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房地产业发展历程

2024-07-18

六盘水市房地产业发展历程(共13篇)(共13篇)

1.六盘水市房地产业发展历程 篇一

六盘水市皮鞋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李 玲

〔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对我市皮鞋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态势的分析,总结了皮鞋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做大做强我市皮鞋产业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皮鞋产业 发展 对策建议

〔作者简介〕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近十年来,我国制鞋业市场高速发展。有资料表明,中国制鞋市场的发展速度是800%。在营销学上,将每年市场递增10%以上就视为产品生命周期的高速成长期。对于这类广大的需求市场,我们应抓住时机,因地制宜的发展已具备基本条件的产业, 把握好发展的机遇。

一、我市皮鞋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我市皮鞋加工起步于1995年,由自发形成,当时来自重庆璧山和温州的商家在场坝开办了手工方式生产的家庭作坊皮鞋加工,以夫妻两人从事加工为主,稍微大一点的雇工也就在3—5人。由于个体皮鞋加工具有生产环节少、管理成本低、价格低廉等竞争优势,很快打开了销路,收到了较好的效益。不但吸引了更多的外地商家,本地人也开始学做皮鞋,个体皮鞋加工户不断增多,从当初的几家发展到目前的70—80家。目前,我市有85%的皮鞋加工户(60余户)进入德坞“六盘水市凉都皮鞋城有限公司”(皮鞋城),公司累计投入资金200多万元,利用闲置门面130余间,住房及加工用房1.5万平方米;年产量40—50万双,年产值达到3000余万元。直接提供的就业岗位1000余个。平均每个劳动力月收入1200元左右,高的可达3500元。产品主要面对农村市场,畅销威宁、毕节、纳雍、赫章等周边地区,少数销往云南、西藏、新疆等地。在皮鞋产业的带动下,皮鞋城内吸引了来自四川、重庆、福建、浙江、广东等地的皮鞋经销商,主要批发经销自产的皮鞋。

除此之外,在场坝还聚集有10多户皮鞋加工户,市区范围内还有一些零星皮鞋加工户。

二、我市皮鞋产业发展态势

我市的皮鞋加工经过1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基本形成以加工制作男女皮鞋系列为主,特别是面对我市广大的农村市场,集产销于一体的皮鞋生产链条,已初具规模。

一是加工质量不断提高。由于市场的开放,皮鞋加工工艺技术不断提高,鞋料的进货渠道逐渐畅通,皮鞋断底、开胶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得到经销商和消费者信任,保证了产品的市场和价格。批发价从过去的 10 多元提高到目前的30—50元。目前不少皮鞋加工户购置了先进设备,皮鞋的式样向发达地区学习,并针对市场供求动态、鞋样变化等,进行鞋样设计,逐步改进后投入生产。

二是销售市场不断拓展。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皮鞋需求量逐步扩大,皮鞋加工户生产出皮鞋后已很少自己拿到市场上去卖。皮鞋产量逐年增加,由于价格也比较低,皮鞋在市场的销量大大增加,一些专门从事皮鞋贩运的商贩应运而生,并吸引了周边市县及外省的商贩到我市批发皮鞋,出现了产品供不应求的局面。目前在省内,我市皮鞋加工户的数量和产量已占首位。

三是生产效益不断提高。据调查,我市皮鞋每销售出一双,可为生产者带来3—5 元的经济效益,为经营者带来约10元的经济效益,去年生产皮鞋40—50万双,为经营者带来了约500万元的经济效益,平均为每个劳动力带来1200元/月收益,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不言而喻的。

三、我市皮鞋产业存在的问题

我市皮鞋加工经过10多年的发展,产量虽然逐年提高,销售网络逐步健全,已具备一定规模。但是从总体来看,皮鞋产业的发展还只是起步阶段,在产业化和规模化上与外地知名厂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一是规模小,阻碍了皮鞋产业的发展。现在只有70—80家加工户,基本上是手工作坊,简陋的生产和设备、较落后的管理以及不完善的体制,扩大规模很难。

二是经营管理模式粗放。据调查,皮鞋城内作坊式生产、家族式管理的占70%以上,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极低。没有注册资金,固定资产在200万元左右的只有1—2户,平均每户固定资产在50万元左右,大部分加工户没有自己的市场,市场信息缺乏,更没有建立营销网络。

三是科技开发力量薄弱。我市皮鞋产业工艺流程落后、专业人才匮乏、加工设备陈旧、产品档次较低,设计开发能力薄弱,以模仿外地款式为主,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

四是生产的皮鞋只有几户有注册商标,更谈不上什么品牌。宣传意识不强,皮鞋加工户普遍不重视对外宣传自己的产品,不掌握市场信息,经营者缺乏品牌意识。

四、做大做强我市皮鞋产业的对策建议

制鞋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近年来,部分东南沿海企业开始把生产车间向西部地区转移,以利用西部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的原料和劳动力资源,降低生产成本,西部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会成为中低档皮鞋的生产基地,东部地区今后将成为中高档皮鞋的加工基地和销售中心。我市皮鞋产业经过10多年来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以皮鞋加工和加工配套服务为主的产业,进入一个上质量、扩规模、创品牌的时期,生产经营将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

(一)确定发展目标。借鉴和学习重庆、温州制鞋业发展模式和经验,确定发展思路和目标,把握机遇,分三个阶段实现规模扩张、产业链发展向创品牌提升的转变。

1、第一阶段——规模扩张阶段(2008—2010年),用2—3年时间扩大规模。随着政策的放宽,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环境越来越宽松,将极大地促进个体皮鞋加工业的发展,皮鞋逐渐占有一定的市场,皮鞋销量逐年增大,使皮鞋城内皮鞋加工户从目前近100家扩张达到500家,提供6000个以上就业岗位,年产皮鞋达到400万双,年产值可达2亿元以上。

2、第二阶段——产业链发展阶段(2010—2020年),用5—10年时间,建成鞋业基地。随着我市工业园区的建成和皮鞋加工规模的扩大,皮鞋城作为规模化、专业化强的皮鞋销售市场,由政府统一进行基础设施和服务机构配套,吸引一大批皮鞋加工大户、鞋料经营大户进入工业园区,并上流水线生产,皮鞋加工配套的相关服务业也相继崛起,通过5—10年的发展,把工业园区发展为鞋料、鞋材、鞋胶、鞋盒、托运、销售等多个配套行业,功能齐全、服务配套的大型鞋业基地,形成集产加供于一体的产业链。使年产皮鞋达到2000万双,年产值可达10亿元。

3、第三阶段——创品牌提升阶段(2020—2030年),用5—10年时间,建成“中国西南鞋城”。通过加强与国内皮鞋名牌的合作,依托名牌、挂靠名牌,使皮鞋的规模优势与品牌优势有机结合。打造六盘水“中国西南鞋城”,加大区域品牌的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鞋文化,增强综合市场竞争能力。着眼于“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布局合理、生活环境优美、辐射功能较强”的目标,充分发挥六盘水市的气候和公路、铁路交通优势,逐渐以皮鞋加工带动皮具箱包、服装、化工、塑料、机械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使之成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市场繁荣、品质优良、文化发达、服务一流的中国西部最大、最具影响力的鞋业开发、生产、销售配套集散地。形成特色经济产业集群,从而推动我市轻工业发展及经济结构调整,成为拉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二)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应进行积极的宣传引导,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务,担负起培植壮大皮鞋产业、提升皮鞋品牌形象的主要职责,为我市皮鞋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培育市场主体为目标,在国土、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通过政策引导,扶持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多渠道筹集市场建设资金,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广泛吸纳社会资金,鼓励私营、个体经营者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发展皮鞋产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2.六盘水市房地产业发展历程 篇二

近年来, 丽水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 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产品营销和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至2012年底, 全市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有332家, 涉及竹 (笋) 木、食用菌、茶叶、畜禽、水干果、蔬菜、粮油加工、水产养殖等行业。全市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30家, 其中, 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家, 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29家。全市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638家, 有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近500个。

农产品营销网络不断完善。全市已建成农产品产地市场77个, 销地市场15个。已先后在上海、北京、义乌、西安、杭州等大城市建立了丽水农产品展示营销中心。通过集中展示, 丽水市优质、生态、健康的农产品正逐渐为大城市广大消费者餐桌上的新宠。2010年开始, 丽水市分别与哈尔滨市、牡丹江市、西安市农业部门签订了《关于建立农业交流合作关系协议》, 多方搭建农业合作交流平台。

休闲观光农业不断发展。依托长三角的区位优势, 丽水市经济飞速发展, 休闲观光农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目前, 全市已建成省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4个, 建成休闲观光农业区146个, 接待游客超1000万人次, 直接经济效益超3亿元。

2 丽水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丽水市山秀、水青、谷绿, 植被保护良好, 负氧离子含量高, 被誉为“中国生态第一市”。丽水自然物产丰富, 主要有香菇、木耳、笋干、茶叶、柑桔、杨梅、雪梨、黄花菜、处州白莲、青田田鱼、缙云麻鸭和各色花茶等名特优农产品。农业产业化基础不断夯实, 已建成食用菌、水干果、名优茶、高山蔬菜、笋竹林、畜禽、水产养殖等农业主导产业。但总体上看, 农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区域优势特色农业有待进一步发展, 丽水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诸多制约因素。

2.1 农业企业小而弱, 龙头作用不能发挥

一是丽水农业企业规模普遍不大、竞争力较弱、抗风险能力较差, 二是农业龙头企业内部发展机制不健全、组织形式和利益机制不完善, 带动农户能力不强。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少, 研发能力和加工能力低, 农业附加值偏低。

2.2 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少

由于经济发展起步较晚, 农民分散居住在山区, 农民受教育程度偏低, 小农意识较强。一直以来, 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滞后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现有中介组织数量不够、质量不高, 经济实力不强, 内部机制不完善, 运作不规范, 导致服务面不大, 服务质量较低, 缺乏行业自律。很多特色农产品没有专门市场和批发市场, 更别提网络物流交换市场。自家地产货物, 轻易被商家廉价购走, 质价不统一。

2.3 农业产业的科技含量低, 附加值不高

虽然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 但农业企业依然存在人才、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巨大缺口。许多农产品加工企业还处在初加工或简单加工阶段, 对精深加工品的研究重视不够, 对许多优特农产品市场价值挖掘不够。

2.4 农产品营销网络单一, 品牌美誉度缺乏

目前, 丽水市农产品的销售仍然保持由“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等多主体的传统模式。现代农产品营销观念尚未广泛形成, 农产品品牌传播渠道单一, 品牌空间狭小。随着农产品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生产者获得消费者的“选票”难度越来越大。同时, 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安全、卫生、健康、品质等要求越来越高。丽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这种单一的营销和品牌传播渠道已经不能适应品牌农产品的建设与发展需要。

3 丽水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策略

3.1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园区

政府应尽快研究落实现代农业园区的选址、规划布局和项目建设, 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主、工商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多主体参与投资建设。注重发展特色产品和品牌效应, 突出发展精品农业和精深加工, 增强竞争优势, 扩大辐射作用。以现代农业园区为基础, 加快配套产业发展, 加快产业集聚。进一步发展农产品加工物流, 特别是冷链物流, 深化休闲观光产业建设, 使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等多功能融为一体。

3.2 加强培育农业经营主体

根据地区农业发展现状, 政府需完善激励机制, 重点扶持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加强产学研结合, 继续依托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培训基地继续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技人才”和“经营大师”。完善农村小额贷款的抵押制度, 使农民能够及时得到融资扶持。完善扶持政策, 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创业, 鼓励外出人员回乡创业, 鼓励农业项目招商引资。指导农业龙头企业利用好各级政府的农业优惠政策、扶持政策和专项资金, 加大特色农业和深加工建设。

3.3 完善农产品营销网络体系

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 不断完善农产品市场网络。为搞活农产品流通, 不仅要注重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渠道建设, 也要加强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加快特色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网络的培育, 加强流通企业信息化和标准化体系建设。鼓励农民以各种形式参与农产品流通, 引导农业龙头企业提高企业经营规模和完善销售网络。

3.4 因地制宜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利用丽水市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 借助农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 积极发展山区休闲观光农业。搭乘丽水大力发展“养生旅游”的历史机遇, 选准农业与旅游休闲观光业的结合点, 持续开发农业生态休闲养生功能, 挖掘农耕文化和农事体验活动, 发展农家乐型、农庄经济型、园区农业型、特色产业型、自然人文景观型等多种形态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推进“丽水市休闲观光农业魅力乡村”建设, 切实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率, 增加农民收益,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3.5 注重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

根据丽水市的资源优势, 选准农业产业化发展重点产业。可大力发展竹木加工、食用菌加工、果蔬加工、茶叶加工和中药材加工等五大加工产业。为农产品精深加工业设立融资绿色通道, 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 重点扶持和发展竹木、食用菌、茶叶、山茶油、水干果、中药材、蔬菜产品精深加工研发。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 积极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市内外建设出口农产品原料专用基地, 加快设施更新和技术改造, 提高外向拓展能力。

摘要:由于独特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 丽水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后发优势。目前, 丽水市农业龙头企业小而少, 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服务缺乏, 农产品精深加工严重滞后。这些问题的存在, 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我们可以从现代农业园区和农产品营销网络建设、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破解这一难题。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休闲观光农业,丽水市

参考文献

[1]兰菊萍.无景点视阈下养生旅游开发研究[J].企业经济, 2014 (1) :62-66.

[2]兰峻.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路径探索:以丽水古堰画乡文化产业园区为例[J].丽水学院学报, 2013 (3) :46-49.

3.六盘水市房地产业发展历程 篇三

摘 要 旅游产业是指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六个环节的服务并获取经济收益的综合性产业。基于此,以天水市麦积区旅游产业的发展为背景,通过对麦积区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出适合麦积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议,为麦积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旅游;产业;现状;对策;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1--3

1 天水市麦积区旅游产业发展概述

麦积区因麦积山而得名,境内拥有驰名中外的麦积山及各类风景,麦积区地理位置优越,处于甘肃省天水市的东南部,东接陕西省宝鸡市,南邻秦州区、两当县、徽县,西靠秦安县、甘谷县,地处东经105°25′~106°43′,北纬34°06′~34°48′之间。麦积区属于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春夏交接时适合旅游。冬天没有过分严寒,夏天天气较为炎热,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温和多雨,年平均降水量600 mm,从南向北依次减少[1]。日照百分率为47%,平均每天5.7 h,年均日照2 090 h,日照地区之间的差异大,依北部山区到东南部林区依次减少。太阳辐射总量在2 395~2 703 MJ/M2,全年无霜期170余d。

麦积区历史文化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已经发现和挖掘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院多达84处,自然景点是12处。麦积区是“东方雕塑艺术画廊”麦积山石窟所在地。境内旅游资源丰富,包括人文始祖伏羲庄画八卦台山,天水“第一洞”,具有“小黄山”美誉的石门,境内九曲美丽,曲溪美妙的风景及外来物种装饰的森林植物园,还有很多天然制作的古建筑、古墓葬,是中外游客理想的观光旅游胜地,也是最好的西北部森林旅游避暑胜地。

麦积山风景区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水历史上的“秦州八景”中,有六处在麦积。其景色集秀峰、珍禽、异兽、奇葩于一体,麦积烟雨、仙人送灯、净土松涛、石门夜月、玉兰花香、东柯积翠等自然景观让人流连忘返,叹为观止[2]。还有本地区的凤凰山景色优美,可称天下第一。麦积区历史源远流长,素有“羲皇故里、丝路明珠、甘肃东大门”之美誉。区内分布着人文遗址、石窟艺术、森林、水域、地热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

2 天水市麦积区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天水市麦积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对麦积区乃至天水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旅游产业作为一项服务业,其自身涉及到很多部门的相互协调,如当地政府、旅游局、旅行社、导游等许多部门及个人,旅游产业自身的关联性与自身的薄弱性,必然会存在一些问题。

2.1 旅游地接待能力不强,组织落实程度低

麦积区从旅游硬件上来说,景点数量、基础设施、餐饮住宿等接待能力不足,旅游基础设施欠账较多,旅游配套设施不健全,接待设施与娱乐施舍不够完善,硬件发展速度与旅游产业发展速度不相适应。当前,天水市麦积区旅游产在行业布局上具“小、散、弱、差”的特点,缺乏抗市场风险的能力。麦积区在旅游地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落实程度低,没有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导致旅游地发展速度滞后,发展空间不足,整个旅游产业发展不协调[3]。

2.2 宣传程度低,品牌效应不显著

虽然天水市麦积区旅游产品在区域内已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力量不够大,未能产生名牌效应,在国内和国际知名度不太高。一是旅游线路设计和产品包装缺乏特色和新概念,品牌产品少,吸引游客的能力不足;二是旅游市场缺乏详细的和科学的分析,而不是根据不同的市场和消费者需求不同的旅游产品推广;三是部分旅行社的宣传角色扮演并不突出。

2.3 旅游产品研发程度低,旅游种类少而单一

麦积区境内旅游产品区域开发程度低、旅游产品商品化程度不高,其观光类别主要是石窟艺术和观光旅游,考古、探险等旅游项目,如运动,健身,休闲等内容单调,乐趣不多,不能满足不同层次的游客的需要,无法让游客住、玩,旅游地境内游客滞留时间短,难以拓展客户市场。一个不完整的娱乐设施,娱乐项目在风景区内很难满足和适用于大多数以孩子游玩为主的家庭(孩子的娱乐产品太少)。旅游商品的设计、生产和销售不能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研究和开发能力不强,缺乏吸引力,商品的主题、多样性、系列很低,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没有摆脱服从于对外贸易的地位。旅游商品适应性差、旅游消费所占比例低[4]。

2.4 旅游交通运输能力低,产业规模化程度不高

国内外长线旅游大多依赖航空运输,麦积区尽管有机场,但不是民航,铁路运输虽有过境陇海线及宝兰二线,但天水火车站是二级车站,属于大型中间站,无始发客车和挂班车,难以满足游客方便、自由出入境的需要。公路建设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但部分公路品位低,路况糟糕。一些景点没有特殊的旅游路线和车辆,不能实现全线运输。通行能力状况差,导致麦积区旅游产品在入口和出口领域矛盾突出,严重阻碍了旅游业的发展,限制了麦积区乃至天水工业规模经济带的形成[5]。

3 天水市麦积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

根据天水市麦积区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为了积极构建旅游产业发展的保障体系,引导当地旅游部门发展经济,提高居民收入,为了麦积区旅游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和农民稳定增收的需要。必须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3.1 提高接待能力,加强落实力度

完善旅游地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建立适应旅游地发展的娱乐接待模式,推进休闲娱乐美食城、购物一条街等服务。合理的空间布局,严格控制酒店过热或类似于新型酒店的项目,重点突出区域旅游干线上基础设施的配套和完善,新建、扩建或重建许多支持这些领域的旅游酒店。星级酒店空间布局也应提供在关键的地方,比如:依靠或毗邻于城市的风景区,度假村,会议旅游地等;鼓励过热的旅游饭店在部分已经完成的功能上做出调整,从而满足游客的需要;严格控制高星级酒店,鼓励建设满足大众旅游的饭店,改变当前酒店行业产品单一的情况下,提高旅游地酒店的接待能力。endprint

麦积山是以石窟艺术文化代表,珍奇瑰丽、博大精深,是古丝绸之路上孕育的一颗璀璨明珠。大地湾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秦早期文化从不同角度体现着天水以至于甘肃历史文化的悠久和资源蕴藏的丰厚。所以应该一是加强对旅游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使蕴含在旅游资源中的文化潜能得以充分释放;二是要通过举办一系列的旅游节庆活动或者建设一批主题文化公园来显示博大精深的伏羲、大地湾、秦早期、石窟、三国五大历史文化内涵[6]。

3.2 加大宣传组织力度,提高品牌效应

建立健全旅游信息服务平台,促进旅游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公共媒体要积极开设旅游栏目,加大旅游公益宣传力度。改变生产规模小而分散的状况,形成旅游商品生产的企业集群。建立景观行业的主导地位,关注人、商品、加强品牌建设等相关产品内容的完善,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加强旅游网络的建设。控制部门发展规模,重视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水平。加快建设和发展的手段。支持会展、悬架、宗教、生态等特种旅游产品的发展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整合必须坚持市场为导向,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与国际旅游发展的经验为契机,旅游收入增加应该倾向于多元文化特色旅游产品和特殊的旅游服务,因此,关注文化和弘扬当地的特色旅游发展为焦点,重点是旅游热点地区文化旅游项目的建设,发展连锁发展旅游业和文化成果突出的典型项目,支持其发展集团化的旅游品牌。

3.3 提高旅游地产品研发能力,丰富旅游资源

提高旅游商品的包装,努力在短期内扭转旅游产品外观设计大大落后于一般工业产品的现状。形成科研、生产、供应、销售一条龙体系。通过大规模的干预政策引导资本和民营企业。在整个旅游地发展旅游商品,在一定的条件下优先有偿使用,逐年回收,形成一个好的循环输入和输出机制。建立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和完善的营销体系。结合传统的工艺品生产和观光旅游的机制。商务旅行用品店,完善管理系统,提高设计能力,产品升级,提高新产品的开发能力,提高市场营销能力,增加资本投资。提供游客各种产品,丰富多彩尤其在西部地区,民族地区的土特产品和特色产品十分丰富,更应大力提高生产、设计能力。

发展旅游需要创意,创意贯穿旅游产品开发、品牌培育、形象打造、市场营销等全过程。创意的本质在于寻求特色和差异,与旅游的本质一致。当前创意在文化发展、旅游发展中作用越来越突出,南方一些地方,没有多少文化旅游资源,就是凭借独特、新颖、融历史与现代于一体的创意而使旅游业得到跨越式发展。天水市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现在缺的就是创意与包装,所以应积极发展培育与文化旅游较为密切的创意产业,如大型伏羲塑像、大地湾原是居民生活实景演艺、会议展览、文化节庆、旅游建筑等[7]。

3.4 加强交通运输能力,提高产业规模化程度

逐步建立以游客评价为主的旅游目的地评价机制。增加旅游目的地与主要客源地间的旅游列车。城市公交服务网要逐步延伸到周边主要景点和乡村旅游点,公路服务区要拓展旅游服务功能。完善交通运输运输能力,积极协调,发展航空旅游,建立健全民间航空,为广大旅游者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务。

通过旅游电子商务实现民航、铁路、航运、公路交通票务预订系统,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尤其是针对外国旅游团应该增加直航包机。扩大旅游、航空领域合作,扩大区域包机,并建立业务专业旅游特许公司。铁路客运速度的基础上增加更多的乘坐火车服务,特别是把重点放在提高火车的设施和服务。逐步完善中心城市各大景区的道路交通系统,加强道路交通体系的建设的配套(如停车场、厕所、汽车站、汽车停靠点等)。旅游修改或升级,汽车,公共汽车,提高旅游专用车辆的服务水平,旅游车辆老化应该尽快解决,提高服务质量,完善导游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师萍.旅游产业结构评价方法初议[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1999(1).

[2]杨振之.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J].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7).

[3]张辉.中国旅游经济现象的深层次思考[J].旅游学刊,1995(6).

[4]郭爱玲.紧抓机遇加快发展 天水市麦积区旅游业发展战略思考[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2(6).

[5]王彬.天水市历史文化旅游发展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2011(7).

[6]刘艳.董晓峰.甘肃省旅游产业集群化初探[J].甘肃科技,2010(13).

[7]肖爱生.天水市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模式与对策探析[J].科学教育前沿,2013(11).

4.钢铁产业60年发展历程 篇四

当时的钢铁工人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条件下凭借着能够吃苦耐劳的品质,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有力的推动了钢铁产业尽快的恢复生产。鞍钢,本钢,石景山钢铁厂(首钢前身)等的高炉很快的恢复投产。1950年抗美援朝爆发后,钢铁工人更是发扬与高炉共存亡的精神,大力恢复和发展钢铁的生产,以支持抗美援朝战争。

从1949年到1952年,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做好了前期准备。

2、一五计划时期

针对钢铁工业在重工业,以及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国家制定了“以钢为纲”的工业发展指导方向。鞍钢的扩建,包钢,武钢的建设标志着新中国钢铁产业的新纪元。在一五初期,几大钢铁企业逐步由恢复开始发展起来。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提出中央和地方均要积极发展钢铁企业,沿海和内地均要发展钢铁企业,不仅要有大型钢厂,还要建立中小型钢厂的指示,从而形成了钢铁部门大中小并举的一贯方针。确立了除鞍钢,武钢,包钢外还要在山西太原,四川重庆,湖南湘潭,安徽马鞍山,北京石景山创办中型钢铁企业,在河北邯郸,河南安阳,山东济南,江苏南京,新疆乌鲁木齐,贵州贵阳,安徽合肥等十八个省市创办小型钢铁企业的产业布局。钢铁产业逐步建设发展形成了“三大”、“五中”、“十八小”的格局。

这一系列技术上规模建设上的重大突破和进展为一五计划计划中所定的钢产量的顺利实现奠定了基础,给新中国的钢铁产业发展建立了很大的信心。一五计划规定1957年钢铁工业产值为33.1亿元,实际达到46.5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9.8%。钢铁产量1957年生铁594万吨,钢535万吨,钢材436万吨,平均增长率分别达到25.2%,31.7%和31%。钢材品种1952年全国能冶炼的钢种170个左右,到1957年增加到352个,1952年可生产的钢材品种300多个,到1957年增加到4000多个。

3、1958-1960年大跃进时期

但是1957年的中国仍旧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与世界先进的发达国家人有不小的差距,全国上下都希望尽快建成现代化的先进国家。结果,由于太急于求成,导致了1958-1960年在“左”的思想指导下大跃进的错误。毛泽东在1957年底提出十五年后我们可能赶上或者超过英国,在后来的七个月里,十五年又被相关部门缩减到两年,提出在1959年要实现生产2500万吨钢,1958年的钢产量指标要从五七年的535万吨提高到1070万吨,即一年之内翻一番。“以钢为纲”,大跃进的号角就此吹响,据资料统计,在1958年,建起土高炉24万座,约有6000万人参加了大炼钢铁。

因此,在这一阶段中国钢铁工业就走上了一条以追求产值、产量增长速度为目标的粗放型展道路。但是这一时期由于给钢铁产业定了基本不可能实现的目标,虽然动员全国人民大炼钢铁,结果是练出了大量的废铁,小高炉等的拆除又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至此,钢铁产业严重受创。三年大跃进,打破了个产业部门平衡发展的格局。破坏了国民经

济建设从实际情况出发的基本原则,严重破坏了钢铁工业在一五时期建立起来的管理制度。

4、1961-1965年八届九中全会提出建设经济的八字方针,中国钢铁新的黄金时期

1961年,党的八届九中全会提出了国民经济建设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经过五年的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钢铁工业不论在钢产量还是钢品种上都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据资料统计,1965年产钢1233为的1957年535万吨的2.28倍,工业产值也达到1957年的2倍。

5、钢铁工业三线建设时期

从1964年开始,大跃进造成的损失已基本恢复,但是这一时期,我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却相当严峻,东南沿海美国舰队的封锁,西北又有苏联的大军压境,为了为可能爆发的战争做准备,也为了提高我国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威慑力,毛主席亲自提出三线建设的方案。三线包括:从广西到黑龙江这些沿海了省市地区为一线,中间地区为二线,西南和西北除新疆西藏外大部分地区都属于三线。

三线建设的目标,是要采取多快好省的方法,在西北和西南地区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后方工业体系。计划分三步走,第三步,就是攀枝花建设。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建设与1964年下半年开工。基地建设中,克服了种种物资和技术上的困难,到1970年高炉出铁,再到1975年一期工程基本建成投产,逐步形成了年产生铁160多万吨,钢150万吨,钢材90万吨以上,还有其他钢铁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到1985年,累计实现税利已相当于国家对一期工程的投资额。

钢铁工业的三线建设是在党中央国务院1964年提出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方针指导下,从战略的角度出发,对中国钢铁工业布局又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调整和改善。在加速钢铁工业基地建设的同时,又促进了当地交通,煤炭电力建设等其他产业的迅速崛起和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6、1966-1976年文革十年钢铁工业遭严重破坏时期

自1962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文革这场浩劫就在所难免,夺权,武斗和停产使经济建设遭受巨大的冲击。钢铁工业作为文明的重灾区,在1968年跌至900万吨钢产量的谷底,退到四年前的水平。钢铁系统的政治化和军事化愈演愈烈。

在革命大批判中,钢铁工业的四个制度遭到猛烈攻击。分别是厂长负责制,总工程师制,经济核算制,计件工资和奖金制度。所有与之相关的制度,统统被成为资本主义的管,卡,压而被废止。

中国的钢铁产业在文革的劫后余波中,在阶级斗争的缝隙中,仍然顽强的发展。从1969年到1973年连续五年实现可观的增长,平均每年新增300多万吨钢铁,从而达到2500万吨钢的水平。后来的文革余波又使钢产量两度跌近2000万吨的支撑线,到文革末期,中国的钢铁产业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压力下最终突破了3000万吨钢的产量。

整体来说,从1949年到1978年,钢铁产业仍然有了较大幅度的发展。

据有关资料统计,1952~1978年期间,钢铁工业产量平均每年递增12.9%,产值每年递增11.8%。实现利润每年递增9.67%。

7、1978-1991年开放前期钢铁产业的发展阶段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这就为我国的钢铁产业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和资源创造了条件。上海宝钢,天津无缝钢管厂等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大型钢铁企业就是在这一时期建立起来的,同时,一些老的大型钢铁企业已得到了技术改造和升级,其中有鞍钢,包钢,武钢,首钢等。1978年,邓小平同志亲自考察日本的钢铁公司,从而拉开了大批量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的序幕,1981年,我国与澳大利亚科伯斯公司通过签订补偿贸易合同的方式,首次实现了改革开放以后利用外方资金和技术对鞍钢焦化总厂沥青焦车间进行改造。1987年,国家计委批准了鞍钢、武钢、梅山、本钢、莱钢5各企业利用外资的项目建议书,中国钢铁切工艺设备的现代化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同时1992年之前,钢铁产业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积极进行生产体制上的探索。首钢对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大胆尝试,极大的调动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不仅在面对巨大的压力时成功解决困难,同时也为全国的钢铁厂树立了一个承包制的榜样。自此,我国的钢铁产业通过企业改革释放强大的内在发展动力,实现了钢产量5000万吨和亿吨两次突破。1986年,中国钢产量(粗钢)超过了5000万吨,达到5221万吨。

8、自1992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的发展时期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同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这极大地激发了企业的活力。中国钢铁工业面对良好的发展机遇,加快了钢铁工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更是为钢铁工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内在动力。1994年以来,武钢、本钢、太钢、重钢、天津钢管厂、“大冶”、“八一”等列入国家百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酒泉钢铁,邯钢、抚顺钢铁公司、天津钢铁、等57家企业,列入第二改革试点。到1998年,试点改革任务圆满完成,建立了企业法人财产制的和法人治理结构。

“十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更是实现了持续高速发展。同时,新城镇化建设的大力推行,钢材产品的需求大增,也给钢铁产业带来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十五”期间,钢铁工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7167.37亿元,超过1949~2000年中国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总和。

5.六盘水市房地产业发展历程 篇五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实行计划经济,把文化当作一项事业,由政府统包统揽。这在当时特殊的国内外环境中,对于迅速确立社会主义文化在全社会的领导地位,对于迅速普及教育、科学和文化知识发挥了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但是,另一方面,长期强调文化的意识形态性,甚至把文艺产品当作直接的政治宣传品,当作阶级斗争的工具,又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同时,计划经济体制中延续下来的文化事业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的社会经济环境,越来越不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建立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的任务被逐渐摆到议事日程上来。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78-1991年):文化产业的初步建立和探索阶段。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起来,同时在国外流行文化、通俗文化的影响下,国内的娱乐业开始恢复并日渐繁荣。在这个阶段,中国的广告业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人们很快认识了广告对于产品营销的宣传推广和中介作用,电台、报纸、电视台各种媒体投放广告的时间日渐增多,广告的质量、水平也逐步提高。体育产业本身是无烟工业,而且其连带产业多,如旅游、餐饮、场馆建设等,同时发展体育产业又能增加人民体质、振奋人的精神,在和平条件下显示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所以成了许多国家竞相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我国抓住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队实现金牌零的突破这一契机,大力发展体育产业。1990年我国成功举办了第十一届亚运会,通过这次活动的举办,中国开始了体育的产业化、市场化运作,但总的来说,我国文化产业在这一阶段还处于探索的过程,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只占据一个局部的位置,总体上影响不大。

2、第二阶段(1992-):文化产业开始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同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正式把文化产业列入第三产业,把文化部门由财政支出型部门定位为生产型部门,从而为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了政策上、体制上的准备。这时,文化产业的发展进入建规立制、构建成形的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的出现,这一时期出现了新的文化产业形式―网络业,网络作为虚拟社会,提供了新的交流手段,网络经济具有高知识、高技术的特点,是智力密集型、信息密集型的产业,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技术时代的主要经济增长点,发展较为迅速。

3、第三阶段(至今):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20,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在全国代表大会的.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把对文化事业的扶持和文化产业的经营明确区分开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文化产业这一朝阳产业必将出现快速增长,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1、我国文化产业的内部结构。从内部结构上看,文化产业核心层有从业人员223万人,实现增加值884亿元;

文化产业外围层有从业人员422万人,实现增加值835亿元;文化产业相关层有从业人员629万人,实现增加值1858亿元。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的从业人员之比为17.5:33.1:49.4,增加值之比为24.7:23.3:52.0。

2、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国际比较。在许多发达国家,文化产业都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从消费角度来看,在美国与西欧一些国家,文化消费已占到家庭消费的30%以上,而在我国,家庭消费支出仅14.8%用于文化消费。从生产角度看,美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20%以上,在英国,文化创意产业20产值达1,120亿英镑,占英国GDP的8.2%;日本文化产业的产业规模比电子业和汽车业还要大,仅动漫业的年产值就在国民经济中占到第六位。而我国文化产业(包括相关产业)总增加值仅占GDP的4%,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与此同时,我国文化产业的综合竞争力的国际排名也相对落后,不仅远远低于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即便与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相比也存在差距。因此,我国的文化产业在国际上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究其原因,除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文化产业管理模式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是一种政府统治的经济,经济运行的方向和过程由政府主导,政府既是经济活动的组织者,也是经济实体的所有者。这种情况反映在文化管理体制上,则是高度集权的中央管理模式。中央集权的文化管理模式是一种依靠行政指令实施管理的体制。应当承认,高度集中的文化管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曾对我国的文化发展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实施高度集中的文化管理的过程中,其内在的弊端也暴露无遗。弊端主要是:束缚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抹煞了不同类型文化单位的不同运行特点,并且有悖于精神产品生产多样性的基本规律。因文化管理不适应文化创作而产生的矛盾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变得尤为尖锐。它不利于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缺乏统一的法律法规,难以建立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市场化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董为民,国外文化产业现状、发展措施与经验[J],经济研究参考

6.六盘水市房地产业发展历程 篇六

睿信致成管理咨询房地产咨询中心研究,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大连软件园是大连市政府为推动信息化建设于1998年立项兴建的专业化软件园区。在国家、省、市各级领导和主管部门的关怀和支持下,大连软件园先后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被国家计委和信息产业部联合授牌和命名为“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是11个国家软件产业基地中唯一的非省会城市。

睿信致成管理咨询房地产咨询中心研究,1998年6月28日,大连软件园破土动工,从而奏响了大连市“举全市之力发展软件产业”的精彩乐章。

1999年,大连软件园刚刚起步。在一片原本荒芜的土地上白手起家,困难重重。软件园所在的由家村是一个“被城市遗忘”的角落,没有公交车,没有路灯,原有的居民搬迁后留下了大片荒废的土地,污水横流、垃圾遍地。但是,就在这一片荒土之上,软件园的建设开始了。1999年7月,东软集团作为战略合作伙伴进驻大连软件园。7月25日开园的同时即被授予“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的称号。

2000年,大连软件业仍然处在艰难的起步中。但是,具有超前观念的决策者们已经开始在为这个产业所需要的最关键要素——人才储备能量。作为大连软件园和东软集团合作的一个重要项目,中国第一所民办IT专业教育学院——东北大学东软信息技术学院成立了。

2001年4月,大连软件园提出了第一个战略口号:“大连软件园——中日软件产业合作战略门户”,明确了今后着力发展与日本软件行业合作的方向。随着众多日资企业的进驻,软件园的招商工作逐渐打开局面。

2002年7月,GE金融国际服务亚洲集团正式落户大连软件园,成为园内第一家美资500强企业。经过4年积累,软件园在这一年步入了快速发展期,工程建设工作全面展开。

7.关于天水市蔬菜产业发展的分析 篇七

近年来, 天水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总体部署和工作措施, 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品牌化经营的思路, 大力发展优质、安全、高效蔬菜。蔬菜产业在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 保障市场供应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㈠基地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 天水市按照“因地制宜, 适地适菜, 做大规模, 做优品质”的要求, 以精细菜、鲜销菜为主, 扩大蔬菜种植面积。2011年, 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105.5万亩, 总产量250万吨, 实现产值32亿元, 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29%;农民人均蔬菜收入624元,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9%。蔬菜种植范围涉及全市五县两区54个乡镇、1291个村, 分别占全市总乡镇、村数的47.8%和42.9%, 受益农户22.6万户, 占总农户的32.5%。初步形成了以甘谷、武山两县为主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 以渭河川道和浅山区为主的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 以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主的航天蔬菜生产示范基地, 以秦州、麦积两区为主的城郊“菜篮子”基地, 以清水、张家川两县为主的高原夏菜基地。

㈡标准化体系已经形成以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生产技术标准的研究开发和组织实施为主, 制定出台了蔬菜生产技术标准与规程, 提出了产地环境质量标准、农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标准。目前, 已制定各类标准17项, 其中, 甘肃省地方标准7项, 天水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系列企业标准10项;筛选汇编了《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标准与规程汇编》丛书, 收录农业部行业标准15项, 甘肃省地方标准6项, 天水市农业企业标准10项, 全市的蔬菜主栽品种均有标可依。

㈢品牌培育成效凸显目前, 天水市共认证蔬菜品牌41个, 其中有机食品2个, 绿色食品AA级产品1个, 绿色食品A级产品21个, 无公害农产品17个;注册商标12个;无公害蔬菜产地认定面积26.4万亩。主栽的26个蔬菜品种中, 拥有绿色食品A级产品认证品牌17个。培育出了“全录王”辣椒、武山韭菜和洋葱、太京大蒜、马跑泉蒜苔等一批享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市场占有率的无公害蔬菜品牌。

㈣科技创新得到加强以天水国家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为科技创新平台, 联合技术协作单位, 先后引进推广了有机无土栽培、滴灌、生物农药、原膜二次利用、病虫综合防治等99项新技术;引进长城8号架豆王、法国冬玉菜瓜、博耐13号黄瓜、中科1号大葱等新品种40多个。改造了二三代日光温室棚形结构, 推广了春提早、秋延后普通大棚及一棚多层覆盖生产技术和一批高产、高效栽培模式, 提高了科技贡献率和土地产出率。

㈤质量安全体系不断完善建成了天水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和武山、甘谷、秦安、麦积、秦州等5个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不断加强产地环境监测, 严格生产投入品监管, 强化生产过程监控, 全面开展蔬菜检测工作。市、县区检测中心每周对本区域内批发市场、零售市场、超市和生产基地的蔬菜产品进行检测, 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对“菜篮子”超市实行每天必检, 有效保障了全市蔬菜产品质量安全。

㈥市场体系基本健全按照“大流通、大市场”的发展要求, 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网工程”, 在蔬菜主产区、传统集散地、交通要道、城镇驻地扩建、新建了一批设施齐全、功能完善、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专业批发市场, 建立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市场流通网络, 促进了蔬菜产品的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目前, 全市已建成蔬菜专业市场125个, 其中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5个, 城区“菜篮子”超市5个, 城区蔬菜批发零售市场30个, 农村集贸市场52个, 产地批发市场33个。全市蔬菜交易量达300万吨, 交易额33亿元。

㈦龙头企业和营销队伍不断壮大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落实扶持资金500万元, 有效促进了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2011年, 全市蔬菜加工、贮藏、运销型龙头企业达到30家。目前, 全市有各类蔬菜农民合作经济组织169个、会员8450人、营销大户297户、运销人员3400人。

㈧销售效益稳定增加2011年, 天水市蔬菜商品量为206.8万吨, 占全市蔬菜总产的80%左右。从全市蔬菜消费情况看, 城区人均年蔬菜消费量为121公斤, 农村人均年蔬菜消费量为55公斤。以此推算, 全市城乡居民蔬菜消费量在30万吨以下, 约有170万吨以上的蔬菜调往外地, 占全市的60%以上。就价格来说, 全市蔬菜价格逐年升高, 据瀛池市场对蔬菜批发价格的常年跟踪显示, 2011年1月~10月份21种蔬菜平均价格为2.91元/公斤, 比2005年单价净增1.35元/公斤, 涨幅86.5%, 年价格上涨递增率为13.27%。

二、天水市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㈠产业发展投入不足随着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 对新技术、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和产后保鲜加工技术要求不断提高, 科技开发、生产资料和产后服务投入需求不断增加, 而目前资金投入渠道窄, 多元化投资机制尚未形成, 产业发展投入不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㈡生产经营普遍分散蔬菜主产区的多数农户仍然是“小而全”的生产格局, 土地零散, 产品杂多;土地集约程度不高, 生产基地还不能进行适度规模经营, 规模效益难以发挥。

㈢品牌效益发挥不够大多品牌产品规模小, 品牌影响力不大, 市场认同度低, 产品形不成竞争优势, 不能体现优质优价。

㈣中介组织比较薄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经纪人队伍结构较为松散, 组织化程度不高, 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 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市场观念不强, 信息比较闭塞, 在技术服务和产品流通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盲目性。

㈤龙头带动作用不强龙头企业经营规模较小, 带动能力不强, 产业链条较短, 加工产品档次低, 精深加工产品数量很少, 大量产品以初级产品和散装销售为主, 加工增值潜力没有充分发挥。

三、天水市蔬菜产业发展的建议

天水市的蔬菜产业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按照“川地与山地并进、设施与露地并举、规模与效益并重”的原则, 坚持“川道抓提升、浅山抓扩张、全面抓发展”的工作思路, 以市场需求和生产效益为导向, 以基地建设为基础, 以科技创新为支撑, 以产业化经营为方向, 优化区域布局, 加快标准化建设, 努力增强全市蔬菜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综合效益, 形成“基地规模化、产品品牌化、经营一体化、营销网络化、服务社会化”的产业格局。到“十二五”末, 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25万亩, 总产量达到300万吨, 蔬菜产品加工率达到25%以上, 农民人均蔬菜收入800元以上。

㈠以国家级渭河川道设施蔬菜生产示范区为重点, 加快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

1. 建设国家级渭河川道设施蔬菜生产示范区。

按照“填空补齐, 集中连片, 形成规模”的原则, 在渭河、藉河河谷川道区乡镇, 依托现有基础, 整合各种资源, 建设以塑料大棚为主的设施蔬菜22万亩, 把渭河川道区打造成为国家级设施蔬菜生产示范区。

2. 建设标准化示范区。

一是加强蔬菜标准园创建;二是加强航天育种基地建设, 建成10万亩标准化航天蔬菜生产示范基地;三是加强高原夏菜基地建设, 建成10万亩标准化高原夏菜基地;四是加快集约化育苗基地建设, 在每县 (区) 建设1个~2个集约化育苗基地, 实现统一供种, 降低育苗成本, 提高育苗水平和产品质量。

3. 建设一批“菜篮子”基地。

按照“因地制宜、各具特色, 山川结合、全面发展”的总体思路, 在全市建设一批规模较大的“菜篮子”供应基地。到2015年, 全市蔬菜种植专业村达到800个, “菜篮子”基地面积达到6万亩, 年生产蔬菜15万吨, 保证全市蔬菜市场周年均衡供应。

㈡以国家级武山洛门蔬菜批发交易市场改造提升为重点, 加快市场体系建设一是对农业部定点武山洛门蔬菜批发市场进行改造提升, 以蔬菜的市场信息、流通交易、贮藏保鲜、质量监测为主, 进一步扩大规模、完善功能, 带动秦州瀛池、武山洛门、麦积东部、秦安北大、甘谷冀城等5个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共同发展。二是根据蔬菜产业发展需要, 在太京、磐安、新兴、六峰、鸳鸯、中滩等乡镇规划建设一批规模较大、设施齐全、管理规范的产地市场。建设一批“菜篮子”超市和较大的贮藏保鲜库, 从而保证鲜菜鲜销、产销对接、全年供应。

㈢以组建“天水蔬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重点, 提升产业整体水平

1.组建天水蔬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松散联合、自主经营、信息共享、抱团营销”的思路, 积极筹建成立“天水蔬菜 (集团) 股份有限公司”, 形成以集团公司为龙头、县区分公司为主体、各企业为羽翼、合作社经纪人为补充的松散型一体化蔬菜集团, 引领全市蔬菜产业健康发展。

2.大力发展蔬菜营销、加工业。以分选、清洗、包装为主, 扶持连锁经营、超市配送、分级筛选、洁净包装、冷藏保鲜为主的蔬菜商品化处理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 逐步建立从田间到市场的冷链销售系统, 提高产业综合效益。

3.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引导支持蔬菜专业村组建合作社, 改进蔬菜生产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探索创新利益联结机制, 鼓励专业合作社与大型连锁超市和农产品流通企业开展“农超对接”, 让菜农分享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利润, 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努力探索“公司 (企业) +基地+农户”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 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 提高组织化程度。

㈣以中国·天水蔬菜博览会 (蔬菜节) 为平台, 加快产业形象建设

1.举办蔬菜博览会。以“提升蔬菜产业、打造特色品牌, 扩大交流合作、推动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现代农业成果特别是蔬菜及相关产业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成果的展示展销、商务洽谈、科技培训为主要内容, 适时举办中国·天水蔬菜博览会 (蔬菜节) , 展示形象、打造品牌、扩大影响, 促进蔬菜产业快速发展。

2.实施品牌商标战略。加强无公害产地认定和绿色、有机蔬菜食品认证, 努力提高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比重, 打造地域品牌。鼓励企业和经营主体注册、使用商标, 积极争创天水市知名品牌、甘肃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 提高品牌蔬菜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加强各类品牌、标志的使用和管理, 使其在蔬菜产业上真正发挥效益。

㈤以优化环境为着力点, 保障蔬菜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1.加大投入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天水市扶持蔬菜产业发展的意见》, 对蔬菜生产、贮藏保鲜、市场体系建设、技术培训、科研攻关和品牌建设等方面进行资金补助与扶持。根据国家和省上的投资方向, 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广泛开辟投融资渠道, 鼓励企业和社会资金以多种形式参与蔬菜产业开发, 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信贷投入为补充、农民和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2.狠抓基础建设。在设施蔬菜示范区、“菜篮子”基地规划区域优先安排“沃土工程”项目。积极争取实施渭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 抓好重点灌区维修改造, 新建一批机井和提灌工程。依托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 加快农路建设步伐, 对基地规划区内的道路进行硬化、整修、拓宽。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采取转包、转让、互换、租赁等方式,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 促进蔬菜产业基地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3.加强质量监管。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 健全产品安全监管体系, 完善市、县、乡三级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 加强对全市蔬菜的质量监控和定期抽检。建立投入品使用档案、生产记录、产品检测档案, 把好产品入市关口。健全农产品产地、质量、等级标识制度、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查验购销登记制度、质量抽检制度、不合格农产品清退制度, 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管理, 实现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

摘要:蔬菜产业是天水市农村经济四大主导产业之一, 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作者通过分析天水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促进天水市产业发展的建议。

8.六盘水市房地产业发展历程 篇八

虽然至今以美国为代表的部分发达国家仍然没有使用“文化产业”这一术语,环顾这些国家十年来的发展状况,不难发现几个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的基本特征:传统文化产业门类发展尊重市场选择;从教育到政策法规鼓励内容创造力;积极应对互联网时代文化产业整体升级换代。

传统文化产业:尊重市场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市场一直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居于中心地位,政府、社会力量与消费市场在制度建设与实践的过程中经过长时间的磨合,已经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关系,不仅利用最灵活的资源配置方式获得巨大经济收益,文化与价值理念也通过文化产品传播到了世界各地的消费市场。比如美国,虽然不用“文化产业”这个词,但是近百年来它的文化产业无可否认地居于世界第一的位置。

在政府层面,美国形成了经典的“一臂之距”管理模式:由政府设立国家艺术基金会、人文基金会等公共基金投入公益性文化事业,并在公共资金以外探索出博彩、旅游、拍卖、债券、募捐等多种融资方式;出台税收、担保等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文化产业;健全法律监管制度,尤其是通过知识产权的强力保护,确保了美国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利益,也形成了美国“版权产业”为名的文化产业体系。

在社会层面,美国主要发展非营利机构的力量。根据2014年公布的《美国艺术指数报告》,截至2012年,美国非营利文化艺术机构有91000家,文化艺术企业超过80万家,有210万艺术家,年文化消费支出约1510亿美元。根据政策规定,艺术团体或者艺术家如果想要获得政府资金补助,需要经由社会途径筹集到政府资助3倍以上数额的资金。

在市场层面,美国营造出堪为样板的成熟市场环境,形成了好莱坞电影、百老汇戏剧、流行音乐、出版、广播电视和画廊等立体的文化娱乐业,而且整个产业都是建构在市场中自负盈亏的。以百老汇为例,仅仅统计如今由“百老汇联盟”管理的 40 家主要剧院,从2014年1月5日至12月28日整个统计周期中,累计接待观众就超过1300万人次。仅在2012-2013年,百老汇为纽约市经济的贡献超过110亿美元,为当地提供8.6万个工作岗位。目前位居热门榜第一位的《摩门之书》仅仅开演两年就让它的制作公司市值达到3亿美元。更不用说《剧院魅影》这样的“常青树”,已经上演数万场,连演了27年,它的全球总收入已经超过了60亿美元,全球有1.4亿人看过这部音乐剧。

创意为王:培育内容创造力的沃土

去年,一位专门研究中国文化产业的澳大利亚学者,通过对国内几家互联网企业的跟踪研究,在国外撰文指出,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开始进入从“山寨”到“原创”的转变过程。实际上,这并不算是“中国特色”。我们的邻国日本和韩国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初期,也是经历了同样从“山寨”到“原创”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并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也与政府政策引导和社会氛围营造密切相关。

日本早在1885年就制定并颁布了《专利法》,还从上世纪中叶开始将每年的4月18日确定为“发明日”,充分鼓励民众的创新意识,创办了类似天皇奖、总理大臣奖、内阁大臣奖、发明协会奖、全国发明奖等各种鼓励原创发明的奖项。2009年,日本政府发布《日本品牌战略——让软实力成为经济增长动力》报告,把动漫产业等定位为“软实力产业”,系统地推动产业振兴,开拓海外市场。2012年,又提出“酷日本”理念,帮助日本内容生产企业进行海外推广。日本尤其重视下一代的创意能力,媒体和学校都有意识地鼓励儿童和青少年创造发明,将各种发明和创意制作成喜闻乐见的电视综艺节目,深入民心。

韩国政府创办了“原创文化数码机构”和“故事银行”两个项目,系统开发韩国的历史和文化资源,为广播电视节目的编写、制作服务。韩剧从中受益颇多,最为有名的成果就是曾经远销世界60多个国家的《大长今》。

互联网时代:积极应对文化产业的整体升级换代

英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走在全世界的前面,到去年,创意产业已经占了整个经济的十分之一(9.7%),提供了超过250万个工作岗位,这在英国比金融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的就业岗位要多,从业人员人数增长速度是全部劳动力增速的四倍。人们所熟知的“创意产业”概念就是1998年由英国定义的,指的是“通过个人的创意、技能和才能,通过利用和开发知识产权,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潜力的产业”。当时英国将创意产业划分为13类,之后就成了其他国家、区域和城市的研究范本,如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新西兰、澳大利亚、新加坡、德国、伦敦、巴黎和奥克兰。英国创意产业一度处在世界领先地位。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创意产业贡献了全国83%的创意产品和创意服务。英国的创意实力充分展现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丹尼·博伊尔导演精彩演绎了“创意的英伦三岛”。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整个文化生产和消费的格局都已经发生了变化,英国这样的先驱反而陷入了“创新者困境”,昔日的成功产生的惰性阻碍了对新环境的适应。当世界还在期待英国能利用历史优势给创意产业提供一个舒适、成功的转型环境,带头过渡到数字市场和互联网商业模式。而英国本土的创意企业却纷纷开始表达他们的不满,认为英国在教育(视觉效果)、融资渠道(音乐),知识产权(档案)、竞争(书籍出版商)和基础设施(视频游戏)方面都出现了问题。连最初启蒙了很多国家的《创意英国》文件本身都被指责为华而不实,从统计指标等各方面都无法落实。

2014年4月,英国智库发布了《创意经济宣言》,指出英国原有的创意产业的定义、相关政策和经营模式已经有些过时了,跟不上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报告建议英国政府重新定义创意产业,将定义简化为“专门使用创意才能实现商业目的的部门”并且扩大分类,还建议开放互联网,并且在教育方面加强数字技术的普及,在税收等政策方面鼓励创新。

9.六盘水市房地产业发展历程 篇九

因工作需要,经批准,六盘水市房地产交易中心决定面向社会公开招聘6名工作人员。现将有关事宜公告如下。

一、招聘条件:

要求28岁以下,专科以上学历,男女不限,专业不限

二、报 名:

1、报名时间:

2014年8月12日至8月14日,上午9:00-11:30,下午14:30-17:00。

2、报名地点:

六盘水市住建局人教科(开投大厦十六楼);联系电话:8324406;联系人:沈菲;

三、报名需提交资料:身份证、毕业证。

四、统一考试:笔试,面试时间另行通知。

五、工资待遇:面议。

原标题:六盘水市房地产交易中心招聘公告(6人)

六盘水市房地产交易中心

编辑推荐:

2014年全国各地区事业单位考试复习资料专用教材【免费下载】

全国各地区地方公务员考试历年真题试卷汇总HOT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真题试卷及答案解析汇总HOT

国家公务员历年真题试卷汇总(2000年至2013年)HOT

10.六盘水市房地产业发展历程 篇十

李 玲

〔内容摘要〕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已成为我市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但是与经济发达的地区相比,无论是发展速度、经济总量和质量,还是发展环境,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和明显不足。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非公有制经济必须推进五个创新,着力解决四个突出问题,进一步谋求发展。

〔关 键 词〕 非公经济发展建议

〔作者介绍〕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从1979年的不足1%提高到目前的1/3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占社会投资的比重也超过了50%。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的70%以上是由非公有制经济提供的,从农村转移出劳动力的70%以上也在非公有制经济就业。实践证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有利于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

2000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市发[2000]19号);2002年将成立的“一站两中心”列为“十件实事之一”;2002年以来,每年拿出重金表彰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体、私营企业,千方百计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步伐;2004年成立主管部门——六盘水市非公有制经济局。一系列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极大地推动了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之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市涌现出了六盘水双牌铝业有限公司、水城正鑫锌业有限公司、水城县国贸焦化厂、恒远房产、恒远意通、仙劲锌业、东泰矿业等一批较大规模的非公有制企业,使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在全市的经济结构上有所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特点。经济结构除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外,已呈现股份合作、联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和港澳台资企业等多元化经济主体。这些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崛起和发展壮大,形成了多元化市场主体竞争的格局,形成了充满活力的市场竞争环境,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旺盛的生机和强大的活力,有效地拉动了全市的经济增长。

我市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到2005年底,全市个体工商户 23676 户,从业人员40816万人,注册资金3.4亿元,私营企业3036 户,从业人员27342人,注册资金3.1 亿元。从经济总量看,2005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57.94亿元,较上年增长30%,约占全市地方生产总值(预计数)的29%。三次产业比例更加趋于合理,第三产业的比重首次突破33%,较上年增加5个百分点;利润总额达21.38亿元,较上年增长27%;

从对税收的贡献看,2005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上缴税金10.95亿元,超59个百分点完成全年目标任务,较上年增长94%,约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40%,较上年提高12.5个百分点。

从增加就业看,2005 年解决了31.8万人的就业,超额17万人完成全年就业目标任务,超目标任务6个百分点;工资总额达19.32亿元,较上年增长18%;农民人均年纯收入来自非公有制企业工资性收入达775元,约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2%。对全市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

从发展规模和结构看,主导产业工业仍保持41%的高位增长。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第三产业也保持了较快增长,增速达17%。第一产业高速增长,增速为42%,出现了较有规模的一些公司+农户+基地,集技术、市场一体化的企业。全市规模企业达353户,较上年增加102户,增长41%。

二、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市非公经济发展虽然取得很大成效,成为全市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但是与经济发达的地区相比,无论是发展速度、经济总量和质量,还是发展环境,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和明显不足。

(一)投资领域狭窄。

我市非公经济投资领域不宽,大多从事消耗资源型行业,产业层次较低,劳动密集型行业多,技术密集型行业少。有些领域如金融、保险、水利、交通、通信、环保、科技几乎没有涉足;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领域也没有大的突破。

(二)发展环境不够宽松

1、观念上的障碍。对非公有制经济仍然存在着偏见,有的权力部门或个人,一见个体私营业主致富就纷纷向他们伸手,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的现象仍有存在。

2、体制上的障碍。一是非公有制经济管理机构过多,虽然明确非公局为主管部门,市经贸委设立有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市工商联设置有非公有制经济贷款的担保机构;工商局设有自治组织的个体协和私营企业协会,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服务体系,管理服务不到位,统计口径不一致。二是与国有、集体经济相比,非公有制经济在原材料供应、引进技术资金、征用土地、产口品销售等方面都处于劣势。三是职能部门为私营企业引进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人才缺乏已成为企业做大做强的主要制约因素。

4、融资上的障碍。非公有制经济经营者普遍反映融资难是制约发展的重大障碍。一方面,由于我市非公有制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财务制度不够建全,信用程度低,没有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各县(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又没有建立,企业很难满足银行贷款条件;另一方面,金融部门为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实行贷款终身负责制,注重对不良贷款的清收,而对新增企业贷款工作力度不够。

(三)科技含量低,创新能力差。

绝大多数企业很少有自己的专利技术和购买专利技术。由于受资金儿技术水平等因素制约,许多企业的生产设备落后,很多企业还停留在手工作坊阶段,劳动密集型是其主要特征。由于 技术、设备落后,个业生产出来的优质产品少,尤其是缺乏拳头产品,品牌效应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四)企业人才缺乏、员工队伍不稳定。

非公有制企业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在市场开拓人才、技术创新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严重缺乏。一是在人才引进、人才管理的政策方面,缺乏可操作性。对非公企业引进的人才,在行政、工资关系、人事档案、统筹保险、职称评定等事项还没有真正理顺,造成了流动人才的后顾之忧。二是社会保险不完善。三是许多企业未能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员工临时观念,不稳定。四是劳动时间长,工资待遇低等。

(五)企业自身素质亟待提高

一是经营管理粗放。大多数非公企业处于小规模粗放发展阶段,整体实力不强,大多数企业厂房简陋、设备落后、机械化程度低、工艺简单、管理粗糙、产品档次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二是财务报告失真较为严重。部分企业把会计报表对内对外采用不同的计算口径、计算方法,有的甚至编造多套各不相同的会计报表,向不同的部门报送,虚报浮夸和瞒报截留并存。三是经营管理层素质不高。一些非公企业经营管理层,缺乏现代管理知识,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三、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建议

由于我市非公有制经济起步晚,起点低,经济领域有待于拓宽,产业层次有待于提高,竞争的实力还有待于壮大,竞争能力还有待提升,因此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非公有制经济必须推进五个创新,着力解决四个突出问题,进一步谋求发展的新趋势。

(一)推进五个创新

一是推进制度创新,进一步增强经济的发展活力。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多元化开放的产权结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大力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加强科学管理、引进现代经营管理理念,采取先进的管理技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对一部份成了气候、上了规模的企业,更需要进行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增强其内在的活力。帮助非公有制企业经营者提高素质,组织他们参加境内外的培训,开拓视野,不断提升其经营管理企业的能力。

二是推进产业创新,进一步提高产业优势和竞争力。我市非公有制企业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制造业和商贸流通业,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因此要采取一些进一步放开投资领域、强化产业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大胆地推动产业创新,支持非公有制企业采用新技术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积极支持非公有制企业投资经营道路、交通、污水垃圾处理和水、电等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以及现代物流、旅游、金融、信息服务、市场中介等现代服务业,扩展产业领域,提升产业层次。

三是推进市场创新,进一步提高运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能力。市场是企业配置资源的最基本的平台,在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的新形势下,六盘水在今后的发展中拥有很好的历史性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非公有制经济要积极抢抓机遇,努力应对挑战,要大力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引进来、走出去,充分运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是推进发展模式创新,进一步提高集约化和规模化水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布局比较分散,小规模经营的特点比较突出,走集群化发展的路子,努力培育了一批产业集群,并注意在产业集群中选择扶持优势骨干企业集团,以带动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

五是推进引资方式创新,进一步整治投资环境。要采取更加开放的政策和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贯彻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原则,放开民间资本市场准入,激活民间资本,扩大民间投资领域范围,允许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积极探索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民间融资机制,使民间融资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合法融资。结合我市实际,一是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以及学生公寓、食堂等教育后勤设施,让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公办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二是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市政建设领域。供水、供电、供气、排水、污水和固体废物处理;收费公路、桥梁、城市公交及其他公用设施,民间资本都可以通过参加公开招标,获取特许经营权,特许经营者投资、建设、运营。三是其他社会事业领域。

(二)解决四个突出问题

一是着力解决创业难的问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既要有量的扩张,又要有质的提高,首先,要解决创业意识不强的问题。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宣传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共识,不仅非公企业业主知情,更重要的是有关政府部门要切实掌握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与此同时,尽快出台我市《关于促进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其次,要解决项目不足的问题。找不到合适的创业项目是制约创业的一个重要原因。要积极鼓励各地和各有关部门提供创业的信息,建立项目库,供创业者的抉择参考,全面向非公有制经济开放提供服务。

二是着力解决好融资难的问题。加大中小企业信贷力度。第一,解决贷款抵押难、担保难问题。进一步引导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加大对非公有制企业的信贷投入,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问题。第二,设立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将分散的民间资本集中起来办大事。第三,应进一步提高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水平。建立规范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建立明晰的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第四,按照国务院《若干意见》的规定,各级财政应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发展基金。

三是着力解决好人才难的问题。政府要通过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用人机制,建立人才引进的平台。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引导各类人才能够投身非公有制企业,鼓励科技人员到私营企业兼职,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私营企业工作。有关部门要根据非公企业的发展需求,制定人才需求目录,帮助非公企业引进紧缺人才。对进入非公企业的人员,原单位要按规定办理工作调动和有关社会保险转移手续,不得以任何理由设置障碍。使人才进得来、留得住、能发展。

11.六盘水市房地产业发展历程 篇十一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现状;发展趋势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新技术更是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发展水平和变化态势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的后劲和活力。近年来,丽水市松阳县高新技术产业从无到有,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高新技术产业起步晚、起点低、规模小,在全县经济总量中所占比例不大,其发展仍然任重道远。

一、松阳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统计调查情况

根据2008年修订的《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录》,通过排查,2013年松阳全县共有浙江振通宏茶业有限公司、松阳金星文教用品有限公司、浙江荣兴活性炭有限公司等1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十分之一。全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7.64亿元,其中浙江兴乐电线电缆制造有限公司、浙江振通宏茶业有限公司、浙江康恩贝中药有限公司、浙江绿远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产值超亿元。全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2.29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比重的8.56%。

从行业分布看,松阳县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涉及食品及饲料添加剂制造、环境污染处理专用药剂材料制造、玻璃纤维及制品制造等12个行业,呈现“小”、“散”的局面,除涂料和玻纤行业分别集聚了3家企业外,其余中成药生产、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微电机及其他电机制造等9个行业基本只有1家企业。除浙江兴乐电线电缆制造有限公司外,整体规模小,竞争力不强,对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的带动作用不明显。

二、原因分析

1.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較低

松阳县工业经济尚处于扩量转型阶段,产业结构尚不合理,与不锈钢、合成革传统产业相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础薄弱,规模优势相对较差,整体实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够协调。全县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涉及电线电缆、中药饮片、涂料等三大领域,大部分领域总量极小。除兴乐电缆外,其他行业远不能形成规模优势,高新技术企业产业群体较为单一,对规上工业经济的带动作用不强。

2.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在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时,由于高层次科技人才匮乏,松阳不少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能力不强,核心技术缺乏,产品档次不高,有些高新技术企业虽然有了创新,成果也有了一些,但在很大程度上处于高新技术产业链的加工制造环节,并没有很好地把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结合,导致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无法真正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

高新技术产业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行业,由于融资困难,致使一些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企业不能及时扩大规模,一些好的科技成果不能尽快转化成产品,阻碍了全县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另外,松阳引进科技型企业难度较大。近几年围绕合成革助剂、茶叶精深加工、光伏等产业,松阳县相继引进培育了永强化工、宏泰高分子材料、振通宏茶业、绿远光伏等企业,但是这些企业刚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规模效应尚未完全体现,同时高新技术各领域发展很不平衡。此外,由于受松阳的区位条件等制约,一些科技型企业,特别是大型科技型企业的引进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

三、对松阳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增强创新驱动意识,实现高新技术产值倍增。松阳县提出到2016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值倍增达到21亿元(是2011年的两倍)。为此,结合当地发展特色,进一步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具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一是加强对现有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政府在涉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平台载体、专项项目、知识产权等关键投入方面设立专项资助资金和配套资金,鼓励企业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并实现产业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扩量转型。二是鼓励一批已完成原始资本积累的企业向高新技术领域挺进,实现“凤凰涅槃”。三是落实对高新技术企业的金融财税政策,特别是企业研究开发费加计扣除,并完善相关奖励政策。

2.加大科技企业培育力度,促进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培育力度,力争年均培育1家以上国家高新企业,3家以上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增强企业创新意识,增加自主创新投入,积极争取国家财政投入和增加银行信贷等,确保创新研究与开发经费逐步递增,实现自我发展。鼓励以企业为主体进行科技创新和人才的引进培养,发挥科技人才的专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带动经济的发展。积极组织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联合体,深入开展科研开发、人才培养、技术支撑、信息交流和融资方面的合作和交流,加大高新技术产品研发力度,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步伐。积极协助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的规下企业升规,加大引进力度,通过科技合作在招商引资中积极创造条件引进更多高新目录内的企业。

3.加强科技统计,做到“应统尽统”。加强协调,切实做好高新企业名录库更新工作。一是加强统计、科技、财税、经商、工商等部门沟通,及时掌握新注册的高新企业信息。二是加强统计业务培训,根据名录库审批时间,抓住审批节点。提前了解掌握新增法人单位情况,提前准备报齐各项材料,确保顺利通过审核。三是及时跟踪上级对高新技术目录调整的政策信息,加强与规模工业企业统计人员进行衔接,梳理拟划入高新技术产业统计的企业,积极向上级统计部门对接,尽可能多的划入高新技术产业统计范围,做到“应统尽统”。

参考文献:

[1]张朝伟.科技经济论[M].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2]张文忠.经济区位论[M].科学出版社,2000

12.六盘水市房地产业发展历程 篇十二

随州房地产业发展历程

(一) 孕育萌芽阶段 (1978年—1987年) 。

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城镇国有土地实行的是单一行政划拨制度, 土地使用权不能在土地使用者之间流转。改革开放初期, 虽然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变, 但是由于土地要素流通被限制, 房地产业发展缓慢。1984年9月, 随州市第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成立, 即随州市房地产综合开发公司, 同时开始规划建设随州第一个成规模的住宅小区——沿河小区。

(二) 缓慢起步阶段 (1988年—1997年) 。

改革开放, 为随州市房地产业的发展带来了生机, 住房建设开始脱离政府的统建、统配、统管的计划管理, 逐渐向商品房建设经营模式转变, 房地产业开始作为独立的行业进行经营运作。但由于受开发企业实力所限及房地产市场化程度不高等因素影响, 此阶段的房地产开发大多是一些零星开发和见缝插针式开发。

(三) 快速发展壮大阶段 (1998年—2009年) 。

2000年8月, 随州市由省直管市升级为地级市, 为迅速实现县域经济向市域经济跨越, 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经营城市战略, 旧城改造, 新区建设, 为房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自2001年以来, 福建、浙江、海南等外地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纷纷来随州投资房地产开发, 与本地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融为一体, 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房地产开发热潮。9年来, 全市已建成及在建商住小区达34个, 其中单区面积超过4万平方米的房地产开发项目16个。自2006年开始, 该市城区通过严格市场准入、禁止零星批地、严禁私人建房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 彻底杜绝了零星开发及见缝插针式开发, 市城区已形成成片开发、规模经营格局, 各小区绿化、景观建设、公共配套设施日臻完善, 人居环境显著改善。2006年, 城区文峰都市花园、擂鼓墩小区还被评为省级优秀住宅小区, 实现了随州市省级优秀住宅小区零的突破。

房地产业发展成就

(一) 房地产业的兴起, 有力助推了城市建设跨越式发展。60年来, 随州从一个只有几万人的小县城发展到有近40万人的初具规模现代化中等城市, 城市在快速“长高、长大”。房地产业的发展是城市大发展的结果, 同时, 房地产业的发展又推动了城市建设的发展。从1980年撤县设市后开始的烈山大道改造到地级市成立之初实施的解放路西段改造, 房地产业一直是随州城市建设新一轮大发展的引擎。

(二) 房地产开发业异军突起, 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兴行业。自从1984年随州市城市建设综合开发工作步入正轨以来, 房地产开发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 快速、健康、有序地发展, 企业队伍不断壮大。据统计, 1983年全市房地产开发公司仅1家。到2000年地级市成立前也仅发展到不到10家, 其中90%为国有企业。到2009年末, 全市开发企业数量已经达到101家, 其中民营企业占82%。

(三) 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快速增长, 有力拉动了地方经济发展。2008年, 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5.96亿元, 是2000年的28倍, 年均增速为33.8%。2008年, 房地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3.41%。由于房地产业关联度高, 带动着上下游50多个相关产业和部门的发展, 特别是建筑业、建材加工业、装修业及其衍生的中介服务、物业管理等行业的快速发展, 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四) 商品房建设规模不断扩大, 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自2000年地级市成立以来, 随州市商品房建设规模不断扩大, 2000—2008年, 全市商品房开发竣工面积累计达到285.2万平方米, 年均增速为59.63%。1978年, 随州市城市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仅有3.1平方米, 2008年末城市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已经扩大到41平方米, 是改革开放初期13.2倍。与此同时, 以香江商贸中心、舜井时代广场、香港街、澳门街等为代表的一批商业中心的建成, 为优化城市商业布局、繁荣市场、推动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 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

1996年起, 随州市开始逐步探索建立以住房公积金、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为主要内容的城镇居民住房保障制度。2007年—2009年, 该市连续三年将保障性住房建设列为政府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 相继出台了《随州市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暂行办法》、《随州市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管理办法》、《关于建立和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加快住宅建设的意见》等, 初步形成了住房保障政策体系。2007年—2009年累计发放廉租住房补贴713万元、3513户, 廉租住房保障面积标准和补贴标准逐步提高, 2009年对人均住房面积13平方米以下住房困难家庭实现了应保尽保。三年间累计投入资金1.0872亿元建设廉租房1860套、9.3万平方米, 建设经济适用房2.6万平方米。

(六) 物业服务开始起步并快速发展, 显现出盎然生机。

自2003年开始, 随着一批成规模的住宅小区的陆续建成, 该市物业服务迅速发展起来, 行业管理也渐趋规范, 相继出台了《随州市物业管理暂行办法》、《随州市物业服务收费管理实施细则》、《随州市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备维修基金管理实施细则》、《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居住小区配套设施的通知》等规章政策。通过持续开展居住小区环境综合整治、下大力气完善小区配套设施设备、规范物业服、务企业服务行为等, 推动了全市物业管理服务快速发展。2000年前, 该市没有一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物业服务企业, 到2009年, 物业服务企业发展到32家, 从业人员1200人, 在管房屋建筑面积327万平方米, 新建小区物业管理覆盖面达到100%。

(七) 房产中介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房地产市场发育更加成熟。

1998年该市房产中介服务行业仅有两家房屋评估机构, 到2009年, 全市共有房地产评估机构3家、拆迁公司6家、房屋经纪机构6家、白蚁防治房屋安全鉴定机构2家、房屋测绘机构2家。房屋中介体系的不断完善, 为推动房地产业快速发展及服务城市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近几年, 该市先后完成了50多个项目的房屋拆迁任务, 拆迁房屋面积120余万平方米。支付补偿安置资金7亿余元, 建设安置用房80万平方米。大拆迁促进了大建设, 通过拆迁, 城区新建、扩建改造道路20余条, 总长90余公里, 建成大型工业园区10个、大型商业街区10个、住宅小区20余个, 改造“城中村”、“棚户区”10余处、修建休闲广场、娱乐园区10余处, 完成公用项目建设10余个, 使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3.日中房地产历程浅析(本站推荐) 篇十三

关键词: 中国 日本 房地产 对比

摘要:在国内房子价格高涨的今天,不少人大声惊呼“这岂不是80年代后期日本的情况”。究竟当今的中国与80年代后期房地产泡沫经济繁盛的日本有何异同之处,而中国又是否会步日本的后尘,一下贴入“房地产泡沫破裂”的深渊?本文将会对此做出一些分析。

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焦点在亚洲,面对着国际上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的美国金融危机和欧洲欧债危机,这句话似乎有了更强的说服力。诚然,美国英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时间过长,发展的态势早已疲软了,而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也在不断缩短,使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更是不容乐观。在亚洲,中国早已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不可小觑,而韩国和日本也曾以他们骄人的发展成绩受到世界的瞩目。

但是,近年来发展一直受到世界瞩目的中国一直被一个严重的问题所困扰,即房价问题,随着问题的愈演愈烈,房子问题已从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上升到了一个困扰着许多中国人的顽疾。这种情况对于一些人来说并不陌生,因为在我们的近邻日本相似的场景也曾上演过,而日本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是惨重的,虽然两国的国情和情况都不尽相同,但是,我们仍可以从他们的经历中吸取一些经验和教训。

一、日本及日本房地产基本介绍

日本由1都1道2府43县组成。日本有三大都市圈,即东京圈(包括东京都、琦玉县、千叶县和神奈川县),大阪圈(包括大阪府、京都府和兵库县)和名古屋圈(包括爱知县和三重县),三大都市圈囊括了六个最大的工业城市,即东京市、横滨市、大阪市、京都市、神户市和名古屋市。

1985年,日本人口1.21亿,人口密度达到325人/平方公里,其中三大都市圈人口占日本总人口的比重达50.5%,但是面积占比仅10.4%,三大都市圈人口密度高达1578人/平方公里。

日本采取住宅分类供应,低价公房调节住房市场价格的机制。由地方政府及住宅公团建设公营住宅,出售或出租给中低收入阶层;由私营发展商提供商品房,满足中高收入阶层需求;政府通过低价公房来调节住房价格,住宅金融公库为地方政府及住宅公团提供建房资金,为所有居民提供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其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和邮政储蓄。日本实行土地私有制,一般情况下,家庭是土地的经出让方,而政府和企业是土地的净买入方。企业是土地价格上涨的最主要推动者。

二、日本房地产泡沫形成的背景及其原因

日本的房地产泡沫发源于20世纪末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竣事后,日本在美国的经济援助下起头了三十多年的经济成长的黄金期。但是,在这个飞速成长的经济体中,存在着房地产泡沫经济的隐患。1985年,东京都的商业用降价钱指数为120.1(以1980年为基期100),到了1988年就暴涨到了 334.2,在短短的三年间暴涨了近2倍。东京都中心区的降价上涨了3倍。1990年,仅东京都的降价就相当于美国全国的土降价钱,河山面积相当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日本,土地的总价值几乎是美国的4倍。从1986—1989年,日本的商品房价钱整整涨了2倍。

(一)背景

1、日本的城市化进程已经接近尾声

战后日本在创造举世瞩目的经济高增长奇迹的同时,也创造一个至今无人打破的城市化发展纪录:1947年到1965年,仅仅18年的时间,日本城市化率由33.1%提高到68.1%,年均提高1.94个百分点,年新增城市人口约228万人。其中1947年到1955年,城市化率每年提高2.9个百分点,城市人口每年增加305万。到1985年,日本的城市化已经达到76.7%,日本的城市化已经接近尾声。2、1980年代以前日本土地市场情况:“土地神话”

与快速城市化相伴的是土地价格和房价的快速上涨。这在日本形成了所谓的“土地神话”。土地神话是指土地价格的上涨幅度会永远高于物价上涨幅度。主要是因为日本国土面积非常狭小,土地被认为是最为可靠的财富,生产技术可以不断发展,商品可以不断生产出来,国土面积却无法扩大,因此,土地价格似乎会只升不降。

日本统计局公布的资料显示:从1956年到1985年的30年间,日本名义GDP增长了约38.6倍,而全国土地价格和六大城市平均土地价格分别增长41.8倍和56倍。这正是土地神话的现实依据。

3、日本宏观经济面的变化

1970年所发生的两次石油危机是日本宏观经济的重要转折点。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方式均发生了重大变化。

(1)宏观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稳定增长”

战后的日本,进入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的高潮。这一时期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品供不应求,国内缺乏资金,投资利润率高涨。固定资产投资成为这一时期,经济增长的主导方式,而出口的主要任务在于获取资金,以便于引进技术和设备。到1970年初,日本的重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基本结束,国内产能过剩,产品供过于求,国内投资增速放缓,投资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面临瓶颈,日本经济开始向外需求突破。出口的主要任务变为消化国内过剩产生,维持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方式逐渐由“投资主导型”转变为“出口主导型”。

(3)日元的国际化

日元国际化进程起步于1970年代初,1985年《广场协议》后基本实现。日元国际化包括日元汇率改革和外汇管制改革。前者的最终目标是汇率自由化,后者的最终目标是外汇进出自由化。

4、金融自由化

金融自由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融资自由化,利率自由化和业务管制自由化。日本的金融自由化进程于1979年起步,1985年日本政府发布《关于金融自由化、日元国际化的现状及展望》后,金融自由化进程全面加速。

(二)原因

1、投资理念失去理性追逐泡沫

(1)房地产投资收益高于一般商品,且预期高涨 日本金融机构对房地产泡沫的危害认识不足,也没有能够及时对房地产市场现状做出正确的评估,纷纷给房地产公司和建筑公司发放贷款,形成了房地产不断升值和信贷规模不断扩大的恶性循环,泡沫越吹越大。各金融机构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将房地产贷款作为最佳贷款项目,无节制地扩大信贷规模,助长了泡沫的形成。就在泡沫即将破灭的1991年,日本12家大型银行向房地产业发放了总额为50万亿日元贷款,占贷款总额的1/4。(3)企业大量净买入土地是地价上涨的主要推动力量

投资者普遍相信人多地少的矛盾导致土地的价格只会继续走高,地价不会下跌。只能买进,否则以后只能买更高的地价。因此即使毫无用处的土地,各个公司也全力争夺,导致房地价越走越高。反过来由于投资投机过度,造成房地产业虚假繁荣,房地产价格暴涨导致企业和个人都纷纷投资和投机房地产。人们从银行贷款购买房地产,然后再用房地产做抵押再去购买房地产,造成了大量的重复抵押和贷款,并加剧了房地产价格的暴涨。

2、宏观金融政策连连失误

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繁荣期,出现了大量的剩余资金。日本中央银行为了刺激经济的持续发展,采取了非常宽松的金融政策,但这些资金没有合适的投资项目,结果基本上都流入房地产以及股票市场,致使房地产价格暴涨。随后日本中央银行升息力度太大,挑破泡沫,日本股市和楼市同时崩溃,价格直线下降跌入低谷,进入连续十多年的地价持续低迷时期。

(1)日元国际化导致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实施

日元国际化,尤其是1985年9月,《广场协议》之后,日元进入升值通道。(2)低通胀导致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实施

日本宏观经济持续增长,但是CPI指数非常低,日本政府缺乏提高利率的动力。

期间,日本低通胀的主要原因是过剩的资金并没有进入商品市场,引起通货膨胀,而是进入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引起资产价格膨胀。

(3)扩大内需的具体政策

在日元升值出口下降以及国际社会的压力下,日本确立了扩大内需的发展战略:主要思路就是增加投资和消费,减少储蓄,这势必要求政府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3、金融自由化导致金融机构行为扭曲

4、人口再次向三大都市圈迁移,东京成为金融中心

三、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结果

从后果上看,20世纪90年代破灭的日本房地产泡沫是历史上影响时间最长的一次。这次泡沫不但沉重打击了房地产业,还直接引发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受此影响,日本迎来历史上最为漫长的经济衰退,陷入了长达20多年的萧条和低迷。即使到现在,日本经济也未能彻底走出阴影。至2007年底,六大城市土地价格仅相当于1991年高点的27.7%。绝对价格也只相当于25年前,也即1982年的水平;

四、中国经济、房地产市场现状及与日本的对比

(一)不同点

1、中国新建住房存量仍存在总量不足、户型不平衡等问题

与日本相比,中国住房市场存量有两个特征:其一,城镇住房存量中新建住房占比仍较低。2009年中国城镇住房存量约为170亿平方米,其中1997年房改以来新建住宅存量约为50亿平方米,总体上新建住房占比为30%,相比而言,截至1975年,日本的住房存量几乎已经全部更新换代。再从城镇家庭住房解决方式来看,根据抽样调查结果,城镇家庭自建住房、购买商品房、购买经济适用房、购买原有公房、租赁住房的比重分别为20%、20%、9%、32%、15%。其二,截至2009年,中国户均住房套数约为0.9,扣除非成套房,这一数字约为0.7,但中国的人均住房面积已经达到28平方米,超过日本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这反映了中国的成套房大户型占比不断加大的趋势。从相关数据上分析,近年来,城镇竣工住房中90~120平方米的住房占比由9%提高到22%、120平方米以上的住房比例由13%提高到28%、90平方米以下的住房比例由77%下降到50%,说明近年来户型面积有扩大的趋势,小面积住房占比则不断下降。其三,是面向中低收入阶层的保障性住房占比过低,供应严重不足。

2、中国的住宅地产仍将主导未来城市化推进阶段的商品房市场发展,保障性住房需加快发展

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房地产泡沫膨胀期间一个突出特征是商业地产和商业用地价格的迅速上涨,这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其一,80年代,日本已完成工业化,工业用地需求扩张的空间已经十分有限,工业用地价格基本停止上涨趋势;其二,80年代,日本的住宅存量已基本达到上限,新建住房已几乎全部取代旧房,户均住房套数已超过1,整体上住宅市场的发展空间已经不太大,而且由于城市化接近尾声,人口老龄化的来临,整个住宅需求也不存在太大的增长空间。

3、中国人民币汇率大全仍掌握在自己手中

日本1985年在G5其他成员的压力下,签订了“广场协议”导致了日元的急速上升。然而,现在中国政府虽然面临着来自美国的巨大压力,人民币汇率升值与否的大全仍然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4、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强于20世纪80年月时代的日本政府 我国政府对经济成长过热出格是房地产市场成长过热高度关注,先后出台一系列调控措施为房地产的过热成长降温,2010年国务院为了果断遏制部门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果断遏制部门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今年年初又颁布了“国八条”。

6、“城市化进程”

85年,日本房地产价格开始上涨的时候,其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76.7%,城市化进程已经接近尾声;而目前中国的城市化率仅为45%,城市化进程正在处于加速阶段。

(二)相同点

1、人平易近币升值

同日本一样,中国资进入21世纪也起头面临欧美列国要求人平易近币升值的壮大压力。更始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进入飞速成长时代,因为中国的人力资本丰硕且廉价,按照斗劲优势理论,制造业成长迅猛,经济结构倾向出口型,使中国一向以来处于对概况易顺差,形成了数额重大的外汇储蓄。这导致欧美诸国的强烈不满,商业摩擦不竭发生而且慢慢进级,对人平易近币形成了重大的升值压力。自2003年至今,人平易近币汇率从美元兑人平易近币8.0∶1,上升到今朝的6.6∶1,升值了17.5%。对人平易近币升值的强烈预期,吸引了大量国际成本进入中国市场,良多成本以国际游资的体例进入房地产市场。此外,人平易近币的升值给中国的经济成长带来了重大影响,出格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沿海的出口制造业受到重创,国内的大量闲置成本也选择进入股市和房市。

2、城市化历程与房市预期。

中国今朝正处于加速城市化的历程之中,城市化水平在以每年1%~2%的速度增添。中国的企业和居平易近对房地产市场形成了这样的刚性预期:土地属于稀缺且不成再生资本,在这个加速城市化的阶段,土降价钱只会跟着经济的成长的增添越来越高,而不会降低。如此刻不买地买房,未来就会要支出更大的价钱才能拥有。这个预期更刺激人们对商品房的需求以及企业对房地产市场的投入。

3.政府在相关打点方面的缺失踪以及土地轨制不健全

政府在经营土处所面缺乏监管,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和政府往往有着慎密亲密的关系,政府与房地产商及银行合作,把大量资产投入房地产市场的成长,暗箱操作和政治寻租的现象斗劲普遍。此外,中国的土地出让轨制是由政府一次性收掏出让金,这部门的收入进入财政收入,算作政绩考绩的一部门。导致一部门政府率领人会超量开发和出让土地。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成长和日本房地产泡沫时代的有良多相似之处,两国国内的经济结构都是以出口型经济为主,堆集了巨额外汇,本币被迫升值,导致国内经济受挫等等。

4、持有环节基本没有税负,但交易环节税负很重

这严重影响了土地的供给效率,市场交易费用过高,使得高地价支撑高房价,造成房价泡沫不断膨胀。这与目前中国极为相似,而近期十分热议的物业税的开征,目的之一便是完善税制结构,改变持有环节税负不合理的问题。

5、金融机构积极投身房地产市场

当时日本的土地价格不断飙升,土地作为抵押品的估价都明显偏高。加上银行系统自身资金充裕,当年的日本政府,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存在着严重的疏忽。银行系统放贷的欲望甚为强烈。由此,当房价暴跌,大量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率迅速蹿升,很多机构深陷破产的边缘。这与目前中国银行机构纷纷将房地产业列为优质贷款客户,房地产信贷不断破纪录的情况颇为相似。

五、结论

虽然,现在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存在着过热现象,但是现在就断言说是泡沫还为时过早。况且,国家从年初就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来调控房价,如今年年初颁布的“国八条”,且至今这些调控措施也已经初见成效了。虽说中国房地产市场尚待进一步的发展,而且房价调控的道路也是任重而道远,但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出中日两国的基本国情毕竟有所不同,而且虽然人民币现在是处于上升的趋势中,但是本国币种升值并不一定就会造成房地产泡沫,何况现在中国政府对于人民币升值问题上一直采取一种谨慎的态度,而人民币汇率也一直是在波动性变化,和当时日本签订“广场协议”时的情况还是很不同的。并且,现在房价已经有所下降,必定会有一些人从中跳出,采取观望态度。所以,我们现在所需要的不是对于两国相似性及其结果的恐慌而是要积极从日本的经验教训中吸取其中有用的部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来指导我们应对后面面对房市变动。

参考资料:浅谈日本房地产泡沫与中国房地产现状 日本地产泡沫对我们的启示

上一篇:国旗下的讲话相信未来演讲稿下一篇:古今中外有关友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