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的学生诗歌

2024-12-04

母爱的学生诗歌(精选13篇)

1.母爱的学生诗歌 篇一

关于母爱的小学生诗歌欣赏

母爱是一缕阳光

是光芒万丈的阳光。

照亮了我们的光辉,

哺育着我们的耀眼,

点亮了我们的未来。

母爱是一座房子

是金碧辉煌的房子。

收藏着世界的万物,

让我们享受无忧无虑,

献给我们舒适的生活。

母爱是一首歌曲

是极其动听的歌曲。

带着我们飘游四海,

用它那优美的曲调,

歌颂着我们的未来。

母爱是一条小河

是清澈见底的.小河。

不断,不断地流着,

流进辽阔无比的海洋,

流进了我们的洗头里。

母爱是一阵春雨

是云雾蒙蒙的春雨。

滋润了大地的万物,

滋润了我们的心头,

满了我们的滋味。

母爱是一股春风

是极其温和的春风。

它用它那轻盈的步曲,

吹生了大地的万物,

带来了勃勃的生机。

母亲——,你是多么的多姿多彩。

您的爱

给予我们快乐,

给予我们未来,

给予我们光辉,

在您爱的照耀下,

我们健康成长。

2.母爱的学生诗歌 篇二

一、以“情境”为诱饵,诱发情感之弦

语文课本都是由编者精心遴选的文质兼美的文章构成的。文字所表现的是人类的间接经验,而儿童对生活的直接经验比较关注,要把学生不太关注的文字符号转化为他们好奇的理性学习,拨动儿童情感的睡眠期,教师就要深入解读文本,把枯燥的符号转变为具体的情境。

教学《月光启蒙》伊始,教师可出示一幅母亲在月光下洗衣服的画面,引领学生感受月光的洁白无瑕,猜想月下的母亲的样子,感受母亲的勤劳与美丽。建构“母亲”和“月光”的联系,在学生心灵中,架起一座母亲爱月色的桥梁。

二、以“需求”为基点,促发情感之根

朱熹说:“读书之法,既要识得它外面一个皮壳子,又须识得它里面骨髓方好。”所以,语文教学要让学生体会那些表情达意比较深刻的句子,感觉其表达形式的美妙,其意蕴的深邃。选出最能打动自己的句子,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打动自己的理由。这就是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生活经验,去链接那些自己容易接纳的语句,在学生自赏自悟的基础上,再配上教师的引导,学生就能体会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内涵和无穷魅力。

如教学《月光启蒙》一文,学生的学习需求来自两方面:一是母亲不识字,但为什么她是“我”的启蒙老师?二是哪些歌谣、童谣最能打动“我”?为什么?初读课文后,学生知道母亲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启蒙了“我”,启迪了“我”的智慧,启发了“我”的想象。但课文的题目为什么是“月光启蒙”呢?这一矛盾就构成了学生的“需求点”。我们一边要引导学生感受月光、歌谣和母亲的美妙,一边要让学生体悟作者将母亲、月光、歌谣三者糅合在一起的美妙。

三、以“品读”为重点,提升情感之味

语文学习的直接对象是言语表达,是对词句细致入微的体悟,是对文学的深度探寻。我们在教学中,就是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背后的精髓,领悟作者情感表达的精妙。

在教学“歌谣”部分,我设计四个“读”的环节:一读,初步感受歌谣特点;二读,想象歌谣里的生活画面;三读,体会作者家乡的人民的心情;四读,联系相关语段领悟歌谣的意义。在教学“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们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时,我首先让学生读出歌谣特有的“韵味”,让学生充分享受歌谣的节奏美、韵律美,再让学生说说歌谣中展现了什么画面。展示了母亲将作者的思绪从地上带到天上,从家乡带到美丽的云南,从篱笆小院带到宽敞明亮的楼房的情境。最后,引导学生认识人要有美好的憧憬,美好的生活靠劳动得来。这样,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把握就会更深,体会到作者家乡的人民虽然日子清苦,但有着丰富而快乐的精神生活。

3.如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篇三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大都停留于从文章学的角度对诗歌进行断章取义的分析,可以说这是对诗歌的“肢解”因为中国诗歌历来强调一个“意境”,而意境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是一种感性形象,需要的是感性观照和情绪体验,所以诗歌教学应强调其整体性,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熟读吟诵,走进诗境。

如果说激发学生学诗的兴趣,能使学生亲近诗歌,把学生带到了诗的大门外,那么熟读吟诵,是把学生带进诗歌大门的关键一步。一般阅读需要理性的理解,而诗歌的鉴赏是需要感情投入的,感情投入的多少直接影响着鉴赏的质量。而衡量感情投入的最基本方式是读,看你能不能用心去读,读的过程就是“品”的过程,是一种有创造性的再现作者心理活动的过程,是接近作者主观世界的过程。用心去读才能走进诗境。由于诗歌具有音乐美,韵律美,讲究节奏和韵律。所以读诗比一般的文章要求更高,刚开始学诗的时候要做好正确的引导。

教师首先应该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范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动听的声音,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使他们感到学习诗歌是一种美的享受。其次是指导学生读,最后是引领学生在诵读中进入意境。我国有诵读诗文的优良传统,诗文意境深邃,语言精美,声韵和谐,只要按照诗文偃仰起伏,做到口眼并用,心到,口到,把握诗文基调,这样不仅可以学到知识,掌握作品的艺术技巧,而且可以融汇作品的精神于自己眼前和心中,让人进入到一种可闻、可见、可感的意境里去。

联想想象,感受意境。

意境是指作品所描写的生活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能使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如深入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鉴赏诗歌,正是要通过语言媒介,去感受作品中鲜明的形象,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所以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引导学生“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沦五脏,澡雪精神”(《文心雕龙》),根据诗中所提供的信息进入诗歌意境中去。

无数事实证明,人类种种创造发明无不经过想象而产生,人们的想象开启了创造之门。在诗歌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凭借自己对作品艺术形象的感知、理解、鉴赏,渗透自己的生活与情感体验,并借助想象和联想形成新的思维形象。比如在诗歌教学中,我引入电视散文和“MTV"的创作,让学生通过自己对诗歌语言文字的理解,融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把自己定位于导演的角色。通过电脑创作,音乐的渲染、图画的再现或语言的描述等手段把诗歌中的意境再现出来。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个性和特长,披文入情,几乎是欢呼雀跃地参与。在体会“桃花流水鳜鱼肥”这句诗的意境时他们是这样描述的:在这充满生机的江南,桃花倒映在清澈的湖面,一片片粉红的花瓣静静地飘落在水上。湖里的小鱼纷纷钻出水面,追逐着飘零在湖面上的桃花嬉戏。他们也被这美好的春色所陶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把感受到的再现出来时,他们也禁不住赞叹诗人语言的精妙之所在。在品味诗的同时,学生不仅在想象的思维空间自由驰骋,也受到意境美的熏陶和感染。

领悟开掘、创造新境。

诵读可以让学生初步感受意境,联想和想象是品读过程中的进一步提升。鉴赏诗歌不仅能使我们感受到作品的形象,体验到作品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还能够激发读者的深长之思。由作品生发去感悟出社会人生的哲理、真谛。领悟便是文学鉴赏的更高境界,读者久久沉浸于作品所描绘的形象,对所展示的生活做出善恶、美丑、是非等的评价的同时,从中洞悉宇宙的奥秘,理解人生真谛,认识生活本身,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升自我人生品位的境象。这就是文学潜能的释放,文学家价值的实现,是文学审美中的最佳效应。唐代诗论家司空图说过:“辨于味而后可言诗。”所谓辨于味,就是要求读者不但要感受作品的形式的形象,而且要领会形象背后的深刻意蕴、形式对内容的艺术表现等等。如在同学们体会到兰芝被迫回家又想回到家还得面对让人心酸的哥哥时难言的痛苦,这时我们可以提出问题,造成兰芝悲惨命运的根源是什么?比如在讲到《氓》这一课,在课结束时我引导学生说,在当今社会,像氓这样的人还有很多,那么作为新世纪的女性你认为应该怎么样才能把握住自己的幸福?这样做使学生学生在品味的基础上走出作品本身,用局外人的眼光审视这件事情的性质原因,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阅历来评论这件事,也可以总结出自己从中受到的教育的启示。这样就能挖掘出作品的内涵,使文学价值得以实现。

以上是我在诗歌鉴赏教学中的一点尝试,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诗歌鉴赏教学是教学难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有兴趣接触诗歌,让学生乐于去诵读诗歌,让学生在品味中有多方面的收获,这是教学的良好的开端。这也必定为其他文学作品鉴赏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4.歌颂母爱的诗歌 篇四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诗歌都不陌生吧,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诗歌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诗歌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歌颂母爱的诗歌,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歌颂母爱的诗歌1

夜长的心在飞舞

被梦惊醒的眼睛滴着雨滴

屯落的树林与邻里

屋檐下一个孩童在遥望你

孩童的目光如箭

穿透你心的刹那

你感觉好冷

漂泊的滋味如无巢的鸟

你恨那个充满诱惑的春天

因为那个诱惑

你离开了熟悉的屯落与

心爱的孩童

无法回头的夜晚

母爱在煎熬

歌颂母爱的诗歌2

别再因贪玩惹妈妈生气

与家一窗之隔的大树后

月牙咀嚼不出母爱的味道

适时把头垂低,看母爱在蚂蚁身上

如何的行走

如何的伟大

即使匆匆,也能闪闪发光

是时候抬起少年头

把风中乱发温润心里

教双腿学会乖巧

不做犯错的村庄

训教与木棍抵不过一只温柔手

青年时懂得了提炼母爱的本质

夜半歌声能动情

不如夜半脚声的轻与重

母爱是上路时的牵挂

行走天涯时的脚

左边是家乡,右边是城市

当母爱变成了第三只脚

岁月紧锁的领域,永远有一只清晰的耳朵

时常把母爱贴在嘴边

放在茶余饭后

流淌在字里行间

让一张张报纸随时伸入内心

哪怕是旧的,也是

最有深度的根

歌颂母爱的诗歌3

母亲

您是那浩瀚的大海

我就是那海里船

载着我去寻找生命的源头

让我竖起人生的风帆

母亲

您是那丝丝的细雨

我就是雨后的虹

没有您浓浓的呵护爱意

怎会有儿今生的靓丽

母亲

您就是笔下那本乐章

我是那曲中的音符

带我升自爱的天堂

谱写最动听的歌谣

母亲

您是那轻盈优雅的飘雪

无声的翩翩而落

用您纯净无私的爱

将我的孤单与困惑埋没

母亲

您举目时

是那清辉明月

照亮我回家的路途

母亲

您颔首时

是那莽莽大地

来蕴育生命的绿色

世上.原有一种爱

如大地之静美

默默为你守候

无论你浪迹天涯与海角

走不出的是

母亲那颗挚爱的心

母亲让女儿的手为您梳整斑白的霜鬓

母亲让女儿的`笑来填满您岁月的痕迹

母亲让女儿为您做一顿已生疏的饭菜

母亲让女儿感激的泪为您酿出最甘甜的酒

歌颂母爱的诗歌4

我曾在梦中

唯一一次梦见你陌生的身影

如果不是听到你说出

二十多年这个时间

我还不敢相信

我们两母子终于可以在梦里相遇

那一夜的泪水是疼痛的那一夜的梦乡是惊喜的我们在梦里呼唤着

凝望着

却无法给彼此一个温情的拥抱

中间似乎隔着一条无法泅渡的河流

母亲你已经走得很远很远

我也走得很远很远

我的远走高飞

只为你的微笑在四月四灿烂绽放

母亲——我爱你

这五个字

我在心里忧伤地喊了二十多年

如果你在九泉有知

那么请你关注儿子的春天。

歌颂母爱的诗歌5

妈妈,你为家人辛劳不分白天黑夜,你为儿女奉献从没希图过什么呀。

朝阳映红了你蜡黄的脸,月霞漂白了你乌黑的发。

上要孝敬老人,下要带养儿女,还要耕作良田,缝制衣裳,风里滚,雨中爬,你的青春闪光见芳华。

在节日这天,我献给妈妈果与花

并且唱着感恩歌,跳起祈祷舞,把我的寸草心表达。

献上红红的杨梅果,妈妈,祝愿你精精神神把康泰拥有;

献上红红的萱草花,妈妈,祝福你开开心心把幸福抵达。

祝福你,妈妈!

我为你念经,做善事,尝尽苦辣,愿恳求上帝永远赐给妈妈

尘世的幸福!

愿我那祈祷的闪电

让妈妈健康长寿

快乐无涯!

歌颂母爱的诗歌6

(一)已无法用脸颊触摸我是否感冒的体温

也无从再用双手丈量我脚的尺度

更无从以嘴的形态试探这口饭的凉与热

你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去完成一生的超度

(二)你如一条奔涌的黄河,我贪婪的吮吸着

那曾是我儿时的乐园

我在成长的同时,是你渐老的容颜

也许是我的高大

阻挡了你前行的方向

我懊悔,不该断送你一生的辉煌

(三)你似乎很冷漠,更近乎于无情

你一路西行

永不回头

麻木不顾,难道那就是你远去的路?

(四)跪卧流离的岁月荒原

我不停呼唤,任长发披风

你究竟要去哪里?我目光高举

为何却看不到你的天涯之旅?

抛下亲情

抛下思念

难道永不相见?

(五)悄悄地,悄悄地把思念种下

种在很深,很深的岁月之中

是怕风沙的吹打吗?

我不知,它会生长出什么

我会把它的叶片装定成册

夹在我人生最深的记忆

歌颂母爱的诗歌7

文/得一

父爱如山

尤如大山一样坚强

父爱是天底下最伟大的爱

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

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

常常教导怎样做人

应堂堂正正做人

脚踏实地做事

在子女的生活中

父爱是滋润的无畏不致的关心

子女的每一步的成长

都离不父爱

就象歌中唱的那样

父爱是通天的阶梯

更是子女的榜样

父爱无边

从古至今

父爱都是一样的无论再苦

无论再累

都不会说出来

默默的放在心中

象老黄牛一样

默默的奉献着

父爱是一本永写不完

也看不完的书

感受父爱

才知道

什么叫坚强

什么叫温暖

母 爱

文/得一

母爱如水

象水一样细腻

世界上最大的爱

是母爱

是大写的母爱

母爱大如天

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

用母性般的爱

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教育子女

也陪伴着子女成长

母爱

是伟大的是天底下最温暖的爱

在每个人的身边

都有母爱的陪伴

从古到今

写下了歌颂母爱的诗篇

母爱是心底下最温暖的也是离不开的爱

歌颂母爱的诗歌8父母

用老茧的手扶犁

犁出一片天地

箍起石窑

让生活暖和

用密麻的线穿过心底

把爱缝进衣里

儿孙们走在了善良的田地

一对白发鸳鸳

曾经

为日月的冷窗争吵

为油灯的点亮欣喜

忧儿女光景的好坏

满脸修得尽是梯田

回忆

从儿时书包的干粮

到成年娶妻的新房

父母的苦水和泪水

洒满了沟沟峁峁

歌颂母爱的诗歌9

流水无法将你的美丽带走。

岁月掩盖不住你的美丽。

此生中最动人的歌曲。

璀璨的繁星为我指引一条条道路。

最普通的明灯,点亮我人生中的道路。

坎坷的岁月,感谢你一直与我相伴。

沧桑的年华,是你扶着我成长。

踩着你的肩膀,你让我登上生命的辉煌。

血染的毛衣,你为我编织爱的证明。

不需要苍天作证,你就是我此生的最美。

不需要流水惋惜,无法忘却你的恩情。

给予我最神圣的生命,踩着你的肩膀成长。

给予我人生中的精华,谱写爱的教育。

开始慢慢长大,你是懵懂的岁月最灿烂的花儿。

开始慢慢变化,你默默支持我的绿叶。

花儿,开遍了我整个季节。---永远不会枯萎。

绿叶,最美丽的装扮。-----永远不会凋零。

永生,永恒,永久。

献上我最诚挚的的祝愿。

愿天下所有母亲健康平安。

歌颂母爱的诗歌10父母

匆匆的我来了

又到了从小长大的家

家依然没变

依然感觉很温暖

父母却变的没有原来康健

虽然我都四十多岁了

但还是把我当做

长不大的孩子

娘抱下我让我又不由自主的抱下比我还高的女儿

爹总说

我和你娘都还能顾住自己

回返是不愿说的词

收拾行礼是无语的时刻

每一次的告别

我都要大步匆忙的离去

当看到爹娘挥手的时刻

便不敢再回头

每一次相聚的快乐

便会有一次离别的无奈

人生真的好难完美

如花开花落

又如日岀月落

得到的失去的一切一切

都不想说

……

……

歌颂母爱的诗歌11父母

从前,你总爱唠叨

吃饱啦

穿暖啦

娃总是嗯嗯点着头

拎着书包飞快逃离

如今,娃却总对你唠叨

锻炼呀

合理饮食呀

劳逸结合呀……

没完没了

当娃又一次老调重弹时

你静静地笑了

老得没牙的嘴里蹦出一句

为啥比我还唠叨呢

不为啥,不为啥!

娃已习惯了一直有你的日子

娃只是心里害怕

害怕有一天成了没妈的孩子

歌颂母爱的诗歌12

挑起那重重的锄头

摸索着尚未到来的黎明

你登上了旅途

那紧蹙的步伐

夹杂了无数的艰辛

而你却背负希望

肩担着儿女的梦想

不回头

默默地在田间弯下了腰

岁月带走了你的乌发

留给你的却是斑白的双鬓

时光卸去了你青春的容颜

丢给你的却是眼角的皱纹

世间的不公

为什么总是要母亲来承担

而作为母亲的您

仍然任劳任怨

我不懂

为什么母亲总是新时代的奴隶

儿女的奴隶

作为儿女的我们

付出过什么

难道我们真的是让人唾泣的纨绔子弟

难道我们的良心真的被时代掩没

还是

没有时间

没有时间去尽孝

少年时的年少轻狂

只懂得向母亲索要

而现在懂了母亲的艰辛

却在背井离乡

我的母亲

您辛苦了

我爱您

歌颂母爱的诗歌13

1、我走进雨季的时候,母亲刚刚走过.让一半为儿女遮挡风雨的雨伞给母亲,母亲又推给了我,啊雨伞下的儿女,雨伞外的母亲.雨不再是雨,是上苍送给人间的一棵幸福泪

日子象走在常有风雨的路上,母亲在最前头.让一些为儿女遮挡风雨的雨伞给母亲,母亲又推给了我,啊雨伞下的儿女,雨伞外的母亲.雨不再是雨,是上苍送给人间的一棵幸福泪

亲爱的母亲,我爱你

我永远是你长不大的孩子

我永远需要你的手掌的爱抚

亲爱的母亲,我爱你

像溪流对大山的深情一样

我热烈地紧紧拥抱着你

忘我地珍藏春的温暖

我是一只南飞的山雁

衔着奶油一样鲜嫩的渴望

我爱你,我亲爱的母亲

我爱你,大山的呼吸,空气和水分

在青春的时光,你为我认真地设计

生命中的每一秒,每一分

在很多鲜红颜色的日子里

带着我溪流的诗句和热情

把诗歌写在你布满皱纹的额头

采一束最鲜艳的玫瑰花,寄托着所有对母亲爱的话,母亲说我傻,玫瑰花是象征爱情的花,不,也是儿女要送给母亲的花.很久听不到母亲为我儿时讲的笑话,真后悔,那一段段还没听完就进入梦乡的话语,母亲说,傻孩子,母亲对儿女要说的话永远没个说完.为此再赋一首共勉

2,风雨中的母亲

日子象走在常有风雨的路上,母亲在最前头.让一些为儿女遮挡风雨的雨伞给母亲,母亲又推给了我.啊雨伞下的儿女,雨伞外的母亲,雨不再是雨,是上苍送给人间的一颗幸福泪.3母亲,辛苦了

人的躯体可以离去,而人不会离去,就象我们不会忘记祖先,忘记母亲.母亲是身上的被,没有她会感到寒冷.母亲是菜中的盐,没有她生活就没有味道.母亲肯定有她的痛楚.那些游走不定的伤痛,常常挂在她的脸上,和望着儿女们的笑交织着.4,伟大的母爱

采一束最鲜艳的玫瑰花,寄托着所有对母亲爱的话,母亲说我傻,玫瑰花是象征爱情的花,不,也是儿女要送给母亲的花.很久听不到母亲为我儿时讲的笑话,真后悔,那一段段还没听完就进入梦乡的话语.母亲说,傻孩子,母亲对儿女要说的话永远没个说完,就是睡到坟墓里,你们也是我永远的牵挂(OVER)

游子吟

孟郊

慈母 手 中 线,游子 身 上 衣。

临行 密 密 缝,意恐 迟 迟 归。

谁言 寸 草 心,报得 三 春 晖。

歌颂母爱的诗歌14父母

儿女是飞出的风筝

父母在这边

儿女在那头

父母是家里一盏明灯

不管白天和黑夜

始终照亮天边的眼睛

不论有多远

耳畔总是

回荡着父母的叮嘱

不论有多忙

心眉间老是

眺望家乡

不管多久

思念不经意间

爬上心头

在父母眼里

儿女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在儿女眼里

父母是巍巍灯塔

父母健康

回家的门不会生锈

父母安好

回家的路不会迷茫

不要让时间变成一堵无影的墙

不要让良心在忏悔中失望

父母在家里的大门

5.赞美母爱的诗歌 篇五

最先看到的是人母的无比圣洁

慈爱的睇视和欣喜的泪流——

眼睛一眨不眨,仔细的盯着你

你朦胧无知的心本能地律动

却无法表述亲情只一阵四肢乱舞

急得你——忍不住大声啼哭

经过多少个日日夜夜的抚育

终于坐直子你小小的身躯

在调整了情商和智商之后

决不等待,径直喊出了生命中

最珍宝的第一声——妈妈

这是最感人的原始蕴蓄

无论世界上流韵着多少种语言

只有这一声呼喊绝对的相同

没有什么乐音,没有什么诗歌

能比这一声更动人

五十五个春去秋来

两万零七十五天的栉风沐雨

冲刷去的

是岁月的浮尘

留下的

是这根系发达

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霜染白发

嬗变成青丝飘逸

皱纹如刻

幻化为根须万缕

一根永远剪不断的脐带

血脉相连的

岂止是姓氏的繁衍

母亲

母亲的左肩

担着孝敬

母亲的右肩

负着哺育

弯下身

她是大地上的山

昂起头

她是蓝天下的树

对高山

儿女是山中的溪

对大树

6.让学生识记常见的诗歌意象 篇六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诗歌教学 诗歌意象

诗歌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传统文化日益显示其隐形影响力的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对传统道德和审美的学习与传承。在这一形势下,如何搞好诗歌教学,让学生领略诗歌的美,欣赏到诗歌的内在魅力就成为了每个语文教师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对于初中生来说,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认识意象来了解诗歌。

一、意象在诗歌中的意义

什么是意象呢?意可以理解为作者意欲表达的情感,而象则指物象,是表达情感的工具和手段。意象就是二者的结合,是带有抒情性的物象,或者说是作者借此抒情的物象。因为某些物象被反复使用,其有了相对固定的寓意,往往就成为常见的固定的意象。如《诗经》里写“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后来“杨柳”的意象就不断被用,成了送别和不舍的表征。在《送元二使安西》中作者开头就写“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这不是简单的写景,除了有实写的原因外,点出“柳”,其意则在“留”。之所以选定这个景物而不是别的景物作为抒情的载体是有原因的。杨柳在春天发芽,这个季节往往是一年中许多人踏上远途的时候,送人的人往往不舍,送行人到郊外,在杨柳下分手。所以,送别自然就和眼前常见的景物结合在了一起。况且,杨柳的柔韧、飘摇正像是送别人不停摆动的手。而柳和留諧音,更促成了这一意象的形成。

上文举例说明了意象形成的大概过程,那也是诗歌发展成熟的必然选择。使用意象可以增加诗歌的审美,避免浅显直白的抒情,使感情抒发得含蓄幽杳,寓意丰富,增加了诗歌欣赏的愉悦感。

二、让学生识记常见的诗歌意象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诗歌的意象就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学生如果懂得了某些意象所代表的涵义、传达的情感,那么就可以很快地抓住诗歌的情感,把握人物的形象,顺畅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了。所以,教师应该在讲课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让学生记住常见的意象。下面我们介绍几种常见的意象。

(一)柳树

柳树象征着送别、留恋等。如上文提到的《送元二使安西》,作者先用小雨来渲染离别的抑郁心情,再用对于柳色的描写来点题,指出这是一首送别好友的诗。但作者不是简单的运用,他把柳的意象写进诗里面,写出了新意。他的送别不是常见的那种悲戚的送别,不是执手相看泪眼的分别。这也有两句写景暗示出来了。他写早晨的小雨把尘土打下去了,空气应该是清新的,所以写到柳的时候,他就写柳色新,因为小雨润湿了尘土,把柳叶上的土都冲洗掉了,所以柳色是新的。环境和景物的新反映的是作者诗歌创作的新意,所以,他虽然也在用柳这个意象,却并未呆板地使用,而是翻新出奇了,这样写后面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就显得顺理成章,极其自然了。

(二)丁香

这也是个很传统的意象,丁香的花蕾结而不绽,和发愁的心紧蹙不展的感觉非常接近,所以古人多用丁香来比喻愁心,又叫做丁香结。牛峤有诗曰“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代李商隐在《代赠》中写道:“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这些都是用丁香的愁来写不可解脱的愁怨。这个意象让人印象深刻,有一种凄婉的美感,表达了一种难以解脱、不可说出的愁绪。

在现代诗歌中,有一首诗把丁香的意象用到了一个极致,那就是现代诗人戴望舒所作的《雨巷》。诗里面写寂寥而悠长的雨巷,还写一个有着丁香一样的气息、丁香一样的芬芳,还结着丁香一样愁怨的姑娘。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作之所以广为流传,就是因为很多人都被其中那个伤感、忧伤、幽怨的气氛所感染。这种氛围由两个意象传达出来,第一个意象就是那个撑着油纸伞有着丁香一般愁怨的姑娘。南唐中主李璟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之句。但戴望舒没有止步于丁香结的原有意象,而是做了进一步的发展,把那种雨中的寂寥与愁思做了更形象的表现。他写了一个女子:雨中、南方小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而且“凄清又惆怅”。想一想,在灰色的雨巷背景中,那个女子的色彩一定会被突出出来的吧。然而,却不是靓丽的色彩,虽然平添了美,却增强了那种女性柔美的幽怨。女子的色彩是愁怨的,宛如丁香结一般。因为有了雨巷、油纸伞、姑娘,又加上丁香结这个传统意象,戴望舒就创作了一个更加丰富、饱满的新意象。

(三)雨

古人有凄风苦雨之说,可见雨所代表的凄凉色彩。如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用梧桐细雨来渲染愁苦不堪的氛围和心境;李商隐用“巴山夜雨涨秋池”来写愁绪的来袭。可见,雨在诗歌中也往往是凄凉愁苦的象征。上文提到的《雨巷》只说了一个意象,它的第二意象就是雨巷。在江南,小巷子都铺满了青石板,两旁是高耸林立的房屋,下雨了,人们都很少外出,所以独自走在下雨的巷子里心情是宁静而略有些孤寂的,在细雨纷纷中,到处是湿漉漉的,其景之美,就给人一种莫名的伤感。但这伤感并不深,所以有些幽怨。如果是北方的雨巷就不行,北方少雨,所以建筑并不为雨而设计,巷子里都是土路,一下雨就泥泞难行,谁走过都会叫苦不迭,有的只会是恼怒和烦躁,哪里还能有宁静而幽怨的情感呢。这样的泥泞每每把人脚上的鞋子粘掉下来,更难以想象有个如此幽怨芬芳的姑娘独自撑着油纸伞缓步而行了。

上文只是举例说明了几种常见的意象。除此之外,还应该让学生识记其他常见的意象,如黄叶代表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等,绿叶则象征生命力和希望,秋天的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也被用来象征经历风雨后的成熟与稳重,竹则是气节的代名词,积极向上,花开代表希望、青春和人生的灿烂,花落则寓意着凋零、失意和人生事业的挫折等,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要抒发的情感。

当然对于诗歌的意象不可做过于简单的理解,不能仅仅限于景物和动物,还要根据上下文整首诗的氛围和意境,通过整体把握来认识意象的意义。这样,才能准确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诗歌的主题。

参考文献:

[1]侯文芳.古代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小议[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5).

[2]郭晓波.古代诗词鉴赏之我见[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5).

7.颂扬母爱的诗歌 篇七

母亲啊!看到你,如同看到了村头那棵饱经风霜的柳树,

在寒风凛冽中摆动着孤独的身姿,却从不诉说自己经历的风霜雨雪。

母亲一天到晚忙忙碌碌,不辞辛劳,无怨无悔。

生活压弯了您的脊梁,

岁月染白了您的双鬓,

沧桑刻在您的脸上,

现在像老树皮的手,

曾经把我抚养,

呵护我茁壮地成长。

我就像一只风筝,

不管飘得多远,

都有您的牵挂。

母爱就是一生相伴的殷殷笑语;

母爱就是漂泊天涯的缕缕思念;

母爱就是儿女病榻前的关切与焦灼;

母爱就是儿女成长的期盼。

如今,我也有了儿女,

8.让学生在瑰丽的诗歌殿堂自由翱翔 篇八

诗歌以其凝练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自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本文结合我自己的教学实践,试图为诗歌的教学寻求一个探索方向。

一、少齐读,重美读,以读带讲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又云:“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语言单靠教师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背,所以我们才收获了两千多年无比灿烂的文学硕果。当然现在不可能这样去做。可是,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太急功近利了,为了完成所谓的繁重的教学任务,课堂上总舍不得多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体味,去揣摩,以讲代读。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习惯以齐声朗读组织学生学习。因为其昂扬的气势,整齐的节奏,能让人感到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氛围很浓。但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的问题:是不是所有的诗歌都适合齐读呢?在齐整的朗读声中又能感受多少美呢?

某次听课时,教师让学生齐读一首欧阳修的《踏莎行》,全班同学把这首饱含离愁别恨的词读得慷慨激昂,热血沸腾。且不说教师的表现,单就朗读而言,这时齐读就不妥了。诗词中对意境的把握是欣赏诗词的关键,意象把握得好了才有可能把握感情基调,这两者都抓住了,才能与诗人同哭,同泣,同笑,同乐。但是,洪亮昂扬的齐读朗读可能破坏了诗歌的意境,导致学生难以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基调。比如李清照的《声声慢》,这首哀怨凄美的词,是齐声朗读能体会的吗?不,绝对不能。齐读将诗人的情感,诗歌的意境全部改变了,直接影响学生对此词的正确解读。不合适的齐读并不能真正发挥其功能。不同的诗歌,题材不同,感情不同,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诗歌的特点,指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的美读。

古语说“感之于外,受之于内”,因此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品味诗歌,为之感受去咀嚼诗歌。古人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我们可以浅唱、低吟,动情处放声高歌,让学生自然地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语言美、意境美。

所以,诗歌教学,要多读少讲,在美读过程中获取美读感受,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交流感受,这才是真正的鉴赏。

二、以“新”“奇”的导入,激发学生的诗趣

当下,大部分语文教师采取了课前预习、课堂教学的形式。语文学科更被约定俗成为:课前学生扫除文字障碍(查字典,掌握生字词),熟悉内容;课上教师检查字词,讲解内容和主旨;课后记背及练习有关内容。这就使诗歌学习这种娱情审美的乐事变成了枯燥机械学习的模式。我们何尝不能简化学生阅读程序,取消传统的熟读,让学生怀着好奇心在课堂上直接进入新的课文的学习。

通过创设情境,或介绍背景,或把诗歌泛化为感人的故事,并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视听手段,来激发学生对于诗歌的兴趣,他们就能够通过不同的路径进入诗歌鉴赏的状态。应该说每篇诗歌,如果仔细研究,都能找到调动学生兴趣的突破口。如有些诗歌可以利用背景知识及诗人的魅力来调动学生的学诗兴趣。学习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时,对诗人柳永,学生可能不太熟悉,即便有些同学知道,对他的认识也可能只停留在表层。而人们往往对了解一点又不能认识很清楚的事物有一种要探究的欲望,这是引导学习的良好契机。用声情并茂的语言较详细地介绍柳永白衣卿相的故事,坎坷的经历及创作情况,学习《雨霖铃》一词时学生的热情就更加高涨了,在实际的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会抓住契机,创新导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三、尊重学生个人理解,让答案丰富多彩

诗歌鉴赏主要是通过读者自己对艺术的感受来完成的,教师的讲解无法代替学生们各自不同的探索。我们应该是为学生提供一条线索,给他们以启发,如同一艘导航的船,让学生在教师的助力下尽情张开想象的翅膀,进入更为广阔的艺术境界。只有学生具备了这种可以“自己读出来”的能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鉴赏能力。

但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却往往习惯将诗歌的分析结构作权威式的概括,从而导致学生习惯于等待教师讲授唯一的分析结论,出现了学生理解上的被动性、单一性、概念化等现象。这与当前课改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只要言之有理,答案可以是丰富多彩的。新教材的用意就是要求我们否定理解的单一性、概念化。

理解诗歌不能忽略时代和诗人本身的特征,但是绝不能用时代和诗人的特征局限了对诗歌的理解。例如婉约派的代表李清照,有着“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美情怀。但是不是所有婉约词都是这样呢?我们很熟悉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那种胸襟和气度丝毫不让须眉。可见,对诗歌的理解是不能以概念来判定的。

我们如果把诗歌鉴赏真正作为一项语文能力来培养,就应该提倡和尊重学生的个体理解。这样,学生会学得主动。学得活跃,学得积极,学得有效,让自己的情感与思想表现出来,从而充分显示主体参与的内蕴力和创造力。

四、创造活动情境,促进教学

中国古代诗歌成就非凡,楚辞乐府辉煌灿烂,唐诗宋词登峰造极。近现代中国,也涌现出无数才情卓越的诗人,如徐志摩、戴望舒、冯至、郭沫若等等,他们留给世界的经典作品,在物质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来读,仍然是那么美。那么震撼人心!在那专制黑暗的文革时期,对生活抱有信心和希望的人们也在手抄,在传诵。黎明的曙光来临之前,诗人们高歌:“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那一切丢失了的,我都在认真思考”(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穿上它吧”(海子《亚洲铜》)。当下,浮躁的人们很少去聆听那大自然的天籁之音,来感受心灵深处的丝丝颤动,那就让我们以校园为阵地,哪怕一分钟也好,让我们的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发动学生自己创作诗歌,开展诗歌朗诵比赛等,这些都是学生去很好地挖掘和品尝清泉的做法。以前学校举办一年一届诗词朗诵比赛,朗诵篇目古今中外不限,朗诵形式灵活多样,可配乐,可配舞蹈,可几人同时朗诵等等。学生选定好内容后,绞尽脑汁想与众不同,有的跑很远的地方买适合的音像资料,有的不辞辛苦去借道具。整个活动过程中,同学们表现出来的高涨热情与创新精神,让所有人惊讶。学生从朗诵比赛中获得巨大的成就感,提升了语文的学习兴趣,这有力地促进了语文课堂教学。参赛的小部分同学,带给全体同学的是诗词的魅力,美的享受。这充分表明:我们的学生就如同宝藏,有多少潜能等着我们去挖掘啊。

无论怎样变革、创新,我们都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引领学生在瑰丽的诗歌殿堂自由翱翔!

9.母爱的温暖诗歌大全 篇九

我悄悄地问自己

究竟到哪里去

可以找回我迷失的自己

我去家乡的小溪旁

我来到村边的翠岭里

我去古老的寺院

我来到广袤的平原

我来到巍峨的小兴安岭之巅

来到滚滚的黑龙江岸

我踏遍祖国的万水江山

我不知道

我在哪里

不知道身在何方

只知道我的灵魂

游览、游览了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欣赏了壮丽的大地山川

那里有彩花娇羞

竞相争妍

那里有百鸟翩跹

啾啾婉转

处处似江南

那里有翠峦接天

连天蔽日景色壮观

那里有汹涌澎湃的海浪滔天

万艘军舰无数白帆

那里有蓝天呈瑞

神舟飞天科技领先

那里有春夏的阡陌翠绿

那里有秋收硕果累累沉甸甸

我终于找到了自己

我就置身于

我的祖国

我亲爱的母亲怀里

徜徉着幸福

感受着

母亲的温柔的臂弯

10.诗歌教学与学生审美想象力的提高 篇十

在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主要是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审美感知、诗歌意境的品味、学生的审美创造来实现的。在中学语文教材和语文读本的诗歌作品中,精选了不少名家名篇,其中,郭沫若的诗歌作品为数不少,郭沫若的早期诗歌,尤其是《女神》里的一些作品,充满天马行空般的想象,洋溢着诗人炽热的情感,在现代文学中独树一帜。其诗歌风格的独特和想象力的丰富,可以成为在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想象力的范本。现就以郭沫若诗歌为例,简述诗歌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诗歌教学首先要注重学生审美感知力的培养,使学生初步发现诗歌的审美价值,体会诗歌的感情。诗歌是诗人心中情动的产物,诗人通过诗词中的意象传达自己内心情感,学生要体会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就要先把握诗歌的意象,感知诗歌的意象。诗歌用简练跳跃性的语言来写景抒情、托物言志,而诗歌所呈现出的只是具体可观的外在形象,这些形象所构成的整体画面就需要学生通过形象思维触发想像,对诗歌的意象进行审美感知,进入审美心理活动。如郭沫若的诗歌《天狗》,是一首充分表现“五四”青年的青春热情的诗篇,它以奇特的形式、全新的风格出现在诗歌发展史上,成为那个时代新诗的代表作。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充满自信、充满豪情,洋溢着鲜明的个性色彩,“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这些精短的诗句,跳跃而连贯的意象,可以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诗歌的诗情,学生又通过审美感知储存诗歌的审美意象,然后再在头脑中加工,在头脑中重现这一完整画面,一个统一的充满激情和青春活力的抒情主人公就会凸现在学生的头脑中,学生自由的发挥想象,感受抒情主人公犹如巨人一般的壮美。这就是审美教育心理过程中借助想像实现的审美形象感知活动。除了通过对诗歌意象的感知体会诗作的诗情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品味,感受诗歌意境的美,培养学生鉴赏诗歌意境美的能力。如在郭沫若的名诗《天上的街市》中,要引导学生对“街灯”、“明星”、“天河”、“流星”等意象的把握,感知这些意象的审美特点。这些意象都显现出一种洁净明朗的审美特性,在宁静的夜空,看到这些晶莹的明星、闪烁的流星,诗人展开联想,他以审美化的态度与无限的宇宙交流融通,他把这种交流融通幻化成了古代优美动人的神话,于是,“明星”想像为“美丽的街市”,“那朵流星”美化为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走”,夜空是那么奇丽动人,那么荡人心肺,犹如一首清朗隽美的夜歌。学生对这些意象的感知就会引导他们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进而引发联想,产生审美想象。

诗歌具有讲究意境的特点,“意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童庆炳 主编《文学理论教程教学参考书》)意境,是我们民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王国维认为,“诗以境界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对诗歌意境的品味是诗词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上,可以借鉴古人的诗词意境理论,根据学生的审美心理特点进行诗词的意境教学。古典诗歌理论中有物境、情境、意境之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王昌龄《诗格》)从教学的角度,可以看出,“物境”、“情境”都可以通过对诗歌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物境、体会情境,但意境是诗歌审美的更高层次,是一种审美想像的空间,它决定了学生对其感受不是教师灌输的或教条化的,学生对意境的品味,决定于主体自身的审美能力、生活阅历,其中审美能力又主要取决于审美想象力,在那虚实相生的审美想象空间中,只有主体通过审美想象才能融入那各具特色的审美想象空间,体验作品的意境美。意境追求的是真,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的形成与诗歌的物境描绘、情境抒写密切相关,但又不完全一样,它更多地是一种对诗歌的整体感受,不能作更多的理性分析,但正是因为诗歌的这种独特审美特质,才让我们在鉴赏品味诗歌时有更多的想像空间,在教学上,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才有可能。而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得到培养后,才有可能对诗歌的意境鉴赏有更深入的体会,就像苏东坡评论唐朝诗人王维的诗那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如果学生没有对诗歌意境的品味,那么,他们对诗歌的鉴赏就会单纯地停留在感知层面上,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就不会得到有效的发展,诗歌的有效教学也会受到影响。学生在体会诗歌意境时除了打开想象这一审美心理活动以外,还要结合自己的审美情感体验,只有当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穿越时空与诗人的审美情感产生共鸣时,才能真正地对意境进行审美把握。郭沫若的诗歌往往是凭直觉的自然流露产生的诗意诗境,这种诗歌的意境比较适合学生体会,它们没有凌乱晦涩的意象,诗的意境比较单纯,符合中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和审美心理习惯。

审美想象是指对审美对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的审美形象的过程,包括再造性审美想象和创造性审美想象。审美感知和诗歌意境的品味属于再造性审美想象,如果仅仅停留于这一阶段,那么,审美想象还不能形成学生自己的能力,所以,通过学生的审美创造来进一步实现审美想象力的培养目标就是必要的。学生的审美创造培养可以在学习鉴赏郭沫若诗歌时同步进行。郭沫若是一个主观诗人,其诗作的自我表现和想象力是他诗歌浪漫主义的主要特色,诗人自己也对此有过认识,“我是一个偏于主观的人,我的朋友每肯向我如是说,我自己也很承认,我自己觉得我的想象力实在比我的观察力强。”(郭沫若《论国内的评坛及我对于创作上的态度》)郭沫若诗歌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在被选进中学语文教材的作品中体现得很充分,如《天上的街市》、《炉中煤》、《天狗》、《地球,我的母亲》等,这些作品都充满奇特的想象,把无生命的自然人格化,静态的自然动态化,神话传说在诗人那里也是一份丰富的想象财富。这些表现手法可以为学生进行审美想象的创造提供比较好的借鉴,学生在感知郭沫若诗歌的意象、品味其意境时,可以进行一定的诗歌创作,在创作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审美想象力。学生要通过审美创造来达到提高审美想象力的目的,其审美心理应该是自由的,郭沫若诗歌意象的鲜明,意境的单纯,符合中学生的审美心理特点。如果学生鉴赏那些意象晦涩、与其审美心理差距甚远的诗歌,便会桎梏学生的心灵,使其不能自由想象,更谈不上审美创造了。学生要体会诗歌的意境,进而进行审美创造,还必须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诱发情感,张开想象的翅膀,这样,在整个审美心理活动中学生的心灵才会是自由的,精神是愉悦的,在此前提下,经过教师的引导,才有可能发现生活中的美,产生审美创造的冲动。正如德国著名文艺理论家莱辛所说,“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为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用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去发现其为美的。”

从教学的角度讲,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应当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教师在引导学生感知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时,还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情感体验和诗歌抒发的情感产生共鸣,并把这种情感融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与自己的生活世界联系起来,进而产生用诗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感情的愿望,这样,诗歌教学的目的才算真正达到了,诗歌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得到保证,学生也因学了诗歌而学会了一种情感抒发方式,而不是单纯地记住了一些教条。本来,诗歌的产生也是因为情感的冲动,“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诗大序》)。学生进行诗歌的审美创造时不必要求像诗人那样,创作出完美优秀的诗歌,只求在进行诗歌创作时能展开一定的审美想象,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如在学习完郭沫若的《炉中煤》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借鉴诗歌恰当而生动的比喻,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一定的诗歌创作。诗人在这首诗中的表现手法是比较新颖的,诗人既把物体比喻成人,赋予“物”(煤)以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举止,而且也把人比喻成“物”(煤),即人的物化,借“物”抒怀——抒发人的情怀。在这里,诗人选择的喻体——煤,对诗歌情感的表达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从精心选择喻体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中精心选择一个能恰当抒发自己情感的喻体,运用比喻的手法来进行诗歌创作。

郭沫若的诗歌作品,尤其是早期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有丰富的想像,洋溢着诗人炽热的情感,先后选进中学语文教材和语文读本的主要诗作如《天上的街市》、《炉中煤》、《天狗》、《地球,我的母亲》等,都比较适合中学生阅读欣赏,在培养学生审美想像力方面是比较好的范本。除此以外,郭沫若的其他诗歌作品,如《凤凰涅槃》节选、《骆驼》、《光海》、《峨眉山上的白雪》、《太阳礼赞》等,也比较适合中学生阅读,这些诗歌想象丰富,风格独特,对中学生的审美想象力的提高有比较大的帮助。

11.表现母爱的诗歌简短 篇十一

曾拂去我几多哀伤与忧愁?

你那双明媚深邃的双眼啊!

曾给予我几许鼓励和安慰?

你那双瘦弱单薄的肩膀啊!

曾背我走过多少崎岖山路?

淋漓的大雨狂乱的下着

那是你满身的汗,满脸的泪

像小河流入大海

盈盈清澈的水中

是你满心的心血

秋风拂过,落叶飘洒

不经意地荡漾着你的模样

那一张褐色的面容

憔悴而衰老

但似乎你并不在意

努力地蹒跚前行呢

谁人可知的秘密

你的内心

竟如高山般坚毅强大

无谓狂风的肆掠

无谓海浪的波涛

无谓于

任何可以击垮你的苦难

你是如此坚强,如此勇敢

你是我心中那高大的树

那宽阔的海

12.母爱的诗歌朴实 篇十二

母爱是一滴甘露,亲吻干涸的泥土,它用细雨的温情,用钻石的坚毅,期待着闪着碎光的泥土的肥沃;母爱不是人生中的一个凝固点,而是一条流动的河,这条河造就了我们生命中美丽的情感之景。

《梦与母亲》

我的梦

融在雪里

一路飘飘

东移

远在家乡的母亲

村头风口

张开双臂

恭候梦的回归

多少年

每一片雪衣

写满记忆

多少年

每一缕雪水

携着我的相思泪

可怜

今日的老母

早已头发花白

可怜

风中的母亲

岁月凄厉中

站成天地

多想敲碎骨髓

为老母

送去佳酿一杯

多想

焚毁灵魂

做一只火中凤凰

为母亲

狂舞一曲

母亲啊

我的金笔

每每无奈中窒息

我不知道

我的心海

能否还盛得下牵恋和爱意

母亲啊

雪儿随风飘过长空的时候

那最颤栗最羞涩的一缕

就是我的心绪

阳光下

化作泪水

融在家乡的田野

淌在母亲的脚底

母亲啊

母亲

叫一声母亲

我心无悔

《纸船》

冰心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地每天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到一只很小的船儿,

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晒旧衣》

清·周寿昌

卅载绨袍检尚存,领襟虽破却余温。

重缝不忍轻移拆,上有慈母旧线痕

《写给母亲的诗》

冰心

母亲,好久以来

就想为你写一首诗

但写了好多次

还是没有写好

母亲,为你写的这首诗

我不知道该怎样开头

不知道该怎样结尾

也不知道该写些什么

就像儿时面对你严厉的巴掌

我不知道是该勇敢接受

还是该选择逃避

母亲,今夜我又想起了你

我决定还是要为你写一首诗

哪怕写得不好

哪怕远在老家的你

永远也读不到……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母亲》

舒婷

你苍白的指尖理着我的双鬓

我禁不住象儿时一样

紧紧拉住你的衣襟

呵,母亲

为了留住你渐渐隐去的身影

虽然晨曦已把梦剪成烟缕

我还是久久不敢睁开眼睛

我依旧珍藏着那鲜红的围巾

生怕浣洗会使它

失去你特有的温馨

呵,母亲

岁月的流水不也同样无情

生怕记忆也一样退色呵

我怎敢轻易打开它的画屏

为了一根刺我曾向你哭喊

如今带着荆冠,我不敢

一声也不敢呻吟

呵,母亲

我常悲哀地仰望你的照片

纵然呼唤能够穿透黄土

我怎敢惊动你的安眠

我还不敢这样陈列爱的祭品

虽然我写了许多支歌

给花、给海、给黎明

呵,母亲

我的甜柔深谧的怀念

不是激流,不是瀑布

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枯井

《母亲》

洛夫

母亲卑微如青苔,

庄严如晨曦,

柔如江南的水声,

坚如千年的寒玉,

举目时,

她是皓皓明月,

垂首时,

她是莽莽大地。

《母亲组诗》

(一)

您的伟大凝结了我的血肉

您的.伟大塑造了我的灵魂

您的一生是一次爱的航行

您用优美的年轮

编成一册散发油墨清香的日历

年年我都在您的深情里度过

在您的肩膀和膝头嬉戏

(二)

您是一棵大树

春天倚着您幻想

夏天倚着您繁荣

秋天倚着您成熟

冬天倚着您沉思

您那高大宽广的树冠

使四野永不荒野

母亲您给了我生命

您是抚育我成长的土地

(三)

在悲伤时您是慰藉

在沮丧时您是希望

在软弱时您是力量

在您小小海湾中躲避风雨

您为我开阔了视野

您是我永远的挚友生命的动力

(四)

您怀着爱怜谨慎地俯身守护

您尽情袒露明亮的胸襟

您旺盛的精力笑容坚强

您沸腾的血液奔流不息

(五)

让我沉浸在您的欢乐中

让我享受在您的温馨中

让我陶醉在您的双臂间

让我偎依在您的怀抱里

(六)

悠悠的云里有淡淡的诗

淡淡的诗里有绵绵的爱

绵绵的爱里有深深的情

深深的情里有浓浓的意

(七)

如果母亲是雨那我就是雨后的虹

如果母亲是月那我就是捧月的星

母亲是我生长的根

我是母亲理想的果

(八)

我长大了母亲的黑发却似枫叶上的

寒霜星星点点闪着银光

我深深地吻着那些岁月的痕迹

捧掬我一颗心献给您

(九)

愿芳香醇厚的甜蜜萦绕您的生活

愿我银铃般的笑声盈满您的眉间

愿我全部的祝福揉进您的心田

一片绿叶

饱含它对根的情谊

一首颂歌

浓缩我对您的敬爱

让您心中的花朵盛开如云

13.母爱的学生诗歌 篇十三

“诗心”一词来源于宋朝王令的《庭草》,诗中有一句话说得很直白:“独有诗心在,时时一自哦。”也就是说,只有内心充满情感,才会时刻有吟诵的欲望。真正的“诗心”应该饱含着深沉、浓厚的情感。那么在课堂上,如何让学生也拥有一颗解读诗歌的“诗心”呢?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反复诵读是让学生进入诗歌情境的有效方法,但诵读也要讲究技巧。如在讲屈原的《国殇》时,教师可以用低沉而哀伤的语气来诵读开篇的“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让学生了解诗歌题目中的“殇”,让学生带着一颗“诗心”走入诗境,去体会诗中的情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也可以采用形式多样的示范朗读,如可以让男生女生分别朗诵,再评出优劣,以激发学生朗诵的兴趣。让学生自由支配朗读时间应该是最好的入诗方式,这样可以使每位学生都能产生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这才是诗歌教学的成功之处,如李白的《将进酒》、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杜甫的《阁夜》等诗歌都非常适合作为朗诵训练的素材。相信经过朗诵,“诗心”会微笑着站在学生的心门口,静待学生开启心门。

教师还可以在诗歌教学中充分利用外部工具,图片和音乐是首选,让它们悄悄在空气中散发诗的气息。尤其是音乐,如最早的诗歌集《诗经》就可以吟唱。为了在教学中酝酿学生的情感,教师可以尝试用音乐作为背景,如《孔雀东南飞》和《梁祝》的相恋篇与甜蜜的味道形影不离,李清照的《一剪梅》、邓丽君演唱的《月满西楼》与相思之情携手而来;屈原的《国殇》、屠洪刚的《精忠报国》与悲壮之愤同音共律。在这样一场场听觉和视觉的盛宴中,“诗心”开始翩翩起舞。

要培养学生的一颗“诗心”,教师一定要比较诗人在不同时期的创作和诗人身世遭遇的变化,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与《声声慢》就描写了两个完全不同的女子形象,一个活泼,关注生活;一个忧愁,顾影自怜。李煜的《浣溪沙》和《虞美人》描绘了其两个生活阶段的不同心境。“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不知愁为何物,“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尝尽人生百愁。诗歌会有矛盾之处,也有共通之处。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还应比较主题相类似的诗歌,在比较中慢慢培养学生的“诗心”。如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与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都是思乡诗,前一首诗直接抒情,后一首诗借物渲染,表达手法不一样;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与高适的“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都是边塞诗,一个描写边塞风光之壮美,一个描写将士的激昂斗气。比较鉴赏诗歌的方法,让品诗之心在学生心中扎下根。

要培养学生的一颗“诗心”,教师还必须抓住词中的重点字词,仔细揣摩诗歌的语言。跟大众语言相比,诗歌能让语言拥有生命涌动的气息,如在“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中,作者通过拟人修辞的手法,活灵活现地描绘了大好春光中的“闹”。以语言为媒介,通过联想、想象去接近古人的境界,感受古人的情怀,从而进入古人以空灵笔墨所绘成的意境。还必须和古人的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否则就达不到与古人心灵相通的意境。如苏轼的《新城道中·其一》诗中有句“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学生只要展开合理的想象,自然能体会到野桃开满枝头、溪柳迎风摇曳的欢快气氛。

诗歌中的“情”是根,教师应该给它充分的养料和阳光,让其在自由的空间中茁壮成长,在“情”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扩张诗的意境,充实诗的画面。要具有一颗品诗的心,学生还要通过恰当的语言描绘自己独特的体验。如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的开头就绘制了一幅空明、澄澈的春江花月图。“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这首诗的“根”就在对“月”的赞美之情,“流霜”“白沙”因“月”而呈现奇特的光彩。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伴随我们走过了几千年的岁月,使无数人因为它而不再寂寞。鉴赏诗歌不应只是把诗歌变得支离破碎,也不应只是干巴巴地给诗歌添上几个抽象性的标签。鉴赏诗歌应该做到“诗”“人”合一,应是品诗人的“诗心”与诗的双舞,一字一声都配合默契,让优美的诗歌不再只是诗人寂寞的代言词。

上一篇:如何描写小动物的作文下一篇:公务员申论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