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语文教案)

2024-09-25

桥(语文教案)(9篇)

1.桥(语文教案) 篇一

《生命桥》语文教案

一、引入新课

1、老师板书:“奇”。

2、同学们请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个什么字?(生齐答:奇)

3、你能用“奇”组个词吗?

4、学生组词(奇怪、奇异、奇迹、奇形怪状、奇特、奇花异草、千奇百怪……)(老师评点:真是个好词、又一个好词、再说、谁再来、真是妙语连珠……)

5、老师在黑板上添写“迹”:刚才,有同学说到了“奇迹”这个词,(在“迹”的下面加个点),你知道“迹”是什么意思吗?

出示字典里的解释:字典里有这么几个解释,自己读一下,你认为哪个最合适?

迹:①留下的印子,痕迹。②事情。③前人留下的事物。

6、学生回答。(老师评点:不改了,确定吗?好,判断准确,立场坚定。)

7、现在你一定能说出“奇迹”是什么意思吧?

8、学生回答: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意想不到的,不可思议的事情。

9、读好“奇迹”这个词语。

10、故事引出课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个发生在动物界的、让人不可思议的故事:在一座绿草如茵的高山上,无忧无虑地生活着一群羚羊。有一天,一个狩猎队把罪恶的脚步踏上了这块乐土。他们发现了这群羚羊,拼命地追赶,把它们逼迫到一座悬崖边。

你们看(老师板画悬崖的示意图)这悬崖多险哪,下面是万丈深渊,前面是宽阔的山涧,对岸也是一座陡峭的悬崖。眼看这群羚羊就要被全部活捉,成为猎人发财的牺牲品,可是这时,奇迹出现了……

二、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大家一定想知道出现了什么奇迹?那就请同学们读读老师发下来的文章,读完之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出现了哪些让你意想不到的事情?

2、学生小组交流

3、交流:

①为什么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羚羊群会分成两队,而且是老的一队,年轻的一队?(老师点:这真是奇呀!)

②为什么老羚羊朝年轻羚羊叫一声,一只年轻羚羊就知道走到悬崖边,而且其他的羚羊却不跟着走出来呢?(你觉得这是两只怎样的羚羊?)

③为什么年轻羚羊在空中向下坠时,老羚羊的身体会刚好出现在年轻羚羊的蹄下呢?(这真是出乎意料!)

④为什么第一对羚羊试跳成功以后,羚羊群不是争先恐后地跳过悬崖,而是秩序井然地跳呢?(在生死存亡之际,竟有如此表现,太让人震惊了)

……

三、精读课文,体会动物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情感。

(一)学习第二节

A、第一遍读,读出“奇”的感觉

1、老师渲染:想不到动物界竟然有如此感人的故事,有如此惊心动魄的故事,真是不可思议。

第一对羚羊试跳成功的情景真是太感人了,真是个奇迹。同学们读读课文的第二节,读出你意想不到的样子,读出你不可思议的样子来。

2、学生自读课文、小组里互相读。

3、指名读(看着书读)

如果读的好,老师点:同学们听出来了吗,他读的时候突出了“向下坠、奇迹、刚好、猛蹬”这些词语,读出了他的惊讶,感动。(老师圈点重点词语)

如果读的不好,老师点:你读得很流利,不过,如果你能注意这些词语,出人意料的感觉就会读出来了,你再试试。

再指名读:还有谁读

4、小结:老羚羊与年轻羚羊配合得竟是如此默契。这真是太神奇了。

B、第二遍读,体会老羚羊牺牲的悲壮。

1、引:年轻羚羊在老羚羊的身上猛蹬一下,这一蹬,年轻羚羊获救了,而老羚羊呢?(生答:“老羚羊就像断翅的鸟笔直地坠入了山涧。”)老师点出“笔直”一词。(老羚羊坠入山谷的速度更快了,那一定是粉身碎骨,多么悲壮的一幕。)

2、齐读这句话:“老羚羊就像断翅的鸟笔直地坠入了山涧。”

3、老师渲染:同学们,难道老羚羊的生命就不宝贵吗?难道老羚羊就不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吗?

(学生答:不是的。)老师:是的,老羚羊是多么希望能够亲眼看着自己的孩子茁壮成长,可是现在,它为了年轻羚羊的生存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多么善良、多么伟大的老羚羊啊!就这样牺牲了!

c、齐读课文第二节

D、老师渲染、演示动画(第一对)

老师渲染:在生死存亡的关头,老羚羊想到是自己的子女,它对年轻羚羊的爱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东西,哪怕是献出自己的生命。

演示动画:同学们,你们想看一看,这悲壮的一幕,想看一看这让人肃然起敬的一幕吗?

(二)学习第三节

1、引:这一幕太让人感动了,太不可思议了。可是,更不可思议的还在后头呢?

2、音乐响起、动画演示、老师范读第三节

3、从同学们的表情,我知道,大家被深深地感动了。是呀,太神奇了。谁来说说,哪个地方最让你不可思议?哪个地方最让你感动?

4学生回答:

①“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羚羊群竟然秩序井然地飞跃山涧,谁也不争先恐后?”

②“顿时,山涧上空划出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

5、老师答:

①“生死攸关的时候,羚羊竟然不争先恐后,如此有秩序,毫不慌乱,就像有人在指挥一样,它们的顾全大局让人肃然起敬。”(学生齐读这一节;老师点重点词范读(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学生再齐读。)

②小组讨论,提出问题,这里你有什么不懂吗?

(不懂,老师实物演示,画弧线,理解弧线:年轻羚羊从这里起跳,它在空中飞跃的路线,在作者的眼里,就像一条无形的弧线,老羚羊随即跟着跳得低一些,在年轻羚羊即将下坠时,老羚羊出现在年轻羚羊的蹄下,老羚羊的身体就是什么(桥墩)年轻羚羊蹬着这桥墩飞跃到对面山涧,又划出一道弧线。年轻羚羊就是蹬着这桥墩躲过了猎人的追捕。每一道弧线,就有老羚羊的生命消亡。同时,就有一个年轻羚羊的生命得以延续,老羚羊用自己的生命架起了年轻羚羊从死亡走向新生的桥梁,这一道道弧线不就是一座座生命桥吗?)

6、指名读这一节

7、老师渲染:一个个老羚羊牺牲了,一个个年轻羚羊活下来了,这生存是以一个个老羚羊的生命作代价的,它们共同谱写了一曲生命的壮歌。这情景何等神圣,这情景

2.桥(语文教案) 篇二

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注入生活内容, 让生活走进课堂, 让教学走进生活,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在语文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从而获得有生命力的知识, 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因此, 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要力争教“有生活的语文”。以《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为例。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述了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 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 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生命的故事。

一、对生命的尊重是课文的“内核”

本文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明确地展现了一个“爱”字。因为爱心, 台湾青年为大陆青年小钱捐献骨髓;因为爱心, 李政道博士为小钱取髓、送髓;因为爱心, 许许多多的人为小钱奔波着……如果对文本的解读只止于“爱”字, 课堂似乎显得单薄了些, 这“爱心”的背后是什么呢?这些人们为什么去爱, 怎样去爱, 爱得结果怎样等等, 其实文章都进行了诠释, 这些答案都与一种东西分不开, 那就是“生命”。生命是本文的根, 没有生命就没有生活。我想这也是作者为什么把文章的题目定为“生命桥”而不是“爱心桥”的真谛吧。因为“生命”更贴近人们的生活。

二、“生命桥”让“生命”焕发活力

若我们认可了上面的观点, 那么我们教授文本时便可以围绕“生命桥”这一主线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感悟生命、思考人生。文章的课题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文本的主旨, 在这种情况下, 可以深入剖析文题, 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生活。教学时, 可以在课之伊始, 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 师生共同来聊一聊生活中的“桥”。教师从生活中引出问题:“桥对大家并不陌生。生活中你都知道哪些桥?”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独立思考, 结组畅谈。通过学生列举生活中所见之桥, 引导学生认识到:课文中的这座“生命桥”有些与众不同。它看不到也摸不着, 但它却可以让我们每一位读者真真切切感受得到它的存在。继而教师将从生活中得来的思索引向文本更深入的剖析:作者为什么称它为“生命桥”?让学生以此为线, 带着这个问题思考, 品析课文, 从而认识到“生命桥”之所以冠以“生命”二字, 是因为它承载着人们对生命的一份敬重, 是一座拯救生命、连接生命的桥梁。

理解文本所承载的人文意义后, 作为语文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教师带领学生品味其语文味, 那就是说, 梳理脉络的同时, 教师要带领学生品读文中的语言。学习表达, 服务于生活, 教师在课上可以联系生活中甚至是学生身边实实在在的事例, 辨析表达的差异, 从而品味语言, 学习表达方法。

三、用悲剧唤醒生命的“麻木”

当学生已经明白文中这些充满爱心的人们之所以这样做除了源于他们的善良之外, 更重要的是他们对生命的敬重后, 教师适时提供一些生活中的案例, 让学生联系实际通过自主思考来审视我们周边的生活。

通过思想的碰撞, 学生认识到:生命是至高无上的, 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应该为生命的存活而尽最大的努力。文中的捐髓青年有足够的理由停止救助, 文中的李博士有足够的借口少出一份力, 文中千千万万运送的无名人士有千千万万的理由中断这场爱的传递, 然而, 每一个人都在为了彼岸一个未曾谋面的生命, 在地震中冒着生命的危险, 送去生命的希望。这生命的纽带, 之所以联结得紧密而畅达, 就是因为所有人都在生命面前, 选择了努力, 选择了尽自己最大的一份力量。如果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类似事件, 我们该用实际行动来诠释生命的至高无上。经过这场思维的较量, 学生对“生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此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种价值观深植心灵。

四、“桥”让中华血脉充满活力

语文的学习重在素养的提升。思维方式的形成有赖于教师细节的引导。当学生对“桥”这个字眼开始感兴趣时, 引导学生使用工具书, 培养学生善于查词典的好习惯。学生在认真查词典认识“桥”的定义后, 得出结论:“桥是一种用来跨越障碍的大型构造物……”

接着让学生思考“障碍”一词, 这里的障碍是什么?让有兴趣的学生课下了解一下大陆和台湾的历史。这样, 学生的视野从课内走向了课外, 语文课上, 文本成了一个例子, 学习语言, 引导思维, 最终扎扎实实地落实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之中。课上师生达成共识的价值观———敬重生命, 可以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明辨是非, 做出抉择;文本中作者娓娓而谈的语言风格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口语表达和书面习作。

这样的课堂, 从生活中来, 没有道德标高的“大”而“空”, 而是实实在在, 在思考中达成共识。这样的课堂, 走入了每个人的生活, 不是躺在书本上的白纸黑字, 而是有生命力的“语文素养”。让我们的教学走出课堂, 走进社会, 走入生活, 植根生活沃土, 结出丰硕果实。

参考文献

3.桥(语文教案) 篇三

一、 直接呈现的显性信息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篇小小说从内容框架与小说书写技法上流露出了以下特点:

1. 环境描写凸显。文中事件的发生,是与环境的急剧变化直接关联的:时间定位在人们睡得沉、睡得香的“黎明”;起初,“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接着,“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随即,“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不多时候,“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再不多时,“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大雨瓢泼、滂沱,紧跟着山洪暴发,像红了眼的猛兽,面目狰狞,肆无忌惮,横扫席卷一切……每一次环境的变化,都紧紧地揪住读者的心。

2. 人物形象得体。作者塑造了一位“党支部书记”老汉的形象,以及他的儿子——小伙子的形象,还有那一百多号村民的形象。有个体的形象,也有群体的“谱像”。老支书在危难面前,以自己的冷静、从容、忘我、无畏,妥帖地化解了这场突发而来的危机事件。小伙子与一百多号村民一样,在忙中急于寻找“生路”,——想插队先逃生,孰料被眼尖的老支书“揪”了出来,之后,就没有再有这样的“自私”行为了。这是一个能让人接受的现实中常见的小伙子形象,有一点“私心”,但经提醒,能改正、想上进的小伙子,那一被“揪”并没有削减他的形象,反而让人觉得更真实,更可信。而那一百多号村民面对灾难,“无序”,无知所措,确实需要“高人指路”,这是真实的普通群体,以其慌乱衬显老支书的形象,这是小说常见的技法。

3. 镜头语言明晰。整篇小说读下来,随着小说情节的推进,镜头准确地切换。特别是老汉的语言简短、掷地有声,又不容更改,符合当时紧张危急的情状。“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三个叹号,用沙哑的声音喊出,在山洪崩裂声中,厚重而清亮——提醒注意桥窄;逃生要诀,只能有序,一次一人快速通过;党员在危急关头要明白自身责任、义务——先人后己。当有人嘟囔“党员也是人”时,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里报名。”只听说过“火线入党”的,没有“火线退党”的,这是再次的警醒——明白党徽的意义与使命。最后,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这一声吼,分明是老汉拼尽了全身气力的敦促,希望小伙子能劫后余生,这是他心中最后的一丝期许,也许还带有先前举动的一丝歉意……

4. 小说特色鲜明。小说重在情节的设计与铺排,最好能营造“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境界,这篇小小说恰恰做到了这一点。文本最后才交代了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让读者颇有意料之外的感觉。其实,当我们细读文本时,就会发现,这一切又尽在情理之中。正是因为小伙子是老汉的儿子,才有了上文的“揪”与“推”,这一看似矛盾的动作——村党支书的儿子,又是党员,理应与自己一样,有担当,能履行党员职责,在危难面前,集体利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先人后己是本分。这看似严苛的要求,实则符合人物的身份,也足见平日里老汉对儿子的严格。危难之际,全村人都平安了,唯有父子二人还未脱困,父子二人之间的眷顾,足以显示父子二人的感情之深厚。一百多号人之所以能化险为夷,得益于老支书的冷静指挥,也源自于大伙儿对老汉的信任。正是这信任产生了奇迹——跌跌撞撞往木桥拥去的人们,乱哄哄的人群遇到不说话、只拿眼睛盯的老汉时,立马“停住脚”,听从老汉的调度——因为老汉深受村民的拥戴,从而赢得了宝贵的逃生时间……

二、 探寻隐性的涵义意蕴

课文的题目是《桥》。文本中,老汉第一次出现在“镜头”中时,作者用了这样一个简短的描述——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此处的“山”与文题的“桥”除了具有实物意义之外,是否有更深远的涵义与意蕴呢?

1. “山”的三重叠意。老汉虽然清瘦,他与伟岸峭拔的大山形象似乎相去甚远。但此次危机的化解,完全得益于村民们对他的信任。因此,此处老汉“像一座山”站立在唯一通道——“北面窄窄的木桥前”,千钧一发之际,唯有信任,才能让慌乱的人们有所依托。老汉此刻在一百多号村民们的心中正所谓是“信任如山”。当村民们在向南受阻,东西没有路的情态下,顿时乱了阵脚与方寸,而此时的老汉却早已守候在北面的唯一“生路”——那座窄窄的“救命桥”前,说明他料事如神,早有预见,早有预案在胸。因此,他的声音是沙哑的,面对暴雨,他心系全村,寝食难安,彻夜未眠的,才能早早地候在此处,指挥起来才会那般冷静自若,不慌不忙,颇有大将风度。此时的老汉,真是“镇定如山”“稳重如山”“果决如山”。他本可以带着家人先行撤退,再用喊叫的方法通知他人撤离,也本可“睁只眼闭只眼”,让儿子插队离去的,况且在逃生之中,谁还会清晰记起谁是党员。但,老汉偏较真,一言九鼎,言出必行,对儿子也一视同仁。文本行至此处,老汉呈现给我们的是“大爱如山”的形象。再将“镜头”推到他生命最后一刻时,“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这里闪现的分明是“父爱如山”的意蕴。

2. “桥”的三层涵义。有人说,读书如品茗,在润喉解渴之外,若对它的色、香、味有一定的认识和体会,才不致辜负了它的好处。以这样的观点来观照文题“桥”,我认为可以剖解出这样的三层涵义:

(1) 沟通之桥。党与老百姓之间的鱼水情,必须依靠每一个基层党组织和具体的党员个体来牵线搭桥。小小说所塑造的两个党员形象——一对父子,用他们的宝贵生命谱写了一曲悲壮的党员赞歌,同时,也用生命搭建了百姓与党之间的沟通桥梁、信任桥梁。

(2) 英雄之桥。窄窄的木桥,虽然没有办法等到这对父子脱险后再坍塌,但这座桥完成了其拯救全村一百多号人性命的使命。最后父子俩却离村民而去了,这对父子与我们民族历史长河中的英雄图谱一起,标识着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维度与价值高度——先人后己,舍己救人,舍生取义……木桥虽然坍塌了,但灾后重建的时候,桥一定还会站立的,因为在那对父子的谱写下,桥成了英雄之桥,令人景仰,那是一对党员父子用生命架就的!

(3) 精神之桥。木桥被洪水冲毁了,父子也被洪水吞没了。但这对党员父子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壮举却永不消失,因为那里有精神之光的炳照——普通共产党员牢记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坦荡胸怀,令他们的精神熠熠闪光,历久弥新。在每一位村民的心中,在每一位读者的心中,这对父子为我们架设了一座永远闪烁金色光芒的“精神之桥”。

一个合格的读者,对一部优秀作品的阅读和欣赏,恰如一位品酒师对一瓶美酒的品鉴,作为一位语文教师,我们理应尽可能地靠近作者,解读作品,品味深意,唯有如此,才能在课堂上奉献给学生更多的真语文的东西!

4.《桥》教案设计 篇四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抓住相关的词语、句、段揣摩人物的心情,重点感知老党支部书记的感人形象,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训练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培养想象能力。【学习重点】

1.抓住重点词句反复读,感受老共产党员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精神。【学习难点】

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刻意思。【学习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题,质疑

1、板题质疑:桥,让你想到了什么?(学生或许会说:桥是连接河两岸的建筑,有铁桥、木桥等)

2、一读课题,课文为什么以桥命题,究竟这是一座什么样子的桥呢?

二、以“桥”为切入口,一读文本,初步积淀情感

1、自由朗读课文,想,文中的“桥”是一座怎样的桥?

2、交流,可以初步说说文中依据,随机层层点拨: 窄窄的木桥不结实的木桥又窄又不结实的木桥

3、二读课题。说到这里,再读课题,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可以是沉重的,郑重的)引导:又窄又不结实的木桥,平日里或许只是山村里极不起眼的,可在洪水来临时却成了——生死桥逃命桥生命桥救命桥希望桥

三、再读课文,感受桥的“无奈”

就是这样一座又窄又不够结实的桥,成了洪水突然袭击时的唯一的逃命桥。那么它是否真的能那么轻易地救老百姓的性命呢?当时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划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选择其中感受最深的一句作批注。

1、交流。

2、适时解疑:“像泼。像倒。”为什么独立成句?引导:凝重的笔调。两字却字字千钧,脑海里可以是一幅活的声势兼备的画面。更突出了雨非同寻常的大。致使洪水泛滥成灾。

3、激情再创造引读,感受洪水的疯狂:洪水咆哮着,像——,从山谷里——。洪水已有近——,这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

4、感悟“跳舞”一词的表达:当时的情形是——(无比紧张的,令人恐惧的)就是这样一种状况,作者怎么竟然用了“跳舞”这个词语?是不是太不合时宜啦?

5、指名,(这洪水简直是一群魔鬼在跳舞,让我不由地想到了——“群魔乱舞”这个词)

6、这与下文的哪个词语是呼应的?“狞笑”,洪水在跳舞,死亡在狞笑,此时你什么感觉?你想?甚至想?看,文中的人们不也是如此——

7、朗读写人们反应的句子。读了这些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恐惧不安送进句子中去。

读好“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 8.读着读着,我的眼前出现了逃难队伍中的一个—— 9.出示: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其中有一个——

按这个句式写一写你眼前出现的这一人物,注意写好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10、面对疯狂袭来的洪水,人们几近疯狂崩溃,几乎失去了理智,试想,这样的又窄又不结实的桥——?(怎能承载得了疯狂的拥挤踩踏?)急需要什么?(沉稳的组织者,有序地疏散)

11、老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场的———

第二课时

一、划找句子,初步感受老汉的形象。

1、上节课,大家在邱老师的带领下已经读通了课文,并且感受到在那个黎明时分,面对突如其来的(山洪),人们(受惊了),一百多个村民都毫无秩序地拥向那窄窄的(木桥),情况非常(危急)。幸好那年迈的老汉,那受全村人拥戴的党委书记早已站在窄窄的木桥前,让我们穿越时空,看一看这位老汉在生死攸关之际做出的人生选择,留下的感人事迹。

2、请同学们读7——23自然段,划找出描写老汉的句子,然后交流,大屏幕出示句子,同桌再读一读。

二、品读句子,深刻感悟老汉的精神

1、读了这些句子,相信老汉已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哪一句话最让你感动呢?用心地读一读这个句子,并写下你的内心感受。

2、交流: 1)、第8自然段。2)、第10 自然。3)、12自然段。

学生自由抒发自己的感受,从中品悟老汉的“屹立如山、责任如山”,并进行朗读指导。

3、是的,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老汉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洪水无情,但人间有爱,这样的老汉能不受人拥戴吗?可是当情况越来越危急,洪水已经漫到人们的腰际的时候,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这些事情是否有矛盾呢? 出示15、21、23自然段。1)“揪、吼、凶”和“推”矛盾。2)、急于求生的小伙子和推老汉先走矛盾。

老汉和小伙子的言谈举止的确令人费解,充满了矛盾!请一生阅读下文,老师相信你在顷刻间会明白许多许多。文章到最后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之间那血浓于水的关系,这个结局(„„)

4、反复咏叹,感受亲情。1)、当我们明白老汉原来是小伙子的父亲,小伙子原来是他的儿子的时候,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令人感动的一幕,相信你又会有新的感受。让我们把“儿子”这个充满血缘、充满亲情的字眼带入文章中,一起深情地朗读14——23自然段,我们就能理解这位平凡而伟大的父亲了。引读。2)、想象老汉会喊些什么呢?出示。是啊,眼见自己骨肉被洪水吞噬,试问世间那个父母会不痛心疾首? 3)、请你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如果再给老汉一次选择,老汉还会把儿子从队伍里揪出来吗?如果他有机会跟儿子解释,他会对儿子说些什么? 此时此刻,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父爱如山)

5、这样的老汉最终没有留下,和他儿子一起被无情的洪水吞没了。其实就在木桥前,在没腿深的水里,老汉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但是——就在木桥前,在没腰深的水里,老汉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但是——就在木桥前,在没胸部的水里,老汉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但是——就在木桥前,老汉完全可以让儿子一走了之,但是——就在木桥前,老汉完全可以和儿子一走了之,但是——,这是一个怎样的老汉啊!这样的老汉能不受人拥戴吗? 然而,这样的老汉最终还是被无情的洪水吞没了,但凶猛的洪水吞不没的又是什么呢?出示屏幕。学生练习。

三、抒发情感,激情表达自己的哀思 老汉离我们远去了,面对着残破不堪的木桥,你最想说的又是什么呢?表达对老汉的哀思学生写后交流。四、三读课题,总结全文。

5.《桥》公开课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3.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课文。

请同学们来看看,这些词语你都会读吗?

(出示词语,抽生朗读): 咆哮 狞笑 放肆 势不可当

拥戴 清瘦 沙哑 揪出

2.这些词语是有规律的,你发现了吗?(上面一排是写——洪水的,下面一排是写 ——老汉的。)

3.请大家在上面一排每个词语的前面,添上“洪水”两个字读读。

4.读完之后,你有什么感受?(洪水汹涌、很是可怕……)那么洪水到底有多可怕?让我们一起感受洪水的可怕。

二、走近洪水,感悟洪水的可怕。

1.这究竟是一场怎样可怕的洪水呢?请将你找到的描写洪水的句子读读。

2.抽生汇报:师:同学们找的都很准确,但是像刚才几位同学那样读,能让人感受到洪水的可怕吗?(不能)请自由练读,通过朗读告诉大家,这是场怎样可怕的洪水。

3.(出示课件)

(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2)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3)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4)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5)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4.生练习读。选择一句你能读的最好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师相机指导朗读,个别读、师范读,生闭眼想象、男女生读、齐读)

5.从这五句话中,我们仿佛看到洪水在不断地——上涨,灾情在不断地——加重。此时此刻,村民们会怎么办呢?

(出示课件)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座木桥拥去。

6.你读懂了什么?(村民惊慌失措、惊恐不安……)

三、聚焦老汉,体会老汉的党员大山形象。

1.同学们,现在的情况变得十分危急。洪水来势汹汹、势不可当;村民惊慌无措、惊恐不安!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谁出现了?(老汉)

2.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描写老汉的句子。3.生汇报。(师出示课件)

(1)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2)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4.师:在势不可挡的洪水面前,在惊慌失措的村民眼里,老汉像——座山。5.从哪个动作让你感觉到此时的老汉像一座山? 站。___站着(课件出示)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的?从中你体会到老汉的什么精神?哪个标点引起你的注意?我们应该怎么读呢?

(课件出示)老汉突然冲上前,……老汉凶得像只豹子.你从哪些词句中读出了什么?(坚持原则,铁面无私)(抽读、师范读、齐读这几个句子)

6.(出示课件)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到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1.让我们一起怀着沉痛的心情读读这段话。

2.你读懂了什么?(老汉和小伙子,原来竟然是一对亲生父子啊!)这是这篇课

文真正的结尾,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尾。

为什么课文最后才交代他俩的关系呢?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巧妙设置悬念。)学生交流汇报。

四、拓展文本,升华情感。

谈谈你心里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课文以“桥”为题有何用意?

它是一座木桥,更是老支书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的跨越生命的桥梁。

五、了解课文写作特点。

六、小练笔:

课文中说“老汉似乎要喊什么”,请你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思考老汉应该会喊些什么,写一段话。

(生完成课堂练习,然后交流汇报)

板书设计:

16、桥

洪水 村民 老汉(村支书)

6.【精华】桥教案集锦 篇六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桥教案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桥教案 篇1

目标:

增强体能,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场地:

空地,150CMX50CM的领操台一个.方法:

把学生分成10至12人一个小组,并选定一至二人为小组长,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游戏时,在领操台长的一方两边各画一各线,此线与领操台平行,分别距领操台60CM.两平行线与领操台共同构成一个游戏区域.如下图

游戏时,每组的同学在A面手拉手,按要求从A面跨过领操台到达B面,才算完成游戏.规则:

1、在通过A、B两线之间(包括领操台)时,最多只能是两只脚和两只手同时接触游戏区域,否则,重新进行游戏。

2、从第一人通过到最后一人通过B线才算游戏结束,在整个游戏区域,任何人都不能松开手,否则,计为游戏失败,重新开始游戏。

评价:

1、探讨方法时,全体同学共同参与。

2、游戏时团结协作,互相鼓励和帮助。

桥教案 篇2

在幼儿园的歌唱教学中,很少在同一首歌曲里有两种节奏的,但歌曲《小熊过桥》就是这样一首比较特殊的。歌曲的A部分是3/4拍,B部分是2/4拍,让孩子拍节奏有点难。所以在活动中,我还是先让幼儿学习歌曲,歌曲是有故事情节的,孩子们学得很快,在学会后,又让孩子分角色演唱,孩子们学得很投入,很有感情。这首歌曲的重难点就在于节拍的不一样和休止符号,我直接在黑板上出现节奏谱,让幼儿先找出休止符号,然后让幼儿唱一唱,接着在节奏谱上找一找,上面部分和下面部分有什么不同。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孩子找出了节奏的不同,知道一个小节里前面部分有三拍,后面只有两拍。幼儿看图谱跟着琴声拍节奏,效果还是很好的。活动下来,我还是觉得不是很满意,我出现的节奏谱太直接了,一些能力强的孩子能看出来,但一半多的孩子还是不能理解,如果我在制作节奏谱的时候,能用孩子能接受的形式如分苹果的形式,孩子们会接受的更快。

桥教案 篇3

一、设计意图:

纸是孩子生活中经常接触和十分熟悉的,在孩子眼中纸是一种平凡而又好玩的东西。生活中他们喜欢在纸上写写画画,喜欢拿着纸折成、拼成各种各样有趣的东西。每当孩子用纸创造出自己的“杰作”总是欢呼雀跃。因此设计这一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利用一张普通的纸造出一座不平凡而且坚固的纸桥,从而在实践中增长才干。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实验去解决问题,培养幼儿凡事动手试一试的思维方式,在不断的动手尝试中体验实践的意义,让幼儿了解创造发明并不神秘。

二、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尝试,发现同一个物体改变它的形状,它的承受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改变。

2、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和实验能力。

3、激发幼儿对科技活动的兴趣及探索愿望,并能与同伴合作分享自己成功的体验。

三、活动资源准备:

1、广告纸若干、易啦罐做成的“小国王”若干、椅子、积木若干。

2、电脑课件故事《纸桥》

四、活动过程:

1、利用课件引入课题,激发幼儿动手操作的欲望与兴趣。

师:小朋友你想去童话王国吗?好,现在我们一起进入童话王国,看看童话王国里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小朋友一边看一边动脑筋想问题。

2、幼儿根据课件提出的问题,利用操作材料自由地探索。

(1)师:“小朋友你们想当建筑师帮助纸国王用一张纸造一座坚固的纸桥吗?瞧,纸国王已经为你们准备好了纸宝宝,你们能把这一张纸宝宝变形,让它变成一坐可以让国王站上去的纸桥吗?

(2)师:”小朋友真聪明你们把纸宝宝变成波浪型的纸桥,国王就可以站桥上了,真棒!

3、在幼儿已经了解把纸变形的基础上,拓展幼儿的思维,让幼儿了解,一张纸改变了形状它所承受的力也不同了。激发幼儿带着问题继续实验,并向同伴说说自己成功的桥是怎样做成的,可以做成怎样的纸桥。

(1)师:“小朋友,真棒做了这么多的纸桥,谁能告诉老师和小朋友你的纸桥是怎样做的?

(2)师:”小朋友你能告诉老师你的新发现吗?(纸改变了形状后它承受的力也改变了)(3)师:“小朋友,你们真棒帮国王造了一座坚固的纸桥,国王可高兴了,可是他说波浪型的纸桥不好走,走起来很难受,还想请聪明的小朋友帮帮他,让波浪形的桥面可以平整一点,好走一点,你们谁想到了好办法?在桥面上在放些什么?(放多一张纸)4、游戏体验,师幼合作利用纸桥的原理造一座”快乐桥“。

(1)师:”瞧,现在国王可以舒舒服服地过桥,去看看美丽的世界了。“(2)师:”现在老师请小朋友来做工程师用纸宝宝为我们造一座快乐大桥,你们可以去邀请客人老师一起来帮忙。“

桥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人教版第十册第四组,本组课文讲述了一些感人的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那可歌可泣的事,体会那令人震撼的情,学习本组课文重点是抓住那些感动人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桥》这篇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学生分析】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具有高尚品质的优秀党员、干部已有过多次学习,抓人物言行体会人物内心想法及品质已有过多次接触,因此,在本文教学时让学生抓住老汉的言行来体会他的品质应该不是难点。但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推想老汉的内心想法却有难度,因为学生对洪水不熟悉。通过写景以渲染气氛,侧面烘托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有过接触,但并没有刻意强调,学习本组课文重点是抓住那些感动人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当、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崇高的人格魅力。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搜集各地遭受洪灾的相关文字、图片或音像资料,了解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伤害。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以“桥”引入,初步感知 1、谈话引入课题:

我们在四年级学习过一篇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桥》,也是一座生命桥。出示课题──《桥》。

2、请同学们打开课文,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学习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一开始老师的叙述便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因为师从学过的课文入手,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投入到课文中去。】

3、自学课文,要求:

⑴ 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⑵学生自由识记字形,并说说有哪些字容易写错,要注意什么?老师指导“肆、奠”字的书写。

⑶ 想一想:课文写了怎么样一件事?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党支部书记----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相机板书“洪水 老汉 村民”等词。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只要求学生整体把握,为后面的细读、品读课文打下基础。】

二、细品词句,感受情势危急

1.过渡:是的,一场可怕的灾难来临了,看到“洪水”这两个字,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播放洪水视频,感受洪水的可怕。)

2.找出文中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⑴默读,找句子画线。

①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②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③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⑵朗读,体会。

⑶汇报交流感受。(学生自由发言,老师相机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点拨,并引导感情朗读。)

①这些句子都写出了洪水凶猛,威胁着人们的生命。

②这些句子很多都采用了拟人或比喻的修辞手法,用一、两句为例,不用拟人或比喻与原句进行比较,看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你也能用这种方法来描写洪水狂奔的场景吗?

⑷ 出示句子进行对比:

①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②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③ 学生模仿说句子。

3、过渡:

当洪水袭来时,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踏在水里。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逃跑,寻找生路?他们找到了吗?(找到了,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这是一座普通的桥吗?不,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因为它窄窄的身躯上将承载一百多号人的生命,整个村庄的生命啊!于是,急于求生的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4、讨论:

⑴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么的结果?

(学生自由猜测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形势的紧张。)

⑵学生自由发言。

⑶找出文中描写人们惊慌失措的有关句段,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后请学生板书从文中找到的关键词。)

课件出示:

①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②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③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用去。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设身处地地想,这也是学习这组课文的阅读要求。因此,在这个环节,我主要让学生自读、自悟,谈感受。】

5、小结:是的,求生是人的本能。在死神面前,人都有求生的欲望,唯有一个人是例外的,他是谁?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他又作出了怎样的抉择呢?下节课再学。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播放洪水录象,再现危急情势。

二、再读再悟,体会英雄人格

1.过渡:是啊,灾难来了,洪水像恶魔般在路上舞蹈,露着狰狞的面目,人们惊慌失措,极度恐慌,唯有一个人是例外的,他是谁?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他又作出了怎样的抉择呢?

2.学生再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老汉的语句,读一读,说说你认为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从哪儿体会到的?(同样请学生将描写老汉与村民不同表现的关键词板书出来。)

老汉 村民

站、不说话 惊慌、你拥我挤

像一座山 疯了、乱哄哄、跌跌撞撞

3.学生自由读文,体会关键词句。教师巡视,作适当的指导。后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4.全班交流。先说你认为老汉是个怎样的人,然后说说是从哪儿体会到的,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读,再大家共同评议。

5.引导学生从下面句子中体会老汉“先人后己、临危不惧、不循私情”的高尚品质。

1、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1)结合山的画面,感受山的特征。(高大、雄伟、稳、有安全感……)

(2)抓住“乱哄哄”一词,想象当时情景.(3)对比在山洪暴发时老汉与村民的表现,感受老汉的威严、冷静。体会“他像一座山”这个比喻的丰富内涵。体会老汉的临危不惧,在山洪暴发时老汉是村民的主心骨,对稳定村民情绪起重要作用。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2、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1)想想老汉为什么这么说?作为村支书他想到了什么?

(2)急着逃生的人们有没有听从他的指挥?从文中找出依据。感受老汉的威严与冷静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老汉说的两句话

3、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1)引导学生找出体现“老汉凶得像只豹子”的词。(突然、冲、揪)

(2)引导体会这时老汉为什么要揪出小伙子?如果不这么做,会是什么后果?体会老汉在危急时刻把小伙子党员揪出来,严格要求党员把生的希望让给村民们,把死的危险党员扛起来,避免再次陷入慌乱。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4、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引导学生把这句话与上句话进行对比,发现老汉的“矛盾”之举,体会老汉的父爱如山。

6.反复咏叹,感受亲情

(1)引导学生把 “儿子”这个充满血缘、充满亲情的字眼带到文章中去,再次深情地朗诵14-23自然段,进一步理解这位平凡而伟大的父亲。

(2)想象:如果时间就此定格,老汉会对儿子喊什么?

7.评价: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

用我们的.话来说说这位老汉,他做了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他是个 的人。(让学生自由说,如:他第一个来到桥边,却没有只顾自己逃生,他是个先人后己的人。)

8.老师小结:是啊,初次读课文时,老汉与小伙子前后矛盾的行为曾让我费解,可当我们读到文章的最后,谜底揭开后,内心难以平静,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心灵的震撼。这位不徇私情的老支书让人肃然起敬。

【设计意图:此环节,以过渡语巧妙地将学生的目光聚焦到老汉的身上,引导学生用心灵与文本对话,感受老汉的高大形象。通过反复的引读,让学生的心间溢满对老汉的敬仰之情,一个像山一样高大的、巍然屹立的老党支部书记的形象就树立起来了。】

三、启发想象,体验感悟

1、洪水退了,村民们得救了。但老汉却与自己的儿子却永远离开了自己的亲人。齐读最后四自然段。

2、同学们,老汉牺牲后,村民们会怎么做,怎么说?想象当时的一个场景,以不同的身份,写个片断。参考题目:

爷爷,我们想您!

老支书,慢走!

洪水退后……

【设计意图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此环节是学生在感悟语言的同时,也要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四、抓住言行,研读体会

1、指名读第七到第二十三自然段,找出描写老汉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仔细读一读,然后再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2、课堂交流,教师随机指导。

(1)出示句子:“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大山。”

①老汉“不说话”,却使人们停住了脚步,不再疯一样地拥上木桥。老汉真是“一座山”吗?为什么?

老汉先村民到来到木桥前,却没有夺路而逃生,真是一个为村着想,为民着想的好书记,怪不得他受人“拥戴”,老汉在村民中的威信“像一座山”。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拥戴。老汉为什么会受村民“拥戴”呢?想象老村书为村着想,为民着想的事例。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五、回顾全文,领悟表达方法

1.过渡:这篇文章感人至深,除了内容感人这方面的原因外,其实跟作者独具匠心的表达方法也有很大的关系。请大家再认真读课文,看看作者在表达上有哪些特点,看看谁的发现多。

2.分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3.全班交流自己的新发现,老师总结归纳。

⑴ 巧妙的设置悬念。讨论:课文为什么最后才交代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

⑵ 用环境描写烘托紧张的气氛,突出人物形象。

⑶ 语言简练,语句简短。

【设计意图: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总结表达方法上的特点,能较好地指导学生今后的写作。】

六、再读课题,探究深意

1.文中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老汉)为什么文章要以“桥”为题?

2.学生自由发言。

3.让我们用自己的话来赞美老汉,并尽量用上“桥”字,好吗?如:“老支书,您是村民们跨越死亡的生命桥啊!”“老支书,是您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永不坍塌的桥!”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深化主题,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赞美老汉,敬仰之情溢于言表,一个高大的共产党员的形象将永远定格在学生的心中。】

七、课外拓展,丰富积累

写一篇读后感或写写你所知道的像老汉一样的人。

【设计意图:文章感人至深,学生心中一定有很多很多的感动,让他们拿起笔来写写,这种情感的熏陶会更长久。】

桥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积极探索纸的不同变化与承受力之间的关系。

2、大胆地动手操作并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白纸、纸杯、积木 活动过程:

一、猜测引题

1、(出示三座不同纸质的纸桥)这里有三座不同的纸搭成的纸桥,这是一座?(面巾纸桥)这座呢?最后一座呢?

问:这三座纸桥谁的力气大,顶住的积木多?

2、到底会是怎样的结果呢,我们用积木比一比。(我们应该把积木放在什么位置呢?)

3、为什么纸板桥能顶住积木?

二、第一次操作

1、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让一张薄薄的白纸变成大力士顶住一块积木呢?等会就请你们去试一试,出发之前听好老师的要求:

①、请你用各种各样的办法去试一试②、等老师拍手时把纸和积木放回箩筐里。

2、幼儿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教师用照相机记录幼儿的方法)你是用什么办法让白纸变成大力士的?

3、交流分享

(1)你的纸桥能顶住一块积木了吗?你是用什么办法的?

(2)老师还把小朋友的方法用照片拍下来了,我们一起看一看。(展示照片里的方法)

4、小结:原来通过手折、卷改变纸的形状它就能顶住积木。

三、第二次操作

1、你们的纸桥能顶住更多的积木吗?

等会再请你们去试一试。出发之前同样听好我的要求:

①、不要把积木放在桥墩上,要放在桥面的中间②、当老师拍手是把的桥留在桌面上然后回到座位上。

2、幼儿操作

3、分享交流:

谁来介绍一下你是用什么办法让纸桥变牢固的?(你一开始就用这个办法的吗?)

你们都用什么办法让纸桥能顶住更多的积木的?

4、小结:一张白白的纸多折几次后它就能顶住更多的积木。

四、延伸

今天我们通过的自己的努力把薄薄的白纸变成能顶住积木的大力士,等会区角活动时请你们拿各种不同的纸去试一试。另外也请你们想想,怎样让面巾纸也变成能拎的动瓶子的大力士。

桥教案 篇6

学习目的:

1.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理解本文说明事物特点的几种方法。

2.认识说明文中运用准确语言的重要性,学会准确地说明事物。

3.初步了解说明文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与记叙文的区别。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理解本文准确用词的特色。2、落实课文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主要的教法与学法:多媒体教学,提示指导、理解归纳

课时安排:二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日期:

教学内容:课文的初读理解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作业,导入新课:

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三十年代曾成功地设计建造了有名的钱塘江大桥,五十年代又参加设计了规模更大的武汉长江大桥。他对石拱桥是这样评价的:石拱桥是我国传统桥梁的基本形式之一,赵州桥和卢沟桥是我国“千万座石拱桥中杰出代表之作”。这篇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就具体地为我们介绍这两座著名的大桥以及有关的知识。

二、教师组织学生阅读课文,之后要求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1.全文的层次:

(1)介绍石拱桥外形特点(用比喻)。

(2)总述石拱桥特点(”不但外形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3)引用古籍证明”我国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并点出将要介绍的事物的具体对象。

(4)分述之一,从历史、结构、外形的设计者全面介绍赵州桥。

(5)分述之二,全面介绍卢沟桥。

(6)总说石拱桥取得成就的原因。

(7)综述解放后我国石拱桥的成就和桥梁事业的新发展。全文层次分明,合理地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写法。

2.段落的条理:

介绍赵州桥,先总写历史(建造年代古,使用时间长),结构,外形,设计和施工特点,然后分四点作具体说明,又用评价的句子作结(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这样,在段落内采用总分总的写法,就使介绍的内容很有条理地编排出来。由此可见,不论在全文的整体中,还是在段落的局部中,“总一分一总”能够使文章的内容编排得很有条理,“总一分一总”之间的关系,是有内在联系的密不可分的结构关系。

3、说明方法提示:

⑴打比方: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⑵作引用:《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⑶列数字:桥(卢沟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⑷作诠释:大拱的两肩上,一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⑸摹状貌:这些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⑹举例子⑺作比较⑻分类别⑼下定义⑽列图表

三、布置作业:在课文中找出上列所列举的说明方法,并举例。

教学后记:

第二教时

教学日期:

教学内容:利用课件学习课文,理解课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根据上节课的作业情况就课文的说明方法再给学生作一强调。引导:学生思考、议论后,指导根据课文回答。

1.列数字:第四段,说明赵州桥历史悠久。第五段,说明赵州桥的外形、规模。第六段,说明卢沟桥的外形、规模。第十段,说明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和石拱桥的发展。

2.作引用;第七段,马可波罗的游记,赞美卢沟桥,唐代张骂的《朝野企载》写卢沟桥的外形。(这主要是引用,而引用的句子恰好是比喻句。)唐代张嘉贞的《安济桥铭》写桥的设计。

3.作比喻:第一段,写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4.作诠释:第二段,说明石拱桥的历史、形式、构造和作用。第五段,先比喻赵州桥洞“像一张弓”,然后作解说,两种方法结合,说明设计的效果。

小结:(一)用数字、引用有关资料、解说、比喻,都是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引用和比喻原来属于修辞的范畴,而在说明文中引用起着“言之有据”的作用,比喻又能形象地说明介绍的对象,也就约定俗成地作为说明方法来看待了。解说,是对事物作必要的阐述,也就是阐明事理(如本文的第二段)。(二)说明方法,还有:判断,例如,本文中“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等句子。判断要注意的是必须给人以明确的概念。绘制图表,能使说明的对象有系统、有条理、一目了然(上一节课已实践过)。比较,例如,第六段中写永定河水发,“来势很猛”,常冲毁河堤,“但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这就使人印象鲜明。举例,例如,在我国的石拱桥中,举出了赵州桥、卢沟桥,最有代表性。(三)除本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外,还有“下定义”的方法,待以后有机会再举例子说明。(四)至于摹写,只是为了对事物特征作直接介绍,使人容易认识,它并不像记叙那样是为了给人以感性的形象,也用得少,并不把它作为说明方法来看待。(补充板书)总之,灵活、合理地运用各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点、作用……,阐明事理,使人们对事物有个明晰、完整的了解和认识,达到传播知识的目的,这就是说明文的特征。

二、就所制作的PowerPoint文件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具体教学过程略)

三、本节教学内容小结:

1、文章抓住中国石拱桥的主要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我国石拱桥在设计和施工上的独特创造以及不朽的艺术价值,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2、说明文要准确说明对象,必须重视语言的运用,要做到恰到好处。例如,第三段中说到旅人桥,用“大致”、“可能”,是根据在写作文时仅仅能占有的资料,还不可能有更确凿的证据。如果去掉“大约”、“可能”,就变成绝对的结论语气了。又如,第二段中说石拱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是从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是由外表到内在,由感性到理性来写的,这就准确地写出人对事物认识的规律,词语次序,不可移动。第三段,“几乎”限制“到处都有”,既表明石拱桥多;接近于“到处都有”却又不是“到处都有”。第五段,“在当时可算…”,从时间上相对地说,不犯绝对的毛病。第九段,“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省、巧、高三个字,不仅用得准,而且用得精,位置决不能变动。

四、布置作业:课文后的练习一)、二)题。

7.桥(语文教案) 篇七

苏通大桥, 位于中国江苏省南通市, 横跨长江。大桥于2008年7月1日正式通车。长度1088米, 超过了长为809米的日本的Tatara大桥, 成为世界最长的斜拉桥。

杭州湾跨海大桥, 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 长度为22公里, 横跨杭州湾, 连接上海和宁波。2008年5月正式通车, 比长度位于第二的东海大桥长2公里多。

江苏江阴长江公路大桥, “中国悬索第一桥”江阴长江公路大桥采用一跨过江、大跨径钢悬索桥桥型。主跨1385米, 中国第一、世界第四。

垮桥事故频发

2011年7月, 频繁发生的大桥垮塌事故给中国蓬勃发展的桥梁建设事业蒙上了一层阴影, 一系列的桥梁质量事故引发了公众对于大桥质量的关注。

仅短短一个月时间里, 全国可公开查询到的大桥垮塌事故就有5起之多。7月11日, 建于1994年的江苏滨海县通榆河桥坍塌;7月14日, 建成仅12年、造价逾千万元的当地标志性工程——武夷山公馆大桥垮塌, 造成1人死亡;7月15日, 通车仅14年的杭州钱江三桥引桥桥面坍塌;7月19日零时40分, 一辆重达160吨、严重超载的货车通过北京市宝山寺白河桥时, 造成桥梁垮塌。7月24日, 合肥市在建高架桥发生局部坍塌事故。

针对最近频繁发生的桥梁事故,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工程系副主任孙利民教授说:“最近一二十年, 我国迎来桥梁建设高峰期, 在很短时间内建设了大量桥梁, 目前已有60多万座桥梁, 在世界上也是"桥梁大国"。由于量大集中, 后期养护管理跟不上, 很容易发生问题。”

孙利民说, 一般而言, 一般桥梁应该有50年的使用寿命, 部分桥梁设计时甚至达到100年, 但最近出现很多桥梁才使用十多年就坏了, 这种状况让人担忧, “尤其是中、小桥梁, 质量堪忧。”

专家分析, 一些桥梁在设计上不够规范, 在施工质量上没有保障, 造成桥梁先天不足, 存在安全隐患;同时, 在后期养护管理上, 没有定期检查、检测, 发现问题也没有及时解决。

“脆脆”的原因

武夷山公馆斜拉大桥事故

2011年7月14日上午9时左右, 位于福建南平市的武夷山公馆斜拉大桥突然断裂坍塌, 桥上一辆旅游大巴在事故中坠落, 迄今已造成1人死亡, 22人受伤。该桥是通往武夷山景区的主干道, 1999年11月开通, 至今不足12年。

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郑振教授认为, 一些早期的桥梁在规划、设计上比较滞后, 近年来交通运输发展迅速, 大车、重车多, 超载现象严重, 对桥梁破坏比较大, 造成桥梁不堪重负, 使用寿命缩短, 很多早期桥梁的承载能力远远不能适应现实的需求。

郑振介绍, 武夷山公馆大桥遵循的桥梁设计荷载标准是《汽-20》, 验算标准是《挂-100》, 也就是说每个车道的主车荷载为20吨, 100吨以内的车要经过交通部门同意才能通过。“但实际上在桥上行驶的五六十吨的车很多。在交警上班期间, 这些大车不敢过, 等交警下班后多辆大车同时上桥, 对桥梁的损害更大。”

钱江三桥桥面坍塌

2011年7月15日, 通车仅14年的杭州钱江三桥引桥桥面坍塌, 一辆超载货车连同桥面预制板一起坠落, 所幸事故并没造成人员伤亡。

其实, 早在2004年, 钱江三桥的总指挥叶德范、副总指挥赵詹奇相继因为受贿落马, 就使得当地市民对桥梁质量议论纷纷。2007年8月, 有网友在天涯论坛、绍兴E网论坛上发帖称“杭州钱江三桥危在旦夕!”“经常走钱江三桥的朋友注意了!”2005年、2009年先后两次封桥检修, 佐证了大桥存在质量问题。大桥垮塌, 也有个体检不到位问题。大桥经多年车辆行驶, 对结构设计安全与耐久性是个考验, 有关部门须定期检测, 及时排除隐患, 以防止出现垮塌等重大事故, 这方面工作显然没有做好。还有一个原因, 是交通管理部门对通过大桥的车辆管理不落实。钱江三桥发现安全隐患以后, 交通部门采取了大修、安装桥梁安全监控系统和严禁货车上桥的办法来确保通行安全, 但是实际上对货车的禁令有名无实, 最近一年来至少有千辆货车堂而皇之地上桥。2011年7月15日凌晨, 就有六辆重型挂车组成的车队上桥, 这些重型挂车载重只有32吨, 实际上却装载了100多吨的钢板。有网民质问:既然不能通货车, 为什么没交警管?

事发后,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谢旭说:“事故原因包括设计、施工、养护、管理等各个环节, 相对来说, 施工质量差和养护、管理不周到是导致桥梁脆弱的主要原因。”

发生在2011年7月19日的北京怀柔宝山寺白河桥垮塌事故, 经路政部门鉴定后认为, 货车超载是导致大桥垮塌的直接原因。

这就是说以上五起桥梁倒塌事故中有三起系超载原因引起, 然而单单的超载就能将事故原因解释清楚吗?而有关监管部门面对货车的超载就听之任之, 或者仅仅是罚款了事吗?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范伯乃认为, 中国的桥梁坍塌事故前些年并不多, 然而近几年却频频发生, 这表明在经济建设高速发展阶段, 一些工程决策和施工质量上存在的安全隐患,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后, 开始逐步暴露出来。这就要求政府监管部门加强监管, 对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建筑项目进行一次新的安全评估。

专家解读

超载严重影响大桥寿命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著名桥梁建设专家邓文中日前表示, 桥梁垮塌关键在于车辆严重超载。

据邓文中介绍, 车辆超载对桥梁安全的危害, 首先是使桥上的应力超过设计的安全系数, 桥梁可能立即坍塌。其次是, 即使超载未能压垮桥梁, 但其引起的应力也仍然对大桥的寿命影响很大。若车辆超载100%, 应力幅就大了一倍。那100年的桥梁设计寿命就减少到12.5年了。

养护不到位也是问题所在

除了超载, 桥梁专家认为, 大桥垮塌也与养护不到位有较大关系。

日前, 有关部门将武夷山公馆大桥垮塌事故的原因归结为重型货车严重超载, 各方质疑之声骤起。

福建省交通厅组织的事故原因调查专家组成员、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郑振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 专家组通过现场勘察、查阅相关资料, 对事故原因形成了初步意见, 即大桥垮塌的外部原因是长期超载, 内部因素是由于养护不专业、不到位, 使得桥梁吊杆老化。

为赶工期忽视工程质量

如果说一座大桥的坍塌可能是偶然, 但近几年特别是2011年以来频发的大桥垮塌事故, 都归咎于超载或养护不到位恐怕是不全面的。

针对近期频发的大桥坍塌事故, 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结构工程和防护工程专家陈肇元日前公开表示, 我国桥梁建设存在赶工期, 以及设计、施工规范或标准要求过低带来的工程质量差等问题。

陈肇元院士在“中国桥梁网”上刊发的公开信中表示, 10多年前, “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建设方式是广受批评的, 可是现在已被视为常规。

不少土木工程一旦由当地领导拍板上马, 其工期就得在领导的较短任期内完成, 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从一开始就得不到客观保证。

“20世纪30年代建成的钱江大桥, 在超载服务的条件下, 仍安然无恙, 原因就在于该大桥工程是按国际通用标准设计。我国目前桥梁的荷载能力只有国际通用标准的50%-60%。”陈肇元说, 所以才会出现事故频发和工程设施的短寿。

违规转包留下质量隐患

目前, 国内工程领域仍未能杜绝转包、围标等违规现象, 给桥梁工程质量留下隐患。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穆祥纯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提到, 近年来国内外发生不少桥梁垮塌事故, 很多是属于非正常设计和非正常施工造成的, 其中包含着工程建设中出现的腐败问题。如1999年重庆綦江彩虹桥垮塌事故。1999年1月4日, 晚6时50分, 重庆市綦江县城区一座步行桥 (彩虹桥) 突然整体垮塌, 数十名过桥者随大桥坠入桥下的綦河, 造成了严重伤亡事故。这次因工程质量导致的重大责任事故, 共造成40人死亡。经事故调查组调查, 彩虹桥突然垮塌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工程质量问题:彩虹桥的主要受力拱架钢管焊接质量不合格, 存在严重缺陷, 个别焊缝并有陈旧性裂痕;钢管内混凝土抗压强度不足, 低于设计标号的三分之一;连接桥梁、桥面和拱架的拉索、锚具和镏片严重锈蚀。二是工程承发包不合法:事故调查组找不到工程设计专用章, 设计手续不全, 实际上是私人设计。施工承包者是一个挂靠国有的个体业主, 其组织的施工队伍不具备进行市政工程建设的技术力量和设备, 不具有合法的市政工程施工资质。

“坚强”的理由一:

新桥梁荷载标准亟待出台

我国桥梁荷载标准的变化也直接影响着桥梁的施工和验收。2008年, 《城市桥梁设计荷载等级标准》已取消, 在新版本未颁布之前, 目前城市和公路桥梁统一按照公路桥梁标准进行设计。

公路桥梁设计荷载标准也有新旧之分。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谢旭说, 以钱江三桥为例, 它建于上世纪90年代, 应该说是按照1989年的《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标准建造, 与目前采用的2004年新标准有明显的差距。1989年的标准考虑的荷载偏低, 按这标准设计的桥梁安全储备小。

据谢旭介绍, 在一些发达国家, 新标准一旦制定, 就要对按旧标准设计的桥梁重新评价。如果不满足新标准, 就得加固、加强, 甚至重建, 否则只能降低使用功能。但在中国对此却无明确的规定。

“坚强”的理由二:

设计观念的转变

抛开施工问题, 单从桥梁设计方面讲, 北京工程勘察设计协会会长曲际水认为, 新中国成立初, 设计人员主要从如何节约原材料出发, 那时候讲究经济实用。而现在的桥梁设计过于追求桥梁外观的标新立异, 走入了设计的误区。他希望设计师们能够从桥梁安全角度出发, 创造出更多的桥梁精品, 在设计上将桥梁安全风险降到最低。

编后

8.天星桥之春 篇八

为了饱览这大好春光,我走下楼去徜徉在林间小道上。但见挺直的修竹,扬起青翠的叶浪,发出簌簌的响声。穿红着绿的石林罗列在绿荫或浅水塘中。美女榕,龙爪槐、仙人掌展开浓绿的枝叶,像帐顶一般盖在半山或路旁。

许多一人高的杨梅树、野枇杷开满了各色鲜艳的花朵,亭亭玉立。红色,紫色的杜鹃花和闹春花以及一些不知名的山花,闪烁着迷人的光彩,散出丝丝清香:更有那弯弯曲曲的盘山路、叠上云彩的梯田,叮咚作响、川流不息的泉水和清脆悦耳的鸟声,将景区装点得分外妖娆。

农家院子里的杏树在和煦的阳光的照耀下,枝条泛出了滋润的绿色。越过墙头的枝桠,结满密密的花蕾,它们在春风中微微颤动。绽开了的杏花开得十分绚丽。每一撮花蕊都喷出沁人的芳香,每一朵花苞都仿佛抿着小嘴,含笑着对游人说:“朋友,春天来了!”此时,我不禁想起叶绍翁“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的诗句,它不正是此时此地的写照吗?

9.【精华】桥教案模板 篇九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桥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桥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4、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初步认识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

【学习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同学们都见过桥。谁来说说你见过的桥?(板书:桥)刚才同学们介绍的这些桥都是架在水上或空中便于通行的建筑物。我们的汉字常是一词多义,这个“桥”除了指我们常见的这些便于通行的建筑物外,还有什么意思呢?(形状如桥梁的)

对,我们曾学过的《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中的“桥”就是指比喻能起沟通作用的人或事物。

今天我们来学习《桥》这篇课文,看看那这里的“桥”又是指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正音,读通课文

1、学好一篇课文必须会读。读课文就像上台阶一样,第一级台阶就是把课文读通、读顺,第二级就要能流利地读课文,第三级台阶就要求我们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我们学习课文就要这样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走。首先我们来爬第一级台阶,在读课文之前大家要先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在读的过程中如果有不认识或者拿不准的字,请弄清楚。请大家放开声音,大声读课文吧!

2、学生读课文。

3、同学们读得非常投入,说明我们都很会读书。老师想请一位平时在全班读书方面锻炼较少的同学来读一读课文的1~6自然段。大家说谁来?(生读)大家来评评他读得怎么样?(相机正音、学习词语)(再请3位同学读书)

三、再读课文

1、我们把读书过程中的拦路虎,都清除了,这次请大家流利地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什么?

2、刚才同学们读了课文,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什么?(指名说只要内容)

3、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一位伟大的老汉,课文哪些地方是写老汉的?(7~22)其他地方写了什么?

4、我们来默读课文,在读的时候边读边想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很深,用笔画出来,想一想为什么让你感受很深。(生读课文)

5、来!说说再一次读了一遍课文之后,课文的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特别?

(生读印象深刻的句段,师相机指导朗读。)

6、通过刚才的读,你们觉得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

7、学习课文不深入到字里行间,我们就无法感受文章的内涵;不深入到字里行间,我们就无法理解老汉的言行。让咱们再一次带着自己对文章的感受,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和村民一起去感受这场灾难,和老汉一起去挽救村民。请大家放声读7~22自然段。

四、小结

我们以知道老汉是个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人,我们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老汉的这些高尚的品质呢?下节课接着学习!

桥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让幼儿感受儿歌朗朗上口的语言特点和念儿歌的乐趣。

2.能理解儿歌中的故事内容,懂得谦让。

教学准备:

1.幼儿知道独木桥的构造。

2.教师准备:创设独木桥的情景。

教学重难点:

让同学们懂得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学会谦让。

教学过程:

一.幼儿观察幼儿用书《大家在一起》的挂图。

1.提问:图上有谁和谁?

它们在干什么?

结果怎样?指名答。

2..教师讲述故事,边进行情境表演:依次在黑板上贴出教具:河流,两座山,独木桥,两只羊等

森林力的山脚下有一条河,河边有两座山,东边住着小白羊,西边住着小黑羊.今天,是星期天.小白羊要到河对岸去持青草,小黑羊要到河对岸去给妈妈买酱油.两只小羊一起来到了小桥上.都想自己先过去,可是独木桥一次只能过一个人,.于是,两只小羊就你推我一下,我推你一下.结果,扑通一声都掉进了河中央,弄得浑身湿淋淋的。

3.教师边用玩具纸偶边表演边引导幼儿念儿歌我们一起来编儿歌好吗?)

东边(一只羊),西边(一只羊),一起来到(小桥上)。

你也(不肯让),我也(不肯让),扑通掉进(河中央)。

4.请幼儿挂图,跟着老师朗诵儿歌三遍。

二.提问:两只羊应该怎样做才不会掉入河中,又能顺利的过桥呢?

指名答,答对的请他用纸偶进行表演。

三.请小朋友们表演一下在独木桥上要懂得谦让的情景。

四.续编故事:第二天,两只小羊又在桥上遇见了,这时候会发生什么事呢?......请小朋友们接着把故事编下去。指名说。

五.教师小结:这一次,小羊们懂得了要谦让。大家会怎样评价他们呢?请你说一句表扬他们的话吧!

六.一边用纸偶演示,启发幼儿再编一首儿歌:

东边小白羊,西边小黑羊。

一起来到小桥上,你让我,我让你。

一先一后过了河,大家乐呵呵。

大家都夸奖,白羊和黑羊,遇事懂谦让。

七.请两名幼儿把两只羊的故事完整地表演一遍。(前后对照)两人一组,表演故事

八.讨论:谦让是一种美德,生活中我们怎样相互谦让?

比如:玩滑滑梯时,玩玩具,上厕所,去银行取钱,在超市买东西收银处(按顺序排队,不要抢别人前面去)。

吃水果时,吃好吃的东西时等等(孔融让梨的故事)。

九.小结:通过过桥,小羊们懂得了相互谦让,小朋友们也懂得了在生活中要谦让。让我们大家再把这首儿歌跟着老师念两遍吧。(结束)

桥教案 篇3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进一步学习比喻句,体会比喻的好处。

2.了解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大桥的,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有顺序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让学生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雄伟壮丽和建桥的意义,体会我国劳动人民有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增强学生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1.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外观、结构和作用。

2.弄清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的叙述顺序和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二)解决办法

1.充分利用录像、投影,并和语言文字相结合,让学生了解大桥的外观、结构和作用。

2.在理解一、二自然段时,通过谈、看、画、想、议等,先弄懂每句话所表达的意思,再引导学生理解叙述顺序,看清句与句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在教师引导下按由近及远的顺序观察。

(二)学生自学生字词,初读课文。

(三)结合导读与课后思考题,找出不懂的问题作上记号,相互讨论交流。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五、教具准备

(一)介绍南京长江大桥的录像片及投影片。

(二)配有音乐的朗读课文的磁带。

(三)电视、录像机、录音机、投影仪。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你见过大桥吗?说说自己见过的大桥的样子。(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来看一看我国著名的南京长江大桥。(板书课题后放录像)

(二)看图说话,了解大桥。

1.南京长江大桥怎么样?(十分雄伟壮丽)和我们平时看到的大桥有什么不同?(铁路、公路两用桥,有正桥、引桥,桥非常大。)

2.仔细观察图画,了解大桥结构特点。

(1)这幅图,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什么?(雄伟壮丽的南京大桥横跨在江面上)

(2)大桥有几个桥墩?(九个)桥墩怎么样?

(3)桥身给你什么感觉?

(4)桥面怎样?(教师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

(5)桥的两侧都有些什么?(引导学生按由近及远的顺序观察)

3.教师介绍。

南京长江大桥是铁路、公路两用桥。铁路桥全长6772米,公路桥全长4589米,正桥长1577米。大桥建成后,火车、汽车南来北往。南京长江大桥是世界建桥史上的奇迹。

(三)课文是怎样把这雄伟壮丽的南京长江大桥描写下来的呢?

教师读课文,学生注意生字词。

(四)按提纲,自学课文,教师有重点地检查指导。

(五)交流自学情况。

塑像:本课指雕成的人物群像。

顶端:最上面。

扶着:(动作演示)

滔滔江水:“滔滔”,形容大水滚滚向前的样子。江水滚滚向前流去,就可以说江水滔滔。“滔”,右上是“”,下边是“臼”。

浩浩荡荡:水面广大的样子。

天堑变通途:堑,壕沟。长江就像“天堑”,阻隔了两岸交通。通途,大道。架起了长江大桥,大桥就成为通畅的道路,可以人来车往。

(六)布置作业。

1.读写生字新词。

2.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自学了课文,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学习了字词,这节课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指名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1.这篇课文作者是分几段来写南京长江大桥的?(桥墩、桥身、火车道、公路等方面)

2.每段主要写的是什么呢?(板书:远看、近看、想)

(三)讲读课文第1自然段。

1.投影出示问题,学生自学。

(1)这一段共有几句话?

(2)你觉得作者笔下的大桥怎么样?请画出课文中的一句话。(大桥在明媚的阳光下显得十分壮丽。)

(3)作者是怎样具体地描写大桥壮丽的呢?把第1自然段的有关句子找出来。

2.讨论交流自学情况

(1)理解第4句。

①波浪滚滚是什么意思?

②在波浪滚滚的江水中桥墩怎样?

③作者说桥墩是什么样的?

④这句话是写波浪还是写桥墩?为什么?

⑤教师总结:这一句是用桥墩的巨大和稳固来显示长江大桥的壮丽的。

⑥指导朗读第4句。

(2)理解第5句。

①第5句是写什么?作者用什么比喻大桥的桥身?

②边看投影边思考,作者为什么说“仿佛一条钢铁巨龙卧在大江上”?

(因为大桥是用钢铁建成的,而且又宽又长,正桥连接着引桥的形状,像一条龙,所以作者才这样比)

③教师小结:这句把大桥比作钢铁巨龙,就具体地写出了大桥又宽又长,十分壮丽的特点。

④指导朗读这句话。

(3)理解6、7两句。

①请同学们自由读最后两句,看一看大桥的桥面分几层?

②结合看图想想,大桥的上下两层各怎么样?

(从画面上看,桥面铺着双轨,两列火车能同时对开,可以体会到桥面很宽阔,公路桥上行人车辆穿梭似的来来往往,知道桥上特别宽阔)

③联系“穿梭”这个词语谈得更具体些。(“穿梭”指织布的梭子穿来穿去,来回活动,“穿梭似的”是形容来来往往的人、车辆特别多,说明桥面特别宽阔)

④小结:这两句作者通过写桥面的宽阔来讲南京长江大桥的壮丽。

⑤指导朗读这两句话。

(4)下面我们连起来看,写大桥十分壮丽的句子,句与句之间是怎么联系起来的呢?(作者先总的说大桥十分壮丽,然后从桥墩稳稳地托住桥身,桥身仿佛像一条钢铁巨龙卧在大江上面,桥面特别宽阔这几方面来具体说明大桥是如何壮丽的)

(5)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

桥教案 篇4

一、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桥的演变历史。

2、积极参与讨论,大胆表达自己的设想。

3、体验设计与制作桥梁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师幼共同收集桥的发展史上有代表性的图片。

2、准备教育挂图《主题活动·各种各样的桥·桥的发展史》。

三、活动过程:

(一)、看图介绍

教师结合教育挂图《桥的发展史》,向幼儿介绍桥的由来。

(二)、组织讨论

话题

①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走的是什么桥?它们是什么样的?

②后来又有了什么桥?它们又是什么样的?

③现在的桥有哪些地方不完美?

(三)、想像未来的桥

启发幼儿谈一谈自己对未来的桥的设想。

(四)、幼儿自选材料,设计桥

鼓励幼儿自由选择材料,根据自己的兴趣、意愿设计或制作未来的桥。

四、活动延伸:

1、将幼儿完成的“未来的桥”作品展示在班级中,组织幼儿交流分享。

2、在语言区投放不同时期的桥梁图片,让幼儿进行排序、讲述。

3、在美工区投放纸、笔、及各种废旧材料(瓶、盒、绳等),鼓励幼儿不断完善自己对未来的桥的设计。

五、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幼儿注意力集中,语言讲述较流畅,层次分明而又衔接自然,孩子们在兴奋期待中开始,在全身心投入中进行,在兴致勃勃中结束,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不过由于一个课时的时间毕竟短暂,个别幼儿单独讲述的机会不算多,这就需要课后加以延伸,更多的孩子能够单独讲述,还可考虑创新式拓展。

桥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会认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新型大桥的神奇,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勇于创新、乐于发明的兴趣与愿望。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愿望。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上新课前曾老师要带着小朋友们一同乘上特快列车到我们祖国以及世界各地去欣赏一番那里各式各样的桥。(播放桥的图片,师解说)

这些桥都是用钢筋水泥建成的。而有一位叫兰兰的小朋友今天要过几座与众不同的桥,让我们跟兰兰一起去看看吧。首先请小朋友们把课题响亮的读一读——9、兰兰过桥

二、检查预习情况:

学生汇报预习成果。

教师随机教学生字的读音。

归纳学生对课题提出的三个最好的问题。让学生带上其中的两个问题再次预习课文,然后自己解决。

三、学习潜水桥部分:

过渡: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哪座桥,并说出理由。随机出示小秘诀:先找出哪些自然段写了自己所喜欢的那座桥;再反复读,找出表示桥特点的词句。

喜欢潜水桥的学生根据小秘诀说理由,其他学生质疑。教师相机出示句子进行词句教学,归纳出潜水桥的特点:结实、透明。

指导朗读有关句子。

四、教学第五自然段:

过渡:走过潜水桥,兰兰和爷爷又来到了哪儿?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轻声自由读,想想有什么想弄明白的?

生质疑,解疑。

五、教学塑料桥部分:

过渡:喜欢塑料桥的小朋友站起来。老师相信你们刚才已经很认真地自学过写塑料桥部分的内容了。现在请你们按照“小秘诀”来给其他小伙伴介绍介绍塑料桥,可以吗?先要介绍的是什么?接着是——?

1、第7自然段:

(出示写桥特点的句子)请一生读句子,读时要注意让其他小朋友听完你的朗读,就知道塑料桥的特点。

随机指导朗读

小结塑料桥的特点:轻巧

2、第8自然段:

(出示写桥特点的句子)请一生读句子,读时要注意让其他小朋友听完你的朗读,就知道塑料桥的特点。

随机指导朗读

小结塑料桥的特点:平稳

3、第9自然段:

看电脑动画,理解塑料桥使用过程。

4、编儿歌:

六、教学第十自然段:

生质疑,解疑。

七、总结延伸:

如果你是桥梁专家,你打算造什么样的桥?

小朋友真会想,可是你们和爷爷设计的桥在现实生活中都还没造出来,要想让你们的梦想成真,你们应该怎么做?

八、作业:

将自己设计的桥画下来。

板书:

结实

潜水桥

透明

9、兰兰过桥

轻巧

塑料桥

平稳

桥教案 篇6

设计意图

幼儿的语言是通过在生活中积极主动地运用而发展起来的,单靠直接“教”是难以掌握的,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幼儿积极运用语言交往。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按图片内容的顺序进行较细致的观察,鼓励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2、继续培养幼儿倾听习惯。

3、让幼儿感受到助人为乐的.情感,知道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

活动准备:

大图片6张、小图片8张、录音故事《奇怪的桥》、动物头饰。

活动过程:

一、开始(教师用亲切的语言激发孩子的兴趣)

师:小朋友们,你们好,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幅图画,你们想不想看一看啊?

二、观察图片,说一说

教师用语言、手势、形体动作引导幼儿按图片内容的顺序进行细致的观察,鼓励幼儿大胆想象,积极发言,引导幼儿说完整话,教师及时评价。渗透助人为乐的情感。

教师引导:

1、你看到了什么?(提示幼儿要说完整话)

2、看到这幅画你想到了什么?

3、你能看着这幅画,说几句话吗?

三、欣赏完整的故事。

帮助幼儿熟悉、听懂、学说普通话,培养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教师通过提问题,提高幼儿的语言理解力。

(一)放录音故事《奇怪的桥》

提问:故事中有哪几种小动物?原本鸭妈妈是来帮忙的,后来没有帮上,可是鸡妈妈也过了河,这是怎么回事呢?仔细的听一听。

(二)复听,检验一下孩子们说的对吗?

四、分组讲故事

本环节设计了幼儿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的讲述,既提高了孩子的表达能力,也发展了孩子的想象力。

老师提要求:一个人讲话的时候,别人要认真听。

五、个别幼儿讲故事

鼓励幼儿当众表达,表达时自然流畅。

活动结束:

表演故事《奇怪的桥》(通过表演加深孩子们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同时,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活动反思:

在本活动中,通过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画面内容,并用语言讲述内容和故事情节,鼓励幼儿当众表达,在讲述中发展语言表达能力的。幼儿看到美丽的图画,兴趣浓厚,观察画面很认真,很细致,基本上能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讲出来。

不足之处:

1、教师对于幼儿的习惯培养这方面强调的不够,应随时关注孩子的习惯培养,如倾听习惯、站姿、举手姿势等。

2、教师的评价过于简单,或干脆不评价。遇到一些特殊的“回答”,教室不予理睬,这样会影响幼儿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3、个别幼儿没有照顾到,可能整个活动他都是旁观者,没有参与进来。

改进措施:

1、教师随时用启发式的语言提示幼儿如何“听”,如何“站”,如何举手等常规习惯,要常抓不懈。

2、教师评价要具体,如某某的声音真好听,某某站的真直,某某举手举的真精神等,如遇意外情况,可请小朋友评一评,既避免老师的尴尬,又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教师要面向全体,对于一些能力较弱的幼儿,教师也要关注到,可以请他们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或重复一下其他小朋友的话,这样可锻炼他们当众说话的能力。

桥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看到不同的视图,并初步学会根据视图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通过观察、比较、辨认、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重点难点:

学生能从不同方位观察同一物体的形状

教具准备:

照片、图片

预习要求:

观察你家的电视机,每个面都是什么样的,试着在一张纸上画下来。

预习检查:

检查学生画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观察照片,激活相关的生活经验

1、谈话引入,观察照片。

小朋友,你们喜欢拍照吗?老师这儿有两张照片,你知道是拍的哪儿吗?(在屏幕上依次打出两张分别从教室的前后拍的照片,让学生进行辨认,仔细看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2、想一想:拍的是同一个教室,为什么照片会不一样呢?(启发学生想象拍摄者的位置。)

3、得出结论:同一个教室,站在不同的位置,从不同的角度去拍,得到的照片是不一样的。

二、观察实物,亲身体验从不同的角度可看到不同的视图

1、给小熊拍照。(拿出小熊玩具)

(1)指导拍照方法:请小熊坐在课桌中央,让学生用双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搭一个框来表示相机,用这个相机去给小熊拍照,看清楚了就拍下来。

(2)实地拍照

先自己选一个喜欢的角度给小熊拍一张照片,想一想这张照片拍

出来会是什么样子的,把它印在自己的脑子里。

再变换角度,从小熊的前、后、左、右不同的位置给它拍几张照片。想一想这些照片拍出来又会是什么样子的,把它们都

印在自己的脑子里。

(3)辨认照片

在屏幕上依次打出在小熊的前、后、左、右拍的照片,请学生判断是在什么位置拍的,就站到相应的位置去。当学生辨认左、右两边拍的照片出现困难时,引导学生到小熊的左、右两边再次进行观察,比一比这两个角度拍出的照片到底有什么不一样。特别提醒学生注意看清小熊的脸是朝哪边的。经过再次观察和比较,让学生重新做出判断,并站到相应的位置去。

2、给小闹钟拍照。

(1)出示4位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给小闹钟拍照的场景及4不同的照片。请学生判断这些照片分别是谁拍的。

(2)核对结果。

3、观察小木船。

出示小桥流水人家图,在这美丽的小河上有一条小船刚刚划过小桥,这时,有3位小朋友看到了这只小船,他们都给小朋友拍了照。

(1)请组长拿出小船模型,按老师指定的朝向放在课桌中央。

(2)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仔细观察,并把每次看到的样子记

(3)在屏幕上打出3位同学分别从上、前、侧面观察木船的场景,并出示3种不同的视图,请学生判断它们分别是谁看到的。

(4)小组内交流,全班评议并核对结果。

4、观察大水车

(1)出示小桥流水人家图

(2)有2个小朋友看到了大水车,引导学生他们的位置关系。

(3)请一组学生汇报观察结果。讨论:2个小朋友看到的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

5、反思总结,加深体会

(1)刚才我们一起观察了一些物体,想一想,我们是怎样进行观察的?

(2)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三、当堂检测

自主练习第1题是让学生辨认从正面和侧面观察到的钟表的形状。练习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在观察实物的基础上再辨认题目中的内容。

第2题和第3题,均可采用让学生独立辨认然后集体交流的方法进行。除教材中的练习外,要适当增加联系生活实际的练习。

四、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继续观察

你还想观察些什么?请同学们课后自己再找一些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看会看到那些不同得样子?把你看到的结果和同学交流交流。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六、限时作业

1、出示一张大楼的照片,说明:这是一幢长方体的大楼。

2、引导学生想象:从大楼的前、后、左、右去观察,分别会看到什么样子呢?

3、在小组内互相说说想象的结果。

4、出示四张图片,请学生判断分别是在哪个位置看到的。

板书设计:

小桥流水人家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

桥教案 篇8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从古至今,各种桥可以说是分门别类,风格各异,谁能向大家说一说你见过什么桥?它是什么样子的?

出示课件让学生欣赏各种各样的桥。

板书课题:32.兰兰过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一看兰兰过了什么样的桥?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要求:(1)画出文中生字,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2)想一想,兰兰过了哪几座桥?

3.检查读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用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等方式检查学习情况。

(2)回答兰兰过了哪几座桥。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潜水桥、塑料桥。

三、细读课文,指导朗读,感悟语言

(一)师:让我们先过潜水桥。

1.请大家找到写潜水桥的段落,认真读一读。想一想这座桥与我们过的桥有什么不同?

2.再读读,像兰兰那样过这座桥,体会过桥的感受。

(二)检查自读情况

师:谁能说说这座桥与我们平时过的桥有什么不同?

1.学生汇报后,引导归纳潜水桥的特点。

(1)架在水面上(2)用玻璃砖制造(3)像一座长长的房子。

提问:为什么把潜水桥比作是长长的房子?(揣摩潜水桥长、高大、结实的特点)。

潜水桥还像什么?(鼓励学生说出不同见解)

2.师:说说你走过这座桥的感受好吗?

学生可以说书中兰兰的过桥感受,也可以说自己通过想象的感受。

四、指导写字

师:这座潜水桥我们已经走过了,现在我们把这座桥的生字学会好吗?学习生字。

出示生字:兰、梁、程、波、架、特、砖、各、带、坐、座

1.说一说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交流识字方法)

2.指导书写:兰、各、坐、座、带

学生练写,教师指导。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和兰兰一同过了潜水桥,这节课我们走一走塑料桥好不好?

二、学习塑料桥这一部分

1.提示学习方法

师:上节课我们是怎样过潜水桥的?

(1)找出这座桥的特点。

(2)说出过桥的感受。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

3.检查自学情况。

(1)学生汇报这座桥的特点,师总结板报书:轻巧、充气、便于携带。

(2)说出走在上面的感受。

4.我们已经走过了两座神奇的桥,开动你们的小脑筋,想一想:未来的桥会是什么样子呢?

学生各抒己见后鼓励他们把想象中的桥画下来。

三、学习余下的生字

出示生字:划、采、薄、巧、稳、急

1.指导学生交流识字的方法。

2.指导书写急。

上一篇:毛泽东青少年故事下一篇:女儿十四岁生日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