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发展创新

2024-10-30

现代农业发展创新(精选12篇)

1.现代农业发展创新 篇一

一、现代农业的特点

纵观历史,农业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四个阶段。现代农业首先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发达国家。与前三个阶段相比,现代农业呈现出以下七个主要特点:

一是产业结构体系由小农业向大农业转变。现代农业不仅包括第一产业领域(种植业、养殖业等),而且包括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农村工业、社会服务、文化产业等多种产业集群。它不是通常所说的第一产业,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链系统。

二是发展目标由追求数量增长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传统农业以满足人的食物需求为主要任务,追求数量增长成为普遍共识。现代农业必须在保障必要数量平衡的基础上,优先质量和效益,以增强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是产业功能由单一生产功能向集生产、经营、服务等多功能方向转变。现代农业除了从事初级农产品供给和原料生产外,还具有了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高度组织化、规模化生产。

四是生产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现代农业建立在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依靠现代科技,获得较高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五是发展驱动力发生了转变。传统农业的发展往往是投入驱动、资源依存型为主,科技贡献率较低。现代农业则是科技创新驱动下的知识化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六是农业政策的制定更加着眼于工农城乡统筹。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跳出农业看农业,跳出农村看农村,大力促进以工补农,以城促乡,实现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这是从制度上、政策上保障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七是经营队伍由依靠农村劳力向培养新型农民转变。新型农民队伍建设是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所在。要树立“优秀农民就是农村人才、农村人才的主体是新型农民”的新理念。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一代又一代的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骨干农民和核心农民,让他们在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中施展才华,带领几亿农村劳动大军从事现代化农业,建设现代农村。

二、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几个着力点

现代农业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大趋势。目前,我国的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农业发展目标已从传统的温饱目标向“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发展,产业体系正在向建立现代农产品产业供应链转变,农业产业领域不断拓展,逐渐向能源农业、海洋农业、生物药物、精细化工等多个领域渗透,农业经营方式正在向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农民合作组织迅速兴起。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了几个大台阶,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农村经济基本实现了全面发展。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正面临着资源和市场的双重制

约,以及来自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多重压力。我国的现代农业建设将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依靠政策、依靠科技、依靠投入等综合措施积极推进,归根到底得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指出:要以高新技术带动常规农业技术升级,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带动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业综合效益的全面提高;实施综合开发农林生态技术,保障农林生态安全;积极发展工厂化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从现阶段实际出发,建设现代农业要突出着力于三个方面:

(一)着力于连接和延长农业产业链。这是构建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突破口。随着农业新技术革命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农业生产规模开始向企业化生产模式转化,农产品生产由最初的分散经营逐步演变成企业化经营,由农业产前部门、产中部门和产后部门三部分组成的农工商综合体应运而生。实现农业的企业化经营,延伸农业产业链成为实现农业生产高效益的有效途径。市场需求和农产品转化途径的多样性,决定了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必然向多功能产业链方向发展。2005年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已突破5.2万亿元,超过了农业总产值。农产品加工业的增加值约占GDP的8%左右。经过近20年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在农产品加工业中所占的比重大约为50%左右,已成为事关我国农业全局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成为引领农业发展,带动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的支柱产业。现代农产品产业链与供应链的形成,必将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二)着力于现代生产要素的集成应用。这是推进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随着农业产业不断升级以及产业链的不断延伸,现代农业的整体效益不仅与自然生产要素相关,而且更主要的是取决于经济要素(包括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的投入。现代农业是依靠现代生产技术要素支撑的科学化农业,是需要长期稳定的金融政策支持和保护的农业,是需要建立标准化、信息化管理的有序可控农业。这就要彻底改变我国传统农业生产要素配置不合理、资本投入不足、生产效能低下的弊端,强化现代信息、现代科技、新型人才、现代管理制度以及社会资本等生产要素与自然要素的高度集成,支撑现代农业的发展。

(三)着力于加强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制度保障。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速度的加快,在市场因素、技术因素等综合作用下,现代农业生产向高度专业化和商品化方向发展,行业分工越来越细,生产要素逐步向优势农户集中,农业生产组织规模不断扩大,专业化程度提高,各具特色的生产带逐渐形成。现代农业专业化的分工和协作,不仅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生产率,而且促进了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了农民收益。因此,迫切需要加快我国农业产业组织制度创新步伐,大力促进农业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经营。

三、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战略重点

(一)要进一步明确农业科技的战略地位。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动力在于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工作要全面落实“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不同创新途径的有机结合;坚持加强新农村建设一线的力量,调动农业科技乃至整个科技力量,全面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坚持不断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

一是要正确认识农业科技的公益性。农业作为一个产业,与第二及第三产业相比,劳动生产率与经济效益相对较低,而社会效益显著。因此,为农业服务的农村科技工作是一项具有战略性、基础性的工作,具有公益性较强的特点,需要各级政府继续加大支持力度。

二是要充分认识加强农业科技必须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科技资源的分配要引入竞争机制,要加速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三是要深刻认识为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服务是农村科技的根本任务。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农业的问题最终要靠科学技术解决。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大会上明确要求,“要调动科技人员和企业家、农民等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推动产学研结合、农科教结合,提高科技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二)要明确新时期农业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根据现代农业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要求,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科技部对农业科技工作按照“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从全局性、战略性高度进行了总体部署,形成了现代农业科技工作的基本思路,其中突出了三个战略重点:

一是.强化农业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技术储备研究。从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重大需求出发,瞄准世界农业科技发展前沿,重点强化优良动植物新品种培育、水资源高效利用、农业环境保护与清洁生产研究,为现代农业持续发展提供长久技术支撑。要继续推进农业科技革命,加速动植物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加强水土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农业环境保护与清洁生产研究,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农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提高科技发展的支撑能力。

二是重点支持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和引领现代农业的关键技术。现代农业是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多功能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循环农业技术发展,显著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和关键技术问题。要加强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推动生物经济发展;加强农业信息技术创新研究,提升现代农业信息化水平;加强食品加工与物流技术研究,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加强动物健康养殖与疫病防控研究,着力解决制约养殖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强农林生物质综合开发利用,推进循环农业发展。

三是加大成果转化、农民增收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强化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强化基层科技工作,向农民推广适用的科技成果和产品,是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农村科技工作的关键环节。要继续加大对成果转化的支持,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成果保障;加强农村科技创新与服务队伍建设,推进科技成果示范与产业化;积极推进科技特派员等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村科技进入千家万户;开展新农村建设科技综合示范,依靠科技富民强县。

四、加强现代农业科技工作的主要措施

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与引领。现代农业科技工作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各级政府必须加强政策引导,强化机制创新,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集成全社会力量,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两方面的作用,充分调动政策、资金、舆论导向等各种社会因素投入现代农业,支持和关注农业科技的发展。

(二)加大农业科技投入,调整科技经费的支持结构。要在确保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农村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科技投入,逐步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科技投融资体系。积极探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工程项目与农村科技项目相结合的有效机制。进一步加大对现代农业科技重大项目的支持,建立长期支持国家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重大科技工程的长效机制。

(三)加强现代农业技术政策引导,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进一步深化农村科研机构体制改革,加快农村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把农业和农村科技工作摆在科技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并在政府或部门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中加以充分体现。要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能源、环境等重大战略问题研究,强化政府对农村科技工作的宏观指导。

(四)强化公益性项目与市场的结合,通过市场导向推进公益性项目的发展。加强对涉农企业的政策引导与支持,制定和完善涉农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税收、投融资等政策,促进企业科技进步。进一步强化公益性项目与市场的连接,总结和推广农业公益类项目实施的成功经验,引导企业参与项目研究、产品开发与产业化,提升项目的产业化能力,加快项目成果的推广。对面向产业化和市场的项目,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遴选科研项目和课题承担单位,鼓励企业加大投入参与科研和开发,充分发挥好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

(五)加强项目实施中的监督、管理与评估。强化项目实施的目标管理,加大项目执行中的检查、考核与评估力度,建立委托专业评估机构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委托专业监理机构对工程性项目进行全程监理,委托第三方对项目实施结果进行验收、评估的制度,把项目中期评估、项目执行中监理结果、项目验收结果作为支持相关研究的重要依据。建立和完善项目问责制和科技信用制度。

2.现代农业发展创新 篇二

1.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明下一步农村改革方向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 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 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现代农业园区要在全省加快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中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 必须从实际出发, 转变发展观念, 理清发展思路, 坚持“抓城、强工、带农”统筹发展方针, 加快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2. 现代农业在当代的重要地位

发展现代农业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为实现中华复兴提供了跨越性发展的可能。从不同时期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来看, 现代农业一般要依次经历以追求数量为主、追求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并重、追求自主知识产权等三个阶段。现当前, 我国农业发展正处在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变的关键时期, 同时也正在为全面跨入第三阶段探索经验、准备条件、积蓄力量。在这种情况下, 应提前规划、因势利导, 梯次构建完善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质量安全监管、生产支持服务、科技自主创新等三个体系, 切实增强现代农业发展动力, 促进其加快向更新阶段、更高层次跨越。

二、创新发展现代农业的策略

1. 加大资金、技术投入, 提升休闲旅游功能

(1) 要因地制宜, 力求办出特色, 海伦市现有农业人口62.7万人, 总户数14.8万户, 耕地面积422.9万亩, 其中, 承包田面积396.1万亩。增添一些吸引游客的特色休闲旅游参与性互动型项目。要吸引一大部分观光型的城市游客, 发展休闲旅游经济, 须有新的亮点和卖点。

在现有基础上可以考虑适当增添一些水车、水磨、石磨等设施, 让游客参与车水、磨米粉、磨豆腐、捣年糕、、烤玉米饼、编中华结、织情人结、收割稻谷、缝制衣服等创新的旅游体验, 也可让游客参与种菜、拔秧、插秧等农业基本劳动, 体会古代农民播种、耕耘、收获劳动果实的乐趣。针对有文化底蕴的游客, 可以开辟一定的场所专供摄影艺术创作;也可准备一些书画用品, 让书画爱好者和书画家挥毫泼墨尽情创作;有了这些参与性、互动型的活动项目, 就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休闲旅游, 休闲文章也一定会做得更大。

(2) 增加硬件投入, 努力提高服务水平, 提升休闲旅游品位。要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 选准开发项目, 并通过多种渠道引导社会闲散资金, 加大资金投入, 引进部分较高档次的硬件设施, 增添部分娱乐性的项目, 促进休闲旅游产品的不断升级。同时, 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 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 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游客需求。

(3) 开辟多种渠道, 丰富销售产品, 不断延长休闲旅游经济的产业链。在想方设法吸引游客的同时, 要积极开辟本地土特产品的销售渠道, 逐步形成销售网络。要充分利用黑龙江省的黑土资源, 通过多种渠道, 扩大农业园区的知名度, 延长休闲旅游经济的产业链, 从而使业主获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休闲旅游是富裕一方百姓、对企业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一项活动, 目前我省休闲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只要我们对新兴的农业园区精心加以培育, 休闲旅游在不久的将来, 定能不断发展观光旅游农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力。

2. 建立新的创新机制, 建立人才奖励机制和福利待遇

农业企业对科技人员应实行流动管理, 新招聘的大学生不受岗位和人员编制的限制, 实行动态管理, 能者上、庸者下, 保证人才队伍的高水平和高素质。要通过多种多样的激励形式, 使人才获得与其责任和贡献相符合的报酬, 从而激发人才的内在动力, 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真正实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 使知识的价值、人才的价值在收入分配、职务晋升等各个方面均达到充分的体现。对于政绩突出、工作成绩显著的各类人才和高层管理人才实行重奖, 并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薪酬制度。从薪酬、福利、职务晋升、荣誉表彰等方面进行奖励, 使人才产生强烈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激励人才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3. 内创外引, 寻求新的经济支撑

农业企业应积极开展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技术共建和技术合作, 积极寻求技术支撑, 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力量。可以从国内外各大农业类高等学校派驻研究生与研发中心科技人员共同进行试验和研究, 提高科技人员的理论水平、实践经验、实际动手能力以及技术应用能力, 为观光农业园区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4. 农业企业在农业生产链条中与农民深度合作

农业企业可以建立一个农民合作社, 在一个合作社内, 农民通过广泛深刻合作, 可以共同兴修水利、共同防治风险还能与农产品的买家进行集体谈判。通过大家帮助大家, 降低成本, 人人受益。

然而传统乡村的合作仅仅局限在家庭或家族内部, 陌生人之间的合作并不普遍, 这就需要合作社这种经营管理形式, 将同一个专业的农耕者联合起来。如今, 很多农民并非专业农民, 一些常年打工的农民仅仅将种地作为一种贴补家用的副业。随着城镇化的推进, 这部分人将成为二三产业从业者, 逐渐从农业生产中退出。剩下一些以种地为生的人, 或称为家庭式农场主、或称之为种粮大户, 或仅仅就是普通蔬菜、水果种植户, 他们将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入, 农民也将真正成为一种职业。

在合作社外部, 合作社作为一个独立主体与果蔬超市、农药化肥厂、以及客户端等主体合作, 进行社会分工, 提高效率;在合作社内部, 农民之间相互合作, 在内部采购产品和服务, 或通过内部合作, 从外部以更低的成本购买产品和服务。

通过与农民群体的广泛合作, 不仅会促进本企业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也将会促进地区就业和经济发展提供长足的动力。

摘要:现代农业如何开拓创新, 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 使观光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另一方面,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等措施, 以促进我国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创新

参考文献

[1]尹成杰.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N].农民日报, 2013-11-23.

[2]黄祖辉.我国农业经营体系与制度的创新空间[N].农民日报, 2013-11-23.

3.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代种业 篇三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作物品种选育水平显著提升,种子企业实力明显增强,市场集中度逐步提高;种子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全面实行政企分开,市场监管得到加强。良种的培育和应用,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生物技术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建设现代农业,对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商业化的农作物种业科研体制机制尚未建立,科研与生产脱节,育种方法、技术和模式落后,创新能力不强;种子市场准入门槛低,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研发能力弱,育种资源和人才不足,竞争力不强;供种保障政策不健全,良种繁育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较低;种子市场监管技术和手段落后,法律法规不能完全适应农作物种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等等。这些问题必须在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中切实加以解决。

一要把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作为一件大事、要事来抓,努力实现传统种业到现代种业的飞跃。二是积极应对,要抓紧把中央出台的各项支持政策细化、实化、具体化,加强统筹协调、把握关键环节、突出重点任务,形成支持种业发展合力。

加强统筹协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完善法律法规,整合农作物种业资源,加大政策扶持,增加农作物种业投入,强化市场监管,快速提升我国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全面提升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水平。

把握关键环节,就是要牢牢把握好“四个坚持”。一是坚持自主创新。要加强农作物种业科技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国际合作,鼓励引进国际优良种质资源、先进育种制种技术和农作物种业物质装备制造技术,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作物种业科研成果,提高农作物种业核心竞争力。二是坚持企业主体地位。要以“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为主体整合农作物种业资源,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通过政策引导带动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充分发挥企业在商业化育种、成果转化与应用等方面的主导作用。三是坚持产学研相结合,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模式。四是坚持扶优扶强。要加强政策引导,对优势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加大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投入;对具有育种能力、市场占有率较高、经营规模较大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予以重点支持,增强其创新能力。

4.三角镇创新三模式促现代农业发展 篇四

三角镇坚持走规模化、基地化、产业化的农业发展道路,以创建农村科普示范基地为载体,推广“农村科普三模式”,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一是创新“科研+种养”模式。以“打出品牌,形成气候”为目标,重视科学种养知识推广及健康环保理念的培育,与广东农业发展研究中心、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等科研机构、高等学府长期技术合作,凭借雄厚科研力量,探索一系列科学种养,进一步提升三角无公害青皮冬瓜、粉葛、优质稻高产栽培等农业基地的集聚优势。目前全镇农业耕地总面积45780亩,水稻和旱粮面积2601亩,蔬菜面积6059亩,亩产粉葛1500多公斤。农产品生产基地初具规模,特色农产品远销香港、澳门及英国。

二是创建“基地+农户”模式。大力推广三角镇爱民食品公司基地的做法,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合作模式,积极开展科普宣传,普及种植、水产、家禽养殖技术。目前该基地周边已有5户群众专业种植冬瓜、粉葛、粉蕉,专供基地销售。同时,还通过成立“大嫂工作坊”,接收20多名中年妇女在基地工作,为解决周边农民的生活和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积极带动农民致富。目前,该基地顺利通过中山市2013年“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农村科普示范基地评审。

5.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思考论文 篇五

摘要:阐述了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和建设,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关键技术的支持力度,保障食物安全;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发展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和智能化种养,全面升级农业产业。

关健词:现代农业;科技;创新

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和建设,健全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完善农业技术补贴制度,促进先进适用技术到田到户。建好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和标准化创建。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

1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迫切需要农业科技创新

目前,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的关键时期,建设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任务。当前,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但也必须清醒意识到,丰城市现代农业发展处于可以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风险挑战。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必须更加依靠科技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

1.1保障食物安全迫切需要科技

近几年来,丰城市粮食生产虽然年年有所增产,但农业基础设施差,抗风险能力弱$比较效益偏低等问题依然存在。未来随着国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乡居民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需求将会持续增加,保证粮食安全问题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解决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需矛盾,确保粮食安全,必须最终依靠科技创新,充分挖掘品种潜力,尽快突破农业生产中的重大技术瓶颈,大幅度提高农业土地生产率,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2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迫切需要农业科技

近年来,农药残留$添加剂$防腐剂问题屡禁不止;此外,还有一些转基因食品等由技术进步所产生的新问题。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发展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和智能化种养,全面升级农业产业。

1.3确保生态安全迫切需要科技

目前,丰城市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农业面源污染不断加剧,污染物无害化处理能力低等问题,再加上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不断加剧,资源环境对农业发展的约束日益加重。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急需加强资源环境领域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技术,加快开发清洁生产集成技术,建立实现.低耗$高效$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面对需求刚性增加,资源日益紧缺的严峻形势,农业发展只有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才能确保粮食安全,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只有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才能改善生产生态环境,从而实现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任务。

2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迫切需要若干重大举措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要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依靠科技创新$科技推广和农民培训.三轮/驱动,发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双轨/运行作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

2.1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的历史任务艰巨。需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改进现有的科技管理制度,完善项目申报$经费分配和过程管理办法,突出农业科研的公益性特征,探索新的科研组织模式和有效资助方式,形成有利于农业科研基础研究和公益研究健康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

2.2着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针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需求,以夺取农业科技制高点$增强科技发展后劲,提高农业竞争力为目标,全面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2.3强化公益性农技机构改革,创新农技推广机制

强化农技推广机构公益性职能定位,积极推行.三权归县/,明确职能任务,合理设置机构,科学核定编制,理顺管理体制,完善改革配套措施,提高工资待遇,全面建立岗位责任制度。

2.4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

6.现代农业发展创新 篇六

-----对玉田县农福缘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创新的理念发展休闲农业的调查

玉田县农福缘农民专业合作社,建于2010年10月,座落于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杨家套乡东高桥产业园。法人代表:齐光泽。

经过三年的培育、发展,目前玉田县农福缘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形成以绿色蔬菜研发、种植、养殖、销售、礼盒配送、新型绿色生态循环农业为主体的农福缘集团,下设有千亩绿色生态开心农场包括绿色采摘、休闲垂钓、珍禽养殖、餐饮养生等。全年生产各种优质蔬菜,已被农业部认定为无公害蔬菜,已获得了无公害农产品证书,经国家工商局注册商标“慧缘”牌,注册资金1260万元,基地拥有员工80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名,并聘请技术顾问1名。为真正达到无公害标准,基地内建有大型养猪场一个,在生产过程中主要用腐熟好的有机肥、作底肥、冲施肥。该社严格按国家的有关标准,严把质量关,随时对采收的各种产品进行检测,保证做到不合格的产品一律不准出售,让广大消费者吃上放心菜。

2008年前,齐光泽有两个实体企业,一个是水泥,一个是造纸,经济效益也很可观。然而,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企业经营状况受到影响。

为了谋求企业发展,齐光泽自费到北大、清华听取专家讲座。在一次讲座上,有专家指点“迷津”:在国家对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调控趋紧的情况下,发展绿色、环保的现代农业,将是未来的一个方向。

于是,深受启发的齐光泽回到家后便开始琢磨。

“水泥和造纸这些传统产业,虽然每年能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但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发展现代农业,无污染、无排放,既可带动群众共同致富,又能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难题,同时还能促进传统种植方式的转变,一举多得!

如果不加大技改投入,就只有提早转型。2010年10月,经过深入考察和深思熟虑的齐光泽,正式挂牌成立了玉田县农福缘农民专业合作社。从此,齐光泽水泥和纸业老板的身份有了新的变化。

以玉田县农福缘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建立的玉田县农福缘生态园地处京津唐中心地带,南邻小商品集散地大型物流中心鸦洪桥镇,津承高速、玉滨公路的相互连接,四通八达,交通便利,区域优势十分明显。农福缘合作社下设的开心农场定位为绿色生态休闲观光文化农场,目前已被命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大学生村官实践基地。玉田县农福缘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市级示范合作社。

合作社通过流转和入股的方式建设了占地1000亩的生态农业产业园,整个园区总投资5000万元,设三大功能区。

一是投资2000万元,建成占地500亩高标准日光温室73个。设百菜区、百果区两个种植单元,其中百菜区有台湾各种精品水果黄瓜、台湾串收彩色樱桃、番茄、彩色辣椒、彩色茄子、佛手爪尖、田七菜、马兰头、党参菜、三叶香、养心菜、补血菜等几十个特菜的品种。

百果区有精品草莓;红颜、章姬、甜查理、天香、幸香、红袖天香、佐贺清香等十几个品种。还有红提、红宝石、巨玫瑰等十几个精品葡萄品种,有春雪毛桃、京奥红黄油桃,莫里、大红灯等五个精品樱桃品种。另有引进的蓝莓优良品种以及被评为第三代黄金水果的 树莓等种植区。

为打造品牌形象,农福缘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了 “慧缘” 商标,培育自己的品牌。按照要健康,就吃慧缘果蔬的理念,整个种植区实行四统一 :即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统一技术流程、统一健康档案。推广膜下滴灌、黄板诱杀、蜜蜂授粉等技术,施用富硒有机肥,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绿色生态健康果蔬生产链条。销售上实行农超对接、农户对接,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开展精品果蔬配送,拓展京、津、唐、沈高端市场。

为扩大合作社的带动能力和示范作用,合作社每年都在作物收货季节,适时开展采摘活动,此举带动了周边农民共同致富,同时解决了3000多人次就业问题,为县域经济的提升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是投资2000万元,建设文化休闲养生区。主要包括:

1、传统农耕文化寻揽。开辟传统农具展览区、传统农耕技艺演播室,用实物、影视手法展示本地传统农业种植习惯、种植管理过程与技艺,介绍本地传统农业现状。使游客了解传统农业生产过程,感受农业气息。

2、生态餐饮。建设连栋温室餐饮区,温室内设置亭台楼阁,小桥流水,设置农业雕塑小品、绿叶观赏蔬菜小品、蔬菜墙等人造景观,使顾客在用餐过程中充分感受绿色生态文化气息。

3、休闲区。农场内设马场和垂钓、儿童乐园、游泳池、珍禽养殖、CS野战、沙滩摩托、乒乓球、台球等娱乐设施。国学道德讲堂。顾客在放松身体的同时,感受太极神韵,参悟儒释道国学玄机。

4、养生会所。按照八卦理念设计的小院,集聚会、洽谈、休息、茶道、书法等多功能为一体休闲养生会所。设有仿古讲经到场、书法欣赏、原始风格小餐厅。顾客在这里可以尽情品味天人合一、易经哲理,体验穿越时空的快感。

5、VIP菜地。当今社会,城市成为大众生活主题环境,许多人失去了与农业亲密接触的机会。因此,农场开设VIP菜地,就像玩网上偷菜那样,让您拥有一块专属于您自己的农活快乐体验区,充分满足您的农耕环境文化体验需求。

6、八仙餐饮文化。在温室餐饮区内设有八仙过海图,免费向顾客发放养生小册子。区内设有八仙就餐洞府,每位神仙一个洞府,内挂本仙圣像、养生知识。合作社每年以劝善修德为宗旨,将创作文学电视短片,教世人看淡荣华富贵,提倡勤奋创业、孝悌忠义,从而做一个快乐充实勤奋健康向上的当代活神仙。

7、徐九经文化演艺。据史料记载,徐九经任玉田县令时十分喜饮大湾树烧锅的白酒,多次微服暗访到东、西高桥村,在这里发生了一系列故事,以此为基础,开展编辑、演绎文化活动。

8、科技研发基地。大型连栋温室研发示范与学习对接。

三是投资1000万元,建设生态养殖场;养殖猪、牛、羊等,打

造健康生态养殖,粪便用做有机肥和沼气,用料沼渣、沼液用于果蔬肥料。沼气用于照明和取暖,着力打造循环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一体化新格局。

2014年2月28日,玉田农福缘生态开心农场在天津股权交易所

7.创新推广方式发展现代渔业 篇七

近几年, 甘肃省渔业技术推广总站每年为全省调运大宗淡水鱼类鱼苗达2 000万尾, 同时加大新品种的引进与推广, 向全省引进的名优品种达20多个, 示范推广了长丰鲢、福瑞鲤、芙蓉鲤鲫、“中科三号”异育银鲫, 湘云鲫、“浦江一号”团头鲂、黄辣丁、斑点叉尾鮰等新品种, 提高了全省良种覆盖率。

二、抓技术, 促推广

加强水产新技术、新模式的试验、示范与推广, 深入开展渔业科技促进年活动, 派技术人员到基层蹲点, 实施科技入户。在全省实施了健康养殖技术, 高效渔业技术。在全省整合项目抓示范推广, 实施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示范推广项目, 土著鱼类驯养繁殖项目和冷水性名优品种技术示范项目;依托大宗淡水鱼技术体系, 邀请国内水产专家, 举办培训班, 加强技术人员培训, 示范推广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生物絮团调控水质技术, 草鱼疫苗防病技术应用, 推广使用微孔爆气增氧技术, 极大地提升了全省渔业发展水平, 为全省渔业增效发挥了重要支撑。本站承担科技推广和技术推广项目达20多项, 获得省部级科技奖7项, 地厅级科技奖3项。本站设计的鳟鱼孵化器等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项, 有2项养殖技术装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三、抓基础, 保发展

近年来总站加大养殖设施研发, 改造和升级养殖技术装备, 在基地温棚购置孵化缸100个, 开展工厂化鲟鱼、虹鳟鱼孵化, 有效发挥了基础建设项目的作用。总站网的箱养殖框架, 安装有照明路灯, 架设了自动投饵机, 养殖区安装摄像监控设备, 是目前采用塑料泡沫做浮子建设的高标准网箱框架, 具有浮力大, 抗风浪, 新型环保的特点, 总站现有高标准金属结构网箱20亩, 年生产能力可达1 000吨。

四、抓特色, 增亮点

全站立足省情站情, 发挥渔业技术推广优势, 高点定位, 加大科技研发力度, 形成全省初具规模化的特色渔业。

㈠鳟鲑鱼的引进引进了冷水鱼新品种“鳟鲑鱼”在水库养殖, 成为全省冷水鱼养殖的新贵, 填补了全省的空白。

㈡开展鲑鳟鱼工厂流水集约化孵化等技术研究虹鳟、鲟鱼孵化率均达到90%以上, 鱼苗培育成活率达80%以上, 当年孵化的2~3克的鱼苗, 年底可养成1.2~1.5斤的商品鱼规格。多项技术达国内领先水平。按照每亩2.5万公斤的虹鳟产量, 饲料系数为1.5, 虹鳟养殖成本为16元/公斤, 养殖效益显著。

㈢鲟鱼养殖成为网箱养殖的又一优势品种2006年首次引进体重5克鱼苗试养, 2010年总站引进发眼卵人工孵化成功, 解决了苗种来源, 苗种价格大幅回落, 降到原来价格的50%。正常情况下, 一亩网箱养殖产量为2.5~3万公斤, 养殖成本为11.5元/斤, 按照18元/斤销售, 亩效益在16万元以上。

㈣青海湖裸鲤在全省养殖成功2007年从青海引进青海湖裸鲤, 在刘家峡水库连续试养, 今年人工孵化成功, 孵化鱼苗10万尾, 为全省水产养殖提供了又一品种。

㈤提高技术, 示范带动池塘黄辣丁、武昌鱼、草鱼高密度集约化养殖亩产均在500公斤以上, 黄辣丁高密度集约化养殖亩产达到1 250公斤, 效益明显。由于总站在水库网箱冷水鱼示范养殖和典型引路, 带动了周边群众和省内水库发展网箱养殖的积极性, 仅私营企业、个体养殖户自筹资金, 在刘家峡水库一年内新增网箱养殖面积60多亩。甘南州卓尼县藏巴哇乡投入资金200多万元, 在九甸峡水库发展网箱16.5亩。

五、抓养护, 见成效

一是加强渔业资源养护, 加大了全省土著鱼类资源调查, 开展了刘家峡水库、渭河流域秦岭细鳞鲑、黑河流域祁连山裸鲤资源调查。二是在全省率先设立了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开展土著鱼类的人工繁殖, 兰州鲶、秦岭细鳞鲑、祁连山裸鲤的人工繁殖工作均取得重大进展, 突破了孵化技术的瓶颈。秦岭细鳞鲑孵化和全人工颗粒饲料开口驯养、繁育技术国内领先。三是为全省水域增殖放流培育提供苗种累计达8000万尾。

8.现代剪纸的发展与创新 篇八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加上外来文化的冲击与影响,不断改变着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消费观念。人们面对社会快节奏、高速度的现代生活方式的蔓延和竞争意识的加强,精神往往处于紧张状态之中,希望调节生活节奏,渴望更多地得到轻松惬意的享受,而不愿有过多烦恼的事情,因而心理上对于复杂的形式产生反感和厌倦,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心理诉求已成为时代的呼唤。视觉心理学认为,画面传达的信息量越少越能聚集观者注意力的投射。

因此,民间剪纸创作理念上的第一个现代转型,是要对客观物象做更多抽象的形式思考,从客观物象中提炼出更多的表现性元素,即存在于客观物象中的抽象的形式美。这是现代剪纸意象造型的一个基本要点,倘若不是这样,我们的剪纸作品就会趋于平庸。

现代剪纸创作理念的第二个转型就是突出简约性。简约在民间剪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其中固然因其材料的特性所致,但艺术贵在单纯、贵在简约,这是一个永恒的真理。艺术家之所以为艺术家,就在于面对繁复杂乱的自然形态有一种删繁就简的能力。现代剪纸意象化的创作过程也是剪纸形态语言的简化过程,这主要体现在剪纸中留白的艺术。

现代剪纸创作理念的第三个转型就是使其画面结构更加夸张。夸张是现代剪纸中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是根据作者的主观心理需要,将自然形态中的物象进行有意识地重新整合,使其符合其心理与视觉表达要求的艺术。

当今时代是一个消费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也是一个娱乐化的时代。民间剪纸要在这样的时代获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适应人们多元化的需求。民间剪纸的艺术语言——线条和块面也需要在发展中加以传承与发扬,这正是民间剪纸清醒地走向现代转型的关键。

9.现代农业发展创新 篇九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 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 党工作重中之重。而如何更好的解决好“三农”问题,则需 要我们更加深入的去思考,探索。我认为,通过建立现代农 业生产体系,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力度推进土地 托管工作,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模式, 提高带动农民的积极性, 促使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从而推进新时代现 代农业大发展。

一、努力推进土地托管工作,意义深远

土地托管现象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 在土地制度改革进 程中产生的新成果。通过规模化的土地托管 , 在不改变农民 的土地承包权、收益权和国家惠农政策享有权的前提下,实 现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生产,较好解决了“谁来 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是为了更好的服务农民实现双赢 的很好合作方式,土地托管分为全托管方式和半托管方式。推进土地托管工作对我国农业现代化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一土地托管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土地托管是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变、农民土地 使用权不变、农民经营主体不变、农民受益主体不变的前提 下,由供销合作社、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托管主体按照

农民的要求,对其责任田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经 营的一种新型经营模式。这种新型经营模式是通过开展农业 社会化服务,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变一家一户“单 打独斗”式农业生产为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生产,适应 了当前生产力发展要求,推动了农业经营方式转变,托管主 体和被托管农户依靠制度创新实现了双赢,从而促进了农业 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二土地托管托起农民增收信心。

对于农民来说,土地托管是小农户参与现代农业发展的 可行途径,把土地托管给合作社,合作社通过综合性的农业 服务,规模化、机械化的新型种植模式对土地进行

科学统一 管理,降低了种植成本,而合作社统一采购农资在一定程度 上也能降低生产资料的价格,集中连片的规模化种植收割作 业降低了农机作业的成本,专业合作社通过科学种植和精细 化管理能够提高作物产量,就在这种生产成本降低,单位面 积产量提高的情况下促进了农民增收。并且,农民把土地托 管给合作社能够解放出更多的精力,可以把这些精力用于其 他经营活动或者外出务工方面,能够更多的增加收入,从而 增强增收的信心。

(三为新时代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

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 延长三十年。”可以看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以小农 户为主的家庭经营方式仍是我国农业的基本经营方式。并 且,我国现在农业正在实现以人力生产为主向以机械化作业 为主的转变,这不但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也是现在劳动力成 本不断提高的结果,更多的农民更愿意去选择收入比较高的 其他行业,但又不愿意退出一家一户的小农户经营模式,土 地托管模式则能够解决这一矛盾现象。

以土地托管方式实现小农户农业现代化具有非常广阔 的前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土地托管是社会化 服务直接服务农业和小农户最具时代意义的方式,是实现小 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重要经营模式,在新时代现 代农业发展上有着独特的优势。首先,能够适应小农户的多 样化需求,能够与现在农村劳动力多元化发展相适应,小农 户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托管服务方式;二是 有利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村委会可以根据其实际情况 依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立专业合作社,为小农户提供土地 托管服务,既服务了小农户农业经营,又壮大了农村集体经 济;三是能够有效降低农业规模化发展的成本和风险,和土 地流转不同,土地托管是提供农业生产服务,不需要支付大 量的土地流转费用,所以能够有效降低成本和风险。

二、提高为农服务能力,着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目前,土地托管作为一种新的土地经营方式,一定程度 上得到了农民的认可和参与,但还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一 是思想认识不够全面,不够到位;二是缺乏资金、技术、人 才支持;三是缺乏法律层面的约束,托管双方责任不明确。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认真分析,积极解决,切实 提高为农服务能力,着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一 加大对土地托管的宣传力度。建议各级政府加强 对土地托管政策、意义、效果、典型经验做法等方面的宣传 推介,引导干部群众提高对土地托管优越性的认识,增强干 部群众参与土地托管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从而形成上下联 动、全民参与的共识。

(二 加大对专业合作社的资金、技术、人才扶持力度。建议各级政府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积极探索,在条件允许的 情况下放宽土地托管准入条件,放低贷款条件,加大对土地 托管的项目资金扶持力度;农技服务部门应当加强对专业合 作社的技术培训,积极上门服务,推广土地种植新技术,进 一步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

(三 健全土地托管合同制度,增强法律约束力。专业 合作社应当积极在法律咨询服务机构的指导下完善土地托 管合同,明确托管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加强法律 约束。同时,专业合作社要切实提高托管服务质量,严格执

行托管合同,村级管理机构应当加强监督,确保农民的合法 权益不受侵害。

三、深入结合实际,促进土地托管市场健康发展

目前,全市供销系统已有 ********、*******等 21家农 业社会化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土地托管业务,土地全 托管、半托管达 20余万亩。通过全市供销系统的共同努力, 土地托管经营模式在我市正迅速发展, ***系统也积极发挥 职能,通过科学、合理的分析研究,更加注重通过规范化的 管理,科学的评估等措施来进一步促进托管市场的合理,健 康发展。

(一 要注重托管能力与托管土地面积相匹配, 相结合。要实事求是的去评估托管合作社的业务能力,制定合理的托 管计划,不能盲目扩大托管土地面积,要根据现有机械、人 力、技术水平来合理确定托管土地面积。

(二要注重对托管合作社人员技术的培训。通过对人 员的培训来提高合作社整体的技术水平,上级资金切块专项 用于土地托管的人才培训,提高单位种植面积的效益。(三 要注重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的进行资金和政策的扶 持。要深入结合托管合作社的实际情况,对托管能力强,效 益好,能够切实发挥土地托管优势的合作社进行合理的资金 及政策的扶持,通过扶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积极的正面 引导作用,从而带动更多的合作社更好的开展工作。

10.现代农业发展创新 篇十

何伟

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是解决“三农”问题,其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农民增收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我镇农业人口占全镇总人口的大部分,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乡镇。近几年,通过认真落实贯彻中央、省、市有关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鼓励和发展农业产业化,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建立了40个农业合作组织。通过四年多的开发建设,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已初具规模。但就农村土地流转来讲,仍旧出现了土地流转难、农民收入增幅小,增收难度加大等问题,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在8—10%左右,在全市各乡镇中排列较靠后,土地流转难,也严重制约了全镇农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为此,根据镇党委政府的工作安排,我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相关村并结合工作实际,对全镇的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汇报如下:

一、我镇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 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

自2010年4月,我镇开始实施土地流转,现已经流转近几千亩。流转方式以转包和出租为主,转让、互换为辅。农户自发流转和村组织集体流转是我镇土地流转的主要做法。土地流转的方向主要有五个:一是流向外来耕作户;二是流向专业承包户;三是流向农业合作社、科技企业;四是 1 流向一般农户;五是流向其他单位。

其中呈现出几个特征。坚持农户自愿、协商、有偿原则。全镇被流转土地的农户中,农户自愿流转的占98%。土地进行自发流转的农户一般是从事第二、三产业或兼业,家庭收入以二、三产业和财产性收入为主,土地流转收益是家庭收入的补充。村社集体组织流转的土地基本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土地收益较高。农户自发流转的期限较短,土地收盗较少。

二、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1、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无序流转现象严重。我镇土地流转由农户自发流转的,口头协议多,无具体的合同依据,部分农民为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将愿意流转的农户承包地,以转包、租赁的形式流转过来从事农业生产,但大多没有签订书面协议,也没有向农村土地管理部门登记、备案。需要通过签订有标准的合同文本,将权利和违约责任进行具体和明确。2、2003年以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省、市扶持农业生产的优惠、补贴政策相继出台,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农民负担日益减轻。特别是2009年底以来农副产品(主要是粮、油菜和蔬菜)价格行情不断攀升,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民对土地流转价值期望值不断升高,土地流转价格面临挑战,土地流转难度加大。

3、土地权属纠纷加剧。农业税费减免前农户对土地流转手续认识不够,土地流转往往以无偿流转为主,流转合同 2 主要以口头协议为主,农业税费减免后,引起土地经营权纠纷加剧,农户纷纷要求要回自己原已经放弃了的土地经营权或者要取得经营权收益。

4、部分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权属不清,开展土地流转工作会影响该村土地流转的集体收益,使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受损,影响工作积极性。

三、加快推进我镇农村土地高效流转的几个工作措施 2006年前,我镇农作物主要以传统粮油为主,大棚蔬菜和花卉种植为辅,农民依赖单一的传统作物难以实现持续稳步增收。此外,全镇农业发展面临的“一小四低”(土地经营规模小,比较效益低,科技含量低,机械化程度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问题尤为突出,加之农民承包土地零散,农民个体间的单打独斗使当地丰富的土地资源难以形成产业优势。针对农民要求依法、规范土地流转行为的愿望,结合我镇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2006年上半年开始,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础上,从制度创新、规范管理入手,积极探索,开展了规模土地流转工作,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希望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调整种植业产业结构,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加强土地流转工作

(一)坚持政策,尊重民意,稳步推进

由于土地流转涉及农民较广,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在农民自发进行土地流转且积极 3 性较高的条件下,针对自发流转出现的较多纠纷和问题,要遵照党的农村土地政策,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以农民所需为出发点,结合各村组实际,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开展引导,稳步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流转试点工作。一是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变的前提下,把不改变土地性质和用途作为先决条件,切实保障农户30年承包期内土地权益;二是按照“稳制活田”(即稳定土地承包权,搞活土地使用权)”和“自愿、依法、规范、有偿”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保护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优先考虑本市、本镇农业企业和农业大户进行流转工作;三是严格遵循政策规定,充分保障流转双方的主体地位,大力规范土地流转申请、登记、备案、公证各项程序,依法合理有序进行土地流转。四是把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保障农民土地流转收益权,杜绝任何组织和个人擅自截留、扣缴和占用,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害。

(二)加大宣传,转变观念,形成共识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命根子”。进行土地流转,关键要转变干部群众对土地的传统耕作管理观念。为此,首先要组织部分村干部和种植大户赴外地实地参观,在认真学习外地大量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多次召开党员干部、群众和种植大户会议,开展土地流转利弊分析大讨论,分析研究本镇、本村土地流转的可行性及具体操作办法。通过参观和开展讨论,干部群众普遍认识到:本村农户所承包土地,因地力条件不同,每户的耕地大都条块较多,零散种植,加之 4 种植结构单一,产业规模小,“三高”作物少,在现代市场面前缺乏竞争力。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部分人急需摆脱土地束缚从事其它产业,但所耕种土地又无法放弃;一部分人需要一定数量的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但所需耕地又分散在一家一户,这就决定了只有走出传统农村经营模式,把有限的耕地向种田能手、现代农业经营者手中流转,才能有效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和规模效益,也才能在保证土地使用权不变的前提下使流转土地的农民获得稳定的土地收益,并可摆脱土地的束缚,走出农村通过其它途径获得更多的收益,实现“转出一户富两户”和“双增收、共盈利”的目标。

(三)加强力量,因地制宜,积极引导

要切实做好土地流转工作的指导和引导,就要进一步加强土地流转工作指导组人员的力量,提供组织保障。一是针对村干部力量薄弱的实际,采取交流、挂任方式为有关村选配思想观念新、种植经验丰富且群众威信较高的农民经纪人担任土地流转专职的村干部,有效解决有人办事、有能人办事、让群众放心的问题;二是镇党委、政府要适时派出工作组进村入户,帮助农民解决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消除了部分农民等待、观望、有意抬高转包费的现象,提高了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发展高效特色农业的积极性;三是在村组中挑选思想观念新、敢说话、能办事的农民组成“生产管理小组”,积极协助政府做好农民宣传动员工作,鼓励和引导他们为农民办好事,解决好农户之间产生的土地流转纠纷; 5 四是在选择示范点上紧密结合各村实际,根据不同情况引导农民采取不同土地流转形式,不搞一刀切。采取灵活的土地流转方式,可以转包或以土地入股分红等形式,对部分集体土地进行了合理流转。四是试点开展全镇整村、整组土地流转工作。在杨场村实施整村土地流转工作,龙萌村是武汉禾园科技有限公司种植基地,在年底之前,全村土地流转面积在2000亩左右,占全村耕地面积80%左右,下一步将进一步稳步推进,打造良好示范效应。

(四)发挥政府监督服务职能,规范土地流转行为

为稳步开展土地流转试点工作,镇党委、政府和各行政村要合法介入土地流转各个环节,统一制定全镇土地流转操作规程,进一步规范了农户的土地流转行为,保证了流转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一是规范流转土地登记手续。对流转土地由所在村委会进行严格登记、造册,加强对土地流转合同和档案的规范管理,并将此作为保障农民土地权利、义务和调解土地流转双方纠纷的重要依据,使土地流转管理规范化。二是有效监督双方草拟协议书或转包租赁合同,明确土地的农业用途、流转形式、土地的位置和面积,指导流转双方合理制定土地流转价格及支付方式、流转年限和双方责权关系等。通过规范土地流转行为,以法律的形式保障了流转双方的权益,保护耕地可持续生产能力,有效改变了以往自发、无序粗放型土地流转状况,既保证了流出土地农民的承包权和收益权,避免了土地荒芜,又使得流入方敢于加大对土地进行长期合理投入,实现了有序生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6 实现了流转双方互利共赢。三是积极为流转土地的经营者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五)围绕结构调整,突出高效特色,加大扶持力度

土地流转后,新的经营主体、经营方向必须符合“三高”农业和设施农业的要求,切实起到以“土地流转促结构调整,以结构调整加速土地流转”的良好效果。以土地流转为契机,流转土地向种植能手集中,把土地流转与发展设施农业相结合,引导农民将规模流转土地全部用于以大拱棚为主的设施农业生产,实行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价格、统一销售的“五统一”经营管理,确保流转土地高产出、高收益,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同时要在政策、资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向已流转的土地、企业、大户倾斜,保证财政资金的导向性作用,做到“土地流转到哪儿,基础设施配套到哪儿,政策资金倾斜到哪儿”。

(六)把土地流转与招商引资、“两新”工程等紧密结合起来

11.科技创新引领现代林业发展 篇十一

林业科技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下,如何进行林业科技创新,有力地支撑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的快速发展,大幅度提高我国木材自给率和综合利用率成为了林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客座教授蒋伏利先生,于2009年12月11日在河南科技大学林业职业学院的循环经济增长模式专题讲座中指出,“科技是提高林业生产力的根本措施,是支撑和引领现代林业发展的关键。只有依靠科技进步,大幅度提高木材自给率和综合利用率,才是解决全球木材供给不足、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和谐双赢的必由之路。”具体到中国,随着社会用材需求的剧增以及对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森林资源面临着日益沉重的压力,尤其是在全面启动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之后,长期困扰我国林业发展的木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为了在缓解木材供给压力的同时,有效保护并发展天然林资源,重构森林生态系统,不断提高森林碳汇能力,实现间接减排的目的,科学发展人工林、积极开展人工林生态环境管理是我国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指导世界各国发展现代林业的战略准则。

遵照上述准则,中国一些林业企业在科学发展人工林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特别是金光集团APP(中国)切实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以促进中国现代林业的发展。在人工林培育方面,APP(中国)在营林过程中加大科研力度,从源头抓起,定向培育良种纸浆材造林苗木。通过桉树人工林区域性栽培观测、栽培密度试验、土壤生化分析、测土施肥研究以及林木解析等相关研究,为不同区域的品种选择、科学施肥、均衡施肥、轮伐期确定等营林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林木育种改良、抗病虫无性系选育和病虫害监测防治试验,提高了桉树生长力和抗病抗虫害能力。在人工林建设过程中,APP(中国)还积极开展桉树人工林区域生物多样性和水分、养分循环方面的研究,以便掌握不同桉树品系对环境的影响状况,从而为苗木生产和科学营林、生态营林提供依据。此外,APP(中国)还积极引进和扩繁生长量高、抗风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桉树人工林品系,作为主要培育品种和主要造林品系,以建设能够满足生态环境管理要求的高产人工林。

为做好林业资源节约工作,严格保护和高效利用森林资源、增加林产品,APP(中国)在木材利用上,通过科技创新,积极实践“大材大用、小材小用”的方针,通过制浆造纸、板材生产加工等产业链的形式达成对林业产业多功能、多效益的循环高效利用。同时,为了恢复林地土壤肥力,他们在营林过程中保持林地凋落物,把砍伐剩余物归还林地,避免全树利用,以有效补充林地养分,有目的的经营管理林下植被,不断丰富人工林区域的生物多样性。

蒋伏利教授在报告中指出,通过对人工林的科学经营和合理利用,不仅把人工林生态系统中的能量、物质和各种资源,转换成可循环的各种产品和服务,提升了林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产品和生态产品的需求的同时,实现了森林资源的循环发展,达到了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APP(中国)通过开展人工林环境管理、森林认证、人工林碳汇碳足迹等一系列课题研究,将先进的世界人工林发展经营模式引入中国,从而促进了我国桉树人工林产业的健康蓬勃发展。

12.现代农业发展创新 篇十二

一、科技创新成效明显

1. 科技成果数量多、等级高

2011年, 全院获国家、部省成果奖17项。其中,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占全国农业类的12.5%, 也是我省唯一获得国家科技奖励的单位;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 占全省农业类的66.7%;另外, “马铃薯优质高效配套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还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高异交性优质香稻不育系川香29A的选育及应用”———聚合了川香29A香味与雄性不育保持基因, 解决了香稻不育系育性稳定的技术难题:川香29A花时集中与柱头高外露性状的聚合, 突破了香稻不育系制种产量低的技术瓶颈;川香29A优质与产量配合力的协调改良, 同步提升了杂交香稻的产量和品质。该成果在2010年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基础上, 2011又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玉米高产高效生产理论及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该成果明确了我国玉米高产的基本规律, 提出了玉米产量潜力突破的途径与关键技术;确定了我国主要区域玉米高产高效生产限制因素与技术优先序, 创新了一批玉米高产高效生产关键技术和技术模式, 构建了我国玉米主产区的主体技术模式和“作物生产信息化平台及其服务体系”, 建立了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该成果获得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甘蓝型油菜JA系列不育系的创制与应用———建立了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油菜现代育种技术体系, 提高了育种效率;创制了新型JA系列胞质不育系11个, 不育性稳定彻底, 弥补了目前生产上应用的波里马 (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雄性不育胞质育性受温度影响的不足;利用JA系列不育系育成了高产、高油、广适新品种9个, 待审定组合3个及后续参试组合14个。该成果于2011年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马铃薯多熟高效种植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通过15年系统研究和大面积示范推广, 以种植模式创新为突破口, 研究和推广了9套马铃薯多熟高效种植新模式;选育及筛选新品种20个;研究改进马铃薯生产关键技术6项;通过“三带三突破”创新推广应用机制, 实现了四川马铃薯由一季春作向春、秋、冬多熟种植转型, 形成了马铃薯周年生产、周年供给的产业链发展格局, 为推动四川马铃薯总产2009~2010年跃居全国第一位做出了直接贡献。此成果获得2011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 一批新品种和新技术成为区域性主导品种和主导技术

2011年度全院通过审定或认定的新品种共41个, 其中通过国家或四川省审定或认定的品种数占全省的37.1%。国家审定或认定的品种有8个 (水稻2个、玉米1个、高粱3个、小麦1个、甘薯1个) ;四川省审定的农作物品种共计25个 (水稻4个、玉米4个、马铃薯1个、油料3个、蔬菜3个、食用菌4个、高粱1个、大豆1个、花卉4个) ;在重庆、广西、贵州、江西等省 (市) 审定的农作物品种8个 (水稻7个、玉米1个) 。

优质稻川优6203两年区试平均亩产556.83kg, 比对照冈优725增产2.90%, 米质达国颁二级优米标准, 堪比泰国优质米;川优727整精米率61.9%, 长宽比3.2, 垩白粒率23%, 垩白度1.9%, 胶稠度50mm, 直链淀粉含量22.5%, 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通过国家审定;泸优9803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586.3kg, 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0%, 增产点比率78.6%, 通过国家审定。玉米龙特999和汉玉1号在2008~2009四川省区试中两年平均亩产514.7kg, 分别比对照川单13增产10.1%、14.4%, 达突破性杂交种标准。川芋802平均单株薯块重379.0g, 大中薯率67.8%, 淀粉含量16.5%;区试鲜薯平均亩产1 404kg, 比对照川芋56增产15%。

川苦10号苦瓜区试平均亩产3 649kg, 比对照增产37%, 瓜短圆锥形, 绿色, 表皮光滑、梗大, 适宜运输。蜀萝8号是热萝卜杂交品种, 区试平均亩产3 420.7kg, 比对照增产12.3%, 外形美观, 商品性佳, 熟食带甜味, 口感好。川耳4号是从野生毛木耳菌株中经系统选育而成, 2011年通过四川省审定;川耳5号是以AU2和黄耳10号为亲本, 通过单孢分离获得单核体, 配对杂交构建杂交种, 经系统选育而成;榕金1号是从川金菇3号的白色变异菌株中筛选获得的优良菌株。茶树新品种乌蒙早持嫩性强, 发芽整齐, 芽形肥大、满披白毫。在四川茶区产量较福鼎高17%以上, 抗寒性强, 茶多酚含量为22.4%, 氨基酸含量为4.2%, 水浸出物含量为51.8%, 可溶性糖含量为3.2%, 咖啡碱含量为4.0%。用其制作的名优茶香气高、滋味鲜醇, 特别适合加工芽形名茶, 尤其适宜加工高香带毫型扁形名优绿茶。

在农业部正式公布的2011年农业主导品种中, 川麦42和成单30入选。在推选的80项主推技术中, 我院研制的西南地区稻茬麦免少耕栽培技术、旱地套作小麦带式机播技术、西南玉米雨养旱作增产技术、油菜根肿病综合防治技术等成为主导技术。

3. 学科平台建设稳步推进

我院作物所、水稻所、植保所、园艺所和土肥所共5个所争取到农业部西南地区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西南稻区水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西南地区园艺作物生物学及种质创制、西南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4个, 西南区域农业微生物资源利用科学观测、长江上游油料作物科学观测、南方坡耕地营养与施肥科学观测实验站3个, 区域性重点实验室和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分别占全省的50%和33.3%, 这为我院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平台基础。新都试验基地占地2 563亩, 旨在打造成为“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科研试验基地及现代农业产业化基地, 基地总体分为科研试验区和科研产业区, 集创新、转化、产业化三位一体。

4. 科技竞争力和显示度不断增强

2011年, 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副省长钟勉等多位领导先后视察了我院科研基地。中央和省级媒体多次报道了我院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十一五”期间, 据农业部对全国农业科研单位的综合科研能力的初步评估, 我院多个研究所进入了全国前百名研究所行列, 显示了在农业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 我院研究所的科技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在“十一五”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及综合试验站站长考核中, 我院有7位专家排名前3位。在“十二五”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种植业领域, 我院拥有16个科学家岗位和15个综合试验站, 科学家岗位数量居全国省级农科院第二位, 科学家岗位和综合试验站数量占全省的50%和30.6%。

鉴于我院“十一五”期间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成绩, 在科技部对“十一五”期间执行国家科技计划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的表彰中, 我院荣获“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奖。在2011年10月15日召开的中国农学会农业科技园区分会第二届四次理事会上, 我院被评为2010~2011年度先进单位, 为获得此荣誉的7个省级农科院之一。2011年10月25日, 农业部科教司、共青团中央农村青年工作部联合发文公布了全国98家“全国青少年农业科普示范基地”, 我院被认定为“全国青少年农业科普示范基地”, 全国只有8家省级农科院获此殊荣。

二、成果示范推广取得新突破

1. 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和新产品示范推广取得成效显著

2011年我院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在全省示范推广8 094万亩, 主要粮油作物新品种推广面积占全省的40%左右。其中, 川香9838、Ⅱ优602、川香8258等水稻新品种在省内推广1815万亩;成单30、蓉单8号等玉米新品种在省内推广985万亩;川麦42、川麦47、川麦39、川麦55等小麦新品种在省内推广865万亩;川油58、川油37、川油33、川油58等油菜新品种广1 830万亩;川薯168、川芋56、川芋117等薯类新品种在省内推广875万亩, 占全省薯类种植面积的40%左右, 其中, 马铃薯占80%以上;以川杂棉、蔬菜、果树、菌、桑、茶叶等经济作物新品种在省内推广125万亩。

在全省集成示范推广水稻轻简高产栽培新技术、水稻节水覆膜综合增产技术、玉米超高产种植技术、稻茬麦半旋高效播种、玉米膜侧集雨节水栽培、油菜机播、柑橘留树提质保鲜、马铃薯工厂化雾培脱毒快繁技术、蔬菜间套高效种植技术、名优茶加工技术等以及果、蔬、茶、菌、蚕桑、花卉、中药材、水产等特色产业技术与农化产品示范推广共3 059万亩。

2. 建设和完善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基地和专家大院, 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在进一步完善与地方联合共建的广汉、崇州、简阳、宣汉、中江等5个综合型中试熟化基地和20个果树、蔬菜、食用菌、茶叶、蚕桑、棉花、水产等特色农业示范基地, 以及青神椪柑、资中血橙、中江油桃等21个专家大院的基础上, 2011年又续建宣汉、崇州、中江3个成果综合型的中试熟化基地和新建蒲江绿色农产品、德阳旌阳区无害蔬菜2个综合型中试熟化示范基地, 以及江油等10个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基地。

3. 院地合作实施中试熟化工程, 创造了一批高产典型, 带动了区域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水稻、小麦、玉米、油菜、马铃薯等粮油作物分别在全省不同的生态区创造了最高单产纪录、大面积四川或西南及南方高产纪录。我院专家不断总结经验, 形成规范的技术标准, 在大面积上加大示范推广力度, 不断上新台阶, 带动了区域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促进了我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1) 水稻

2011年我院有一大批水稻新品种、新技术在生产上示范推广并取得显著成效:杂交水稻新品种“德香4103”在达县平均产量达到739.42kg/亩, 最高达782.93kg/亩;水稻覆膜节水抗旱技术在省内外示范推广120万亩;“川南杂交中稻—再生稻高产高效技术集成与示范”在泸县3 000亩核心区、10万亩示范区示范推广, 其中高产攻关田实现杂交中稻突破800kg/亩。

(2) 玉米

继2008~2010年我院分别在宣汉县的单块田、万亩、30万亩玉米面积上创造了西南及南方地区的玉米高产纪录之后, 2011年宣汉全县30万亩玉米整建制高产创建亩产达600kg以上, 再次创造了西南地区整县制大面积玉米高产纪录, 形成了科技成果“点、片、面”的“宣汉玉米高产推广模式”, 促进了宣汉全县粮食增产增收, 全县整建制推进玉米高产创建走在全国前列。对此, 蒋巨峰省长和钟勉副省长先后作了进一步扩大示范推广的重要批示。

根据省领导的批示, 2011年在甘孜州丹巴县、泸定县, 凉山州的盐源县等地示范推广“宣汉玉米高产创建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盐源县3亩超高产攻关田, 平均亩产1 218.0kg, 再次创造了西南及南方玉米高产纪录;1.8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 平均亩产719.1kg, 大大超过了600kg的产量目标。在丹巴县1.5亩超高产攻关田平均亩产1 158.3kg, 创造了西南高原玉米高产纪录;百亩核心示范片平均亩产957.95kg;3 000亩高产示范区平均亩产814.3kg, 比2011年全县平均亩产294kg增产1.8倍;2011年再次得副省长钟勉同志要将玉米推广的“宣汉模式”在我省更大面积上推广应用的批示, 以带动四川不同生态区特别是甘、凉两个民族地区的玉米大面积高产。

(3) 小麦

继2009~2010年在江油分别创造亩产591.9kg的西南区小麦高产新纪录, 210亩平均亩产645.5kg、最高田块亩产达到710.7kg之后, 2011年进一步加大了示范力度, 建立万亩小麦高产示范片。其中, 7块小麦田平均亩产578.7kg;大面积1 122亩的千亩高产示范片, 平均亩产537.9kg, 较2010年全省小麦平均单产270kg高99.2%, 创造四川千亩小麦平均亩产首超500kg的全省及西南高产纪录;1.12万亩小麦示范片亩产达到415.3kg, 较2010年全乡生产水平提高了近20%。

(4) 马铃薯

继2009~2010年我院分别在金堂的200亩、25亩冬马铃薯核心示范区创造了我省冬马铃薯平均亩产2 600kg、3 085kg的全省马铃薯高产纪录之后, 2011年在峨边冬作马铃薯高产示范核心片亩产达3 895.8kg, 创造了四川省单个田块冬马铃薯高产纪录, 每亩纯收益达6 001.6元;1 100亩核心示范片平均亩产达2 189.5kg, 创造了四川套作冬马铃薯大面积高产纪录, 每亩平均纯收益达3 310元;5 895亩集成示范的“冬作马铃薯—水稻”双高种植模式, 平均亩产2 80.3kg。峨边县大力发展冬作马铃薯经验, 为彝族贫困地区增粮增收提供了样板, 副省长钟勉同志作出重要批示, 要进一步在彝族地区及四川冬作马铃薯区示范推广应用。

(5) 油菜

上一篇:关于多读书读好书的名言下一篇:马云企业成功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