉下。然后实验,学生惊奇地发现小试管不但没有掉下,反而在滴下水的同时,缓缓上升,感到疑惑不解。教师及时点拨:是什么使得试管缓缓上升的呢?是大气压。

⒍苏科物理八年级下P94图10-31实验,用一只很薄的塑料袋装满水后扎紧得到一个水袋(塑料袋本身的体积和重力均可不计)。先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水袋在空气中的重力;接着将水袋浸没在水中,此时测力计示数为零。由此得出“水袋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水的重力,也就是等于水袋排开水的重力”这一结论。

⒎苏科物理九年级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实验,从可视效果增强,大口玻璃瓶内装有一些水,水的上方有水蒸气,给瓶打气,当瓶塞跳起时,观察瓶内变化。按课本设计,当瓶塞跳起时,瓶内出现白雾,说明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温度降低。然而实验现象并非如此,它的致命弱点是瓶塞跳起时,瓶内出现的白雾不明显,有的学生根本看不见。原因是瓶内水的蒸发量不够,瓶内空气中水蒸气较少所致,针对实验弱点改进措施是:将瓶内少量的水换成少许的酒精或乙醚,由于酒精或乙醚容易蒸发当用力打气或瓶塞跳起时,瓶内会冒出浓浓的白雾,可是效果极佳,而且只要按正常程序操作,实验一定会成功。

三、创设新实验,突破思维重难点

对于一些难度较大或者太抽象的题目,学生无从下手时,教师创设出针对该知识点的新实验,有利于学生思维难点的突破。

1.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别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学中可以取两只鞋刷,使刷毛相对地叠放在粗糙的台面上,水平推上面的一只鞋刷,可以看到上、下物体间刷毛形变的方向相反,由此可推想出上、下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情况。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表象思维的模型,化抽象为形象。

2.为了形象、生动地做好热效应实验,在教学中只需用一段电阻丝绕成螺旋状,把一根火柴置放于螺旋导线之中,然后接通电路即可,短时间内火柴就可以燃烧起来。此实验具有两大特点:一是简单易做,效果显著,在很短时间内无须电电流具有热效应阻丝发红便可看到火柴着火燃烧,不必用手靠近试触;二是具体生动,直观明了。

⒊演示浮力的产生时,将矿泉水瓶底剪去并瓶口向下,从上面放入两个乒乓球。因为瓶身不大,两个乒乓球会一个在下堵住瓶颈,另一个在上。左手持瓶身,右手从上向里倒水,由于下面的乒乓球堵住瓶颈,水只能向下渗漏。随着瓶内水的上升,上面的乒乓球浮在水面上也随之上升。下面的乒乓球尽管在它的周围和上面都是水,却没有上浮。如果用右手堵住瓶口,则渗漏的水很快充满瓶口和瓶颈之间,下面的乒乓球的底部也会浸没在水中,它会立即“卟”地上升到水面。

⒋分别在两块木块的两侧装上弹簧测力计,放置到粗糙的水平桌面上对拉,以此演示拔河胜负的决定因素。学生读取示数,不难发现,中间一对弹簧测力计示数相等。可见拔河胜负的决定因素不是彼此给予对方的作用力,学生很快改变思考角度,对每块木块进行受力分析,对两块木块的整体做受力分析,从而明确木块整体移动的物理本质。

3.九年级苏科版物理教案 篇三

我今天上午第三节我讲了《电动机》,对我来说这是一节很特殊的课。因为我也亲自体验了一把从准备材料,到制作课件的全过程。虽然时间准备有些伧足,课件中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但让我还是收获了许多。反思起来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还是值得自我欣赏的:

1.应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电动机换向器的作用比实物演示可见度大,而且转速容易控制,学生看得更清楚,虽然教材中没有涉及到电动机的转速控制,但在课件中经历了调速这个过程,学生也就会有所了解。

2.教学中还是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之中,一般学生能分析得出的结论由学生得出来,教师不包办代替。

3.课前让学生去经历了制作小电动机的过程,学生的制作热情高涨,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同时也让学生去探究了电动机连续转动的原理。

我自认为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1.是用课件代替演示实验还有值得商讨的地方,课件虽然可以模拟实验条件,但毕竟不是实验,我们只有在不得以的条件下才可用课件代替实验,只有在权衡利弊后使用。

2.应用多媒体的应用水平有限,还只能做ppt,对flash的制作要加强学习,争取能自己制作flash课件。

3.由于本节内容较多,在让学生经历探究实验的过程时间给得不够充分,没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对少中下水平学生来说显得节奏过快。

4.课堂氛不够活跃,和平时相比今天学生的表现有差距,可能受到听课教师的影响,有的学生的问题在课堂上想说而没敢说,课后才和我交流。

5.本节课由于学生受力学知识水平的限制,在电动机的受力分析教师完全替代了学生,总显得不够严谨,课堂环节就显得不够流畅。

4.九年级苏科版物理教案 篇四

课标内容:1、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2、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3、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4、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

一、初电识器家和用电路

5.九年级苏科版物理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实验探究大气压强的存在并能举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强存在例子。(2)理解大气压产生的原因,并能简单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大气压强的现象。(3)实验测定大气压的数值。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影响大气压强大小因素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与概括能力(2)通过对测定大气压强数值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测定大气压强数值,让学生体验STS精神

(2)通过观察和探究,激发学生关注周围现象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物理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测定大气压强数值”的过程

[教学难点]:如何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并设计实验

[教具和学具]:杯、硬纸片、试管、水槽、马德堡半球实验仪、漏斗、乒乓球、纸片、吹风机。铁架台、烧瓶 [课堂类型]:新授课

[设计思路] 1.著名的_____实验有力的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1标准大气压=_____毫米水银柱=_____Pa,在同一地区,海拔500 m处的大气压比海拔1000 m处的大气压要_____.2.如图所示,(a)将杯中装满水,(b)用硬纸片把杯口盖严,(c)用手按住纸片倒置过来,放手后纸片_____,杯子里的水_____,这表明_____.如果将杯口转到(d)、(e)所示的位置纸片_____,杯子里的水_____说明大气向_____.3.登山运动员徒手攀登海拔较高的山峰,当他在海拔4000m以上继续攀登时,尽管经过充足的休息后再爬,但是越往上爬越感觉到乏力,出现头晕、耳鸣和恶心等现象,其主要原因是()

用心

爱心

专心

A.山峰陡峭,人体能量消耗大 B.高处气温太低 C.高山上空气稀薄,气压偏低 D.该运动员体质太差 4.下列现象不能说明大气压存在的是()

A.堵住茶壶盖上的小孔,茶壶里的水就不容易被倒出来 B.用塑料吸管能把饮料吸入口中

C.生产灯泡时,抽气机能抽出灯泡内的空气

D.两块玻璃板的表面用水浸湿,将两块合在一起,很难分开 5.下列各图中,能够测出大气压值的实验是图()

6.某人用嘴将小空瓶内的空气吸出,小瓶马上挂在嘴唇上,原因是()A.嘴把瓶子吸住 B.瓶内所剩的空气作用的结果 C.嘴边的唾液把瓶粘住 D.大气压把小瓶压在嘴唇上 7.图是小华做”估测大气压的值”的实验示意图.(1)请将下列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A.把注射器的活塞推至注射器筒的底端,排尽筒内的空气.然后用橡皮帽封住注射器的小孔.B.用细尼龙绳拴住注射器活塞的颈部,使绳的一端与弹簧测力计的挂钩相连,然后水平向右慢慢拉动注射器筒.当注射器中的活塞刚开始滑动时,记下____________,即等于大气对活塞的压力F.C.用刻度尺测出注射器的 _______,记为l,读出注射器的容积V,则活塞的面积S=________,D.最后计算出此时大气压的数值p=____________(写出表达式)。

(2)实验中,小华正确使用了测量仪器,且读数正确,但她发现测量结果总是偏小,其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在海拔3000 m以内,每升高10 m大气压降低100 Pa,若在山脚下的大气压为标准大气压,那么在850 m的山顶上大气压是多少?

用心

爱心

上一篇:护理部人力资源调配应急预案下一篇:安徽教育网台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