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模式调研方案

2024-10-27

人才培养模式调研方案(精选10篇)

1.人才培养模式调研方案 篇一

暑假工学结合调研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与思考

电子通信技术系李鸣亮吴永深

2009年8月

调研对象: 云南科技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调研主题: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调研目的:明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意义,结合本系实际,思考开展工学结合教学存在的问题、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对策及建议、制订“工学结合”教学计划、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是核心、建设和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在工学结合教学中的地位

调研形式:参观相关学校的实验实训室、了解某些专业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学情况、个别访谈等

一、两校概况

1.云南科技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概况

该学院设有“信息、商学、应用技术、人文、基础”五个学部,开设有软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系统维护、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电子商务、会计、物流管理、旅游管理、文秘、旅游英语、旅游日语、园林工程技术、环境艺术设计(风景园林设计方向)、园艺技术(花卉技术方向)、建筑工程管理、电脑艺术设计、宝玉石鉴定与加工技术(鉴定与营销方向)、医药营销、中药制药技术、药物制剂技术等22个专业。与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联合开办“计算机应用技术”、“酒店管理”澳班预科专业。

学院实行与国际接轨的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主辅修制和导师制;课程设置模块化,课程、专业选择自主化,学生可自主选择辅修专业或者第二专业;入学一个月内本人申请可以更改专业。学生修满学分,可以提前毕业。学分不满或因故不能在校学习,经本人申请学院批准可以保留学籍、学分,再入学时,继续选修学分,直到学分修满。毕业成绩合格除获取毕业证书资格外,学院还要求学生取得相应专业的若干职业技能证书。学生毕业,学院推荐就业和鼓励报考省招办统一组织的“专升本”考试,成绩合格对口升入省内本科大学就读,完成本科学历,可推荐到英国、法国、日本、瑞士、澳大利亚等国家自费留学。

2.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国有公办普通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院以冶金、机械、材料、电气等工科专业为主,培养适应现代工业企业生产所需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学院是云南省“高级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昆明市“文明单位”,2007年被中国教育报中国名校600家编委会选入《中国名校600家》A类学校。学院具有招收留学生资质,目前有留学生在校就读。2007年11月学院通过国家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结论为“良好”。2008年9月,经云南省教育厅批准,以学院为龙头组建成立了“云南工业职业教育集团”。11月,经云南省教育厅评定为“省级高职高专示范实习实训教学基地”。

学院依托云南省国有特大型 企业“昆钢集团”办学,为学院的教学实习、毕业生就业创造了良好条件,“昆钢集团”现代化的生产设施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习、实践场地。学 1

院齐备的体育场为学生提供了充裕的活动场所。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的问题

座谈中普遍认为,当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存在如下问题:

1.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理念认识不足

由于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必然会带来学校管理模式、教学体系的全面变革,对学校职能部门以及专业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作量更大,教学成本更高。因此,管理部门和教师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调研发现有的教师由于习惯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对下企业、进车间指导实训时会有抵触情绪,因此工学结合在具体落实时往往会遇到一些阻力,而且由于下企业指导教师的业绩考核、工作量难以计算等原因,对教师业绩考核、津贴分配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直接参与者和执行者,由于每个人的认识不同,实践能力不同,对教学的理解把握也不同,推进有一定难度。

2.企业积极性不高

表现形式为“以工代学”,简单地认为把学生推到社会上实习就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最常见是部分企业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让学生去从事一些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简单劳动。同时,学校的教学往往要受制于企业的生产,出现了“工”“学”矛盾。企业对工学结合的积极性不高,要求企业给予学生合理报酬更是难上加难。通过调研了解到这主要是因为(1)大多数学生不具备顶岗实习的能力,只能进行一些低层次的跟岗实习,学生的不规范操作还会影响正常的生产活动,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2)企业出于企业知识产权和自我保护的需要,不愿意让实习学生知道企业的核心技术和核心机密。(3)最近一些企业受金融风暴的影响,企业用工减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积极性。

3.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的改革滞后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标准和课程设置过去大多是沿用本科的做法,没有体现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没有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更没有体现职业教育以发展技能为主的本质。有的陈旧落后,难以适应科技发展与职业提升的要求。有的太过高深不适应学生的实际学力,而大多数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重理论轻技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我系结合示范性建设在课改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整体进度缓慢,只在部分课程中进行了实施。

4.学生教育管理难度加大,问题增多

实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学籍管理、实习管理等问题将会增多,难度将会加大,如何适应新的形势要求,改革和创新学生管理办法,也是学校面临的新的难题。

二、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对策及建议

1.加强学习,牢固树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

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是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先导,因此必须突破原有的思想禁锢和思维定势,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放到一个新的高度去加以认识和理解。组织教师学习,深刻认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意义,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自身生存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中的重要作用,要认识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企业深层次参与教学过程是保证高职教育特色和质量的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要善于找准校企双方的利益趋同点,大力拓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工作思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内容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拓展的,要在明确自身办学定位的基

础上拓展思路,以就业为导向,以生产、教学、研发为依托,强化服务意识,扩大校企互利互惠的接合点。可建立以“工学交替”为主,辅以“订单”培养等多种模式的办学体制。近年我们组建了“正威”、“合盛”订单班,近期与常州巴奥米特公司达成订单培养意向等,这些都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只要是有利于双方效益提升,有利于人才培养,各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形式都可以尝试。

2.进一步调整课程设置、转变培养模式

进一步加大教学模式改革的力度,以更好地适应工学结合的需要。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为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在专业技能、务实精神和就业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提高,必须对教学的各个环节作必要调整,让学生学得进,用得上。我系准备在08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做好09级人才培养方案,重点突出工学结合特色。可以按照企业需求,改变原来固有的课程设置模式。实践课程的内容要与企业的生产作业接轨。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把专业课程细化,按照分类,实行单一模块强化学习。在每个模块学习结束后,学校与劳动技能鉴定部门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的学生取得该模块相应等级的岗位资格证书,为学生工学结合做好上岗资格上的准备。在课程设置上,要做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在课程开设和教材编排上要认真分析专业岗位技能入手,以“一技之长”为本,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在教学内容上,要删繁就简,面对实际,讲求实效。不拘泥于现行的规定教材,可确定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中级工应知应会为专业课的基本教学内容,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转变成为职业能力。实施工学交替过程中,可把原本在校内实施的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放在工厂的真实环境中进行,由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结合生产实际,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工作安排选择白天或晚上参加集中授课,解决学生“工有余”而“学不足”的问题。同时,通过顶岗实习,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校企联合培养学生,既缩短了学校与企业的距离,实现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逐步成长为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的目的。

3.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体系

针对工学结合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按照“工学结合”对教学管理的实际需求,不断完善教学管理的组织系统、信息反馈系统、评价和考核系统。系部成立校企合作办公室,全面协调和指导各专业开展工学结合的实施工作,对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建立适合工学结合需要的教学管理运行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同时,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监控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的教学质量,及时吸纳学生及家长、用人单位、企业专家、指导教师等的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与管理。

5.改革评价机制,建立全新的评价体系

以往评价方式主要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以学校及教师的评价为主。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本来就差,如果用理论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标准会打击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而单纯由学校及教师的评价难以体现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因此,在课程改革的同时评价机制也必须改革,贯彻职业学校的特征,张扬学生个性,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建立双重的评价体系,即由学校和企业同时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

以上是我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通过此次调研,使我更加深刻的理解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明确了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及时性与必要性,学会要有意识的用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同时,要不断将其与本部门工作相结合,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分析,既立足于理论,又结合于实际,为我系真正地做到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制订“工学结合”教学计划、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是核心

1.实施“工学结合”模式,必须要有切实可行的专业教学计划作支撑。

制订“工学结合”教学计划,要坚持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原则,确定培养目标、教学要求、教学方法、教学进度、教学场所和仪器设备等。在实施教学计划的过程中,校企双方都要设专人负责,认真实施,及时反馈信息,解决出现的问题,完善教学计划。

2.工与学要同时成为教学计划的规定内容,其教学组织形式可采取轮倒制。

学生到企业工作的时间应尽量安排在生产旺季,以解决企业对生产工人季节性的需求。

3.要依据“工学结合”的特点和要求,对课程设置的目的和功能进行明晰与评估。明确为什么设置(课程作用)、学什么(课程内容)、如何设置(知识掌握与技能形成的顺序)、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课程目标)。

4.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是“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重点

要确定好课程开发的方式,先在企业专家的直接参与下,对该专业的就业岗位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类,找出典型的工作任务,分析提炼出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要与实际工作情境相结合,通过工作训练,使课程体系中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融为一体。选择好课程内容后,可按工作过程进行排序。

5.将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

使学习者在获得就业所必备的工作过程知识的同时,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也得到提高。

四、建设和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在工学结合教学中的地位

建设和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是基础。

1.要与企业共建融教学、生产、科研、经营和产品设计开发于一体的具有岗位情景和职业氛围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其功能要与岗位能力要求相一致,与实训学生数量相匹配,生产条件及技术装备与相对应的专业培养要求相符合。并做到实训项目来源于市场,实训过程有生产任务要求和执行生产标准的要求,实训产品推向市场,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

2.校外实训基地是实施“工学结合”的重要场所

为了建设适应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校外实训基地,学校应积极寻求与企业合作,选择一批与专业对接、企业规模大、生产管理规范、技术先进的企业作为学校的校外实训基地,借助企业的生产设备、技术优势等来满足学生掌握技能的需要。另外,学生通过深入企业的实践,可以贴近生产一线,真正学到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并能够培养团队意识、诚信意识、协作精神和敬业精神。

2.人才培养模式调研方案 篇二

1.1 调研背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1]制定的《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中提出:到2015年, 力争100%的地市建有地市级中医医院, 70%的县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水平, 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0%的乡镇卫生院设立中医科、中药房, 7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65%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每万人口中医床位数力争达到4.78张, 每万人口卫生机构中医执业 (助理) 医师数力争达到2.4人。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3]提出大力发展医疗服务, 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 优化医疗服务资源配置;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 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等加强合作;全面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 提升中医人员健康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中医医疗预防保健特色优势, 力争使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70%的村卫生室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

目前全国医疗机构、相关企业对中医专业人才需求量大, 但中医专业人才队伍还不能满足其需要, 高层次中医专业人才不足, 基层中医专业人才严重短缺, 且中医基础差、底子薄的现状仍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通知》[4]中强调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全国范围没有统一标准, 课程设置不规范, 毕业生的理论知识、技能不能完全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等。为了积极响应职业教育的“五个对接”、“十个衔接”, 为了切实落实中医专业的科学发展, 特对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进行调研。

1.2 调研对象

学校:全国11所开设中医专业的学校。

医院:在全国范围内, 兼顾东、西部选择三级医院5家、二级医院14家、社区医院10家、康复机构8家。由学校向教学医院或实习医院发放调查问卷, 由院长、中医科主任或医务科科长填写。

学生:在所选学校的基础上, 向其在校学生发放调查问卷, 最终参与调研的学生有1 300名。

1.3 调研方式、方法

调研采取问卷调查和座谈、文献研究等形式进行。中医专业学校2009届至2013届中职中医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表、中职学校中医专业现行教学计划实施情况调查表、中职学校中医专业校内实验实训设备调查表共发放10份, 回收有效问卷10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100.0%。中职中医专业教学标准调查表A (调查对象为中医专业学生) 共发放1 300份, 回收有效问卷1 282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98.6%。中职中医专业教学标准调查表B (调查对象为实习生) 共发放1 100份, 回收有效问卷1 047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95.2%。中职学校中医专业教学标准调查表C (调查对象为保健、康复机构) 共发放8份, 回收有效问卷8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100.0%。中职中医专业教学标准调查表D (调查对象为医疗机构) 共发放29份, 回收有效问卷29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100.0%。

1.4 调研内容

本次调研设计了中医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征询表、中医专业课程开发与教学资源建设现状调研征询表和中医专业在校学生课程需求调研征询表3类调查表, 分别针对医院、企业、学校和学生进行调研。

2 调研结果

2.1 医疗机构

本次调查29家医院, 其中3家为三级甲等医院、2家为三级乙等医院, 6家为二级甲等医院、8家为二级乙等医院、10家为一级 (社区) 医院。

2.1.1 中医科室建设情况

29家医院中, 有19家医院具有独立的中医科, 其余10家医院由针灸科、推拿科或者理疗科开展中医业务。科室床位10张到80张不等, 治疗面积最小160平方米, 最大1 500平方米。被调查医院中, 中医医师均有执业医师资格证, 其中80%为中医执业医师, 其余为助理执业医师。

2.1.2 医院对中医人才的学历要求

调查显示, 2009—2013年平均每年需要的中医人才中, 本科学历者占78%, 专科学历者占22%, 对研究生也有一定需求;三级医院只接收本科以上学历的中医人才, 二级医院接收本科及少量专科学历的中医人才, 一级医院接收专科以上学历及少量中专学历的中医人才。

2.1.3 知识结构及能力要求 (见表1~2)

2.2 学校

本次调研了5所高职院校、6所中职院校, 11所学校均开设有中医专业。

2.2.1 现行中医专业教学计划执行情况 (见表3)

各学校中医专业教学计划均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了部分调整, 课程及教材内容基本符合专业设置需求。

2.2.2 各学校课程结构比例情况

公共基础课:19.3%~23.4%;专业基础课:24.8%~39.1%;专业技能课:49.2%~61.3%。

2.3 培养模式

本次调研发现, 中职中医专业的总学时平均为3 256学时, 理论课与实践课学时之比为1:1, 临床见习平均为1 200学时, 临床实习时间平均为40周。

3 分析

3.1 医院对中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大, 但对中职学历中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小

从调研的结果可以发现, 目前大多数医院存在中医岗位缺编严重的问题, 存在各种原因造成的中医专业人才流失现象, 这些都说明临床一线对中医专业人才有很大的需求量。但中职学历中医专业人才在各医院所占的比例较小, 这提示中职学校应该为中医专业学生提供升高职的条件, 鼓励学生继续求学, 以拓宽就业途径。

3.2 乡镇卫生院对中职中医专业人才需求量增大

中职中医专业人才在乡镇卫生院、康复机构等的就业率呈增加趋势, 这就要求中职中医专业毕业生必须改变就业观念, 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岗位中去。因此, 中职中医专业要取得发展, 就必须进行改革和调整, 制订新的教学指导方案, 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3.3 社区对中医适宜技术有一定的需求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 中医适宜技术在人民群众中有较高的知晓率, 中医适宜技术在我国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这为中医在社区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积极开展刮痧、拔罐、穴位按摩等形式多样的中医适宜服务, 使社区居民最终能够形成预防疾病、养生保健的意识。

3.4 注重中医实践技能的培养

从调研结果可以发现, 各中职学校已越来越注重中医实践技能的培养。参与调研的学校多选择二级以上医院作为临床实习基地, 使学生能够接受更加规范、严格的实习训练。大多数学校临床实习能够完全由临床一线医生带教, 部分学校选择由临床一线医生和学校教师结合的方式带教。由此可见, 各中职学校注重学校学习与临床真实环境的结合。

在调研中发现, 学生在医院实习的过程中, 内科病房、外科病房、针灸科病房、推拿科病房和儿科病房的实习时间较长, 平均为6周;妇产科病房、老年科病房平均实习时间为4周, 所有学校都未安排社区实习。

4 结语

以能力、素质培养为本位, 充分利用学校、医院合作共建的教学平台, 在行业专家指导下, 全面实施“工学结合、行业融入、学做练一体化”的中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整合中医专业课的教学内容, 控制专业课理论与实践学时比例不低于1∶0.4;构建实验室训练、岗前培训、技能大赛为一体的实训体系;进行综合性课程改革, 修订教学大纲, 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辐射作用;实现“学科课程打基础、综合课程强能力、隐性课程育素质”的新课程设置模式, 满足学生需求, 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进一步促进专业带头人、“双师型”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及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建设一支思想素质过硬, 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合理, 教学效果好及科研能力强, 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师资队伍。

摘要:目前全国医疗机构、相关企业对中医专业人才需求量大, 但中医专业人才队伍还不能满足其需要, 高层次中医专业人才不足, 基层中医专业人才严重短缺。通过调研我们发现, 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对中职中医专业人才需求量明显增大, 因此我们要改革中医专业课程体系, 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构建理实一体、工学结合的中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中等职业,中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调研报告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S].国发[2012]57号.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S].国中医药规财发[2011]49号.

[3]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S].国发[2013]40号.

3.人才培养模式调研方案 篇三

关键词:制浆造纸专业 人才培训 企业调研

课 题:本文系基金项目:广西2014年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2080712)研究成果。

为加快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进一步推进制浆造纸专业一体化课程改革,调整人才培训模式和人才培训目标,整合专业教学资源,建立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体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更好地为广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笔者学校组织制浆造纸专业小组深入企业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背景

1.调研目的

明确制浆造纸技术专业人才的定位目标,进一步完善制浆造纸技术专业人才培训方案,了解企业专业岗位工作要求及对专业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加强校企合作,提升人才培训质量。

2.调研对象

制浆造纸专业小组成员走访或电访了广西南宁凤凰纸业有限公司、广西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柳州两面针纸业有限公司、广西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广西东亚纸业有限公司、云南临沧南华糖业有限公司等20多家大中型企业。调研对象包括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分析部门负责人、技术专家、分析岗位班组长、一线技术人员和毕业生代表。本次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210份,回收185份。

3.调研方法

(1)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围绕目前部分制浆造纸企业的专业人才需求情况、职业面向和岗位职业能力需求、人才职业发展阶段、中职学校毕业生问卷调查情况等,通过与企业专家、中职学校毕业生直接面谈和发放调查问卷,获得大量基础资料。

(2)查阅文件和资料。主要查阅国家规划、行业背景及政策支持的文件和材料,查阅广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查阅有关招聘信息、行业规划等资料。了解广西部分纸浆造纸企业的发展,纸浆造纸行业需求情况,及时掌握人才需求动态和政策背景,分析人才市场供求信息。

二、调研情况分析

1.制浆造纸专业人才需求

(1)专业人才层次结构分析。本次调研的20多家企业中,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分别占40%、37.5%、22.5%,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60%、25%、15%。调研结果表明,专业技术人员高级工以上占18%、中级工占20%、初级工占40%,另外还有22%未取得技术等级资格。企业专业人员中,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占18%,操作人员占82%,中级工所占比例偏大。调查发现,未来企业需要制浆造纸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资格等级比例分别是:技师以上6%,高级工23.3%,中级工54.9%,初级工2.8%。

制浆造纸企业对制浆造纸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比较大,这是因为:第一,随着广西工业的迅猛发展,制浆造纸生产过程正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迅速转化,产品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制浆造纸技术岗位需要更多具有高层次职业技术能力的人才。第二,飞速发展的制浆造纸行业使用了很多具有先进技术水平的大型检测仪器,迫切需要能使用先进检测技术的高技能分析化验人才。

(2)专业人才年龄结构分析。调查发现,在20多家企业中,从事制浆造纸技术专业的人员年龄相对偏大。近些年来,制浆造纸专业发展较快,技术不断革新,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使企业更趋向于引进年轻化的专业人才,以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这对制浆造纸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

2.制浆造纸专业岗位技能和职业能力需求

调研发现,制浆造纸企业要求制浆造纸技术专业学生面向制浆工段、抄纸工段、碱回收工段岗位操作,学生须熟悉制浆造纸工艺、设备和仪表的操作和维护等;而制浆造纸化验专业学生主要面向制浆工段、抄纸工段、碱回收工段的化验部门,从事原料分析、中间产品质量控制、半成品检验、成品检验与车间化验技术管理等工作。

根据调研单位意见与建议,制浆造纸技术岗位要求从业人员具备的文化基础知识主要有应用文写作、计算机及网络等,需要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主要有机械制图、电工知识、制浆造纸工艺、制浆造纸设备与操作、制浆造纸化验、造纸机械设备维修、制浆造纸仪表及自动化等,需要具备的操作技能主要有开停机操作、设备和仪表的操作和维护等,需要具备的其他素质还有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安全文明生产意识等。而制浆造纸化验岗位要求具备的文化基础知识主要有应用文写作、计算机及网络、数学等,需要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主要有化学基础知识、制浆造纸工艺基础知识、制浆造纸化验基础知识、化验室管理等,需要具备的操作技能主要有采样、制样、称量、滴定操作、打浆度仪的使用、白度仪的使用、抗张强度仪的使用、柔软度仪的使用等,需要具备的其他素质还有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安全文明生产意识、获取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调研还发现,用人单位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道德品质非常重视,并作为考核从业人员的一项重要内容,包括能吃苦耐劳,善于思考和自我定位,有上进心;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有奉献精神;工作态度端正,踏实,勤学好问,严格遵守企业制度,有礼貌;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有较高的职业技术素质,最好还有一些特长。

3.制浆造纸专业人才职业发展阶段

通过对分析部门负责人、技术专家的访谈,获知制浆造纸专业人才的职业发展过程大致是:跟班学习,了解实验室需要检测的各项指标,熟悉样品的采样、制样、检验方法,能独立操作一些简单的分析项目;考核合格,能胜任本职工作,对新方法、新标准能独立运用,能对简单仪器进行维护和保养;积累经验,能熟练使用高级精密仪器,协助部门领导管理实验室的日常工作,修订岗位作业指导书和部门标准,指导新员工等。

4.中职学校毕业生问卷调查情况分析

通过对中职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可知:对所学专业一般感兴趣的学生占70%;所学专业的最大特点是社会需求量大,工作好找;对职业发展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是操作技能、专业理论、沟通合作和思想品德等;学校比较重视学生专业理论、操作技能、思想品德和遵章守纪等方面能力的培养,而对质量意识、工作方法、创新能力和进取精神的培养较少,学校应重视学生心理素质、职业道德等的培养;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专业理论、操作技能和文化基础得到了显著提高;所学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联系不够;所学专业应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习内容和工作岗位任务的衔接、拓宽专业适应面等方面进行改进;教师应多了解和宣传企业文化,教师的企业经验和技能水平应有所提高;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要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学校的硬件设备应跟上企业的发展。

三、结论与建议

1.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制浆造纸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应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协调统一, 一方面要有一定的知识广度,即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有过硬的实用性知识;另一方面,要有一定的知识深度,要从够用、实用的要求向基础扎实、增强后劲的更高要求转变。根据调研和分析,确定了制浆造纸技术专业定位(见下表)。

2.构建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培养综合职业能力

通过调研,分解职业任务,归纳职业能力,将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三者整合,并有效地融入职业教育。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包括制浆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碱回收生产过程质量控制、造纸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成品纸质量控制四个学习领域的课程。不仅要重视专业职业能力培养,还要注重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不仅培养学生解决工艺问题的能力以及分析化验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资料查阅和整理能力、分析能力等,以及沟通交往能力、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等,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完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学校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要根据人才培训的需要,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不断更新教学设施和仪器设备,形成教学、科研相结合的多功能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在校外,要继续拓展和落实实习实训基地,并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使学生实践的机会更多,面更广;在校内,积极建设实训教学中心,营造职业氛围,使学生的实训有更高的平台,让学生在仿真职业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4.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为保证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学校应高度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具体做法包括:安排教师定期到企业参加实践活动,增强动手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在职深造,参加课程进修、新技术培训,开展课题研究,考取专业技能资格证书等;积极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上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

5.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

职业资格证书是学生获得职业能力的标志,也是学生顺利就业的通行证。在双证书教育模式中,要强调实践教学体系的能力训练和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相结合,要求学生不仅要取得学历证书,还必须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以满足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和职业资格准入的要求。

4.人才培养模式调研方案 篇四

一、主要内容:

⒈ 市人才队伍现状:人才总量、结构分析(包括:年龄、学历、职称、专业、分布、流动状况等);

⒉ 我市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围绕培养、引进、使用等环节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特点);

⒊ 我市人才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对策措施(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人才工作机制的进一步健全,人才工作力度的进一步加大等)。

二、调研方法:

⒈ 统计收集数据(现有资料、下发统计表等);

⒉ 座谈会(乡镇部门人事干部、企事业单位有关人员、各类人才等);

⒊ 走访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国有集体企业等)。

三、参加人员:

金玉珍、周建铭、沈海良、干爱忠、胡建飞、雷伟

四、具体分工:

① 反映我市人才队伍现状的有关数据的收集由人才开发管理科、人才交流中心负责;

5.人才培养模式调研方案 篇五

为调查和了解我院近三年来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计划编制的实际情况,我办在2009年10月21日的本学期教学质量管理工作会议上布置了学院兼职教学督导员及本办的相关工作人员对我院近三年来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计划编制的实际情况进行调研,日前此项工作已圆满结束。经过大家的努力,对我院的23个专业进行了认真的调研(具体调研报告表见附表),现将相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调研方法。

1、各系兼职教学督导员从本系所开专业里选取一个专业,调取06、07、08三年编制的专业教学计划进行调研;各教学部的兼职教学督导员按照本部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个专门的方向,调取06、07、08三年编制的教学计划进行调研;教学质量办的相关工作人员选取学院其它专业,调取06、07、08三年编制的专业教学计划进行调研。

2、调研时通读三年教学计划的全部内容,然后进行纵向对比,找出三年来计划是否有所变化,变化的大小,变化的范围,变化的方向。

二、调研结果。

1、偏理工科方面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三年来大都有一定的变化:从06级采用老的课程体系,到07级采用工学模

块课程,08级则大部专业采用或逐步采用“通过分析专业典型工作任务来总结出岗位工作的行动领域,再按照人才需求的知识结构制定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教学计划则是06年是按学科体系来编制教学计划,07年是按能力模块编制教学计划,08是按工作过程来编制教学计划。象《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工程监理》、《电气自动化技术》《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给水排水工程技术》、《供用电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模具设计与制造》、《软件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专业就属于这类,这些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三年来是在保持原有计划相对稳定的基础上,适当调整了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及实践教学的时间和形式等,不断加强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2、偏文科方面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则是06、07年基本不变,08年的有一定的变化,重点是将部分课程进行整合、调整,尽可能让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要求相对应,使学生尽可能掌握职业岗位要求的相关技能。象《市场营销》、《水政水资源管理》、《商务英语》、《涉外文秘》专业就属于这类。

3、公共基础课,如:《数学》。《体育》、《思政课》等,由于各种客观原因,不能象上面两类专业那样变化。比如:《思政课》的课程安排都是根据教育部,省教育厅统一部署而安排的,2006年、2007年思政课主要课程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6.人才培养模式调研方案 篇六

一、专业改革的总体思路

1、以培养适应旅游管理与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和实用性人才为根本任务;

2、以旅游企业的实际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制定培养方案。

3、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改善课程体系,专业课教学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4、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目标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践教学学时在计划总学中的比例。

5、以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职称层次、学历层次和技术应用水平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走出去,请进来”为途径,努力塑造“双师型及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6、以旅游企业各岗位实际需要的“知识点、能力点”为基础,不断更新教学法内容,优化教案,将优秀教案印成讲义,将优秀讲义印成教材,加强适合本专业特点,起点较高,示范性较强的专业教材建设。

7、加强校内外专业实验室建设,并与省市内驰名的高星级旅游酒店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建立稳定的高档次专业实习基地,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高等旅游应用性人才的新路子。

8、规范实训教学,建立健全多形式的实训方式,加强对各种形式的实训方式进行监控,按照成熟的理论教学程序,编写实训教学大纲、实训手册、实训进度与实训导师制度。

9、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构建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10、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体系。

高职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构建一种具有职高特色,符合涉外餐企业管理与服务特点,与本校,本专业实际情况紧密结合的新型教育教学体系。

二、专业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制定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可概括为一个目标、两个面向、三项原则、四个突出。一个目标:培养目标是造就一大批服务于国际商务第一线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两个面向:面向社会、面向人才市场,服务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三项原则:应用型人才培养就是要强化“基础性、应用性、实践性”,办出应用型特色。四个突出:突出技术应用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突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体做法有:

1、整合课程结构,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充分听取专业指导委员会及校内外专业人士的意见,特别是向用人单位了解、调查各种职业岗位对知识结构的实际要求,明确各方面知识所占的比例,形成能反映专业特色并符合实际要求的课程,并以此来构建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

2、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在保证理论知识够用的同时,加大实践性教学内容的份量。实践教学体系由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应用技能训练、顶岗实习四个部分构成,纵向上形成体系,横向上与理论课程有机结合。

3、坚持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课堂进企业的培养模式。积极推

进校企合作,加强实践环节。目前已与外贸中心酒店,温泉大酒店,福州大饭店,福建康辉国际旅行社,福州榕树王旅行社,香格里拉大酒店等签订了实训基地协议,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到企业顶岗实习。

4、重新调整第五学期的课程,将该学期后半学期(后8周)的课程移至前半学期(前8周),后八周调为完整的实习周,与第六学期相连续,这项改革深受企业的赞许,也极大地方便了学生。

(二)以增强职业能力为核心进行课程建设与改革

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树立“质量、效益、发展”课程建设与改革观念,改革的具体目标是: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以职业岗位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群)的需求,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组织教师深入企业、社会开展三项需求分析,一是社会(行业、企业)的需求分析,二是高职人才规格需求的分析,三是受教育者的需求分析。经过以

上一系列分析,结合海西社会经济发展对旅游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学院发展的总体规划,在充分考虑学校现有基础、办学特色、办学条件的基础上,调整、设置和更新课程内容,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具体做法是:

(1)针对旅游行业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进行分解,将其中基本性知识、技能确定为核心技能,设计为核心课程模块。

(2)将该职业范围内适用于各个具体工作岗位的技能确定为选择性岗位技能,设计为就业方向性课程模块。

(3)多个核心课程模块和就业方向性课程模块组合成一个专业及专业化方向的课程体系。

(三)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1、校内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多年来,按照学校改革与建设的整体规划和设想,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本着“实际、实践、实用”的原则,始终将建设全面适应现代化教学与实践的、设施完备、设计合理先进、具有仿真职业环境的实训室作为专业建设的大事来抓,拟建成导游实训室,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验实训教学条件与环境。

2、校外实训条件的建设。

积极寻找校企合作达到校企双赢的机会,建立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成立学校、企业、行业领导、教授、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审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实践环节内容、学时安排等,采取校企一体、产学协作的方式共建实习基地,选择职业环境开展实践训练和技术培训,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为兼职教师参与指导工作;依托行业(企业)的职业技能鉴定与培训中心,为学生参加职业技术资格或岗位培训与考核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深入企业结合实际,真刀真枪的进行顶岗实习,并通过专业(职业)技术考核。

(1)多年来,本专业发挥行业办学及校友公司实力强的优势,在福州与专业对口单位建立了6个校外实训基地(具体情况见附件一)。将课堂建在企业,建设具有真实职业情境的教学实训基地,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引导、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等方式将校内学习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

(2)组建由专业教师、企业专家和业务骨干组成的教学团队,课程中引入公司、企业业务流程和工作项目,聘请业务骨干指导实践教学。

(3)吸纳企业实质性参与课程建设,通过职业能力分析、市场调研,召开职业能力分析专家研讨会,编制职业能力分析图表,将岗位标准、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有机结合,确定教学内容,重新制订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校企合作编写实践教学指导书等教学文件,从而构建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体系。

7.人才培养模式调研方案 篇七

一、市场调研基本教学内容的研究

市场调研本身就是一项系统工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强调课程内容系统完整, 讲解每一部分内容时, 应使学生明确这一部分内容在整个调研工作中处于哪个环节起到什么作用, 课程的基本理论体系应与实践中市场调研的运作体系相对应, 课程理论的讲解需保持清晰的脉络。

课程内容的及时更新, 密切关注实践中调研的新理论新方法, 及时地使学生了解掌握这些新知识。如近几年, 网络调研、CATI、CAPI等新兴调研方法异军突起, 在教学中, 应及时地补充和反映这些内容。

市场调研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 其内容涉及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统计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 在教学中需要及时链接学生在相关课程中所学过的知识, 需要引导学生调用自己的知识储备来理解新课。在课件中可以利用PowerPoint的链接功能, 及时链接心理学、管理学、营销学、统计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

在介绍课程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同时, 结合相应的计算机软件操作的讲解。目前实践中的市场调研几乎完全依托相应的计算机软件操作, 如抽样设计、问卷设计、资料收集、资料整理分析、报告撰写等工作均可借助计算机及网络进行, 因此,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应添加相应的应用软件操作方法的介绍。

二、系统的课内、课外实训内容和方法研究

(一) 以项目教学法为主导的课内实训方案

为训练学生良好的市场分析研究的实战动手能力, 需要一套系统完整的课内实训方案。在教学中我们尝试了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 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上世纪80年代以来.项目教学法越来越得到各国教育界的重视, 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在市场调研课程教学的一开始就可以组织学生按兴趣结合成5-6人的“项目小组”, 项目小组的成员在每个项目中, 都会扮演不同的角色, 承担不同的任务。如调研问卷设计实训项目, 每小组由五名成员组成, 分别担任调研项目委托方、调研项目小组负责人、问卷设计师等角色, 这种角色设置使学生在实训中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体验实践中类似问题的决策及执行过程。

结合课程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学习, 我们将课内实训项目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与调研各环节配合的实训。 (见下表)

第二部分实训内容是在所有章节教学项目进行完之后, 安排2-3个完整的市场调查项目, 综合训练学生运作完整市场调查项目的能力。我们组织学生进行过的综合调研项目有:我院在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 我院学生餐厅满意度调查, 大学生兼职状况调查等。这些综合案例大多和学生自身学习生活密切相关, 学生有很高的参与热情。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 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 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 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项目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 创造条件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尝试。在项目教学中, 从信息的收集、计划的制定、方案的选择、目标的实施、信息的反馈到成果的评价, 学生参与整个过程的每个环节, 成为活动中的主人。这样学生既了解总体, 又清楚每一具体环节的细节。

同时在教学实践中, 项目教学中采用的是学生项目小组的合作学习方式, 而合作学习 (co-operative learning) 受到建构主义者的广泛重视。由于事物的意义并非完全独立于我们而存在, 而是源于我们的建构, 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 教学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 使学生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的基础。因此, 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 从而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 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 通过学习者的合作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合作学习不仅有益于学生特长的发挥, 而且有助于每个学生的责任感和协作精神的形成, 体验到个人与集体共同成长的快乐。

(二) 学生课外实训的尝试

在教学中, 我们发现应鼓励学生走出去, 真正到现实中进行调研体验, 只停留在课堂模拟阶段很难使学生感受调研的真谛。积极与有调研需求的企业、专业调研公司联系, 争取参与调研实战的机会。从以往学生参与调研实战的情况来看, 学生对参加调研实战的兴趣很高。实战检验了学生对于理论知识掌握理解的程度, 检验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教学中我们组织学生配合企业单位进行的调研项目有:济南市居民耐用消费品需求状况调查、在校大学生计算机培训需求状况调查等。

通过实践活动, 增加了学生和实践单位的沟通与联系, 使双方都受益非浅。使学生了解了社会, 更锻炼了意志和吃苦精神, 也增强了服务意识。更难能可贵的是学生实践期间的一些建议引起了实习单位的重视, 并且他们也学到了大学生良好的文明和知识修养。本实践环节加强了企业和学校间的联系, 对学生的毕业实习、就业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市场调研课程教学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与以往的教学方式相比, 改革后的课程教学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将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

首先, 改革后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 正确理解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之间的关系,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改教师“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为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在课内实训方案的项目教学中, 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 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 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 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项目教学主张师生的双向互动, 认为整个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积极热情参与及投入,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自身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

其次, 改革后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熟悉职业实践。无论从实践性调研项目的设计、组织还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评价, 都要求教师要具有一定的职业经验, 了解实践中企业的市场调研活动, 只具有专业理论知识, 而不熟悉职业实践的教师已经很难胜任教学工作。这就要求加强师资项目教学能力培养, 在拥有扎实学科知识的背景下, 力求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职业操守。

最后, 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综合控制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在项目教学中, 教师会面临处理学生项目实践中的一些应急问题, 这需要教师协调各学科知识, 不仅要娴熟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了解相邻学科、相关学科及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团队合作的能力, 教师要从个体的工作方式走向合作, 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联合起来进行项目教学研究。

摘要:本文旨在探索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市场调研实战能力的培养模式, 研究证明在系统讲授调研的理论和方法的同时, 配合建构主义理论中的项目教学法进行课内课外实训, 对学生市场调研实战能力的培养成效显著。

关键词:市场调研,建构主义,项目教学法

参考文献

[1]曹扬.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 2004, (04) .

[2]徐涵.项目教学的理论基础、基本特征及对教师的要求[J].职教论坛, 2007, (06) .

[3]张奇.项目驱动式教学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探索[J].计算机教育, 2007, (05) .

8.人才培养模式调研方案 篇八

【關键词】中高职衔接 职业教育 培养模式

引言

近年来,高职院校对口专业中职招生的规模不断扩大,中职院校的考生成为了高职院校生源的又一主力军。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我们发现,中职院校对口专业进入高职学习的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但学的比较粗浅,在再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学习积极性不高,使得整体教学效果不好,学生的水平达不到教学要求。其次由于理论基础的欠缺,在大赛等拔高学习中,学习难度较大,使得其后期的发展非常受到局限。

所以,中高职衔接工作势在必行。为此我们提出了高职与中职院校对接的“3+2+1”的模式。

一、中高职衔接招生模式

高职与中职院校对接的方式可采用“3+2+1”的模式,即三年在中职院校学习,学生在第5个学期结束后,要通过规定的2门专业核心课程的考试,考试由我校与合作中职校联合命题,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被取消“3+2+1”班的学习资格。进入我系继续进行两年的深入学习,将中职的实用性、操作性、工具性目标与高职的技术性、创造性、人格化目标优化整合,达到培养目标,从而进入最后一年的顶岗实习阶段。

二、培养目标与课程方面的衔接

(一)校校、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我校聘请中职校的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全程参与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探讨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就业岗位和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等。将职业技能培训纳入教学计划,分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中职阶段达到初级水平,高职阶段进行中级、高级培训。部分实训条件有限的合作中职校,可利用我校实训条件优势,增加实训内容,做到资源共享。

(二)课程体系统筹,六年融会贯通

我校与中职校根据培养目标,以全局观念统筹构建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由浅入深:中职课程重基础,强应用,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高职课程重实践,强创新,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

文化基础课程注意中、高职层次知识点的有机融合,以适应其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的需要,中职阶段注重基础素质教育;高职阶段开设提升理论及应用水平的通识课程,加强职业素质教育。专业课程以技能训练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有机结合。职业素质拓展课程以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重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以机电工程专业(3+2+1)为例,所对接的中职机械专业主要学习机械制图、机械零件等相关基础知识,为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高职阶段开设二维三维软件应用、电工电子技术、机床电气控制等职业技能训练课程,检验和提升中职阶段学习效果,为学生就业顶岗实习做准备;开设PLC控制、自动化生产线等拓展课程,为学生的职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并组织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顶岗实习让学生熟悉企业和社会,为后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过程与评价的衔接

(一)加强交流沟通,联办教研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我校每学期要与中职校联合举办各对口专业关于课程衔接的教研活动,两校的专业教师一起以3+2+1课程衔接为核心议题,研讨计划、规划教材、交流心得。每学期开学之初,组织所有参与3+2+1教学的教师进行讨论,分析学生特点。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对既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筛选,选取和现实生活较为贴近的部分,设计学生参与度高的教学互动环节。

(二)了解学生需求,改革教学方法

通过班级信息员、班会,定期了解学生对课程的评价与个人感受,向任课教师进行反馈,任课教师展开专题教研活动,交流经验。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鼓励教师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教学方式,让学生有新鲜感。针对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应试惯性较强的特点,设置形式较多的测验环节,利用测验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关注。

(三)教师队伍共建共享

建立中高职教师相互兼职、跟班学习制度,高职学院选派优秀专业教师到试点中职学校担任教学任务和进行业务指导,中职学校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高职学院跟班学习,形成 “教师互派、定期研讨、常态沟通”的机制。建立中高职共同培训教师和兼职教师共享制度,试点院校联合培训教师常态化,高职学院兼职教师根据需要到试点中职学校兼课或进行教学指导。强化试点专业教师大团队建设,形成由牵头高职学院优秀教师为专业带头人、试点院校骨干教师为主体、专兼结合的试点专业教师大团队,带动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

四、关于中高职衔接的建议

(一)加强专业及课程标准衔接

中、高职专业的衔接宜以专业群的形式宽口径衔接, 这样一来,在接口上就有了更强的相容性、衔接性, 在专业目标定位与内涵建设上就有了更大的互补递进空间。专业的衔接最终要通过课程的衔接来实现。在课程目标衔接上, 要将中职的实用性、操作性、工具性目标与高职的技术性、创造性、人格化目标优化整合。在课程内容衔接上, 要根据中、高职相近专业大类的特点和要求, 制定相互衔接的、统一的课程标准, 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 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 又要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 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

(二)尝试高职预科教育

建议面向中职校各专业毕业生,开展由高职院校主办、中职学校协办的高职预科教育。这样可以使高职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培养方式等方面,尽早对培养目标进行系统设计和具体分解,避免理论课与专业课及技能训练的重复,进一步提高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周香玲编.职业教育的发展要从外延转到内涵 [J].机械职业教育,2014(6).

9.人才培养模式调研方案 篇九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方案》精神,结合呼伦贝尔市民族教育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认真执行国家和自治区一系列民族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坚持“优先重点”发展方针,加强双语教育工作,不断推进改革创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学习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改革目标

实施民族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造就一大批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本领,学习使用蒙古语言文字和汉语言文字的蒙汉兼通各类人才,大力推进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重点工作是全面加强蒙古语言文字和汉语言文字授课的双语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总体目标是:经过“十二五”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改革发展,在民族教育领域建立更加完善的能够满足少数民族对优质教育需求,体现地区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民族教育体系;做到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相衔接,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技能培训相沟通,师资队伍、教学资源、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相适应,教学方法、质量标准、监测手段、评价制度相配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学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相协调,各项优惠政策支持与社会良好环境创设相结合,能够满足少时民族对优质教育需求,体现地区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民族教育体系,全面形成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辈出的双语教育体制机制,为繁荣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维护祖国统一和边疆稳定,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社会和谐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具体目标

(一)2015年前实现民族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特别是蒙古语授课中小学办学条件全部达到标准化,使各级各类民族学校办学条件达到当地同级同类学校的先进水平;实行双语教学的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义务教育巩固提高工作走在全市前列,高中阶段教育高标准普及达到特色化发展要求,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努力实现我市民族教育整体发展水平进入全区先进行列。

(二)组织实施“呼伦贝尔市民族教育发展水平提升工程”,按照工程实施方案落实相关责任,完成各阶段目标任务;逐步实现各级各类民族教育在旗市区域内的协调发展;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是接受双语教育的学生能够比较充分地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各层次办学机构的双语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民族中小学的特色创建工作要有显著成效。

(三)健全完善国家课程为主体,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补充,各级各类教育相衔接,教学模式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双语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建立健全双语教育的质量标准、监测手段和评价制度、督导检查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和工作机制。

(四)各级个类学校少数民族在校生所占比例应适度高于其人口所占比例,提高普及化程度和平均教育年限;接受双语教育的在校生规模稳步增长,不断促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发展;双语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蒙汉两种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要符合培养双语合格人才要求;民族中小学校长队伍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要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

三、工作任务

(一)全面加强双语教学。我市双语教学模式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以蒙古语言(朝鲜语言)文字授课为主加授汉语言文字,第二类是以汉语言文字授课为主加授蒙古语言(朝鲜语言)文字(以下简称双语教学一、二类模式)。要健全完善双语教学一类模式。逐步从小学二年级起施行部分地方课程使用双语教学。

(二)施行双语教学应坚持“四个原则”。一是坚持依法推进、遵循规律、保障权益的原则;二是坚持面向未来、立足发展、扩大交流的原则;三是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的原则;四是坚持育人为本、注重效益、提高质量的原则。

(三)创设双语教学语言环境,严格区分不同地区的语言环境、充分考虑各民族学生的语言基础和认知规律,坚持学科知识学习与语言能力培养相统一。要尊重学生和家长意愿,自主选择学习用语。各级各类学校要创造条件,在不同学习阶段、不同学科内容等方面,合理选定教学语言,为学生提供使用不同语言文字学习的条件。

(四)依据自治区制订的课程计划和教学要求,双语教学工作要逐步实现学前教育阶段开设双语会话课程,培养幼儿学习蒙汉双语兴趣;义务教育阶段奠定双语基础,基本掌握蒙汉两种语言文字;高中阶段教育提升双语能力,熟练应用蒙汉两种语言文字。

(五)呼伦贝尔学院和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要切实加强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工作,重视相关学科重点建设,拓宽专业面向,努力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双语型合格人才。

(六)实行双语教学的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执行自治区下达的教学计划,切实保证汉语教学和蒙古语文教学课时,组织开展加强蒙汉双语交流的各类文体和竞赛活动,大力提高学生学习应用蒙汉双语的能力。实行双语教学一类模式的民族学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免费参加国家实行的“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并获得相应等级证书。实行双语教学二类模式的民族学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免费参加自治区推行的“蒙古语文应用水平等级考试”并获得相应等级证书。凡获得相应考试合格证书者,在升学、就业等方面享受自治区有关政策待遇。

(七)鼓励各民族学生自愿进入民族学校接受双语教育,相互学习语言文字,促进感情交流。各级各类普通学校要按照自治区课程设置要求,积极开设蒙古语文选修课,使用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材。动员全社会力量,营造和谐语言环境,增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八)加大双语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力度。按照呼伦贝尔市“草原英才”工程规划安排,围绕“教育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工程实施方案以及《呼伦贝尔市教育系统“61324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要求,以教书育人楷模、名师、名校长、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培养评选工作为抓手,有效地完善双语教学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机制,提升人才工作的水平;建设数量足够、学科配套、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双语教师队伍;积极组织双语教师参加国家级、自治区级各类培训,开展市级各学科双语教师的学科知识补充、教学能力提高、教育理念更新等方面的多样化培训。

(九)在民族教育领域大力开展教学研究、科学研究、资源建设、特色教育、协作交流活动。建立健全各级教科研究和现代远程教育机构,充实双语教学主要学科研究人员,发挥理论引领和实践指导作用;加强对各级各类民族学校的特色化办学指导工作;广泛开展多领域、跨地区的民族教育协作交流活动,提高民族教育教科研能力。

四、政策措施

(一)坚持贯彻“优先重点”发展方针,巩固完善“两主一公”办学模式,全面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制定的各项优惠政策,建立民族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工作运行和政策保障机制。做到在研究教育政策时,事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民族教育,财政资金投入优先保障民族教育,公共资源配置优先满足民族教育。

(二)市政府根据财力状况,在继续确保民族教育专项资金300万元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民族教育专项资金额度。民族教育专项资金必须专项用于解决基础教育阶段双语教学学校教学仪器设备购置、双语教师培训和蒙古文课外读物的研发等。各旗市区政府也要根据本地区民族教育发展需要,安排相应的专项资金,促进民族教育的快速发展。

(三)大力宣传自治区制定的民族教育有关政策:对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双语教学学生实施免费教育政策;从2012年秋季开始逐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双语教育寄宿制学生的生活费补助标准,同时要对普通高中双语教育寄宿制学生实行生活费补助政策;对双语教学一类模式高中毕业生考入区内高校实行减收学费政策;将少数民族预科生纳入生源地政府贴息贷款体系;对家庭经济困难、品学兼优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实行优先享受国家和自治区各项助学、奖学金政策;在区内高校招生工作中对双语教学一类模式考生实行单列招生计划、单独划线、单独录取政策;稳定并逐步扩大区内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规模政策;争取国家部署高校和内地高校在协作培养、招生政策方面大力支持,组织实施国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鼓励兼通蒙汉两种语言文字的考生报考,加快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自治区组织的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服务基层项目人员招募,应对少数民族高等学校毕业生予以倾斜等。

(四)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督导检查力度。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把民族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地区、行业、部门人才培养规划,精心组织实施,大力营造少数民族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建功立业的良好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加大对民族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把自治区民族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落到实处。

10.调研方案_领导调研方案 篇十

调研是掌握和研究某种情况,制定方针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调研之前做好方案的撰写很有必要。现在爱汇网小编就来为你提供一些调研方案参考。

调研方案1

一、调研主题

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

二、调研时间

20XX年11月21日左右

三、调研内容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特征;(二)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及精神文化生活载体的建设情况;(三)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对策建议及与其相关的具体问题。1.政府部门围绕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让新生代农民工无差别享受公共文化服务;2.社区主要围绕如何加大投入,加强硬件设施方面建设,有针对性地增强文化服务供给;3.企业、社会团体围绕如何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开展活动,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4.各级团组织结合共青团既有工作格局中重点工作,就如何进一步综合用好各种工作资源、服务载体、方式方法等来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进行研究分析,提出意见建议和工作措施。

四、调研方式 围绕调研课题,通过问卷调查,针对各级团组织、新生代农民工、政府有关部门、社区、企业等开展调研活动。调研工作将采取普遍调研与重点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具体安排如下:(一)普遍调研各乡镇(街道)团委(团工委)、市直各单位团组

织要对照调研内容,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联络优势,主动争取党政部门和企业业主的支持,积极联系相关部门及企业的政策资源优势开展调研,对本辖区内新生代农民工精神生活工作进行系统梳理和全面分析,重点总结和归纳,形成构建贴近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载体以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调研报告,并就下一步工作思路和措施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的建议。

(二)重点调研团将组织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深入到部分单位进行调研,就构建贴近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载体,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有关问题进行调研。重点调研采取座谈、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调研中广泛听取青年团员、农民工代表、企业负责人及所在地党组织负责人和团组织负责人的意见和建议。重点调研地点有泰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济川街道、江苏济川药业、泰州远大家私等。

市政府赵来盱调研活动方案

一、接站时间: 11月18日下午14:00地点:宁连一级公路金湖至盱眙入口处陪同领导:安立波、杨志明及县商务局局长江淮滨11月18日下午13:30时,在县政府集中乘车出发,前往接站地点迎侯,县电视台、报社、网站等媒体记者随行。

二、观摩时间: 11月18日下午14:30-16:00 地点:县经济开发区 路线:龙虾集团总部大厦昌盛电气(玉兰大道、泗水路)江苏嘉亦特液压(金源路)天源鞋业(金源路、葵花大道、淮水路)远成轴承(玉兰大道、虎山路)玖川粘土(凹土园)亚金太阳能光伏(凹土园)瑞峰针纺织(东方大道、金源路、金桂大道)阳光巴黎(东方大道)宇特光电科技(甘泉路、合欢大道)陪同领导:李森、安立波、杨志明及相关部门负责人

三、座谈时间:11月18日下午16:00-16:30 XX波、杨志明、黄其华及相关部门负责人

四、召开淮安市县(区)利用外资首家首次超2元庆祝大会 时间:11月18日下午16:30-17:30 X志远、杨志明、黄其华等,19个乡镇主要负责人、县直副科级以上单位主要负责人。

议程:

1、沈友松副秘书长主持;

2、市商务局副局长倪健华宣读、市政府贺信;

3、赵向李森颁发奖金;

4、李森讲话;

5、赵讲话。

五、晚宴

时间:11月18日下午18:00 晚宴结束后,由县领导礼送至宁宿徐高速入口处

六、工作分工

1、县政府办:负责会议通知、会衔制作、会场布置、席卡,李讲话稿撰写;

2、县接待办:负责车辆、晚宴安排,餐卡制作,接待手册编印等;

3、县商务局:负责与市商务局对接、各活动之间衔接、现金支票牌制作,全程跟踪服务;

4、县重点办:负责观摩线路、观摩点欢迎牌、项目简介牌落实;

5、县公安局、城管局:负责安排警车开道、观摩线路秩序;

6、县电视台、报社、网站:负责活动全程宣传报道;

8、县效能督查局:负责活动期间的会风、会纪督查。调研方案2

一、调研目的

以组工干部社会调研为平台,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组织部长会议、全省组织部长会议精神和全县三级干部大会的安排部署,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围绕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和当前基层组织建设的重点工作,调查了解情况,广泛征求意见,进一步加强组工干部同基层干部群众的联系,进一步谋划全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20XX年组织工作,推进全县组织工作创新发展。

二、调研课题

1、当前村级组织换届工作中存在问题及意见和建议;

2、如何在全县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3、全县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开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意见;

4、城乡党组织手牵手联帮带行动落实情况;

5、对20XX年组织工作开展和组织部机关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见和建议;

6、新形势下进一步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 系,调动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调研提纲见附件1)

三、人员安排: 本次调研范围为全县16个乡镇及经开新区。组织部机关干部分成6个调研小组,分别到乡镇、村(组)开展调研活动。具体安排为: 第一组: 组长:刘邦文

成员:彭红谷李安定彭邵安 调研单位:印塘乡经开新区 第二组: 组长:李建华

成员:宋永健张江龙李建东 调研单位:永丰镇甘棠镇三塘铺镇 第三组: 组长:谢子龙 成员:刘芬曹亮王敏

调研单位:荷叶镇井字镇沙塘乡 第四组: 组长:刘海明

成员:陈宇明黄凌艳肖良国

调研单位:梓门桥镇走马街镇青树坪镇 第五组: 组长:李进敏

成员:胡卫东李奔桂罗娟

调研单位:蛇形山镇洪山殿镇杏子铺镇 第六组 组长:何述辉 成员:葛新良胡勇峰王林刘正辉(抽调)调研单位:花门镇锁石镇石牛乡

四、时间安排

1、制定调研方案,下发通知,对调研活动进行安排部署(2月18日-2月19日);

2、各调研组到乡镇入村开展调研、走访、座谈活动(2月20日至24日);

3、各调研组召开碰头会议,综合相关情况,将有关统计数据汇总,撰写调研报告和下基层调研手记(2月26日前)。

五、活动方式

1、深入基层调查。调查重点为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示范村(社区)、城乡党组织手牵手联帮带帮扶整顿后进村,其中标准化建设示范村在乡镇考核的基础上抽查2-3个村,原已通过组织部检查的可不再重复调查。城乡党组织手牵手联帮带帮扶整顿后进村为必查单位(具体名单见附件2、3)。通过实地察看、查阅相关资料、听取情况介绍,了解和掌握当前村两委换届选举、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和后进村整顿的工作现状,明确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下一步工作的措施和建议。

2、广泛征求意见。在入村调查的基础上,采取汇报会或座谈会的方式,听取乡镇当前组织工作开展情况汇报,收集相关调研数据和材料,围绕调研主题,听取意见和建议。

六、有关要求

1、及时联系,认真准备。各调查组要明确一名联络员,及时做好与相关乡镇的联系衔接工作,督促乡镇对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示范点搞好检查考核工作,对照考核细则,进行考核排队,同时围绕调研课题,先期了解情况,准备好相关表格和材料。

2、积极参与,善于总结。部机关每名干部都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来参与这项活动,虚心向群众学习。要特别注重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探寻规律,明确方向,确保活动有所收获。实践调研活动结束后,所有参与调研活动的对象都要完成一篇民情日

记或下基层调研手记,有书面的调研体会,每个组要明确一名同志负责做好本组的材料收集和情况综合工作,于2月28日前交部办公室。

3、要加强整改,推进工作。对实践调研中发现自身建设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进行归类梳理,深入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边调研、边实践、边整改,切实通过主题活动改进和推动工作。

4、要严守纪律,树立形象。严格遵守干部下基层活动的相关工作纪律,做到七个不:不扰民;不增加基层负担;不准到饭店、酒店用餐;不传播散布不良言论和小道消息;不准打牌赌博及参加其他有损形象的娱乐活动;不准接受基层和群众的馈赠及低价购买土特产;不违背作风建设的八项规定和五个严禁,自觉维护组工干部良好形象。

附: 1、20XX年双峰组织部调研提纲;2、20XX年乡镇(经开新区)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创建示范点名单;

3、双峰县第二轮城乡党组织手牵手、联帮带行动结对名单;

4、村党组织换届情况登记表。中共双峰组织部 调研方案3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四中、五中全会和八届九次、十次全委会精神,深入开展学习杨善洲先进事迹、争做优秀共产党员活动,认真领悟实践科学发展观深远意义,进一步加强共产党员 的先锋模范作用,以点带面推动工作,推动休养院又好又快的发展,根据云交直党R22;20XXR23;20号文件精神,结合休养院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八届九次、十次全委会及省直属机关党的工作会议精神,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目标,紧密围绕单位基层党建工作基础性和前瞻性的重大理论与突出现实问题,强化有关对策性、应用性的课题研究,为进一步提高我院党建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突出重点,突出难点,将深入研究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计划外用工向党组织靠拢的问题,为休养院的发展打开瓶颈,不断提高党组织的建设能力,提高服务质量,为云南交通事业做好坚强后盾。

二、计划外用工基本情况

休养院于20XX年建院至今,在交通运输厅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发展壮大,现已成为全国交通系统内名列前茅的一家集疗养、休闲、度假、会议培训为一体的康体疗休养中心。

1、全院员工总数160人,其中计划外用工有131人,占总员工数的82%。

2、计划外用工中最大年龄59岁,最小的17岁,35至47岁的占多数,年龄结构偏大。素质参差不齐,学历水平偏低,他们都在一线服务工作,承担着很大的工作任务,休养院特殊的地理位臵,又使得我们不得不用周边村民。

3、有的已在单位工作多年,工作表现良好,多次被评为优秀员工、微笑员工等,支部也尝试过让她们向党组织靠拢,但他们还是有很多顾虑,或是思想认识还不到位。

4、计划外用工中有两名已经的党员,但她们不愿将组织 关系转到单位,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制约着我们的发展。

三、目的和意义

通过本方案的实施,使休养院党组织建设与休养院的发展紧密相联,以党建工作促进我院发展。

四、工作方法及措施

(一)成立研究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党组织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直接负责本单位党建研究课题的工作责任机制。制定工作规划,进行工作部署。

(二)指导检查。要加强对研究课题工作的具体指导,善于发现典型,总结推广经验。要通过督促检查,推动我院党建工作任务的落实。工作推进过程中,要及时报送信息、简报、工作动

态、计划和总结等相关材料。(三)认真分析问剖析问题根源

目前计划外用工在对入党问题上普遍存在三种心理。第一,缺乏信心,认为入党无门。有些有上进心,也想加入党组织,但不愿表露,一是认为自己不够条件,写申请为时过早;二是怕别人讽刺,不敢写;三是认为自己水平低写不好,怕别人笑话;四是对支部有偏见,认为自己和支部领导没有关系,写也白搭。第二,没有上进心,认为入党无用。思想比较陈旧,对党组织缺乏认识,认为自己又不当官,入不入党无所谓想发财,入不入党没影响。因此不想进步,思想观念向个人利益倾斜,满足于解决温饱,小富即安,政治上无所求。第三,存有担心,认为入党受约束。一部分怕入了党在计划生育、言谈举止等方面受约束;还有他们的户口管理都是在自己所在的村委会,递交入党申请书要向村委会递交,村委会不认可,工作是在休养院工作等等一些矛盾问题,让他们不愿向组织靠拢,所以给我们的党员发展工作带来一些困难。

原因剖析: 一是市场经济利益观念的冲击,诱发计划外用工、农民、村民外流。当前,由于农田作业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加上社会上重工轻农,重商轻农的影响,土地已被周边单位征用,他们也无所事事。

二是思想教育失导,造成他们价值观念偏向。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他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价值观念开始多元化,致使不计划外用工理想信念缺乏,在政治上没有进取心,要求入党的往往是在村组干部岗位上工作的同志。

三是党员权利与义务失衡,导致农民工对党的认识错位。少数党组织不能正确处理党员义务与权利的关系,对党员应有的权利,党员在社会生活中的政治地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普通党员的权利意识逐步淡化,作用也仅仅局限于使广大青年农民产生错觉,认为入党只有吃亏的份,积极性降低。不少青年人、村民说:过去觉得党员很光荣,事事有个早知道,心里有种自豪感,可现在党员啥都不顶,事事带头干,处处受约束,还不如不入党。

四是少数党员干部违法乱纪行为损害了党的形象,致使部分青年农民对党失信。近年来,极少数党员干部党性意识不强,革命意志衰退,在实际工作中,或官僚主义、脱离群众;或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由于少数党员干部存在的这些违法违纪行为,严重损害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致使一些群众一叶障目,对党失去了信仰。

五是村委会和单位之间存在沟通难、协调难的问题。

对策思考: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多途并举,标本兼治,对症下药,常抓不懈。

一是正确教育引导,加强学习,努力培养广大计划外用工对党的追求感。要充分利用舆论导向,进一步丰富教育形式,加大教育力度,特别是建党积极分子中广泛开展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党内先进典型教育等,积极引导他们增进对党的认识,加深对党的了解,培养对党的感情,扩大党的影响,积极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入党光荣的良好氛围,激发他们的

政治热情,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增强党在他们心目中的光荣感和神圣感,让加入党组织真正成为一生追求的目标。

二是要强化自身建设,逐步加深广大农民对党的信任感,各级党组织要围绕一个支部一座堡垒,一个党员一面旗臶的总体目标,努力加强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组织建设,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使各支部真正做到四不,即:执行政策不走样,相互配合不拆台,务实创新不漂浮,亲民为民不唯利;使广大党员真正做到五带头,即:带头发展市场经济,带头讲文明、树新风,带头完成各项任务。同时,要切实加大对不合格党员的处臵力度,扬正祛邪,重塑党组织和党员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

三是不断巩固广大人民对党的依靠感。要真正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要通过发展,增加员工收入,使他们真正得到实惠,看到希望,促进发展。要让群众牢固树立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的思想,进一步坚定永远跟党走的信念,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

四是加大培养力度,切实增强各级党组织的责任感。党支部要表现好的,时机成熟的计划外用工提要求、交任务、压担子,指导他们围绕党政工作大局开展各项工作和活动。做好身边的小事,培养强烈的责任感,做一个对单位、对集体有用的人。五是支部采取多形式和他们交心谈心,随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加强和他们所在村委会的沟通协调,将他们的思想、生活、工作情况及时反馈的村委会。

上一篇:地税局新办公大楼奠基典礼仪式发言下一篇:诚恳的道歉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