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人才培养的建议(精选13篇)
1.对大学人才培养的建议 篇一
我对大学体育的认识和建议
大学体育课与中学体育课相比,大学体育课专业性比较强,体育项目是根据学生的爱好所设置的,你可以选修任何一项你喜欢的活动。老师在这一方面也是具有丰富的阅历,具有专业的知识,专业的活动,我们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和身心健康发展。
健康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因素,也是个体或社会充分发挥其功能的必要前提。健康既属于个人,也属于社会。21世纪是一个充满希望、充满竞争的世纪。在一个高效率、快节奏的社会里,健康的体魄、充沛的精力对人类来说是宝贵的,它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以及美好理想的实现。而体育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活动的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文明的生活方式。大学生作为一个国家发展的新生力量,良好的体育消费行为习惯对体育生活方式的建立具有积极的意义。
教我们的是个很可爱的老师,不是很高,看起来就很和蔼、友善,其人也真的是很友善,还有些小幽默。在老师的指导下,我才掌握球拍姿势,也了解如何攻球的要领。可是我的练习还不够,还有待提升。老师上课不是很严,每次去上课的同学都不少,我想这就是大家对乒乓球的热爱吧。课是晚上一二两节课,因为从寝室楼赶到校园体育馆还是要走很远一段路,在每次去上课的同时,也能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坚持就是胜利!当然,在和同学们练球的时候,也结识了一些不同年级不同学院的朋友,大家平时一起打球切磋,上课的氛围也是其乐融融。体育教学中缺乏竞争意识,老师应该在课上加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教学课程中应注意培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道德与合作精神。
大学体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有助于培养优良的个人品行竞技体育有助于培养人的乐观精神和自信心,敢于竞争,敢于胜利,要求改革自我、超越自我等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优良品行,大学体育课促进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2.对大学人才培养的建议 篇二
一、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每一门学科的发展都有它的历史,而这些历史在我们的课本中是找不到的。因此课堂上在讲述内容之前可以简述一下相关的历史,再者应当加深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一些应用。比如:古代数学家刘徽的割圆术以及“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都是数列极限的概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有效途径,例如在某个内容课堂时间比较充裕的前提下,可以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这部分内容,之后再分小组讨论,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
大学数学注重的是数学思想的形成,比如对于类比思想来说,就体现在知识的联系上。因此,在课堂上可以刻意地培养学生这种思想,例如对于一阶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通解等于它对应的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通解加上它的任意一个特解,而这个结构对于高阶线性微分方程以及线性代数中的线性方程组也是类似的;还有对于高等数学中两个向量的向量积其实可以和线性代数中的三阶行列式的计算联系起来。
二、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
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声音、图像、动画等媒体,营造出更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例如在高等数学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这一章就可以运用多媒体。多媒体的应用加大了课堂容量,但是同时会使得学生的思维跟不上,因此在课堂上要使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各取其长。
另外,在教学方法上可以有所改变,例如数学专业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可以应用双语教学,即老师讲述的时候是中文,而在板书的书写则可以用英语,这样对学生在以后毕业论文摘要的书写以及后续深入的学习都有益处;而对于非数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课堂上可以把这节课的关键词用英语标注出来,既增加了词汇量,又引起了学生的注意,从而提高了学习兴趣。
还有,大学数学都是由数学专业的老师来讲解的,因而对于学生本专业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更别提数学在专业上的应用了。所以笔者认为可以每个老师侧重教一到两个专业的学生,这样老师课后可以利用更多时间向专业课老师了解与专业知识相关联的数学知识,在今后的讲课中可以穿插一到两个与专业知识有关的例子,有效地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三、建立试题库
大学数学课后的习题偏少,尤其是线性代数,因此按照教学大纲建立阶梯式练习的试题库很有必要。
对于试题库的题型可以分为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计算题、证明题、综合题等。每一部分内容都有相应的题目,难度由浅到深,学生可以在课后根据自己学习的内容掌握的程度选择相应的题目进行练习;同时考试、测试的题目应当从试题库中抽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整体掌握程度选择合适的难度进行考察。试题库的建立可以很大程度提升课程的教学效率,也使得练习、测验、考试更加标准、客观、具有针对性,有利于促进大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运用数学软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学软件的应用也越来越广。以Matlab为例,Matlab数学软件是一种用于算法开发、数据分析、数值计算以及数据可视化的高级技术计算语言和交互式环境。在大学数学教学中,Matlab可以发挥其独有的优势。
Matlab中的绘图功能可以绘制出函数图像,这样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认识到空间中函数图像的特点。再比如,在高等数学中,求极限、导数、不定积分、定积分以及在线性代数中矩阵的运算、线性方程组都可以用Matlab进行计算,这让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的同时,可以从复杂繁琐的运算中解脱出来,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的思想,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辅之以数学软件去解决数学问题的积极性。
大学数学的教学改革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慢慢摸索。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方式变得多元化,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寓教于乐,用更多的新思维、新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摘要:大学数学是理工科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因此如何教好大学数学,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成了摆在教师面前的重任。从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建立试题库、运用数学软件四个方面阐述了对大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数学,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常秀芳.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培育学生创新意识:以类比法为例[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4(1):85-87.
[2]张小燕.信息技术下的“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纺织服装教育,2015,30(6):491-493.
3.对大学人才培养的建议 篇三
关键词:科学素养;大学生;高等教育
21世紀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其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提高广大学生的科学素养,特别是高等教育中大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培养新世纪高水平复合型科技人才的需要,也是提高国民整体科学素质的需要。加强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也应该成为我国高校培养人才的任务之一。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社会背景下,培养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学生,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目前大学生科学素养现状
科学素养,是指个人通过后天的学习与实践,在科学方面获得的技巧和能力。美国人约翰博士提出公众科学素养的基本定义:首先,是对科学术语和基本概念的基本了解;其次,是对科学研究方法和过程的基本了解;第三,是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影响的基本了解。
大学生是当前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群体,是我国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影响深远。大学生应该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品质这些科学素养。具体表现在:在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研究方法和能力的基础上,以科学的思维、精神来看待事物。
通过一些相关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当前的大学生科学素养水平比社会公众的平均水平还是普遍高一些的。从整体来看,大学生具备较丰富的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对科技具有比较广泛的兴趣,能够利用获取科技信息的多种渠道来学习知识。他们对科学技术的态度是积极肯定的,能够辩证地认识科技发展对当代社会的影响,认清科技的积极作用及局限。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表现在:
1.对一些基本的科学术语与原理的理解较差,甚至有的学生对一些基础常识不清楚
大部分的学生对科技前沿知识也是知之甚少。部分文科学生在高中阶段文理分科,造成基础性、常识性的科学知识严重匮乏。
2.对伪科学及新时期迷信的分析辨别能力不强
当代大学生对旧社会的封建迷信是坚决反对的,但会相信一些新时期的迷信。例如,相信星座论、血型论等伪科学论调,在分析辨别认知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二、高等教育下的一些限制与不足
笔者从事独立学院教学工作数年,主要是针对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和大二学生开设的基础课程。针对本校学生的课程开设情况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一些问题与不足。
1.入校时学生基础与能力参差不平
由于目前的高考政策,学生在高中阶段开始文理分科。而独立学院在招生时,对生源没有文理科的限制。由此导致同一专业的学生具有文理科不同背景,有的学生由于高中阶段基础扎实,在学习新课程时接受知识能力较强,学习进度较快。有的学生则学习比较吃力,对知识的理解相对差一些。
2.学生自身的主动性不足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是接受者。在应试教育观点的影响下,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分数而学,使得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在题型的讲解上面,学生可以学到的信息量少,而且助长了他们的依赖心理,不利于他们主动地思考问题。这造成了学生缺乏对课程的真正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积极作用
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作用,与教师、学生、学校和教育体制各方面都有密切关系。
1.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应该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
在平时上课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认识科学知识,学会科学的思维和方法,体会科学精神和科学品质。要不断充实科学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之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
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水平以及在教学活动中科学方法的运用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教师要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管理、引导作用至关重要。
2.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当代大学生要有一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充分利用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对基本的科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要强化思想认识,端正学习态度,学会以科学的观点看问题,注重培养科学素养对自身能力提高的重要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课堂已经不是获得科技信息的唯一途径。要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渠道获取信息。除了课堂学习,还可以拓展第二课堂。比如,举行科技知识辩论赛、讨论活动等。
3.当前的教育体制需要进行一些改革,充分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营造发展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
作为高校,首先应该注重营造勤奋学习、学术自由、崇尚科学的良好氛围,要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落到实处。就相关的大学物理课程而言,可以开设必修课、选修课。理工科学生将大学物理课程作为必修课,还可以开设选修课,选修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文科作为公共选修课,学习基础科学知识。还可以在全校范围内开设科学知识概论公共课。同时,还要加快课程和教材建设步伐,引导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
4.高校要利用自身的教育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强学生的校内外实践
例如,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的科研合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高校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组建一些科技协会,创办科技刊物,或带领学生参观科技馆等科研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不定期地开设科普讲座,讨论紧跟社会热点、科学发展的前沿问题。
参考文献:
[1]陈捷.新时期培养大学生科学素养的挑战与策略[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1,32(4):81-83.
[2]赖利飞.文科大学生科学素养及能力调查:基于就业的视角[J].宁波大学学报,2010,32(2):56-60.
4.对大学的意见和建议书 篇四
一、重视音乐欣赏
音乐欣赏学习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活动,也是一种教育者施加积极影响的教育活动。它是在教育者设计指导下进行的。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进入并沉浸于音乐的状态下,从中学习优秀的音乐文化,学会如何欣赏音乐,并在音乐欣赏过程中,使受教育者的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发展,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通过欣赏课不仅使学生学到多方面的知识,更能获得精神上的享受,提高审美情趣,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音乐欣赏是欣赏者对音乐作品的审美活动,也属于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祖国下一代的美育教育日趋倍受人们的关注。新课程改革标准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如果学生缺乏最起码的体验感受音乐美的音乐欣赏能力,就谈不上产生情感共鸣,更谈不上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重视音乐欣赏课。
二、精选欣赏教材
精选音乐欣赏教材和音响、音像资料。只有最好的才是最适合于儿童和青少年的。要使学生尽可能多接触名家、名曲、名作、接触音乐精品。要使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以培养学生对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当前我国部分中小学生存在热衷流行通俗音乐的倾向,他们只喜欢这一种类型的音乐,而对艺术性更高、内涵更为丰富的高雅音乐却不愿问津,这样就很难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对于青少年音乐偏好问题,我们应采取积极主动引导、疏导的方法和措施,在不断扩大音乐欣赏面的同时,逐步在学生中建立起对音乐作品以及音乐表演的质量和音乐表演的效果的评价标准,并能在欣赏与表演中应用这些评价标准。使青少年健康的、积极的音乐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得到提高。
三、反复聆听音乐
倾听音乐是反复的,要初听、复听,重点的地方要多听几次,有分析地去听。通过欣赏音乐拨动人的心弦,提高音乐鉴赏能力,丰富人们的审美经验。这对提高鉴赏水平是有很大影响的。只有通过倾听音乐,才有可能提高审美能力,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其中心环节就是倾听音乐。无论是欣赏的初级阶段,还是欣赏的高级阶段,都要让学生反复倾听音乐――初听、复听,重点的地方反复听、有分析地听,用音乐来拨动学生的心弦。吸引听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如作品所使用的音响,人声与乐器的类别、音色;分析音乐中的节拍、节奏、旋律、和弦等;分析音乐中基本要素的运用、音乐的体裁、表现手段等。此外,在音乐欣赏中利用语言、动作等描述音乐中的事件,以此表现出所欣赏音乐的感知、记忆能力等,也不失为吸引学生反复聆听音乐的好方法。
四、注意欣赏形式
如何培养学生专注地倾听、倾听、再倾听?还必须重视参与音乐的欣赏形式。从古到今人们以点、拍手、晃身、歌、舞等等形式参与音乐,均被视为一种有价值的音乐欣赏形式。它可以使人们全身心的投入,尽情地表现。这种形式无论对成年人,还是对少年学生都是具有吸引力的欣赏方式。
在欣赏学习中,把音乐与舞蹈、戏剧、文学、美术等其它姐妹艺术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音乐这种极为抽象的听觉艺术与视觉、运动感觉等联系在一起,发挥诸感官或意象之间的交错、混合的联觉作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还有助于学生艺术思维能力和审美心理的发展。要注重学科间的互相渗透,让学生在了解、欣赏音乐的同时,也了解一定的写作、历史等背景资料。
五、选择欣赏方式
音乐欣赏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欣赏者的感觉、知觉、感情、想像等各种心理功能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应,但在不同的欣赏者身上,这些反应的侧重却不尽相同。在同一部音乐作品面前,有些人更注重它的音响形式,有些人则沉浸于情感体验之中,还有些人很乐于产生各种联想或想像。根据实际情况,我们把音乐欣赏的方式划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
(1)纯形式欣赏。以音乐为背景,为其他活动的伴奏或陪衬。尽量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音乐的音高、音强、音长等声音要素上,或者是音乐的结构形式上。让学生去学习一些音乐简单的曲式结构,或者去听辨不同的演奏乐器,甚至是听辨和学习音乐的节拍。
(2)运动式欣赏。以身体动作来对音乐做出反应,也可称之为律动式欣赏。这样的方式既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提高音乐课堂的情趣;又能让学生进入参与音乐的积极状态,从而更好地体验音乐的情绪。
(3)联想式欣赏。随音乐进行,进入回忆、联想或想象,然后用语言、文字、色彩、图画把自己对音乐的感受表现出来。
六、借助辅助手段
欣赏音乐,不只是聆听,还可以借助其它手段。如:借助视觉,以图片、颜色、图谱、图解等方式使音乐成为可见的形象或声音、动作、曲式结构图形;借助语言文字,以语言文字描述表达听觉体验及对某些概念的认识;借助动作,用形体动作、律动表现描述听觉体验;借助场景表演,用简单的戏剧形式表演音乐的某一情节或故事。
5.对大学体育的认识 篇五
体育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遵循人体身心的发展规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达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丰富社会文化生活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个专门的科学领域。体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体育的广义概念(亦称体育运动)。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人的体质,促进入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它是社会总文化的一部分,其发展受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制约,并为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服务。
体育的狭义概念(亦称体育教育)。是一个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过程;是对人体进行培育和塑造的过程;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认为,大学体育主要可以归纳成五大功能:
首先,学校体育的身体教育功能。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促进身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发展,提高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使学生掌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使之终身受益。
第二、学校体育的德育功能。如:对方侵人犯规时,是毫不计较,还是“以牙还牙”集体配合不够默契出现失误而最终比赛失利时,是相互鼓励,还是相互抱怨;对裁判员的误判是大方宽容,还是“斤斤计较”;比赛胜利时,是骄横自大,还是认真总结经验,戒骄戒躁。这都是培养集体主义感和大局为怀、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优良品德的教育过程。
第三、学校体育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在体育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欣赏大型体育运动会比赛,观看我国运动员为国拼搏、为国争光,在赛场上升国旗、奏国歌的动人场面,讲述优秀运动员刻苦训练顽强拼搏的感人事迹,能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增强其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对学生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第四、学校体育的心理品质教育功能。体育运动使人进入一种超凡脱俗的竟界,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勇敢、果断、坚毅、自信心、自制力、进取心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紧张而激烈的竞赛对人的心理品质即使严峻的考验,也是修炼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时机。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品质很重要。
第五、学校体育的智能教育功能。通过体育教学和身体锻炼,学生可学习和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技能和技术,并使思维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等构成智力的各种能力得到发展。因此,作为一种教育的体育运动,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技巧,增强人的体质过程中,还包含着培养、开发和提高智能的教育因素。
6.对大学的感言 篇六
新学期开始,和以前一样,不少学生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很多人开始了六级备考的征程,微信朋友圈、QQ状态中“晒”出了各种打卡、各种誓言、各种小目标,似乎要让别人给做个见证似的,大学教师:为何很多人感觉上了“假大学”。然而,以我的经验来看,多数人很难坚持到最后,一开始的热血沸腾,很快会被平日散漫、自由的大学生活消解,最后只能“啪啪打脸”,实现目标的是少数。
作为教师,我们都会不厌其烦地给学生一些建议,比如,要做好计划、管理好时间;要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律;要坚持到底、永不放弃……这些社会上普遍泛滥的“成功学”道理,从老师的嘴里说出来,就跟真理似的,一试就灵。但是,对很多信誓旦旦的学生而言,这些“成功法则”他们压根儿做不到,因为自我约束能力太差而败下阵来的学生太多。我们似乎都忽略了一个真正的逻辑起点,即,你是随大流而去,还是打心底真的想要通过考试?你要考过的愿望有多强烈,是否每天都有没吃饭的那种“饥饿感”?
其实,大学里有不少人都在盲目地过着自己可能并不是真正想要的生活。有些学生开口跟我说,“我妈让我好好学习,打好英语基础,将来考研或出国”,“我爸说了,如果这次过了六级,就怎么怎么样”。那些张口闭口夹带着“我爸”、“我妈”的学生,总给我一种还没“断奶”的.感觉。当然,有目标总比没有好,只是,并非发自内心想要的目标,能否坚持到底,也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从热爱出发,听起来感觉是一碗“鸡汤”。但,事实的确如此。有个学生,刚上大一时,就立志要做口译员,曾向我咨询过备考口译的方法。事实上,每个来找我咨询的学生,我的答案都一样:你每天至少都要坚持3个小时的练习,在我看来,有些学生仅仅是咨询而已,并不会付出行动,因为那并不是他内心真正想要的目标,只是考试任务,或者说,他想要达成这个目标的愿望,还缺一种“如饥似渴”的强烈感,“想要”、“十分想要”和“万分想要”的结果导向是不同的。而她,真的做到了。4年大学生活,她朋友圈里每天发布的状态几乎都在重复一件事——看书、做笔记、做练习,寒暑假也没闲着,去上海报了个培训班,白天上课,晚上就住在培训班的宿舍,后来终于考上了上海某大学翻译专业的研究生。上个学期,她朋友圈里晒的都是帮企业做口译、和外国人的合影。某一次,她还给上海某个区政府的领导做了回交替传译。可以说,她离自己的职业目标越来越近。
我们习惯性地将自己的失败归结为努力不够、坚持不够,却忘了我们对这件事本身的热爱还不够,还没有达到望眼欲穿的痴迷程度。当你的热爱、欲望足够强烈,那些所谓的时间规划和管理、自我监督等,根本就不是问题。“一万小时定律”是这样说的: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我倒觉得,有必要加个前提条件——始终拥有万分想要做成一件事的“饥饿感”。这才是你坚持下去的根本动力。
从紧张的高中生活进入大学,没有了家长、老师和学校的管制约束,不少人放纵了自我,有的人甚至还被动地等着老师布置作业,老师推一步,他进一步,从来不主动去想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人家干什么,自己就干什么;还有的被社团工作、社会实践等各种活动绑架,一个都不能少,只顾做加法,不会做减法,到头来成了个平庸的“社会活动家”,简历上没有拿得出的“亮点”,缺乏核心竞争力,真是越忙越迷茫。
7.对大学人才培养的建议 篇七
关键词:程序设计,文科类,计算思维,算法
1 引言
近年来计算思维作为培养当前大学生的基本素质, 提高创新能力而广为关注, 国内外一些高校目前已开始公开课对如何培养计算思维能力进行了广泛的尝试与探讨, 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1]。但是计算思维教学推广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 如何使学生将无意识的计算思维变成有意识的思维活动?如何主动地用计算思维去解决问题?如何在当前的教学任务中平滑的引入计算思维?目前还没有成熟的计算思维教材和方法, 教学改革的创新还需更进一步探索实践。
程序设计语言课是大学计算机基础通识课程的重要分支, 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一个最直接、最具操作性的平台, 其中对问题的形式化表达、求解方法以及各种常用算法思想等, 都贯穿着计算思维的运用。课程学习目的不仅让学生掌握程序设计语言工具, 更应注重以计算思维为导向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 计算思维教育重要性
2.1 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文科学生的计算机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很多学生不明白程序设计在本科教学中的引导作用, 选修程序设计课程的学生以拿到学分为学习目标, 学习的重要性不大;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下降, 容易中途放弃;程序设计类课程逐渐沦为“水”课[2]。同时部分教师对程序设计在文科生教育中的定位认识比较模糊。这些都造成该课程存在着流于形式, 老师讲授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阻碍了文科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目标。
2.2 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是指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系列思维活动[3]。2009年我国的《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提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需达到的4项能力要求:“对计算机的认知能力、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网络的学习能力、依托信息技术的共处能力”。2010年, 九校联盟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盟联合声明指出:“计算机基础是培养大学生者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组成
部分。这些充分体现计算思维能力在人才培养上的重要性。目前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成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核心任务。
2.3 程序设计课程中的计算思维
程序设计课程的内容能够体现语言级的问题求解方法, 是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计算机语言中各种数据表达就体现着对现实世界的抽象思维, 算法又是将客观世界的一系列的思维方式转换到计算机世界, 一个算法就是一个有穷规则的集合, 而规则规定某一特定类型问题的操作序列。学生会体验到问题求解的思维训练,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行事逻辑能力。同时算法在计算机上执行显示出成果,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从而逐步培养了现代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 对以后的发展都有深远的意义。
3 程序设计课程中文科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
计算思维是一种思维能力, 无法直接表达, 如果直接讲解抽象等思维方法, 学生会难以理解。在文科类程序设计教学中, 我们重新梳理课程内容, 对课程中涉及的一些思维方法进行归纳, 将计算思维方法融入教学各个环节。通过用简单的案例引出抽象的原理, 让学生感觉到计算机的思维和日常生活的思维方式是息息相关的。下面分别多方面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培养文科生的计算思维。
3.1 掌握计算思维的特点, 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首先在教师中树立“思维提升能力”的思想。计算思维不仅对理工科学生重要, 文科学生同样如此。在信息社会中, 计算思维是人类进行问题求解的有效工具, 是每个人都应该掌握并学会使用的。在美国大学文科头两年都必须读高等数学, 而经济学、政治学、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等文科都必须学中级统计学, 法学更要学高级逻辑学, 数学丝毫也不比理工科弱。从教育的管理者和传授者都应明确程序设计课程对学生培养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体现在将来的工作创新中, 日后的工作生活中都离不开严谨有效的思维能力, 这才能让学生终身受益, 使他们毕业后能真正成为具有科学素养的工作者。
教师备课时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水平为宗旨, 课上讲授以两条线为主, 一条是案例的讲解, 另一台在背后贯穿着思维的引导。老师始终秉持着“知识随着思维的培养而展开, 思维随着知识的贯通而形成, 能力随着思维的理解和训练而成”的理念, 做到课程教改的平滑过渡。
另外必须引导学生遇到问题主动思考的意识。在第一课中灌输学生不仅要掌握计算机语言的相关知识, 而且要能够应用程序设计的思想与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树立“主动学习”的意识, 多动脑, 多思考, 教学相长, 只有这样才能把教学改革做好。
3.2 简单的实例蕴含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提升认知能力
思维是“无意识”的, 无法直接表达, 计算机编程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 现实世界的方法背后都蕴含着计算思维, 掌握计算思维方法同时又可以提升我们看待世界的眼光。注重将计算思维的思想与日常生活内容相结合, 从生活中提炼思维, 是学生体会计算思维的有效途径。下面以两个具体实例予以说明:
例如:目前流行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 谈到类和对象时, 与客观世界、认识论中的世界观相联系, 世界有一个个对象组成, 对象的特性就是它本身的属性, 事件就是外部发生在该对象上的活动, 方法是对象本身所有的能力, 通过三种世界思维的比较, 让学生树立以系统和构造的眼光看待世界。
例如讲解自定义函数时, 先举生活中简单的例子:如果让你组织一次活动时会怎么办, 引出分而治之的思想, 另外可能要多次举办活动, 为提高效率, 可以把其中通用的东西保留下来, 引出自定义函数的“一处定义多处使用”优点, 这些都与我们软件开发中一直提倡的“软件复用”思想一致的。讲解变量的作用域时, 与生活中常常“将变化控制在一定的范围”的原理是一致的。简单的实例蕴含计算思维, 同时计算思维的培养又提升学生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通过教学研讨, 老师们发现以前在教学中也一直无意识的传授这些知识, 但只是作为学生学会程序设计工具的陪衬, 在应用层面上讲解, 没有重点考虑该思维的重要性。另外, 既然是认识事物的方法, 不同的层次的老师认识问题方式会有所不同, 通过归纳总结更加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重点。
3.3 通过算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计算机算法更是计算思维的直接体现, 它将问题求解的过程用“程序化”或“机械化”的方式表示出来。
教改中, 针对一些常用的算法, 启发学生总结其适用场合以及程序框架。如从最简单的顺序结构的框架“取输入-完成处理-将结果输出”开始, 使学生学会对各类程序进行总结归纳, 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循环语句的学习时, 许多刚接触程序设计的学生理解有困难。通过多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例子, 从问题中发现相同操作的多次反复执行, 由学生体会循环结构的特点并构造出相应的模型。通过归纳总结各种问题和相应算法,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以往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在编程遇到错误, 经过长时间找不出问题后, 产生挫折感, 对学习存在着畏难情绪, 容易自暴自弃。在教改中为了提升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课堂教学中将程序分解步骤, 加入错误代码, 演示如何发现错误, 并分析解决问题。实验中增加一堂程序纠错, 给出错误代码由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严谨性。
3.4 跨学科的案例应用教学
程序设计课程离不开案例, 在计算机专业教学活动中引入一些跨学科的元素, 如案例的选取上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针对不同专业, 带领学生了解分析本专业常用软件中需要用到算法知识, 建立程序设计语言与其专业的联系, 如对金融类学生讲解一些金融理财软件相关算法知识, 如关联规则挖掘技术可以成功预测银行客户需求[4]。一旦获得了这些信息, 银行就可以综合考虑客户的各个属性在理财产品中所占的权重来找到期望的关联分类规则, 显示顾客会对什么产品感兴趣, 改善自身理财产品的营销。打开学生对软件的浓厚兴趣, 为将来在本专业的运用奠定良好基础。同时案例教学中分清主次, 对重要的涉及到计算思维的算法进行重点讲解, 分步骤循序渐进带领学生完成, 合理安排好重点案例和次要案例的时间分配。
4 结束语
文科类程序设计课程以培养计算思维能力为核心, 可以从思维方法的高度培养学生, 使得学生能自主地学习, 亲身体验学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这样的学习方式更能符合国家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但计算思维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也不是仅仅依靠某一门课就能完成的, 是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培养出来, 它的效果也许会在学生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慢慢体现出来, 不是短期能看到效果, 这都需要教师们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的长远眼光。
参考文献
[1]龚培增, 杨志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计算思维培养.中国大学教学, 2012 (5) :51-54.
[2]乔淑云, 黄刚.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与计算思维之培养.计算机教育, 2012 (19) :17-19.
[3]Wing JM.Computational Thinking[J].Communicationsof the ACM, 2006, 49 (3) :33-35.
8.对大学体育文化的解读与反思 篇八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站在文化学是角度对大学体育文化的主导文化、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进行解读,从而引发了对大学体育文化中的若干问题进行思考。旨在为大学体育文化朝健康、文明、和谐的方向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大学体育文化;主流文化;主导文化
[中图分类号] G80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70(2009)1-0020-02
一、研究目的
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从没有以如此高的热情去探讨这个敏感的字眼——“文化”。文化不是孤立的,也不是静止的,而是各种不同的文化处于相互影响和发展演变当中。[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11月召开的第31届大会通过的《文化多样性宣言》中所讲述的:“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形式”。[2]从而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对文化多样性的讨论。如今,文化多样性与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共同构成了世界发展的三大主要发展趋势。[3] 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任何一种文化只有能够与其他文化相区别时才能被辨识和存在。也正因为如此,作为大学文化系统中的大学体育文化在具体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上同样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不同民族、国家的大学有不同的大学体育文化;同一国家的不同大学,因区域、学科结构、办学模式等许多因素的不同,大学体育文化呈现出五彩缤纷,“百花齐放”的局面。[4]这种局面的形成是与时代进步相适应的。但是,受传统因素以及现代学校体育改革的影响,对大学体育文化的探讨不能仅仅停留在概念、内涵等层面的“抓痒痒”,而是要在时代背景下,对大学体育文化有一个更为彻底、深刻的认识。而本文站在文化学的角度透过大学体育文化的表层现象,对其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以期在文化多样性的大背景下,更好地发挥大学体育文化在大学体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大学体育文化中的主导文化与主流文化
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群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所创造出来的文化形态,被绝大多数的人所认同,在特定的社会历史下,就形成了一种文化认同。被同一社会历史时期的人们所认同的文化形态,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主流文化。由于文化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不确定因素,使得任何文化形态在“变迁”过程中容易产生“质”变。国家领导部门有义务对文化变迁过程中引导主流文化向科学、合理、健康的方向发展,权利机构的这种引导主流文化发展到预想中轨道上来的意识文化形态就称之为主导文化。
在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文化氛围下,大学校园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苦读圣贤书”的“象牙塔”,而是各种不同意识形态文化领域相互争斗的前言阵地。作为大学文化中极具意义的体育文化也必是如此,如何在全球文化多样性的背景下抓住机遇引导大学体育主流文化向主导文化靠拢,缩小彼此之间的距离是发展“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议题。
1.大学体育主导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关系
要想缩小主导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隔阂,就必须理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是付渚实践的前提。大学体育主导文化是由学校的全体师生所共同构建的,学校体育领导管理层利用其组织及制度等要素,通过体育教职工群体在体育教学及工作中的媒质作用,体现上层组织的政策意志,主导着校园体育文化。[6]大学体育主导文化最终得落实到大学体育文化创造主体——学生身上。而学生群体则通过自身的思维方式、情感状态和行为特征等构成了校园体育文化的主体,管理层通过宏观调控实现对主体的控制,学生群体通过微观行为体现校园体育文化的主体效应,二者彼此存在、相互影响,并保持最终目标的一致性。但是学生群体所体现的主体(主流)体育文化与管理者意志的主导体育文化并不是绝对一致的,二者之间也会存在偏差,而对学生真正产生重大影响的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主流体育文化,而非来自管理者意志或意愿的“主导体育文化”,这就意味着管理层的主导体育文化如果不能与学生群体的主体体育文化达成良好的默契,形成融洽的氛围,就很容易失去对大学体育文化的主导作用,就会对大学体育文化建设产生不利影响。
2.主导文化与主流文化的搏弈
现阶段,我国大学体育的主导文化是一种先进的文化形态,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体育文化的前进方向。从文化特征上来看,大学体育主导文化既要彰显先进体育文化的精髓,又要体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色。高校体育改革所倡导的“终身体育观念”、“健康第一观念”,以及大学高水平代表队所倡导的“更快、更高、更强”、“更干净、更人性、更纯洁”的奥林匹克精神都是大学主导体育文化的核心。但是,不论是高校体育改革力度如何加大,也不论高校竞技水平有多高,具体到落实过程中就变成了“老”而“难”的问题了。在这里并不是对大学体育文化进行彻底的批判,而是想证明现阶段我国大学体育主导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要想消除这种差距必须是大学体育的主导文化和主流文化进行长期的搏弈、交融,最终形成统一。
3.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搏弈
在大学体育文化中,不仅仅只有主导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对抗,还有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之间的抗衡。由于社会发展历史的不同,这种抗衡关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超过主导文化。如在文革时期,整个学校体育文化处于一种倒退、落后的状态就是如此。
由于非主流体育文化所产生的社会背景远比主导文化复杂,从审美角度上来说,非主流体育文化是一种缺乏严格意义上美学价值的商业文化,它正是大众文化的糟粕部分在大学校园这个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大学生这个特殊人文环境上的个性反映。[7]特别是现代大学生大都是80年代后的“小皇帝”、“小太阳”,其个性思想极易受到非主流文化的影响。在思想观念上,表现为害怕运动,怕流汗、吃苦,靠营养来保持健康;玩世不恭,对一些传统的运动项目不屑一顾等等;在行动上,表现为追求新潮,想尽一切办法寻求刺激,迷恋于所谓的“电子竞技”等等。
大学体育主导文化、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之间都是社会存在的必然产物。它们之间的抗衡将一直伴随着大学体育文化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国情客观、合理地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既要发挥大学体育主导文化的主导作用,也要重视主流文化的主体作用,更要谨慎非主流文化的破坏作用。
三、对大学体育文化的反思
1.西方体育文化的垄断地位与民族体育文化的失落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讲究的是阴阳和谐、精、气、神的统一,动作舒缓;而西方体育文化则以张扬个性、自强不息、敢于冒险等为特点,而这种特点恰恰与大学生的年龄性格相吻合。这就使得在当今大学体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不论是体育教学还是课外体育锻炼的项目选择上西方体育文化占据着绝对的垄断地位。民族体育文化让位于西方体育文化是现代大学体育文化的一个较为严重的现象和问题。在讲究尊重文化多样性的今天,在大学体育文化中如何发展民族体育文化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2.大学体育文化的特色与多样性、普适性之间的统一
在文化多样性的语境下,一方面我们要讲究大学体育文化个体之间的特色,以体现文化多样性的主题,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把握好大学体育文化的特色与多样性、普适性之间的关系。有些大学为了突出自身在体育方面的成绩,突出抓一两个体育项目,却轻视多数学生的体育文化活动,这样的指导思想不利于大学体育文化环境的营造。大学体育文化应该体现广大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广大学生服务。这样的大学体育文化才富有生机,师生员工的个性才有发展的环境,学校才能办出自己的特色形成特有的优势。
3.“体育即生活”与生活中的体育
随着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越来越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体育即生活”、“体育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体育即生活”所描述的不仅仅以满足人们对体育生活需要以及体育行为的具体特点,更重要的是表述人们体育活动形式的基本属性。那么作为大学体育文化的创造主题——大学生而言,体育是大学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大学校园中具有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丰富多彩的大学体育文化,使大学生受到很好的体育文化的熏陶,把体育正在溶入到大学生活当中去。
4.“终身体育”与“健康第一”思想
这两种思想是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是大学体育的主导意识的体现。其实在此之前,我国体育工作者对“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这两个命题作过很多的探讨。把这两者放到文化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我们也可以理解为:“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思想是学校体育文化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两种特质的文化形态?两种文化形态相互影响,互为渗透、互为因果;相辅相成、互为提高,共同构就了目前大学体育主导文化的核心。
【参考文献】
[1]王晓红.寻求统一性与多样性之间的平衡——全球化视野下的文化选择[J].山东社会科学,2006.5:13-16.
[2]俞启义.当代中国多样性文化格局的内涵、特征及走向[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4.5:111-117.
[3]杨 治.经济全球化威胁文化多样性[J].文化研究,2005.3:6.
[4]夏晓勤,耿 毅. 论大学体育的文化本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4.2:19-21.
[5]王平.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功能的甄别与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6:36-37.
[6]李修志.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主导问题刍议[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6:69-72.
[7]韦春北.大学校园非主流文化的现象!影响及其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01.2:154-156.
9.对大学新生的寄语 篇九
找准定位,一切从头开始
刚刚经历了高考洗礼的学弟学妹们,当你们跨入这所著名学府时,一定是踌躇满志,信心十足地。但请允许我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诉你们,昔日高材生的你们,在这个人才济济的校园里,很可能成为普通一兵。因为从纵向来比,你很优秀,考入了大学;从横向上看,每个考入的人都很优秀,你们站在同一起跑线。因此大家一定要调正好自己的心态,把握好对自己的定位,一切从头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学习、生活与工作中。
摸索学习方法,调整到最佳状态,度过调试期
大学的学习和高中区别很大。高中只学习具体的知识,而在大学则应该学习一种思维方式。面对“爆炸式”发展的信息,我们要从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最重要的是,根据自己所学专业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同时,还要给自己制定目标,目标要小要细,这样你才会不断有成就感,才会对学习始终保持一种激情。明确学习第一,合理安排时间,你的大学生活就会很充实。
积极参加社团,力求完善自我
当今的社会迅猛发展,要想在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就应该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成为高素质的人才。参加社团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它不仅可以满足大家的兴趣爱好,还可以增强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真正地做到提高自身素质。因此在合理安排自己紧张的学习生活的同时,学弟学妹们不妨根据自己的爱好,参加校园内的社团,借此来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但千万不要图新鲜、好玩,同时报名参加了多个社团,毕竟一个人一段时间只能精于做一件事,太贪心的话结果只会一事无成。
勤工助学,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大学里,相对以往有了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因此兼职已成为大学校园一道引人关注的风景线。你们虽然刚跨入大学校门,提就业问题似乎为时过早,不过四年一晃而过,应未雨绸缪。因为现在的大学生毕业出去找工作,60%的用人单位都把“有工作经验者优先”放在第一位。勤工助学主要是为了培养自己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学校一般都为大家提供了很多勤工助学的途径,比如家教、市场调研等。但我建议学弟学妹们,不要急于出去挣钱,一定要在安排好学业的前提下,选择和自己以后想从事的职业有关联的兼职。这样既能自力更生又为今后求职增加一个筹码。
同时也要提醒大家的是,出门在外要小心行事,天上掉陷阱的概率要比掉馅饼的概率大得多。
10.科研对大学的意义 篇十
四 号
第一,科研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方法。为了适应社会发展,人才必须具备“五种能力”,即:自学的能力、研究的能力、思维的能力、表达的能力、组织管理的能力。科学研究是培养具备以上“综合能力”人才的重要方法。
第二,科研是提高高校师资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在造就学校水平较高且具有“综合能力”的教师队伍方面,科学研究是极其重要的途径。究其原因,是由于科学研究使他们的知识能得到不断地更新和各种能力得到提高。
第三,科研是高等学校发展和传播科学文化的重要办法。科学研究对于大学,具有双重意义和双重作用。第一,对于大学能否完成发展科学技术的任务,其作用和意义都是决定性的;第二,对于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从造就和保持大学中高学术水平的教师队伍的角度上讲,从使所培养的新型人才能具有“综合能力”的角度上讲和从使大学的教材能不断更新角度上讲,也同样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决定性作用和决定性意义。
第四,科研是学科、学位建设的重要手段。根据国内外高等学校学科、学位建设中的经验,高等学校开展和重视科学研究,是学科、学位建设的最有效的途径。因为学科、学位建设不外乎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实验条件、图书资料、网络信息和能充分利用这些条件的合理的学术梯队,而科学研究则是完全可以同时达到这几个方面目的的。
总之,教学与科研是大学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二者互相促进,互
11.对大学人才培养的建议 篇十一
关键词:大学三自主选项课课程改革
0 引言
对实施“三自主”教学的高校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学生问卷1000份,回收900份,回收率90%,有效问卷900份,有效回收率90%;教师问卷30份,回收3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30份,有效回收率100%。
1 结果与分析
1.1 实施“三自主”教学过程的现状分析
1.1.1 开设“三自主”选项课的现状 通过调查发现,在目前开设“三自主”选项课的高校,情况也各不相同,有的大学在二年级开设“三自主教学形式”选项课,在一年级还开设的是基础课;而在自主选课中,学生能真正自主的只能是在选择教师和项目这两方面,在自主选择上课时间方面学生的自由度还很小。
1.1.2 “三自主”教学课的管理与组织办法 通过调查和访谈得知,目前部分高校的“三自主”教学课主要由专门的教师进行管理,大多采用网上选课系统进行选课,选课步骤大同小異。教学课的组织办法不是同一个年级,打破固定班组建制,按照所选运动项目重新组成教学班,且每个班级学生的人数一般控制在30人左右。
1.1.3 “三自主”教学内容 高校体育改革以来,各高校在体育教学内容设置上已经作了很大的调整,逐渐满足了不同学生不同兴趣的需要。在学生选课时,有80.2%的学生是本着自主选择内容的原则,显示出教学内容对学生体育学习的重要性。在所列出的所有项目中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羽毛球、篮球、乒乓球、网球,以后依次为:跆拳道、足球、瑜伽、武术、散打、体育舞蹈、健美操、排球、轮滑。而我们对各校体育教师专长的调查结果表明,羽毛球、网球的体育教师恰恰是比较缺乏的,各高校开设的体育项目一般都是大球类和武术等比较传统的项目,部分学校已开设跆拳道、瑜珈、轮滑等项目。体育教师资源的缺乏,场地器材的限制,致使部分已开设的项目不能广泛开展,一些从未开设的项目也无法顺利地开展教学。部分高校“三自主”体育教学内容比较陈旧,缺乏当今大学生青睐的时尚、冒险的新体育项目,缺乏具有自身特色的教材。
1.1.4 “三自主”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现代教学指导思想的折射,而现行的高校体育教学中,虽然教学方法有了一定的创新,但仍感受到“以运动技术为中心”、注重“三基”的传统教学观念和以教师为中心的传习式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的存在。据调查,部分高校的大部分体育教师在“三自主”教学课中,仍然采用讲解、示范、辅导三部曲作为教学手段,缺乏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多采用以大班级为单位,分组轮换的形式。
1.2 实施学生“三自主”选课制的效果分析
1.2.1 “三自主”选课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自主”选课制的建立改变了学生过去被动接受的局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充分反映了为学生服务的宗旨,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问卷调查表明:60.2%的学生对选课制表示“欢迎”,35.6%的学生表示“较欢迎”,只有4.2%的学生对选课制表示“一般”,没有学生表示“不欢迎”,这说明学生对推行选课制持肯定态度。
1.2.2 “三自主”选课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由于“三自主”选项课打破了原有系别、年级、性别、以及自然班的建制,在不断变换(每学期)的教学班级中学习,这就要使学生不断去适应不同的群体,学会交际,主动交流,尽快树立自我良好形象。同时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建立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精神,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这一全新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不仅将具有相同兴趣和爱好的学生聚集在一起,有利于在体育技能学习上的相互取长补短,而且,由于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知识结构不同,也有利于学生之间文理知识渗透,潜移默化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1.2.3 “三自主”选项课有利于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由于“三自主”选项课的特点,学生所选项目都是自已感兴趣或有一定的技术水平作基础,因而学生上课自信心和表现欲强,敢于发挥和创新。同时,由于各项目的特点,也使一些自信心缺乏、性格孤僻或过分自负等心里缺陷者得到锻炼,如经常参加集体项目锻炼,就能体会与他人相互配合与协作的乐趣,感受到与他人接触、交流的快感,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素质,也会慢慢改变自己的孤僻性格。
1.2.4 “三自主”选课制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选课建立将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体育教师推到了“前台”。学生选择任课教师、选择学习项目无疑对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本次选课结束后,教师教学工作量最多的每周达到24学时,最少的每周只有6学时。有25.9%的教师未上自己专业的选项课。学生选课迫使教师学习和掌握新兴体育项目的知识和技能,扩大知识面,挖掘自身潜力,适应学生选课的需要。同时,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求知欲的增长,教师不得不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研究教材教法,吸收新成果,提高教学水平,改善师生关系,以期得到学生的肯定和认同,在学生中建立良好的印象。这无疑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促使教师在业务上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已的技战术水平,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实现良性循环。
2 结论与建议
2.1 “三自主”选课制符合高校实际 普通高校实施学分制下“三自主”体育课教学是在教育部颁布新《纲要》的指导下而建立起来的一种体育课教学模式。新《纲要》在课程教学指导思想、课程的性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课程建设与资源开发、课程评价等方面都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更大的自由度,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的体育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新《纲要》,领会其精髓。“三自主”选项课是普通高校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应该大力推广。各高校都应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与新《纲要》精神相一致的体育课程体系,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和完善。
2.2 加大场地设施建设力度,适应课程设置需要 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是高校体育课程建设重要方面,是体育教学的物质基础。选课制的建立对场地设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大多数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现状看,还无法完全满足建立选课需要。比如国家推荐的新兴体育项目——定向越野、轮滑、攀岩等,就因缺乏场地设施而无法开展。目前,全国高校经过近几年的大发展,已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具备了对现有场地设施进行改造和扩建的能力。高校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加大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力度,逐步缓解学生对课程设置要求高与场地设施建设滞后之间的矛盾。
2.3 重视新兴体育项目引入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教育国际化趋势的不断增强。一些国外的新兴体育项目也进入了大学生的视野。如定向越野、轮滑、攀岩等项目。这些项目时代感强,个性张扬,迎合了青年大学生冒险、竞争、表现自我的心理需要,对大学生有极强的吸引力。因此,高校应加强对课程设置现代化的研究,及时选派教师学习进修,适时开设一些新兴的体育项目,以拓宽课程设置,增加课程的新颖性,满足学生的需要。同时,“三自主”选项课一定要加强教材建设,特别要加强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研究与编写,这是保证授课质量的前提。
2.4 优化师资结构,全国提高教师素质和修养 教师要自觉调整自已的知识结构,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进修,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切实找准自己的主攻方向。同时,要加强“三自主”选课的网络化,提高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改变单一的考核评价模式,注重综合评价,给学生更大的自由空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Z].2002.
[2]戴福祥.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体育学刊.2003.10(5):75-77.
12.对大学人才培养的建议 篇十二
一、国内外考试内容的对比分析
通过查阅文献和在美国访学期间对美国东西海岸著名大学和知名大学的一些理工科课程考试试题进行了研究, 其考题大多数来源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其最突出的优势就是考核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如加工一个特定功能的部件, 该选择什么性能的材料?加工过程有什么特别的工艺要求?如何检验评价最终成品的功能?物料成本多少?有时试题中夹有学生兴趣问卷, 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英国和日本, 大学课程的考核则注重能力考查, 考试的层次和内容多元化[2]。
在国内, 尽管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二三十年[3], 可高校现行的考试体系依然存在违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宗旨的弊端。课程学习的考查依然主要沿袭几十年来采用的闭卷笔试形式, 绝大多数的课程考试的内容以课堂教学采用的课本为唯一的内容。这样的考试几乎都可以在书本上找到答案, 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考查。因此, 随着教育改革向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方向的不断推进, 改革现行的考试形式和内容势在必行, 设计不同层次的考试形式, 内容新颖、科学性和趣味性强的试题,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探索和创新。
二、高校现行课程教学考试评价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 高校现行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基本上是传统考试制度延续, 这种考试制度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1.对考试评价目的认识层面出现偏差。 (1) 注重考试过程和试卷分数, 轻视考试信息分析。课程考试的目的之一在于更充分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的基本情况;反映教师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和改进教学方法。而现行的考试虽然也要求教师对考试试卷反映的教学问题进行分析, 但实际上大多数对学生答题中反映出来的教学问题及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分析只是敷衍应付而已。 (2) 现有的考试体系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不适于素质教育模式改革。高校教育的评价体系直接决定高校培养和造就人才的模式。然而现行的考试关注的是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记忆, 忽略了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造力的考察[4]。在知识经济为主要特征的今天, 这样的考试导向不利于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 同时也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大量需求的新要求。
2.考试形式限制了学生多方面能力培养。高校的课程考试绝大部分在课程教学结束后或期末进行, 考试成绩对学生学习优劣的评价占据了很大的权重。显然, 一次考试, 因受试卷考题涵盖的教学内容及主要知识点的考查限制, 很难完整地反映学生获取的知识水平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 仅凭期末考试成绩不能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教学全过程的实际效果。不同性质课程的特点很难通过一次闭卷笔试体现, 一次闭卷考试形式也难以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考查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运用知识的综合技能, 从而导致学生仅为应付考试过关而学习, 限制了自身创新意识的养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其次, 高校现行的课程考试体系呈现如下特点[4]:闭卷考试多, 开卷考试少;笔试方式多, 面试、答辩考试少;理论考试多, 技能、操作、实践能力考察少;统一考试多, 因材施考少。
最后, 目前高校课程考试评价体系直接导致学生只关注分数不重视能力, 因为考试分数不仅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升级、毕业、学位等, 而且还成为大多数高校学生奖学金、评优推优的主要依据。
3.考试内容呆板, 阻碍了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展示。至今, 绝大多数高校课程考试命题范围只限课堂所讲授的内容, 通常很少顾及对教学大纲所要求掌握的知识体系的全盘考虑。主要体现在: (1) 命题内容几乎局限于教材和课堂笔记。考查的只是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死记硬背, 体现不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这样的考试极大制约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 逐渐丧失学习兴趣。 (2) 试题类型缺乏新意。长期以来, 国内绝大多数高校课程考试题型几乎主要采用填空、单选、多选、判断、简答等有限的传统题型, 而综合性与设计性考题、分析论述题等主观性试题较少。这种几十年不变的考试内容及形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高等教育的新发展。
4.试卷命题质量不高。高质量的试题应该体现出学生对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的全面考察以及教师教学效果的整体评价。一套高质量的试题, 除应符合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外, 还应检验出老师实现教学目标的情况和测试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和能力的程度和水平, 不仅如此, 还应能区别测出每个学生学习情况的个体的差异。
5.教师命题自由度受限, 妨碍“因材施考”。高等教育的宗旨除传授知识外, 更主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独立判断与选择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协作精神等当今社会所要求的基本素质[4]。高校课程教学的重点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分析和总结问题的方法;真正做到授人以渔, 使学生能终身受用;鼓励学生在质疑中思维。然而, 现行的考试制度与此宗旨似乎背道而驰。受教学大纲的限制, 同一门课程由若干不同教师授课, 而不同老师教授的学生采用同一试题测评, 要求试题必须完全符合教学大纲, 且教师授课必须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从事教学活动。这样的课程教学只会限制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教学特色、扼杀学生的个性。
三、几点建议
高等教育应以人的个性发展和培养创新意识为根本。高等教育现行的管理培养模式单一化和标准化与全社会对人才多样化和人才成长模式多样化的需求形成了强烈反差。我国的教育方针早就强调全面均衡发展, 而如今几乎所有高校都在用统一流程和标准的“流水线”进行人才生产, 鲜有学生的个性发展空间和环境;与此同时, 标准化考试的引入使得教育工作者及其管理者方便用“标准答案”统一学生的思维, 不乐见甚至很难容忍学生对教育现状提出的批评。这些在高校教育理念中刻下的深深的烙印处处体现在我们的管理和培养模式和对课程教学活动的评价即考试中, 限制着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创新意识的养成。
1.破除传统“分数决定一切”的旧观念, 建立科学的教与学的考试评价体系。破除“分数决定一切”的旧观念是教学考试评价体系改革的前提。科学的考试评价制度强调的是人的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应体现从“人”出发。课程教学考试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状况, 更重要的是通过考试评价活动引导学生学会主动积极学习, 促进学生强化掌握知识的能力。同时, 科学的评价制度要求增加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考查, 促进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 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充分体现其教育功能[5]。因此, 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 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营造良好的思想氛围, 对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进高校素质教育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都有重大意义。 (1) 确立课程考试是对前一段课程学习的学习效果总结不是为了课程学习过关。毋庸讳言, 不少在校大学生有“60分万岁”的思想, 其可怕之处就是为课程过关而学习, 其后果就是消极应付课程学习, 渐渐失去学习兴趣。 (2) 树立考试是师生对课程教学的一种互动方式的理念, 不是课程教学的结束。通过考试, 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知晓自己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过程中的疏忽和缺陷, 以便日后与学生的交流中能针对性指出前期学习中的不足, 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和深入探索。
2.树立构建主义学习思想, 激励大学生主动积极学习。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不是师生间知识的简单传递, 而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弄清事物的本质、规律及内在联系, 将所学知识所反映的信息尽量与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 并对这种联系认真思考, 实现对新信息意义的构建[6]。二是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对已有的知识的再理解与再创造过程。这种过程必须是由学生自己亲自去完成, 其他人替代不了。对刚入大学的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常见问题并不困难, 但他们对老师的依耐性导致缺乏知识的自我构建能力, 一旦遇见新情况、新问题就显得束手无策。
3.针对课程特点, 改进充实新型评价考试形式。现在大学课程教学的教与学评价还主要是卷面考试, 很难全面反映学生对课程知识掌握和运用的真实水平和能力, 这种评价分数不能够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1) 依据课程内容特点, 选择有效可行的科学考试方式。大学课程考试基本形式主要有:闭卷考试、开卷考试、面试或答辩考试、操作合作考试和网络考试等形式。不同的考试形式各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般来说, 对于平行班教学课程考试, 由于涉及考试效率与环境容易控制等因素, 大多习惯采用闭卷考试形式, 这种考试考查的知识面广, 可设计的题型多。对知识的理解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学习能力和查阅资料的能力的考核, 开卷考试有独到的优势。面试或答辩考试不仅能客观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广度与深度, 还可以全面考查和检测其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反应能力、想象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心理素质、仪表风度和个性特征等。这种开放式的面试或答辩考试既能将学生置于提问范围所创设的环境中, 让其随心所欲运用所学知识表达自己的见解, 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 又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操作技能和协作素质相关的能力评价, 操作合作考试是较好的考试形式。此外, 这种考试能够较好地增进学生间的相互配合与分工协作, 促进学生的团队精神。计算机网络考试方式, 不但可以有效评价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还可以客观考核学生的认知能力。在信息化社会应加强研究和开发这种考试评价方法, 大力完善并推广这种高效绿色的考试方法。 (2) 改进规范评价标准, 让考试有机地融合于学习全过程。基于考试评价实践的现实, 充分完善和规范课程评价考核的制度建设, 增强其科学性和有效性是关键。通过评价考核的导向效应, 最终实现课程教学评价考核目标多元化、考核内容多样化、考核方式灵活化以及考核评价个性化的改革。 (3) 通过课程考核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作为评价教学活动质量的重要手段, 考试要实现全面、客观和公正评价的目标, 评价工作就必须贯穿教学全过程。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 老师可设计一些讨论题或小论文, 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教师安排讨论学生论文中的各种问题, 鼓励创新, 营造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氛围,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结束后, 通过设计若干个综合题, 以开卷的形式在规定时间内通过查阅文献完成考试,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独自或小组合作完成考试。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调研和查阅文献的实际能力, 还增强实际写作能力, 分散减轻了学生期末考试压力, 让考试变成实现和体验自我价值的一种“游戏”, 引导大学教育向能力培养方向迈进。
4.依据大纲创新设计考试内容。现行的考试命题大多数是知识再现型, 考试考查的是学生的记忆能力, 不是对知识的构建能力和创新能力。当今社会对人才能力需求的日益提高, 要求高校课程教育考试在内容上应坚持考查能力为主, 同时注重培养和考查创新精神, 公正客观评价综合素质。这就要求老师在考试命题和评分标准方面力求开放性和人性化。 (1) 考试命题不仅要着重立足培养目标的全局, 反映课程教学的目的, 还要激发学生独立思考, 突出能力考核, 评价标准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大学教育应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这种开放性要求:教师命题要事先设置好问题背景, 科学提出问题, 要求学生全面进行分析,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答案无标准化答案。根据试题的要求,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可充分发挥想象进行解答。答题方法的开放。允许学生采取各种有效的答题方法, 鼓励创造性思维。 (2) 考核评价标准人性化。命题的开放性也决定了评价标准的灵活性。人性化的评价标准将激励学生通过研究, 得出有创意并符合科学的答案从而获优异成绩, 而根据教材原文或课堂笔记做出答案的学生则不能得到高分奖励。这种人性化的评价标准使得学生在考试过程中乐于独立思考, 勇于展现自己的个性和创新能力。
四、总结
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关系到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否适应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 关系到高等教育未来科学可持续性发展。在未来社会, 学会如何学习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 它既是打开终身学习之门的钥匙, 又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通行证。现代教育也把培养和发挥学生主体性作为一项重要目标, 要求学生不仅学会学习, 还要学会研究和创新。教育管理者和工作者都应充分发挥考试评价体系的“导向”功能, 引导高等学校向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方向发展, 培养出大量满足知识经济社会急需的会学习、勤于思考、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基于现代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学校的教学活动评价制度应该做出相应的改革, 调整考试内容, 改革考试形式, 从不同角度考察学生知识结构、启发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探究创新精神, 提高学生学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摘要:考试是高等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当今我国高校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依然沿袭几十年前的考试体系, 考试形式单一、内容落后、考试命题质量不高等弊端严重制约了大学创新教育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急需改革。确立正确的评价观念, 明确考试最终目标, 完善评价考试的形式, 充实改进考试内容, 方能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 促进高素质的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课程教学改革,考试评价,创新教育,创新性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先进, 赵风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的构建[J].教育学报, 2004, (8) :23-27.
[2]赵静.美英日三国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 2007, (2) :79-81.
[3]梁爱琴, 宋祖伟, 曲宝涵.“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考核体系改革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 2013, (2) :121-122.
[4]段颖立.中国高校考试制度改革初探[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6, (5) :119-123.
[5]陈文军.创新教育下的高校考试改革探析[J].考试周刊, 2012, (92) :1.
13.对大学教育的思考论文 篇十三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不断加深,而英语作为世界上通用的语言,成为了各个学科领域必不可少的信息传播媒介。随着我国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社会上对于英语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尤其是对大学英语的改革呼声也日益高涨,这就是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希望本文能够给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能够有所启发。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滞后
在信息时代中,对于知识的更新是很重要的,目前我国高校教学中对英语教学课程普遍存在认识的误区:一、仍然采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造成学生学习的效率低下,二、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千篇 一律,教学方式极其乏味,这些教学模式的缺陷造成了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水平低,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对于学生课堂的实践能力不太注重,不利用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这种教学方式很难培养英语的创新型人才。
(二)大学英语口语水平较低
在大学生英语的课程中,口语能力的培养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核心内容之一,现在学生往往只注重书本知识,却往往忽视了在英语的课堂中的口语能力,造成了学生在面对英语的实际情况下时不知所措。要想培养大学英语的创新型人才,务必要注重大学生的口语实践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乐趣和对实现创新能力的渴望。
(三)大学英语的应试教育弊端,教学理念落后和教学方式的呆板
在我国的高校,教师受到了传统的教学中应试教学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对于知识的索取只是仅仅停留在应付考试上,却并没有注意到大学生教学的核心是实践,而在考试中英语实践分数的比例往往也低于20%,而大约70%—80%是考察大学英语书面知识,这就造成了在学习上只会培养大批死记硬背的学生,而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往往差强人意,同时,对于一些具备创新能力的同学也就有失公允,现代社会的最需要应该是创新型人才。所以社会所需的英语人才就是我们所要培养的人才,而这种教学模式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人才的发展和成长空间。
二、对于我国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创新措施
(一)创造学生之间良好的学习氛围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在学生间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让学生自选题目进行解答,如果有需要可以让学生之间自行组建英语交流小组,并引导学生学会使用英语软件帮助,查找和课题相关联的资料。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进行英语的立题、研究、探究等自主学习的活动,帮助学生运用现有的知识来提高解决英语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上更应该注重教学目标的科学性,改变传统乏味的教学方式,通过创造学生之间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之间的学习乐趣,从而极大挖掘学生创新的潜力。
(二)充分挖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就是要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创新潜力,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举办英语技能比赛,让学生在技能比赛中形成竞争意识,另外,在技能比赛规则的设定上要增加综合设计性的课堂,从而实现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挖掘。课程的设计元素中不但要符合大学英语的前瞻性和探索性,内容的设置还要体现一定的难度,培养学生的英语独立思考能力。又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可以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引导学生“手、脑”并用,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获得创新灵感,另外,在展示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增加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在与自己的生活实践相关联的事物中吸引眼球,这样可以极大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并结合当下社会的实际情况,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进行高效教学。
(三)英语教育中考核方式分层式教学的转变
大学英语分层教学,为教学效率的创造条件。学生的英语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学者就应充分利用好这一点,采用不同层次的教学计划、设定不同层次的英语测试,时刻对学生英语水平有充分的把握,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其提供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提升学习效率的基础之上,来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奠定坚实基础。实施英语分层教学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它是对当前教学方式的一种肯定。教育最终受益者是学生。分层教学符合这一需要,充分调动了学习英语的兴趣,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掌握程度高低与未来发展息息相关。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采用其它有效手段进行辅助教学,从而在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基础上,教学质量也得到了保证。分层教学促使教学活动有序展开,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发展。
以学生管理为切入点。要想实行分层教学就必须对学生实际情况有充分了解,并不是简单的试卷就能够检测出来。例如:针对刚入学的新生,在参考高考英语成绩同时,应该再组织一场考试,将学生成绩分成若干部分。如:听力成绩、阅读理解、口语表达、单项选择等各项成绩,摆脱原来只依照成绩进行教学的方式,这样以学生管理为切入点,充分尊重了学生主体性,为其提升学习英语的兴趣提供保证。
【对大学人才培养的建议】推荐阅读:
对大学老师的建议范文10-05
对大学图书馆的建议06-11
浅谈对大学的认识10-26
对大学后两年的计划09-16
一篇对大学毕业生的精彩致辞06-30
浅谈对大学公共体育足球课的认识06-09
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的作用07-13
老师对大学生的评语09-23
网络购物对大学生的影响10-10
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意义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