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我的父亲母亲》音乐分析

2024-11-16

电影《我的父亲母亲》音乐分析(精选16篇)

1.电影《我的父亲母亲》音乐分析 篇一

《我的父亲母亲》上映的一部电影,根据鲍十小说《纪念》改编,由张艺谋执导,章子怡、郑昊、孙红雷主演 。

该片以自传性质讲述了对父母感人至深爱情回忆。现实用黑白表现,回忆用彩色表现,现在时的冰冷现实与过去时的美好回忆形成强烈反差。该片在第五十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获得最佳影片银熊奖。

电影剧情

该片讲述了父亲母亲的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儿子骆玉生在城里工作,

电影海报

有一天突然接到父亲的死讯回家奔丧。父亲是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一生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教书。奔丧期间,玉生充分感受到淳朴的乡情和母亲对父亲深挚的怀念,他不由得回想起小时候就听说过的父亲和母亲当年的爱情故事。年轻时她是远近驰名的美人,暗恋着淳朴幽默的骆老师,以家传青花碗为记,给心上人送上最好吃的“派饭”,为他干了许多事。终于招娣打动了他的心。然而骆老师莫名地被打成右派,被带走了。她坚决拖着疲累身躯远行找寻,几经辛苦,人平安回来,两人相爱四十年。丈夫葬礼后,她看见儿子似是故人从前影子,也看见年轻的自己 。

[

推荐励志电影《我的父亲母亲》

]

2.电影《我的父亲母亲》音乐分析 篇二

关键词:《我的父亲母亲》,画面,声音,色彩,空间

导演电影风格的形成主要体现在对电影造型元素的运用, 作为电影创作者要善于运用造型元素解构故事、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主题观念。由此可见, 造型元素的设计对于一部影片来说有多么重要, 它直接关系到电影能否成功。电影被称为“最生动的艺术”, 而造型元素就是解构这种“最生动艺术” 的骨架。张艺谋可谓是中国影视界最擅长运用造型元素的导演之一, 其作品着力展示电影造型的魅力, 达到一种至高的境界, 反映出新的电影美学追求。现代电影中, 造型元素对电影越来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电影的造型主要包括画面、色彩、声音、空间四大元素。现结合张艺谋的影片《我的父亲母亲》, 对造型元素的运用进行具体分析。

一、画面造型元素

画面造型是电影艺术中最直观、最重要、最基本的一种造型元素。所谓画面是指不间断地通过摄影机拍摄下来的静止或运动的对象, 能表达一定含义, 并能与上下电影画面进行组接的有可视影像的一段胶片片断。在影片的叙事结构上, 张艺谋讲究画面的首尾呼应, 追求一种独特的构图形式;善于运用固定镜头, “无情”地凝视着镜头前所发生的一切, 达到一种真实、自然的效果。从张艺谋所有拍摄、导演的电影作品来看, 他往往选择那些富有强烈视觉性的物象来表达主题。譬如在 《我的父亲母亲》中, 导演运用红棉袄、红发卡、青花瓷碗、红布等一系列的物象, 来隐喻父亲和母亲之间那种纯真而伟大的爱情, 令人感动不已。

电影画面造型元素往往用来揭示故事内容、体现导演意图、展示演员表演, 实现主创人员的创作设想和创作结果。电影艺术中的画面构图一般由主体、陪体和环境三部分组成, 电影画面构图不仅要处理好主体与陪体、环境之间的位置, 大小、透视关系, 还要处理好运动镜头和主体的运动所产生的变化, 可以这么说, 电影画面构图是一种动态构图。影片画面构图的前提条件是导演对于空间造型的设计, 它决定了画面构成形式, 决定了影片的造型风格, 影响了影片的情感基调。影片《我的父亲母亲》的开篇和结尾处均采用曲线构图的形式, 产生一种绘画般的平衡感和秩序感。影片一开始是一条弯弯曲曲的路延伸至大山深处, 用“路”的曲线构图形式来象征母亲对父亲真挚而纯洁的爱意, 影片最后, 张艺谋依然借助“路” 来表达母亲对父亲那份真诚和执着的爱情。

二、声音造型元素

电影艺术作为第七艺术, 是由视觉和听觉共同组成的, 是一门视听综合艺术。声音的融入为导演带来了更大的创作空间, 在影片中声音与画面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正是由于声音与画面的互相配合甚至矛盾冲突, 才使电影具有更丰富的创造表现力, 在人们心中产生悠远深邃的回响。张艺谋作为电影造型运用方面的高手, 尤其注重声音元素 (语言、音乐和音响) 为造型表意、写实叙事服务。因而有必要对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声音造型元素之一——音乐加以阐述。

影片的音乐以其旋律优美、感人至深、富有想象力等特征, 成为一种重要的电影叙事手法。音乐作为一种造型符号在张艺谋的电影里得到充分的展示, 运用音画分离和音画对位的手法, 在不同时空环境中顺畅地过渡和交叉, 成功营造了影片的氛围。有时音乐和画面的节奏、情绪、意境、倾向相反, 类似于文学中的反衬手法, 形成音画相辅相成、对立统一;有时声音游离于画面之外, 不拘泥于影片的具体情节, 从更高的层次塑造音乐形象、表达主题思想。《我的父亲母亲》的电影主题音乐旋律优美, 生动感人。在村口, 人们迎来了“我的父亲”—— 骆先生, 父亲不经意地一瞥, 打开了母亲心中的情感闸门, 羞红了母亲的脸颊, 母亲依依不舍地目送父亲。此时的音乐悠扬、舒缓、开阔, 采用单簧管、竹笛奏出优美的旋律, 声音纯洁、 干净、悠扬, 天籁之声响彻天空, 仿如一颗萌动而激荡的少女之心, 音乐使影片更加精彩、感人, 成功地营造了影片的气氛。

作曲家三宝所做的《我的父亲母亲》主题音乐, 旋律优美、 婉转动听, 每当主题音乐响起, 脑海便会浮现出与之相关联的画面, 如金黄色的背景, 鲜红色的围巾, 年轻母亲清澈如水的眼睛等画面, 运用音乐成功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总之, 声音造型打破了屏幕的边框, 延伸出无限的空间感, 传达出更多画面无法表达的含义, 正如美国著名的作曲家赫尔曼说的“:音乐实际上为观众提供了一系列无意识的支持。它不经常露面而且你也没必要知道它, 但是它却起到了应有的作用。”[1]

三、色彩造型元素

张艺谋所拍摄和导演的影片追求形式美感, 构图新颖、画面精致、色彩绚丽、影调极具张力, 带有极强的主观性和表现意识, 色彩效果极度张扬、冲突强烈、形式感异常强烈, 以突兀的视觉冲击力赋予了色彩本不具备的意识形态内涵。

在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 张艺谋运用色彩解构时空, 开头结尾采用黑白色, 中间的回忆部分用彩色, 色彩形成前后对比, 使得情感产生强烈反差。现在的“黑白”的悲痛, 使人怀念曾经拥有的“彩色”回忆;而过去“彩色”的美好回忆, 更加突显失去的“黑白”痛苦。

色彩在张艺谋的电影作品里不仅是纯粹电影化的造型手段, 而且还构成他电影的视觉语言形态, 色彩艺术由自然真实达到了艺术真实。张艺谋偏爱红色、黄色这种偏暖色调, 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形成鲜明的个性特征, 使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影片中, 红发卡、红布、红棉袄、红围巾等符号的运用, 彰显张艺谋导演的鲜明个性和独特认识, 形成极具特色和倾向性的影片风格, 我们必须承认, 张艺谋在这一点上取得了成功。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艺术是这样一项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 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 也体验到这些感情。”[2]张艺谋巧妙地借助色彩这一外部载体完成了人物主观情绪的客观投射。张艺谋电影色彩的象征意义和主观表现性得到了张扬, 赋予颜色以特定的内涵, 激发观众潜意识里的联想, 使得色彩造型元素更具表现力。

四、空间造型元素

德·西卡曾说过:“选好一部影片的场景, 一部影片就成功了一半”。张艺谋作品中的空间设置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 与原著相比, 电影场景呈现形象化、典型化和符号化的造型特征, 成功塑造人物形象、深化主题思想、传达价值观念。如在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路”的空间设置, 既有助于讲述父亲与母亲从相识、相知到相恋的爱情故事, 又有助于塑造一个美丽、真诚、执着、纯朴的母亲形象, 影片最后仍然是在“路” 上升华主题。《我的父亲母亲》的英文名字为“The Road Home”, 影片的主场景是在乡间蜿蜒的小路上, 年轻的母亲在 “路”上奔跑的镜头在影片中多次出现, 每次“路”上奔跑镜头的运用又表达了不同的感情色彩, 既有幸福, 又有伤感, 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没有直接的语言对白, 只有一个纯朴的农村少女在乡间绵延的小路上追逐心爱的人、期盼心爱的人、陪伴心爱的人。在影片中, 导演把“路”进行符号化处理, 而“路”的空间设置又升华了故事内涵。

“电影具有构成空间的可能性……电影空间不是现实空间本身而是现实空间的再现。”[3]张艺谋设置的电影空间是对于现实空间的“重构”, 达到电影空间“再塑”的极致。纵观张艺谋的影片, 高粱地、陈家大院、教室、监狱、皇宫……影片都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环境叙述故事、抒发情感, 时间却被设置为一个时代背景而存在。“空间结构的单纯化使被表现的对象从错综复杂的空间关系中凸现出来, 从而获得象征意义。”[4]在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 这条乡间小路象征希望, 意味深远。这条路把两个心爱的人联系在一起, 这条路承载着母亲最大的希望和诚挚的守候。影片把东方文化中含蓄内敛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以至于章子怡塑造的年轻母亲的形象成了东方女人的典型。张艺谋通过极致的表现手法, 把故事发生的空间推向了极端。于是, 乡间小路不再简单的是土黄色的路, 它成了一种符号、一种象征、一个寓言, 娓娓地诉说着东方古老而又神秘的传奇。

总之, 电影作为第七艺术, 是一门视听综合艺术, 其艺术形象是通过电影造型构成要素表现出来的。因此, 要创作一部优秀的影片, 除了有一个好的剧本和创意之外, 更加离不开电影造型中画面、声音、色彩、空间四种元素的合理编排、烘托和互补。

参考文献

[1]李南.影视声音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1:6.

[2]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48.

[3]电影艺术词典[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6:207.

[4]王志敏.现代电影美学基础[M].北京:电影出版社, 1996:76.

[5]大卫·波德维尔.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M].曾伟祯, 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8:

[6]潘奕.电影画面造型的视觉美感与叙事功能[J].长春:电影文学, 2014 (1) :41-42.

3.电影《我的父亲母亲》音乐分析 篇三

一、男主角形象的延续及变化

我们先来看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和《山楂树之恋》这两部电影在塑造男主角形象上有哪些相似之处。

首先就是两位男主角的爱情进展比较顺利,阻力较小。不管是老三还是骆老师在女主角那里都是我的眼里只有你,而且他们也没有竞争者。电影《我的父亲母亲》里,在骆老师来之前和之后,本村最漂亮的姑娘招娣居然没有一个追求者。和招娣恋爱及后来结婚,骆老师父母那边根本不存在家庭反对等情况,招娣母亲这里也只是说说而已,而且后来还出现让招娣母亲帮助女儿实现愿望,让村里人带话到城里告诉骆老师招娣生病的情况。这些都无疑直接促成了骆老师和招娣的美好姻缘。而在《山楂树之恋》里,老三也没有碰到竞争对手,老二长林就是一个对静秋没有一点想法、忠实履行着帮老三给静秋送核桃的任务的人。静秋的学校也没有出现一个对老三有威胁性的人。可以说,不管是在乡下还是县城,老三都没有遇到任何来自同龄人的竞争对手。在静秋母亲那里,反对的声音较招娣的母亲是要强烈得多,但这也只是时间上的等待的问题,如果老三没有生病,他是可以等到那一天的。

在这两部电影里,我们还可以发现,两位男主角家庭背景都是虚化的。老三和骆老师的家人几乎没有呈现,对他们的恋情没有任何阻挠行动。在《我的父亲母亲》里,我们只知道骆老师——骆长余来自县城,毕业了在家没事干,看见别人敲锣打鼓喊人报名,也就报了名,后来被分到了三合屯当老师,来之前其家人没有给他成亲,也没有人提亲等这些情况。而且对后来他娶一个农村姑娘,一辈子要扎根农村,也没有任何阻挠行动。在《山楂树之恋》里,关于老三家里,我们只知道这些情况:老三是高干子弟,家里还有个妹妹,母亲是走资派,四年前跳楼自杀了。父亲一开始被打倒,但后来父亲又被恢复工作了,还有他父亲让他弟弟写信,要老三回省城去,还说家里要给他介绍对象等。这些都是通过老三的叙述来交代的。后来,老三在县城里生病住院,他们也没有出现过。陪伴老三的也只有静秋。直到电影的最后,在老三临终前,电影才让我们看到了老三的家人。不过,无论是对于静秋还是我们来说,这些都只是一群面目模糊的身影而已。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两位男主角在形象上的不同点。看过电影《山楂树之恋》的观众可能都会对老三的阳光帅气印象非常深刻。而相比于可以作为青春偶像型的老三,《我的父亲母亲》的骆老师却不会如此这般打动我们。他是那般的朴实憨厚。在看完电影后,不少观众都预测,窦骁以后的星途肯定远会比《我的父亲母亲》中的“谋男郎”郑昊要走得好,后者多年来几乎是再无声息。

两个人追求女孩子的手法不同:骆老师是送了一个发卡,而老三基本上送的都是很实用的东西,从灯泡、钢笔、到核桃、冰糖、一百块钱、运动衣、胶鞋、脸盆等。老三说他们地质勘探队,野外工作工资高,这点不算什么。和那时很多人相比,和骆老师相比,老三都可以说是经济宽裕,出手阔绰。

另外,两个人追女孩子的地点不同:一个发生在农村,一个在县城。《我的父亲母亲》的故事是发生在1958年的三合屯村。骆老师自从来到这里以后,基本上都是呆在这里。他没有什么特殊待遇,吃的是各家各户的派饭,住的是村政府。除了一次因为右派的问题离开村子到了县城,其他时间都是呆在三合屯,因此和招娣的故事也都是发生在这里。在电影里,村子似乎受外面的影响较小,即使骆老师被打成右派,村里人说起来也像个传说,并没有因此改变对骆老师的印象和态度。而电影《山楂树之恋》里的老三,却不在村子里住,他有自己的野外工作世界,村子也只是他偶尔停留的地方。电影中老三和静秋发生在村子里的事情不多,老三追静秋故事大都发生在县城。电影《山楂树之恋》里的县城,从医院到学校都是一个个复杂的小社会,那些阴暗的事情通过静秋妈妈那里说出来,比如很多人眼红静秋的留校,都等着她出点事,在学校里要好好表现等。静秋的妈妈在医院里被训斥等,老三和静秋在县城里不敢走在一起,怕被人看见影响静秋的前途等。

在《我的父亲母亲》里,电影除了叙述骆老师与招娣相识相恋的爱情故事之外,其实还间接勾勒了骆老师的事业追求这条隐线。骆老师义无返顾地从城市到乡村去任教,扎根于农村,任劳任怨地一教就是四十年,即使校舍一直没换,即使这几十年只有他一个老师,即使自己生活贫寒,他都没有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没有放弃自己教书的职责。他还将自己唯一的一个儿子送到了师范学校,希望儿子毕业后能接自己的班。为了翻修校舍,他四处借钱,最后昏倒在路上,心脏病发作去世。可以说,电影里的骆老师是鞠躬尽瘁,以身殉职的。而《山楂树之恋》呢,电影里我们只能看到老三与静秋这条爱情线,而在其事业或精神追求方面,我们不仅看不到,而且还容易引起误解,比如就有观众指出自从爱上静秋,老三就开始经常旷工进城了。当然,这也并不准确,因为电影字幕上这样交代过:“老三常在二队加班,以换取轮休和静秋见面,这种悄悄的约会,一直持续到第二年夏天。”但该休息时却不休息,那么,加班时会不会影响工作呢?应该会吧,但看上去老三似乎是不以为意的,至少电影没有向我们呈现老三的事业心和精神追求这一面。静秋似乎就是老三的全部世界,而且从长远来看,也许就是这加班和约会的连轴转,慢慢就侵蚀了老三的身体,使得一个经常洗冷水澡的小伙子身体免疫力变差,也许我们可以说,老三最后患上白血病与他经常得不到休息应该有一定的关系,毕竟在二队的人也不少,为什么就偏偏老三得上呢?所以从一定角度上说,老三是为了爱情奋不顾身,将自己的事业和未来都牺牲掉了。

二、电影文本比较分析

我们先从电影文本出发来看看产生两位男主角在形象为什么会有较大差异。不少观众对《我的父亲母亲》中的“谋男郎”郑昊印象不深,而《山楂树之恋》里的“谋男郎”窦骁却打动了不同年龄阶段的观众。我们感觉张艺谋在《山楂树之恋》里,是打算要通过形象来打动观众的。而在《我的父亲母亲》里,张艺谋的关注点似乎并不在这里。也许我们可以这样说,《我的父亲母亲》里骆老师靠的是自身的文化气息吸引招娣,而《山楂树之恋》里的老三就是靠其阳光帅气的外表首先打动静秋和观众的。有一些观众在看完电影后,总觉得电影的前面部分缺少铺垫,也就是说老三和静秋的爱情发展太快了,“静秋和老三从相遇到相爱,过程太迅速,几乎见第二面就确认了恋爱关系。而此时离电影开始不到10分钟,这样的爱情的确有点猛。”[1]在那种年代,彼此才见了几面,静秋就同意让老三拉手了,就同意让老三来车站接自己回家了……其实,他们关系的神速发展也符合电影的逻辑,那就是静秋对老三一见钟情,在看见老三那种让人帅气的灿烂的笑容后,就卸下一切戒备,甘心让自己的情感压倒理智而向老三投降。所以也就有了那不可思议的听从,在河边刚说游泳衣这么难看、怎么穿呀的静秋,会又乖乖地穿上游泳衣,会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同意坐在老三的自行车前梁上……

在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骆老师只有唯一的一次表明自己心意的行为,就是送给招娣发卡。那发卡看上去应该不贵,而且也不实用,不像老三送给静秋的东西。而老三送静秋的东西,像灯泡和钢笔是为了静秋更好地写材料,不费眼睛。送一百元钱上是省得静秋在外面干粗活,而送核桃冰糖是为了静秋妈的身体,送油条、面窝是为了讨好静秋的弟妹……这些一方面是出于心疼静秋,另一方面也是表达自己爱意,让静秋后顾无忧,让自己的爱情更畅通无阻。

有评论说,《山楂树之恋》简直可以作为现代小资赢得女生的教科书,“《山楂树之恋》一片讲述的就是一个‘富二代’如何泡妞的故事:老三充分使用了金钱攻势与大城市的公子哥做派,轻而易举地就征服了一个生活在小县城的,而且家庭条件并不是很好的中学女生静秋。”[2]此说虽然夸张了些、难听了些,但电影的确有导致这些误解的倾向。也许,电影是想通过这些隐秘地传递出纯净的爱情也是要考虑日常柴米油盐的。而《我的父亲母亲》中的浪漫也许是“此曲只有天上有了”。从某种角度来讲,《山楂树之恋》可以说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的爱情隐喻。

在《我的父亲母亲》里,农村单纯的人际关系和政治的边缘化背景都可以让骆老师和招娣的爱情能够免受干扰和冲击。而在《山楂树之恋》里,城市里的政治风云变幻,家世背景的差距,都可能导致他们的爱情流产。像静秋的妈妈说的那样,“你出身好,可能不能理解我们这样的家庭。”对于老三说的他能理解,他愿意等静秋一辈子的话,静秋的母亲却在老三走后这样对静秋说:“容易说出口的话,最不结实,张口就是一辈子,兴许啊,只热乎一阵子。”当然我们不能按照静秋的母亲的逻辑来定性老三就是“朝三暮四”那种类型。老三对静秋还是很负责任,很为她长远考虑的。在高护士的宿舍里,老三克制自己对静秋的欲望,为了静秋以后婚姻的幸福,放弃这其实是他人生的最后的一次机会。还有希望静秋不要为了自己死了而有什么不好的念头,对静秋说的那句,“你活着,我就活着,要是你也死了,我就真的死了。”这些都让我们为之深深动容。但那些都是老三在知道自己将要死的时候的所为。“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们无法看到老三如果没有绝症,会不会等静秋一辈子,爱静秋一辈子。特别是政治上的风云变幻会将他们席卷到哪里,也许都无法预料和左右。文革快结束的时候,老三死了,也许他的死就是一个政治隐喻。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两部电影男主角最后的归宿也由此可见一斑:骆老师是和招娣相守一辈子,而老三却无法和静秋执子之手,与之偕老。

三、深层原因分析

我们知道,这两部电影中间隔了十年时间,男主角形象的延续及变化也许都可以从这十年的变化里,包括导演的创作理念、观众的爱情观的变化里找到一些线索。

当年张艺谋在拍《我的父亲母亲》时曾这样说过:“一个纯朴的姑娘爱上了一个年轻的男人,一爱就是一辈子,他们的爱情很真诚……这是我第一次用诗意、浪漫、抒情和单纯去表现一个时代中的爱情故事。”[3]十年之后,张艺谋对《山楂树之恋》这样说:“我也是头一次这样拍,其实这样拍也要跟自己斗争,因为我通常都是强化视觉,愿意比较夸张的,实际上要让自己静下来,要让自己心平气和。拍一个这样朴素的片子是自己需要做到一个很心定的程度才可以。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我只是希望拍一个纯真的类型,希望拍一个娓娓道来的戏,希望传递出一种久违的纯真。”[4]

为什么在十一年前就拍过“诗意浪漫抒情”的张艺谋,在十年后再拍同样题材,却“要与自己斗争”?也许像他自己说的,是因为以前的他“强化视觉”,但在拍这样“朴素、干净”的爱情时,要努力让自己心平气和。不过,如我们之前所述,相比与朴素和单纯,电影《我的父亲母亲》里的爱情其实还要比《山楂树之恋》更强烈和突出些。一个与世界几乎隔离的故事背景让骆老师和招娣的爱情能够免受干扰和冲击,而他们之间物质的贫乏也会让他们的感情基础更纯粹。而《山楂树之恋》呢,如果褪去那个时代的外衣,它几乎就可以看作是一部原装正版的爱情偶像剧,有帅哥有美女的偶像路线,物质与金钱攻势的追求套路,深知充满了生离死别的韩剧范儿,何谈朴素呢!张艺谋在海选女主角时曾说过:“现在的孩子越生越难看,漂亮姑娘都不和帅哥生孩子,全去找煤老板、有钱人、老男人。所以现在的90后,真长得不行。”[5]那么,我们的静秋之类呢,不是也最终被老三这样的有钱又有闲的小资俘虏了吗?如果我们顺着张艺谋说这段话的逻辑来推理的话,那就是张艺谋更认可这种漂亮姑娘找帅哥的路线。所以他要找个讨人喜欢的窦骁来出演也就不奇怪了。这难道就是他认可的纯粹的爱情?张艺谋也许是看到了韩剧在中国的广大市场潜力,想让自己的电影来博一把,“虽然这部作品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但我的目标观众群体还是被称为80后、90后的新一代年轻人,这部电影所展现的可能‘以死相换’的爱情,对这个时代的年轻人的爱情观和婚姻观,相信都会有所触动。”[6]众所周知,80后、90后的年轻人对韩剧是最热衷的。而且电影在制作和发行过程中,借助小说原本的网络元素及影响力、故事发生年代的元素等等,把网络一代、网络一代的父母全部拉入影院的努力和营销策略,都直接促成了影片票房上的成功。

在没有找到周冬雨主演静秋之前,张艺谋曾经半开玩笑地说,难道90后,就找不到一个纯情的女孩子了么?在说这些话的时候,他可能还没有意识到,为什么他会找不到纯情的女孩子?那也许是因为包括他在内的影视人士所拍的某些电影,已经成为这些90后孩子成长环境中的一部分。也许就如有的评论所说的那样:“老谋子没有反省的是:包括他在内的影视人士所塑造的影视力量,在扭曲纯真爱情方面“功不可没”。画面上少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承诺,少了贫贱不移、生死契阔的相守,有的只是大款大官与靓丽美女营营苟且的活色生香,有的只是经不起任何外在诱惑更遑论雨打风吹的聚散分合。终于,简单而纯朴的爱情成为世间稀有物,而宣扬简单而纯朴的爱情的电影也成为世间稀有物。”[7]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许对于张艺谋而言,艰难的不是找一个静秋这样清纯的女孩,而是拍一个最大限度满足商业利益的电影。

佛家偈语云“心不动风动”,也许变的并不仅仅是张艺谋的内心,还有我们这个时代及这个时代的爱情。关于张艺谋电影《山楂树之恋》中的男主角,评论界和观众基本上形成了这样两种争执:一种是把老三看作情圣。“老三是一个完美得无可挑剔的男人,他优雅俊朗、正直善良、细心温柔、执着热烈、敢爱敢恨、多才多艺,既有文人的气质又不乏果敢和英气……”[8]而另一种是把老三等同于有钱又有闲的小资。为什么一部电影会产生这么大的分歧,可能还是因为观众的爱情观不同从而导致对电影的阐释出现了分歧。相信真爱的人往往会在其中看见纯洁的爱情,而习惯以物质利害、欲望纠结来打量爱情的观众便更趋向看出其背后的矫情和龌龊。“80后没感觉,50后看哭了”。有一位50后观众一边流泪一边对记者说,“这种电影太少了,在现在这个物质的社会,年轻人崇尚房子、票子,心浮气躁,这部影片能改变他们对爱情的认识。”而一些80后在看过这部影片后表示,“可能是那个时代的爱情离我们太久远了,所以没有特别的感受。”[9]在这个人们已早已不谈论理想、爱情以及真理的时代,当爱情已经成了奢侈品,看这部电影没感觉的80后、90后年轻人应该不会是少数。“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那种纯真的柔情只有那个年代的人和喜欢那个年代简单爱情的人才能领会到的吧。

四、结语

“浓墨重彩”一直是张艺谋电影很擅长的艺术语言,电影《我的父亲母亲》里,张艺谋用他油画般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那个时代单纯的爱情。而十一年后,在电影《山楂树之恋》中却让我们看到了他对返璞归真的追寻。电影里,我们已经很少会看到被渲染后的大红大绿了,取而代之的是来自生活原色调的青山绿水。但这种转变却不能保证电影的纯净和里面爱情的纯粹。从两部电影的男主角的形象的延续及变化里我们只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张艺谋拍《山楂树之恋》,也许只是为洗消近年来自己所拍片子尤其是《三枪》给舆论造成的“恶俗”印象,为挽回自身形象和品牌效应而进行的一种努力,但经过商业浸染的张艺谋想再回到那时的“不食人间烟火”看来是不大可能了,他的回归也只是挥手和过去作的一个“苍凉的手势”罢了。

[1]常雄飞.《山楂树之恋》:张艺谋总让我们笑场 http://ent.163.com/10/0909/14/6G56CA1F00032DGD.html 2010-09-09

[2]郎启波.山楂树,它不是一部纯洁的片子http://opinion.china.com.cn/opinion_80_4080.html 2010-09-21

[3]1999年电影代表作:《我的父亲母亲》http://ent.hunantv.com/d/x/20081210/134611.html 2008-12-10

[4]《山楂树》看片获好评 张艺谋打赢口http://ent.sina.com.cn/m/c/2010-09-03/10433074833.shtml 2010-09-03

[5]张艺谋:漂亮姑娘爱找有钱煤老板 孩子越生越难看

http://www.westtimes.com/2010/0810/4MMDAw MDAxNTg4MQ_2.html 2010-08-10

[6]张艺谋闹剧之后回纯情老路挽口碑 http://www.china.com.cn/info/men/2010-09/03/content_20856405.htm 2010-09-03

[7]一个时代的爱情隐喻h t t p://b j y o u t h.y n e t.c o m/a r t i c l e.jsp?oid=69494118 2010-09-26

[8]山楂一样的爱情:揭秘《山楂树之恋》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iqing/xiaohua/detail_2010_09/13/2499524_3.shtml 2010-09-13

4.我的父亲母亲电影简介及故事梗概 篇四

片 名:《我的父亲母亲》

监 制:张伟平

导 演:张艺谋

副导演:郦虹

我的父亲母亲主演:章子怡、孙红雷、郑昊

剧情梗概:

初恋的回忆,是人生中最美妙的感觉,而当生子的父亲已经过世,年迈的母亲讲述她梦系魂牵的初恋时,生子不但体味到那初恋情愫的凄美动人,甚至还分明读出对美妙人生的执着追求……

母亲乳名招娣,年轻时是远近闻名的美人,不仅心灵手巧,而且勇敢地成为十里八乡第一个自由恋爱的女孩,她暗恋上生子的父亲--一个淳朴幽默的青年教师,她以家传的青花大碗为记号,给心上人花样翻新地送最好吃的“派饭”;她通宵达旦织出最艳的“房梁红”装点他的教室;为了听到他的朗朗读书声,她不惜绕远路去担水;为了引起他的注意,她每天在送学生的路边等着他。

终于,招娣的美丽和诚挚打动了青年骆老师的心,他们很浪漫又很传统地相爱了。一只塑料红发卡就是他给她的爱情信物,然而,就在心灵刚刚撞击的那一刻,悲剧降临了:骆老师莫名其妙被打成右派,招娣特意为他做的晚饭蒸饺子没吃上,就被带走了。她疯了一般,怀揣蒸饺沿路追赶,人摔倒了,蒸饺烂了、青花碗也碎了……

技艺精湛的锔碗匠锔好了青花碗,却弥合不了姑娘破碎的心灵,招娣决心拖着病弱的身体去远行寻找初恋情人,瞎妈妈的泪水阻止不了招娣的决心。她瞒珊上路了,却昏死半途,被路人送回,执拗的招娣挣扎起身还要冒死去寻觅。恰在此时,骆老师意外地来了,她躺在病床上,大滴的泪珠从她美丽而又憔悴的大眼睛中尽情地滚落。

他再也没有离开她,两个人一爱就是四十年,相濡以沫,心心相印。

5.我的父亲母亲 篇五

影片拍摄的景色优美、色彩鲜艳。现实用黑白表现,回忆用彩色表现,现在时的冰冷现实与过去时的美好回忆形成强烈反差,而女主人公执着的爱情在美丽的树林和弯曲的山路上跌倒,在几乎是痛苦的绝望中,等到了爱情。故事放在一个与世界几乎隔离的空间,自然环境的优美,为影片的爱情增添了色彩。无论从场景、故事还是表演甚至配乐,张艺谋作为导演,技术上也更为成熟。

影片中历史和现实的故事都围绕着“读书、识字”这样的情节展开,这又是张艺谋一贯的处理手法。文明与蒙昧的交织纠缠。只是这部影片淡化了蒙昧的野蛮和暴烈,单纯的表现了一位乡村姑娘对未知文明的向往和神秘,从而成为爱情的催化剂。同《秋菊打官司》一样,女性的执着又一次取得胜利,乡村姑娘守到了她的爱情。这种美好只是通过年迈的母亲讲诉出来的,而此时父亲已经过世。在美妙的记忆里,还是可以感到几丝寒意,外面的世界是个未知的恐怖世界,随时可以剥夺去乡村少女的爱情。但这点被处理的极其淡化和隐蔽。

影片从时间上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过去时间,五六十年代父亲和母亲相识再到被打为右派的父亲重回三合屯,另外一个是现在时间,远在他乡的儿子回家为父亲奔丧并将父亲下葬。两个阶段都各有一个主干故事作为支撑。整部电影由儿子充当叙事人,起到讲述故事的作用。在故事里加入叙事人,以方便故事的讲述这种手法早在《红高粱》里,张艺谋就已经采用过,但与《红》不同的是,本片里的“我”参与到了故事中来,在讲述故事的同时,构成了故事本身的一个部分。

在现在的故事时段张艺谋采用了一种类似于纪录片的拍摄风格,镜头非常冷静和克制。常常是固定机位,构图,画面都不求工整。而且大量选取了非职业演员,但与深受意大利现实主义影响的第六代不同,张的非职业演员选用更多的处于影片风格的考虑。在现在的故事时段里,讲得是现实,而现实是冰冷的,所以张采用了低饱和度摄影,画面黑白,与过去时间画面鲜艳的颜色形成鲜明的对比。在乡村小学教了一辈子书的父亲为了筹钱翻盖校舍四处筹钱,遭了风寒,死在县城的医院里。母亲固执的要求要将父亲的尸体从县医院抬回三合屯,考虑到现实的种种困难,“我”试图说服母亲,看到了桌子上父亲和母亲年轻时的照片,因此引出影片最主要的故事——年轻时候的父亲与母亲的故事。

在过去的时间段里,画面非常漂亮,高饱和度使得影片像一幅浓郁的油画。好的导演总是用画面来说话而不是自己跳出来说话,因此,童话一般画面表现了张艺谋对待这一部分影片的态度,这属于过去,而过去是美好的。

第五代是以前所未有的造型艺术震惊影坛的,而张艺谋对造型的偏爱尤甚。他非常喜欢红色,从《菊豆》里高高悬挂的红布到《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里小金宝的红唇及登台演出时的一袭红装,红色也或多或少的代表了张艺谋电影里的女性性格。执拗,热烈,一根筋到底。在《我的父亲母亲里》红色就是母亲鲜艳的头巾,父亲最喜欢的那件棉袄,也是不顾几天的连续高烧顶着大雪想要去县城看一眼父亲,看一眼,一定要看一眼,最后昏倒在半路。其实张艺谋电影里的女性,多少投射了他自己的性格。阿伦雷乃曾经说,每个导演一生只拍一部电影,只讲一个故事,到了张艺谋这,则变成了,他只拍一个女人。不管是民国初年,还是文化大革命,还是九十年代,是在大上海还是在偏僻的小山沟,讲来讲去,都只是这个女的故事。

在父亲和母亲第一次相见的场景里,张选用了大量的升格摄影,拉长了画面时间,他反应的是母亲的心理时间。他的镜头语言使人很轻易的认同了母亲,放弃质问爱情到来的仓促性。而在母亲在山路上等着与父亲相遇的段落里,除了升格摄影,还使用了长焦镜头,造成我的心里只有你的画面效果。

在过去时间段落里的拍摄手法很容易使人进入到父亲母亲的故事中去,而在母亲穿着红棉袄终于在路口等到被打成右派而几年不能回来的父亲后,影片重新进入到现在的时间段落。过去的温暖鲜艳与现在的黑暗,冰冷对比,格外触目惊心。

在张的电影里,他常常刻意的忽略时间,他的故事总是几乎可以挪移到中国的任何一个时代。如《菊豆》里杨天青的故事,可以发生在民国初年,也可以发生在封建社会任何一个阶级严明的年代。但在《我的父亲母亲》这部片子里,他明确的在电影里表明了故事的时间,一次是母亲揭下一九五八年的日历,另外一次则是现在时间段里墙上的《泰坦尼克号》的电影海报。但这仍然是一个和时间无关的故事,五十年代的故事只是给父亲被打成右派赋予了一个适合的时代背景。但是我们并没有看到右派身份给父亲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右派”唯一的作用就是给父亲和母亲的爱情带来阻碍。而墙上的海报仅仅是交代了时间的流逝,起到一个表明时间的作用。没有明确时间的故事,就是通用的故事,张艺谋从历史的坐标中凌空为我们虚构了这么一个故事,所以无论是哪个时间段的观众,都可以轻易的被其打动。

影片好像大半场景都是冬天,北方的冬天经常是大学纷飞,一片白茫茫的雪景,配上女主角昭蒂的红颜色棉袄,无疑是一种意境,有几个画面给笔者留下的印象是真的十分深刻,昭蒂在雪地里行走,人物构图在画面的右边,背对着镜头,然后叠画开始,面对着镜头走来构图在右边,很美的对称,很美的已经,雪地中的昭蒂,不用看清楚她的面庞,但是我们明白她的心意,那是对爱人的想念,好一幅美到极致的画面啊。关于这部影片的叠画,待会还需要细细品尝,先说完老谋子的画面。

影片大致是两种色调,既黑白的真实生活,彩色的回忆片段,总体上两边是黑白的画面,中间讲述的那段过去的故事使用彩色,然后在影片的最后几分钟,也就是影片中的那个“我”在临行前,走进了父亲(洛先生)曾经教授课程的教室,为学生们讲授父亲在年轻时曾为那时的学生们讲授的第一堂课时,母亲听到了读书声,课文是当年的那一段,走下床,跑到村头的小学,出神的听着,这是画面又是叠画,老谋子的确是个倔强的家伙,现时的记录全部采用黑白,不愿意改变,但是叠画到了年轻的母亲第一次跑去观看父亲上课的情形,自然而然的那一段是鲜活的彩色画面,的确很美,郎朗的读书声中,仿佛回到了过去的光阴,随着镜头的调度,不断的转场依旧采用叠画,音乐的音量也是越来越大,整部电影的感情不由分说的被带到了最后的高潮。画面最终定格在那个年轻的过去的时代里,母亲当然依旧是穿着红色棉袄的昭蒂,跑着,影片便到此结束。这是老谋子的意境,不用说出来,感受需要用心,不可言传。

而现时选用黑白的色彩,过去却选用彩色,这无疑有点违背了常规的思路。但是从另一方面,即可理解为,失去了老伴的母亲,生活很灰暗,而曾经的记忆,却鲜活的烙印在脑海之中,虽然整个影片的旁白部分是以儿子的身份去展现的,老谋子的真正用意,我想这些故事应该是母亲所独有的美好的记忆,和美好的怀念。因为故事里真正的主角,是母亲,深爱着自己丈夫的母亲,从过去到现在,一直深爱着。细致的分,本部影片其实还有别的色调,因为彩色部分除了主要拍摄了冬季,秋季也是一个主要场景环境。秋天,当然色调是金黄金黄的,那大片大片的我不知名的植物,大概高到膝盖,黄灿灿,还有荒野上的黄土地,一整片的暖色调,最后,太阳的光晕也是暖暖的黄,昭蒂(影片中年轻时候的母亲)对爱情的追求,便在这片暖当中慢慢绽放。不过,昭蒂的红色棉袄依旧跳跃在视觉里,她的爱情是炽热的。

老谋子摄影出身,他的光很美,我不知道外国人看到了是否会明白其中这种唯美的意境,不过那光一圈一圈的晕开在每一帧的胶片上,黑白的部分仿佛是沉思,彩色的部分更加清澈剔透。可以看出来屋内的光应该是人工布的光,能感觉到一切都在按照老谋子一步一步的计算当中。室外的光,则大部分是自然光,当然也有很多人工补光的地方。其中还有一处蜡烛的火光,是昭蒂对着镜子带上发卡想念洛先生的一节,柔和的光线,暖调的色彩,把人物的内心情感一下子表达了出来,对洛先生的思念,是少女的温柔情怀。

中国电影的特点之一是镜头调度很少,自然没有欧美电影的华丽视觉观感,不过老谋子这部电影没少运用镜头调度,比较不错的部分我感觉算是昭蒂跑动姿态的展现。在大概第十三十四分钟处的那段,昭蒂第一次见到洛先生,而在洛先生看到自己以后又羞涩的掉头跑掉,下面的镜头虽然调度上有点略微单调,不过是从侧面拍摄跑的姿态,不过昭蒂一边跑动,一边笑着回头的动作又带来了另一种感受,就是小姑娘情窦初开的那种羞涩,最后镜头随着昭蒂跑远的背影慢慢上摇,红色的棉袄依旧在我们的视觉神经中跳动,黄土地上一个穿着红色棉袄的女孩,跑动着,跳动着。

6.我的父亲母亲 篇六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我的爸爸,第一个闪现出来的词是:可爱。而我的妈妈,我就想到了一个身份:交通警察,因为她总是很严肃,要求完美。所以,在我心里,她就是我家的家庭警察!她让孩子们多了一份敬畏!

我认为,可爱一词对人的赞誉是极高的,可爱意味着他是善良的能给人带来快乐的人,而且还是幽默的,有趣的人。

从小,我和爸爸关系就特别好,不仅我,我们兄弟姐妹四个人都和爸爸关系特别好,以致于妈妈经常吃醋!但当着他们两的面,我们都会说更亲妈妈!但当他俩吵嘴时,我们都不约而同地帮爸爸,一旦发现妈妈吃醋的苗头,我们又立刻回来帮妈妈!小时候,即便爸妈拌拌嘴,也是充满了乐趣!我从来没有和爸爸吵过架,即便是吵嘴脸红都没有过。他的性格好到没有机会和他吵!在别人眼里,父亲是严肃的!我的爸爸却是可爱的,他从来没有打过我!我印象中,他只象征性的打过哥哥,那时候我上小学,因为奶奶的介入,孝顺的爸爸才动了手!我从来不知道家庭暴力是什么样的!妈妈也从来没对我们动过手,其因有二:其一是妈妈的绝对权威,只要她发出“嗯哼”一声,我们立刻停止一切动作自动察觉错误并立刻改正!那简直比军令还管用!我相信现在没有一个父母可以做到,我妈妈不用说话,一个表情或一声“嗯哼”就做到了!这点我是想法佩服她的!她常常说:“让父母亲多说一句话就是不孝了”。这罪名扣的这么大,我们可不敢随便领了去! 其二,我们小时候是全村出了名的听话懂事的好孩子! 轮不到机会给他们揍!上的了学,下的了地,煮的了饭,干的了活!这样的好孩子,全村屈指可数!

妈妈作为家庭警察虽然权威,但家里所有的家务活几乎都是她做的,爸爸受得了唠叨,所以也就拥有了一辈子的幸福,他一辈子几乎没洗过衣服煮过饭,妈妈也只会吩咐他泡泡茶,煮煮开水!他两分开都不行的,记得姐姐生淼淼的时候,妈妈去照顾姐姐,爸爸在深圳照顾阳阳,结果每天脸不好好洗,中午饭也都叫外卖,突然好像生活不能自理的刚离开父母上中学的青少年!

妈妈一般不苟言笑,但却经常被爸爸逗得哈哈大笑,从小,我就听妈妈在爸爸的挑逗下哈哈大笑!有时全家也会被他逗乐!爸爸,总会在生活的语言中,说出让人开怀大笑的话,通俗而不低俗!

我们全家,没有一个人会骂人,这也和爸爸妈妈有关系,第一是我们从来没见过他们打吵架,顶多拌拌嘴!也从没听过他们说离婚,日子不过了这样的话。所以我的世界观里,夫妻就是一辈子的,这个思想对现在社会的我来说,不知道是好是坏!爸爸妈妈从来没有在我们面前和别人破口大骂说过脏话,所以我们四个孩子都不会骂人更不会说脏话,哥哥小时候骂人是对着人说:七七八八九九十十。这是我听过最有意思的骂人方式。我从来没有骂过人,一和人吵架我就词穷,说不出一个脏词!所以从小吵架吵不过别人,现在想想真亏!小时候没机会说几句骂人的脏话,长大了懂事了就没机会说了!

爸爸的性格过分老实本分,所以这辈子也就只能勉强维持生计,因为,他总是被别人欺负,总是吃亏,但却从来没想过占别人便宜,老实人吃亏是常事,因为不欺负老实人欺负谁呢? 所以小时候,没少见爸妈被别人占便宜,但即便如此,他们从未怀恨在心,他们会记着,甚至经常咬牙切齿的谈论,但从未去做过任何有损他人利益的事!他们本分的做事,没有挑战过任何机遇,所以注定是平平淡淡的。 但她们有眼光,当时所有和哥哥同龄的人都放弃继续上学外出打工,家里最最艰苦,没有办法缴纳学费的时候,连当时的农业税都交不上。但爸妈说,只要孩子想上学,就让他上! 当时欠着学校了学费,也要让孩子们上学。他们从来没有重男轻女,在我们小时候,女孩子初中毕业就去学做裁缝然后外出打工,但妈妈当时为了我哪怕能考上个普通高中,特意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照顾我(当时的我上初三,身体很差),我也是四个孩子中,唯一享受过此等待遇的,现在想想,真得太幸运!

在这场家庭教育中,妈妈充当了教官,而爸爸更像是个哑巴政委,他关心我们,但从来不说话!他从来不参与妈妈的教育中来,无论妈妈怎么教育我们,他都不插嘴!但我却觉得,无声胜有声!

随着年龄的增长,妈妈依然像家庭警察,维持着家里的秩序,规范着我们的道德操守。而爸爸,更像个老顽童,他有时候像个没长大的孩子,幼稚的让人无语,哭笑不得!但回头想想,那不就是那个老爸嘛,他一直都这样,充满着童真!甚至不可理喻!但却常常给人带来欢笑!

7.我的父亲母亲 篇七

今又清明,想起我就心疼,悲痛,流泪无法做事。每年清明我都心如坠铅般坐在他们在海淀西山的墓前,默默叙说对他们的思念,痛苦地望着他们已离开。我下定决心,关掉所有的灯,在黑暗中,在泪水中盲写此文。

我的父亲在我童年时就去世了。那时文革刚开始,作为运动中被批判的干部,他在混乱中患病,他的疾病在批判和混乱中患上并加重了,到北京治疗时,混乱的医院给了混乱的治疗,无奈他又回到家中。一天,我领妹妹从街上回来,父亲已去世。

初始,我对父亲的去世感受还是不强烈的,只是清晰的记着他在世的一些事:一次去他的单位,看见通讯员在擦手枪,就好奇的问了许多问题,并一再用手摸枪。父亲当时没说我,回来后狠狠的教训了我一顿,让我要懂礼貌,守纪律。还有一次,我因上课不认真听讲常常被老师留下不准回家,到我忍无可忍时,我把教室的钥匙藏起来。老师放我回家后到处找钥匙也找不到,只好小心小心翼翼地到我家同我父亲说明,在父亲得逼迫下,老师知道了藏钥匙的地方,走后留给我的是父亲的严厉批评。后来生活的艰辛,使我常常在梦中梦见父亲是出远差,又回来了。他回来了,压在我家的艰辛就没了,我也可无忧无虑地玩了。但每次梦后醒来,都很失望,都要残忍地面对父亲的去世。可每次的梦中,我都盼望着父亲回来,重新回到我的身边,讲述他打日本,打土匪的真实经历,恢复我无忧的生活。

父亲很早就加入共产党,打过日本侵略者,参加过国共四平争夺战,打过土匪。他在1958年被划为党内右倾,仅仅因为他的真言,仅仅因为他尊重现实,从此他的境遇可想而知。但他从不同我们说起这些,从不抱怨,积极工作,为百姓排忧解难。他的行为是活生生的教育,他传递的文化至今是我心中不倒的丰碑。中国古代武将讲“忠”,文官讲“节”,在父亲的身上,我看到了“忠”和“节”。我上大学时,父亲平反了,看到他档案中错误的处分和撤销的处分,我的心五味俱全,无话可说,因为他已不在了。一个集团,用国家的名义,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体的剥夺是否太多了。以至于太多的人含冤而去。一个人,如果犯了错误,自己无可避免地承担责任。一个集团,如果犯了错误,如何不可避免的承担责任,还人类公平,是人类社会需付学费学习的。走过了不同的国家,我理解到:我们“忠”的对象应是人类,我们的“节”也应为人类,而不是一个集团,或打着集团幌子的个人。

父亲走了,沉重的负担落在了母亲的肩上,最大的哥哥也刚刚上初中。母亲领着我们兄妹六人,每月领着政府给干部遗属的四十九元的抚养金艰难地生活着。每人每月无钱,买粮需近三十五元,再买油盐酱醋,所剩无几,我们兄妹的衣服都是补丁加补丁。我现在也以穿补丁的衣服为荣。我有次同女儿说:“我从未交过学费,中小学时交不起,只好免费,上大学,读硕士,读博士都是拿的奖学金。”

在那艰难的岁月,我们有时是吃不饱的,母亲看着饥饿的我们,四处奔波,求朋借友,使我们能够生存下来,

在艰难中,母亲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她的话至今仍在规范着我,我至今仍在理解其中的深意。认为这句话是经济学规律的最深刻最经典的总结。

记得我上山下乡时,每次我回农村,母亲都送我送得很远,一直到望不到我的身影才回去。

母亲知道我从小就喜欢读书,而且读书速度要比别人快几倍,一本二,三十万字的书两三个小时就读完,书中的重点和关键处能背诵出来。而且拿到任何书,都一口气读完,读完之前绝不吃饭和睡觉。她常常告诉我只读书会读傻,当她知道18岁的我管理着一个村庄,每天为上千的人口吃饭,生活,劳动,婚丧嫁娶,计划生育等事情操心时,对我的心疼,和对我没法继续学习的遗憾时时回荡在她的心中。她常常抱怨说:“我儿子这么小,他们为什么让你操那么多心。”她的潜台词是一个中学生毕业为什么不能正常上大学,要被送到农村去。

记得我出国时,母亲执意要送我到北京机场,母亲的不舍都凝聚在她的脸上,当时国内的不实宣传也让她对我的异国之行有许多的担忧。我无法割断母亲的不舍,无法释放母亲的担忧,不敢回头登上了飞机,留给母亲更多的惦念。

在德国时,我让8岁的女儿给奶奶买块手表,她回国时送给了奶奶。母亲从手表的质量和孙女的描述中知道了外面世界的真实,惦念少了一些。她去世时仍带着该表,之前,我几次想给她换一个,她都不肯。

母亲病重时,恰逢公司创业时,创业艰难百战多,工作繁重可想而知,不能终日守在母亲床前,为的是公司的发展,员工的生活。每当有人提起“剩余价值理论”,我都认为该理论不符事实,因为我办公司就没有为剩余价值奋斗。可现在回想起来,管那么多无聊的人终日纠缠的事干吗?反使不能终日护理母亲成为我的终生遗憾。

事业上,成也好,败也好,都无遗憾。

遗憾的是对父母的回报太少,厮守的太少,令他们操心的太多,惦念的太多。

每次我呆立在父母的墓前,我都心痛,神痛,身痛。为自己的漂泊不能守在母亲的身旁。为自己为父母做得太少太少。我都在想:您们能否再给我一次机会,让我从新孝敬您。您们是否能再给我一次机会,让我重新照看您。您们是我酣睡的温床,您们是我成长的阳光,您们是我飞翔的天堂。您们的离去,让我心中的泪水流淌。

和天下为子女呕心沥血的所有逝去的父母一样,您们是永远耸立,永难超越的丰碑。

8.我的父亲母亲 篇八

当你犯了错误时,是谁用爱的教育在教育着你?当你在家不会做一道难题时,是谁在一旁细心的辅导着你?当你被人欺负了,又是谁,为你主持公道?……对,没错!是你那坚强的父亲。我的父亲是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学教师。他是我成长道路上的守护者。当我考试考差了的时候,他并没有打我骂我而是用那温馨的语言对我说:“不要放弃,人生总会有挫折下次努力就行了!”啊!假如没有了父亲,就等一没有了双手,在人生的道路上会变得孤零零的,无依无靠,人生图的是什么?是快乐、幸福、健康,如果没有了它们,就等于是草丛中一棵最不斜眼的小草,最终还是会在这个时间消失。

当你从学校放学回来时,是谁为你准备了一桌丰盛的晚餐?当你睡觉把被子踢开了,是谁一次又一次的为你盖上?当你冬天在学校很冷的时候,又是谁雪中送炭?……对,是你那伟大的母亲。我的母亲已经四十岁了,头上长了很多白发,这些我知道,是被她忙出来的。母亲就像我成长的“保姆”,一直默默的抚养着我这个幼小的生命,假如我没有了母亲,我将永远都长不大,不会有今天,更不会有未来了。

父亲、母亲是那天上的星星和月亮,用他们的一生抚育着我这个“地球”。啊!父亲,母亲——您的恩情我永远不会忘怀。

9.我的父亲母亲 影评 篇九

——观《我的父亲母亲》有感

一部简单平淡的电影,只有黑白的现实和彩色的回忆。张艺谋采用倒叙的手法,让观众在知道结局的前提下,依然被电影本身的魅力所触动。

一部1999年推出的剧情电影,章子怡把那个对心爱的人倾心倾力羞答答的昭娣演绎的异常生动,带给我们的不只是那个时代人们对知识的向往,还有一种近乎理想主义的执着爱情。

张艺谋就是有这样一种才能,可以让书本上的文字活灵活现的呈现在观众眼前,不是用高超的拍摄技巧,缜密的叙事情节,而是用心将观众感受到的一丝丝情感无限放大。正是这样一部简单的影片,获得了2000年柏林电影节银熊奖 1999年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和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章子怡也因此一炮而红,变身为第一代“谋女郎”。

初恋,是人一生中最美妙的事,而当电影中盛子的父亲为给村里的学校借钱修房子而在冰雪天中奔走意外过世,年迈的母亲讲述她那令人梦系魂牵的初恋时,盛子不但体味到那初恋情愫的凄美动人,甚至还分明读出对美妙人生的执着追求,而这也正是我所体会到的。

母亲乳名为昭娣,年轻时是三河屯里远近闻名的美人,经常有村里的男人上门提亲。昭娣不仅心灵手巧,而且勇敢地成为了三河屯里一个自由恋爱的女孩,她在盛子的父亲第一次来到村里任教书先生的那天便暗恋上了他。在村里的男人们忙着建学校的时候,昭娣以自家的青花大碗为记号,给心上人花样翻新地送最好吃的“派饭”;她通宵达旦织出最艳的“房梁红”装点心上人的教室;为了听到他教学生的朗朗念书声,不惜绕远路去担水;为了引起心上人的注意,昭娣每天在送学生的路边等着。终于,昭娣的美丽和诚挚打动了男青年骆老师的心,他们很浪漫又很传统地相爱了。一只塑料红发卡就是他给她的爱情信物,然而,就在心灵刚刚撞击的那一刻,悲剧却降临了:骆老师莫名其妙被打成右派,昭娣特意为他做的蘑菇蒸饺没吃上,就被县里的人带走了。昭娣知道后疯了一般,怀揣蒸饺沿路追赶,然而人摔倒了,蒸饺烂了、青花碗碎了,就连心上人送的信物红色发卡也掉在路上。但昭娣却坚信,洛老师一定会回来,因为他答应过自己,一定会回来。昭娣找回了红色发卡,请技艺精湛的锔碗匠补好了青瓷碗后,决心拖着病弱的身体去远行寻找初恋情人,家里年迈的瞎妈妈阻止不了昭娣的决心。她蹒跚着上路了,却昏死在途中,幸好被路人及时送回,执拗的昭娣挣扎起身还要冒死去寻觅。幸好,皇天不负苦心人,恰在此时,骆老师意外地回来了,昭娣躺在病床上,大滴的泪珠从她美丽而又

憔悴的大眼睛中尽情地滚落。从此,一对璧人幸福的生活在这个安逸的小山村里,他再也没有离开过她,两个人一爱就是四十年,相濡以沫,心心相印,不离不弃,直到教书先生意外过世,也就是影片开头的部分。昭娣仍然接受不了这个事实,每天在小学门口看着,她期望能再看一他眼,哪怕一眼也好,没日没夜地为去世的老头亲生织盖棺布,就像当初为他织“房梁红”一样用心。盛子知道母亲的心意,知道母亲绝不会放弃将父亲的遗体从医院太平间抬回来的心愿,只为让父亲记住回家的路。记住这个小山村的每一个沟渠,记住每一条自己曾经为他奔跑的山路,记住他们两个人的爱和回忆。在影片的最后,盛子在回县里之前,请求来到父亲曾经教书的小学为那里的孩子们教授一堂课。他站在父亲曾经站过的讲台上,念着父亲第一次来教书时做的一首“识字歌”,而自己年迈的母亲,和当初一样,悄悄地站在教室外的栅栏边,凝望着,似乎又回到了那个青年时代,偷偷撇着自己的心上人。

一部没有多余技巧的张氏电影。一部缓慢宁静的爱情电影。影片的色调好似秋天的油彩。延续张一贯的风格,朴实、干净,像一只简单粗犷的陶土碗。印象中,张艺谋电影中的女主角,都被他赋予了男人的个性,倔强而执着,勇敢而坚定,有着一股子不服输的拧劲。

十八岁的美丽少女,一双明亮的眸子,固执的一见钟情。

她用自己的方式追求自己的爱人。,对他好,悄悄注视他,给他做好吃的。

穿上新的漂亮棉袄去看他;为了能听见他教书的声音每天在村里的前井打水;用漂亮的青花瓷碗装好吃的摆在第一个位置上;刻意的在他会经过的路上等他;看到他走向井边赶紧把已经打上来的水倒回去;劈柴烧水认真的为他做一顿派饭;一遍遍的追上那辆远去的车;记着他腊八回来固执的站在村口的路边等他,直到全身冻僵。

我喜欢这样简单的情节,干净的故事,就像一段柔美的旋律,真实细微得让人感动。每一个细节都说不上有意义,每一个细节却都那么纯粹美好。我相信爱情是傻傻的,是固执的,是莫名其妙的。“母亲一连好几天早出晚归,她把那几十里山路都跑遍了,她想找到父亲留给她的那只发卡。”当她把那只失而复得的发卡别在头发上的时候,她的眼神甜蜜而哀伤,愣愣的,而眼泪却始终没有落下来。

爱情是什么,又好像不是什么,那种认为爱情通过努力就能获得的态度向来值得质疑。爱情能通过金钱获得吗?那多少金钱才是足够呢?爱情能通过人品获得吗?那多好的人品才能赢得足够好的爱情呢?爱情能通过外表获得吗?那什么样的容颜不会老去呢?与这些相比,一见钟情反而要可靠得多,第一眼,只凭自己内心深处的悸动,就好像有个声音在心中告诉自己:“是他,就是他”;又好像是有一双手轻

轻拂过你的心,痒痒的,酥酥的。至此之后,所有的人都是将就,唯有他,是心中最初的爱恋。凭着爱情的冲动,可以为他做任何事,在任何时候都想再他身边,哪怕只是静静地看着他,便满足了。

在这些年来的日子中,每个人都会有过这种感觉,也许在以后,这个人不会属于自己,但只要曾经爱过,喜欢过,便足够了。毕竟,有些人,有些事,是记忆中无法拥有,却深深怀念的。而昭娣应该庆幸,因为在自己生命中的40年中,都有过心爱的人陪着走过,虽然年华已逝,岁月不再,但爱情始终不曾老过。

10.我的父亲母亲 篇十

陶子是他们的女儿。她成长的每一天,看到的都是母亲疲惫却执着的身影。她曾经不理解母亲的这种守候,但随着时光的流逝,她渐渐明白,母亲这种不离不弃的守护,展现的正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爱。

棉毯暖犹在,岁月起风寒

爸爸妈妈的爱情起于一床棉毯。1984年9月,爸爸和妈妈双双考入南京师范大学。大学里,爸爸一直是女生们眼中的“王子”,而妈妈则是班里的“丑小鸭”,默默无闻。

1988年初秋的一天中午,爸爸忽然跑到妈妈面前说:“我希望你做我的女朋友。”妈妈傻了,瞪大了眼睛问:“你为什么会喜欢我?”爸爸说:“我喜欢你的善良和诚实。”面对突入其来的爱情,妈妈始终不相信爸爸会真的爱上她。直到一天下午,爸爸捧着一条棉毯敲开了妈妈的寝室,说:“天这么冷,你盖在身上吧。”这条厚实的棉毯子,温暖了妈妈的身体,更温暖了妈妈的心。

毕业后,妈妈回到扬州的中学任教,爸爸则考取了北京大学的研究生。一对恋人就此分离,以后的日子里,他们只能通过书信表达相思之情。研究生毕业后,爸爸来到南京大学任教。1991年,妈妈也调到了南京艺术学院任教。那一年,他们结为伉俪。转年,我出生了。

我们一家3口过着平淡却温馨的生活,然而幸福总是短暂的。2002年10月初,爸爸觉得右半身发麻。妈妈心里不踏实,于是陪爸爸到医院做检查。一周后,妈妈去拿检查报告,上面写着爸爸患了脑癌,那一刻,她觉得天都塌了,跌跌撞撞下了楼,最后坐在花坛边,痛哭流涕。黄昏时分,妈妈擦干眼泪,回到家,并给外公打电话。年幼的我不知发生了什么,紧张地问:“妈妈,你怎么了?”“你爸爸得癌症了。”妈妈哽咽地说。过了一会儿,妈妈又嘱托我:“你可要记住,等爸爸回来,你不能说癌症什么的”我茫然地点了点头。

几天后,妈妈就把爸爸送到了医院。爸爸纳闷地问:“我得的是什么病啊。”妈妈搪塞道:“你经常熬夜,腦子里有点儿小血块,要手术治疗。”接着,妈妈请外公外婆来照顾我,自己去医院照顾爸爸。

相偎相依,一路走过

前期治疗阶段,妈妈到处寻访名医。手术前几天,妈妈冒着大雪深夜坐火车去上海拜访脑外科专家徐教授。

看着CT片,徐教授说:“手术风险非常大。”妈妈回答:“手术一定要做,不做一点儿希望都没有,做了才有希望。”但是带爸爸到上海手术,要等半个月,可爸爸的病情不能拖。妈妈向徐教授哀求道:“他才36岁啊,求求您去趟南京吧。”看着泪流满面的妈妈,徐教授点头答应了。

手术那天,爸爸被推进手术室之前,紧紧握着我和妈妈的手,久久不愿松开。近9个小时之后,爸爸的生命保住了,但因为肿瘤的位置靠近中枢神经,摘除肿瘤同时不可避免损伤了神经系统,爸爸瘫痪了,而且丧失了语言能力。

半年后,爸爸出院了。每天24小时,妈妈的生活全被照料爸爸的琐碎细节填满。早上,妈妈给爸爸喂早餐。随后,妈妈先将我送到学校,再匆匆赶去给学生上课。下课后,妈妈总要匆匆赶回家给爸爸换尿布,再给爸爸四肢做按摩。每天,妈妈都疲惫不堪。

爸爸病后,药费、营养费和全家的生活费,都压在了妈妈的肩上。她开始忙碌起来,一个月要上36节课,嗓子经常被累哑。由于劳累过度,医生劝她调养一个月,但她仍每天忙里忙外照顾全家。

已经开始懂事的我尽力帮妈妈照料爸爸。2003年暑假的一天,妈妈外出,午饭时还没回来,我就想给爸爸做饭。我够不着灶台,就搬来一个小板凳,站在上面做蛋炒饭。正做着,妈妈推门进来了,看见我的样子,欣慰地说:“我的孩子懂事了。”然后,一把将我抱下来,泪水一滴滴落在我的脸上晚上,天气还是非常闷热,妈妈给爸爸按摩时汗流浃背,我就拿起蒲扇为妈妈扇着

6年过去了,爸爸的神经系统渐渐恢复,右腿也能慢慢活动了。妈妈高兴极了,她仿佛看到暮年的夕阳下,爸爸牵着她的手,在公园里散步她觉得那是最幸福的画面。

爸爸一直朝着妈妈希望的方向在努力,一天天康复起来,但语言能力还不是很好,别人不明白他的意思时,他就显得很暴躁。

2009年夏天的一个晚上,妈妈在写论文。不一会儿,爸爸就开始嘟囔起来,妈妈急忙起身为爸爸倒了杯热水,嘱咐他放凉点儿再喝。哪知爸爸抓起茶杯就朝妈妈砸去,热水溅在妈妈身上,她眼眶里全是泪水,却全然不顾自己的烫伤,急忙来到爸爸身边,哄着他说:“是不是想和我聊天?来,我陪你”那天,我半夜醒来,看见妈妈在偷偷地流泪。

转天,我给妈妈写了张字条:你和爸爸离婚吧。然后塞进了她的包里。当晚回到家,妈妈拉着我的手说:“傻孩子,我怎么能和你爸爸离婚呢,他有时候脾气是不好,但他是病人,我们是夫妻,是夫妻就得相互理解互相照顾。若生病的是妈妈,我相信你爸爸也一样会尽心竭力地照顾我。”听了妈妈的话,我点了点头。

后来,外婆也来我家帮助照顾爸爸。一天,她到市场去买菜。那天,妈妈知道外婆去买菜,就带着我骑车去接她。年近八旬的外婆吃力地提着菜篮,妈妈急忙迎了上去。外婆看到妈妈来接她,加快了脚步,结果,一不小心摔倒在地。她努力想站起来,却怎么也站不起来。妈妈扔下自行车就过去抱着外婆,哭了起来。秋风中,满城的梧桐叶散落在街道上,外婆的白发和妈妈的哭声让我心酸不已。

有爱就有奇迹

2009年底,爸爸可以在妈妈的搀扶下走路了。他的右手和右腿也慢慢有了知觉。

2010年8月,爸爸的意识开始恢复,他知道妈妈是他的妻子,我是他的女儿。他的语言也不仅仅是以前的嘟嘟囔囔,他有时会指着妈妈,说一句“爱她”,在家里来客人的时候,他也会指着妈妈兴奋地告诉客人“爱她”。有一次爸爸竟然指着妈妈说出了“支柱”,我想爸爸要表达的一定是:他爱妈妈,妈妈是他生命的支柱。回想爸爸妈妈当年的爱情,妈妈总是感念爸爸将爱情给了她,或许爸爸早已想到,他日无论贫穷疾病,母亲是唯一可以生死相伴的依靠。

nlc202309022349

病中的爸爸记忆都在,但性格就如同一个孩子,我和妈妈都开始把他当孩子哄。妈妈在家叫爸爸大宝、爱宝、宝贝,还特别发明了一个词叫“爱公”,妈妈说:“爱妻是人家发明的,我就发明爱公。”

爸爸每天都静静地等着妈妈下班,听到门铃声,他喜欢亲自开门迎接妈妈,开门之后,妈妈就会对爸爸说:“哦,爱公,大宝,真能干,会开门了。”爸爸就欢喜地笑着。有时,妈妈在择菜,就对爸爸说:“爱公,来帮我择菜。”爸爸摇头,妈妈又说:“爱公择的菜炒出来最好吃。”爸爸听到后非常高兴。

为了让爸爸生活能逐渐自理,妈妈和他比赛脱衣服,而且每次都脱得很慢,而爸爸也有了很大进步,慢慢地他不需要妈妈的帮助,也能够独立地脱衣穿衣。

爸爸喜欢吃荔枝,妈妈就经常买给他吃。每次妈妈把荔枝剥好,爸爸接过去,就想藏起来。为了逗他,我和妈妈每次看到他一个人躲着我们“偷偷”吃荔枝的时候,都会装出哀求的口吻说:“大宝,给我们也吃一点儿啊。”爸爸急忙抓出一把剥掉的荔枝皮摊在我们面前说:“没了。”我和妈妈就装出很失望的样子不理他,不一会儿,就见爸爸调皮地拿出一颗荔枝,露出炫耀的神情。

我家住一楼,妈妈特意在小院子里种了一些蔬菜,尤其是爸爸最爱吃的菊花脑。爸爸吃饭时常懒洋洋的,他的意思是让妈妈喂他。为了锻炼他的手指活动能力,我和妈妈故意装出要把饭菜吃光的样子,爸爸急忙用手臂将饭菜圈起来,呼啦啦地吃完。

爸爸有时在家很寂寞,就常常打电话玩。他想谁了,就找出家里的电话本开始拨打,可是因为不能清楚地说话,每次拨通之后,就把话筒递给妈妈。妈妈故意装着惊慌的样子说:“不得了,这个月的电话费又多了。”爸爸一听紧张地急忙把电话挂掉,然后一脸讨好地望着妈妈,乐不可支的妈妈每次都夸赞道:“我的爱公真好,知道心疼钱呢。”爸爸顿时笑容满面。

爸爸喜欢看电视,我怕他总看电视太累,就教他玩一些简单的电脑游戏,既是为了锻炼他的脑力,也是为了活动他的手臂。但爸爸只能玩一些简单的游戏,比如纸牌接龙。每次看着我熟练地操控游戏,爸爸就很着急。为了不让他生气,我就躲着偷偷地玩,但后来爸爸每次都会悄悄地跑到我身边偷看,所以我就每次打开两个游戏界面,他不来的时候,我就玩我的游戏,他一来,我就打开另外一个纸牌游戏的界面,而且故意装着玩不下去的样子,将鼠标递给爸爸求救。这时候,爸爸脸上满是骄傲的神情。

有一次,我忍不住问妈妈:“这么多年,你对爸爸这样付出,值得吗?”妈妈说:“值得。因为以前你太小,我不能让你失去爸爸。现在,尽管你爸爸像个孩子,但是我仍然感谢上苍的眷顾,让他一直陪在我身边。他只不过是重新长大一次,我现在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一直照顾下去,永远也不会抛弃他。”我回头看着正在酣睡的爸爸,脸上挂着纯真的笑容。是啊,病中的爸爸那么坚强、那么努力地一天天康复,他何尝不是拼尽所有的力量,守护在我和妈妈的身边。

我的父亲母亲,用他们面对命运风寒相伴相暖的岁月,让我懂得了无论时代怎样变迁,爱的本质亘古不变,那就是相濡以沫,白首不離。(得耳布尔摘自《知音》)

11.《我的父亲母亲》影评 篇十一

【内容摘要】《我的父亲母亲》 是一部爱情片,它向我们传达的是一种纯洁爱情的可贵与高尚,是我们这个物质生活富裕的年代很难拥有的。它给我们留给了很多思考。在那样一个包办婚姻制度的社会里,能走上自由恋爱这条路,需要的是多大的勇气,在这个过程中必定要经历一条艰难的爱情之路。我们将从影片的主题、色彩、结构、蒙太奇、人物、音响、镜头各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主题分析

色彩分析

结构分析

蒙太奇分析

故事概要及人物、音响分析

镜头分析

看完《我的父亲母亲》我的眼前久久回荡着母亲在寒冷的冬天站在村口等待父亲的场景。在今天看来是很容易的举动,但是,对于生活在50年的母亲来说,这是打破传统的父母包办婚姻的制度,走上自由恋爱的这一伟大的壮举。

这部影片是根据《我的父亲母亲》小说改编而成的,以旁白的形式介绍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讲述的是中国西部一个山村女孩和知青老师自由恋爱的故事。通过一系列的回忆,将过去纯洁的爱情与现实的残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表达的是一钟对50年代中国男女爱情的歌颂,对当今这个社会结婚需要有钱,有房,有车的男女爱情的讽刺的主题。

影片的开头是那蜿蜒曲折只有车子走过留下痕迹的山间小路,用远景镜头来介绍这里的地貌。告诉我们的是那种生活在大山里的受着封建礼教的束缚的人们,这里没有先进的文化,只有愚昧无知的人们。为后来的 母亲与父亲的爱情之路的艰难做了铺垫。

色彩总能给人的心里和情绪上不同反应,本影片正式利用了人的这种特性。从整体上来看讲述现在的生活用的是黑白的色调,而回忆却使用了彩色的色调。这里形成的是鲜明的对比,现实生活中寒冷的冬天父亲去世了,父亲与么亲的爱也就到此结束了,用黑白色调来描述最合适不过了。而回忆却是美好的,在万物复苏的春天,父亲与母亲相识相爱,他们的爱情是如此的美好,这就是导演用彩色色调的用意。从局部的色彩来看,现实生活中母亲穿的都是暗色的衣服,给人的是一种凄凉的感觉。现实生活中母亲为父亲织的挡官布是白色的,让我们感受到了现实生活的残酷,而回忆中母亲织的那块布是红色的,让我们感受到了那种对爱情坚持不先追求的信念。现实生活中母亲为父亲织的那块布的红色已经退去,成为白色,而回忆中那块房梁上的红布是那样的红,其实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父亲与母亲的爱情已经经历了坎坷之路,随着父亲的死,他们的爱情也该结束了。

本影片的叙事线索是现实生活与过去生活交叉出现的时空交叉式的叙事结构。以单一的父亲与母亲的爱情为线索一贯到底的单纯贯穿型情节结构。通过讲述母亲年轻时的那种对爱的执着和母亲年轻是丰富的内心世界来形成了一枝独秀式的人物结构和内敛式的美学结构。以现实在环境的环境利用独白的方式向我们讲述了现实生活的无情带走了父亲与回忆中父母那种纯洁美丽的爱情。

影片采用的是颠倒式蒙太奇。影片的首先用全景来呈现年买的母亲,并且中部影片中母亲基本都是坐姿活着静止的形态。这说明母亲容颜已经老去。但是当影片发展到母亲坚持要个父亲织一块档官布,而不让“我”去买。当我去让夏大叔修织布机时,夏大叔说只有母亲还留着织布机。以及母亲坚持要把父亲从城里抬回来。这些无一不体现着,母亲容颜虽然已经老去,但她想让他对父亲的那份胜过海誓山盟的爱却不曾老去。母亲不想结束他与父亲之间的爱情,但是现实生活的残酷让他们不得不结束,这块白不是母亲最后一次用自己的爱编织而成。而一个相框把我们带入了对那段纯洁爱情的回忆。年亲的母亲是一个远近闻名么丽动人的姑娘,眨着俩小辫,身穿红色的花棉大衣和花棉裤子,出现迎接父亲的队伍中,经父亲与母亲的一见钟情的爱情从此拉开了帷幕。

母亲是一个文盲的山村女孩,而父亲是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热血青年。在那个年代,儿女的婚姻都是父母包办,而且讲究的是门当户对。对于父亲和母亲这俩个家庭背景都不是一个层次的,而且是自由恋爱的爱情来说,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那是母亲的那份对爱的执着,开始是父亲刚来与乡亲们一起盖学校,母亲是变这样的做好吃的,并且用一个“青花碗”天天送饭,为的是让父亲能够吃上她做的饭,这体现在那个年代人们生活习惯的质朴。即便喜欢,也没有直接告诉对方,而是偷偷的关心着。这也是这部影片所要表达的爱一个人却要全心全意的付出,而且是不求回报的。在这里用的是母亲的特写或近景镜头来体现母亲对父亲的爱恋以及渴望父亲吃上自己做的饭的焦急心情。当母亲打听到父亲吃饭是拿第一个碗,接着就是母亲把青花碗放在第一个位置的特写镜头。这里更一步的体 1 现了母亲对父亲的那份关心。再到后来是母亲对父亲辛苦的寻觅,坐在山坡等待父亲的出现,母亲或前或后的出现在父亲送孩子们回家的路上,那种渴望父亲发现但又害怕被发现的矛盾心理。这里使用的是交叉式的蒙太奇,一个镜头是母亲的奔跑,另一个镜头是父亲带领孩子们奔跑,这是影片中想起了欢快的儿歌,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年代人们是多门容易地满足,而生活在这个物质生活富裕的年代的人们是多么不容易满足。而交叉线的主要特征就是最终会相交,这就是最终母亲还是从父亲面前走过。而父亲问起学生关于母亲,虽然是极具简单的话语,但是他却让母亲忘乎了所有。再后来父亲该到姥姥家吃派饭,母亲早晨早早的起来,赶紧利落的做好饭等待着父亲的到来,这时影片中响起了《同船共度》这首歌。将股市进一步推进。暗含了父亲与母亲的爱情终究会修成正果。母亲悄悄的看父亲吃饭的模样,好几次都是他们的眼睛相对视,当姥姥问起父亲为啥来村里教书不后悔,给父亲用了一个进京的镜头,父亲看了一眼母亲的背影,说了三个字我喜欢。这时其实更一步的表露出父亲对母亲产生了感情。父亲的我喜欢,其实暗含的是父亲喜欢母亲。再到后来红色的发卡,这时父亲送个母亲的爱情信物,又一次僵硬票推向了一个小小的高潮,这更一步的说明母亲在父亲心里已经占据了一定的位置。这时我们对母亲苦苦的寻觅结果感到意思的温暖。影片的暖色调到这里结束,春夏秋三个季节已经过去了。接下来的就是冷色调,父亲送个母亲发卡的那一次见面是母亲这么长时间以来苦苦寻觅父亲的最后一次见面,母亲这次面临的是无限期的等待父亲,母亲为了能让父亲吃上自己包的饺子,不顾山路的崎岖,奋力的追赶父亲,这里用了平行蒙太奇,一个镜头给母亲跑步,一个镜头给马车快行,让我们感受到了母亲与马车之间是平行线,而平行线的主要特征是不相交,而且马车出现的时候总是远景镜头,并没有去用特写镜头来描述马的速度之快,但是马蹄的声音足以说明马的速度之快,结局是不可能追上马,最终青花碗打碎了,饺子撒了,发卡丢了。这里的平行式蒙太奇与前面的交叉式蒙太奇又一次形成了对比。这一过程体现了母亲为了父亲能够吃上自己包的饺子,已经到了忘记自己弱小的身体是不能跑过马车的。发卡丢了,要苦苦的寻觅,最终找到了发卡,但是母亲眼里却表露的是不在确定父亲还能否回来。由于母亲的日思夜想,一天母亲听到了父亲教孩子们读书的声音,结果跑去父亲没有回来,当母亲看到教师的窗户都坏了,母亲亲手胡窗户,贴窗花的手部特写,让我们看到 2 了么亲是如此的认真,再后来母亲盼星星盼月亮到了发亲答应回来的那一天。母亲大清早就站在村口等待父亲,在那寒风刺骨,大雪纷飞的严冬,就占了整整一天,最终没有等到父亲。接下来就是母亲去城里找父亲,结果晕倒,醒来听到父亲教孩子们读书的声音,母亲跑去学校,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母亲对父亲的思念,以及母亲对他们爱情的坚守。但是影片并没有因此而结束。母亲面临的是又一次的等待。父亲是听说了母亲的情况忍不住才回来的,所以又被叫走了。而且由于父亲的这次行为,使父亲与母亲见面的时间又推迟了好几年。这里体现了母亲在父亲的心里和父亲在母亲的心里是一样的重要。等到父亲真正回来的那一天,母亲又穿上了父亲喜爱的那件红棉袄,站在村口等着父亲。这时用了一个升镜头,伸向远方。这就是母亲与父亲的爱情故事,他们的爱情故事如同这条小路一样,蜿蜒曲折,而且是唯一通往县城的路,他们的爱情是必定要经历曲折,但是他们最终要在一起是必须的。

最后为了完成父母的心愿,我为村里的孩子们上了一堂课,这时母亲的眼前是年轻时自己的模样和父亲教孩子们的读书声。这里使用了心里蒙太奇,体现里母亲对父亲的思念还是一如既往。最终以母亲奔跑在那条久久等待父亲多次追赶父亲的小路上使用定格这种技巧结束了整个影片。仿佛又一次的把我们带入了父亲与母亲那种纯洁的爱情故事中去!

[参考文献]:

[1]汪洋、何春耕.《我的父亲母亲》与《山楂树之恋》艺术风格比较.电影文学PKU 2011,(3)

[2]肖文.纯情与诗意的双重交响——电影《我的父亲母亲》意境审美分析.内井冈山学院人文学院.电影评价

PKU.2006,(24).

[3]金昌庆.原型的意义—电影《我的父亲母亲》的文化阐释.当代文坛 PKUCSSCI. 1998,(7).

[4]王艺辉牛亚坤.感官电影唯美画面的视觉艺术——再读张艺谋电影《我的父亲母亲》.电影评介

12.我的父亲母亲影评 篇十二

影片采用了时空交叉式叙事结构,分为现在、过去、现在再到过去。表现现在已过去分别用了黑白与彩色的画面。人们在彩色的过去时画面中追怀,在黑白的现在时画面中感伤。第一段现在时主要讲了父亲离世后,母亲对父亲这种40多年不变的爱情。中间一节是对年轻时父亲母亲纯真伟大的爱情故事的歌颂。这一大段落又可以分为四小章,讲述着父亲与母亲的爱情历程:首先是相识,其次是暗恋,然后是相爱,最后是等待。影片处处透出“情”字,又被“爱”包围着。

电影里的场景一如张艺谋一惯的特色,细节的刻画,故事的描写都相当出色。影片的一大特色就是画面拍的漂亮, 令人赏心悦目. 这位曾从事摄影工作的老导, 在拍摄《我的父亲母》片时, 大胆启用新人, 既执着披露了自我光辉, 又不忘推崇演员的个人才华. 我对有个场景印象特别清醒, 当蒂儿在漫山遍野的枫叶中飞舞, 红领巾在脖间飞舞,像小鹿般轻捷, 像蝴蝶般缭乱,周遭满是光与影的重叠, 交替, 色彩流畅浪漫到了令人窒息的地步, 只觉得整个心都要为那片金黄呼之欲出了.

电影的开始是美丽而又深厚的。一开始深深的大雪之中,母亲痛不欲生一场大雪随着悲伤久久不肯停,随着回忆,母亲招娣同样蜿蜒土黄的小路里一次次的跟随,最后试图偶遇,心中是甜蜜羞涩的。同样的小路确实悲伤玉羞涩的对比。母亲有着对爱的执着、勇敢、坚定、狂热。在父亲被打成“右派”送走后,母亲执着地追逐送“爱情之餐”;坚定地不畏风雪等待爱情;狂热地带病去县里找父亲。这里有着北方女人的顽强敢爱敢恨。在父亲去世后的痛不欲生。

13.我的父亲母亲 篇十三

父亲在山林里沉睡,我摸黑起床

听见林中鸟在鸟巢里细细诉说:“天就要亮了,

那个儿子要来找他父亲。”

我踩着落叶,像一个人世的小偷

我躲过伤心的母亲,天正蒙蒙亮

鸟巢里的父母与孩子挤在一起,它们在开早会

它们讨论的是我与我父亲:“那个人没了父亲

谁给他觅食?谁给他翅膀? ”

我听见它们在活动翅膀,晨曦照亮了尖嘴与粉

嫩的脚趾

“来了来了,那个人来了一

他的脸上没有泪,但好像一夜没睡像条可怜的

黑狗。”

我继续前行,它们跟踪我,在我头上飞过来飞过去

它们唧唧喳喳议论我——“他跪下了,跪下了,

他脸上一行泪却闪闪发亮……”

父亲的菜园

虫子蜷伏在芹菜的根茎上。虫子一动也不动

我从北京回来,推开菜园的栅栏,我蹲下来

轻声呼喊:虫子虫子

可是这夏日的睡眠无法叫醒,我的父亲也睡在

了后山

如果我翻过这翠绿的菜园,就能看见父亲的坟墓

那是一座矮矮的坟,那是我亲爱的坟,在高高

杉树的环抱下

从菜园飞过的鸟,他们如子女扑向我父亲

这里的每一只鸟都见过我父亲,都吃过我父亲

种下的菜

我摘下苞谷,也摘下茄子,但今年的南瓜叶片肥大

没有开花,今年的辣椒也长得缓慢——悲伤影

响了生长

父亲一个多月前还在菜园里徘徊,他倒背双手

从我拍摄的照片看不出父亲的病,只看见满园

的温情

今天晚饭我只吃红薯叶,小时候我也吃过

我们围坐在一起,夏天的傍晚明月出现在山边

月光照着青菜在园子里窃窃私语

父亲把水撒在院子的地坪上,我们就睡在土腥

气的夜里

母亲说:收了这一季青菜,菜园就空了

到明年你父亲的菜园要靠它自己生长了

山羊的善

山羊的嘴唇像婴儿的嘴唇

紧紧抿着又突然张开,发出父亲般倔强的叫声

我总是觉得山羊有难言的善——

在那细碎的叫声里,善的唾液挂在唇边

由此我认定没有绿色唾液的善,不是真的善

它站在我回家的路旁,用一双父亲般爱怜的眼

睛看我

我的父亲已不在人世

我跪下来,抱住山羊

我的哭从喉咙里滑出,山羊用善的舌尖舔我脸

上的泪

它小声告诉我:“你的父亲很好,他睡在山上.

地下的世界寂静、温暖、相安无事。”

——由此我认定黄土里必有父亲的善

父亲啊你走了快两个月了

我回来时孤身一人去上坟

就突然碰见了那只嘴唇像婴儿的山羊

我离家后一直默念起那只山羊

——它会不会是我父亲的化身?

父亲的新家

这些杉树至少有三十年了

我小时候就坐在林中看《读者文摘》与《故事会》

那是父亲最早给我们兄弟订的刊物

现在由这些高高耸立的杉树守护我的父亲

去年父亲身体尚好,他用推土机推出了一片空地

为自己规划新家——“上边是你伯父,我居下

边。”

我们父子在山上谈话,谈的是父亲身后事

那时透过杉树尖顶,能看见一片天空碧蓝

现在我独自一人,围着埋葬父亲的黄土打转

林中鸟比去年我与父亲在时要多

它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为寂静的墓地增添热闹

我仔细察看,黄土经过七月雨水的清洗

粒粒饱满,泛着金黄的光泽

堂哥来给新坟护士,他说:“我闻到了你父亲

的气息。”

杉树静默化为我身,黄土有了父亲容忍的性格

那一堆黄土仿佛山林中的黄金,养着我的父亲

静寂的守灵夜

静寂的守灵夜,父亲睡在冰棺里,屋外蛙鸣带

来寒意

那只流浪来的小狗睡在父亲的灵前,竹椅上的

哥哥脸上滑出热泪

哭泣无济于事,孝道也挽救不了生命

一个人的离世打击了一家人,也打击了故乡的天空

倾盆大雨,天空好像开裂,通往故乡的道路不见了

雨中奔丧的车子有的迷了路,找不到雨水与闪

电交织的道路

父亲:请听我讲,我陪您的时间太少了

现在让我陪您七天七夜,之后我们就要分别

父亲:请听我讲,栗山塘的雨水又涨起来了

那滚烫的野生雨水今夜却变得冰凉,像您的脸

额与嘴唇

父亲:请听我讲,过年时您给我写的毛笔字现

在还温热

朋友们看后说我有一个把字写得坚硬如刀削一

样的父亲

父亲:请听我讲,鸡叫两遍了,再叫一遍天就

要亮了

天亮了我们就送您上山,走过石子铺满的村路,

抬您上山

父亲:请听我讲,我们守着您不发出哭声,只

愿天不要亮

喧闹的人群晚些来,只愿静寂的守灵夜延长得

再长久一些

焦馒头

母亲端来一个白胖胖的馒头

我在看书,春风吹起小猫的尾巴

小时候也是这样

我坐在瓜果中,看图画书,嘴里咬着馒头

今天母亲站在我身后

我听到她轻轻的呼吸

时光静止在我三十年前的园子里

一个瘦小的少年牵着母亲的手

白胖胖的馒头被春风吹凉了

远处寺庙里的少年僧人的脸

也白胖胖的,被春风吹凉了

在厨房我发现了一个焦馒头

被母亲藏起来的焦馒头

母亲呀那烤焦了的气味

使我想起了世间受难的爱

婴孩被父母丢弃在寺庙门前

野兽闻了闻,怀里有一只焦馒头

就走了,终生与爱相伴的野兽

从此得了忧郁症

我是快乐的,因为母亲站在我身后

我不曾被人世遗弃,我慢慢

转过身,看到母亲端来一个焦馒头

桃子

清晨,母亲早早起床梳洗苍老的面容

镜中她教导我生活的真谛

我坐在桌前翻看昨夜梦中的手迹

零乱而像仙人,幼稚而不无道理

今天的早饭母亲给我端来的是一只鲜桃子

我看见鲜桃上滴着清水,母亲苍老的手滴着水

擦擦眼睛,我大咬了一口桃子

鲜嫩如水的桃子如某一年在西山斋堂吃过的桃子

母亲惊喜的表情来自于我的成长

终于长大成人了,终于没有了人世的烦恼

咬得只留下一颗坚硬的核,包裹着鲜红的果肉

我舍不得吃干净,人间世事有好多都不想舍弃

母亲走后,我还会用鲜桃当早饭充饥

我还会对着镜子想念短暂的母子相聚的今天

14.我的父亲母亲作文 篇十四

打我记事起,父亲母亲就经常打架,刀光剑影唇一槍一舌剑的,我时常能看见母亲的眼泪和身上的伤。母亲有一次曾想服毒自一杀,恰巧我在外面受了欺负,哭 着进门就喊:“妈……”母亲丢下农药,抱着我大哭。后来母亲说:“我活着你都这样受欺负,我要没了,指不定遭什么样的罪呢。”母亲要强,在狭小、灰暗、潮 湿、阴冷的小房子里,艰难地维系着我们的生活。

很多年我都不理解父亲,但我知道他是爱我们的。父亲体恤母亲的辛苦和家里的不济,决定外出打工。文化不高的`父亲,临行带了本字典,不久我们收到父亲的 来信。母亲高兴的不能自已,让我快念给她听。内容不是很多,大致是:要母亲照顾好我和妹妹,相信日子一定会好起来的云云。母亲将父亲的信保存了很久,在母 亲心里一直坚信日子总会好起来的。

在父亲和母亲争吵的日子里,我渐渐长大,也知道了一些关于父亲母亲的事情。父亲母亲的结合是包办婚姻,尽管父亲母亲心里都不情愿,但为了各自的家庭就 应下了这门亲事。母亲偶尔会抱怨:“我怎么就找了你爸了,真是一朵鲜花插在了牛粪上。”一旁的父亲则会忿忿地说:“当年追我的多着哩。”随着年岁的增加, 父亲母亲很少打架了,偶尔拌嘴的机会都很少有。

我在天津,小妹在北京,我们决定接母亲出来走走。母亲过来不久,晚上翻来覆去地睡不着,祥林嫂般地絮叨着:“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我们知道母亲放心 不下父亲,父亲也一天几次的打电话给母亲。小妹和我商量把父亲也接过来,我们告诉了父亲。还没等我们安排妥当,父亲已经买车票赶过来了。看见父亲我们心里 陡地一酸:父亲背驼了,头发也白了许多。母亲盈着泪小声嘀咕:“我在家还不是这样的。”父亲和母亲相互搀扶着,没有过多的言语,一如父亲和母亲一起走过的 磕磕碰碰而又相互磨合的岁月。

15.我的父亲母亲 篇十五

岁月如逝,转眼间白发已爬满父母的双鬓,皱纹也爬上了我们的脸颊。父亲已是同病魔抗争了七年,母亲还在勤勤恳恳地种那一亩三分地,只是他们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岁月的年轮也把我们的青春慢慢褪掉,指尖也慢慢有了沧桑的味道。

查出父亲胃癌中晚期的时候,我正好北京学习。当时的胃出血,检查及后来的手术,弟弟安排得很快,我一直没有在身边。等我回来的时候,看到的就是瘦骨嶙峋的父亲躺在病床上,身上插满了各种管子。母亲只要在父亲看不到的地方,就不停地流眼泪。她接受不了这个事实,因为母亲非常迷信,她觉得好人应该有好报,而且她的神灵应该保佑全家人安康幸福。是的,如果神灵有知,它应该记得父亲吃过的苦;如果神灵有知,它应该知道母亲受了多少罪。

父亲和母亲都经历过中国三年困难时期,吃过糠,吃过树皮,吃过观音土。在饭都不能吃饱的时候,上学受教育就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父亲上了四年半的小学,母亲只上了几个月。父亲一直没有忘掉文字,看了很多书,认识很多字,毛笔字也写的很好。每年家里的对联都是父亲自己写的。母亲虽然不识字,但却知道一定要上学才能过上好生活。

我想是因为一种信念,一种执着才使父亲一直没有忘掉文字,是一种向往才使父母一定要让我们读书识字。我是女孩,在那个年代,族里有太多人看不惯让我读书。可是父母一直鼓励我读书,相反倒是我自己有时拖后腿,觉得家里困难,有几次想辍学。我想那时还是不能明白父母的苦心的,等我自己成为人母,才真正明白父母对孩子的那种期望,明白父母的心。

父亲和母亲实现了他们的愿望,让我们姐弟三人走出了农村,可是却没有人陪在他们身边了。尤其是在父亲生病之后,我们希望他能享享清福,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可是父亲说他过不惯城里的生活,其实我们知道,他们是觉得我们并不宽裕,会拖我们的后腿,因此执意留在老家。

儿孙绕膝,安享晚年是每个老人都向往的生活。可是,我们好像并不能完全做到常回家看看。而他们除了孤独,还是要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勤勤恳恳种那一亩三分地。母亲种了花生,地瓜,玉米还有新鲜的蔬菜。

每到收获季节,我们除了能吃到这些绿色无污染的食物,还能吃到用自己的花生榨来的花生油。有些东西是无价的,是金钱买不来的。我们除了尽量常回家看看,好像也没有别的可以报答。每次回去,我们都能看到他们的辛苦。一是年龄大了,二是父亲还有病,三是我们也不能常回去帮忙。我们希望他们少种一点,不用那么辛苦。可是父亲总说:“农民就是要种地,不种地能干啥?只要还能干,我们就不会闲着。”

父亲的种地,我们是深有体会。地要耘好弄平,不能有土块。种的时候,刨的深度要刚好,不能太深,不能太浅,而且稠密要合适,长出的庄稼里甚至不能有一颗杂草。因此,当农忙我们要尽点力时,每次都达不到父亲的要求。

刚从医院回家的时候,父亲是一点气力都没有,他没有气力到地里,就会蹲在院子里不停的翻晒从地里收来的花生。我们看着都心疼。不用说是一个年老的病人,就是没有病也应该安享晚年不能再受苦受累了。可是,父亲很倔,任何人的劝解都听不进去。他一直坚持劳动,一直坚持老有所用。不能上地,就在家收拾家务,不能干累的,就干轻松点的。我想,也许是这种信念才使得父亲扛过了他的病魔。在这七年里虽然身体一直不适,但依然坚持到现在。

16.我的父亲母亲 篇十六

当夕阳的最后一丝余光拐过对面的山岗时,父亲和母亲扛着满是泥土的锄头和竹箕回到了家中。

我的祖父祖母都是农民,为人实诚,干起农活来十分有劲儿,他们将大半辈子的热情都交代在了那片土地上。我的父亲便出生在这样一个简单的家庭里,传承了一个农民家庭的纯朴与热忱,善待身边的人事物,一家人的生活虽然清苦,却也其乐融融。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人们的思想并没有更新得那么迅速,可祖父还是觉得孩子从小就应该读书,有了知识才有出路,于是就将积攒的钱都拿出来送父亲上学。因为要上学,年幼的父亲每天早上五点多就要起床,牵着耕种时最重要的劳动力——一头健壮的大黄牛,打着火把将它放在铁家坪——那是一片没有开垦过的荒山,村民们将它围起来,专门放养牛羊。顾好大黄牛之后,父亲便回到家中,这时候的天空才透出微弱的亮光,迅速将昨晚准备好的土豆和红薯塞进书包,走的时候手里再拿两个,一天的早饭和中午饭便解决了。父亲很珍惜这个读书的机会,成绩也不错,可家里的条件实在困难,父亲只读到初一便退学了。没能继续送父亲读书,奶奶说她们很遗憾。

只是偶尔听得母亲提及她小时候的事。外祖母去世得早,全靠外祖父一人将三个女儿拉扯大,母亲是最小的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上过几年学的。外祖父脾气有些暴躁,母亲小时候没少受过罚。那时,外祖父养了5只小猪,七八岁大的母亲要做的便是割草喂它们。母亲每天都要背着背篓去山上割草,随着两个姐姐一起去放牛。回到家里,两个姐姐忙着做饭,母亲便帮着洗菜。之后,母亲便去了学校,无奈家里实在负担不起,母亲便辍学回到家中帮忙干农活。

父亲和母亲从未提过他们是怎样走在一起的,但也能想象,在那个年代,除了媒妁之言便是父母之命,但不论是父母之命还是媒妁之言,总之父亲和母亲在一起了。

以前父亲和母亲总爱吵架。那时候的母亲年轻、漂亮,脾气也很倔,父亲和母亲总会因为一些事情吵得不可开交,父亲常被气得不吃饭,母亲则直接甩门离家出走。可过不了几天,母亲被劝回来,父亲也没了火气,两人又有说有笑的过上了日子。直到1998年,父亲外出打工回来,母亲才开始慢慢地收敛自己的脾气——因为父亲病了。虽然当时年幼,但依旧清晰地记得初次见到父亲病发的情景。当时父亲突然倒地,整个人开始变得僵硬,母亲顿时失了方寸,大声叫喊,爷爷奶奶和大伯闻声赶来,看见躺在地上浑身颤抖的父亲,奶奶大哭起来。大伯说父亲在广东的时候就出现过这种情况,当时大伙儿正在煮面,父亲正打算捞面的时候,突然就倒下了,差点倒在了滚烫的锅里……

母亲抱着乐观的态度,相信父亲的病肯定会很快好起来的。

父亲的病一开始发作得并不频繁,爷爷奶奶认为父亲是中了邪,请了好几个会“做法的先生”来驱邪,可父亲并没有因此好转。父亲从广东回来后,便再也没有出过远门,因为母亲不放心。父亲的病可能会随时随地发作,病发前毫无预兆。父亲的身体状况也变得越来越差,母亲便渐渐担起了整个家庭生活的重担。

十几年来,母亲的脾气不再是脾气,而是再也无法化解开的、无止尽的担心与关心。换作是另一个女人遇上这样的父亲、这样的家庭,我不知道她会不会选择离开,可是我坚信我的母亲不会,她用她一生的心血浇灌着这个家庭。看着母亲愈渐苍老的面容和那匆匆爬出的银丝,我便会自私地想:母亲是被父亲累了这一生。

现在的父亲与母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种着最平常的作物,吃着最简单的饭食,衣着简朴,待人热情慷慨。他们从不抱怨,勤勤恳恳地过着每一天……

上一篇:刘长卿《将赴岭外留题萧寺远公院》下一篇:墙角的那抹红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