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用药错误报告分析

2024-09-13

严重用药错误报告分析(15篇)

1.严重用药错误报告分析 篇一

因用药错误导致患者死亡的分析报告

用药错误是指合格药品在临床使用全过程中出现的、可以防范的用药不当,可出现在处方、医嘱、药物标签与包装、药物名称、药物混合、配方、发药、给药、用药指导、监测及应用等过程,大多数用药错误是由于违反治疗原则和规定所致。

多数情况下,用药错误的发生不能简单归咎于个人失误,其背后往往隐藏着医院治疗系统中存在的漏洞。近年来,虽然我国药物的种类、剂型不断增加,药物用法、给药途径日益多样化,给药方案越来越复杂,但医疗机构的药品发放系统却少有改变。这也是导致错误发生的客观原因。根据《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用药错误和药品损害事件监测报告制度。当前,亟待承认客观因素,强调领导者责任,认真实施用药错误报告制度。实行用药错误报告制度的目的,不是为了惩罚犯错的个人,而是为了对用药错误信息进行分析和管理,由此改进医疗系统,避免类似问题发生。

用药是一项非独立的治疗性操作,是实践中重要的一环,是医、药、护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用药过程的参与者有医师、药师、患者及其监护人、护士与相关的医务人员。现就用药差错的原因分析如下:

一.医师开方差错

1.书写差错,如将药名、剂量、剂型、用量、给药途径及次数写错或出现笔误。2对所用药品不熟,如同一药物的不同商品名,同类药物的不同品种,造成重复用药

3对药物剂型不熟悉造成用法错误,如肠溶片、缓释片掰开服; 4不熟悉药物不良反应和配伍禁忌、超剂量用药等;

5医师对用药政策不了解如医疗保险患者超范围用药等。

二.药师调配差错

1.责任心不强,不按照操作规程、核对制度配方,纪律松散,劳动态度不严肃造成的,疲劳上班、注意力不集中,受周围环境影响等都可能配错药。

2.药品名称混乱:药品的名称、包装、颜色、字迹相近,同药异名、异药同名、一药多名或多剂型等,极易造成视觉差而出现发错药。

3.组织管理不力,分工不明确,药品摆放位置混乱调剂者粗心未核对而忙中出现差错。三.护士给药差错

1.各种护理工作制度和措施如“三查七对” 执行不到位,患者用药张冠李戴或看错药名、剂量等。

2.交接班不清,特殊药物治疗没仔细的交班,接班后没及时检查是否还有其他的治疗。特别是夜班注意力不集中易出差错。如漏发药、漏注射的时间多发生在14时、2O时、24时。

3.处理医嘱错误居护理差错的第二位,常见有药名相混、时间剂量错误,早停或晚停,漏抄错抄医嘱。主要是执行护士工作责任心不强、查对不严所致。

4.配药不规范,粉针溶解不完全,抽吸残余药量较多,多次穿刺输液瓶塞增加微粒污染。

5.多数护士只注意本组药物间的配伍而忽略相邻两组药物的配伍禁忌。

四.患者用药错误

患者依从性差,不遵医嘱,不按时按规定服药致用药差错。发到患者手中的药品,患者是否能正确使用,是医药工作者值得关注的问题

1.误解医嘱将服用氢氧化铝凝胶的医嘱每次“用前摇匀”误解为“用前摇晕”。结果每次服药前皆先把自己摇晃至头晕目眩才服药。

2.不明用法如有的患者误以为硬胶囊剂的外壳是包装而倾出内容物服用;将高锰酸钾粉误为内服药口服;把含漱液咽下等。

3.超剂量使用发给妇科患者的高锰酸钾,每一纸袋为1g,有的患者误为1次用1包。4.干燥剂当药服下尽管厂家包装已经标明干燥剂,但吞服干燥剂的事情仍时有发生。5.不知剂量单位换算某些药品的说明书专业性过强,如在药品用法上标注mg、g等,令不少患者不知所措,只好不辞劳苦返回讨教换算问题。

6.慢性病用药问题,尤其老年人长期服药,因记忆力差常出现漏服、错服、多服药品现象。

防止用药差错首先要有医师开出正确规范的处方或医嘱,防止药师和护士误解。药师除必须正确调配外还具有责无旁贷的防止患者用错药的职责,护士承担着临床用药和药效监控的责任。根据上述原因分析,现提出如下防范措施 :

1. 医师开方差错防范

医师应全面收集应该资料,注意厂商和医药杂志广告宣传的真实性,防止误导错误用药。应全面掌握药物治疗新动态,多与药师沟通;用药要考虑患者生理、病理情况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处方、医嘱书写应规范、完整,字迹应清晰易辨,以避免辨认不清出现调配差错。处方医师多与患者交流,说明服药应注意的事项及需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和观测方法。

2.药师调配差错防范 药品的正确调配,要求药师应熟悉调配规程、用药程序和安全配发,认真执行“四查十对”制度。配齐一张处方的药品后再取下一张处方,遇字迹潦草的处方应与医师联系确认后再配发防差错。严格执行审方制度,发药前应重复检查原始取药凭证,确保药名、标签、包装、数量、剂量无误。采取柜台式发药,面对患者叫名发药,对照处方逐一向交代用法并交药到手,杜绝发错药。开设咨询窗口,提供用药咨询服务如用药注意事项、最佳用药时间与方法、储存等,防止用错药。药师应为临床提供新的药物治疗学信息;定期开展合理用药评估工作,发现并纠正不合理用药。贯彻预防为主、持续性改正的质量管理方针,加强事前教育,事中督查与事后点评,做到赏罚分明。

3.护士给药差错防范

护士是住院患者用药的直接操作者,又是用药的最后把关人。护士在减少用药差错中起重要作用。护士应认真核查用药医嘱和配伍变化及药物相互作用等,加强与医师或药师的沟通,确保用药安全有效。药品使用前要认真核对该医嘱剂量等是否正确,并核实患者的身分是否属实。加强交流、耐心听取和解答患者的问题,告知注意事项,了解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及病情变化等。护士不能满足于“执行医嘱”,要熟悉药品名称、作用、用法、配伍、不良反应的防范等等。强化护士的法律意识,提高风险意识,加强对责任教育,定期进行“三基三严”考核。

4.患者用药错误防范 加强患者的用药教育,为患者把好关。医、护、药应重视与保证患者正确用药问题,教会患者正确用药。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最重要的是发药详细交代用法等,尤其老年及农民患者。药师注意搜集研究患者用药错误问题,做好提前预防即发药交代,把工作落到实处。规范药品说明书用词,尽量做到通俗易懂。干燥剂可印上简单易懂的图案,使人看后一目了然。

避免用药差错,落实合理用药是每个医院在提高医疗质量与安全方面需解决的问题。市场化与放任必然导致用药差错的泛滥。因此,管理者和医务界必须高度重视用药安全,减少或避免用药差错,自觉遵循医药法律法规及技术操作规程,加强工作责任心,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服务水平,全员参与和个人内因、外因的充分调动才能最大限度地杜绝用药差错的发生,真正成为“保存生命,减轻病痛、促进健康”的使者。

2.严重用药错误报告分析 篇二

1 患者资料

患者, 31岁, 中年女性, 2010年9月出现怕热、多食、手抖, 伴情绪易激动、心慌、出汗, 休息后不缓解, 未予治疗。10月1日就诊于我院内分泌科, 化验甲状腺功能考虑为甲状腺功能亢进, 予他巴唑 (10 mg, 3次/d) 、普萘洛尔 (10 mg, 3次/d) 、叶酸 (5 mg, 3次/d) 、复合Vit B (2片, 2次/d) 、三维氟磷钙咀嚼片对症治疗有所缓解。10月30日复查血常规时提示白细胞降低, 给予晨起口服泼尼松4片, 维持治疗3 d, 并于11月1日停用他巴唑。11月2日出现发热、鼻血、咽痛, 体温最高达39℃, 伴心慌、出汗, 偶有咳嗽咳痰, 痰量少, 为白黏痰, 不伴胸痛、恶心、呕吐, 自行口服扑热息痛, 体温降至正常, 但咽痛症状缓解不明显。根据患者出现的临床症状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 初步诊断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粒细胞缺乏症 (药物使用引起)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2 用药分析

2.1 鉴于其对硫脲类药物的敏感性, 推荐该患者使用普萘洛尔:通过阻断β受体, 抑制交感神经兴奋, 降低心率, 抑制甲状腺素 (T4) 向活性更强的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T3) 转化;糖皮质激素:阻断甲状腺激素和受体结合, 可抑制甲状腺素分泌, 使外围组织中T4向T3转化减少;稳定溶酶体膜作用, 减轻组织细胞的损害;积极大量补液, 促进甲状腺素的排泄。

2.2 考虑机体白细胞极低水平时, 伴发危重感染风险很大, 这是此类药物不良反应 (ADR) 致死的主要原因, 宜给予积极抗感染治疗。

给予广谱抗生素抗感染;加用免疫调节剂, 提高自身免疫力;加强患者及家属的无菌观念, 采取严密消毒隔离措施, 定时用高锰酸钾溶液外洗肛周皮肤, 复方硼酸漱口液漱口, 无菌饮食等积极控制感染。

2.3 为了尽快纠正机体白细胞低水平, 采取升高白细胞措施及早补充白细胞, 改善白细胞严重缺乏的危险状态。给予白细胞的合成原料, 如:叶酸、Vit B4二者在体内都参与脱氧核糖核酸 (DNA) 的合成, 当白细胞缺乏时, Vit B4能刺激白细胞增生。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治疗, 因为糖皮质激素能增加红细胞、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生成, 减轻免疫反应对粒细胞的拮抗和中毒症状, 提高机体对有害刺激的耐受性和应激能力。

3 治疗方案见表1.

4 结果

11月5日上午急查血细胞分析:白细胞 (WBC) 0.68×109/L、中性粒细胞 (NEU) 0.02×109/L, 提示白细胞急剧下降, 严重低于正常值。经调整诊疗方案治疗4 d后, 8日 (血细胞分析:WBC 0.95×109/L, NEU 0.17×109/L) 起患者白细胞数目开始缓慢增加, 13日血细胞分析:WBC 9.13×109/L, NEU 7.09×109/L, 出现高峰值, 遂停用升白细胞药。之后白细胞水平一直稳定在3.5×109/L~4.0×109/L之间, 已基本恢复正常水平。

持续使用左氧氟沙星、夫地西酸、利巴韦林1周, 发热、咽痛、咳白黏痰等感染症状逐渐减轻, 9日咽痛消失, 偶有咳嗽;13日自诉咽部不适感消失, 体温恢复正常, 感染得到有效控制。

5 讨论

近年来, 甲亢发病率逐年增高, 而他巴唑因其作用显著, 价格便宜, 是口服首选药, 但是在使用他巴唑治疗甲亢过程中, 伴发急性粒细胞缺乏症, 是由他巴唑药物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 该不良反应大多数属于一种变态反应, 与机体敏感性有关, 与剂量无相关性。笔者查阅了相关文献, 发现报道该不良反应的文献较多[1,2,3]。姚小林[4]报告1例他巴唑致急性粒细胞缺乏, 该例患者病变说明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时, 严重的粒细胞缺乏出现与用药剂量无关, 与特殊体质有关。

目前, 这种药源性粒细胞缺乏症的发生机制[5]仍未完全明确。王广宇、杨志云[6]等报告1例过量服用他巴唑致粒细胞缺乏及重症肝炎死亡1例, 提示该不良反应与剂量相关, 文献认为是一种剂量依赖性毒性反应。而该患者服用他巴唑10 mg, 3次/d, 属常规用法, 服药4周后出现粒细胞下降, 这极大可能是一种变态反应, 但也不能完全排除不良反应与剂量无关。我们药师应把他巴唑引起粒细胞下降的机制反馈给临床医生, 以增加医生的药学信息, 在以后使用他巴唑过程中, 不宜大范围增加常规剂量, 当甲亢症状控制良好时, 推荐小剂量治疗, 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6 小结

6.1 服药期间要定期检查血象。他巴唑常规用法是10 mg, 3次/d, 连续6周~8周。这一剂量可使多数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的症状较快地被控制, 而引起急性粒细胞下降少见, 可发生在服药后3周~8周, 潜伏期较长。在治疗阶段每1周~2周查血象1次, 减量和维持阶段每4周~6周复查1次。

6.2 密切关注患者体征。由于粒细胞减少可突然发生, 即使定期监测血象亦难以发现, 且粒细胞缺乏症发病突然, 病情重和进展迅速, 其在临床上表现为极易感染, 严重的可引起肺部感染、败血症、脓毒血症等严重感染致死。嘱咐患者及家属一旦出现高热、咽痛和乏力等可疑迹象, 一定要及时告知医护人员。推荐甲亢控制良好时, 可减为小剂量治疗。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妇女、老年患者、肾功能不全者需酌情定量。

6.3 一旦出现服药期间粒细胞严重下降, 且无其他毒性药物、放射性接触史, 可诊断为他巴唑的不良反应———药物接触性粒细胞缺乏症。现将该不良反应纠正措施总结如下: (1) 立即停用他巴唑, 停用治疗方案中一切可降低白细胞、粒细胞及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 以免影响血液系统和肝脏功能, 避免使用含碘的药物和高碘食物。 (2) 感染期间可用普萘洛尔和糖皮质激素代替治疗甲亢, 同时积极补液, 大量饮水增加甲状腺素排泄。 (3) 教育患者及家属坚持无菌观念, 积极防止和控制感染。 (4) 此外, 推荐激素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升白细胞, 二者合用, 能抑制变态反应同时刺激骨髓增生, 可缩短病程, 使白细胞尽快上升。监测血象的同时, 须密切关注肝功能。

参考文献

[1]匡跃敏, 何绿苑.他巴唑引起急性粒细胞缺乏2例分析[J].浙江医学, 2000, 22 (7) :32-35.

[2]王贵银.甲巯咪唑引起粒细胞缺乏症60例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01, 10 (2) :74-76.

[3]董卫华, 董亚琳, 张弓.他巴唑引起血液系统不良反应[J].Herald ofMedicine, 2005, 24 (4) :102-105.

[4]姚小林.他巴唑致急性粒细胞缺乏1例[J].重庆医学, 2003, 32 (4) :30-32.

[5]宋善俊.现代内科治疗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9:690-691.

3.激励时的严重错误 篇三

2.试图通过全体员工都必须遵循的新奖惩系统,来解决仅仅在一小部分人中存在的个别问题。某公司部分网络开发人员滥用在家工作的特权,尽管所有人都知道这仅仅属于寥寥数人的问题,但是管理层还是选择了制定新规则,增加所有人的书面工作和管理力度。造成的结果是:员工选择在家工作的总天数直线上升,所有人都向着最大容许天数靠近。这让管理措施变得毫无意义,没有起到任何实际作用。实际上,员工在家工作是一种让重点项目取得快速进展的方法,但现在的规矩则把它当成了员工的“意外之财”,员工的整体效率也受到了消极影响。

3.鼓动员工去做被认为违反自身价值观的事情。卫生行业中通常采取的做法就是对接诊患者数量较多的医生予以奖励。平心而论,这种设定更高工作效率的方法并不能说是完全错误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医生都会认识到鼓动措施的核心就是在每位患者身上花费更少的时间,这能做到药到病除么?对于医生来说,应该是患者越少越光荣,这才属于值得庆祝的事情。所以现实局面就变成了:尽管既定目标是提高工作效率,但实际所导致的结果确是降低了工作效率。

4.严重用药错误报告分析 篇四

临床上,儿科及新生儿患者用药时容易产生五大常见错误,现介绍如下:

一、处方给药途径错误

典型案例

患儿,男,1个月,主诉:鼻出血1天。查体:鼻衄,四肢淤点淤斑。

实验室检查:凝血酶原时间(PT)>100 s,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100 s。诊为:维生素K缺乏。

医生给予静脉注射维生素K1治疗。患儿用药1分钟后出现气促、喘憋,15分钟后出现红色皮疹。停药后,不良反应的症状、体征消失。

分析 维生素K1注射液说明书提示,本品一般应采用肌内和皮下注射的给药途径,特殊情况下患者可使用静脉注射。静脉注射时宜缓慢,给药速度不应超过1 mg/min;静注过快(超过5 mg/min)可引起面部潮红、出汗、支气管痉挛、心动过速、低血压等。病例报告分析显示,95.3%的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为静脉途径给药。结合本例情况应属于错误的给药途径。

建议

1.学习掌握药品知识。

医师对药物知识(尤其是用法用量、禁忌及适应证、注意事项等)的不完全掌握,可能导致处方错误。

2.完善并加强电子处方系统建设。

医院应设有电子处方集、患者特殊信息警示等处方决策支持系统。系统的帮助和提示信息可减少此类差错发生。

3.药师加强处方审核工作,在审方环节拦截此类错误。

二、处方适应证错误

典型案例 患儿,男,2岁,主诉:呕吐2天,腹泻1天。

病史:患儿先吐后泻,大便呈蛋花汤样,无脓血,无腥臭味,约10次/天。入院查体:体温36.8℃,呼吸24次/分,腹软无触痛。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WBC)6.1×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51.9%,大便示轮状病毒阳性。

诊为:秋季腹泻。医师给予头孢孟多酯钠抗感染治疗。

分析 儿童秋季腹泻主要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除非患者有细菌感染的指征,不应使用抗菌药物。从病历提供的信息看,并未找到细菌感染的依据,但医师使用头孢孟多酯钠静点抗感染。结合本例情况,认为属于违反抗菌药物使用原则的处方错误。

建议

1.进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法规和指导原则培训。

本案例既可能是属于规则基的错误,也可能是属于知识基的错误。但无论基于哪种类型的错误,都可以通过学习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认知,减少此类错误的发生。2.在电子处方系统中建立“防火墙”。

防范上述错误的有效措施之一是在电子处方系统建立“防火墙”,在医师开具相关药品时提示

医师注意适应证、给药途径、给药时间,避免用药错误和严重药物不良反应。3.药师加强处方审核工作,在审方环节拦截此类错误。

三、给药技术错误

典型案例 患儿,男,4岁,主诉:咳嗽5天,发热1天,体温39℃,伴流涕,诊为:上呼吸道感染。

门诊医师处方肺炎合剂20 ml,一日3次;阿司匹林泡腾片200 mg/次,需要时服。家长回家后将阿司匹林泡腾片掰成四份,让患儿配合白开水吞服,造成患儿恶心、上腹不适。

分析 由于对胃刺激,阿司匹林一般被制成肠溶片,用水冲服。在用于发热或镇痛时,为迅速发挥疗效,可制成泡腾片,用温开水溶解后服用。泡腾片中柠檬酸钠的缓冲作用以及碳酸氢钠的中和作用降低了阿司匹林对胃肠道的刺激,副作用较普通片剂低。而本案中患儿家长的服药方法显然错误。

建议

1.加强特殊药品的用药交代。

有些药品用法特殊,需要药师特别叮嘱患儿家长用药注意事项,以防患儿家长按照习惯性用法给患儿服药,出现用药方法错误的情况。如果时间允许,用药交待后还应请患儿家长复述主要内容以保证其正确理解。

2.根据用药交代的需要,药房可制成适用的不干胶标贴,在用药交代的同时贴上标贴,以提示正确用药。

四、用药交待失误

典型案例

患儿,女,3岁,哮喘发作期。由于哮喘患儿需要使用吸入性激素控制症状,鉴于其年龄小无法单独使用布地奈德粉吸入剂的装置,医师让家长购买储雾罐并交代布地奈德粉吸入剂和储雾罐配合使用。但储雾罐不属于药品,不在门诊药房发放,门诊药师交代用药方法时仅仅教育患儿家长各项药品的使用方法,并未告知家长储雾罐应当怎样和激素吸入装置配合使用。患儿再次复诊时,医师发现患儿按照成人和大孩子的吸入方式使用激素吸入装置,并未使用储雾罐,导致激素吸入量不足,哮喘控制不理想。

分析 儿童医院全部是家长取药,药师见不到患儿,而儿童的用药方法、剂量是按照年龄、体重决定的。由于门诊咨询药师工作繁忙,若未注意患儿年龄,则很容易按照最常规的方式进行用药交代和咨询,而忽视一些少见情况。

建议

1.充分地掌握信息与良好沟通。

做用药交待的药师应充分掌握患者信息。在本案例中,患儿年龄信息应显示在处方上,发药药师或咨询药师可能忽略了患儿年龄,未提醒家长购买并使用储物罐,导致患儿用药方法的错误,治疗效果不佳。另一方面,药师在发药交代时,应该确认患儿家长已完全理解,这才是良好沟通的目的。2.用药交待应规范。

做好用药交待对药师的专业技能和经验都有较高要求,窗口发药的药师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往往没有足够时间交代全部药品用法用量,加上经验不足,容易遗漏重要注意事项。因此,对药理作用剧烈、有特殊使用方法、有特殊使用注意的药品应规范用药交代的内容,以保证患 4

儿正确、安全使用药品。

五、给药剂量错误

典型案例

患儿,女,4岁,体重15 kg,主诉:咳嗽7天,发热1天。

入院查体:体温38.8℃,呼吸30次/分,咽充血,双侧扁桃体不大,双肺呼吸音粗,双肺可闻及细湿音。

实验室检查:WBC 14.03×109/L,NEUT 85.2%。

提示细菌感染可能性大,处方给予头孢氨苄颗粒500 mg/次,一日3次,抗感染治疗。

分析 头孢氨苄为半合成的第一代口服头孢菌素,口服吸收良好,半衰期仅为0.6~1小时,属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应采取一日多次给药形式。头孢氨苄(说明书)成人剂量:250~500 mg/次,每6小时一次;儿童剂量:按体重一日量为25~50 mg/kg,每6小时一次或一日2~4次。根据年龄推算,患儿4岁体重约15公斤,上述处方的一次用量已达到成人剂量(一次500 mg),结合本例情况属于超剂量用药。

建议

1.学习掌握药学相关知识。

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特别是新生儿,无论在生理方面还是药物代谢水平方面,和成人相比均存在较大差异。由于儿童的药物清除率较低,药物中毒的风险更大,因此用药剂量较成人更须准确。

儿童用药剂量应按药品说明书推荐的剂量(每千克或每平方米用量),根据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

2.采用具有错误检识和限制措施的用药管理系统。

合理用药相关知识信息量巨大,仅依靠个人记忆很难保证完全正确。管理系统应提供药品信息获得途径,对用法用量等严重错误能检识并提供限制措施,如医师工作站可以提供电子说明书或电子处方集等。

5.严重用药错误报告分析 篇五

工作态度不端正导致的工作失误,我对错误的全面认识如下:

首先,我的思想觉悟上存在严重不足。作为一名银行柜台职员,我的职位所在是占在与顾客沟通的第一线,顾客对我行的实际印象,很大程度上还是通过在日常在柜台前办理业务时候感受到的。因此银行柜台职员的工作操守如何,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银行给顾客心中的形象。而导致我此次工作业务操作的不规范也是在这一点认识上存在不足。

其二,我的工作作风懒散,不够严谨。如我这样的工作业务失误,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因为自己工作不专心才犯下的。对于我这样的“不专心,不严谨”恰恰暴露出我懒散的工作作风。而我在日常工作中又缺乏谨慎态度,没有以一个严谨、认真的态度面对自己的工作。我此等错误的发生,跟我在日常工作中存在懈怠、偷懒、怕吃苦等因素是分不开的。这暴露出了我在工作作风上的严重问题,以及在工作上的不成熟和不严谨。

然而,我的工作错误已是不争事实,我并不想说说出种种缘由来掩盖自己的错误。比较我的错误原因完全在于我主观态度方面的不到位、不端正。

范文网

6.用药错误的环节和类型 篇六

错误环节

技术环节 处方(医嘱)开具与传递

错误类型 处方错误

释义

药物选择[基于适应证、禁忌证、已知过敏反应、现有药物治疗情况、相互作用(包

括中西药及食物药物相互作用)、重复给药及其他因素]不当,剂量、剂型、数量、疗程不当,给药途径、时间、频次、速率不当,溶媒、浓度不当,处方潦草导致辨认

错误等

处方传递错误

处方传递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例如:护士转抄错误;收费处转抄错误;医生口头医

嘱未再次确认等

药品调剂与分发

药物配制错误 调剂错误

药物品种、规格、剂型、剂量、数量等与处方规定不符

未能正确配制药物(包括分装、溶解、稀释、混合及研碎等)

书写错误

在药袋、瓶签等包装上标注患者姓名、药品名称、规格及用法用量等时写错或书写

不清

给药与监测

患者身份识别错误 给药技术错误

将患者甲的药物给了患者乙

给药时使用的程序或技术不当。例如:给药途径错误;给药途径正确,但位置错误;给药速度不适宜;溶媒不适宜等

管理环节

用药指导 药品管理

信息技术

用药时间/时机错误 给药顺序错误 遗漏错误 用药依从性错误 监测错误 用药指导错误 药品储存不当 药品摆放错误 程序错误、系统错误

未按规定的给药时间间隔或特定的给药时机给药 给药顺序不当导致错误

7.几种错误的用药观 篇七

1剂量越大见效越快

有些患者将医生开的药只服一两次, 见不奏效就要求换药, 还有的干脆几次药量一次服, 认为这样见效快。因为药物治病有一个过程, 遵照医嘱按时服药, 才能发挥药物的效能, 随便加大剂量不但不能使病好的快, 甚至会对身体产生毒副作用, 药物都有严格的用药剂量超过这个范围则有中毒或致人死地危险。

2迷信贵重药

有人认为凡是价格高的或药源稀少的必定是好药, 竭尽全力搞来使用。最典型的是对人体白蛋白的使用, 由于此药价格高药源少不少人都认为是一种治百病的良药。

3不按说明书用药

泡腾片直接口服、酶制剂、疫苗、维C等用热水送服, 空腹的饭后服用, 睡前服的药白天服。

4不合理应用抗生素

有些患者认为抗生素百病皆治, 其实抗生素并非万能药例如由于病毒感染的应用抗生素则是无效的。

5储存错误

如vc放在日光照时间长变黄而正确的方法应是密闭避光保存。

6过分迷信广告

常看着广告吃药许多人被所谓的“独家生产、百病皆治、疗效显著”的词迷惑。其实一种新药要一段时间的临床实践才能认识到其疗效的优劣和毒副作用的大小。

7盲目用激素

强的松、地塞米松是治疗严重疾病不可缺少的武器之一, 虽然这类药物可挽救人的生命, 但应用不当对人体会产生毒副作用。如长期使用会出现消化道症状, 血糖降低, 还可出现人体外形如满月脸、水牛背等变化[1]。因此凡需激素治疗者务必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8把健康的希望寄托在药物上

人人都希望健康长寿, 工作学习也需要有一个健壮的身体。但是有许多人忽视锻炼和保健, 把希望寄托在药物上, 经常有人自作主张去药店买人参蜂王浆、鹿茸等滋补, 大病小病要服药无病也服补药其实疾病有虚证也有实证对于实证不主张滋补。要想身体健康, 必须营养合理, 坚持锻炼, 有乐观精神, 热爱工作, 热爱生活, 只有加强自我保健,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才能减少生病。把健康的希望寄托在药物上是完全错误的。药物可以买来, 但是健康是买不来的, 健康需要你自己努力。

摘要:所有药物既有治疗作用又有毒副作用, 用要正确与否关系着它的治疗作用, 近几年人们对药物的应用有几种错误的观念, 在这种情况下, 作者将几种错误的用药观加以总结。目的 , 使人们正确用药, 是药物最大程度的发挥它的治疗作用。

关键词:药物,用药观

参考文献

8.严重用药错误报告分析 篇八

这项调查针对210名中风急性发作患者,他们都是在发病24小时以内被送到医院的。将用三联药物治疗的患者和用三联疗法中的两种药物治疗的患者、单独使用抗血小板凝集药物治疗的患者、没有治疗的患者比较,发现第一种人群评分比美国国立研究院中风健康评分低,其血管损伤堵塞程度比后者小。

(编者:对付缺血性中风,又有新办法。)

低水平雌激素导致男人股骨骨折风险增大

最近,《纽约时报》报道,波士顿大学研究人员发现:体内雌激素少的、年龄越大的男人遭受股骨骨折的风险越大;体内雌激素和雄激素水平两者均低的男人可能遭遇更大的股骨骨折的风险。

男人和女人的体内都同时存在雌激素和雄激素。但是波士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体内雌激素水平较低的男人在跌倒时股骨骨折的可能性是同龄正常男人的3倍;如果上年纪的男人体内的雌激素和雄激素同时减少,那么他们股骨骨折的可能性是同龄正常男人的6倍。(汤新华译)

(编者:雌激素对男人也同样重要。)

怀双胞胎,与饮食营养有关

《柳叶刀》杂志报道,在人工受精之后,过量的叶酸会增大孕妇生产双胞胎的可能性。苏格兰阿伯丁大学教授海格绨博士和他的同事说,通过提高叶酸的摄入量来减少胎儿中枢神经管路的缺陷发生率是勿庸置疑的,但是过高的摄入叶酸使得多胞胎的出生率大大增多。另外,研究人员还发现,维生素B12的摄入量也是导致多胞胎出生率的因素之一。

此外,纽约长岛犹太医疗中心的生育专家盖瑞斯·泰因曼博士认为,饮食营养对多胞胎的孕育有重要影响,特别是牛奶和山药。(汤新华译)

9.合理用药现状调查分析报告 篇九

调查目的通过调查研究对于安全用药意识的总体特点,发觉不合理用药的产生因素,从而为广大居民开展安全用药普及教育活动提供依据以及思路和方法,尽可能地减少不合理药物及药物不良反应给人们健康带来损害。

调查内容

1.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选择附近社区,药店,开展安全用药调查,结果分析。调查结果

1、调查人群的基本情况

实际调查100人,其中男性36,女性64。性别来从看,男性占36%,女性则为64%;从年龄分布看,20岁及以下为8%,21-40岁为41%,41-60岁为33%,61岁及以上为15%;从受教育程度看,小学以下占11%,初中为37%,高中或中专为26%,大专及本科达到26%。

2、用药常识方面

(1)药品基本常识认知一般

调查结果显示,66%的受访者表示知道常用药物的最佳服用时间。在服用抗生素时,74%的人知道饭后服用抗生素。在不良服药方式的调查中:6%的人有干吞药片的经历、51%的人曾用茶水或果汁等送服药、43%的人表示都没有。对“一日三次”的理解上:46%的人表示严格按照医嘱服用,45%的人理解为三餐前后服药,5%的人想起来才吃药,另5%的人理解为每个四小时吃一次。

表明当地居民用药常识一般:常用药物的服药时间认知度尚可,以医嘱为主要服药指导。服药方式需纠正。

(2)不了解处方药及非处方药

调查中,只有24%的人了解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并答出OTC代表非处方药;50%的人不知道处方药和非处方;27%的人误认为OTC代表处方药。反映出当地居民在相对专业性较强的药品知识方面的认知尚欠缺。

另一项数据显示当地居民80%的人生病时会到药店自行配药,因此药店自主购药的安全性问题需要关注。

非处方药是不需要凭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简称OTC。了解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区别可以正确地引导居民前往药店购药,如此不仅保证居民自主购药的安全性,也在一定程度避免医院排队购药的麻烦,从而减轻医院的负担。

3、对药品安全意识方面

从对选择药品影响因素的认识,有无阅读说明书的习惯,对于说明书上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的关注,留意药品是否过期等方面调查了百姓药品安全的认识。

(1)疗效是首选,选药遵医嘱

调查结果显示,居民选择药品时最关注的信息依次为:疗效(54%)、安全性(42)、价格(2%),另有14%的人认为疗效与安全性并重。这说明,绝大多数人群认识到,一种药品必须具备疗效好、安全性高这两大因素。

在获取药品的主要途径调查中81%的人遵照“医生处方”,7%的人自行判断决定,6%的人是“药师推荐”,4%的人通过“广告宣传”。数据表明医生处方对药品的使用起绝对主导影响,因此,医务工作者在正确引导百姓安全用药行为中起着极

大的作用。

(2)药物说明书阅读习惯良好

药品是一把“双刃剑”,既可治病,又可致病;既可救命,也可害命。即便是安全药也需要安全用药,只有按照适应症、规定剂量、注意事项等用药才会安全。药品使用说明书至关重要。

调查中78%的人会在服药前仔细阅读说明书;19%的人有时在意;只有3%表示不会。除此之外,73%的人在意说明书上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24%的人有时在意;3%的人认为无所谓。在服药前会留意药品是否过期的问题上,88%的人表示会;9%有时会;3%表示不会。

结果分析与建议

一、自主购药的安全性需要关注,药店需把关。

二、近三成高血压患者不合理用药,需靠医患密切配合。

三、中医药应用有前景,剂型改革是趋势。

10.用药差错和用药差错报告 篇十

写在课前的话

用药差错(Medication error,ME)是指在医务人员、患者或消费者用药的过程中,任何可能导致用药不当或对患者造成伤害的、可以避免的事件。用药差错事件涉及医疗实践、卫生保健产品、工作流程及系统.包括:处方;医嘱传达;产品标签,预包装及命名;混合;配药;发药;给药;教育;监测及使用。本课件详细介绍了用药差错报告的目的,原则和内容,旨在为临床起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相关术语

用药差错(Medication error,ME)是指 在医务人员、患者或消费者用药的过程中,任何可能导致用药不当或对患者造成伤害的、可以避免的事件。与药物不良反应不同,药物的不良反应是药品本身的属性,在很大程度上往往是不可避免的。而用药差错实际上是可以避免的事件。用药差错事件涉及医疗实践、卫生保健产品、工作流程及系统.包括:处方;医嘱传达;产品标签,预包装及命名;混合;配药;发药;给药;教育;监测及使用。

差错隐患是指潜在的用药差错(Near misses),具体是指 在处方、配药或准备用药的过程中,在实际给药之前,由其他医务人员或患者查出并纠正的错误。

用药差错(ME)和药物不良反应(ADR)有哪些区别?

二、用药差错(ME)和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区别

用药差错(ME)和药物不良反应(ADR)之间的区别如下。从危害程度上来说他们俩的危害程度都是可以很轻,也可以非常严重,甚至导致患者死亡。从隐匿程度来说,不良反应的隐匿程度跟用药差错相比相对比较低。很多不良反应说明书上,或有文件报道,当患者出现异常状况根据说明书的信息或文献报导,可以大致判断与药物的相关性,用药差错隐匿程度相对较高,这与文化差异或医院环境设施有关系,发生差错的当事人往往不愿意承认发生错误。从发生频率上来说那药物不良反应相对较高,特别是一般常见的不良反应。如消化道的,皮肤较为常见。用药差错发生频率如在制度较严格,工作流程,人员分配较合理的机构里发生频率低,但这与医院环境相关的,但到底应该低到什么程度,不同医疗机构发生频率有什么差别,实际还是不清楚,这种数据,也非常难以得到。责任关联方面,药品不良反应是药品本身的自然属性,与医务人员关联不大,而用药差错是一个可以避免的不良事件,与某些个人的责任关系就会较密切。跟文化的关系,不良反应与医院里面用药安全文化没有太大关系,而用药差错与医院用药安全文化关联性就非常高,医院要想建立一个好的用药差错报告系统,必须要有一个好的用药安全文化,用药差错不是某个人的问题,也不是某个环节问题,而是整个用药系统的问题。我们要形成整个医院文化氛围。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是有制度保障的,我们国家有药品不良反报告和管理应办法,而用药差错目前他的报告是没有制度保障的。药品不良反应 ADR 整个系统建立较早,报告系统相对完善,而用药差错报告系统在我国家尚未建立,其他一些发达国家有差错报告系统。

2009 年卫生部中国医院协会提出的患者安全目标里提出了 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规定,这其中 包括用药差错事件。

2009 年患者安全目标具体规定如下: 目标

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目标

二、提高用药安全;目标

三、严格执行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有效沟通的程序,做到正确执行医嘱;目标

四、严格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目标

五、严格执行手卫生,落实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目标

六、建立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目标

七、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事件发生;目标

八、防范与减少患者压疮发生;目标

九、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目标

十、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

三、用药安全理念 戴维德 U 先生提到,旧的用药安全理念认为医疗工作者被认为是完美的;只有当人们做错事时才会有坏的结果;人或机构出现失败是不好的;责备和惩罚足以促使人更谨慎;只要我们更加努力地工作,事情就会变好。而新的用药安全理念认为在一个复杂的系统里,错误的风险是其固有的;风险总是在不断地出现;不是所有的危险都是可预知的;人总是容易犯错误的,无论他们多么努力地去避免错误;系统也是容易犯错误的;更重视改变系统而不是改变个人。

用药差错(ME)会发生在哪些环节?

四、用药差错发生的环节

用药差错实际上在开处方到调配处方到用药整个过程当中都可能会发生。开具处方这个环节占用药差错的 39%,其中 48% 可以避免。转录处方占用药差错的 12%,其中 33% 可以避免。调配处方占用药差错的 11%,其中 34% 可以避免。给药占用药差错的 38%,其中仅有 2% 可以避免。可以看到越早越上流的环节,可以避免的差错越多。

五、用药差错的种类

包括处方差错;给药时间差错;剂量差错;药品制备差错;给药技术差错;监测差错;依从性差错。

处方差错是指执业医师或其他合法的处方者在开处方时药物选择错误(根据适应证、禁忌证、已知过敏反应、现有的药物治疗及其它因素),错误的剂量,错误的剂型,错误的给药量,错误的给药途径,错误的浓度,错误的给药速率,或指导用药错误,难于辨认的处方或医嘱单等导致用药差错,累及患者。如患者上感病毒感染,医生处方抗菌药,这是错误选择。患者本身是血小板减少患者,处方用药却为相对较容易引起血小板减少的药物,说明书血小板减少症对该药物是禁忌症。哮喘的患者,用非甾体抗炎药诱发哮喘等均属于此类错误。

遗漏差错是指在按计划给予患者下一个剂量之前,遗漏此次给药剂量。

给药时间差错是指根据给药方案,没有在事先预定好的给药间隔给药。如 8 小时吃一次的药,没有按照 8 小时一次给。

剂量差错是指在根据处方剂量给药时,给予患者过低或过高的剂量,或重复给药。例如:给予患者的药物剂量之外,又多给一次或多次药。

药品制备差错是指给药前,没有正确的制备药品。如一些儿童用药需制成粉末,但如药本来是跨控释制剂,磨碎了就属于药品制备差错。

给药技术差错是指给药程序或技术不正确,例如:错误的给药途径 / 部位或给药速率。监测差错是指没有对处方给药方案的合理性进行审核,没有及时检查到其中的问题,或没有运用正确的临床或实验室指标对药物治疗的反应进行评估。我们在用药过程中应对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如患者可能因为药物导致肝功能受损,就应该定期监测肝功能,如没有这样作,就属于监测差错。

依从性差错是指患者没有依照处方进行用药。

六、用药差错分级

差错分级 是根据美国用药差错报告系统的分级方法,用药差错按患者机体受损害程度而分为 9 级(A—I),其中 A 级无损害,B ~ H 级有损害,I 级死亡。

A 级差错:环境或事件有可能造成差错的发生。B 级差错:差错未累及患者。C 级差错:未使患者受损。

D 级差错:未使患者受损,但需进行监测。E 级差错:造成患者短暂损害,需要治疗或干预。F 级差错:造成患者短暂损害,需要住院或延长住院时问。G 级差错:造成患者永久损害。

H 级差错:引起危及生命的事件,如过敏性休克、心律不齐。I 级差错:造成患者死亡。

环境或事件有可能造成差错的发生属于()

A.A 级差错 B.B 级差错 C.C 级差错 D.D 级差错

正确答案:A

解析:A级差错:环境或事件有可能造成差错的发生。B级差错:差错未累及患者。C级差错:未使患者受损。D级差错:未使患者受损,但需进行监测。

七、报告用药差错的原因

图1

图 1 所示为 一个叫瑞士奶酪模型。这个模型最早由航空领域提出来,用来防范航空风险。黄色有洞的地方是一块一块黄色的奶酪。每一款奶酪上面都有些洞,用药风险从奶酪洞里穿过,恰好每一块奶酪洞都没有挡住用药差错,最后就会造成一些不良后果。这个模型也代表我们非常复杂的医疗系统,任何系统不会是完美的,可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漏洞,如果这些漏洞恰好在某一个时期某一个节点都吻合到一起,就会导致用药差错不可避免的发生。通过报告用药差错和差错隐患,即使发现用药系统中存在的漏洞,及时加以纠正和改进,以避免类似的错误再次发生,保证用药安全。

八、用药差错报告系统的特点

一个好的用药差错报告系统应该有三个特点。第一,信任。让报告者能充分的信任这个系统。第二,保密。要对报告者的信息进行保密。第三,简单明了,如果系统过于复杂,可能会出现不愿意报的情况。、信任

用药差错报告系统必须赢得报告者的信任,并且证明该系统可以消除报告者的顾虑。这个系统需要一种文化,在这种文化中,报告人应感到有安全的保障,不必担心发生差错后被不公平的评判或处罚。、保密

系统必须对报告者的身份、差错涉及的人员以及事件的地点保密,以保护报告者的利益,避免受到不当的困扰。、简单明了

接到报告的人必须注意报告的格式和长度;对事件的叙述性描述应当把重点放在事件的细节,应当简要而真实,不非难,不责备。

此外差错报告系统还有一个特点是反馈。对报告者来说,最大的回馈是他们所报告的事件引起了有效的行动,加强了患者和工作人员的安全。系统必须对报告做出积极、快速、有效的反馈,应让报告者知道,他们的报告提醒了更多的医务人员,正被用于改善制度和流程。

九、用药差错报告系统的责任与义务

强调报告的责任。系统必须建立机制,辅导新员工关于差错报告流程的知识。另外,应当通过在所有的职位描述和绩效评估中提出对于报告的明确义务,向全体员工强调报告危害和差错的重要性。

十、用药差错报告内容

药差错报告的内容包括差错情况;问题调查;药品情况以及患者情况。1、差错情况

对差错进行描述,包括是哪一级差错;事件发生的顺序;所涉及人员;所涉及工作环境。2、问题调查

包括患者是否已用药;最初的差错由哪类医务人员所致;差错导致了什么后果(例如死亡、损害类型、不良反应);采用了何种干预使患者未发生用药差错;谁发现了差错;差错发生于何时和如何被发现;差错发生在什么场所;差错是否涉及其他工作人员;是否向患者提供了咨询。、药品情况

包括药品的通用名与商品名;制药公司;药品剂型;含量或浓度;包装形式与大小。4、患者情况

患者的情况包括:年龄、性别、诊断等。

下面通过几个实例来看一下 用药差错报告的具体内容。这是美国 ismp 用药差错报告系统,首先会有一个提示语,当报告差错时应该包括如下内容:包括差错发生的时间,患者结果等等。之后网页上会出现填写差错报告的对话框,要提交报告者信息,之后对差错情况进行描述,差错报告系统没有限定,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去填,一些较复杂的情况可以用自己的话描述更清楚。如图 2 所示。

ISMP Medication Errors Reporting Program(MERP): When reporting errors, please include the following:Describe the error or preventable adverse drug reaction.What went wrong? Was this an actual medication error(reached the patient)or are you expressing concern about a potential error or writing about an error that was discovered before it reached the patient? Patient outcome.Type of practice site(hospital, private office, retail pharmacy, drug company, long-term care facility, etc).The generic name(INN or official name)of all products involved.The brand name of all products involved.The dosage form, concentration or strength, etc.How was the error discovered/intercepted? Please state your recommendations for error prevention.图 2

图3

图 3 为加拿大 ismp 差错报告。差错报告分成一个一个的选项卡,第一是差错描述、差错的情况,第二是差错的结果,第三是药物,第四点是随访情况,第五是患者情况,第六是报告者情况,第七点是相关危险因素。

第一点事件里面描述是怎么发现,而且要填写事件是在用药的哪一个过程当中发现的,是处方过程中,转路过程中,调配药品过程,用药过程,监测过程,还是其他过程发现的。也包括差错类型,在哪一个科发现的。

图4

图 4 为填用药的部分。可疑药品可能不止一种,可能有两种或者更多。填写内容有药品的名称、计量、给药途径、厂家、批号。药品的名称或包装或者这个标签是不是容易混,特别容易混的内容它要求最好能提供图片。

图5

图 5 为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网站上所提供的一个用药差错报告表。表的上半部分包括差错发生的日期,发现的日期,差错的内容。差错药品是否发给患者,差错类别,患者伤害的情况,引发差错的因素,发生的场所,相关工作人员,发现差错的人员,差错是如何被发现和避免的。

图6

图 6 包括患者因素,药品因素,差错发生的过程进行描述,对预防类似差错发生提出的建议,最后还有报告人的信息。

总的来说虽然差错报告表可能不一样,但用药差错报告的内容大同小异。

十一、小结、出现用药差错时应考虑系统问题,而不是一味追究个人责任。2、报告用药差错有助于改进系统,促进用药安全。、用药差错报告的原则和内容。用药差错报告应该是保密的,应该能够反馈。报告的内容涉及到用药差错的整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和它相关的因素,有助于根据用药差错报告的内容来预防它的再次发生。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报告用药差错有助于改进系统,促进用药安全 B.出现用药差错时应追究个人责任

C.用药差错报告应该是保密的,应该能够反馈

D.报告的内容涉及到用药差错的整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和它相关的因素,有助于根据用药差错报告的内容来预防它的再次发生

正确答案:B

解析:出现用药差错时应考虑系统问题,而不是一味追究个人责任。

11.用药治疗痛风易出现哪些错误 篇十一

由于嘌呤主要存在于动物类食品中,因此在过去只有饮食条件优越的人才可患此病。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普通老百姓的饮食日趋丰盛,因此我国痛风患者的数量越来越多。此病患者除了应严格控制高嘌呤饮食的摄入之外,还应服用一些药物进行治疗,以便减少尿酸的合成、加速尿酸的排泄和制止炎症的发生与蔓延。然而,很多此病患者在用药时由于缺乏医生的指导,常常出现错误,从而导致病情加重。那么,痛风患者在用药时常出现哪些错误呢?

急性发作期的痛风患者常大量地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急性发作期的此病患者由于其受累的关节(如拇指关节、足背关节等)常出现红、肿、热、痛和功能上的障碍,其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发热、白细胞升高等炎性反应,因此医生若不详细地询问其病史,或是不为其做血尿酸等检查,很容易误诊其患的是关节炎,并使用大剂量的抗生素为其进行治疗。抗生素与尿酸都通过肾脏排泄,患者体内的抗生素若是过多,就会影响肾脏对尿酸的排泄,从而使其病情加重。

急性发作期的痛风患者只使用降尿酸药进行治疗。很多此病患者为控制体内血尿酸的水平,长期服用痛风利仙或别嘌呤醇等降尿酸药。在其病情进入急性发作期时,也常常只使用这一种药物。事实上,降尿酸药有的可促进肾脏对尿酸的排泄,有的可抑制尿酸在体内的合成,但它们并无消炎和止痛的作用。不仅如此,急性发作期的此病患者若只使用抗尿酸药物进行治疗,还会刺激其体内的血尿酸受体,使血尿酸的水平进一步升高,从而加重其病情。

急性发作期的痛风患者长期大量地使用非甾类体类抗炎药进行治疗。在临床上,医生为了尽快消除急性发作期痛风患者的炎症,常常让患者服用大剂量的消炎痛等非甾体类抗炎药。患者服用此类药物虽然对症,但这类药物的副作用很大,除了可使患者出现严重的胃肠道反应外,还可损伤其肾脏的功能。因此,痛风患者在其病情的急性发作期结束后,应立刻缩减这类药物的用量,并争取在短期内停用这类药物。

肾功能已受损的痛风患者仍使用降尿酸药进行治疗。痛风患者服用痛风利仙等降尿酸药虽然可促进肾脏排泄尿酸,从而缓解痛风的症状。但是痛风患者的肾功能若是已经受到损伤,即使服用降尿酸药,也无法促进尿酸的排泄。这样一来,其肾脏内的尿酸会越积越多,进而可形成尿酸性结石。同时,降尿酸药还会加大肾脏的工作负担,使肾脏的功能进一步受损。因此,降尿酸药只适合肾功能正常的痛风患者服用。此外,60岁以上的痛风患者若是同时伴有尿路结石,也应慎用降尿酸药。

12.严重用药错误报告分析 篇十二

关于印发严重精神障碍发病报告管理办法的通知

国卫疾控发〔2013〕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卫生计生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精神卫生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国家实行严重精神障碍发病报告制度,严重精神障碍发病报告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为贯彻落实上述规定,我委制定了《严重精神障碍发病报告管理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遵照执行。

国家卫生计生委 2013年7月29日

严重精神障碍发病报告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做好严重精神障碍发病报告管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以下简称精神卫生法)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国家建立重性精神疾病信息管理系统(以下简称信息系统),严重精神障碍发病信息是该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

第三条 医疗机构应当对符合精神卫生法第三十条第二款第二项情形并经诊断结论、病情评估表明为严重精神障碍的患者,进行严重精神障碍发病报告。

第四条 具有精神障碍诊疗资质的医疗机构是严重精神障碍发病报告的责任报告单位。责任报告单位应当指定相应科室承担本单位的严重精神障碍确诊病例的信息报告工作,相应科室应当指定专人负责信息录入或报送。

—1—

精神科执业医师是严重精神障碍发病报告的责任报告人。精神科执业医师首次诊断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后,应当将患者相关信息及时报告前款规定的负责信息报告工作的科室。

第五条 责任报告单位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确诊后 10个工作日内将相关信息录入信息系统。不具备网络报告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将患者相关信息书面报送所在地的县级精神卫生防治技术管理机构。

县级精神卫生防治技术管理机构接到不具备网络报告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报送的患者相关信息,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录入信息系统。

第六条 责任报告单位发现已报告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有精神卫生法第三十五条第一款情形,经再次诊断或者鉴定不能确定就诊者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应当在下月10日前通过信息系统进行修正。不具备网络报告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应当及时书面报送当地的县级精神卫生防治技术管理机构,由其在下月10日前通过信息系统进行修正。

第七条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出院的,责任报告单位应当在患者出院后10个工作日内将出院信息录入信息系统。不具备网络报告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将患者出院信息书面报送所在地的县级精神卫生防治技术管理机构。

县级精神卫生防治技术管理机构收到不具备网络报告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报送的出院信息,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录入信息系统。

第八条 县级精神卫生防治技术管理机构应当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出院后15个工作日内,将患者出院信息通知患者所在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当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按照精神卫生法第五十五条及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要求,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指导患者服药和开展康复训练。

第九条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精神卫生防治技术管理机构、严重精神障碍责任报告单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当严格保管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信息,除法律规定的情形外,不得向其他机构和个人透露。

第十条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对本地区严重精神障碍发病报告管理工作实行监督管理。

—2—

第十一条 各级精神卫生防治技术管理机构承担本地区严重精神障碍发病报告的业务管理、人员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负责对本地区严重精神障碍发病报告信息进行审核、管理、数据分析及质量控制,及跨区域就诊确诊病例的信息转送工作,以及本地区信息系统的日常维护及运转。

第十二条 严重精神障碍发病报告的责任报告单位应当定期对本机构内部严重精神障碍发病报告工作进行自查。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将严重精神障碍发病报告列入医疗机构考核范围,组织对本地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发病报告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通报,并责令限期改正。

第十三条 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持久的妄想性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双相(情感)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等6种重性精神疾病,符合本办法第三条规定情形的,应当实行发病报告;不符合本办法第三条规定情形的,应当按照现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及其他有关规定进行登记管理。

第十四条 精神卫生防治技术管理机构,是指由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指定的承担本地区精神卫生防治技术指导与日常管理任务的精神专科医院、设精神科的综合医院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13.错误资源结题报告 篇十三

结题报告

—— 务川自治县第二小学高数组

结合本校高数组提出的县级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错误资源的利用与研究”,两年多以来,我校高数组教师积极参与本课题研究的各项活动,为本课题的研究与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到今天为止我们的课题研究也圆满结束。下面将课题研究做一个结题汇报:

一、我们的课题研究主要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筹划阶段 2014年3月1日--5月31日,确定课题,制定计划及具体方案,明确目的。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2014年6月1日--2015年12月31日,课题交流,教学实践,定期小结。

第三阶段:反思阶段 2016年1月1日--3月31日,讨论研究,反思小结。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 2016年4月1日--5月6日,总结成效,交流得失,撰写总结。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描绘教师捕捉与利用学生错误资源能力形成轨迹,形成一定的课堂错误资源,研究与利用的理论和实践。

(2)针对学生在数学学科的学习,对小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不同错误,研究各种错误作为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研究的思路:以课堂和学生作为载体,从教师行为、学生行为两方面研究,总结错误的类型、特点及成因,构建策略。

(2)研究的方法: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和经验总结法。

四、研究方法的主要特色与创新

行动研究法的主要特色与创新:为有效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课题组教师能自己积累素材,分析原因,充分挖掘错例中的教学资源,养成了研究学生,反思教学的习惯,改变了以往学生出错采取单独订正,集体讲解和个别面批等形式,而是充分重视了错例的价值,还原了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促进教师有效开展“错因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以及“针对学生错例改进教学策略”等活动。

调查法的主要特色与创新:在课题实施之前,课题组教师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摸底调查,针对学生的现状进行分析,存在的问题包括:概念不清、法则不明、新旧知识干扰、语言理解能力发展不完善等智力因素,以及受小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思维定势、学习习惯不良,态度不够端正,信心不足,意志不够坚强,学生粗心产生的错误等非智力因素。采取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为后期课题的有效实施铺路架桥,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经验总结法的主要特色与创新:在两年的实施过程中,课题组教师以研究者的身份从事课堂教学,课后从学生作业错例入手,展开学生的真实思维,找出出错症结,并以案例进行记录与反思,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把“小问题”做出了“大文章”。

在整个实施过程中,通过教师有效开展“错因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以及“针对学生错例改进教学策略”等活动。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经过两年的课题实践,我校课题组将错误资源分成了低、中、高三级,以计算性、概念性、审题性、习惯性等普遍错例和典型错例,分类记载在错例记录本上,积累了大量的研究素材,并逐渐形成了“错例题库”。两年来,我们课题组教师共撰写了二十几篇有价值的案例、和课题方面的论文,为避免同样错例的再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我高数组建立了“错例分析与纠正”记录本,并开展了“数学错题手抄报”的竞赛活动,同学们在病例的获取中,能积极主动地分析病因,并开出新“处方”。学生能有效的走出错误的思维,消除了畏难情绪,理清了思路,了解了自己的学习状况,获得了轻松的学习心态,改错成了一件快乐、有意义的事情。学生变得更会学习、更爱学习了。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

(二)研究有效利用错误资源的对策(在每一学期阶段性小结中我们做了详细的汇报,今天不做说明)。

(三)错误资源对教学的影响及其它地位研究。

1、巧用错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在课堂上提出“三敢三许”: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没有答错题被老师责怪的忧虑,更没有被同学耻笑的苦恼,他们在宽松的气氛中学习,思维活跃,敢说、敢问、敢做。

2、正视错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正因为学生会出错,才会有点拨、引导和解惑,才会有研究。我们应该宽容地、理解地看待孩子的一切,包括“错误”。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师生间就会有认识上的沟通,心灵的对话,才会出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那样一幅生气勃勃、生动活泼的教育花卷。比如,五(1)班有一个叫田攀的学生,平时回答问题相当的积极,就是答不在点上。尽管如此,我也是为他点赞,鼓励他认真思考,更加完整的表达。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培养,他才敢与教师、同学交流。

3、自主纠错,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

例如,我在教学“比一个数多几和少几”的应用题时,出示例题,学校里栽了85棵柳树,比杨树多37棵,栽杨树多少棵?要求学生自己读题,寻找出条件与问题,进行解答。有的学生列成85 +37=122(棵),有的学生列成85-37=48(棵),出现了两个不同的算式,我没有立即评价哪个对哪个错,而是让学生自己再认真读题,想一想柳树和杨树比,谁多谁少,求多的还是少的。带着这个问题学生进行讨论,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样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4、将错就错,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可能性的大小》时,本来想通过摸球实验验证白球的个数多时,摸到的可能性就大,黄球的个数少时,摸到的可能性就小。结果发生了意外,连续摸到的几次都是白球,没有出现预期的结果。我在这是就动员学生从刚才摸球入手,查找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原来在摸球之前没有充分把球摇匀,莫球的次数还没有足够的多、、、、、、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实验的失败。怎么办?重新做一次显然太费时费事。我就请同学们预测一下,如果继续摸下去,情况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讨论的异常激烈,继续摸下去会出现白球次数多,黄球次数少,也就是白球的可能性大,摸到黄球的可能行小的结果。我又继续组织学生摸了15次,随着数据的变化,果真出现了大家预测的结果。错误之所以是宝贝,其价值有时不在于错误本身,而在于教师通过集体查错、思错、纠错活动获得新的启迪。

六、预期研究成果与得到解决的问题

1、培养学生自我反思和批判思维,学会数学的思考。教师帮助学生自觉、主动收集整理错题,引导学生尽量详尽地分析错误原因,参照正确方法重新审视自己的思维,完善认识。

2、教师自身反思,促进专业成长。课堂中预料不到的、来不及解决的,带有普遍性的错误,教师应自我反思教育,促进自己成长。

3、形成教学策略。在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分类和原因分析后,关于筛选典型错误,巧妙运用共性错误,进行剖析讲解,形成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七、成果的社会影响

(一)教师方面,促进了教师教学观的转变,提高了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对“错误”避之唯恐不及的态度彻底得到改善。老师们体会到重知识更重方法、重结果更重过程的价值追求过程后,摒弃了原来那种亦步亦趋的牵引式的心态,充分利用学生的问题资源,在提炼成有效资源后,带着学生一起去分析、一切去探讨,一起去分享。

(二)学生方面:在错误中得到了实惠。

关注学生的个性生命,张扬了学生的个性特点,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数学素养。

(三)形成了一批教育论文、学术成果。

本课题的研究,教师是以“研究者”的身份从事课堂教学,充分把握教育教学现场的真实状态,以案例、论文的形式进行记录与反思。在这个过程中,课题组的教师对自己所习以为常的课堂进行了新的审视,对自己的行为不断的进行追问,使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二者在相互的滋养过程中不断地得到丰富和提高。两年来,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在教研室和学校领导的指导下,扎扎实实进行课题研究,每一学期人人上了一节研讨课。比如在2014年秋季和2015年春季两个学期里,学校分别举行青年教师技能大赛、中年教师“四有三者”好老师暨错误资源常态课比赛中:徐梅老师获一等奖、张霞老师获二等奖、覃敏老师、崔永仙老师等获三等奖。撰写了多篇教育教学案例和有价值的论文。其中廖柳辉老师在2014年撰写一篇论文《如何有效利用好教学中的错误资源》获省级一等奖;张霞老师撰写一篇论文《“差错”让数学课堂更精彩》获省级二等奖;文启华老师撰写的论文《小学数学教材开发》获省级三等奖。

(四)构建了小学数学学习错误资源化研究的操作模式。两年来,在课题组各位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构建了小学生数学学习错误资源化研究的操作模式,树立了正确的错误观念,给学生出错的时空,广泛收集学生的学习错误,进行了原因分析,建立错题本,将错误资源化,加强反馈与矫正,培养学生良好的反思习惯等实施策略。

八、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后续研究设想

在两年多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有效利用学生错误资源开展教学,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素养,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既发展了学生,又成长了教师。但是,在整个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及困惑,例如一些学困生的学习态度很差,作业不能认真完成,有错不能及时改正,也有的学生对自己产生的错误并不乐意展示出来,使教师无从下手,课题研究的价值也就无法体现。其次,对于错题的解决对策形式较单一,缺乏专家引领,及心理学方面的理论支持。在课堂教学中,是面向全体还是关注个体错误的矛盾我们也很难把握等等。总之,我们这个课题的研究时间虽然不是很长,但是,培养了我们的研究能力和课题意识。课题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的内容很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进一步思考如何更好地实施课题研究、改革课堂教学、教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更大发展和进步。

14.严重用药错误报告分析 篇十四

北京市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补充报告表

首次报告时间: 年 月 日 补充报告时间: 年 月 日 填报人: 报告单位:

编码为 《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简称“报表”)中: 1.怀疑药品品种是否补充?(1)与报表一致,无补充 □

(2)需要补充 □ 具体为 2.怀疑药品批号是否补充?(1)与报表一致,无补充 □

(2)需要补充 □ 具体批号为

3.截至补充报告时2个月内,本单位收集到的同批次怀疑药品的不良反应情况?(1)无类似不良反应 □

(2)有类似不良反应 □ 具体为 例,其中严重 例,死亡 例。4.如非口服给药,给药途径是,给药速度/量为。5.报表中是否涉及实验室、影像检查结果?(1)否 □

(2)是 □ 附“检查结果”复印件: 张。....6.患者如为住院患者,该不良反应在病程中是否有记载?(1)否 □

(2)有 □ 附该不良反应发生当日“病程记录”部分复印件: 页。...............7.患者转归情况怎样?

(1)与报表一致,无补充 □

(2)需要补充 □ 具体转归结果为 8.关联性评价:

15.严重心理问题的护理案例分析报告 篇十五

一、患者基本情况介绍

来访者:李某,女,15岁,初二学生。初一因害怕去学校休学了半年,复学后又常跑回家,后来父母怎么劝就是不肯再去学校,因此父母陪同前来咨询。

患者在初一时,给一男生写过一张表示自己喜欢对方的字条,因为不敢当面交给那位男同学,便让另一位女同学帮自己传给对方,那位男生没有任何表示,自己开始没在意,后来觉得那位女同学已经将自己写字条的事告诉了别的同学,认为大家都知道了自己的秘密,在背后说自己的坏话,看不起自己,遂不肯再上学。父母见其无法坚持学习,便为她办了休学半年的手续。休学在家时,因怕别人说自己有病,就极少外出,在家多以睡觉、看电视打发时间。半年后转学到另一学校,但依然不敢与同学交往,害怕同学知道自己过去的事,又因为离家远了更想家,于是经常不去学校,后来就坚决不上学了。因为不去上学,父母对她特别失望,经常不回家,这使她很担忧。

平素身体状况一般,13岁时因不敢上学,到医院检查没有明确诊断,曾服用一些抗焦虑的药,效果不明显。未发现家族史,但其母亲性格也较为敏感,面子观念较强。体格检查无特殊,神经系统检查未见阳性体征。精神健康检查:年貌相符,衣着整洁,说话虽有些胆怯,但语言清晰,思维逻辑正常,未查及幻觉、妄想及其余感知觉障碍,表情不太自然,伴有紧张、焦虑,自知力完整。辅助检查: SAS为32分,SDS为40分,没有明显的抑郁和焦虑。

二、患者心理问题分析

1.心理咨询诊断:严重心理问题

主要依据:来访者为少女,她的问题是不愿上学,主要是社会心理因素所致。造成该心理问题的原因较为复杂,与其早期经历、青春期性的萌动与成熟及其家庭教养、父母及本人的个性特征均有关系。时间经历一年,从无法面对同学,不愿意上学,发展到为了不让他人说自己,尽量不外出。在这段时间里,平时对李某事事迁就的父母,既不能在心理上给予安慰和帮助,反而是因为望女成凤心切,多次逼其去学校学习,这使她在精神上又产生了新的痛苦,致使该问题持续时间较长。2.心理分析

李某心理问题的产生,除特定事件的刺激外,更有其人格及心理社会因素的原因。从来访者的陈述中得知她从小受父母宠爱,形成对父母的依赖,只要有困难都由父母出面解决,缺乏独立性和判断力。如在青春期发育阶段,少女的怀春心理使其渴望与异性交往,但被老师、家长反对后不敢违抗,家长、老师认为不正经、学习不好的女孩子才会与男生交往,这一观念影响着她,但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发育使她在内心深处更渴望了解异性和两性之间的关系,于是只好从影视节目中得到补偿,又由于影视节目良莠不齐,学校和家庭都没有对这个年龄的孩子进行健康的性教育,无法形成正确的性道德观,受情爱镜头的刺激不能自持,养成了自慰的不良行为,而从父母对自己与异性交往的态度中她觉得这是不应该的,也因此而自责。这种不良的性经历,还使其产生了怕羞心理。

三、心理护理方法与技术 1.方法:

(1)建立平等友好的咨询关系,给予来访者积极的关注和共情,使其负性情绪得到渲泻。(2)运用认知-行为疗法。一是阐述心理障碍产生的个性、心理社会因素及文化因素,通过讨论、提问等方式引发来访者思考、发现其错误认知的非理发性,从而逐步领悟到引发疾病的内在因素。二是制订每日活动计划表,分散注意力,降低对自我的关注程度,树立自信心及愉快感。

(3)家庭干预治疗(咨询)。通过咨询者对来访者家庭中的成员定期进行接触与交谈,促进家庭做出某些适应性改变,从而减轻来访者的心理问题。许又新教授说:“家庭是整个生活的基础”,“家庭成员若相互供给感情上的支持,则能团结一致应付各种困难”。[1](4)家庭作业。每次面询后留给来访者的任务。如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 主动和人打招呼,逐渐扩大与外界的交往。2.护理技术:

初次面询,首先是建立信任的咨访关系。观察到李某情绪低落,觉得没人能理解自己,迫切希望有人能体谅她的苦恼,希望有人相信她的害怕是有根据的,并不是自己无端地想出来的。为此,主要是鼓励她将自己的烦恼说出来,倾听其陈述,她详细说了自己父母要逼着自己去读书,自己不愿去又怕父母伤心的矛盾心理。通过分析,使其压抑已久的负性情绪得到较好的渲泄。我表达了对她目前不敢去学校读书的理解,并引导她思索以下几个问题:自己害怕的究竞是什么?害怕的根源来自哪里? 其他同学被别人说过吗? 他们怎么处理? 让她将问题一一记录下来,下周来咨询时告诉我答案。同时布置作业,回去和父母好好谈一次,告诉他们自己希望父母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帮助自己。结束前李某表示终于有人能够理解她的痛苦了,对别人说了这么多的心理话,感到轻松了许多,表示愿意好好配合治疗。

其次,与李某父母会谈,进行家庭干预的第一步。请他们回忆在对女儿的教育过程中自己一直来的态度和教养方式及对女儿成长的利和弊。当他们谈到女儿过去的听话和现在的不愿上学的巨大反差让他们无法接受,使他们心灰意冷,以至于看女儿呆在家里,就尽量晚些回家,希望用冷落她的办法促使她尽快回学校读书时,我让他们思考一下这样做后有什么效果? 他们说没有任何作用,但也没有别的办法。为了让他们理解女儿,我又让他们换位思考,即假如他们是李某,这时最需要的该是什么呢? 是冷淡还是关爱? 当他们有所领悟时,我们一起讨论了该如何关爱孩子的问题。爱孩子应该是无条件的,有条件的爱显得很功利,往往会伤害孩子。爱的方式也是个问题,如果对小孩过于溺爱,会造成小孩长期以自我为中心,使他们难以客观地认清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与他人的交往关系上,往往表现得过于敏感或难与人人相处。

初次咨询将重点放在家庭干预上,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产生的背后往往是家庭教育的问题,个体出现心理障碍,特别是孩子,仅仅纠正个人是不够的,改变一个家的不良互动模式,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在和家长会谈中做到不责备,提问不纠缠于过去,而是着眼于现在和未来,着眼于解决当前问题。会谈较为成功,李某的家长表示一定会配合咨询老师一起对女儿进行帮助。

一周后,李某第二次面询。述说心情好了许多,与父母讨论了他们的态度问题,父母答应以后下班后按时回家,也不再要求自己一定要去学校后,心理没有那么紧张了,白天可以看一段时间的书,也试着上过一次街,买过两回菜,但父母要求自己早上不能睡懒觉还没能做到,晚上还是很爱看电视,还特别担心:下周开始要去一位退休老师家补课进校门怎么对门卫说? 别的同学看见了怎么办?我建议过一会儿再讨论这一问题,先说说上次让其思考的问题。害怕的究竞是什么? 害怕的根源来自哪里? 她说她想了很久就是害怕别人说自己,怕别人看不起自己。她认为害怕的根源可能是自己的性格,因为以前班上也有人跟男生玩而被别人说,可她们根本不管,照样跟男生玩,自己做不到。我肯定了她能认真思考自己的问题,并针对她和她同学对相似事件的不同态度和反应为切入点,说明一个人的看法和态度是如何影响到人的心情和行为的。并让她认识到:如果一个人在过分敏感的状态下可能会把事情放大,也就是说这时的感觉并不是真实的,与现实是有差距的。例如我提问:“你总说别人都在议论自己,实际上是不是听到了呢?”她回答只听到过一两个同学说过。接下来,与来访者交谈了其家庭及其成长经历。自述:是家中唯一的孩子,小学成绩好,听话,父母宠爱,凡事都不用自己动手,但家里对自己的学习要求很严。后来因喜欢和男生玩,父母不让,常把我锁在家中,我很闷,变得不爱学习,天天看电视。后来的事在上次我都告诉你了,但还有件事我不好意思说,说了会很丑,你会不会看不起我?在我的鼓励下她终于将自己喜欢看爱情片,看到一些接吻的镜头就会忍不住手淫的事说了出来。这件事对她是个很大的压力,一是认为自己是个不正经的女孩子,这是她产生自卑心理和害怕他人的一个深层次的原因,二是担心自己以前经常做,以后会影响结婚和生孩子。我从青春期发育谈到性生理和性心理健康,说明手淫只要不过度,对身体不会有太大影响,让她正确地看待,不要有思想负担。继续与其父母交流意见,嘱多鼓励少参与,对其进步要及时表扬,适当奖励,在出现反复时要相信她,不说懈气的话,培养她的自信心,激发她的自尊心和积极心态。

此次咨询,完成了来访者从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到关注自身的个性和心理障碍的过度,来访者将困扰自己已久的性心理问题倾诉了出来,这是这种错误的性观念是导致她自卑心理和害怕他人的一个深层次的原因。青少年性机能的成熟导致性意识的苏醒,使其产生了对异性的好感、爱慕之心以及追求异性的要求。但由于种种条件或观念的限制,这种要求会受到压抑或指责,令他们在异性面前产生害羞感,极力掩饰对异性的好感和爱慕,使他们处于想见异性又怕见异性的矛盾之中。李某又因家庭环境影响,做事较不成熟,让同学传了字条后方知后悔,从没有独档一面的她采取了逃避。布置作业让其进一步认清自己,启发她将自己不敢上学、怕别人说与自身的个性缺陷、心理紊乱联系起来。同时继续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及家庭治疗,共同协助来访者降低对自我的关注程度,培养独立、自信的个性。

两周后,李某第三次面询。心情较为放松,脸上有些笑容。自述:自己在家中接待了一大帮来看望自己的同学,买了好些水果给他们吃,以前当别人吃自己的东西时会觉得不舒服,但因为之前和你通了电话,明白了礼尚往来的道理,同学关心自己,自己招待他们是应该的,那天大家玩得较开心。她还说:“现在才发现以前我一点都不会和别人交往,没有朋友也不能只怪别人,我太爱考虑自己了。现在能外出,也主动去表姐家玩或和同学出去玩,自己还开始到另一个学校老师家中去补课,但还是尽量避开人多的时候,只是有一两次因想睡懒觉没有去。”她还找到了自己不少优点,例如,绘画、书法都不错,英语和作文也学得比较好,会打羽毛球,乒乓球等。还说读了我那本书后也能控制自己,不再有那种自慰行为了。

从李某的陈述中,可能看到她明显的成长,她已基本找到了自己心理问题产生的内在原因了。她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但还缺乏信心和毅力,因为不去上学可以不用去面对许许多多的问题,这正是她不能迈出关键一步的原因所在。遂采取支持疗法,肯定了她在三次咨询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及认识上较大转变,并说明每个人都不是一开始就能战胜困难的,都是一点一点进步的,相信不久之后的新学期她一定能重新回到同学中去。同时,具体地和她谈了与亲人、同学、老师、陌生人交往的一般礼貌和人们在交往中的心理需要,让她在生活中去体验,同时让她体会这句话:不敢独自在外生活的孩子是永远长不大的,我已经是个大孩子了,我不怕自己在学校生活,逃避只能使自己越来越胆怯。让她不断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而增强自信。

一个月后,来访者单独前来咨询室告诉我说自己现在准备去学校上课了,但因为上初三,暑假要补课,比原计划提前了,心理上还有些不安,但认为自己还是应该去。她自己评价自己经过两个多月的几次面谈和多次电话交流,觉得自己开始有了自信,认为自己如果努力,也可以读重点高中,甚至读大学。我及时给予了赞扬和支持,并嘱来访者在今后学习中遇到困难要及时咨询,以巩固成效。目前,李某和其母还常有电话联系,其母表示在孩子出现反复时一定会给予支持、鼓励。

四、护理的体会

青少年心理障碍的产生往往与家庭教养方式和青春期性心理问题有一定关系。此案例中的来访者正是这两方面的问题交织在一起产生的心理问题。表面上看是因一突发事件引起而害怕同学议论自己,从而不愿上学。其深层的原因一是因为家庭的溺爱,教育方式不当,导致来访者自我中心、脆弱、依赖、胆怯的个性特征,不善于与人交往,从而导致的闭锁心理;二是在青春期机能的成熟导致性意识苏醒之时,爱慕之心以及追求异性的需要被不了解孩子心理特点的父母所限制,在她做出了不同寻常的举动后及她早期有过的不良的性经历(自慰),从而产生了羞耻感、罪恶感,导致对与字条事件有关系的同学的害怕,以至于不肯上学来逃避矛盾,而这种逃避矛盾的方式又正是早期的家庭教养导致的。这是一种消极的防御,当然也是出于保护自己的目的。但由于家人不明其由,一味逼其上学,使李某的心理紊乱长达一年之久未能得到消除。咨询开始,考虑到来访者蓄积已久的担忧无处宣泄,因此并没有过多地与其谈该不该上学等问题,以免引起患者的反感和失望。而是耐心倾听,任其宣泄,来访者感到遇到了能理解自己的人而愿意配合。以此奠定了良好的咨询关系。在接下来的咨询中,没有将咨询者对她形成的印象和分析结果通过劝导、说教的方式强压给他,而是通过让其与父母亲沟通讨论、布置作业的形式引导其发现自身的个性缺陷和错误的性观念,并让其自己领悟到不上学实际上是为了逃避困难,从而找到心理紊乱产生的根源。并通过家庭干预,使其父母亲能较好配合,不再对她施加压力,从而缓解了她内心的紧张和担忧,完成了短期目标。

上一篇:怎么写校园表彰大会的邀请函下一篇:世博会观后感800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