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德育渗透案例(13篇)
1.语文德育渗透案例 篇一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案例
语文课上,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永远的学校》。这是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当拿到教材的时候,我第一反应就是将课文第二单元的内容提前到开学初来学习,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尊师爱师的德育教育。
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记忆最深刻的是课文第三小节有这么一段‚老师——绿叶在风里沙沙,那是我们给你你唱歌,帮您消除一天的疲倦。‛我当时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孩子们,你们还记不记得老师什么时候是‘疲倦’的呢?
同学们顿时变得很安静,我有点失落。过了一会儿,一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记得上个学期的一天,你本来就有两节语文课,但是那天刚好老师外出,由您来代课,那天你上了四、五节课,而且还要管理班级,我觉得那天你特别的疲倦。‛
听到他的回答,我特别的惊讶,没了任何言语,有的只有红红的眼眶,天哪,孩子还能这么清楚得记得是哪天,当时是怎样的情况,着实让我感动不已。
接着,又有同学发言了,‚老师,您每天第一个到教室,也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您每天都特别的疲倦,我多想为您捶捶背呀!老师,您辛苦了!‛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同学们似乎懂事了不少,下课了,‚老师,我为您捶捶背‛吧;作文里,‚老师,我不再惹您生气了,我知道您也是为我好。‛…… 【案例思考】
通过抓住课文里的重点词语对学生进行‚感受老师的爱,回报老师的爱‛的教育还是显现出了一定的效果。‚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课程标准》的这一理念,强调了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渗透德育教育。作为一个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也在思索怎样在语文学科中合理、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坚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挖于‚深‛处。可以说,语文课本是最好的德育教材,我们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渗透德育,在学生的心灵播下适应健康发展的种子,但是要能做到这一点,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能仅停留在那些表面的内容上,而应当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如,本课中就可以挖掘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抓住‚疲倦‛,让学生感受老师的辛勤,从而培养学生要感受、感谢老师的爱的思想情感。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深‛挖掘,从一切可以探寻的点,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
立足‚实‛处。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总是以书本为中心,学校的道德教育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育目标极为‚理想化‛,可教育效果却微乎其微,有人称之为两张皮现象:学生在尊师爱师的报告会上侃侃而谈,口若悬河,可会后依然‚涛声依旧‛,很多学生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当然谈不上发自内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老师的爱。如果我们在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中不能联系学生实际,那么这德育就是无效的的德育,有时甚至会带来负面的作用。
攻在‚恒‛处。其实,我们的很多‚问题学生‛的‚问题‛形成往往是长时间的,因此也就有了‚抗药性‛。对待这些学生,急功近利,妄图立竿见影往往只是一厢情愿的事情。我们可以利用语文教学的机会,运用教育智慧,与学生展开真诚的交流,使一些‚问题学生‛在心灵深处真正得到一定的感染。总之,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德育渗透是一个广阔的空间,只要细心发掘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都可以让学生得到‚紫丁馨香,沁心无痕‛的潜移默化教育作用。
2.语文德育渗透案例 篇二
一、案例来源
二、案例分析
1.目标分析 (如表2)
2.任务分析 (如表3)
3.渗透德育教育的教学过程片段分析 (如表4)
三、反思和建议
1.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英语有效教学的创新点
(1) 在课堂中, 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电子白板交互式功能进行英语的有效教学。白板的功能是围绕教学过程设计的, 尽量做到合理的使用白板功能, 辅助教学。电子白板把师生互动、人机互动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通过电子白板的功能很好的创设了情景, 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很好的知识整合。使用电子白板能更快捷、更直观的把知识点呈现给学生和进行练习, 在活动过程中真正形成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教学氛围。例如在此教学案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电子白板的聚光灯效果看农场动物的身体部位来猜是哪种动物,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运用白板的拉幕功能依次呈现每个句子, 使学生认真的读每个句子。运用白板的直接书写功能, 更清晰的示范如何进行调查和填写, 让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 为他们在后面的小组调查中降低难度。插入课文对话的课件, 让学生更容易了解课文大意。
(2) 结合学生的特点布置学生进行前置性的学习, 充分发挥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3) 尽可能创设语言环境和机会让学生开口说英语, 让他们多讲多练,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机会。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来。同时, 注重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现想现说的口头表达能力, 为学生在实际交际打下扎实的基础, 尽量做到人人敢说, 人人会说。
(4) 以探究式学习方式、合作性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5) 注重轻松学习氛围的营造, 以及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2.注重教学过程的德育渗透
(1) 抓住主线, 利用信息技术灵活和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在此教学案例中, 广州版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 5《I Have Cute Pets》一课的教学中, 由于三年级的学生有喜欢动物的天性, 对于动物的话题, 学生兴趣浓郁, 而且学生在一、二年级上口语课的时候已经了解了一些动物的名称, 因此, 课堂以常见农场动物和家庭宠物为主线, 展现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所认识的小动物。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电子白板的聚光灯效果看农场动物的身体部位来猜是哪种动物,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运用电子白板的视频播放功能让学生通过观看温馨的人和宠物相处的短片, 使他们感受到人与动物之间和谐相处和一起嬉戏玩耍的乐趣, 激发学生对宠物的喜爱之情。最后在设计和分享自己宠物卡的时候,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在电子白板上设计宠物卡和现场展示及交流自己作品, 真正做到了电子白板的交互性。再加上教师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设计相关活动, 让学生通过观察, 收集资料、讨论、交流、制作宠物卡等环节, 使学生体验到认识动物、爱护动物的乐趣, 使英语课堂充满了爱、和谐和活力的气氛, 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之际汲取情感素养的精华, 形成美好的心灵品格。
(2) 采用多种活动形式渗透德育
1组织学生合作。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主阵地在于课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 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适宜、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例如案例一中, 在学习描述新的动物外貌特征时就是要小组成员一起观察并轮流描述。在这种情景中 , 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 , 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 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这是一种渗透德育的重要教学形式之一。为了共同的目标, 学生们都能做到认真和投入。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不会的同学虚心请教, 他们一遍遍不厌其烦地准备着。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 尊重每个同学的练习成果, 不嘲笑同伴。课内外要学生争做“师”, 真诚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在既竞争又合作的形式中, 我欣喜地感受到了学生之间的互勉互助, 在为集体争取荣誉的过程中, 每个人都努力地成为最佳的自己, 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油然而生。
2创设情境活动。道德知识、观念、规范是抽象的, 必须以儿童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 才能为儿童所接受。教学中, 我们要创设有移情效应的气氛, 理想的或冲突的 , 富有趣味性的道德情境。在此案例中, 学生通过观看温馨的人和宠物相处的短片, 使他们感受到人与动物之间和谐相处和一起嬉戏玩耍的乐趣, 激发学生对宠物的喜爱之情。其次游戏是学生有效的学习方式 , 这种带有“玩”的色彩而又与学习内容配合的活动方式, 对培养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 理解规则, 学习科学知识等是很有用的。
(3) 找准机会, 运用所教内容渗透德育。在英语教学中, 渗透德育依靠的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任何形式的硬灌、勉强 , 都不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反有可能产生消极效应 , 使学生产生反感。因此空洞、牵强的说教是必须要杜绝的。课堂上 , 教师要做个“有心人”, 关注学生的发展, 找准机会, 适时、适度地进行德育教育, 让学生在自然渗透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从而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意识。语言是思想文化的载体, 英语教材的课文内容自然渗透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教材中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能否充分获得利用, 主要靠教师深入钻研教材, 认真挖掘教材潜在的德育因素, 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 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英语语言教学之中。这既遵循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相一致的原则, 又符合英语教学的规律[2]。例如在此案例中, 我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不同的情景, 使学生能对保护动物的行为表示赞赏, 对有文明行为的小朋友表示喜爱, 对不爱护动物、不文明的行为表示不赞赏, 并能帮助他们改正错误, 从而运用学会的新句型和语言知识培养起正确的道德情感和保护动物、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 激发学生主动热爱小动物, 并愿意和动物交朋友这种美好的感情和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活动中, 培养了正确的道德情感。
(4) 利用媒体平台和信息技术开展课外德育实践活动。德育应促进学生感性生命的自我生成 , 它所努力实践着的是让学生在自己亲身参与的生活与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辨别、生成 , 这种精神的生成与建构只有让学生经历了体验、感悟的过程后才能实现[3]。因此在英语教学中 , 进行德育教育不能将教育仅仅停留在课堂所创设的各种学习活动, 而要将课堂上的德育内容扩展到学生的其它生活空间, 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特定情境中进入德育实践探索, 使教育具有针对性 , 使情感体验达到最优化。
实践证明, 要协调好智育与德育的关系, 不能牵强附会。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要水到渠成, 润物细无声。只有在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德育, 寓德育于小学英语教学之中, 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因此, 在新形势下, 英语教师要根据德育工作的特点, 重视德育与英语学科的整合, 正确选择和运用德育渗透的方法, 有始有终地坚持德育渗透, 在教学的点滴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摘要:英语课程的学习, 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 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 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1]。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之际汲取情感素养的精华, 从而接受品德教育, 形成美好的心灵品格。但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才能有效渗透德育呢?本文选取了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个具体案例, 从目标、任务、教学过程片段这三个方面分析了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英语教学,德育渗透,案例分析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02) .
[2]章兼中.外语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 (08) .
3.语文德育渗透案例 篇三
如今,生活在大城市的孩子大多衣食无忧,物质的供给充足,可在品德素养方面却存在缺陷,尤其是缺乏关爱他人的意识和行为。品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更不只是班主任、政治老师的任务。英语教材中有着大量的有关邻里关系、慈善救助等内容。笔者认为英语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英语教学,则既能丰富学生的英语知识,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又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品德教育效果。
二、背景
2013年3月我新接了一个班的英语教学,经过两个多月的教学,这个班的整体英语水平有了大幅提高,美中不足的是,通过观察课堂活动和课下行为,我发现该班大部分学生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关爱他人的意识和行为,班级打扫卫生时很多同学不愿干脏活累活,课堂上小组活动时经常因为任务分配不均而吵吵闹闹。
三、教学过程
Step1 Lead-in
I showed some pictures to help my students to learn the new words.
Students talked about the pictures and read the new words.
以学生感兴趣的图片导入本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学习新单词。
Step2 Presentation
Students watched a video about the comic strip and answered some questions.
Students read and acted the dialogue.
从单词的学习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漫画的学习中来,观看录像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漫画内容,重点理解can的用法,便于下面活动的开展。
Step3 Free talk
Students worked in pairs to have a free talk:
What abilities do you have?
What abilities do your classmates have?
Step4 Discussion
Part A
T: What can we do for the others in the park?
S1: We can clean up the park.
T: What can we do for the others on the road?
S2: We can help the old people and children cross the road.
T: What can we do for the others on the bus?
S3: We can give our seats to other people.
T: What can we do for the others at school?
S4: We can help each other and learn from each other.
T: What can we do for the others in our community?
S5: We can do some shopping for the old people.
S6: We can look after little children for their parents.
S7: We can help the pupils with their homework.
S8: We can ...
此处运用了头脑风暴的方法,学生积极开动脑筋,给出不同的答案。
T: But sometimes some people do like this.我用电脑播放了一些不文明现象的图片
e.g.
Students watched the pictures and laughed.
T: Are they performing correctly?
T: Have you ever done like that? Will you perform like that?
Ss: Er.../No...
此时,有学生大声地回答“不”“没有”;有部分学生迟迟疑疑地支吾着,还有部分学生脸上露出尴尬的神色。
Step5 Practise
Part A: I showed some pictures and said: We talked about what we can do around us just now, but as we know, there are many children in poor areas. What can we do for them?
S1: We can give them some money.
S2: We can send them some clothes.
S3: We can buy some stationery for them.
S4: ...
Then students finished Part B on Page 81.
经过第四环节的头脑风暴和图片对比学习,到本环节时学生能想到的帮助他人的方法越来越多,语言的输出量也会越来越大,情绪上也受到感染。
Part B
I showed some pictures of Ya’an Earthquake and said: Now what can we do for the people in Ya’an? Please work in groups of four and talk about what we can do.
我播放的雅安地震的一些画面让学生再次震惊。学生都沸腾起来,有的学生甚至掏出了书包里的零花钱。每个小组都想出多种帮助灾民的方法。语言的输出量很大,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Step6 Exercises
Students did some exercises to grasp some useful expressions in this lesson.
Step7 Homework
四、结论
本节课先从自己的能力谈起,后来谈论日常生活中能为身边的人提供哪些帮助,进而讨论我们能为贫困地区的儿童提供哪些救助,最后探讨我们能为雅安灾区提供哪些爱心援助。随着教学步骤的推进,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提升的同时,爱的本能也得到激发,学生对他人的关爱意识和品质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五、感想
4.语文课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篇四
学生素质的提高,思想道德教育是前提,是关键。语文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精辟地揭示了语文教学和思想道德教育之间的本质联系。
语文教学在德育教育方面发挥着得天独厚的作用。《全日制小学教学大纲》提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因此,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使之“入于学生之耳,根于学生之心,导于学生之行。”合理利用教材教书育人很重要。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严密筛选的。在题材、体裁、思想内容、知识结构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目的性、目标性。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道德情操、思想行为也会潜移默化受到影响。语文教师如何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如何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做到“文道合一”,实在是一门值得探讨的艺术。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教学中要注意有机的结合,巧妙地渗透。教学案例:
一、在审明课题、介绍时代背景中渗透
课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的眼睛,我每授一课,必定紧扣课文题目,引导审题,使学生从题目入手,先初步感知,获得轮廓印象。介绍时代背景,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二者都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时,先让学生查资料理解背景,再引导学生读题目,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要攻取泸定桥,那么怎样攻取呢?“飞”、“夺”过程中,红军遇到哪些困难,他们怎样面对困难?怎样克服困难?为什么会取得胜利,红军的胜利证明了什么,读后有什么感受?设计提出这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学习。再播放电视录象《飞夺泸定桥》,让学生感受当时战斗的激烈,壮士们的英勇气概,和大无畏精神,给学生感性的认识。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思考红军遇到困难,为什么能表现的男那样勇猛,那样无畏?思考是一种什么精神促使他们不怕牺牲,夺取胜利的。这样既利用教材让他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又受到缅怀先烈,珍惜幸福的教育。
二、在欣赏插图,领悟图意中渗透
引导学生欣赏插图,领悟图意,有助于学生把课文较为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借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
如教《赵州桥》一文,除了看赵州桥的插图外,再利用一幅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大桥挂图,二者比较,让学生知道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及好处。了解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再配之学生对赵州桥资料的交流介绍和教师对桥的历史、年代、形态结构部分的讲述,就能使学生对赵州桥的古朴、坚固、美观留下深刻的印象,感受到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劳动人民的伟大,产生了自豪之感。从而爱祖国,更爱充满智慧的祖国人民。
三、在分析讲解课文时渗透
文以载道,课文是思想内容的载体,两者密不可分。因而在教学中如能把二者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又能使思想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境界。
如教《金色的鱼钩》时,我引导学生通过老炊事班长三次“笑”的外表,体会他的内心世界:第一次,老班长端来鱼汤,“笑着说: ‘吃吧,就是少了点儿’。”他还“摸了摸嘴”,假装先喝了。这是为了动员三个小病员愉快地喝鱼汤。第二次,老班长见到三个小病员都端着鱼汤不喝下去(小梁知道老班长没有喝鱼汤),便“收敛了笑容”,严厉地说:“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喝下去”。第三次,老班长看着他们喝完了鱼汤,便“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这让学生懂得老班长为了挽救三个小病员的生命、帮助他们走出草地的良苦用心,从而既感受了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崇高形象,受到了革命传统教育;又认识到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培养了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再如《白杨》,帮助学生咬文嚼字,细细体会分析比较,领悟其中的思想感情。对“高大挺秀”一词,教师问:白杨树在众多的树木中并不是最美的,可作者为什么偏用“秀”来形容它呢?通过讨论学生体会到白杨美在它正直,还有那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不畏惧艰难困苦的品格上。教师可问:为什么作者不用“高大挺拔”而用“高大挺秀”?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使学生更能体会到具有白杨一般品格的建设者们的坚强意志和高大形象以及他们美好的行为,发现作者蕴涵在文中对不畏艰辛的建设者们的敬佩和赞叹之情,从而引起共鸣,诱发心灵激荡,产生奋发向上的情感追求。案例反思:
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复杂的、多方位的,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这种心灵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不是疾风暴雨式的,而只能润物细无声把思想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点点滴滴、日积月累,最终达到滴水穿石之功效。面对一群尚且待塑的少年儿童,我们既要教会学生学知识,又要教会学生堂堂正正地做人。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只要勇于探索,重视文道结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把思想教育渗透教学全过程,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和思想情操陶冶为一炉,就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
语文课情感培育也必须是长期性的、渗透性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教师能在看似平淡无奇的教材中进行思想情感的培育,这才表现出教育者育人的功力。浙江特级教师蒋传一说:“语文课中最成功的思想教育,是学生觉察不到老师是在进行思想教育”。
5.学科渗透德育案例 篇五
数学课堂中的“润物细无声”
黑庄户中心小学王伟
案例描述:
《百分数的意义》是一节概念教学课,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自然是这节课教 学的中心。由此我选择在巩固练习环节渗透德育。
教师提问:“古人曰:行百里者半九十。你怎么理解这句话呢?”问题提出后,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
生1:“要行100里路的话,如果你已经走了90里,就当自己才走了50里。”我抓住学生这种比较到位的发言,继续引导学生思考:“能不能用上两个百分数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呢?”学生之间先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自由发言。在学生自由发言中,都说出了这样的意思:行一段路的话,如果你已经走了这条路的90%,就当自己才走了50%。从学生的发言中,我感受到学生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这道题似乎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然而我再次追问:“本已经走了这条路的90%,为什么只当自己才走了50%呢?”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出了自己的体会。有的学生说:“走了90里以后,人都精疲力竭了,虽然还剩10里路,要是不坚持到底的话,就难以到达终点。”有的学生说:“虽然只剩下10%的路程了,眼看就要到达终点了,但是剩下的路程是最艰难的,就当自己才走了一半的路程,不能骄傲,要一如既往。”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已经做到了自我教育,这正是德育教育要追求的境界。
接着,我又提出一个问题:“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很多困难。当我们向某一个目标挑战时,虽然成功的机会只有()%,但是我们也要付出()%的努力。”
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个学生说:“当我们向某一个目标挑战时,虽然成功的机会只有50%,但是我们也要付出100%的努力。”有个学生是这样说的:“当我们向某一个目标挑战时,虽然成功的机会只有0 %,但是我们也要付出100%的努力。”很多学生哄笑:“一点机会都没有,还付出100%的努力。”我意味深长地对学生们说:“虽然这次没有成功的机会,但是他勇于实践,积累经验,锻炼自我,我想等下一次,只要有机会,他一定能够成功。”学生们点头表示赞同,紧接着一名学生举手发言:“当我们向某一个目标挑战时,虽然成功的机会只有1%,但是我们也要付出100%的努力。” 案例分析:
德育教学在学校教育中占首要地位,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大多数老师则认为德育只是在思想品德课、语文课的教学中进行,寓德于教,或在班队课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是天经地义的。数学是自然科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一加一等于二,有什么德育可教呢?我认为这一看法实在差矣。德育教学如细雨,润物无声,数学教学是沙土,无时无处不渗透着细雨之水;学生似小草,吮吸着沙土里的水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机地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使其水乳交融,自然生长,这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新的课程改革,突出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强调了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技能转变为体现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面和世界观,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6.德育学科渗透实施案例(化学) 篇六
青山中学 梁冰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原则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德育在学习的个性发展中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教师必须把德育渗透在学科教学中。在学校里每一位教职工都是德育工作者,无论哪个科目。教学中既要注重智力的培养,同时又要注意德育渗透。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化学新课程标准中,对于关系德育教育做了明确规定: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化学课程体系,理解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不仅是可行,也是必要的。下面谈谈笔者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渗透国情教育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各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都要跟国情教育结合起来,以国情教育为基础。化学课的教育内容很丰富,但它不像政治那样直接,它要通过“化学”的形式来进行。化学教学中与中国国情相关的知识比比皆是。具体表现在:①化学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的产生、发展和演变;②化学元素及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史;③化学化工生产技术的产生与发展;④我国古代、近代在化学化工方面的重大贡献及其对社会文明的影响;⑤新中国在化学科学研究与石油化工等领域取得的新成就和新发展;⑥化学家的生平、成就及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品质等。【案例一】以知识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
在讲完甲烷的化学性质后,针对我国煤矿事故频发的现实及能源消费结构,我们提出了下述问题:
问题l:瓦斯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我国为何频繁发生煤矿瓦斯爆炸事故? 问题2:参考国外的经验,试提出减少我国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方法。
问题3:请根据“春晓”油气田的位置,从国际法的角度阐述我国开发该气田的合理性。
问题4:请提出开发海底天然气的有效方法。
同时我们可以以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为例,我们民族在古代就有造纸、火药等几大发明。建国后,我国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首次用全人工合成的方法,获得了世界上第一个人造蛋白质——牛胰岛素结晶;首次采用化学合成与酶促合成相结合的办法,合成了核糖核苷酸片断,完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全人工合成;近年在高温超导研究方面一直在世界前列。实践表明,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上是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从而激发学生对国家的热爱。
二、进行积极的、成功事例教育渗透德育
化学的发展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化学家,他们取得的成就也是举世瞩目的。但是很多科学家在小时候的处境比现在的许多学生要差得多,但是通过自身努力最终取得了伟大成就。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科学家的介绍对学生进行成功教育,树立学生积极成功的自我意识。【案例二】以人物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成功教育
在介绍氯气的性质中,当介绍到氯气的发现者,英国化学家戴维时,让学生阅读有关戴维的资料:(节选)
从学徒到科学家
1778年12月17日,亨弗利·戴维出生在英格兰彭赞斯城附近的乡村。父亲是个木器雕刻匠。他5岁入学,是个淘气、贪玩的学生。他衣服的两个口袋,常常是一个装着钓鱼的器械,另一个装满了各种矿石,这是在离家不远的矿区拣的。1794年他父亲去世,家境更加困难了。为了谋生糊口,作为长子的戴维被送到当地一位名叫柏拉兹的医生那里当学徒。这项工作很符合戴维的志趣。他一方面充当医生的助手,护理病人,学习行医的本领,另一方面他必须天天调配各种药物,用溶解、蒸馏的方法配制丸药和药水,真正地操作化学实验仪器。这时他才明白自己的知识大浅薄了,于是开始勤奋地学习,抓紧空隙认真阅读拉瓦锡的《化学概论》等化学著作。通过学习,他做实验的内容和目的明确了,凡是著作中讲过的实验,他尽可能地一一试试。凡是好书他都设法借到,如饥似渴地阅读。遇到学识渊博者,他就主动求教„„。
戴维的一生成就巨大,发现的元素有几十种,同时发明了电解法制取钠、钾等元素,发明了瓦斯灯拯救了许多矿工的生命,最大的成就就是发现了法拉第的才能。
问题1:从以上的材料中你觉得戴维为什么会成功? 问题2:如果你是戴维,在当时的环境中你会怎么样? 问题3:从以上的材料对你有什么启示?
在高中化学课本中有关中外化学家有几十位,每一位化学家的成长史都是对学生教育的好素材,介绍著名化学家居里夫人发现镭的艰辛故事,侯德榜的生平事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习科学家们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敬业精神。介绍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成功,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和准确回收,以及我国“神舟”号火箭的载人技术的研制成功,无不凝结着科学家们共同努力奋斗的艰辛,学习科学家们团结协作、自力更生的精神。
三、进行环境问题的讨论进行德育教育
人类面临着两大环境问题:一是生态平衡的破坏;二是因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人类活动而导致了洪水泛滥、大气污染、海河污染、地球升温等,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因此在化学教育中教师可以结合课程设计一些环保知识。
【案例三】以事件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在二氧化硫的性质和应用的教学中有关酸雨的教学中让学生课前先自行调查二氧化硫气体的来源及其危害。课堂让学生把自己的调查的结果做一个汇报。
学生一:从生活中有关SO2的来源进行调查: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主要是由含硫燃料燃烧和生产工艺过程中采用含硫原料所产生的。原油、煤以及铁、铜、铅、锌、铝矿石等许多原料中都含有硫。煤和油等含硫燃料的燃烧、原油的炼制、金属矿石的冶炼等过程中,燃料和工业原料中的硫与氧结合,生成二氧化硫气体,排放到大气中,达到一定的量时,就会产生二氧化硫污染。
学生二:从SO2的危害进行说明:SO2是一种无色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会导致呼吸道炎症、支气管炎、肺气肿、眼结膜炎症等。同时还会使青少年的免疫力降低,抗病能力变弱。SO2在氧化剂、光的作用下,能生成硫酸盐气溶胶,硫酸盐气溶胶能使人致病,增加病人死亡率。研究表明,在低浓度SO2的影响下,植物的生长机能受到影响,造成产量下降,品质变坏。SO2对金属,特别是对钢结构的腐蚀。每年给国民经济带来很大的损失。据估计,工业发达国家每年因为金属腐蚀而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2%~4%。问题1:为了减少SO2的排放,你觉得你能做些什么? 问题2:为了减少为了减少SO2的排放,你有什么建议? 比如,盲目的使用和不合理施用化肥,是我国农村出现的普遍现象,农村化肥的平均使用量为378kg/km2,已成为化学施用量最多的国家之一。这一现象将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污染,未被利用的养份通过流失、淋漓、反硝化、吸附和浸蚀等方式进入空气,使环境受到污染。所有推广合理的耕作制度,减少化肥的施用量,增加有机肥的比例等,都是减少农业污染有效措施。如不用一次性筷子,尽量少用塑料杯、塑料袋等减少白色污染。通过教学,既培养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又可以引导学生树立起保护环境的意识,自觉环保的好习惯。
7.中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初探 篇七
语文教师必须结合本学科的特点, 充分发挥语文的思想性作用, 寓德育于智育之中, 因文悟道。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 较之其它学科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越性。鉴于此, 我们作以下几点尝试:
一. 巧设导语, 渗透德育思想
清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喜怒哀乐, 亦人心中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 谓之有境界。”导语是创设情感意境的突破口, 是改枯燥说理为激发兴趣、主动吸收的第一步。采用生动的导语, 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或情绪, 学生则会产生一种情感反射, 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 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情绪氛围和一种情感意境, 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如我在上《济南的冬天》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法国雕刻家罗丹说, 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来说, 不是缺少发现,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生活在自然中, 美几乎无处不在, 尤其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锦绣山河, 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在不同的地点, 不同的季节, 展现出不同的姿态。今天, 我们就来领略一下祖国大自然的美景。”这种诗话情景的导入方法能唤醒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并能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可见, 语文这门学科是离不开情感的渗透的。我们可以用壮美的祖国山河陶冶学生的情操, 我国地大物博, 幅员辽阔, 神奇壮丽的山川景色美不胜收, 而语文教材中描写祖国山川景色的课文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此, 在进行此类课文的教学时,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领略祖国河山的壮美, 更要启发学生挖掘作品中景物描写之外的更深刻的思想内容, 使学生在对祖国的锦绣山川欣赏、赞叹的同时, 陶冶学生的情操,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
二. 介绍背景, 渗透德育思想
语文教师每讲一篇课文, 都要把文章的时代背景讲述清楚, 阐明缘由, 启发学生联想文章内容而有所领悟。因此, 教师务必要在背景介绍上多用些心, 不但要教知识而且要育人, 如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中, 我的教学设计是用半节课的时间, 通过多媒体 (自制课件) 和电影 (《火烧圆明园》剪辑) 介绍圆明园的今况和被毁时代背景:始建于1709年, 历时150年陆续建成。这一世界园林艺术的伟大杰作, 分别于1860年、1900年遭英法联军、八国联军的野蛮的劫掠和焚烧, 使一代名园化为废墟。通过课文内容和我的史料介绍可知其辉煌景观和收藏的奇珍异宝, 成为当时世界最精美壮观的园林, 曾被誉为“万园之园”。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为什么会被毁灭?英法联军的罪行根源是什么?中国当年被侵略者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有了什么觉悟和进步?如何看待雨果的国际人文主义精神?这些问题学生都从我的背景介绍中深刻体悟, 由此激发了学生对侵略者的愤恨, 以及深思侵略者之所以胆敢如此为非作歹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落后、自大, 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 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 创设情境, 渗透德育思想
课文中丰富的情感、高尚的情操, 总是在字里行间凝铸着, 只有把握住教材中的情感, 在此基础上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 创设情境, 增强感染力, 才能达到陶治学生情操和净化学生心灵的目的。所以,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把学生带入一定情境中, 让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有机地结合, 从而受到教育。
在设计《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活动课的教学时, 我在“南京大屠杀”教学环节中渗透思想教育, 当时, 学生个个翘首凝视, 注意力集中, 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情境之中, 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树立了民族精神。当我用低沉、深情的语调痛诉美帝国主义撞毁我国军用飞机, 造成飞行员王伟牺牲的罪恶行径时, 学生各个更是义愤填膺, 议论纷纷, 我趁机诱导, 在雄壮的《国歌》声中, 让学生上讲台谈认识, 明确“落后就要挨打”的事实, 从而激发学生思考作为一个中国人, 究竟该如何热爱自己的祖国, 究竟该如何立足世界之林, 正所谓“入情、入理、才能入脑”。这样做, 实则是将学生从“小语文”的环境引入“大语文”的环境, 使语文课的德育教育回归生活, 让学生无论熟悉文本、思考问题, 还是直面死亡, 或者探讨“战争与和平”这样严肃的话题时, 都应与学生的间接、直接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因为“生活能使学生回到人的世界”。
四. 讲解内容, 渗透德育思想
语文课本里的每一篇课文, 就其内容而言, 都具有一定的政治思想内容。语文教学必须依据教学大纲, 利用必讲的每一篇文章, 在分析篇章结构, 阐明道理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教育。人们常说, 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 在《芦花荡》和《亲爱的爸爸妈妈》两课中, 我通过新闻回播和网络新闻链接, 让学生了解上个世纪有关日本对中国及东南亚各国的侵略, 重点提及“南京大屠杀”、“靖国神社”、“历史教科书”以及“在诺曼底登陆60周年纪念日, 德国总理施罗德站在诺曼底地区卡昂市‘和平纪念馆’门前, 发表了真诚认错感言”等内容, 让学生知道帝国主义在中国所犯下的罪行及今天一部分日本人的态度, 并体会世界人民对德国深刻反省本国的侵略罪行的真诚态度的宽恕和尊重。学生很快就领悟了文章内涵, 不知不觉中从思想上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从朱自清的《背影》中, 我教学生体会了博大深沉的父爱;从严春友的《敬畏自然》中, 我让学生了解宇宙的神秘奥妙, 认识到人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求得永远的发展;从周敦颐的《爱莲说》中, 我培养学生“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纯洁的精神;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 我要求学生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远大抱负。教师应借助课文, 挖掘德育精华, 通过讲解引导学生感悟, 理解, 思考, 让一篇篇短小精美的课文, 成为一股股精神的清泉, 濯亮学生的灵魂。
五. 分析人物, 渗透德育思想
中学语文课本里描写先进人物事迹的文章, 比比皆是。应该说, 语文课本里描写的先进人物, 都是学生的榜样。人们常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在讲课时, 对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进行分析, 用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去净化学生的心灵。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涌现了无数的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如女扮男装“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的木兰;“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的陆游;“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的辛弃疾;“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心里装着全县人民, 而唯独没有自己”的焦裕禄……这些英雄的气概荡人心魄, 可歌可泣。在他们身上, 闪烁着最耀眼、最动人、最可以世代相传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光辉。因此, 在分析描写这些人物的作品时, 应积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人物伟大的精神力量和人格力量, 久而久之, 使学生能真正辨别是非曲直、真善美丑, 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六. 营造模式, 渗透德育思想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给学生, 更应该通过课堂这个阵地为学生展示生活的各个方面, 引导他们认识真善美、假丑恶。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 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
如讲《岳阳楼记》, 我组织进行了演讲辩论、诗文朗诵、名著赏析等语文活动, 让课堂波澜起伏, 使学生的思维有张有弛, 激发了学生上课的兴趣, 提高了学习效率, 还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使学生在大量、直接的语文实践中, 经历感受体验“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 从而一扫传统语文课上一提思想教育学生懒洋洋、慢悠悠的气氛, 让你追我赶, 力争上游的气氛取而代之, 营造出一种新形势下的创新型的课堂模式, 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情境中受到思想教育的熏陶感染。
8.也谈小学语文德育渗透 篇八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德育;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教师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那么,如何才能将新课标的这一指示真正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呢?我个人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索。
一、在课文创作背景及作者的生平介绍中渗透德育
实践表明,学生只有对文章的写作背景或者作者的生平形成足够深刻的了解与认识,才能真正走进作者的心灵,才能设身处地地感受作者的情思,明确其创作目的。因此,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生平介绍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例如,在教学《难忘的一课》时,我就首先向学生介绍了这篇文章的具体创作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台湾被腐朽的清政府割让给日本,从此台湾进入被日本帝国主义强行占领的时期。在统治台湾的五十年中,日本强制台湾学校教日本的语言,想把台湾变成日本的。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台湾光复,台湾人民重新开始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语言与文化。这篇文章就是作者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亲眼看到的教师教孩子们学习祖国文字的感人情景。在此基础上,我又为学生设计了以下问题:台湾师生在学习祖国文字时面临着哪些困难?他们是怎样克服的?他们学习祖国文字的举动证明了什么?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带着这些问题认真阅读文章,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习,确保他们能在接受具体的知识点之前,率先对文章的思想感情形成初步认识。如此,通过文章创作背景的大致介绍既巧妙利用了素材,有利于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更好了解,同时又使学生在聆听文章创作背景以及自主思考的学习活动之中切实感受到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从而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民族自尊心德育落到了实处。
二、在教材插图的欣赏中融入德育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绘有诸多形象生动、特点鲜明同时又与具体课文主题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插图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特征,既契合小学阶段学生的主观学习特征,满足了他们活泼好动、好奇、乐于探究的学习心理,同时,又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自身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有利于从整体上提升学生对整篇文章的认识度与理解度。
鉴于插图在语文学习中占据着如此的重要地位,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尝试以插图为突破口,在引导学生进行欣赏与品析的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渗透德育。以我自身为例,在教学《清明上河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教材中关于清明上河图的插图,随后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出示了反映北宋经济繁荣景象以及优美自然风光的幻灯片,并配之以对清明上河图这幅经典作品特点、风格、价值等的详细讲解。以此,在使学生感叹于画家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画卷中的高超绘画技巧之外,能从中更加鲜明、生动地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聪明才智,从而激发起他们内心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在课文的详细解析中引入德育
思想感情是一篇文章的精髓所在,文章的语言文字及具体表达则是内在思想感情的外在表达。两者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在课文的详细讲解中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内在思想感情,能切实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情感教育。
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我通过向学生认真阐述文字“碰壁”的内涵,引导学生深入体会鲁迅先生的内心世界:“四周围黑洞洞的”反映的是当时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的社会,“碰壁”则是指鲁迅先生在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时遇到的挫折及反动势力对他的种种迫害。鲁迅先生在回答时运用了反问与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了鲁迅先生对反对统治的憎限以及勇于同社会黑暗势力进行顽强斗争,不屈服于困难与挑战的乐观革命主义精神。如此这般,通过对课文具体内容的详细分析就使得学生清晰、深刻地感悟到鲁迅先生面对白色恐怖坚持斗争、忠于革命、忠于人民的高尚情操与伟大情怀,有利于他们受到革命精神及革命理念的熏陶及教育。
我们小学语文基层教师要承担起“教书”的义务,更要担负起“育人”的伟大职责,真正在做到“教书”与“育人”完美统一的同时,促进学生学科基础知识与自身道德综合素质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宋贵.教书育人,润物无声: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4(02).
9.语文德育渗透案例 篇九
一、学生起点分析:
通过前几节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通过分析简单问题中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列出方程解应用题,初步掌握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但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常常会遇到一下困难,就是从题设条件中找不到所依据的等量关系,或虽能找到等量关系但不能列出方程。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课以“希望工程”义演为例引入课题,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借助列表的方法分析问题,体会用图表语言分析复杂问题表达思维方法的优点,从而抓住等量关系“部分量之和等于总量”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抽象的符号变换应用等活动,展现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因此,本节教材的处理策略是:展现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方程——检验解的合理性。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借助表格学会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体会间接设未知数的解题思路,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必须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题意。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希望工程义演中的数学问题的探讨,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同时,从情感上认识希望工程,懂得珍惜今天的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四、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景引入;第二环节:活动探究;第三环节:运用巩固;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景引入 内容:出示七幅图片如下:
引入“献爱心”活动。
出示教材情境:某文艺团体为“希望工程”募捐组织了一场义演,共售出1000张票,筹得票款6950元.成人票与学生票各售出多少张?(图如上)什么是“希望工程”?
“希望工程”是一项扶贫工程,通过社会集资,帮助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继续学业,改变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促进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目的:1.培养学生的爱心;2.通过与贫困地区学生的对比,让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多做贡献。让学生在一个比较熟悉的氛围中接触学习主题,有利于他们启动思维。
第二环节:活动探究
内容:教材中的问题情境。请两位同学就自己对教材中问题的理解,把这个场景表演一下,并分析题目中的每一句话所包含的含义、数量关系、等量关系,以及在这个问题中,售出1000张票的意义是什么?怎样理解票款6950元?根据题目中所给的条件,你能求出哪些量?
目的:题目以短剧的形式出现,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了题意。让学生将应用题中的场景,模拟到现实生活中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悟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了解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必要性.活动注意事项:本节内容通过一幅问题情境图展示题目中的一些数量关系,需要学生把书中的文字叙述与卡通图结合起来,才能组成一道应用题,在这里应引导学生学会读图、审题,学生在表演时,教师要关注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题意,题目中的已知条件的含义和数量关系等是否交待的清楚、明了,不要只流于热闹的形式。当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可以建议他们采用表格的形式加以分析,从而达到列方程、解决问题的目的。由于,在前几节课应用题的学习中,一般采用直接设未知数法,即当问题中的未知量只有一个时,求什么就设什么为x;而这里首次采用间接设未知数法,即当问题中所求的未知数不止一个,而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也不止一个,所以一些学生必然会遇到困难,这时,才使学生真正感到,列表分析法对于解题的重要性,从而接受这样一种新的分析应用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让学生体会间接设未知数解方程的思路,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
进一步的问题:
1.请大家回忆一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难,你是如何克服的?
效果:学生的答案主要围绕以下点:1).在前几节课应用题的学习中,求什么就设什么为x;而本题中所求的未知数不止一个,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也不止一个,比前面的问题复杂,在分析问题时理不清楚数量关系时,是表格帮了忙。
2).发现本题含有两个未知量,两个等量关系,可以把其中一个未知量设为未知数,另一个未知量就用其中的一个等量关系表示为含未知数的代数式,而另一个等量关系则用来列方程.
通过交流大家发现本题含有两个未知量,两个等量关系,可以把其中一个未知量设为未知数,另一个未知量就用其中的一个等量关系表示为含未知数的代数式,而另一个等量关系则用来列方程.那么,看看刚才我们利用等量关系1设未知数,用等量关系2列方程,还有其他的解题方法吗?
2.比较两种解题方法,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目的:虽然解法一要比解法二优化的多,但仍需让学生通过亲手计算,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前面提到的含有两个未知量,两个等量关系,可以把其中一个未知量设为未知数,另一个未知量就用其中的一个等量关系表示为含未知数的代数式,而另一个等量关系则用来列方程是如何实施的;解法一的求解过程比较简单;不论选择哪种方法,在解题前,首先要明确数量关系,而在这里运用列表法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工具。
注意事项:学生也许会有这样的认识,解法一是直接设法,而解法二是间接设法,直接设法一定比间接设法简单。其实不然,教师应适时地指导学生,辩证的看待问题,如可以让学生尝试解上题中所得的学生票款和学生票款各多少元,学生通过比较得出,这里运用直接设法,要比用间接设法求解的难度大。同时,让学生体会间接设未知数解方程的思路。
3.在以上问题中,如果票价和票的总数不变,票款能不能是6930元或6932元?如果你认为可能,请你分别求出学生票、成人票各售出多少张呢?如果你认为不可能,请说明为什么?
目的:加强学生在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必须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实际。
第三环节:运用巩固
内容:提供补充问题:1.一个办公室有五盏灯,其中有40瓦和60瓦两种,总的瓦数是260瓦, 则 40瓦和60瓦的灯泡各有多少个?
2.将苹果分给若干个小朋友,每人8个余14个,每人9个,则最有一个小朋友得6个,问小朋友有几个人?
3.地板砖厂的原料是有白土、沙土、石膏、水按25:2:1:6的比例配制搅拌而成,现已将前三种料称好,共5600千克,应加多少千克的水搅拌?前三种料各称了多少千克?
目的:给学生提供进一步巩固对建立方程模型的基本过程和方法的熟悉机会。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内容:1.通过对“希望工程”的了解,我们要更加珍惜自己的学习时光,并尽力去帮助那些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
2.遇到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时,我们可以借助表格分析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借此列出方程,并进行方程解的检验.
3.同样的一个问题,设未知数的方法不同,所列方程的复杂程度一般也不同,因此在设未知数时要有所选择.目的:让学生通过自我反思性活动增强对相关知识和方法的理解水平。感受到数学的作用。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五、教学反思:
10.思想品德课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篇十
第二目:《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苏文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我国必须加快发展科学技术的步伐。了解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任重道远。知道科教兴国战略的含义及意义。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意义。
通过学习,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形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科教兴国战略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为祖国强大而努力学习现代化科学知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科教兴国战略的含义和意义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
1让学生自主学习,阅读“国情导读”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主体知识部分,整理出知识点,构建知识网络。
2、创设情景,展示资料,让学生探究本课的重难点,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提出的本课疑难问题,师生共同研究。
四、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有关我国科技的成果和教育发展的数据资料。
五、教学教程
(一)课前探索究
请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第三单元第三课第二目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课本P85至P86。结合学习的内容思考如下问题:
1、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是什么?
2、教育的重要性是什么?
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含义及关键是什么?
(二)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观看投影片,展示我国最新的科技成果:“常娥二号”发射、时速350公里的武汉——广州高速铁路运营、我国首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支线飞机ARJ21-700。其次让学生阅读我国教育发展的成就(有关数据资料)。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在科技和教育方面取得的成绩与国家实施哪一项战略分不开呢?引出新课: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三)师生互动
1、构建知识框架、剖析典型概念。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分析,归纳要点。
(1).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板书)
(2).我国科学技术取得的成就与差距(板书)(3).教育的功能、作用(板书)
(4).我国教育取得的成就与差距(板书)
教师启发学生讨论:把以是四个方面的知识点综合起来,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即国家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也就是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板书)
(5).科教兴国战略的含义、关键(板书)
教师启发学生:这个问题还可以设计成另外一个问题?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几方面去思考。答案是如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板书)
(6)、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的意义(板书)学生讨论: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我们中学生应当怎么办?
2、自主研究例题(教师投影出例题,让学生先自主完成后再公布答案)2010年1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胡锦涛向获得2009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谷超豪、孙家栋颁发奖励证书。温家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发表重要讲话。
(1)上述材料说明我国在实施什么战略?(2)说明国家为什么要重奖科技人才?
(3)我们青少年学生应怎样为我国科技的发展做出贡献?
(四)课堂总结(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教师点拨)
本课主要问题:1.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2.如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六、课后作业
1.民族振兴的基石()
A、教育 B科学技术 C改革开放 D科技创新产和教育创新 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是()
A.改革开放政策
B.落实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 C.教育
D.科学技术 3.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
A.教育
B.科学技术
C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D人才
4.“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下列选项中有利于少年培养创新精神的是()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②敢于向书本知识挑战 ③积极参加小发明、小制作活动④记住课本知识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③④
5.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中,科技进步贡献率在世纪之初仅为5%—10%,到五六十年代上升到50%,今天已高达60%—80%。这表明()A.现代科技已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B.国际竞争实质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C.教育具有培养人才、发展科技的功能
D.科技是开拓、带动、创新生活力的重要动力 6.自2001年以来,我国就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励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这一政策体现了:()
①我国正在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②我国大力推行、积极鼓励科技创新
③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④“四个尊重”方针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7.我们中学生要成为创新性人才,就要()
①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② 放弃学习,专心搞发明创造 ③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④ 培养创新的兴趣和好奇心 A.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8.在“十一五”规划中,中央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摆在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中国制造业要完成“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而要实现这一跨越,我国必须()
①坚持科教新国战略 ②走自主创新道路 ③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④依靠对外开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过多过快增长给经济社会带来了沉重压力;要“变人口压力位人才优势”,我国应实施的战略是()A.可持续发展战略
B.经济社会发展的“三步走”战略 C.西部大开发战略
D.科教新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10.胡锦涛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只有把握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真抓实干,急起直追,才能把握先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这是因为()①当前国际竞争,其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②科技进步与创新就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
③这是赶超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
④科学技术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二、辨析题
坚持经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
三、.实践探究题
.材料一:目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我国设备投资有60%以上要靠进口。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一批重大的自主创新成果:“两弹一星”横空出世,神舟飞船、超级杂交水稻、探月工程„„ 阅读材料后,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说明了什么?
2、要解决材料一中的问题我国应该怎么办?
3、针对上述材料,我们青少年应怎么做?
七、教学后记
课堂教学中,可取之处:
一、课堂氛围民主、和谐,师生情感交流自然、充分。
二、关注时事,渗透时事教学,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激发了学生兴趣,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11.小学语文教学德育的渗透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德育 渗透
小学语文渗透着德育内容,对学生德育情感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场所是课堂教学,那么小学生的德育情感培养的主要场所也就是课堂教学。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隐身发挥,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教学与实际相结合等,通过这些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德育情感的培养。
一、充分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小學语文教材的编排一定要适合学生年龄的特点,由于小学生这个年龄段的特点,他们很容易受兴趣的影响,因此在编排教材时应该体现时代性、趣味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材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但是它们拥有者共同的教育目标,教材中思想内涵丰富、鲜明地反映出善恶美丑、是非好坏、描绘出我国的大好山河等等。小学生是否能够深刻理解小学语文教材的意图,小学语文教师是关键。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能够将教材准确地把握好,将编写者的编排意图充分领悟出,将教材中的道德因素充分挖掘出来,从而使小学生能够判断是非对错、善恶美丑。例如,小学六年级的《示儿》,教师让学生反复读这篇文章,同时提出一些相关问题,如“这里的梦仅仅是诗人夜里做的梦吗?”等等,让学生着重诵读“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个爱国诗句,从诗人的诗句中深刻体会诗人的爱国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有目的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思想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充分地挖掘出来,正确引导小学生的道德。
二、通过引申发挥进行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中故事性文章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目的不仅仅只是对这些故事进行讲述,还应该将其故事中的思想引申发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也就是说,通过叙事性文章推理出其哲理,让学生深刻领悟。例如,五年级语文教材《书圣王羲之》一文中,重点描述了王羲之学习书法的艰苦,他之所以最终成功获得书法家的称号是通过他不断努力得来的。通过对课文的讲解,教师要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里面所要表达的哲理,让他们知道成功不是那么容易的,不是投机取巧就可以实现的,是要经过不懈努力得来的。教师要通过引申发挥,让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够充分地体现德育功能。
三、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激发道德情感
小学生如果有不良的道德行为,往往是由于各方面的压力,他们总是认为教师和学生都不愿意跟他们交流沟通,所以,即使有教师和学生主动与他们接触,但是他们为了保护自己,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或者对抗的态度。对于小学生的这种行为,教师要能够充分理解他们,不要放任不管,对这种学生失去辅导的信心。小学语文教学要求调动起学生的互动性,加强他们之间的沟通,实现相互扶持,渗透道德教育,纠正那些具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课前的几分钟时间,与学生进行零距离沟通,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与学生做好交流,共同来学习课本共同深入解读课文内容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与实际相结合来渗透德育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能够体会的思想都是比较直观的,对于一些抽象的事物理解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所教知识或者思想融入到实际中去是一种较好的而且也是小学生容易接受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在学习《站起来》这一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主人公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永不被打倒,一次次站起来的那种毅力和勇气。然后联系实际,现在的孩子都是家中的宝贝,家长们都不愿让孩子承受一些压力,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将孩子的未来都已经规划好,每当孩子遇到一点问题和困难时,不让孩子试图去面对、去解决,而是代替孩子解决。这种教育方式,导致现在很多孩子每当独自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垂头丧气,或者怨天尤人。而在这种环境下,教师应该将教材中的坚强毅力以及遇到困难不轻易放弃的韧劲,让学生去学习、去领悟,使他们能够自己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难。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德育中的新思想、新特征准确把握住,将其引入到实际教学中,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语文教学中德育的存在,并渗透到小学生的心灵中,这样就肯定能够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道德教育目标,培养学生道德情操。
参考文献
[1]韩菊芳 浅议语文学科中的德育渗透[J].才智,2010,(04) 。
[2]王淼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7,(08)。
12.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篇十二
语文教学强调“文道统一”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在语文教学工作中要有机渗透德育, 实施德育教育与语文课程资源的有机连接与整合, 在我们的教育对象身上塑造出适应未来社会所必须的素质、品格、能力。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一、在拼音教学中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第一册的汉语拼音教材中的每一个声母、韵母和音节都配备了有趣的图画。如教学音节“fa mu”时, 我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并启发学生, 问:“图画上画着谁, 在干什么?”“工人叔叔在伐木”。“树木对我们人类可有用了。谁能说说树木能给人类带来什么益处?”待小朋友畅所欲言后, 我接着问:“树木对我们人类有这么大的好处, 我们应该怎样做?”这样不仅让学生动脑、动口, 强化了语言训练, 而且从小就培养了孩子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在生字教学中渗透德育
在生字教学过程中也可以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教《乌鸦喝水》一文中的“办”字时, 我先让小朋友思考, 为什么“办”字中间是个“力”字, 左右为什么都加一点呢?有的小朋友说:“办事情要用力气, 所以‘办’字中间是‘力’字, 用了力就会流汗, 旁边的两点就是汗珠。”接着我相机诱导学生:“要把一件事情办好, 我们应该怎么做?”预习过课文的一名学生做出了巧妙的回答:“我们要做事情, 就得多动脑筋, 多想办法, 认真去干, 这样就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这样的识字教学不仅避免了简单机械的音形义的解说, 而且使学生增长了知识, 懂得了道理, 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给我们讲述了感人的故事, 传授我们知识, 或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 或激发我们的美好感情。如在《我不能失信》一文的教学小结时, 我引导学生复述“宋庆龄不随父母去伯父家做客, 而独自在家等待约好的小珍”的故事, 从而教育学生做人要诚实守信、言行一致。
四、在写作训练中渗透德育
写作不仅可以体现一个人的知识和才能, 还能反映一个人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在写作训练中, 依据不同的题型和题材, 注重对学生加强道德品质教育。
为了使学生了解家乡的变化, 我带领学生参观、了解家乡鄢陵在调整种植业结构和大力发展花卉产业、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13.一元一次方程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篇十三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借助表格学会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体会间接设未知数的解题思路,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必须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题意。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希望工程义演中的数学问题的探讨,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同时,从情感上认识希望工程,懂得珍惜今天的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二.重点难点
重点:会找到数量关系的等量关系。难点:分析数量关系的等量关系。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 内容:出示七幅图片如下:
出示教材情境:某文艺团体为“希望工程”募捐组织了一场义演,共售出1000张票,筹得票款6950元.成人票与学生票各售出多少张?(图如上)什么是“希望工程”?
“希望工程”是一项扶贫工程,通过社会集资,帮助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继续学业,改变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促进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设计意图:1.培养学生的爱心;2.通过与贫困地区学生的对比,让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多做贡献。让学生在一个比较熟悉的氛围中接触学习主题,有利于他们启动思维。
(二).活动探究 内容:教材中的问题情境。请两位同学就自己对教材中问题的理解,把这个场景表演一下,并分析题目中的每一句话所包含的含义、数量关系、等量关系,以及在这个问题中,售出1000张票的意义是什么?怎样理解票款6950元?根据题目中所给的条件,你能求出哪些量? 目的:题目以短剧的形式出现,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了题意。让学生将应用题中的场景,模拟到现实生活中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悟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了解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必要性.活动注意事项:本节内容通过一幅问题情境图展示题目中的一些数量关系,需要学生把书中的文字叙述与卡通图结合起来,才能组成一道应用题,在这里应引导学生学会读图、审题,学生在表演时,教师要关注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题意,题目中的已知条件的含义和数量关系等是否交待的清楚、明了,不要只流于热闹的形式。当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可以建议他们采用表格的形式加以分析,从而达到列方程、解决问题的目的。由于,在前几节课应用题的学习中,一般采用直接设未知数法,即当问题中的未知量只有一个时,求什么就设什么为x;而这里首次采用间接设未知数法,即当问题中所求的未知数不止一个,而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也不止一个,所以一些学生必然会遇到困难,这时,才使学生真正感到,列表分析法对于解题的重要性,从而接受这样一种新的分析应用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让学生体会间接设未知数解方程的思路,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进一步的问题:
1.请大家回忆一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难,你是如何克服的?
效果:学生的答案主要围绕以下点:1).在前几节课应用题的学习中,求什么就设什么为x;而本题中所求的未知数不止一个,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也不止一个,比前面的问题复杂,在分析问题时理不清楚数量关系时,是表格帮了忙。
2).发现本题含有两个未知量,两个等量关系,可以把其中一个未知量设为未知数,另一个未知量就用其中的一个等量关系表示为含未知数的代数式,而另一个等量关系则用来列方程.
通过交流大家发现本题含有两个未知量,两个等量关系,可以把其中一个未知量设为未知数,另一个未知量就用其中的一个等量关系表示为含未知数的代数式,而另一个等量关系则用来列方程.那么,看看刚才我们利用等量关系1设未知数,用等量关系2列方程,还有其他的解题方法吗?
2.比较两种解题方法,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虽然解法一要比解法二优化的多,但仍需让学生通过亲手计算,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前面提到的含有两个未知量,两个等量关系,可以把其中一个未知量设为未知数,另一个未知量就用其中的一个等量关系表示为含未知数的代数式,而另一个等量关系则用来列方程是如何实施的;解法一的求解过程比较简单;不论选择哪种方法,在解题前,首先要明确数量关系,而在这里运用列表法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工具。
注意事项:学生也许会有这样的认识,解法一是直接设法,而解法二是间接设法,直接设法一定比间接设法简单。其实不然,教师应适时地指导学生,辩证的看待问题,如可以让学生尝试解上题中所得的学生票款和学生票款各多少元,学生通过比较得出,这里运用直接设法,要比用间接设法求解的难度大。同时,让学生体会间接设未知数解方程的思路。
3.在以上问题中,如果票价和票的总数不变,票款能不能是6930元或6932元?如果你认为可能,请你分别求出学生票、成人票各售出多少张呢?如果你认为不可能,请说明为什么?
目的:加强学生在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必须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实际。
(三)运用巩固
内容:提供补充问题:1.一个办公室有五盏灯,其中有40瓦和60瓦两种,总的瓦数是260瓦, 则 40瓦和60瓦的灯泡各有多少个? 2.将苹果分给若干个小朋友,每人8个余14个,每人9个,则最有一个小朋友得6个,问小朋友有几个人?
3.地板砖厂的原料是有白土、沙土、石膏、水按25:2:1:6的比例配制搅拌而成,现已将前三种料称好,共5600千克,应加多少千克的水搅拌?前三种料各称了多少千克?
目的:给学生提供进一步巩固对建立方程模型的基本过程和方法的熟悉机会。
(四)课堂小结
内容:1.通过对“希望工程”的了解,我们要更加珍惜自己的学习时光,并尽力去帮助那些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
2.遇到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时,我们可以借助表格分析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借此列出方程,并进行方程解的检验.
3.同样的一个问题,设未知数的方法不同,所列方程的复杂程度一般也不同,因此在设未知数时要有所选择.目的:让学生通过自我反思性活动增强对相关知识和方法的理解水平。感受到数学的作用。
【语文德育渗透案例】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德育渗透论文-德育01-11
让德育渗透语文课堂07-05
二年级语文渗透德育08-04
初中语文德育渗透总结10-25
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教案11-07
小学语文课堂渗透德育11-12
六年级语文德育渗透12-10
语文科德育渗透总结09-30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10-21
初中语文德育渗透工作计划范文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