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一则教学设计(10篇)
1.论语第一则教学设计 篇一
第(9)课时
《论语·公冶长篇第五》5.1---5.14教学设计
设计单位:四会市龙甫学校
教材分析:
《论语·公冶长》是《论语》中的一篇,本篇共28章,内容以谈论仁德为主.在本篇中,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从各个侧面探讨仁德的特征。此外,本篇著名的语句有:“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等。这些思想对后世文人学士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今天,我们教育学生认识孔子这些思想颇有裨益。《论语》语言精练、文雅,是语录体散文之典范。教学内容:《论语·公冶长篇第五》5.1---5.1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孔子的生平及其思想,掌握《论语》的文学常识,品味《论语》语言精练、文雅的特点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了解孔子重视培养学生仁德的道德情操。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常用的文言虚词,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能背诵课文,默写文中的佳句。
2.能力目标:掌握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能熟读课文,理解大意,并能熟记背诵课文。.3.情感目标:积累富有哲理的格言名句,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感情。
教学重点:以诵读为主,通过自读、合作、讨论、听讲述,逐步疏通课文大意,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
教学难点:解释各章大意,理解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学原则。《论语》中的孔子思想,中心是讲做人的道理。
《论语》的思想融政治、道德、教育为一体,而中心是做人的道理,其中包括许多有普遍意义的原则。孔子提出了不少重要的修养方法,要求人们仁礼兼备,文质彬彬。在教育方面,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启发式教学等有价值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教育和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论语》中的许多话,都可成为格言流传后世,《论语》共20篇,今天我们学习其中一篇:公冶长。
二、新课教学
1.板书课题:公冶长。(冶yě,不能读zhì)2.教师范读课文(1~14章)3.学生诵读课文(1~14章)4.明确文中表示人名的词语。投影:公冶长、南容、子贱、子贡、雍(冉雍)、漆雕开、子路、孟武伯、求(冉求)、赤(公西赤)、回(颜回)、予(宰予)、由(仲由)、枨(申枨)、夫子(老师:孔子)。
5.讲读课文(1~14章)(1)学生齐声朗读(1~4章)师:“可妻也”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可能说:可以做妻子。师:说得不准确。先理解:“妻”是什么意思。古人把女儿嫁人叫“妻”,读音qì。理解了“妻”,全句就容易理解了。全句大意是:可以把女儿嫁给他。
师:第2章中,“邦有道,不废。”是什么意思?(提问学生)学生一般说不准。
师:这句话很精练,用单音字表述,这是《论语》语言的一个特点。“邦”—国家,“道”—正道(孔子说的正道是国家的政治达到最高最好的要求。)“废”——废除。全句大意是:国家政治开明时他就有官做。
(2)第3章中,“君子哉若人”是什么意思?学生对这句话不太理解,说不准。师:先理解这句话是倒装句,文言文中常用这种句式表达,以加强语气。句子大意是:这个人是君子啊!
(3)第4章中,“赐也何如?”此句怎么理解呢?(提问学生,一般说不准大意。)
师:“赐”是子贡的名,是自称。应理解为“我”。“何如”:怎么。全句话大意是:我怎么样呢?
师:同学们:看看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投影):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师:每句字很少,这就是“精练”的特点。因为句中省略了主语,用单音字表述。这样的语句在《论语》中随处可见。
(4)学生阅读第5~6章。
师:在第5章中,孔子认为做人有仁德足够了,根本不需要能言善辩。要以德服人,不以嘴服人。孔子“以德服人”的思想,今天,我们还是提倡的。
(5)小组朗读7~9章。找个别学生说说7~9章内容大意。师:有些句子大意说得不准确,是因为有些句子较难理解。例如:“冉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这句话是说:仲由好勇超过我,但没有什么可取的才能了。又如:“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
这句话是说: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可以让他去管理军中事务。再如:“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
这句话是说:公西赤嘛,可以让他穿着礼服,站在朝廷上接待宾客。(6)全体同学朗读10~14章。提问学生:“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是什么意思?学生只说对了一半,有一个字不太清楚:“圬”。
师:“圬”:粉刷墙壁。这句话是批评宰予这个懒学弟子的。他白天睡觉,无心向学。孔子指出他是无法可教了。孔子提出判断一个人的正确方法是“听其言而观其行”,他给今天我们教师教育评价学生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7)第12章中,孔子批评了申枨欲望太多,违背了周礼,孔子认为要想成为君子,就要放弃各种欲望,一心向道。
(8)第13章中,孔子认为礼、乐、诗、书的知识,依靠耳闻就能学到,人性和天道之理论,要从内心去领悟才能把握它。
三、课堂小结:
《论语》的语言特点。1.精练。
(1)常用单音字表述。例如:邦有道,不废。女,器也。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女与回也孰愈?
(2)句中常常省略某种成分。例如:枨也欲,(他)焉得刚?(省略主语“他”。)赤也,可使(之)与宾客言也。(省略宾语“之”)2.文雅。
常常在句中夹“也”字以舒缓语气。例如:雍也仁而不佞。求也何如?赐也非尔所及也。
投影:《论语》语言特点:精练,文雅。
四、课堂活动:
1.背诵佳句:“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2.观看录像《孔子办学》
五、作业布置:
1.朗读课文(1~14章)2.背诵、默写佳句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第(10)课时
《论语·公冶长篇第五》5.15---5.28教学设计
设计单位:四会市龙甫学校
教材分析:
《论语·公冶长》是《论语》中的一篇,此篇共28章,以谈论仁德为主线。文中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从各个侧面探讨仁德的特征。此外,还有著名的语句:“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等。这些思想对后世产生过较大的影响。《论语》语言精练、文雅,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教学内容:《论语·公冶长篇第五》5.15---5.2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品味《论语》语言精练、文雅的特点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认识孔子重视培养学生仁德的道德情操。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常用的文言虚词,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能背诵文中的佳句。
2.能力目标:掌握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能熟读课文并做到熟记背诵。3.情感目标:积累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学经典的热情。
教学重点:以诵读为主,通过自读、合作探讨、听讲述,逐步理解文意。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
教学难点:解释各章语录的大意,理解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论语·公冶长》的上部分(1~14章)内容,理解了许多常用的文言实词,接触了一些常用的文言虚词,基本了解它们的一般用法。了解到《论语》语言精练、文雅的特点,还了解到课文内容以谈仁德为主线,了解到孔子对其弟子的一些评论和孔子重视以德服人,不需能言善辩的观点。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论语·公冶长》下部分(15~28章)内容。
二、新课教学
1.板书课题:公冶长。
2.教师范读课文(15~28章)。3.学生齐读朗读课文(15~28章)。
4.明确文中表示人名的词语,以便学生理解文意。
投影:子贡、孔子、子产、晏平仲、子张、子文、崔子、陈文子、宁武子、伯夷、叔齐、微生高、左丘明、丘(孔丘)、颜渊、季路。
5.讲读课文(15~28)章内容。(1)找学生朗读15~17章。师:“不耻下问”是什么意思?提问学生。
师:此句子,先明确“耻”的意思:认为„„耻辱。后理解全句大意:不认为向地位卑下的人请教耻辱。孔子提倡的“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对后世文人学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也要采纳这种学习态度,虚心请教他人,只要这样,学习成绩才能不断提高,你的知识才能不断丰富。
(2)小组讨论:“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的含义。抽查小组代表回答,说说这几句话的大意。(老师讲评纠正。)投影:这是孔子提倡的为政之道。子产为官期间,“自己行为庄重,事奉君主恭敬,养护百姓有恩惠,役使百姓有法度。”孔子高度评价子产,认为治国安邦应当具有子产这四种道德。
(3)找学生说说16~17章内容大意。
师:这两章语录,你们基本理解大意,很好。
师:孔子在第17章里称赞齐国大夫晏婴,认为他与人为善,能获得别人对他的尊敬。孔子一方面对晏婴称赞;另一方面希望他的弟子向晏婴学习,做到“善与人交”,互敬友爱。同学们,今天我们同样需要“善与人交。”
(4)抽查小组分别朗读18~20章。师:“居蔡”是不是居住在蔡国的意思? 学生可能会说:对。师:不对。我们先理解“蔡”。“蔡”这个地方产龟,当时人们把大龟叫“蔡”。“居蔡”是说:收藏了一只大龟。
师:“山节藻棁”是什么意思?学生不知道怎么解释。师:“节”是柱上的斗拱。“棁”是房梁上的短柱。全句大意是:把斗拱雕成山形,在棁上绘水草花纹。(5)第19章中,孔子认为做官仅有忠心和清高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有仁德。(6)第20章中,孔子指出季文子做事过于谨慎,顾虑太多,所以,会发生各种弊病。孔子认为“考虑两次足够矣。”
(7)第21~22章中,“吾党之小子狂简”是什么意思?
师:要理解此话含义,先明确“党”是什么意思。古代以500户人家为一党,“吾党”就是:我的家乡。狂简:志向远大而行为粗率简单。
(8)找学生朗读23~28章。抽查个别优生说说23—26章的大意。(师评讲、纠正)
师:23章中,孔子主要称赞伯夷、叔齐“不念旧恶”,用这个故事讲述了为人处世的应有态度。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也要像伯夷、叔齐一样,做到不念旧恶,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9)第25章中,“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先理解“足恭”是过分恭敬的意思。
全句大意是:花言巧语,装出好看的脸色,摆出逢迎的姿式,低三下四过分恭敬,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
师:“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又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不太准确。师:先理解“匿”:隐藏。后联系上下词语理解。
全句大意是:把怨恨放在心里、表面上装出友好的样子,这种人,左丘明认为可耻。
师:孔子提倡为人要正直、坦率、真诚,不要口是心非,表里不一。这是孔子培养健康人格的基本要求。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同样需要真诚、坦率、正直的人格。做人不能口是心非,表里不一。
(10)第26~28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是一个十分坦率、真诚、正直的人。他坦言自己好学,表明他的德性和才能都是学来的,不是“生而知之。”
师:这就是孔子可贵的求实精神。我们也要向孔子学习。
三、课堂小结:
投影:1.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
2.忠君爱民的为政之道。3.与人为善的处世态度。
4.正直、真诚、坦率的为人之道。
四、课堂活动:
1.背诵佳句: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三思而后行。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2.品味语言精练、文雅的特点。(检查学生,用例句说说这两个特点)
五、作业布置:
1.朗诵课文(14~28章)2.收集课文佳句、背诵。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2.论语第八章原文及翻译 篇二
论语第八章原文及翻译
【原文】 8·1 子曰:“泰伯(1),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2)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3)。”
【注释】 (1)泰伯:周代始祖古公亶父的长子。 (2)三:多次的意思。 (3)民无得而称焉:百姓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赞扬他。
【译文】 孔子说:“泰伯可以说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几次把王位让给季历,老百姓都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称赞他。”
【评析】传说古公亶父知道三子季历的儿子姬昌有圣德,想传位给季历,泰伯知道后便与二弟仲雍一起避居到吴。古公亶父死,泰伯不回来奔丧,后来又断发文身,表示终身不返,把君位让给了季历,季历传给姬昌,即周文王。武王时,灭了殷商,统一了天下。这一历史事件在孔子看来,是值得津津乐道的,三让天下的泰伯是道德最高尚的人。只有天下让与贤者、圣者,才有可能得到治理,而让位者则显示出高尚的品格,老百姓对他们是称赞无比的。
【原文】 8·2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1),慎而无礼则葸(2),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3)。君子笃(4)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5)不遗,则民不偷(6)。”
【注释】 (1)劳:辛劳,劳苦。 (2)葸:音xǐ,拘谨,畏惧的样子。 (3)绞:说话尖刻,出口伤人。 (4)笃:厚待、真诚。 (5)故旧:故交,老朋友。 (6)偷:淡薄。
【译文】孔子说:“只是恭敬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徒劳无功;只是谨慎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畏缩拘谨;只是勇猛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说话尖刻。在上位的人如果厚待自己的亲属,老百姓当中就会兴起仁的风气;君子如果不遗弃老朋友,老百姓就不会对人冷漠无情了。”
【评析】 “恭”、“慎”、“勇”、“直”等德目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以“礼”作指导,只有在“礼”的指导下,这些德目的实施才能符合中庸的准则,否则就会出现“劳”、“葸”、“乱”、“绞”,就不可能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原文】 8·3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1)予足!启予手!诗云(2):‘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3)夫,小子(4)!”
【注释】 (1)启:开启,曾子让学生掀开被子看自己的手脚。 (2)诗云:以下三句引自《诗经·小雅·小旻》篇。 (3)免:指身体免于损伤。 (4)小子:对弟子的称呼。
【译文】曾子有病,把他的学生召集到身边来,说道:“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看看有没有损伤)!《诗经》上说:‘小心谨慎呀,好像站在深渊旁边,好像踩在薄冰上面。’从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体是不再会受到损伤了,弟子们!”
【评析】曾子借用《诗经》里的三句,来说明自己一生谨慎小心,避免损伤身体,能够对父母尽孝。据《孝经》记载,孔子曾对曾参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就是说,一个孝子,应当极其爱护父母给予自己的身体,包括头发和皮肤都不能有所损伤,这就是孝的开始。曾子在临死前要他的学生们看看自己的手脚,以表白自己的身体完整无损,是一生遵守孝道的。可见,孝在儒家的道德规范当中是多么重要。
【原文】 8·4 曾子有疾,孟敬子(1)问(2)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3),斯远暴慢(4)矣;正颜色(5),斯近信矣;出辞气(6),斯远鄙倍(7)矣。笾豆之事(8),则有司(9)存。”
【注释】 (1)孟敬子:即鲁国大夫孟孙捷。 (2)问:探望、探视。 (3)动容貌:使自己的内心感情表现于面容。 (4)暴慢:粗暴、放肆。 (5)正颜色:使自己的`脸色庄重严肃。 (6)出辞气:出言,说话。指注意说话的言辞和口气。 (7)鄙倍:鄙,粗野。倍同背,背理。 (8)笾豆之事:笾(音biān)和豆都是古代祭祀和典礼中的用具。 (9)有司:指主管某一方面事务的官吏,这里指主管祭祀、礼仪事务的官吏。
【译文】曾子有病,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对他说:“鸟快死了,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快死了,他说的话是善意的。君子所应当重视的道有三个方面:使自己的容貌庄重严肃,这样可以避免粗暴、放肆;使自己的脸色一本正经,这样就接近于诚信;使自己说话的言辞和语气谨慎小心,这样就可以避免粗野和背理。至于祭祀和礼节仪式,自有主管这些事务的官吏来负责。”
【评析】曾子与孟敬子在政治立场上是对立的。曾子在临死以前,他还在试图改变孟敬子的态度,所以他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一方面表白他自己对孟敬子没有恶意,同时也告诉孟敬子,作为君子应当重视的三个方面。这些道理现在看起来,还是很有意义的。对于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原文】 8·5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为校(1)——昔者吾友(2)尝从事于斯矣。”
【注释】 (1)校:音jiào,同较,计较。 (2)吾友:我的朋友。旧注上一般都认为这里指颜渊。
【译文】曾子说:“自己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自己知识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却像没学问一样;知识很充实却好像很空虚;被人侵犯却也不计较——从前我的朋友就这样做过了。”
【评析】曾子在这里所说的话,完全秉承了孔子的思想学说。“问于不能”,“问于寡”等都表明在学习上的谦逊态度。没有知识、没有才能的人并不是一钱不值的,在他们身上总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所以,在学习上,即要向有知识、有才能的人学习,又要向少知识、少才能的人学习。其次,曾子还提出“有若无”、“实若虚”的说法,希望人们始终保持谦虚不自满的态度。第三,曾子说“犯而不校”,表现出一种宽阔的胸怀和忍让精神,这也是值得学习的。
【原文】8·6 曾子说:“可以托六尺之孤(1),可以寄百里之命(2),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注释】 (1)托六尺之孤:孤:死去父亲的小孩叫孤,六尺指15岁以下,古人以七尺指成年。托孤,受君主临终前的嘱托辅佐幼君。 (2)寄百里之命:寄,寄托、委托。百里之命,指掌握国家政权和命运。
【译文】曾子说:“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权托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动摇屈服。这样的人是君子吗?是君子啊!”
【评析】孔子所培养的就是有道德、有知识、有才干的人,他可以受命辅佐幼君,可以执掌国家政权,这样的人在生死关头决不动摇,决不屈服,这就是具有君子品格的人。
【原文】 8·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1),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注释】 (1)弘毅:弘,广大。毅,强毅。
【译文】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原文】 8·8 子曰:“兴(1)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注释】 (1)兴:开始。
【译文】 孔子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
【评析】本章里孔子提出了他从事教育的三方面内容:诗、礼、乐,而且指出了这三者的不同作用。它要求学生不仅要讲个人的修养,而且要有全面、广泛的知识和技能。
【原文】 8·9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译文】 孔子说:“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
【评析】孔子思想上有“爱民”的内容,但这有前提。他爱的是“顺民”,不是“乱民”。本章里他提出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观点,就表明了他的“愚民”思想,当然,愚民与爱民并不是互相矛盾的。另有人认为,对此句应作如下解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即百姓认可,就让他们照着去做;百姓不认可,就给他们说明道理。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这是孔子倡行朴素民主政治的尝试。但大多数学者认为这样断句,不符合古汉语的语法;这样理解,拔高了孔子的思想水平,使古人现代化了,也与《论语》一书所反映的孔子思想不符。
【原文】 8·10 子曰:“好勇疾(1)贫,乱也。人而不仁(2),疾之已甚(3),乱也。”
【注释】 (1)疾:恨、憎恨。 (2)不仁:不符合仁德的人或事。 (3)已甚:已,太。已甚,即太过份。
【译文】 孔子说:“喜好勇敢而又恨自己太穷困,就会犯上作乱。对于不仁德的人或事逼迫得太厉害,也会出乱子。”
【评析】本章与上一章有关联。在孔子看来,老百姓如果不甘心居于自己穷困的地位,他们就会起来造反,这就不利于社会的安定,而对于那些不仁的人逼迫得太厉害,也会惹出祸端。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培养人们的“仁德”。
【原文】 8·11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译文】孔子说:“(一个在上位的君主)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如果骄傲自大而又吝啬小气,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原文】 8·12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1),不易得也。”
【注释】 (1)谷:古代以谷作为官吏的俸禄,这里用“谷”字代表做官。不至于谷,即做不了官。
【译文】 孔子说:“学了三年,还做不了官的,是不易找到的。”
【评析】孔子办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治国安邦的人才,古时一般学习三年为一个阶段,此后便可做官。对本章另有一种解释,认为“学了三年还达不到善的人,是很少的”。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阅读本章。
【原文】 8·13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1),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注释】 (1)见:音xiàn,同现。
【译文】孔子说:“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誓死守卫并完善治国与为人的大道。不进入政局不稳的国家,不居住在**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评析】这是孔子给弟子们传授的为官之道。“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是孔子为官处世的一条重要原则。此外,他还提出应当把个人的贫贱荣辱与国家的兴衰存亡联系在一起,这才是为官的基点。
【原文】 8·14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译文】 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考虑那职位上的事。”
【评析】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涉及到儒家所谓的“名分”问题。不在其位而谋其政,则有僭越之嫌,就被人认为是“违礼”之举。“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也就是要“安分守己”。这在春秋末年为维护社会稳定,抑制百姓“犯上作乱”起到过重要作用,但对后世则有一定的不良影响,尤其对民众不关心政治,安分守礼的心态起到诱导作用。应当说,这是消极的。
【原文】 8·15 子曰:“师挚之始(1),《关睢》之乱(2),洋洋乎盈耳哉!”
【注释】 (1)师挚之始:师挚是鲁国的太师。“始”是乐曲的开端,即序曲。古代奏乐,开端叫“升歌”,一般由太师演奏,师挚是太师,所以这里说是“师挚之始”。 (2)《关睢》之乱:“始”是乐曲的开端,“乱”是乐曲的终了。“乱”是合奏乐。此时奏《关睢》乐章,所以叫“《关睢》之乱”。
【译文】 孔子说:“从太师挚演奏的序曲开始,到最后演奏《关睢》的结尾,丰富而优美的音乐在我耳边回荡。”
【原文】 8·16 子曰:“狂(1)而不直,侗(2)而不愿(3),悾悾(4)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注释】 (1)狂:急躁、急进。 (2)侗:音tóng,幼稚无知。 (3)愿:谨慎、小心、朴实。 (4)悾悾:音kōng,同空,诚恳的样子。
【译文】 孔子说:“狂妄而不正直,无知而不谨慎,表面上诚恳而不守信用,我真不知道有的人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
【评析】 “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都不是好的道德品质,孔子对此十分反感。这是因为,这几种品质不符合中庸的基本原则,也不符合儒家一贯倡导的“温、良、恭、俭、让”和“仁、义、礼、智、信”的要求。所以孔子说:我真不知道有人会这样。
【原文】 8·17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文】 孔子说:“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不上那样,又会担心丢掉什么。”
【评析】本章是讲学习态度的问题。孔子自己对学习知识的要求十分强烈,他也同时这样要求他的学生。这“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其实就是“学而不厌”一句最好的注脚。
【原文】 8·18 子曰:“巍巍(1)乎,舜禹(2)之有天下也而不与(3)焉!”
【注释】 (1)巍巍:崇高、高大的样子。 (2)舜禹:舜是传说中的圣君明主。禹是夏朝的第一个国君。传说古时代,尧禅位给舜,舜后来又禅位给禹。 (3)与:参与、相关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多么崇高啊!舜和禹得到天下,不是夺过来的。”
【评析】这里孔子所讲的话,应该有所指。当时社会混乱,政局动荡,弑君、纂位者屡见不鲜。孔子赞颂传说时代的“舜、禹”,表明对古时禅让制的认同,他借称颂舜禹,抨击现实中的这些问题。
【原文】 8·19 子曰:“大哉尧(1)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2)之。荡荡(3)乎,民无能名(4)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5)乎其有文章!”
【注释】 (1)尧: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圣君。 (2)则:效法、为准。 (3)荡荡:广大的样子。 (4)名:形容、称说、称赞。 (5)焕:光辉。
【译文】孔子说:“真伟大啊!尧这样的君主。多么崇高啊!只有天最高大,只有尧才能效法天的高大。(他的恩德)多么广大啊,百姓们真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对它的称赞。他的功绩多么崇高,他制定的礼仪制度多么光辉啊!”
【评析】尧是中国传说时代的圣君。孔子在这里用极美好的语言称赞尧,尤其对他的礼仪制度愈加赞美,表达了他对古代先王的崇敬心情。
【原文】 8·20 舜有臣五人(1)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2)。”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3),于斯(4)为盛,有妇人焉(5),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6),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注释】 (1)舜有臣五人:传说是禹、稷、契、皋陶、伯益等人。契:音xiè;陶:音yáo。 (2)乱臣:据《说文》:“乱,治也。”此处所说的“乱臣”,应为“治国之臣”。 (3)唐虞之际:传说尧在位的时代叫唐,舜在位的时代叫虞。 (4)斯:指周武王时期。 (5)有妇人焉:指武王的乱臣十人中有武王之妻邑姜。 (6)三分天下有其二:《逸周书·程典篇》说:“文王令九州之侯,奉勤于商”。相传当时分九州,文王得六州,是三分之二。
【译文】舜有五位贤臣,就能治理好天下。周武王也说过:“我有十个帮助我治理国家的臣子。”孔子说:“人才难得,难道不是这样吗?唐尧和虞舜之间及周武王这个时期,人才是最盛了。但十个大臣当中有一个是妇女,实际上只有九个人而已。周文王得了天下的三分之二,仍然事奉殷朝,周朝的德,可以说是最高的了。”
【评析】这段当中,孔子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治理天下,必须有人才,而人才是十分难得的。有了人才,国家就可以得到治理,天下就可以太平。当然,这并不就证明孔子的“英雄史观”,因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杰出人物的确发挥了不可低估的巨大作用,这与人民群众的作用,都应该是不可忽视的。
【原文】 8·21 子曰:“禹,吾无间(1)然矣。菲(2)饮食而致(3)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4);卑(5)宫室而尽力乎沟洫(6)。禹,吾无间然矣。”
【注释】 (1)间:空隙的意思。此处用作动词。 (2)菲:菲薄,不丰厚。 (3)致:致力、努力。 (4)黻冕:音fǔ miǎn,祭祀时穿的礼服叫黻;祭祀时戴的帽子叫冕。 (5)卑:低矮。 (6)沟洫:洫,音xù,沟渠。
【译文】孔子说:“对于禹,我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了;他的饮食很简单而尽力去孝敬鬼神;他平时穿的衣服很简朴,而祭祀时尽量穿得华美,他自己住的宫室很低矮,而致力于修治水利事宜。对于禹,我确实没有什么挑剔的了。”
3.论语第一则教学设计 篇三
一,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出最多成语的书。一,《论语 》简介
《论语 》是记录孔子和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一部书之一,共20篇。
体例:语录体,对话体和叙事体。
内容:教育和伦理为主,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许多政治生活情况,孔子和他的弟子人格修养、学习态度和处事方法。二,孔子,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十大思想家之首。他的核心思想是:“礼”和“仁”“四书五经”中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诗经>>,<<尚书>><<礼仪>><<周易>><<春秋>> 三,通假字 1, “说”通“悦” 2,“女”通“汝”代你 3,“知”通“智” 四,那些是写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品德修养的。
1,学习方法:
1)学而时习之。
2)温故而知新。(在复习的过程中,就可以得到新知识、新体会和新理解。)
3)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学和思辩证关系,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的重要性。)
2,(个人修养)品德修养:
1)人不知而不温。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3,学习态度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都要向别人学习,并且有个正确的学习态度。
五,文中的成语:
三省吾身:泛指 多次(或从各个各方面)自我反省。
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岁前后,就有成就。
温故知新: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的理解和认识。
4.论语第一则教学设计 篇四
【5续之五】
我的新年祝福
分享“为政以德”的六个修学过程
一
修仁心
增厚德
思 无 邪
其修学的过程是:子曰:为政以德,比如北辰,居其所,而众 星共之。
在这里,孔子只说“为政”,没有说“政治”。因此“为政以德”主要是谈学问思想外用的道理。要让孩子参与家庭生活的全过程,在生活过程中修学并培养能力!父母切忌代劳!
要做学问不简单,学而时习天天练,内圣为学修品德,家庭生活功德课,扫洒应对学礼仪,父母处处做榜样: 外用为政学德字,比如北辰居其所,两人同行用一心,其利断金无私心,十方器皿为我用,德行天下乐助人; 众星共之是尊敬,万众一心事业成。一言蔽之思无邪,不贪邪欲心不浊,《诗经》三百言真爱,温柔敦厚心不歪; 道之以政多包容,兴业亲民国安宁,道之以德教礼仪,知惭知愧守规矩; 十五志学修明德,三十而立修忍性,四十方能断疑惑,再加十年寻规律,六十耳顺无怨疾,心包天地不逾矩; 以心传心教儿孙,一以贯之修一生!
二
孝为根
顺民心
远 贪 欲
其培育的过程是:孟懿【yi也叫孟孙】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武伯【孟孙的儿子】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这是“为政以德”的引申和发挥,进一步把孝道扩充到了为人处事的精神修养方面。
为政以德远贪欲,真心服务筑根基,尽职尽责敬于民,无违民心德业成; 在家尽孝修恭敬,在外处事忠于信,忠孝修身共用心,诚信养性心正用; 生死一理都恭敬,善因种心子孙兴。喂与犬马皆能养,心不恭敬孝不真!冷言冷语板面孔,不孝双亲不是仁!尊师敬长亲民众,闲时退而省其私,检讨自己找过错,天天向上增厚德!
三
照镜子
改习气
矫 错 偏
其修学的过程是: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过去就是你的老师,“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所以说,为政的人,说到底还是要有真学问的,这样才能师法过去的历史,以判断未来新事物的发展方向。
视其所以看目的,观其所由察动机,察其所安观平时,何处藏觅叛逆心!温故而又能知新,以人过错照自己,常省过错随时改,可以为师向未来; 君子不器心要宽,博学多闻比奉献,锅碗水桶与大海,智慧大小价值在,先行其言别多说,众人学您君子多; 道德学问一个体,修身养性一个理; 周而不比多帮人,互助补缺好邻居,才能品德与学问,古今中外一个理: 一学二问三体验,不罔不殆用中悟; 攻乎异端路不宽,固执偏见牛角尖。持戒修定矫错偏,阳光大道走中间; 知之为知不说假,不知装懂才愚傻,多闻阙疑不乱说,多听多问除疑惑,谨言慎行少过错,话说过分人怨多,多见阙殆多请教,模棱两可别乱来,说话做事都小心,无尤无悔禄溢中; 以德服人用正直,举直错枉别狂妄,举枉错直民不服,借鉴历史破迷雾。乱用权力多贪欲,火车脱轨翻沟底!
四
学历史
守诚信
知未来
其修学的过程是: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i),小车无軏(yue),其何以行之哉?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孔子说:多读历史,凭借智慧,就可知道过去,同样,循历史的轨迹,也可预知未来。“温故而知新”也是这个道理。
尽忠尽责敬他人,真心帮助感化人,自尊自爱人敬您,孝慈则忠用一心,举善而教多奖励,推广善行睦四邻; 书云孝道敬双亲,和睦四邻亲兄弟,溪其为政不为政,和谐幸福才要紧; 人而无信难立身,朝令夕改难实行,大车无輗(ni横杆)牛无套,小车无軏(yue挂钩)马无用 不用真心欺骗人,金牛御马人无用!过去未来皆可知,借鉴历史知兴衰,改朝换代《易经》在,三皇五帝传现代,增益减损看成败,温故知新规律在,敬仰天地敬民众,真心服务民心顺!咸与心合才能感,心种善因成义恩,我爱民众如亲人,众人敬我如宗亲!要借鉴历史的反面教训教孩子: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就智慧人生 ; 进朱者赤、进墨者黑;
“慎终追远”知因果,摄心为戒,圆满善行 ,破迷开“悟”教孩子!
请您看看这个“ 悟 ”字中包含的智慧:
左边竖心:一心合天道,顺应自然规律做人、做事,就是智慧心灵的外用。右边:上面“五”字,是说人有仁、义、礼、智、信五种天性与人的五种行为孝、诚、信、正、慧合成十善,是人成就智慧人生的十种美德,积聚正能量而增强灵性;下面一个“口”字,是说人,若不能正用心智而走向善行的反面时,则五方天空会变成“五口陷阱”或“五种迷惑”,合称十恶:吃、喝、玩、乐是贪心,名、利、财、色是欲火,戒除反面五毒,避免消耗正能量而伤害身心。这正是: 古今育儿有《孝经》,善根播种厚土中,德拥天下顺人心,孝诚信正育慧根; 总结历史有教训,成败三五都验证:
夏商周朝前三代,仁义孝慈五百载,西周秦汉晋朝继,诚信建国败贪欲,隋唐宋元明清帝,轮转一二入共和:溺爱娇惯多不孝,忤逆任性多祸害,贪欲欺骗多败家,人有贪心烧欲火,昏迷难醒行十恶,有伤德性羞祖先,对治五毒生活中,帮贫济困天道通。一颗仁心、德有天下,用在两面:诚信建国,贪欲败家,改朝换代,轮转未来,家国一理,铭记铭记!
这就是古人为我们总结的历史经验及教训:
前两代人尽心传承培育善行品德,才能成就第三代人的智慧果实;反面亦如是:若上辈人因贪欲败家就是大不孝,有伤德性羞祖先;而对后辈人的影响,就如同父母将自己的孩子交给一位连做人道德底线都守不住的老师去培养,其结果也是惊心动魄的、不敢往下想;哪一位家长会这样做呀?但实际上自古至今:娇惯多忤逆、溺爱多不孝、贪欲多败家、任性多傲慢、哄骗多邪僻等,如饮五种毒蜜、误人一生的育儿教训,不正是我们自己做的吗:看看今天青少年犯罪率呈直线上升的趋势,对照、反思我们的教育问题,缺失了什么?你种蜜桃,它一定不会结个苦瓜给你的:
历史的车轮,自夏商周三朝开始,到清朝结束共经历12个朝代,基本上遵循了一个规律:前三代人用100年时间,仁慈顺人心,受民众敬爱而有天下,后三代再用100年时间,努力以诚信治理天下,再后三代再用100年时间,进入鼎盛而开始享受生活、丢失服务意识,再后三代,贪腐衰败、与民众对立,再后三代无力回天:贪欲败家丢天下,祖先蒙羞,后人背丑;这就是自汉朝以后的朝代,都没有超过500年的根本原因!值得反思、醒悟、不能复辙呀:
勤学善思要诚心,善行柔顺人恭敬,节俭谦让炼忍性,立志成才学贤圣。
积累10种善行,促使其心性品德,像培育智慧树一样,由小到大而健康成长,正面矫错、反面纠偏,阳光大道走中间;忠孝修身、诚信养性:这是《中庸》教给我们培养后人的思想及方法:孝诚信正种慧田,真做善施能圆满;
五
亲于民
真心做
感恩义
其修学的过程是: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为政就是一种自我牺牲,要智、仁、勇齐备,看到该做的事,就去做,打算把这条命付出去了:尽忠孝,要见义勇为。所以,把这句话加在《为政》篇的最后,这是为政的基本精神。全心全意一个真,为人民服务一个做!这样,才能把你的理想信仰落实到社会生活的事业过程之中,才能实现你智慧人生的梦想!心真一切真!见义勇为不谄媚,真心服务政德兴: 为政以德比北辰,止于至善亲于民!
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是《大学》的基本文明道德教育思想!
六
内圣为学的道德修养是第一,外用为政是第二,能把内圣外用综合起来化为用,才是人的文化精神,即文化道德精神修养的妙用即《八佾第三》:其修学的过程是:礼仪!如:
用恭敬心孝养双亲、尊师重道的礼仪建立了家庭秩序;用诚信交往、童叟无欺的礼仪建立了社会秩序等。种什么因,得什么果,因果相续,想吃蜜桃,你就别种苦瓜的种子!“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要用心观察并体会其中所包含的深刻义理!
今天教育的问题,说到底,主要还是品德形成教育过程脱离家庭生活及社会生活实际的问题。如:品德形成教育欠缺家庭传承道德文明的培养;道德思想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欠缺承传家庭生活中的孝道思想的培养;学习生活中欠缺吃苦耐劳、勤学苦练及其尊师重道等思想品质的培养;社会生活及理想教育中欠缺奉献精神及其乐于助人品质的培养;做人处事教育中欠缺与人为善、和睦四邻、合作共处,爱心付出等传统优秀品质的培养等等。还是古人总结得好呀: 传给儿孙一车金,不如教念一句三世因果经!金银能用完,智慧用无穷!而历史上的成功经验就是:
正而不贪财色,净而远离邪欲,觉而不迷权势!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5.设计一则交通警示语 篇五
2. 安全带,系在身边的关爱。
3. 多载快跑,凶多吉少。
4. 油门加到底,害人又害已。
5. 会车留神慢三秒,人间大道任你跑。
6. 乱穿乱行图方便,引发事故惹麻烦。
7. 飞车抢道一时勇,利己损人不文明。
8. 多欲者道窄,寡欲者路宽。
9. 要想事故少,文明驾驶最重要。
10. 车行似箭,瞬息万变,祸在其间。
11. 交通法规记心中,人身安全在手中。
12. 红灯的约束,换来绿灯的自由。
13. 走自己的路平安,占他人的道惹事端。
14. 看信号,听指挥,一生平安。
15. 路好人密车别飞,妻儿盼你安全归。
16. 争道抢行人人憎,安全礼让人人敬。
17. 停车无规矩,也能酿悲剧。
18. 行车路途坎坷多,随意调头起祸端。
19. 乱停乱放,害人利己又害己。
6.论语第一则教学设计 篇六
2、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唱歌的小河》。
3、过课文的学习,了解日记的格式,感受文中小作者好读书和读到好书的欣喜,以及从好书中所感受到的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对自己的影响。
教学重点:理解《唱歌的小河》,体会作者读诗的感受。
教学难点:了解日记的格式,学写读书笔记。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1、生字卡片或小黑板。
2、名好读书的孩子潭印象最深的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书是我们学习生活的好老师和好朋友。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印象最深的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指名学生谈。)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因为它让我们获得知识,受到启迪。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一个小朋友在日记中写下了他读书后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完后同桌合作识字。
2、出示生字卡片或小黑板,指名学生领读生字并扩词,教师提示重点。
3、再读课文,找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4、出示句子练读。
5、分组齐读课文,注意将课文读流利。
6、默读课文,质疑问难。
三、课堂练习
1、学生说说生字书写的难点。
2、学生练写,教师相机提示写字姿势和占格、运笔要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通过读书我们发现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和捷克我们就通过读书来解决我们发现的问题。
二、品读课文
(一) 品读《唱歌的小河》
1、自由选择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思考相关的问题;同桌交流。
第一节为什么此事歌声会更加嘹亮?
第二节为什么小河喜欢在高低不平的路上放开喉咙歌唱?
第三节为什么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唱出的歌声更雄壮?
2、反馈学生自学情况,通过引导学生想像小河会想些什么、会唱些什么;理解“崎岖”等重点词语来指导朗读,体会小河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
3、尝试背诵《唱歌的小河》
(二) “我”为什么喜欢《唱歌的小河》这首诗?
抓住“昼夜不息”等重点词语指导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懂得读好书使人受益的道理。
(三) “我”为什么谢谢丁伯伯?
引导学生联系全文思考,明确一是丁伯伯送我这么好的书,二是读书使我受益,三是我好读书。
三、结语
1、学了这篇课文,把你想说的话写在书上作为你的读书格言。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要想从书中获得财富。得靠我们多读书、读好书,和书交朋友。
四、拓展
借鉴本文的写法,介绍给你印象最深的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板书设计:
4、日记一则
勇往直前
读书好
读好书
好读书
7.论语第一则教学设计 篇七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铸就了希腊人的民族性格,保证了城邦的独立发展;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提供思想基础,对人类的民主政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是西方和世界文明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但关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的理解确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都认为“民主”是对雅典所有人的民主。对此,我设计了以下的思路来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跟学生讲明 “公民”这个概念。从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等概念以及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中,好多同学以为公民就是雅典的所有人,所以民主权利是全体雅典人们都能享受的权利。其次,投影材料,探究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探究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
材料一: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应该服从,另有些人生来就注定要统治;„ „男子生来就是上等的,女子则是下等的,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 ——古希腊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
材料二:移民要想获得雅典的公民权更为困难,不管他们住在阿提卡(雅典位于阿提卡半岛)居住了多长时间„„总之,居住在雅典的大批外国人„„要获得公民权并不容易。理论上讲,只有父母都是雅典公民才有公民权„„
问题
1、雅典的“全体人民”是指全体雅典人民吗? 问题
2、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是什么?
解决这个问题的教学方法是自主学习法、问题讨论法与启发讲授法并用。先让学生课外进行自主学习、交流,然后组织课堂讨论。考虑到问题的深度,估计学生不可能有非常全面而深刻分析出答案,故教师的启发式分析非常重要,思路要清,逻辑性要强。
分组议论(5分钟),然后集中讨论交流,教师启发引导。如提醒学生注意材料中的“男子”、“雅典公民”以及公民大会、民众法庭等概念中的“成年男子”等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学会用历史关键词语来解决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再次,投影雅典“公民”与“全体居民”的直观比例图。
通过这三个步骤,学生大有茅塞顿开之感。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问题也就解决了,它是:建立在奴隶劳动基础上,是奴隶主的民主。
8.论语教学设计 篇八
一、即兴导入,简介孔子和《论语》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许多光辉的文化巨人,他们的思想和著述对我们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甚至对全人类都产生过影响。其中,孔子就是这样一位先哲圣人。
在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这样讲道:“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还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那么,孔子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走近孔子。
二、走近孔子【幻灯片】
1.孔子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相传弟子3000,著名的有72人。整理了《诗》、《书》,并且编修了《春秋》。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流传起了重大的作用。
2.回忆和巩固孔子生平,加深学生了解。
三、简介《论语》 1.揭示课题
孔子是连传千古的文化名人,而最能体现孔子的为人和思想的就是《论语》。
北师大教授郭家齐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假如只读一本书,就要读《论语》,假如要读两本书,那就加上《道德经》,这是民族精神的精髓,是文明的源头。每个人都应该从这个源头中汲取养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声名远扬的《论语》。(板书:论语)2.读课题,质疑
(1)猜一猜:“论语”是什么意思? “论”是编辑,编纂的意思,“语”是语言。(1)你想知道什么?
预设:编辑谁的语言呢?由谁编辑?
《论语》共有500多条言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六条。
四、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范读,正音。
老师先来范读一遍这三则,请同学们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幻灯片】
论lún
说 yuè
愠yùn 为wéi 罔wǎng 殆dài 2.生齐读,指导朗读
明确了字词的读音,现在请大家把前三则齐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大家刚才读得很整齐,很有气势,但老师还想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孔子与学生围坐在一起,给学生讲课的时候语气应该是什么的?(循循善诱)语速又如何?(舒缓)好,现在我们就用这样的语气和语速再来读一遍。
3.跟录音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我们再来听一遍录音,大家可以跟着录音朗读。(播放录音)
4.生展示读
刚才老师看到有些同学读得很认真,看起来很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现在谁勇敢地站起来给大家读一读?谁来挑战他? 5.赛读:男女赛读,小组赛读。6.练习背诵 7.疏通重点字词
五、学法迁移
1、用学习前三章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4至6章。
2、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六、总结前六章的思想
我们说今天要和孔子探讨的是学习方法方法和做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应该是不断地复习,学习学习再学习。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正确的学习方法:复习旧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这也说明温习旧知识并不只是简单的重复阅读,而是在不断复习的过程中,思考探究,获得新体会,掌握新知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说明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把与朋友交往互相探讨当成乐事,告诉我们:正确的学习态度应该是与朋友切磋,虚心探讨。(乐学的态度)
七、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拓展延伸,深入理解课文
八、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九、作业布置
1.背诵前六章,理解句子的含义。
9.《论语》教学设计 篇九
【学习目标】
1、了解孔子其人和《论语》一书,熟练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在翻译课文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理解每则的思想内容。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等,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学习重点】朗读、理解、积累
【学习难点】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启发式
1.题目解读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一说法,大体可信。《<论语>十则》都是人生格言,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
2. 走近作者
《论语》的作者谁呢?应该不是孔子本人。在先秦,学者与学生讨论问题,并且亲自参与将这些言论集结成书,这部书常常就以这位学者命名,比如《孟子》、《荀子》、《韩非子》等等。假如孔子亲自参与了《论语》的集结,那么这部书就应该叫做《孔子》。郭沂先生认为司马迁所说的《中庸》就是《子思子》一书原来的名字,为子思所著,我对此还是有些疑虑的。
《汉书?经籍志》引刘向的话,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篡,故谓之《论语》。”那么,《论语》是孔子的学生们在孔子死后将他的论述编辑起来而成书的。虽然刘向对先秦典籍的整理常常遭到后世的怀疑与批评,但对这一点,迄今没有人提出过质疑
3.相关资料
(1)孔子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政治上,孔子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俗话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就是这个意思。他的政治主张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所以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至圣”。 教育方面,他是我国历史上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所以也有人呼吁要以孔子诞辰为中国教师节。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相传孔子“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课文中提到的曾子、子贡和子路都在“贤弟子”之列。
(2)《论语》简介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它是孔子的弟子和他弟子的弟子记录孔子等人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此书在中国的地位就相当于西方社会中《圣经》一书,所以也有人把《论语》看成是中国人的《圣经》。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①不亦说( )乎 ②人不知而不愠( )
③学而不思则罔( ) ④吾日三省吾身( )
2.解释句中加粗的词。
①有朋自远方来( ) ②人不知而不愠( )
③思而不学则殆( ) ④传不习乎( )
3.翻译下列短语。
①不亦乐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温故而知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见贤思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任重道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而”字有两种用法:顺接和转接。下列句子中的“而”:①表顺接关系的有________,②表转接关系的有________。
A.学而时习之 B.人不知而不愠
C.温故而知新 D.敏而好学
E.学而不思则罔 F.择其善者而从之
G.学而不厌
5.填空。
①《论语》主要是记录春秋时期________、________言行的书,内容涉及政治、文学、哲学、________以及________的道理等多方面,是_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
②孔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
③朱熹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合作探究】
《论语》十则中,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请思考:
6、课文在求知态度上强调什么?在学习方法上强调什么?在修身做人上又强调
7、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8、请你总结本文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等。
【精读精练】、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岂不善者而改之。”
9、以上这几句语录选自《 》,这本书是记录_______________ 的书。这本书是 ____________家的经典著作,与《 》、《 》、《 》合称“四书”。
10、从这句语录看,孔子认为学习的快乐在于_______________“学习”与“思考”二者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
11、从这几句语录看,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做老师?这种观点是否与第5条语录的观点相矛盾?
答
12、从这几条语录看,孔子认为,一个人可以所有人那里学到东西,因为如果别人比自己优秀,那么 _______________;如果别人有缺点,那么_______ ____
13、以上4条语录中,现在仍有生命力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为什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主题阅读】读下面的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衰,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 “何为不去也?”曰:“无苟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苟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
[注释] 式同“轼”,车前的横木。这里理解为“凭着轼”(表敬意)。 壹似:很像。
舅:公爹。古时候女子称丈夫的父亲。 小子: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15、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孔子过泰山侧( ) (2)夫子式而听之( )
(3)然( ) (4)昔者吾舅死于虎( )
(5)何为不去也( )(6)小子识之( )
16、“小子识之”的“识”应读为 _________
17、“式而听之”中的“而”表示 ( A、顺接 B、转接 )
18、文中的“夫子”指的是 ____________
19、妇人当时在墓前哭的是 ___________
10.咏物作文设计一则 篇十
语文版七年下册第一单元、第六单元,都是咏物类的文章,包括《石榴》《海燕》(郑振铎)《白鹅》《陋室铭》《爱莲说》等,要求学生学会写一篇咏物类的文章。
这个作文要求学生能在学习课文时弄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的写法。
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如于谦的《石灰吟》,诗人借物咏怀,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的坚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洁思想。又如《白杨礼赞》《松树的风格》《病梅馆记》等都是出色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例子。
现在我们用《陋室铭》和《爱莲说》两篇文章为例,分析一下这类文章的写法。
《陋室铭》中,作者先以“名山”“灵水”引出“陋室”,寄寓“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这样写就把“陋室”引出,做了作者所要咏之物。然后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陋室,陋室环境、陋室主人的交往、陋室主人的生活,简约的语言,以赋法铺排,从多角度描写陋室相关的内容,这是咏物类的文章共有的特征。接下来是联想到前贤:诸葛亮和扬雄,把陋室与诸葛庐、子云亭相比,更把自己与二人相比,结尾更以一句“(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来表明自己的用意:以君子自比。
《爱莲说》与此相似,文章的开头用菊、牡丹两种一正一反的花,引出文章要写之物:莲。陶爱菊,世人爱牡丹,“予独爱莲……”。然后也是从三个方面详细写莲的特点:莲的生长环境-淤泥与清涟;莲的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莲的风度气质-亭亭、远观。接下来再次评价陶爱的菊、世人爱的牡丹,这也是联想部分,以一句“莲,花之君子者也”点明自己之志。
这样看来,托物言志的文章写法也就有脉络可循了。
写托物言志类文章的步骤:1.搜寻特定环境、状态下的物象。2.拓开思路,状摹事物。3.寄情于物,塑造托物言志的艺术形象。
[文题设计]写一篇咏物类的文章,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要求:
1、选一种自己喜爱已久之物。
2、写出这种事物的特点及内涵。
3、字数在500字以上。
4、字面整洁。
[范文示例]
轮胎
人靠脚走路,知道这事的人比“1+1=2”还多。
那车呢,靠什么?
轮胎。
那不起眼的、买车时极易被人忽视的小小的橡胶黑圈。
它承载的是它自身多少倍的重量啊!天啊,太可怕了。
有没有兴趣把一辆拥有强劲引擎的法拉利的轮子卸下来开?再看看它的速度?
它根本动不起来!没有轮子的车,即使拥有顶级的“心脏”,它也形同废铁,失去了本身的意义。
充其量,可以作为展示品。
但没有“脚”的机器,看来有什么感觉?
哈哈,高级废铁!
你可以把顶蓬去掉,做开蓬;你可以尝试把车门改低,危险驾驶;你可以拆掉避震,来点“硬驾驶”;你更可以把B、C两柱去掉,享受开洋视野。
你唯独不可以拆下轮胎!
引擎是心脏,但失去了轮胎,它也失去了意义,如同植物。
轮胎,爆了可以补,磨平了可以换,但无论如何,都不可以失去它——它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
默默无闻地在最低层工作、付出,默默地承载着快乐、悲伤、欣喜与痛苦,默默地承载着人间的一切……
它可以包容,包容很多很多,只要你不伤害它,它会一直继续……
默默地继续下去……
一只贝 贾平凹
一只贝,和别的贝一样,长年生活在海里。海水是咸的,又有着风浪的压力;嫩嫩的身子就藏在壳里。壳的样子很体面,涨潮的时候,总是高高地浮在潮的上头。有一次,他们被送到海岸,当海水又哗哗地去了,却被永远地留在沙滩,再没有回去。蚂蚁、虫子立即围拢来,将他们的软肉啮掉,空剩着两个硬硬的壳。这壳上都曾经投影过太阳、月亮、星星,还有海上长虹的颜色,也都曾经显示过浪花、旋涡,和潮峰起伏的形状;现在他们生命结束了,这光洁的壳上还留着色彩和线条。
孩子们在沙滩上玩耍,发现了好看的壳,捡起来,拿花丝线串着,系在脖颈上。人都在说:这孩子多么漂亮!这漂亮的贝壳!
但是,这只贝没有被孩子们捡起,他不漂亮,他在海里的时候,就是一只丑陋的贝。因为有一颗石子钻进了他的体内,那是个十分硬的石子,无论如何不能挤碎它;又带着棱角;他只好受着内在的折磨。他的壳上越来越没有了颜色,没有了图案,他失去了做贝的荣誉;但他默默的,他说不出来。
他被埋在沙里。海水又涨潮了;潮又退了;他还在沙滩上,壳已经破烂,很不完全了。孩子们又来到沙滩上玩耍。他们玩腻了那些贝壳,又来寻找更漂亮的呢。又发现了这一只贝的两片瓦砾似的壳,用脚踢飞了。但是,同时在踢开的地方,发现了一颗闪光的东西,他们拿着去见大人。
“这是什么东西?”
“这是珍珠!嗨,多稀罕的一颗大珍珠!”
“珍珠?这是哪儿来的呢?”
“这是石子钻进贝里,贝用血和肉磨制成的。啊,那贝壳呢?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
【论语第一则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论语一则教案09-17
学生日记一则09-27
英语笑话一则08-30
观察春天写一则日记06-08
暑假周记一则300字12-29
一年级日记一则100字08-26
写一则消息范文500字10-26
六年级日记一则100字11-21
我喜欢的一则格言开头11-13
由一则博文引发的思考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