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基自评报告

2024-10-31

两基自评报告(精选7篇)

1.两基自评报告 篇一

琼阔如克小学“两基”(普九)工作自查报告

“两基”的巩固和提高是我国实行科教兴国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对青壮年文盲的扫除,高标准、高质量地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是“两基”工作的首要目标和重要任务。为全面实现这一任务,推进素质教育,我校始终坚持“两基”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动摇的工作原则,调整工作思路,将工作重点放在巩固、提高上,强化行为,做到加强领导思想不放松、工作不停、投入不减、指标不降、狠抓落实,使我校“两基”成果得到了进一步巩固提高。现本着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对2009-2010学年“两基”工作进行认真细致的自查。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琼阔如克小学,分民汉两个语系,隶属于托克逊县教育局,位处托克逊县北大街河北,校园占地面积18269.2平方米,教学楼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其中硬化面积4000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5500平方米,学校共有教学班18个,在校学生数为680人;平均班容量为37.8人。

二、自查达标情况(满分:117.5分,自评分:114.1分)

(一)普及程度(满分:22分,自评分:22分)A1-B1-C1: 适龄儿童入学率(赋分4分)

标准:城市和县政府所在地100%,农村98% 以上,牧区97%以上。

小学学段适龄儿童入学人数为365人,全部入学,入学率均为100%。

自评分:4分

A1-B1-C3:残疾儿童入学率(赋分4分)

标准:城市和县政府所在地80%,农牧区60%以上。无适龄残疾儿童及少年。自评分:4分

A1-B2-C4: 辍学率(赋分4分)

标准:城市和县政府所在地1%,农牧区1.5%以上。全部入学,无辍学学生,辍学率为0。自评分:4分

A1-B3-C6: 15周岁人口中初等教育完成率(赋分4分)

标准:城市和县政府所在地99%,农牧区95%以上。

2009-2010学年15周岁少年人数为65人,全部毕业升入初中,达标率100%。

自评分:4分

A1-B4-C8: 15周岁人口中文盲率(赋分6分)标准:城市和县政府所在地1%,农牧区2%以上。

2009-2010学年15周岁人口中无文盲、半文盲,达标。自评分:6分

(二)师资水平(满分:20分,自评分:20分)

A2-B5-C9: 小学专任教师任职条件达标率(赋分5分)标准: 95%以上。

小学专任教师47人,获得小学三级以上职称的教师47人,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47人,达标率100%。

自评分:5分

A2-B6-C11: 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赋分5分)标准: 95%以上。

小学专任教师47 人;学历合格率为100%;取得继续教育合格证书人数为47 人,继续教育合格率100 %。

自评分:5分

A2-B7-C13: 小学新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赋分5分)标准: 达标率100% 小学新任教师5名,获得中专以上学历的教师5名,其中获得教师资格证的教师有5人,非师范中专以上毕业学历的教师2名,获得教育学、心理学证书的教师2名。

自评分:5分

A2-B7-C15: 小学校长岗位培训率(赋分5分)标准: 100% 校长均已经过校长岗位培训,持证上岗率为100%。自评分:5分

(三)办学条件(满分:22.5分,自评分:22.5分)A3-B9-C17:小学设臵(赋分2.5分)

标准:达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义务教育实施办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的:合理设臵学校,方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小学的服务半径不超过三公里。班额以《小学管理规程》规定为准。

学校设臵合理,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学校共有教学班18个,在校学生数为680人;平均班容量为37.8人。班额符合《小学管理规程》的规定。

自评分:2.5分

A3-B10-C19: 小学校舍达标率(赋分2.5分)

标准:县政府所在地95%,农牧区80%以上小学达到规定标准。学校校舍总面积为18269.2平方米,校舍总建筑面积为3500平方米,校舍达标率为100%。校园硬化面积4000平方米,绿化面积5500平方米,生均绿化面积为8.09平方米。

自评分:2.5分

A3-B11-C21: 学校危房(赋分5分)

标准:学校无危房,出现危房能够及时消除,杜绝中小学生人身安全事故。

无危房,危房率为0。自评分: 5分

A3-B12-C22:小学教学仪器配备、电教器材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设备配齐率(赋分2.5分)

标准:县政府所在地小学和乡、镇、场中心小学95%以上小学达到规定标准。

2009-2010学年数学教学器材应配备种类29种,数量411个,实配备种类58种,数量781个,种类配齐率100%.2009-2010学年科学教学器材应配备种类105种,数量1059个,实配备种类166种,数量1933个,种类配齐率158%。

2009-2010学年实验教学器材应配备种类166种,数量1993个,实配备种类166种,数量1993个,种类配齐率100%。2009-2010学年电教器材应配备种类7种,数量17个,实配备种类1种,数量1个,种类配齐率14.28%,2009-2010学年信息技术器材配备种类1种,数量1个。2009-2010学年美术教学器材应配备种类28种,数量169个,实配备种类25种,数量106个,种类配齐率89.2%。数量配器率62.7%。

教学仪器配齐率至今已达100%。自评分:2.5分

A3-B13-C24:小学图书资料配齐率(赋分2.5分)

标准:县政府所在地学校95%以上。2001年后每年递增5%,逐步达到100%。

2009-2010学年图书应配备种类5种,数量10200本,实配备种类5种,数量11019本,种类配齐率100%.当年总价100944.05元

自评分:2.5分

A3-B14-C26:小学音乐、美术配齐率(赋分2.5分)

标准:县政府所在地小学和乡、镇、场中心小学95%以上小学达到规定标准。

2009-2010学年音乐教学器材应配备种类30种,数量112个,实配备种类92种,数量100个,种类配齐率32%.数量配齐率112%。总金额14828元,当年金额14828元。

自评分:2.5分

A3-B15-C28:小学体育、卫生设施配齐率(赋分2.5分)标准:县政府所在地95%以上小学达到规定标准。

2009-2010学年体育教学器材应配备种类38种,数量750个,实配备种类38种,数量757个,种类配齐率100%。总金额35229元,当年金额35229元。

2009-2010学年卫生设施教学器材应配备种类66种,数量86个,实配备种类53种,数量59个,种类配齐率100%。总金额10978元,当年金额10978元。

自评分:2.5分

A3-B16-C30:小学劳动基地及设施配齐率(赋分2.5分)标准:劳动基地县政府所在地80%以上小学达到规定标准。劳动器材设施:县政府所在学校100%。

2009-2010学年劳动基地应配备种类71种,数量1143个,实配备种类44种,数量754个,种类配齐率62%,数量配齐率66%。总金额23557元,当年金额23667元。

自评分:2.5分

(四)经费(满分:13分,自评分:13分)A4-B17-C32:财政对教育部拨款(赋分4分)

标准:财政对教育拨款增长高于财政支出的增长,且逐年增长。2009为319.85万元,拨款逐年增长,且增长高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其比例逐年增长。

自评分:4分

A4-B18-C33:生均教育事业费(赋分4分)标准:生均教育事业费高于上年水平。

生均教育事业费分别为4703.68元,逐年增长,且生均教育事业费高于上年水平,其比例逐年增长。

自评分:4分

A4-B19-C35:生均公用经费(赋分5分)标准: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按原标准执行。2009年为300元,生均公用经费达标。自评分:5分

(五)管理与质量(满分:40分,自评分:36.6分)A5-B22-C41:领导定点联系学校(赋分4分)

标准:有制度并落实,能解决实际问题。坚持依法治校。县委县教育局领导定期到我校,对学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指导并协助学校解决问题和困难,学校将“两基”工作始终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成立了“两基”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校长负责“两基”工作,每学年初、学年末均定期召开“两基”工作会议,做到工作有计划、有安排,有检查、有总结。将“两基”工作责任到人、落实到位。因缺少文件资料。

故此项自评分3.9分。

A5-B22-C42:继续教育社区教育(赋分4分)

标准:有教师继续教育、社区教育的规划、投入并组织落实。学校制定了教师继续教育、社区教育的规划,并逐年增加投入。组织全体教职员工认真学习,明确“两基”工作的历史意义和具体操作程序,使“两基”工作成为全校性活动,步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家长学校开课情况不足,但比前两年略有进步。

自评分3.5分。

A5-B23-C43:规章制度(赋分4分)

标准:百分之百建立规章制度并落实,努力创建文明学校。我校属城乡结合部学校,生源大多来自周边的农村贫困家庭和外来打工人员,在学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并狠抓落实,从而使学校教学秩序井然,校纪严明。几年来,我校曾获“县级五好党支部”,“绿色学校”、“县级德育达标学校”“县级巾帼建功”先进集体、“锐丰杯”职工文艺汇演三等奖、先进基层党

组织、民族团结先进单位,地区级“精神文明单位”,“巾帼文明示范岗”的光荣称号,近期,我们又获得了“地区级德育达标示范校”的光荣称号,并顺利通过自治区德育达标学校的验收。2008年荣获“地区级青少年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并通过“地区级文明单位复验”学校对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良好,但微有不足。

自评分3.8分。

A5-B23-C44:后勤管理(赋分3分)

标准:后勤部门为教育服务,校园四化落实。

我校校园布局合理,教学区与运动区分区明确,校园内有各种宣传橱窗、板报,校内道路平直,干道、通道均为砖或水泥路面;操场平整,分别设有足球场、篮球场各一个,跑道全长200米,直道100米,另外设有体育器材单、双杠、爬梯等。学校有九大室,设备先进齐全。行政用房齐全,教学办公设备达到了县级标准化水平。近三年来,先后在校园建设方面我校自筹资金,投工投劳万余人次,铺垫土方5000多方,硬化地面4000多平方米,种花种草面积2800多平方米,新修校大门、警卫室、远程教育防风墙、升旗台、小花池等。同时我校还积极利用外援资金为我校购买了50台吊扇,25套课桌椅。为了使校园建设实现“四化”,培养学生爱护校园、美化校园的意识,使学生从小就养成讲究卫生,不随手丢垃圾的良好习惯,班主任利用班队会向学生宣传植树造林、爱护花草树木、果皮纸屑袋袋入桶、绿化校园、美化校园的环保教育,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校园文化建设已初具规模。

自评分:3分

A5-B24-C45:转变观念(赋4分)

标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教师在教学行为上能体现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明确教育教学工作要以人的发展为本。努力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和人际关系,不苛求学生,激励学生主动发展。学校的“双语教学”越来越规范,不断的转变教学观念,努力适应社会的发展。但个别教师还不能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故扣0.5分。

自评分:3.5分

A5-B24-C46:师德建设(赋4分)

标准:教师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热爱尊重学生,无体罚学生现象。

教师能主动学习,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学历培训、继续教育,主动参与教学改革,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无体罚侮辱学生现象,能从学生发展出发规范自己的行为。但由于条件的限制,教育教学思想,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故扣0.5分。

自评分:3.5分

A5-B25-C47:思想品德养成教育(赋4分)标准:德育有计划,渠道畅通。

学校德育工作有计划,各年级形成了一定的递进层次,能够反对非法宗教活动,反对迷信,不信邪教,相信科学,维护民族团结。班队活动均能按计划及标准进行,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学校环境良好。能保持自治区德育达标学校的风采。但共青团活动次数不足。故扣0.2分。

自评分:3.8分

A5-B25-C48:课堂教学改革(赋6分)

标准:课堂教学要实施素质教育,做到有要求、有检查。在教学目标中能够重视情感、能力、知识、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要求,课堂教学体现以教学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交给方法,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能积极学习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电教手段提高效率,全体学生能达到新课程标准和学科要求。课堂教学检查不够细致,创新不足。故扣0.5分。

自评分:5.5分

A5-B26-C49:学生全面发展(赋4分)

标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措施落实。认真贯彻教育部及自治区颁布的课程计划。

学校开齐开足课程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无违背教学常规现象,校领导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每年召开全校运动会和文艺汇演,坚持两课两操、晨检、体检。学生体育成绩合格率均为95%以上,学生坚持参加劳动和社会实践,每学期两次,每次有计划、有总结。有学生兴趣小组,参与率达到80%以上,有指导教师、计划、场所、时间、器材。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区服务量不足。故扣0.7分。

自评分:3.3分

A5-B26-C50:面向全体学生(赋3分)

标准:课内外环境宽松和谐,实现共同发展与差异发展相统一,培优补差,措施落实。

学生情绪活泼愉快,课内外环境宽松。努力发现学生的优势和潜能,因材施教,有各班各学科、计划,班本课程百花齐放,实施有成效,学期末有总结。培优补差效果较好,但仍有个别待进生,面向全体学生工作材料不齐全。故扣0.2分

自评分:2.8分

三、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教学设施、办公条件、仪器设备、电教设备等配备时间较晚,各方面工作开展的效率和质量还有待于改进。

四、今后工作的思路

1、继续加强“两基”的工作力度按照教育部《关于认真做好“两基”验收后巩固提高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认真做好“两基”巩固提高工作,提高认识,制定规划,不断提高我校“两基”工作的整体水平。

2、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上级部门指导下,大胆创新、深化改革,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管理,建立教师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用人机制,使大批人才可脱颖而出,为“两基”工作高效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3、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继续深化以科研为契机,积极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和“双语”工作,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抓住机遇、创出特色,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创建文明校园和高质量的标准化学校。

琼阔如克小学两基工作领导小组

2010年12月

2.两基自评报告 篇二

张掖一中:从点到面, 夯实校园“两基”路

“‘两基’迎国检不仅是对学校发展的一次高规格评估, 也是促进学校持续发展的机遇。”基于这样的认识, 张掖一中把“两基”迎国检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 从组织领导小组到建立领导机制, 从员工培训到外出参观学习, 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对外宣传, 该校对各项工作都作了全面周全的部署, 确保“两基”迎国检各项工作不走过场。

走进张掖一中校园, 印有“巩固提高‘两基’成果, 积极迎接‘两基’国检”字样的大幅标语格外醒目。浓厚的迎国检氛围让我们感受到, 该校师生一直都在致力于实施素质教育, 实施绿色教育, 提高巩固“两基”成果。

为落实“两基”迎国检工作, 该校从健全组织机构入手, 成立了“两基”迎国检领导小组, 按照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行动的工作要求, 建立了学校“两基”迎国检工作领导责任制。

为使全校教师尽快熟悉“国检”要求, 该校开展“迎国检”全员培训工作, 让参加了全区培训的领导和老师担任培训主讲教师, 对学校“两基”迎国检知识进行系统培训, 并组织工作人员到兄弟学校和外县参观学习, 借鉴成功的做法和经验。

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两基”工作的重点之一, 该校针对图书室、微机室等基础设施不达标的现状, 立足实际, 通过挤、筹、赊等方式, 克服资金不足的实际困难, 加大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目前, 该校共筹集资金3.5万元, 购置了高质量的书架。在添置图书方面, 在学校购书的基础上, 学校鼓励师生把喜爱的图书捐出来一些, 供大家阅读, 教师人均捐书15册以上, 学生人均捐书5册以上, 图书室藏书量基本达标。另外, 在电子教学方面, 学校已投入24万元对微机室进行升级改造。目前, 教学条件已得到进一步改善。

近几年来, 张掖一中对“两基”工作常抓不懈, 利用橱窗、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站、学校电子屏幕等宣传媒介, 全面宣传“两基”知识, 并在校园网上开设“两基”迎国检专题, 及时发布工作动态和“两基”迎国检的相关知识。课余时间, 同学们也自发组织“两基”迎国检义务宣传组, 担任义务宣传员, 以“两基”知识为主要内容, 通过图画、手抄报和知识问答等形式, 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宣传, 营造了浓厚的迎检氛围。

北街小学:幸福教室、幸福学生、幸福学校

2007年3月31日, 北街小学校长张立海等14名师生应邀做客中央电视台, 参加全国百所学校文化建设风采展播活动, 成为甘州走进央视的第一校。近年来, 北街小学强化“幸福成长”的办学理念, 回归教育本真, 不断提升“两基”水平, 步入了合力创建师生幸福家园的特色发展道路。

一所好学校一定是文化特色鲜明的学校。96年的办学历史, 积淀了北街小学团结协作、积极进取、追求卓越的办学品格。特别是实现“两基”以来, 该校在提高巩固上下工夫, 在实施制度化、人文化管理的同时, 积极提升和丰富文化内涵, 秉承“育合格人才, 为人的一生幸福奠基”的办学思想, 加强“三风建设”, 形成了“减负增效、和谐发展, 书香校园、共育经典, 个性张扬、特长培养”的办学特色, 基本构建了优美的环境文化、优雅的书香文化、和谐的管理文化、和美的活动文化等多元文化框架。该校发挥文化磁场效应, 以培养文明的行为习惯和“做合格小公民”为抓手, 坚持家、校结合, 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条块育人模式, 扎实开展了学生创“五好小公民”、班级创“五好班集体”、学校创“五好学校”的“三创”活动, 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2009年被评为“甘肃省小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学校”, 其经验在全省进行了交流。目前, 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达到100%。

没有幸福的教师, 就没有幸福的学生。一直以来, 该校把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锁定在校本研修上, 以“研”为突破口, 以“修”为着眼点, 启动“名师工程”、“青蓝工程”、“读书工程”;搭建了具有北街小学特色的提升专业素养、培养职业信念、提升专业情怀的三大成长平台。在北街小学, 教师人人是研究者, 主动参与课例研究、事件研究、差异研究等, 个人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在行动中研究, 在传帮带中习得, 在书香中修心”成为北街小学教师成长的一大亮点。目前该校有65%的教师受到省、市、区级表彰奖励, 8项课题获省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 教师主持参与出版论著8册、文集22册。目前有省市级骨干教师23人, 市、区级拔尖人才3人。教师学历合格率100%, 取得本、专科学历的有69人, 占教师总数的86%。

如果说教师的幸福成长给北街小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那么“打造幸福高效课堂”则为北街小学探索课堂教学改革找到了目标和方向。一直以来, 该校积极构建和谐、赏识、激励的课堂文化, 以“幸福高效”为出发点, 围绕“低年级注重学习习惯、中年级注重学习方法、高年级注重自学能力”的渐进式培养目标, 制定了《北街小学幸福高效课堂教学实施意见》, 提倡学生探索学习、合作学习, 引导学生在成功中体验快乐、在探究新知中享受快乐、在互相鼓励中分享快乐。该校还坚持把时间留给学生, 把快乐还给学生, 开展大课间阅读改革, 并整合资源, 开发了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为适应学生成长需要, 使特色活动课程化, 先后开发了《小学英语歌曲大家唱》等10多种校本课程, 分别在低、中、高年级开设, 为学生多元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花寨乡中心学校:谱写乡村教育之歌

步入花寨乡, 你丝毫感觉不到是在偏僻的乡村, 一栋栋现代化的教学楼、宿舍楼, 宽敞明亮的餐厅, 功能齐全的多功能教室, 堪与城市学校媲美。近年来, 该校秉承“学校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的办学理念, 以制度建设为核心, 以情感管理为动力, 以队伍建设为重点, 不断优化育人环境, 努力打造绿色、平安、数字、和谐校园, 抒写着巩固提高“两基”水平的发展之歌。

20世纪90年代, 在“普九”时, 花寨乡群众无私奉献, 7所村办学校成为当时全乡最美丽的风景, 每一所学校都凝结着群众的汗水, 教育是花寨人民渴望幸福的期盼。开展“两基”工作期间, 一代又一代的花寨教育人不甘落后, 奋力打拼的脚步一刻不曾停止。

近年来, 随着“以县为主”办学体制的落实, 花寨教育迎来了改革的春天。2003年, 根据全区布局调整的需要, 该乡党委、政府大胆实践, 在原花寨中学的基础上建成九年一贯制学校, 一次性撤并5所学校, 形成了“一校三点一园”的办学格局, 教育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整合, 学校步入了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道路。几年来, 花寨乡多方筹资, 引进“侨心”等项目, 新建了西阳侨心小学、余家城小学、滚家庄教学点, 为每一个孩子上好学奠定了基础。

发展永无止境, 为了让每一个山里娃留得住、学得好, 学校积极争取项目资金300多万元, 于2003年修建了中心学校教学楼, 2004年修建了宿舍楼, 建成了锅炉房, 同年修建了师生食堂, 借助市区政府的支持, 配备了高标准的厨具, 投资20万元, 结束了长期以来“冬天教室烟熏火燎, 吃饭蹲墙角”的历史。

2007年, 利用国家“农远”项目建成可容纳30人同时上机学习的计算机教室和多功能厅;2009年又自筹资金新建成计算机教室, 师机比达到2∶1, 生机比达到10∶1;2010年中心学校建成了“班班通”, 争取捐助的计算机24台, 建成了西阳小学、余家城小学计算机教室。大山再也阻挡不住孩子的视野, 实现了“同在蓝天下, 共享优质资源”的梦想。

学校能否得到长足发展, 学校的师资力量是保障。基于这样的认识, 该校从师资培训入手, 做足做强校本培训, 利用名师课堂、网络资源, 广泛开展远程培训。同时启动教师专业成长读书活动,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措施, 促使教师专业成长。近年来, 先后有24名教师赴兰州、酒泉、宁夏等地学习, 129名教师参加骨干教师远程研修和国培计划。有40多篇论文、散文随笔在省市报刊发表;多项课题研究获得市区级奖;27人次获得市区级优质课。目前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100%, 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100%。

文化是学校的发展动力, 特色是学校的第二生命。花寨乡中心学校以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为契机, 深入开展“说好话, 走好路, 读好书, 写好字, 健好身, 唱好歌, 扫好地”为主题的行为文化实践活动, 学校步入特色发展道路。值得一提的是, 花寨乡中心学校实施的“弯腰工程”初见成效, 在任何地方, 该校师生见到果皮纸屑等就会顺手捡起。近三年来, 通过实施“有效课堂”、建设“书香校园”、开发“艺术课程”等, 不断丰富了学校发展的内涵, 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

自启动“两基”迎国检工作以来, 花寨乡抢抓机遇, 严格按照“迎检”的目标要求, 全面启动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目前花寨乡中心学校综合楼建设已立项, 前期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开工在即。引进资金25万元, 计划修建改造校门、围墙。符合规定标准的中学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已建成, 中小学体育、卫生、音乐、美术、科学、数学等实验设施已补充完善, 目前生均图书小学15册、初中20册的目标已实现。

龙渠乡中心学校:乡村最美是学校

步入张掖市甘州区龙渠乡中心学校, 雅致而新颖的建筑群, 朗朗的读书声, 构成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1983年, 校舍是群众集资修建的土坯房, 2001年一场沙尘暴, 餐厅都倒塌了。”该校校长杨吉儒想起当时的情景还是心有余悸。龙渠乡将消除危房、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提上了乡党委、政府重要的议事议程。办法总比困难多, 面对经费困难的现状, 乡上采取向上争取一些、政府出一些、群众给一些等办法, 先后投资600多万元, 修建了功能齐全的综合教学楼和标准化操场, 配备了多媒体教室……

当时龙渠乡有12个行政村所属的12所小学, 这些小学规模小, 农村学校布点分散, 办学效益低, 这不仅仅是龙渠乡一个乡镇的问题, 而是影响甘州教育发展的共性问题。2002年, 甘州区开始实施布局调整:撤并村小, 在乡镇中学建立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 创造了甘州区布局调整“一校一园”的理想布局模式。

在2010年乡镇教育督导反馈会上, 甘州区教育局局长向在座的乡镇领导、群众起身鞠躬致谢。了解内情的人都知道, 教育局长的鞠躬是有深意的。在合班并校期间, 龙渠群众积极响应, 给予了大力支持, 因为部分学生离乡镇中心学校较远, 学校又很难一下子全部解决寄宿问题, 年龄小的必须要接送。冬去春来, 不论是严寒, 还是酷暑, 群众无怨无悔, 用人力车接送学生上小学。“不能再给农民增加负担。”区委、区政府下了决心, 教育局下了决心, 乡党委、政府下了决心。2009年6月, 450万元危房改造资金划拨到龙渠乡, 不到1年时间, 一幢总面积3394平方米集住宿、餐饮于一体的高规格五层学生宿舍楼交付使用, 六百多名农村娃告别低矮的平房, 高高兴兴地搬上了舒适的“新家”。

住宿楼负一层是阅览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在阅览室里, 记者看到100多种杂志、上万册图书整齐地摆放在书架上, “放学后, 这里学生最多。”该校杨校长说, 住宿楼内, 一楼是829平方米的学生餐厅, 一次可容纳600名学生就餐, 学生全部刷卡吃饭, 在餐厅的正面, 贴着一周的食谱, 面食、米饭、馍馍、炒菜等价格写得明明白白。二、三、四层都是学生宿舍, 宽敞明亮, 每一间宿舍住着8名学生, 来学校了解学生住宿的城区高中老师都啧啧赞叹:龙渠乡中心学校的学生宿舍比城里寄宿学校都管理得好。

“现在学校和过去有着天壤之别, 孩子在这里上学, 住宿基本不掏钱, 我们很满意, 很放心。”家长如是说。家长放心满意是对教育最好的评价。近年来, 全乡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100%, 初中生毕业率达到100%, 初中生升学率达到91.6%, 自2007年以来, 先后有135名初中毕业生考入省级示范性高中。

“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行走在“两基”迎国检的路上, 甘州区广大干部群众、教师, 谱写着一曲曲“乡间最美是学校”的优美旋律。

马神庙街小学:“快乐教育”给孩子一个快乐童年

四五个一组, 吟着童谣, 整齐而轻快地蹦跳于起落的跳绳之间;三两个一堆, 手握小石子围坐在长凳上“围和尚”……这是甘州区马神庙街小学开展传统游戏的一个情景。近年来, 该校围绕“给孩子一个快乐童年”的办学目标, 以开发“乡土游戏”课程为突破口, 提供“菜单式”游戏项目, 让学生在传统游戏中享受运动的乐趣。

按照传统体育游戏进校园这一理念, 马神庙街小学确立了“打造快乐团队、创设快乐课堂、营造快乐活动”为主题的快乐教育模式, 在2005年~2007年中实现了办学条件、教育管理和教育质量“三级跳”的目标, 使得“两基”水平不断巩固提高。

教师乐教是学生乐学的前提。该校以“扬教师之长, 修自身之短”为抓手, 广泛开展了“名师工程”“教育教学研讨会”“快乐教学大比武”“快乐十分钟”等活动, 积极推进以教研组、备课组为主体的校本教研。目前, 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 有省市区级骨干教师8名, 20多人次在省市优质课评选中获奖, 100余篇论文在省市报刊发表。

一直以来, “尊重”、“体验”、“探究”成为马神庙街小学追求“快乐教育”课堂的三个亮点。该校通过新颖高效的教学方法, 拓宽认知途径,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状态中接受知识, 把课余时间还给学生, 避免了课内损失课外补现象, 保障了快乐教育的推进。

回顾“两基”之路, 该校校长感慨万千。在2004年, 该校还是一所城区薄弱学校, 校舍破旧, 设施短缺, 学校面临生源危机……2005年, 国家实施危房改造工程, 校舍改造纳入规划, 当年安排资金460多万元, 改建了教学楼, 校舍面积扩增2000多平方米;投资70多万元, 添置了办公和教学设备设施, 更换办公桌椅和课桌椅1000多套;同年修建了幼儿园教学楼, 完成了改厕工程;2009年, 配置电脑55台, 开通城域网, 建成校园广播系统, 实现了“班班通”。今年, 抓住“两基”迎国检机遇, 学校主动作为, 整合资源, 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实验室、卫生保健室等功能室, 图书“下移”, 班班建立“书吧”, 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达100%, 生均图书15册, 音体美等基础设施基本达标。

“衡量一所学校的好坏不在于它地处何处, 而在于学校的办学质量;不在学生多少, 而在学生是否在教育中感受到快乐。”马神庙街小学在“快乐教育”实践中, 使每一位学生都从快乐中体会到了“幸福”的含义, 学校也迈入了文化带动、特色发展的道路。

南关学校:教育的现代化是思想、观念的现代化

教育的现代化不是硬件的现代化, 而是思想的现代化、观念的现代化。对于这一点, 张掖市甘州区南关学校的领导心知肚明。学校秉承七十多年积淀的文化, 完善“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办学理念, 开始了“生本教育”的实践探索。

为缓解城区大班额问题, 2007年8月, 主管部门从张掖一中、四中、青西中学选调11名教师组建了南关学校初中部。从2005年5月征地至2006年5月5日搬迁使用, 一所占地80.5亩、总投资达2800余万元, 集幼儿、小学、初中教育于一体, 具有现代气息的新校区进入人们的视野。127名教职员工, 艰苦创业, 不辱使命, 扬起了3260莘莘学子的希望之帆。

如果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是发展之源, 那么课堂就是立校之本。该校严格落实“下要保底, 上不封顶”的生本思想, 坚持把空间留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的课堂教学理念, 使学生主动探究, 在相互尊重和欣赏中享受学习, “生本教育”成了学校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2010年首届毕业生升入示范性高中的比例达到了60%;在管理之中, 该校注重制度约束的同时, 注重了人文管理, 注重过程评价, 制定了《班主任手册》《教师绩效考核办法》等制度, 构建了严宽相济、责权分明的生本管理体系。教师是实践“生本教育”的主体, 该校以集体备课、课题研究、校本教材开发为途径, 全面开展了模式推广课、师傅指导课、徒弟汇报课、单元精品课、优秀教案展评、学法指导等多种活动, 激励教师在实践中构建新思想、新方法。

近年来, “两基”迎国检再一次成为南关学校发展的机遇, 该校按照区“两基”办的统一部署, 立足实际, 改善办学条件, 添置了高标准的理化试验室, 为51个教学班配置了“班班通”, 采取购一点、捐一点的办法, 生均图书基本达标, 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张掖市素质教育特色校”“张掖市艺术教育特色校”“全国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是对南关教育人最厚重的奖励。社会的需求没有终点, 教育改革与发展也没有终点, 迎着“两基”迎国检的东风, 南关学校“生本教育”的旗帜别样红。

沙井镇:打好教育基础, 办“放心教育”

近年来, 张掖市甘州区沙井镇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等各项政策, 目前, 全镇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办学条件逐步改善, 师资力量逐步提高, 教育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提升。

该镇对教育的投入、支持也是显而易见的。自1994年实现“普九”以来, 该镇党委、政府健全“五抓四保”控辍保学工作责任机制;2006年, 该镇建立贫困家庭学生救助基金, 加大贫困救助力度, 并与86307部队结成军民共建贫困家庭学生帮扶对子, 救助学生123多人, 发放救助金1.3万元, 保证了每一个学生留得住、学得好。在教学设施建设方面, 该镇各村累计投入教育经费300多万元, 硬化校园场地3250平方米, 购置计算机120台, 建成了“班班通”56个;2007年, 镇政府还设立了教育专项奖励基金, 对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2009年以来, 该镇建立了本科生奖励基金, 共奖励学生72名, 发放奖励金36000多元;慰问退职民办教师154人, 累计发放慰问金30800元。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该镇专门制定了《沙井镇教师职业道德实施方案》, 开展师德标兵和师德效能建设评选活动;制定了《教师绩效工资实施细则》《沙井镇校长考核方案》, 组织开展新任教师、骨干教师、班主任、中小学校长等培训;以创建“书香校园”为切入点, 制订教师专业成长读书规划, 促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目前, 全镇小学、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均达到100%。

长期以来, 除了支持全镇中小学教育外, 该镇把提高教育质量和提升全镇人力资源存量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职业中学、镇劳动力培训基地、农民技术培训学校等基地的优势资源, 分时段开展科普知识、种子繁育、节水灌溉、产品加工保鲜等农科教培训, 培育了一大批“土专家”、“田秀才”。

小满镇:小满不满永攀山巅

1990年11月10日, 原甘肃省教委主任王松山到小满镇检查工作, 题词勉励:“小满精神光照祁连, 小满不满永攀山巅。”小满人不辜负老领导的期望, 以永不满足的精神抓教育, 使全镇的教育工作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上世纪80年代末, 张掖大地掀起了捐资助学的热潮, 小满镇干部群众捐钱、捐物、投工, 率先实现了“两无一有”、“六配套”, 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小满小学在原校长任建基的带领下, 以农村孩子行为习惯教育为突破口, 从学生坐、立、行等方面入手, 全方位培养学生文明的行为习惯, 形成了养成教育的特色。

小满小学只是一个开端, 一直以来, 该镇党政领导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义务教育实现“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以后, 该镇党委、政府进一步强化工作责任, 把提高巩固“两基”水平放在重要的议事日程, 群众兴办教育的积极性不减, 控辍保学的责任不减, 经费支持的力度不减, 全镇教育事业步入均衡发展的道路。

2005年, 小满镇投资260万元建成中心学校教学大楼, 全镇各学校均设立了标准化图书室、实验室、仪器室、阅览室;2009年, 中心学校投资80余万元扩建操场一个, 满足了体育教学的要求, 投资70多万元新建面积522.6平方米的餐厅一幢;目前共拆除D级危房240平方米, 争取远程教育项目支持, 中心学校配备多媒体教室2个, 多功能厅2个, 全镇学校基本实现“班班通”;近期向上争取省投资金20余万元, 扩建高标准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和图书室;采取向上争取资金和自筹资金的措施, 配备图书6万余册, 小学生均图书达到13册, 初中生均图书达到22册……

一项项教育设施的完善让大家看到了小满镇的希望, 在巩固“两基”的过程中, 镇党委、政府领导针对“两基”工作中的“控辍保学”, 作出“坚持一个不少”的承诺。镇政府、村委会、学校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 制定了《小满镇“控辍保学”工作实施意见》, 把适龄儿童入学同扶贫项目、退耕还林、农村低保等各项优惠政策挂钩, 对不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家庭, 停止兑现一切优惠政策, 从而依法保障子女入学。同时, 建立“控辍保学”信息报告制度, 继续采取了入户动员、真情劝返、项目救助等措施, 加强“控辍保学”工作, 确保了学生一个不少。目前, 全镇有学校13所, 在校学生1869人, 全镇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100%, 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到了100%和99.8%;17周岁人口中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达到99.8%, 15周岁人口中初等教育完成率达到100%, 初中阶段学生辍学率控制在0.3%以内。

3.两基自查报告 篇三

关于XX镇“两基”迎国检自查情况的报告

XXXX:

根据XXX文件的要求,XXXX镇于国庆期间对我镇“两基”迎国检准备情况进行了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1.镇政府对于学校的各种资金投入凭证未能有序整理,各种票据急需整理归档。

2.学校门口及周边存在车辆乱停乱放、各种小食品摊点乱摆等现象。

3.部分学校存在教学基础设施落后,教学条件较差的现象,如课桌、凳椅陈旧,照明亮度不足、电风扇数量较少等。

4.部分学校的操场、教室需得到大的清扫、整理,学校的体育活动设备比较欠缺,学生可选择的体育活动项目较少。

5.有的学校对留守儿童和残疾儿童的关注较少,没有完备的相关资料。

6.学校和政府的迎检资料准备工作正在有序开展,预计本月中旬将全部完成。

二、整改情况

1.镇政府成立迎检工作领导小组,组织人员、配备资金对迎检资料进行完善,归档。

2.对镇政府划拨过的学校教育经费进行了清理。

3.对学校门口和周边的交通、网吧、游戏厅、食品进行了全面的检查。

4.清理我镇的控辍保学、残疾儿童就学保障情况。

三、下步措施

1.进一步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政府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确立工作思路,集中人力、物力,完成迎检档案建设等准备工作。

2.进一步加大学校周边环境的检查清理,成立专人清理小组,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建立保障学校周边环境的工作机制,维护学校的治安、安全和正常的教学秩序,确保学生有一个健康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3.镇政府加大对学校工作的日常督查,镇分管领导将定期对学校的校园环境、教学环境和师资情况等进行检查,督促学校尽快建立“留守儿童之家”。

4.进一步抓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控辍保学”和残疾儿童就学保障工作,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社会监督,建立起“舆论导向、学校劝学、部门把关、政府敦促”的防控平台,落实对辍学儿童的跟踪调查和原因分析,对残疾儿童和留守儿童的人数和就学情况进行认真的统计、分析、掌握一手资料,做好对留守儿童和残疾儿童的关心、关怀工作,保障其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

5.加强扫盲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我镇将认真对照扫盲工作的目标任务,落实扫盲机构、师资、经费,使乡镇成人学校有能力承担扫盲工作和农民文化技术培训,最终使办学面要达到100%,脱盲人员巩固率达到95%以上。

6.进一步加强思想教育,为确保我镇“两基”迎检工作的顺利完成,要求各工作人员必须高度重视、举一反三,把工作做好、做细、做深,在迎检工作中,绝不能出现麻痹大意思想。

单位主要负责人:

4.新两基自查报告 篇四

一、基本情况

务川县第一小学分为罗峰书院和银杏校区,罗峰书院位于都濡镇书院路,开办于原罗峰书院。罗峰书院前身是敷文书院,清道光初年(1773年)县城贡生唐士柬捐银修建,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扩修改名为罗峰书院。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改为高等小学堂。1941年,内设立务川初级中学。1958年,务川中学迁芭蕉湾新校,更名为务川实验学校(后改名务川第一小学)。银杏校区(简介?)

学校服务区包括东门社区、南门社区、南山社区、崇德社区、文峰社区和接官坪村,服务区人口 人,其中小学适龄儿童 人,近年来,学校主动接纳进城务工子女,每年进城务工子女在我校就读比例都在60%以上。

学校办学特色鲜明。学校以“梦想创造未来”的特色办学理念。其基本内涵是教师带着教育梦想,培育国家民族未来;学生带着学习梦想,去创造更美好的世界”,以“健康、快乐、儒雅、智慧”的育人目标,以“六个一”和“六体验”为学生基本素质能力要求,以“一体两翼”为课程体系,即以基础学科为主体,以“文体科普教育”和“传统文化滋养童心”为两翼,以“为梦前行,为我喝彩”为校训,以“脚踏实地,让梦飞翔”为校风,以“用心 用情 用真诚”为教风,以“动手 动脑 动情感”为学风。以“互惠阅读教学”和“简约教学法”为特色课堂模式,以传统文化滋养童心为校园主题文化。

二、各项指标完成情况

1、普及程度 2016—2017学有教学班?个,在校学生?人,其中女生 ? 人,适龄人口入学率为100%,在校学生辍学率为0%,应届毕业生毕业率为100%。

2、师资水平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 ? 人(职工2人),其中女?人,大专以上学历?人,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在校教师中,市级骨干教师?人,县级骨干教师?人,?人在县、市级优质课竞赛,说课竞赛中获奖,有?篇教育教学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有?篇课题研究参加省课题研究中结题,在职教师参与均有课题证书,所有均按要求完成继续教育课时数,学校校长多次参加校长岗位培训,持证上岗。教师队伍稳定,教师结构合理。

3、办学条件

我校分两个校区,占地共?亩,建筑面积共?平方米,生均?平方米,教学、办公、生活用房齐全,仪器设备达到国家三类标准,艺体器材齐全。现有教室?间,科技室?间,少先队室?间,音乐室?间,美术室?间,书法室?间,图书室?间,图书?册,有多功能教室?间,录播教室?间,计算机教室?间,计算机?台,有实验室各?间,仪器室各1间,体育器材室?间,室内体育室?间。学校有绿化面积共?平方米,有200米和400米的操场环形跑道和?平方米的体育活动场地。同时,电化教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学校积极创造条件,安装100兆宽带网,很多教师能使用多媒体进行上课和上网查阅浏览信息,教育教学工作逐步走上了正规化。

4、经费投入

近年来,学校通过多种渠道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主要有“XXX”?万元,“XXX”?万元,和“寄宿制学校工程”?万元等项目。培训,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教学实验仪器不断得到了充实和完备。

5、教育质量

学校十分重视艺术教育、科技教育、体育教育,并在这三个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丰硕成果。我校共成立了文体科技类社团近20个,所有学生参与了这些社团活动。每年,我校都要组织学生参与各级艺术、体育、科技比赛。我校自编舞蹈《仡佬舀纸情》曾在中央电视台滚动播放,并应邀到台湾演出;在2014遵义市第三届青少年科技体育模型创新大赛中,我校80多名学生参赛,其中70多名学生获奖。在2014遵义市首届机器人比赛中,我校荣获集体一等奖,在2014年贵州省中小学生机器人比赛中,我校参赛学生获得小学组综合技能比赛项目金牌,在2014年全国车辆模型比赛中,我校学生获得二等奖,是贵州代表唯一的获奖项目。在2014贵州省中小学生科技体育模型比赛中,我校有27个项目获奖,被评为优秀组织奖(最高集体奖),在2015年遵义市中小学生首届艺术比赛中,我校代表队获得一个一等奖和一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在遵义市首届中小学生足球比赛中,我校代表队取得第八名。

江山代有才人出。在这片素有“丹砂古县”、“银杏之乡”的黔北大地上,务川一小犹如一块文化沃土,滋养着一代又代务川人。历史变迁,改变的是一小的容颜,不变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蔡宇光、申尚贤、申佑等历史名人曾在这儿勤学励志,他们就像一颗颗耀眼的星星,牵引着学子们不断前进的脚步;上世纪80年代,务川一小人赶上改革步伐,在20多年的拼搏中,创造了无数荣耀。而今,全国教育改革步入深水区,务川一小没有退缩,而是再度起航,以”减负提质”突破口,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我们坚信,只要课改之帆不息,经过五年努力,创黔北“一流队伍、一流管理、一流设备、一流环境、一流文化”学校的“实小梦”就一定能够实现。

三、主要做法 加强领导,靠实责任,确保“两基”工作的落实。一是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办公室人员、各教研组组长为成员的“两基”达标领导小组,加强对“两基”工作的领导;二是全面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务川县“两基”达标实施意见》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三是强化措施,抓宣传落实。努力营造“两基”攻坚的社会舆论氛围,以明确政府,社会、学校、家长四方责任为重点,集中时间,开展专题宣传,做到广播有声音,墙头有标语,宣传有实效;四是明确目标,抓责任落实。我们把“两基”任务“四率”指标的提高,档案资料建设作为硬任务靠实到人,使“两基”各项指标达到了省省市两级标准;五是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六是依法治教,保证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入学,以提高适龄人口入学率,巩固率为突破口,坚持依法执教,采取各种形式,认真宣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提高群众教育的认识和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同时,国家“两免一补”工作的开展进行,确保了适龄人口的按时入学。

四、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1.学校精细化管理程度不高,制度执行还不很到位,资料收集不及时,资料整理不规范。

2.还需加大消除中高年级大班额的力度。

3.特色建设方面,特色课程师资力量较薄弱,减负提质宣传力度不够强,家长有疑虑,支持力度不够。

4.校园文化氛围不浓厚,“传统文化滋养童心”推行力度有待加强。

5、科技教育普及度不够,教学质量不高。老校区体育教育受场地限制,开展艰难,教学质量不高。6.办学经费不够,自筹经费力度不大。

五、下一步工作

1、组建第二校区,扩大教师队伍,解决我校的大班额问题。

2、加强教育教学的管理,明确分工,做到通力合作,人人参与学校管理。

3、加大我校“实小精神”的宣传力度,提高办学条件,推出我校的特色工作,办好我校的特色活动,认真开展好社团、科技体育进校园等活动,打造好仡佬文化校园。

4、开好我校的校本课程,加强减负提质宣传力度,提高教学质量。

5、希望能在政府的支持下,加大学校各项经费的投入,办一所人民满意的学校。

5.“两基”自查报告 篇五

根据省、州“两基”迎国检工作领导小组的总体部署和安排,我县严格按照青海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关于印发青海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及扫盲验收标准的通知》、《青海省“两基”验收标准》的要求,对我县“两基”工作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进行了严格认真、客观细致、实事求是的自查自评。现将自查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同德县位于青海省东南腹地,全县总面积4653平方公里。境内最高海拔4671米,最低海拔2650米,平均海拔3660米。年平均气温在0.4℃--0.6℃之间,年均降水量为371.5㎜。全县辖三乡二镇,73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总人口6.2万人,居住有藏、汉、回、蒙、土、撒拉等6个民族,藏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0.3%,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少数民族贫困县。2010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45亿元,县属固定资产投资5.33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37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05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745元。

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2所,其中初级中学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完全小学5所,初级小学4所。全县共有中小学在校生10157名,其中小学生7218名(不含在外就读的309名小学生),初中生2939名(不含县外就读的383名初中生)。全县共有中小学教师编制640名,实有中小学教职工935名,其中专任教师674名(含特岗教师170名),工勤人员261名(含临时聘用工230名)。

二、“两基”各项指标完成情况

(一)普及程度

2008-2010年适龄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99.34%、99.55%、99.7%(适龄女童入学率为99.21%、99.75%、99.77%),小学在校生辍学率分别为0.48%、0.23%、0.19%,16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分别达到99.26%、99.6%、99.8%。初中阶段入学率分别达到88.49%、97.46%、99.78%,初中辍学率分别为1.57%、0.85%、0.7%,18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分别达到81.53%、87.79%、88.94%。残疾儿童入学率为72.73%、75%、72.22%,残疾少年入学率为73.08%、87.25%、75%。

(二)师资水平

2008-2010年全县专任教师分别为571名、693名、674名,其中:小学专任教师分别为450名、465名、451名,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9.78%、100%、100%;初中专任教师分别为121名、228名、223名,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7.52%、98.68%、100%。2001年以来新补充教师344名(含特岗教师170名),学历合格率为100%。校长持证上岗率为100%。

(三)办学条件

2008-2010年,全县中小学校舍面积分别为57563、81239、74148平方米,其中小学校舍面积分别为46390、61815、42095平方米,生均分别达6.7、8.8、5.83平方米;初中校舍分别为11173、19424、32053平方米,生均分别达4.56、7.15、10.7平方米。2008-2009年小学共有D级危房489平方米,2010年全县中小学无D级危房。全县中小学课桌凳配齐率为100%。小学教学仪器生均值达到44.69元,音体美器材生均值达46.18元;初中教学仪器生均值达到166.1元,音体美器材生均值达135元。小学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3台,初中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7台。体育器材的配备能够满足教育教学需求。2008-2010年全县小学图书储量总数分别为73123册、92934册、77456册,生均分别达到11册、13册、11册;初中图书储量分别达32673册、36269册、54772册,生均达分别达到13册、13册、19册。各中小学年报刊经费在1000元以上。

(四)教育经费

2007-2010年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分别为3344万元、4822万元、5883万元、7940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1.62%、44.2%、22 %、34.97%。预算内教育拨款分别为3995万元、7488万元、10320万元、15289万元,比上年同比分别增长9.51%、71.15 %、37.82%、48.15%。财政总支出分别为16581万元、25929万元、29616万元、53441万元,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分别为26.45%、28.94%、34.91%、28.67%。预算内生均事业费小学分别为3909.5元、4129.2元、5248元、10363元,初中分别4272.7元、5265.3元、6668.4元、12285元。预算生内生均公用经费小学分别为469.2元、614.4元、766.3元、1489.5元;初中分别为458.2元、586.1元、779元、1854.1元。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均为451万元,其中教育支出分别为170万元、163.1万元、130.3万元、137.93万元,所占比例分别为37.32%、36.2 %、28.9%、30.6%。2008—2010年应征收城市及地方教育费附加11万元、16万元、23万元、37万元,实际征收11万元、16万元、22万元、32万元,全部用于教育事业。教师工资逐年有所增长,并足额按时发放,无拖欠现象。

(五)教育质量

2008-2010年,小学毕业年级实有人数分别为1097人、1130人、1279人,其中毕业1094人、1130人、1276人,毕业率为100%、99.73%、99.77%。体育合格率分别为98.53%、100%、100%。小学在校生6963人、7252人、7218人,小学生行为规范合格率均为100%。初中毕业年级实有人数767人、961人、1096人,实际毕业毕业766人、955人、1092人,毕业率为99.87%、99.38%、99.64%,毕业生体育合格率为100%。初中在校生2452人、3160人、2939人,学生行为规范合格率为100%

(六)学校安全管理

2008年以来,结合海南州教育综合改革,全力推进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工作,健全和完善中小学各项管理制度,制定了学校地震、消防、传染病、食物中毒事故等应急预案,切实提高了学校安全防范和学校安全管理的工作水平,全县各校近几年没有发生任何重大安全事故。

(七)扫盲及成人教育完成情况

2008-2010年全县15-50周岁青壮年人口总数分别为29505人、30243人、31201人(女性分别为14335人、14673人、15147人),其中青壮年非文盲人口数为29110人、29889人、30881人(女性非文盲人数14056人、14423人、14919人),非文盲率为98.66%、98.83%、98.97%(女性非文盲率为98.05%、98.3%、98.49%);15-24周岁人口为10203人、10129人、10199人,非文盲率均为100%。三年来共有1938名青壮年文盲脱盲,其中巩固合格的1862名,巩固率为96.08%。乡镇和村级农牧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分别为5个和73个,办学面达到100%。

三、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成效

(一)落实政府职责,出台配套政策,保证“两基” 工作有序开展。2003年同德县正式启动“两基”攻坚以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两基”工作作为全县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落实“以县为主、分级管理”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切实加强对“两基”工作的领导,举全县之力实施“两基”攻坚,确保了“两基”工作稳步、持续、有效开展。2003年,针对全县“两基”底数不清、进展缓慢的问题,全县抽调151名工作人员进村入户搞“两基”普查,迅速摸清了教育家底。在建立反映本县“两基”实际档案的基础上,县委、县政府适时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强化“两基”攻坚工作的决定》和《同德县2003—2007年“两基”教育实施规划》,落实和明确了县乡政府及各部门的职责。2004年根据国家实施西部 地区“两基”攻坚的要求,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客观评估同德县教育现状,深刻分析教育存在的问题,准确研判“两基”面临的形势,重新制定出台了《同德县2004—2010年“两基”攻坚计划》和《关于贯彻<中共海南州委 州人民政府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决定>的实施细则》,从“两基”攻坚目标任务、工作措施、组织领导和监督检查等诸方面作了详细的安排,并在具体工作中狠抓落实,于2007年实现了“普六”目标。此后,又相继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决定》、《关于加强中小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等一系列旨在推进“两基”攻坚步伐,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配套文件和政策,完善了由县政府负总责,各乡(镇)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两基”攻坚长效机制,规范了“两基”攻坚县级领导联乡、部门联村负责制、领导责任追究制和教育工作一票否决制。2009年,根据省政府及教育厅提出的同德县提前一年实现“两基”的要求,再次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两基”攻坚工作的实施意见》,从经费投入、责任落实、任务分工、工作程序、时限要求诸方面进一步细化了全县“两基”攻坚的具体措施,明确提出2011年迎国检的具体目标和要求。会后通过全面落实政府责任,财政、人事、发改等成员单位切实为“两基”工作尽职尽责、排忧解难;县人大、政协积极发挥参政议政职能作用,不定期对全县“两基”工作进行有效监督,对重大工作部署全程参与,多次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在教师队伍建设、加快攻坚进度、加大教育投入等方面建言献策,由此开创了全县上下关心、支持教育,齐心协力,合力攻坚 “两基”工作的大好局面,并顺利通过了省级“两基”工作验收。此后,我们紧紧抓住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16和18周岁完成率等刚性指标不放松,切实做到“两基”验收后攻坚力度不减,查漏补缺不停,不断提高工作标准,为顺利通过“两基”国检和今后的“两基”巩固提高工作的稳步开展奠定了 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宣传教育,狠抓控辍保学,保证刚性指标按计划提升。我们通过各种方式进一步加大“两基”宣传教育力度,积极引导社会各界理解、关心、支持教育,为“两基”攻坚营造了良好的氛围。通过在主要交通干线和人口聚集处设臵大型宣传牌,制作“两基”攻坚专题片、展板、宣传画册,编制“两基”宣传资料,特别是利用党训班、农牧民技术培训、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等各种机会,深入开展“两基”宣传工作,使“两基”攻坚从政府强力推进的被动行为逐步成为广大农牧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与此同时,始终把提高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作为整个“两基”攻坚的中心任务,县政府与各乡镇、乡镇与各村委会、教育行政部门与各乡镇中心学校、乡镇中心学校与各寄完小每年都要层层签订保学控辍工作责任书,严格实行乡镇政府包入学率、村和学校包巩固率、学校和教师包合格率的“三包”制度,切实将学生入学及相关指标落实到村、落实到校,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在此基础上,实行义务教育入学通知制度和学生流动跟踪制度,每年由乡镇中心学校将当年7周岁儿童及应升入初中的小学毕业生的入学通知书发放到家长手中,敦促家长送孩子上学。对到异地上学的学生以乡镇为单位,建立流动学生跟踪监督表,每学期到其所在学校进行登记核实,严防在校学生辍学。通过近几年的努力,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分别由2003年普查时的55.05%和42%提高到现在的99.7%和99.78%,分别提高了44.65和57个百分点。

(三)多方筹措资金,加快校舍建设,切实解决“两基”攻坚校舍瓶颈。在国家和省州政府的大力扶持下,2003-2006年,我县通过实施二期义教、藏区援助、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等项目,完成投资3072.39万元,新建校舍29477平方米,全面消除了全县“普六”段的校舍瓶颈,同时极大地缓解了“普九”段校舍不足的矛盾。2008—2009 年,通过实施海南州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一期项目,投资4080万元,新建校舍27269平方米(县民族中学6165平方米、县民族寄宿制完小21104平方米),为全县顺利实现“普九”奠定了校舍基础。同时,通过县级财政自筹、各部门统筹等多渠道筹措资金1065万元,实施了2所中小学布局调整定点学校校园配套设施建设,学校校园环境面貌得到极大改善。2009年-2010年实施并完成了投资3680万元的青海省未“普九”县“两基”攻坚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新建校舍17350平方米(县民族中学3974平方米、县民族九年一贯制寄校13376平方米)。总投资7241万元的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二期、教师周转房、部分学校塑胶操场等配套设施建设项目正在实施当中,这些项目建成竣工后,可新增校舍面积31300平方米,将进一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并为全县实现高水平、高质量“两基”目标打下坚实的校舍基础。

(四)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逐步满足教育教学需求。2003年,县政府在财政极为困难的情况下,通过贷款23万元和群众自筹的办法,筹资62.53万元,解决了河秀逸夫学校等13所学校的急需校舍及设备问题。2004年-2008年,结合实施现代远程教育项目,投资160万元(县级自筹20万元),在全县中小学陆续建成光盘教学点15个,地面卫星接收站50个,计算机网络教室5个,多媒体教室2个,语音室1个。同时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175万元为各中小学配备课桌凳6600余套,高低床600套,图书12.4万余册。通过实施二期义教项目等,为各中小学配备价值290余万元的各种教学仪器、实验设备、体育器材5560余套(组)。特别是近两年,结合海南州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通过政府拨款、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学校自筹相结合的办法,筹措资金780万元,为新建的县民族寄宿制小学、县民族九年一贯制寄校和扩建的县民族中学等3所学校配备课桌凳2000余套,阶梯教室全套设备,学生高低床3020套,食堂全套电 气化设备、标准实验室5个,计算机网络教室2个,电子备课室1个,班班通教室42个,使容纳全县农牧区60%以上学生的三所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五)提高教师待遇,加强队伍建设,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师资保障。我县按照“稳定、充实、提高”的原则,以数量上满足“普九”需要,质量上能够适应教学要求,结构上各种专业教师齐全的中小学教师队伍为目标,近几年,教师待遇得到提高,教师结构不断得到优化,教师素质得以切实提升。一是2007年建立了中小学骨干教师津贴和乡村教师艰苦地区津贴制度,给被评定的骨干教师每月发放了100元津贴,给偏远艰苦乡村学校任教的教师每人每月发放了50元的边远艰苦津贴。2009年按寄宿生每生每月3元,非寄宿生每生每月2元的标准发放了班主任津贴;按每人每月200元、150元、130元和100元的标准发放了校长、副校长、主任和副主任津贴。同时将中小学骨干教师的认定比例从原来全体教师的12%调整为20%,并将骨干教师的5%认定为学科带头人,每月发放200元的学科带头人奖励。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二是努力补充年轻教师,不断扩充和优化教师队伍。针对1995年以来一直未招聘新教师,教师队伍年龄日趋老化和教师数量日益紧缺的实际,2004年—2007年共招录教师174名。2008年、2009年结合国家实施的教师特岗计划,聘用特岗教师170名。通过以上措施,进一步扩充了教师队伍,优化了教师队伍年龄及专业结构,缓解了中小学教师严重不足的问题。三是强化在职教师培训,不断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业务水平。近五年来,我县通过省、州、县组织的各种教师培训项目,共组织校长及教师参加各类培训1575人次。同时鼓励中小学教师参加学历继续教育,使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水平和整体素质得到了较大提高,小学、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由2005年的97%、91.7%均提高到现在的100%。

(六)落实国家政策,保证教育经费,为学校运转和学生就学提供保障。一是自2006年国家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以来,我县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在财政预算中单列义务教育经费并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努力保证教育经费 “三个增长”。建立了教育经费预、决算情况报告和监督检查制度。财政、审计部门每年对义务教育经费的拨付及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的监督和检查,教育行政部门不断加大对各中小学财务支出的指导与监督,保证了各项教育经费足额落实到位,有效使用,为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正常运转提供了强有力的经费保障。二是全力做到“两免一补”全覆盖,全面解决农牧区学生和城镇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学习和生活困难。2007-2008年县财政分别拨付资金13.6、16万元,作为国家免费教科书未能覆盖部分的免除补助,使免费教科书覆盖面达到了100%; 2006年-2008年县财政分别拨付免除杂费补助资金缺口3.3万元、1.63万元、19.05万元,使公用经费补助面达到100%;与此同时县财政不断追加寄宿生生活补助资金,使之由2007年的56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284万元,县级寄宿生生活补助生均达到300元。2007以来县财政累计拨付资金82万元,免除了全县所有中小学生的作业本费。三是从2007年开始,县财政每年拿出20万元,建立了非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助学基金,大力开展非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助学活动,自2007以来,共支付救助资金39万元,救助非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403名(其中大中专生134名,高中及职校生269名)。通过上述措施,提高了学校运转经费的保障水平,减轻了农牧民子女及城镇低保家庭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经济负担,疏通了农牧民及城镇经济困难家庭子女完成义务教育后继续接受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道路,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牧民群众送子女上学的积极性。

(七)强化学校管理,提升管理水平,不断推进学校管 理的规范化。在全力打好“两基”攻坚战的同时,我县始终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教育工作的生命线和巩固“两基”成果的重要措施来抓。不断探索新时期加强学校教学管理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2003—2004年教育行政部门在全县各中学和重点寄完小中深入开展了以进一步细化和强化学校管理,加强师德建设,强化德育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的专项整治活动。2005年6月份开始,又在全县中小学中深入开展了为期3年,旨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完善中小学教师评价体系、强化中小学教学管理、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中小学管理集中整治活动,推动了各级各类学校管理水平的稳步提升。2009年,结合海南州教育大调研成果的转化落实,制定出台了《同德县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施方案》、《同德县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测与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方案》等一系列规范学校管理和促进教学质量的文件。2010年,为强力推进学校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我县抽调中小学校长、教务主任及督导室、教研室人员共15人,在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下,制定了《同德县中小学管理制度》、《同德县中小学教职工日常工作考核制度》、《同德县中小学财务管理制度》。这些制度涵盖了学校地震、消防、传染病、食物中毒事故等应急预案,切实提高了学校安全防范和学校安全管理的工作水平。特别是制度的起草和制定立足同德县各校的实际情况、实际管理经验和实际管理中出现的弊端与改进需要,逐项、逐条地提出应对性、对策性的制度条款,切实突出了实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全面推进中小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稳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制度保障。

(八)调整学校布局,统筹城乡教育,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7年底,州委、州政府作出改善办学条件,统筹城乡教育,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构建“州办高中、县办初中、乡办小学、村办学前教育”的办学新格局的重大 战略决策之后。同德县委、县政府针对同德中小学点多、线长、面广、规模小,办学成本高、效益低的实际,把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作为推进“两基”攻坚和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途径,以四大班子主要领导为组长,抽调30名干部和20名教师组成5个调研工作组,利用半年多的时间,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制定了符合县情、顺应民意的《同德县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方案》等5个《方案》、《同德县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定点学校建设规划》等2个规划、《同德县教育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等2个办法。与此同时,县人大、政协积极发挥监督和协调作用,加强监督和指导;各乡镇党委、政府、各相关单位和部门互相协调、密切配合;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建言献策,热切关心,积极支持;各个施工单位昼夜奋战,抢时间、抓进度、抓质量。通过全县上下的不懈努力和扎实工作,我们不断克服遇到的一个个困难,实现一次次的新突破、新跨越,确保了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至2010年底,共转移学生4827名,其中由村级学校转移到乡镇学校的904名,由乡镇学校转移到县级学校的3923名(初中生1108名)。将全县学校总数由2007年的58所调整为12所。通过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不仅使我县的教育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而且其产生的影响和效应巨大、长远而深刻。其促进了群众重教意识全面觉醒,统一了办学思路,规范了学校管理,体现了教育公平,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建立健全了教育工作长效机制。

(九)加强扫盲工作,拓宽扫盲渠道,确保青壮年非文盲率不断提高。我县始终坚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并重的方针,将扫盲工作与“普九”工作同安排、同落实。坚持“一堵、二扫、三提高”的方针,以堵为主,堵扫并举,以提高为目标,三者兼顾,相互促进,在“堵”字上下功夫,在“扫”字上去补救,在“提高”上做努力。一是在督促适龄儿童、少年按时入学,有效杜绝新文盲产生 的基础上,结合我县实际,根据“两基”攻坚规划和年度计划,将扫盲工作任务具体化、指标化,并把它列入县、乡“两基”目标责任书,确保了青壮年人口非文盲率年度按计划递增。二是通过政府推动、基金会资助、民间参与多头并进的扫盲活动,确保了扫盲工作不断深入发展。2003-2010年各乡镇政府和教育部门协作,共组织12200余名文盲和脱盲人员参加扫盲与巩固提高学习。与建华基金会合作,利用其投资培训扫盲教师156人,在唐干、谷芒、秀麻三乡开展了为期2年的大规模扫盲教育,共组织4682人参加了扫盲学习。受政府大力推行扫盲教育的号召,民间的一些有识之士自发成立一些扫盲组织,以募集资金和无偿服务等多种形式自发开展扫盲活动。如秀麻乡部分群众组织成立的“噢宝”扫盲组织,坚持每年组织两期扫盲活动,自2005年至2009年共组织扫盲活动7期,共扫除(或巩固)青壮年文盲1814人,有力地推动了秀麻乡豆后索片的扫盲进程,且在全县扫盲教育中产生了极大的反响。三是人事、就业、农牧、科技等各部门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将农牧民实用技术的培训与扫盲工作结合起来,近三年来,通过实施“阳光工程”、农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职业技术培训等项目举办各类农牧业实用技术培训班77期,培训人数达31456人次,不仅为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提高了农牧民对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调动了广大村民学文化、学科学的积极性,扫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青壮年非文盲率由2003年普查时的50.5%提高到现在的98.97%,提高了48.47个百分点。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同德县在国家及省州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09年顺利实现“两基”目标。但受地方财政困难、教育基础薄弱等客观因素的制约,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县域内教育均衡发展水平较低,还需进一步加大推 进的力度。

二是教师专业化建设滞后,教师学科结构还不能满足教育教学需求,需进一步补充。

三是因受地域、经济、教育基础等各方面制约因素的影响,全县中小学教学质量提升缓慢,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四是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五、今后的打算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县将着重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县将着重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一是以“两基”迎接国检工作为契机,在党中央政策扶持与省、州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继续贯彻“巩固、深化、提高、发展”八字方针,以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从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入手,以促进“两基”巩固提高作为教育工作的切入点和落脚点,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作为教育工作的突破口,把教育发展作为提高全民素质、促进地区发展、实现长治久安的“重头戏”来抓,切实消除县乡之间、各乡镇之间教育发展的差距,并尽快缩短和教育发达地区的差距,彻底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矛盾和所有孩子“上好学”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教育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协调发展。

二是抓紧、抓实、抓好教育项目建设,加快校舍建设进度。加大对校舍建设的督查力度,对工程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认真、细致的检查与监督,保证工程质量,确保工程进度,按期完成校舍建设任务。

三是将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从中小学布局调整转移到强化学校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来,全面推进中小学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工作,通过科学规范的管理,全面消除学校安全隐患,为师生创造安全、舒适的工作学习环境,有效解决教学管理不科学、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能力不适应教育 综合改革需要的问题,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6.两基自评报告 篇六

到目前为止,全国尚有26个县未完成“两基”工作,这些县地处偏远,贫困程度很深,分布在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青海五省区。按照全国“两基”攻坚的推进规划,到2010年将全部完成“两基”攻坚任务,今年完成13个县,明年完成13个县。

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说,“两基”攻坚扫尾工作要突出重点,着力抓好几项关键工作。首先是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要高度重视,高标准地完成,要分轻重缓急,首先解决学生“进得来”的问题;第二是教师问题,要认真做好特岗教师的工作,解决“两基”攻坚扫尾地区师资合格的问题,同时要创新教师队伍建设的机制,解决学科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第三是寄宿生生活补助、学校管理和配套设施等问题。“两基”攻坚工作全部完成之后,规范管理、科学管理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任务。

摘自:中国教育报

7.两基巩固提高自查报告 篇七

自查自评报告

仁和小学是一所完全小学,学校始终坚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办学思路,以“办社会、家长、学生满意的学校”为办学宗旨,坚持“常规为本,质量立校,教研兴校”的基本方略,形成了“管理严,校风正,学风浓,质量高”的良好校园育人氛围,使师生在和谐、互动、提高的氛围中教学相长。“两基”工作是实行科教兴国的重要战略之一,学校始终坚持“两基”巩固、提高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做到加强领导不放松、狠抓落实,使我校“两基”成果得到了进一步巩固提高。现就近两年“两基”巩固提高工作进行认真细致的自查。

一、自查两基达标情况1、2010-2011学年在校生总人数为78人、2011-2012学年在校生总数为58人。近两年,辍学学生人数分别为0人、0人,辍学率分别为0%,0%,流失率控制在规定指标内,本学年在校生总数为57人。

2、毕业率:2011年毕业学生15人,毕业15人, 毕业率100%,升入初中阶段15人,升学率100%;2012年毕业班学生11人,毕业学生11人, 毕业率100%。升入初中阶段11人,升学率100%。

二、师资水平1、14名专任教师中,学历合格人数14人,教师学历合格率为100%。本科以上学历11人,达专任教师人数的78.6%。

2、学校校长1人,校长岗位培训合格率为100%。

三、教育质量

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执行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开足课时,开齐课程,推行素质教育,深入开展课程改革,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

2011年升入初中11人,升入初中阶段共11人,突破了100%的升学目标。

四、办学条件

1、学校占地9120平方米,生均160平方米。学校建筑面积为938平方米,生均16.5平方米。

2、学校围墙、校门不存在危险、生活用水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学校运动场占地2000平方米(含1块篮球场)。课桌椅配备率为100%。

3、学校实验仪器按标准配备

五、教育经费:

1、教育经费及公用经费每年逐步增长。

2、教职工工资足额按时发放。

3、合理利用资金,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六、“两基”工作的主要做法

1、抓宣传,推广“两基”知识。学校领导严格按上级要求参加“两基”巩固提高工作会议,并及时传达会议精神和认真布置相关工作、在醒目处悬挂宣传标语、在教室出“两基”国检黑板报专栏,利用广播宣传教育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两基”工作氛围。

2、抓普及程度保巩固。普及程度是“普九”各项指标中的重中之重,没有普及程度的巩固与提高,就没有学校的稳定与发展。我校严格依法办学,认真做好“控流防辍”工作,积极动员流失学生返校,严格落实“两免一补”工作,确保入学率、巩固率、学生辍学率均控制在指标内。

3、严格按照“两基”资料建设的要求,认真完善各类表册,严格按照《学籍管理办法》,认真做好学生学籍管理,并做好电子档案。结合学校实际,与毕业班教师签订突破高中阶段教育目标责任书,认真做好学生去向跟踪调查及证明收集工作。

4、抓师资水平强自身。学校十分重视在职教师的学历培训和岗位培训,通过评选“优秀教研组”、“教学能手”和举办学校优质赛课、教师技能大赛等形式,并采取相应措施,严格要求外出培训教师做好培训,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开展远程学科及班主任培训。目前已形成一支学历达标、稳定合格、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

5、抓教育质量谋发展。学校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以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健全人格,奠基人生”为理念,着力打造“素质教育”特色品牌。在学校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全体教职员工,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爱岗敬业,形成了严格加科学的管理方法,爱岗敬业,全面育人的教风,文明守纪,立志成才的学风,教育教学质量长盛不衰,教育教学硕果累累。

6、积极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打造“优美教室”为契机,积极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利用好现有资源,充分打造好教室文化,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彰显学校文化特色。

七、安全管理和后勤管理

责任区及班级安全责任到人,每月对校舍及其他设施进行一次安全排查,并有整改措施。我校定期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教育学生防火、防水、防电、防雷、防溺水、防交通事故。

八、继续教育学习

在今年的继续教育学习中,我校所有教师参加了提高学习,充分体现出了“活到老、学到老”的刻苦求学精神。为我校教师的“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打下的坚实的文化基础,同时我校教师在经过的继续教育的提高培训后,从精神面貌到业务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九、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1、学校微机教室电脑数量较少。

2、教师适应新课程的能力较差,教学方法陈旧,不能适应新课改的需

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加大培训力度,优化教师业务学习手段,不断强化全体教师的专业能力,向课堂要质量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

十、今后工作的思路

1、继续加强“两基”的工作力度。认真做好“两基”巩固提高工作,提高认识,制定规划,不断提高我校“两基”工作的整体水平。

2、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胆创新、深化改革,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管理,建立教师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用人机制,使大批人才可脱颖而出,加强学校管理,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为“两基”工作高效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上一篇:办公室文员个人月工作总结下一篇:法国商务礼仪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