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能力及培养

2024-06-19

数学能力及培养(精选15篇)

1.数学能力及培养 篇一

一、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办法

1、做数字的远行狩猎

当你在城市街道上开车的时候,让孩子注意寻找街上的各种数字显示,比如商店招牌,汽车牌照、街道号码等。当孩子发现一个的时候,让他大声说出。

2、打电话

在纸上写下一个朋友或者家人的电话号码,然后让孩子读着去拨这个电话,这让他们有机会练习从左到右读出数字。

3、数你周围所有的东西

数数排队的有几个人?图书馆的台阶有几级?人行道边的树有几棵?

4、清点家庭用品

把所有的刀、叉、勺从抽屉里拿出来,打乱放在一起,然后让孩子把这些东西分类归组,然后数一数每组里面有几只。同样的方法,可以让孩子整理袜子抽屉(按颜色或者大小),整理玩具(比如把所有的熊玩具放在一起等。)

5、小饼干游戏

假如孩子今天吃的是小金鱼形状的饼干,那么你可以在白纸上画一张金鱼缸的图,然后把金鱼饼干放进去,让你的孩子数数鱼缸里有几只小鱼然后可以把金鱼饼干再拿出来一些,让孩子再数还剩几只(如果是狗熊饼干的话,可以画一片森林之类的。)

6、在房间里找形状

让孩子在房间里找正方形的东西、圆形的东西、三角形的东西、星星形的……任何一种形状。孩子会非常乐意在每个角落里寻找,并且画出来。

7、制作一本计算手册

在家长的帮助下,孩子可以翻阅一些旧的目录和杂志,你们可以一起计算每一页上的照片、图片,也可以把书中出现的数字都剪下来,按照大小排列,并粘在白纸上。

8、模板游戏

举个例子,可以给你的孩子一些绿色和紫色的葡萄,让他把它们列队成不同的模式:紫??绿??紫??绿,或者是绿??绿??紫??绿??绿等等。另外,还可以引导孩子观察在自然中的模式,比如毛毛虫身上的花纹,蜗牛或者乌龟背上的纹路,蝴蝶翅膀上的假眼,或者就是那些成对儿生长的东西,比如眼睛、耳朵、果实的核等。这类游戏可以发展孩子抽象思维的能力。

9、听有节奏的歌曲

“3只小猴子,跳上了小床;一只摔倒了,头上起大包;2只小猴子,跳上了小床,一只睡着了,肚子吃饱饱;3只小猴子……”任何这样有数字变化的歌谣都能把基本的数字概念介绍给孩子。

10、美味的数字

在你为孩子做点心的时候,给孩子一个量杯或者一只碗,然后把要量的份量和东西说出来,让孩子一一量出来。这是非常简单、非常美味的方法,能够把体积和重量的概念介绍给孩子了。

二、培养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办法

1、提供实例,使用类比

使用类似的实例,增长孩子的经验,帮助他们发现知识的深层结构。

2、提出关于深层知识的问题

当孩子遇到难题时,我们经常做出的一个选择就是降低难度,但这不利于孩子更深层次的理解。

美国最有名的教育家玛菲.柯林斯在芝加哥教授遗弃儿童,她给孩子有难度的学习,让孩子充分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3、给孩子时间

深层知识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反复训练。要知道,仅掌握了浅表知识也比没有知识强,给孩子时间,创造训练的条件,相信孩子终能做到。

三、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1、要重视形象思维。

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运用形象。形象思维能促进学生的心理活动更加丰富,有助于他们更深刻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研究表明,富有创造性的学生形象思维一般能达到较高水平。“火车过桥”问题是学生很难理解的一类行程问题,记得在教学时我信手拈来,很自然恰当地运用了教室里现在的物品进行操作演示:把讲台当做桥,一把米尺当成火车,来演示火车过桥,我先让学生理解“过桥”并进行演示,通过演示明确“车头上桥到车尾离桥”才叫“火车过桥”,接着再弄清火车过桥所行的路程,通过演示学生很容易明白火车过桥所行的路程就是桥长加车身的长度。直观可以让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看得见的形象,可以降低学生思维的难度,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知识、建构知识。

其次还应指导学生养成用直观化策略解决问题的习惯。如小明和小军去买同一本书,用小明的钱买这本书缺1.6元,用小军的钱买这本书缺1.8元,如果把两人的钱合并在一起买一本书则多2元,这本书单价是多少元?学生如果采用画图策略,那么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2、要引导学生学会逐步的抽象。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抽象只有摆脱具体形象,才能使思维用算法化的方式得出新的结果。如一年级学习“9加几”的加法,当学生有一圈十、凑十的实物操作基础后,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回到算式,抽象出算法,要算9加几的加法,先要想9加几等于10,再把第二个加数进行分解,最后再进行9+1+的计算。

其次抽象除了可以使思维概括、简约、深刻以外,还有发现真理的功能。所以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用抽象的方法解决问题。在学习中可以表现为由原型匹型到抽象提升,如六年级有这样一类题:“一批布,做上衣可做20件,做裤子可做30条,这批布可做多少套衣服?(一套衣服是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体育委员为班组购买文体用品。他带的钱正好可以买15副羽毛球拍或24副乒乓球拍。如果他已经买了10副羽毛球拍,那么剩下的钱还可买多少副乒乓球拍?”这些题都可以抽象成工程问题,通过抽象的方式解决问题。

3、要重视表象的作用。

表象是人脑对当前没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以前感知的事物形象的反映。它不仅具有具体形象性,还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它不但反映个别事物的主要特点和轮廓,而且还反映一类事物的共同的表面特征。表象的基础是感知,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地丰富学生的感知,要运用观察、操作、实验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感知。在上述教学事例中,借助表象思维进行10以内的加法计算和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计算,它的前提是学生必须有丰富的感知,头脑中有相关的图形表象,否则就很难进行。表象思维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桥梁,教师要重视表象思维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上升过程中的作用。

4、形式运算——抽象思维训练的好途径。

有这样一道题:“一个正方体削成一个最大的圆柱,这个圆柱的体积是正方体体积的百分之几?”学生1的解法是:假设正方体的棱长为6厘米,那么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都是6厘米。π×(6÷2)2×6=54π(立方厘米),6×6×6=216(立方厘米),54π÷216=π÷4=78.5%。学生2的解法是:所正方体的棱长看成a。π×(a÷2)2×a=πa2/4×a=πa3/4(立方厘米),a×a×a=a3(立方厘米),πa3/4÷a3=π/4=78.5%。两种方法都得到了正解的答案,但是第一种是通过举具体的数据进行运算,第二种则是用字母代替数进行运算,即参数法。显然第二种方法具有更高的抽象水平,也更具有概括性。但是能想到第二种方法的学生只有六七个。

四、高中数学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

(一)加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思维抽象逻辑性

在学生面对新的知识点的时候,会对知识的内容进行筛选,将其中的精华进行罗列,有知识点的表面意思深入到核心内容,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过程,这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点的概括。概括能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点的本质,对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有深刻的认识。而思维的深刻性就集中表现在对问题进行深入地思考,找到问题的本质和规律。例如,已知丨x+2丨+丨y-1丨=0,求x,y的值。学生知道绝对值是不能为负数的,所以只有在两个加数同时为零的情况下才能让等式成立,因此x,y的值分别为-2和1。掌握了这个本质,就能解决当丨x+2丨+2(y-3)=0时,求x,y的值这个问题。

(二)教师通过换位思考进行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能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不断发现思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错误的思维方式进行及时的纠正和调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引导。然后在实际的教学中将学生思维的错误暂时放置,以学生的错误思路进行题目的讲解。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不断发现自己思维错误的习惯,长时间的累积将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批判性思维。这样就能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点的时候不断地进行自我纠正,从而牢固地掌握知识点。

(三)进行变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活跃性

高中阶段的学生存在数学思维功能僵化的现象较为严重,主要是因为学生平时所受到的思维培养模式的影响。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按照模式化的形式进行知识传授,让学生机械性地完成课后作业。这样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固化思维,只会对教师的解题方式进行模仿,缺少主动思考的能力。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思维变得更加活跃。

(四)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

高中数学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学生不仅要能解决问题,还要能在规定时间内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学生的思维要有足够的敏捷性,能够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将其解决。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可通过不断的练习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练习的题目不一定要多,但要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另外,教师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加深题目的难度,并在一定范围内逐渐缩短规定的时间,让学生逐渐适应考试的环境。

2.数学能力及培养 篇二

一、结合幼儿园一日生活,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对周围生活充满了新鲜感, 并时时有强烈的表达欲望,他们乐于观察,也乐于表达。因此,我抓住幼儿每天生活中发生的每个微小细节,让幼儿多看、多说,从而达到练习说话的目的。如:在一次露游活动中,有一位幼儿看到蔚蓝的天空中漂浮着几朵白云,美丽极了。他大叫:“老师,你看天上的云好美啊! ”结果全班幼儿都抬头看。这时,我立即抓住时机,让幼儿坐下来观察云,讲讲云像什么。有的说:天上的云像可爱的小兔,有的说:像毛茸茸的小鸡。……接下来,我在让幼儿根据云的形状编讲简单的故事, 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很好的语言训练。

在每日的早谈、晨检中,我有目的地和幼儿主动交谈,提出各种话题,如:“××小朋友今天谁送你上幼儿园?××小朋友今天为什么没来? ”饭前三分钟谈话:“今天吃什么? 萝卜含有哪些维生素? ”这些活动,都为幼儿练习说话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久而久之,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同时关心同伴的品质从中得到了培养。

二、观察事物,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学习语言是始终伴随着具体事物的形象进行的,对于年龄越小的幼儿来说,这一点尤为明显。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创造条件,让幼儿接触事物,调动他们学习语言的积极性。

1.利用环境 ,激发幼儿说话的欲望。如 :让幼儿来到布置一新的活动室后,幼儿便很想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但他们往往苦于没有语言材料,词不达意。此时提供适当的描述事物的形容词,幼儿便会试着说话了。

2.给幼儿图片材料 ,培养他们看图讲述能力。幼儿在看图讲述时, 必须根据画面提供的内容, 想象画面所要表达的意思,把自己的感知和过去的经验联系起来。这就能调动幼儿思维,做到“看”和“说”相结合。平时布置“图书角”,用几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指导幼儿看图书,并予以表达。

3.注意培养幼儿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由于幼儿对周围事物只注意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他们在讲述时往往是零碎的、不完整的,老师要引导他们仔细、全面地观察事物,教给他们怎么“看”、“看什么”等方法 ,并给予表达时常用的句式结构 ,如“有的……有的……还有的……”,“先……,又……,再……,最后……”。这样就使表达比较顺畅,有序描述事物也更细致。

三、利用故事情节,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知识不像故事,可以用生动的语言、精彩的情节吸引幼儿,激发其兴趣。数字是一些枯燥无味的符号,纯粹的数字对幼儿来讲是极为抽象的, 只能凭借有限的记忆记住一些自然数及简单的加减,缺乏相应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时,必须把抽象的数字形象化、具体化。比方说,要让幼儿记住10以内的自然数,不妨先让幼儿数一数班里有几位老师,或者让幼儿数一数教室里有几扇窗户,让幼儿进行数数,也可以借助相关教具,教他们记住相应的数字。接下来,要让幼儿懂得这些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可以利用多种趣味玩具,比如用体积相同的方块积木,按相应的数字叠起来,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就一目了然了。用同样的方法学习比较一和许多、一样多、多和少,幼儿就能很快得出结果。因为通过这样形象的对比,幼儿就能直接得出结果。比较多和少还可以利用图片,在卡片上画上一至十只鸭子,让幼儿涂上颜色,再多次任其抽两张,让幼几辨别出多和少,再逐步要求幼儿说出多多少或少多少。还可以利用吃水果的机会,让幼儿分发水果,比方三个香蕉分给三个人, 或四个橘子分给两个人或六个橘子分给三个人,等等,让幼儿由易而难,由形象到抽象地理解数字之间的等量关系。幼儿通过动手发现要将图形按缺口的形状试放,这样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 而且在操作中懂得了几何图形的一些特征。

有的家长为了让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教育, 就会教他们一些四则运算,硬要幼儿记住多少加多少等于多少,或者多少减多少等于多少。这样势必导致绝大多数幼儿产生不耐烦或厌学情绪。因为这样既呆板又伤脑筋,往往取得事与愿违的效果。我认为家长不妨不失时机地让幼儿在游戏或常生活中慢慢接触一些较简单的数字,引导幼儿领会数字的含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运用。例如:平时让幼儿数一数家里有几个人,用餐时,需要几块碗,几双筷子等;若多了客人,可以引导幼儿先数一下今天来了几位客人; 如果要在家里吃饭,必须比平时多拿几个碗和几双筷子,并让幼儿动手帮忙拿碗筷等。幼儿若拿对了,则及时给予肯定表扬;若拿错了则及时给予纠正,这样给幼儿一种直接的感觉,不再觉得加减很抽象。

幼儿很喜欢游戏,游戏最能体现“玩中学,学中玩”的精神。我们在日常活动中设计了一些游戏,如:学妈妈上菜市场买菜,即玩菜市场游戏,让幼儿按种类排放,肉类放一排,蔬菜类一排,水产类一排,等等,既让幼儿学习了分类,又让幼儿学习如何算钱、找钱。还可以学司机叔叔开公共汽车,学当售票员等,让幼儿数数汽车上原有几个乘客,现在有几个,中途上车、下车有几个乘客等。把抽象的分类、加减活动以游戏的形式表现出来,显得形象化,幼儿学起来不吃力,兴致很高。

3.数学能力及培养 篇三

关键词:审题能力;小学数学;审题技巧

一、引言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那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非常认真,课堂的交互氛围也非常好,学生也能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一定程度的理解,可是一旦在做作业时,却发现出现很多错误,甚至有的学生表示自己应该做对了,怎么会错呢?原来这个题目这么简单,怎么当时就没有做出来?对于这种现象很多家长以及学生,甚至包括部分老师都会认为这是由于学生不认真所致。可是作为教育战线的一线老师,当发现每年每一届的学生都具有这种表现时,就需要静下心来深思一下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从本质上来说,导致学生虽然知识点已经掌握,但是解题正确率不高的原因实际上就是因为学生的审题能力不高所致。

二、学生审题能力较弱的主要表现

1.相关概念不够清楚理解出现偏差

目前小学数学教材的诸多概念和知识点基本上都采用形象化的描述方法,这让学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能够理解,但是这种理解事实上却相对表面,所以一旦在做题目时,就会出现学生对概率理解的错误。因为对于小学生而言,死记硬背要比理解显然更加简单,从这点上来看由于概念不清引发的审题问题将会更加突出。比如下面的题目:将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其面积和周长会有变化吗?很多学生想当然会认为周长和面积都没有变化,这实际上就是对概念理解偏差所致。

2.不能把握重点思路混乱

很多学生在审题过程中不能够抓住重点,导致头绪很多,最终出现混乱的情况,这样自然难以提升解题正确率,比如一个直角梯形的下底长度是40米,此时如果将上底长度增加34米,这个直角梯形就成为正方向,那么要求计算原先直角梯形的面积?这个题目也就是要求学生找到这个直角梯形的上底和高的大小,这样就能够获得面积。可是很多学生在计算这个题目时,往往在正方形这个概念中难以跳出来,一会儿想正方形,一会儿想梯形,导致思路混亂,不能够准确解答这个题目。

3.敷衍了事现象明显

不少学生将老师布置的作业仅仅是作为一种简单的任务,所以在平时完成作业过程中都相对敷衍了事,在做作业之前不能够进行良好的审题,也不能够认真仔细阅读题目,分析题意,这样就会逐渐形成不良的审题习惯,导致很多细节难以知晓,造成解题错误。比如在计算85÷0.01这个题目时,不少学生的答案竟然是0.85,从这点来看就可以反映出学生对于审题完全在敷衍了事,仅仅是凭借着自身的感觉来进行解答,反正只要是完成了作业就好,就算是错了,老师也会给出正确答案,而这种学习方式显然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4.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都会接触到各种类型的题目,一题多练或者天天练习的现象相对普遍,在这个背景下很多小学生在审题方面就会形成思维定式,看到前面半部分题目就会知晓了后面的意思,而这完全是经验主义在其作用,也即是思维定式在起作用,从而造成审题的错误,其实由于汉语仅仅修改某个重点词,那么结果要求就会不一样。

三、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几点途径

1.深入了解学生能力提升审题准确性

这就需要从两个方面来开展。首先要对学生的能力以及特点进行了解,在不同学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知识结构都会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因此要想提升学生审题能力,就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知识结构,然后开展相应的分析,并加以相应的引导,才能够解决学生审题方面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就需要对现有教材进行充分分析,从题目的设计到街道,以及知识相互的衔接都需要进行充分考量,当一个题目向学生展示时,老师在此之前就需要对题目进行深入分析,了解题目中所包含的知识点,然后分析学生当前的知识结构是否满足这个知识的解答,这就需要老师要对整个年级阶段的教材内容有着充分的了解,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对知识点进行提炼,从而帮助学生提升审题能力。

2.提升学生认真检查的习惯

要想提升学生审题能力,提升学生认真阅读题目,并进行分析是非常关键的方法,另外当学生完成题目之后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检查,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消除可能因为审题不够全面而导致的解题错误,而且当学生通过检查发现之前审题错误之后,老师就要引导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今后应该如何避免,让学生通过讨论来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同时通过这种方式的训练,也能够逐步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习惯。因为在解决问题时,事后的检查分析同样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所以加强这方面工作培训同样十分关键。

3.老师要进行鼓励和疏导提升学生自信力

由于小学生的学习特点需要进行鼓励,而不是一味的批评,当学生出现审题错误导致的解题错误之后,就不能够简单的批评,而是要通过鼓励来进行引导,因为审题错误并不是因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错误引起,其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是因为概念不清,那么就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讲解,提升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力,如果是因为学生自身的习惯不好,那么就要通过引导以及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来促进他们在审题方面的认真度。在审题能力的培养上更多要从科学的评价和鼓励以及疏导等几个方面来着手,这样才能够逐步树立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才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审题能力的提升。

四、结语

总而言之,审题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因为我们汉语存在着广泛的一词多义,而且只需要修改一些重点词就会让一些题目的答案完全相反,所以在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方面,同时也要注意语文能力的培养,要将数学和语文进行综合起来,而不能够将语文和数学相对割裂开来进行教学,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同样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蒋丹.“重审题,理题意”之小学数学审题能力培养漫谈[J]. 学苑教育. 2014(20).

[2]黄衍云.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J]. 知识窗(教师版) 2011年02期.

4.数学能力及培养 篇四

重视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数学能力

郑明章

华安县沙建镇下樟小学,福建 漳州 363803

摘 要 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新编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之一,是重视直观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内容。为此,操作活动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现就如何优化操作活动,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谈谈我的粗浅认识和体会。

关键词 重视 数学活动 实际操作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06-0076-02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实践中要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我们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不仅用耳听、用眼看,还要动口、动手、动脑,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知识、学会学习。那么,在日常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实践活动走进数学课堂?笔者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加强生活实践,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特别重视知识理论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因此,学生虽然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学生也不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去思考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因而造成了知识与生活、知识与能力的脱节。于是有些学生认为数学太抽象了、不容易理解,渐渐地对数学学习也就失去了兴趣。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们教师就要从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入手,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进行教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境中学习和理解数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通过组织学习进行生活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可以组织学生到附近工厂、企业参观,通过调查和实际测量等活动,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是有待于我们利用数学知识去研究、去解决。这样学生不仅学习兴趣提高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加强实验操作,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实践出真知。实践对于学生知识的积累与应用是其它任何方法都不能比拟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认为:“应该从学生的经验和活动出发,使学生在游戏和学习中,采用与学生在校外从事活动的类似形式进行教学:即从做中学,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因此,我们教师要刻苦钻研教材,依据学生天生好动的特点,以学生平时的生活或已有的知识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作为教学载体,让学生动手、动脑,从而以动启思,促使他们思维的发展,由抑制到兴奋,由无意到有意,从而被数学活动所吸引,积极参与探究,进而在操作实践中萌发创新欲望,激发探究热情,自主获取知识。如下例:

O O O O O

△ △ △ △ △ △ △

上图中O比△少多少个?△比O多多少个?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摆学具,让学生先找出同样多的部分,然后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很快就能得出O比△少2个,△比O多2个。通过这样的操作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学生经历了学习过程,从而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形象,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加强合作实践,提高学生交流能力

生生互动是数学教学活动取得成功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因此,合作学习把生生互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并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互动方式来加以科学利用。这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教学的本质,减轻师生的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增进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中所包含的实质内容和关键因素,才能激活并用活教材,为课堂互动铺设道路。而要做到科学、合理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认真解读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以及他们各自的学习习惯等,然后再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进行分组学习。如:个性强的学生要与个性比较随和、善于协调的学生分在一组;兴趣、爱好基本相同,交往密切的学生分在一组;学习习惯好的学生与学习习惯差的学生分在一组,而且每个小组成员内成绩好、中、差的学生都应该有,以便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带动成绩差的学生,帮助他们解答疑惑、掌握知识,起到小教师的作用。

通过这样的分组,不仅能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协调性、参与性,而且对学习习惯差的学生可以起到榜样和带动作用,不仅能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能达到提高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能力的目的。

四、重视课外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最大限度地优化课堂资源,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的知识参加数学趣味活动以提高自身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刨造力,而且应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课外数学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溶化所学的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例如:在学习了百分数应用题中“打折销售”之后,我给学生留下这样的作业:根据所学知识,结合生活实际,请每个小组编一道应用题。过了两天,我读着学生交上来的作业,欣喜不已。有的学生这样编:“五一节”那天,商店举行促销活动,当天售出20把雨伞,一共卖了440元。其中10把雨伞比进价加价20%售出的,另外10把雨伞比进价降价20%售出,这家商店今天是赚钱了,还是亏本了?如赚了赚多少?亏了亏多少?还有的学生这样编:某小学计划购置15台某型号电脑,市场价每台4800元,现有甲、乙两个电脑商家竞标,甲商家报出的优惠条件是购买10台以上,从第11台开始每台按70%计价;乙商家报出的优惠条件是每台均按80%计价,两家的品牌、质量、售后服务均相同,假如你是该校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你要选择哪家?请说明理由。学生编的题目类型很多,而且都各具特色。通过这样实践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打折销售”这类应用题,更主要的是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为实践服务。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5.小学数学运算能力培养论文 篇五

1.1课标标准降低

前文提到过,在新课程标准中降低了对学生计算能力(包括计算方法技巧、口算能力、计算速度等)的要求,而重在掌握数学解题思维和逻辑,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课标标准是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其意图可以理解,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忽略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因为这涉及到学生升入初高中、甚至大学之后解数学类、物理类题的速度,也成为各项考试中区分成绩高低的关键性因素,因此教师应在新课标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

1.2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不到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对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也是造成他们做题正确率不高的原因之一。教师的忽视往往是由于其对运算能力认识程度不高、不注重对深层次教学内容的探讨,而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造成的。教师更应该结合自己的做题经验,用通俗化的语言讲授给学生,让他们在做课后习题的过程中悟出计算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对运算能力的重视程度。小学数学的教学要以夯实学生数学基础,建立并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为教学理念。

1.3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升入小学后,学生刚刚正式接触数学这门学科,对于学习方法、学习内容等都非常陌生,而且小学生在心智、思维、学习态度等方面都不太成熟,往往会出现抄题马虎、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在批改学生作业过程中,经常看到学生把2+3算成6,可见学生的计算功底之差。另外,在做课堂习题时还发现,学生们没有养成良好的打草稿的习惯,甚至有学生在桌子上打草,即便是在用草稿纸的学生,其草纸上的布局非常乱,作为教师要对学生的计算习惯加以引导,提高做题的准确性。

2.加强对小学生运算能力培养措施

2.1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

小学生还没有摆脱爱玩的天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利用游戏、互动等形式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得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将数学知识与游戏活动结合起来,锻炼学生的口算能力和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例如,可以准备一些数字和运算符号的小卡片,进行计算游戏,还可以开展限时计算游戏,让学生在紧迫感中锻炼运算能力[2]。

2.2加强数学计算强化教学

教学中要以课本为主,以辅导工具为辅,多进行计算方法的训练,但是不能进行题海战术,因为一旦做了过多的题,学生容易形成定向思维,有先入为主的思想,降低做题的准确性。教师要多进行计算方法的教学,例如在计算1到20的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凑整”的思想,分别计算1和19、2和18等等的和然后再相加,这样可以大大简化计算步骤,提高计算效率和准确性,教师也要多向学生传授自己计算的思路,形成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

2.3对学生计算习惯进行正确的引导

学生小学阶段的学习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计算习惯加以引导,例如在批改作业、试卷的过程中把学生出错率高的习题记录下来单独印制成讲义给学生做,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另外,还要让学生养成打草稿的习惯,提高运算的准确性。

3.结语

小学数学运算能力的形式主要有口算、笔算、估算和珠算等[3],这几种形式的计算能力都有助于学生解题速度的提升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在数学学习的初级阶段建立起逻辑思维和较强的计算能力,掌握基本的数学计算技巧,从而为日后的工作、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点拨学生[4],对其错误的计算习惯加以纠正和正确的引导,从而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6.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论文 篇六

一、讲清数学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新课标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理解算理在学生掌握计算法则的学习中起着关键作用。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怎样算,更要让学生知道这样算的理由是什么,即算理。正确的运算必须要建立在透彻的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头脑中算理清楚,计算法则才会记得牢固,这样计算时才会有条不紊。

二、注重口算训练,提高口算能力

口算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基础,要想提高计算能力,首先应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每天会利用课前二分钟时间让学生练习口算,通过口算簿、听算、视算等形式出示口算题,任意抽一组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口答,对每组学生的口算时间进行记录,一星期后以口算结果的正确率和口算时间为参考条件,比较各组的口算成绩,哪组学生答对的题数最多,并且答题用所用的时间最少,哪组就获胜。此时,我会针对比赛的结果,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口算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三、培养估算能力,强化估算意识

估算是检验计算是否正确的一种快速而又简便的方式,因此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作用。课堂教学,为了及时渗透估算思想,我经常引导学生运用估算法检验解题结果,运用估算对数学规律进行猜想,用估算法检验解题思路等,将估算思想贯穿教学始终,以此提高估算的意识。同时,课堂上尽可能提供一些与生活密切相连的问题,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去运用估算解决问题,体会估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实用性和必要性。

四、善于发现错误,寻找解决方法

学生的计算错误既有普遍性又有相通性,导致学生计算产生错误的原因有很多,概括地说有以下几点:

1.犯科学性错误:学生对于某些知识不理解,导致在计算时下意识地犯了错误;

2.不良的学习习惯:审题不仔细、读题不认真、抄错数字、看错题目、没有验算习惯等;

3.眼高手低,口心算不熟:部分学生就个别需要笔算的计算不愿意用竖式计算,而是仅仅依靠口心算,但实际上这些学生的口心算也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4.自我检查能力欠缺:对于已经做好的题目,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自我检查的能力,他们很难找出自己的错误。有的错误,在教师的指导下,很容易能纠正过来,但有些错误深深根植于脑中,纠正起来会比较困难。因此,我会将收集的错题和易错的地方和学生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纠错能力。基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还需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1.培养细心审题的习惯

看错题、抄错数、看错行、加法做成减法、减法做成加法,书写不工整等等都是不细心的结果;

2.培养认真分析的习惯

部分同学做题时大致浏览完题目就忙着下笔答题,对于题中的隐含条件以及数量关系还没有分析清楚,就这样糊里糊涂答题。在学生做题时提醒他们要认真仔细,看清题目所表达的题意,看清题目中所提供的数据,根据题目的要求说出数量关系并正确列出式子进行计算,以提高学生在解题时的准确性。

3.培养有序验算的习惯

即使学生具备了比较强的口算和笔算能力也依然要靠验算来确保计算正确,因此,验算习惯的养成能够有效地保证计算的正确率。事实上,笔算依旧是验算的主要形式,是保证数学计算正确率的重要手段。而笔算杂乱潦草是导致计算错误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在能口算就口算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在稿纸上笔算时,书写要清晰有序,这样,有利于学生迅速看到自己的错误,从而便于学生有条理地自我检查。

五、激发计算兴趣,加强计算训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内动力,是学习的基础。在计算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在枯燥无味的计算题中,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恰当融入有趣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元素,比如童话、游戏、比赛等等;为了激发学生对计算的好奇心与热爱,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注意题目的灵活性,更要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性,进而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2.介绍数学家的故事,开拓学生的数学视角。

在课堂上适时介绍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比如高斯定理的由来、陈景润是如何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等故事,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学生从乐中得益,从乐中长智,提高计算能力。

3.加强训练

7.数学能力及培养 篇七

一、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组成

1. 审题能力。

审题是对条件和问题进行全面认识, 对与条件和问题有关的全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它是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审题能力主要是指充分理解题意、把握住题目本质的能力;分析、发现隐含条件以及化简、转化已知和所求的能力。要快捷、准确地解决问题, 掌握题目的数形特点、能对条件或所求进行转化和发现隐含条件是至关重要的。

2. 合理应用数学知识、思想、方法的能力。

高中数学知识包括函数、不等式、数列、三角函数、复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内容;数学思想包括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思想、分类与讨论和等价转化等;数学方法包括待定系数法、换元法、数学归纳法、反证法、配方法等基本方法。只有理解和掌握数学基本知识、思想、方法, 才能解决高中数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 而合理选择和应用知识、思想、方法可以使问题解决得更迅速、顺畅。

3. 数学建模能力。

近几年来, 在高考数学试卷中, 都有几道实际应用问题, 这给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挑战。而数学建模能力是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核心。

二、培养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1. 重视通性通法教学,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常见的数学思想与方法。

数学思想较之数学基础知识, 有更高的层次和地位。它蕴含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 它是一种数学意识, 属于思维的范畴, 用以对数学问题的认识、处理和解决。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具有模式化与可操作性的特征, 可以作为解题的具体手段, 只有对数学思想与方法理解和掌握了, 才能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得心应手;只有领悟了数学思想与方法, 才能真正地将数学知识和解题技巧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每一种数学思想与方法都有它们适用的特定环境和依据的基本理论, 如分类讨论思想可以分成: (1) 由于概念本身需要分类的, 像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中对公比q的分类和直线方程中对斜率k的分类等; (2) 同解变形中需要分类的, 如含参数问题中对参数的讨论、解不等式组中解集的讨论等。又如数学方法的选择, 二次函数问题常用配方法, 含参数问题常用待定系数法等。因此,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重视通性通法, 淡化特殊技巧, 使学生认识一种“思想”或“方法”的个性, 即认识一种数学思想或方法对于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有效, 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合理、正确地应用数学思想与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加强应用题的教学, 提高学生的模式识别能力。

高考是注重能力的考试, 特别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是考查的重点, 而高考中的应用题就着重考查这方面的能力, 这从新课程版的《考试说明》与原来的《考试说明》中对能力的要求的区别可见一斑。 (新课程版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就高中数学中的解应用题而言, 对数学模式的识别是解决它的前提。由于高考考查的都不是原始的实际问题, 命题者对生产、生活中的原始问题的设计加工使每个应用题都有其数学模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不但要重视应用题的教学, 同时要对应用题进行专题训练,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各种应用题的数学模型, 这样学生才能有的放矢, 合理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 适当进行开放题和新型题的训练,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要分析和解决问题, 必先理解题意, 才能进一步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近年来, 随着新技术革命的飞速发展, 要求数学教育培养出更高数学素质、具有更强的创造能力的人才, 这一点体现在高考上就是一些开放题和新背景题的出现。开放题的特征是题目的条件不充分, 或没有确定的结论, 而新背景题的背景新, 这给学生在题意的理解和解题方法的选择上制造了不少的麻烦, 导致失分率较高。因此,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适当进行开放题和新型题的训练,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必要的补充。

4. 重视解题的回顾。

在数学解题过程中, 解决问题以后, 再回过头来对自己的解题思路加以回顾与探讨、分析与研究, 是非常必要的一个环节。这是数学解题过程的最后阶段, 也是对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最有意义的阶段。

8.数学能力及培养 篇八

关键词 高中数学 分析和解决 组成与培养

一、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组成

(一)审题能力

审题是对条件和问题进行全面认识,对与条件和问题有关的全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它是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审题能力主要是指充分理解题意,把握住题目本质的能力;分析、发现隐含条件以及化简、转化已知和所求的能力。要快捷、准确在解决问题,掌握题目的数形特点、能对条件或所求进行转化和发现隐含条件是至关重要的。

(二)合理应用知识、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数学知识包括函数、不等式、数列、三角函数、复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内容;数学思想包括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思想、分类与讨论和等价转化等;数学方法包括待定系数法、换元法、数学归纳法、反证法、配方法等基本方法.只有理解和掌握数学基本知识、思想、方法,才能解决高中数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而合理选择和应用知识、思想、方法可以使问题解决得更迅速、顺畅。

二、培养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

(一)重视通性通法教学,引导学生概括、领悟常见的数学思想与方法

数学思想较之数学基础知识,有更高的层次和地位。它蕴涵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它是一种数学意识,属于思维的范畴,用以对数学问题的认识、处理和解决。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具有模式化与可操作性的特征,可以作为解题的具体手段。只有对数学思想与方法概括了,才能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得心应手;只有领悟了数学思想与方法,书本的、别人的知识技巧才会变成自已的能力。

每一种数学思想与方法都有它们适用的特定环境和依据的基本理论,如分类讨论思想可以分成:(1)由于概念本身需要分类的,象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中对公比q的分类和直线方程中对斜率k的分类等;(2)同解变形中需要分类的,如含参问题中对参数的讨论、解不等式组中解集的讨论等。又如数学方法的选择,二次函数问题常用配方法,含参问题常用待定系数法等.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重视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使学生认识一种“思想”或“方法”的个性,即认识一种数学思想或方法对于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有效。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合理、正确地应用数学思想与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应用题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模式识别能力

高考是注重能力的考试,特别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考查的重点,而高考中的应用题就着重考查这方面的能力,这从新课程版的《考试说明》与原来的《考试说明》中对能力的要求的区别可见一斑。(新课程版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是充满模式的,就解应用题而言,对其数学模式的识别是解决它的前提。由于高考考查的都不是原始的实际问题,命题者对生产、生活中的原始问题的设计加工使每个应用题都有其数学模型。

(三)适当进行开放题和新型题的训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要分析和解决问题,必先理解题意,才能进一步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近年来,随着新技术革命的飞速发展,要求数学教育培养出更高数学素质、具有更强的创造能力的人才,这一点体现在高考上就是一些新背景题、开放题的出现,更加注重了能力的考查。由于开放题的特征是题目的条件不充分,或没有确定的结论,而新背景题的背景新,这样给学生在题意的理解和解题方法的选择上制造了不少的麻烦,导致失分率较高。

(四)重视解题的回顾

在数学解题过程中,解决问题以后,再回过头来对自己的解题活动加以回顾与探讨、分析与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是数学解题过程的最后阶段,也是对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最有意义的阶段。

解题教学的目的并不单纯为了求得问题的结果,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而这一教学目的恰恰主要通过回顾解题的教学来实现。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解题的回顾,与学生一起对解题的结果和解法进行细致的分析,对解题的主要思想、关键因素和同一类型问题的解法进行概括,可以帮助学生从解题中总结出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加以掌握,并将它们用到新的问题中去,成为以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力武器。

参考文献:

[1]简洪权.高中数学运算能力的组成及培养策略.《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张卫国.例谈高考应用题对能力的考查.《中学数学研究》

9.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九

教师具备创新精神就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构建创新平台。课堂是数学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要在课堂教学方面做出积极调整。首先是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新型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要与学生成为朋友,那课堂就应该是一个质疑、讨论、交流、争辩的地方,课堂气氛应该是和谐的、自由度较高的、宽松的、公平的,要让学生敢于发言,敢于参与实践活动。课下辅导和作业处置,也要有良好的氛围,要鼓励学生勤学好问,特别是好问,学生不愿意主动请教老师,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只有拆除师生之间的防火墙,创新意识建立才会成为可能。

2优化课堂问题设置,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2.1问题设置的巧妙性

数学教学不是“告诉”教学,要让学生能够产生疑问,在对疑惑的探究过程中,建立数学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数学问题的优化设置。要用巧妙的设置串联课堂环节,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学习。这样的课堂学习才会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

2.2问题设置的原则性

问题巧妙设置不是问几个为什么就可以的,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首先是对教材的解读要对路。教师对教材要吃透,提出的问题才有针对性,要将问题的实现思路设计清楚,找准切入点。其次是要对学生实际有切实了解。学生层次不一样,基础有差异,课堂行为习惯也有不同,充分考虑这些实际情况,再设计问题,就会多一些针对性。最后是问题要有梯度性。教师设计的问题有没有价值,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问题的梯度性。问题不是孤立的,要形成系列,让学生建立问题概念,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在问题设置时,就要体现一个梯度层次,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占领问题制高点,形成创新能力。

2.3问题设置的改革性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这是以往教学最常见的教学现象,好像教师的任务就是制造问题,学生回答问题也成天经地义,这其实是古板的教条的做法。教学问题来源于教材,教师对教材有自己的理解,学生对教材对教师教学行为也有自己的理解,既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就要想办法体现其主体的地位。在学习问题设置时,就要考虑学生主动参与的问题。也就是要让学生成为课堂问题的制造者之一。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

3推进小组合作学习,拓展学生创新空间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有很多,小组合作学习已经被广泛采用,学习效果相当不错。这种教学模式的推广,对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都有积极作用。

3.1科学安排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鼓励学生要在小组这个集体中,充分发挥主动学习精神,参与到数学问题研究、数学实践活动中来。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注意小组划分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以小组为学习单位,这本来就是非常老旧的学习模式,之所以还要提倡这种方式,是因为现实教学对小组学习产生更多的依赖,现在教学对小组合作学习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3.2小组角色定位

小组合作学习在具体操作实施过程中,还要注意发挥关键角色的关键作用。首先是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是旁观者,而应该是一个总体控制者,不仅要设置任务,监督实施过程,还要注意及时调整,甚至参与小组讨论学习之中,发现问题及时作出调整。其次是小组负责人的角色定位。小组合作学习能否取得创新效果,与这个小组负责人不无关系。要选定有组织能力、敢于创新、有指挥特长的学生担任这个重要职责。

3.3体现全员参与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还要注意去形式化,小组学习不是做样子给人看的,要想搞得扎实有成效,就要在组织操作过程中,落实具体任务完成具体指标,特别是要注意体现每一个人的角色作用。

4强化双基训练力度,延伸学生创新能力

数学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扎实的基本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如此。所以,在实施创新能力培养时,还是要打好数学基础,没有良好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做铺垫,创新什么都会是空中楼阁,结果自然是一事无成。加强双基训练力度,就是要提升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系统掌握水平。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和搞好双基训练应该是同步的,教师在组织训练的过程中,就要渗透创新意识。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一些系统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还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开拓思维,建立创新意识,对数学知识技能学习又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双基训练是延伸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5继续素质教育探索,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数学教学要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训练才能形成。素质教育要求教学要围绕培养学生能力展开,数学教学中的观察、归纳、类比、猜想、判断等学习手段,都渗透着创新意识的培养,要让学生在具体学习中,能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并在操作过程中能够有切实的体验,在体验中获得更多启迪。数学学习的最终归宿并不是应试,这就要求数学教学要培育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能力不仅仅是单纯解决数学题目,而是要通过数学知识学习和数学实践活动获得超越数学应试的能力,如归纳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建立才是真正的素质培育。因此,数学创新能力培养,其实是对人的整体塑造,是为适应未来社会适应世界发展做奠基。

6结语

10.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十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创设良好的“提出问题”的氛围,提出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体会到问题意识的重要性。教师恰当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启思维。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图表、教具、幻灯、电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能启迪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情境。

在我们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有一大部分学生不爱提问题,甚至不愿意回答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学生感觉作业负担重,忙着完成作业,不善于发现问题;有些学生思想保守,怕老师和学生笑他,不愿提问题;有些学习不好的学生不敢提问题;有些教师实行“满堂灌”,学生没有时间去发现和提出问题。以上这些原因都导致了学生没有养成提出问题的好习惯。因此,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观察的情境和足够的思考空间,让他有机会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自信就是自己相信自己,是一种积极的自我观念和自我评价,是建立在对自己正确认知基础上的对自我能力、思想、理念的一种正确估计、积极肯定和激励的内驱动力,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是心理健康的一种表现,是学生学习的有利心理条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作为教师,首先,要提升学生的自我欣赏意识,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给班里每个学生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改变传统的单一评价标准。其次,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不要太高,要创造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如,我班里一名女生,数学学得不好,在上小学时数学就经常不及格,到了初中后,仍然如此,课下我和她交流了几次,发现她其实基础并不差,只是因为缺乏自信,失去了进取心。当我了解这些情况后,在课堂上,我就经常提问她,回答对了就及时表扬她,如果回答错了,我就表扬她能大胆地回答问题就是好样的,然后逐步往正确的思路上引导,这样,该生慢慢对数学产生了兴趣,数学成绩不断提高,并且在中考中取得了好成绩。

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我们平时的数学课堂中,要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究,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无法激发出创新的火花。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探索、提问、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挖掘出创新的潜能。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很多知识是相当抽象的,是用我们的眼睛看不到、用我们的双手摸不到的东西,我们教师仅仅靠口头的描述是无法让学生完全理解的,更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时,我们就让多媒体教学走进课堂,充分利用多媒体强大的交互效果,创设更加直观、更加形象的课堂教学情境,由抽象变形象,由枯燥变乐趣,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所有需要解决的问题必须难度适中,这样的问题才会吸引学生,激发强烈的兴趣,学生因兴趣而学,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究、解决问题。大部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教师要抓住这个特点,创造合适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几何图形,它们有很强的审美价值,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把生活中的图形运用到数学课堂中,充分利用图形的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让学生体会几何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1.数学能力及培养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生 数学阅读能力 重要性 培养方略

阅读能力是学生学习各个学科所必备的基本素质,如果学生阅读能力不佳,会影响各个学科的学习。因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针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展开了讨论。

小学数学是数学学习的基础阶段,学习内容是基础知识,然而即使是基础知识,仍然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如果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佳,会直接导致学生数学学习过程艰难,学习效率低下。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使数学教学效果最优化。

一、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十分重要,因为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会直接影响学生更高层次的数学学习,以及未来的发展。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能力,不仅会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容易导致恶性循环,使学生的数学学习陷入困境。也就是说,如果学生在小学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数学阅读能力,容易导致无法正确阅读和理解数学题目,更加无法做题。

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比重非常大,如果解答应用题出现问题,意味着整个小学数学学习都会出现很大的问题,这容易使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困难重重。此外,长期的解题困难会大大降低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抵触心理,不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因此,广大数学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二、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方略

1.搭建平台

培养阅读能力,归根结底是要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阅读需要时间,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阅读时间,那么学会阅读只是一句空话。阅读时间是由两个部分组成:课内阅读时间和课外阅读时间。课内阅读时间是指除去教师课堂讲课时间的部分,它所占学生整体阅读时间的比例并不多;教师给学生布置繁重的课后作业,导致学生课外阅读时间被占用,阅读时间也一再被缩短。因此,教师应为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有足够的阅读时间。如教师可以每周设定一节数学阅读课,给学生提供固定而充足的阅读时间,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多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水平。

2.巧妙引导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只靠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需要掌握阅读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进行阅读。如果学生没有掌握阅读方法,即使有足够的阅读时间也无法发挥阅读的作用。因此,让学生学会阅读显得十分重要。要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需要教师的引导。首先,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会抓住关键字,通过关键字来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会质疑,并提出疑问。学生只有提出疑问,才能通过解答疑问加深知识的记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够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让教师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加得心应手。因此,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君.试论如何培养与提高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4,(2).

[2]陆建忠.试论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6).

[3]孙惠芳.浅谈新课标下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3,(8).

[4]顾春萍.数学阅读也有技巧—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9).

12.数学能力及培养 篇十二

一、注重新旧联系, 建立完整框架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时, 首先要注重在新课的讲解过程中将旧知识融入进来, 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 能运用以前的学习能力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从而让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进行能力的迁移。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在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促进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让学生对旧的知识和旧的学习方法要熟悉并了解, 在新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一种正迁移, 不然就会产生一种负迁移, 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下降。

比如, 在学习苏教版初中数学“中心对称图形”这部分知识点时,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之前学习的轴对称图形的知识点迁移过来。轴对称图形在进行判断的时候, 是将图形沿着一条轴来找到另一半的对称图形, 而对于中心对称图形来说, 就是通过一个中心来找到其对称的另一半图形, 图形的中心就是点, 这样学生在做中心对称图形的时候, 就可以通过点的对称来进行。通过将轴对称图形中的知识点运用到中心对称图形中, 这样使学生能够实现知识的迁移, 在学习轴对称图形的时候也不是很困难。因此,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时, 需要注重学生对于新旧知识的结合, 能将旧的学习知识能力迁移到新的学习知识的过程中, 从而使学生的迁移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 创设学习情境

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的讨论过程中, 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就需要丰富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因此,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将多媒体技术应用进来, 通过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 使学生能充分调动自己的发散性思维, 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时需要将与学生兴趣相关的内容融入进来, 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提升自己的迁移能力。

比如, 在学习苏教版初中数学“相似三角形”这部分内容时, 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将两个相似的图形来进行动态比较。如将一个三角形在各个角度都不变的情况下进行扩大, 让学生观察相似三角形的动态过程, 教师在对三角形进行动态变化时对学生提问“全等三角形是不是相似三角形?”这样学生在观看动画时就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比较, 思考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之间的联系, 学生在参与课堂的思考过程中也会在不同的知识点之间进行迁移, 学生在对相似三角形的判断定理和性质进行理解时就是一种动态的过程, 会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点的印象, 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在学习别的图形时就会进行知识点的迁移, 这样学生掌握到的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 而是一种学习的能力。

三、增加数学实践, 促进主动思考

数学本身是一门来源是实践的学科, 但是由于教育模式的关系, 学生在数学学习时, 往往是在课堂中进行的, 学生于是就抽象地认为数学是一些公式和定理, 导致他们学到的数学知识就没有实用性, 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迁移能力也得不到提升。因此, 就需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数学问题的解决,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及能力运用进来, 从而使学生的迁移能力得到提升。

比如, 在学习初中数学“数据的离散程度”这部分知识点时, 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加强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有用性, 就可以让学生对本班同学的身高来进行调查, 将统计出来的数据经过计算以后知道其方差和标准差, 然后对本班同学身高的离散程度来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会将课本上的知识点迁移出来, 在对数据进行分析的时候还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分析能力进行了迁移。经过这样的实践过程以后, 我们发现学生在进行数据统计相关的知识点学习的时候, 能够自己在实践过程将一些不正常的数据进行删除, 从而使整个数据统计结果更加的合理。因此,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对自己的数学迁移能力进行锻炼,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数学知识, 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提高。

13.《小学数学能力培养》读后感 篇十三

龙港一小 谢树样

作者简介:

张春莉,女,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核心成员。曾参与研制《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和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作为顾问协调成员参与北京师范大学与澳门教育暨青年局关于开展数学课程改革实验合作项目;还参加编写《21世纪小学数学》教材;主持多项国家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内容简介:

《小学数学能力培养》一书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小学生各种数学核心能力的内涵,如,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数据分析观念、解决问题等,提供大量真实的教学案例,并对案例进行深入的评析,帮助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提供参考。本书一共分为七章:第一章小学生数学能力及其培养;第二章数感;第三章符号意识;第四章空间观念;第五章统计观念;第六章解决问题;第七章推理。

精彩分享: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1.苏联克鲁杰茨基的数学能力九种构成成分

(1)概括数学材料的能力。

(2)能使数学材料形式化,并用形式的结构进行运算的能力。

(3)能用数字和其他符号来进行运算的能力。

(4)连续而有节奏地逻辑推理能力。

(5)能用简缩的思维结构来进行思维的能力。

(6)能逆转心理过程,从正向的思维系列到逆向的思维系列的能力。

(7)思维的灵活性,即从一种心理运算过渡到另一种心理运算的能力。

(8)数学记忆能力。

(9)形成空间概念的能力。

2.小学数学核心能力评价框架

3.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从教学的角度进行可行性分析:(1)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2)注意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注意优化学生思维品质,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创造性,灵活性和发散性,以及思维的敏捷性。

4.变异与创新:一堆糖果分给幼儿园的小朋友,如果男女生共分,每人可分6个,如果只分给男生,每人可分10个,如果只分给女生,每人可以分几个?教学一般要求学生按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来求结果。如果把原题变为:一项工程,甲乙两队合作需要6天完成,如果甲队单独做,要10天完成,如果乙队单独做要几天完成?于是得到了新的解法。

5.数感的表现:(1)理解数的意义。(2)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3)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4)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5)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6)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第一学段的要求,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第二学段的要求,通过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

6.小学数学两种确定位置方法的数学原理。《用数对确定位置》就是中学直角坐标系的基础,我们《距离和方向确定位置》就是中学极坐标系的基础。两种刻画位置的方法,既有不同点,又有一些相同点,都要有原点,都要有两个要素。不同种确定位置的方式是由于实际应用的缘故。

7.范希勒的理论模型

8.解决问题教学与应用题教学的三个变化:(1)内容与呈现方式的变化,应用题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些远,而且呈现方式单一,解决问题则重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强调问题的现实意义,利用学生已有的数学学习经验,强调问题的综合性。重视学生在探究,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的不同策略,强调问题的开放性。解决问题在现实性,综合性,和开放性上有别于应用题的。(2)教学方式上的变化,应用题教学,关注训练学生数量关系的理解和分析方法的掌握,而解决问题更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让学生在独立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3)教学目标的变化。

9.解决问题的策略:(1)画图的策略,常用的方法有:直观图、示意图、线段图、数图、集合图等等;(2)推理的策略;(3)列表的策略;(4)尝试调整的策略;(5)模拟操作的策略。

10.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通过归纳和类比推测某些结果,是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合情推理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检验结论的正确性。

阅读随想:

1.通过阅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课程标准之类的书籍读起来比较“硬”,有些累,如果可以读读经过他人实践过的课程标准作品会轻松一些,比如《小学数学能力培养》这本书,阅读它能为我们自己植入一个有“血肉”的知识结构,完善我们的知识体系。

2.如果是经典,一定要慢慢读、反复读。一本新的书籍,如果在行业中有一定的知名度,只有反反复复地读,再读,我们每一次都能获得新的收获,最终悟得真谛。就拿这本书来说吧,每一章都有我们教师必须熟知的理论和研磨的经典案例,只有反复读,反复琢磨,一定会有收获。

14.初中数学教学能力的培养 篇十四

1.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数学的文字特点进行阅读,把每课时的知识点划出来,疑难问题记在本子上。这样做会促进学生思考,提醒学生哪些问题应重点理解。

2.让学生把听课过程和预习的思路不断进行比较、归纳,以便他们抓住教材的重难点、关键点。

3.抓不同程度的预习效果,及时交流,及时推广好的预习经验,纠正不良的预习方法。

15.数学能力及培养 篇十五

1. 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学生的创新困境

( 1) 职高学生数学基础差,主观学习意识不强。许多职业学校的学生都是中考分流而来,数学的学习水平也参差不齐,主要表现为: 思想迟钝、认识能力差。许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能准确地抓住问题中的隐藏内容,分不清重点和迷惑点。基础知识差,许多学生对数学知识都是一知半解,再加上兴趣的缺失,主观学习意识不强,这种情况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相当不利的。

( 2) 学校重视程度不高。职业学校通常将重点放在职业技能的培养方面,常常忽略了数学教学中的思维教学,只采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这对学生理解逻辑性强、高度抽象的数学知识方面具有很大的难度,再加上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本来就薄弱,严重地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创新能力的方面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 新课改下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

( 1) 数学教学生活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职业学校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该转变“以教材为本”的传统教学观念,要从现实的生活经验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灵活处理教材,努力地将数学教学生活化。例如: 某职工2012年向银行贷款20万,用来买房。银行为了加速住房改革,贷款的利率为10,按复利计算 ( 即本年的利息记入次年的本金生息) ,如果这笔贷款需要分10次等额还清,每年一次,并从贷款后第二年开始还款,问每年应还多少元? 在职业学校数学教学中许多内容,都可以通过与生活相关的具体例子来讲解,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将数学与生活实例相结合, 既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用途,又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数学题目,以此来培养学生在数学生活化方面的创新能力。

( 2) 在数学课堂中通过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教学的过程,就是数学思维的过程,也就是说数学是思维的教学。因此,职业学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提问题。例如,在反函数教学中,求出了y = x - 1 ( x≠0) 的反函数是y = x - 1, 因此提出问题: 为什么有的函数的反函数是其本身,而有的却不是? 提出这些问题后,让学生通过思考、观察、画图等方法,逐渐地摸索出: 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图像是关于y = x对称的, 而函数y = x - 1的图像本身就是关于y = x对称的结论。通过提出问题,不断地激发学生对知识探索的兴趣,不仅能给他们带来通过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后的喜悦,还能帮助他们保持旺盛的求知精神,对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 3) “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的数学教学思维仅仅只是将知识输送至学生的大脑中,学生通常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对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创新能力培养是很不利的。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例如: 解方程式: 。如果采用传统的两边开方的方式进行解题的话,其运算过程是相当复杂的,如果通过老师的讲解, 就能发现方程式中隐含的条件: x = -2或x = - 1。通过最简单的方式解决复杂的方程式,帮助学生发现潜藏在题目中的重点,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鼓励他们“标新立异”,发散思维,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上一篇:讲文明、树新风、迎奥运演讲稿下一篇:基层社会治理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