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方法考试题(8篇)
1.科学研究方法考试题 篇一
北京化工大学2007——2008学年 第 2 学期
《材料科学研究方法》期末考试试卷(A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
特征X射线谱:当入射波增大到与阳极靶相适应的强度时,会在连续谱上出现一系列强度高、范围窄的线状谱线,这些谱线都是与特定的物质有严格恒定的关系,因此称为特征X射线谱。
布拉格方程式:散射线发生相干衍射,也可以称为晶面反射所必需满足的条件。方程式为2dsinθ= nλ.其中d为晶面间距,θ为入射线或反射线与晶面的夹角,λ为入射线波长,n为衍射级数。
结构因数:结构因数是表征单细胞对衍射强度的影响,只与原子的种类,在晶胞中的位置有关,而与晶胞大小和形状无关。
内应力:当加于物体上的外力消失时,由于材料形变和体积变化不均匀而残留在物体内部且自身保持平衡的力。
电磁透镜:用磁场使电子束聚焦成像的装置。
电子衍射操:将倒易点阵转化成正空间点阵,并记录下来的操作方法
消光距离:消光距离:在物体深度方向由于衍射线与透镜线动力学相互作用,产生沿深度方向的强烈的电子波振荡,电子波振荡的周期叫消光距离
差热分析法:在仪器控温下,测量样品温度随温度或时间变化,从而研究物质的结构、组成等性质变化的方法。
膨胀分析:测量试样在加热或冷却时长度的变化,来研究物体内部结构、性能等的一种分析方法。
电阻分析:通过测量样品电阻变化,来获得物体组结和结构变化规律的一种方法。
二、选择题(每题只选一个答案,每题2分,共30分)
1.X射线在穿透物质后衰减,除主要部分是由于真吸收消耗于光电效应和热效应外,还有一部分是偏离原来的方向,即发生了①。
①散射②透射③荧光辐射④俄歇效应
2.如果(h k l)的晶面间距是d,则(nh nk nl)的晶面间距为①。①d/n②nd③dn④d
3.进行德拜花样的爱瓦尔德图解时,认为粉末试样中各晶粒的(HKL)面间距①。
①均相等②部分相等③部分不相等④均不相等
4.非晶态结构的径向分布函数描述了非晶态物质①范围内的原子分布。①短程有序②短程无序③长程有序④长程无序
5.变焦是透射电镜的一大特点,其焦距可通过电流与电压来调节,要想使其焦距变长,则①。
①增大电压、减小电流②减小电压、减小电流 ③增大电压、增大电流 ④减小电压、增大电流
6.在入射电子束作用下被轰击出来并离开样品表面的核外电子叫做①。①二次电子②背散射电子③X光子④俄歇电子
7.透射电镜一般不具备①的功能。
①样品表面形貌分析②样品具体结构分析
③样品内部晶体缺陷分析④非导电样品分析
8.离子探针仪是利用电子光学方法把初级离子加速后轰击样品表面,然后收集检测①,以得到样品表面化学成分信息。
①二次离子②一次离子③二次电子④一次电子
9.俄歇电子产额随原子序数的增加而②。
①增加②减小③不变④无规律
10.根据热容理论,金属的热容与除受热后点阵离子体积膨胀对外做功外,还与①有关。
①电子热容②离子热熔③原子振动④原子波动
11.侧倾法的衍射特点是测量平面与扫描平面成①。
①90°②0°③45°④任意角度
12.1A族元素的线膨胀系数都是随原子序数增加而①。
①增大②减小③不变④无规律
13.能带理论认为导体材料具有允带之间没有①或允带相互重叠结构。①禁带②空带③满带④导带
14.铁磁性金属磁化时具有磁滞现象,容易磁化达到饱和状态,并且其①不是定值,而是变化很大。
①磁化率②辞职损失③矫顽力④磁滞效应
15.对于铁磁性金属来说,当其受到压应力作用时①。
①电阻减小、磁性增大②电阻减小、磁性减小 ③电阻增大、磁性增大④电阻增大、磁性减小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试比较透射电子显微镜的成像操作和衍射操作的异同点。
答:不同点:成像操作是物镜的相与中间镜的物平面重合,得到放大的样品图像。衍射操作是物镜的背焦面与中间镜物平面重合,得到衍射图样。相同点:都是用聚焦电子束穿透膜样品,在荧光屏成像。
2.电子探针和电子显微镜都能进行元素分析,请比较它们在分析元素时的异同点。
答:不同点:电子探针是通过分析来自样品的特征X射线来分析样品元素的成分和含量。扫描电子显微镜是通过采集来自样品的背散射电子,采用村度原理来分析样品元素的成分和含量。相同点:都是用电子束轰击样品,前面部分装置相同,因此可以结合使用,都可以进行样品元素及其含量分析。
3.比较扫描隧道显微镜的两种工作模式的异同点。
答:不同点:恒电流法是保持电流不变,通过反馈调节使探针随表面起伏发生高度变化,从而获得材料表面形貌。恒高度法是保持高度不变,通过控制系统内电流、电压变化而获得表面形貌变化。相同点:都可以较精确地获得材料表面形貌的图像原理相同,都是利用量子隧道效应。
4.如何从大块固体材料上制备适合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用的试样?
答:⑴取样:用切削等方法从大块固体材料上取0.3~0.5mm的片状试样。⑵预减薄:用化学法或机械发对片状试样预减薄。⑶最终减薄:用双喷抛光或离子减薄(不导电物体)对试样进行最终减薄,达到所需厚度。一般500nm以下。
5.试从水滴图形来解释和比较俄歇能谱、扫描电镜、XRD、电子探针等仪器的分辨率大小。
答:电子束进入试样表面后,在其内部在一个水滴范围内活动(对轻元素)俄歇电子能谱和扫描电镜分别是检测俄歇电子和二次电子。它进入试样表面层次浅、能量低。只相当于在水滴径部圆筒部位,活动范围小,因此分辨率高。而背散射电子进入较深,横向扩展大,因此分辨率低。X射线和透射电子进入水滴范围更大,因此分辨率最低。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从布拉格定律出发,解释X射线衍射与电子衍射进行物质结构分析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点。
答:布拉格定律是发生晶面反射和散射线发生相干衍射的必要条件。2dsinθ= nλ。X射线衍射基本原理是X射线进入物体使符合布拉格定律的散射线相干衍射;电子衍射是电子束进入物体使符合布拉格定律的电子相干衍射。
主要特点:①电子衍射比X射线衍射分辨率高,电子波短。②电子衍射需要薄片试样,据爱尔瓦德图,倒易点在样品厚度方向形成杆状物,增大了与反射球交界,使稍微偏离布拉格定律的点也能发生衍射。③电子波长短,反射球半径大,衍射角很小时可看作平面倒易截面,便于分析。④电子衍射强度高,形成图样所需曝光时间比较短。
2.给出所学教材中可以用于材料表面形貌分析的方法及其相应原理。
答:①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用电子束轰击式样,通过成像操作,对试样的表面形貌分析。②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用电子束轰击试样表面,接收其产生的二次电子,因二次电子来自试样内部深度浅,根据接收二次电子数量、强度可以判断表面形貌变化。③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利用隧道效应来分析试样表面形貌,分辨率高,可以观察到原子。④原子力显微镜(AFM)利用原子对探针的作用力,分析试样表面形貌,对不导电陶瓷适用。⑤光学显微镜利用光学成像系统进行表面形貌分析的。
2.科学研究方法考试题 篇二
对于考试研究要从动态的过程中合理把握, 考试研究方法是研究考试过程的基本工具。自从科学化测量理论建立以来, 考试研究方法不断发展, 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
一、基本理论———从经典测量理论到现代测量理论
考试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基于测量理论, 真正意义上的标准化的考试产生于西方, 其标志是1905年比纳与西蒙编制的应用于智力测量的比纳—西蒙量表。传统的经典测量理论 (CTT) 在五六十年代走向成熟, 标志是1950年Gulliksen Theory of Mental Test一书的出版, 理论上总结经典测量理论发展脉络, 以及主要成果。CTT有其自身的不足:首先, 对误差的估计粗糙;其次, 考试结果的推论范围不恰当;再次, 考生的能力参数严重依赖试题样本;最后, 题目难度参数与考生的能力参数定义在不同量表上。
正是CTT的不足, 催生了概化理论 (GT) 与项目反应理论 (IRT) 。概化理论将实验设计的思想引入对测验的分析, 突出的特点是:对一次测量, 可以根据研究目的不同提供多个测量信度。目前, 概化理论应用于高考研究、表现性评价与结构化面试等领域。项目反应理论将项目特质与考生的能力参数定义在相同量表上, 这就意味着不同测量量表的分数可以统一。项目反应理论通过项目特征曲线对各种项目分析的资料进行综合研究, 可以直观地看出项目难度、鉴别度等项目分析的特征, 从而起到指导项目筛选和编制测验比较分数等作用, 其在计算机自适测验、测验等值问题研究、题库建设方面有广阔的前景。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一种理论对以上三种提出了挑战———认知诊断理论。综合运用认知心理学的理论与测量理论, 对于测验的编制到结果解释的全过程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理论的新的关注点。认知诊断理论, 注重对学生学习的认知过程、认知方法的解释, 不瞒于经典理论的线性的解释, 在评价分数的背后应该阐明学生在认知方面的优势与缺陷。目前这一理论的应用范围不广泛, 只在美国的PSAT中应用, 但是越来越多的人承认, 这是今后测量理论发展的新方向, 某种程度上具有革命意义。
二、数据处理———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的转变
数据处理问题上传统的数据分析要求所研究的数据是连续变量并且正态分布, 这一要求在物理、化学等领域中是比较容易获得的, 但是在教育之中有许多特质是不能用严格的比率量表测量的, 满足不了对于数据处理的要求。这是对于数据的横向比较。对于每一个个体的纵向比较而言, 依据总分对个体评价也是不合适的, 相同总分的个体不代表他们的能力特质与结构相同, 虽然总分相同, 但是题目的作答组合有很多, 所体现的能力也很可能有质的差异。潜在类别模型 (LCM) 是探讨潜在变量的模型化分析技术, 潜在类别分析处理的是类别变量。类别变量虽然没有连续变量的技术特征, 所得结论与统计方式都相对单一,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类别变量在教育中有广泛的适用性, 尤其在考试研究中许多变量类型属于潜在变量。潜在类别分析的优势在于把类别数据与潜在变量的观念加以结合, 提高了类别变量的分析价值。潜在类别分析方法能体现考生具体的能力倾向, 尤其是在多维的试题中或者是需要综合各科成绩进行分析时, 能更客观地刻画考生在各种能力维度上的表现。
三、变量关系———线性与非线性的转变
考试研究中变量关系的分析, 往往关注变量之间的直线关系, 运用一元或是多元线性回归, 探讨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回归分析通过建立变量间的数学模型对变量进行预测和控制。有时研究者会关心两个学科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 是否可以用一科成绩预测另外一科成绩, 这时候就要运用一元回归分析。如果自变量的控制不是一个, 那么预测源的分析就要用多元回归。但是这种回归分析只能在两变量或多变量是线性关系时才适用。在考试研究中许多特质之间存在非线性相关, 例如, 考试焦虑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 可以用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来解释呈倒U型关系。这就是一种非线性相关, 可以运用曲线回归来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 可是现在没有一种软件用来进行多元曲线回归。而且, 回归分析并不能说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为了克服变量之间关系探讨的多形态、多维度, 以及因果关系的分析, 考试研究中引入结构方程模型 (SEM) , 展开探索性与验证性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是在研究的初始阶段用来简化数据与初步探索潜在维度, 以统计为导向的;验证性因素分析与探索性因素分析的不同在于, 验证性因素分析是以理论为导向, 先是进行理论建构, 之后再对其检验。20世纪80年代以来结构方程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被誉为是应用统计的第三次革命, 尤其是验证性因素分析, 通过建立测量方程与结构方程, 探寻全变量之间的关系。对考试试卷的潜在维度分析、题目与所测特质一致性关系分析, 以及题目本身性质, 均可以运用结构方程。
四、结果解释———单维与多维的转变
考试结果的解释是考试研究中重要的一环, 可以说对结果解释正确与否决定了考试分析过程的意义。传统上的考试结果解释, 运用信度、效度、难度与区分度四大指标。以难度为例, 难度通常用通过率来表示, 通过率越高说明题目越简单, 实际上用通过率表示是值得商榷的。难度是一个相对指标, 与被试群体特质相关, 被试群体能力越强, 同一题目的难度就越小, 难度的解释是相对的。如此来说, 运用某一指标来解释考试分析结果受外在因素影响, 应该从多维度角度来阐释考试结果。在大规模考试中, 像中考、高考这样的考试往往人员涉及多, 社会影响大。同时考试的群体来自差异较大的不同省、市、自治区, 不同类型的学校。通常会以地区平均值等指标来评定考试状况, 实际上不同水平被试由于其自然与社会条件所限, 某些群体之间的比较会掩盖一些更小群体的特性。将所处不同地位的群体分开来研究的思想正是基于此。多层线性模型运用不同层面嵌套的方法处理不同分层的群体。例如上面提到的学生嵌套于学校, 学校嵌套于地区。多层线性模型考虑了变量之间的不同水平, 符合考试的实际情况。
整体看来, 在我国现代考试研究中还没有一种思想与方法是可以解决所有的考试中的问题, 不同的研究者依据自己的研究目的, 立足不同视角。最终的目标就是在传统考试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科学的教育与考试评价体系, 实现从考试到评价的跃升, 这既是对现有考试制度进行改革的核心问题, 又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
摘要:考试研究方法对高效、科学的考试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学意义, 更新考试理念, 创新考试研究方法是我国考试研究的发展方向之一。本文从理论基础、数据处理、变量关系、结果解释四个方面探讨我国考试研究方法发展的新方向, 并从这四个方面分别介绍了新进考试研究的转向。考试研究方法的科学发展有利于完善我国的考试研究。
关键词:考试,研究方法,转向
参考文献
[1]邱皓政.潜在类别模型的原理与技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2]张厚粲, 徐建平.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3.科学研究方法考试题 篇三
【关键词】中职;对口升学;机械基础;教学方法
一、基础教学阶段
基础教学阶段即第一轮系统教学阶段,该阶段注重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内容要求全面、系统。机械基础课程理论性较强,课程涉及面较广,知识点较多,要综合运用机械制图、金属材料、机械原理等课程的基础知识,而作为学习对象的中职学生而言专业基础较薄弱。在中职学生对口升学考试中,一部分题目考察的是课程中的单个知识点,所考单个知识点内容范围覆盖整本教材,所以在该课程基础教学阶段,应该从以下方面做好教学工作。
首先教学目标定位要准确,教学内容要系统、全面。教师讲解要通俗易懂,注重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对于较难理解的知识点,教师讲解时要借助对应的教具辅助教学,在缺乏教具和设备的情况下,要借助于多媒体教学,通过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加强对知识点记忆,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其次,要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进行教学,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学生学习机构和机器时,如果能联系实例,列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也方便记忆。如学习机器与机构时,可以列举自行车和摩托车,摩托车有动力装置,可以将化学能转换为机械能,可以实现能量转化;而自行车没有动力装置,只能完成运动的传递,所以自行车是机构,而摩托车是机器。通过比较从而得出机器与机构的区别。
例如在学习常用机构内容中的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及间歇运动机构时,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铰链四杆机构中的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和双摇杆机构的工作原理和过程用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用按钮来掌握机构的运动,演示时利用暂停功能可以将机构停留在任何位置,从而将曲柄摇杆机构的极限位置、急回特性、死点位置、极位夹角等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变得具体、形象。间歇运动机构中的棘轮机构和槽轮机构的工作原理和过程通过动画展示,学生能直观、生动的观察它们的动作过程,并能结合自己的理解总结出它们的工作原理,从而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第一轮复习教学阶段
第一轮复习阶段主要是对课程内容中一般难度和深度不大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提炼,以课程基本概念为主,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好课程上的基本知识。作为学生,在第一轮复习阶段必须要明确目标,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通过复习及时发现自己知识掌握上在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正面看待与解决问题,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根据近几年我省中职学生对口升学考试命题特点,一般难度和深度不大的基础知识的简单应用在考试中所占比例最大。所以此阶段课堂教学中,要将教学的重点定位在一般难度和深度不大的基础知识的简单应用上,通过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交流,互助学习,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合作学习,在互动学习中学习知识,并将已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提炼,并灵活运用。从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合作中提升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三、第二轮复习教学阶段
第二轮复习阶段以加大难度和深度为主,学生需要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将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举一反三,并且大多是综合性的问题。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将机械基础课程的知识系统化,把所学知识连成线,织成网,梳理出知识结构,使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次,通过大量做题练习,让学生发现自己在知识应用上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回归课本,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在不断地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相关知识,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为最后冲刺做好充分的准备。
例如定轴轮系是本书重点内容,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在复习这一块内容时,选一道典型例题进行详细分析、讲解,特别是传动路线的分析,再把各齿轮数代入公式进行计算,就要正确找出主动轮和从动轮,并进行判断出各齿轮的旋转方向,最后归纳小结形成知识结构。
四、冲刺教学阶段
基础部分教学时教师控制好进度,按照学生平均水平计划教学,但是在冲刺阶段,由于中职学生的学习素质存在较大差异,接受和掌握知识的能力层次不齐,为了提高冲刺阶段的教学效率,应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该教学方法主要是从教学目标、学习基础、授课、教师备课、作业设计等方面对日常教学体系进行分层教学。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把教学目标划分为高、中、低三部分,不同目标要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通过分层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冲刺阶段的机械基础课程教学需要“回头练”。教师督促学生将前期做过的机械基础综合套题拿四五套出来,认真梳理其中频繁出现错误的知识点和重要考点,然后形成一份总结性的“错题报告”,再根据这份“错题报告”进行合理的复习安排。考试前几天,考生们可再进行知识点梳理,比如机械基础中常见的几个计算模块,以及知识原理、框架、题型归类、解答方式和解题思维等。在这段时间的复习中,教学任务安排时保持两三天一套新题的做题量,防止“手生”。考前最后一天,考生可做一些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再加一道综合计算题,练一下计算。
五、结束语
随着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对人才专业水平要求也在逐渐提高,而职业教育是为社会输送人才的主要途径,同时也为扶持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满足中职学生升学深造的愿望,国家教育部出台了“对口升学”政策,各个省份根据本地区特点也制定了一些关于“对口升学”的政策,我省近几年参与对口升学招生的二本院校也在逐年增多,招生规模在逐步扩大,这无疑给广大的中职学生实现大学梦提供了一个机会和平台。而机械基础课程作为工业类考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中职学生对口升学考试中占70分,这对学生在升学考试中能否取得好成绩影响较大。为了更好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让学子们在升学考试中能取得理想的成绩,能顺利进入高校深造学习,作为长期担任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任课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断研究和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精心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探索出一套适合于中职学生对口升学考试的教学方法,真实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陆齐芳.探索中职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J].中等职业教育,2010(18):31-32.
[2]刘波.中职机械基础教学方法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5(29):150-150.
[3]敖勇.中职院校机械教学方法创新探微[J].现代交际,2015(3):194-194.
4.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试题 篇四
是指旨在揭示教育现象及过程的基本规律与本质联系并探索新的领域的研究。2.文献
是使用文字、符号或图形等方式记录人类活动或知识的一种信息载体,是人类脑力劳动成果的一种表现形式。3.抽样
是指遵循一定的规则,从确定的研究对象总体中选取一定容量的样本作为研究对象的过程。4.实验室实验
实验室实验是在人为设计的环境下,严格控制外界条件进行的实验研究。5.临床法
临床法是皮亚杰为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而独创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将对儿童的自然观察、灵活多样的谈话和儿童的实物操作(实验)综合起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方法。6.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就是将“行动”和“研究”结合起来的一种研究方法,即一边行动一边研究,想办法解决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的研究。它是以系统地、科学地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1.科学研究的具体步骤有哪些? 科学研究的具体步骤可归纳为:(1)选题;(2)查阅文献;(3)提出假设;(4)制定研究计划或方案;(5)收集资料;(6)分析资料;(7)得出结论;(8)撰写研究报告。2.好的研究假设有哪些基本特征?
一般认为,好的研究假设在内容与表述上应具备以下三个特征:(1)假设应以叙述的方式加以说明;
(2)当有两个以上的变量时,在每一个假设中,只陈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3)假设有待检验并必须可以检验
3.比较教育实验与自然科学实验的区别。
首先,在实验研究的对象上:自然科学实验以物为研究对象,着力探讨人与物质的关系。教育实验则是以人和人所从事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揭示正在成长的、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学前儿童在教育影响下全面发展的过程和规律,着力研究的是社会中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其次,在实验物质手段方面:自然科学实验一般远离生产实践,主要是在实验室人为地严格控制条件下进行,强调仪器手段工具的先进性。教育实验则主要在教育和教学的自然环境状态中进行。因为,离开了具体真实的教育实践的对象和环境,相应的教育现象就不可能出现。第三,在研究方法上:自然科学实验更关注的是量的描述,是随机对比求其精确度。而教育实验由于教育现象变量的不确定性,教育概念范畴界限的模糊性,以及涉及价值判断,且周期长,因素复杂,要想达到精确的量化分析是很困难的。因此,教育实验研究更强调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
4.运用经验总结法应遵循哪些原则?
价值性原则、典型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5.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是什么?(1)提出假设;
(2)根据不同条件和样本提供的数据,从零假设出发,代入相应的公式,计算出检验统计量的具体值;
(3)做出统计推断。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结合实际,谈谈观察法在学前教育研究中的独特意义。答案要点:
(1)可以弥补幼儿理解能力和反应方式的局限,观察到其他方法无法测量的行为;(2)可以克服正式测试中所测结果不稳定、不可靠的缺陷;(3)可以看到幼儿的真实表现。
2.请根据问卷的基本结构及其各部分设计的基本要求与注意事项,自选一个有关学前教育领域的课题,编制一份调查问卷。答案要点:
(1)问卷内容必须包括四个基本组成部分:标题、调查者和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指导语和问卷的正文;
(2)正文部分的问题应包含封闭式问题、开放式问题、半封闭式问题;(3)问题不得少于10个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
1.文献检索
文献检索是以文献为对象的检索活动,即采用科学的方法,从图书馆和资料中心查找所需文献的过程。
2.有意抽样法
又称为按目的抽样,是指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抽取样本的方法。3.结构访谈
结构访谈又称标准化访谈,指按照统一的设计要求、按照有一定结构的问卷而进行的比较正式的访谈。
4.教育实验研究
教育实验研究,就是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控制条件下,对被试(教育对象)施加可操纵的教育影响,然后观测被试的变化及教育效果,以此推断所加教育影响同教育效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联系的一种研究。
5.作品分析法
又称活动产品分析法,是根据被试的活动作品来研究其心理特点的方法。6.麦克南的模式
是一个时间进程模式。这个模式指出了按时间的发展,行动研究包含的几个行动循环,每个循环都包括确定问题、需求评价、提出设想、制定行动计划、实施计划、评价行动、做出决定(反思和对行为的反思)等七个基本环节,然后再根据行动结果再次确定第二行动循环所要研究的问题。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研究课题的来源有哪些?
(1)从教育实践中提出问题;(2)从理论学习和研究中发现问题;(3)从讨论和交往中发现问题;(4)从他人的研究成果中发现问题;(5)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接点寻找问题;(6)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提出问题。
2.简述教育观察研究的特点。(1)观察的目的指向性(2)观察环境的自然性(3)观察过程的直接性(4)观察主体的能动性(5)观察结果的客观性
3.经验总结后的推广形式有哪几种,它们的含义是什么? 推广的方式有直接推广和间接推广两种。
直接推广是指由教育行政部门、各专业研究团体和学校主办或参与,有目的地组织经验总结者和总结对象,采取会议形式或现场演示,直接交流和传播教育经验,并由主管部门正式行文批转经验总结报告,要求所属单位或学校参照实施。间接推广是指将先进教育经验写成书面总结报告或录制成磁带、电视片等,由教育行政部门、专业研究团体、学校等组织,向教育报刊、出版社、广播电视台推荐,广泛宣传,扩大影响,促使先进经验的传播与实施。
4.教育研究文字资料的汇编要注意哪些问题?
(1)根据研究目的、要求和研究对象的客观情况,确定合理的逻辑结构,汇编后的资料既能反映研究对象的真实情况,又能说明研究所要说明的问题。
(2)对分类资料进行初次加工。如,给各种资料加上标题,重要的部分标上各种符号,对各种资料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编上序号。
(3)汇编的资料要做到完整、系统、简明和集中。所有采用的资料都要汇编到一起,大类小类要井井有条,层次分明,能系统、完整地反映研究对象的全貌。还可以用尽可能简短、明了的文字,集中地说明研究对象的客观情况,并注明资料的来源和出处。如有必要,可对资料的价值和作用作一些简短的述评,以供进一步研究之用。
5.撰写摘要的要求有哪些? 摘要就是课题研究的概述。一般来说,读者总是通过标题和摘要来了解一篇文章的大致内容,然后决定是否要阅读全文。因此,摘要必须在整个研究中挑选出最关键的内容并将其阐述清楚,保证摘要的内容准确、概括地反映出研究的发现及所得到的结论。
摘要的文字力求忠实研究报告,清晰易读,并且避免用评述性的语言。摘要的字数一般视研究报告的篇幅而定,一般以150—200个字为适宜。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试论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1)发展性:即研究过程与结果应该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起促进作用,使研究对象从中受益。应该做到:研究活动不与日常活动所倡导的行为规范相违背;不能为儿童的心理造成损伤或情绪焦虑压抑;不能为了显示实验组的效果而剥夺对照组儿童的基本教育环境和条件。
(2)自然性:就是在真实自然的情境中进行研究。研究的进行尽量不增加教师和幼儿的负担,不影响他们的正常活动,使幼儿表现自然,以便获得真实的资料。
(3)适宜性:就是要考虑幼儿的能力水平来设计研究中要求幼儿完成的任务。对幼儿进行测试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20分钟。由于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应注意通过动手操作来评价幼儿某方面的行为或发展水平。
(4)准确性:研究过程的方案不能随意更改。要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搜集信息加以分析。研究过程中应时时控制无关因素的干扰,确保研究的信度和效度,这样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5)可行性:考虑人员、经费、设备、技术等条件的承受能力时,应该实事求是地选择课题范围。在研究中尽量不打乱幼儿园原有的正常教学计划和作息时间。
2.结合实际谈谈教师在行动研究中应如何进行反思改进?
答案要点:
5.科学素养和科研方法试题1 篇五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30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
1.线性规划是()中常用的一种方法。(A)社会学(B)会计学(C)统计学(D)运筹学
[分值:1.0]
2.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变化所导致的部分或整个生物群体遗传物质的一系列不可逆转的改变,这是指()。(A)生物变异(B)生物进化(C)生物灭绝(D)生物产生
[分值:1.0]
3.通过源于实际而高于实际的科学抽象,在科学思维中完全排除次要因素的干扰,使研究条件达到或接近理想化程度进行研究的方法是指()。(A)“数学实验”方法
(B)创造和运用新的数学工具的方法(C)数学分析和综合的方法(D)理想化方法
[分值:1.0]
4.在激励机制中,()具有重要的、主体的作用。(A)精神激励(B)政治激励(C)物质激励(D)文化激励
[分值:1.0]
5.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已打破了传统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截然分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成为现代科学发展的重要特点。这是()的客观基础。
(A)回溯法(B)移植法(C)比较法(D)综合法
[分值:1.0] 6.以数学理论为工具进行数学研究的方法是指()。(A)类比法(B)数学方法(C)移植法
(D)理想化方法
[分值:1.0]
7.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已打破了传统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截然分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成为现代科学发展的重要特点。这是()的客观基础。
(A)回溯法(B)移植法(C)比较法(D)综合法
[分值:1.0]
8.狭义的素质又称为()。(A)文化素质(B)道德素质(C)能力素质(D)遗传素质
[分值:1.0]
9.进行科研课题选题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的特长选题,这里所谓特长,是指()。(A)个人的性格优势
(B)在科研方面所具有的优点(C)个人的技术专长(D)个人的品质
[分值:1.0]
10.从()的观点来看,人只是生物类群中的一种,属于动物范畴,是从猿进化而来的。(A)化学(B)物理学(C)心理学(D)生物学
[分值:1.0]
11.实验对象即受试对象,受试对象的选择十分重要,对实验结果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下列不可以成为医学科研的受试对象是()?(A)器官(B)细胞(C)分子(D)无机物 [分值:1.0]
12.理解科学的态度、价值、和精神是科学()的核心。(A)科学素养(B)科学立场(C)科学方法(D)科学探究
[分值:1.0]
13.在文学研究领域中,西方文学研究者提出的()模式,主张“向后站”的方法,拉开研究者与对象的距离,从大处着眼,宏观把握对象之间的联系,并追根溯源。(A)原型批评模式(B)形式批评模式(C)女性主义批评模式(D)社会道德批评模式
[分值:1.0]
14.由学术机构组织的、旨在对某一领域或某一专题大家共同关注或感兴趣的研究课题进行广泛学术交流的研讨形式,其目的在于为同行学者提供一种集体研讨、充分表述个人观点一起共同提高的机会,这是指()。(A)学术研究(B)学术创新(C)学术论文(D)学术会议
[分值:1.0]
15.利用计算机处理文献信息时,由于计算机一般不能识别原始文献资料,所以需要()。(A)转码(B)译码(C)编码(D)编程
[分值:1.0]
16.实验对象即受试对象,受试对象的选择十分重要,对实验结果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下列不可以成为医学科研的受试对象是()?(A)器官(B)细胞(C)分子(D)无机物
[分值:1.0]
17.现代重大科研创新实践带有()的性质和意义。(A)局部性(B)地区性(C)全国性(D)全球性
[分值:1.0]
18.那些人们暂时无法打开或不允许打开并且也无法直接观测其内部结构,只能从外部输入和输出来认识的系统,这是指()。(A)暗箱(B)黑箱(C)黑屏
(D)白色系统
[分值:1.0]
19.()教育部成立了学风建设委员会。(A)2006年4月(B)2007年4月(C)2006年5月(D)2007年5月
[分值:1.0]
20.科研人员成长和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的巨大的精神力量,是攻克科研尖端课题的强大的精神支柱,这是指()。(A)学生精神(B)爱国主义
(C)高尚的道德修养
(D)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分值:1.0]
21.利用系统的同一结构可以具有不同的功能的特征,通过对系统显现的不同功能的考察,来揭开系统结构的秘密的一种方法,这是指()。(A)信息方法(B)黑箱方法(C)反馈控制方法(D)功能模拟方法
[分值:1.0]
22.保护()就是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就是鼓励科技创新。(A)科学产权(B)技术产权(C)知识产权(D)文化产权
[分值:1.0]
23.协同学理论的微观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分析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说明了系统的自组织现象,通过()原理确立了描述系统宏观有序程度的变量即序参量。(A)协同(B)支配(C)不稳定性(D)变量
[分值:1.0]
24.“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是说科研创新要有()。(A)崇高的理想(B)浓厚的创新意识(C)百折不挠的求胜心理
(D)渴望搜集、积累材料的心理
[分值:1.0]
25.科研人员道德最基本的行为规范是指()。(A)奉献精神(B)学术精神(C)爱国主义
(D)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分值:1.0]
26.对前一阶段学习的检验,又是为将来从事科研工作作准备,而一般并不是正式承担解决某一课题的任务,这是指()。(A)社会实践(B)环境调查(C)社会调查(D)科研实践
[分值:1.0]
27.科研创新要有(),才能及早抓住前沿研究课题,使我国科研发展居于世界领先水平。(A)学术意识(B)创新意识(C)超前意识(D)挑战意识
[分值:1.0]
28.()是当今科技活动最直接、最经常、最主要的方式?(A)归纳(B)合作(C)实验(D)团结
[分值:1.0]
29.对前一阶段学习的检验,又是为将来从事科研工作作准备,而一般并不是正式承担解决某一课题的任务,这是指()。(A)社会实践(B)环境调查(C)社会调查(D)科研实践
[分值:1.0]
30.“重复别人的,不搞创新,盲目立项,甚至专门跟着别人后面模仿”的行为属于()。(A)科学研究的低水平重复(B)学术垄断
(C)科研成果的虚报造假
(D)科技著作、论文的剽窃与抄袭
[分值:1.0]
(二)多选题:每题2分,共20题,至少有两个选项正确,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重大的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由科学认识上升到科学理论的重大意义在于什么?(A)它告诉了我们某些真理(B)它提供了某种具体知识
(C)它提供了新的思想、新的原则(D)它提供了寻求真理的新手段
[分值:2.0]
2.组织材料论证观点的过程具体可分为哪几步?(A)确认资料的可靠性
(B)要正确理解资料,分析、挖掘和充分利用资料(C)构思论文结构,列出提纲(D)按提纲写出初稿
[分值:2.0]
3.个性特征的建立的基础是什么?(A)气质(B)性格(C)兴趣(D)爱好
[分值:2.0]
4.移植法的应用一般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A)将某一门学科已有概念和原理应用到新的学科中
(B)将某一学科领域中很普通的原理和技术应用到其他领域的研究中(C)将某一学科已有概念和原理循环应用到本学科中(D)将某一学科领域中很普通的原理和技术特殊化
[分值:2.0]
5.确定科研课题的选题的原则是什么?(A)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选题(B)根据社会需要选题
(C)根据学术价值和科学发展趋势选题(D)根据自己的特长选题
[分值:2.0]
6.国际学术会议常用语较多,其句法视不同场合灵活多变。下列哪些属于国际学术会议的常用语?
(A)开场语句(B)介入语句(C)内容语句(D)结束语句
[分值:2.0]
7.围绕选题搜集的有关资料主要有哪几种?(A)理论性(B)学术性(C)科学性(D)材料性
[分值:2.0]
8.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应注意的事项是什么?(A)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为指导(B)学习科学技术发展史(C)学习积累人文知识
(D)跟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
[分值:2.0]
9.系统科学方法在应用特性上具有哪些主要特点?(A)整体性(B)综合性(C)最优化(D)孤立性
[分值:2.0]
10.科学社团是科技人员按照专业领域联合起来形成的法人团体,可分为()团体。(A)网络性的(B)国际性的(C)全国性的(D)地区性的
[分值:2.0]
11.校园、院所单位文化建设要从哪些方面下功夫?(A)要把风气建设与学术氛围培育有机地结合起来(B)要通过教风建设来增强学术氛围(C)加强学术管理,规范各种惩罚制度,杜绝抄袭、剽窃现象
(D)进一步强化学术道德建设,营造崇尚创新、探求真知、宽松和谐的学术研究氛围
[分值:2.0]
12.几何学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什么?(A)空间(B)形状(C)数字
(D)加减乘除
[分值:2.0]
13.阅读文献的技巧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A)侦察(B)浏览(C)精读(D)略读
[分值:2.0]
14.下列哪些选项是国内外学术会议的参会要点?(A)成果突出、创新性强是参会的基础(B)提纲简明、准备充分是报告的前提(C)句法准确、语言流畅是必备的技能(D)听懂提问、认真回答
[分值:2.0]
15.对论文的语言、文字标点符号进行检验的标准是什么?(A)要符合国家规范(B)准确(C)鲜明(D)精要
[分值:2.0]
16.科研选题的方法有哪些?(A)回溯法
(B)从学科之间或学科内部的“空白区”或交接处寻找(C)从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寻找薄弱环节(D)从读书和讨论中发现问题
[分值:2.0]
17.文献调查法的主要优点是什么?
(A)它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从古今中外的极其广泛的文献中搜求、提炼与课题有关的知识信息
(B)它所获得的知识信息一般比较系统、客观、真实、(C)它可以达到低花费、高效率的效果(D)它提供的信息是完全准确的
[分值:2.0]
18.下列哪些是科研不正之风的特征?(A)以追逐名利为目的(B)独立性与裙带性并存
(C)具有极大的潜伏性、隐蔽性(D)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
[分值:2.0]
19.科研成果的推出包括哪几部分?(A)科研成果申报(B)专利申请(C)撰写论文发表(D)投入工业生产
[分值:2.0]
20.“数学实验”过程主要包括哪几个步骤?(A)建立描述系统行为的数学模型
(B)将数学模型转化成能用计算机作数值运算的形式,并依据初始条件,使模型在计算机上运转
(C)对实验
(D)对实验对象进行调查
[分值:2.0]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30题,如发现选项为A和B,则正确选A,错误选B
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必将促进新的道德规范的形成。(A)
(B)
[分值:1.0]
2.每一项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取得,都是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的效果。而每一项重大的科学理论或技术突破,往往伴生着新的研究方法的创立。方法的创立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科学技术研究实践活动。(A)
(B)
[分值:1.0]
3.系统分析的方法,是指在研究中把研究对象视为一个系统,通过对系统内各要素、结构和关系的考察,研究如何优化系统的结构以发挥系统的最佳功能的方法(A)
(B)
[分值:1.0]
4.从协同学的角度看,无论是什么系统,只要存在着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现象,都是大量子系统相互作用而又协调一致的结果。(A)
(B)
[分值:1.0]
5.由于对科学素养的理解不同,科学教育课程结构的不同,在制定科学教育的具体的可操作的目标方面存在着差异。(A)
(B)
[分值:1.0]
6.科研选题只包括确定研究方向。(A)
(B)
[分值:1.0]
7.《Humanities index》是西方常用的综合性工具书指南。(A)
(B)
[分值:1.0]
8.申农的信息论是于20世纪80年代为解决通信技术问题而创立的一种数学理论。(A)
(B)
[分值:1.0]
9.为了提高参加学术会议的质量和效率,科研工作者需要了解和掌握有关学术会议的一些基本程序和规范要求,尤其是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需要掌握一些国际学术会议常用句法以及在会议上做报告的演播文件制作技术等,以有效地同参会者进行学术交流。(A)
(B)
[分值:1.0]
10.申农的信息论是于20世纪80年代为解决通信技术问题而创立的一种数学理论。(A)
(B)
[分值:1.0]
11.科学研究结果的简洁、思维的流畅和独创都是科学美的体现。(A)
(B)
[分值:1.0]
12.获取信息是信息推理术的第一步,要求研究人员必须做一个“有心”人。(A)
(B)
[分值:1.0]
13.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如何,可能是在关键的时刻才表现出来,却是经过长期的过程形成的。(A)
(B)
[分值:1.0]
14.科研课题的选题应该越小越好。(A)
(B)
[分值:1.0]
15.科学的态度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能怀疑反思。(A)
(B)
[分值:1.0]
16.用比较法选题,首先要注意确认对象具有可比性,即属于同一种类或同一条件、同一关系。有纵向的比较,也有横向的比较。(A)
(B)
[分值:1.0]
17.科学知识是科学素质的基础,所以人们必须掌握所有的现代科学知识。(A)
(B)
[分值:1.0]
18.公理化方法是从少数的原始概念和不证自明的公理出发,运用逻辑推理和演绎手段来建立理论体系的方法。(A)
(B)
[分值:1.0]
19.科学研究方法是在科学方法论指导下发展的,而科学方法论则是科学技术哲学的重要内容,科学技术哲学则是一般哲学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具体运用。(A)
(B)
[分值:1.0]
20.科学研究是一种极其高尚的理性和精神追求,是探索性、创造性的智力劳动,也是科技工作者发挥自身才能贡献社会的崇高的精神活动。(A)
(B)
[分值:1.0]
21.一般来讲,学术论文的语言首先要求生动、形象,做到精练更好。准确、简洁则是其次的要求。(A)
(B)
[分值:1.0]
22.系统科学方法,又简称系统方法,是近代科学研究方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A)
(B)
[分值:1.0]
23.科研创新实践是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因此是不会遇到苦难的。(A)
(B)
[分值:1.0]
24.科学素养内涵的扩充除了重视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外,还强调了人的发展,包括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A)
(B)
[分值:1.0]
25.学术腐败的出现只是社会的原因。(A)
(B)
[分值:1.0]
26.作为各门自然科学特殊方法论的概括和总结的科学方法论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A)
(B)
[分值:1.0]
27.论文答辩是定量检测法的必不可少的程序。学术论文一般是在较长时间内由个人单独完成的,在现实中,存在着抄袭剽窃或捉刀代笔的可能性。(A)
(B)
[分值:1.0]
28.用比较法选题,首先要注意确认对象具有可比性,即属于同一种类或同一条件、同一关系。有纵向的比较,也有横向的比较。(A)
(B)
[分值:1.0]
29.信息社会的主导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A)
(B)
[分值:1.0]
30.报刊是报纸和期刊的总称。(A)
6.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考试大纲 篇六
1、客观性
2、预见性
3、准确性 ★教育研究的定义及其一般过程 教育研究:就是人们在教育科学理论和其他相关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教育领域内的各种现象和问题的解决、预测和控制,以促进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并且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过程。教育研究的特征:
1、规范性
2、系统性
3、创造性
4、历史性 教育研究的过程:
1、确定研究的问题
2、制定研究计划个工作计划
3、收集研究资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全面性原则、伦理性原则)
4、整理和分析资料
5、形成研究结论
6、撰写研究报告 ★学前教育研究的定义、特点、原则、类型 学前教育研究:就是研究者在学前教育科学理论和其他相关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去探索该年龄阶段教育的各种现象和问题,揭示其规律,进而有效的改善和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一种实践过程。它旨在探讨学前教育的本质,揭示学前教育活动的规律,克服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丰富和发展学前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学前教育研究的特点与原则:
1、研究对象的主体性
2、研究内容的广泛性
3、研究背景的开放性 学前教育研究的类型:1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2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3个案研究与成组研究;4观察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和测验研究;5描述性研究、相关研究、比较研究和内容分析;6个性研究、认知研究、语言研究和课程研究;7实验室研究和生态场域研究;8质的研究、定性研究和量的研究 质的研究:是以研究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和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研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量的研究:是一种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自己关于该事物的某些理论假设的研究方法。★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历程和趋势以及每一时期的主要特点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进程与特点:
1、直觉观察时期(总体的认识水平比较低下,人们将世界看作一个混沌的整体,重视对整体的观察与研究,偏重综合而忽视分析)
2、以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反映人类在认识儿童与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上趋于社会化、系统化)
3、教育研究成为独立学科时期(对各种科学方法进行吸收和改造,使之符合教育研究的需要)4、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发展概况(科学的发展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不同的学科在理论内容生相互渗入)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结合自己经验,分析学习这门课程要注意哪些问题)P30 学习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意义:
1、学习和掌握学前教育研究方法有助于丰富和发展我国的学前教育理论体系
2、学习和掌握学前教育研究方法有助于提高学前教育工作者的科研能力
3、学习和掌握学前教育研究方法有助于解决实践领域的问题,提高学前教育实践活动的质量。学习者在学习这门课程时要注意的要求:
1、首先要了解这门学科的性质,明确学习这门学科的意义
2、学习者需要一定的知识和能力的准备
3、掌握这门学科的基本知识
4、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掌握和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并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研究方法的主要特征是怎样体现在实际研究活动中的----P 3 幼儿教师是学前教育研究的重要参与者之一P19 教育研究活动是动态的过程(举例分析传统研究设计模式中的研究过程)P12 第二章 基本概论 ★抽样的定义、要求和主要方法 抽样是指从一个总体中选择一部分作为研究对象。抽样的要求:
1、对研究对象总体的界限的考虑
2、对样本代表性的考虑
3、对样本大小的考虑
4、对抽样方法的考虑 抽样的方法:随机抽样(1单纯随机抽样法2系统抽样法3分层抽样法4多级抽样法5整群抽样法)非概率抽样(1方便样本2目的样本3配额样本)★变量、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定义 变量:是随着条件或情景的变化而在质和量的方面起变化的个体的某些特征或方面。自变量:也称研究变量,是能引起因变量发生变化的变量。一般是由研究者主动操纵而变化的变量,是能独立的变化并引起因变量变化的条件、因素或条件的组合。因变量: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是研究中需要观测的指标。在学前教育研究中,一般是指研究对象所具有的可以进行测量的某些方面或因素。★测量的定义 测量是按规则给对象或时间赋值,在学前教育研究中,就是一个按照一定的研究目的和法则,对一定的时间或物体的某些特征或属性给出具有规定意义的数值的过程。★操作性定义的定义 操作性定义就是洋酒这按照特定研究中对变量进行测量时所要进行的必要操作过程下变量定义,包括对必须测定的活动及操作过程作详细说明。操作性定义在本质上就是关于如何或用什么方法测量变量的描述。操作性定义是一种规定,对需要定义的变量的操作或特征确定具体内容。★ 效度、性度、内在效度与外在效度的定义 效度是指研究结果的正确性,即其研究结果能够正确揭示研究对象某方面属性的程度。他是研究设计质量的评价标准。具体的说,效度同时包含了两个概念: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 内在效度:是研究结果能被有把握精确解释的范围,是特定研究中自变量一因变量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的程度。这在实验研究中尤为重要,它是实验研究中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效度。外在效度:关系到研究结果能被推广的范围,是研究结果能被正确的应用到其他非实验情境、其他变量条件以及其他总体中去的程度。(它包括总体效度与生态效度)性度:是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与稳定性,指研究的方法、条件和结果是否可以重复,是否具有前后一贯性。(内在性度与外在性度)怎样减少测量误差P46(应当注意避免以下几种情况)
1、测量工具本身就是不明确和不准确的;
2、测量的过程缺乏标准化,缺乏统一的指导语和程序;
3、所选择的个体的测量经验和练习经验不同等等 各种抽样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P41 在具体的研究活动中区分出自变量和因变量P41 下操作定义有什么要求和作用P48 效度和信度的关系P55(为具体的研究设计下适宜的操作性定义)(在具体研究活动中区分出自变量和因变量)第三章 研究问题的确定 ★确定研究问题的重要原则
1、所确定的研究问题必须是有价值的(1、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对研究者自身的价值)
2、所确定的研究问题应是可行的(1、具备相应的客观条件
2、具备相应的主观条件
3、研究者把握时机适时的提出研究课题)
3、所确定的研究问题应是有创新性的(1、对有关领域的实践成果与理论成果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新发展和新突破
2、从研究过的问题中发现新的研究问题)
4、所确定的研究问题应符合科学性原则(1、确定的问题要有事实依据
2、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上述几条原则是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的,研究者应当全面综合的考虑,以保证确定有价值的研究问题。★确定研究问题的一般过程包括那些步骤和主要方法 步骤: 1初步选定研究问题:
2、对选定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
3、对选定的问题进行陈述
4、对选定的问题进行论证,并撰写课题论证报告 方法:(探索法与文献法)探索的方法:主要是查阅相关的文献、与他人(专家、合作者、实践工作者)进行讨论,甚至根据需要可以进行初期预备性的观察和实验。确定研究问题的意义----为什么要确定研究问题
1、研究问题的确定是学前教育研究的重要环节
2、所确定研究的问题直接影响着学前教育研究活动的方向和内容
3、正确的选题有助于研究者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研究能力 研究问题来源于那些途径 选定研究问题的途径 ① 从学前教育实践中表现出的问题中寻找值得研究的问题 ② 从专业理论的学习与思考中发现研究问题 ③ 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新的课题 文献法是怎样进行的 文献法:是指通过查阅、整理、分析文献资料,了解某些研究的相关信息,探索某一研究问题的方法。文献法可以分三个等级: 一次文献:包括、论文、调查报告、档案材料等以作者本人的实践为依据而创作的原始文献,是直接记录事情经过、研究成果的文献,有很高的直接参考价值和借鉴使用价值,但是它是分散的,不系统的文献。二次文献:它是对原始文献加工整理后,系统化、条理化的检索性文献,一本包括书目、索引、题录、提要和文献等。它比较简明和全面,是检索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次文献:它是利用二次文献对某一范围内的一次文献进行广泛深入的分析研究后,综合浓缩而成的参考性文献,一般包括动态综述、专题综述、进展报告、数据手册、百科大全和专题研究报告等 怎样进行课题论证
1、该研究问题的性质和类型
2、该课题研究的价值、目的和意义
3、该研究课题以往的研究水平和发展动向
4、对该课题开展研究活动的可行性的分析
5、该课题研究的策略、步骤和成果形式 以上五点是对课题进行论证的主要内容、研究者应在对前面研究工作总结的基础上,写出简洁明了、明确具体的论证报告。各条原则的具体含义P61(在具体研究的问题确定中体现这些原则)第四章 观察法 ★观察法的概念 是研究者凭借自身的感觉器官和其他辅助工具,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学生或教育现象等研究对象的一种研究方法。观察法的类型:
1、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2、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3、结构性观察与非结构性观察
4、全面观察与抽样观察 ★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及其特点 参与性观察:是观察者参与到被观察者的活动中去,在直接密切的相互接触和直接体验中观察他们的言行。这种观察情境比较自然。特点:观察者具有双重身份,既是研究者又是参与者,在参与时要保持研究的心理和空间距离避免研究失去应有的客观性。非参与性观察:是研究者不直接介入被观察这的活动,观察者通常置身与被观察的活动之外,作为旁观者了解事情的发展动态。非参与观察者可以保持一定距离对研究对象进行比较“冷静客观”的观察,操作起来比较容易。特点: ★非结构性观察的现场观察记录的格式
一、制定观察计划;
1、观察的内容、对象和范围
2、地点
3、观察的时刻、时间长度和次数
4、方式、手段
5、效度
6、伦理道德问题
二、设计观察提纲;1谁
2、什么
3、何时
4、何地
5、如何
6、问什么 ★非结构性观察的类型及其各自的特点 类型与特点
1、实况详录法(可以提供详尽丰富的有关儿童行为及其发生环境等的背景资料,并可以长久的保留。而且一次记录可以为多种研究提供资料)
2、日记描述法(是儿童研究的最古老的方法。它方便易行,能记录详细而长期的资料,便于反复利用,并可以与常模对照。日记描述法往往用于对个别儿童的日常观察,只能说明少数儿童的特点与情况,缺乏代表性)
3、轶事记录法(可以是典型行为和异常行为。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方法。)★时间取样法 时间取样法:是以一定的时间间隔为取样标准来观察预先确定的行为是否出现以及出现次数的一种观察方法。它不必详尽的描述被观察者的行为表现,只需要在预先确定的时间段内观察、记录确定的行为发生与否、发生的次数,以及持续的时间。★事件取样法 事件取样法:注重观察某些特点的行为或时间的完整过程。事件取样法不受时间间隔和时段规定的限制,在自然情境中目标事件一旦出现,便立即进行记录。★等级评定法的定义 等级评定法:是在观察的同时,对目标行为的表现程度作出等级评定。等级评估把目标行为按其表现程度分为若干等级,对各等级都定出相应的标准。观察者就根据这些标准对目标行为作出主观评定。观察法的特点 直接性、情感性、重复性和目的与计划性 在观察中反思的必要性;在观察和观察记录中可能会犯的错误
一、对推论的反省(理论性偏见、角色性偏见、期待性偏见)
二、对叙述角度的反省(会出现视角混淆现象)结构性观察与非结构性观察各自的特点 p87和p91 观察项目的要求:在确定观察项目时会遇到的问题p100 时间取样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p102 事件取样法的范围p104 等级评定法的适用范围p105(能根据不同的观察目标,从不同的方面来记录观察项目所列的目标行为的表现)(能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非结构性观察类型,进行清楚的现场观察记录)(能在观察过程中保持一个反思习惯,作出客观、公正、清楚的现场记录)(能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设定不同的具体的外显的、可以被观察到的观察项目)第五章 调查研究 ★学前教育领域的调查研究的类型
1、根据研究课题性质的不同,学前教育领域的调查研究一般分为四种(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发展变化调查、原因调查)
2、根据调查目的,调查研究课分为以下四种(描述性调查、探索性调查、预测性调查、评价性调查)
3、按取样范围的不同,调查研究又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全面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问卷题目的类型:
1、选择回答型或封闭型
2、结构开放型或自由答题式题目 调查研究的优点和局限性 优点:
1、用间接的方法去考察
2、调查研究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研究设计的范围广,运用比较灵活简便,收集资料速度较快。缺点:
1、难以确定因果关系
2、调查的成功决定于被调查者的合作态度
3、调查往往只能反映被调查者本身很难做普遍性的结论 纵向设计涉及随着时间推移收集资料的调查,常用于发展变化调查和趋势研究 根据抽样次数的不同纵向设计可以分成两种情况
1、一种情况是在不同时段、同一总体内多次随机抽样并调查,每一次抽取的样本,可能与上一次不一样,也有的个体可能不止一次被抽为样本,但这些样本都代表同一总体。
2、另一种情况是对同一组被试在不同时段进行多次调查,即对总体只进行一次抽样,然后对该组样本进行多次调查。横向设计是指一个代表总体的随机样本,在一段时间内进行一次性收集资料,现状调查可以使用横向设计 问卷调查的优缺点 优点:
1、统一、2、定量
3、节省
4、匿名 缺点:
1、限制和简单化了调查回答的问题
2、会出现一些漏答、错答或回避回答的现象
3、篇幅不能过长
4、只是用于有一定文化水平的调查对象。问卷前言和指导语的要求
一、前言要求:
1、介绍调查主办单位和调查人员;
2、调查的目的和潜在价值,以及特定被调查者被选中的原因;
3、承诺对设计个人内容的调查结果保密;
4、说明被调查者回答的重要性,对他们的合作表示感谢
二、指导语要求:
1、指导语是用来指导被调查填写问卷的一组说明或注意事项。指导语要简明易懂,使人一看就明白如何填写。
2、对于复杂的内容可以附以样例说明。问卷编题的原则(美国威廉。维尔斯曼的12条原则)
1、除了少数几个要求提供背景或统计信息的题目外,其余的题目要与研究的问题、假设直接相关
2、题目要清楚、不含糊,使用的术语要使答卷人能明白。
3、在一个题目中只准包含一个问题
4、防止使用导向性问题
5、避免那些会给答卷人带来社会或职业压力的问题,也就是让他们感到不满的问题
6、避免问那些个人或微妙的问题
7、所提问题应是答卷人能够提供信息的问题
8、要使答卷人读懂题目
9、宁可用两个或更多的短一些的题目,而不要用一个详细而复杂的题目
10、当收集定量的信息时,要求答出明确的数量而不是平均数
11、题目的选择答案应该是可以穷尽的,选项应具有排他性
12、尽可能使用否定性和双重否定性题目 提高回答率和回答质量的方法
1、题目的排列顺序应是自然的、合乎逻辑的、谈话方式的,问题与该题的答案要相对集中,不能分列在两张纸上。
2、编题的时候使题目看起来是中性的,不明显违反社会规范。
3、问卷题目编制好后,最好有一个预测的过程。各种导致回答率及回答质量不高的原因
1、答卷人所付出的时间与精力与回报不等
2、题目的排列顺序应是自然的、合乎逻辑的、谈话方式的 访谈的优缺点 优点:
1、访谈能使受访者感到更加有力
2、访谈方法,还可以起到共同检测研究结果的作用。缺点:样本较小,访谈稿费的时间和精力较多,代价较高。访谈提纲的作用(访谈提纲的开放性)访谈的提纲只是访谈者列出的应该了解的主要问题和应该覆盖的内容范围。只起提示作用,以免遗漏重要的内容,但绝不是“金科玉津”。访谈的过程应该因人、因具体的情况而定,不必拘泥与提纲预设的语言和顺序提问。访谈的过程应该是自然的,受访者感觉不到过多的限制。访谈问题应该明白易懂,简要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如果受访者在访谈结束时没有提到提纲中列出的重要问题,访谈者可以再询问对方,访谈提纲应该处于随时被修改的状态中,前一次访谈是后一次访谈提纲的依据。访谈中提问、追问和倾听的关系 提问、倾听、回应被认为是访谈中的三项主要工作。有时,回应的方式就是提问的方式,只是回应更强调与受访者已说内容之间的关联,而提问更多的指向以后的方向。而倾听对提问具有指导性的作用,因为如果我们听不到受访者的真实想法,就无法对对方的意图作出积极的顺应和进一步的探询。各种倾听的方式:
1、主观判断式的听
2、客观接受式的听
3、意义建构式的听 回应的方式:
1、呼应
2、重复、重组和总结
3、自诉 各种调查研究的实例 对开放型提问与封闭型问题的运用 追问的运用(在教育科研以及幼儿园工作中使用问卷调查法)(尝试将访谈与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相结合,使自己的研究结果更全面更科学)(设计合适的访谈提纲,与受访者商量有关事宜)(学习做一个真诚的访谈者,同时会使用访谈技能技巧)第六章 实验法 ★实验法的定义 实验法是通过对某些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因素加以控制,有系统地操纵某些实验条件,然后观测与这些实验条件相伴随而产生的不同的现象变化,从而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特点:
1、教育实验研究法是教育研究中建立因果关系的最好方法
2、获得自然条件下遇不到或难以遇到的情况和情境
3、可以重复验证
4、提供研究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实验法的三对基本要素及三对基本要素各自解决的问题
1、自变量与因变量(讨论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从而找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2、前测和后测(比较前测与或侧的结果来衡量因变量在给予实验刺激前后所发生的变化,反映自变量对因变量所长生的影响)
3、实验组与控制组(通过对控制组与实验组对象进行观察的结果,来分析和说明实验刺激的作用和影响)★标准实验和准实验 标准实验:实验设计必须具有一些必备的条件,随机指派实验对象以形成两个或多个相同的组,前测和后测,实验环境的封闭,实验刺激的控制和操纵,这样实验通常被称为标准实验。准实验:各种缺乏实验设计中一个或多个“条件”或“部分”的实验,就被称为准实验。★实验研究的基本构成:实验假设、实验被试、实验变量、实验控制、实验步骤、试验结果与结论 ★如何寻找两组相同的对象一是匹配;二是随机指派 匹配:指的是依据各种标准或特征,找出两个完全相同或几乎完全相同的实验对象进行配对,并将其中一个对象分到实验组,而将另一个对象分到控制组的方法。随机指派:是完全按照随机抽样的原理和方法将实验对象随机地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中。★实验控制的原则及其三层含义(最大最小控制原则)
1、对自变量的操纵
2、控制无关变量
3、控制测量工具 ★实验控制的几种方法
1、随机控制法
2、物理控制法
3、排除控制法
4、纳入控制法
5、配对控制法 教育实验研究的优点与局限性 优点:
1、提高对实验的控制程度;
2、可以消除或减少实验误差的无关变量 缺点:工作具有随意性和盲目性 实验变量与实验控制的含义 实验变量:就是通过设置、操作、控制一些变量,观察另一些变量的变化,来探索变量之间的必然联系。具体说来,就是操纵自变量,控制干扰变量或无关变量,是个体变量保持恒定,来观测因变量的变化。实验控制:为了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需要对一组无关因素加以控制,努力将自变量的作用分离出来,以保证实验结果确实为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影响内在效度的八大因素
1、历史
2、成熟
3、测验
4、工具
5、统计回归
6、差异的选择
7、受试者的流失
8、选择与成熟的交互作用 实验控制的必要性及相对性 控制无关变量是实验研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但这里所说的控制知识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只有程度之分。对人类行为和对复杂多变的教育现象的实验研究,要像物理、化学实验那样达到绝对控制而又肯定变量间因果关系的程度,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教育实验研究中要正确理解控制一词,才能正确的解释所得的实验结果。良好的实验设计的作用
1、使实验工作有步骤的进行;实验设计一经确定,何时前测、何时及如何进行实验处理、何时后测等也就确定了,这避免了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2、良好的实验设计还可以提高对实验的控制程度;许多可能造成的实验误差的无关变量,可以通过设计而消除或减少。单组实验设计和等组实验设计的原理和基本模式 单组实验设计:是指被试不设控制组,只对一个实验组施加某一种或书中实验处理的实验设计。单组实验设计模式:前测----实验处理----后测 等组实验设计:是以两个组作为实验组和控制组,然后比较各个组所发生的变化。这是实验中最基本的设计模式。模式一:实验组 随机分组---实验处理---后测 控制组 随机分组---控制,无实验处理----后测 模式二 实验组 随机分组---前测---实验处理---后测 控制组 随机分组---前测—控制,无实验处理----后测 实验法的逻辑(确认事物间因果关系的标准)(设计出简单的单组实验或等组实验设计)(能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运用本章所学的内容尝试做自己的实验,并尝试将多种科研方法结合使用)(在自己的实验中想办法对变量进行控制)第七章 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的定义:由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从事的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教育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行动研究法的特点:
1、注重实践者的积极参与
2、研究目标的具体问题指向性
3、反馈---调整性
4、研究方案的可变性
5、研究过程的民主化
6、研究情境的自然化
7、成果的非普适性 ★根据研究参与成员成分的不同,行动研究的三种类型
1、从参与者对自己的行动所作出的反思来看,行动研究可以分为三类:内隐式-行动中的认识;行动中的反思;对行动进行反思
2、根据研究参与的成员成分不同,行动研究还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模式:合作模式;支持模式;独立模式
3、按照研究的侧重点,行动研究还可以归纳为如下三种类型:强调行动研究科学性的研究;强调研究对教育实践改进功能的研究 强调研究的批判性的解放性行动研究。★ 根据研究的侧重点的不同,行动研究的三种类型 强调行动研究科学性的研究; 强调研究对教育实践改进功能的研究 强调研究的批判性的解放性行动研究。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必要性P212(1、改善自身的社会地位和生存状态的要求
2、幼儿教师专业化的要求)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可能性P213(1、幼儿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困难
2、幼儿教师从事教育研究虽然有自己的不足,但也有其独特的优势)行动研究的意义
1、符合国情需要
2、有助于实现多种方式并用
3、可开阔收益面 教育行动研究与园本课程发展的关系
1、园本课程发展与教育行动研究不仅是操作层面的术语,而且有着深刻的背景
2、园本课程发展与教育行动研究都有强烈的实践性
3、园本课程发展与教育行动研究都坚持现场本位立场
4、园本课程发展与教育行动研究都极力主张权利的下放
5、园本课程发展与教育行动研究的理想程序大致相同
6、两者的出现有相似的社会背景 教育行动研究对本园课程发展的作用
1、教育行动研究可为本园课程的发展提供可靠的基础
2、教育行动研究可以作为本园课程发展的手段(能够应用行动研究法进行研究(包括研究设计以及撰写研究报告))P216 行动研究法的来源及发展趋势P205 第八章 教育研究报告的撰写与评价 ★教育研究报告的含义 教育研究报告是对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是对研究工作的目的、过程、成果等的概括和总结,是研究者与他人进行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教育研究报告的基本类型
一、根据教育研究的内容分类
1、以教育事实为主的教育研究成果
2、以教育理论为主的教育研究成果
3、理论与事实相结合的教育研究成果
二、根据教育研究报告的理论假设分类
1、质的研究报告
2、量的研究报告 ★撰写研究研究报告的意义
1、可以展示研究成果以取得社会承认
2、可以促进学术交流和成果转化
3、可以提升研究水平
4、可以增进研究者的科研能力 ★研究报告撰写的一般要求
1、处理好求实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2、处理还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
3、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借鉴吸收的关系
4、处理好论文规范性、准确性与可读性的关系 ★教育科研成果评价的内容
1、科研目标评价
2、科研过程评价
3、科研结果评价 ★教育科研成果评价的标准
一、教育研究成果评价的一般要求
1、问题提出的合理性
2、研究方法的恰当性与新颖性
3、研究结果的真实性
4、讨论与结论的科学性
二、教育研究成果评价的指标体系
1、评价指标体系与总体目标的一致性
2、评价指标的相对独立性
3、评价指标的可行性 ★教育研究报告评价的方法
1、研究者自我评价
2、同行专家评价
3、相关行政部门评审 研究报告各部分的撰写方法
1、标题(题目)
2、署名
3、摘要(提要)
4、文献综述
5、研究问题
6、研究假设
7、研究方法
8、结果与分析 主要内容:对研究中所收集的资料的整理分析;在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一些思辨、逻辑的或统计的方法,得出研究的最终结果与结论 写作应注意:
1、实事求是,真实可靠
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3、资料翔实,层次清晰,表达准确客观。
9、讨论与建议
10、参考目录资料 为什么要提供参考目录:
1、帮助读者理解有关本课题研究历史和已有成果,作为进一步研究的依据;
2、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同时体现作者治学的严谨;
3、为别人提供查证的线索,避免在转引他人研究观点时产生误解和不同的理解。教育研究报告评价的作用 教育研究成果的评价作为促进教育研究发展的重要手段,对教育研究起着导向、鉴定、激励、调节和促进作用。(能够撰写简单的教育观察报告、教育调查报告、教育实验报告)P249—276 第九章 学前教育研究面临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 ★后现代思潮对学前教育研究的启示
1、学前教育研究中需要一种反思、批判精神
2、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3、学前教育研究中对定性研究的重新审视
4、学前教育研究应在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建立一种对话 ★学前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
1、研究主体的平民化
2、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关系的平等化
3、研究情境的自然化
4、研究领域的微观化
5、研究方法的综合化 当前学前教育研究面临的问题
1、学前教育研究中未能处理好“建构理论”与“解决实践问题”的关系
7.科学研究方法考试题 篇七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实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评价方法密切相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要使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要使学生懂马克思主义、坚信马克思主义, 要使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自觉性。当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中, 考试的评价方法与实现教学目的没有实现有机统一, 考试评价的结果与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际相脱离。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 指出“要改进和完善考试方法。采取多种方式, 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 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意见”为我们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方法指明了方向。考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重要环节, 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力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所必须重点关注的一个部分。考试评价方法是否科学合理, 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最终效果。
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目的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目标不统一
通常提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 就自然地联想到开卷考试、闭卷考试、写论文等具体的如何考试的方式。但由于过于重视如何考试, 常常忽视为什么考试和考什么的问题, 导致了考试的目的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出现偏差, 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的方式和方法没有真正成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手段。
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 是思想教育工作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认识不足, 尤其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目的的忽略, 这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地位。
2、考试内容主要是局限于教师课堂讲授的书本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就全部高校这一整体而言是多种模式并存, 但就一门课而言考试的方式是单一的。多数学校考试内容主要是以教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为主, 以闭卷的方式考察学生们对这些理论知识的理解的程度。缺乏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试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应指向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的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情况。而高校却没有做到, 主要原因有:一是该方面的评价难度比较大, 多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本身都不清楚该评价标准。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即使认识到该方面评价的重要性, 但不愿意开展该方面的评价。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现状也影响着该方面考试评价突破局限性;一些领导和职能部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式上重视而实际上的不重视等。
3、平时成绩的考核没能真实反映学习效果
为了弥补期末考试一张考卷确定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状况的局限性, 目前许多学校采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总成绩, 由平时成绩和期末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的确定, 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可以更好的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可以尽可能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目标。
但是, 目前许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平时成绩的考核根本没有起到考核对学习应有的作用。产生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没有搞清设定平时成绩考核的重要意义;二是对平时考核为什么考、考什么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 考核的内容和方法有问题;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对要考核的学生众多考核取得真正的实效也确实有困难。
三、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方法的思考
1、明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的目标
研究确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的评价方法, 首先必须明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目标。没有一个科学的明确的评价目标, 就无法判断评价的结果是好是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 其教育的目标, 就是要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教育, 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合格的政治素质, 使他们拥有健康的人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评价方法, 就是要通过各种科学可行的方式, 帮助这一目标的实现。目前在许多高校的学生没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 何谈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普遍存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结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目标不一致的状况, 要求我们必须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标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方法。
2、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内容力求全面
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的评价内容, 要由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标来决定, 评价内容力求全面, 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三方面的评价内容:一是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二是学生对所学理论的运用能力;三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情况。
评价内容力求全面, 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方式必须“采取多种方式”。首先, 要有闭卷考试的方式。通过闭卷考试, 引导学生熟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了解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其次, 设平时成绩。思想政治理论课平时成绩考核的重点应该是在学生真信基础上的运用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提高情况。该方面如何考核的研究急待深入。最后、要考核实践教学。“意见”指出:“完善实践教学制度。要从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提供制度、条件和环境保障, 确保不流于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考核评价的重点应该是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3、关于实践教学考核
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考核, 首先要搞清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目的。立足于目的, 笔者认为实践教学的考核方法最适合完成一份调研报告。评价调研报告主要应该评价以下方面:一是学生是否真正参与了实践教学;二是实践教学中是否结合运用了所学理论;三是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价学生是否真正参与了实践教学和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是否结合运用了所学理论, 主要是看调研报告是否是以学生为主导主动获取直接经验和研究的问题是否与所学的课程直接相关。可以增强学生对课堂中所学理论的理解, 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并将科学理论内化为自身信念与修养。
评价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实践教学考核的重点。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主导者。任课教师对实践教学课要有充分的准备, 备好实践教学课。任课教师在讲授每一章后要给学生留1-2个实践教学参考题, 以便学生适时进行实践教学选择。在上述三方面的评价中, 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占较大分值。
摘要:本文在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总结高校普遍实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方法, 特别是存在的问题, 分析存在的原因。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 经过专题的研究, 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管理部门, 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直接组织者, 提供具有实效性、可操作性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方法, 旨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方法
参考文献
8.改革考试方法,实现技能培养 篇八
沈阳药科大学高职学院一直非常重视对学生考试方法的改革, 2005年由学院教务科牵头以药物制剂技术专业为试点,以改革学生实验课、实训课考核办法为切入点,深化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一、调整专业教学计划
之前,理论课、基础课所占比例过大,实验课、实训课内容无法实现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对学生的操作很难评价好坏。修改后的教学计划基础课由原来的812学时减少到696,减少了116学时;专业课由原来的1014增加到1104,增加了90学时,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调整为1:1.13;同时新增加了两门专业课,使专业教学计划更加合理。
二、制定实训大纲,编写实训教材
实训教材具体内容见表1
三、结合实训大纲、实训教材制定考核标准
根据学院的实训条件,把药物制剂专业的实训分成固体制剂和液体制剂两大类;又根据工作流程把固体制剂实训和液体制剂实训分解成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岗位又有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考核标准。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其中固体制剂12岗位,液体制剂13个岗位,在4~6周之内所有学生25个岗位均轮换一次。每个岗位分别进行考核,根据学生岗位、职场要求和技能鉴定考核标准分别制定考核标准。参见表2。
【科学研究方法考试题】推荐阅读:
科学研究方法报告09-03
高中生物科学研究方法08-13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学习心得09-09
秋季《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期末考核09-03
科学研究方法对英语教学的作用09-11
教育学专业科目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10-01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考试大纲07-19
科学教学研究08-26