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2024-09-29

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16篇)

1.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篇一

学好全会精神,抓好贯彻落实 ——十七届五中全

会精神学习体会

中国气象局 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 张世英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刚刚落下帷幕,中国气象局党组就连夜进行了传达,并利用3天时间组织召开了党组中心组专题学习会议。会议学习了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及温家宝总理就《建议》所作的说明等,讨论了《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框架》。通过学习,使我的思想认识有了很大提高。

一、对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认识

一是提高了对五中全会召开重要意义的认识。五中全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一次总结“十一五”、谋划“十二五”的重要会议。“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制定好“十二五”规划,落实好各项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是对《建议》的主题、主线、目标任务、重大举措有了清晰的认识。“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是科学发展,主线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学习,使我对《建议》提出的“四个更加注重”和“五个坚持”的科学内涵有了全面的了解。我认为,党中央确定的主要目标既实事求是,又鼓舞人心,采取的重大举措既切实可行,又任重道远。可以说《建议》为“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绘就了蓝图,指出了发展的方向和方式。

三是对“十一五”期间取得的巨大成就深感鼓舞。《建议》中总结了“十一五”取得的巨大成就,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了中央政治局在过去一年中集中精力抓的六件大事和八个方面的工作,使我认识到这些成绩的取得确实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从中表现出党中央统揽全局和应对复杂局面的卓越领导能力。与此同时,中国气象事业在“十一五”期间也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气象事业发展道路,取得的成就巨大,举世瞩目。回顾这些成就,使我信心十足,勇气倍增。

四是认识到《建议》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建议》指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

减灾体系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些,都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一方面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气象工作的重视,体现了气象事业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广大气象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气象工作面临的需求无止境,要求会更高,任务会更艰,做好气象工作是我们共同的责任,需要我们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

五是认识到《建议》更加注重软实力的建设。《建议》第九部分专门讲文化事业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第十二部分讲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等。使我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气象文化建设事业任重道远,是气象工作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大有可为的一项事业,从而增强了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初步思考

1、推动党内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按照中国气象局党组部署,下发关于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通知》,要求认真组织学习,全面领会精神实质,准确把握主题、主线、目标任务、重大举措。要抓好各级党组(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发挥带头示范作用;要求各级党组织结合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把学习五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学习任务;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带头思考、带头谋划、带头撰写学习体会。通过学习,把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建议》精神上来,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

2、加强党的建设,提供政治保证。十七届五中全会高度重视党的建设,指出“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直属机关党委将以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切实加强党内学习,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积极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大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十二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目前,我局的创先争优活动呈现出一个阶段突出一个着力点的特点:一是围绕庆祝建党89周年开展了各种系列活动;二是围绕汛期气象服务,发挥好“三个作用”;三是围绕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大力加强党的民主集中制建设。年底前的创先争优活动,要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围绕科学发展主题、推动全年工作任务的完成为主要内容。机关创先争优活动要以习近平同志提出的走在前、作表率要求,郑国光局长提出的“四讲四重”和转变工作作风、改进文风会风为重点;事业单位要以细化“五个好”、“五带头”标准,狠抓党员承诺践诺评诺、党员服务先进团队建设、党员先锋岗、党员服务窗口为重点。明年上半年的创先争优活动要以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抓落实、见成效、促发展”为抓手,以迎接建党90周年为契机,围绕中心创先进,立足岗位争优秀。大力营造学习先进、赶超先进、争当先进的环境和氛围。

3、组织制定好“十二五”气象文化发展规划。气象文化是气象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机关党委将以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组织制定好“十二五”气象文化发展规划。要认真总结“十一五”期间气象文化事业发展的成绩、经验,认真分析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十二五”气象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建设项目。将召开各种座谈会、讨论会和评审会,进行研究修订,使“十二五”气象文化发展规划做到软硬结合、继承和创新结合、与总体规划衔接。

4、以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完成全年工作任务。机关党委将全面审视年初全国气象局长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直属机关党委的工作计划的完成情况,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全面完成。

2.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篇二

王正喜局长强调,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即将完成“十一五”规划, 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遵循的行动纲领。全系统必须把学习贯彻落实这次全会精神作为当前的首要政治任务来抓, 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领会全会精神, 牢牢把握全国“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主线和我省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部署, 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上来, 以实际行动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再上新台阶。

王正喜局长就全系统学习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提出三点意见:

一是深刻学习领会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对这样一次重要会议的学习, 作为自身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来对待。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按照袁纯清书记“领导干部要有世界眼光”的要求, 通过反反复复、认认真真学习, 深刻领会全会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 准确把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内外发展形势, 把握科学发展的主题, 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 把握我国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机关党委要结合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 将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近期各级党组织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 认真组织好全体党员学习。

二是将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与服务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结合起来。省委7月29日召开的全省领导干部大会提出, 我省“十二五”时期要以转型发展为主线, 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质监部门服务全省转型发展, 就是要按照十七届五中全会的部署要求, 以促进全省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为努力方向, 进一步找准和明确质监工作服务全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结合点和着力点, 充分发挥质量、名牌和标准、计量、认证认可等技术基础工作的战略性、支撑性作用, 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

3.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篇三

文化厅党组对举办这次省直文艺院团改革发展及经营管理高级研讨班十分重视,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刚刚闭幕、省委九届十三次全委会即将召开的重要时刻,在我们文化体制改革特别是院团改革发展的关键节点上,举办这样一个高级研讨班,邀请专家学者与我们的院团领导同志就院团经营管理进行认真研讨,非常及时,非常必要,对文艺院团下一步的繁荣发展、改革创新必将产生重要的影响。下面,我谈几点体会。

一、时刻牢记文艺院团肩负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使命

国有文艺院团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个历史进程中,肩负着重要使命。从历史上看,国有文艺院团产生于解放初期,由两个方面组成,一部分是部队上的文工团,服务于解放战争、革命战争,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武装群众、发动群众;另外一部分是私营剧团,也是社会文化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解放之后,把部队文工团和私营剧团合二为一,形成国有院团。从1952年开始改革和组建到现在,国有文艺院团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各个时期,一直承担着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作用,对民族精神培育、国民素质提高、道德风尚培养,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历史上一系列的经典剧目,都是这一个时代创造的。在新的时代,文艺院团肩负着更重要的使命,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实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从六个方面做出工作部署,提出重大举措,每一项文艺院团都担负着重要的职责、重要的任务。

(一)创作生产艺术精品。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最重要的标志是创作生产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是怎么创造的呢?必须有一批专门的艺术人才;去精心打造,十年磨一剑。精品戏尤其得磨,急功近利是不行的,真正能够传之久远的艺术精品,必须经过长期的打磨,经过艺术专业人才的精心打造,文艺院团恰好承担着这方面的任务。就是说,繁荣发展文化艺术事业,打造文化精品,特别是精品剧目,这应该成为我们院团的一个重要使命。

(二)培养聚集高素质人才。全省文化系统拥有一大批优秀专业人才,包括演艺人才,音乐、舞美、编剧人才等等。文艺院团担负着培养聚集艺术人才的作用,这方面和艺术院校不一样,艺术院校是带有学院性质的。我们是在长期艺术演出的实践中不断的发现、培养、造就这样一支人才队伍和人才梯队。能够为我们国家和民族培养造就一批顶尖艺术人才,这是其他文化单位和部门很难做到的。

(三)弘扬引领社会主义新风正气。陶冶道德情操、弘扬新风正气、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是文艺院团的一条重要使命。宣传教育、引领风尚,培养审美情趣、弘扬社会正气,是自古以来文学艺术所承担的重要功能。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就倡导礼乐文化,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人必须在礼乐中才能健康成长,才能够立而为人,礼和乐是不可分割的。文艺院团的这些使命在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建设文化强国、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个过程中,应该进一步明确。文艺院团创造着反映时代精神、推动社会进步、弘扬社会新风、培育精神文明的鸿篇巨制,培养造就一大批群众欢迎、在社会上闪耀着德艺双馨风采的文艺大家、大师。

(四)传承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省118家国有院团中,80%以上是戏曲院团。有的地方戏曲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真正是文化艺术的活化石,每一个曲牌,每一个剧目,都是历史的积淀,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都沉积着重要的文化基因。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它们传承下去,而不至于在我们手中消亡。其他20%的院团,有歌舞,有杂技,有曲艺,也都发挥着重要的传承作用。山东民歌、山东民间舞蹈是一个丰富的宝库,亟需发掘和保护。山东民间器乐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山东杂技至少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山东曲艺深受群众喜爱,济南就有曲山艺海之称。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我们的文艺院团都担负着重要的责任。

二、正确认识文艺院团属性、功能和定位

文艺院团应该是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重要阵地,繁荣发展文化事业的一个重要器官,弘扬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培育文艺人才的重要窗口。总之,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机构。

(一)公益性。从性质、地位方面讲,国有文艺院团具有浓厚的公益性,不管是什么艺术样式的院团,歌舞、话剧、杂技、曲艺,还是京剧、吕剧、柳子、茂腔、五音戏等,不管是代表国家水准、民族特色,还是被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剧种的院团,都带有公益性质。第一,必须生产精品剧目、精品力作;第二,必须培养人才、造就人才;第三,必须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第四,必须传承优秀文化。公益性应该是文艺院团的一个基本属性。我们党成立以来,就非常重视利用文艺院团宣传、发动、组织、教育群众。战争年代,以部队的文艺院团为主,地方也有,在延安有评剧院,1944年1月,毛泽东同志就给延安评剧院作过重要批示,那个时期山东也有这样的剧团。最重要的是全国解放之后,党和政府大规模建立国有文艺院团,国有文艺院团发展到现在,它的这种作用功能,这种公益属性是不可忽视的。

(二)经营性。除了完成公益性文艺演出、政治演出之外,还有面向市场的演出,适应社会不同层次需要的演出。建国初期,国有院团从一开始成立就带有经营性。我们生产的艺术精品也有很多是在面向市场的过程中产生的,而且是通过长期的市场检验立起来的,是通过长期的市场运作为广大群众所接受的。精品创作出来不能仅仅为了参加评奖,更重要的是要接受市场的检验。

(三)两种属性辩证统一。国有文艺院团的市场性和公益性并不矛盾,往往是市场中有公益,公益中有市场。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中要求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用低票价或者优惠票为基层人民演出,就是一种公益活动,这其中有一定的

市场性,更有公益性,公益和市场是结合的,不是截然分开的。比如公益活动政府采购就带有市场性。解放初期国有院团建立时,就确定必须在市场上有半年到几个月的商业性演出,文化部1953年《关于调整和加强全国剧团工作的指示》中明确规定:“国有戏曲剧团每年至少应有六个月在剧场公演;国营话剧团、歌剧团每年至少应有四个月在剧场公演。”并同时要求“国营院团应采取企业经营的方针,使其逐步达到自给”。所以国有文艺院团一开始就有两种属性,公益性和经营性,是二者的统一体。

(四)院团改革坚持两种属性。目前进行的院团体制机制改革,有的保留事业体制,保留事业体制并不意味着就没有市场性,也需要搞经营,也需要有市场成分;有的要转企改制,转企改制的文艺院团也有公益性,而且这种公益性还很强。既然有公益性,政府就要支持;既然有经营性,就要走市场,二者无法截然分开。所以,不能以是否转制来硬性把国有文艺院团的这两种功能、两种属性割裂开来,分离开来,如果机械地、绝对地、形而上学地硬性分开,对院团是一个重大的损失,也产生认识上的错误。如果说,保留事业单位的院团只有公益性没有市场性,那院团发展就不能享受国家对文化产业政策的支持,也享受不到进入市场后的成果,同时也无法运用市场杠杆调动多方面积极性,这样,院团发展将会受到严格限制。如果说,转制院团完全是市场性没有公益性,就会失去政府的支持,失去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包括政府采购等各方面的支持,院团的生存就会受到严重影响。从目前情况看,相当一部分国有文艺院团完全依靠市场是难以存活的、难以为继的,这是一个客观现实。正是考虑到这样一个客观事实,党和政府对转制院团采取了大力扶持的政策,加大而不是减少财政投入,增强转制院团的发展后劲和内在活力,同时为了改善院团的生产生活条件而不遗余力。

(五)厘清文艺院团功能定位。只有厘定清楚,才能为院团改革发展争取更大的空间。对院团的领导同志来讲,应该进一步从根本上去明确院团的性质,为院团下一步的发展做出努力。其实,国有院团的经营管理研讨班就是基于这样一个目的、基于这样一种考虑来举办的。院团既然既有公益性又有市场性或者经营性,那么就有一个经营管理的问题,保留事业体制的院团要加强经营管理,转制院团更要加强经营管理。所以,我们必须把经营管理这一课补上,把经营管理学深、学透、学好,这样院团发展才有根本保证。

三、加快推动文艺院团改革发展

文艺工作者期盼关注改革,又害怕改革,很矛盾很纠结,实质上是对改革有一些误解,就是说,对改革需要全面认识和把握。

(一)科学认识文化体制改革与院团改革的关系。为什么一些同志怕改革,据了解和分析,是因为存在这样一种逻辑、一种认识,即“把文化体制改革仅仅等同于文艺院团改革,把文艺院团改革又仅仅等同于转企改制,把转企改制又仅仅等同于政府撒手不管,认为转企改制就是把院团推向市场任其自生自灭”。这种方式的改革在今天是不为大家所接受的,也是党和政府所不同意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到了一种“我们一感冒世界就打喷嚏”这么一个程度,我们今天能够享受到这样的文明成就,很重要的是得益于我们国家进行了三十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我们党和国家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小平同志是带头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的伟大政治家。还有实行民主选举和领导干部任期制,我们党的总书记、国务院总理连任不超过两届,这在世界上都是了不起的成就。非洲、中东一些国家出现的政治动荡,很重要的应该归咎于他们的终身制。文化体制改革:首先是宏观管理制度的改革,改革行政管理体制,从“办文化”走向“管文化”,“管办分离,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省文化厅理想的管理体制不是按照行政的办法去管理六大院团,应该是“管办分离”,文艺院团应该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省文化厅与院团的关系应该是行业管理关系。各级文化主管部门主要通过运用法律的、财政的、土地的、税收的政策等手段来支持或扶持文艺院团。因此说,文化体制改革不只是针对院团,首先改革的是宏观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包括副省级以下城市文广新局的合并,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系的建立。

(二)充分利用院团兼具的两种属性。对院团的公益性,要继续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权益,继续完善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办好惠民、利民文化工程,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需求,人们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看戏,都应该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权益,这些最基本的文化权益应该得到保障。谁来买单呢?政府来买单。人民的政府应该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权益,这是改革的方向。当然了,政府买单也和过去的行政管理体制、行政计划经济时期不一样,讲求调控性,就是说公益性也必须有一定的市场性,这种市场性就是谁的产品质量好,群众欢迎,而且服务态度好,政府就找谁去演。这就是政府采购,阳光采购,政府需要什么样的文化艺术作品,什么样的演出,列出菜单,文艺院团进行申报、投标,说明你有什么优秀的产品,可以向政府提供。政府支持不可能是撒芝麻盐,也要进行改革,这也是文化体制改革极为重要的内容之一。面向市场,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更是院团改革的重要内容,但也不是说把院团推向市场不管不问,省里建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根本目的就为改制文化企业、改制文艺院团提供足够的产业支持,一个好的剧目要投向市场,政府就把它作为文化产业项目进行支持;一个重要的演出,可以作为产业项目进行支持,一个好的人才引进计划,也可以作为产业项目进行支持。作为签约演员,成立一个工作室,或一个项目公司,就能够申请产业项目支持。总之,文化产业资金应该发挥出重要作用,不就是改革的重要内容吗?

(三)积极主动地进行院团改革探索。院团改革包括顶层设计和院团自身改革两个方面。顶层设计包括中央院团的顶层设计,各省、各个单位、各个地方院团的顶层设计,包括成立大的演艺集团,大的演出公司,这些确实不是文艺院团自身能够完全说了算的。但是院团自身的改革是院团可以自己说了算的,是能够自己主动进行探索的,不一定非要等到顶层设计方案出来。而且,院团自身的改革会推动顶层设计,有利于顶层设计更加科学务实。院团根据自身特性进行的自主改革创新,对壮大实力,发展文艺事业是有好处的,尤其是在各个方面支持力度相当大的情况下,院团利用改革去有效吸纳有利资源,是大有作为的。一方面,院团有公益性,政府会逐渐加大支持力度。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之后,特别是省委九届十三次全委会之后将会出台一系列文化强省的重要政策,对院团公益性方面的支持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院团有经营性,对院团经营性方面,扶持意见里面也会有一些重要的政策规定。省文化产业扶持基金将会大幅度地增

加,文化事业经费的规模也将会加大。就是说,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投入,各级政府,包括中央、省、市、县,增加的幅度都不会太小,如果我们不做好充分的准备,可能就会丧失机遇。希望文艺院团的负责同志,尤其是一把手,一定要从现在开始高度关注,抓住机遇,千万不要等、靠、要,不要等着改革的顶层设计,等着什么时候改,什么时候转,这些思想都要不得。对于政府公益性支持,厅机关会全力以赴地去争取,院团自己也要争取;对于政府产业支持,也要去努力争取,把产业性的文章和公益性的文章做大、做实、做优、做好。这样,院团的发展才会有基础。院团积极主动地进行改革探索应该是全方位的,团中团,院中院,事生企,一团两制,甚至一团多制都可以。譬如,可以成立文化演艺公司,院团为什么不能成立演艺公司呢?省京剧院虽然是保留的院团,成立山东京剧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又有什么不可以的?省话剧院也可以成立山东话剧演艺公司。这些工作可以抓紧行动,为什么不可以做?打造一个剧目,从一开始就要考虑它的市场性,拿到它的知识产权,成立项目公司进行市场运作,这个公司可以面向社会聘请人才,我们有的院团已经进行了这样的探索。就是说,院团创作生产的剧目,从一开始就要讲究投入和产出。不要老搞一下子几千万、几百万的这种大投入,这种投入确有必要也不是不可以的,但是要考虑怎么在市场上通过盈利收回成本。尤其是围绕着承办十艺节,全省文艺院团将会打造一批文化精品,要从一开始就要有这种市场意识。创作生产艺术精品不仅可以申请文化艺术创作资金,还可以申请文化产业资金,取得重要支持的,为什么不可以去争取呢?我们要搭好平台,抓住这个机遇,准备用好这些资金。产业资金花不出去的可能性是有的,院团要不到钱的可能性也是有的。所以,我们必须想办法让这笔钱花到我们的艺术事业上,演艺产业上,这样,院团的发展才能有一个足够的保障。实际上,团中团,事生企,一团多制,应该说这是一条很成功的经验,低成本,少震荡甚至零震荡,高产出。好多院团自身和企业进行合作、联盟、挂牌,也都是重要的经验。企业愿意支持,院团可以为他们提供艺术服务,为什么不可以啊?在这方面鼓励大家进行探索。

四、明确文艺院团改革发展需要坚持的原则

院团改革发展应当坚持四条重要原则。

(一)解放思想,大胆探索。要突破条条框框,有敢闯、敢冒的精神,小平同志曾经讲过,“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没有这一股子闯劲,冒劲,是干不成什么事业的,就会非常的平庸,在平平淡淡的日子中错失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二)实事求是,求真务实。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我们院团叫冷暖自知。改革一定是我们院团自己的事情,要发挥院团干部职工的主体作用,包括厅里面的同志,只能是给你们出主意、想办法,创造条件搭建一个平台,但是真正的改革,还要靠院团自身。因此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三个有利于”标准。小平同志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院团改革成功的评价标准就是“三个有利于”。第一,有利于解放和发展艺术生产力。通过改革,我们出戏了没有,出好戏了没有,出大戏了没有,出在社会上市场上有影响的戏了没有,出那些能立得住、传得久远的好戏、精品力作了没有。通过改革出好戏、大戏、精品剧目,改革才是成功的。第二,有利于出人才。避免院团还没有进行改革,就已经人才流失的情况。改革是皆大欢喜、多方共赢的事情,通过改革,院团实力增强了,国家财政上给予支持,企业挂名给予支持,市场上也有大的盈利空间,院团实力迅速壮大。第三,有利于维护职工的切身利益。通过改革,职工收入比过去大幅度增加而不是减少,而且通过这种收入的增加,院团各个方面的条件得到大大的改善,这不是双赢的结果吗?这样,党和政府才会高兴。改革要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这“三个有利于”应该是院团改革是非得失的衡量标准。

(四)改革目的是发展。国有文艺院团的改革,绝对不是“为改革而改革”。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文艺院团科学发展,是为了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繁荣发展,这才是衡量改革的一个根本标准。小平同志讲:“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发展是硬道理,文化发展也是硬道理,文艺院团的发展当然也是硬道理。看院团改革,最重要的是看是不是发展了。过去一年排两个或三个戏,改革之后要排好多戏。市场有多元需求,政府公益性演出也有很多需求,一年排两个戏三个戏已经远远不够用。为了在整个政府采购中更有竞争力,必须多排戏、排好戏;面向市场也是这样,青少年喜欢什么,老同志喜欢什么,农民工喜欢什么,公安干警喜欢什么,根据各行各业不同人群、不同群众的各种需求,包括为企业排戏,排各种各样的戏满足不同需求。由此,每年可能排十个,甚至更多戏,院团的同志可能会累并快乐着。文化体制改革一定是为了发展、为了繁荣,这是改革的基本考虑。

五、切实加强文艺院团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重要内容。

首先,改革投入机制。改革要为院团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创造良好的环境,是个什么平台呢?是一个投资平台。文化厅现在缺少一个文化投资平台,省财政事业费要逐年增加,但在产业资金上还是缺少的,怎么给我们的院团包括其他单位的产业发展提供足够的支持,就是要建设一个好的平台。

其次,创建一条好的院线联盟。我省的院团是好院团,同志们都是好同志,但是演艺产业形不成规模,形不成强大的合力,省里是省里的,市里是市里的,县里是县里的。省直六大院团也是这样连不起网来。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电,只有并联或串联才能产生强大的电流。世界上最著名的托拉斯、最著名的商业集团,他们的优势就在于网,电影产业也得益于网,电影院线不就是网吗?没网是不行的。我们的弱势不在每个院团,每个院团拿出来都是好院团,都是一流的院团。但是没有网络,每个院团单打独斗是不行的,是形不成力量的。所以要建属于自己的院线——演出院线和演出联盟,把全省一个个院团连成一串,连成一片,连成一张大网,只有这样,才有产生超出我们想象的巨大力量,才能形成闯荡市场、闯荡世界的足够实力。这不就是改革吗?所以,一定要立即把演出院线建立起来。不光要建我们省的,还要打出山东去,打到别的地方、区域去,应该有这种雄心壮志。

一个投资平台,一张网络,山东的院团改革才能够取得进展,才能够为院团提供一个改革发展的优质环境。

六、坚定不移加强文艺院团建设

国有文艺院团一定要加强经营管理,把经营管理作为院团建设的一个基本方面。院团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载体和细胞,必须加强建设,要把加强院团建设作为省文化厅的一个重要任务,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全面加强院团建设,包括政治建设、组织建设、思想建设、

作风建设以及经营管理诸方面。

(一)政治建设。就是要加强院团党组织建设,院团的所有共产党员都应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组织应该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的领导作用。文艺战线是光荣而崇高的,作为文艺战线的共产党员,也应该是光荣而崇高的,应该在广大的演职员队伍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要擦亮“共产党员”这个品牌,各级党组织,包括党小组、党支部、党总支、党委等等,都要在凝聚艺术人才,进行精品创作,开拓市场,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等等各个方面发挥重要的战斗堡垒作用。

(二)组织建设。文艺院团应该成为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一个利益共同体、生命共同体。所有演职员在一起,都是为了一个目标——繁荣发展。我们应该有共同的使命,形成这么一个严密的组织体系,这就是组织建设。党组织,工会组织,妇联组织,各个方面都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思想建设。文艺院团应该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即将召开的省委九届十三次全会精神,要组织大家认真学,反复学,这关系到院团自身长远的发展,一定学深,学透。要认清形势,明确任务,抓住机遇,食不甘味,寐不甘寝,把一天当两天用,抓紧时间去梳理、去研究政策,把这些优势发挥好、政策利用好,要从含金量极高的政策中挖到黄金。思想建设当然不仅包括这些,还要树立服务意识,要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二为”方向。事实上,文艺院团服务意识越强,服务越到位,获得的支持力度就会越大,获得的各方面资源就会越多。从这个角度上讲,思想建设应该说也是有效益的,不是虚的,是能够为我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的。只要善于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天道酬勤,一定会取得成功的。

(四)作风建设。国有文艺院团一定要加强作风建设,要有团结战斗、奋力拼搏、扎实肯干这么一种好的作风,这种作风我们可称之为团风或者院风。大家互相帮助,互相补台,互相扶持,互相帮衬,形成这么一种良好的氛围,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又不惹事,院团才能够红红火火,我们的事业才能够蓬勃发展。文艺院团的主要负责同志,都肩负着带队伍、抓作风这么一种责任、一种使命。院团长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一定要把作风、把队伍带好,形成独特的有凝聚力的团队精神,这也是院团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文艺院团一方面教育群众、武装群众、动员群众,另一方面也有一个文化建设问题,自身要形成有别于人的团队文化。一旦形成自己的院团文化,对增强院团凝聚力、战斗力,一定会产生重要的作用,这也是经营管理的重要部分。

4.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篇四

xx县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要求,以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农民增收致富,提高群众幸福指数为目标,以“八化建设”为重点,上下联动,合力攻坚,新农村建设全面加力提速。

一是强化责任,注重包抓实效。为了全面落实“三带三进三促”活动帮扶任务,县上制定了督查督办、月汇报、季通报、半年检查、倒查问责等制度。参与“三带三进三促”包抓帮扶的县级部门、企事业单位每月书面汇报一次工作进展,县上将总体进展情况每季度简报一次,包抓帮扶任务滞后,村庄面貌变化不明显的,对相关镇村、部门进行倒查问责、督促落实,有效调动了全县各级各部门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截止10月底,有42个部门已分别落实2万元以上的帮扶资金,县级各部门共落实帮扶资金136万元,办实事95项。

二是明确任务,形成整体合力。明确提出新农村建设以道路硬化、门前绿化、街道亮化、广场美化、农户用水自来化、社区建设楼房化、农业生产产业化、班子建设科学化等“八化建设”为重点,以镇村为主体,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县级部门帮扶协助,解决了农村工作“谁来干”、“干什么”、“怎样干”的问题,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整合体合力。今年前三季度全县共硬化村组道路275条83公里,安装路灯3400余盏,新建绿化休闲健身广场13处,建设设施蔬菜示范基地5处,新建蔬菜大棚360座,建养殖小区4个,完成20个农村社区建设,23个农村社区建设即将竣工,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显著增强。

5.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篇五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七届五中全会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作出的这个战略判断,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为“十二五”宏伟蓝图确立了战略方位和奋斗坐标。

从国际大势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演化,各国加强对华经济技术合作的意愿进一步增强。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这是我国发展所处的外部环境,有机遇也有挑战,挑战中又孕育着机遇。我们必须审时度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经济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进一步奠定我国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的有利地位。

立足国内,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提升了发展本领、创新了发展理念,我国发展的条件和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传统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城乡、区域、以及企业之间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这些决定了我们再上新台阶必须下更大的决心,花更大的气力。这是我国发展存在的内部条件,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并存,不利条件中也孕育着新的机遇。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才能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

立足本企业,能否抓住机遇,决定了我们企业能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只有抓住了机遇,企业就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弄潮儿;丧失了机遇,强盛的企业也可能停滞不前,成为时代发展的落伍者。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我们企业在“十二五”规划中的重要立足点,也是我们进一步推进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我们党员及企业员工一定要统一思想认识,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朝着既定奋斗目标迈进。

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生产管理中的矛盾,我们就一定能够显著提高生产能力、市场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使企业的航船不断向前迈进。

6.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篇六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召开以来,全县粮食系统迅速掀起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高潮。中心党总支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学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研究制定了贯彻落实意见,并结合我县粮食工作实际,以“四结合四提高”为抓手全面贯彻落实。

一是与推进创先争优活动结合,提高学习会议精神的时效性。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安排,结合当前创先争优活动进度,组织粮食系统干部职工专题学习、座谈会学习、交流会学习,进一步丰富学习内容,实现创先争优活动与学习贯彻大会精神统筹安排、相互促进。同时,充分发挥创先争优活动简报、宣传栏等舆论阵地的作用,开辟专栏、专题,大力宣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是与推进当前重点工作结合,提高全会精神指导工作的实践性。把抓好今年各项任务落实作为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重点工作,按照年初确定的“突出四个建设,落实六条措施,实现八项目标”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抓好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的落实,着力抓好县级储备粮管理、秋粮收购、放心粮油工程建设、粮食规范行政执法建设、机关“三定”方案落实、“创先争优”等各项重点工作,确保完成年度各项目标任务。

三是与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工作结合,提高发展成果的“包容性”。在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方式上,建设从粮食生产到终端消费的完整产业链,以产业链为主线打造屯留特色粮食流通新体制,构建高效粮食流通网络。在粮食调控、市场、产业、执法四大体系上调整结构,以县嘉诚放心粮油配送中心为核心,以粮油直属库等原粮集散中心为依托,规划全县“丰”字型粮食流通网络;整合现有库区资源,构建政府掌控的粮食市场保障网点体系,务求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出实效。

四是与制定系统“十二五”规划结合,提高粮食经济发展的科学性。把研究制定粮食系统“十二五”规划作为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重点任务,结合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精神,围绕粮食宏观调控、产业发展等重点,进一步修改我县粮食“十二五”发展规划,使各项指标更加科学、目标更加合理,真正成为今后五年全县粮食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全面促进粮食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为屯留社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7.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篇七

第一,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精神。各地各校要把学习领会和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要深刻领会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任务, 深刻领会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重要方针, 深刻领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 深刻领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和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 深入领会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 深刻领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对教育系统提出的工作任务和要求, 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关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决策部署和要求上来, 不断增强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不断增强广大师生员工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二, 结合实际、发挥优势, 全面贯彻落实《决定》对教育系统提出的各项任务。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 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牢固树立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 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 加强诚信教育,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弘扬科学精神, 普及科学知识。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 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创新文化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要鼓励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工作。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要优化专业结构, 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共建培养基地, 培养大批高素质文化人才后备力量。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水平, 大力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 不断拓宽文化育人的新平台新阵地。推动我国高水平教育机构海外办学, 提高孔子学院办学质量和水平。加强国际理解教育, 推动跨文化交流, 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建立面向外国青年学生的文化交流机制。高校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的通知》精神, 巩固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 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并重,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 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 加快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积极参与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 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 着力推出代表国家水平、具有世界影响、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优秀成果。积极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量的整合, 发挥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骨干作用, 重点建设一批具有专业优势的思想库。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不断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 积极参与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高校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科研开发机制, 参与文化领域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在文化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积极作用。高校要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 积极开展文化现象、文化规律、文化政策等方面研究, 为国家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提供对策和建议。

8.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篇八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1.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广播电视是党、人民的喉舌和重要的宣传文化阵地,必须坚持新闻立台、导向立台,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更加自觉、主动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一要认真做好重大宣传报道,努力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二要大力推进宣传创新。深入贯彻“三贴近”原则,坚持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坚持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数字说话,切实增强新闻宣传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建立常态化的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新闻工作机制,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体现在新闻宣传实践中,有效地回应社会关切,更好地服务百姓生活。健全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认真做好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宣传报道。加强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引导,加强舆论监督工作。三要大力发展网络视听新媒体。电台电视台要紧紧依托自身资源,加快发展新兴媒体,形成现代广播影视媒体与新兴广播影视媒体统一、协调、高效开展宣传的新格局。坚持以我为主,加快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手机电视和车载、楼宇电视等公共视听载体,加强IP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集成播控平台建设,更好地发挥各类信息网络设施作用,扩大宣传覆盖面。四要深化电台电视台内部机制改革。坚持事业体制和喉舌公益性质,重点完善管理和运行机制,着力增强活力、提高效率,强化宣传职能,促进健康发展。

2.大力繁荣广播影视节目,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在数量稳定增长的同时,把提高质量放在突出位置,努力推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精品力作。一要加强创作引导。积极引导广播影视创作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着力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鼓励题材内容、表现手法、风格样式以及制作技术手段的创新,着力提高思想艺术质量,增强思想渗透力、艺术感染力。引导广播影视创作者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坚决抵制低俗之风。二要实施精品战略。完善选题策划、资金投入、表彰奖励、组织保障等机制,重点扶持现实题材、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重大理论文献片以及工业、农村、少儿、少数民族题材等创作生产。配合党和国家的重大活动、重要庆典,精心组织重点影视作品创作生产,强化跟踪管理和指导服务,确保导向和质量。抓紧推进迎接党的十八大重点影视剧创作生产。重视和加强贺岁影片创作生产。鼓励支持优秀纪录片创作生产。实施网络视听新媒体内容建设工程。深入推进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努力推出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名牌节目和栏目。进一步办好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三要加强宏观调控。完善电影、电视剧、影视动画备案公示和内容审查制度。严格执行黄金时段国产电视剧、国产影视动画和影院放映国产影片的有关规定。扩大国产纪录片播映。以上星综合频道为重点,加强电视剧和娱乐类节目播出的宏观调控与管理。建立电影放映档期协调机制、电影票房监管机制和市场信息发布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依法打击侵权盗版盗播行为。四要完善评价体系。坚持把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评价广播电视节目最高标准,加快建立科学客观公正的广播电视节目评价标准。重视收听收视率,但不搞唯收听收视率,切实加强收听收视率调查的管理。认真实施优秀国产影视剧推荐播映制度和创新创优广播电视栏目推荐制度。认真开展政府奖评奖。加强和改进文艺批评,坚持实事求是、以理服人,褒优贬劣、激浊扬清,促进创作生产。

3.大力强化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坚持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网络,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标准,努力实现广播影视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全覆盖、均等化。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巩固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成果,大力推进20户以下自然村“村村通”,着力消灭广播电视覆盖盲区。同时加强高山无线发射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到2015年底基本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在有线电视网络未通达的农村地区大力实施直播卫星公共服务工程,2012年达到5000万户,2015年全面完成2亿户农村家庭覆盖任务。继续实施西新工程,进一步提高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广播电视有效覆盖的质量和水平。坚持“市场运作、企业经营、政府购买、群众受惠”,继续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确保每个行政村每月放映一场公益电影。按照“看得到、看得起、看得好”的基本要求,实施县级城市数字影院建设工程,着力改变县级城市电影发行放映薄弱的状况,到2015年实现每个县级城市都建有数字电影放映场所,其中60%的县级城市建有数字多厅影院。积极开展中小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放映,开展面向城镇社区、厂矿、农民工等的电影公益放映。实施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工程,2015年底前实现应急广播全国覆盖和稳定运行,更好地发挥广播电视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重要作用。

4.深化产业改革,推动广播影视产业跨越式发展。一要培育市场主体。巩固拓展广播影视国有经营性单位转企改制成果,推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将转企改制与资源整合、结构调整相结合,着力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国有骨干广播影视企业、企业集团。加快有线电视网络整合,2012年实现一省一网,同时组建国家级广播电视网络公司。在政策许可范围内,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影视产业。加快影视产业实验区、影视动画产业基地、影视制作基地、网络视听产业基地等建设发展,努力形成规模经济优势。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二要发展重点产业。加快发展电影、电视剧、影视动画、纪录片等重点内容产业,着力提高质量和效益,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推动由内容生产大国向内容生产强国转变。加快发展有线电视网络产业,着力推进由模拟向数字、单向向双向、小网向大网、看电视向用电视的转变,努力建设以视频服务为主、提供多种信息服务、可管可控、安全可靠的综合信息网络。在保质保量传输广播电视节目、确保公共服务的同时,积极发展高清电视、3D电视、视频点播、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生产生活信息、文化教育娱乐以及互联网、电信等多样化服务,全面提升网络综合效益。加快发展广播影视新媒体内容和服务产业,突出抓好网络广播影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的内容和服务,培育新的增长点。三要完善市场体系。深化电影院线制改革,加快城镇数字多厅影院建设改造,推进国有院线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鼓励支持中小城市院线和社区、农村数字院线发展。完善播映市场,拓展新媒体传播市场,积极开发影视衍生产品、后产品市场,健全产业链条,促进投入产出良性循环。加强影视节目流通交易市场建设,办好重要广播影视节展,探索发展网络交易等新型节目交易方式。

nlc202309011319

5.加快科技创新,促进广播影视数字化网络化发展。一要加快电台电视台数字化。到2015年基本实现地市级以上电台电视台节目制作播出数字化网络化。加大高清电视推进力度,重点推动省级、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以及有条件的地级市电视台提高高清节目采、制、编、播能力。积极推进3D电视试验播出。二要推进传输覆盖网络数字化。加快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双向化改造,到2015年县级以上城市有线电视网络全面实现数字化,其中80%实现双向化。加快地面数字广播电视发展,到2015年完成县级以上城市地面数字电视覆盖。加快建设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覆盖网络,到2015年完成县级以上城市地面信号覆盖。加快建设全功能、全业务的下一代广播电视网。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积极推进三网融合。三要全面提升电影数字化发展水平。加强国家电影数字制作基地建设。完善数字电影发行放映体系,到2015年全国城市高档数字银幕达到1.2万块,农村流动及社区、校园数字银幕达5万块,到2020年城乡电影放映全部实现数字化。四要加强技术研发及相关标准制定,强化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关键设备国产化,不断提高广播影视科技实力和水平。

6.加快“走出去”步伐,提升广播影视国际传播能力。紧紧围绕中央关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部署和要求,坚持与外交、外宣、外援相结合,加强科学规划,完善政策措施,全面提高广播影视走出去工作水平。一要扩大广播电视节目海外落地。完善国际采编播网络,强化信息采集、编辑制作、信号传输、节目推广等环节的本土化运作,提高新闻报道的原创率、首发率、落地率,加快打造语种多、受众广、信息量大、影响力强、覆盖全球的国际一流媒体。加快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海外落地,巩固扩大中国电视长城平台落地,推进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海外整频率落地,鼓励边疆地区广播电视节目在邻国落地。在巩固传统传播方式的同时,积极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扩大我广播电视节目在境外的覆盖面。二要加快产品和服务走出去。积极鼓励支持传承中华文明、反映当代现实、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电影、电视剧、影视动画、纪录片等影视作品进入国际市场。坚持政府推动,注重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鼓励企业以多种方式走出去,建设海外营销网络,打造国际品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坚持以进带出,搞好中外合作合拍电影、电视剧、影视动画、纪录片等。三要积极开展多层次、多样化国际交流合作。

7.全面加强管理,努力提高广播影视管理水平。深化行政管理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全面强化导向把握、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能。加强宣传管理,严格执行播出审查、收听收看、视听评议等制度,严把导向关、播出关。严格播出机构和频道频率管理,控制数量、优化结构,完善退出机制,坚决查处擅自开办播出机构、擅自增设频道频率、擅自调整频道频率等问题,查处擅自使用无线转播频率的问题。继续深入开展抵制低俗之风行动。加强广告播出管理,取消电视剧中间插播广告,继续整治违规电视购物短片广告、虚假违法健康资讯广告等问题。加强影视制作经营机构、网络视听新媒体机构和网络视听节目服务机构的准入、日常监管和退出管理。加强总局监管中心、省级监管机构建设,积极建立现代化监管体系,实现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从有线、无线到卫星,从技术到内容的统一、全面、科学、有效监管。适应三网融合要求,加强IPTV、手机电视监管平台建设。加快建设国家电影市场服务监管平台。推进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等行业组织建设,强化行业自律。此外,积极推进《电影产业促进法》和《广播电视传输保障法》等法律法规的制定。

8.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广播影视繁荣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素质广播影视队伍。结合“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扎实推进总局机关干部深入基层调研蹲点活动。以重点人才工程为抓手,实施广播影视人才战略,加强专业人才培养。积极做好国家文化名家工程和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实施相关工作。实施广播影视名家培养工程和青年创新人才工程,努力培养造就各领域拔尖人才、高层次人才和领军人物,促进优秀年轻人才锻炼成长。实施采编播译首席专家制度。紧密结合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部署,深化广播影视企事业单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科学的选人用人和激励约束机制。强化从业人员资格管理,规范完善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等重要、关键岗位持证上岗制度。高度重视和加强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广播影视人才队伍建设。

(作者系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电总局党组书记、局长)

9.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篇九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深化“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坚持监管工作“首要标准”,以完善制度、规范行为、加强监督为基本要求,大力提高监狱规范管理水平,进一步建立完善监狱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提高罪犯教育改造质量,提高监狱人民警察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提高监狱工作的科学化管理水平,确保监狱持续安全稳定,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贡献。

二、时间安排

此次活动为期一年,从2011年4月至2012年3月底。

(一)准备阶段:2011年3月-4月。省监狱管理局进行部署,制定实施方案,印发有关学习规范化管理年活动文件,做好工作安排。

(二)学习培训阶段:2011年4月-5月。省监狱局和各监狱根据不同层级、部门、岗位要求,认真组织学习规范化管理年活动文件,同时加强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管理制度的学习。每人学习培训时间不得少于10天。

(三)实施阶段:2011年5月至l2月。省监狱局和各监狱认真做好各项制度的立改废工作,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检查考核,认真开展督察,严格制度落实,纠正管理行为不规范现象。适时召开现场会,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和做法。

(四)总结验收阶段:2012年1月至3月。各监狱对活动情况进行认真自查和总结,并于2012年2月15前报省局。省监狱局在2012年2月15日-2月29日对活动情况进行总结验收。

三、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监狱规范化管理年活动,使全体监狱人民警察更加熟悉并充分掌握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政策。全面健全完善并落实刑罚执行管理、教育改造管理、狱政管理、警察队伍管理、设施和经费管理等制度,规范管理行为,强化责任追究,切实将监狱管理和队伍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

四、主要任务

加强监狱执法、狱政、教育改造、生活卫生、监狱人民警察队伍、安全警戒设施、制度建设等规范化管理,使各级领导干部和全体监狱人民警察进一步掌握相关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管理制度,全面规范监所管理行为,提高依法严格科学文明管理水平。

五、具体内容

(一)进一步规范刑罚执行管理

要求:建立健全执法工作标准,严格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全面落实狱务公开。

重点:1.严格落实罪犯收监制度,规范新收罪犯法律文书查验、人身物品检查、通知家属、入监登记及建立档案等程序;

2.严格落实罪犯释放制度,建立罪犯基本信息沟通机制,为罪犯刑释后开展

安置帮教工作提供准确的信息资料,并落实与安置帮教部门的衔接措施;

3.完善落实罪犯计分考核制度;

4.规范减刑、假释工作,按照法定条件、程序提请减刑、假释,做到事实清楚,材料齐全,程序完备,文书填写规范;重点规范分监区集体评议、监区长办公会审核、监狱提请减刑假释评审委员会评审、公示、监狱长办公会决定程序;

5.规范暂予监外执行的适用范围、提请、审批、交付和收监程序,严把病情鉴定、审查关,与有关部门的衔接手续齐备;

6.规范狱务公开工作,公开监狱执法内容、程序等,加强执法监督;

7.规范罪犯解回再审管理,认真审核相关材料,做好罪犯解回再审工作;

8.规范罪犯的诉求管理工作,落实申诉、控告、检举制度,规范程序,细化管理,及时做好登记、转递和办理、答复工作;

9.规范落实罪犯立功审批工作;

l0.规范罪犯死亡处理工作。

(二)进一步规范狱政管理

第一、规范狱政管理

要求:安全稳定五项机制和四防一体化制度落实到位,落实对罪犯学习、劳动、生活现场的直接管理和对重点人员、重点物品,重点时段、重点部位的管理。

重点:11.健全完善落实监狱安全防控、排查、应急处置、领导责任和研判五项机制;

12.完善落实人防、物防、技防、联防四防一体化制度;

13.完善落实对罪犯学习、劳动、生活现场的直接管理;

14.严格执行《监狱服刑人员行为规范》;

15.落实对重点人员、重点物品、重点时段、重点部位的管理;

16.规范罪犯分押分管和处遇管理,规范出(入)监监区、高危犯监区(禁闭室)、老病残犯监区等监区管理;

17.规范监门管理,明确警察与武警的责任划分;

18.规范罪犯会见通讯管理、出入监车辆管理、外协人员管理;

19.规范手机、酒类、毒品、现金、刀具等违禁品和危险品查禁工作;

20.规范罪犯奖惩工作;

21.规范枪支弹药及警戒具管理;

22.规范罪犯集训、禁闭、隔离审查工作;

23.规范罪犯调遣、外出就医、离监探亲、特许离监探亲等工作;

24.规范港澳台及外国籍罪犯管理工作。

第二、规范狱内侦查管理

要求:健全狱内侦查工作机构,完善、落实狱内侦查工作制度,及时有效防范和打击狱内又犯罪。

重点:25.建立健全狱内侦查工作专门机构,配齐专职狱内侦查警察,配备狱侦必备器材;

26.完善狱内侦查工作相关制度;

27.规范狱情排查、收集、研判、处置工作;

28.规范和落实危险罪犯、要害部位的排查和管控工作;

29.规范狱内侦查办案程序;

30.规范耳目物建、使用和奖惩工作;

31.及时破获狱内案件。

(三)进一步规范教育改造管理

要求:贯彻落实监管工作“首要标准”,坚持以提高教育改造质量为中心,全面落实罪犯教育改造制度。

重点:32.落实“5+1+1”教育改造模式,规范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文化教育、管理教育、劳动教育、出(入)监教育;

33.规范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34.落实对危安犯、顽固犯、危险犯、惯犯累犯、邪教类罪犯等重点人员的教育改造及相关制度;

35.规范心理矫治工作,规范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建设;

36.规范个别教育和分类教育工作;

37.规范罪犯改造质量评估,确定重点帮教对象,落实罪犯入监甄别及出监前综合评估;

38.规范监区文化建设工作;

39.规范社会帮教工作和对罪犯刑满释放时的衔接工作;

40.完善落实安全生产制度、劳动工时制度和节假日休息制度;

41.完善落实劳动保护和劳动报酬制度;

42.规范生产设备、设施和劳动工具管理;

43.完善落实罪犯劳动岗位管理及岗前、岗中、转岗培训制度和技术等级培训制度;

44.建立健全罪犯劳动改造成效评估标准;

45.严格执行生产项目准入制度,加快退出高危行业和高危生产项目;

46.规范监狱企业生产经营行为。

(四)规范生活卫生管理

要求:健全完善罪犯生活、医疗保障体系,依法保障罪犯合法权益,确保不发生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重点:47.完善罪犯伙食管理制度,按照实物量标准供应罪犯伙食;

48.规范罪犯食品、药品采购验收、农药检测、存储、加工制作、食品分发和食品留样管理;

49.规范大宗生活和医疗物资的招标采购管理,完善罪犯物资供应管理制度,落实进货渠道、商品种类、商品售价、购物过程管理;

50.规范监狱医疗机构的执业许可取得和医务人员的依法行医活动;

51.规范新收罪犯入监体检项目和程序,规范罪犯健康体检和健康档案的建立和管理;

52.规范传染病、精神病和艾滋病等特殊病犯的集中关押、管理和治疗;

53.规范罪犯狱内就医程序和外出就医条件及审批程序;

54.规范罪犯危重病情告知其家属等相关工作;

55.规范监狱罪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建立和管理;

56.规范罪犯狱内个人钱款及消费管理;

57.规范监舍内务卫生评比工作。

58.规范监狱日用品供应站管理。

(五)进一步规范警察队伍管理

要求:政治建警,依法治警、从优待警各项措施得到全面落实,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监狱人民警察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重点:59.规范警察日常执法管理行为和值班、备勤工作,规范职位设置、任职资格条件和岗位工作要求、责任要求;

60.规范警力配置,落实75%的警力配置在监管改造一线;

61.完善落实“凡进必训”、“凡晋必训”、“定期轮训”的执法培训机制;

62.落实监狱主要领导干部、领导班子成员以及重点岗位警察交流轮岗工作;

63.严格执行监狱人民警察“六条禁令”,规范警务督察工作;

64.完善警察考核机制,规范执法考评和执法责任追究体系,严格执行警察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65.规范警察着装管理,严肃警容风纪,树立良好执法形象。

(六)进一步规范设施和经费管理

第一、规范安全警戒设施管理

要求:健全完善安全警戒设施、设备,确保功能齐全、运行状态良好,有效提高管理执法信息化水平。

重点:66.规范监狱大门、武警哨位、围墙、电网、照明、单警装备等各项安全警戒设施装备及相关工作;

67.规范监狱隔离防护、区域功能划分工作;

68.规范监狱罪犯生活、卫生、教育改造、会见、禁闭设施及装备;

69.规范与武警部队“三共”活动的各项制度,落实武警监门哨和前置三人应急小组;

70.完善监狱监控指挥中心建设及相关制度;

71.完善通讯指挥、周界控制、监控、巡视、智能报警、门禁、路障等信息化系统及相关运行制度。

第二、规范经费管理

要求:健全完善经费管理各项制度,落实基本支出经费标准,加强审计监督和纪检监察,确保经费规范、安全、有效运行。

重点:72.规范监狱预算管理,将监狱行政运行经费、罪犯改造经费、罪犯生活费、狱政设施经费等列入政府财政预算;

73.促进完善监狱经费动态增长机制;

74.规范监狱和监狱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严格收支分开管理;

75.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规范监狱经费的管理和监督;

76.规范监狱和监狱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七)进一步规范制度建设管理

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部颁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要求,确保监狱工作制度完备、运行良好。

重点:77.按照职责分工,对监狱管理工作中凡是未建立相关制度规定的,应尽快建立健全;凡是与相关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不相符合的制度规定,尽快修改完善或者废止;

78.要结合实际,细化规章、规范性文件要求,规范监狱、监区及各部门、各岗位的管理职责和管理流程,切实把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六、活动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开展规范化管理年活动,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监狱工作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是不断提高教育改造质量,切实把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的迫切需要,是保持监狱持续安全稳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规范执法行为,促进公正廉洁执法的迫切需要。全省监狱机关一定要充分认识开展规范化管理年活动的重要性紧迫

性,采取有力措施,开展好规范化管理年活动,全面提升管理工作水平,不断开创监狱工新局面。

(二)加强组织领导。全省监狱机关要把开展规范化管理年活动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要严格按照活动的目标、任务以及时间、实施步骤要求,全面梳理并组织学习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管理制度。各监狱要根据工作中不同层级、不同岗位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要求,实行分类指导、分级组织实施。要把开展这项活动与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与开展“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起来,与狠抓监狱安全稳定、提高教育改造质量、全面推进监狱工作改革发展和队伍建设结合起来,统筹兼顾,科学安排,确保取得实效。

(三)落实工作责任。省局成立规范化管理年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姜明;副组长:许晓刚;成员:邓祖喜、程志先、李绪林、郭联好、谷桂林、夏立新、邬新芳、王绍龙、王平。下设办公室,程志先、王绍龙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设在局刑罚执行(法制)处,章礼海为办公室副主任。各监狱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统一组织开展规范化管理年活动。各监狱要加强对活动的指导,通过检查、督察等多种方式,督促各项措施的落实。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调查研究,到工作一线,到广大民警中去,了解基层情况,倾听群众呼声,认真帮助解决活动中遇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

10.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篇十

一是积极学习。组织各党委通过集中学习与自发学习相结合的方式,采取制定学习制度,明确学习目标,记录学习情况等措施,积极开展学习活动。集中学习的方法主要是,收集有关十七届三中全会内容的党报党刊,开展“读书会”活动;采取远程教育学习模式,认真观看十七届三中全会课件。自发学习的方法主要是,按时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利用工作之余阅读党报党刊,上互联网查阅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知识。目前,全县已有28个基层党委开展了集中学习。

二是热烈讨论。组织各乡镇及村级班子及时召开联席会,专题研讨《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内容,结合农村实际,积极发言,互相探讨,认真笔记。

三是深刻领会。学习与讨论相结合,边学边论,进一步深刻领会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实质,强化建设新农村意识。干部们用写日记和心得体会的方法,记录自己从开始学习到深刻领会的学习历程,对照十七届三中全会会议要求,认真剖析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政治水平,坚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信念。

11.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篇十一

这里,《决定》深刻地揭示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第一,它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提炼出关于“文化”的定义。学界的朋友们都知道,过去我们所熟悉的关于“文化”的定义,大多是从西方人类学中产生的,例如“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的方式”,当然不能说这个定义错了,但是,它没有阐述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关系,则是显而易见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中提炼出我们自己的关于“文化”的定义,这对提高文化自觉具有重大作用,我们应该很好地学习、体会。

第二,“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其中“血脉”一词是譬喻,言其重要,指文化是民族的灵魂。“血脉”是可以传承的,说明中华文化在传承创新中经历了五千多年。“五千多年”,是指中华文化从文明起源(即炎黄时代)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它连绵不断,从未中断过,这在世界上是仅见的。为什么中华文化具有连绵不断的特质?这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加以阐明,使人们都能了解中华文化这个最显著的特色。

第三,党的十七大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已提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伟大战略任务,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将此作为“文化”定义中的重要内容,体现了我国56个民族的共同愿望,反映出我国历史文化的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结合。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最重要的是“精神”二字。一是指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伟大创造精神,二是我们传承祖国优秀文化,或者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要在“精神”一词上下功夫,也就是说,在文化建设中应当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创造精神和奋斗精神得到弘扬和发展。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内容丰富。关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在六中全会的《决定》中说:“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又指出:“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这需要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阐发。

12.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篇十二

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 促进农业劳动过程机械化。在国家财政收入增长面临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情况下, 2008年12月1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2009年安排购机补贴资金100亿元, 比2008年增加60亿元, 增幅之高, 力度之大, 令人鼓舞。2008年12月27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 回良玉副总理对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的成就和购机补贴政策实施成效表示高度肯定, 会议讨论的2009年1号文件提出了进一步加快发展农机化的政策措施, 具体涉及到购机补贴、农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农机研发制造、农机作业补贴、农机信贷、燃油供应保障机制、报废更新经济补偿制度等方面, 措施之多、含金量之高, 振奋人心。这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鲜明态度, 向社会各界和广大农民发出了国家大力支持农机化发展的强烈信号。当前, 关心和支持农业机械化的社会氛围越来越浓厚, 面临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环境前所未有, 农业机械化发展形势持续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 农业机械化的步伐不会放缓。我们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领导对农机化工作的重要指示上来, 统一到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上来, 统一到这次农机专业会作出的各项部署和要求上来。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农机化工作特殊而重大的意义, 进一步坚定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信心和决心, 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紧紧抓住和用好难得的发展机遇, 锐意进取、鼓足干劲, 乘势而上, 不断开辟农业机械化发展新局面。

2. 明确任务、把握方向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指出, 要把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作为建设现代农业、拉动农机工业发展、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工作来抓, 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这表明, 农业机械化承载的功能增多, 农机化工作的舞台宽广, 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任务更加迫切而繁重。我们必须认识到, 现在农业机械化不是“要不要发展”, 而是“要什么样的发展”和“如何促进发展加快推进”的问题。越是在发展形势好、发展条件改善的情况下, 我们越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更要具备长远眼光和战略思维, 毫不犹豫地坚持好中求快、又好又快发展, 始终如一地坚持走“农民自主、政府扶持, 市场引导、社会服务, 共同利用、提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 从根本上正确把握住农业机械化工作的前进方向。张桃林副部长在这次农机专业会上, 对关系到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 作了精辟的分析和阐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要按照讲话精神, 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 集中智慧、集中精力、集中资源, 采取综合措施, 发展壮大农机服务组织, 加强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 加快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农机化公共服务和依法行政能力, 培育农机化人才队伍, 努力做到农机化发展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有机统一, 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科技水平、安全水平和服务水平全面提高, 推进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

3. 抓住关键, 突出重点

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 可以为农业稳定发展挖掘潜力, 为农民持续增收拓宽渠道, 为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动力, 为新农村建设增添活力, 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增强推力。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2009年“坚决防止粮食生产滑坡, 坚决防止农民收入徘徊, 确保农业稳定发展”, 我们必须立足全局, 服务大局, 积极工作, 贡献力量。要按照张桃林副部长关于2009年农机化工作的部署, 加快推进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 同时积极发展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 协调提高畜牧业、渔业、林果业及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机械化水平。在具体工作过程中要继续突出重点, 抓住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大事。比如, 推动制定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和法规, 启动实施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保护性耕作工程等关系到系统条件建设和农机化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 增强农机推广服务和安全监理能力等。牢牢把握发展农机合作社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和示范区建设这个主攻点, 提升水稻栽植、玉米收获、油菜播种收获等薄弱环节机械化水平这个突破点, 推广机插秧、玉米机收、保护性耕作、深耕深松等先进适用农机化装备和技术这个着力点, 抓购机补贴等扶持政策落实, 抓农机质量监管, 抓春耕“三夏”、“三秋”等重要农时机械化生产组织, 特别是小麦、水稻和玉米跨区机收, 抓部省级农机化示范区建设, 抓农机安全监理规范化建设, 不断取得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安全发展新成效。

4. 转变作风, 狠抓落实

张桃林副部长在讲话中对2009年的农机化工作作了全面的部署, 工作的思路、目标、任务都已经明确, 关键在于抓好落实, 行动要快、措施要实、工作要细。希望与会代表们回去后, 及时向当地党委和政府汇报, 迅速向本系统传达, 认真组织本单位领导班子和同志们学习贯彻好本次会议精神。要按照讲话要求, 结合实际制定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并尽快付诸行动。良好的工作作风是贯彻落实的根本保障。要继续牢固树立以民为本、为民服务、帮民解难、助民增收、保民平安的理念, 继续解放思想, 求真务实, 开拓创新, 永不停滞、永不僵化,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把会议提出的各项部署要求切实落到实处。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及鉴定、推广、监理、科研、工业、流通等单位, 要继续加强沟通、强化协作、团结一致, 形成促进我国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的最大合力。特别要强调的是, 国务院决定明年大幅度增加购机补贴资金, 对农机化主管部门既是巨大鼓舞, 更是责任压力和重大考验。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孙政才部长、危朝安副部长、张桃林副部长等领导都对实施好明年的购机补贴政策作出了明确的指示。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一定要迅速行动, 加大宣传力度, 加快实施进度, 确保农民群众早受益、拉动内需早见效。一定要切实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 规范操作, 坚决做到“三个绝不能”, 决不能在思想和工作上有丝毫麻痹, 绝不能在措施和操作上有丝毫疏漏, 绝不能在政策落实上有丝毫走样。一定要强化监督检查, 对违反规定的严肃处理, 绝不姑息。一定要把这件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把党的惠农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到农户, 尽快尽好的发挥补贴资金的最大效应, 让党和政府放心、农民群众满意。

13.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篇十三

——绥阳县公安局小关派出所

杨志红

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及领导重要批示精神,进一步加强公安队伍建设的有关要求,8月30日以来,我在县局及所领导的正确指导下,本人按照端正执法思想、转变执法作风、规范执法行为集中教育整顿活动会议精神,对照自我,重点从思想、作风、纪律、能力等方面,认真对照先进人民警察的模范事迹,对照党员先进性标准,认真检查和剖析自身存在的问题,剖析如下: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一)、业务知识不足,理论业务学习不够。参加工作以来,本人虽然一直比较重视学习,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具备的业务水平,还未达到新时期人们警察的要求。对业务知识的掌握求精求深不够。虽然感到有潜在的压力和紧迫感,但缺乏自信心,缺乏向上攀登的勇气和刻苦钻研、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和态度。

(二)、为人民服务宗旨意识不够牢固。没有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和人生追求。认为自己虽然是一名人民警察,但能力有限,只能过一种平平静静的日子,只能是既没有大作为,也不会轰轰烈烈。政治思想认识不能紧跟形势的要求。因此,在工作生活中不能始终与群众心贴心,不能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做群众的贴心人。

(三)、工作作风不够扎实,开拓创新意识不够。本人以前往往是领导安排什么工作就干什么,主动考虑工作还有欠缺,对自己的工作缺乏系统的考虑和研究;在处理领导与同事们的关系方面,为顾及面子往往自我批评多一些,忽视对同事的批评;埋头干工作多,主动向领导汇报工作和思想少;与同事们谈心交流不够,谈思想、交流业务较少。

二、整改措施和努力方向

通过这次端正执法思想、转变执法作风、规范执法行为集中教育整顿活动,使自己看清了自己存在的一些问题,但关键不是查找了问题,分析了原因就行了,关键是今后怎样督促自己拿出实际行动,扎扎实实地解决每一个具体问题。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业务素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人民警察如果不保持政治上的警惕,不增强政治敏锐性,是非常危险的。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公安工作方针政策,激发爱岗敬业的热情,积极投身到党的公安事业中去,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认真学习法律法规,不断提高自己的法纪观念,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二是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在求真务实上狠下功夫。工作中,我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和爱岗敬业的事业心,灵活运用合理的方法和措施,勇于实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高度工作责任感和踏实工作作风,严格、公正、文明地执法,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干一行爱一行,虚心好学,遇到问题多看多问多想。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扎实工作作风完成领导和人民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14.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篇十四

今天我们队集体组织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的新精神。全会就新时期新阶段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容做了补充,增添了一些新的内容。

其中有三项创新创新内容,包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强国之路。总概括后我们可以发现我国正以加强建设我国文化软实力为主要内容。大力发展我国文化的优良方面引进和扶持文化产业以经济发展促文化发展。使我国文化事业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并把中华文明推向全球,创办孔子学院,使中华文化走出去。让世界了解中国,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全面提高我国文化的竞争力。

但纵观全球,我国文化竞争力距一些发达国家仍有差距,这就充分要求我国确实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且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一些发达国家的敌对势力深感国家硬实力已对我国威胁不大。并着手以文化软实力污染我国人民的意识。所以加强国家文化安全是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15.十七届三中全会破解农村发展瓶颈 篇十五

一、坚定不移地推动土地改革

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础制度。十七届三中全会及其《决定》对土地问题的制度创新,不仅从根本上优化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制度环境,也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全会提出:“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改革最重要的制度性成果,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从长期不变到长久不变,将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利于保障农民在土地收益、土地流转、土地征用等过程中的合法权益,是真正基于保证农民最基本的生产、生活的保障。并以此肯定了我国在农村改革三十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进一步明确了坚持农村改革的方向和基本路线毫不动摇。

全会及《决定》强调,要严格规范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强调农民在土地流转的主体性地位。据统计,农民在整个土地流转过程中的收益,只占整个土地流转收益的3%~12%之间。所以,当农民拥有长久不变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耕地才能成为农民拥有的“财产权”,农民才能在同等的交易平台上运用市场化的方式,参与到土地流转中去,从而真正做到城乡统筹、同质同地同价,充分保护农民的利益。也正因为如此,才能更好地坚守住18亿亩耕地这根红线,保障我国的农业安全。

全会和《决定》明确提出,今后政府征地范围将进一步缩小,仅限于满足公共利益的需要。《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根据之前的资料,截至2007年底,80%的农用地被征用后转做房地产开发、高速公路修建等建设用地。为此,《决定》强调要改革征地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从严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逐步缩小征地范围,完善征地补偿机制。全会强调给予农民合理补偿,并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当然,我们要看到《物权法》中尚未对“公共利益”的范围进行明确,这次《决定》所做的也只是一个破题性的工作,具体措施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

同时,全会和《决定》也为进一步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留下了更大的探索空间。可以说,随着新时期农村形势的发展,现行土地承包制已有一些不适应的地方,主要是把土地等生产要素分散在一家一户,制约了土地规模经营,影响对土地加大投入的积极性。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内在要求,没有规模经营,农业生产效率就很难提高。

国家提出在承包经营权不变的情况下加快土地流转,是对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所做出的调整和完善,从而合理科学地配置土地资源。《决定》要求,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可以说,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把土地产权分解为土地承包经营权、经营权和使用权,让农民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经济组织掌握土地经营权,土地租佃者享有土地使用权,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集约和规模经营,也有利于维护农民合法的土地财产权益,有利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是新的历史时期农民获得更多财产性收入的实现条件。

全会和《决定》强调要强力推动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这也为农村宅基地管理提供了重大的探索指导。宅基地是农民的重要财产,应当保护和实现农民对宅基地的应有权益,这对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搞活农村金融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应该说,在现行条件下,宅基地及其上面建造的住宅既无法流转,又不能抵押,制约了农民土地权益的实现,不仅不利于农民致富和农村经济发展,成为农村金融发展的桎梏;而且不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严重阻碍城镇化进程。在《决定》中,允许农民依法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开发经营集体土地建设非公益项目,并强调保护其合法权益,这对农村宅基地改革和农村集体土地开发利用具有非常明确的指导意义。

从这种意义上说,坚定不移地推进农村土地改革就是解放农民、解放农村生产力,为彻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奠定了制度基础。

二、千方百计破解农村建设资金难题

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第二个瓶颈就是农村资金缺乏的问题,农村公共事业的完善、现代农业的发展等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众所周知,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还不够完善,公共财政支农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基于对“三农”这一根本制约性因素的准确把握,全会及《决定》提出了破解资金瓶颈的根本措施。

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必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众所周知,随着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城乡居民享受的社会福利差距也在加大,包括交通基础设施、交通工具、教育水平、医疗卫生、养老保险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尽管近年来政府在财政上给予农村很大支持,加大对农村投入,但城乡差距依然很大。这次全会上提出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用更大的财政投入解决农民基础生活需求、提高农村教科文卫水平,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就等于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使得他们可以腾出更多的资金和精力投身于新农村的建设。

全会明确指示,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意味着我国将从农业投入、农业补贴、农产品价格等多个方面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不断强化对农业这一国民经济基础和战略产业的支持和保护。农业支持保护是一种普遍的国际现象。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或多或少地对农业采取了支持和保护措施,尤其是发达国家无一例外地补贴农业。因而,我们要努力建立符合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各种措施要相互配套,相互补充,共同发挥作用,支持措施的覆盖面要广,要涵盖农业和农村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尤其是事关国计民生的粮食安全生产领域。

全会还提出,为保证财政对农村投入要把财政支持的做法制度化,保证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也就是说财政承诺对农村支出一年比一年多,从总量到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有了一个制度性的安排,不管财政收入产生什么样的波动,对农业的支出要能够保证。应该说,这也给广大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随着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步伐的不断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崭新格局将不再遥远。相信在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进程中,8亿农民将分享到更多改革发展成果。

全会强调,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关键在党。要求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推进农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弘扬求真务实、公道正派、艰苦奋斗的作风,以维护农民权益为重点,围绕党的农村政策落实情况加强监督检查,切实纠正损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涉农违纪违法案件。同时,完善与农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的治理机制,实现政务公开,依法保障农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这些措施的实践,为财政支农资金的顺利到位和合理使用提供了制度性的保障。

全会及《决定》提出,要“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其着眼点就是为农村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决定》指出:“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强调要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金融机构对农业金融的积极性,财政对农业金融的税收减免和费用补偿,使金融机构对农贷款收益得到保证。同时,财政对农民的直接支持和对金融机构的间接支持将改善农村外部环境,农民拿到贷款将更多地直接从事经营活动,从而增强农民的还款能力,在一定程度降低金融机构对农贷款的风险,进而刺激金融机构更加积极的开展对农贷款业务,从而形成一个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良性循环。

由此,我们可以肯定,千方百计破解农村资金问题有利于发展农民、发展农村生产力,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变革农村社会利益格局。

三、始终不渝促进农民增收

十七届三中全会敏锐地指出:当前“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我国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收入实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农民增收的步伐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农业收入依然受到自然灾害、农资价格、市场风险等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经济效益相对低下,农户增收空间较小;农村经济缺少产业支撑,农民的收入来源存在着不确定性。为此,全会和《决定》也做了积极的部署。

(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农民增收的首要渠道就是要从农业内部挖掘潜力,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从土地要收入;要积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并积极扩大农业对外开放,从国际国内市场要收入。要充分发挥农业资源比较优势,促进优势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从而形成规模经济效益。

(二)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过去10年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财产从1997年的23.61元增至2006年的100.5元,但同期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则为244.01元,差距较大。因而,全会着力于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决定》鼓励的加快土地流转等一系列体制改革就是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重要手段,允许农民以转包、租赁、土地使用权入股等土地流转方式来获得财产性收入,这也是完善土地承包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收益权的重要内容。

(三)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

一方面,要引导城市企业和居民对农业和农村的帮扶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去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从而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使农民能够享受到农产品加工、销售等二三产业附加值,通过自力更生来增加自身的收入。

(四)培育新型农民,增强农民就业的竞争力,增加非农收入。

全会和《决定》中强调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通过教育提升能力,通过医疗卫生提升身体素质,通过社会保障解决后顾之忧,从而拓展农民非农就业意愿和能力。与此同时,要认真落实国家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私营经济等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鼓励政策,并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自谋职业与自主创业;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规范企业劳动用工行为,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从而最大限度拓宽农民非农就业的渠道和途径,从而实现农民非农收入的增加。

把握全会及《决定》的精神脉络,可以清晰地发现,解放和发展农民、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农民增收、富裕农民,这是我们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没有农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全面小康。

坚信,十七届三中全会必将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并将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坚信,有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有全国各族人民的鼎力支持,有广大农民群众的辛勤劳动,我们的农村改革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将取得圆满成功。

摘要: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农村改革面临着一个重大的战略机遇期。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和精辟的论断,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现阶段我国农村发展瓶颈,着力解决农村土地、资金和农民增收问题,吹响了我国农村改革再深化的号角。

16.解读十七届四中全会 篇十六

六条基本经验指明前进方向

共产党执政60年来,神州大地上的巨变有目共睹。我们不但经济上在旧中国贫穷落后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我们进一步改革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基本经济制度,在政治上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为进一步改革开放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而且在文化战线上、在社会建设上,在军队、国防建设和外交战线上都取得重大成就,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迈出重大步伐。我们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明显提高。

四中全会作为党的建设新阶段开始的标志,认真总结了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六条基本经验,即:“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党的生机活力”;“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管党治党水平”。这些基本经验,将作为我们党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自身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

四大考验凸显执政党的忧患责任意识

不可否认,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国内外诸多挑战与困难,党的自身建设也还亟待改进和完善。这次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具体而言,当前我们党面临四大考验,即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全会对全党所处的国内国际环境、复杂局势的分析,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任务的认识,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进取的决心。

我们党执政以来,总是根据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不断向全党提出新的要求,赋予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新的内涵。因此,当前我们必须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看待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把坚持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切实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民主政治、发展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真谛。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更为艰巨。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党面临着新的历史考验。党认识到了这种考验,也有足够的勇气和毅力来面对这种考验。

四个着眼:新形势下党建的立足点

全会提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必须“着眼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着眼于增强全党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着眼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四个“着眼于”构成了推进党建的有力支撑。

首先,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不能固步自封,不能瞎折腾,更不能走回头路,而是要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进方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要求,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尤其是要结合新的时代要求,加强创新和探索。其次,党的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执政能力。这就需要全党同志时刻保持清醒头脑,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巩固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再次,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需要进一步强化全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少数党员和干部心中,已失去了原有的神圣而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错误思想作怪。因此,加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教育、引导,刻不容缓。另外,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还要进一步巩固。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失去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共产党将寸步难行,走向毁灭。现实状况尤其令人警醒,在有的地方,有的干部严重脱离群众,成为欺压百姓、作威作福的“官老爷”。我们党绝不会容忍这种人、这种现象存在下去。

全会提出的这四个“着眼于”,非常深刻,非常及时,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部署的“再推进”,是基于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瞄准更远大目标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再出发”,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立足点和落脚点。

六项任务:为夺取新胜利作出部署

全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作出了部署,主要有6个大的方面,即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积极发展党内民主;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善于推动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

关于党的思想建设,全会提出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任务。世界在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关于党的组织建设,全会强调了党内民主建设、干部制度改革和基层组织建设的任务,指出必须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根本,以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为基础,切实推进党内民主,广泛凝聚全党意愿和主张,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坚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党的坚强团结保证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全会提出,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是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关键。必须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拓宽视野选拔干部,广辟途径培养干部,满腔热情爱护干部,严格要求管理干部,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培养造就大批优秀年轻干部,健全干部管理机制。全会提出,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着力扩大覆盖面、增强生机活力,使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使广大党员牢记宗旨、心系群众。要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建设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关于党的作风建设,全会提出必须在全党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始终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以思想教育、完善制度、集中整顿、严肃纪律为抓手,下大气力解决突出问题,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形成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力量。要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以坚强党性保证党的作风建设。

关于党的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全会提出,坚决反对腐败,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必须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不断取得反腐败斗争新成效。要加强廉洁从政教育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力度,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作者系新华社记者)

上一篇:欢乐童心放飞梦想优秀作文下一篇:美术的英文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